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新课程

化学新课程

时间:2023-01-01 04:22:50

化学新课程

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化学教育目标在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方式,逐步实践化学新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化学教育目标在发生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实践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如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从学生熟悉关心的蓝天碧水到丰富多彩的日用品,救治病人的药品,再到新材料、新能源,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点,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化学课标》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如元素概念的形成,一改过去先严格定义,再进述后应用的教材编排程序。而是根据当代学生接触物品丰富,媒体信息来源广泛的特点,先让学生领会各种补剂(补钙、锌、铁、硒等)就是指元素,了解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段感性认识以后,再进述元素概念,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也学习最基本的知识。如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水电解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学习检验反应产物,H2纯度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进行安全教育。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其内涵就是教师信任学生具有建构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差异;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由此教师应相信学生有自主建构认知体系的能力,且觉察到学生的认识风格因人而异,从而做到施教有别。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实际出发,制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化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当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化学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课标化学教材这一教育理念尤为突出。如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在空气组成的实验中,实事求是,不放过(减少的体积稍小于1/5)实际与理论的小小差距,诱导学生分析原因。这样的编写是有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实验后让学生描述现象,粗心学生可能发现不了这小小的差距,而细心的学生发现了,但又不敢说,我就启发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一说真话、实话。这无疑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做科学”的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应该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如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学生先探究化石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还有一个罐装液化石油气瓶,学生仿佛回到自家厨房里,感受到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认真探究,分析又发现使用液化石油气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等等。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

三、改革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改革过去传统的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查的评价方法。正如《化学课标》中提出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让我们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适应角色的变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园丁而是泥土,学生是鲜花或小草。

二、恰当制定教学目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制订的目标要有利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兼顾社会需要、内容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及规律;等等。初中化学教学目标要注重使学生: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化学学科及化学学习方法的基本特点,重视化学实验的学习;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内部动机。制定单元化学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在比较深入地分析教学内容、做好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要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和发展需要有所侧重;要注意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地发展;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师要注意各类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提出认知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情感、意志、态度、行为、思想和品德等方面的目标。

三、处理好教案与学案的关系

教案是教师用的教学方案,是为上课而准备的;学案是学生用的学习方案,是用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学案的设置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在学案中将教学的一些流程都列了上去,还有的教师将学案设计成习题的形式或者当做习题去用等。这体现了有些教师对学案认识不到位。学案源于高质量的教案,是从教案中独立出来的,只关注针对学生的学习设计。学案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而教案是以教师为中心,关注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案立足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会学,重视学法指导;教案往往立足于灌输,强调学生学会,忽视学法指导。由此可见,学案不同于教案,不能将教案作为学案。当然,学案也不能当做教案去用。

四、充分利用课改提供的自主空

间,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新课改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 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配合;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中重建自己的角色。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教学有多种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五、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重视学

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备课时,教师要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情境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学习的技能;通过实验学会基本操作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并获得探究的乐趣;通过思考和问题讨论,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联系其用途,了解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3篇

摘要:初中化学有着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新课改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有效 教学课堂

引言

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的期盼。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的探究都必须围绕有效教学展开。也只有通过探究式、交往式、过程活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有效教学,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如何促进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1更新教学理念,自觉实践新课程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教育更是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工作者的头脑要不断地进行“翻新装修”,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需要。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理念没有更新,我们的教学就会出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专家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穿新鞋走老路”。在平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常会有“走老路”的习惯,这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了。

1.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着思维火花的认知方式,也不时地对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地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个个瞌睡虫都给赶跑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的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真正得到了民主、尊重、平等、友善、理解的心理情感考验,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课堂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3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标准

实验教科书只是根据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一般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只照本宣科地传授,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再加工。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会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教学需要,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

1.4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加深对化学概念和现象的理解

化学研究的基础是实验,化学知识往往通过实验来证实。在教学中,实验往往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方法。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化学知识。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选择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这些选择的抉择,就需要学生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掌握,以及收集气体装置的运用理解。通过实验,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特点。一旦实验失败了,也可以从中吸取到教训,并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收集气体装置漏气还是因为发生装置有问题,还是因为在选择反应物上出现了问题。通过对实验失败的总结,更加了解实验步骤的严密性,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实验中还可以对比二氧化碳与氧气收集装置的不同点以及原因,通过实验的证明,学生会更加牢记化学知识。

1.5认真做好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探究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2、总结

总之,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应做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落实到学生的身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吴峰.关于“化学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学,2007,(3).

第4篇

一、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高水平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首先,教师要做到“四清四减” ,即理清课标、指导意见的要求,减少过高预设;摸清学生的知识储备,减少惯性预设;弄清初高中教材或必修与选修的知识体系,减少盲目预设;查清学生能力现状,减少无效预设。

其次,教师的角色要转换、定位――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要改变过去只预设“内容”不预设“人文”,只预设“形”不预设“神”,只预设“结果”不预设“过程”现状,才能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预设。具体的说教师的教学预设要实现“四变”:一变教学目标“一维”为“三维”;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三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四变 “注重结果”为“关注过程”; 突出“四化”:课程心灵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生活化,情境和谐化;着力“四活”: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激活、把过程盘活、把媒体点活;力求“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第三,教师要将“三序”有机结合。即(1)知识序:教材体现的知识演变的顺序。但教材呈现的编者思路不一定符合学生实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寻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2)认知序: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3)教学序:教师进行系统教学而预设的顺序,教学过程应有学生观、时间观、质量观。“三序”结合的教学预设的基本目标是:(1)节奏感强。教学节奏与课堂45分钟的思维曲线基本吻合;(2)动静搭配。学生活动和学生思考能有机结合;(3)讲练结合。教师引导与指导、学生回答与思考或练习巩固能有机结合。“三序”有效结合能使学生思维之花常开,成功之果常摘。

如: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的教学可以先学习氯气的性质,并同时学习溴、碘的提取中氯气与KBr、KI溶液的反应,使氯气的性质完整,再学习氯气的生产原理,避免学习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过程中氯气鉴别等知识准备不足,达到“三序”都顺畅。

二、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只有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使用教法,才能适应课改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三、教学过程必须凸现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

1、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生心理自由、愉悦、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5篇

    一、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将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型,其中必修有两个模块,选修有六个模块。但是在必修的课程内容方面和选修的管理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1、必修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不明显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现状上,大部分的教师将选修部分中的内容加入到了必修的部分,他们认为“必修课程中的化学知识太少、太简单了”,这样,实施必修加选修不但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把选修的内容都加入到了必修的内容中,导致教师教学时间不够、学生负担重、“公民的化学”未体现而是又回到了“精英化学人才”的教育模式上。

    由上述课程内容的实施现状,我们思考:在必修课程中的化学1、2中的课程内容是不是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知识,在必修课程中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化学知识,而将大量的深入性的知识放在了选修的部分,那么在学生选择选修课程中的一至两门课程,势必造成大量化学知识的流失。比如:学生学习化学必修课程后,选择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科目所要求最低学分为6学分,必修4学分,选修至少选一门2学分),那么对于其他模块的知识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技术等模块由于必修当中涉及的非常少,造成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缺失。

    2、选修课程的选择性未充分体现

    从化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来看,选修课程的选择性并未体现出来,表现为学校指定学生选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有的省份是在考试大纲上明确指明只考选修中的哪几个部分,学生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而是跟着高考指挥棒走,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3、课程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

    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新课改的课程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对提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也很不具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比较困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怕达不到课标要求。[1]

    二、教材所存在的问题

    1、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衔接不太好

第6篇

【关键词】快乐化学 课堂教学 新课程

一、维持和谐、稳定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也决定着学生能否在化学课堂上真正地感受到快乐。

为此,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探究,鼓励学生体验成功,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冷与热、宽与严,使课堂心理环境始终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赞可夫的心理实验也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自然提高。教师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并及时地以激励性的口吻提问和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环境中下学习,就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所以,和谐、稳定的课堂心理环境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能帮助我们的教学产生神奇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感受化学魅力

1.合理设问,逐步深入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导“思”,以“问”促“学”,通过逐步深入的设问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1:“盐类的水解”教学:

(问1)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那么盐的溶液是否显中性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实验,得出实验结果:

CH3COONa溶液显碱性,NH4Cl溶液显酸性,NaCl溶液显中性。

在学生得出实验结果后,我又进一步设疑:

(问2)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哪些电离过程呢?

(问3)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4)什么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的[OH-]>[H+]

(问5)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层层递进,感悟盐类水解实质。

进一步设疑:

(问6)这些盐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并请举例说明哪些盐溶液显酸性?显碱性?显中性?

(问7)比较pH均为10的NaOH溶液和CH3COONa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综上,学生总结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2.注重实验,及时探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凸现实验这一学科特征,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作用。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情景设计,就是让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在实验中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例2:“氯气”教学:

(问题)根据已有知识,预测氯水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再用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你的预测。

(药品)氯水、镁粉、紫色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红纸条等

(讨论、设计方案)

(分小组实验,交流)

通过实验,原来预测的Cl2、H2O、H+、Cl-都能顺利检出,但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氯水中是否含有H+时,出现了先变红后褪色的异常现象。

(探究)为什么紫色石蕊试液遇氯水先变红后褪色?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讨论)有的认为是Cl2,有的认为是Cl2和水反应生成的物质。

(探究)1.在盛有干燥Cl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红纸条。

2.取2mL蒸馏水,放入一片红纸条。

3.取2mL氯水,放入一片红纸条。

(结论)氯气与水生成了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HClO。

(总结)1.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

2.新制氯水中的成分:3分子4离子

这样的设计走出了传统教学中一味讲授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设计实验验证,发现问题后再进行讨论、解决。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思考、交流、探究等能力,体验了化学学习的乐趣!

三、精心选题,高度综合

习题是检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学时,要精心选择综合性强的习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烃衍生物》教学:

习题: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结构为 ,阿司匹林可发生的反应有下列哪些:①水解反应 ②加成反应 ③酯化反应 ④消去反应 ⑤银镜反应 ⑥中和反应。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⑥ B.③④⑤⑥ C.只有②④ D.只有③⑥

此题考查的是根据物质结构推测性质的能力,根据已有知识认识新事物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分析能力。

2l世纪的化学教育以人为本,以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为目的,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因此,化学教育应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他们消除因考试失利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解除他们“为升学而学”所背负的心理压力,拯救他们低落的学习情绪,始终将“快乐化学”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从“学习痛苦”中解脱出来,以轻松的心态,享受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创造乐学情境,以乐引思,乐中获知,使学生有愉快的情绪,活跃的思维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勒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活用 化学 教材

一、充分备课大胆创新,努力创设快乐的化学课堂

苏教版化学新课标的出台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需要化学教师将学生的新的生活与新的化学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创新,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化学课堂氛围接受新知。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到的。对于教学前的备课,需要建立在教材的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预设。先对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有个整体上的把握。将新的教学理念充斥在教材的深度挖掘之中。将本课的知识点进行精准的提炼,预设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来进行“科学探究”。搜集教学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问题情景。如苏教版高二化学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的知识点为:①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②通过对有机化学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生命科学等结合较紧密的内容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有机物,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是许多新诞生领域的研究基础。③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笔者收集资料,3000多年前,通过人类祖先在用煤作燃料,2000多年前掌握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从植物中提取染料和香料等物质的历史,引出有机化学。通过德国化学家维勒,在加热无机物氰酸铵时,偶然到了尿素NH4CNO CO(NH2)2 的故事,引出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二、将化学课与校本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将兴趣拓展延伸

新课标和新的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教材为师生在知识的处理上,留出更广阔的学习和研究的舞台,高中化学给学生了更多的动手实验操作机会,无形中拓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学生的创作性思维给予了弹性空间。笔者结合化学教材的特点,深入挖掘化学课本知识与校本资源的结合点,并进行有效的开发。

在课程与资源的整合中,笔者主要是从活动着手的。①如课前让学生进行的一些为化学课堂所用的小调查,从而得出相应的数据,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笔者让学生到一个化工厂搞一次课外调查,写好调查报告。②让学生动手操作,如讲《胶体的性质》制作氢氧化铁胶体注意事项,笔者给学生提示,让学生自己操作,首先注意水一定要先煮沸后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其次加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的量要足(200ml水-2-3ml),最后,谁煮沸后应继续加热,逐滴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边滴边搅拌至红褐色即可(不要变浑浊),学生在整个操作中就会将一些的注意事项在体验中加以掌握。在课程与资源的整合中,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达到知识掌握的最终目的。笔者结合化学教材,与校本课程通过有兴趣活动,进行拓展延伸。

三、开发新资源,延伸化学课空间,扩展学生的视野

新课改,新教法的使用,使学生的视野大大被扩展,45分钟的化学课上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新知识的探究,课堂上的实验,书本上的探究内容,学生逐渐愿意独立进行化学实验尝试。更多的学生,想揭开化学神秘的面纱。

如《化学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原电池的化学工作原理和金属的腐蚀是本课的重点。金属的腐蚀,析氢腐蚀(在酸性条件下)Flash演示教学软件,交给学生课下或回家中通过电脑演示。得出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吸附的水膜由于溶入二氧化碳,使H+增多。

H2O + CO2 H2CO3 H+ + HCO3-

构成的原电池:铁(负极)——碳(正极)——酸性电解质薄膜

负极(铁)Fe – 2e = Fe2+ (被氧化)正极(碳)2H+ + 2e = H2(被还原)

笔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辅的教学模式,利用电脑模拟真实试验的方法,满足学生愿意尝试的愿望,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延伸化学课的空间,在模拟实验中,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对于有新意的问题,笔者会充分尊重学生,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路,讲解表达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探究,通过实验演示环节,小组合作探究进行点评,共同营造开放性的化学课堂。通过小组的合作,在集体的帮助与激励下,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师生共同攻克难关。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分析小结与反思和再认识。

总之,新课程在不断改革,对于新的化学教材,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同时,还需要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让化学课堂不在局限在课上的45分钟,让学生在兴趣的导引下将化学课堂空间向外拓展,在开拓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第8篇

1.爱

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爱。微笑的面容,关爱的眼神,平和的心境,积极、自信的态度。这些是我要给学生的第一感觉。爱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气度。教师的优良风貌,应当是“优质合金”,是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优雅的审美情趣等构成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以教师长期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科学理解,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理解

教师的定位,不应是管制学生,而应是用自己的工作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度过艰苦的高中生活,少走弯路;置身于学生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课下多谈心、多鼓励,了解学生的思想;夏日,为学生遮住窗外的阳光,轻拍打瞌睡的学生;上午第四节课学累了,让学生讨论一会儿……威信大于权威,宽容也是一种教育,能真诚对待学生也是一种能力。

3.付出

优化课堂设计,正确使用涉及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化学用语,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精讲多练,变换讲课方式,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合理板书,师生充分互动。根据化学教学中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特点,构建适合化学教学的“主动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时间、观察时间、思考时间、讨论评价时间、质疑时间……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兴趣、提高素质。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如讲钠盐时,做一个“点水成冰”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结晶水合物的思考。

4.技能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巧在引、妙在导。“引”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从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营造轻松、幽默、新奇的课堂氛围入手,构建层次丰富、结构严谨的“启发――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用完整有序的和谐美、严密谨慎的逻辑美、张弛有度的节奏美、激思探微的启迪美,使学生获得精神情感上的满足,把学生的学习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起求知欲。“导”是指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分析、归纳、验证;指导学生自己去质疑、析疑、答疑,指导学生自己去争论、发现、创新。

5.化学美

当学生叩开化学的大门、揭示物质内部丰富的运动形式及规律时,内心深处就会产生愉悦与欢畅的情绪,就能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独特美、物质美、实验美、结构美、变化美,吸引学生徜徉其中。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会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人生价值。通过教学,能让学生感受课堂的环境美。从教材内容上看,如物质的变化是用方程式来表示,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之比就是系数比。这种简洁的表达形式包含了质与量无限丰富的内涵,使人感到清晰透彻,美在其中。

6.健康

在人的内心世界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像染色剂,使人的生活、学习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它又像加速器,使人的学习活动加速或减速。积极、快乐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习成功的保证。如:组织学生对校园水质、大气、噪声进行化验、分析、测定,掌握实验技巧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积极性;讲述化学发展史,从古代火药、造纸术的发明,到近代候氏制碱法,再到我国首次合成结晶生胰岛素,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信心;通过讲述化学家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其中主线目标为化学“双基”、科学方法、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等方向的教学;副线目标为道德品质、智力技能、健康身心、人文精神等方向的陶冶。

7.严格

严师出高徒是不变的真理。化学反应速率加快要加压、升温。学生进步要有压力竞争、严格要求。然而,如今的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所以严应有度,且方法很重要。教师应以理服之,以情动之,开诚布公地与学生谈心,采用民主的课堂管理方法。不可过于压制、约束学生,对学生要求“齐步走”与“散步走”并行。

8.改变

时展,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教师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实自己,更新知识,钻研新教材教法,积累经验,应用先进科技手段于教学,培养各方面能力也很重要。教师要能在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用人格的力量影响学生。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迎合新时代背景下高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速度极大提高,由此颁布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已经无法迎合新课程标准,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亟需得到改革和创新,这也成为众多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论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将具体的分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包含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

传统的高中化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因此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以教师大量的讲解和学生大量的练习为基础的。

在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也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环节、多活动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教师要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基础

另一方面,在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中应该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基础,才能够进一步打破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达到营造和谐教学气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单一的、陈旧的设计,往往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渗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用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多样化的水处理技术》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任务,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任务单学习法来达到教学目标。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变成了学生,不但打破了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能够加强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新理念。其本质就是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体返还给学生,以知识建构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先进的教学方法中获取知识、获得能力,而不是被灌输式的得到知识。

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教师的引导监督作用

同时,在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没有将教师正确的定位,也就没能正确发挥出教师的功能和职责。

新课程下,教师的地位和功能已经被明确的指出,即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发挥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进行辅导。因此,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教师的真正职能。

例如,在学习《物质分离与提纯》的相关章节中,传统的教学设计就是通过教师的实验,而后阐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向学生讲解这些知识。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功能更多的是讲解者和灌输者。而新的教学设计,可以首先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接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化学实验过程中,并且观察实验现象,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再根据教学大纲完成知识的梳理。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是教师的引导和监督功能。一方面,教师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任务,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工作。另一方面,教师监督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对学生不正确的行为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做无用功。

体现教师的引导和监督功能才能更加贯彻新课程标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最终目的。

五、结束语

新课程下要求不断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以知识建构理论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利用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基础,最终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职能,才能够完全落实和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思维 新课改 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手段,也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化学实验创新思维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立足于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化学实验创新思维培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的就得到了培养。例如,老师可经常设计一些典型的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然后请同学到讲台上当“老师”,而其余同学则坐在下面当“评委”。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旁边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用语:“你说得真不错,请再响亮地说一遍”;“你回答得很对,看来,你不仅思考了,而且思考得很认真”等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唤醒、激励。这些语句可形成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为学生搭建信心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被充分地激发。而实验是激起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巧妙地安排一些简单易做、色彩鲜明、变化莫测甚至让人匪夷所思的小实验,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九年级化学第一节绪言的教学中,可以首先展示一张白纸(在课前用酚酞溶液画过漫画的),然后喷洒氢氧化钠溶液,白纸上显示出画面,学生看到这种现象既兴奋,又好奇,这样巧妙地创设求知氛围,将学生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来。

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三、指导观察方法,引发创新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高级知觉形态;是创造的眼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中,并通过学生已获得的化学知识来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独到的观察能力。

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象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象是在变魔术,实验中观察到的那五颜六色的变化,爆鸣的声响,奇异的气味,都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

四、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创新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不仅会启发学生的新思维,更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情感。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设计、操作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构思问题解决方案的本领。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观测记录、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最后提出改善环境建议,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此设计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

创造性教学的一个基本观念:要时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说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内核”,即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五、实施开放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现象发生的原因,通过分析让学生体验创新思维的技巧,并训练创新思维的方法。许多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深化空间,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启发引导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多角度、多方位、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也能起到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若投身于实践中,能获得更多的创造想象能力。为此可充分利用九年级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让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试验等活动,使其在这些活动中,尽情展开创造想象的翅膀。初中化学新教材虽然增加了一些的实验,特别是家庭兴趣小实验,但同理论部分相比,所占总课时还是偏少。所以开展课外活动,扩展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势在必行。再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产生实验探究的源动力和内在需要。为了巩固实验探究意识或检验探究效果,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们的创造想象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其开端或准备阶段总是受到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所以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当碳酸钠和盐酸在敞口容器中反应实验结束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发生偏转,问: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这一结果?再问,既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何改进这套实验装置呢?这样引导,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第11篇

摘要:根据化学新课程特点,列举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体现着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展现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O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0-0168-01

化学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从而促进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老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学得是否有趣,同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会学习。教师讲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鉴于此,不断探究和尝试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势在必行。

一、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使用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猜迷、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于一些自主学生探究实验,应首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下准备,包括阅读课本、准备简单的实验用具、通过讨论理清实验思路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测等。在实验课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动脑去思考自己做得到的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哪怕是有偏差的结论。当然学生如果做实验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程度的恰当的指导。

2、创设自由空间,培养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探究意识,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中更应如此。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境。在教学中,恰当的情境能营造出和谐、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研究表明,对教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最感兴趣,最有求知的欲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中的情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起端,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创设恰当的情境”,把教学情境比喻为学习活动的发动机,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情境的创设源于教学的需要,但又不同于教材的内容,其创设的核心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情感。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师来说,在情境新、奇、特的创设上肯定有不同的体现。善言者,讲之;善做者,示之;现代教育技术熟练者,就数码放之。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那更是千姿万态,层述不尽。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时代主旋律

新的化学课程立足于21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在课程内容上密切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大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例如,讲硫和硫的化合物时,要涉及到环境保护,如大气污染及防治、水污染及防治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参观工厂等活动。

四、继承传统,落实“有效教学”

我们组织教学并不是每堂课都要刻意设计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快乐体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就是看你的学生有没有发展和进步。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不断地设问自己:“怎样教才是有效的”、“我这样教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教更有效的方法”。教学质量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学效益的竞争,一是时间利用的效益问题。我们的老师一方面在课外大量争夺时间,一方面又在课内浪费时间。备课不充分,课内损失课外补;教师在没有明确目标要求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等。二是授课的效益问题。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讲课的内容。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该详讲哪些该略讲。三是练习的效益问题。练习选用不当误导教学,负效应很高。选的题目过难浪费时间影响信心,过易缺少挑战没有激情,过多则造成应付与抄袭。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化学教学,必须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观念,重视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质量,才能使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本质的提高。本人认为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却仍然是涛声依旧”的现象;应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参考文献:

第12篇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必需环节

设计数学课堂时,既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又要体现创造性。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完成数学教学设计,教师需要考虑3个方面。

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程标准设置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按照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形成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形成科学、合理、实用、艺术化的设计意图。这种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制定教学过程将设计意图转换为采用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序地实施各个教学环节,制定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达成原定的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是为数学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数学教学设计的呈现形式是一份教案,那么,一份教案要包含些什么内容?一般形式如何?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撰写的一份教案,归纳总结教案的三要素,即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可靠保证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努力寻找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师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态环境过程中,最突出的特征是问题的开发性与灵活性。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欲望。

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强有力补充

教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图像的变化制作成课件,通过图文并茂、声像具佳的演示,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静态变为动态,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做其他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能及时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运用电教手段,突破教材重难点重点是指数学教学中一节课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但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时,切忌让学生离开课本。因为离开对课本的导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就无从培养,提出创造性见解就成了一句空话。

练习形式更具多样化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练习环节,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加大练习量,变换练习题形式,引入生活片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反馈信息,以使教师有充分的依据,改变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使教学任务得已圆满完成。

新课教学更加直观化现代化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特点,在优化课堂结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延展了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

变式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方法

变式教学是被教学实践所证实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变式教学的过程是生成数学联系的自然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数学理解。要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只利用单一的素材难以达到全面的理解,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变式的手段,让抽象达到概念产生于众多的事实联系之中,这样得到的概念才会有全面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感悟知识的应用中优化课堂教学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为生活教育。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发展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去做与习惯思维方法完全相反的探索,这种思维方法无疑地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关于“逆”的思维方法在中学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如乘法和除法、乘方和开方、定理和逆定理、命题和逆命题,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主要抓以下方面。

公式、法则的逆用在不少数学习题的解决过程中,都需要将公式变形或将公式、法则逆过来用,而学生往往在解题时缺乏这种自觉性和基本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逆向应用公式、法则的基本功。

常规解题方法的逆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相反的探索。主要的思路是:顺推不行就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了就考虑间接解决;从正面入手解决不了就考虑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探求问题的可能性有困难就考虑探求其不可能性;用一种命题无法解决就考虑转换成另一种等价的命题。总之,正确而又巧妙地运用逆向转换的思维方法解数学题,常常能使人茅塞顿开,突破思维的定势,使思维进入新的境界,这是逆向思维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