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历史教学

七年级历史教学

时间:2022-06-23 22:44:16

七年级历史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列表法;七年级;历史教学;尝试

历史课程是七年级的重点课程之一,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加强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如何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更有效地学好历史课程呢?笔者从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功能入手,尝试了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深觉列表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历史教师不但要日益关注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而且要通过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尝试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极大地促进历史教师更积极探索、研究、创新列表法的运用途径,从而推进历史教学的深刻改革。

1 列表法在七年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一)掌握历史知识

首先,运用列表法能够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整体内容和基本框架,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框架结构;其次,学生能够通过列表对相似的知识进行对比,进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异同,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再次,列表法能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性,让学生使用联系的方法进行记忆,降低历史知识记忆的难度。列表法还能够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将琐碎的知识整合在一起,方便学生背诵;最后,列表法还能够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教师在讲解历史之后,给学生提供列表框架,进而让学生自己填写具体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

(二)训练逻辑思维

列表法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知识的联系性,并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表格。并且,表格的空间有限,需要教师和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和概括,找出重点知识。而知识的分析、整理和概括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兴趣

列表法能够将历史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将琐碎的知识点用线索串在一起,增强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如果采用媒体技术对表格进行色彩美化能够提高表格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跟着老师的思路,主动填写表格中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减轻学生负担

列表法所筛选出来的历史知识多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性较强,使用列表法能够减少学生做笔记的时间,让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思考中,加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另外,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表格开展课堂讲解时,打印表格发给学生,既方便又实用。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五)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列表法能够减少课堂板书的时间,教师只需要对重点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将剩余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交流,进而加强对历史内在联系的把握。另外,列表法能够将琐碎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增强知识的系统性,降低学生的听课难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一)列表法运用于章节知识讲解中

在讲解章节知识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列表法,用表格归纳整理重点内容,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讲解第一课“周口店的北京人”时,历史教师可以将元谋人、北京人生活时间、体制形态、工具使用、社会组织、生产活动等制作成表格,如图(1)让学生在表格中进行对比,加强学生对远古先民相关知识的掌握。

在讲解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时,也可以采用列表法,将原始居民的地域、时间、生产工具、畜牧和手工业等知识制作成表格进行对比,如图(2)。

(二)列表法运用于知识整合复习中

在单元、学期专题复习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使用列表法,对同一类历史知识制作成表格,方便学生对比记忆。例如,在整理复习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的时候,可以制作图(3)表格进行对照复习。

又如,在整理历史朝代的时候可以制作图(4)表格,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朝代、历史时间、事件和主要人物。

(三)将列表法运用在试卷分析中如图(5)

(四)将列表法运用在错题分析中如图(6)

(五)将列表法运用在学生成绩分析中如图(7)

3 七年级历史教学运用列表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立足于课程标准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列表法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历史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为此,历史教师应深入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掌握历史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历史教学内容,运用列表法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整合,进而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与系统性。

(二)注重系统性与科学性

列表法讲求系统、简明,要求历史教师正确掌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整合为表格。并且,表格中的文字要精简,不能长篇大论。另外,表格的设置要合理美观,避免表格内容过多而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另外,教师在制作表格的时候要加强重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历史知识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进而制作成表格。

(三)结合信息技术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列表法应积极结合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表格,减少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电子表格能够打印出来供学生复习使用,利用率较高。另外,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列表法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历史知识的列表,将网络上的历史知识列表进行深加工,制作成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历史知识表格。

参考文献

[1]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卢志锋.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18)

第2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第3篇

历史教育现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图册在历史课上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突出,相反分量很重。虽然有图册在手,但学生的史地知识依旧贫乏。分析原因,没有真正利用是一个方面,但与图册本身存在许多不足,很难对学生产生较强烈的吸引力也有很大关系。长久以来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前人虽做过努力,尝试过改革,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成效不显著。令人欣慰的是七年级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以下简称《图册》)有了全新的面容。《图册》推陈出新,让人耳目一新,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新颖精致,图有图彩,文有文韵。综观全册,每幅地图采用统一图例,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地点、国家、疆域、战争等达成共识;每幅图片下面配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更显示出新《图册》的活泼和实用性。下面我根据历史教学实践,谈谈新《图册》的特点和在七年级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一、新《图册》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有助于兴趣教学

现在教学理论在教学方面特别突出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历史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起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师生要真正理解、掌握它,就必须还原它的直观性、形象性。越是直观、形象的事物或内容,越容易记住和理解,越容易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求知欲。新《图册》设计了大量可视性强且生动形象的图片,旨在使课文中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远古人采集果实,渔猎生活图”,形象地画出了远古人采集果实、捕鱼、围猎、打制工具的一些情况,直观、清楚地再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境,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激情和兴趣。

二、新《图册》具有多层面的启发性,有助于思维教学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政治、经济、文化面貌,而且要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领悟历史本质,从曲折多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新《图册》以多种启发方式,激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1.图片启发。图片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形式,利用不同图片所反映出的不同内容、不同特征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想象、联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如在教学中学生看到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猪纹陶缸”这一文物照片时,明确河姆渡原始居民已开始饲养家畜,想象出原始河姆渡居民饲养的家畜形体和喂养时的生活情景,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设疑启发。新《图册》中每个单元都依据地图或课文内容,用“想一想”小栏目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如:“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取火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诸如此类,问题设计巧妙,紧扣课文内容,遵循“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的认知程序,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知精神。

三、新《图册》与教材互补,有助于整体教学

历史学科的整体教学是以课本资源为主体,以与课本性联系的其他教学资源为辅助的教学形式。课本是教与学的主要载体,也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但教学仅仅依托于课本,拘泥于课本,其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就会显现不足,因此,需要多途径积累教学资源,多手段运用教学资源服务于知识构建,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教学资源统一体。新《图册》在教学方面体现了较强的互补性。

1.图与文互补。课文中的文物图片只是指出了文物的名称,还对其文物进行了适当的文字介绍。如“半坡人面鱼纹陶盆”图,虽然在课本与《图册》中均出现,但《图册》对其进行了这样的文字补充:“半坡遗址出土的土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些符号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师生一读就会明白,盆上的鱼纹并不是随意画的图案,而有其特殊意义。”另外,在课本中有文字的叙述而没有图片相辅的地方,新《图册》给了一定的补充,加强了师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第4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学生;识图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01-01

一、识图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内容繁杂的社会学科领域课程中,如果能通过视觉工具(如地图、表格、概念图)来协助学生建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在庞杂信息中迅速抓到重点,厘清信息的意义,以获致宏观的理解,相信将有助学生达成社会学科领域的教育目标。所以若能将图形融入于社会领域课程内容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相信对于学生相关概念的整合将有所帮助。一般常见的表格、地图、概念图、思考地图、心智绘图等,都算是识图教学的一种。表格是一种更详尽的识图教学,也是一种二维空间的识图教学,可以协助教师归纳相关主题的重要信息。而地图除了可以指引区域的方向并明确标出各区域的位置之外,还可从中轻易地获取到关键性的信息(非文字的),如地图中呈现的山、河、溪谷,从而可与我们既有的概念直接连结。至于概念图、思考地图、心智绘图等类型相似之处多于差异之处,主要都是用来统整与衔接所学的概念。换句话说,识图教学已成为制造与呈现概念和想法的连结物。

二、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识图教学的意义

1.相关理论研究。近年来,就国内而言,概念图融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正式研究更是刚刚起步。在不多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概念图教学不但对学生在社会科认知领域的学习成效有显著影响,且合作图比个人图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成就,并有助于学生社会沟通能力发展。将概念图教学策略与历史讲述、主题讨论、资料收集、价值澄清、社会行动等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不但可丰富教学运作过程,也可提升学生学习社会学科领域的兴趣。另有学者分别采用准实验法及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概念图教学策略不但是一种可以应用到社会科课程上的有效教学及学习方法,在社会科的学习成就测验及学后保留测验上,更有显著成效。由上述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建构概念图;或是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地图,都能有效提升学生社会学科领域的学习成效,并促进学后保留,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识图教学的优点与限制。综观识图教学的相关研究,其对于提升学生理解与组织信息的能力,十分具有成效,其优点包含如下方面:识图教学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提供一个全体性的浏览,也是一种简明的复习工具;识图教学是新知识进入旧基模的一个参考点,可帮助学生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估新知识;识图教学可帮助学生组织知识,鼓励发散式思考,提升更高层次的思考技巧(如分析、综合、评估、分类、连续、相关、概念化、比较与对比等);识图教学是文字与口语信息的一种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视觉智能,延伸他们的思考,促进主动学习与讨论;识图教学可帮助学生学习、连结与迁移概念;对于口语表达能力较低或学习障碍的学生,识图教学是一种空间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与学习内容的重要概念形成连结;识图教学能使长期记忆中的信息保留更容易。但也有研究显示,识图教学运用于教学时,仍有其限制所在。其最常见的限制在于识图教学仅适合视觉型的学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轻易地发展建构出识图教学。且在使用识图教学前要先教导学生使用识图教学的方法,这一步骤会需要许多额外的教学时间。

三、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是从具体到抽象:教材中的地图,在现代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直观教具,既形象又生动具体、客观逼真,能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地图来感悟和启迪,将枯燥的知识变为妙趣横生,将抽象的东西浅显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具体查找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使他们在头脑中有一个“中国政区图”的整体认识,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同样在每一个单元、每一课中都可以有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是重视从简入繁地进行过渡。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本中,含有许多具有丰富内容的地图。由于地图的多而杂,学生就必须能够将具体的地图加以抽象化处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地图认识规律,做到从特有性到一般化的转变。从《历史与社会》的课本设计来看,上册所含有的内容均是较为简单的内容,对于图片的认识也比较容易,最重要的是对地图的特有语言加以了解,也即在地图上所注释的比例尺度、图里示范、方位等内容。进入第二单元之后,相对的识图要求就变得比较高了。因此,这时教师应当针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识图能力锻炼,在从简入繁的原则之下对学生的识图能力进行细致的培养。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搜寻。这种规律可以是按照山脉的走向来进行,如分别按照东西走向的山脉及南北走向的山脉进行识图,进而查找我国的弧形山脉,最后再去找寻其他重要的山脉。根据一定的识图规律来进行课程讲授,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也可以逐步地提升学生自身的识图能力。

三是按一定的顺序来指导学生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这样使学生在读图中既不会漏掉,也不会出现错误,效果比较好。如:在教学“我国东部海域”时,要求同学查找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按东往西的顺序,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这样按一定顺序查找,很容易解决问题,学生也容易掌握。

参考文献:

第6篇

编者按:

近年来,郑州七中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时展要求的教育模式,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新课程体系,开展全市首创的学科节活動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学科节成为了郑州七中全体师生共同的节日,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学科文化魅力,彰显了教师智慧风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激情洋溢的郑州七中首届政史地学科节,领略教师的风采、智慧、魅力,感受学生的青春、活力、激情!

参与人员:全体师生。

活動简介:通过猜谜语活動,开启学生智慧,扩充课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点评:参与猜谜活動,开启智慧人生。

活動二中国文化博览会

表演人员:七年级全体师生。

活動简介:七年级各班分别展示陕西、河南、四川、云南、台湾、海南、内蒙古等十省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使同学们充分体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感悟、认同民族精神。

点评:漫步七中看中国,校园劲吹民族风。

活動三 模拟法庭

参与人员:八年级学生。

活動简介:通过模拟法庭表演,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效进行普法宣传,让学生了解法庭审判程序,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其知法、守法、护法、用法。

点评:模拟法庭表演,法律与我同行。

活動四 地理寻宝

参与人员:全校学生。

活動简介:“地理寻宝”活動融合了地图知识,需要学生读图、识图、辨认方向,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游戏要求三人一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

点评:地理寻宝,趣味无穷。

活動五 校园世博会

参与人员:八年级全体师生。

活動简介:八年级各班分别展示肯尼亚、印度、埃及、俄罗斯、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地理位置、政治体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了解、体验丰富多彩的世界多元文化,感悟、认同“地球村”精神。

点评:探索世界多元文化,领略各国民俗风情。

活動六 国际形势讲座

参与人员:九年级学生。

主讲人:龚绍红教授。

活動简介:由郑州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龚绍红为学生作国际形势专题讲座,由郑州七中政史地教研组长王靖主持。讲座目的: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使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点评:观世界风云,立报国之志。

活動七 “慧眼看社会”调查报告

参与人员:九年级学生。

活動简介:让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有医患关系问题、课外班问题、闯红灯问题、环保问题等。该活動能够促使学生了解社会问题,提高观察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对郑州七中新时期思想品德学科作业建设新形式的一次探索和改革。

点评:关注社会万象,亲近服务社会。

活動八 历史人物真人秀和古代服饰礼宾岗

参与人员:七、八年级部分学生。

活動简介:通过历史人物真人秀活動再现重要历史场景、名人经典動作语言等,让学生在感受历史人物魅力的同时认识历史人物在推動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礼宾岗通过展示汉朝、唐朝、清朝的服饰礼仪,活跃校园气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点评:重温华夏历史,领略名人风采。

学科节闭幕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历史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21-001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连续几年江苏高考,对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客观的感性知识,而且更要学会理性思考,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一切均离不开历史概念的教学。

一、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

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概括的过程,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概括过程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即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

基本史实是指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基本过程,它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要素,是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史实。基本史实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浅层次,但也是最有血肉和生命力的物件。历史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反映了相应历史现象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对基本史实实质的抽象概括。基本概念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中间层次。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规律不仅反映历史事物当时具有的内部本质联系,而且反映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历史规律是高度抽象的,它是若干基本概念的概括与组合。基本规律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最高层次,需要在宏观把控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才能获得。

在以上三个层次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基本知识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概括,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概念的产生,是历史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学生再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及系统综合,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认识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可见,基本概念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本概念是基本知识认识上的升华,又是基本规律形成的基础,所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

二、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概念的分类

一般说来,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可以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如“七七事变”,包括对该事件基本史实的概括: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还包括对这一史实的评价;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史实概念依其所反映的内容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前述“七七事变”为事件概念。人物概念主要包括:所处的时代、类别、事迹、作用等。从教学实践出发,每一个历史名词都可以视为一个事件概念,如“”、“《资政新篇》”、“闭关锁国”、“七七事变”等,每一个具体人物都可以为一个人物概念,如秦始皇、洪秀全、孙中山等。不少事件概念与人物概念是互相包容的,因为“事中有人,人中有事”,如“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新青年》”与“”。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论事,后者侧重论人。

三、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概念教学存在的误差

在历史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注意从具体史实中概括出史实概念并向理论概念推进,如向学生指出“农奴”与“奴隶”的区别,“市民阶级”与“城市平民”的不同与演进;要求学生对史实概念进行归类,如将一系列人物归纳为“地主阶级改革家”、“资产阶级革命家”;指导学生根据一般的史实概念进一步概括出高层次的概念,如根据历次农民起义概括出“农民战争”的共同特点,根据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概括出“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但就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情况看,对基本概念教学,尤其是理论概念教学,尚重视得不够。

第8篇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大背景下,各出版社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版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历史教材,形成了“一标多本”的教材多元化局面。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能够优势互补,使教师和学生深入地理解新课程标准,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目前各个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增加了随书所附的地图,教学大纲也特别提出要注意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文字内容的重要补充和说明,历来在历史学习中就有“左图右史”的说法。

在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中华书局版)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在所配历史地图中关于马陵之战的具体地理位置存在明显的不同。

人教版第33页注释②认为“马陵在今山东郯城,另一说在今河南范县”,中华书局版第29页注释②认为“马陵,在今山东郯城,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南”,从这两个版本教材可以获取两个基本的信息:第一,关于历史上马陵之战发生的具体地理位置,现今的学术界仍有异议,分别是山东郯城和河南范县;第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在马陵之战的具体地理位置上面都倾向于山东郯城一说,同时为了保证论述的严谨性,在注释中对于史学界关于马陵之战具体地理位置分歧做了说明。这也是史学界对于类似历史“悬案”通常所采用的一种表述方法,而将这种严谨的表述方法贯彻到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中则是一种进步。

但是回归图文,人教版与中华书局版关于马陵之战发生地在地图上的标识存在明显的出入,考虑到地图比例尺差别可能造成的具体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以地图上的济水为参照物,人教版将马陵标注在济水以东(图1),中华书局版则将马陵标注在济水以西(图2),一东一西,进行比较阅读难免会给读者带来困惑。如果辅以谭其骧先生所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问题便一目了然。中华书局版在文字上虽然坚持马陵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但在地图上标注的却是今河南范县,存在着“文不对图”的现象。如果中华书局版依马陵在今山东郯城一说,地图上的位置就应该如人教版一样标注在济水以西的适当位置;如果坚持以图证文,则宜对注释做出修改,改为“马陵,在今河南范县,一说在今山东郯城”,方才做到图文呼应,不失真实。战国形势图(图1i)

战国七雄形势图(图2ii)

战国时期鲁宋疆域图局部(图3iii )

i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局部截图。

ii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9页,中华书局,2009年,局部截图。

iii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39-40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第9篇

1.阵地建设有形化

(1)设置教育阵地。多年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台市三仓烈士陵园”就一直是我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大主阵地,连同我校的“希望图书馆”一起,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革命传统教育阵地。

(2)建立文本阵地。粟裕将军曾率新四军一师将士在三仓有过四年的抗日斗争,进行过七次保卫三仓的重要争夺战,领导过威震日寇的车桥战役;解放战争初期又领导了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故事影片《七战七捷》、专题片《巍巍丰碑》、《今日三仓人》形象地呈现了三仓历史,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3)构建人文阵地。每段历史,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孕育出其特有的人文精神。而生活、战斗在三仓那段历史年代的老革命、老三仓人,像黄启英、张锦新等,是其中最鲜活、最具教育力的人文资源。因此,我们与这些老革命、老三仓人建立起联系,聘请他们做校外辅导员,利用他们身上焕发出的人文精神来教育、影响学生。如今,我校已建立了一支由老革命、老部队首长、新时期军人等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

2.组织建设有形化

2007年,适逢粟裕将军百年诞辰和纪念七战七捷60周年,我校开展了争创以三仓保卫战中七战七捷命名的“七战七捷中队”的活动。4月21日,在三仓镇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粟裕百年诞辰纪念大会。我校“七战七捷中队”的队员完全是小主人的形象,他们争做义务宣传员、义务服务员、义务解说员,热情地为革命前辈们服务。小队员们当场表态:决不忘记历史,不忘记革命传统,要让粟裕和曾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先烈们安心,让新四军老战士们放心,将他们的革命事业继续进行下去。

3.少先队活动有形化

(1)重大节日。重大节日(纪念日)一直是我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总是认真组织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国庆节,我们召开《社会主义祖国来之不易》主题队会;九月十八日,举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纪念活动;“六・一”期间,举办“少儿艺术周”、“雏鹰展翅,飞向明天”等一系列活动。清明扫墓,是我校的一项传统活动,也是一项特色活动。我们总想方设法不断变换内容和形式,让扫墓活动始终保持感染力和教育力。在纪念碑前,我们先后组织了“民族精神代代传”、“做了不起的三仓人”、“忆先烈、知荣耻、长才干”等主题大队会。

(2)红色旅游。为了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队员,近年来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参观、旅游活动等,先后组织部分队员参观新四军纪念馆、黄桥战役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其道德素养。

(3)特色品牌活动。三仓烈士陵园自80年代以来就是我校德育基地,陈列室的解说工作一直由我校学生担任。2002年,三仓烈士陵园扩建以后,占地比原先扩大了近四倍,纪念馆的实物及图片资料也越来越丰富。学校非常重视纪念馆的解说工作,组织人员重新编写解说词,并邀请各方面人士对解说词提出修改意见,经过若干次的考证、修改和试说后,解说稿才基本定型。纪念馆的资料不断更新,讲解员也在一届一届变换着,但总有一些英雄的事迹在感染着他们。一次次的讲解锻炼了学生们的解说能力。磨练了他们的坚强品质,他们也在一次次的解说中得到更深的人生感悟。

(4)开展校情校史教育活动。我校创办于1944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三仓保卫战时期,我校的许多师生投笔从戎参加革命。每当老校友重返故乡,老战士旧地重游,我们都要请他们到学校走一走,请他们讲述学校的风风雨雨。如今,晨会唱校歌,新生入学学校史,已成为惯例。

第10篇

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试卷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选择题: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

A、3世纪B、4世纪C、5世纪D、6世纪

2、北魏最初的都城是( )

A、长安B、洛阳C、项城D、平城

3、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B、匈奴C、羯D、氐

4、北朝最后一个王朝是( )

A、北齐B、北周C、东魏D、氐

5、孝文帝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把姓独孤改为姓( )

A、贺 B、元 C、刘 D、穆斯林

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迁都洛阳

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

7、下列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朝代是( )

(1)曹魏(2)南朝(3)西晋(4)北魏(5)北朝

A、(1)(2)(5)B、(2)(4)(5)C、(1)(3)(4)D、(2)(3)(4)

8、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反映出南北( )

A、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B、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生活、饮食习惯相互影响 D、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9、以下哪件事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北魏迁都洛阳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魏与汉族通婚

10、下列不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的是( )

A、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B、孝文帝羡慕洛阳的繁华

C、迁都洛阳有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D、迁都洛阳有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二、填空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改革措施

(1) 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语,禁用_____语;

(2) 官员及家属必须戴_____服饰.

(3) 改鲜卑贵族姓氏为_____姓氏,拓跋改姓_______.

(4)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_______.

(5) 采用汉族的_______、________;

(6)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_______,以_______治国.

三、材料分析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魏主指谁?

(2) 本诏提出了什么改革?是以什么为依据的?

(3) 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试卷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序号 1 2 3 4 5

答案 C D A B C

序号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B

二、填空题:

(1)汉语 鲜卑语 (2)汉族 (3)汉族 元 (4)联姻 (5)官制 律令 (6)孔子 以孝

三、材料分析题:

(1)指北魏孝文帝

(2)本诏提出改姓。 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3)改姓前为拓跋宏,改姓后为元宏。

看了“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试卷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2.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

3.初一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聋生教科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0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历史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应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众所周知,聋生因听力丧失而造成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的缺失。“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也会为你开一扇窗”,作为人体的代偿功能,聋生的视觉能力相对较强。教师应发挥聋生视觉优势开展历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用好历史教科书插图,以不断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其分析、概括的能力。下面结合北师大七年级历史教科书,谈谈笔者的粗浅做法。

一、熟悉历史教科书,分清其中的插图种类

插图具有直观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特点。以北师大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为例,插图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历史文物图片,包括历史文物、复原模型等。教师应主要介绍它们的名称、出土的时间及地点、用途和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如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利簋(陕西临潼出土)等。第二类为历史人物图,主要包括照片、画像等。教师应主要介绍他们所处的时代、地位、历史功绩等,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或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秦始皇画像》《汉武帝像》。第三类为场景图,包括名家画作、漫画、想象图、流程图等,这些图片揭示了重大历史事件在其高潮或关键时刻的景观或过程,如《玉门关西汉长城》《造纸流程图》等。第四类为图表类图片,包括历史地图、示意图等。它们反映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如《西汉疆域图》等。

二、灵活运用教科书插图,提高教学效益

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是学生和教师都拥有的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用好教科书插图,辅以其他教学资源,促进聋生发展。

1.以图激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在历史教科书中选取大量的图片资料,主要目的是利用这些图片资料蕴藏的大量信息元素,帮助盲生理解教材内容,诠释教材的重难点,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由于聋生知识面相对较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历史插图等史料进行教学,为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起到积极辅助作用。在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笔者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废分封,立郡县”,难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在教学时,笔者出示了教科书中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让聋生体会秦朝中央集权在君主专制制度下权力的分配和流通过程,并引导学生理解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维护国家统一,为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后世王朝统治所继承和发展,进而让他们感受到古人的政治智慧,认识到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以图为抓手,培养能力,促进发展

“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聋生阅读文本,识读教科书的插图,最大限度挖掘出其中的有效信息,培养他们读图、识图、记忆、观察、分析、对比、概括、综合等能力。在七年级下册《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中,笔者让学生识读《元朝行省简图》,并设问:(1)指一指,元朝疆域东南西北各到哪里?数一数,元朝设立多少个省?(2)我们家乡镇江在元朝时属于哪个省?引导学生从地图上寻找行省,感受“省”的概念,初步了解“省”的沿革变化,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

3.以图点拨,开展思想教育,形成“三观”

聋生由于听力损失的影响,在社会交往中,与普通人有语言隔阂,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往往只能选择与同龄聋生交流,易与社会疏远。长期的自我封闭易让聋生形成封闭的“小团体”,缺乏自信心,是非辨别能力不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素材,运用历史图片或图文结合,寓德于教,以伟人为榜样,促进聋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可以出示图片《司马迁像》和《史记》书影,介绍遭受酷刑却忍辱负重,以顽强的毅力完成《史记》的司马迁的形象,让聋生学习司马迁的伟大人格和顽强毅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聋生实际,以人为本,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又好又快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引言;初中;历史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44-01

川教版历史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每课的前面都有一段精彩的引言,如果把每课的正文看作一个未知的景点的话,那么,引言就像是景点前的简要介绍,她用寥寥数语,就向你介绍了这个“景点”的最精彩部分,让你带着好奇,带着探究的心理去学习。而有时这些简要“介绍”并没有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我们可能想,“景点”就在眼前,自己去看好了,殊不知“介绍”可以让你少走弯路,看到最精彩的东西。

1.引言提出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才能使学生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的轨道。“引言”中安排许多很有意思,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了这种“求知欲”,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有助于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他们学习本课内容做了的铺垫。

比如七年级上第五课“西周的兴亡”的引言:“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是怎样来的?从西周的制度里,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再比如七年级上第二十课“汉字的演变”的引言:“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用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这段引言和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学生通过阅读引言,一定会非常想了解我们的汉字到底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成语是我们日常最熟悉的语言,很多人会用成语,但对于成语的出处却不甚了解。第六课“春秋争霸”,就用成语作为引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是成语的突出特点。如果说,通过“反戈一击”,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灭亡的历史,那么,“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一系列成语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课文内容实际就是引言的展开,讲了这四个成语的来历,学生对此自然兴趣很浓。

这样的引言在七年级的课本中较多。

2.指明所要学习内容的特点,抓住引言

七年级上“商鞅变法”的引言: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如果战争是“乱”的主要表现的话,那么,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则突出地体现了“变”的特点。这次变法带给秦国根本性的变化,写下中国古代改革史上重要的一章。通过引言我们就能很快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两大特点——“乱”和“变”。同时也了解了商鞅变法在秦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对所学内容先进行评价

七年级上“秦朝的统一”引言:“在灭亡六国、统一全国、君临天下之时”,面对众多的尊号,秦王嬴政选择了“皇帝”。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引言对秦始皇作了比较中肯的评价,有了这个评价,对课文中秦始皇所采取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历史意义就容易理解了。再如七年级下“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的引言: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隋唐实行的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这一制度不仅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提供人才支持,而且对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引言就对科举制的作用作了简短的评价。

4.对课文内容作适当的补充

比如世界史上“古代宗教”,课文介绍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创立以及它们的基本教义。如果不先学习引言,学生就会对什么是宗教产生疑问。引言正好对此作了补充: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古代世界,由于人们无法科学地认识自然会社会现象,面对人生的艰辛和困惑,往往借助神灵寻求帮助、寄托理想、获得安慰。通过阅读引言学生对什么是宗教,以及宗教产生的原因先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学习正文有很大帮助。

5.引言对所学历史作简要概括,这是大部分引言的作用

比如七年级下“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的引言: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谋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为加强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很大努力。本课讲述的是清朝加强对的管理、粉碎葛尔丹分裂势力、平定回部叛乱等一系列生动的史实。这段引言就高度概括了清朝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措施。又如八年级上“新文化运动”的引言: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新青年》高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像慢慢黑夜中的一支火炬,指引着人们向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发起猛烈的冲击。这段引言告诉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发起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口号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