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08:1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运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2问卷调查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选取了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天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嘉峪关市体育运动学校、定西市体育运动学校等6所学校作为本文特定的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采取自编式问卷,内容涉及校园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调查中将上述6所体校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8.9%。问卷的回收率和效度符合该研究需要。
1.3实地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甘肃省6所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主管领导,并与甘肃省体育局相关处室的领导进行广泛交流,了解校园文化在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中的建设现状,为研究提供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1.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后,依据统计数据绘制图表,并做出必要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更多认同校园文化是文化氛围和文化潮流;其次是物质精神综合和意识形态。而研究表明: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层面。
2.2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传统与作风。而学生对所在学校历史的了解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对自己学校精神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表现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就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研。从图表2可以看出,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自身学校历史情况“不了解”的比例占半数以上。由此说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校史校情的教育,值得学校管理者予以深思。为进一步探究学生不了解学校历史的原因,笔者又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进行了调研。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更多的偏向于校纪校规教育。笔者认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的产物,是学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结晶,是学校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对其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认知应该纳入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中。
2.3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物质环境调查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如同知识传授一样同等重要。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设施、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而校区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设计,又是学校特色的反映。为此,笔者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有无标志性建筑进行调研。有标志性建筑的学校占绝大多数。可见,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4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状况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校园文化的“发动机”,是隐形的德育课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另外笔者就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满意的占50.8%,不满意的占44.5%,弃权的占4.7%。
2.5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学校社团举办活动所持态度
学生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同时,学生社团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会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促使其向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绝大部分学生所持的态度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可见,学校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顺理成章的使学生投入到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中。
2.6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学术讲座的举办情况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首先希望举办的讲座是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是对社会、娱乐、学术、思想方面的学术讲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体校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期盼值较高。
2.7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专业性体育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历来都是学校活动中举办各项活动中次数和频率最高的,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这也是体育专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所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理解不全面;对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了解程度不深;学校物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且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所持态度各异,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学生对学校举办的学术讲座期盼值较高;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
3.2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知识结构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是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体育,服务体育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办学定位上,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体”为主,把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作为立足点。但也要适时开设哲学、文学、美学等相关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从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2.抓好校风校纪
实践经验证明,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成败得失与学校管理层的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办学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和学校的校风、学风息息相关。学校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所以,地方体校的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理顺校园文化规范化管理的渠道。
3.提升学校物质文化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将办学目的任务与学校物质设施、校园布局和校园美化等因素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建议学校应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学校环境设施,美化育人环境。通过提升学校物质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提高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生源素质和教师素质
生源素质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办学中,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历来注重学生体育竞技成绩,忽视文化成绩。为此,建议学校在招生时应提高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要求。同时,学生进入学校后除对专业高要求外,更要重视加强学生理论文化课的学习。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竞技水平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对老师而言,如何促使学生实现夺标育人方面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5.加强图书馆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图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图书馆自习室有限;图书馆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图书、缺乏电子杂志等问题。笔者认为,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议购进除体育学科以外的文、史、哲以及科技等类图书。同时,尽量营造图书馆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提供大量的自习室以供学生学习。
6.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优势
校园体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催化剂,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具有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特点,学校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促使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7.通过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建议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多组建诸如艺术团、文学社、体育协会、书画社、影视协会、科技协会、龙谊沙龙等各类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8.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体育;意外伤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32-01
2007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担负着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习惯和能力,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体育运动本身具有风险性。在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中,体育伤害事故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训练和竞赛等环节中时有发生。所谓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它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或其他人员的人身损伤后果的事故。那么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体育运动的伤害事故呢?
1.中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1.1 学生因素:(1)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大意。运动前不检查器械、准备活动不充分、预防措施不得力、好胜好奇,常在盲目和冒失行动中受伤。(2)心理因素不稳定。运动情绪低下,或在畏难、恐惧、害羞、犹豫以及过分紧张时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有时因缺乏运动经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致伤。(3)缺乏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4)技术动作不合理,内容组合不科学。 (5)组织纪律观念较差。不能完全按照体育老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比赛。论文参考。
1.2 教师因素:(1)教师责任心不强。不能实施合理的保护和帮助措施,不能认真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2)组织教学不当。不能根据体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特点,严格按照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或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气候特点,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3 学校因素:(1)体育场地设施不安全。论文参考网。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维修不及时;保护措施不当,对体育设施安全性不重视,学生破坏严重;管理责任模糊,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2)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有些学校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或检查不认真,没有建立卫生保健卡。(3)安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1.4 其他因素。空气污浊、噪音、光线暗淡、气温过高或过低,以及运动服装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都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2.伤害事故对学校的影响
2.1 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的进行。在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就受伤害的学生赔偿等问题,学校和家长双方发生争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就会发生家长阻碍正常教学等现象。论文参考。
2.2 学校开展的器械类体育教学被减弱。器械类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有的学校为了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甚至直接不安装单、双杠,以此来防止事故的发生。
2.3 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被减弱。如足球、篮球等体育比赛具有身体接触、剧烈对抗的特点,易于引发伤害事故,所以,近年来学校之间、年级间、班级间球类对抗赛寥寥无几。
2.4 远足、野外活动被减弱。远足、野外活动对于增强体能、获取知识、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合作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安排时往往都被迫放弃了远足等野外活动。
2.5 学校会加强安全教育。论文参考网。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宣传,使其树立起"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和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已经体现在体育教学之中,有的学校还会在校园挂起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不断增强。
2.6 学校会规范体育教学。教学管理松散是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加强规范管理是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现在,教学从准备活动到课的结束,教材搭配、练习组织等每一个环节都在规范、严密组织之下进行的优良课普遍增多。
2.7 学校会加强医务监督。加强医务监督,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保健卡,有重大疾病和不宜剧烈运动的学生,严禁其参加体育运动。
3.伤害事故对老师的影响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一方面会影响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年轻的体育教师所受影响更加显著。造成教师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严重影响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校内意外伤害事故会增强体育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还会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减少今后体育教学当中的随意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本着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妥善安排,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还会让老师对学生上课时的身体反应时刻注意,发现有异常表现,就会立即做出调整,而且还会让体育教师认识到检查体育器械的重要性,以及上好体育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性。
4.伤害事故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伤害事故,会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论文参考。让他们学会运动前检查器械、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预防措施,不好胜不好奇。学会掌握运动经验,学会自我保护能力,学习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学习技术技术动作时,认真学习。当然伤害事故也会个学生今后的体育课学习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因此我们教师更应该,积极开展体育安全教学。
5.伤害事故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成因;改进策略
0 引言
边缘化理论也叫做边际理论,兴起于生态学领域,并逐渐拓展到社会经济学、城市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当中。社会学领域将边缘化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认为边缘化是一种非主流,以及被主流社会或人群所排斥、不能容纳的社会现象。体育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边缘化理论在体育领域问题分析中的运用并非是盲目嫁接,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的边缘化在体育领域的客观反映。因此,文章应用边缘化理论分析了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的成因,并提出了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问题的改进策略,以期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成因
(1)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是体育现代化的产物
社会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体育发展的现代化方向,而用金牌来彰显我国的地位,进而在竞技体育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使很多群众性的体育项目无形之中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思想上的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开始不能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加之于自身运动体系缺陷,在与成熟的运动项目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加剧了其边缘化。
(2)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是社会参与分层的产物
社会分层对人们的社会表现存在着直接影响,它是指根据人在社会中的不同财富、声望及权利地位等进行划分的,将不同的人分成等级、层次存在差异性的过程。因为这种社会分层表现出的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层次,并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参与群体类型形成重要影响。边缘化理论在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分析与应用中以社会参与不足为主要特征,而在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中,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社会分层导致了体育活动参与不足的现象。
2 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改进策略
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改进,实际上就是实现部分运动项目从边缘化向主流趋势逐渐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帮助部分体育运动项目逐渐摆脱其边缘化地位,让其能够参与体育项目竞争,成为主流运动形式,并以此得到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1)基于项目特色的自我改革策略
实际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差异,都是其各自特色的表现。不具备自身特色的运动项目必然会表现出较为脆弱的生命力,很容易被相近的运动项目所替代。未能帮助部分体育运动项目走出边缘化窘境,成为成熟的主流运动形式,并重新得到社会的重视与认可,就需要深入挖掘这些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本身特色,实现这些项目的改革。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不能一味的迎合西方思想来使其融入所谓的体育运动发展主流,我国本土体育运动项目,一定要谨守文化底线,而应该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运动项目的创新,实现自我改革。
(2)符合时代潮流的项目认同
我们目前所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符合时代及社会发展需求的,而与其不相一致的体育运动项目必将遭到冷落。从历史发展的层次来分析,西方文化向东方的传输,并对东方思想的影响是文化正常发展生态的一种暂时性的文化生态平衡。比如柔力球运动就是融合了东方传统思想与西方体育现代文化特质的一种运动项目。如果能够顺应这种文化潮流并得到社会更广泛的支持,就能够真正改变其边缘化状态,真正成为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主流,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
(3)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运动升华
要想使边缘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真正走出边缘化的困境,其关键性策略就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运动项目的不断升华。为此,应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体育运动项目一定要遵循"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目的,从而更好地保障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避免出现偏颇。
其次,体育运动项发展一定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逐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比如,目前的柔力球运动就正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运动体系、组织推广等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实现较高的竞技水平,也不能达到较高的社会普及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只有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爱能逐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
3 结论
总之,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并不违背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客观要求。随着体育运动的增多与不断创新,人们对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大,某些体育运动因自身的不完善开始遭到社会大众的冷落,逐渐走向边缘化的窘境。而这些边缘化运动项目不能盲目的改变自身发展规律,也不能停滞不前,要在认清社会主流需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突出项目特色,实现项目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锋,羌霞.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与"边缘化"大学生相关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7).
关键词:苏州市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是以苏州市6城区(姑苏区、新区、园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以及4县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部分小学的小学生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相关方面的论文了解了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论文的研究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2.调查访谈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事先设计好了访谈纲要,然后主要以走访的形式对苏州市城区以及县市部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情况。3.问卷调查法。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问卷的设计,问卷能够给所要研究的课题提供有用数据。调查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收集方式。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进校园”开展情况
1.苏州市各区小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苏州各区、县市小学生的学业很繁重,每天除了需要完成在学校的学习任务,走出校门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兴趣班,课外锻炼的时间很少,真正算是锻炼身体的时间就是在体育课上以及阳光体育的时间。阳光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地点在室外,作为面临紧张学业的小学生,能够到走到室外,充分的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参加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阳光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团结合作意识,并能提升竞争意识。但许多学生家长与学科老师对阳光体育活动有很大意见,认为过多的体育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学校针对这部分家长和老师的这一疑问进行了专家论证,并请学生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参与,为动员全员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运动氛围,使全体家长与教师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保证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
3.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态度。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相互之间的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样,体育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对小学生身体、心理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错误、落后,对学生的培养仅仅局限于智力的发展,认为只有文化课成绩好才是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抵触心理,高能量的食物摄入无法得到消耗,最终导致了学生体质的下降,出现了一个个的“小胖墩”。
4.苏州市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目前苏州市小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大多数是由体育课、校本体育特色课、大课间及体育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等组成。学生们在学校里每周可以上三节以上的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其中包括一节校本体育特色课,并且都是由专职的体育教师进行授课。体育课的内容主要以田径类项目为主,包含跑、跳、投,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师资队伍配备完整的学校,还有专职教师进行足球、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
5.苏州市小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是否顺利、有效、完整,除了看活动的丰富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仅仅依靠丰富多彩的形式及内容,缺少时间的保证是无法达到的,因此,要想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保证学生的运动时间,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及运动密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每天中小学生在校的时间是一定的,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必须予以保证,因此,留给学校安排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
(二)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苏州市小学开展的因素
1.运动伤害影响阳光体育运动有序开展。运动中一旦有意外伤害事故,学生家长和学校总会就索赔问题发生争执,学校体育工作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正常的体育活动开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对抗性较强的摔跤、体操投掷等项目。学校担心出事故,体育教师不敢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质可想而知,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地位有待提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担负有教书的义务,在育人方面同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理论联系实践多思考多总结,做一名充满正能量的体育教师。
3.进行体育运动的场地和器材匮乏。各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矛盾还是运动场地不足。在许多乡镇学校中,学生的活动场地有限,体育器材破损严重,丧失了可用性,教学活动想要顺利的开展成为一种奢望,这是让体育老师最为头疼的。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不足成了普遍现象。
三、结论
1.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城区中园区与姑苏区的开展情况最好,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有待提高;县市中,张家港市与昆山市开展情况最好,常熟与太仓有待提高。2.在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上,以园区、姑苏区、高新区、吴中区、昆山市、张家港市情况最好,其他地区亟待提高。
3.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上,大部分学校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但也有个别学校只是简单地、单一地组织学生参加广播体操及眼保健操活动,而对于其他的传统体育项目及新兴体育项目没有涉及。
4.在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上,活动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以园区、姑苏区、高新区、吴江区为最高,大部分学校基本符合国家关于体育大课间活动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文件规定,这说明大部分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良好。
5.苏州城区及县市中,园区及高新区在场地、器材的充裕性及丰富性上占有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园区及高新区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学校,在学校规模及场地的规划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能够保证学生活动的场地及器材的丰富性,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学校领导层面的管理及教师的组织工作做得比较到位。6.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上课不专业、活动老套、素质不高,从而导致了体育课的单调乏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慢慢消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造成很大的阻碍。
作者:董健 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刘菲,周丹.“阳光体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28).
[3]刘小俊.阳光体育内涵与发展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25-27.
[4]任朋达.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小城镇,社区体育
前言:城镇社区体育是城镇体育的重要摘要的意义。论文大全,小城镇。
1:小城镇社区体育的概念
在城镇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以社区内外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论文大全,小城镇。
2: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
2.1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我国城镇社区体育居民活动所采用的运动项目有着很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在比较富裕的城镇有着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又有着传统的健身养生方法和地方特色项目,内容丰富多样。但是,大多数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体育发展政策、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以及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社区体育运动项目比较单一,大多数居民选择在不花钱或花钱少的体育场、学校、公园、生活小区的空地、田间小道等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因此,选择运动项目主要是对那些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技术简单易学、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具有一定娱乐性的现代运动项目以及被认为有健身、防治疾病的地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运动项目的选择与居民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等有关系的。论文大全,小城镇。论文大全,小城镇。比如:散步与慢跑时老年人选择的首要项目,青少年喜欢比较激烈的项目,比如篮球、羽毛球、排球等在学校从事过或者教师教过的竞技运动项目。
2.2 社区体育群众参与状况
首先,城镇居民体育参与率低于城市。城镇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是在校学生,其次是科教文卫人员以及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乡镇企业工人和小城镇农民参与体育活动较少,这也许与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此外,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老龄化和女性化现象不同的是,城镇社区体育的参与者以中青年为主;这也许由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老年人和妇女的运动能力和体育价值观念有待提高。
其次,大部分城镇居民的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与国际国内体育人口的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国际惯例,体育人口的界定是“每周参加3次或以上的中等强度和量的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很多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还不属于真正的体育人口;在许多富裕的城市如此,可想而知在城镇的情况便可想而知。
3: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3.1小城镇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小城镇社区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同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规模逐渐扩大,由于以城市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吸引,城镇居民模仿、学习和消费城市文明、现代文化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城市先进的体育价值观念提前被城镇居民所接受,形成超前消费,从而使城镇体育社会化进程超前发展的情况成为可能。
社会化是小城镇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动员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最大限度的实现社区力量的整合;同时,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社区需求本为原则,以服务社区内所有成员,一切从群众出发,解决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社区体育资源开发的重点,从而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3.2小城镇居民体育观念意识增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视,小城镇工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和电气化程度提高,使得城镇居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加上双休日的实行,业余时间增多;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极大的提高,享受观念逐渐普遍;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大中城市社区体育的辐射和影响,城镇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将发生重大改变,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健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价值,逐渐将体育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手段。
3.3小城镇社区体育组织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社区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城镇社区体育组织将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鉴于目前商业经营型的体育组织收费较高,一段时间内只有部分较高收入阶层的群体才能承担,因此,为适应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促进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应大力发展公益型的民间社区体育组织。论文大全,小城镇。建议政府积极主动帮助并扶持其发展,制定相关政策,为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4小城镇社区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
为了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服务人员必须改变目前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单一的状况,开发更多的运动项目,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
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提高参与率,社区体育的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可采用以下方法加强运动项目的开发;首先: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简化规则,简化技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使各种运动内容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对不同参加者提出不同要求,这就是社区体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社区的情况,可将几种新兴的运动项目引入社区。再次:民族、民间传统项目的开发。最后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发;可利用各种自然形成的条件进行,最好的例子就是现在的拓展训练,他以后会逐渐走向社区的。让人们更快的接触的。
目前,由于城镇社区体育组织不够健全,城镇社区居民都是自由组合与自发的形式为主,参加的各个单位的人数都没城市的多;随着城镇社区体育化程度逐渐提高,社区体育组织的逐渐健全,城镇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将逐渐增强,有组织的体育活动逐渐增多,社区体育将向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3.5小城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逐渐得到重视
社区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时一个普遍性的事实,城镇社区更是如此。体育场地设施时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空间条件,是现代文明和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在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的体育设施,如何开发和改造现有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是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短缺的根本途径;21世纪是大众体育世纪,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枢纽,它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对周围的农村有强烈的影响,因此小城镇社区体育不仅关系到城镇居民的体质问题,还与广大的中国农村人口体质强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体育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的事实已暴露,并且正随着社区人口的而进一步加剧;
因此,体育界要通过各种媒体,有关会议等各种途径是地方部门认识到,社区体育中有一部分属于公共福利事业,政府部门有义务着手进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和建设,否则日后将会造成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与社区发展严重失调的局面,从而提高小城镇政府对小城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视。
3.6小城镇社区体育骨干队伍壮大
专业人才决定着某一领域的成熟度和发展质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体育骨干队伍。由于城镇社区居民较多,需求多样化,仅靠城镇极少数的体育专职人员或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社区体育指导活动,显然不够现实;同时,城镇居民文化程度低,“不会锻炼”的人口较多,需要有人指导;因而,指导力量的缺乏成为制约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体育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城市对体育专业人员的减少,将有更多的人才走向城镇和农村。同时社会体育迅速发展也将促使小城镇的体育教师、有体育特长的人员积极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小城镇社区体育骨干队伍将逐渐壮大。论文大全,小城镇。
4结论
随着我国对小城镇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视,小城镇的经济将突飞猛进,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将使小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再加上体育高等教育的扩招和体育专业人才逐渐向农村转移,这些都预示着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将迎来它发展的黄金阶段。目前,小城镇社区场地设施、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体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事实已暴露无遗,并且这种状况正随着社区锻炼人口的增加而进一步加剧。这要求小城镇政府在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时,要摆脱传统的只为物质建设服务的规划思想,确立以全面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发展模式要求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规划思想,无论是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还是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软件项目的规划与发展,既要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更要考虑到未来社区人口结构、素质、规模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引起的居民对社区体育的新的需求、新的期望,为未来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要动员社区内居民、机关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力量的整合,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共建、共有、共享,形成社会集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民办官助、民办民助、法人投资相结合的社区体育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黄爱峰.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之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
[2]周建军,仇军,罗时铭.我国乡镇体育的发展背景与模式选择[J].体育科学,2003,23(5)
[3]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0
[4]郑旗.山西省小城镇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9)
[5]刘志民.小城镇政府与小城镇体育发展公共政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
[6]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
关键词:网球,间歇训练法
1 前言
网球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 长期以来以其高雅、文明而著称于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与国际日益广泛的交流所带来的影响,近二十年来,作为有贵族血统的网球运动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竞技水平、网球人口、还是场地设施建设、各级各类赛事的频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体育院校中,选修网球的学生也是不断增加,上课的班组人数相对场地往往过多,而网球又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将基本技术学好。为了在体育院校网球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规范的网球技术动作,了解网球技术的基本原理,提高网球运动水平,本文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将大负荷间歇训练法运用在体育院校网球选修课教学中,证明这一训练法可以解决网球选修课教学中学生多、场地少、时间短的一些矛盾,对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为体育院校网球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依据。论文大全。
2 大负荷间歇训练法的操作方式
大负荷间歇训练法的操作方式为:以提高网球技术水平为主要目的、以正手底线击球为主,每次练习负荷时间为120~180秒;负荷强度为大强度,心率指标为180次;间歇时间为30~60秒,间歇方式为走、慢跑;供能形式为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每组重复次数为5次。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选定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系2004级选修网球的两个男生班,随机分为大负荷间歇训练班(试验组)和常规训练班(对照组)。两组的网球训练时间相同,教学条件相同,网球水平相当。论文大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正手规定落点的击球成功率作了测试,结果表明两组的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符合统计学对比要求(见表1)。
表1 实验组、对照组正手规定落点击球成功率
3.2.1 送球者与击球者每3分钟调换角色,一组击球和送球为一轮,共进行5轮,大约30分钟,这样一个场地上一节课至少可进行三组学生的高强度练习。
3.2.2 每当击球者在底线回击任意落点的来球后。要求击球者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底线和中线的交汇处,同时尽量保持好身体平衡,以提高底线正手击球的稳定性。
3.2.3 送球者在球网后不规律地为击球者送出正手球。球要送到底线附近,具备一定的速度及难度。使击球者的技术、平衡和步伐得到充分的训练。论文大全。
3.2.4 送球者通过送深、浅、左、右各种不同的球,使击球者在整场范围内击球。送球者要把握好喂球的时机,既要让对方充分的跑动起来又要让对方能接着球,如果连着好几个球接不住对方会失去信心的。
4 结果与分析
4.1 评定实验效应的指标
实验后采用下述方法进行测验:由教练站到网对面的发球线附近喂球,每个学生站到底线位置用正手击球的方法打10个直线球、10个斜线球,以越过中网打到对方单打边线与中线之间为成功。与学生站位侧同侧为直线球,异侧为斜线球。
4.2 实验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直线球、斜线球成功平均个数的对比分析(见表2)
表2 实验组、对照组直线球、斜线球成功平均个数
《中国体育科技》是科技体育运动科技刊物。刊登有关各种运动项目的专题研究论文、国内外重大比赛专题研各运动项目技术及战术分析。
投稿须知
1. 所投稿件须系作者(或课题组)独立研究完成,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按学术研究规范认真核对引文、注释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资料,确保引文、注释和相关资料准确无误。如使用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文稿不得包含任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相抵触的内容;稿件的内容是真实的。
2. 注册投稿人需为本文第一作者,其他作者注册投稿无效。文章有关事宜编辑部只与第一作者联系。所有作者按系统要求添加,一经入库,作者及排序按投稿时添加的为准。
3. 凡向本部投稿,承诺该文未一稿两投或多投,包括未局部改动后投寄其他报刊,并保证不会将该文主要观点或基本内容先于《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
4. 所投稿件应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规,如关于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等。论文如果获得有关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需提供基金名称及编号,并上传相关文件。学位论文请在论文整体框架下进行适当精简,所刊论文原则上与学位论文文题保持一致,本刊原则上不刊发学位论文节选内容。
5. 文稿题目应简洁、准确,不宜使用缩略词;摘要内容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等应有所介绍,不要过于简单;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图、表和公式应通篇分别编号,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形式。
6. 《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杂志整体版权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技书刊部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选编。经我部许可需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或转载的,须特别注明“本文首发于《体育科学》(或《中国体育科技》)”。
7. 中国体育科技有权对来稿做文字性修改,如作者因违背上述规定而给《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造成不良影响,作者将承担全部责任,接受编辑部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警示,包括5年内禁止作者本人的任何成果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上发表等。
8. 文稿一经采用,编辑部将告之作者(多作者文稿则告之第一作者),经作者(第一作者)同意等同于同意在《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的网站上或由其授权的文献数据库全文刊载其成果,并付稿酬及寄样刊。
9. 中国体育科技实施专职编辑与相关学科专家匿名审稿相结合的审稿制度,请在注册、提交稿件时按要求填写作者信息,提供的文稿中不要出现作者姓名及其他有关作者的信息。
论文关键词:阳光体育;信息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
“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新时期增强广大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普通高校作为青少年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转折点,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调查发现,不少高校体育部门将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当前群体工作的重点,并在部门网站上开辟了“阳光体育运动”专栏,对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宣传和报道,将阳光体育运动即时信息传递给全校师生,这无疑是阳光体育运动常态化、信息化的重要进步;网站对阳光体育运动专栏的内容编排不清晰、信息更新不及时、对学生个体锻炼指导尚未形成体系也是目前高校体育部门进一步加强阳光体育运动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何界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并对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成为当前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信息资源需求研究
(一)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的概念及其界定
我国学者对于体育信息资源已有比较明确的概念,程蔚等人认为,体育信息资源是人类从事体育实践的记录,汇集了体育工作者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体育科学的探讨、认识及研究成果,反映了一定时代、一定区域、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体育这门学科的认识和运动技术水平现状,预示着未来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于红霞认为,广义的体育信息资源是体育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了体育信息本身,也包括了与体育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鉴于这些上位概念,可以推理出阳光体育运动运动信息资源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即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的各种人、机、网、库等体育信息要素的总称。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既包括参与人员的档案、身体健康状态数据、健身信息等,也包括场馆、设施、器材的及时信息和健身指导细则、以及相关的技术法规制度等,还包括在阳光体育运动中起指导作用的教师基本情况、健身指导安排、即时数据收集整理等动态化信息管理相关内容。
(二)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的特征及其作用
1、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的特征
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的信息资源具有一般体育信息资源的特性及其自身特殊性。一般体育资源所具有的特征为共享性、时效性、驾驭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等,阳光体育运动的共享性、和时效性特征表现为在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健身基本指导、场地器材分布和使用等即时管理信息是学生可以共享的,并且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有效;驾驭性则是指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驾驭其他物质资源的能力,不论是场馆即时信息还是物质器材的使用,其开发和利用都有赖于信息的支持;动态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在阳光体育运动中表现为学生的身体状态变化、运动能力的变化、场馆器材增减及其损耗变化等。但是,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信息资源又具有特殊性,它不具备一般资源概念上的经济性,即这些信息和资源是为学生提供阳光体育运动、增进学生健康为中心,而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阳光体育相关信息资源是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信息集合,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他所获取的健康数据、健身指导、场地器材等阳光体育信息是不一样的,具有不同一性。
2、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的作用
(1)为阳光体育运动领导机构的决策服务
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为普通高校的决策服务主要体现在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相关的体育政务信息管理上。高校体育部门阳光体育运动管理机构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学生、场地、器材、师资进行信息管理和资源调配,强化阳光体育政务信息管理工作,实现阳光体育办公和运行自动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通并过快速、智能化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缩短阳光体育运动相关信息收集、整理、沟通、反馈及更新的时间,最终使信息为阳光体育运动决策服务,提高体育部门管理和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 转贴于
(2)满足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多元化需求
普通高校自2001年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数量激增,如何在高校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现高校学生这一庞大群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终身体育目标,就必然要考虑到学生群体总数量和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有无运动禁忌症状;学生的兴趣和体育需求状态,需要提高哪一方面的身体机能;以及学生在何时、何地,可以参加何种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场地器材资源能否满足学生需求,是否有专业教师进行专门指导等信息资源的细化、数据化、直观化,随时随地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不仅可以极大的方便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3)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普通高校体育信息资源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阳光体育运动相关资源的配置,具有规模大、功能综合、因素众多等特点。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体育教学、体质测试、体育科研等体育部门的日常运行状况,而且要结合学校教务、考务等整体工作安排;因此,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以系统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对配置需要实现的目标、原则、系统功能、运行机制、效益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管理,实现最优设计、最优管理及最优控制。
(三)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体育信息资源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体育信息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充,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体育竞技、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教育、体育科研等诸多领域,在这些领域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为广泛。围绕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信息资源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学生群体的多元性、学生需求的多元性以及网络环境的日益改善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变化,使得体育运动实践的主体(学生)对体育信息服务部门(体育部/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阳光体育运动中体育信息服务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图书馆式的体育信息工作模式正逐渐被改变和更新,出现了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健身指导和教师网络在线指导等服务等新模式。
从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全局来说,体育部门及时掌握和了解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情况、场地师资需求等也需要体育资源信息的支撑。
三、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体育信息资源作为体育资源的重要内容已经广泛应用于体育行业的各个领域,体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建设、开发和利用,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就已经开始发展。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网络基础较好,网络技术较为发达,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网络沟通平台,一方面由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为学生提供阳光体育信息咨询服务,便于学生实时掌握阳光体育运动参与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学校及时反馈和掌握学生的参与动态,进行效益评价,为下一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高校阳光体育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美学 内容 发展
体育美学是体育科学体系中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以及与体育教育有关的科学。国外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体育美学就已诞生。日本西田正秋发表在1950年《体育科学》副刊号上的《 体育美学的提倡》一文,首开体育美学研究的先河。随后,日本、欧美各国和前苏联相继开展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有关体育美学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在我国,对于体育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开始。尽管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态势喜人。八十年代初,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理论科学学会成立了体育美学专业组,一些大专院校和体育学院也相继开设体育美学选修课。近年来,已陆续出现大批研究体育美学的论文和著作。就著作而言,比较具代表性的有胡小明的《体育美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金大陆的《体育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刘慕梧的《体育美学》(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版)等等。
这些论文和著作分别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和方法、体育美学的本质和特征、体育美学的种类和形式、体育美学的欣赏和创造、体育与美感、体育与艺术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体育美学研究的范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也为完善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体育美的形式特征表现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与和谐。整齐一律在体育运动竞赛项目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划艇运动,只有全体同时做出一定的动作,整齐用力才可能取胜。平衡对称,作为体育美的基础的人体,在其组织和结构上,首先,就是具有平衡对称性;其次,在动作的对称性,如吊环“十字支撑”,运动员完全是用惊人的力量来表现人体的这种平衡对称性。在体育运动中,和谐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在运动中的多样统一和多人之间相互配合的协调;第二,人体比例结合的协调以及运动幅度、频率的和谐;第三,表现为运动员及其姿势和环境之间的配合和协调。环境包括运动场地、运动器械、运动服饰、运动时所需的音乐等。音乐与体育运动的协调和谐,流线形的跑道与奔驰在跑道上的运动员和谐高低杠与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和谐以及足球衣、裤、袜与足球运动员的和谐,都是体育美的重要因素。和谐作为一种高级的形式美,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是多样化的,层次是无限丰富的。
体育美学研究应具有时代意识美学对体育的关注,应该紧扣时代的脉搏,解决实际的问题。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运动竞赛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到广泛注意,工程美学、技术美学在场地设计、广告布置等方面悄然渗入。美国的NBA、拳击比赛以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在获得盈利方面的辉煌成就,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竞赛与观众的关系,用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对于促进体育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开拓体育市场,起到了良好作用。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依然龟缩于陈旧的象牙之塔,一知半解地侈谈“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类的理论。体育美学的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最难的一件事,而且一定要这样做。
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美学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体育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体育美学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二十一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大力开展体育运动,而且,还要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动作技术更加优美。换言之,在未来,体育审美功能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体育美学也将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指南,成为人们完善自身、陶冶心灵、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2.从单一的美学角度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基本上是从美学角度论体育美学的。诚然,体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体育,是从理论上把握体育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学确实能帮助人们认识体育、了解体育 。但现代科学发展迅速,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各门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人类涉及到的客观世界的每一个方向,都有某种专门科学在研究。尽量从体育美学角度来研究体育美学,难免会以偏概全。为了科学地研究体育美学的有关原理,为了用有机整体观念代替机械整体观念,为了用多向的多维联系的思维代替单向的感性因果联系的思维,在体育美学研究中,由单一从美学角度研究转向从心理学、系统科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成为体育美学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向。
3.研究方法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在研究中大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毋庸讳言,这两种方法是体育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然而,体育美学本身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与体育科学的其它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而且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美学本身复 杂的结构和繁多的层次,要求研究方法多样化。惟其如此,才能有利于体育美学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譬如:系统科学方法是当代各门学科普遍采用并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涉及到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用系统科学方法来研究体育美学,可以将体育中的美作为信息,将审美意识作为反馈参与控制,将审美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结构考察,这样我们便可以对体育系统的许多错综复杂的组成因素及相互作用的系统作出比较全面的细致的考察,深入地认识体育审美系统诸要素的纵向系统的发展过程和横向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规律,从而切实地把握整个体育审美系统。
4.研究队伍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队伍仅仅局限于体育院校和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有关教师和研究人员。随着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和体育美学知识的普及,我国爱好和从事体育美学的研究人员必将越来越多,届时,体育美学将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是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走向开放体系的第一层意思。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二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要立足国内,而且要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国外有关体育美学研究的成果和精华,用来丰富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体育美学的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三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局限于体育美学本身的研究,而且要不断吸收体育美学以外其他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包括自然科学的成果和经验,以丰富和改造体育美学的形式和内容。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体育,并使体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审美价值与日俱增。社会转型影响到体育,涉及的美学问题更多。体育美学帮助我们认识体育中的美,积极指导与体育有关的审美活动,促进身体运动技术趋向优美化和规范化,使人的身心日臻完善,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体育美学必需创新,对中国体育要做出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金大陆:《关于体育美学的思考》,《体育大观》,1988.4。
[3].刘慕梧:《体育美学》,科学出版社,1992。
[4].李金康、雷国梁、蔡金钟:《当代体育美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5].李燕桥:《社会需求与体育美学的发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4。
[6].刘小可、李晓玲:《新世纪中国体育美学发展的思索》,《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英文名称: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国家体育总局
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9826
国内刊号:11-2284/G8
邮发代号:82-68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以下简称特奥运动)是专门为8岁或以上智障人士开展的竞赛性体育运动
>> 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哲学背景研究 奥林匹克运动的功能审视 奥林匹克运动的“脊梁” 国际巨星与特殊奥林匹克运动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从互动理论的视角评析女权主义运动与奥林匹克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雕塑 “奥林匹克运动”辨析 顾拜旦构建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大厦 从冲突理论视角看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兴奋剂行为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研究 奥林匹克运动与电影艺术关系研究 特殊奥林匹克在中国 作为一种文化的奥林匹克运动 浅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功能 浅谈奥林匹克运动的环保行动 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体育的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共关怀 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教育与体育背景 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融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年末智障人数568万人
卢雁主编.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第2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3
孙耀鹏,国内外智残人体育运动发展综述,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7,(1):71-75
刘会平,2007年上海特奥会成功举办之价值与意义探析,安徽体育科技,2008,29(3):4-6
隋东,大学开展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2,(2):126-128
张繁,对特奥运动发展壮大原因的初探,体育文化导刊,2006,(1):43-45
奥林匹克,http:///view/51056.htm,2012年7月18日
马仲良、王鸿春、黄亚玲,人文奥运研究,第1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7
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特殊奥运会课题组,特殊奥运会的特殊性与服务管理分析,上海质量,2006,(4):22-25
吴雪萍,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的特性、结构和功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5):28-31
TimothyShriver,特殊奥林匹克与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中国特殊教育,2007,87(9):3-5
许春芳,运动自尊及其教育,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1(2):107-109
关键词:青少年;阳光体育;问题;现状;措施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课标下的小学,通过对小学的研究来深入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研究目的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学校就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不断地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去了解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进行解决,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本文通过对新课标下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行一些思考,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3.研究方法
(1)数据统计分析法
本文将依据研究目的而得到的科研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归类,利用数学统计手段进行分析,并用合适的方法将数据呈现出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2)访谈法
在进行论文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根据实际的需要,对部分小学的管理层进行了访问,收集了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一些意见,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分析,提出一些问题。
二、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
阳光体育活动其实简单来说是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自由、自主地参加体育锻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小学生身体刚刚开始发育,掌握的运动技能比较少。另外,学校的场地和器材有限,活动期间经常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在宣传方面,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校会在校园各处张贴有关阳光体育的宣传报道。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阳光体育领导小组,但是,机构虽然存在,举办的活动却往往是屈指可数。因此,阳光体育活动在有一定的组织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由、自主地锻炼。
三、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问题
1.体育课时间不足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体育课开设为: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每周3课时。由于师资分配不均,兼课老师“借用”体育课时间来补齐自己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再者,体育课经常因为天气原因而改为自习。如此一来,学生真正上体育课的时间其实少于国家规定的时间,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就越来越差。
2.体育课期间的运动效率低
体育课本来是让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而开设的课程,然而,很多学生不重视。体育老师往往对学生的主动性教育和学生的运动爱好的培养方面缺乏足够的教育,在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运动的方面做得比较欠缺。小学生正处于各种学习的启蒙阶段,很多都没有学会自主自觉地参与锻炼,很容易受心情、学习以及周围同伴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体育课训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四、关于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措施
1.加强专业师资配备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课程需要来配齐、配足体育专业教师。这样才是保证学生体育时间的关键。
2.加强训练力度
必须让老师正确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不再占用学生运动的时间,并积极督促学生去锻炼,担当起监督的职责。要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积极意义,提高对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冬梅.阳光体育运动对体育教育专业提出的新要求[J].辽宁体育科技,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