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党建信息化建设

党建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2-03-27 22:5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党建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党建信息化建设

第1篇

摘 要: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该文通过对仙桃市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有关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农业发展的实地调查,

>> 对当前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苏北聋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信息化实习管理需求调查分析 民勤县第一中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调查分析 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青海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调查分析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调查分析 广东省高校党建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普通高中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践途径的比较分析 对酒泉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对数字教材应用影响调查分析 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 农村政策信息服务状况调查分析 农村小学使用信息技术现状调查分析 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调查分析 公文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8-12-01/2013-9-5.

[2]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农业部,http:///ztzl/sewgh/,2011-12-7/2013-9-5.

[3]郭永田.立足国情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N].农民日报,2013.

[4]汤曼,夏建群.中美农村信息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

[5]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6]王静波,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J].消费导刊,2009.

[7]张博,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意见[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

(责编:陶学军)

第2篇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农牧业生产和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统筹城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海南州农牧区信息化水平,更能推进海南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一、海南州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1.农牧部门开展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一是设立州县农牧业信息化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二是组织实施县级农牧业信息服务中心(大厅)建设项目。三是加快县农牧局局域网络建设,为建立县级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打基础。四是建立和开通了“12316”农牧服务热线。五是实施了“科技直通车”项目。六是开通州县农牧业信息网站群,开办农牧业工作网络站点(博客)。

2.“农信通”服务开展情况。截止目前,我州已发展终端客户2.9万个,每天向终端客户农业信息1-2条。信息员每月可得到由新华社青海分社资助的30元的话费补助。此外,所有信息员每年可获得一次为期一周左右的业务培训机会,满足了“农信通”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时俱进和人才技术的保障。

3.广电及报纸媒体支持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情况。截止目前,我州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100个村2700户,完成计划的125%。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08%和92.5%。完成了全州1.8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4.科技部门开展农牧业信息服务情况。州县科技部门积极为农牧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一是及时制定全州科技培训工作方案,安排培训专项资金,共举办农牧业生产、防旱抗旱等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8期,培训农牧民2430人(次)。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农牧业生产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将农牧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科技信息送到了田间地头。三是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宣传科技政策,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丰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生活。

5.气象部门开展农牧业气象服务工作情况。近年来,州气象局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牧业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服务,在农用天气、土壤墒情、牧草产量、草地载畜量等特色农牧业气象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蔬菜大棚、枸杞种植业等方面尝试性地开展了气象服务,在农牧区气象防灾减灾方面也初显身手。

6.基层党建设施及党政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情况。目前,全州424个行政村均已建成各自的党员活动中心及村民活动室,每个活动室均配备了电视和接收终端,成为了远程教育播放站点,且95%的基层站点接通了互联网,形成了卫星传输和互联网传输“天地合一”、互为补充的传输模式,解决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上下联动难的问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州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牧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造成农牧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牧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信息服务业落后和信息资源稀缺,农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2.农牧业信息化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农牧业信息化制度建设滞后,使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难以实现农牧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

3.农牧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目前,由于州县没有专门的农牧业信息机构,农牧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牧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牧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较小,信息需求散杂。调查发现,在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较高,龙头企业、种养加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区,农牧民普遍感觉得到信息相对容易,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取得的效益也比较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乡村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农牧业主导产品不突出,个体生产经营规模小,对信息的需求五花八门,小、散、乱、杂,使得信息服务陷入低层次的被动局面,结果就是,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投入不少,而信息应用的效益却不高。

5.农牧业信息人才匮乏。对农牧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牧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牧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牧业信息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农牧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牧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牧民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牧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6.基层信息服务能力不平衡。目前,农村牧区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络延伸不到位的问题在有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以往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提供的信息服务基本上是一对多的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进一步延伸信息服务的组织网络,扩大信息服务面,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问题。

三、今后工作打算及建议

针对我州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今后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州将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加强领导,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牧区信息化工作提高到重要日程上。

坚持政府为主,龙头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各部门及电信运营商的积极性,加强信息化工作体系建设,成立农牧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职责,明确责任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全州各县结合本地实际,提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牧业信息化发展计划,按年度分解任务,为当地农牧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二是建议政府及各部门加强农村牧区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

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并根据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需要更新信息体系内容。要充分利用现有传播媒体,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服务,利用公共网络,采用多种接入手段,把有效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户手中。要在认真做好目前行政村“村通电话工程”和“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基础上,加大“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力度,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牧区的覆盖率。

三是要重视农村牧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整合多部门信息资源。

州县要结合本地实际,搭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平台,统一整合信息资源,最终达到信息化模式的统筹建设,避免农牧、科技、经济商务、气象等部门和行业搭建平台的重复浪费和不实用。实行农牧业信息化采集、整编、评价、、更新制度,明确内容、时间、渠道和责任,努力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防止信息失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实用性、及时性。要坚持以优化配置资源为突破口,本着“超前规划、整体实施、统一开发”的思路,有效整合全县各级政务网、党员远程教育网、业务专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综合建设和管理,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建议加大农村牧区信息化队伍建设投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干部。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方向

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603120416

1 高等院校信息服务平台

1.1 高等院校

我国高等院校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院校。

普通高等院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以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而其中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以本科层次及以上的教育为主,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则以专科层次及以上教育为主。高考报考志愿填报时普通高等院校主要用于与艺术院校进行区别。主要包括全日制普通高校。

成人高等院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成人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成人高考)的,以招收普通高中或同等学历的从业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利用函授、业余、脱产等多样化的方式对其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包括职工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等。由此途径获得的文凭国家是承认的,但是与日制普通高校获得的问文凭有所区别,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证上只有普通高等院校字样,而成人高等院校毕业证上印有自学或成教的字样。在现今社会认知里,全日制普通高校学历比成人高校学历更加正规,在找工作等方面更有份量。

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独立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

公办学校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拨款,是由国家出资举办的高等院校。公办学校一直由国家财政进行扶植,因此在国内教学上大多处于领先地位。对于一些名牌大学和历史悠久的高校,由于其高校形成较早,招收的生源也较好,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类高校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民办学校是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出资,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面向全社会招生,依据国家相关法律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为本科和专科。民办高校在艰难的环境中迅速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正在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近年以不断显现出很多发展很好的民办大学。由于民办学校,从资金到教学再到管理,完全是由民营,因此在后续发展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独立性较高,教学形式更加自主,因此其表现出后劲较足的特点。民办高校已经逐渐摆脱刚创办时的“三无”(无校舍、无师资、无资金 )状态,正逐步的进入高竞争力的轨道当中。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高等院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以及有合作能力的其他机构)合作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目前办学层次只有本科,此类学校与民办大学有一定的差异,其本质属于民质。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来自于民间,一般资金都比较雄厚,基本可以满足办学所需的建设,而教学方面可以依赖于母校,享受该校母体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因此成长很快,其学历也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广泛认可。但是独立学院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民助体制,在母体学校的不断发展中,很有可能会脱离公办母体学校或并入公办母体学校当中。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通过引进国外资金以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管理机制等,聘用外国教师授课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对补充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为我国培养国际型人才起着独特的作用。从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思路。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融入全球化大潮的必然选择。

1.2 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服务是信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领域,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其内容包括对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进行收集、评价、选择、组织、存贮,使之有序化,成为方便利用的形式;对用户及信息需求进行研究,以便向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其原则为针对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易用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信息服务活动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这一意义上看,信息服务实际上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实现信息增值的一项活动。本章所讨论的信息服务仅仅是作为信息管理活动的一个环节,亦称信息提供。

信息服务平台是指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是信息服务活动的载体。

1.3 高等院校信息服务平台

高等院校信息服务平台就是指为高等院校师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平台。

2 高等院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现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校园建设、管理和发展当中,如何构建信息化校园,不断提高校园的管理质量,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科研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如何满足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和信息社会的需要,这给高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的涌现,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社会实践的链接枢纽更是新鲜事物接受度较大的场所。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的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各大高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学院概况、机构设置、新中心、党建工作、教育教学、学团工作、人才资源、招生就业、数字校园等下属分支平台的设置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了解学校历史发展,获取学校实时新闻,接收学校公告通知,获取学校招生就业信息和各教辅、管理系部机构和信息的便捷的平台场所。为学校政策、通知的及时传播,各种最新消息的流传提供了保障。这些基础服务为学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学校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然而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理论性和技术性的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利用和维护信息服务平台,如何进行信息资源的充分有效共享,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解决,并且目前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一些基A的信息服务还不足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3 高等院校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大多高校的信息服务平台都过于简单,大多数的信息服务平台都仅仅能实现一些基本的服务,基础服务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且高校师生人数众多,各种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学生需求更为多方面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信息服务平台应不断的发展提高,增加更多的增值服务,完善各种服务功能,以便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使信息服务平台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高校师生的追求。

一些知识库、数据库、评估系统、就业信息等,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非常实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服务平台有必要为用户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然而在大部分的高校信息服务平台都还没有实现。而优化的高校信息服务平台应该能够达到可以使高校学生通过学校的各大分支信息平台进行知识的获取,研究的深入,就业的咨询指导,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更加无障碍化,使得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更加的便捷,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质量可因此得以提高。

各大高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应该为更加方便的为高校师生提供交流沟通和思维碰撞的途径,为学生走入社会提供信息获取的途径,高校信息平台使应该可以是学生更好的完成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老师可以通过平台展示出自己的最新研究方向和内容概述,来吸引有相应兴趣爱好的学生,学生通过平台来搜索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使得师生不断的发展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可以不断提升,固而高校信息平台的建设应逐渐成为各大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更好的融入到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多功能更加全面化的信息服务平台,要善于利用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服务、交流和发展,要开拓新的思路来适应信息化的大环境,并且需要不断的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利用,这样才能令信息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从而促进高校的迅速、全面的发展。

目前高等院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已经不能够满足高校师生的需求,有待尽快的加以完善和提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期待不久将来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取得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志愿者;激励机制;品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42-03

志愿服务在整个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表现在扶持、疏导、教化和凝聚上。同时志愿服务也是广大公民参与社会建设,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高校大学生,因其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人文素养和青春活力,以及高校对大学生较强的动员和管理能力,成为国内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仅在2013年暑期,浙江大学号召组织了376支队伍,1500余名大学生参与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通过支教、家电维修、科普传播、公益宣传等形式,帮扶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为社会的稳定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使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一、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托不同的载体予以开展。而青年志愿者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青年志愿者(教育客体)在实际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内容,并依托教育客体使教育内容得以交流和传播。依托志愿服务活动,广大青年志愿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为载体的志愿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以几何的速度传播开来,这种使青年学子既接受教育又教育他人的形式是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区别于其它载体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国伟大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作为未来顶梁柱的中国青年学子应当肩负起更多的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历史使命。同时,中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持续蓬勃发展。经济发展越快,社会就越需要时代精神的支撑,需要道德准则的规范,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志愿服务工作的参与,能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明白自身的价值、社会的需求,从关心与尊重弱者到服务与奉献社会,从帮助环卫工人扫马路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和增强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后,如何建设和谐社会便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社会发展的年轻力量,是社会群众所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是大学生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形式,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国内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国内高校发展迅速,无论是硬件和软件都有很大提升。在着力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作为青年学子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也颇受关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和大力发展。然而,激励机制的缺乏、支撑与保障的缺乏以及品牌活动的缺乏等正阻碍着志愿者工作的长效发展。

(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青年志愿者行动积极性的调动上,合理的激励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有力措施。适当的鼓励或奖励,是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肯定和促进。同时,有效的激励机制也需要一套合理的评估体系来支撑。然而,大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尚不拥有一套完备的志愿者工作评价体系。志愿者在服务工作中的态度和质量往往被忽略。针对“走形式”、“做表面”、“无实效”、“重功利”等志愿者或志愿活动,高校应予批评教育。一些高校青年志愿者尽管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但是在真正付诸行动时,在各种困难面前,却动摇退缩,严重限制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和提高。高校部分志愿服务项目报名人数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激励机制的缺乏。

(二)缺乏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青年志愿者的热情付出,为他人或组织提供了便利,温暖了人心。但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开展,仍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而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中,经费的短缺却成为阻碍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障碍。除了个别大型的活动,学校会投入部分的经费外,许多志愿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仍需要通过赞助甚至学生自费的形式弥补。这严重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以浙江大学为例,除了各级团委的经费中有部分常规预算外,各级单位日常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再无其它支撑。资金的匮乏使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后劲不足。很多有意义、高层次的志愿服务活动被迫搁浅或放弃。

(三)缺乏长效的品牌活动

当前高校志愿者工作常出现部分活动在开始之初轰轰烈烈,时间不久却又默默无闻,缺乏志愿服务的一以贯之和长效发展。这阻碍了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和传播,也使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用大打折扣。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云峰学园在2011年3月组织30余名90后大学生走进退休老人社区,通过文艺汇演、结对服务、对话老党员等活动,为退休老人送去了关怀和关爱,也使90后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受教育。然而,该项目因各方面原因仅举办了一期,着实可惜。

另外,培训方式单一、宣传力度欠缺、信息化步伐缓慢等也是影响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因素。

三、推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志愿者培训,促进工作有序开展

国内青年志愿者组织主要定位在“服务提供者”,相应的活动开展显得比较被动,有项目就接,没有项目就无法开展活动。特别是在培训方面。对于志愿者的培训只有针对性非常强的项目培训,缺乏相对应的志愿者常规培训。而发达国家的志愿者活动,则比较注重志愿者本身的学习和发展,它涵盖了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加强式的技能培训。目前浙江杭州的几所高校中,在册的志愿者人数都有千余人。而针对志愿者的培训都是覆盖面很窄的项目参与者培训或骨干培训。而且当前的培训都着重于技能的培训,缺乏内在的教育和引导。

2012年10月,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杭州举行,各在杭高校都为残运会输送了大批优秀志愿者。浙江大学共招募了856名志愿者,其中330名志愿者服务于六月的提前赛事,参与9个大类29个分项目的志愿服务。共计服务2360总人次,服务总时间14000小时。另有526名志愿者服务于十月的正式田径赛事,参与8个大类30个分项目的志愿服务。共计服务4204总人次,服务总时间28060小时。青年志愿者挥洒汗水,在各自的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主办方、运动员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光鲜的背后,是一场场从手语的强化认知到医学常识与紧急救护、从团队管理与激励到助残扶残技能、从媒体应对与沟通到志愿服务精神的多方位培训,铸就了成绩。如能借鉴残运会志愿者的培训项目,再加以常态化和系列化,将大大提高志愿者的素质能力和服务能力。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应该从个体出发,从注重素质培养入手,提倡多元化发展,多组织覆盖面广的礼仪培训、集体归属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历史使命感培养,引导志愿者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使每个志愿者都能通过志愿服务来获得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享受。

(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志愿者角色认同

“激励”可以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有效的激励管理,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应急应对式被动管理行为,而是防患于未然,不仅能够长期防止问题发生,而且能够为组织执行提供更大助推力。

同时,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志愿者”这一社会角色的认同程度,对其在生活中是否持续性开展志愿行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正确的高校志愿工作不应着眼于完成单个任务,而应把目标定位在服务社会与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提升上。大学生只有正确认同了自身的志愿者身份,才能使其在志愿服务工作与其它事务相冲突时,合理做出调整,使其的志愿服务精神得以延续,使整个志愿者队伍得以稳定。而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正是志愿者角色认同的必需。

浙江大学完善的志愿者小时数审核确认体系和星级志愿者评定体系就是激励机制的一种。青年志愿者参加的所有志愿服务项目(包括项目的时间、名称和志愿服务时间)经审核后都登记在人手一份的《志愿者手册》上,记录了志愿者们每一次的无私奉献。志愿者小时数的累积也将使志愿者获得相应的星级称号和第二课堂学分(浙江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需在第二课堂上获得4个学分方可毕业)。同时,浙江大学免试研究生的选拔也将考察学生的志愿服务时间。星级志愿者的评定,是对青年志愿者的肯定、鼓励和奖励。评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着青年学子在志愿服务中激荡青春活力,收获成长,服务他人。

当然,激励方式还有很多。可以是利用组织目标、组织使命感对志愿者进行激励,也可以组织专业的培训,使那些希望获得实践经验、培训经历的志愿者们得到激励。还有诸如尊重激励、信任激励、榜样激励、宽容激励等等。

(三)创新活动形式,建设专业化志愿者队伍

活动形式的单一和普遍性造就了高校志愿者工作的持续性差和发展缓慢。创新活动形式,把高校志愿者工作与党建、团建、学科推广、工业应用、高校管理、社会管理等等相结合,按类建立一支支专业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将真正发挥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用,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促进志愿者的个人

提升。

浙江大学学生“E志者”协会就是志愿服务与学科推广的良好结合。协会的前身是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于1984年成立的电器维修小组,是由众多志愿者自发组成的大家庭。二十多年来,依托学科优势,协会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型、实践型、培训型、研究型等特色明显。目前协会已在日常电器维修、电脑维修、智能汽车竞赛等多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拥有社区义务维修、电器创意大赛、走进敬老院等众多口碑良好的学生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协会成员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志愿服务与社会管理的结合。自1999年项目开展以来,浙江大学共选派十四届,141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四川昭觉和贵州湄潭两地开展扶贫支教工作。十四年来,支教团的青年志愿者薪火相传、代代接力、奉献青春、砥砺心志、开拓创新、凝聚爱心、服务社会,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职,充分发挥东西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联系社会力量,通过创新教育手段、搭建捐资平台、提升师资水平,支持基础建设等活动,努力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云峰学园将志愿服务与社区管理相结合,支援了秀水社区和映月社区的建设,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锻炼平台。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邵医志友”发挥自身特长,走进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深受百姓爱戴。心理志愿者和图书馆志愿者等专业化队伍,也在地震的灾后救援工作和图书馆的稳步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是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永葆青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体托社团法人化、对接企业等,为志愿者工作提供保障

缺乏健全法律制度的保障,是我国志愿者事业发展的“短腿”。依托社团法人化,可使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成为法律保护下的正式组织。社团法人化不仅使志愿者得到了更多的法律保障,也使组织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方式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筹集经费,包括发起社会募捐、寻求企业合作、寻求政府支持等。同时,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可以达到提供更好公共服务的效果。

浙江大学于2011年在伟基发展控股集团的支持下,成立了浙江大学伟基学生成长发展基金。基金的设立旨在支持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基金设有多项奖励。其中“浙江大学伟基志愿服务之星”的设立和评选用于奖励积极组织或参与志愿者活动,事迹明显;以及具有较好的志愿奉献服务精神,在志愿者中有较好的影响力或号召力,获得师生好评的优秀青年志愿者。这是学校和企业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是对青年志愿者的鼓励和嘉奖。如何整合企业资源,为学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资金等保障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也是保障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发展的锦上之花。

(五)搭建信息化平台,重视志愿服务宣传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期,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展开,都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也可依赖信息化,建立高校志愿者工作的门户网站,集志愿者精神宣传、志愿者政策宣传、志愿者活动招募、志愿者个人档案管理、先进评选等于一体,为广大想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和已经活跃在服务一线的志愿者们提供更好更快的优质服务,促进高校志愿者工作的长足发展,使志愿者工作接轨E时代的

步伐。

“浙江大学志愿者”网站就是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利器。网站门类齐全,学子可轻松查看志愿服务的概念、精神、政策、新闻、活动等,并可在线报名。网站成为浙江大学志愿服务的有力宣传阵地,是广大志愿者交流和学习的良好平台,也是浙大志愿者服务的工作室。志愿者网站的建设使广大志愿者在E时代下拥有了线上的组织,增加了“家”的归属感。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和宣传的重要,结合传统平台(宣传栏、校园广播、报章刊物等),宣传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参加的方式,并结合“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之星”、“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的评选鼓励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开展先进事迹宣讲、优秀学长交流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志愿者、关注志愿者组织、关注志愿服务精神,号召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其中,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发展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不可盲目追求志愿者的数量,应更加重视志愿者的素质、志愿活动的质量,严把质量关。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志愿者,才能稳定志愿者队伍,才能促进志愿者组织的健康发展,才能发挥志愿活动的服务效力,才能宣传志愿精神的积

极面。

参考文献

[1] 宁一.论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2,(10):116-117.

[2] 孙羽.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2,(11):13.

[3] 倪春艳.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实践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9):45-46.

[4] 周博,张传辉.高职院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实效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9):160-162.

[5] 王向菊,崔炳利.浅析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2,(10):123-124.

[6] 廖雪霏.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