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22:2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手术室护理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论述了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措施并对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新进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新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环境、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 医院的组织结构、经营理念、服务方向、服务范围将适应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并对效益、质量标准和服务水准加以控制。手术室护理管理也由凭借经验进行终末质量监督, 向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护理质量过程管理的转变。
1 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手术室护理管理既有护理工作的一般规律,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诸如如何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提高手术间的利用效率, 手术操作的协调配合水平和病室部门间的协作效能, 适应急症和重大手术任务的能力, 以及组织护理教学、科研工作等, 实行科学严格、有效的管理是其关键。手术室护理管理以组织管理为基础, 技术管理主要是无菌管理为重点, 安全管理作保证, 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的全面管理。手术室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场所。手术室护理管理以组织管理、医风建设为基础, 业务技术和质量管理为重点, 强化安全管理为保证, 勤俭节约为方针, 满足病人治疗和抢救为目的, 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的全方位管理。
2 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措施
2.1 手术室护士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专业技能和理论考核,由护士长和科内质控小组成员定出考核标准,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对于好的给予表扬及奖励,差的给予批评和教育,帮助其改正,确保高质优效的完成各项手术任务,明显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益。三抓四到位:抓业务学习,抓住时期提问并就问题展开讨论,抓住重点和薄弱环节,四到位即制度到位,责任到位,清点核对到位,奖惩到位。制定二线班工作制度,随着急诊手术量的增加和手术质量的要求,我们将具备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安排在二线班上,这样,不仅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加强了中午和夜间人员紧缺的补充和备用,也加强了二线班的责任性,保证随喊随到。
2.2 加强无菌观念,降低切口感染率: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就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需要达到“三个100%”和“四严格”标准,即完成对手术间的消毒严格,保证清洁无菌,空气培养合格率达到100%; 完成对各类器械包的高压灭菌消毒,合格率达100%;手术大夫、护士手细菌培养合格率100%。四严格即严格核对各类缝合线、无菌手套,无菌纱布、引留管等的有效期,保证质量;严格监督大夫、护士无菌操作和规范洗手;严格消毒手术区域皮肤;缝合后切口严格消毒。
2.3 加强科室协调,积极配合手术:手术室的管理与其他科室的管理略有不同,完善科室与科室、患者与科室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室之间的协调,在某种程度上对手术的顺利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与科室间的协调牵涉到患者的利益,科室的工作成绩,医院的形象。所以,作为护士长必须定期的与协作科室进行交流,听取临床大夫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更好地配合手术。
3 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新进展
3.1 运用现代管理理论: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利用质控结果与奖金挂钩的方式能够对护士起到激励作用。以现代护理理论、系统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解决问题学说和弹性原理为依据进行围术期和弹性工作制的新尝试,有利于护士责任心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水平也将得到完善。
3.2 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PDCA循环方法对护理质量进行科学化管理,在繁忙的护理管理中运用动态的管理方法,不失时机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手术病人安全的渡过手术关。同时对护士执行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起到了督促检查作用,对医疗护理隐患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3.3 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往的手术室护士传统的工作方式是在手术间内配合手术,护理工作完完全全以“手术”为中心。由于手术室环境与外界隔离开来,极少和手术病人进行交流,还有某些护士单纯地追求技术, 从而忽视了病人的一系列的反应,进而加深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隔阂。现在的手术室护理已经从片面的术中配合向围手术期的全过程护理转变。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室之外和病人进行交流、接触,她所完成的不仅仅是配合手术,还是手术病人的照顾者、咨询者、教育者和研究者。对手术病人进行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护理,即完善术前随访、术中安慰、术后关心,辅助手术患者以最佳的心态获得最佳的手术治疗效果。
3.4 以病人为中心进行手术前后访视: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使患者产生较明显的、 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从而引起其生命体征及情绪变化,影响麻醉及手术的正常进行。手术室护理人员改变以往关心手术部位转为关心整体的人,使病人在术前得到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护理。通过术前访视、健康宣教、缓解病人术前紧张恐惧心理。加强护患合作,为手术过程默契配合打下基础。
3.5 护理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工作业绩被赏识、进修培训等内在的激励因素通常能够发挥员工的潜力,提高工作的业绩;行政待遇、监督等外在的维持因素,仅仅能够消除不满和怠工,却无法刺激员工潜力的发挥。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高劳动强度的工作,手术室护士必须达到高应急水平。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而管理者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完全能够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促使他们把爱心融入工作,并能缓解各种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手术室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手术室护理已由单纯的术中护理发展为全手术期的护理,由一般的护理向专科护理扩展,这就要求我们手术室护理人员不断加强护理学习,更新知识,勇于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金华,张艳,崔一嫣.手术室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J].现代护理学,2001,(4).
[2] 闫艳丽.手术室工作量化管理与奖金二次分配[J].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3).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管理
手术室为医院重要科室,承担着救治患者的重要职责。为了保证医院手术室的治疗效果,临床应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而其中保证护理质量关键在于质量控制[1]。通过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的护理实施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该次研究中,研究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4月—2013年5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的护理人员100名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为20~38岁,平均年龄为(28±2.1)岁;将2013年6月—2014年7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人员100名为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为21~40岁,平均年龄为(29±2.3)岁。两组一般资料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该院从2013年6月开始实施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具体内容为以下几点。1.2.1建立质量控制小组。挑选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小组长,选择组员后,明确手术室护理组员的具体职责,建立5个质控小组,每个小组共5名成员,护理人员自愿报名参与,并从中挑选1名组长。护士长负责全面进行质量控制,不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抽查,各组质控小组负责对所属小组进行护理检查监督,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5个质控小组分别为教学组、五常法组、护理文书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消毒隔离组,每个小组成员必须熟悉了解该组质量控制内容、标准以及质控所考核内容,且定期汇报质控工作内容,组织所有人员每月1次质控管理模式会议。1.2.2各组质控内容。①教学组,其内容为制定并严格落实实习护理人员以及新护理人员的教学实习计划,并有计划安排护理人员接受再教育,提高该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水平以及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而且应认真检查记录以及护理人员具体操作情况。②五常法组,其主要内容为检查手术室环境、区域划分是否合理,药品摆放是否整齐、标签是否清晰、手术记录以及不良事件的记录是否完整,准备充足的应急物品,了解一些品的供给以及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③护理文书组,检查填写的护理表格是否准确、详细、真实以及护理人员是否有严格按照规范书写。④管理质量检查组,参与医院的管理检测工作,负责监督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具体落实情况。⑤消毒隔离组,检查无菌设备以及操作技术、物品的具体摆放情况,规划好一次性物品的用量,并提供足量的无菌物品。1.2.3质控员工的工作职责。根据质控标准各科室的质控成员每周要对护理质量进行随时抽查、监督。消毒隔离质量控制组注意检查无菌药品使用情况,护理人员文书组质控人员要抽查病历,以及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质控人员实施检查记录情况,并将质控结果定时汇报给护士长以及组长,分析护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整改措施,之后每月要质控人员积极参与汇报,讨论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以及发生频率较高的护理问题,鼓励所有成员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积极鼓励工作表现优异者。1.2.4质量控制措施。护士长组织成员共同学习质控标准,并制定符合各科室的评价标准,制定后给每位成员发放质控宣传手册,提高成员对质控内容的了解掌握,同时发现问题并标注,小组讨论后整改。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总结两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满分100分。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该次统计数据,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质控小组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小组各质控组平均得分
观察组的教学组、五常法组、护理文书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消毒隔离组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一个医院的存在之根本为护理质量,这也是医院的核心内容。手术室护理质量主要由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所决定,手术室护理人员数量较多,且工作时间比较集中,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单纯依靠护士长个人不能对手术室护理进行科学有效管理控制[2-3]。为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需要医院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为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有效护理模式,是将单一的护士长管理,改变为由科护士长-护士长-质控员-专科组长实施四级管理,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形成全过程无缝隙、全方位的有效控制管理[4-5]。该护理管理模式具有制度化、标准化等特点,其指定的质控标准内容更具有全面性,适应性更为合理。该护理模式改变了传统以管理者为主指定标准进行检查、实施者被动接受检查情况,实现人人参与共同进行管理的模式。质控成员定期对护士汇报工作,为每位护理工作人员提供交流以及讨论的机会,便于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通过对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成绩进行公正评价评分,体现质控管理公平客观。该次调查表明,实施质控管理模式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未实施质控管理模式组,教学组、五常法组、护理文书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消毒隔离组护理质量评分优于未实施质控管理模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可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完善护理实施计划,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水平,将质控护理理念贯彻落实,让护理人员学到更多护理知识以及护理理念。同时该质控模式下形成规范、标准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实施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模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较高,促进医院护理质量整体性提高。
作者:李家秀 单位:江安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姜晓惠,李景维,齐先超.五常法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0,24(6):578-579.
[2]李蕾蕾.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评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2(10):167-168.
[3]罗颖.术前访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的影响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9):158.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对骨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择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102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择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102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骨科手术护理管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及手术室不规范护理行为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0.98%,低于对照组7.84%(P<0.05)。研究组手术室护理不规范行为的发生率4.90%,低于对照组16.67%(P<0.05)。结论规范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纠正手术室不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手术治疗的效果与安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骨科;手术;院内感染
手术室护理管理是手术室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由于骨科手术往往暴露面积较大,加之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易合并其他损伤,所以显著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1-2]。感染的出现不仅延长了骨科手术患者的恢复时间,同时还能够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与预后生活质量。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降低骨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概率十分必要[3-4]。2015年4月—2016年4月该院实施了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102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男60例,女42例;年龄25~75岁(50.5±5.3)岁;疾病类型:四肢伤57例,脊柱伤30例,骨盆伤10例,颅骨伤5例;病程:1d~2个月(15.3±4.3)d。择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102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男62例,女40例;年龄25~75岁(50.8±5.5)岁;疾病类型:四肢伤58例,脊柱伤29例,骨盆伤11例,颅骨伤4例;病程:1d~2个月(15.8±4.4)d。入组标准:患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对该次研究内容知情,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感染性疾病史;意识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史。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病程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骨科手术护理管理措施,即护理人员根据个人职责与范围开展护理服务,积极配合医生实施手术操作。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2.1规范手术室规章制度制定标准化手术室规章制度,并及时给予补充与完善,包括:器械的消毒、清洁与保养,手术准备,日常管理、手术实施等方面,保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管理者应认真监督护理人员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并将其与科室奖金挂钩,保证护理管理措施得到有效的开展。1.2.2规范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每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1次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骨科手术的护理技术操作、高风险感染因素、感染预防方法、感染控制方法、器械及设备的工作性质与管理、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应急预案、骨科手术配合流程、特殊器械准备等。根据护理人员的年资与技能,将其分层次划分,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带领新入职护理人员,以便强化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5]。1.2.3规范手术室环境规范手术室各区域的环境,将其划分为无菌区、相对无菌区与非无菌区,用明显的标志标识出每个区域,并贴上提示条[6]。同时,手术相关设备应按照手术要求放置于不同的区域,不可将废旧器材与手术无关的物品留置于术间。针对手术类型将区域划分为非感染手术区域与感染手术区域,将感染性手术患者集中管理,以便减少手术污染。1.2.4规范无菌技术针对骨科手术室内全部的耐潮湿与高温的物品均给予高温压力灭菌,高温压力蒸汽温度在121℃的,消毒时间为30min。护理人员每月对无菌物品的效期进行核查,对于超出效期的用物应及时进行更换。剪刀、手术刀等清创锐器均放入高压无菌包内,以便进一步清洁与消毒。护理人员经常换洗口罩、服装,特别是手套破损时应立即更换。手术前,护理人员应认真实施消毒操作,并严格落实无菌性操作原则。1.2.5规范手术室废弃物品管理分类归整手术室垃圾,并分开进行包装;医疗垃圾应统一回收与存放;污水与废弃物品应先以消毒液浸泡再实施无害化处理;一次性物品应消毒后再予投放;手术期间出现的污物与排泄物应统一收集后再行无害化处理。设置专人负责医疗垃圾的投放与管理工作,每次处理完垃圾后应对存放点进行消毒与清洁。1.2.6其他规范化护理管理⑴根据患者的耐药性合理应用抗菌物药,主要为头孢唑林、庆大霉素等;⑵限制手术室参观人数,尽量减少手术室内走动,认真落实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降低外源性感染的概率;⑶彻底消毒术区,尽量降低因未彻底消毒所致的切口感染。1.3观察指标①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②观察对比两组手术室不规范护理行为的发生率,包括:术中护理不规范、手卫生不彻底、术中活动频繁、器械消毒不彻底。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n,%)表示计数资料结果,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比研究组医院感染1例,发生率为0.98%;对照组医院感染8例,感染率为7.84%;研究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85,P<0.05)。2.2两组手术室不规范护理行为的发生率研究组手术室不规范护理行为的发生率4.90%,低于对照组16.6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患者骨伤后选择以外科手术方式治疗,以便快速改善痛苦,强化预后效果[7-8]。然而,由于骨伤后损伤面积较大,加之出血量多、时间长,显著增加了术后感染的概率,给患者手术效果与预后带来了诸多的影响[9-10]。因此,规范骨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强化手术护理安全,降低院内感染概率对保证骨科手术患者就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1-13]。有研究指出,手术时间、抗生素、手术参观者、手术室环境与手术用物等因素是影响骨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控制此类高风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概率,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14]。同时,手术时间越长,切口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也会随之延长,而空气内细菌导致切口的概率也会越大[15-16]。有研究指出,手术时间在3h以上可以显著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17]。此外,手术参观者可经外部带入更多细菌,提高医院感染的概率。为了进一步降低骨科手术感染概率,保证患者的预后效果,该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实施了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收效满意。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对手术室规章制度及技能培训进行规范,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与管理意识的认知程度,从根本上改变不良工作状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与精湛的技能开展手术室护理工作;规范手术室环境可以有效分隔带菌与无菌物品;规范无菌技术与手术室废弃物品可以减少可能诱发感染事件的风险因素,保证手术室的整洁与卫生;其他规范化护理管理中合理应用抗生素、限制参观人员、减少手术室内走动等多项措施可以净化手术环境,从源头上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该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0.98%,低于对照组7.84%(P<0.05)。研究组手术室护理不规范行为的发生率4.90%,低于对照组16.67%(P<0.05)。结果可见,规范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纠正手术室不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手术治疗的效果与安全。综上所述,规范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能够强化骨科手术护理质量,降低患者院内感染概率,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于伟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
目的分析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0例手术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亲情护理服务,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2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2组上述指标和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围手术期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管理;亲情服务;临床价值
手术室是医院中重要的治疗场所,但是手术属于一种应激源,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程度各异的焦虑、抑郁情绪,导致其心率、平均动脉压等均会出现波动,不利于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1]。本研究分析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6月,共计80例患者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22~69岁,平均年龄为(42.3±3.3)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为24~68岁,平均年龄为(42.5±3.1)岁。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
围手术期,2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用药后自导、饮食控制以及常规健康宣教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亲情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2.1术前护理
1.2.1.1术前准备
护理人员要注意仪表仪容,在与患者沟通时,要面带微笑,使用温和的语言,告知患者术前的注意事项,并嘱咐其加强皮肤护理;告知患者术前6小时要禁食禁水,嘱咐其及时地取下活动义齿、手表等物品;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精神状况[2];为其介绍手术治疗的基本原理、主要步骤、预期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为其讲解手术室内的环境和主要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要为患者详细地讲解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及其有效预防对策,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2.1.2心理护理
要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结合其病情特点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内心诉求,要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将患者当作家人去对待,在了解其内心困惑的基础上耐心地为其解答,并引用临床治疗的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3-4];同时也要注意完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家属加强对患者的陪伴,要理解、支持患者。
1.2.2术中护理
1.2.2.1热情迎接
当患者入至手术室后,相关护理人员要及时地、热情地迎接;同时要及时地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安慰患者,要加强对患者的陪伴;手术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以尽量地减少各种应激源,使患者的身心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1.2.2.2术中安抚
在术中麻醉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并及时地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穿刺等操作;针对疼痛难忍的患者,要及时地告知主治医生;术中在执行相关手术操作时,要注意避免制造出噪音,以免刺激患者从而使其出现各种应激反应;针对过度紧张或恐惧的患者,要握住其双手,并加强与其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
1.2.3术后护理
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的肢体等部位是否有损伤,同时需对其切口情况以及术后的精神状况进行全面监测;要及时地为患者讲解手术的进展情况,以增进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手术治疗效果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可以有效地缓解其不良情绪,使其可以安心养病。
1.3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前后2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焦虑、抑郁评分,记录2组满意度。分别使用焦虑自评量表[4]和抑郁自评量表[5]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满分为100分,得分越低,情况越好;使用满意度量表[6]评估患者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2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上述指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满意度为80.0%,观察组满意度为95.0%,2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改的不断深化,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已成为患者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已成为各级医院护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热点、焦点问题[7]。近年来,亲情护理服务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有研究指出,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应用亲情护理服务,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维持其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基本稳定[8]。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焦虑及抑郁评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围手术期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和满意度,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万卫红 谢琴 胡丹 单位: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杨静.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70-71.
[2]杨春燕.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5(17):124-125.
[3]李珍珍.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护士,2013,11(25):321.
[4]邹利平.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延边医学,2014,9(36):83-84.
[5]黄晓明,廖瑞熹,赖妮,等.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4,12(11):26-28.
[6]张建英.亲情护理服务对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及护理质量的评价[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6):93-95.
【关键词】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手术室护理;护理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6.01.95.02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患者对其实施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是一个需要紧密配合和高技术要求的场所[1]。在现代护理学的要求中,手术室护理要满足患者围手术期的需要,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手术配合[2]。亲情护理是指患者在准备接受手术前到术后康复阶段所实施的人性化护理模式,通过亲情护理可让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处于较佳的状态,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3]。本文选取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50例在围手术期采用亲情护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9.25±5.22)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18~89岁;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0~80岁。排除心、肝、肾等器官疾病及呼吸、神经等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患者及妊娠期妇女。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亲情护理,具体如下。1.2.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在术前一天上午8:30开始访视患者,安抚患者情绪,对待患者要如同对待家人般的关心。采用亲近的名字称呼患者,给患者留下较好的印象,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告知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将由自己全程陪伴,在交流过程中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交流让患者和家属减轻心理压力,使其增加对手术的信任感,以平常心对待并主动接受手术。专心聆听患者的倾诉,及时解决患者的疑问。任何护理动作前都需要告知患者,让患者有心理准备,像患者表明手术是恢复健康的必要手段,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在手术当天护理人员要陪同患者进入手术室,对于患者的疑虑、恐惧和不安的情绪进行及时安抚。1.2.2术中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要全程陪伴,用语言安慰患者,让其放松心情。通过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建立温馨、和谐的护理服务氛围,让患者的精神得到满足,能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1.2.3术后护理术后疼痛是患者清醒后的第一反应,这时心理会产生较大的波动,护理人员需要立刻安抚患者,多与其沟通,舒缓焦虑心理。通过解释或安抚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患者多交谈或播放音乐来分散其注意力。和患者及家属及时进行沟通,并嘱咐其术后注意事项,检查患者服药情况,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及通风,让患者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内。对患者的身体恢复状况密切关注,并让患者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1.3观察指标及护理满意度评定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患者通过填写满意度测评量表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3]。非常满意:评分≥90分;一般满意:80~89分;不满意:<8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一般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护理后,非常满意33例(66.00%),一般满意16例(32.00%),不满意1例(2.00%),总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出现并发症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护理后,非常满意15例(30.00%),一般满意18例(36.00%),不满意17例(34.00%),总满意度为66.00%。观察组并发生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55±1.57)天,平均手术时间为(44.58±10.88)min;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81±1.27)天,平均手术时间为(60.08±11.18)min。观察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管理是需要在护士长的统一指导与各护理人员携手合作共同完成的,护理人员之间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对于工作上的缺陷和漏洞及时弥补,护士长作为各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有其强化管理与有效监督的职责,还应定期安排护理人员接受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护理安全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4-5]。亲情护理是一种能够拉近护理人员和患者距离的护理方法,可有效缓解护患关系,让患者充分相信护理人员,在提高疗效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5]。在围手术期对于患者进行亲情护理,让患者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得到悉心的照顾能够帮助患者克服手术的恐惧感,保持稳定的心情接受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加速患者的康复速度。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亲情护理,在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这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对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亲情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护患关系,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静.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70-71.
[2]李珍珍.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3,(25):321-321.
[3]黄晓明,廖瑞熹,赖妮,等.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4,(11):26-28.
[4]杨春燕.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7):124-12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9月-2015年4月期间,选取84名手术室实习护士作为实践教学研究的对象,随机将84名护士分为实验组42名和对照组42名。实验组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22岁,平均年龄为(20.31±0.56)岁。男生2名,女生40名。对照组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22岁,平均年龄为(20.32±0.57)岁。男生为3名,女生为39名。两组护士年龄、性别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两组护士的教学时间均为1个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示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具体的护理教学模式如下。
1.2.1一级管理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护士长直接管理和教导护士,加强手术室护理带教队伍的建设,选择具有先进理念以及丰富经验的带教教师负责指导护士。
1.2.2二级管理结合手术室实习护士的实际能力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由专人组成监督和管理小组,对实习护士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1.2.3三级管理通过“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实习护理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实习护士都能够明确掌握各项手术室护理教学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各项实践操作技能。
1.3观察指标
在实习护士实习结束后,对实习护士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测评。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护士的理论课程水平以及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的护士,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习护士的检测成绩比较(n=42,xs,分)组别理论课程实践操作技能对照组82.31±2.3385.43±4.46实验组96.21±2.02a93.47±4.56a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5-0115-03
手术室是高度紧张严谨的工作环境,医务人员需要有高度责任心和优秀的岗位技能完成繁重细致、技术性、专业性强的医疗服务工作。但由于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意外事件高发等特点引起的手术室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难以避免,护理管理难度大[1]。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众多,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将有助于手术室护理的完善。因此,笔者对2011年度手术室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2012年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手术室的各类手术患者7974例及各手术科室及手术室医生55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2011年1~12月(2011年)3879例患者,手术包括头颈外科557例、肝胆外科663例、骨科755例、妇产科868例、肛肠科584例、其他452例。选择2012年1~12月(2012年)4095例患者,手术包括头颈外科596例、肝胆外科678例、骨科797例、妇产科896例、肛肠科634例、其他494例。
1.2调查方法
收集2011年1~12月我院手术室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护理质控的数据及原因,采用问卷对患者和医生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并分析原因,将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纳:(1)人员因素,包括责任心不足、岗位技能差、心理障碍、沟通能力欠缺等;(2)用药因素,包括药品标示模糊、执行医嘱错误、药品摆放错误等;(3)设备及环境因素,包括设备维护不佳、环境或器械消毒不合格、物品摆放无序;(4)术中操作因素,包括不当、无菌操作不规范、器械或仪器使用不当、术后物品清点不到位、标本处置不当;(5)管理因素,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组织纪律性不足、团队建设欠缺。
1.3风险管理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由护理部及相关部门协助制定了对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式,由2012年1月起实施,主要内容包括:(1)完善手术室规章制度,根据我院手术室具体资源和管理目标,细化规章条目,明确人员责任和设备管理。(2)加强人员管理,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设立监督员,巡回检查各手术室环境、设备、药品及人员,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3)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评价考核;加强岗位培训和团队建设,增强责任感,定期反馈护理质量存在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培训,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岗位基本技能巩固和先进技能学习,组织团体活动增强凝聚力。(4)环境及设备管理,制度和监督的管理前提下,定期由专人进行手术室空气、仪器、器械消毒检测,保证手术室空气质量及无菌条件合格,规划手术室物品摆放,限制参观人数并对之进行管理。(5)手术配合管理,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三查七对原则、仪器管理和物品清点,根据手术方式做好护理,避免压疮发生;手术所留标本严格按规定进行留存、送检,避免接触样本、暴露于传染源。(6)心理关怀和沟通技巧培训,心理关怀主要针对手术室护士自身,合理排班和接班,避免过度疲惫和紧张,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团队成员相互进行心理疏导;沟通技巧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与患者、家属和医生有效性,避免误解造成的纠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医护合作。
1.4效果评价
对比2011年和2012年的手术室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护理质量的数据及患者和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度评价包括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评价和医生对手术室护理评价,分为满意和不满意[2]。采用我院护理质量考核表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描述性分析风险因素,干预效果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描述,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2011年1~12月我院手术室护理差错和投诉分别为279例和312例,其中人员因素是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的主要原因,设备及环境因素、术中操作因素分别为护理差错和投诉的次要原因。见表1。
表1 2011年我院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分布
2.2风险管理干预效果
2012年护理差错率、投诉率均低于2011年,护理质量得分、患者护理满意率、手术室医生满意率均高于201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见表2、3。
3讨论
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是导致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将2011年的113例护理差错和132例护理投诉的风险因素归纳为人员因素、用药因素、设备及环境因素、术中操作因素和管理因素等5大风险因素。风险管理是依据风险因素调查结果,通过对制度、人员、环境及设备、手术配合和心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
人员因素包括责任心不足、岗位技能差、心理障碍、沟通能力欠缺等个人素质内容;责任心是护理工作尤其是手术室护理工作至关重要的工作态度;手术室是严格的消毒环境,室内的物品、器械、仪器、药品的摆放、消毒、清点、维护和使用都是手术室护士工作内容,也是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高度的责任心是确保手术室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前提[2-3];岗位技能则是在责任心、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的,但有效的培训机制,将有助于低年资护士的快速成长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整体技能提高;心理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医务人员职业态度和行为相关的重要因素,重复而繁重的工作、长时间的加班等工作特点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并可能出现职业倦怠感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及准确性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4];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和谐沟通能尽量减少由于误解导致的矛盾或矛盾激化产生的医疗纠纷引发投诉,而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的有效交流和配合则是协同顺利完成手术,避免差错的关键。在2011年度调查中,人员因素是护理差错和投诉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风险管理措施中必须强化人员的全方位管理,完善人员责任制度,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合理化排班,系统化培训,重视心理疏导及团队建设都是针对人员因素采取的措施。
设备及环境因素包括设备维护不佳、环境或器械消毒不合格、物品摆放无序等内容;手术室内包括心电监护、麻醉剂、内镜设备等多种类型的设备,都需要正确的使用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功能,设备维护不佳出现老化或导致损坏则是护理差错甚至是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手术室对环境要求严格,患者手术部位直接暴露于空气,对空气菌落有严格要求,手术器械和设备直接接触患者组织、血液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载体,因此,严格消毒、无菌操作是手术室工作的重要原则[5-6];手术室物品类型繁多,摆放秩序混乱无序极易发生误取无用损害患者利益。在2011年度分析中,设备及环境因素是导致护理差错的第二大原因,是导致护理投诉的第三大原因。因此,风险管理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在制度的规范下,由专人执行定期检测监督环境及设备消毒情况并对参观人员数量进行限制,以2个及以下为宜[7],并要求严格准时手术室行为规范,合理规划每间手术室的物品摆放和保存,做到易取易放易区分。
术中操作因素所包括的内容涵盖了手术过程及术后的各项操作,任何一项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引发投诉,且影响到与医生的配合;不当可能导致患者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压疮,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患者不适感明显增加等[8];无菌操作是手术室操作最重要的原则,如操作不规范则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器械或仪器使用不当,反映了护理人员对所参与手术事前准备不充分、经验不足,严重影响与手术医生的配合及手术顺利进行[9];术后物品清点不到位则是发生医疗事故、纠纷的重要差错,是责任心欠缺的表现;标本处置不当,导致遗失、污染、误留、损坏,或者发生传染性样本暴露接触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等都是严重的护理差错[10-11]。2011年调查结果显示,术中操作分别是导致护理差错和投诉的第三大和第二大原因。因此,风险管理必须对手术操作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督,采取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三查七对原则避免感染及药品误用,增强责任心,对术毕前各类物品的清点加强制度管理强化培训,杜绝任何物品遗留患者体腔的事故发生,强调做好术前准备根据手术方式选择做好护理;按不同类型手术标本保存和送检进行流程细化,提高操作的规范性。用药因素和管理因素也是导致护理差错和投诉的原因之一,但占比并不高,通过各项风险管理措施也都得到有效的管理。
2012年执行风险管理后护理差错率、投诉率均较2011年显著减低,而护理质量考核分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手术室医生满意度均明显提高。风险管理对控制手术室护理风险和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明显,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手术室医生满意度都达到了90%以上较高的水平,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持续增加患者及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陈灵,张婉婷. 手术室药品管理与风险防范[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5):673-674.
[2] 王煜娟,李怀娟. 定期强化培训对改善大型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掌握情况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1):87-88.
[3] 吴福丽,雷璐敏,张敏. 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821-3822.
[4] 林皓洁. 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职业倦怠与压力因素的分析与干预措施[J]. 中国医师杂志,2012,(1):161-162.
[5] 马玉莲. 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中国医药导刊,2012,(2):774-775.
[6] 鲁海蜃,胡丽君. 手术室应用医用瓶装气体的风险评估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1041-1042.
[7] 徐玲琳,姚冬利. 手术室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及防护对策分析[J]. 护理研究,2012,26(36):3422-3423.
[8] 易红. 风险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520-521.
[9] 钟飞燕. 手术室护士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认识[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2):292-293.
[10] 童丽娟,陈坚.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调查及防护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308-3309.
【关键词】安全管理;手术室护理;应用效果
手术室护理质量对于临床疾病治疗十分重要,而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安全管理能有效改善临床护理质量[1]。本文通过比较常规护理及常规护理联合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就此分析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手术室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4例,女56例,患者年龄在18~83岁,平均年龄为(54.65±5.84)岁,骨科手术患者4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2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75例,胸科手术患者10例,其他手术患者5例;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手术室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6例,女54例,患者年龄在18~85岁,平均年龄为(54.69±5.46)岁,骨科手术患者39例,妇产科手术患者21例,普外科手术患者76例,胸科手术患者9例,其他手术患者5例。两组手术室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分析可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比较。1.2方法:对照组中手术室患者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患者采取护理安全管理,即对手术室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1.3观察指标:记录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手术室患者的护理纠纷及护理差错发生情况,手术结束后通过问卷形式评价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满意情况,问卷采取百分制,患者评分越高则表示临床护理满意度越高。1.4统计学处理:本次实验结果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P<0.05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试验结果指标中临床护理满意评分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结果数据对比方法采取t检验;本次结果指标中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数据,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结果数据对比方法采取χ2检验。
2结果
结果数据显示可知,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手术室患者的护理纠纷及护理差错发生率较低,且临床护理满意评分较高,结果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为临床外科疾病治疗的主要场所,手术室护理风险主要包括环境风险、人为风险及管理风险等。为有效降低临床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操作或行为,减少临床医疗纠纷,应有意识的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安全管理[2]。在手术室护理中加强安全管理,主要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环境管理。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采取人性化管理,排班合理化。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关心,帮助其解决生活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适当减轻患者的工作压力,使护理人员能够保持轻松、乐观的情绪。同时,对于手术室仪器进行合理管理,避免操作仪器时发出不必要的噪音,若不小心被锐器刺伤时,应及时做好消毒及冲洗处理,对于手术器械进行定期的检查管理,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以有效预防感染情况。另一方面,做好手术室环境管理,保持手术室环境的清洁,控制温度及湿度[3]。第二,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仔细核对患者基本信息,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药物使用时,应仔细核对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依据合理、舒适的原则指导患者进行摆放,对于患者受压部位可给予软垫放置,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手术室使用止血带时为避免损伤患者神经,需慎重选择束扎位置,并仔细记录应用时间以避免出现神经损伤事件[4]。第三,落实管理制度。以护士长为组长,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开展会议,分析总结临床风险事件,针对风险因素指定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同时对于各级护理工作人员的遵守情况进行监管[5]。第四,提高护理人员素养。通过定期进行培训及考核来提高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技能掌握,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而本次试验结果数据显示可知,观察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了0.67%低于对照组2.00%,护理差错发生率0.67%低于对照组2.67%,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分(86.54±8.79)分高于对照组(65.45±10.68)分,P<0.05。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中采取安全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差错及护理纠纷,同时提高临床护理满意情况,可于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赞.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49-50.
[2]夏玲蓉,李竞赛.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324-326.
[3]陈茂春.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91-93.
[4]倪佃芳.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67-68.
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手术室,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 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是医疗感染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医疗卫生机构首先应该引导全体医务人员理解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环节中的积极作用,然后应当采取明确手术室存在的感染因素,注重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人员与环境、操作流程与物品使用等具体问题的处理以及强化质量监督机制等相关措施,以加强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水平,促使其逐步规范化与制度化,从而有助于防止医院传染疾病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实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并进一步提升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力的目标。
[
关键词 ] 手术室;护理管理;医院感染;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072-02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区域内获得感染性疾病,感染对象主要包括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手术室是给予急危重患者抢救手术的场所,属于易感染的高危科室,因而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参与意识淡薄以及监督体系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所以正确认识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在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采取具体措施加强对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有助于防止疾病传播,从而促使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实现患者与医疗护理人员保持健康的管理目标。
1明确手术室存在的感染因素以提供有利条件
手术室与普通病房环境的要求不同,其急危重患者集中性较高,易导致手术室甚至医院发生交叉感染,因此手术室护理管理是医疗与护理整体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手术室存在的具体感染因素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以及手术所需物品的消毒情况等[1]。引导手术室护理人员首先明确手术室存在的感染因素,一方面能够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问题,另一方面有益于增强手术效果,同时降低手术感染率,从而为控制医院感染率提供有利条件。
2 注重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具体环节以保证效果
2.1手术室护理人员管理
护理人员是执行手术护理操作决策的主体,因而医院应当组织其定期学习关于医院感染管理的政策法规与章程制度,向护理人员普及医院感染知识,以强化护理人员控制手术感染和医院感染的意识。同时,医院可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供岗位培训,促使其掌握基本的职业防护知识,如消毒、隔离和处理利器伤口等预防感染的具体应用[2]。医院通过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医院感染事件发生,进而为控制医院感染奠定良好基础。
2.2手术室护理环境管理
护理人员应当严格区分手术清洁区、无菌区和污染区,手术间则注意无菌与污染的区别;运用过滤净化空气系统控制手术室的空气细菌数量,连台手术室的空气消毒时间应持续30 min以上,普通手术室可选择紫外线循环风系统进行空气消毒;定期清扫手术室的通风管道和回风口过滤网;手术室内应装置自动开启门、感应水龙头以及无菌、污染等多条行进通道以缩小人员接触感染范围;接送手术患者时应采用专用转换车[3]。加强管理手术室的病区、空气和设备等护理环境要素,可以从感染途径角度降低医院感染率。
2.3手术室护理操作流程管理
护理人员进出手术室时应当遵循医院的着装规定,即佩戴无菌帽、无菌口罩,穿隔离衣和无菌拖鞋;工作时位于指定手术室,禁止在手术间随意走动以避免交叉感染;向医生传递手术器械时应快速、准确,摆放使用后的手术器械前应当立即擦拭消毒,注意尖锐利器的摆放位置以防止刺伤,保持器械托盘和器械台整洁、干燥;手术过程产生的医疗垃圾按照制度集中置于一次性无菌垃圾袋内,手术完成后经专用通道运至外围走廊,交由专职人员统一处理[4]。严格手术室护理操作流程可减少医院感染途径,促使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有效开展。
2.4手术室护理物品消毒管理
护理人员应该彻底清洁手术器械,以无异物、污渍或者残留血迹为准,再次使用时应先予高压蒸汽灭菌;耐湿、耐温性较差的手术物品可选用环氧乙烷进行消毒;微创手术中使用的腔镜器械,可先以清水洗净污迹然后冲洗管腔,拆卸器械各个零件后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污染手术中使用的手术物品以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后,用流水冲洗再予以高压蒸汽消毒[5]。手术室物品结束消毒灭菌后,将其擦干分类并统一归入手术器械物品放置处。
2.5手术室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患者血液、体液是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因而一次性医疗物品的使用和管理对患者和医疗人员安全具有直接影响。打开一次性医疗用品前,护理人员应当查看其包装是否印有无菌标志、有效期截止时间以及有无破损情况;一次性医疗物品应当和其他无菌医疗用品分开保管,存放专柜需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购买和领取一次性医疗物品实行专人管理;使用后实行登记制度以避免混淆,分类后运送至指定地点进行焚烧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以避免医疗感染和环境污染[6]。
3 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监督机制以提升质量
3.1成立手术室管理监督小组
依据我国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医院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手术室护理管理监督小组,具体表现在:以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具体手术室护理管理事宜由护士长和专职监督员负责,其他护理人员则协助监督[7]。护士长和监督员主要对手术病区的空气和使用物品随机采取样本,检测其消毒液浓度;每月或者每季度定期公示检测结果,对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后提出改善建议,督促手术室护理人员贯彻落实对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决策,从而为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3.2手术室护理质量监控管理
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系统复杂,易造成推脱责任等问题,所以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手术室的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加强对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监控,按月份或者季度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卫生学理论与实践各方面知识定期实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目标体系。同时,医院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推行岗位责任制,以便监督人员能够更好地对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予以跟进。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及时递交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的报告、检查和分析,建立手术室质量管理档案追溯制度,以加强质量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8]。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可有效落实管理人员职责和手术室护理管理问题,切实改善手术感染状况,进而有益于医疗卫生机构顺利推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管理属于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医疗卫生机构有效控制疾病传染源、减少传染疾病传播途径,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保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医疗卫生机构首先应该明确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具备的积极作用,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查找手术室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明确手术室存在的感染因素、注重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人员与环境、流程与物品的管理以及强化监督机制等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具体环节出发,以优化手术室护理管理体系,并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
参考文献]
[1]金鹏,李滨辛,孙丽丽.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56):332-333.
[2]杨春林.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11(30):151-152.
[3]李英.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4,9(35):1985.
[4]李小贤,李晋.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3,7(32):143-145.
[5]王玉红.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3,3(32):137-139.
[6]张蕙茹,孙德秀.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9(20):123.
[7]凌希莲,王红霞,刘云.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9(28):23-25.
关键词:标识文化;手术室护理;应用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手术室作为医院实施手术和抢救的重要职能部门。护理工作具有节奏快、任务重、精神压力大、风险性高等特点[1]。护理标识指的是制作各种科学的、针对性较强的、易于分辨的特殊标准记号,以更好地进行识别,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护理标识的应用不仅能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我院实行进行相应的护理标识管理以后取得良好地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0例手术患者,其中男551,女449,年龄12~69岁,平均年龄(26±4.5)岁,护理时间为3~29 d,平均护理时间为12.3 d。手术分布:神经外科202例,骨科282例,心外科119例,泌尿外科198例,普外科305例,妇产科290例,胸外科104。同时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其中男511,女489,年龄14~67岁,平均年龄(28±5.9)岁,护理时间为3~25 d,平均护理时间为10.6 d,手术分布同上。两组手术患者在性别、年龄、护理时间及手术分布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选取标准 入选标准:患者均能独立思考、意识清晰、言语正常、表达及理解能力正常、汉语读写能力均满足调查需求者、能与研究人员正常沟通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科疾病、严重全身疾病患者、全身麻醉患者及拒绝参加本研究者。
1.3观察指标 根据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量表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包括实施标识护理前后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及工作人员发生差错情况,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患者满意度从医疗环境、专业技术、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满意度可分为十分满意、比较满意及不满意3个等级;护理质量通过、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的发生情况进行判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护理标识制作及应用方法
2.1护理标识种类及制作方法 具体要求为标识护理运行前手术室质控小组多次开展座谈会,广泛收集临床科室意见,分析原有手术室因缺乏标识而存在的护理缺陷,不断改进工作,从标识的放置位置、使用材料、颜色及图形选择、制作成本等各方面进行讨论,拿出最佳方案。护理标识分为六大类:人性化标识、身份标识、手术室环境标识、警示标识、手术室物品标识、消防类标识等。标牌性质有腕带、色带、标语、护理卡、标签及自粘性乙烯材质等。对手术室所使用的护理标识进行统一制作、统一汇编、整理及编排。具体制作要求为文字规范(文字一律用维、汉、英三种语言)、图形美观、格式准确并统一,与此同时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艺术性,以方便医护人员查阅及使用。
2.2护理标识应用方法 ①人性化标识的应用:一个健康的人在进入患者角色后,往往由于疾病的折磨、医院诊疗环境的陌生、新的人际关系的出现等,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心理活动。为了安慰患者及家属、尽量消除恐惧心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们应该大力推荐并广泛应用人性化标识。如在电梯内张贴了“祝您手术顺利成功,早日康复!”和“只要信念存,康复不是梦!”,在家属等侯区张贴了“请放心,我们会像您一样照顾好您的家人!”,在手术区张贴了“请您别紧张,我会一直陪伴着您!”,从而让患者感受到真诚的关爱,创造一个十分和睦融洽的护患关系;②身份标识的应用:标识上应注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所在科室、床号、条码、诊断、手术部位等信息。(以不同颜色的腕带标识佩戴于患者腕部,其中白色标识代表普通患者,粉红色代表女婴,粉蓝色代表男婴,对于高龄、昏迷、全麻、视听障碍和易坠床者以耀眼的红色进行标识,如是高危或特殊情况患者应注明);③手术室环境标识:手术室对环境卫生要求非常严格,其消毒级别与清洁程度有不同要求,因此标识必须清楚,如对无菌区用绿色标识,而污染区用红色标识等。在双极电凝器、高频电刀等放置防湿、防燃及防高温等标识。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可以在门楣醒目处放置提醒手术进度的标识,同时护理人员与等候人员做好自我防护;④警示标识:手术室患者输液药物种类繁多,手术中涉及到的用药也很多,所以每个标识必须要给予醒目、显眼的,以不同的颜色或者字体等区分清楚,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问等明确标识。如红色表示氯化钾等特殊类药物,黄色标签代表静脉用药,蓝色标签代表外用药品;查对是控制手术风险的有效措施,临床当中常用的核对卡有内围倒心形以及正心形等,通过核对卡进行醒目标识,提醒手术室护士需要做好的工作,以降低手术室手术室护理及用药差错;⑤手术室物品标识:由各专科护士、相关的负责人及器械科工程师进行沟通,落实该科每台手术仪器使用方法、保养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时,确定每台仪器的最佳使用数值和参考数值。选取不同颜色的一次性不粘胶标签对不同部位输液管道进行分类,并标明管道名称、置管日期、置管人姓名。将不同导管制成不同颜色的标识,并注明操作者、日期,粘贴在相应的导管上,以起到鉴别作用;⑥消防类标识:我院消防类标识的标准、制作、放置位置均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3495中关于消防安全标识的规定,其全部用维、汉、英三种语言形式来表示。
3结果
标识护理实施前手术室患者对医疗环境、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分别为94.06%、96.27%、93.53%,实施后手术室患者对医疗环境、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分别为96.86%、98.26%、96.40%;可见标识护理实施后满意率明显高于实施前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标识护理实施前手术室护理差错19(0.013%)、用药差错13(0.009%)、医疗纠纷18(0.012%);实施后分别为8(0.005%)、4(0.003%)、6(0.0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的核心部门,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由于手术的环节较多,人员流动性极大,因而容易产生护理风险。护理风险贯穿于各个环节,其风险主要是接错手术患者、术中器械准备不足或接触不良、用药错误、手术器械和纱布遗留于创口或体腔内、输错血、物理和化学损伤、术中低体温、手术切口感染及皮肤破烂、患者坠床、不当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其中直接风险主要来自于护士的自身。当劳累、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时,可导致各个专科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混淆,产生失误[2]。如果手术患者缺乏身份标识及手术部位的标识、手术室医用仪器无数值说明、缺乏手术室环境标识、缺乏警示标识,增加了护理安全的隐患、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手术的进程。诸多研究发现[3-5],标识文化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护理人员识别,不仅可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利于跟少数民族沟通,并有助于不断轮转的实习生很快熟悉手术室的环境,迅速融人快节奏的手术室工作氛围内。与此同时,有效的标识管理减轻了护士工作量,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本研究也发现,识护理实施前手术室患者对医疗环境、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分别为94.06%、96.27%、93.53%,实施后手术室患者对医疗环境、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分别为96.86%、98.26%、96.40%;可见标识护理实施后满意率明显高于实施前的。标识护理实施后分别为手术室护理差错8(0.005%)、用药差错4(0.003%)、医疗纠纷6(0.004%)均低于实施前19(0.013%)、13(0.009%)、18(0.012%);可见标识护理实施后手术室护理差错降低,从而得到了良好地控制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用药差错降低,从而确保了患者用药安全;医疗纠纷减少,从而构建了和睦、完美的医患关系。与此同时,新疆是多种民族聚居的地区,语言交流形式比较复杂,在日常的各种医疗服务当中使用汉语之外还很多方面需要使用维吾尔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因此我院所使用的标识符合少数民族语言特色,因而带来了舒适和方便,提高了患者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护理标识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效率、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降低用药差错、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并有助于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裴连.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应对措施[J]. 医学信息2009,22(9):237.
[2]左红梅,张燕,颜芳,等.“双标识”在手术室仪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3,1(10):46-47
[3]杨素娟,周黎华,李梅,.护理标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9):135-136.
〔关键词〕细节护理管理;手术室;腔镜器械
随着微创外科手术不断发展,腔镜器械手术成为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措施[1]。术中护理配合情况可对手术的效果以及安全性产生影响,由于腔镜器械具有较为精密的设计与复杂的功能,常规管理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该手术需要护理人员重视细节管理,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以此减少差错事件发生,提升其护理质量。本研究主要探讨细节护理管理在手术腔镜器械管理中的价值,为今后临床护理管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抽选2015年1—12月的100台腔镜手术作为对照组,另抽选2016年1—12月的100台腔镜手术作为观察组。两组共涉及18名护理人员,平均(35.25±1.06)岁,均为女性;中专4名,大专10名,本科及以上4名;护士12名,主管护师5名,副主任护师1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管理,根据医嘱于术前准备好相关器械,术中进行术者护理配合等。观察组实施细节护理管理。(1)手术室内腔镜器械由专人管理,定期组织管理器械的护理人员参与培训,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腔镜器械的性能与操作等内容;详细记录器械使用的情况,同时针对器械使用的次数、时间、名称等建立档案。手术前1d,护理人员应对隔天腔镜手术的台次与连台手术的具体情况等详细分析,若器械使用存在冲突,应当及时联系相关医师与护理人员;将器械备置于无菌间内,于手术当天的清晨对器械准备的情况再次进行核查,及时处理器械准备当中存在的问题。(2)将腔镜手术器械的管理流程细化,明确相关器械主要的用途、维护方式、保养信息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建立器械管理登记簿,用于明确器械管理的具体情况;加强与手术相关的腔镜器械管理力度,结合手术医师的要求、手术通知单等提前1d将手术所需的器械备置好,使用完成后对器械进行清点、核查以及送至清洗、消毒等。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将器械轻柔地传递给术者,并回收使用后的器械,充分重视器械丢失小螺帽的情况;轻拿轻放摄像头与镜头等易碎物,若术者未规范性使用器械,则应当适时给予提醒,以此减少不规范使用对器械所产生的损耗。(3)护理人员清洗、保养腔镜器械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性与彻底性,术者使用完器械以后,应当立即对器械进行初步清洗与拆除,在此过程中应采用专业的毛刷进行刷洗,针对腔镜器械中残留的部分黏液与血液等,应使用高压水枪进行反复的冲洗,使用清洁治疗巾将其擦干并放置于超声波酶剂清洗槽当中,清洗10min,随后将器械置消毒器中进行高温消毒,将其取出并烤干,包装,最后利用等离子灭菌器对其进行灭菌操作,完成后放置于无菌腔镜箱中保存。1.3观察指标观察并统计两组的医师满意度情况,记录并分析其手术室腔镜器械准备差错发生率与零件遗失发生率。采用向手术医师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评定其满意度情况,术后发放问卷,要求手术医师填写,主要根据手术过程中的器械准备情况、传递准确情况等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即满意度越高。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室腔镜器械准备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零件遗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中医师满意度评分为(92.97±3.72)分,对照组为(87.83±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腔镜手术不断发展,其逐渐替代传统手术,成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腔镜手术对医学设备及手术器械的依赖性较大,且器械的清洗程度、分类质量、消毒与灭菌质量等均可对其应用效果产生影响[2]。腔镜器械管理水平低下不仅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而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医院的公众信誉与形象等均有不良影响存在[3]。为此临床对腔镜器械开展科学有效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常规腔镜器械管理的参与有随意性,护理人员集中配合的时间较短,对手术护理配合质量的提升存在一定难度,主要表现为无法针对手术需要提前将手术所需物品备置齐全,对临床医师操作的特点以及具体手术的习惯未有详细的了解,与医师达成共识的难度较大,因此其应用效果欠佳[4]。提倡科学治学的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为细节管理的实质,通过该项管理,力争将各项管理环节精确化与数据化。细节护理管理对护理人员手术配合质量的提升以及增强服务的理念具有促进作用[5]。在日常护理管理应用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应自主将所有的操作环节规范,根据规程准确开展护理干预措施。定期为护理人员开展培训,有利于不断将细节管理的理念强化,不仅可树立质量源于细节的理念,同时使得护理人员将该理念渗入至腔镜器械管理以及腔镜手术的配合当中,提升手术医师的满意度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对提升手术配合的质量、手术效果、医院整体形象等均具有重要意义[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室腔镜器械准备差错与零件遗失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医师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将细节护理管理应用于腔镜器械管理中,可以提升护理人员对手术的配合程度与质量,减少器械准备差错或遗漏等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手术医师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林莉.细节护理管理在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23):166-167.
[2]刘海英,易海明.细节护理管理在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6,29(30):137-138.
[3]翟艳丽.细节护理管理在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6):214-215.
[4]周菊芳.细节护理管理在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168-169.
[5]吴晓婷,陈东兰,吴秀红.手术室腔镜器械专人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24):98-9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手术科室实施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共有7间,每年手术量约为5600台。手术室中护理人员一共21人,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2.73±12.45)岁,文化程度:6名护理人员为本科,12名为专科,3名为中专。职称:2名主管护师,9名护师,10名护士。
1.2方法
将护理人员分为骨科组、泌尿外科组、心胸外科组、妇产科组、脑外科组和普外科组,每个专科小组成员3个月轮换1次,每个专科小组成员数量依据手术量进行合理分配。每个专科小组成员中学历比例、职称高低基本一致,每个专科小组由专科以上、职称中级以上的骨干护理人员设担任小组长。专科组长负责小组管理、高质量配合专科手术、制定小组学习计划、评价考核、对手术室术器械、设备等进行管理等,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积极听取医师、护理人员的意见,了解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情况,及时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当事人或管理人员。同时专科组长需要了解手术医师个体动态习惯,为专科小组成员整理相关资料,掌握科室最新动态。专科组长负责专科理论、操作教学计划,组织专科小组成员进行手术室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方式定期进行授课,内容包括专科手术新技术和配合、专科设备仪器的使用、专科手术的摆放、专科手术缝线、手术床的调试、医师手术习惯等。同时定期对专科护理人员进行抽查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加强培训。
1.3观察指标
评价专科护理小组模式管理应用前、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成就感(满分18分)、专科知识水平(满分100分)和专科操作水平(满分100分),并自制调查问卷调查62位医师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采用软件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Wi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专业成就感评分等指标
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实施前,护理人员专业成就感、专科知识水平和专科操作评分分别为(5.12±1.47)分、(83.34±5.11)分、(83.48±5.30)分,实施后分别为(12.35±2.27)分、(94.72±3.10)分、(95.11±3.08)分。实施后护理人员专业成就感、专科知识水平和专科操作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满意度
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医师满意度为72.58%(45/62),实施后医师满意度为93.55%(58/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72,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此时,需要护理人员拥有更加专业、先进的护理技术,从而有效满足护理需求。因此,护理专科化已经成为护理实践发展的重要方向[2]。本次研究中,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专业成就感、专科知识水平和专科操作评分、医师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手术室内实施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护理人员素质,提高医师满意度。在专科小组模式下,护理人员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手术护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专科常见经病因、病理、症状、治疗措施、药物使用等内容,使得护理人员掌握专科手术中的各项护理流程和操作等,从而为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3]。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的应用能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护理知识的积极性,最终使其职业素质得到提高[4]。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的应用促使护理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使得护理工作流程化,促使护理人员更为默契地配合手术,从而能促使手术顺利完成,最终使得医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荐应用。
作者:冯其云 单位:博尔塔拉州人民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梁節.专科护理小组在提升基层医院护理质量中的作用及体会[J].医学信息,2016,29(24):272-273.
[2]陈燕.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手术配合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5(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