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颅脑损伤护理

颅脑损伤护理

时间:2022-08-01 18:3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颅脑损伤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颅脑损伤护理

第1篇

方法:把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所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对实验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格外施以早期康复的护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患者无论是苏醒时间还是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情况都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的缩短,并且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颅脑损伤日常活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49-01

在我国,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仅比四肢创伤的发病率低,排名第二。每年大约有60万新增颅脑损伤的患者,在这之中,接近一半的都是30岁年龄上下的人群。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对全国六大城市进行的神经系统疾病调查中发现,颅脑损伤的发病率达到了每10万人中,有783.3人的概率,而重度颅脑损伤致死的概率是58%,致残的概率是100%。患有颅脑损伤的患者伴有运动和认知以及行为和语言等方面的障碍,配以良好的药物治疗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之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能有所恢复。本文主要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所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统计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所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资料。在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龄在23-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65岁;患者体重为43-79kg,平均体重是52.8kg。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例,高中及高中以上24例,初中及初中以上33例,初中以下16例。把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无论是性别、年龄和病情轻重,还是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不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护理。两组患者都经神经外科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的患者在昏迷期间的肢体应保持功能位,患者在清醒之后需进行适当活动;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病情稳定,颅内无高压以及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给予早期康复的护理干预。

1.2.2评价。两组患者送入医院之后,神经外科医生需对其进行CCS评分,以判定脑损伤的程度。早期康复的护理干预进行一个月之后,应从患者的苏醒时间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评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衡量。

1.3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评分情况详见表1。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早期康复的护理干预

3.1基础护理。因为患有脑外损伤的患者对自己的早期生活难以自理,因此,基础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每隔1-2小时给患者翻身,并按摩1次患者的受压部位,对压疮易发部位垫设海绵等,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与干燥。使患者保持呼吸通畅,以预防肺炎。每日清洁患者的尿道2次,每隔2小时将尿液的引流管放松1次,使其膀胱的逼尿肌得到锻炼。对患者给予营养支持,维持体内的代谢需求,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3.2的摆放。颅脑伤后的早期,将患者保持功能位。在伤后的48-72小时患者病情稳定后,将患者保持良肢位。患者仰卧时,需在其上肢和腋下垫置软枕,使肩前屈,外旋上臂,伸直肘腕关节,使掌心向上,伸直手指。前挺下肢骨盆,内旋大腿,垫设软垫于膝关节下部,使其微屈,保持踝关节90°使足尖向上。患者健侧卧位时应在胸前放置软枕,前伸患侧上肢于枕上,伸直肘腕关节,使五指稍分开。患者的患侧下肢应屈膝屈髋到软枕之上,保持踝关节90°,自然放置健侧。患者患侧卧位时应前屈患侧肩、前伸上肢、伸直肘关节,旋后前臂、使掌心朝上并分开手指,微屈患侧的膝髋关节,保持踝关节90°,使健侧肢体摆放到支撑枕头之上。每隔2小时对患者进行1次翻身并更换。

3.3加强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对患者进行每天3-4次的肢体与关节按摩,时间在20-30分钟。关节活动由近至远,包括诸如髋、膝等各种关节的伸直和屈曲以及内外旋锻炼。患者恢复意识之后,还应进行转移和站立等日常的康复训练。

4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的缩短,并且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

[1]王岩.颅脑损伤患者76例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103—104

[2]李艳,杨凤霞,赵学静.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恢复期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4):35—36

[3]张艳莉.早期被动肢体锻炼对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2):313

第2篇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约占颅脑损伤病人的13%~21%,多发于青壮年,病死率高达30%[1]。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会发生多系统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变化,为了降低病死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临床护理工作正是依据这些变化对病情进行观察和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现将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瞳孔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中颅内血肿的瞳孔改变占86.2%,以单侧瞳孔改变为多见;脑挫裂伤占42.5%,以单眼改变为主;原发性脑干损伤及弥漫性轴索损伤占87.5%,以双侧瞳孔改变为主[2]。护士要严密观察瞳孔变化,正确观察和判断这些改变,这对判断伤情、确定治疗措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循环系统的护理

密切观察心电变化 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对心电图的改变进行动态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心电图改变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传导阻滞,ST-T段改变等,如果发现以上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3 高颅压的护理

3.1 颅内压监测 给予连续动态监护,测量方法有液压传导测量和颅内直接放置传感器探头两种。动态监测颅内压有利于了解病情的发展,尤其是有无继发颅内高压,以有效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3.2 预防颅内压增高 重型颅脑损伤后因脑细胞弥漫性水肿、颅内出血、血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患者可出现躁动,护理不当及环境因素则可诱发脑病形成,故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病室内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对烦躁不安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如地西泮、复方冬眠合剂。②头部抬高15~30°,以利于脑内静脉回流。③按时应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④一般颅内压大于20mmHg时应做相应处理,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给渗透性利尿剂、冬眠降温、脑室穿刺引流等。⑤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呼吸变化,如发生双侧瞳孔不等大、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提示脑疝形成,应及时通知医师,采取相应措施。

4 感染的防治

重型颅脑损伤后易发生多器官感染,其中以肺部感染最多见,死亡原因除原发性颅脑损伤加重外,呼吸道阻塞和感染是重要因素[3,4],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4.1 加强呼吸道管理

4.1.1 防止误吸:平卧及延长平卧时间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5]。适当抬高头位,能增加脑部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并可有效防止误吸,头部抬高最佳角度为20~30[5],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血液、呕吐物等。

4.1.2 充分吸痰: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7]。有学者发现,静脉给予利多卡因可预防气管内吸痰引起颅内压升高和防止吸痰时引起支气管痉挛,气管内给利多卡因的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给药[7]。

4.1.3 充分气道湿化:由于痰多而黏稠,除增加吸痰次数外,应进行气道湿化,稀释痰液,采取的方法如下:①气管内滴药:一般采用间歇滴药,可于每次吸痰后立即向气管内滴人湿化液1~2ml。②雾化吸人:可在气管套管口行蒸气吸人或雾化吸人,雾化液为祛痰合剂20~30ml+庆大霉素8万单位+糜蛋白酶5mg或0.45%盐水20~30ml+庆大霉素8万单位+糜蛋白酶5mg,痰多且粘稠不易吸出可加氨溴索15~30mg,地塞米松5mg,一般每天雾化3或4次,并应以双层纱布覆盖,纱布应湿透无菌生理盐水,以保持吸入空气有一定湿度。③气道冲洗:痰液黏稠难吸或呼吸道阻力增加,直接用注射器注人气管套管内1~2分钟后进行吸引,重复操作3 -5次,直到听不到痰鸣音为止。

4.1.4 胸部体疗:①变换: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及肺部通气,同时可减少胃内容物返流入呼吸道;每2小时翻身1次,可促进痰液的排出,翻身时动作要慢,并注意充分暴露气道,即头稍微后仰。②胸部叩击吸痰前先行翻身叩背有助于痰液排出,彻底吸净。

4.1.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1次1管,吸痰用物每日消毒。切口敷料每日更换,气管内套管每4~8小时更换消毒1次。②空气净化,保持环境清洁,感染患者要严格做好隔离。

4.2 预防泌尿系感染 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及量,保持尿液引流通畅。

4.3 妥善处理中枢性高热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颅内出血,可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中枢性高热,并发感染时可出现体温升高。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每30分钟测体温1次,使体温维持在36~36.5℃,以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体温持续超过38.5℃应及时采取措施。②使用冰帽可降低脑组织能量代谢,减少脑部血液循环,保护脑细胞功能。③亚低温疗法可降低颅内压及脑细胞代谢,保持脑细胞功能,使患者安全度过脑损伤早期。在亚低温维持过程中,冬眠肌松剂泵人速度控制在10~20ml/h,据病人体温、血压、脉搏及肌松程度随时调整滴速[8]。④对感染所致高热除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外,应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

5 营养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时机体处于明显应激状态,表现为分解代谢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常合并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率和病死率上升[9,10]。

5.1 营养护理 ①保持静脉通畅,每日更换输液装置和消毒穿刺部位。②静脉营养期间要观察和测定以下指标:体重、上臂周径、血糖、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

5.2 鼻饲营养的护理 ① 根据患者年龄采用不同型号的硅胶胃管。②保持胃管通畅,每次滴注前后要用37℃左右的温盐水冲洗;如需从胃管内注入药物则要充分溶解。③营养液的温度一般保持在40℃为宜。④营养液的滴速,可用输液泵控制,以患者能耐受为宜。⑤每次滴注前要回吸胃内积气及储留液,根据吸出量决定营养液的量、间隔时间、营养液成分。

5.3 鼻饲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1]①滴注时或滴注完毕后30分钟,将床摇高30~40℃,以防返流、误吸。②滴注营养液前要检查胃管插人标记有无改变。③鼻饲前如有腹胀或胃内残留过多,应延长鼻饲间隔时间,减少鼻饲量。④鼻饲前吸痰1次,鼻饲后30分钟内一般不吸痰,防止诱发呕吐及误吸。

6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在康复期心理护理中,既要注重病人共有的心理特点,还应注重病人的个性、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属的态度等,以找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6.1 针对轻度功能障碍者 尤其对记忆力减退者,要帮助其锻炼用脑,如背诵唐诗等。另外,鼓励病人睡前听优美轻松的音乐,放松大脑,促进睡眠。

6.2 针对严重功能障碍者 由于活动范围变小,心理上感到压抑、悲观。对此,应注重室内的布置及颜色的调配,如墙面采用柔和、淡雅、赏心悦目的浅绿色,病床尽量靠近窗户,以使病人躺在床上能看到室外的风景及人们的活动,唤起病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

7 其他并发症的护理

7.1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多发生在伤后第2周,并以老年病人为多。GCS评分下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12]。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适时有效地进行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应用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止血芳酸等抑酸、止血药。3.2 早期癫痫持续状态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严重且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51.6%~61.0%,正确外科手术和有针对性的术后监护是促其顺利恢复的有效保障。及时发现癫痫的信号,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癫痫药;早期控制癫痫,采用安定静脉注射治疗,首次静脉注射10mg,注射时间不超过5min;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高热。

7.2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FS) 颅脑损伤并发MOFS病人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救治困难,病死率高。措施是伤后积极治疗和护理原发伤,维持血氧饱和度>97%,观察消化道出血症状,尽早进行肠内营养,若连续6h尿量20ml/h,且出现血肌酐明显升高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参考文献

[1] MarshallLF,GantilleT,KlauberMR,etal.Theoutcomeofsevere closedheadinjury[J].JNeurosurg,1991,75:528.

[2] 贾玉琴,张殿文,王燕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瞳孔改变的临床意义及预后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0,32(4):274~275.

[3] 章尔昌,主编.外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1.

[4] 王英人,陈进华.脑外科医院感染不同监侧方法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4):264-265.

[5] 许静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医院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新医学2000,2(11):1040-1041.

[6] 董萍,席淑华,胡文.护理操作对重型颅脑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1,18(2):4-5.

[7] 张延霞,时凤丽,袁康,等.医院内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5):346-347.

[8] 张鳗鹏,季晓侠.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3,2(1):29-31.

[9] 安小虎,袁应华,王丽萍,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71-173.

[10] 张晓军,刘长庭,张军民.老年机械通气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78-279.

[11] 解慧玲,李佩聋,王志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消化道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9):1204-1205.

第3篇

        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60例,发生并发症84例。现将有关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60例,男100例,女60例,年龄7-80岁。其中车祸伤120例,高处坠落伤24例,脑血管意外16例。经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gcs评分5-11分。本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6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中枢性高热20例,外伤性低颅压40例。

        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1肺部感染  本组肺部感染16例,表现发热,呼吸频率快,25-36次/min,有痰鸣音,血氧饱和度在92%左右。

        护理措施:严格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维持血液内有效浓度,并观察其作用和效果;加强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严格无菌观念和操作,做各项治疗时应预先做好准备,尽量将检查治疗安排在一起,减少污染机会;做好呼吸道管理,按时吸痰、翻身叩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室内相对湿度50%-60%,温度18-22度,每日室内空气消毒1次。 

        2.2上消化道出血  本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8例,表现血压

        下降,脉搏细速,胃管内抽出咖啡色液体。

        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意识,生命体征,血常规,排泄物的变化,积极治疗原发病,减轻疾病的恶化,在伤后3天内留置胃管,尽早做胃肠道内营养或药物治疗,鼻饲前回抽胃液观察有无咖啡色液体,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早期应用h2受体拮抗剂。

        2.3中枢性高热  本组中枢性高热20例,表现为体温骤然升高至38.5-40度,热型多为稽留热,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佳,物理降温效果较好。

        护理措施:头部降温可用冰帽、冰袋等,降温可将冰袋置于体表大血管处,体内降温可用冰水灌肠或冷水洗胃。降温要做到5点,即,早、低、长、稳、缓,早:争取在脑水肿高峰到达之前实施。低:适度低温,即头部温度28度,肛温30-32度。长:低温维持时间长,须至病情稳定,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反应为止。一般3-5天。稳:降温过程平稳,不能忽高忽低。缓:复温要缓慢,逐渐恢复,不宜过快,保持24小时体温上升1-2度为宜。

第4篇

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1]。Lida等[2]报道约有1/3的颈椎或颈髓损伤的患者可合并有颅脑损伤。颈部损伤存在潜在的危险,处理不当,延误诊治均可引起和加重颈髓损伤,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加强并提高颅颈复合伤的护理意识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2008年8月-2011年5月收治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患者38例,治疗护理效果显著,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8~74岁,平均年龄38.2岁。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情况: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颈椎骨折14例,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脱位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合并颈髓损伤4例;闭合性颅脑损伤合并颈椎骨折6例,闭合性颅脑损伤合并脱位3例,闭合性颅脑损伤合并颈髓损伤2例。手术治疗25例,非手术治疗13例。预后: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脑干功能严重受损所致的中枢性衰竭,1例死于颈椎损伤合并呼吸衰竭;痊愈18例;好转10例;并发颅脑后遗症4例;截瘫1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患者入院后予以气垫床,搬动病人时保持头与躯体成为轴位,避免颈椎伸屈或扭转[3],平抬平放。遵医嘱予以氧气吸入,根据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调节氧流量,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心电监护,每3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偏低者(排除其他并发症)使用升压药以维持血压。每隔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在患者受伤后6小时内给予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第1小时前15分钟内推注甲强龙30mg/kg,间隔45分钟后输液泵持续滴注甲强龙5.4mg/kg ,23小时内完成。同时防止应激性溃疡。尿失禁者予以保留导尿。使用颈托固定患者颈部。

2.2 呼吸道护理 颈椎损伤极易引起颈髓损伤,由于呼吸肌麻痹、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不张等因素的存在,可以出现肺功能障碍,这是导致颈椎损伤病人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导致加重缺氧脑损伤,且颅脑损伤症状的掩盖容易导致颈椎骨折诊断及治疗的延误[4],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症颅脑损伤的重要环节,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及生存率[5]。意识清醒者可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和咳痰。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痰或建立人工气道。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定时翻身拍背,每隔8小时行超声雾化吸入,以湿润气道,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呼吸道感染。在气管切开的护理中,须注意以下几点:(1)妥善固定气管套管,每天2次更换内管套;(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手法轻柔、娴熟,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可在气管内滴入3~5ml生理盐水以稀释痰液,再进行抽吸,抽吸时间不超过15秒,抽吸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3)保持气道湿化,每8小时行超声雾化吸入,气道滴液每10分钟滴入1~2ml,用单层盐水敷料覆盖管口,并及时更换;(4)给予氧气雾化持续气道湿化,有利于气管切开的护理[6]。(5)做好气管切口的护理,注意切口周围有无渗出、出血及皮下气肿,保持切口处的干燥,定时更换伤口敷料,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避免感染,观察分泌物的颜色、气味和量。

2.3 牵引护理 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必须颈部制动。患者中采用颈托固定者21例,颌枕带牵引者10例,颅骨牵引者7例。特别是采用颅骨牵引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协助医生做好物品准备、剃头、做普鲁卡因皮试;(2)抬高床头25-30cm,伸展性骨折者保持颈部中立位,屈曲型骨折者保持颈部过伸位,头部及枕部垫以棉垫;(3)固定头部,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在牵引过程中发生意外;(4)骨牵引针眼每日用75%酒精消毒2次,针孔两旁的牵引针上可各绕一块酒精纱布,防止局部感染,牵引针孔处的血痂有保护创口的作用,因此不能除去;(5)定时按摩枕后部,以防枕疮,必要时枕部可垫气垫。

2.4 皮肤护理 由于长期卧床,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褥疮。可垫气垫床,并对患者每1~2 小时进行一次翻身,协助翻身时,一定要使头部、颈椎、身体保持在一轴线上,切忌扭曲,以免损伤脊髓。侧卧时垫高枕,平卧时去枕平卧。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局部受刺激。保持床单位的平整、干燥、无杂屑。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按摩受压部位。

2.5 泌尿系统护理 保留导尿者应妥善固定导尿管,防止逆流,受伤后前两周持续引流,以后每2~4小时倾倒1次尿液,并记录。每日饮水不少于4000ml,遵医嘱每日使用生理盐水250ml进行膀胱冲洗两次,这有利于防止尿路感染的发生,同时每日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每日更换无菌引流袋,观察患者的尿道口黏膜、尿液的颜色、尿量及性状并做好记录。定期的尿常规检查是检测有无尿路感染最简捷有效的手段。保持会清洁卫生,大便后及时擦洗。

2.6 腹胀、便秘护理 腹胀、便秘是牵引后常见的并发症。除神经系统损伤外,还因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慢,不习惯床上排便所致。便秘时,用力排便增加腹内压,可使血压及颅内压增高,因此要鼓励患者多进食水果、蔬菜、多饮水及纤维食物,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指导患者在饭后1~2 小时进行腹部环形按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通便,绝对禁忌大剂量高压灌肠,以免增加腹压,发生脑疝。

3 体会

护理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患者,特别是高位颈椎损伤的患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危重,护理任务繁重,并且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7]。脊髓损伤可致使患者损伤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自理能力,对身心健康都有极大影响,还会继发并发症,因此护士应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护理的意识和水平,加强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认真履行各项治疗措施,通过切实有效的护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还必须要多观察病人,感受患者,才能帮助患者积极战胜疾病。

参考文献

[1]强华,贾连顺.上颈椎损伤的诊断和进展[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1):73-74.

[2]Lida H,Tachibana S,et al. Association of head trauma with cervical spine injury spinal cord injury or both[J].J Trauma,1999,46(3):450-452.

[3]耿传霞.颈椎损伤的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1995,19(1):26.

[4]陈小贞,梅卫婷.32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骨折的早期观察与护理[J].浙江创伤外科,2011(03)77.

[5] 朱敏,宣浩,等.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的临床意义[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03(09).

第5篇

关键词: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重症监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00-02

重型颅脑损伤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及偏盲等。颅底骨折可出现脑脊液耳漏、鼻漏;脑干损伤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循环障碍、去大脑强直,严重时发生脑疝危及生命。重型颅脑损伤以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笔者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特点、容易出现的护理风险做出了回顾与分析,报告如下。

1急救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以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症状观察及护理首先了解病人受伤时间、原因、病情发展过程等。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特别应注意病人有无休克、颅内出血、脑疝、机体其它部位的合并症。首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脑疝病人立即静脉滴注脱水药;对疑有颅内血肿的病人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故应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时应放置导气管或用舌钳将舌拉出,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纠正休克,开放性颅脑损伤时引起失血性休克,应使病人保持平卧、注意保暖、补充血容量。当病人休克得到初步纠正,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转送;当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和骨折时,应先初步处理合并症再转送,转送中应准备好急救物品,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伤口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2围手术期护理

术前术后均应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有脑脊液鼻漏者,需半坐卧位;有脑脊液耳漏者,以头偏向患侧为宜,以便引流,防止脑脊液逆流造成颅内感染。开放性颅脑损伤应及时清创及常规应用抗生素;有脑脊液耳、鼻漏者,要注意保持耳、鼻孔及口腔的清洁,尽可能避免挖鼻孔、打喷噎和咳嗽,严禁阻塞,用水冲洗耳、鼻及经鼻吸痰和插胃管,以免引起逆行感染,每日测体温4次,密切观察有无颅内感染征象。感染或脑干损伤均可引起高热,应查明原因。体温高时应及时给予降温,保持体温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可采用药物及物理降温两种方法;对中枢性高热多以物理降温为主。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昏迷病人要注意保暖,定时拍背排痰,清理呼吸道,预防坠积性肺炎,按时给予翻身,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日按摩骨突部位,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躁动病人谨慎使用镇静药,应由专人看护,给予适当约束,防止坠床及意外发生。冬眠疗法是采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低温状态。广泛脑挫裂伤,脑干、丘脑下部损伤伴有中枢性高热者,采用此疗法,以达到镇静、安眠、降低脑组织新陈代谢,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以保护受伤脑组织,减轻脑水肿。

3制定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

护理人员在对临床工作中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明确风险可能发生的因素、可能发生的环节,有预见性的建立护理风险评估表,将怕出错的意识,积极转变为哪里可能出错,对入住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有了初步的识别与评估,就应制定相应有效的解决策略,一旦出现相应的风险,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从而避免危害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

4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

颅脑损伤患者大多意外发病,且病情危、重、急、险,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环境陌生,极度紧张,对医护人员即充分依赖又持怀疑态度,此时他们大多希望得到全体医护人员语言及行动上的重视,此时接诊护士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护患纠纷,招致患者投诉态度不好、病情观察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等。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要求护士态度和蔼,礼貌待人,服务热情,换位思考,体验式服务;护士要求自己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多对患者或家属说几句;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掌握患者医疗费用情况;留意患者及家属沟通后的情绪变化,留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及医疗期望值,留意学会自我控制;护理人员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词汇,避免使用对方不易理解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和压制对方情绪,避免强迫对方接受事实;做好预防性沟通,交换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在抢救过程中,规定开放静脉通道、准备供氧吸痰装置、准备床单位、剃光头、备血、配送急查头颅CT等需由哪个班次完成以缩短抢救时间,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加强与辅检科室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得到患者辅检结果的反馈并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

第6篇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观察;护理

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是常见急诊, 伴有很多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很高, 病情多变, 所以护理工作也相对较多, 为提高此病症患者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产生, 需要医护人员对护理特点进行熟悉和掌握, 做好术后的观察和护理工作。本文根据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某段时间内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的57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男性42例, 女性15例, 患者的最大年龄为52岁, 最小为3岁。产生重型颅脑损伤的原因:交通意外所致的有49例, 由高处坠落所致的有8例。57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脑水肿及颅内出血, 2例患者伴有头皮撕脱伤, 38例患者伴有创伤性湿肺, 22例患者伴有颅底骨折, 5例患者伴有肋骨骨折, 4例患者伴有腰椎骨折, 10例患者伴有颈椎骨折, 12例患者伴有原发性脑干损伤。

1.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急诊在全麻下行幕上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 术后给予止血、抑酸、抗癫痫、抗感染等治疗。头皮撕脱伤患者给予清创植皮;骨折患者给予固定;呼吸道分泌物多或呼吸道梗阻患者给予气管切开。

1. 3 术后观察和护理 对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随时观察监测病情变化, 对患者的每个治疗过程进行精心的护理和观察。

2 结果

调查中的57例患者, 均进行正确的治疗给药, 对其生命体征进行随时监测, 加强对患者呼吸道、皮肤等的护理, 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有12例患者生活可以自理, 20例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9例患者认知障碍, 6例患者语言障碍, 13例患者呈现植物状态, 6例患者死亡。在住院期间有6例患者出现颅内感染, 4例患者伴有其他并发症(消化道出血、癫痫), 这些病症针对其特性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后, 进行对症治疗均得到好转。

可以看出经过治疗和细心的护理后, 可以生活自理的患者占调查中所有患者的21.1%, 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占调查人数的35.1%, 在认知上有障碍的患者占调查人数的15.8%, 语音功能障碍的患者占调查人数的10.5%, 呈现植物状态的患者占22.8%, 在调查中出现的死亡率达到10.5%。

3 讨论

颅脑损伤在损伤中是很常见的, 它产生的概率仅次于四肢损伤, 但是由颅脑损伤产生的死亡在所有损伤中占第一位,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高达30%~60%。为了减少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 对患者进行尽早的治疗并加强护理和观察, 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也是最好的方法[1]。

3. 1 卧位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 对患者采取不同的卧位。低颅压患者需要平卧位, 不能抬高其头部, 这样会使患者的头痛加重。当患者的颅内压增高时, 需抬高床头15~30°,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深昏迷患者取侧卧位, 以利于口腔内分泌物的排出。脑脊液漏患者取平卧位或头偏向患侧卧位, 以利于引流及预防颅内感染。

3. 2 呼吸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创伤性湿肺,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减退,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出, 呕吐物也可引起误吸。因此, 应尽快清除口腔呕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创伤性湿肺患者可给予雾化吸入, 定时翻身扣背, 促进肺部分泌物的排出, 防止肺部感染。气管切开患者, 应用0.9%生理盐水持续湿化气道, 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适时吸痰,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操作前后须洗手, 因为手是医护人员传播致病菌的重要媒介, 约占医院感染的22%[2]。

3. 3 病情观察

3. 3. 1 意识 当患者由清醒慢慢的转变为嗜睡或者是躁动、出现意识障碍时, 主要的原因有两个:脑组织水肿和颅内血肿, 对此要及时的采取措施, 对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 确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3]。

3. 3. 2 瞳孔 瞳孔的大小和光反应可以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 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侧肢体瘫痪, 提示脑部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或去大脑强直, 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终表现。

3. 3. 3 生命体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导致体温调节紊乱, 出现体温不升或中枢性高热;若术后数日出现体温升高, 常提示有感染性并发症。

3. 3. 4 其他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剧烈头痛、呕吐、消化道出血、癫痫等表现。

3. 4 头部伤口及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头枕无菌治疗巾, 头部伤口敷料保持干燥, 如有渗出, 及时更换敷料。注意勿打折扭曲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 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给与对症处理。

3. 5 营养与补液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会因为各种病因导致机体能量的消耗增加, 例如感染、创伤修复等原因, 所以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和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很重要[4]。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饮食, 在临床上常用小百肽、米油加牛奶等进行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合并脑水肿, 因此, 必须精确计算总液体及电解质摄入量, 避免入量过多加重脑水肿, 过少则引起脑灌注不足。必要时可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输液, 维持出入量相对平衡[5]。

3. 6 皮肤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多长期卧床或者昏迷, 所以要特别关注患者的皮肤情况, 保持床整无渣,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建立床头翻身卡, 定时给患者翻身扣背, 避免皮肤长期受压, 必要时可采用气垫或者海绵垫床。严格进行交接换班, 每班查看患者的皮肤情况。

3. 7 康复功能锻炼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如果病情平稳, 对其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的康复锻炼应尽早开始, 以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3. 8 心理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清醒的患者大多都没有心理准备, 会产生恐慌害怕的心理, 医护人员要和患者及其家人进行沟通交流, 让患者消除心理压力和顾虑, 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不断的鼓励患者, 帮助患者促进康复, 对于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与肯定,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术后整体护理和观察, 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之,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严重, 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提高对此类患者术后的观察能力, 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汤红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术后护理体会.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05):54-55.

[2] 严文伟,吴坚,宋郑宏,等.脑卒中后误吸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3):267-268.

[3] 童世红.重型颅脑损伤34例术后护理体会.中国乡村医药, 2012 (07):71-72.

第7篇

关键词:幼儿;颅脑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60-01

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故伤后反应较成人重,生命体征紊乱明显,容易出现休克症状[1],在临床上密切观察病情十分重要,我院1998~2008年收治幼儿颅脑损伤46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46例患儿 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最小者3个月,最大者13岁,平均6.5岁。损伤类型:坠落伤22例,车祸伤13例,打击伤8例,其他类型伤3例;着力部位:额部8例,枕部11例,颞顶部12例,多部位伤15例;闭合性颅脑伤41例,开放性颅脑伤5例;颅内血肿类型:硬脑膜下血肿10例.硬脑膜外血肿8例,脑室内出血2例,多发性血肿5例,脑挫裂伤19例,原发性脑干伤2例;各种类型颅骨骨折29例;合并四肢骨折7例,血气胸1例,腹部脏器伤1例,伴休克5例;合并脑疝者17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8例,9~12分18例,3~8分20例;据GOS预后评分良好者28例,中残者8例,重残者3例,死亡7例,生存率84.4%,治愈率78.3%,病死率15.2%。

2护理

2.1意识、精神、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幼儿颅脑损伤后首要观察的是意识及精神状态[2],因为儿童颅脑损伤后反应可能较成人慢,但病情发展多快而重[3],因此应严密观察意识和精神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72h内尤为重要。如患儿持续精神萎靡、哭闹、烦躁、嗜睡、淡漠、昏迷等,应注意可能有颅内出血倾向,如意识障碍加深或意识清醒突然转入昏迷,瞳孔不等大,或一侧进行性散大,呼吸深快,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应警惕脑疝的发生,需紧急抢救。

2.2术后护理:①颅内引流管的护理:应该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打折,常压密封的引流袋置放于床头下方距创伤3cm处,引流袋位置应该低于引流口,以免逆行感染;负压引流袋可以和引流口的位置持平,换引流袋及引流壶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引流液回流。②切口的护理:局部保持清洁干燥,拔管后还应观察切口渗液情况,注意有无脑脊液漏的发生。③吸氧:鼻导管吸氧,1~2L/min。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吸入肺内。⑤预防脑水肿或颅内出血:清醒后血压正常可将床头抬高20°~30°,保持头部正中位置,以利于头部静脉回流,防止或减轻脑水肿。

2.3脑脊液耳漏、鼻漏的护理:脑脊液耳漏、鼻漏患者要保持局部清洁,可用无菌棉签蘸取脑脊液,禁止堵塞、冲洗、挖耳、大笑、用力排便等,以防颅内压增高,影响脑脊液耳漏、鼻漏的愈合,按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2.4呼吸道的护理:颅脑损伤的幼儿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易发生气管梗阻或肺部感染,应及时叩背吸痰,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5高热的护理:幼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伤后易出现高热或高热惊厥,加重脑细胞的缺氧坏死。有文献报道[4],体温每降低1℃,脑组织基础代谢率下降6%~7%,颅内压下降5%~6%。因此,对高热者要及时行药物或物理降温,持续高热者应按医嘱给予亚冬眠疗法,以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组织,预防颅内压增高。降温时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体温维持在34℃~36℃为宜。

2.6预防继发感染: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床铺保持清洁、平整、干燥,昏迷者使用海绵垫,每2h翻身1次,按摩受压部位。留置尿管患儿每日清洁尿道口和冲洗膀胱,并观察有无尿路感染症状。

2.7饮食护理:早期可通过输液、输血浆、白蛋白维持营养,长时间昏迷者要进行鼻饲,一般伤后3天肠鸣音良好即开始鼻饲。清醒而无呕吐者可逐步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初期控制盐的摄入,不宜吃含糖高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胀。

2.8康复期护理: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即可进行语言、听力训练,病情稳定后开始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足下垂。

3体会

幼儿颅脑损伤后的病理机制与成人不尽相同,所受外力和损伤程度常不成正比,病情变化发展较成人快,脑水肿往往较成人严重,而瞳孔变化出现较成人晚,生命体征易受条件因素影响而波动较大,加之幼儿不能叙述伤情使诊断病情困难[5],所以要严密细致的观察病情,尤其注意患儿的意识和瞳孔的细微变化,及早发现颅内出血或脑疝等病情变化,以获得最佳抢救时机;幼儿颅脑伤后治疗效果好,死亡率低,预后好,这可能与幼儿的脑组织尚在发育中,侧枝循环丰富.易代偿有关[6]。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7

[2]陈红仙,郭延玲,王小雨,等.幼儿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126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28

[3]缪建平,钱小红.2岁以下婴幼儿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0

[4]薜庆澄.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37

第8篇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

颅脑损伤是由多种暴力因素如交通事故和工伤等引起脑损伤和颅骨骨折等颅内外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疾病,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复合存在,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昏迷程度深、变化快、病情重、常短期内加重、预后差[1],往往因转运不当或处理不及时,而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本文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型颅脑损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在19~61岁,平均年龄(36.4±8.9)岁;对照组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在16~65岁,平均年龄(37.2±8.7)岁。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前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判断病情:把握呼吸、血压、心率、意识和瞳孔等生命体征,迅速评估伤情轻重并做好分类;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心跳已经停止的患者立即行心肺复苏;将患者头部抬高,休克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呕吐物,及时将患者口腔、鼻道和气管内的分泌物、呕吐物和血液清除;③配合治疗:及时包扎止血,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路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早期休克,尽快恢复血压;④安全合理的运送:患者经过以上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即转送我院进行后续治疗。护送途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保证各种管道和静脉输液通畅并注意保暖,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创造有利基础条件。对照组患者送入我院后前期治疗与观察组院前急救护理相同。

1.3观察指标 按照GOS评分标准[2],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治愈+中残)/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组间t检验,平均值以(x±s)表示,并且P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26例,中残8例,总有效率69.39%,对照组治愈10例,中残10例,总有效率43.4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由多种暴力因素所致的突发伤,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而且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或骨折,病情危重,若处理不及时,常在短时间就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颅脑损伤患者常有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易造成口鼻腔和气管分泌物、呕吐物等误吸而阻塞呼吸道,导致低氧血症甚至窒息[3]。另外,颅脑损伤常合并其他部位如腹腔重要脏器损伤所致的活动性大出血易引起的低血压,进而直接导致脑血流供应不足,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缺氧。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在伤后1h会出现极大的变化,国际急救界紊有"伤后黄金1h"的专业急救理念。因此,早期对症治疗包括积极吸氧纠正脑缺血缺氧,抗休克治疗及脱水治疗对降低脑组织细胞损伤,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有重大意义。经过院前护理理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入院前未及时采取任何治疗护理措施的患者,也说明了院前急救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护理,不仅使某些致命性威胁如窒息、大出血、休克等得到缓解,而且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可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赵小斐,李冬梅,何满红,等.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06):19-20.

第9篇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ICU室预防感染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9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150例重颅脑损伤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及营养支持等措施,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感染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治疗效果。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感染的预防,降低病死率,提高了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脑损伤 ICU 预防感染

重型颅脑损伤是各种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患者因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颌面损伤等导致呼吸道堵塞、窒息,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0.1%[1]。我院对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降低了脑组织不可逆损害、患者病死率及感染率。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9月~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150例,男57例,女93例,年龄5~76岁,平均33.5岁。损伤类型:颅脑内肿、硬模外(下)血肿102例,脑挫伤28例,脑干损伤1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复合伤4例。

2 结果 150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主要并发症:颅内感染10例(6.67%),肺部感染14例(9.33%),泌尿系感染16例(10.67%),皮肤感染6例(4%),患者无感染114例,占全部患者76.0%。死亡10 例,死于多种并发症。

3 护理措施

3.1 基础护理

3.1.1 床单整洁 颅脑损伤患者的头部血迹往往污染被服,易滋生细菌,是一个较大的传染源,如遇污染应及时更换,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3.1.2 皮肤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大多处于昏迷状态,皮肤干燥及每两小时一次给患者转换、拍背、按摩皮肤受压部位,必要时应用气垫床。

3.1.3 口腔护理 患者昏迷时往往张口呼吸,早期鼻饲,口腔黏膜干燥,湿润吸入空气,预防口腔感染。

3.1.4 眼部护理 注意保护角膜,昏迷患者眼部涂眼药膏,以无菌纱布覆盖,以免由于眼脸闭合不全,角膜暴露而干燥坏死,或并发角膜溃疡。

3.1.5 依据患者伤情采取不同卧位,颅内压增高者宜取头高位,抬高床头10°~15°,以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缓解颅内压;脑脊液楼层漏出,取平卧位或头高位;重伤昏迷患者取平卧、侧卧,以利于口腔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及时、适时有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时取平卧位或头低卧位,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颅内淤血[2]。

3.1.6 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情况,神志、瞳孔、T、R、P、BP每15~30min观测一次,及时准确记录。如有异常即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检查结果,及时留取痰标本,做好痰液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3.1.7 洗手 在接触不同的患者前后(患者翻身、拍背),执行各种技术操作及无菌操作前后,要认真进行手的清洁,使用一次性薄膜手套,最大程度较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3 .2 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位置固定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影响引流。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每日按时用75%酒精行引流管处擦洗。密切观察引流物色、量。引流不畅、头痛加剧、意识模糊等异常,并认真记录,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3.3 冲洗液及液化剂使用 应现用现配,在配制及冲洗时的各个环节均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ICU病室每日通风换气,限制探视,动态紫外线外线空气消毒。

3.4 泌尿系护理 导尿后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会2~3次,每日更换一次尿袋,每7~10日更换导尿管,以保持无菌。常规用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u行膀胱冲洗一日两次。

3.5 呼吸道护理

3.5.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或保持头颈部稍后仰的位置,1~2h翻身、叩背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眼部及气道有分泌物应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浅昏迷患者可用手刺激上凹内气管,诱发患者咳嗽排痰,无创性保持呼吸道通畅[3]。

3.5.2 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护理 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晚期的主要死亡原因。患者因意识障碍、脱水治疗及吞咽、咳嗽反射减弱,尤其是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细菌易到达下呼吸道生长繁殖而引起坠积性肺炎[4]。气管切开有效防止肺部感染,吸痰前应给予充分吸氧,一般吸痰管插入深度10~15cm。吸痰负压300~400mmHg,每次吸痰时间应少于15s,套管上面覆盖1~ 2层生理盐水纱布, 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 保持气道湿润[5] ,。

3.6 加强营养支持 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患者机体消耗。早期静脉供应营养,少量多次输血、血浆、血蛋白、脂肪乳等。肠蠕动回复后,以肠内营养支持为主,上鼻饲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饮食由少渐多,循序渐进。

3.7 强化无菌技术 在进行液体加药,静脉滴注、静脉批注以及各种抽血等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做中都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三查七对”。使用前仔细检查溶液有无浑浊、杂质等有上述现象不可使用。

4 讨论 重型颅脑伤患者在ICU所占比例最大,由于大多是颅脑术后,患者手术创伤大,各系统、器官都处于应激状态,机体抵抗力低下,而ICU又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和危险因素集中的场所,院内感染非常普遍。感染会加重颅脑损伤病情,使病死率升高,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在50%以上[6],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和避免危险因素,而有效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1] 缪建平,菇卫芳.重型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36-538。

[2] 李文娜.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中国护理学科理论与实践[J],2001,12:356。

[3] 刘文凤,陈翠仙.脑血管意外并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探讨,中国护理学科理论与实践[J],2002,12:161。

[4] 李万方,张莲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护,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J],2008,17(3):5219-5220。

第10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分析1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临床观察及护理经验,针对本病的临床特点,结合有关文献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7例,其中男112例,女45例,年龄1.5~58岁,平均3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84例,坠落伤58例,跌伤15例。121例原发昏迷,49例伴有颅底骨折,入院后意识进行性加重、呕吐频繁33例。

观察方法:对受伤患者无手术指征者在外科监护室救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需手术者后送入监护室,进行多系统综合监护。内容包括连续监测颅内压、脑灌注压、动脉血氧分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同时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肢体运动的变化和可能继发的并发症等;用亚低温方法加强脑保护[1]。

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137例,保守治疗20例。恢复良好者72例,中度残废者40例,重度残疾15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20例,病死率为12.7%。

护理体会

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常因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等积聚喉头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故患者头应侧向一边,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深昏迷患者需抬起下颌或放入口咽通气管,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估计在短时间内不能清醒的患者应做气管切开,吸痰时每次不宜超过15秒,以免缺氧,吸痰导管要每次更换。痰液黏稠患者,给于雾化吸入2~3次/日。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用气道湿化液持续滴注保持气道湿化。气管切开后3次/日煮沸消毒气管内套管并定时更换敷料。

加强基础护理:①卧位:脑外伤伴休克或术后麻醉未清醒者应取平卧位,年迈者可采取半卧位,昏迷和瘫痪患者应换其卧位,以防褥疮及肺炎等并发症。如无休克,应取头高卧位,将床头抬高15~30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深昏迷者取侧卧或侧俯卧位,并注意定时翻身。翻身后要注意使患者颈部处于中线位,以维持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2]。②饮食:昏迷患者或有恶心、呕吐的患者应暂禁食,72小时仍不能给食者,可根据情况采取完全肠道外营养法或完全肠道内营养法。③心电监护:重型及严重型病例应留置于监护室行心电监护。监检测呼吸、脉搏、血压、动态心电图。④其他护理:保持病室内空气流畅,紫外线照射消毒或者循环风机消毒,1次/日,消毒液拖地,日3次。

排尿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常有排尿功能紊乱等表现,可留置导尿管,严格按无菌操作做好导尿管的护理,做到定时开放,白天每4小时1次,夜间每6小时1次,并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来训练患者定时排尿功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为预防泌尿系感染,可用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进行膀胱冲洗。

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每日更换引流袋,应妥善安置引流管。应特别注意各种引流管不能倒流、扭曲、受压等。以预防逆行感染。

并发症的护理:手术后并发症的存在,均严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影响本病预后的因素还有很多,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重要的因素[3]。①肺部染的护理: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晚期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除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外,恰当的护理是能否治愈的关键。患者因意识障碍、脱水治疗及吞咽、咳嗽反射减弱,尤其是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细菌易到达呼吸道生长繁殖而引起坠积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气道管理至关重要。具体需做到及时吸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每1~2小时翻身1次,并叩背4~6次/日,翻身叩背后及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时间<15秒,每次吸痰前后应提高吸氧浓度。对于气管切开者,保持套管通畅,定时向套管内滴入生理盐水、抗生素等,以湿化呼吸道,湿化量保持在250~500ml/日,注意观察套管是否在气管内,防止脱出。②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局部黏膜易出现应激性改变,消化液中的氢离子可弥散至胃壁,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多发于1~2周内,患者自伤后或术后第2天均应常规留置胃管,定时抽取胃液观察及做大便潜血试验,连续3~4天。如无出血,应尽早给予胃肠道营养,给予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如米汤、牛奶等,以保护胃黏膜,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如患者已有显性出血症状,应严密观察出血量、血液动力学指标,必要时胃管内注入止血及保护胃黏膜药物[4]。③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颅脑损伤后癫痫是脑对急性损伤反应的一种表现,也是颅脑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癫痫发作,可增加机体耗氧量,使原有脑损伤加重。因此,密切观察,采取及时正确的护理措施,尽快控制癫痫持续发作至关重要。具体措施为,如发现患者长时间全身肌肉抽搐,此时应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口鼻分泌物过多,应及时吸净,并加大吸氧浓度;立即静脉注射速效、不良反应小的抗癫痫药物,并监测呼吸、血压及心率等。

参考文献

1孙来广,程阵国,王进忠.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25):56.

2陈玉梅,苏嫦娥,宋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4):199.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91—02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占全身损伤的10-20%,但其死亡率居各类损伤之首。因此,积极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现将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及观察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0例,男93例,女7例,年龄19-70岁;闭合性颅脑损伤8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2例。

2 病情观察

2.1.1生命体征的观察,如果患者躁动不安,呼吸先快后慢,脉搏先快后慢而有力,血压进行性升高,说明颅内压增高,应考虑有颅内血肿或早期脑疝形成,单纯的血压下降,说明并发有出血、感染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1.2 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十分重要[1]。受伤时即发生瞳孔改变且意识清楚者,可能为动眼神经直接损伤或刺激所致。通常瞳孔散大侧为血肿侧,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者。如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如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射差,为脑干损伤的特征;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对光反射消失,两眼同向凝视,常为桥脑损伤的特点;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光反应消失,伴深度昏迷,是病人临危的现象。

2.1.3意识的观察 呼之不应,对强刺激有反应,压迫眶上孔有痛苦表现或,则是浅昏迷;对各种刺激无反应,瞳孔、对光、睫毛、吞咽、咳嗽等反射消失的病人,则提示深昏迷;对颅脑损伤的病人应特别注意有无中间清醒期,即先昏迷、清醒后又昏迷,提示有硬脑膜外血肿存在。颅脑损伤后,患者持续昏迷且程度进行性加深,则提示有硬膜下血肿。

2.1.4观察肢体活动 注意观察有无自主活动,活动是否对称,有无瘫痪以及瘫痪的程度等,伤后立即出现偏瘫多为原发性脑损伤。若伤后一段时间出现一侧肢体瘫痪或原有的瘫痪加重,并伴意识障碍加重,多为继发性脑损伤所致。脑部病灶多在瘫痪肢体的对侧。

2.1.5头痛、呕吐的观察 头痛、呕吐、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常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警惕发生脑疝的可能。

2.2并发症的预防

2.2.1肺部感染的预防 预防和纠正中枢性呼吸衰竭是影响疗效的关键之一[2]。病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8-20℃,湿度在60%-70%。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3],病人平卧,将床头抬高15-30cm,头偏向一侧,鼻导管充分供氧,及时吸痰,如舌根后附阻塞呼吸道时,可用舌钳将舌牵出或放置口咽腔通气管或气管内插管,必要时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并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已有呼吸道感染者,可行药物雾化吸入,使药液到达支气管和肺泡以达到局部抗感染,解痉及稀释分泌物的作用。

2.2.2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 昏迷病人多伴有尿失禁,一般采取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每日用0.05%碘伏液消毒尿道口,每日更换引流袋,随时观察患者的尿道口粘膜,尿液的颜色、尿量等并做好记录。

2.3 躁动患者的护理 要有专人护理,防止坠床,必要时遵医嘱肌注镇静药物。

2.4 脱水治疗的护理 脱水疗法常用于脑治疗水肿,抢救脑疝及呼吸衰竭等危重病人[4]。常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注射或快速静脉输注,一般在15-30分钟注完,6h可重复使用,用药后观察尿量。严重心、肾功能不良或血压过低者,禁用脱水疗法;对长期或多次使用脱水剂者,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5保持引流管道通畅 术后放置引流管的病人,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引流管脱落,更换引流管、袋时,严格执行无茵操作。

2.6高热的护理 丘脑下部损伤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体温异常升高。应用冬眠2号肌肉注射,辅以冰帽,大血管处置冰袋或乙醇擦浴,以降低体温、减轻脑耗氧量。

2.7 对症护理 昏迷者应按常规进行护理。眼脸不能闭合者,应涂眼膏保持角膜湿润。颅底骨折有脑脊液鼻漏,耳漏者,应保持耳道和鼻孔清洁,禁忌堵塞、冲洗或滴入药液,并禁忌腰椎穿刺。便秘者可用缓泻剂或甘油低压灌肠,忌用大量液体灌肠。加强口脸、皮肤的护理,口腔及褥疮等并发症。

2.8恢复期的护理 病情好转、意识清醒后,应抓紧训练语言、肢体活动等功能,可配合理疗,针刺等措施,促使功能恢复;做好心理护理,积极进行卫生宣教,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关俊慧.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增刊1):56-57.

[2] 丁葆华.12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4A):873.)]]

第12篇

【摘要】目的:对颅脑损伤患者于急诊救治中所应用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我科急诊救治的3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论:评估颅脑损伤患者其伤势情况,需要具备准确性与时间性以及预见性;观察患者病情需具备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对患者进行护理需要全面整体。而急诊专科的护理观察能够直接影响患者临床救治以及预后,也是降低患者其病死率与伤残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急诊救治;颅脑损伤;临床护理

目前,患者急性的颅脑损伤为急诊科最常见的临床危重症,大多有发生突然[1],并且伤情重[2],以及病情多变[3],和并发症多与死亡率高等特点[4]。怎样提高患者颅脑损伤其抢救成功率与生存质量已经成为目前急诊救治与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回顾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我科急诊救治的3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对颅脑损伤患者于急诊救治中所应用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我科急诊救治的3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有男性患者178例,有女性患者122例;患者年龄在15-75岁之间,其中145例为车祸导致,71例为坠落伤,44例为撞击伤,20例为塌方砸伤,20例为其他。经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后,被明确诊断为135例脑挫裂伤,60例硬膜外血肿,35例硬膜下血肿,40例外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原发性的脑干损伤,72例颅内血肿,35例颅底骨折,40例脑疝。12例并发失血性休克,31例肋骨骨折,16例血气胸,9例肝脾肾破裂,10例腰椎骨折,8例骨盆骨折,55例四肢骨折,60例颌面部损伤。

2 护理

2.1 急诊抢救护理: 需迅速了解患者病情,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与性别以及年龄,和受伤的原因与时间以及部位等,还包括伤后是否出现意识障碍,是否存在中间清醒期,以及肢体的活动情况。同时立即通知急诊医生,检查患者其意识与瞳孔以及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判断伤情;如发现患者心跳与呼吸骤停,需立即心肺复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工呼吸与人工循环建立起来,同时建立静脉液路。使患者取适当的,予以吸氧,在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以辅助呼吸。在患者生命体征较稳定后,需尽早进行脑CT与X线以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做进一步的明确诊断;还需尽快通知脑外专科医师进行会诊。如有手术指证则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并积极做好术前的准备,同时通知手术室进行相应的准备。

2.2 呼吸道管理: 呼吸道管理为抢救患者最重要的措施。由于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以及误吸和舌后坠等均能够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梗阻,所以接诊后需首先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将头偏向一侧,同时清除口腔与呼吸道内的异物,避免由于呼吸道的堵塞所引发患者的窒息。如有呼吸困难以及呼吸停止者,需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并进行人工的机械通气。而吸痰则能够兴奋患者咳嗽反射的中枢,进而出现低氧血症以及颅内的高压,所以每次吸痰的时间不能够超过15秒。患者颅底骨折与耳鼻腔出现血液漏出,在吸痰时则应严禁从其鼻腔吸引,避免加重患者病情或者引发颅内的感染。

2.3 颅高压护理:患者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与呕吐以及烦躁不安和意识障碍等,再必要时需应用颅内的监测仪,如果颅内压增高,需及时汇报急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而脱水疗法则为减轻患者脑水肿,以及降低其颅内高压最重要的措施。同时需立即建立其输液通道,于15分钟内快速的滴入250 ml甘露醇以减轻患者脑水肿,从而能够迅速降低患者颅内压,以及预防进一步的脑损伤发生。同时还需予以高流量的氧气吸入以改善其脑组织缺血与缺氧,进而减轻患者脑水肿。

2.4 转运: 患者的生命体征趋向于相对的稳定后,需转运到脑外科进行治疗或者手术室进行手术。在转运的过程中需及时迅速,避免在急诊室过多延误。预先需制定好绿色通道的管理制度,在转运时需注意摆好其与姿势,同时保持车身的平稳,以避免过多的震动与搬动头部,引起患者颅内出血加重以及颅内压的增高;患者出现躁动则需予以四肢适当的约束,避免坠床与误伤。患者转入到住院科室以及送手术室,则需由专人进行护送。如患者进行CT与X线影像学检查时则需带液体以及氧气,需由专门的护士护送,配备简易的呼吸器。并于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5]。

2.5 心理护理: 患者发生颅脑损伤后,其家属与意识清醒的患者均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恐惧与焦虑心理,所以需作好及时的安慰性解释,而医护人员则需保持镇静,在抢救工作中密切的配合,通过快捷的应变能力与熟练的急救能力取得患者以及家属的信任。并及时向家属反馈抢救的信息,以取得其理解与支持。其心理护理需贯穿于临床护理活动的始终,而针对不同的患者其不同的心理状态需采取相适应的临床护理对策。同时恰当的解答患者与家属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护患之间关系,还能够减少医患纠纷,以及提高临床救治的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评估颅脑损伤患者其伤势情况,需要具备准确性与时间性以及预见性;观察患者病情需具备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对患者进行护理需要全面整体。而急诊专科的护理观察能够直接影响患者临床救治以及预后,也是降低患者其病死率与伤残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美,张玉华. 急性颅脑损伤422例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J].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 24 (4) . 219,221

[2] 柯杨,张创成,于新民等. 急性颅脑损伤的院外"120"急救护理60例体会 [J]. 武警医学, 2001, 12 (3) _1 . 153

[3] 毛晓慧.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62例的急救与护理 [J]. 职业与健康, 2002, 18 (9) _2 . 163-164

[4] 李丽. 急性颅脑损伤急诊护理体会[J]祝您健康•新医药, 2010, 01 (5) . 7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