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7 13:2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献计量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基于CNKI收录的515篇学校武术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从年载文量、著者情况、文献内容、期刊来源、文献被引频次等方面对学校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校武术研究的文献量逐年增加;核心著者群已经形成,论文合作度、合作率偏低;学校武术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核心期刊来源较少,学科交叉研究不够;文献被引频次总体偏低。今后需要更加深入和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促使学校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学校武术 文献计量分析 CNKI
中图分类号:C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1-0012-04文献是记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动向,前人一些研究成果对后人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科研工作者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前沿,促进学科繁荣与发展。[1]分析与评估某一领域的研究情况,通常有定性的、概念性的描述和定量的、实证性的分析两种方式。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都是定性方面的研究,定量方面的研究寥寥可数。研究基于CNKI收录的学校武术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旨在揭示学校武术领域的研究轨迹和最新状况。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文献检索平台,通过以“学校武术”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使用“中英文扩展检索”功能,共检索有关学校武术方面的文献515篇。为了保障检索结果的准确、全面采取了检索策略。1.2研究方法研究运用Spss20.0、Exce12013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原理作为分析方法对年载文量、著者、文献内容、文献来源、文献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2 数据统计与分析2.1年载文量分析文献总量反映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活动的绝对产出,是衡量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2]对论文的年代分布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把握学校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从图1中可以看到,从1964年学校武术的文献研究开始出现,到2003年问呈现出小幅的波动增长。2004以后文献数量出现大幅增长趋势,从每年的十几篇开始逐渐增长到年均80多篇,其中2011年至2013年间年均载文量保持在80篇以上的一个平台。2.2著者分析2.2.1核心著者核心著者是对本学科研究的发展具有较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贡献者。美同著名科学家普莱斯研究了科学家人数与科学文献数量,以及不同能力层次的科学家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普赖斯定律。[3]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数m需满足m=0.749×nmaxl/2(nmax表示发文最多著者的论文数)。对于学校武术研究领域,m=0.749×131/2=2.70篇,按照普赖斯理论3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由表1可知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共25人,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高产作者,在现有的515位作者中有5151/2=22.69,即前23位为核心作者。因此结果表明学校武术领域的研究已经形成一批比较有影响力而且研究有持续力的核心作者群。从发文核心著者单位来看,著者的来源主要是专业的体育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师范类大学中的体育院系,这些专家学者研究针对性强、实用性好,不论是在政策方针制定上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2.2著者单位以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数量统计,分析数据显示上海体育学院共37篇,占全部的7.18%,排在第一位。上海体育学院是我国第一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以邱丕相、赵光圣、郭玉成等组成的学术团队在学校武术研究方面建立了领先优势。值得一提的是论文数量排在第二、三位的苏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代表也展示了在学校武术研究方面的强劲势头。其它排名靠前的研究单位具体情况见表2。2.2.3合著情况论文合作度是指某一确定时问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是反映刊物论文作者知识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合著率是衡量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研究学科交叉、渗透,以及衡量论文研究深度与广度的重要因素。[4]检索到的515篇文献中,署名作者总人数为819人,其中署名是1位独立作者的论文有296篇,占全部论文的57.48%,合著占全部论文的42.52%,合著指数为1.59人。结果显示,关于学校武术研究的合作度与合著率均较低,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应注重研究团队培养与学科交叉的协作创新。2.3文献内容分析2.3.1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5]研究按载文量排序仅列出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6个,见表4。其中武术、武术教学、学校武术、武术教育、中小学、发展、教学、现状、学校、改革位于关键词的前10位。由此可见,武术教学现状、学校武术改革与发展是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2.3.2学科类别分析 学科类别的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此处仅列出前9名。文献大量集中在“体育”,其次是“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说明目前从体育学、教育学视角研究学校武术的文献角度,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表6显示,学校武术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行业指导和工程技术方面。其中基础研究(社科)方面的载文量最多,共计390篇占全部文献的75.72%;行业指导和工程技术分别是20和14篇。2.4文献来源分析2.4.1文献出版来源表7显示,《搏击・武术科学》刊载学校武术文章数量居统计结果之首,有124篇;其次是《中华武术》有23篇。从排名前20的文献来源来看,主要集中于体育专业刊物。从刊物档次来看,中文核心刊物偏少,国内另一期刊评价指标CSSCI引源期刊则更少,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等刊物。载文的期刊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4.2研究资助来源
表8显示,共有5个类别的基金项目资助了学校武术研究,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学校武术研究的资助力度最大,文献篇数为12篇。从各类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资助文献篇数而言较少,这与学校武术在体育学科中的边缘地位相关。基金项目的资助是学术科研的坚实后盾,争取高级别基金项目的资助也是学校武术科研发展的趋势。2.5文献被引频次分析被引频次一般是指以一定数量的统计源(来源期刊)为基础而统计的特定对象被来源期刊所引用的总次数。[6]表9显示,被引频次最多的是《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有130次。笔者认为该文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被引次数,一方面由于文章通过分析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流失,从学校武术教育的角度,提出应该建立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自信和自觉继承,并提出对当前武术发展中一些问题的见解与建议。另一方面在于,该文章的作者邱丕相教授作为我国首位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生导师,他对学校武术的看法必然吸引众多该领域的学者的关注。从被引频次前20名的文章来看,学校武术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文献被引频次颇高,这与学校武术现有文献的研究方向比较一致。3 结语学校武术关注度不断增强,研究论文逐年增加,在该领域内作纵向比较时增长速度较快,但与其它领域比较还有差距,需有较大幅度的进展。学校武术核心著者群和研究机构已经形成,在该研究领域代表人物方面,如邱丕相、王岗、蔡仲林等领军人物。研究机构主要来自,上海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河南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核心作者数量及所发论文数量还有待提高,大多数文献都来自于普通期刊,在核心期刊上刊载的文献数量有限。文章的合著度与合著率偏低,应进一步推动跨地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培养打造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各类基金项目对学校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参考文献:[1]唐震,李芳.我国科技金融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4(2):81-85.[2]卢石,杨海燕,等.我国体育信息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8):7-10.[3]崔薇,曾润喜,王国华.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1(1):131-135.[4]顾珩,姜超,兰月新.我国反恐机制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1(6):71-73.[5]关朝晖,魏勇.基于文献计量的短道速滑研究进展[J].情报科学,2012(9):1381-1384.[6]魏勇,关朝晖.基于文献计量的高山滑雪研究进展[J].情报科学,2011(11):1757-1760.[7]胡卓生.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 3) :74-77. Metrology Analysis of Chinese School Wushu Research Literature Qiu Haihong
(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 China)Abstract:Based on 515 papers about school Wushu in CNKI,the study do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chool Wushu research literatures,with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from the year number,content,source journals,authors,literature cited frequ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school Wushu research literature volume increased year by year;core author group has been formed,thesis cooperation degree, cooperative rate are low;School Wushu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are the focus of scholars;core periodical source is less,not enough research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general literature citation rate is low. Deeper and more high quality research in the future need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f school Wushu.Key words:School of Wushu Literature measurement analysis CNKI
摘 要:文章以CNKI所收录的文献为依据,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中小学图
>>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统计分析 2006年―2015年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共词分析的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主题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梨研究动态 档案管理体制研究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世界苹果研究态势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栀子研究领域全景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图书馆资源建设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统计分析法与文献计量法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科技与经济》文献计量与研究热点统计分析 基于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探讨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我国酸枣研究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内知识竞争力研究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管理学学科半衰期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究 浅谈我国中小学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二)第二讲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及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153-157.
[3] 于斌斌.学校图书馆利用对中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7.
[4]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三)第三讲 文献信息老化规律及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3):237-240,192.
[5] 吕红,马海群.近8年我国信息构建论文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与评价[J].情报科学,2010(10):1526-1531.
[6]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四)第四讲 文献信息离散分布规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4):315-320.
[7] 全浮.中学图书馆建设现状调查:以烟台市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3:3.
[8]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五)第五讲 文献信息词频分布规律:齐普夫定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5):396-400.
[9] 杨海花.近5年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理论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2(6):137-139.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信息化;信息化规划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34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5-0151-04
21世纪高校的教育事业,信息化工作有着显著的成绩。高校信息化体系已初见规模,各个管理部门也非常重视信息化规划工作,不仅仅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投入,部分高校还制订了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短、中和长期的规划方法,此举动使得高校信息化的内容趋向逐步地完善。由于高校信息化是比较创新的举措,国内、国外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和通用模式,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全面地、透彻地对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制定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法。与此同时,人们对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以及学习型组织的热情和兴趣显露出高涨的趋势,利用基于知识管理的方法进行相关的指导会使得高校的信息化规划有更好的绩效,对于提高高校的竞争力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信息化带来的约束也日益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集中在对硬件设施建立和完善工作上,如: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应用支持系统等。基本网络服务包括最常用的Internet服务和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如域名服务、目录服务、认证系统等)。应用支持系统是高校信息化的核心成分,包括学籍管理系统、数字化图书馆、远程教育系统、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等。虽然已有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已有成效,但就真正高校信息化知识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对目前各个高校在进行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指出问题原因所在,然后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原理,并按照信息化规划的不同阶段分化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法,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化规划方法。
1高校信息化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高校信息化实施的现状来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思想观念传统
传统的高校信息化围绕着图书、课件、视频教学、办公、教务等硬件要素发展,缺乏对软件要素的关注与研究,未掌握高校信息化中知识的精髓,即面向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信息管理是较早被人们所认知的,很多人会误将知识管理当作是信息管理分支的一种细化,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度较小。当人们逐渐开始认识知识管理的时候,也只是表面的了解,对知识获取、传递和利用等过程的掌握较少。
12规划不完善与绩效不明显
高校对信息化没有整体、系统、全面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基础项目性的临时工作上,阻碍了进程的开展,未能制定出总体规划方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目标性和统一性。虽然高校已建成网络中心,但因规划中存在触及不到的问题使实际的高校信息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13忽略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包含原则、信念、经验、观念、判断力、总结和价值观等高度总结的知识。因其特有的存在形态,使其受到的关注度较低,同时高校也没有对隐性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忽略其重要性,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一重大目标成为空话,将高校信息化规划的脚步放缓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过度追求短期目标绩效,即希望能在短时间即见成效,将工作重心放在硬件设施开发与建设上。致使软硬件投入失调,网络利用率较低,各方面的资源不能进行整合分配。同时,我国高校未能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知识管理系统和共享型交互式技术平台。由于缺少这一平台,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可共享知识资源无法录入或重复录入,给系统运行带来负担,形成信息孤岛现象。
15缺乏组织保障和管理措施
首先,考虑到高校管理体制是科层等级管理制度[1]。这样的制度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如:组织结构的僵硬化、等级制度森严,缺乏活力和创新力。以拥有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会影响知识共享组织文化的形成,造成对行政权力的过分关注与追求,相对地会分散对组织内部的知识或学术权力的注意力,阻碍了高校中隐性知识显性化进程。其次,在知识显性化方面普遍存在着运用激励手段不妥的状况,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过高的期望,将高校知识主体当成单纯的“经济人”,并以这一假设为前提对其进行激励,这样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高校信息规划中的知识管理思想
知识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属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一种[2],是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用组织或个人已拥有的但未被察觉的知识资源。其显著的两个类别是:知识创造和知识利用。
21知识管理的过程
知识管理是将管理的重点集中在知识层面上,经过对知识的全面、系统的应用,最终创造出新的知识。作为一种管理的策略,能在恰当的时间之内,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确定的人,并且可以协助人们进行生产、共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如图1所示。
22知识管理的对象
知识资源作为知识管理的对象,存在于无数独立的个体之中。其核心是将无数独立个体的知识资源传播给其他人。学者们曾在著作中提及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概念。显性知识是指比较规范化、系统化的知识,易于沟通和分享。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人化的知识,难以寻求并实施规范化,根植于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受的环境影响,不易传递给他人。如:存在于成员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显性与隐性这两种性质的知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关系,如图2所示。
311高校信息战略规划
高校信息战略规划是从信息化角度出发,描述高校的战略与管理活动,并给出信息化战略实现的具体方式方法。这一过程不是选用一般在企业信息化规划中使用的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因为以上这两种方法会分解流程中的业务战略,缺乏统一性、系统性,使规划战略目标繁琐且不易于实施。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现状和战略目标、使命、愿景等的差异或特点,实施结合信息战略指导与绩效指标分析法,再配合关键成功因素法,可以准确地抓住问题关键所在,更好的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战略制定等诸多问题。
312高校信息资源规划
高校信息资源规划是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传输、利用的全面规划。目的是建立高校标准数据库和相关数据库系统,形成稳定的高校信息化数据。信息资源必是可描述的,且适应于信息技术的特点。由于知识管理中隐性成分难以识别,使得规划进程受阻。因此高校应将那些可被利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易于沟通和分享。在具体规划过程中,由于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属于对思维活动的管理,对于技术设计人员外的管理者来说,较难用数学方法或逻辑数据库设计规划方法去简单的描述和理解,所以没有使用数据流图、E-R图等方法。而是需要通过需求收集、数据需求分析与优化的思维顺序导图,使信息资源规划更具逻辑性。
313高校信息系统规划
信息系统规划的目的,是形成适应高校战略发展的信息系统框架,主要由信息系统、程序、子程序以及通用模块组成。结合系统结构设计方法,对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完成系统结构体系建模,建立高质量知识管理平台[4],并实行有效维护措施。信息系统规划的重点是要防止形成各个部门或是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5]现象。
314高校信息能力规划
信息化能力是高校信息化中的一种组织资本。在高校信息能力规划过程中,依据各高校的现有信息化能力水平,制定一系列行动计划,以达到提高和完善。可利用雷达图分析方法,准确地找出需要提升和改善的部分。雷达图的维度可根据不同的能力指标确定。同时,可通过对高校组织中成员的信息能力进行信息化文化教育来培养。
315高校信息管理运营规划
信息运营管理规划通过管理的方法来激发高校信息化能力,然后将信息化能力转化为价值。传统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存在教职员工与领导之间、教职员工与教职员工之间的等级差别,使得知识、意见和建议的传递是通过逐层汇报来完成的,这样给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设置了障碍。在具体规划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将知识管理工作中各项流程按照流程管理的方法,形成规范化的流程管理体系,可以更新或重组管理机构与组织,以达到良好的信息管理运营的目的。
32用知识管理推进高校信息化规划
针对上述高校信息化规划过程中的各个部分,以及高校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使用基于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并配合上述规划内容阶段中已选取的信息化规划方法,制定基于宏观角度的实施推动高校信息化规划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321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与绩效对比
通过确定信息资本的管理思想战略,清晰地标明高校信息化战略定位和总体信息战略目标,以便后期进行绩效对比。运用关键成功因素法,明确优化与提升战略目标的重点。知识以人为本[6],以“人本管理”理论为中心,执行知识管理战略指导,进行目标制定和绩效指标对比分析,促进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隐性知识[7]。在高校中使用各种办公、信息管理的相关软件、发展网络课堂、举办培训讲座,宣传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准确辨识出潜在知识提供者,根据他们提供的知识进行辨析、筛选、分类、总结,得到能在高校信息化规划中运用的知识,从而解决知识资源共享、信息安全等问题。
322知识资源收集与分析
通过制定需求调研计划、现场调研、资料收集,来获取现有的数据、管理方法、教学成果等,作为实施规划使用的基础。然后进行数据需求分析,职能域分析、知识资源规范化,不断挖掘整理隐性知识,并及时把已被显性化的知识编码分析、优化后存入高校知识库,易于今后进行数据建模使用。
323建立知识共享型管理平台
高校应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和Internet网、以太网、群件、知识库、数据挖掘、web技术等来建立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平台,有效地显性化教职员工的经验、诀窍,并实现交流与共享,以提高知识传播效率和知识创新速率,如:实现类似寻人数据库、专家网络系统、知识地图功能等,让教职员工和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还可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使分处异地的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消除距离所造成的沟通障碍[8]。
324提高成员信息能力
组织和人员是信息化建设最根本的能力,是规划过程中必须提升的[9]。通过外聘等方式招募类似知识信息参考咨询员和信息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利用他们提供的初步知识搜索建议和指向,再与各学科的专家进行沟通和知识审阅,并挖掘他们拥有的隐性知识,如: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章、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料,平时开发的技术类作品等,从而提高知识共享度与个人的信息能力。
325重组管理机构并设立知识共享指标
知识管理要求打破传统设计方案,建立知识型高校组织结构,实现管理层的纵向缩减和管理人员的全面精简,使教职员工把个人和学校的发展连接起来,保持积极性和创造激情,不断进行知识交流、转化、共享与创新。设立教师考核知识共享指标,让知识所有者意识到与他人共享知识比永远存贮在自己头脑中更具有可行价值;还可以建立一套教职员工愿意开发、传播和分享他人知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高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知识创新[10]。
通过以上所论述的,给出了对应不同规划内容中高校信息化存在的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加合理的为高校信息化制定基于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通过以上的方法不断的实现高校中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更好的完善高校信息化进程。
4结语
高校信息化规划管理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全面的分析总结来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境,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管理理论的支撑。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再加之知识管理有着其显著的优势,因此将高校知识资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高校信息化规划是一项全面、系统的活动项目,通过在信息战略规划、信息资源规划、信息系统规划、信息能力规划和信息管理运营规划五个过程进行合理规划方法的选取,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实施建议与计划,实现解决高校在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信息化规划方法方面的存在问题,为今后高校信息化发展提供指向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韩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74-75.
[2]杨菊洪.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档案管理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145-146.
[3]樊海云.信息化规划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5-155.
[4]张新丽.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管理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94.
[5]蒋雅静.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5,(26):3-4.
[6]卓建霞,潘松华,刘晶晶.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竞争情报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31(10):23-25.
[7]谢卫忠.实施知识管理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2001,(1):21-22.
[8]朱良华,张堂云,唐克冰.基于知识管理视角提升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对策研究——以广西新升格本科院校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74-175.
关键词: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网络资源
1 相关说明
本文所作统计的资料来源仅限于期刊论文和文章,不包括相关的专著或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
特定时期内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和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个学科或主题的研究现状、所取得的成绩及发展方向。所以,本文采用关键词“网络计量学”在大型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国报刊索引》等)中查找有关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方面的文献,经过合并去重后,统计出2000—2007(9)年有关网络计量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共218篇。
2 统计分析
2.1 论文出处分析
本文所统计的218篇论文,分别发表在35种期刊上,其中26种为图书情报类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74.29%;9种为其他学科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25.71%。可见,网络计量学主要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它在其他学科领域还未得到像文献计量学一样广泛的应用。35种期刊中,刊载论文5篇及以上的12种刊物及其相关数据见表1。论文参考网。
表1 发文的期刊分布
【摘要题】理论纵横
【正文】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而成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人类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使包括情报学在内的学科研究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研究和利用,情报学的传统方法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就要进行自身的转化。如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相应地网络信息计量学(WebmetricsorCybermetrics)就应运而生,用新的研究方法如链接分析法来描述和组织网络信息世界。
1网络信息计量学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使传统的基于文献和信息的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面临着新的变革。关于其定义主要有:网络计量学是一门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互联网上数据相互引用的科学,是一门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科学,基于Web和软件计量分析工具,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其应用范围覆盖了所有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信息测度。网络计量学是综合采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一门科学。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的各种定量方法,对网络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借以揭示网络信息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2链接分析法研究现状
2.1链接分析法的内容
链接分析法是网络信息计量学中一个重要方法,它可以看成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网络超文本通过链可以将结点链接起来,一般使用两种方法——索引链和结构链进行链接,它既可以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又是构成网络的手段。在将网络相关信息资源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的基础上,融合了参考文献链接功能,并通过引文关系来分析链接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可以按照引用程度和引用权威信息源来分析,在网络信息组织、检索、评价、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1.1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组织方面的作用
网络信息资源生产者如网页创作者使用链接分析,创建一些对访问者有用的链接,可以链接到不同主题或相同主题质量更优秀的网页。一般来说链接类型大致有:合作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友情链接(网站之间可能由于在资源或其它相关方面有关系,相当于影视术语中的友情客串)、推荐链接(被推荐网站由于质量好、人气旺、访问用户多或是热门网站等原因链接)、内容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或相通关系等),可以起到网络导航的作用,大大方便用户在网上冲浪。Google还通过链接分析来确定网络上的权威信息源来进行相关的排名。Google认为网页制作者仅创建他们认为重要的网页的链接,链接到另外的网页就像一本书的引文,网页之间的这种引文关系“像是对网页进行评论的过程”。例如,网页的制作者们创造了几千个Yahoo的链接,困此Yahoo被当作一个重要程度点;如果许多重要的网页都指向Yahoo,则其重要程度会更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网页制作者不可能误导网站的排序,并且扩展性极好——当网络增长时,产生更多的重要网页的链接,自然更能确定该网页是否是权威的信息源。
2.1.2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作用
链接分析主要应用于网络信息检索方面,如搜索引擎收集信息、检索结果的排序等。网络信息检索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多媒体数据库,采用超文本技术使检索空间比传统的信息检索范围更广泛,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以超链接的方式链接相关内容,更加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打破了线性存储的限制,真正实现多维检索。Web信息检索系统可以利用链接信息来优化对相关文献的查询,能够极大地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在搜索引擎收集信息的过程中,J.Kleinberg认为搜索引擎的Robots直接访问Web提取出权威页(AuthorityPage)。但是如何提取出权威页,这需要一个原始积累和评价过程。先给出一批起始网页,Robot从这些源网页开始收集,可以按照深度优先或广度优先的算法进行。当网页提取回来后,采用链接分析技术(具体用递归算法)来计算出权威页。有了权威网页,Robot在收集Web信息时,就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访问Web网页。搜索引擎检索结果排序方面也运用了链接分析技术,由于索引数据库容量大,若用户输入一个关键词,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条记录相匹配,搜索引擎对如此庞大的结果如何排序,如何把最相关的几十条记录显示出来?搜索引擎按记录号的顺序提取结果集中的前几十条记录,再按邻近图(NeighborGraph)算法对这几十条记录排序,最先显示给用户。这种检索结果排序就是利用链接分析技术,大大减轻了搜索引擎的负担,Yahoo、Google等搜索引擎就采用了超链接分析技术来对检索结果排序。2.1.3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面的作用
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在学术方面衡量学术期刊重要性的指标之一是“影响因子”(IF),哪家期刊和论文被引用次数多,影响因子就高,谁就被认为是权威,论文也就是优秀论文。在互联网上IF对应于统计指向某一网页的链接数目后对该网页作出的排序,网站引用分析对应的是某个站点网页被其它站点引用的情况的统计分析,也就是网页可能被其它网站搜索提问命中的结果数的多少,采用计分法和线性代数方法对中心网页和权威网页分数进行迭代求和,以确定权威网页和中心网页。这与百度搜索引擎的创始人李彦宏1996年提出的搜索引擎的第二定律:“人气质量定律”相一致。根据这一定律,用链接分析法进行统计网站被链接和访问次数,可以作为评价网站和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一个指标。再加上相应的链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结果的排序上了,对搜索结果进行的按相关性排序,不完全依赖于词频统计,而是更多地依赖于超链分析。在Internet上链接关系反映的是网页在全世界范围内、同一学科类属的影响力,评价范围是很广的、甚至全球性的。目前主要利用搜索引擎工具在网络上检索网站和网页的链接情况,并按相关性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大大方便了用户在浩
翰的信息海洋中迅速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易于操作、实用且可以节省用户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同行评议等定性方法的缺陷。
2.2链接分析法对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向前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随之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情报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一个开放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它善于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科学研究中应用研究、实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比重逐渐增大,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表现在:一是情报研究的领域、对象、内容等的扩大和深化;二是现代科学学科与方法的创立和发展。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情报学科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研究模式的更新、学科结构的变革和学科体系的拓展,就必须研究和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研究方法,及时反映最新的学科学术动态和最新的理论学说,移植、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哲学方法、数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经济学方法、信息技术方法等来丰富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创造和大胆创新,不仅引起自身学科结构的变革和深化学科前沿的研究,而且不断发展新的分支学科,促使学科研究充满时代气息。
链接分析法大大拓展了信息计量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充实了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内容,是情报学研究的新领域,完善了情报学方法论体系。它是情报学逐渐成熟的一个重要历程碑,标志着情报学理论方法的一个新的飞跃。
2.3链接分析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文献计量学中,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只要统计参考文献数据就可完成引文分析的任务,但是在互联网上,链接分析法的研究对象是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覆盖范围广、动态性强,具的信息量巨大、不确定性、缺乏合理组织、难以预测等特点,且信息过载(InformationOverload)和信息污染(InformationPollution)现象严重;引用与被引用关系也变得十分复杂;链接分析法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Internet是在一个商业化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个网站的被链接数量还与它的商业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种评价体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因此,在使用链接分析法时要充分考虑以上问题,尽大可能保证其结果的可靠性。
3结束语
由于链接分析法借鉴了引文分析法的方法和思路,是情报学研究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新应用,目前链接分析法主要实验工具是搜索引擎,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检索、计算机网络、知识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的发展,必将为链接分析法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情报学也必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吸收其它学科的先进方法来深化、完善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建立起更为完善的体系结构,从而改变情报学学科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徐久龄等.网络计量学的研究.情报学进展1998-1999年度评论,第三卷.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78-105
2夏旭等.网络计量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图书馆论坛,2001,(12):44-47
3邹志仁.论情报研究方法体系.江苏图书馆学报,1990,(2):18-23
4杨涛.链接分析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图书情报知识,2002,(3):62-63
5刘雁书,方平.Web网站站外链接类型与特征调查-链接分析法可行性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5):65-68
6邹菲.试论网络信息计量学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知识,2001,(1):16-17,20
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一).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
关键词:SSCI期刊 文献计量指标 分布模型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073-04
1 引言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表和学术信息的重要载体,在科学学理论研究、编辑出版以及科技管理实践中,期刊及其载文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日益受到学术系统中诸多主体的重视。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表现高低既是期刊自身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投稿者选择投稿对象期刊的主要依据。在一个专业(学科)期刊集合中文献计量指标的总体表现状况,一定程度折射出对应学科的发展水平及其态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把发表SSCI和A&HCI期刊论文作为重要的激励手段和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之一,这一举措无疑对提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但是,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即SSCI期刊的学科、语种、出版国别等分布极为不平衡,而且不同学科指标的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1-2]。为此,深入学科内部,探究不同学科文献指标分布的状况,对于全面了解不同学科和学科期刊群的整体结构和发展特征,指导学者有效投稿、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效能和科学性均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样本
科学计量学指标的排序-频度分布模型通常用来探讨不同计量单元指标频度随其位次变化的规律。我国学者梁立明教授及其学生在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系列成果中,分别用这一模型对科技指标模型分布及其政策意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3-6]。排序-频度分布模型通常呈现负幂分布y=αx-(α>0,>0)或负指数分布y=αe-x(α>0,>0)。前者在双对数坐标中曲线可化为直线,后者在半对数坐标中可化为直线(见图1)。通过判断表征直线斜率大小的值,即可了解某一计量指标分布的相对差异。值越大,指标的相对差异越大,反之则越小。
SSCI是汤姆逊路透公司旗下的Web of Science的一个子数据库,与SCI、A&HCI并称为国际三大索引,是国际最为权威的社会科学数据库之一。主要收录英美等国高质量的54类社会科学期刊文献,少量收录非英语文献。SSCI每年收录的每一学科期刊的总量都做动态调整,并利用其副产品JCR(期刊引证报告)定期年度期刊的主要文献指标值,供图书情报部门、期刊编辑、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参考。我们选择JCR中的管理学、经济学、图情学为目标学科,选择2007~2011年共五个年度的指标数据为研究样本,来探讨排序—频度分布模型问题,以期寻找并发现指标分布的差异。
在JCR社会科学版公布的期刊文献计量指标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指标是影响因子指标。某一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反映了期刊载文被数据库来源期刊平均引用的程度。经典的影响因子是以两年为引用窗口的,通常又称为加菲尔德影响因子。这一指标在期刊评价和科研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最为广泛。但是,这一指标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不同学科被引用的峰值时间及其引用周期(引用趋势先升后降的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基础性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等学科达到引用峰值的时间较长,远超过2年,而对于应用性、交叉性学科如管理学、心理学等达到引用峰值的时间则较短,一般在2年左右。因此,2年并不适合对所有学科领域期刊评价的时间窗口。为此,JCR近年引入了一些新的期刊评价指标,如5年影响因子,来适当拉长评价的时间窗口。本文主要讨论2年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排序—频度分布问题。所使用的统计软件均为SPSS17.0。由于本文对于缺省数据不予考虑,所以JCR收录期刊数与报道的文献指标数不完全一致,分别对三个学科领域五个年度的影响因子排序—影响因子频度点列做回归拟合,得出拟合回归方程,并提取值。
3 结果分析
从点列曲线拟合优度看,点列的负指数分布均明显优于负幂分布。因此将这些学科的回归方程两端取自然对数后,曲线化为斜向下的直线,x的系数绝对值亦转化为直线斜率绝对值。表1给出了三个学科的2年和5年的影响因子排序-频度拟合回归方程、拟合优度、样本个数及其值。
单个学科纵向比较看,对于经济学期刊,测度期刊短期和长期影响力的2年和5年影响因子分布有差异。5年影响因子的期刊影响力相对差异要大于2年的期刊影响力差异。随着年份的变化,2年和5年影响因子相对差异都在下降(除2008和2009年未变),越晚的年份相对差异则越小。对于管理学期刊,在五个年度内,2年和5年的值都呈递减态势。对于2007、2008、2011年,5年相对差异大于2年的相对差异,而对于2009、2010年,5年与2年的相对差异相同。对图书馆情报学科,2年和5年的影响因子相对差异呈逐年递减态势,5年影响因子相对差异均比同年的2年影响因子相对差异大。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引用时间窗口的拉长,期刊影响的区分度增大,即5年影响因子的差异程度大于2年的差异程度。部分有着持续生命力的文献被引次数将突破2年峰值限制而持续高频被引。可见,我们通常使用的2年影响因子并不是区分期刊影响力的最佳指标。
从三个学科横向来比较,对于2年和5年影响因子,相对差异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图情学、管理学和经济学。这说明,相比较而言,经济学作为一个古老的相对成熟的学科,有相对规范的学科研究范式,期刊整体发展较为均衡;图情学是一个既涉及偏定性研究的图书馆学科,又涉及与定量研究、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硬科学的情报(信息)学科,收录的期刊范围相对广泛,这些属于不同子领域的期刊被关注的程度和学科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前者影响因子普遍低于后者。此外,通过深度分析期刊的出版信息,发现语种差异也导致期刊影响力的较大不同。英美等国出版的刊物在SSCI中的显示度远超过非英美国家母语出版的刊物,即使这些国家以英文出版期刊,其影响力也难以匹敌英文为母语文字的期刊。如2011年《MIS QUARTERLY》的2年影响因子为4.447,而排名最后的巴西出版的葡萄牙文刊物《Informacao & Sociedade-Estudos》为0.015,日本出版的多语种刊物《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也仅为0.040。本年度影响因子极差达4.434。5年影响因子的极差达到7.463(MIS QUARTERLY与排名第64位的德文刊物ZEITSCHRIFT FUR BIBLIOTHEKSWESEN UND BIBLIOGRAPHIE之差)。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情况也与图情学类似,不举例赘述。
4 几点启发
4.1 有助于拓展科学学理论研究的空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夏禹龙先生的《社会科学学》出版为标志,社会科学学作为大科学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在我国得以播种。但是,相对于狭义的科学学而言,无论从学会建制、研究力量、人才培养、期刊建设等方面,社会科学学的成长性均不能与其分庭抗礼。即使在国外,建制完善的社会科学学也只是初露端倪。科学计量学之父普赖斯认为,科学学就是科学计量学。即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科学的整体。如果借鉴这一思想,社会科学学则可视为社会科学计量学。尽管国外科学计量学界研究对象仍以自然科学为主,但是已有包括普赖斯奖获得者格兰采尔、莫德、雷迭斯多夫在内的多位学者对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的分布、统计与评价指标、被引模式、已有数据库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科学计量学重镇之一的荷兰CWTS的一批学者也在坚持社会科学的计量学方面的特色研究。欧盟委员会、英国经社理事会、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理事会等机构也组织开展了基于社会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并研究报告[7]。
国内社会科学学的研究可借鉴国外思路,从科学计量学入手,利用国内外数据库尤其是国内已有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国报刊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开展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文献指标分布特征、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等问题研究,丰富和夯实我国社会科学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
4.2 有利于提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合理性
通过计量学方法来了解社会科学文献分布的特征,不仅深化了对社会科学若干学科特征的认识,而且为各级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制订政策与实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已有的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在项目管理、人才遴选、成果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更多依赖定性方法和经验总结,较少使用社会科学学,尤其是社会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成果,也不太关注这方面研究的现实意义,这对提升社会科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相当不利。以上文研究结果为例,假如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国际社会科学论文的质量,用2年影响因子评价,论文的区分度就较小;而如果用5年影响因子为衡量指标,则论文区分度大。每个学科都有合理的引文峰值年龄,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引用时间要长于社会科学,因此整齐划一的确定评价成果的时间节点无疑有失科学性。这一问题在当前国内的社科评奖中尤为突出。另外,国内社科管理部门均把重奖SSCI论文作为一项激励的措施也值得商榷。且不说社会科学成果蕴涵了意识形态的差别,SSCI数据库主要以收录英美国家期刊为主,以心理学、经济学期刊为主,即使我们在SSCI期刊发表文章了,也不能说这些论文完全代表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那些最优秀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也未必一定发表在SSCI期刊上。当然,如果从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显示度的角度来看,这一激励措施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还有,社会科学成果更多以著作形式表达,期刊论文只占较少比例,这与自然科学显著不同。所以从社科奖励政策设计上就应该较合理地分配好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的比例。
4.3 有益于推进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有效性
SSCI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是与期刊主办方、编辑团队、同行评议、出版等各方严谨工作密不可分的。尽管不能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入SSCI期刊阵列是未来期刊努力的一个方向,但是这些期刊在编辑出版方面的经验仍值得我们学习。SSCI期刊审稿方式坚持国际范围的同行评议对于我国社会科学整体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社科期刊界当下最紧迫的改进工作不是国际化审稿,但即使完全实现国内同行专家审稿有时也难以推进。我国社科期刊编辑工作不仅要打造高影响力的名刊,还应在整体提高学科期刊群的办刊质量上有所作为。影响因子不是衡量刊物水平的唯一指标,但都是国际期刊界公认的有效指标。因此,期刊编辑应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社会科学计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定期关注刊物影响因子的变化,做好同类刊物影响因子的比较和分析,找出差距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寻求改进和提升策略。尤其在选题方面,既要注重选择刊登那些研究学科热点问题的论文,以提升期刊短期的影响力,也应锤炼作者学术坚守的能力,对那些对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有重要贡献的论文,也应有所偏爱,因为越是这类论文对期刊长期影响力的贡献越大。建立学科期刊群的定期协作交流机制,在选题策划、审稿专家选择、载文量、出版时滞等方面做好分工和协调,逐步缩小学科期刊之间的差距,以整体提升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姜春林,梁若愚,田文霞.SSCI期刊分布及其对我国社会科学评价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139-141.
[2]姜春林. SSCI JCR(2007)图书馆学情报学源期刊解读[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4):68-70.
[3]梁立明,梁立华,孔繁士,等.高等学校科研绩效评估的自报指标与源生指标[J].科研管理,1998,19(6):44-48.
[4]梁立明.科学计量学:指标·模型·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5.
[5]梁立明,武夷山.科学计量学: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9,135.
[6]岳洪江.我国社会科学成果排序——频度分布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135-137.
关键词 中文图书 图书评价 评价体系 文献计量学
1.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图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出版过的图书浩如烟海。如此众多的图书,如何选择,如何利用,对于图书工作者和使用者来说,始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图书出版、传播和典藏的过程中,图书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图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编制、出版发行、筛选、典藏和淘汰的过程。
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图书评价的研究,由于其出版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相关数据统计困难等诸多原因,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相对薄弱和滞后。图书评价的主要方法基本仍停留在传统的定性分析层面。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易操作性,但往往规模较小,且带有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定量化的精度和力度。
为了促进新环境新技术下的我国图书出版事业有序发展,增强我国图书出版的持续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图书出版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全民阅读素质,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图书综合评价体系,能针对图书的不同类型、特点和功用选择不同的指标,从多个角度对图书的质量以及在社会生活和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以得到改进和完善图书出版质量的方向和途径,同时,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2.图书评价文献计量理论依据
文献计量统计研究证明,文献的许多特征是有规律的。如: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发现学科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多少依次递减排列时,可以分成对该领域论文有显著贡献的核心区,以及与该区论文数量相等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n1n2……的关系。布拉德福在此首先提出了核心区的概念,后来的研究者们将这部分位于核心区内的少数“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的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而布氏揭示的这一规律也被后人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集中与离散定律。
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发现了引文分布规律:大量的引文都集中在多个学科的一小部分核心期刊中,而少量的引文则散布在大量的期刊中,因此,一个基本的、集中的期刊集合,就可以代表所有学科的核心。这一“集中效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并不随时间推移呈现出显著变化。这就是著名的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
美国文献学家特鲁斯威通过对文献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20%的馆藏,就可以满足80%的流通需求。他据此认为,帕累托的80/20定则同样适用于图书馆活动,并可用作确定图书馆的核心馆藏的参考。同样地,图书使用情况也存在类似的核心效应。
上述研究揭示了文献的使用特征确实存在集中和分散的规律,即少数文献集中了大量的使用量,而其他大多数文献只具有少量的使用量,因此,我们认为,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图书评价研究。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文献计量统计的方法对图书进行评价,筛选出少数使用量和影响力都较大的核心图书。
3.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原则与方法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和范畴图书之间的差异,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据和事实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兼顾各类型图书的外在形式、内在质量、使用规律等各方面,设计互为作用和补充的多个评价指标,形成一套能达到最优化评价效果的多元互补的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在研究建立中文图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大致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明确评价对象,分类型分学科进行评价。
图书品种繁多,包括各种类型。有学术理论专著、实用技术图书、科学普及读物、大众通俗读物等等。不同类型和范畴的图书,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内容各不相同,特性也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和衡量,因此,我们在进行图书评价时,应针对各类型图书的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分类型分学科的评价。
(2)多指标综合评价。
要对图书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分析,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成功的关键之一。能反映图书质量和水平的因素很多,因此,在构建图书综合评价体系时,必须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角度考虑设置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选择完成之后,还需要认真分析选择评价指标统计源,只有以准确客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3)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图书的定性评价方法是由学科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图书的价值做出主观判断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权威全面,但往往也会受限于专家的个人学识、偏好等因素,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定量评价方法强调数据计算,具有客观化、精确化、标准化的特点,但同时也会因为选取的评价指标自身的完善程度、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等种种原因产生偏差。所以,无论是定量评价方法还是定性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也都有其局限性。正因为此,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应考虑从多维度视角对图书进行评价,努力将各种指标数据与专家评议与用户评议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两者平衡的最佳结合点,以求得到更客观、更公正的评价结果。
4.构建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
根据上述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总体原则,我们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图书评价的各方面因素,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中,有关图书编辑质量的评价在图书的质量管理规定中都有较成熟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就不在此详细论述了,重点介绍有关内容质量评价部分的设想。
如何对图书的内容质量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图书的内在价值的评价,包括对图书内容的思想性、创新性、科学性、艺术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二是对图书的使用价值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图书的影响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上。对这些价值和效应的评价,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定量指标来进行量化测算,有的则是难以计量的。因此,我们在构建中文图书内容质量的评价体系时,选择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考虑对这两方面因素的评价。
4.1定性评价方法和指标
定性评价是指根据人们的经验和主观认识来直接判断和确定图书价值,与定量方法相比,它更强调对评价对象的主观观察、归纳、判断、分析,侧重于对图书难以量化的内在价值部分的把握,因此,我们在设计确定定性评价指标时,更多考虑的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从整体着眼,努力平衡指标的“充分性”、“通用性”和“适用性”,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满足多样化需求又同时具备可行性。
“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图书内容质量方面共设置了“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等8个定性指标,基本涵盖了评价质量所需的各个方面。
如何使用上述定性评价指标对图书进行综合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我们可考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将各个具体指标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请专家根据各个具体指标进行评分,评分结果直接纳入评价数学模型。这种方法数据更为精准,但操作难度大,可行性较差。第二种方法则是由专家根据上述各个指标,结合对该图书的整体认识,直接给出综合评价结果,这种方法易于操作,更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评价,但缺点是在精准性上有所欠缺。
4.2定量评价方法和指标
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图书或与其某部分特征相关的定量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和数据分析,来评价图书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功用,它更强调数据统计和计算,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等优点。
在定量评价指标方面,我们共设立了8个指标。包括:
(1)被引频次。指被评价图书在统计年限中被期刊或其他图书引用的次数,以此来表示该图书在科学学术交流中被利用的程度。
(2)借阅频次。指被评价图书在统计年限中在图书馆等文献情报机构被读者借阅的次数,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该图书的被使用情况。
(3)被摘频次。指被重要检索工具摘要或书评的次数。
(4)网络下载频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的使用和阅读提供了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平台,图书的数字化出版、网络化传播日益广泛。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趋势,我们在计量评价时,也设立了相应的网络下载频次指标,通过统计图书在互联网上被下载阅读的频次,反映图书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
(5)获奖频次。指在图书评奖活动中的获奖次数。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图书本身的质量和社会对其的评价,可以借鉴吸收其他项目的图书评价成果,进一步提高对图书质量的评价作用。
(6)出版次数。指图书再版的次数,是反映图书被利用的持续程度的重要指标。
(7)发行数量。指图书销售发行的册数,它通过读者的消费体现图书的价值和影响,直接从市场角度反映了读者对图书的认可情况。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引文分析 研究人员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吸收能力 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21-05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法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科学研究人员总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研究现状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现其创新性和创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现状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现有文献和信息,对现有文献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上进行创新。所以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对文献和信息的查寻与获取能力也自然成为衡量和评价研究人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创新是相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为了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研究人员在从事研究过程中会尽量查寻现有文献和信息,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会尽量列出相关文献。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一般来说,信息获取能力越强,参考文献列举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认为无须列举或有意省略,而这往往会带来学术风险,如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按照文献引用规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献应当是全部相关文献中质量最好和相关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须列举。这就意味着,文献引用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文献实现充分获取的基础上。在信息查寻中存在一个“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献引用与相关文献和信息的可获得性密切相关。用户在利用信息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容易获取的信息源。这一方面说明,用户在信息获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准则,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信息获取量与其能力大小有关。这种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户平常注意信息源获取和积累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一种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利用引文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来初步判断研究者的信息获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讲,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由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所决定。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认为:[3][4]研究人员的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受一定规律的支配。科学文献的引证与被引证,是科学发展规律的表现,体现了科学知识和情报内容的积累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统一性原则以及学科之间广泛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现象。科学文献作者在创作科学论文时,不可避免地要引证他人的文献,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因此,科学工作者的引证行为是科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学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文献的作者一般不会在论文中无缘无故地引证与其论述主题完全无关的文章。文献的相互引证有多方面的原因。温斯托克(M・Weinstock)在进行系统归纳后指出,文献被引证大概有15种原因。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为我们从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标注引文的重要意义
标注引文(参考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研活动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标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体现科学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历史;
(2)尊重和保护他人的著作权;
(3)精练文字,缩短篇幅,避免重复;
(4)便于编辑和审稿人准确评价论著的学术价值和技术水平;
(5)提供情报信息线索,与读者共享信息资源;
(6)通过引文分析对论文、作者、期刊、机构等的学术影响力(应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指标)做出客观的评价;
(7)有助于建立科学公正的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评价平台;
(8)促进科技信息、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标注参考文献,而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也会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和实际需要来列举参考文献。
1.3 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诉我们:“引证行为为何会发生”、“引证行为的测度指标、工具与方法”、“引证原理的主要应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以及“引文量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
一般来说,科学文献中引文量的大小取决于如下因素:
(1)与信息获取能力有关,信息获取能力强则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2)与学术规范和引用规范有关,学术研究越规范和引用要求越规范的领域和地区,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3)与科学论文的类型有关,综述性和述评性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一般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
(4)与学科领域有关,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与研究主题有关,原创性和前沿性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热点和焦点研究主题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普通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更大。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自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8][9]由此可见,科研机构、企业或者科研人员花费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时间为全部科研时间的60%左右。如果能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就能缩短文献查阅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性的研究中。可见,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获取和吸收能力不强,要想提高科研效率,开展创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假设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一:所有的学术论文都是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列出相关参考文献,以体现其论文的创新性。
假设二: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尽量把其能够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列在参考文献中,以表明当前研究现状、论证其学术观点。
假设三: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在列举参考文献时,一般都会优先列举容易获得的文献、权威人士的文献、高质量的文献、高级别的文献来论证其观点。
假设四:学术论文中没有列举参考文献,一般可以认为,要么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有限,无法获取所需信息;要么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观点为完全创新,不需要列举参考文献;要么学术论文中所述观点为常识性知识,无须列举参考文献。
假设五:基于以上假设,可以认为,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获取相关文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与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相关。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推论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推论一: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平均数能反映各自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信息获取能力。一般来说,不同学科对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学术研究越规范,列举的参考文献就越多,对研究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论二:不同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按影响因子区分的期刊类别),一般来看,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创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论文,为了体现其创新性,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应包含更多的参考文献。
推论三:不同学科、不同级别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中文和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期刊对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获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论四: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不同类型载体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反映了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载体文献信息的能力。
推论五: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被引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和平均影响因子,反映了该领域研究者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学科期刊引文的数据调查
2.1 样本选择
为了证明以上假设和推论的合理性,本文选择了图书情报、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中11种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权威学术期刊来进行数据调查,基本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领域。由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及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体相当,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因此本文仅以每种中文学术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为调查统计样本。实际调查表明,这种随机样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样本尽管数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反映样本整体情况,具有稳定性和可检验性。进行尝试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够推广。这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及所属学科如表1所示。
2.2 指标选择
根据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点选取了5个关键指标来重点统计分析中文学术期刊中引文数量及分布特征,据此来考察引文量及分布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5个关键指标如下:
(1)载文量:即每种中文学术期刊每期发表的论文数。
(2)引文量:即参考文献总量,包括每篇论文的引文量和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种学术期刊中每篇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种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个学科论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的信息吸纳能力。
(4)中英文参考文献的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广至期刊和学科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类型参考文献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网络引文等文献类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不同类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数据调查
通过调查统计,2011年第1期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3 数据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统一,有待规范
在文献计量学中,引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观点、数据、结论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号标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标注,如括注、脚注和尾注,通常也称为注释);一是“用”,即间接引用(观点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识成果,作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号标出,以尾注的方式标注,通常称为参考文献或引文)。
在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标注要求和格式不统一,即使是在同一学科内的不同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标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统一,学科和期刊差异较大,不利于有效开展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规范。借鉴国际标准或建立我国统一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和标准都是有效的举措,需要学术界呼吁和有关部门重视。如国际通用1979年创建温哥华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国文后参考文献标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学术期刊并未规范使用这些标准。
从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覆盖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11个学科)的调查数据整体上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引文标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引”(注释)、“用”(参考文献)不分或不完全区分。大多数学科领域的期刊都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或者是将两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数学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和《计算机学报》就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而《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则将两者混在一起脚注。二是格式不统一。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期刊在标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基本上是一个学科、一种期刊一种标注格式。三是标注不完整。在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除《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和《计算机学报》有文献类型标识外,其它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都没有。《经济研究》期刊论文中还没有标注引文序号。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待加强
论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学术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等的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与情报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密切相关的,虽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说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则能表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强。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尽量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这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领域或主题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没有一定信息获取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篇均引文量来看,尽管每种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国各种学术期刊的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国内1 765种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10.01条/篇;另据2008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国内6082种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7.92条/篇。而国外期刊的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超过30条/篇。[10]这一方面说明国外研究者注重相关研究领域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研究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注重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来看,高于30条/篇的只有《法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分别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释的话,则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虽然仍高于国外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与国外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相比,则又存在较大的差距。[11]据统计,每篇外文论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论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国内外研究者在文献利用上的差距。[12]综述性论文的引文量则尤其如此,我国综述性学术论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间,个别论文引文量较小。而国外综述性论文一般较长,参考文献量也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则达几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十分频繁。研究者在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会尽力了解国内外某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站在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前沿上,才能生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学论文中引文语种的分布,正是测度作者获取和利用国外文献和信息能力及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查寻和获取外文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意义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语种的文献构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获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种语种的引文量越大,说明该语种比较重要和常用。对我国《大气科学》、《金属热处理》等10种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1979年的引文统计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总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这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阅所需文献和信息的85%。而对《数学学报》的引文统计分析表明:[15][16]引文语种只有四种,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约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数量极少,只占2.14%。在数学领域,我国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获得97.86%的信息量。两种调查的结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别高,这一方面说明国际上以英文发表可供查阅的相关学科文献和信息数量多,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研究人员多数是以英语为工具检索国外资料的。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中国图书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报学报》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经济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学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国管理科学》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国社会科学》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数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计算机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语种的引文极少,几乎没有。调查结果表明,除《中国图书馆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种学术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学中文学术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法学、文学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经济学、管理科学和情报学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数学学报》和《计算机学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别是《数学学报》,较之前的引文统计调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从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学术期刊在投稿须知中还明确规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期刊。如此看来,我国部分学术期刊在引文语种的分布上具有倾向性和导向性。总体来看,英语已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获取国外资料和信息的主要语种。
3.4 引文类型来源狭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献类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学科论著的文献信息来源及其构成比例,从而确定各类文献载体的情报价值以及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文献信息的能力。引文统计调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献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图书,特种文献中的专利说明书、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趋势。
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9种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国社会科学》图书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学术期刊引文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都远远高于其它文献类型。可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倾向于引用图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如哲学、历史、文学。本次调查还有一些新的发现:一是期刊论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上升;二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更多的引用会议论文;三是网络引文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逐渐增加,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关注最多,而经济、管理和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则极少使用网络引文,法学领域使用网络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报纸和各类报告受到经济、管理和法学领域研究者们的青睐;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信息源被我国科研工作忽略,如学会论文、专利等。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我国研究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证明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获取和利用不同类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文庭孝等.信息咨询与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9.
[2][5][13][15]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4][7][18]王佃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及几个相关问题[EB/OL].[2011-04-28]..2010-04-09.
[关键词]戏剧 核心期刊 高被引论文 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60-02
在中国,截至2010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CN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和ISSN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正式刊物即有9851种,根据期刊的学术地位分类,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大类。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收录了1980余种中文核心期刊,其中,“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中收录了10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本文将从中选出9种(文学创作类期刊《剧本》除外)作为标本,并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2003年至2013年间的检索数据对该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和所发表的论出详尽分析。
一、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遴选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收录的九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作为参考源(序号同要目总览):(1)《戏剧艺术》;(2)《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3)《戏曲艺术》;(4)《戏剧文学》;(5)《中国戏剧》;(6)《四川戏剧》;(7)《大舞台》;(8)《上海戏剧》;(9)《中国京剧》。[1]
(二)研究方法
根据邱均平专著《文献计量学》中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检索系统,对这9种期刊分别按照2003年至2013年的时间跨度进行检索,统计出每种期刊的发文量、年度平均发文量、基金发文量、被引频次、被引率以及高被引论文的中图法分类号和研究主题,并根据检索出的各类统计数据做出相应的EXCEL数据表,进而对当代中国戏剧理论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做出文献综述。[2]
二、结果与分析
(一)9种期刊的概况分析
表1 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简介
注:复合影响因子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
由表1可知,这9种期刊都是由国内权威的科研单位创办的,其中包括省级艺术研究院、艺术类高等院校、艺术类协会单位和文化部下属单位;再从创刊时间看,其中4种期刊创刊于1960年以前,3种期刊创刊于1980年以前,另外2种期刊也创刊于1992年以前。因此,无论是从期刊的主办单位还是从创刊时间上,都可以掂量出这9种期刊在国内戏剧研究领域中的份量。
(二)9种期刊的发文统计
由表2可知,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近11年来的“发文合计”和“每年平均发文”的数量都很可观,反映出我国相关学者的戏剧理论研究热情十分高涨。另外,期刊收录的基金发文,也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可以从间接上体现出我国对于戏剧理论研究领域的课题申报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在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发表了数量相当的科研成果论文。
(三)9种期刊的论文被引频次统计
期刊某一年的“被引频次”,是指特定期刊该年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发表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论文能够被引用,尤其是高被引论文,意味着该论文以及该期刊获得了很高的学术认同,是衡量该论文以及该期刊学术水平很重要的评价指标;表3中最新统计的“被引频次”各年数据和累计数据体现出了该期刊刊登的论文获得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同。此外,期刊的“被引率”,是指期刊发表的每篇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能够直观地体现出期刊发文的质量高低;表3中最新统计的“被引率”数据,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出这9种期刊的发文质量,下面将从每种期刊中筛选出高被引论文(被引用10次以上)做进一步研究。
(四)9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统计
表4 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近11年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被引用10次以上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笔者在表3的基础上,筛选出了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近11年来 112篇高被引论文(被引用10次以上)做了进一步分析,表4中详细列出了每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篇数和被引总频次,由此项数据可以得出,排名靠前的《戏剧艺术》《戏曲艺术》《戏剧》《中国戏剧》《戏剧文学》和《四川戏剧》收录到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居多。
(五)9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中图法分类研究
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这9种期刊112篇高被引论文中的绝大部分都包含在“J 艺术”和“I 文学”类目内,其中,“J 艺术”类高被引论文在下列期刊的所有高被引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中国戏剧(87.8%)、大舞台(81.5%)、戏曲艺术(79.6%)、四川戏剧(75.8%)、戏剧艺术(75.2%)、戏剧(70.8%)、戏剧文学(68.5%);“I 文学”类高被引论文在下列期刊的所有高被引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戏剧(29.2%)、戏剧文学(27.9%)、戏曲艺术(19.4)、戏剧艺术(17.1)、四川戏剧(11.6%)、中国戏剧(6.1%)。
此外,笔者又对这112篇高被引论了“中图法详细类目”分析,可以得出这112篇高被引论文中占比较高的详细类目有“I207.3 戏剧文学评论”“J6 音乐”“J80 戏剧艺术理论”和“J82 中国戏剧艺术”。其中:期刊《戏剧》在“I207.3 戏剧文学评论”和“J80 戏剧艺术理论”两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期刊《大舞台》和《四川戏剧》在“J6 音乐”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期刊《中国戏剧》《戏曲艺术》和《戏剧文学》在“J82 中国戏剧艺术”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戏曲艺术》和《中国戏剧》在“J821 京剧艺术”和“J825 地方剧艺术”两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
(六)9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主题研究
表5 9种戏剧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主题研究
观察表5,这9种期刊近11年来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戏曲传承与保护”“中国戏剧事业”“中国传统音乐”“戏剧影视文学”“戏剧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等10个方面。再进一步对2010年以后发表的高被引论主题分析后,笔者得出:虽然在篇数上还是“戏曲传承与保护”占据了第一位,但是一些新兴的研究课题也已经逐渐成为了近三年的研究热点,诸如“创意产业”“动画”“网络电影”和“微电影”等。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详尽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已经成为了我国十分重要的戏剧理论研究阵地,尤其是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戏曲,学术界一直在持续关注这个问题,只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还没有探索出一条非常明确的改革路径。幸运的是,近些年的戏剧理论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的跨文化交流,以及新兴媒体形式的出现,戏曲已经迈出了与其他文化形式互相融合的脚步,只是,前进的路途应该还很遥远。
【参考文献】
高被引学者是指,学者写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很多,也就是常说的被引频次很高,就叫“高被引学者”。
文献计量学中测量论文的影响力或者质量的基本指标是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一名学者的影响力大小,可以根据其发表的所有论文获得的引用次数来设计指标测算。学者发表的论文被数据库收录后,其他研究学者可以通过检索来获取信息,引用这篇论文,这些被引用的文章叫做被引文献,被引文献的作者叫被引学者。
(来源:文章屋网 )
前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今体育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专业性,提高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研究者只有了解当前研究现状与问题,选择合适的、迫切的议题,才能推动整个学科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本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期刊、会议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评述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不足,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5―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期刊、会议共7778篇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查阅与收集了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以及国内期刊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专著,掌握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数理统计结果。
比较分析法:对所采集的数据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以期发现文献之间的异同和规律。
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收集到的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论文、期刊、会议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解了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研究热点,以期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建议。
研究现状分析
1. 论文量的研究
从图表一中可以看出:2005该领域共334篇,2006年该研究领域共520篇, 2012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为1178,从2005-2012年相关论文的发表量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同时也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未达到高峰。在未来几年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仍将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和青睐。
2. 论文作者所属单位分布
论文作者所属单位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刊论文所属研究机构分布的规律,同时反映不同机构的相关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1]。从图表二中可以看出:华东师范大学355篇,西南大学167篇,大多数是国家部级重点师范大学,说明我国高等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地方性大学研究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表二还可以看出该领域论文作者所属单位主要分布在师范院校,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可能的原因是:师范院校是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光荣使命。师范院校的老师和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已经拥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同时也掌握了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参考文献
[1] 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32.
主题:文献计量工具在战略情报研究中的应用
战略情报研究已经成为专业信息机构开展决策信息咨询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文献计量学方法在战略情报研究和决策信息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业组织建设了相应的文献数据库,开发了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和分析平台,在科技战略情报研究和决策服务中进行了文献计量应用实践的探索。通过本培训班文献计量方法应用的系统讲解,提高战略情报研究人员的计量分析能力。
一、培训对象:文献情报机构从事情报研究、学科化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专业人员。
二、培训内容:
1 战略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
(1)战略情报研究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
(2)文献情报机构如何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3)战略情报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2 专题讲座
(1)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实践;
(2)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实践。
3 文献计量研究进展及指标体系设计
4 主要文献计量工具与系统应用实践及评价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分析和应用实践;
(2)中国社科引文数据库统计分析和应用实践;
(3)Web of knowledge统计分析平台和应用实践;
(4)专利分析工具的应用实践;
(5)文献计量在学科化情报服务的应用实践;
(6)文献计量分析在大学评估中的应用o
5 文献计量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含写作辅导)
6 参观
三、培训方式:课堂讲授、讨论与网上实践
四、培训时间与地点:2009年10月11―16日(11日全天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五、培训费:1000元(含资料费)
学科文献(科学数据)检索、跟踪、
管理及利用培训班
一、招生对象: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服务人员以及信息机构人员、科技研究人员。
二、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武汉分院专家。
三、课程特点:内容新颖,突出实用,上机实践,网络教学。
四、培训内容:①学科文献快速检索及其全文获取;②科学数据查询途径及其方法(LB、KNOVEL、NIST等);③学科文献跟踪(参考文献、引用文献、作者、机构追查);④学科文献评价(论文收录、引用);⑤学科文献述评(学科现状、热点学科、前沿学科);⑥学科文献管理及其利用(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新咨询技术:RSS)。
五、培训时间:2009年10月12―16日(12日全天报到)
六、报名截止期:2009年9月20日
七、培训地点:武汉
八、培训费用:①1200元(含资料费、机时费);②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③报到现场交费;也可在收到报到通知后,将费用汇至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报到时领取发票o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与实践”高级研讨班
一、培训目的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已逐步发展成为科技信息传播与利用的主要形式。同时,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长期有效利用,日益成为国际上关注的战略问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和信息服务领域近年关注的焦点。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eAus都率先开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和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为了满足业内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需要,特举办此研讨班。
二、培训内容
1 国际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与应用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2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可信赖工作流程(运行机制与管理);
3 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技术体系;
4 我国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的政策与机制问题;
5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法律与权益管理;
6 知识仓储建设(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建设中的规则),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仓储网络建设;
7 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指网页信息)的采集与保存;
8 案例介绍:国家图书馆网络资源保存示范系统;国家科学图书馆数字科技期刊长期保存示范系统;
专题报告:国家图书馆、高校、科研系统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的挑战与策略。
三、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从事资源长期保存研究与实践的专家。
四、培训时间及地点:2009年10月19-23日(19日全天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五、报名截止期:2009年9月30日
六、培训费:1000元(含资料费)
“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
与设计”高级研讨班
一、培训对象:适合图书馆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参加。
二、培训特点: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师资为主。
三、研讨内容:
1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理念的发展变化;
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3 复合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合化建设;
4 文献资源建设中的用户需求分析;
5 文献资源采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6 电子资源集团采购方案设计和案例分析;
7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开放获取研究;
8 实证分析: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NSTL、小型图书馆为例。
四、培训时间:2009年10月26―30日(26日全天报到)
五、报名截止期:2009年10月16日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1000元(含培训教材、午餐费)
“数字图书馆及网络系统管理”研讨班
一、培训对象:适合图书馆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
二、培训特点:突出前沿内容、强调实用性,主讲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CAMS、NSTL从事服务系统设计和管理的专家。
三、培训内容
1 技术环境与发展趋势带来的思考;
2 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3 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
4 数字图书馆服努系统设计;
5 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6 图书馆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
7 案例分析与讨论:不同类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
8 文化参观活动。
四、培训时间及地点:2009年11月2―6日,山西省太原市
五、培训费用:1200元(不含参观活动费用)。1500元(参加全程培训)
说明:
1 以上培训班结业后,颁发人事部认证、中国继续教育学院颁发的《继续教育证书》,本证书所载内容列入人事部在全国实行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内容,作为晋级、评职称的
参考依据。
2 请填写报名回执,务必于开班前10天前将回执寄至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秘书处,电话、传真、E―mail、网上报名均有效。
3 学会于开班前10天下发正式报到通知,请以正式报到通知为准安排差旅。
4 银行汇款方式:备注请注明“培训费”(请务必在收到搬到通知之后汇款)
户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账号:020004509088129221
开户行:北京工商银行海淀西区支行
5 培训报名联系人: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