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时间:2022-09-26 19:3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原则

第1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从过去注重“研教”转向重视“研学”,“以学定教”也就自然成为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条教学原则,它要求我们教师能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施教,使我们的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下面我就“以学定教”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学生存在差异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事实。随着无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外来民工涌入我市,无锡地区的许多学校都面临大量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我校的外来民工子女已占在校人数的三分之一。学生的差异性随着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加入就更加突出。学习基础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行为习惯的差异等等使教师面临着新的教学问题,并接受着新的考验和挑战。于是因材施教,关注差异成为我校管理的目标,并要求在各科教学中加以落实。教学中我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在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保全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底”,但不封部分学生获得更大发展的“顶”,从而使参差不齐的学生一个不少地获得不同的发展。具体来说我是这样操作的:

1、分层作业,殊途同归。为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作业避免一刀切,提供A、B、C三组有梯度的作业题,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既能降低基础差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难度,保证他们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帮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在选择题目的过程中,一方面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己选择,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我经常暗暗地给学生提醒鼓励,让他们在不断调整选题类型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2、课堂提问精心安排。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更需要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参与。但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学生承受着因基础差而带来的学习困难大的压力,所以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更担心被老师、学生冷落、歧视而游离于问题之外。因此,教师更要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备课时能为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问题,课上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并多预设几步,当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

3、课前辅导,指导学法。“学缘于思”,如果课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想一想,课堂中他们就往往能带着问题学。每次新课前,我总要带领学习困难的学生先预习一下与新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新课中相应的知识点,带着他们想一想、问一问、做一做,以此排解他们接受新知的困难,帮助他们创造在课上良好表现的机会,不断赢得其他同学的青睐,从而使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倍增。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他们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二、因势利导,探引结合。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我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和核心是要确立好探究点和处理好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的关系,学生探究空间的大小,探究目标的确立,老师在学生探究中的导引方法,切入时机等都要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做到“探”中有“引”,“引”中有“探”,探引结合,相得益彰。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课堂中的探引关系的。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学过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很容易受前面知识的影响,把旧知迁移到新知探究中来。教学时,我就顺应学生的思路,出示“2、3、5”三个数字,先让学生把3个数字排列成三位数,要求分别能被2和5整除,学生很快就解决了问题。接着我提出问题:“这3个数字能组成被3整除的三位数吗?如果能将是怎样的三位数?”结果全班学生几乎都想到了“253”和“523”两个三位数,但学生在检验中很快便发现这两个数不能被3整除!此时,接下来的探究目标定位就非常重要。教材提供的情境是让学生通过用计数器拨珠来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但我觉得这样的探究引导仍然是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做机械操作,思维强度不够,而且这种探究思路不可能来自于学生,学生只知道老师让我这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研究。一般情况下,学生是想不到借用学具去探究能被一个数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只会从数的本身去关注它由哪些数字组成,怎样排列等。所以我顺着这样的思路,把探究确立在从数本身进行研究上,当学生发现“253”和“523”不能被3整除,而且不管怎样排列这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都不能被3整除时,学生提出要“换数”。于是我把其中的“3”改成“4”,让学生用“4、5、3”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结果学生发现这三个数字不管怎么排,组成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很快就想到了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该数由哪些数字组成有关。接着,我让学生观察能被3整除和不能被3整除的两组三位数的特征,这时学生就比较容易发现能被3整除的这组数中组成三位数的三个数字相加的和都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却不能,在初步得出上面结论的基础上,再把这一结论推广到二位数、四位数……通过推理验证,最后揭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本课教学改变了探究点,虽然老师也进行引导,但这样的引导没有牵着学生按老师教路走的痕迹,都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生成,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再从研究数字本身出发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而且为学生今后自己去研究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的特征积累了经验。

三、因地制宜,开挖资源。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数学的情境化、生活化在实验教材中已得到很好的体现,然而一套教材面对全省,甚至更大区域,不可能照顾到使用教材的所有地区。因此,实施实验教材的老师要具有因地制宜开挖数学资源的意识和眼力,不断改变、充实教材,才能更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使教学富有成效。这种教学文化,表现为师生间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表现为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细节的非线性的充满弹性与柔性的教学预设;表现为师生深层对话,教师“点石成金”,学生灵感涌动;表现为数学课堂向课外的拓展,数学知识与生活应用的链接……让数学生成文化,让文化滋养数学,使数学教学与精神文化建设得到有机整合,使教书育人目标得到落实。

第2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 原则 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然而随之也出现了各种只讲个人利益,只看经济效益等不良思想。而这必然也会反映到教育领域,影响到学校的风气。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成长期,身心发展都为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加强小学德育教育成了当前小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德育教学应该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德育教学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因此,在教学中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正面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和反面在这里主要指两个反面,一是教学例子的正反面,二是教学方式的正反面。首先,进行正反面案例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层面的教育,但是却也绝不是纯理论、纯思想的教育。纯理论的教育,只能让学生坠入思想的云雾,而无法真正体会到“道德”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举例,也就成了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这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进行综合平衡,即不能只强调正面的例子,也不能过分的进行反面例子的讲解,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真正提高。只有从正反例子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正反面的教学方式。正面的教学方式即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正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反面的教学方式,则是与正面教育相对应,即通过适当的强制和灌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面的教育要求教师注意谈话的态度和细节,主要是以理服人,通过模范人物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而反面教育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强制性的措施,促使学生接受社会道德标准。正面的教育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毕竟小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有限,从正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远离败坏社会道德的行为。但是,小学生处于成长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也有一定的叛逆性,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使用强制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社会道德标准和规范。

二、知行合一的原则

知行合一是我国教育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下更是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行能力。小学德育教育也必须要遵循这一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会道德标准和规范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最终实现学生在思想上接受人类社会道德的规范和准则,以此作为实践行动的导向,作为日常言行举止的正确导向。

所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必须要在完成课堂理论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展实践活动,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强调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的基础上,加强动机教育,加强实践教育。如在进行“助人为乐”主题的德育时,教师一是要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助人为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然后要注意从学生的心理动机出发,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动机,以此干预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既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但是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动机,真正是“助人为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帮助别人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淡化功利目的。

知行要合一,知行的动机也要端正。只有在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下,开展正确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把小学德育工作做好,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知行合一的好学生。

三、与时俱进的原则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材,在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德育工作的特点与社会时展的特征结合起来,做到德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把德育工作于社会热点和焦点结合起来,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资料,都应该与社会、与时代接轨。在信息万变的时代里,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学生不仅可以从网络上学习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也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教育学生如何去判断是非黑白,如何去鉴别不良信息的传递,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我国在2008年举行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中,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开始环球传递第5站传递时,“分子”从人群中冲出来,试图要抢走火炬,而坐在轮椅上的火炬手金晶用她那残缺的身躯全力保护火炬,面对暴徒对她的殴打,她毫不畏惧,依然坚强的保护着火炬,在一瞬间里,我们可以看到金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奥运会顽强的精神。金晶或许没有运动场上姚明的光辉、没有张怡宁的喝彩,但是,我们在金晶身上体验到的爱国精神并不比其他运动明星逊色。因为,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是要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更新,更要对新时期学生出现的新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点进行关注,并把这些心理特点纳入德育工作的计划中,保证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从各方面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全局观,从整体上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并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到各个教学环节,实现德育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主编.《小学教育学》,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原则  中职英语教学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掌握好英语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在广大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除了抓好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也应更加重视英语教学。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对促进中职英语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以下分别加以具体论述:

一、运用交际性原则(Communication Principle),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应该把交际性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听说为优先培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差,不敢开口说英语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大胆主动地开口进行交流。例如,在学习初次见面如何进行交流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名片(Name Card)的格式,设计一张自己将来的名片,然后自由地交换名片,并运用上面的基本信息(Name、job、position、address、telephone number、e-mail)互相对话进行了解。这样既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又训练了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二、既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又注意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阶段侧重原则是英语教学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恰当运用好会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全面训练,但要在每节课以及每个学习阶段都做到全面训练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应该在各个学习阶段略有侧重。而阶段侧重的原则应该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具体来说,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以听说训练为主,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加强听说的训练,并在听说的基础上开展读写的训练。而到了中级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让学生适当进行阅读训练,扩大其知识面和词汇量。最后是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比较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突出阅读练习,尤其是多进行泛读练习(Extensive Reading),并指导他们开展写作的训练。经过这三个阶段的系统学习,相信学生的综合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在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并控制利用母语。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中职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习惯于用母语进行思维和学习英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际性原则的应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专业英语的时候,由于理解难度较大,用英语比较难以解释清楚,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母语来辅助教学,但使用比例不宜过大,在学生能理解的前提下,还是应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发挥英语的交际功能的作用,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一味使用母语或全盘使用英语进行教学都不太适合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多用英语并适度使用汉语,从而促进中职英语教学。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中,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比较重视,专业课教学任务重,课时也较多,这也就导致了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课时少,教学计划难以完成,而要想学好英语仅仅靠每周的几节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弥补正常教学课时的不足。同时,第二课堂活动也有助于开扩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使学生能在更加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朗读、用英语进行讲故事比赛、学唱英文歌曲、排练英语短剧、观赏原版经典影视作品、开展英语角等等。此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但是主要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并尽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第4篇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132-01

一、非强制性原则

在少儿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日本的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如果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就不可能亲身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也就无法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

笔者曾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一位孩子钢琴弹得特别好,多次获奖,在省里算得上数一数二,音乐界十分看好。可是这个学生中学还没毕业居然与家人闹到要砸坏钢琴的地步,而且再也没碰过琴。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老师不断地追求名利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使得学生机械地,麻木地进行着各种技能技巧的重复练习。虽然这样的苦练有时也换来了一些成绩,但是学生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往往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和恼怒情绪。日积月累,一旦爆发往往不可收拾。因此,少儿声乐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感兴趣的基础上。

二、针对性原则

声乐教师要面临的是不同年龄段、不同嗓音条件、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有的高音上不去,有的低音下不来,有的喉头紧,有的声区不统一。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声器官发育也不一样,他们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少儿声乐教学必须是针对性教学,声乐教师必须具备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授课方法的能力。

首先声乐教师必须有一副灵敏的耳朵。灵敏的耳朵对声乐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声乐教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如果没有好的听觉就不能对学生歌唱中的各种毛病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没有正确的判断,就不可能“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其次,声乐教师必须有因材施教的能力。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必须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和调整教学进度。

三、循序渐进原则

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就经常教导我们学习要夯实,要一步一个脚印。那时只是理解为学习要努力,要脚踏实地,才能打好基础。其实这就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在很多领域上都适用,在少儿声乐教学上也不例外。

少儿的声乐教学特别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呼吸的训练。少儿由于受生理发育的限制,一般音域比成年人要窄,如果能加强气息的训练,对扩展音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一唱高音就脸红脖子粗的,或者歪脖子抬下巴的,很多状况是因为不会使用气息造成的。孩子的声带比较稚嫩,不运用气息歌唱自然用嗓子歌唱,长此以往声音发哑是必然的,造成声带上的损害却是终生的。

四、艺术融合原则

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他认为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是儿童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提倡综合性教学。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教育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学生不仅用听觉感受音乐,还要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的变化,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也就是音乐与舞蹈的高度融合。

五、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第5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技术培训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98-01

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灵活和正确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煤矿安全培训的目的是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传授安全基本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提高抗灾能力,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把握好煤矿安全培训原则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依据煤矿安全培训的目的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教学原则。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煤矿安全培训的生命线。“直接有效”是培训迥异于传统教育的重要特点。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和受训者的特点开展培训工作,既能提高受训者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又能强化培训职工的实践能力,解决在煤矿井下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就减少了生产操作,就失去了培训的优势和意义,煤矿安全生产理论是现场实践工作的总结,许多安全规程是事故经验的总结,同时煤矿安全培训必须与现场实际结合起来,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员才愿意学,回到工作岗位才用得上。

二 循序渐进原则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在培训中,“序”就是培训内容的难易排列和逻辑顺序。如随着煤矿工人的年纪增长,记忆力减退,但是能力稳定,工作经验丰富,为他们准备培训内容的“序”与青年学员就迥然不同。作为教师,建议在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职业道德、井下专业知识培训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培训顺序;在进行技术技能性培训时,要尊重职业动作的时间顺序,培训内容在专业上下工夫,争取学一技会一技。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适时而教,所谓适时主要表现在发展上的适时,起点行为的适时、及时,进度上的适时,管理上的适时。

三 启发性原则

安全培训是国家强制性培训,“诱导式”教育在培训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通过启发性教学,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员的自主性、积极性。

在安全培训教学过程中贯彻启发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参加培训的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启发要切合实际的需要。只有明确学员的主体地位,真正了解学员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同时,启发应当选择影响安全生产的重点、难点,学员通过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员来自生产现场,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教师和学员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充分尊重学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员对教师才有认可感,学员的学习自觉性才能调动起来。

四 直观性原则

在培训中运用直观手段,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认识能力的提高。采用直观手段首先要符合培训内容的需要,因为不同课程有着不同的感知规律。如对象与背景的反差效果使讲授课光彩夺目;动画教具的模拟场景让演示课充满生机;多感官的协同感知,可以使观察课不再枯燥,在培训中直观教学应从三方面入手:观看实物及模拟制品、模拟景象。如讲到自救器时,直接打开自救器来讲解它的结构、佩戴方法,让学员动手佩戴自救器、操作灭火器等;如使用断层模型讲地质构造;播放安全教育宣传片等。

五 因人施教原则

因人施教就要求教师面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因人而异、实事求是的培训策略,达到培训目标。作为煤矿培训教师,应掌握其理论,适时对学员进行职业测试,针对具体学员的职业潜质,激发其职业热忱,最大限度地实施“因人施教”。

贯彻因人施教原则应注意突出安全培训的特点,要尊重培训学员的个体差异。学员的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格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作为教师要尊重学员的个体差异,应有耐心,因势利导,对接受能力差的学员进行个体辅导。

六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安全培训不仅要讲授安全基本知识和安全技能操作,还要宣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严重危害性,宣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增强学员的安全思想意识,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不能偏离主题。同时要善于根据成年人学习特点和培训内容,自然地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使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做到寓教于乐,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规范安全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安全基础工作,搞好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安全素质,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也是维护职工人身安全的基本保证。企业职工素质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培训工作是提升职工素质的保证,把握培训原则,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煤矿企业培训效果的关键。

第6篇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实的抽象,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所以,能否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著名的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就曾说过:“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然而,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源于对基本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针对此种现象,许多一线教师提出了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非常多,也非常具有针对性,但本人认为,要想在众多的物理概念教法中选择出适合每一堂课的做法,还要遵循以下几个物理概念教学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在初步掌握物理概念后,还要通过迁移将概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物理情景中,来完善对概念认识的深度。

二、多样化原则

物理概念的教学不仅仅只使用一种或两种教法,可能本身会包含好几种教法,我们在让学生体会生活实践的同时又可以用实验加深印象从而应用抽象、归纳等多种方法全面、客观的理解某一概念教学,以期得到最佳教学效果。当然,我们也不必哗众取宠,把一个简单、明白的概念复杂化。物理概念教学应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三、引导性原则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尽管教师在作出概念的文字或数学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形成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对于物理量,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加工,得到它的量度公式,进而分析、比较它的量度公式与物理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

四、探究性原则

一是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现有概念知识的局限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二是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来创设物理环境,展现被研究的物理现象。通过让学生接触实验器材、观摩实验装置模型、动手操作,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

五、合作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往往需要分组实验,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问题进行认识,从而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学习的最优化。

总之,概念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值得每一位教师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物理概念的构建须循序渐进,不可以急于求成,应遵循学生的思维逻辑,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安排,把握好概念形成的渐进性,遵循好相应的教学原则。

第7篇

关键词: 科技英语 翻译教学 教学原则

1.引言

科技英语翻译能够弥补通用英语(General English)的不足,提高应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学习水平,增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文章提出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四原则:密切结合专业、区分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典型翻译、紧跟时展,进而培养具备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2.密切结合专业的原则

各非英语专业具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英语。大学英语教师经常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专业讲授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首先,需要让学生熟悉自己专业的英语译名。大一新生的第一堂大学英语课,英语教师用英语重点介绍上课班级的专业特色,能够增强专业归属感,突出科技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如:Mechanical Design,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机自);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装控);Materials Mold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材控);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通信)等。

其次,注意同形术语在不同学科中的不同译名,增强学生的专业术语区分能力。例如:cell:电池(电学)、元件(无线电学)、电解槽(冶金学)、比色环(化学)、细胞(医学)、传感器(自动化);power:权力(政治学)、电力(电学)、动力(机械学)。

最后,同一词汇的不同搭配往往具有不同的专业含义,如:joint:建筑学的expansion joint(伸缩缝),医学的phalangeal joint(指(趾)关节),地质学的rock joint(岩石节理),电学的supported joint(支撑接头),机械学的lower link joint((悬挂机构)下拉杆铰链),channel:电学的conducting channel(导电电路),机械学的channel-section(槽形截面),无线电学的modulated carrier channel(调制载波波道),自动控制学的signal channel(信号通道)。此外,“形容词+名词”和“名词+名词”的搭配含义不同,教学科技英语翻译需要具体区分,如:

形容词+名词

efficiency expert(研究提高工作效率的专家)

obese specialist(肥胖的专家)

economic measure(经济措施)

名词+名词

efficient expert(工作效率高的专家)

obesity specialist(肥胖专家)

economy measure(节约措施)

加强专业针对性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大学英语及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效果。

3.区分普通英语和科技英语的原则

普通英语文体和科技英语文体具有巨大差异,大学生学习普通英语的时间长,经常混淆普通英语和科技英语,翻译时存在倾向于普通英语的思维定势,造成科技英语翻译的障碍。普通英语和科技英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方面。

3.1词汇

科技英语词汇分为纯专业词汇和半专业词汇两类。纯专业词汇专用于特定的学科,主要是来自外来语的词和利用某些构词法构造的词,词义精确、单一、固定。例如:steroid(类固醇),quamtum(量子),embro(胚胎),cadinene(杜松烯),amethyst(紫水晶),rennin(凝乳酶),pneumonia(肺炎),parasite(寄生虫),thermocouple(热电偶),atomics(原子学),flowsheet(流程图),impedance(阻抗),susceptance(电纳),cantharidin(芜菁素),caprate(癸酸盐),acedia(淡漠性忧郁症),amblyopic(弱视),baryencephalia(智力迟钝)。教师须要求学生牢记纯专业词汇的拼写和含义,不断扩大数量,提高翻译纯专业词汇的准确度。

半专业词汇是普通词汇专业化的结果,特点是一词多义,同时具有普通含义和专业含义的双重性质。教师必须编写半专业词汇表,避免学生混淆普通含义和专业含义的翻译。如:

普通含义 专业含义

stain 污点、瑕疵 染色剂

bus 公共汽车 母线

finish 结束 光洁度

investment 投资 熔模

tolerance 忍耐 公差

翻译半专业词汇时,需要根据语境确定具体意义,避免风马牛不相及的胡译、乱译。

3.2句法

复杂长句环环相扣,往往包含被动、从句等各种成分和复杂关系,是科技文体和普通文体的区别之一。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长句意识,提高译文的通顺性和准确性。

科技英语复杂长句的翻译特别需要宏观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复杂长句的翻译过程是:(1)搞清原句的结构,(2)确定主干和各个成分,(3)分析主干和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4)形成符合汉语习惯的译文。如:The construction of such a satellite is now believed to be quite realizable,its realization being supported with all the achievements of contemporary science,which have brought into being not only materials capable of withstanding severe stresses involved and high temperatures developed,but new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s well.(现代科学的一切成就不仅是提供了能够承受高温高压的材料,而且提供了新的工艺过程。依靠现代科学的这些成就,我们相信完全可以制造出这样的人造卫星。)

英语的句子紧凑冗长,汉语的句子松散简短,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比较这种差异;解决了复杂长句的翻译问题,就能够解决被动语态、从句等的翻译问题,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典型翻译的原则

典型原则是实现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以点带面”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典型、拓展知识”。名词化结构和倍数广泛应用于科技英语,是科技翻译教学的典型内容。

4.1名词化结构

科技英语普遍使用名词化结构,教学的核心首先是明确它们通常以“名词+of+名词+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其次要注重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保持原来的偏正结构,如: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o the economy is best used in the networking of communication,or the so-called economy.(经济中信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网络化上,也就是所谓的网络经济。)

4.2 倍数

数字是各学科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倍数不仅是数字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句子内部成分的关系,英汉语的倍数关系表达差异很大,倍数关系最复杂、最典型。表示倍数增加的结构主要有三种:

(1)increase(to/by)/grow+N/times/by a factor of N/increase N fold,英汉两种语言恰好相差一倍,汉语的“增加了N倍”表示纯增加的倍数,英语译成汉语时,必须将倍数减一,常见的译文形式有“增加了N-1倍”或“增加到N倍/是原来的N倍”,如:The drain voltage has been increased by a factor of four.(漏电压增加了三倍。)The produc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has been increased three fold/to three times as compared with last year.(集成电路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两倍。)

(2)as much/many again as表示“是……的两倍或比……多一倍”,如:The amount left was estimated to be as much as the zinc that had been mined.(当时估计,剩余的锌储量是已开采量的两倍。)而half as much/many again则表示“是……的一倍、比……多半倍或比……多一半”,如:The melting point of this material is as half as again as the melting point of that material.(这种物质的熔点是那种物质的一倍半。)

(3)主语+double+…表示“增加(了)一倍、翻(了)一番、增加到两倍”,treble或quadruple的用法则以此类推,如:The efficiency of the machines has been more than trebled or quadrupled.(这些机器的效率已提高了两倍或三倍多。)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准确无误地翻译数字特别倍数关系是保证译文质量的条件,一定要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典型的句型,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字应变能力。

5.紧跟时展的原则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和时代保持同步,能够培养大学生紧跟时展的意识,帮助他们捕捉最新的科技信息;语言和科技发展同步。科技新词和科技新闻标题的翻译充分体现出紧跟时展的原则。

科技新词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词典编纂不可能全部及时收录,教师须讲授科技英语新词的基本类型。科技英语新词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四种:(1)外来语,如:affaissement(法语)抑郁症;(2)合成词,如:nanoelectronics(纳米电子);(3)派生的,如:genovariation(基因变异),gene therapy(基因疗法);(4)短语化的词,如:ligase chain reaction(连接酶链反应),DNA fingerprints(DNA指纹)。

6. 结语

科技英语翻译教学能够改善和拓展知识结构,培养出精通专业和科技翻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归宿。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结合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自身专业和翻译技能,持续地学习和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傅勇林,唐跃勤.科技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第8篇

从少儿成长研究和少儿第一和第二语言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上述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定规律和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教授少儿英语时必须将这些因素时刻铭记在心。本文要谈的一些原则也许只是常识,或已为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实践过。那么,这也更加说明这些原则是少儿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一、从孩子本身已具备的各种能力入手

少儿开始学习英语之前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经常被忽视或低估。实际上,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擅长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围的事物,并且至少已经学会了一门语言。另外,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常都很高。少儿认知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年龄,同时也取决于支持并激发这种发展的外界刺激。当孩子的潜能和已有的能力被忽视,他们只被当作“空罐子”时,少儿英语教学的一种困境就会产生。形成这种教学困境的原因在于:设计任务或活动仅仅从成人的观点出发,而没有反映孩子的世界。这种情况就使得孩子无法接近这些任务和活动,但并不说明他们不能完成此类活动。那么,教师面临的挑战就在于必须走入孩子的世界,设计适合他们水平的任务和活动。

Gardner(1983)认为,人有七种不同的或者说相互交叉的智力,即: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自我智力。因此,少儿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智力优势,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充分参与,不断进步。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少儿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和辅助材料必须在视觉、听觉和动觉上适当平衡,从而使具备不同优点的孩子都有展示其所长的机会。

由于孩子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可能还未意识到语言是一个系统。因此,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借助话题(topics)以形成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这些话题应该有意义、有趣和具有可参与性,同时也必须在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范畴之内。

二、鼓励交际互助

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谈到孩子的一般性发展时,皮亚杰(Piaget)认为,孩子所接受的社会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本身成长发展的速度。维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PD: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也强调了高质量的交往互动,如成人引导下的互动或与优于自身的同龄人的互动至关重要。(1978:86)布鲁纳(Bruner)将这一ZPD理论比喻成“脚手架”,喻示孩子在建造自已知识和能力大厦的过程中,他人的引导和帮助如同脚手架一样必不可少。Halliday也支持互动的观点,他认为:“母语以及第二和第三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自我与他人连续不断的交流。”(1975,139)

>交际语言教学法则将理解和传递信息作为其核心思想,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语言的准确性。

三、支持对意义的多种理解和商讨以及协作谈话

语言的意义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对语言的意义不断地进行再理解和更新。维果茨基(1978)曾提出过“文化工具盒”。他认为,孩子所获得的母语的概念和意义来源于他所属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语言意义的差别。Wells(1987)认为,协作谈话能够帮助孩子获得语言的意义并达成一致理解。费舍(Fisher,1990)也强调了人的思维发展中谈话的重要性。这正与维果茨基的另一观点相呼应:将思维转化成语言的过程对刺激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多种载体(如观察、倾听、阅读或使用参考资料)所提供的知识与学生语言的理解的互动,他的知识结构才能更新。”(Wells,1987:116)

>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商讨和协作谈话这一重要原则应在交际语言教学所倡导的真实的、贴近生活的任务和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在这种真实的活动中,学生们相互交流观点,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并达成一致的理解。显而易见,所有学生都需要思考。交换观点不仅仅是表述客观事实;协作谈话应具有真实意义,这才能够激发参与者的谈话动机。

四、让孩子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知发展过程。孩子不应再被当作等待灌满的“空罐子”,而应是语言和思维的积极探索者。如上所述,孩子已具有多种能力,这些都是构建新能力大厦的基石。Barnes这样描述建构主义的论点:“我们每一个人必须通过不断理解周围的事物,积极构建自己的世界才能够达到学习目标。”(Norman1992:123)费舍(1990)认为,注重以孩子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活动,能够使他们积极参与并探索语言的意义和答案。

对于能够从认知角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挑战和冒险。如果给予的任务或活动没有一定的挑战性或冒险性,孩子将永远无法独立,有时甚至停滞不前,丧失学习动力。但这些挑战也必须有教师或同学的适当支持,同时符合ZPD理论所提出的新的知识必须在接近孩子发展水平的区域内,即“最近发展区”内。

这种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学生语言系统的发展和形成主要是通过实际参与而获得的。”(Skehan,inWillis&Willis,1996:20)

五、按照ZPD理论对新知识的输入进行定位

克拉申(Krashen,1982)把“可理解的输入量”(input+1)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当新输入知识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时,原来知识水平与输入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语言发展。这又和维果茨基的ZPD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脚手架”理论不谋而合,即成人或同龄人在孩子已有知识层次范围之外的适当水平所给予的支持和引导,是孩子所长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但在很多情况下,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学习语言,他们被灌输的只是其现有语言水平层次上的过于简化的语言,而不是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下的新的语言。这条原则事实上和挑战、冒险的重要性相互关联。如果语言的输入总是保持在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上,学生就没有面临挑战和冒险的机会,以致失云了成功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

六、语言应以完整的形式出现

多年以来,人们都是把语言分割成独立的单位——传统上是结构单位或语法单位——一点一点地教授给学生。然后由学生把这些断断续续的碎片象拼图一样拼在一起去理解这门语言。然而,孩子在学习母语时并不是这样一个过程。他们置身于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吸收并使用完整的语言,并在更深层次的潜意识中逐步理解其结构和语法。Lewis(1993)倡导外语教学应该从“多个词汇构成的语言段或完整的语言”出发,发展学生成功地使用完整语言(段)的能力。Tough(Brumfit,1991)也曾谈到课堂教学中“系统化语言”的作用。他认为:教师应该像母亲在家里一样,随时替换孩子谈话所使用的某些词法,构成新的完整的语言。

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成人和孩子在课堂学习中所接触和练习的语言被局限在了“已经消化”了的句子层次。但我认为,教师不应该如此简化学习的过程,而应该通过把结构化的学习途径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接触更复杂的语言环境。不管学生的学习风格、喜好、能力、综合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如何,都能够适应这种学习方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使用故事、歌曲和短剧等,使孩子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和学习完整的语言。

七、在清晰和熟悉的环境中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目标明确的活动

孩子在学习第一语言时并不选择语言环境,学习语言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使用原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的语言现象,从已知中建立未知,并通过“吸收或同化新知识”,不断地调整思维方式。同样,在英语课堂上,孩子们需要一个清晰和熟悉的语言环境,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且标志明确的活动。他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其原因对他们来说应该是可理解的。那么,教师就要不断地接近孩子,逐渐摸索出孩子的兴趣和理解水平,并依次选择适当的话题和任务。

八、帮助孩子逐渐独立和自主地学习

孩子依赖教师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想让孩子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具有自己的理解力,课堂活动的设计就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少儿英语课堂中,阶段性的二人或小组活动,以及词典和参考资料的使用都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九、创造轻松、愉快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孩子需要安全感、适当的场所和愉快的学习。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要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支持挑战性的活动和冒险;话题要有趣,并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活动要具有实际意义且目标明确;随时适当地赞扬学生;纪律是严格和公正等。这样的环境不仅会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容忍他人的品质。

十、测试应和学习的方式相一致

如果我们把上述九条作为成功学习的关键,那么,测试和评价中就应该反映这些原则。这也是对上述原则的补充和完善。但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语言学习的规划和开发都没有考虑测试的过程。

第9篇

一、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一旦提到探究式学习,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基本模式,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一基本模式。尽管强调过程中不一定包括以上所有环节,但探究式学习是不是只有这样发现式呢?只有通过以上的环节才可以进行吗?我们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呢?以上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只要是学生在主动地探询,就可以认为是探究。也就是说,探究不仅仅限于以上的一种模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模式。从知识的现有程度上分,探究式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发现式探究与接受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适用于没有现成的知识可以直接搜集或者不容易搜集到,或者为了注重发现的过程,也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前面提到的基本模式。比如,“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为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欧姆定律的得出过程,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所以我们采用前面提到的基本模式,首先猜想电阻、电压、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教材中所说的相除、相乘,也包括我们可以想到的加减等方式,猜想后,强调控制变量法,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所用仪器,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个是发现式探究的过程。

接受式探究使用于已有现成的知识,但需要经过查询、分类、解读、研究、分析、归纳、综合等过程。现有的资料丰富多彩,图书、网络、电视、科技展等多种形式,可以供学生选择。比如,学习完“电磁波的海洋”后,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波对人类的利与弊,学生会主动获取他们急于知道的信息,积极性大为增加。在对现有资料的查询整理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最终可以小论文的形式,汇报他们获取的知识。

二、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条件

从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上看,必须给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额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在探究中如果没有充足的材料,组织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即使学生有了兴趣,也很难展开和深入,甚至积极性可能被打消。因此,充足的器材配备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保证。从时间方面说,学生要猜想新想法,验证新想法以及必要的讨论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因此,课堂的知识总量必须加以控制,以使科学探究活动有充足的时间。另外,探究活动对教师要求也很高,要求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探究活动作出充分的准备,包括活动的设计,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方式,对活动结果的预测,活动结果的要求,必须可以灵活处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了上述时间的准备,还需要物质上的准备,包括学生自己创造的、教师或学校创造的。对于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所必须的器材简单易寻,学生可以自行准备,比如,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所需的器材包括玻璃、蜡烛(或者棋子)、直尺、火柴等,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可以教给学生自己准备。另外可以采取积累的方式,这届学生使用以后,教师可以收集,供下届学生使用。对于接受式探究,物质上的准备也很重要,计算机在学校或者家庭中已经相当普及自不必说,书籍可以采取购买的方式,更简洁经济的方法是图书馆借阅,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搜集摘抄。以上的物质准备是探究成功的前提。

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也可以使探究更加成功。在现今班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分组探究是普遍使用的方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另外,也可以采取自制教具的方式,更大限度发挥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加深学生对探究过程前提的认识。

三、探究的重点不在于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

学生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为了搞科学研究。因此,在探究过程中,不必对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要求过高。当然也不是说探究的过程是随意的,仅仅满足于青少年自发研究,而应当着眼于“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是相似过程,而不一定是严谨的科学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把科学探究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学生求知欲,加深对身边世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四个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分析与概括能力。

为此,我们强调注意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甚至直接设计探究过程,哪怕是错误的,也要给他们机会。在磁感线的教学中,课本上的探究过程并不十分完整,用到省略号,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他们的想法丰富多彩,通过实验操作,进而归纳总结,磁生电的条件便展现在面前。至于操作的细节不必去追究。

青少年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周围的世界,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究,探究并不是十分复杂,高不可攀的,他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青少年从事的探究与成人的探究本质上没有区别,但由于年龄的限制,不可能也没必要追求完美。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是作为探究之本质的共同方面,如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而不必强调某些具体的方法与技能。

四、探究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一定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青少年的探究过程往往是漫无目的的,但实际的探究是井然有序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往往疑惑、阻力、阻碍、关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和激动,不仅仅是轻松愉快,也伴随着畏惧、退缩、激进、偏激等现象,此时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转化学生的不正常情绪。

教师引导学生的时机把握很重要。介入过早,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仅差一点就成功的遗憾;介入过晚,会出现学生思维的无序状态,学生茫然,手足无措。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深度很重要。指导要充分,但不意味着所有。探究初期提供或布置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和准备性知识,探究中期适时引导或帮助,探究末期提供必要的提示。指导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为了完成适时正确的指导,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倾听学生。学生对于各种现象的理解,受到年龄的限制,往往与成人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重视相互交流与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以此为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调整自己的见解,走上正确的探究之路。

第10篇

(1)问题提出。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性要求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讨论,进行作业及其评议,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重点不一定是难点,它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难点,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成因,所以突破教学中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采取措施,如果学生缺乏感性知识则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系统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基础打好、认识能力提高、学习进度加快,效率提高,进而揭示政治知识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政治知识的客观性上有因果、递进、继承、发展、并列、矛盾等诸多关系,在教材内容上有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即教材的系统性。系统性原则在政治教学中,不仅对把握政治知识结构,理解政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政治知识网络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教学在每个环节中都注意到宏观系统性和微观基础性的结合,使具体的政治知识恰当地融入政治知识的系统中,既可见到森林,又可见到树木,使同学们一目了然,既有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复习,使政治知识记忆更加扎实。因此系统性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求教师必须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可接受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就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可接受性原则要求了解学生的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之前或教学过程中随时都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况,这是教学的基点,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可接受点。教学只有符合学生发展水平,才能被他们理解、接受。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应当是指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在确定学生发展水平时,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估计过低,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吃不饱”,抑制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低效率地教学,影响了质量;另一方面也不能估计过高,以致教学内容过难、份量过重、进步过快,学生“吃不了”,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限度,食而不化,也同样影响教学的质量与进度。

(2)应用。

学生的分数观向学生创造观的积极转变;系统性原则对教学的成绩可作出科学的评价,系统性要求从学生“一生的提高”作为教育目的,而不是单纯以分数定成败,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考分为中心,以升学率标准,并以此支配学校的一切活动,使学校视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和唯一手段。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强化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死记硬背,使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针对目前政治课的现状,就要对政治课教学进行改革,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较差,遇到疑难,不爱独立思考,依赖性强。

听课只记教师讲的结论,不注意学习思路及方法,概括事物本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思维灵活性弱,应变能力差,思维缺乏条理性、系统性。目前,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系统性原则,它可以大幅度缩短新课讲授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可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力争在学生“山穷水尽”时,再给以适当点拨,使之“柳暗花明”,学生以此产生探究成功的欣慰和喜悦,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如新编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一个完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社会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又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发展前进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把握住这条主线后,就可以了解这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多,联系的不断加强,最终形成政治的线状系统结构。

课堂有限性向课外无限性的积极转变;可接受性原则要求教师采取适度的教学容量去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职责不在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参与式教学的恰当形式,如讨论、演讲、自学、看录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理解、运用、探求知识的欲望,闪现创新的火花。例如,在讲高二哲学常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笔者就举了所谓“99818太阳系行星十字排列会引起世界大劫难”的这一主观臆测的联系,并用计算机演示了太阳系九大行星运行动态图,进而又演示太阳系行星在引力作用下的运行出现五星连珠,九星连珠,十字排列的图示,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联系是客观的”这一结论。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由教师分析到学生总结,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他们会学,因为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就其教学容量来说,总是有限的。但是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艺术,将学生带入一种超越时空的教学意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时空,以有限体现无限。研究表明,学生最佳时态在一堂课中只有二十五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处理好知识难点、重点与学生课堂最佳时态吻合,同时要采用“视”“听”“做”交叉出现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的点与面结合,让学生动与静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时间的无效损耗,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效能。空间的有限性。面对如今教育的现状,教师能够带学生走出去机会很少,我们的课堂局限在教室,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营造教学意境,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想象。

总之,教学原则的运用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的,提高课堂效率并不是指课容量的简单增大,而是指课堂的有效率,即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又丰富了感情、发展了个性、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收稿日期:2013-08-12

第11篇

关键词:原则 传授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39-01

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概括,在体操教学中它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1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体操教学的必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崇高的理想,就会努力学习,刻苦锻炼,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条件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多少和深浅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符合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否则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教学组织要严密,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恰当。组织教学应一环扣一环,环环相依,防止脱节和互不相干,这样才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恰到好处。正确的评定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何带有偏见和偏袒的评定,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规律提出来的教学原理,贯彻直观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明确运用直观教具的目的。运用直观教具应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区别有目的地加以运用。是最生动的直观教学。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具有直观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讲述、提示等,要有启发性。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分析和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动作的要领和难点以及完成动作的方法。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观察示范动作和直观教具的演示对动作进行分析比较,使之了解动作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的界限。要选择好直观教学的时机。要想达到良好的直观效果,教师选择好直观教学的时机是很重要的。一般应在学生已独立掌握动作后,处于巩固与提高动作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

3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在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统一标准要求下进行的教学,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

统一要求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体上,但同时必须要求考虑个体差异。在贯彻这一原则是应注意:使教学内容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都能接受得了。对学生能力强的应提供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应加强辅导,使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统一要求对每个学生来说是必须达到的要求,使他们都成为合格人才。但应防止学生已经达到了要求而停止不前。要敢于突破统一要求,使他们的学习再进一步。对少数学习上“拔尖”的学生,应不拘一格地精心培养,加强指导,使之早出人才,出优秀人才。这是贯彻这一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化。在体操技术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合理地安排运动量,运动量也应循序渐进。贯彻次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教材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到深不断提高。在安排每一个项目动作时,应前后衔接,逐步提高,螺旋式上升。对于一个项目动作的安排,即考虑本项目的系统性,也要考虑与其他项目动作之间横向的联系。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一般来说,新授课运动量应当小些;复习提高课应大些。

5 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身体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在体操教学中,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要全面多样,组织教法的运用要恰当,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贯彻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制定进度时,应注意各类教材的搭配,尽量保证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在选择与安排一次课的内容时,应注意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既能发展身体素质,又能发展身体各个部位和各种基本活动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安排某些发展身体素质的内容,以弥补基本教材对身体全面发展的不足。考核项目和动作要全面地搭配,以推动和保证学生的全面身体锻炼和练习,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使学生明白身体全面发展的意义,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不重视全面锻炼和学习的倾向。

6 巩固与提高相结合原则

要想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体操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在实践中熟练的运用。必须使技术和技能在大脑皮层中建立动力定型,并且不断地巩固和提高,否则动力定型也会逐渐消退。

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应注意:按正确动作要领去练习。正确的技术需要经过不间断的千百次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动力定型。尽量防止错误动作产生。采用加大难度方法,让学生去练习动作。采用评定成绩,测验和教学比赛等形式,来达到巩固和提高动作熟练程度的目的。

体操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的规定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教师向学生体操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智力、培养技能的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第12篇

情感因素在高职英语的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人类从事的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并不仅仅受到理性的约束,事实上,脱离情感作用的实践活动并不存在的。特别是在现代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情感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教与学的必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的形成自己的学习态度。。

一、寓教于乐原则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常用寓教于乐原则来辅助各种教学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快乐,从而让学生真正的接受并主动学习。这一原则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从外在的快乐表现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过度的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而缺乏把握学生基础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以及态度的表现,而在寓教于乐原则下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并不仅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情感上是否乐于接受学习的内容,这其实就是情感教育与往常的英语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根据相关的心理实验表明,当个体处在一种内心快乐的情况下,其本身的情绪能有效的促进只能活动的进行和吸收,并使其达到最佳的状态和水平。

快乐是一种情感上的真实表现,它能推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动力。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基于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下,可以适当的通过语音、语调的转变,并借助表情变化等手段来提升课堂的氛围;教师还可以利用提问的技巧,扩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得到思维的启发。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果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效的运用到寓教于乐的原则,为学生创设出乐学的氛围,那么将会很大程度的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次辩论,即针对大学应不应该找男女朋友?虽然这个话题已经是经常运用到的,但高职学生都是年轻人,尤其对于感情这一块比较感兴趣,有趣的辩论能吸引很多学生的注意,有的学生认为找男朋友有利于女生减肥;而又的学生认为男女朋友之间能相互的督促。在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下,于是本是枯燥的英语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也大大提高。

二、以情施教原则

以情施教原则表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观点的过程中,它需要通过正面情感的表达来实现促进教学的效果。英语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中也往往带有某一种情感。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向学生强力的灌输知识,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在传授知识时的情感态度。教师在课堂中作为引导者,他自身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还会作用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在传达知识是所携带的情感因素,尽可能的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但是英语教师也有心情不快的时候,但无论怎么样都应避免把这种负面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英语教师应善于把控自己的情绪,在学生面前应以饱满、快乐的情感呈现出来。

许多高职英语教学都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当自己的情绪不佳的时候,会发现整堂课的教学氛围也显得很沉闷,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说明人是受到情感因素钳制的,只要英语教师保持一颗快乐、积极的心,那么周围的一切都会受到欢乐的感染,就好像所有的一切都很美好一样,而不愉快的情绪也会自然而然的忘却。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教师情感因素的作用也是相同的,只有教师把快乐传递给学生,学生才能深切的备受愉悦氛围的感染,而实际上取得的英语教学成果也更加的突出。

三、情感交融原则

这里所说的情感交融原则是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实现统一,并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双方都获得益处。英语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到情感因素的融入,并围绕在整个教学的始终。事实上,师生之间的情感变化是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活动来实现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英语教学的成果。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实现情感交融是基于相互尊重和相互沟通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学生表达出关心和照顾之情,而学生也应爱戴老师,从而就构建起了师生之间和谐的教学关系。在情感交融原则的指引下,师生情感关系的和谐发展能有效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反之则会严重的挫伤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信心,这主要是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直接关系到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并在实际的英语教学环节中凸显出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实现了交融时,教师寄予学生的期望就会直接转化为学生自身奋斗的动力,也是为之不断奋斗的目标。如果师生之间的情感较为淡漠,那么教师合理的要求则会遭遇学生的无视,这样就阻碍了英语教学内容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