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择业心理

择业心理

时间:2022-02-03 04:02:16

择业心理

第1篇

关键词:心理;目标;择业观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全面走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机制。毕业生的职业取向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广阔,就业方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灵活。然而,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的混乱,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需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日益凸现。做好教育体制改革下的毕业生择业工作,对于毕业生本人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中的障碍

(一)认知障碍

目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开拓了广阔的择业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大大激发了毕业生择业的主动性,自主择业意识显著增强。但是,毕业生的求职能力较弱,影响了“双向选择”的成功率。在择业认知心理方面,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失去判断力,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于是跟风盲从,使其无法根据自身情况作出合理归因判断,影响其就业乃至今后的发展。

(二)情绪心理障碍

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下,部分学生或因迷茫焦虑的心态,或因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负担,或因屡屡求职碰壁,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或低就心理。不少大学生过高地估量了就业压力,或过低地评价了自我价值,妄自菲薄,以消极的心态对待就业前景。面对激烈的现实世界,毕业生承受着理想与现实之问的落差。虚荣心、侥幸心理也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自己的评价不恰当,盲目追求,过于自信,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择业中受挫,浪费了时间、精力、财力,还错过了很多适合自己的好机会。

(三)人际交往障碍

不少毕业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紧张、语无伦次等情况;有的毕业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给用人单位的印象,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给用人单位,错过了良机。当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沮丧等反应,他们对就业前景失去信心,不在想主动争取就业机会,竞争意识单薄,这种心理与当前就业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四)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给大学生毕业分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与子女的相互关系上,家长对子女择业进行直接规划。有的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子女联系工作,有的父母凭自己的社会经验为学生作参谋,有的父母比较尊重子女自主择业意见,而有些家长对子女择业进行限制。这样,都会影响到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对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使毕业生失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工作的机会。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毕业生择业时期望找到理想的职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理想变为现实,首先必须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我国大学生急剧扩招,迫使就业形势严峻异常。毕业生在择业时,要仔细思考所学专业和方向,了解当今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和性格气质特点,去调整职业期望,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择业心理问题,通过职业指导课等形式,普及择业心理知识,讲授择业心理调适技巧。针对个别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通过面对面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予以调整。必要时,可以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择业心理教育。择业观是毕业生价值观的重要成分,它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意识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错误的择业观约束了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自己最适合干的是什么工作,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在择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毕业生应提前做好择业的各项准备,心理准备尤其重要。毕业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试,明确自我的个性特点,找出适合的职业方向,减少择业的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三)主动的竞争意识

第2篇

关键词:毕业生;择业心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8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择业心理问题是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效掌握毕业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可以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践性。

一、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是指与就业相关的因素引起心理冲突或挫折时造成的一种紧张、迷茫、内心不安,甚至是恐惧的情绪状态。过渡焦虑会造成对就业的恐惧和精神负担,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就业失败,甚至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无动力,停滞不前。

(二)自卑心理,是一种性格缺陷,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的情绪状态。它影响了实力的发挥,局限了才智的展现,还可能产生自我封闭、消极厌世等现象、

(三)攀高心理,是择业时的攀比求告心理,体现在求职需求与自己的能力或水平不符。部分毕业生不顾自己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以别人为参照,忽略了学以致用,潜能发挥等问题,造成就业门路窄等状况。

(四)从众心理,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等方面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暗示,采取顺从行为而与群体多数保持一致的情绪状态。他们独立性较差,在群体中也不愿彰显自己。

(五)消极依赖心理,指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和竞争意识,不愿参加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期望依靠外部条件和力量促成顺利就业,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多样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环境、职业制度、人事政策、职业的社会评价等,这些决定了职业的数量、层次和结构、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赞扬或贬低的程度。近来年,就业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需矛盾,使就业竞争加剧,这从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的发展。

2.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多偏重于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缺乏对择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或更多的阐述就业形势政策、和组织供需洽谈活动,而没有定期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且指导方式以集体授课为主,不能解决具体问题。

3.家庭因素。家庭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择业标准,特别受经济条件、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父母及亲友的职业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过分强调收入,高稳定性,环境优且舒适的工作,而忽视实际特长爱好与专业能力,局限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

(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对择业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展主要受以下几方面自身因素的影响:

1.心里矛盾期。大学生整处于心里矛盾的突出时期,心理发展不稳定、不稳定、不成熟,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当理性与现实矛盾,奉献与索取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矛盾时,他们的认知将会随之变化,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发展。

2.就业准备不足。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对个人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进行有目的的培养,造成就业准备不足,以至于产生自卑、焦虑、犹豫、从众等心理问题、

3.兴趣不稳定。兴趣是选择职业的巨大推动力。促进工作成就。随着多元文化的涉入,大学生的兴趣更广泛,在有利于塑造多方面能力的同时,也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现象,学生不能选择一个主要的方向进行强化,而造成职业选择困难。

三、应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毕业生择业心理的形成受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的制约,只有各方面参与才能有效地缓解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从而有效的择业。

(一)社会方面。社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与氛围,就是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的前提。首先,政府部门要政策引导,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应加强协调利益矛盾,注重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为大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这些都有利于缓解毕业生的焦虑心理。

(二)家庭反面。家长应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其就业发展空间,认可学生的能力发展,多征求其自主意见,给予跟多的支持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踏入社会勇于成长的信息。学生应多于家长沟通,从社会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爱好、特长、专业能力的综合分析,探索适宜的工作,逐渐促成新的择业观,有利于缓解学生的攀高心理、从众心理、消极依赖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高效的就业指导工作起着重要作用。首先,高效应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基础服务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和工作、知道和面试技巧培训等工作、拓宽就业市场,开展更多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高效应重视职业指导的工作质量。

(四)个人方面。学生是择业心理产生的中心主体,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协调意识,把握择业心理调适技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至关重要,大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理智地面对择业问题。

首先,大学生应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大学生应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充分认识职业价值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学生良好就业的前提,正确的择业观有效地预防了学生的焦虑、自卑、犹豫和依赖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第3篇

(一)择业的不安感。高校学生毕业到人才市场时会发现职位的选择很多,所面临的职业压力也不一样,当然薪酬的多少也是不一样的。毕业生会感到茫然不安,因为之前没有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理,而受到市场经济不景气,就业竞争压力大等各种信息的刺激,感到无所适从,有些人甚至会觉得恐慌。如果这种负面的情绪一直影响着自己,在短时间内又不能自己进行心理排解,这会导致焦虑心理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成为一种心理疾病。

(二)择业的不自信。很多毕业生在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情况都抱着乐观的心理,但是当到了人才劳动力市场时,看到各行业的竞争激烈,又因为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面对面试官时不自信,以至于可以胜任的工作没有把握机会。

(三)择业的定位不准确。由于毕业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自己的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至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眼高手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薪水高、起点高、职位高。在这种心理环境下,工作的选择的较为少的,毕竟对毕业生来说,在现在毕业生逐年增多的情况下是公司挑选你的过程,而并不是任由你来挑选。

(四)择业的攀比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过于关注他的就业情况,盲目的与他人攀比,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以他人的工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这是很不正确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并不是说你技不如人,只是每个人适合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别人能做得来的工作你不一定性,同样,你做得来的工作别人也不一定能做。所以,不要盲目的跟从别人,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

(五)择业的态度。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因为对社会的认知较少,缺乏对社会客观的认识,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实际出发,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和职业规划一片茫然,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兴趣、特长,盲目的跟从他人,人云亦云。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的具体来源是大学生在择业是的不良的价值观以及走向了心理的误区。想要改变毕业生择业的价值观和不良的心理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己进行心理调试,也需要多方面的关注。比如学校老师的建议,家长根据学生情况的指导。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己不了解,反倒是家长老师对他们有一定了解,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定位,调整心态,根据形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踏入职场的第一步,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尽最大的努力回馈社会,这才没有辜负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培养。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的矫正措施

对于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的矫正是十分迫切的,这是很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有严重和轻微之分。学校和社会以及家长必须高度的重视这个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和矫正,毕竟毕业生是就业市场的主要生力军,只有他们能准确地找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才能稳定人才就业市场的秩序。

(一)从毕业生方面来看。

1.高校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毕业生在毕业是对自己要从事的职业都有很大的理想和抱负,很多人都希望能找到跟自己想象完全相符的工作,鉴于这种情况,高校毕业生应该从实际出发,主动的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个人理想结合到一起,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以自己的个人目标为寻找工作的主要目标,积极主动投身到需要的地方去,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样的认识才会有意义,也会让自身觉得有使命感,存在感。就像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提到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2.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帆风顺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停的面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工作会越来越难找。所以对大学生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这种心理状态,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是大学生自己需要做到的。很多大学生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随便找一份工作将就,有合适的就换一个,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仅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所以大学生应该积极认真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检讨,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而不是人云亦云。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心理问题 对策 综述

一.我国大学生在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概述

范润宽、王志峰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中认为择业心理是指人们对自我、职业和社会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对待职业行为的一种心理系统。分别从职业导向系统,职业动力系统和职业功能系统三方面来阐述:认为职业导向系统包括职业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伦理。这一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将引导着大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去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特定职业;职业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这一系统中的各个成份将推动大学生克服困难,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地去选择职业,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功能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一系统的各个成份会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意向和择业能力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此研究作者侧重从个体的择业心理结构系统来分析。

张福珍在《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指导》中提出了有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一大二公型”心理,“一大”是指大城市,“二公”是指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指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只把目光盯在大城市的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上,其它的行业均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有这种择业心理的学生无形中就把自己的择业面缩小了,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铁饭碗”思想,不能够与时俱进。而有些大学生择业时又抱着“骑驴找马型”心理,这虽然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但是过于频繁地转换单位,不仅使自己的才能很难充分展示,也会让用人单位产生不信任,过于的人才流动也不尽合理。另外,张福珍从利弊方面对这大学生不同的择业心理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的择业心理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有时甚至是几种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简单地能用对与错,是与非来评判的。

史翠屏,张亮在《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中从从心理维度分析,具体分为认知心理维度、情绪心理维度、社会心理维度三个方面。认知心理维度,包括:一是自我认识不准确;二是产生自负的心理。情绪心理维度,包括: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和焦虑情绪心理。社会心理维度,包括: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这一研究侧重是从心理学上的心理维度来进行分析的。

马小卫在《当代高校生择业心理分析》中指出,当代高校生择业心理问题有:自信心过于膨胀,挑剔心理和缺乏自信心理。大学生在择业时并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要么是盲目自信,过分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要么就是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认识过低。另外,一部分学生对用人单位过于挑剔,待遇、环境等稍不如意,就把单位“pass”掉了,往往是想去的单位进不去,要招人的单位招不到人才。

二.影响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因素的概述

有的研究是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不同的具体方面来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有的研究是混合地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

丹,齐维轩,徐建刚在《基于大学生择业心理困境及其成因的分析与干预》中指出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困境的因素是:(1)心理素质比较差;(2)耐挫力比较差;(3)职业选择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4)部分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5)择业价值趋向商品化。这一研究是从大学生人格这一侧面进行的分析,他们认为:人格缺陷是大学毕业生心理困境的成因。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大学生之所以能出现上述诸多心理困境,是因其人格缺陷所致。

蒋满华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中从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原因。认为客观因素是指社会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些地方的政策还没有完全破除;单位用人观念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需转变。主观因素是指个人方面的影响,如个人的兴趣、气质、人格、能力等。

王丽在《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中混合地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其观点包括:(1)所有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归宿;(2)当代大学生寄托了父母、亲人的太多期望;(3)紧张的就业形势。(4)教育内容与工作岗位脱节。

王浩在《大学生择业心理特征水》中认为家庭、学校教育与社会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家庭是社会成员职业社会化最原始、最初级的场所,是大学生早期教育的重要环境。家庭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起着一定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正规场所,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也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由社会评价而形成的职业的社会地位便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的概述

王玉琴在《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调适》中从自我调适的角度阐述大学生面对择业心理问题时的解决对策,包括:(1)正确看待客观现实,树立合理的职业观。(2)坦然面对择业中的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3)正确对待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及时排除不良情绪。(4)开拓进取,勇于自主创业。

马宏峰在《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中从学校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对策:(1)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为就业打下基础。(2)做好学生择业心理辅导工作,克服畏惧情绪,以平常心态积极面对就业。(3)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工作,教育学生合理把握期望值,客观就业。(4)做好就业信息收集与工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扩大学生选择余地。(5)做好择业技巧与社交礼仪辅导工作,提升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范润宽王志锋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中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如:(1)正视现实;(2)培养能力;(3)充分了解和适应社会;(4)认识自己、准确定位;(5)敢于竞争,不怕挫折;(6)培养优良职业素质。

丁静,贾丽萍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及调试对策》中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家庭三个角度提出了调试对策,如:(1)对大学生而言,要学会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增强个人竞争意识;(2)对学校而言,要加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积极地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活动,加强毕业前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增强理性;(3)对于家长而言,要给孩子适度的空间。

黄发友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中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告诫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要有法律意识,掌握一定的与择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按照法律规范行事。比如,(1)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协议时,要认真研究协议内容;(2)签定协议后不得私自违约,要讲求信用;(3)大学生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签到协议后如果用人单位不予接收或出现其他违约问题,大学生应大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的情况不难看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复杂,因此必须教育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很多研究仅仅关注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择业心理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堂必修课,择业心理的广度和深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未来的择业心理研究应该扩展视角。

在对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关注理论。理论虽然可以指导实践,但同时又需要联系实践,因此在今后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强化实践环节的研究,两者同时并进,才能使学生的择业心理研究有个更好的进展,这样也会给学生更加实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钱建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史翠屏,张亮.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D].知识经济,2011(10).

[3]黄才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05.

[4]蒋满华.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D].文教资料,2011(15).

第5篇

关键词:幼专生;择业心理;不良择业心理;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13-02

随着科技、经济和其他社会因素不断地发展变化,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在双向选择的择业政策下,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运行机制下,在就业队伍中处于弱势群体的高职师范生的择业问题也就更为突出。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高职幼儿师范学生的择业心态,分析幼专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因素,探讨幼专生常见不良择业心理,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一、择业心理

择业心理,是指个体在毕业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择业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初次择业的大学生来说,将会遇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肃的课题、更复杂的矛盾和更深层的困惑。要想择业成功,就必须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质状况,并根据择业的现实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顺利择业[1]。

二、幼专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因素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个体的职业选择总是受当时年代下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幼专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种。

(一)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是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过程中重要的背景性决定因素。幼专生的择业观反映社会变革的轨迹。近几年,由于国家和社会逐步重视学前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相续颁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态势较好,毕业生相对拥有比较好的择业心理。

(二)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教育赋予人的才能,塑造人的个性。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对职业生涯也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学校具有的教育水平、门类学科、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具有的资源也有所不同,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也有较大影响。笔者曾对黑龙江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重本学校相比普本学校,信息流通较为快速,许多升学、兼职打工、就业讲座等活动,重本大学生就有了更多渠道了解自己并收集资料,对自身、工作和未来生活较能理性地思考。幼专生在大学生中是学历比较低的知识群体,在社会上拥有相对低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所以,幼专生在知识系统、教育观念、教学技能、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就业竞争力弱于其他师范大学生。

其次,目前高职院校没有及时跟上就业制度的改革形势,对毕业生的择业及就业指导多偏重于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效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2]。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显示,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是环境因素中的重要部分[3]。从出生开始,个体的成长就携带着家庭的基因。有些父母不仅按照他们的想法和期待培养孩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顾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网,也会影响到子女的职业选择。李磊琼认为一般情况下,农村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较不适当,家庭收入、社会经济地位都较低,这样家庭所能提供的资源就比较有限,大学生自小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和获得的熏陶大都不如来自城市的学生[4]。所以,家庭因素对幼专生的择业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个人因素

个人对于不同需要的追求和理解,促成了大学生纷繁复杂的择业心态。影响幼专生择业价值观的个人因素主要是指身体的、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等多方面的因素。

1.个人能力与意志品质

处于高职层次的幼专生,有些智商水平一般,学习能力较弱;有些则是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幼专生在择业心理上比较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诸如自负、自卑、焦虑心理等等。

2.个性的影响

不同个性心理素质的幼专生对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他们择业时会考虑自己的个性心理素质,选择自己适宜的职业,以便胜任未来的职业生活[5]。

3.性别因素

幼专生与一般高职毕业生相比,性别倾斜的现象尤为严重。由于近些年对于男性幼儿教师的需求增大,所以,男幼专生的择业心理较之女生的择业心理更合理、更良好。

三、现代幼专生不良择业心理

(一)择业期望值过高

一部分幼专生在择业上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往往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弱势,从事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比较挑剔,从而造成就业受挫,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二)“求稳求好”心态明显

目前幼专生在择业时表现的“求稳求好”心态比较明显,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严峻的择业形势下,他们更愿意找个稳定性高且风险小,待遇又相对较高的工作,所以,公办幼儿园等机关事业单位成为他们的首选。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障碍;调适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心理障碍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一)自我认知失调

1.自负心理。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一旦产生自负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2.自卑心理。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勇气,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敢竞争。过度自卑,使这些毕业生产生精神不振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心理。

3.攀比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极易受别人干扰。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中,即使有的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都放弃了。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二)情绪困扰

1.焦虑心理。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心理普遍有焦虑感。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2.急躁心理。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选人条件太苛刻。一旦发现职业选择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3.挫折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感到苦闷、失望、无奈和悲观。如果在挫折中不认真反思,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三)人际交往障碍

1.依赖心理。有的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甚至依赖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或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2.羞怯心理。羞怯是指有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把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的形象。

3.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规范的适应不良的行为。常见的有损坏东西、报复、迁怒于人、拒绝交往或过度消费、酗酒等。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有:

(一)客观因素

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和竞争,唤起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实现人生价值。如获得高薪、职业待遇提高等,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家庭因素,如父母的价值观、家庭经济情况等的影响。有的学生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希望自己能够去一个远远高于自己生活环境的地方生存发展。而下岗职工则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所以,这些学生在择业时必然要考虑物质利益,更重视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我国传统封建主义糟粕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大学生中存在着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

另外,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而言,还不能完全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无法让他们在心理能力上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择业心态不正常的原因之一。

(二)主观因素

大学生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在探寻人生价值过程中崇尚“自我”,主张“自我选择”、“自我成才”、“自我发展”,突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人格独立。在贡献和索取之间,在义与利的价值选择上,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务实”。表现在择业上便形成了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才能的发挥和较高的物质待遇,寻找良好的工作环境。他们把过去那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变为“到外资企业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新三到”实现不了,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让大学毕业生懂得如何去调适自己的心态,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用健康的心态去求职择业。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作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要在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逐步克服缺点。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看看自己具备了哪些,不能把就业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的择业观,即大学生由毕业走向社会时选择职业的观点和态度,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在择业问题上,价值观不同,择业态度和行为会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功利化和务实化,影响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物质待遇,出现不顾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倾向。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因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意识,树立竞争和拼搏意识,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把价值观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

(三)调整择业期望

择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对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必须选择恰当的定位点,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把握就业机会,主动出击,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增强自身的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质量。所谓就业力,简单概括就是就业竞争力,它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其中,工作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基层做起,吸取经验,关键就是依靠适应力。还应有一定的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夫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锻炼。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就业力”的缺失不无关系。

(五)提高抗挫折能力

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是成功与失败俱存的。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急躁情绪;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系;要根据客观实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参考文献:

[1]邓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择业心理

一、引言

据专家分析,从目前到2020年期间,大学生就业仍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市场寒流暗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近年来,在各类人才招聘会上以及各网站上挂着的招聘信息里,近80%的职位要求有经验者,求职者中却有60%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有的用人单位旗帜鲜明地打出“应届毕业生免谈!”应届大学毕业生多数不理解这是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目前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该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然后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方可以胜出。择业的过程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有选择就会存在着竞争,竞争就是追逐、对抗争胜,因而是无情的。传统的就业观点希望所选择稳定的工作单位,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报酬也比较高。在这样的传统观点影响下,一些同学忽略了自己的主观愿望、个性特点及能力专长。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有一部分家长的要求和学校教育相矛盾,所以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压力就比较大。这些心理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势必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效果。

二、择业心理问题表现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有些毕业生,过于夸大自身的弱点,从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他们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生疏的人际关系,缺乏应有的自信,在工作中放不开手脚,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能力不如别人等,就自愧无能,自叹弗如,从而在现实环境中胆怯畏惧,踯躅不前。有的同学虽然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但或因学校名气不大,或因性格内向,或因生理有缺陷而行动退缩不前,羞于表现,面对激烈的竞争,觉得自己不行,走进就业市场就心理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

2、患得患失心理

从学校到社会,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择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克服了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投入到职业选择中去,就能在职业竞争中胜出。

3、盲目攀比心理

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自己追求的职业目标,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也要有,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如果拥有这种心态,到头来,只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4、从众心理

毕业生处在择业洪流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它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职业选择的初衷,这种心态称为从众心理。在职业选择中,有的同学表现在愿意去大城市、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去偏远的地区或基层工作就属于一种职业选择的从众心理。大学生应该努力克服从众心理的影响,从社会需要、自身条件和今后发展等方面考虑自己职业,不为世俗偏见所左右,正确地选择属于自己的职业。

5、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表现为缺乏独立意识、极度依赖他人、缺乏自信和判断力,行为不果断,择业时难以独立参与竞争,需要父母和朋友的帮助,把希望寄托在各种社会关系上。有的同学甚至由家长出面,所谓的“就业拼的是家长的能力”,孰不知,长期以往这样的方法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及职业发展。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社会面临普遍性问题,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角色转换,对其独立性要求也相应有了提高。在学生时代,学生在经济上主要是依靠家庭的资助,生活上依赖家长的关心和照顾,学业上习惯了老师的指导,总是处于一种被别人帮助的状态,养成了依赖他人习惯,在择业过程中势必也坐着等着,而不会主动去寻找一些就业的机会。作为在校期间大学生朋友,应该提早养成做人、做事全面独立的习惯,锻炼一种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种全面独立的要求,对大学生提出了依靠自身力量加强自我管理的新课题,也为他们的发展和自身完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在毕业时候,这种独立能力就会发挥出超常的作用,让大学生朋友在择业过程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包括了进入工作领域后的职业责任意识。在择业过程应该也培养这种择业意识,从进入校门时候就应该明白,毕业时候择业也是一种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崔光成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

[2]安鸿章主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3]杨世昌,黄国平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辛锐主编.给力,你的大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吴静,朱蓓主编.心理健康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错位;心理调适

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从择业到就业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据有效统计,70%以上的大学生能够给自己合理定位,积极应对就业,并在求职择业中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但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择业就业时准备不足,产生心理错位。从而呈现出焦虑、无所适从的现象,以致陷入择业误区,造成盲目就业。如何避免大学生陷入就业心理误区,更好应对就业,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择业就业过程心理错位表现

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及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的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念在社会需求、高校教育、家庭观念及个人意向等方面之间很难做到平衡。一旦处理不当就容易陷入就业心理误区。

(一)关注自我满足,忽略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就业政策的变化和自主就业制度的推行,部分大学生将满足自我需求作为择业的动力,误将自我价值实现理解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把自主择业等同于自由择业,进而忽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宁可抛弃自己的专业也不愿意到艰苦的行业就业。即使响应国家号召参加西部志愿项目及“三支一扶”活动,部分学生也是为了国家对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提出的优惠政策。这种功利性极强的择业方式往往将学生的视野禁锢在一个狭隘的利益范围,忽略集体意识的心理也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后很难踏实工作,既耽误了个人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使得国家和集体事业受到影响。

(二)个人期望过高,忽略现实环境

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高校大学生较社会其他职业者在观念上有着较多的优越感,多年苦读奋斗与大量费用支出理应有较好回报已成为大学生普遍的择业心态。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期望较高,过多地考虑就业的地域环境、职务高低和效益好坏,希望一步到位,却很少考虑个人能力是否达到应聘要求,及所应聘职务的现实招聘情况。较浓的自我主观意识很容易使学生滋生明显的功利性心理,造成我去择业而非职业择我的错误意识,这与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双向择业的趋势是相违背的。

(三)心理准备不足,情绪消极懈怠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逐年增大。学长们就业的悲观思想往往会感染到应届毕业班的学生,使他们对自己专业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盲目悲观,产生消极懈怠的就业心理。另外,部分学生由于平时学习不认真和就业准备不充分等原因,在多次求职经历失败后产生自卑心理,对择业就业产生恐惧情绪,缺乏适时推荐自己积极参与竞争的勇气,无法正常面对求职择业,以致最终影响自己顺利就业。

(四)缺乏自立能力,过多依赖他人

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格局及家庭教育关系,部分大学生的处事能力较差,依赖倾向较明显。因此,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也将希望过多的寄托于父母、亲戚、朋友的努力或者学校“保姆式”的就业指导上。以致出现本人不急于就业而家长和学校着急的大学生“被就业”的怪圈。这种缺乏自我独断能力,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伴随出现的消极等待心理,一定程度上缺失了把握时机创造就业的机会。

二、择业就业心理错位原因分析

在现有的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和高校教育体制下,造成大学生出现择业就业心理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体制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有“攀高求稳”的心理倾向,将找到“铁饭碗”式的职业看作是初入社会的脸面和谋生保障,而不是将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价值体现方式。另外,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大学生从众式地往沿海大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个人利益价值观念仍占主导地位,社会舆论尚未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正确价值导向。

(二)制度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和高校在就业工作部署中还不能紧随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相关的就业制度及配套改革跟不上,体制上还存在着一些弊端。随着“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就业体制的推广,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但现有地区和行业保护政策带来的种种弊端却限制了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公平性。生源地限制、行业准入限制、户口限制等不合理政策的延续极易导致大学生陷入择业就业的误区。

(三)学校原因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及输出单位,一直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放在首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跟上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部分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还比较滞后,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择业就业知识和技巧。此外,部分高校一味追求学校建设规模化发展,不顾社会就业需求的盲目扩招无形中也加大了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压力,导致大学生对择业就业产生悲观心态。

(四)家庭及个人原因

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影响很大,父母的观念很容易左右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方向。部分家长凭直觉给孩子确定的就业目标和方向,往往脱离现实需要,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本身个人学习、工作能力存在差异,性格倾向与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应在不同领域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但由于大学生的集体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之间不顾个人情况相互比较、相互攀比,无形中给自己就业增加巨大的心理压力。 转贴于 三、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错位调适

对于高校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存在的种种心理误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及有关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努力创造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让在校大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择业观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而高校的择业就业教育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最后关键环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课程的开设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普及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保持正常的就业心态。适时帮助毕业生分析社会就业形势,提供及时的招聘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毕业生树立起健康的择业心理和敢于面对竞争、善于求职的饱满精神。

(二)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提高高校大学生择业就业工作水平的关键是加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面对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大学生自身的文化学习、实践能力、个人素养得到加强提高,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才是应对大学生就业积极、有效的途径。高校通过开设企业家论坛、家长讲坛等方式贯穿大学生教育课堂,做好理论素养培养工作;通过建立实践基地、校企合作来加强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举办技能创新、创业大赛来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开发;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和文化素养系列讲座来增强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三)开展心理教育,加强逆商能力培养

毕业生的心理素质状态直接影响到其择业就业能力的水平。高校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在应对择业就业方面的心理准备不足,若不加强心理方面的辅导和教育极易产生心理问题。高校应在毕业生教育方面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讲座,为毕业生配备就业导师,准确了解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给予及时的辅导以排解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身的心理特点及规律,提高挫折应对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逆商能力培养,塑造健康人格,合理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状态来迎接择业就业的考验。

(四)争取家长配合,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在大学生择业就业期间,家庭观念的影响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家长在大学生择业就业期间应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帮助,与高校一起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学生自觉加强个人择业能力的培养,避免主观专断包揽一切,给孩子灌输一些非主流思想,造成择业观念混乱。另外,应尽量使学生摆脱不必要的烦恼,以正常的、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就业。

面对择业就业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只单方面强调就业率的高低会使高校发展走入歧途。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使命,使大学生有一个理想的、健康的就业状态应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又一标准,但这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1]丁翠玲.论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8).

[2]王伶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错位与调试[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1).

[3]傅涛.心理学视角的大学毕业生择业错位与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吉明明,沈风雷.大学生择业误区及对策[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原来的国家分配的就业政策被“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取代。在持续的高校扩招和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除上述客观因素外,大学毕业生本身的主观因素不容忽视。正确分析和对待这些因素,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矛盾心理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找到工作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更难。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各种矛盾心理,有的希望自主创业,但又觉得风险太大;有的胸怀远大理想,却又不愿从基层做起;有的既想追求丰厚报酬,又不愿承受过大的压力。就这样,在一次次的矛盾中徘徊、犹豫,最后错失良机。

2.自卑心理

这部分大学生尽管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各方面表现均不错,但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过低认识与评价自己,认识不到自身的长处,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往往缺乏勇气,临阵退缩,从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3.自负心理

有些毕业生因为学校、专业、家庭等诸多优势,对社会缺乏了解和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判断,在求职中存在严重的自傲、自负心理。对未来事业期待很高,一味地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却从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自我评价过高,结果难以就业。

4.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从小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办,认为择业也是家长的事,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缺乏择业的主动性,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父母和亲友身上,让家长、亲友为其想方设法安排工作。

5.从众心理

在择业时,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缺乏主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信息、人才交流会不知所措,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一窝蜂地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忽略了个人条件和可能性,给求职带来困难。

6.逃避心理

这种心理问题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较为突出。有的学生在择业时明显感觉到高不成低不就,社会地位高、经济效益好、区位优势明显的职业自己想去但别人不要,小企业、报酬较低、区位不好的职业自己又不想去,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不了问题却又不愿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来掩盖。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成因

造成大学生出现以上择业心理的原因,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而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学生自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差距太大,从而形成了种种择业心理问题。

1.自我认识不足

一些大学生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明确自己专业的适用方向,往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特别是在经济生活条件优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难以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位置去思考问题。而对于那些在经济条件相对差,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又走向另一个方向上的偏差。

2.心理发展不成熟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生一般都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受过真正的挫折。他们盲目乐观,过于自信,不做认真的心理准备。结果往往在择业中一旦碰壁,就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3.缺乏实践经验

大学生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对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如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需求是什么、用人单位注重的是什么等等都不了解。导致在择业时成功率较低,失败的经历严重打击自信心,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三、择业心理自我调适路径

1.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

大学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以社会需求为标准,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

(1)自我反省。自我反省的关键在于要真实、客观。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当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等等。同时,如果有过失败,不应一蹶不振,一定要珍惜这样的经历,反思自己失败原因,不断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2)社会比较。毕业生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要将自己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加以比较。一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情况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二是要通过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三是要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从活动的结果分析来评价和认识自己。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应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文化、业务、心理素质和自己的交际、创新、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即择业取向要以社会需要为重,要将职业理想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择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保持良好的择业心境就非常重要。

4.学习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

第一,合理宣泄。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这种紧张的情绪得不到解除,就可能以粗暴的行为代替理智的思考。要消除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泄。可以向朋友、亲属、老师和同学倾诉,也可以通过大运动量的体力消耗达到情绪的宣泄。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不能对社会公共财产造成损害,不能影响他人的生活。

第二,冷静思考。遇到挫折和心理急躁时,要冷静地对待,认真地思考,分析产生不利的原因。急躁或者一蹶不振都不能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使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三,情绪转移。在情绪低落时,可以采取缓冲的办法,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把不愉快的情绪抛在脑后,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得心理的平衡。

第四,松弛练习。松弛练习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常用的有肌肉松弛训练、意念放松训练等放松练习方法。放松练习可以帮助人减轻和消除各种不良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等症状。

参考文献:

[1]陶国富,自苏娣.大学生择业心理[J]上海:上海华东理大学出版社,2002.

[2]宋专茂.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2004.

[3]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 ].L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2000.

[4]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5]张钰.试论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与就业指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6]毛文学.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04,(36).

[7]张炳军,刘华利.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第10篇

关键词:择业 心理误区 自我调适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每年新闻媒体上都会有个别毕业生因不堪就业压力,选择轻生等极端方式逃避就业压力的报道,因此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大学生就业大军中的高职毕业生,由于受到学历低的歧视,其就业压力相对其他层次的毕业生来讲,其就业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误区类型

(一)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产生源于心理冲突或挫折感受。高职大学生在参加校园招聘会和社会上的招聘会时,发现绝大多数公司在招聘职位任职条件上都有学历本科及以上的要求,求职的门槛直接就把他们挡在门外。很多学生每天都在各个招聘网上海投简历,却久久没有回音,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焦虑情绪,不知道适合自己的工作到底在哪里。

(二)失落心理

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对自己职业目标没有准确定位,向往工作环境好、待遇高、工作轻松的单位和岗位。高职学生定位本来就是一线员工,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就较差,工作强度相对就高,一些高职生在找到工作单位进行实习时,有的上岗半个月,有的上岗一个多月就纷纷自动离职,理由是工作太累,需要加班,有的岗位实行轮休,休息日不是双休日,感到不适应。还有的学生在求职时,面试了几家单位遭拒,与原来对自己找工作应该很轻松搞定的想法产生巨大反差,从而心理失落,怨天忧人,一蹶不振。

(三)依赖心理

大学生就业从计划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部分高职学生在择业时缺乏自主精神,希望依赖家长、学校、社会为他们安排好就业。学生在就业时出现“拼爹”、拼学校是否“名门”现象。如果家长不能给他们安排好工作单位,就怨恨父母没本事,甚至就窝在家里当“啃老族”。以我校为例,高职生基本上都是北京本地生源,学生就业都在北京市,家长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社会关系,学生从小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择校上中小学,已经习惯了事事由父母安排的生活习惯,部分学生在择业时不去积极主动寻找招聘信息和面试准备,而是把择业的工作全部交给父母,自己静坐家中,只等父母传来佳音。

(四)攀比、嫉妒心理

高职学生在第一次就业时,大部分从事的都是一些一线的、普通的工作岗位,但也有一些或者通过自身努力加上机遇,找到了大众眼中所谓的好工作,或者是通过家长社会关系,被安排到一些令人眼热的单位。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学生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攀比,一定也要找到比同学强的单位,于是匆匆把已经找好的工作辞掉,重新扎入到求职的大潮中,不但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也给毕业学校带来不利影响,认为该校的毕业生缺乏责任感,对学校以后的毕业生就业不利。

二、高职学生容易产生求职心理误区原因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供大于求,一个招聘职位众多毕业生来竞争,学生求职失败成为经常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急躁、焦虑、挫折、自卑心理。

(二)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滞后,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在校所学内容过时用不上,社会所需知识学校又没教,导致结构性矛盾。

(三)高职学校实习、实训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对实训课不重视,实训效果差,导致学校实训流于形式。在求职时的笔试或者技术测试时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求职的难度。

(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大多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把专科生排除在门外。实际上按照岗位要求的条件,高职生完全可以胜任。用人单位把高职生能做的工作要求本科以上,剥夺了高职生求职的机会。

另外,还有学生个人对自己评价不客观,期望值过高;高校心理辅导不够位;家长对子女事事包办,养成学生依赖心理的家庭影响等原因。

三、对策

(一) 学会自我心理调试

自我心理调试,就是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干扰,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要学会自我激励,在心情郁闷烦躁时学会转移,必要时采取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是指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引起的不良情绪时,应尽早调整或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或改善。

(二)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求职就业前,应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清楚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和自己能做什么工作。工作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恰当的职业定位。合适的职业定位可以避免学生产生攀比、嫉妒、依赖、自卑等不良心理,从而树立自信心。这是实现成功就业的基础。

(三) 学会对待挫折

高职学生在求职中遇到多次挫折是正常现象,不经历风雨就不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只有经历了挫折,经受住了挫折,一个人才能真正成熟。可以这么说,正是求职中的挫折,才催化了大学生的成熟,使之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最后,全社会要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扩大学生就业渠道和机会;学校在学生就业中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帮住学生分析自身的优缺点,辅导面试和笔试方面注意事项及细节;心理辅导中心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试,避免学生因产生心理问题影响成功就业;家庭也要合理关心学生就业,不要包办代为安排工作,使学生脱离依赖心理,学会独立和成熟。

参考文献:

[1]祝剑.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浅析[J].西安邮电学院院报,2009,(5):183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求职心理 误区 问题诊断 职业指导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形势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85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长。在金融危机冲击、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对就业问题将会更加忧虑,心理承受力将会加大。

一、大学生择业求职心理的误区

在就业群体中,大专院校毕业生与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群体相比,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在就业竞争市场上相对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当代大学生由于缺少艰苦的磨练,心理承受力弱,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矛盾心理,如胸怀大志却不敢面对现实的反差;注重专业能力发展,但在实际价值取向上更看重物质利益。大学生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六种心理误区:

1.对自己认识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

一些名牌或重点大校毕业生,仍以“天之骄子”自居,对自己的定位缺乏客观评价。在择业过程中,好高骛远,追求高薪,进大机关、名公司,不愿到基层单位。然而,过高的期望值一旦落空,就容易心灰意冷,对未来失去信心。

2.就业观念陈旧,市场竞争意识较低。

人力资源总是在不断竞争、交换、流动中达到最佳配置状态,但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求稳怕动,追求一步到位,把毕业前的择业看成“一锤定音”的终身大事,不懂得预定目标,分步实现美好人生。

3.自主择业意识不够,缺乏主动性。

多数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学校推荐,等着单位上门招聘;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等或靠父母找关系,缺乏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靠自身的实力赢得竞争的积极求职心态。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择业范围狭窄。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对口。师范学院出来一定要选择当教师,医学院毕业的只愿进医院,限制了自己其他潜能的发现和发挥。

5.过分追求自我包装,夸大自己能力。

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注重那些如烫金的简历、彩色名片、艺术照片等华而不实的包装,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追求虚荣的印象。有的在面试时夸夸其谈,过分夸大自己,给招聘单位留下骄傲、不踏实的印象。

6.盲目从众心理,缺乏独立的择业见解。

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忽视自己的特长、兴趣、所学专业的特点,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总体规划和职业设计,看到大部分同学选择热门单位、热门职业,自己瞎跟风,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

经济危机促进人们就业观念更新。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直通车”已不复存在。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延伸,国内经济困难将逐步增加,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就业观念必须改变。

二、大学生择业求职心理问题诊断

1.自我同一性混乱。

大学生大多尚未达到自我同一性的定向,还处在迷茫、仿徨或摸索之中,表现在就业问题上,常常在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几乎是紊乱不清的,面对选择茫然无序,犹豫不决,躁动不安,情绪时好时坏,独立性、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制约。由于同一性的混乱,极易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

2.追求自我实现的痛苦。

大学生的择业动机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一方面追求个人潜能和特长的发挥,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现实利益的高追求,两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择业动机的主导方面,并成为其理想中自我实现的标志。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常自命不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结果“高不成,低不就”,错过择业良机。当片面的自我实现价值标签受到打击粉碎后,自我被痛苦所折磨,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3.追求公正的偏执。

大学生在择业中渴望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机会均等,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行业壁垒和地方壁垒还没有打破,从政策上对生源等还有种种限制。此外,有些单位只接收男生而不接收女生,或者附加如身高、相貌等“苛刻”条件。还有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整,难免有人情关系、钻空子等丑恶现象。凡此种种,使不少毕业生深感平等、公开的市场原则没有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有的因此抱怨自己“出身”不好,“生不逢时”,怨天尤人,而缺乏必要的理解、耐心及发展的观点。在求职问题上追求公正本身无可厚非,但若表现得过于偏执,则难免给求职择业笼罩上一层心理阴影。

4.自卑感的重负。

大学生自卑感强的来源多种多样,不仅仅表现在事业、能力方面,某些生理、心理缺陷及个人目前地位和生活挫折等原因也会使他们产生轻视自己、厌恨自己,自感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自卑感强的学生,在求职时缺乏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更怕竞争失败的打击,心理上往往采取退缩性的自我防御。

5.挫折耐受性低。

择业挫折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本来难以避免,有的可能经过多次挫折才能获得成功。但是,有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对于求职过程中受到的挫折,不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一撅不振,情绪低落,产生失望、焦虑、苦闷及心灵扭曲等心理。

6.社会适应恐惧。

这些年来,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较差,如进入工作角色慢,动手能力差,协调关系能力弱,空有理论,小事看不起、大事干不了,等等,这使大学毕业生们深感社会对他们的接纳有偏见,给其走上工作岗位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独立性较差的大学生,心理恐惧难以消除。

三、大学生择业求职心理职业指导

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选择是以自己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进行的。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职业选择行为、标准、心理也将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加强职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1.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困难。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区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

2.确立人生目标,设计职业人生。

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顺利通过就业或自主创业,并不断地发掘和拓展自己的潜能。

3.实事求是。

在求职过程中,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对职业市场作详细的调查分析,结合所学专业及个人的兴趣、价值取向,设计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蓝图。

参考文献:

[1]吴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理性趋势[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08).

[2]王自强.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的分析,阐述了通过就业指导,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问题。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虽然逐步建立起来“市场导向、政府调空、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但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各关联方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自身作用发挥不够,因此客观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就目前的就业市场机制,要求高等学校要开拓思路,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

2.1择业思想和观念陈旧

毕业生由于没有社会经验,思想不够成熟,有时从一些朋友、同学那里得到一些不是很可靠的求职信息,然后主动登门询问,在不是十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武断地签署了劳动合同或协议书,最终可能会出现工资状况不理想、待遇差等情况,影响了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受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毕业生留恋公职、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不愿意到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这样做往往是忽视了主要矛盾,而是把次要矛盾放在了首位,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缺乏多次就业思想准备。

2.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的一生总在不断追求美好的未来。那么,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这种追求与幢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远大。他们希望能找到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找到理想的工作,准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一番,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理想往往脱离现实,使自己的择业追求带有盲目性。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抱效社会,又想出人头地,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他们往往不安于贫困。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常常表现一种羡慕心态,而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许多人在实际存在的择业难度、职业差距面前很少考虑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是否切合实际,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是否符合自己选择的职业等,因而造成了择业理想和现实可能之间的强烈反差。

2. 3自身价值与艰苦创业的矛盾

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具有了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渴望社会提供大显身手的机会。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十分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到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是他们的目标。大学生更重视从单位的发展前景和自身才干的发挥来考虑择业的标准,并期望有较为稳定并能长期发展的工作单位,表现出了适应社会发展前景的、理性的观念。可是在择观念较为理性的情况下,大学生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偏远地区、到基层去开创事业。因此说,大学生虽然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雄心壮志,但没有做好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2. 4盲目自信与从众心理的障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他们成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但是有些大学生在择业时盲目自信,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定会受到好单位的青睐;或认为现实社会不公平,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择业中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自我评价不客观,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切实际的抬高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注重地域,效益,待遇,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这种心态往往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悬差,影响了正常就业。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为自己无主见,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独立思考而选择自己的职业,哪个行业求职的人多就跟着选择哪个行业。看着别人选择去三资企业、大城市、大机关工作,自己也把它们当成最佳的选择。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学识、能力等差异很大,适合别人的其实并不一定适合自己,这样的选择只是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由此可见,盲目自信或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影响了正常的就业。

2. 5独立意识与依赖习惯的羁绊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强,希望能摆脱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意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因此,在择业时尽量寻找到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单位、职业。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往往不能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自我,缺乏主见,不知所措。择业时既认为自己是主体,又怀疑自己判断决策的能力,最终还是依赖他人或是家长,将自己的命运交由家长或朋友来驾驭,从而使一些渴望独立的大学毕业生又深深陷人依赖他人的怪圈中,使毕业时的择业竞争转化为家长或他人的竞争。

3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为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意识水平,引导他们参与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为此学校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建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提高自我控制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 1教育学生科学的做好就业准备

一个人对其将从事的职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是他事业获得成功的基础。大学生从步人校门之日起,就应对未来的职业进行现实的思考。职业准备大致包括对事业、自身价值的了解与认识倾向及相应职业技能、技巧等。大学生要胜任今后从事的工作,必须对职业价值与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充分的认识。高校要教育学生积极转变观念,做好自我定位从传统的被动角色中走出来,成为自主择业,主动创业的新世纪的大学生。毕业生要充分收集各类信息,包括劳动法、合同法等并加以学习,以便在就业过程中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高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有丰富经验和经历的成功创业人士、人力资源管理权威人士等请进校园来,举办有关创业的讲座和座谈;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业实践锻炼,提前进人职业角色,了解相关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将学习能力转化为社会生存能力,缩短书本到现实生活的距离,做好就业准备。

3. 2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只有正确的认识自我,才能有效的把握自我。毕业生自我评价应当适当,既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过高的评价往往使自己脱离实际,孤芳自赏由自信走向自负。过低的估价自己,往往忽视了自己的优势,缺乏自信,走向自卑。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必须选择恰当的定位点,应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愿把握就业机会,主动出击,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3. 3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和正确对待挫折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抱负。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大学生要不断加强政治、思想、文化、能力、心理、身体等素质建设,提高参与社会竞争和承受风险的能力。竞争毕竟是成功与失败俱存,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一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消极退缩。千舟竟渡勇者胜,竞争对于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3. 4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校扩招之后,实际上已经实行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物以稀为贵”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私企,面向一些偏远地区就业是大势所趋,因此高校要教育毕业生调低就业期望值。要在毕业生中强调“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先就业”是生存与经验积累的需要;“再择业”是事业发展与提高的需要;“后创业”是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是祖国富强的需要。学校要引用毕业生的师兄师姐们的成功经验,或请成功人士做报告,印证上述就业观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