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3 04:0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择业心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择业是青年时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决定着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实现的价值,也决定着自己在整个社会中能发挥最大潜力。
择业问题一般是出自职校生不能完成对自己的准确评估,同时在时代大潮的影响下不能建立起跟自己相符的就业思想与能力平台。职业学校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在新时期的浪潮中有自己的优势与前景,同时职校生作为当今社会成分的一种,也有自己的使命。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不仅要积极传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做好导航灯。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积极地把握职校生的择业心理倾向,深入掌握了一套针对职校生的科学高效的方案,并且积极体悟着新形势带来的变革性的就业趋势与就业系统,从而针对职校生出现的诸多问题,为职校生更好地就业总结出一些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一、职校生择业心理倾向分析
1.择业标准倾向于高社会地位与高薪化
在就业方面,职校生面临着新时期青年普遍存在的就业矛盾心理问题,即对普遍观念中有面子的职业充满着无限的向往,而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职业并不满足,尤其是在刚毕业的一段时期,
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抱着为自己的前途放手一搏的态度选择就业方向。而此心理倾向的矛盾就在于,在一些比较热门的岗位和地域,人才往往是饱和的,同时对人才素质与学历的要求也是极高的。职校生往往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想要的结果。
在一项对青年的就业理想的地域调查中,想要去全国一线城市就业的学生达到了79.4%,而想去支援国家建设,在农村或者贫困地区就业的只占了不到5%。这种情况会直接导致大城市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而贫困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又会因为得不到人才的满足呈现持续低迷的状态。这样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而在一项对职校生期望职业的调查中,社会地位高竟然位居所有选项中的第一位,然后工作压力小、薪水高、福利多等也都位居高位。不得不说,青年对职业的理解还是不能摆脱世俗价值观的影响,甚至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2.择业动机倾向于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大多数受到过专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实现自我优势的途径就是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随着时代的进展,个性化在青少年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传统时期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现在的充分展现自我魅力、实现自我价值,不仅是简单的学生就业心理的改变,更是时代精神的变革。实现自我价值的择业动机显然是有利于自身长久健康发展的,但是很多学生在自我价值的观念中,经济价值和声望价值却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样导致了高薪职业和行政机关的某些职业出现了严重的饱和现象。同时,一些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爱好和兴趣往往作为他们择业的重要动机。实现择业时自身兴趣爱好的满足同样是自身价值的典型表现形式。
在对学生的培养阶段,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矫正与引导。受到时代潮流文化的影响,物质化的东西引发的更多的是浮躁的思想。“80后”尤其是“90后”,受到的文化熏陶大多来自文化快餐,同时大量的时间还用来接受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带来的科技成果上了。比如,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的“80后”作家郭敬明的《小时代》,展现的就是一种纸醉金迷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青年生活的场景,他们的精神食粮大多来自网络小说、电视剧等文化快餐,甚至在各种娱乐方式的影响下,他们根本就没有精神食粮。而缺少精神食粮的青少年的贫瘠的精神世界,势必将他们带向一种浮躁的境界。这种境界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学生在择业时物质化、利益化、声望化的择业心理倾向。我国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思想渐渐地隐没在新一代的青少年中,追求较高境界的自身价值,应该被作为教育中的重点引入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中。
3.职校生对发展空间的需求有所增加
毋庸置疑,自主创业是发展空间的最大的发展方式。作为就业方式的一种,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年的青睐。实现高校毕业生和职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很重要的途径,职校生往往具有更贴实际的专业素养,在自主创业时反而更容易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在鼓励自主创业的同时,国家对自主创业的补贴手段也是深入人心的。对于早即存在自主创业理想的学生来说,应该在职校学习阶段就着手准备相关能力的培养与相关素材的准备。同时,作为职校的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想法的同时,做到对自主创业学生充分的帮助。
与自主创业类似,学生的心理在择业时更多偏向的是有足够发展空间的职业,一些比较现代化的企业作为学生最愿意选择的职业出现在一项调查的第一名的位置,紧接着便是学校或者科研单位、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青少年来说,企业单位发展代谢比较快,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同时对能力的重视程度更加可观,这些因素都是实现自身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些企业中自身的努力往往是自身发展的条件。他们在展望自己的未来时能够看到无限的可能性,所以自由发展空间大的企业在时代的大潮中必定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
二、帮助职校生调整正确的择业心理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走出迷途、走向成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应该越早越好的,学生只有认清自己要走的路,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择业就业的本质问题。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人迈向成功的一切动力都是来自对自己的目标的建设。然后就是在通向自己目标的道路上需要进行方向正确的努力。学生的心智还没达到成熟的阶段,必须要由教师做积极的科学的引导。
2.加强就业指导和求职咨询的工作
为了应对学生就业的困惑和就业时面临的种种现实的问题,学校有必要加强自身的就业指导与求职咨询的工作。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的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学生在就业范围的选择上还是有很大的空间,为了让学生更加正确、更加明确地把握自己就业的方向,调整自己就业的心理状态,就业指导应该更加侧重对学生的了解,脱离模式化、样板化,切切实实地服务于学生。
3.帮助学生摆脱浮躁心理
学生的浮躁心理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帮助学生摆脱浮躁心理也应该作为比较重要的问题积极的处理。摆脱浮躁心理重要的是较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并不需要刻意地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从日常授课上着手。比如,在课堂上经常由一些问题引申到课外的很多知识、很多理念上,这些东西看似没用,却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视野,形成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同时,我着重强调一些厚积薄发的理念的引入,让学生认清浮躁心理的危害,从自己本身的角度实现摆脱浮躁,走向扎实的为自己的成功做积累的道路上。
4.帮助学生摆脱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实质上是一种病态的心理,通常出现在比较悲观的学生当中,这会导致学生择业时不敢对心仪的职业发起挑战,总是觉得“我不行”,对这种自卑心理的学生应该强调从大的角度,用一种科学系统的心理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使用心理学手法调整学生自卑心理的同时,还应该从学生的自身素质入手,因人而异地实现学生对自己能力的发掘,创造出更多令自己满意的成果,不但调整了自卑心理,还从整体能力的角度全面地提升了自己,为以后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不能片面地专注于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应该从心理素质、时代背景上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新时代的学生拥有独特的择业就业心理,教师应该深入地走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真正迫切需要什么,从而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积极的引导教学。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就是职业学校教师的问题,我们应该勇于面对这些问题,挑起担子,为实现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丽.职校生择业的不良心理及应对策略[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07).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1]。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
1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1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而总是"试试看",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1.2择业焦虑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1.3茫然心理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心里却不清楚。部分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2]。
1.4择业嫉妒心理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他人超越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人际关系紧张,当然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1.5盲目攀高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稍有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的态度,结果是机会错过,难以择业。或者是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只是想找待遇或工作条件最好的单位,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的某些缺陷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1.6消极依赖心理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赖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3]。
2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还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家长及大学生所接受;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旧的择业观念仍然左右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的思维,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
2.2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新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3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由于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2.4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2.5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道德修养差,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4]。
3对策
3.1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大学生中诸多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择业观念不正确而产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中,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对于毕业生,不必向以往那样看重毕业时的第一次就业,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人们择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也在逐步地扩大;第三,择业时,应该把用人单位的环境是否具备一个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毕业生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待遇方面,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发挥的空间。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在增加。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令每一个人都满意。因此,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
3.2树立择业信心,积极参与竞争自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树立择业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中充满自信,积极参与竞争。
3.3培养独立意识,提高承受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都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对于择业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最主要还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特别在面对挫折时,要善于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客观分析,积极进取[5]。
3.4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对求职择业的环境不熟悉,盲目择业,造成了心理失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并对其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全面认识与理解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求职中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二要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齐抓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从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抓起,它不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生与就业的关系,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好择业前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6]。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5心理调适方法
3.5.1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
3.5.2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忧虑和不满,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3.5.3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是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3.5.4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注意,使个体的注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大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那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6):57
[3]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59
[4]梁光霞.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调适方法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2004,4:35
关键词:工科生;择业指导;职业辅导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116-03
一、成才意识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
大学生一进校就要让他们确立成人成才意识。首先,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要让他们感觉到党和人民对他们所寄予的殷切期望,使他们知道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从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其次,要让大学生明白在成人成才的关系问题上首先要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只有成为一个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讲究公德、遵章守纪的人,他的才才会对社会有益,否则,就可能是才越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这样的人才社会是不需要的。
利用入学教育的机会对大学新生进行专业思想的教育。第一,要明确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选择、学习本专业的价值,从而对专业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第二,要让学生知道本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有哪些,以便学生将来择业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从而树立起择业、就业的信心。第三,要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目前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有哪些难题需要去攻关解决,以及国家的政策导向,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目标性。第四,要让学生知道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需要学习哪些具体课程以及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2] ,以便学生能够在脑海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图,最终把这门专业学好、学活。
让学生多了解些目前生产工艺或生产过程的状况,使大学生在择业时增强成功的信心。在开始学习专业课的时候,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哪些用品或现象是与本门课中的知识相关的,目前生产中普遍采用的工艺或过程是什么,有哪些技术属于高新技术,有哪些难题还在研究或探索之中,这些难题破解之后将会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生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也就不会枯燥无味,由于对生产实践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在择业时就不至于出现想求职又不敢应聘的现象(即恐惧心理)[3],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很快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获得成就感,工作也就会越来越愉快、越干越有劲,自然也就会取得成功。有了成就就不必担心淘汰,即便遭遇淘汰,也会因为有了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的经验在下一次的择业中顺利地找到归宿。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合适的就业期望值。
第一,目前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用人单位面对众多的应聘者当然就有更多的选择了。物稀为贵,物丰价廉。一是在提供的薪酬标准不降的情况下可以对应聘者的学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在对应聘者的要求不提高的情况下,具有了降低薪酬的空间。面对如此的形势,毕业生还要坚持低于什么样的待遇不去、达不到什么样的环境不去的话,那么毕业生的这种择业期望就是不合时宜了,必然就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单位了[4]。另外,由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5]
第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业观,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所服务的单位负责。对自己负责,就是要使自己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使自己的所学得到巩固和提高,为长远的发展提供一些知识和能力的积累[6]。对所服务的单位负责,就是要体谅到单位在用人方面的成本,包括进入人才市场的费用、培养人才的费用以及为人才提供的配套设施的费用,虽然毕业生本人并没有直接得到这些费用,但单位却是因为毕业生才付出了这些费用,而且是必须的。作为毕业生应该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工作中应该加倍努力以报答单位的知遇之恩[7],不辜负单位对自己的期望。
第三,鼓励动员学生面向艰苦地区、边远地区择业,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各级政府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8]
第四,作为工科生,思想教育中还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工科专业的特点和能力要求。工科专业十分注重实践经验[9~10],工科生只有进入生产实践,所学专业知识才能变成活的知识,也只有进入生产实践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11]。由此可见,工科生能否得到实践的平台就十分重要,而最好的实践平台就是工业企业。
关键词:师院学生:择业心理:个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78-01
一、基本情况
小文,女;24岁;2006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父亲、母亲,均为企业职工。家庭状况:家庭关系长幼尊卑明显,父母管教严格,对子女的生活习惯、行为等影响较大,但在子女的学习、就业方面提不出合理化建议,只能任其自由发展。小文在择业方面的一些想法很少同父母商量,而是愿意同我这个老师兼朋友探讨,也会听从我的一些建议。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个性特征: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做事踏实、谨慎,大学期间多次为一些社会机构做志愿者,兴趣广泛,酷爱文艺、体育活动,喜欢从事富有挑战的工作,希望快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大学经历:担任学院及全校学生工作各项职务,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曾获全校演讲比赛第一名,策划组织多场文艺晚会及大型活动,到校外参与一些社会工作。
二、个案背景
小文的就业指导是建立在我们彼此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主要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焦虑心理进行梳理,并帮助其较好地调节。小文的心理经历了急切——冷静——静观三个过程,她的择业也从盲目乐观一步步接近现实,变得稳健扎实起来。这一个案追踪大致经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小文都会遇到一些择业问题的困惑。在我们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小文个人不断认识自己、调整心态、做出正确决定下,她一次次走出了困境,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意并且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个案指导
(一)第一阶段
1 诊断分析。小文这一阶段的心情和表现是大多急于毕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往往心情复杂、内心慌乱,既想早日找到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又怕离开学校不能适应社会这个更大更复杂的环境,反而变得开始留恋学校、老师和同学。小文到了大四的时候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问题了,她一改以往的从容、乐观,变得急躁起来,这是因为她以前没有过很好的心理准备,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小文此时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摆在小文面前:另一个压力来自于小文自身,小文所学的专业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她对这一专业没有一点兴趣和热情,大学期间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文学、政治和管理学的学习上,虽然她干了很多事情,但在毕业之际,她却茫然了,她开始紧张起来,她不知该干什么,也不知该去哪里发展自己的才能。
2 处理建议。(1)进一步了解小文的思想波动及内心感受,探询并与其沟通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2)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重新树立信心;(3)建议做一些积极有益的事情,例如多扩充知识、广泛地进行人际交往、多参加社会活动;(4)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提高自身的择业能力。
(二)第二阶段
1 诊断分析。接二连三的用人邀请使得小文看不清自己了,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小文个性极强,敢于冒险,爱表现自己,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她希望能干出一番大事来,另一方面,小文又追求一种稳定、安逸的生活。我帮助小文分析每个用人单位的利弊、发展前景,并结合她自己的情况来对照分析,希望能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小文一直希望自己能当公务员,我们讨论找工作的同时,要为这个目标做准备,争取在她在其他单位工作的同时能利用工作之余,复习准备公务员考试,工作学习两不误。这个时期,小文成熟得很快,她对自己的进一步了解,使得她的信心大增,原来焦虑茫然的状态已经不复存在。
2 处理建议。(1)进一步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情况、兴趣、优势等,明确自己的目标、发展方向,(2)再决定何去何从。(3)比较、权衡利弊,选择利于自己发展的最佳方案。(4)继续获取就业信息,多方位打听就业渠道,不放过任何一次求职的机会。(5)珍惜大学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做更有意义的事,让自己的心情放松。
(三)第三阶段
1 诊断分析。这一时期,小文经历了在她人生中的第一次低谷期,临近毕业之际,她早早地把毕业论文完成,就等着找一个理想的、让人羡慕的工作,骄傲地离开这个她学习了四年的大学,可是她却没有等来一丝希望,每天变得无所事事,打发时间。此刻她的心情焦急、无奈、慌乱、复杂,恨不得地上有个空洞钻进去再不出来,她被命运捉弄得一次次丧失了原有的自信,变得自卑、脆弱。
小文的这种内心体验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外界的多种可选择的机会对小文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这其中掺杂了许多不定性的因素,这些是小文始料不及,也是她不能很好处理的;其二就是小文自身的问题,她在2010年以前,自信达到了顶峰,甚至有了一些骄傲,况且她一直对自己都是要求极高的,这种结果来得太突然,以至于她还没有来得及调整自己的想法,便受到了重重的一击。这种情况对小文也是一个考验,对于她的成长、成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或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小文会感激当年曾经有过的这样一次经历。
2 处理意见。(1)稳定心态,重拾自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自己打败,要客观地看待每一次失败,永远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2)找准定位,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信念与目标,适合自己的工作便是最好的工作;(3)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和自己已经选择的事情;(4)不抱怨环境,不埋怨他人,能够接受和包容一切对自己不利的因素,用积极良好和态度去改变不利的状况。
四、研究结论
(一)注重指导方法的运用。在指导过程中,笔者始终帮助小文解开一个又一个心底的“结”: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她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职业指导,就是要从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帮助学生从自身的价值观出发,配合对自我的认识(包括性格取向、职业兴趣、才干技能、事业目的、工作条件等),兼顾自身兴趣、理想和现实,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负责的规划与正确的决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择业心理;就业;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1-0175-02
当前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拟从职校毕业生择业的矛盾心理入手,探索解决方法和策略,对提高职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稳定心态,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一、职业院校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及成因
(一)择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就业难的矛盾
近年来职校毕业生的择业目标出现了“三高”趋势,即趋向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回避待遇低、地位低、层次低的工作,而事实却是“就业难”。
首先是人多粥少,卖方市场超载。统计数据显示,“从1999年开始,宏观就业形势出现了“三峰叠加”局面――全国新增城镇劳动力1000万人,企业下岗职工超过8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超过1000万人。”
其次是门槛高抬,买方市场岗位有限。一是企业本身已沉积了大量冗员,“不想要的辞不掉,想要的进不来”,客观上加大了就业难度;二是卖方市场的急剧膨胀使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形成了“博士开价,硕士坐下,本科留下(简历),专科走吧”的情形;对于既没有高学历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职校毕业生而言,其优势荡然无存。
(二)期望成才立业与害怕艰苦的矛盾
不少毕业生既梦想事业成功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择业时追求轻松、舒适,把成就一番事业摆在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之后,一些国家急需、能真正发挥个人专长为社会创造价值,且人才匮乏的矿山乡镇、边远山区、艰苦行业,很少有人问津;甚至为数不少的学生宁愿回家待业也不到这些单位工作。
(三)具有竞争意识与缺乏自信心的矛盾
毕业生希望通过公平竞争,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是,面对竞争的巨大压力,又深感信心不足,担心竞争机制不健全,难以真正体现公平。择业时,宁愿等待国家包分配,也不愿主动去参与竞争,希望选择既没有风险、待遇尚可的职业和单位,真正能放下包袱,到民营、乡镇、农村等单位去工作的人极少。
(四)自主择业的价值观与体制滞后的社会现实的矛盾
传统体制的弊端不是短时间就能清除的,社会不正之风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常有体现,走后门、凭条子、拉关系、吃喝送请、权利因素,都或多或少地渗透其中,再加上人才市场发育不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择业的公平竞争。
(五)所学专业滞后与职业需求领先的矛盾
社会选择人才一向强调“专业对口”,然而,由于毕业生在报考学校时多趋向于当时的热门专业,而当时的专业知识结构又不符合毕业后现实对人才的要求;另外,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学非所用,加大了就业难度。
(六)性别特点与社会偏见的矛盾
“职业院校学生择业难,女职业院校学生择业更难”,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因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作祟,不乐意接纳女性;另一方面毕业生本身性别的心理差异也影响他们对职业的选择。有些女生怀有性别上的自卑感,不能勇敢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常常失去本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这只能导致女学生择业范围更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压力更大。
二、解决职业院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职业规划和体系建设两手抓
1.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极早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职业目标,避免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学校应提前布置引导学生极早动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缺陷,找准职业定位,增强职业竞争力。
2.紧紧围绕社会需求改进体系建设。加强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克服依赖心理,学会自主创业;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就业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通过就业心理咨询,对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及时治疗;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透析就业形势,做好就业指导和求职咨询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择业过程就是主体条件与客观要求相适应的过程。因此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理想追求、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有一个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估价,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提高就业成功率。
2.教育学生恪守弹性的择业态度。教育学生面对自我期待与社会需求的冲突要学会变通。如果缺少变通性,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一味追求最美满的结果,势必错过其他更好的机会,造成就业困难。
3.教给学生必要的择业技巧。指导毕业生全面掌握择业技巧是就业准备的关键。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视野,取得竞争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三)政府主动干预,社会积极扶持
创造一个良性的就业环境,对于减轻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至关重要。政府应伸出援手在就业政策上给予倾斜,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宽阔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边远山区的毕业生,应最大限度地在物质和精神待遇上给予实质性提升;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给予积极扶持,既减轻了就业压力,又能为具有真才实学、富有创造力的专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创业平台,创造一个法制健全市场规范的就业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三、结语
当前,金融风暴的袭击,中小企业的萎缩和倒闭,失业人群的剧增,犹如雪上加霜,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职业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既没有高学历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过高的期望值极易与社会需求发生冲突,产生矛盾心理,进而演变成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危害不言而喻。只有全社会各阶层伸出援手,才能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获得就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冉超凤,黄天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心理误区 调试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090-02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使得当代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虽然传统的包分配制度的取消为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由于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且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苛刻,以及大学生本身所经历的挫折与磨难比较少,对压力的承担能力不够。许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择业,严重者还会影响日常生活与学习。因此,关于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误区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正确有效的面对社会压力。
1 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1.1 怯懦心理
单纯的校园生活,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害怕面度社会上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害怕自己做事不妥当受到别人轻视或者处罚,有些甚至因为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而产生各种消极想法。因为这些种种的害怕与怯懦,使得他们前怕狼后怕虎,做事时总是想着别做错了,而显得畏首畏尾,不仅不能表现自己的真实风采,长期以往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压抑。而这样的表现在求职的过程中更会加剧用人单位对自己的不满。
1.2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较低。常表现为不能勇敢的表现自己,缺乏自信,喜欢听从别人,不敢发表自己的言论。一些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大学生由于家庭地理条件的限制感觉不如他人见多识广,且择业时可能会受到大城市对内保护策略的限制,常常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相貌平平,学业平平,没有任何优势,因而对自己不自信;还有一些学生受到挫折后就贬低自己,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产生自卑心理,变得萎靡不振。对于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健全的大学生来说,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遇到挫折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因为这些原因产生的强烈的自卑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择业和正常生活。
1.3 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表现为对自己评价和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名牌大学就读的以及学习热门专业的大学生身上,认为自己拥有社会所急切需要的一技之长恃才傲物在择业时摆架子,挑职位,对薪水,工作条件一挑再挑,对稍有不满的单位就加以拒绝,却不曾想十全十美的职位少之又少,就这样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单位迟迟不能落实。
1.4 焦虑心理
面临毕业时很多大学生都会出现不等程度的焦虑心理,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焦虑,有的同学为市场经济的变化莫测与竞争的风险而担忧;有的为就业城市的选择而焦虑;还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他的同时面临着感情上的危机,不仅为自己的就业焦虑还担心俩人工作能否在一起。适当的焦虑不会对他们的生活和择业带来阻碍,还能够促进大学生择业的积极性,然而,许多大学生在家受到父母的呵护,在学校有老师协助,心理承受能力相当有限,毕业时受到一些挫折的冲击就可能出现过度焦虑的情况,如不能及时缓解,则可能出现失眠,身心疲惫等症状。
1.5 求稳心理
就业制度的改革给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同时也加剧了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当今的大学生非常清楚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竞争的残酷性,很多毕业生就是害怕面对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找工作时只求稳定安逸铁饭碗,贪图眼前利益,不愿意为未来奋斗,不去想以后的发展道路,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意志的消沉,不利于自己终身的发展。
1.6 依赖心理
当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身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保护,在学校里老师又成了理所当然的被求助者和依赖者。从小就形成的依赖心理同样会带到求职择业的过程中,缺乏主动积极的竞争意识,犹犹豫豫,缺乏信心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依赖父母,依赖各种社会关系去寻求工作。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已经被人们形象的形容成是父母实力的比拼,而不再是大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拼搏,这种就业途径现在已经为很多大学生和家长们所默认,这样下去大学生何时才能独立于社会,依赖心理往往也会成为择业路上的绊脚石。
1.7 功利心理
功利心理,指人们对名利追求的心理。就业制度改革新制度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过分注重经济效益,重视实惠的物质条件,向往中心和沿海发达城市,忽视个人长远发展。他们在择业时也有为国家社会奉献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家长的阻挠,他们选择的往往是个人利益,把有助于个人才能发展,经济收入好等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偏远贫困地区这些极度缺乏渴求人才的地方,广大毕业生却常常避而远之。1.8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择业时也常常遇到,这种心理在择业时表现为不知道何去何从,盲目跟随别的同学,向大城市涌进,甚至在选择职位是也是先看哪个职位报考的人数多,这些现象在那些没有正确意识到自己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同学身上表现得尤其显著,因为这种心理毕业生择业的选择减少,道路越加狭窄,是择业时的又一阻碍。
2 当代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又称心理冲突,是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两种以上相互排斥的动机所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是心里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其实大学生毕业之时怀有矛盾心理并不奇怪,但过分而长久的矛盾心理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择业心理障碍 疏导方法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强大的就业压力,高职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有的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择业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求职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介绍高职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及其疏导方法。
一、高职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心理障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高职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对我校(包括计算机、会计电算化、旅游与酒店管理等专业)145名高职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急于求成,就业期望值较高,但诚信意识不强,实用主义思想支配就业选择;大部分高职生充满就业信心,但有一些学生缺乏勇气,底气不足。高职生就业与成才的高期望值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再加上受到他们自身所处的层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部分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以下心理障碍。
1.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些高职毕业生自我评价过高,很自负,择业观念不正确,心理定位偏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迟迟不能落实单位。而有的自我评价过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总觉得自己不如本科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缺乏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使思维的深度和敏捷性受到影响,降低了面试的效果。
2.焦虑心理。就业焦虑是因为长期极度担心就业出路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怕”字当头,向往就业,关心毕业,可一谈到就业就惶惶然,有大难将至之感。从生理看,轻者长吁短叹,重者神情紧张,血压升高,整天闷闷不乐,疲劳不堪;在行动上则表现为择业时小心犹豫,无所适从。焦虑心理常使他们签约不慎,后悔不及。
3.急躁盲动。主要表现为:心境被择业所左右,不能冷静客观地思考问题,情绪难以自制;对就业没有明确目标,喜欢与人盲目攀比,心中多有不服气、不认输之感;学习心不在焉,生活无精打采;性格内向者,经常闷闷不乐,满腹心事;性格外向者,时常唠唠叨叨,牢骚满腹。
4.从众心理。表现为瞻前顾后,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即使作出一些决定,也心有余悸,心绪不定;或者为了高待遇,纷纷挤向社会评价高的职业,而没有仔细分析工作城市、行业、单位状况与自身的条件。
5.消极依赖。某些高职生把择业的希望寄托在家长和学校的身上,自己不主动求职择业,以致错过不少就业机会。有些学生在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等反应。
二、高职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疏导途径和方法
针对高职学生择业中存在的自我认知失调、焦虑、急躁盲动等心理障碍,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疏导。
1.学校要加强高职生择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学校不仅要注重生源进口和专业教学,而且要注重生源出口,关注毕业生就业。要广泛深入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信息。积极开设择业指导选修课,帮助高职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择业观,保持良好心态,掌握求职心理与艺术,更好地就业。当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他们及时解除心理冲突,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
2.指导即将走向社会的高职学生理智地评价自己,使他们客观地认知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人格特征,正确定位自己,从而切合实际地设计未来的人生目标,消除“就业焦虑”。
3.指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挫折。一是自我安慰,在择业中遇到挫折是常有的事,当经过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说服自己作适当让步,让自己内心保持平静,解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这样有助于保持心理稳定。二是情绪转移,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参加各类自己有兴趣参加的活动,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反映中,以求得心理平衡。三是适度宣泄,在倾诉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而且能得到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但注意宣泄要适度,不能影响他人生活。
4.指导学生理智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克服急躁盲动心理,保持平和的就业心态。要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合理择业;正确把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不被供过于求、“人才过剩”的假象迷惑,敏锐捕捉各自专业的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拒绝向中小城市、向基层流动;求职前,先对招聘单位有一个全面了解,搞清楚对方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能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5.指导学生学会放松自己,充实自己,克服怯懦心理。具体途径是: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学习和把握应试技巧;消除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比如临场前可以散散步,和别人交谈交谈,使心情平静和放松;还可以进行深呼吸,进行自我暗示:“不要紧张,我一定能行!”“没有关系,即便不成,也可以总结经验增长见识,权当一次锻炼。”以信心和意志战胜怯场的紧张心情。
6.家庭也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常进行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尹登海.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等教育 择业 心理障碍 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健康的求职择业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然而,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不少大学毕业生表现出各种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心理障碍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当今大多数大学生是在父母、学校、社会的呵护下成长的,没有经受艰苦和挫折的磨练,在纷繁复杂的择业竞争面前往往表现出束手无策而出现对自己的认知失调,表现如下的心理障碍:
1.自负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因而傲气十足,表现为自负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2.攀比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极易受别人干扰。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中,即使有的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都放弃了。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3.自卑心理。某些大学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长相平常,既没有有利的社会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可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勇气,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敢竞争,过度自卑,使这些毕业生产生精神不振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心理。
4.焦虑心理。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心理普遍有焦虑感。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5.挫折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感到苦闷、失望、无奈和悲观。如果在挫折中不认真反思,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6.急躁心理。大学生择业别是临近毕业学期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头昏脑胀、无所适从等现象。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选人条件太苛刻。一旦发现职业选择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7.羞怯心理。羞怯是指有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把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唯唯诺诺,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的形象。
8.依赖心理。有的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甚至依赖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缺乏主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9.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规范的适应不良的行为。常见的有损坏东西、报复、迁怒于人、拒绝交往或过度消费、酗酒、暴饮暴食等。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充分了解社会需要什么,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意识,为日后成才奠定思想基础。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更是当代大学生要大力提倡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基础。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就业竞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高等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广大农村地区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从大学入学开始学校就要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化设计,并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标准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及时、准确地获取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大学生掌握准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毕业生;择业心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8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择业心理问题是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效掌握毕业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可以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践性。
一、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是指与就业相关的因素引起心理冲突或挫折时造成的一种紧张、迷茫、内心不安,甚至是恐惧的情绪状态。过渡焦虑会造成对就业的恐惧和精神负担,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就业失败,甚至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无动力,停滞不前。
(二)自卑心理,是一种性格缺陷,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的情绪状态。它影响了实力的发挥,局限了才智的展现,还可能产生自我封闭、消极厌世等现象、
(三)攀高心理,是择业时的攀比求告心理,体现在求职需求与自己的能力或水平不符。部分毕业生不顾自己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以别人为参照,忽略了学以致用,潜能发挥等问题,造成就业门路窄等状况。
(四)从众心理,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等方面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暗示,采取顺从行为而与群体多数保持一致的情绪状态。他们独立性较差,在群体中也不愿彰显自己。
(五)消极依赖心理,指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和竞争意识,不愿参加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期望依靠外部条件和力量促成顺利就业,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多样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环境、职业制度、人事政策、职业的社会评价等,这些决定了职业的数量、层次和结构、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赞扬或贬低的程度。近来年,就业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需矛盾,使就业竞争加剧,这从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的发展。
2.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多偏重于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缺乏对择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或更多的阐述就业形势政策、和组织供需洽谈活动,而没有定期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且指导方式以集体授课为主,不能解决具体问题。
3.家庭因素。家庭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择业标准,特别受经济条件、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父母及亲友的职业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过分强调收入,高稳定性,环境优且舒适的工作,而忽视实际特长爱好与专业能力,局限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
(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对择业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展主要受以下几方面自身因素的影响:
1.心里矛盾期。大学生整处于心里矛盾的突出时期,心理发展不稳定、不稳定、不成熟,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当理性与现实矛盾,奉献与索取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矛盾时,他们的认知将会随之变化,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发展。
2.就业准备不足。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对个人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进行有目的的培养,造成就业准备不足,以至于产生自卑、焦虑、犹豫、从众等心理问题、
3.兴趣不稳定。兴趣是选择职业的巨大推动力。促进工作成就。随着多元文化的涉入,大学生的兴趣更广泛,在有利于塑造多方面能力的同时,也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现象,学生不能选择一个主要的方向进行强化,而造成职业选择困难。
三、应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毕业生择业心理的形成受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的制约,只有各方面参与才能有效地缓解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从而有效的择业。
(一)社会方面。社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与氛围,就是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的前提。首先,政府部门要政策引导,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应加强协调利益矛盾,注重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为大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这些都有利于缓解毕业生的焦虑心理。
(二)家庭反面。家长应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其就业发展空间,认可学生的能力发展,多征求其自主意见,给予跟多的支持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踏入社会勇于成长的信息。学生应多于家长沟通,从社会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爱好、特长、专业能力的综合分析,探索适宜的工作,逐渐促成新的择业观,有利于缓解学生的攀高心理、从众心理、消极依赖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高效的就业指导工作起着重要作用。首先,高效应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基础服务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和工作、知道和面试技巧培训等工作、拓宽就业市场,开展更多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高效应重视职业指导的工作质量。
(四)个人方面。学生是择业心理产生的中心主体,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协调意识,把握择业心理调适技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至关重要,大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理智地面对择业问题。
首先,大学生应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大学生应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充分认识职业价值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学生良好就业的前提,正确的择业观有效地预防了学生的焦虑、自卑、犹豫和依赖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的分析,阐述了通过就业指导,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问题。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虽然逐步建立起来“市场导向、政府调空、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但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各关联方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自身作用发挥不够,因此客观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就目前的就业市场机制,要求高等学校要开拓思路,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
2.1择业思想和观念陈旧
毕业生由于没有社会经验,思想不够成熟,有时从一些朋友、同学那里得到一些不是很可靠的求职信息,然后主动登门询问,在不是十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武断地签署了劳动合同或协议书,最终可能会出现工资状况不理想、待遇差等情况,影响了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受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毕业生留恋公职、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不愿意到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这样做往往是忽视了主要矛盾,而是把次要矛盾放在了首位,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缺乏多次就业思想准备。
2.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的一生总在不断追求美好的未来。那么,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这种追求与幢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远大。他们希望能找到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找到理想的工作,准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一番,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理想往往脱离现实,使自己的择业追求带有盲目性。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抱效社会,又想出人头地,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他们往往不安于贫困。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常常表现一种羡慕心态,而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许多人在实际存在的择业难度、职业差距面前很少考虑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是否切合实际,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是否符合自己选择的职业等,因而造成了择业理想和现实可能之间的强烈反差。
2. 3自身价值与艰苦创业的矛盾
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具有了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渴望社会提供大显身手的机会。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十分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到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是他们的目标。大学生更重视从单位的发展前景和自身才干的发挥来考虑择业的标准,并期望有较为稳定并能长期发展的工作单位,表现出了适应社会发展前景的、理性的观念。可是在择观念较为理性的情况下,大学生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偏远地区、到基层去开创事业。因此说,大学生虽然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雄心壮志,但没有做好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2. 4盲目自信与从众心理的障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他们成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但是有些大学生在择业时盲目自信,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定会受到好单位的青睐;或认为现实社会不公平,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择业中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自我评价不客观,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切实际的抬高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注重地域,效益,待遇,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这种心态往往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悬差,影响了正常就业。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为自己无主见,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独立思考而选择自己的职业,哪个行业求职的人多就跟着选择哪个行业。看着别人选择去三资企业、大城市、大机关工作,自己也把它们当成最佳的选择。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学识、能力等差异很大,适合别人的其实并不一定适合自己,这样的选择只是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由此可见,盲目自信或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影响了正常的就业。
2. 5独立意识与依赖习惯的羁绊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强,希望能摆脱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意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因此,在择业时尽量寻找到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单位、职业。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往往不能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自我,缺乏主见,不知所措。择业时既认为自己是主体,又怀疑自己判断决策的能力,最终还是依赖他人或是家长,将自己的命运交由家长或朋友来驾驭,从而使一些渴望独立的大学毕业生又深深陷人依赖他人的怪圈中,使毕业时的择业竞争转化为家长或他人的竞争。 3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为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意识水平,引导他们参与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为此学校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建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提高自我控制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 1教育学生科学的做好就业准备
一个人对其将从事的职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是他事业获得成功的基础。大学生从步人校门之日起,就应对未来的职业进行现实的思考。职业准备大致包括对事业、自身价值的了解与认识倾向及相应职业技能、技巧等。大学生要胜任今后从事的工作,必须对职业价值与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充分的认识。高校要教育学生积极转变观念,做好自我定位从传统的被动角色中走出来,成为自主择业,主动创业的新世纪的大学生。毕业生要充分收集各类信息,包括劳动法、合同法等并加以学习,以便在就业过程中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高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有丰富经验和经历的成功创业人士、人力资源管理权威人士等请进校园来,举办有关创业的讲座和座谈;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业实践锻炼,提前进人职业角色,了解相关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将学习能力转化为社会生存能力,缩短书本到现实生活的距离,做好就业准备。
3. 2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只有正确的认识自我,才能有效的把握自我。毕业生自我评价应当适当,既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过高的评价往往使自己脱离实际,孤芳自赏由自信走向自负。过低的估价自己,往往忽视了自己的优势,缺乏自信,走向自卑。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必须选择恰当的定位点,应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愿把握就业机会,主动出击,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3. 3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和正确对待挫折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抱负。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大学生要不断加强政治、思想、文化、能力、心理、身体等素质建设,提高参与社会竞争和承受风险的能力。竞争毕竟是成功与失败俱存,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一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消极退缩。千舟竟渡勇者胜,竞争对于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3. 4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校扩招之后,实际上已经实行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物以稀为贵”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私企,面向一些偏远地区就业是大势所趋,因此高校要教育毕业生调低就业期望值。要在毕业生中强调“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先就业”是生存与经验积累的需要;“再择业”是事业发展与提高的需要;“后创业”是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是祖国富强的需要。学校要引用毕业生的师兄师姐们的成功经验,或请成功人士做报告,印证上述就业观的正确性。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综述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和择业制度的变化,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从而导致其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鉴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以及其研究的现实应用意义,就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综述。
一、文献检索结果
以“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2008年1月至今的文献进行搜索,得到了十二篇相关的文献。这些文章有十篇以《浅析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或《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调适》为题,另外二篇分别以“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内源性因素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分析及辅导策略”为题。这些文章大都是以大学生择业时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为关注焦点,并列举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二、文献综述
1.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综述
只有杨小劲在《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方法》中指出大学生择业心理里是指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所表现的心理特征、心理变化状态以及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指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变化复杂,表现出一些特征:如择业意识普遍增强、择业期望矛盾复杂、择业心理易受打击、择业依赖性日趋严重。这些概念及特征的分析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七篇文章列举了类似的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自卑、自负孤傲、从众、依赖、嫉妒、茫然等择业心理问题。李晗龙在《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中提出了攻击易怒心理。杨小劲在《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中指出,大学生择业时易产生急功近利心理。在求职时过分看重职业的性质和报酬。刘河燕在《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应对》中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分别从情绪障碍,自我认知障碍和人际心理障碍三方面来阐述:认为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急躁、抑郁。自我认知障碍包括自卑、自傲。人际心理障碍包括怯懦、冷漠。程玮在《大学生择业心理内源性因素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中则将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原因从大学生自身的内源性因素来说明。他认为大学生产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有:择业挫折心理准备不成熟、择业认知偏差和择业人格缺陷。李一男在《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中将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为积极择业心理和消极择业心理。积极的择业心理包括择业竞争、继续求学、稳定择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而消极的择业心理包括择业自傲、自卑、依赖、抗挫能力差。许学海在《浅谈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中从心理维度分析,具体从情绪心理维度、认知心理维度、社会心理维度三个方面。情绪心理维度是指悲观、不满和焦虑的择业心理问题;认知心理维度是指自卑、自负、坐等心理和决策犹豫心;社会心理维度是指从众攀比心理,他侧重从心理学上的心理维度来分析。
2.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综述
有几篇文章没有从具体的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或主客观方面来分析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而是混合地分析。陈康等的观点包括:(1)社会不正之风的不良思潮的影响;(2)就业指导工作滞后;(3)择业观念落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4)家庭因素的影响;(5)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6)思想教育的滞后;(7)社会实践的缺乏等。宋玉冰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产生的原因,认为客观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和学校的教育,指出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就业机制还不完善、毕业生人数剧增、不良的社会风气等。学校教育本身就分了等级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李一男则从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就业心理指导滞后四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刘丰则将社会学校和家庭原因归为外部原因,将个人因素归为内部原因、根本原因。他认为个人原因除了个人素质、综合技能存在缺陷外,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存在偏差。王艳碧则从个人、社会、学校、家庭四个因素来分析原因。张翼认为还应包括我国教育的缺失,包括家庭教育中缺少职业指导、人格教育、挫折教育,而学校教育进行着“临时抱佛脚”的就业指导。
3.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综述
陈康认为解决对策包括:(1)大学生更新择业观念。(2)树立择业信心,积极参与竞争。(3)培养独立意识,提高承受能力。(4)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心理教育。(5)学会运用心理调适的方式。包括自我暗示、适度宣泄、放松训练、注意力转移。宋玉冰将对策分为主客观两方面来说。指出客观上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意识、择业观念、择业心理准备等方面的教育。主观方面除前面提到的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李晗龙从学校角度指出了对策,包括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择业心理教育体系。纵向到底是指从大学二年级到毕业,择业心理指导者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有机结合。横向到边是指除了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外,还要开展职业测评服务和择业心理咨询。杨小劲认为大学生要做好择业心理准备包括正视现实、勇于竞争、百折不挠、放眼未来。而调适的方法又增加了教师帮助法。程玮提出,从认知层面帮助大学生建立发展的动态的职业价值个人构念系统,其核心是职业价值观从行为层面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运用挫折应对心理防御机制、增强自身应激能力;从人格结构层面帮助学生构建和谐自我概念,不断提升心理品质的深层质量。张莉指出从充满自信,恰当的职业定位,正视社会现实,正确对待择业挫折提高自身素质五个方面来应对择业心理问题。王艳碧则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方面提出了对策,指出政府和社会在就业问题上应发挥好导向和促进作用。较全面地从各角度提出了对策。
结语
本文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原因及解决对策这三个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对比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应进一步界定择业心理概念,分析择业心理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时应清各方面的职责,提出的对策应切实可行,良好的择业心理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身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还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时顺利适应职业及社会环境,发挥自身才能。
参考文献
【1】 陈康.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9, (10)
【2】 宋玉冰.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09,(2)
【3】 李晗龙.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 (3)
【4】 杨小劲.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方法.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1)
【5】 刘河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文教资料.2008 ,(1)
【6】 程玮.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内源性因素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7】 李一男.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辽宁教育研究.2008,(5)
【8】 许学海.浅谈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医管理杂志.2009,(2)
【9】 刘丰.浅析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职业技术.2009,(10)
【10】张莉.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调适.山西高等学校社 会科学学报.2010,(2)
关键词 心理压力 择业自主效能感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83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areer self-effic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Methods: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career self-efficacy scale of 1841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SPSS17.0, data processing. Results: (1) th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ores in the level,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boys scored higher, in addition to career self-efficacy sense there are still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s; (2) career low score of self-efficac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the score of each dimension significantly higher; (3) the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n total score and each dimension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career self-efficacy.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stress; career self efficacy; college students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关注,职业选择是就业的关键环节。个体在做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其对自己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自我感受和判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①Betz和Hacker在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基础上提出择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②择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实施、坚持职业选择等有关行为所需能力的信念,③也是个体对完成与职业选择等有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④
心理压力感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创伤体验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体验。⑤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适度的压力会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⑥有研究表明,压力对自我效能感普遍存在影响,自身因素带来的压力过大将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⑦并且心理压力会影响个体的归因风格,个体在压力较大时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从而使其在择业时自我效能感降低。⑧还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压力与核心自我评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当学生面对较大的心理压力,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降低。⑨因此,心理压力可能影响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择业效能感会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包括直接与间接的方式。⑩较高的择业效能感对个体探索职业、发展职业技能和合理选择职业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探讨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以及与心理压力的关系,为日后指导大学生提高择业自我效能感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被试,涵盖大一至大四。以班级为单位调查大学生共计1910名,发放问卷1910份,回收有效问卷 1841份。其中男生1165人,女生642人;大一468人,大二530人,大三417人,大四423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心理压力量表
采用张林、车文博、黎兵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共11个维度,由 63 个题目组成,每个题目采用1(没有)~5(极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越大。
1.2.2 择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采用石轩等修订的《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共 19 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根本没信心)~5(完全有信心)计分,得分越高,说明其体验的择业自我效能感越强。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均数检验、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总分为3.61,处于中上水平。从年级的分布来看,大二择业自我效能感最弱,而大四最强,大四与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大一、大二与大三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差异分析显示,女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得分要显著低于男生,见表1。
2.2 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压力的关系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得分与心理压力各维度及心理压力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
3 讨论
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水平处于中上水平,即大学生对未来找工作有较强的信心。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水平的择业效能感,表明男生对未来的工作信心更为充足。一方面,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有一定联系,社会上传统的观点可能会认为女生不如男生,另一方面,女性本身所具有一些特质,如性格偏柔弱、有更强的依赖等使得女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并且女性面临结婚生子的种种限制也确实在他们的工作中造成影响,从而降低了他们择业的信心。
从年级的分布来看,大四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最强,大二最低,并在四个年级中呈现出高―低―高的发展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大二学生已经从初入大学的兴奋中缓和下来,并且开始接触一些相对较难的课程,也开始目睹毕业生就业的困难,这些间接经验都降低了择业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中,二、三、四年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逐渐升高,由于择业自我效能感源自生活经验的整合,随着年级增加,大学生经历的事物增多,并且大三开始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大四学生获得就业信息与求职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
另外,结果还表明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可能与与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的联系。动机机制理论认为核心自我评价较低的个体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也不足,更消极地回避目标及有较低的回避目标动机。而高心理压力容易使个体出现较低的核心自我评价,从而导致择业自我效能感也较低,同样,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压力,使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否认自己,从而在择业时低估自己的能力,或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其择业自我效能得到提升;或者可以培养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减缓这些心理压力带来的冲击,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提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使大学生充分地发展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1jyte167
注释
① 丁芳,石轩.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及教育建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0-93.
② Hackett, G. and N.E. Betz,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1. 18(3): p. 326-339.
③ Betz, N.E. and G. Hackett,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career assess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Career, 1997.
④ STERRETT, E.A., Use of a Job Club to Increase Self-Efficacy: A Case Study of Return to Work.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1998. 35(2): p. 69-78.
⑤ 车文博.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3(3):3-9.
⑥ 陈虹霖,张一奇.大学生压力及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探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6):87-90.
⑦ 陶琪.大学生压力源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7:56.
⑧ 梁燕.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2012:92.
⑨ 安连超.大学生心理压力、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58.
⑩ 丁芳,石轩.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