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六年级数学册

六年级数学册

时间:2023-02-19 22:4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级数学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六年级数学册

第1篇

1、参考教案书及自己的个人经验编写而成

2、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八、应用题

1.王师傅生产500个零件,有495个合格,求合格率。

2.在一幅比例尺是1∶1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2cm,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3.一项工程,甲队独干15天完成,乙队独干20天完成,现在由两队合作干5天后,还剩下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4.画一个直径是3cm的圆,并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5.一辆汽车为灾区运送救灾物资,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km,12h可以到达目的地,由于气候原因,每小时比计划少行驶10km,这辆汽车实际上用多少小时到达灾区?(用比例方法解答)

6.一列快车从甲地到乙地需5h,一列慢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7h,现在两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已知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24km,求全程是多少千米?

7.拖拉机厂汁划制造720台拖拉机,已经干了4.5天,平均每天制造90台,剩下的要在3天内完成,平均每天制造多少台?

8.有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边长31.4cm的正方形,求它的表面积。

第3篇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18分)360÷15-2.5×1.4 5 6 × 2 3 + 4 9 ÷ 1 6 0.16+4÷( 3 8 - 1 8 )

3 7 - 2 5 + 4 7 - 3 5 43×99+43 3 5 ÷[( 1 5 + 1 3 )÷ 2 9 ]

四、看图回答问题。 1、小芳家上个月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和有线电视收视费一共支出360元,具体情况如右图。 (1)从图上看,支出最多的是( )费;( )费和( )费大致相等。 (2)水电费支出150元,大约占上述几项支出总和的( )%。 (3)有线电视收视费的支出占上述几项支出总和的 1 12 ,有线电视收视费支出了( )元。 (4)电话费大约支出( )元。 2、(1)把右面的扑克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出1张。摸到红桃“K”的可能性是 ( ) ( ) ;摸到“K”的可能性是 ( ) ( ) ;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 ( ) ( ) 。(2)从这些扑克牌中选出6张,任意摸一张,要使 摸到“J”的可能性是 1 3 ,应该选 “J”( )张。五、操作和计算。 1、(1)在右图中画出表示A点到直线的垂线。 (2)量一量,A点到直线的距离是( )厘米。 (3)过A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是一个长方体展开图的三个面。请你画出这个长方体展开图的另外三个面。

3、甲、乙两台机器的工作时间和耗电量如下表。时间/时 1 2 3 4 5 6甲机器耗电量/千瓦时 30 60 90 120 150 180乙机器耗电量/千瓦时 30 65 100 130 165 200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中描出每一组工作时间与耗电量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接起来。 (1)根据画出的图像,( )机器的工作时间和耗电量成正比例。 (2)根据画出的图像估计,工作2.5小时,甲机器的耗电量大约是( )千瓦时,乙机 器的耗电量大约是( )千瓦时。

六、解答实际问题。 1、有两堆煤,第一堆25.5吨,第二堆比第一堆的2倍少1.5吨。这两堆煤一共有多少吨?

2、某公司接到一批电脑显示器的定单,原计划每天生产50台,12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60台,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3、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个城市同时出,沿这两个城市的高速公路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这两个城市间的高速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4、小宁的身高是135厘米,小强比小宁高 1 5 。小强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5、李亮爸爸月收入2000元,妈妈月收入1800元。按规定李亮的爸爸、妈妈的月收入中,超过1600元的部分都要按5%缴纳个人所得税。李亮的爸爸、妈妈每月各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6、青山果园的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120棵,其中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1 4 。青山果园的苹果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7、一个圆柱形状的油桶,从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5分米。如果每升汽油重0.75千克,这个油桶可装汽油多少千克? 8、下面是白云小学六(1)班第一小组女生的身高记录单。编号 1 2 3 4 5 6 7身高/cm 142 143 140 154 145 144 168 (1)这组女生身高平均数是多少?中位数呢?

(2)你认为是用平均数还是用中位数代表这组女生的身高比较合适?

第4篇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过渡期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多的学生对应用题学习是一知半解,对基础差的学生简直是一窍不通,有的甚至想放弃数学学习。这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极不均衡的现象,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六年级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均衡发展呢?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很多学生在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学习时之所以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没有解题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没有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更没有具体良好的措施。导致对应用题的学习放弃,形成数学教学的不均衡现象。依据教育均衡发展原理,下面是本人从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措施上进行探讨。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读清题目,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弄清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如果题目没有读懂,后面你再怎么做也没有效果,读题、审题是解应用题的第一步。特别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让其反复去读题,只有读懂题目的意思,才能对解题有兴趣。在读题的过程中也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把对题目的理解说出来,大家共同探究,共同提高,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六第7题:一支工程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3.2千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25%,实际铺完这段铁路用了12天。原计划用多少天才能铺完?我先让全班的学生阅读题目五分钟,对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让其把对题目中不理解的地方说出来,让理解能力好的学生作解释。然后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说出直接条件是什么?如原计划每天铺3.2千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25%、实际铺完时间12天。所问的问题是什么?如原计划用多少天才能铺完?这对学习差的学生也不算很困难。让学习中等的学生回答间接的条件是什么?实际每天铺3.2×(1+25%)=4(千米)、铁路长4×12=48(千米)。让学习好一点的学生找出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原计划铺完的时间=铁路长度÷原计划每天铺3.2千米。即48÷3.2=15(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学习难点,使每一个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

学生对数学应用题学习的难点是没有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的有声、有色、动态形象把数学应用题中的数学术语、数学名词、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展示出来,这就达到去繁留简的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如学习数学应用题中的“相遇问题”时,学生很难抽象的正确理解相向和相遇的真正含义,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休课件演示马路交通的动态画面,同时制成能够拖动的直线,在动态演示一条马路上迎面行驶而来并相遇的场景时,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路线,并显示出两车相遇时的那条直线。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练十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第3大题第(2)小题: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多少小时两车相遇?很多学生对“两车相遇”这个数学术语无法理解。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把“两车相遇”这个数学术语用动态画面和拖动的直线的办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先理解“两车相遇”这个数学术语。然后再把两车的速度与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先进的教学资源把数学问题变难为易,掌握了解应用题的方法。得到数学式子:660÷(90+75)=4(小时)使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先进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

三、通过课堂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接受的教育条件相对均衡

不少学生对数学应用题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窍不通,极大原因是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去学习,就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共同成功。

第5篇

关键词: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主体性

最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教学理念及课堂教学目标也都发生了一定变化。新课标教学改革标准中侧重强调:“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展开,以此来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为例,通过深入解析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来全面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全面培育学生主体性

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有效构建优质的教学氛围,来不断维系师生间友好温馨的师生关系。现有研究资料证实,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不断烘托教学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北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变换》这一课时,运用课件呈现情境图,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并与其他学生进行学习交流。

请学生观察上图,思考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是如何变换的,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摆一摆,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教师则需要巡视学生的学习行为,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讨论交流中,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反馈。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讨论时间,学生都可以表现出十分自主的学习情绪。在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展开学习的首要前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科学引入新知识教学,使学生将自我所学知识有效内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提升自我数学学习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习自主性,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或者是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经过大量的学习讨论,学生得知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学生在优质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活跃于生活的道理。

三、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理念指出,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我学习潜能。笔者认为,教师若是想要高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需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出发点,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及生活经验,展开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教师需要鼓励班级中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如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自己的学习猜想。通过有效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展开积极的学习讨论,结合所有成员的智慧计算其面积,由学习小组自主选出一名代表发言。需要注意的是,班级中学生学习潜能不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的这一知识。只有将学生学习主体性充分发挥,才可以真正调动其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直接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十分关键。为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全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进而全面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做好数学知识的归纳概括

书本上的知识有些比较零散,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些规律或一般解题思路,使学生见到题时不会产生“狗咬刺猬,无从下嘴”的局面。比如:讲复合应用题时,应用题是一大难点,涉及类型较多,用到的数量关系也很多,这时我们就不应只是就题论题,而应教给学生一些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复合应用题解题方法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要么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最后的问题;要么从问题出发,推到最原始的已知条件。再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我们可归纳几类,然后教会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这样就可把内容繁杂的知识归为几类,以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去对待多种题目,从而把课本从厚教到薄。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扩展

我们还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扩展,比如:还说复合应用题,我们总结了一些规律或解题思路,但复合应用题可能涉及好多数量关系,但它们用到的分析方法就只有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我们可以用这两种方法去分析涉及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从而教会学生解答不同类型的复合应用题。实现对知识的扩展过程。再比如:几何初步知识的复习,课本上只出现了一些计算公式,而推导过程表现得不太具体。我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细讲一下推导过程,把课本上的知识展开。课本上出现的题较简单,或类型较少,而实际做题时发现学生好多题无法做,这也许是没把课本知识进行扩展的缘故。

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只有把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结合起来,才会对知识有充分的掌握。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在初学过程中,纵向联系比较突出,分为整数、小数、分数几大类分别讲解,而在12册复习时横向联系比较突出,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我认为可在复习12册时涉及到哪类应用题. 就拿出初学这部分应用题的课本进行纵向复习。然后再复习12册相关内容。再比如:一些应用题,既可用算术方法解,又可用方程解,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加强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5粒,小圆吃了6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6>5”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可以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的教学辅助设施,它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与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直接获得动态信息,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中许多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数学知识的纯理论性和抽象性,使许多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拉开了距离,而通过影视和课件的特别设置,就会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很容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数学有关原理,减少学生抽象思维过程,增强了学生理解能力。如在学习点、线、面、体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运用大量的图像和影视片段让学生感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这一几何事实,这就比干巴巴的纯理论讲解知识让学生接受快得多。因此,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是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采取措施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首先应保护好后进生的自尊心。每次考试丢分最多的是后进生,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也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应充分保护好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这要求教师说话时注意不说一些挖苦、讽刺的话,适当给予这部分学生一些鼓励。我们应全面看待后进生,不管哪方面,只要有进步,就适当地给予一些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后进生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35-01

设计好的小学数学作业能巩固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即时性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强化、总结和提升;而作业的批改是对这个过程的监督、评价和反思,是教师谋求师生互动交流、监控学生学习成果、督促学生进行知识转化的关键性环节,不仅影响着学生数学知识和素养的自主建构和强化,而且对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反思教师的教学以及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教学方式具有导向和指引功能。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细心、耐心和用心三个层面出发,提出几条优化措施。

一、细心改,让细节决定学生学业成功

“细节决定成败”的论断早已形成共识。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课程,作业的批改只有细心关注每一个细节,帮助学生排除每一块可能影响学生数学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绊脚石”,才能确保学生数学学业的成功,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数学作业设计的功能和价值。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一课,在批改作业“解方程x+15=75”时,教师往往会将眼光放在答案是否是“60”上,对其他细节则采取“无限信任学生”的批改思想,这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了祸根。因此,我们在批改此道作业时,至少应当关注以下几个细节:等号是否对齐、“解”字是否遗落、解题过程是否正确、是否懂得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依然相等)、未知数“x”是否书写无误等。

二、耐心改,让反馈成为师生对话机制

批改作业时,教师需要注重的是要耐心地去发现学生作业的盲点和错误。一般的,多数教师对学生的首次作业批改都比较尽心,能帮助学生找出其中的问题和改进之处。但由于小学数学教师任教的班级数量不一,教学的压力已经使其自由空间受到极大压制,导致其对学生更正、补交、反馈的二次作业批改力不从心,往往会因“批改倦怠”应付了事,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定势思维。针对学生作业的二次审阅,教师应该保持一种耐心批改的态度,让二次作业的反馈成为师生对话的有效机制。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时,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妈妈送给小明一个圆柱形玩具作为他的生日礼物,高8cm,底面直径4cm,现在小明为了避免玩具的表面受损,准备像包书皮一样为圆柱玩具“穿一件衣服”,如果你是小明,你应当买多大的纸片?对这个实际性的问题,学生在解答时出现了众多的问题,如高与直径混淆、计算错误、没有书写公式、漏“答”、单位遗落等,因此,笔者在一次批改时分别给予了指正。但为其指出错误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预设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二次审阅,对学生的修改进行再次批阅,并注意二次批改符号的正确使用,最终引导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为圆柱玩具穿衣服就是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高是8cm,底面半径是2cm”,并能准确地列出式子:S=2πr2+πdh=2×3.14×22+3.14×4×8,并进行正确的计算和解答。

三、用心改,让评价促进学生快乐改进

作业的批改主要是由批改符号、修订方式和评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批改符号和修订方式只要运用准确规则即可,但评语书写的科学化并非易事。评语书写与学生的答题情况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单纯从答题的正确率刚性使用固化评语,丝毫不考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原有认知水平,没有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度和动机激发方式,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造成极大打击。所以,教师在书写评语时,要用心思考,寄评价和激励于评语之中,多运用正向激励和导向的话语,让学生快乐学数学。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时,笔者布置了三道题目,在批改时,笔者除观察学生是否解答正确,一些细节(如设未知数、计算流程、“答”、列等式)是否无误,还将眼光放在了评语的书写上面。此次笔者改变了“优良”的等级评定方式,也不采用“好,真棒”这样的生硬评价,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解答情况写一句与之相匹配的评语,如对于全部解答正确、平时表现优异的学生,笔者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答题结构优美,非常棒!老师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种状态。”而对于一些粗心的孩子,如经常忘记“设未知数”和“答”的群体,笔者则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能准确解答,非常好,如果你能时刻注意‘设未知数等细节,一定会变得更加优秀的。”

第8篇

“你知道吗”栏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拓展性知识的重要载体,是贯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文化的重要体现。2012年前苏教版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教材中没有安排这一内容,仅在三至六年级教材中进行了安排。2012版的一年级教材中增加了“你知道吗”这一栏目,各册编排次数统计如下:

在调查中我们有与王老师同样的感受,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对“你知道吗”内容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忽视了这些内容的教学。有的教师在公开教学中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只是用精美的课件呈现,实际未发挥多大的作用;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仅让学生自由阅读,“你知道吗”所要传承的数学文化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何在教学中将“你知道吗”栏目的功效落实到实处呢?

一、与教学无痕融合,提高课堂效率

苏教版“你知道吗”栏目是随各单元的内容相机编排的。如将这一内容与新知识教学无痕融合,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你知道吗”栏目编排的真正价值。

如在教学“认识负数”这一内容时,我们首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水果批发市场一天运进水果3吨,运出水果2吨。在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记录的基础上,教师利用“你知道吗”介绍了我国古代记录相反意义量的方法——“粮食入仓为正,出仓为负;收入的钱为正,付出的钱为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含义和用途。随着教学的继续进行,又相机呈现了“正数”、“负数”的概念,并介绍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数学史的介绍与新知识的教学无痕融合,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还起到了在资料介绍这段时间内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与问题解决接轨,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如能结合具体的问题,科学安排“你知道吗”内容的渗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问题解决前激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应用”单元例2有关纳税问题之前,教师激疑:纳税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什么是纳税呢?为什么要纳税呢?怎样纳税呢?请同学们首先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这些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阅读理解“你知道吗”这一内容的兴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又适当拓展介绍了纳税的相关知识。此时,学生再解决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已不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无声地渗透进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2.问题解决中介绍

如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1页第10题:你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素数吗?

8=( )+( ) 10=( )+( )……

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激趣:根据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样的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你知道吗”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我国数学家王元和潘承洞,尤其是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成就。并指出“哥德巴赫猜想”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未能完成的“猜想”,希望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去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执著追求、不怕挫折、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对学生进行了无声的教育。

3.问题解决后尝试

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上,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曾有一种‘铺地锦’的乘法计算方法。你想学一学吗?”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用这种方法解决前面复习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开拓眼界的同时,学生对数学这门科学由繁到简的内在规律又增加了一种感性认识。

三、与生活实际相联,加深新知认识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如能将“你知道吗”内容的呈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学生认识,提高拓展性知识的实效。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过程中,在学生初步认识比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为什么许多同学的妈妈喜欢穿高跟鞋?为什么芭蕾舞演员跳舞时要踮起脚尖?”在学生“愤悱”之时,教师提出:“阅读了第71页的‘你知道吗’就明白了!”这样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你知道吗”文本的解读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分别计算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与不踮脚尖时下身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值,“黄金比”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与数学活动融合,开阔学生视野

苏教版“你知道吗”栏目因篇幅的限制,数量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你知道吗”呈现的内容相对也比较简洁。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提高栏目教学的实效?教学中可通过开展数学活动从以下两个层次进行。

横向拓展,即在某一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如许多“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一些中外数学家的贡献。教学中可开展“数学家的故事”专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到图书馆查找等形式收集某一数学家的故事。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可以口头交流,也可以用“数学手抄报”的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教师和学生合作,将学生收集到的数学家的故事用展板的形式集中呈现出来让学生交流学习。实践中,我们将“讲数学家的故事”作为学校“数学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班级、年级、学校层层宣讲、选拔评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纵向拓展,即围绕某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挖掘。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你知道吗”主要介绍了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正四棱台体积的计算方法和中国古代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古代在几何学上还有哪些主要成就呢?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拓展: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古代在数学的其他方面又有哪些不同的成就?这样可以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同时,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数学文明中应有的地位,防止产生在数学文化史介绍中“唯我独尊”的情况。

五、与相关学科嫁接,实现教学双赢

为提高“你知道吗”教学的实效,将数学与相关学科嫁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六年级上册“五线谱里的音符与分数”运用两种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大不一样。一是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度的讲解,学生虽然从分数的角度理解了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所表示的时值之间的关系,但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时很难有情感的投入,学生机械地接受了这一栏目的信息。二是与音乐教师进行沟通,让学生带着音乐和数学课本同时走进音乐教室,这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音乐教师在乐理知识教学时,首先和同学们回顾了常见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并用钢琴分别演奏这些音符,让学生对这些音符的时长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教师提出:“这些音符的时值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课本,阅读第61页‘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准确理解“五线谱里的音符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对提高音乐素养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了数学教学和音乐教学的双赢。

六、与前后教材沟通,提高使用实效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了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而“你知道吗”是随教学内容相机穿插安排的。这就可能出现,在前一阶段某一内容的后面编排了“你知道吗”而后一阶段没有编排,或者相反。也有可能某一内容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的编排中均安排了“你知道吗”内容。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前瞻后顾”,加强教材前后之间的沟通,才能充分发挥“你知道吗”栏目的功效。

第9篇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出发,把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在前七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第八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新授内容仍然分四个领域安排。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百分数。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教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严格遵照《标准》的要求,精选传统小学数学里有关形体的知识,增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事实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领域:先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扇形统计图,再教学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的统计量。有些时候,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反映。本册教材里的统计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

“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编排了三次实践活动。第一次是利用圆柱的体积知识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应用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的规律推算铁块的体积。第二次是结合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研究图形的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关系。第三次是使用工具或应用步测的方法,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研究现象,探索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根据《标准》里具体目标的设计分类,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把内容分成数的运算、数的认识、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四个部分进行复习。把解决实际问题纳入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复习的效率。“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个部分进行复习。在总复习里还安排了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分别研究住房面积的变化、旅游费用的预算、调查周围的绿地面积、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并富有教育意义。

另外,教材充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里的应用。编排的“思考题”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还多次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与效果。

二、全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6.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

7.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砸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

  2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思考

一、分册复习

在六年级的数学总复习阶段开始前,我是把四到六年级的数学书全都找出来,然后一本一本复习,很多老师对我的做法很质疑,我的解释就是单个知识点你都没有弄懂,那么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学生更加容易混淆. 把每一册的数学复习好了,在以后总复习中学生自己都能把相关知识归纳在一起 ,而且都能理解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二、总复习

教师全面了解全班情况,知道每一名学生现在学到了什么程度,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知识;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六年级知识特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三、抓好基础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中,首先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运用:一是概念.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每部分的知识点,把容易混淆的内容一一区别开来. 比如:让学生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等等. 二是开拓视野. 在数学复习中,老师要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反馈教学. 比如:a的■与b的■相等,比较a、b大小(a、b都不为零). 解答完这个题,再给学生出一道题:甲班的■同乙班的■的人数相等,那么,甲班同乙班人数谁多谁少?稍微这么一改,有的学生就无从下手了. 教师应提示学生a、b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那么甲班和乙班是班级的名称,它同a、b有何联系?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明白了. 三是公式推导. 比如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等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让学生进行回顾,亲自实践、亲自品尝. 四是知识对比.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尤其是小数、分数的乘法意义,学生们容易混淆. 要从整数乘法入手,看学生是不是写成几个数相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 五是计算能力. 很多学生到了六年级,连基本加减乘除计算都算错,更谈不上应用题了. 老师普遍认为是学生太粗心、不认真. 追根溯源,原因还是在老师. 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式子,进行分析,看是否能用简便方法,其次结合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计算. 学会了做题方法,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检查结果. 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地反馈教学,让学生把知识掌握了,应用更灵活,计算准确率就高了.

四、能力的培养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 在复习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巩固画图和测量的技能. 二要培养一题多变的能力. 重点是要抓住母题,使学生知道题目源于母题,万变不离其宗. 通过改变条件、问题和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还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启发学生多思考,从而达到善于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及解题能力. 三是是培养操作实践的能力. 如:八宝粥公司请包装公司设计一个能装6罐饮料盒子. [饮料盒为圆柱形,底面直径5厘米,高10厘米]你准备怎样设计?(提示:包装盒一般可设计成长方体,要求需要多少硬纸板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即先确定饮料怎么摆)这时不急于让学生做,让学生找易拉罐摆放. 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获得直接感受把题解出来. 但有的同学做得不切合实际,确定的长、宽、高不适中. 所以教师必须把学生做的几种方法都一一列出来让学生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们选用最省料的方法.

五、学困生转化工作

第11篇

在第二学段,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找出数量关系中的规律性;加强数形之间和数式(用数、字母或运算符号连接的式子)之间的衔接;加强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经历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

情境一:见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3至44页“数学与体育”。有8名学生进行乒乓球比赛,一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出示图例后,再列出算式应为 :1+2+3+4+5+6+7=28(场),归纳数式为:8×7÷2=28(场)。

情境二:见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3至44页“数学与体育”中“练一练”第1题(图略):一场体育比赛中,一共有10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人握一次,一共握了几次手?算式为:1+2+3+4+5+6+7+8+9=45 (次), 归纳数式为:10×9÷2=45(次)。第二题(图略):星星体操队表演队,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络方式。一旦有事,先由教练同时通知两位队长,这两位队长再分别同时通知两名同学,依次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个人,如果每次同时通知两人共需1分钟,6分钟可以通知到多少同学?列出算式为:2+4+8+16+32+64=126(个),归纳数式为:21+22+23+24+25+26=2(26-1)/(2-1)=27-2=126(个)。

情境三: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36至37页“数图中的学问”的“练一练”,应增加图形与数式的联系。

第36页第一题图三,应改为连续的两幅图:

数式分别为:0+1+2+3+4=10(个)、(0+1+2+3+4)×(0+1+2)=30(个),30-6=24 (个),所以改动后的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分别为30个和24个。

第37页“数学游戏”(图略)后面应增加表格如下:

“练一练”中还应增加如下的内容有:

①春节到了,六(2)班同学每两人之间互通一次电话拜年,一共通了1225次电话,猜一猜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②观察下面表格后认真回答问题。

当输入8时,输出的数据是多少?当输入n呢?(可提示学生:n/n2+1)

③同一平面内,2条直线相交只有1个交点。3条直线两两相交呢?……填空表格并回答问题:

当m条直线两两相交呢?写出数式。

综上所述,数式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变化及规律性。它是学生小学阶段结束以后后续学习代数知识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学生后续学习数列、排列、组合以及空间图形相结合等知识的主要内容,所以,竖式对于建立数学模型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17-02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数学教师在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时“变了味”:有些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失去了探究的价值;有些离生活太远,学生无法借助“生活”获得启发,相反被所谓的生活化情境所困扰。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回归生活本色,追寻数学原味?2013年5月,我校成立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组,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课堂实践、教后反思、课后拓展再实践对生活化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以下是笔者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思考。

一、依托数学教材,巧用“生活素材”

纵观人教版数学教材,课本改变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呈现形式,设计了很多图文并茂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大部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通过情境再现数学条件和要探究的问题,它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近生活,发现蕴含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重要载体。课题组对人教版数学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以生活化为情境的主题占有很大比例,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有效地依托教材,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就能让学生在发现、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这一单元,教材先安排了相关百分数知识的学习,然后在本单元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存款利息的学习。教材首先介绍了纳税知识,通过四幅图让学生感受纳税的意义,从小树立纳税意识;接下来,教师通过一幅老奶奶和银行工作人员的对话以及一个存款利率表将学生带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将存款与利息的知识安排在六年级是有一定道理的,六年级的学生对钱的观念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已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并且经常能在生活中看到家长和银行打交道的情景,完全有能力学会理财知识。所以,本情境图容易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在银行看到的利率表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可趁机结合情境图让学生体会本课内容的生活实际意义。如在情境图中,老奶奶说了一句话:“我存入1000元,一年后我可以取回多少钱呢?”学生结合对话展开探究。有的学生会回想起家长平时在家如何求本金和利息的方法,进而自主尝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方法。学生能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体会什么是理财。第五单元百分数学习完之后,第六单元统计知识的后面就出现了一个“合理存款”的数学活动。教材通过呈现银行调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银行深入了解有关存款和利息的知识,如课本111页的定期储蓄存款方案就是学生和家长深入银行

调查后,和家长、同学一起设计的方案,通过对各类储蓄进行比较,就能在探究过程逐步体会理财的意义。可以说,人教版数学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图还有很多,如果教师能深入挖掘、精心引导,学生就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

二、优化教学模式,巧设“生活模拟”

新课标理念强调数学学习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背景,立足儿童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倡导“设置生活情境―建构数学模型―对所建数学模型的验证与应用”的课堂模式。如果教师能抓住学习中的难点,精心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模拟中发现数学、验证数学、应用数学,学生的兴趣必然大大提高,同时,生活模拟的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

如,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都出现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它们构成了分数应用题。而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难点,特别是百分数应用题,多数学生容易被题目中的关系所混淆,得出错误的解题方法。为此,课题组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精心设计了生活模拟情境,将分数应用题变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学习完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如下生活模拟情境:有一家超市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很多商品卖不出去,现在,他们想要高薪聘请几个营销主管来设计促销方案,于是出了两组应聘题,全部算对就能被应用。

第一组:

1.篮球原价120元,降价了20%,现价卖多少元?

2.羽毛球拍原价45元,比现价高30%,现价卖多少元?

3.象棋原价36元,现打七折出售,现价卖多少元?

4.溜冰鞋原价卖140元,比原价减少40%卖出,现价卖多少元?

第一组全部算对的学生就可以进入第二组进行进货模拟。

第二组:

1.牙膏每支3元,如果一次批发30支,每支2元;如果一次批发10支,打7折。你打算怎样进货,并说明理由。

2.排球批发价120元,原价180元,优惠了百分之几?

3.足球优惠了30%后的批发价为80元,原价是多少元?

这两组题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全部呈现了,它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打折是商场常用的营销手段,而这两组问题呈现给学生的也是多元的思考。由于小学生都有好胜心理,生活模拟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每个学生都想应聘上。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而是允许学生课后去思考,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巧妙的生活模拟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在课堂反馈上,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些题目有着清晰的理解。真正难倒学生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学生研究问题的激情,如果能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三、回归教学本色,巧借“生活问题”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后能用上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将数学学习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时,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应用数学知识时,学生在收集、整理、处理和加工生活中的数学时,就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应用中的魅力,进而提升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