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时间:2022-08-28 11:34: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投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投资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海湾国家投资中国

海湾阿拉伯国家是世界重要的资金输出地区。海湾国家的对外投资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热切关注。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攀升,海湾国家的资本积累变得更加雄厚,有力推动着海湾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海湾对海外投资的力度和范围也在不断增加。对华投资近两年内无论是规模还是领域均有着实质性突破。

一、海湾国家的海外资产

海湾国家的海外资产大部分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高价时期开始积累的。1973——1979年,海湾国家的累计石油收入为9318亿美元,年均递增达35.8%。而这些国家落后的工业和容量相对较小的经济规模,使得这些石油美元在国内的使用极为有限,因此形成剩余资金,剩余资金的外流就形成了他们今天的海外资产。20世纪70——90年代,阿拉伯国家对外投资高达8000亿美元,对内投资仅450亿美元,只占5%。(1)海湾国家的海外资产最初为银行存款,后逐渐以小额资产开始进行工业投资和购置不动产,发展到今天的银行存款、工业投资、购置不动产与购买工业国家的债券和证券等并举。海湾国家的海外资产,无论以哪种形式流动在外,都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

1985年末,海湾国家在国外商业银行中的纯资产已达450亿美元。(2)80年代中期后,由于世界油价下滑,加之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海湾海外资产缩减。至1998年年初,海湾国家的海外资产又回升至5100亿美元。(3)

2002年以后,随着油价攀升,海湾收入剧增。2004年海湾国家石油总收入为1560亿美元,2005年、2006、2007年分别为1670亿美元、2270亿美元、3810亿美元,预计2008年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幅近57%。沙特央行最新的月度公报:截止2008年3月,沙特的年度净国外资产比前一年增长了48%,达到3456亿美元。

海湾国家银行系统积累了规模仅次于中国的外汇资产,对外投资大幅增加。

华盛顿国际金融学院的报告指出,2000-2006年海湾国家输出资金5400亿美元。2007年海湾海外资产约为1.8万亿美元,预计2008年年底海湾海外资产将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二、海湾国家的对华投资

长期以来,海湾国家的投资对象主要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和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一直处于低水平,且投资领域狭窄。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海湾对华投资逐年上升,但实质性的大动作见诸不多。而近两年,海湾国家的对华投资规模在迅速上扬,投资领域也从原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到金融、地产、酒店等,能源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海湾对华投资已翻开新的篇章。

80年代,部分海湾资金开始进入到中国,主要是政府贷款和直接投资两类。科威特基金会于1982年向中国提供第一笔贷款,用于安徽宁国水泥厂等项目建设。海湾国家的在华直接投资自1984年开始,最初三年来华投资的阿拉伯国家有科威特、利比亚、突尼斯、约旦、黎巴嫩、阿曼,共达成9个项目的协议,共计金额10840万美元,实际投资额204万美元。(5)1985年,科威特投资总局通过J.E中国投资基金进行间接投资,还以流通股方式通过香港投资机构向中国企业投资。(6)1985年,中国、科威特和突尼斯合资在秦皇岛建立化肥有限公司,总投资为5800万美元,科威特、突尼斯各占30%股份,中国40%,1991年投产。1987年,阿联酋在深圳独资兴建深圳国际炼油厂,总投资3.24亿美元,年加工原油300万吨。(7)

90年代后,海湾国家在华投资显著增长,截至1996年,所有海湾国家都在中国进行了投资,投资额最大的是科威特,其次是阿联酋。1991年至1996年,这两个国家在华总投资额分别为1.9947亿美元和2500万美元。199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美国阿科公司和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联合开发南海崖城13——1气田,项目1995年建成,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与外国合作的的大型海洋石油天然气项目。1995年12月,中国与沙特达成协议,其一是在青岛建造一座炼油厂,预计投资为15——20亿美元,中国、沙特各持股40%、45%,韩国双龙公司持股15%;其二是沙特参与扩建茂名炼油厂,预计投资为10亿美元。此前,沙特阿尔布拉克集团公司与宁夏伊斯兰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资建立了宁夏阿尔布拉克伊斯兰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注册资本8000万美元,沙方出资60%,中方出资40%。此外,沙特还通过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在上海浦东投资8000万美元购买了一块地皮,并在宁波开发区投资5000万美元,开发有关项目。(8)

2003年,海湾六国对华实际投资额为7550万美元,占当年中国实际吸收外资总额的1.41%。(9)

截至2005年底,海湾六国在华投资合同额10.4亿美元,实际投资7.1亿美元。主要分布在轻工、石材、建材、房地产等行业。

2006年是海湾对华投资的一个里程碑,当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首次公开募股,海湾资本高调竞购。沙特王子瓦利德联合几家公司斥资20亿美元购买中行股份,最终获得3.9亿美元新股,随后又斥资约20亿美元认购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卡塔尔投资局购买了2.06亿美元工行股份,科威特投资总局购入7.2亿美元工行股份,成为此次工行上市最大的投资者。

2007年8月,卡塔尔多哈银行在上海开设代表处,多哈银行副执行总裁赛拉曼对媒体表示: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市场有我们最大的投资机会。

瓦立德王子素有“阿拉伯巴菲特”的美誉,在2006年《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他以200亿美元的净资产额排在第8位。瓦利德王子在美国和欧洲的金融、酒店、地产等行业有着巨额投资,他在全球投资了15个连锁饭店集团,拥有355家饭店。瓦利德王子对中国的酒店业也表现出极大兴趣,2007年,其王国控股公司旗下的迪拜上市酒店投资公司,以5800万美元收购昆山商贸酒店并更名为昆山瑞士大酒店。该公司透露,计划在未来3到5年间,在中国大陆投资10亿美元,开设15家以上的豪华酒店。瓦利德王子堪称海湾海外投资的典范,其对华投资的运作可看作海湾投资的风向标。

除金融外,海湾油资还积极进军中国房地产领域。2006年初,巴林沙密尔银行和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合作成立了1亿美元的伊斯兰基金,专门投资中国房地产。2006年6月,阿联酋最大私营房地产公司达马克(DamacProperties)与天津市政府签署签署协议,负责开发天津塘沽区滨海项目,总金额约27.25亿美元。项目包括住宅、酒店、港湾码头等。

迪拜最大地产公司Emaar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在上海的办公机构,将以多种方式投资中国地产业,Emaar为皇室成员所持有。2007年11月,迪拜投资(Istithmar)在上海设立代表处,这是Istithmar首次在阿联酋以外的地区设立海外代表处,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可见一斑。在此之前,迪拜投资就已试水中国市场,收购了汉思能源有限公司9.91%的股权。

迪拜世界公司(DubaiWorld)旗下的房地产子公司Limitless,已在青岛投资建设码头等大型水岸开发项目。正是Limitless开发了目前全球最豪华的“七星级”酒店。

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上海国际地产投资与开发博览会,云集了国际地产界的诸多知名公司,其中超过70%来自中东,多数具有石油资金背景。

阿联酋总理兼迪拜酋长所有的迪拜控股集团下属投资基金迪拜国际资本(DIC)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中国、印度和日本作为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进行投资,拟投资50亿美元。(10)2008年7月,DIC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米尔·安萨里表示:由于目前市场情况仍不明朗,金融机构依然存在很多难题,暂不考虑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投资,“但不包括中国”,他特别强调说。他认为中国的金融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同时,房地产、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也是DIC重点关注的行业。

中国科威特投资公司拥有资本8,000万科威特第纳尔(1科第=3.66美元)。2008年5月,中科投资公司负责人哈穆迪披露,该公司的目标是与地区金融公司合作在中国设立房地产投资基金,资本金达2.5亿美元。公司准备集中发展亚洲市场,已确定的有:中国、印度、印尼和越南。该公司主要从事基础设施、房地产、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工程项目。

2008年7月,科威特财政大臣穆斯塔法.什迈里表示,科投资总局和科财富基金不打算投资任何新的美国房产抵押债券。他说,科投资总局正研究加强在亚洲的投资,尤其是日本、印度和中国,希望投资这些国家的股票、债券和房产及其他领域。因为这些地区市场总体情况良好,处于发展阶段,投资回报高。(12)

能源领域是海湾在华投资的较早的领域之一,这几年的发展也引人注目。2007年7月由河北省三河市和巴林海湾金融控股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中国国际能源城项目在河北签约,投资总额50亿美元,主要包括工作区和住宅区,为亚洲能源领域的大公司提供服务。(13)

2008年6月,科威特石油公司将壳牌和陶氏化学两公司列入合作成员的名单,参与中石化在广东南部的联合炼厂项目。两家外国合作公司在新炼厂和石化厂的所占份额较少,合作方中石化将占有50%-51%的股份。广东南沙炼厂的建设成本在75亿至90亿美元之间。

2007年3月,中石化、沙特阿美及美国埃克森.美孚宣布成立两家三方合资公司,资本总额50亿美元,这两家公司分别是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其中美孚和阿美各持有25%的股份,其余的由中石化及当地政府共有。这一合资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炼油、化工生产与销售、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合资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1月,中石化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萨比克签署框架协议,合资在天津建立大型石化项目,双方各占50%的股权。预计投资17亿美元,拟于2009年完工。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萨比克在设立亚洲工业中心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14)

沙特对华投资从2004年起持续显著增长,沙资企业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目前沙特在200个对华直接投资的国家中列第65位。沙特对华投资企业资金雄厚,平均每个企业达928.5万美元。沙对华投资主要领域有石油、天然气、生产加工部分原材料等。截至2007年10月,沙特在华直接投资企业59家,总投资额58.5亿美元。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低迷,美元持续贬值,海湾国家海外投资屡遭重挫。而除科威特以外的海湾5国实行当地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政策,给自身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此外,为了避免国内出现经济过热,海湾政府的财政支出并没有与石油收入同步增幅,通货膨胀在海湾国家已持续多年。

中国经济20年强劲增长,人民币不断升值,海湾资本正是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而进行战略性投资,希望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果实。

美国经济放缓也许会导致原油需求下降,海湾国家海外资产增速会随之下降,加上亚洲经济并未与西方完全脱钩,所以海湾对该地区的投资也将放缓。但海湾投资者对亚洲市场的关注不会减少,对中国的投资仍将呈上升趋势。目前,海湾国家的对华投资,无论是与该地区国家实际对外投资能力还是与中国吸引外资的总量都不成比例,海湾资本进军中国市场才刚开始。

参考文献:

[1]杨光:中东的经济地区化与中国.[EB/OL]/show/show_fruit.asp?id=498

[2]陈宗德倪星源:经济迅速发展的海湾六国.[M].第175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

[3]钱学文:海湾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研究.[M].第68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M].第45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王静祺:列国志_科威特卷.[M].第15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6]江淳郭应德:中阿关系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第512-513页.2001年

[7]王铁铮林松也:中东国家通史_沙特阿拉伯卷.[M].第326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

[8]叶文楼徐莎: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_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收益及前景分析[C].第63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

[9]中国驻阿联酋使馆经商参处[EB/OL]/aarticle/jmxw/200802/20080205388957.html

[10]中国驻科威特使馆经商处[EB/OL]/aarticle/jmxw/200805/20080505549645.html

[11]中国驻科威特使馆经商处[EB/OL]/aarticle/jmxw/200807/20080705675164.html

第2篇

一、我国中小企业投资问题

1.忽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对于既定的投资项目,中小企业缺乏一定的项目管理意识。为了节省成本,大多数企业不会用专业人员进行项目监督,只是任意派两三个人员进行必要的管理。由于企业派出的人员非专业,缺乏项目管理素养与整体项目规划思路,导致项目建设的安排不合理,出现不该有的延误与延期,从而增加了项目的后期投资,使项目成本进一步增加,项目建设质量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投资风险大对任何企业来说,投资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和公司风险。市场风险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外部宏观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威胁,即不可分散性风险;公司风险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决策错误等造成的利益损失,即可分散性风险。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人员素质有限、资金有限、投资较随意等一系列管理缺陷,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对市场风险和公司风险的应对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其比大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

二、中小企业投资问题解决对策

1.企业投资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意识是投资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企业战略管理的形成需要进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与行业环境分析。SWO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企业战略分析工具。通过对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进行定性分析,构建SWOT战略分析矩阵,通过对相互影响各个因素间的关系的比较分析,找出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以及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扬长避短,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进而形成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

2.重视项目投资的管理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要全面收集项目投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投资方案,尽可能使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化,做好投资可行性分析工作,并聘请专家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获得最佳投资方案,做好投资风险的前期控制;在投资实施阶段,把握最佳的投资机会,加快实施投资计划,尽快进入投资回收阶段;在投资回收阶段,重点做好整个投资的监理工作,集中精力关注投资相关信息的反馈,及时进行投资方案的改进;在投资收尾阶段,主要抓好残值变现和项目经验总结两个工作,为新一轮投资做准备。

3.重视投资风险管理中小企业本身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比较复杂,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又有限,导致其面临的市场风险与公司风险都比较大。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需要做好投资风险管理工作,在维持一定的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损失。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重点做中短期投资,尽量减少长期投资的风险;二是投资决策方式简单化,主要使用简单易行的投资回收期法和投资报酬率法;三是通过投资风险预测小组的建立来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三、结语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管理局限性的存在,在投资决策方面存在投资战略缺失、项目投资管理意识薄弱、风险应对能力差、投资人才配置不当和投资决策缺乏创新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中小企业需要通过战略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以及投资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投资决策的方向明确化、风险最低化和成本最小化,保证中小企业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作者:涂远单位:云南江有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第3篇

一、合理划分投资项目突出审计重点建设项目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合理确定造价,有效控制质量”,“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评价建设项目绩效,为提高投资整体效果服务,为建立和规范“管理科学、职责清晰、高效运作、严格有序”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服务。“全过程、全方位”审计就是基于上述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针对过程中每一控制点的一种跟踪审计,要求细,难度高,效果好,但工作量大,在目前各单位投资项目较多,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要区别对待。审计时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大小、重要程度把投资项目划分为重点建设项目和一般建设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是指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单项投资在一定数额以上的项目(如1500万元以上的工程),或者虽然未达到以上限额,但审计认为应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对待的特殊工程。一般建设项目是指未列入重点项目的较小工程。对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应采取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事后审计为辅”的原则,严格对工程建设程序性和实质性内容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对一般建设项目审计应采取以“事前审计为辅,事中、事后审计为主”的原则,严格对工程建设程序性和实质性内容的主要过程、主要环节进行审计监督。这样作的优点是可以解决在力量不足时通过抓大放小、突出重点来确保重点项目投资审计的质量,当然在审计力量及人员素质允许的条件下不断扩大“全过程、全方位”审计的范围和深度才是项目投资审计最终追求的目标。

二、事前审计是控制项目投资的重要源泉

事前审计主要是作好开工前审计,它是控制项目投资的源头和前提保证。审计人员应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对建设单位(项目业主或法人)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效益性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审计意见。对建设项目开工前的有关批件、资金来源、初步设计、施工队伍、招标过程、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审计或参与监控,重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审查项目投资程序执行情况

1.对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是否按规定进行了论证。

2.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有关文件的编制、审批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定,有无越权审批的现象。

3.项目立项、投资计划是否按现行分级管理的规定具备合法手续。

4.项目法人(或业主)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内控制度等是否建立健全。

5.设计、监理、施工、物资(含设备)供应等承建单位的资质等级、资信能力、技术服务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财务状况是否良好。

6.征地拆迁、施工现场“四通一平’等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已准备就绪。

(二)审查建设资金的筹措与保障情况

1.资金筹措方式是否科学,资金来源是否安全,资金成本是否经济,前期资金是否到位。

2.建设资金来源为自筹的部分,审查建设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建设期间的财务预算,根据经营和积累情况,测算建设期间可能筹集到的建设资金是否可以满足投资需要。

3.建设资金来源为拨款的部分,审查有无拨款单位下达的相关文件。

4.建设资金来源为贷款的部分,审查是否签订了贷款意向或协议书。

5.建设资金来源为利用外资的部分,审查其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否签订了合同、协议等。

6.建设资金来源为合资经营项目的部分,审查合资企业合同中资金来源和各方出资比例、时间,中介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三)审查初步设计及概算的内容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适用,费用计算是否合规、准确。

1.总概算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有无夹带计划外工程、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或者用计划外项目挤占计划内项目的情况;有无少列、漏列工程和费用项目,或者故意留缺口,将限额以上项目压为限额以下项目的问题。

2.编制概算所依据的指标、定额、费率、材料(设备)的预算价格等是否现行适用,费用计算是否合规、准确。

3.对初步设计的可行性、技术性、经济性以及程序进行优化审查。初步设计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确定与控制建设项目造价的基础,设计是否经济合理,对控制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措施很多,如推行限额设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设计招标;引入设计监理加强设计审查;运用价值工程从功能和价值上优化设计方案。

(四)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规范招投标行为。

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招标,招标方式、程序和评标办法是否客观、严密,必要时审计组可参与招标过程监控。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各个经济主体凭借实力公开公平参与竞争,杜绝邀标及对内部施工单位的保护,限制工程转包或者转让资质收取管理费的行为,加强对项目投资中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

另对重点建设项目可进一步采取“新开工项目审批表”的方式逐一审查,并规定“未经审计,不得开工”政策。

三、事中审计是控制项目投资的有效途径

事中审计主要是作好建设期间审计,它是控制项目投资的重中之重。建设项目开工后至竣工决算之前,审计组应对项目建设中的各环节、各流程的主要控制点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工程进度和质量实施过程监控,对建设单位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与建设项目有关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实质性审计,重点应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一)确定控制点,适时进行符合性测试,及时对有问题的环节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建设期间各环节畅通。符合性测试应包括:

1.业主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具体包括指挥协调、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财务控制、投资控制、工期控制、质量控制、合同控制、信息控制、招标控制等。

2.监理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具体包括监理资格、现场组织、现场人员配备、监理大纲、实施细则等。

3.施工环节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具体包括施工资质、施工组织、施工计划、技术装备、质保系统、形象进度、成本控制、施工档案等。

4.采购环节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具体包括采购方式、供货保证、产品质量、技术标准、运输方式、检测验收、付款方式、合同履行、售后服务等。(二)对签订建设工程合同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组要对建筑安装合同、物资采购合同进行审查及监督,并签署审计会审意见,作为签订合同的依据之一。主要是对总承包合同、分包合同、物资采购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招标投标文件的约定以及技术、商务澄清答疑的要求;合同的条款是否科学、具体、明确等内容进行审计监督,确保合同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

(三)对影响工程“质量、工期、造价”三大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进行审计。审计组可通过参与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措施)、施工网络计划、重大设计变更的技术经济论证;参与工程施工图交底;参与施工图设计预算审查工作,签署施工图预算审计意见,来实现过程监督。

(四)对建设项目变更情况进行审计。概(预)算的调整是否依照国家规定的编制办法、定额、标准,由有资质的单位编制,是否按规定程序报批;设计变更的内容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齐全;有无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标准的问题。

(五)对建设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并按计划及时到位;建设资金是否按规定使用,有无被转移、侵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有无非法集资、摊派和乱收费问题。

(六)对施工单位的分包转包行为进行审计。主要审查施工单位有无以下非法转包工程行为:

1.有无将中标项目转让,或者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

2.有无将项目主体、关键性工程分包的行为。

3.分包是否在合同中约定或者经招标人(项目法人)同意。

4.分包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和技术实力。

5.有无多次分包行为。

(七)坚持“先审计、后付款”原则是控制质量和造价必需手段。无论是对未完单位工程支付予付款,还是对已完单位工程结算价款,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审计,方可作为工程结算及财务付款的依据。单位工程结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1.建筑安装工程合同及开、竣工验收资料是否齐备,并按规定履行了合法手续。

2.工程价款结算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工程预付款及年度划线结算是否以监理单位注册监理工程师签发的工程进度款支付令和年度分部分项工程验收记录为依据。

3.单位工程预算结算的工程量是否与施工图纸、工程施工签证(设计变更、隐蔽工程、材料代用等)相符合,计算是否准确。

4.预算定额套用是否准确,定额材料消耗量分析、汇总是否准确。

5.建设工程材料预结算价格是否准确,材料价差调整是否符合规定,有无随意扩大调差范围的问题。对于特殊的新型材料、配件的预结算价格,必须由使用单位提供有关资料及测算依据,按程序报审计部审计确认后,方可进入工程预结算;一次性使用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新型材料、配件,应由审计部初审后提出审计意见报集团公司领导特批;对于一般材料、配件,其价格必须控制在同期、同种类、同规格材料、配件市场指导价格的5%范围内。

6.各项取费是否符合规定,有无随意扩大取费范围、提高取费标准的问题。

7.有无偷工减料、高估冒算、虚报冒领工程款等问题。

8.有关质监、监理、材料试验、施工记录、工程档案等原始资料是否完备、真实。

9.未完工程按形象进度结算时必须经过审计,并由建设方、施工方、监理签证后方可支付不超过90%的价款。

四、事后审计是控制项目投资的最后保证

事后审计主要是作好竣工决算审计和投资评价,建设项目竣工之后,交付使用之前,审计组应对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最终审定。对项目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重点应从二个方面进行。

(一)按照“先审计、后决算、再转资”的审计原则对竣工项目的真实性、效益性、合法性、合规性(包括:建筑工程费用、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和工程建设其它费用)进行决算审计。为了避免重复工作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事前、事中审计的结果,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可作为申请固定资产转资,以及工程项目由基建财务核算转为生产财务核

算的内部依据。

1.审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效果,包括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管理制、工程建设监理制等方面的内容。

2.审查工程建设“工期、质量、投资”三大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

3.审查建设单位(项目法人)编制的竣工决算报表、竣工决算报告说明书、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财产总表及明细表等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1)审查竣工决算的编制依据是否符合规定,资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

(2)审查工程项目是否符合已批复的概算内容,有无概算外工程;

(3)审查尾工工程的未完工程量及所需的投资,查明是否留足投资和有无新增工程内容;

(4)审查建设项目结余资金,银行存款、现金和其它货币资金是否真实,有无帐外帐和小金库;

(5)审查库存物资实物和帐面价值是否真实,有无积压、隐瞒、转移和挪用;

(6)审查债权债务的是否真实,有无转移、挪用建设资金和清理债权债务不及时等问题;

(7)审查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财产是否真实合法;

(8)对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的认证情况进行审计,审查各项工程质量证明文件是否齐全,有无重大质量事故和经济损失。

(二)对项目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功能环保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竣工投产(试生产)后的预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即项目后评估)进行预测,评估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体效

第4篇

论文摘要:发展我国的期货基金,对于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分析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入手,对我国发展期货基金的必要性、期货基金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发展我国的期货基金提出了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期货投资基金机构投资者投资风险政策性建议

期货投资基金(以下简称期货基金)是指通过集资,以专业投资机构为操作主体所构成的期货投资活动,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期货投资基金于1949年产生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西方国家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工具,是当今国际期货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面对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历史机遇.如何正确认识、适时把握和发展我国的期货基金,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发展期货基金的必要性

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正逐步进入常规发展阶段,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和2003年全国期货市场共成交期货合约分别为13943.26万手和27986.42万手,分别较上年增长l5.75%和100.72%;成交金额34990.16亿元和108389.03亿元.较上年增长31%和174.47%:我国期货市场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市场规范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1999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配套实行的四个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的期货市场已经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2002年12月28日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这标志我国期货业已经形成了由证监会、期货业协会.交易所组成的三级监管体系,成为一—个具有自律功能的有机整体:

然而,当前市场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上市品种少.市场规模小,市场存量和增量资金明显不足,期货市场转移价格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政府对进入期货市场的投资者限制过多,市场规模的扩大受到严重的瓶颈限制;市场投资者结构以中小散户为主体,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市场波动性较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等等:

尽管如此.当前期货市场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期货品种将要增加,金融机构将允许参、控股期货公司并入市交易、期货公司要进行综合类试点.市场规模将要扩大,以及在WI’O要求下五年之内金融市场要全面对外开放:所以.现在尽快组建我国的期货投资基金,已成为期货行业和期货市场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功能和作用

期货基金采取集中资金、专家理财的投资方式,适应期货交易自身的特点.反过来也推动了期货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期货基金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个人投资者是期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当前.期货市场的高风险性和最低开户资金要求是我国个人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的主要障碍而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则是—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个人投资者将资金委托给基金进行投资,可以获得基金管理人在市场信息、投资经验、金融知识和操作技术等方面所拥有的优势,从而尽可能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失误,降低了投资风险:另外.由于基金对投资的最低限额要求不高,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决定购买数量,因此进入期货市场的门槛较低:所以.设立期货基金既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又为广大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提供了便利渠道:这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增加期货市场资金的供应量.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市场的活跃程度和流动性.促进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地发展:

2.稳定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属于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对于投机者尤其是中小投机者而言,期货投资的高杠杆率使其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按照目前期货经纪公司收取的8%的保证金率计算.期货价格1%的波动将会给投资者带来12.5%的盈利或亏损,如果发生涨跌停板(±3%),盈亏率更将达到37.5%:另外.由于目前期货经纪公司的一些不规范运作.如私下对冲等.也会给中小投资者带来损失:期货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活动.需要参与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投资经验.以及科学的获取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而这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如果中小投资者通过期货基金进行投资,则会由于投资基金在资金规模、经验、研究力量、获取信息、投资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提高资金的增值能力.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投资风险:而且由于期货基金是依法集资运作的,政府对期货基金实行严格的监管,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单个经纪行为中的不法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保证市场的公平、效率和透明,降低市场风险:所以说.引入期货基金,可以起到稳定期货市场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3.有利于培育期货机构投资者规范化的机构投资者是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保证在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下.市场容易波动.期货投资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地改善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相对理性,因此能有效避免市场的非理性波动,有利于倡导市场的理性运作,客观上也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4.有效地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提供重要的投资工具马可维兹分散理论认为:“建立彼此之间愈不相关的投资组合愈能降低投资风险。”资产之间的相关度越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就越低。1983年,Lintner博士在《管理商品——金融期货账户(基金)在股票与债券组合中的潜在作用》中指出,期货与股票、债券组合间的回报的相关性很弱,甚至为负。

因此,投资组合中加入期货基金,则有利于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和提高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有助于不同金融资源在不同金融工具和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理配置,为组合投资提供重要的投资工具:

5.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品种的创新与发展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推出,客观上需要有相应的投资载体相配套。期货基金的开展,将为基金业全面参与中国期货市场运作积累管理经验和实践经验,为迎接今后股票指数期货、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或期权上市打好基础。国外实践表明,期货基金在推动金融衍生品创新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发展我国期货投资基金的政策性建议

我国的期货基金,应该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并依托于期货市场而稳步发展:

1.加强期货基金的法律法规建设为保证我国期货基金少走弯路,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提高基金的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的需要,应该通过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借鉴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经验,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投资基金法》草案的指导思想入手.制订相应的期货投资基金的法律法规.保证期货基金的健康发展。

2.规范地下期货私募基金.发展契约型封闭式期货基金按基金组织形态划分,基金可以分为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契约型基金与公司型基金相比,具有制度更加严格和标准,发行方式和手段相对简单,操作程序和手续相对简便的特点。因此,契约型基金更能适应我国目前大众投资的需要.更易于被接受。按受益凭证是否可赎回划分,基金可以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相对于开放式基金,更能适合期货投资运作和获得长期稳定业绩,有利于稳定市场和加强监管: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期货市场发展的状况,目前我国应优先发展契约型封闭式期货基金。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着众多的地下期货私募基金.其形式主要是“XX基金”或“XX期货工作室”:其主要做法是将一些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由经验丰富的操盘手买卖期货合约,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操作者赚取佣金或部分收益。由于证监会的监管,这些基金大都以个人私募资金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基金的运作通常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方法.投资者可以随时加入但不能随时退出,一般以一个年度为期限,期间客户可以查看自己账户的资金和持仓情况。不难看出这些地下期货私募基金已经具备了契约型封闭式期货基金的基本特征.而且这种形式已经被许多人所采纳,在多年运作的基础上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基金的成功经验,在对这些期货私募基金进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契约型封闭式期货基金。

3.提高信息披露,强化基金监管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人们普遍缺乏投资和风险防范意识,在发展期货基金过程中,提高信息的披露和对期货基金进行有效监督.能保证期货基金市场的稳步发展。操作中可根据证监会规定的基金管理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完善期货基金的内控制度,强化自律功能。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中国期货业协会的作用,由协会建立一整套以风险和回报为标准的期货基金评估系统.对期货基金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估,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进一步强化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督。

4.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已有50多只证券基金.发展势头良好,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期货市场与证券市场具有相似陛.因此.在发展期货基金时.可充分借鉴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放宽政策限制.允许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起组建期货基金管理公司.为期货基金的顺利运行提供制度性保证:

第5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旨在以顾客购买周期为基本线索,结合饭店企业本身的基本特性来研究饭店企业顾客价值管理的内容与方法。饭店是通过向市场提供服务产品获取价值的。任何一个产品都会经历导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市场阶段。通过顾客价值管理,饭店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

论文关键词:购买周期饭店企业顾客价值

顾客在购买周期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饭店如果不能正确识别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及其环境特征,就不能进行正确地开发饭店产品、灵活地制定营销定价决策,也就不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恰当的反应。

饭店结合顾客购买周期实现顾客价值管理,能够实现持续跟踪顾客的需求变化,为他们开发合适的价值方案,以把握变化带来的机会。因此,通过顾客价值管理,饭店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本文旨在以顾客购买周期为基本线索,结合饭店企业本身的基本特性来研究饭店企业顾客价值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饭店企业顾客购买周期的阶段划分

(一)信息收集阶段

这一阶段,顾客通过各种信息源进行信息收集。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口碑、杂志、书籍等多种渠道都是顾客获取对饭店企业的初步印象和进一步信息的途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渠道,其地位正在迅速崛起。媒体消费时间调查显示,从2002年到2006年,互联网在媒体消费时间中所占的比例从20%上升到36%,其中领军网站如百度的覆盖率达到66%。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渠道会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二)产品订购阶段

进入到这一阶段的潜在顾客,会与饭店企业发生实质性的接触(如:电话预定或者亲自到总台预定等)。这表明双方关系经过了初步考验,顾客已经对饭店建立了基本信任,顾客成为饭店的客人,不过,由于双方刚刚建立信任,所以顾客还不会积极宣传该饭店,因为其产品状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核实。在这一阶段,顾客与饭店、顾客与顾客互动将进一步影响顾客对饭店的服务、比较优势和其自身的需要的感知。

(三)忠诚顾客阶段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使顾客满意进而培养顾客忠诚,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顾客能够再次光顾饭店,表明对饭店的服务比较满意,这就为其进一步转化为忠诚顾客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是顾客稳定消费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顾客忠诚的绝佳时期。在忠诚阶段,顾客会积极宣传该饭店,成为饭店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合作者。在忠诚阶段,顾客会优先,甚至会完全将该饭店作为选择对象。这时,对顾客而言,不确定性降低到了最低,他们与饭店进行积极主动的互动达到最佳。

(四)关系衰退阶段

关系衰退阶段顾客体验到的价值取决于企业的价值恢复行动。如果饭店企业能够针对令顾客不满意的情景层次的价值进行实质性的改进,使顾客能够认知到显著的价值增加从而超过他们关注的竞争者,双方的关系就可以实现恢复性发展。否则,关系就会走向解散。这一时期的忠诚顾客往往表现出消费不稳定的特征,酒店必须要及时洞察顾客的这一转变,认真分析引起顾客转向的原因,并及时调整酒店的服务,以挽回忠诚顾客。

在这个周期的任何阶段,顾客都有可能离去,或者留在这个周期或进入下一个阶段。在饭店服务实践中不少饭店企业的服务与上述顾客关系生命周期有所出入,但大部分的服务饭店企业与顾客之间发生关系大致都还是要经过信息收集阶段、产品订购阶段、忠诚顾客阶段和关系衰退阶段。基于顾客购买周期开发相应的服务营销策略,的的确确是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2购买周期下的饭店顾客价值管理内容分析

(一)识别顾客并找出顾客偏好

识别顾客就是要明确在企业的整个价值创造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参与者,如旅行社就可能是饭店的集团客户之一。识别顾客并找出顾客偏好的最佳模式是“价值链条”模式,饭店企业要从价值链的终端——最终顾客开始往上进行递推分析,将那些所有直接或间接购买饭店产品或影响饭店产品的购买的价值链成员都包括在分析范围内。顾客的需要是由一系列期望的价值选项构成的。找出顾客偏好的方法是运用评分法对每个不同的利益与其相应的权数的乘积求和,从而对顾客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分析,饭店就能确定每个饭店产品属性对顾客的吸引力,进而确定能带来最大价值的最优选项组合。

(二)把握和开发最大顾客潜在价值

从对顾客价值周期的分析中可知,顾客对饭店企业的价值具有周期性,饭店企业应该尽早将它推向较高层次,全面开发顾客潜在价值。开发顾客价值最主要就是以优质的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在产品日趋同质化、消费日益个性化的条件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吸引顾客、占领市场的重要法宝。香格里拉以“殷勤好客亚洲情”为宗旨,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方式,满足住店客人对亚洲文化体验的需要,自然就会吸引大批潜在顾客的消费;其他各饭店集团纷纷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也推出个性化的产品,以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以及在顾客中的影响力。比如:Westin推出的‘天堂之床’,Ritz-Calton推出的电脑金钥匙(Compucirge),St.Regis推出的贴身管家服务等。

(三)确定并优化创造顾客价值的所有流程

据美国饭店公司的调查资料,从顾客进入大堂登记、进入房间到就餐、退房的过程可以分为39个“关键时刻”,这些关键时刻被认为是饭店有机会使顾客感到满意的时间和地点,也是饭店分析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关键点。

值得一提的是,饭店企业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对服务程序进行必要的优化是一个创造顾客价值的很好的办法。如:在总台散客接待这一“关键时刻”中,原程序中有一条是“请客人到前台收银处付款”,“等待客人付款后,查看房卡是否盖收银‘现金收讫’章,询问客人有无其他要求”,优化后,程序修改为“接待员将房卡制好同登记单一并交给收银员,收银员根据登记单填写的日期、房价、房费等向客人收取住房押金”,减少了“查看房卡是否盖‘现金收讫’章”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追踪动态顾客价值

通过分析和利用反馈的信息,饭店企业就可以来衡量自己在顾客价值创造方面的表现,然后确定应该改进的方面进行改进,才能保证饭店企业始终追踪动态顾客价值的变化趋势,创造、提供顾客真正需要的价值。一是饭店向顾客提供传递独特价值的机会,即更加细致地倾听“顾客的声音”,对本饭店的顾客关系水平进行评价和再设计;二是鼓励顾客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从而发现更为有价值和竞争力的顾客价值属性,更高效地创造顾客价值,并获得不断改善的回报。

3对饭店企业顾客价值管理的建议

顾客在不同的阶段的期望价值、感知价值和顾客对饭店企业的价值不同,饭店企业可以有意识地将顾客群按不同的价值周期进行分类管理。按照顾客价值周期对饭店企业的顾客群进行细分,可以使饭店企业的管理更有针对性、前瞻性,因而可以提高基于顾客的价值回报。

参考文献:

1.邹益民,奚高云.顾客价值理论对饭店服务流程优化的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8)

2.董蕴琳,徐虹,喻晓航.基于顾客价值的会议型饭店服务系统开发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7)

3.陈明亮.顾客忠诚与顾客关系生命周期[J].管理工程学报,2003(2)

第6篇

[关键词]分析个人投资金融投资行为理论

1、金融投资行为理论分析

金融投资行为理论悄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方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金融投资行为理论以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为其理论基础,并将人类心理与行为纳入金融的研究框架,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模型:

首先,BSV模型。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1是选择性偏差,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映不足。另1种是保守性偏差,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

其次,DHS模型。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归因。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有偏的自我归因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号。随着公共信息最终战胜行为偏差,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

再次,统1理论模型。统1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

最后,羊群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1模态的厚尾特征。

2、对金融投资者的个人行为分析

1.多为投机心理,短期行为严重

我国很多证券投资者入市并不是看重上市公司真实的投资价值,而是企图从中获取超额回报。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为通过股票的买卖价差而获利,这类人群多是为赚钱买卖差价进行短线操作;只有少数投资者进入股市是为了获得公司分红收益;38%的投资者因有闲置资金而,把股市看成是1个长期投资场所。高比例的企图赚取短期收益群体的存在是1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博取短线利润群体的过大是我国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幅度.惊人的重要原因,这也是造成证券市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1。从投资者入市动机上分析,就已经预示着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短期行为比较明显。

我国个人投资者更多的是短线投资、投机,而没有把股票作为长期的投资。另1方面,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诱发了1部分人的赌博心理,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由于证券投资者容易产生羊群效应,使这种市场短期行为具有很强的蔓延性,从而极大地加重了投资者孤注1掷的心理,1旦认为找到了机会,就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顾,冒险参与高风险的证券投资活动。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我国投资者的短期行为特征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冒险心理和投机短期行为。

2.投资承受能力差

调查显示,我国个人投资者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主,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工资收入,参与证券市场的时间普遍较短,证券投资意识很强,但投资经验相对缺乏,股市投入占家庭金融资产比例较大,这充分说明我国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很弱,投资者对投资股市的“情感依托”强烈。

3.对股票专业知识了解不足

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股票投资知识来自于非正规教育,主要通过朋好友的介绍、股评专家的讲解以及报刊、杂志的文章等获得;在做投资决策时,投资者大多依据“股评推荐”、“亲友引荐”,以及“小道消息”;在投资决策的方法上,两成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决策几乎不做什么分析,而是凭自己的感觉随意或盲目地进行投资。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过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和深度挖掘。大多数投资者在评价投资失误时,往往将失误归咎于外界因素,如国家政策变化、上市公司造假,以及庄家操纵股价等,而只有少数个人投资者认为是自己的投资经验或投资知识不足;大部分投资者对新出现的金融品种如开放式投资基金的认知程度有限。

3、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的股票市场中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过多,政策因素、大户操作因素,这说明中国股市不符合经典金融理论对于市场是有效的基本假设;同时,投资者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符合经典金融理论中,投资者对于风险总是厌恶的基本假定:在收益时,股民表现出对已有收益的贪婪,以及赌博心理,而在被“套牢”时,又宁愿苦苦等待,以待反弹机会.这些特点都说明中国股民的投资心理符合金融投资行为理论的期望理论。

参考文献:

[1]何问陶王金全: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及述评[J]南方金融,2002,(12)

第7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理论前提思考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通过分析证券市场过去和现在的市场行为(成交量、成交价、价格变化的时间和空间),来预测证券价格未来的变化趋势。在现实的证券投资活动中,技术分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证券投资的理论体系中,技术分析与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技术分析理论是建立在三大假设基础之上的,技术分析的第一假设认为市场行为会涵盖一切信息,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所有因素,都会反映在市场行为之中。故此,我们在预测股票价格的未来变化趋势时,没有必要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具体是什么作过多的关心,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对市场行为的研究上,只要我们弄清了股票价格涨跌、成交量增减、价格变化的时间空间等市场行为结果的含义,我们就可以预测股票价格的未来变化趋势。这一假设对技术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技术分析的理论前提。如果不承认这一假设,或者说这一假设并不存在,技术分析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如果市场行为并没有包括全部的、所有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那么我们仅仅使用研究市场的成交价、成交量和价格变化的时间和空间这些市场行为的最终结果的方法,就想达到预测和把握市场价格的未来变化趋势的目的,就只能是以偏概全、一厢情愿了。

对于技术分析的这一重要假设和理论前提,我国理论界占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笔者认为,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投资实践上来看,都不能够证明市场行为可以涵盖一切信息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一假设究竟具有多少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

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并无可靠性

任何一个假设的成立都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只有在理论上具有可靠性,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才能够得出结论说这一假设是正确的。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在理论上具有可靠性吗?我们认为,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首先,技术分析所说的市场行为,实质上是指市场参与者即投资者的行为。正是投资者看涨或看跌的预期、买入或卖出的决策导致了股票价格的波动和成交量的变化,而投资者预期的形成是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多种因素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这里似乎可以可推出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这就是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因素决定了投资者的预期,而投资者的预期又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我们分析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结果(成交量、成交价),实际上就是分析投资者的预期,就是分析影响股票价格的所有因素。认真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系列推理在逻辑上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其可靠性值得怀疑。不错,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首先要对影响股票价格未来变化的因素进行研究,而后形成对股票价格未来走势的判断,最后作出或买或卖的决定。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者在对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时,必然会带有不同的主观个性特征。投资者对影响股票价格变化因素的分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一个能动的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到投资者理论素养、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影响。面对同样的客观条件,不同的投资者完全可以作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投资决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市场行为。这样的市场行为究竟具有多少客观成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现实情况,值得研究。显然,我们不能祈求仅仅用这些行为的客观表现(成交价格和成交量的变化情况)就可以把握所有的信息、就可以把握所有的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因素。

其次,如果说市场行为可以涵盖所有信息的结论成立,它需要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这里所说的市场行为必须是理性的行为,而不是非理性的行为。那么,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是理性的吗?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假定,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作为经济活动参预者的投资者同任何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必然具有追求收益(利润、效用)最大化的理。但是,这种个体的理并不能够保证集体行为也是理性的,在很多情况下,正是个体的理性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技术分析所说的市场行为,显然指的是投资者的集体行为,而并非投资者的个体行为,这种投资者的集体行为,我们不能够从理论上证明它必然是理性的行为。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证券投资者集体行为往往表现出很强的非理性成分,股票价格的暴涨暴跌、大起大落、股市泡沫的快速形成和迅速破灭,己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证券的虚拟经济性质,已经证明证券市场的交易行为(成交价格、成交量)并不能够充分的、客观的反映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所有因素。股票、债券和证券衍生品代表的是金融权益资产,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证券的运动不仅与生产资本的运动相脱离,而且还与其所代表的资金的运动相脱离。在实体经济中,供求规律决定着交易价格的波动,价格会自动回归到市场供求的均衡点。虚拟经济的交易价格则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价格上升会刺激人们的获利欲望,购买需求扩张,从而推动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价格下跌,又将刺激人们的止损欲望,供给急剧增加,需求急剧萎缩,从而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当交易进入某种难以为继的状态时,就会出现价格的急剧变化,市场价格很难回到真正的市场供求平衡点。由此可见,虚拟经济具有天然的制造经济泡沫和投机的成份,其价格具有极大的误导作用。

最后,从有效市场理论的角度来看,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的结论对证券的投资决策并不具有任何的指导意义。有效市场理论,是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法码(EugeneFama)最先提出来的。在这一理论中,法码将证券市场分为弱有效型、半强有效型、强有效型三种形式。这三种不同的市场形式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证券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应程度不同。在强有效型市场中,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和快速地反映所有的相关信息,任何人都不能够通过对信息的私人占有而获得超额利润。通俗地说,在一个强有效型的市场中,证券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和不可预测的。显然,如果我们认为证券价格的变化这一市场行为的最重要的表现已经反映了市场的所有信息,证券市场是强有效型的,技术分析的理论前提是正确的,我们就会得出证券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和不可预测的结论,从而也就否认了技术分析存在的价值。反之,如果我们肯定运用技术分析可以预测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趋势,就必然要否认证券价格的变化能够反映市场所有信息的结论,从而也就否认了技术分析所赖以存在的理论前提。

评价技术分析须实事求是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这一技术分析的重要理论前提实际上是并不成立的。虽然技术分析是千百万投资者上百年投资实践的经验总结,这种经验总结对现实投资活动肯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它毕竟属于经验性质的范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夸大技术分析对投资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8篇

医院出具的体检报告中,各个体检项目都有参考指标,让参加体检者将自己的体检数据与参考数据对比.如果体检者的体检数据超过正常范围,医院还会在每个体检项目的最后标注向上或向下的箭头,提醒体检者该体检项目的数值偏高或偏低,体检者可参照此体检报告合理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同理,如果能够为投资项目也出具一份体检报告,让投资者及时了解项目的运行情况,这样将能够很好地控制项目风险.

2文献综述

自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分别提出了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以来,学界提出了很多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风险矩阵法、盈亏平衡点分析法.近几年很多学者将盈亏平衡分析法用在评估长期投资项目风险的工作中,但将项目的风险评估以个人的健康体检报告形式体现出来的研究还很少.

3泉州市早餐配送项目健康指标测算

3.1泉州市早餐配送项目的主要情况

泉州市早餐配送项目是为了适应市区居民快节奏的生活要求,将居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早餐,根据其不同要求从不同供应商处取得后按时配送到居民家中,使上班族在家吃完早餐再从容出发上班成为可能.表1是通过前期市场调查得出的该项目的预计经济情况.

3.2早餐配送项目税前利润为零时的市场占有率

早餐配送项目的市场占有率是指此项目所针对的市场中选择早餐配送服务的家庭数占所有小区家庭数的比例.通过市场调查以及前文的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大致保守估计项目实施初期会选择该服务项目的家庭数占所有家庭数的50%,即在一个400户家庭的小区中(为保护泉州市区历史遗迹景观,市区的楼层都限高,因此市区小区规模在400户左右)可能会有200户家庭选择此项服务.市场占有率是对早餐配送项目的可行性起到非常关键作用的指标.以下对早餐配送项目处于盈亏平衡时的在正常工作日的市场占有率进行估算.首先,令该项目的营业收入等于总成本.但早餐配送项目是采用将人员的工资总额与项目的营业收入挂钩的办法发放,因此,总成本中的人员工资又是由该项目的营业收入决定的.在表1的利润分析中,可以知道该项目在正常工作日的总成本费用为全年的总成本费用扣除双休日的早餐包装材料费及早餐销售成本.双休日的包装材料费为400×158×10%×0.11×104=72300.8(元),双休日的早餐销售成本=双休日的营业收入1+30%=78873601+30%=6067200(元).因此,正常工作日的总成本为99862904.08-72300.8-6067200=93723403.28(元).现在令营业收入等于93723403.28元,假设双休日的营业额保持不变,则正常工作日的营业额为93723403.28-7887360=85836043.28(元).首先可以推算出此时平均每天选择早餐配送服务的家庭数,即平均每天每个小区选择早餐配送服务的家庭数=年营业收入÷250天÷158小区÷12元/户,则市场占有率=平均每天每个小区选择早餐配送服务的家庭数平均每个小区的家庭数×100%.(1)具体计算为:平均每天每个小区选择早餐配送服务的家庭数=85836043.28÷250÷158÷12=181;盈亏平衡时市场占有率=181400×100%=45.25%.以上计算表明,在现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占有率应达到45.25%,即平均每个小区应有181户家庭选择早餐配送服务,才能保证早餐配送项目不亏损.

3.3早餐配送项目税前利润为零时的每户家庭早

餐平均日消费额在之前调查得出每户家庭平均早餐日消费额为12元,每户家庭的人口都在2至5人之间.现在估算早餐配送项目盈亏平衡时每户家庭的早餐平均日消费额.同样以表1的数据为例,令销售收入等于93723403.28元,在计算过程中所用的家庭数采用此次研究中所估计的数据,市场占有率为50%时每个小区的家庭数即200户.具体计算为盈亏平衡时的家庭早餐日消费额=年销售收入÷全年营业天数÷消费家庭数=93723403.28÷250÷158÷200=11.86(元).(2)

3.4早餐配送项目税前利润为零时的租金水平

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租金水平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波动,这将给早餐配送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为了更加全面地衡量整个项目的风险,在对早餐配送项目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时也应该将租金水平的临界点考虑在内.以表1的数据为例,令年总成本费用等于年营业收入,即等于102687360元,其他现有条件不变,则租金总费用为总成本费用扣除其他费用之后的余额,具体计算为年租金总费用=年总成本费用-网络通讯费用-办公易耗品费用-水电费-年外包装材料成本-年早餐成本-年员工工资总额-每年为员工支付的保险-年卫生劳保费用-年广告费=102687360-375408-94800-189600-941300.8-78990276.92-12322483.2-3548875.16-63200-1061760=5099655.92(元).每小区租用的包装、办公场所月租金=年租金总费用小区数×12=年租金总费用158×12=5099655.92158×12=2689.69(元).(3)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当早餐配送项目的利润为零时,该项目在各小区租用的包装、办公场所的月租金的临界值为每月2689.69元.

3.5早餐配送项目税前利润为零时的早餐利润率

早餐配送项目运行中所产生的早餐成本是指早餐配送公司从早餐制作商处购买的早餐所支付的价格,即采购成本.早餐配送项目中的早餐利润率的数学表达式为:早餐利润率=早餐卖价-早餐进价早餐进价.为了更全面地衡量早餐配送项目的可行性,以下对早餐配送项目利润为零时的早餐利润率的临界值进行估算.以表1数据为例,令年总成本费用等于年营业收入,即等于102687360元,其他现有条件不变,则早餐销售成本=年总成本费用-房租-网络通讯费用-办公易耗品费用-水电费-外包装材料成本-员工工资总额-卫生劳保费用-为员工缴纳的保险-广告费用=102687360-2275200-375408-94800-189600-941300.8-12322483.2-63200-3548875.16-1061760=81814732.84(元).早餐成本利润率=早餐销售收入-早餐销售成本早餐销售成本×100%=102687360-81814732.8481814732.84×100%=25.51%.(4)从以上对早餐成本利润率的临界值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在现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早餐的利润率达到25.51%时,将使早餐配送项目正好达到盈亏平衡点.如果早餐的利润率低于25.51%,早餐配送项目就会出现亏损.

3.6早餐配送项目税前利润为零时所配备的管理

人员人数及工人人数目前早餐配送项目为每个小区的配送点设立2个管理人员岗位,负责该配送点的日常人事、财务管理工作;5名工人负责早餐的装袋及配送工作.为了衡量早餐配送项目的可行性,有必要对配备的管理人员数及工人数的临界值进行估算,以便将来更科学合理地安排员工岗位.以表1的数据为例,令年总成本费用等于年营业收入,即等于102687360元.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总额及为员工缴纳的各种保险等于总成本费用扣除其余成本,即年总成本费用扣除房租、网络通讯费用、办公易耗品费用、水电费、外包装材料成本、早餐成本、卫生劳保费用、广告费后的余额.即员工的工资总额及为员工缴纳的各种保险=102687360-2275200-375408-94800-189600-941300.8-78990276.92-63200-1061760=18695814.28(元).以上估算的数值为员工的工资总额及为员工缴纳的各种保险的总和.其中为员工缴纳的各种保险分别为:养老保险占员工工资总额的20%,医疗保险占员工工资总额的6%,失业保险占员工工资总额的2%,工伤保险占员工工资总额的0.8%,则:员工的工资总额=18695814.28÷(1+20%+6%+2%+0.8%)=14515383.76(元)为了进行下一步的计算,假设工人数保持不变,则将以上员工的工资总额扣除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总额后,余下的就是管理人员的工资总额,而该项目正常运行时的工资总额为830.4×12×790=7872192(元).则管理人员的工资总额=14515383.76-7872192=6643191.76(元).项目税前利润为零时的管理人员人数=项目盈亏平衡点的管理人员工资总额项目盈亏平衡点的管理人员工资=6643191.761162.56=5714(人).(5)以下假设管理人员数保持不变,继续估算项目税前利润为零时的工人人数的临界值.将以上员工的工资总额扣除支付给管理人员的工资总额后,余下的就是工人的工资总额.而第6年管理人员的工资总额为:1162.56×12×319=4450279.68(元).则工人的工资总额=14515383.76-4450279.68=10065104.08(元).项目税前利润为零时的工人人数=项目盈亏平衡点的工人工资总额项目盈亏平衡点的工人工资=10065104.08830.4=12121(人).(6)

4总结

4.1项目体检数据的解读

通过前文的分析,得出泉州市早餐配送项目一些主要指标的平衡点,可以把这些平衡点作为项目运行中的健康指标供参考.经过一段时间在10个小区试运营,并对产生的数据按比例换算成整个投资项目的数据,产生了以下项目健康体检表(见表2,表中数据为试运营期间的实验数据,仅供说明项目健康体检表使用).由表2可以看出,项目的利润被场地租金拉低,项目的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应对租金的上涨对项目健康水平的影响;每户家庭早餐平均日消费额还有提升空间,项目管理者应思考进一步的促销手段.

4.2投资项目健康指标测算方法有待完善

第9篇

(一)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正日益跨越国界流动,促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种投资机会,实现其利益追求目标。在我国现阶段拓展海外投资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着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是核心。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扩展和方式演变,不但体现出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宽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助扶持,而且还反映了部分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寻求海外资源和市场,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国际化整合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来获取专业人才、专利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规避外贸壁垒和摩擦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而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大的市场,纷纷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其跨国集团的商品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沉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且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了较多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商品输出面临阻力。而此时,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无论是在资本、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改变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链,扩大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为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应通过发展对外投资,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我国从劳务输出、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特别是金融资本输出的转变,以顺应国内资源环境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对外合作方式转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围获取战略资源.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能源的大量需求,但相对需求而言,我国自然资源匮乏,很难满足未来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据报道,当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3%,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不到1.9亿吨,而原油进口量则接近2亿吨。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我国必须通过发展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一些石油和矿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掌控必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资源,缓解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调控经济、分散风险、提高收益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一路上扬,加之外商投资和各类投机资本的流人,由此形成的双顺差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使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使人民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巨额外汇资产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长期保值增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大对外投资、力促企业走出国门、转变对外投资策略、增加外汇利用渠道等,就成为消化市场过剩流动性、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以及保障国家外汇资产安全的必要途径。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迅速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首破2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超过900亿美元。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65.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5.3%,而存量则达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为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又飞速地增长,仅前6个月投资额已达257亿美元。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是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比较活跃。2006年,我国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近40%,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2007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较上年减少20%,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取国外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仍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培育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二是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6年底,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的前4位,占投资存量的70%。在2007年底,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三是投资地区分布渐趋平衡。2006年,在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中,亚洲与拉丁美洲之和,均占到90%。2007年,我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非金融类对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资增长1倍以上。地区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有所改善。

四是投资主体呈现以国企为主的多元化。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当年未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3%,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首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26%,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第2位;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12%,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第3位。2007年,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有所下降,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上升较多。从对外直接投资数额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对外证券投资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起步较晚,1997年只有不到10亿美元,1999年突破100亿美元,2001年突破200亿美元。近两年来,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使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各种突发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2006年为112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96%;2007年为23亿美元,比上年流量下降98%。2007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存量为2300多亿美元。我国原来的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购置境外债券,最近两年又推出合格境内投资者(ODll)的对外证券投资。

(四)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的对外证券投资

2007年6月,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作为中司的资本金。2007年9月29日,中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金达2000亿美元。中司的经营目标除去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外,主要是经营运作国家的外汇储备,投资于境外金融产品,使之成为创新对外证券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司在2007年所做的几笔主要的海外投资,均属于对外证券投资。

三、我国未来发展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创新对外投资

当前,从经济和技术上都要求我国加速对外投资发展步伐。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仅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2.72%和0.85%。这与我国已有的经济总量、国际竞争力和长远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者建议可抓住此次海外金融危机的机遇,开展新一轮海外并购。但同时,也要注意汲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海外投资的经验教训,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从行业来说,除继续加快发展矿产、金融等行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地域分布来说,除继续加快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等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对美、欧、日的投资力度,通过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来获取国际先进技术;从投资主体结构来说,应改变国有企业占比过大、民营企业占比过小的状况,发展民营企业投资会更有利于冲破投资壁垒,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强我国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财政、税收和金融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目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形势、投资环境、法律规章、行政程序、税收政策以及金融、外汇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顺利走出去并站稳脚跟。要完善对境外中资企业的监管制度,规范境外企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处。政府还应重视统筹对外投资扩大与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关系,保持国内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基础和保障,必须防止类似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经济金融大起大落。

(二)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些国家的国内政局不稳,社会矛盾较尖锐,加之文化、宗教、民族、部落等冲突,以及经济利益分争,蕴含一定的政治风险。如,2007年,我国境外企业和人员在外遭遇了10余起安全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性风险,在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加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相互流动,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并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构筑和谐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运作中除应高度重视与各国政府部门以及同业间的沟通、对话外,还要善于与当地工会、媒体、社区等民间组织打交道。可根据不同投资地的风险状况,选择采取全资、合资、建立分支机构等不同的直接投资方式,或者采用参股第三方国家的公司,再由后者到投资地国去直接投资·的方式。还要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断地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化解潜在的政治风险,消除企业海外经营的顾虑。

(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对外投资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在现代国际金融形势下,对外投资会面临诸多金融市场风险。一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对外投资目的国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汇市、股市、债市等大幅波动,使对外投资遭受风险。二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陷阱。金融衍生产品对投资者来说既可成为其分散风险、获取暴利的工具,也可成为投资风险陷阱。三是国际投机资本的危害。国际投机资本不仅会以“热钱”的形式流入他国,促使资产“泡沫”膨胀和引爆金融危机,而且还会对别国的对外投资进行劫掠。因此,也应逐步培养优势产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正确处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注重对投资目的国、投资行业和品种以及投资时机的选择,注重长期收益。要注意防范超范围从事境外期货、股票、外汇炒卖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加强疏通资本流通渠道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预警体系,防范资本外逃、侵吞国有资产和洗钱等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四)全面提高对外投资主体的仓身素质和竞争能力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加强公司治理,完善内控机制,注重自身创新。要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开发自有技术和打造国际知名晶牌。要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融人所在地社会的能力,在跨国经营中,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遵守投资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在各种商务活动中树立讲信誉的良好形象;要加强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观念,积极开展本地化经营,扩大本地就业;要改变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当地的生态环保、扶危济困、助学等公益慈善事业。

第10篇

关键词:ETF资产配置投资策略

一、ETF简介

作为一位理性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种金融投资产品,都要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认识到该产品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1.ETF的概念

中文正式名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追踪标的指数变化并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

2.ETF的特点

ETF是一种复合型的金融创新产品,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和股票的优势于一身。

ETF所具有的开放式基金的优势为:可以自有的申购与赎回,不存在在特定时期申购与赎回受限的问题。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在ETF产品上的体现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从而使产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对于一个金融产品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ETF产品所体现的股票的优势为:二级市场上的连续交易价格机制,不但增强了流动性,而且使交易的信息更加透明,再加上ETF独特的套利机制,使得其价格能够紧贴净值,避免了封闭式基金的深度折价现象。

ETF具有双重交易机制:进行申购和赎回的市场与ETF份额交易的市场分离。前者在一级市场上进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3.ETF的优点

ETF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基金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ETF是指数化投资的理念与资产证券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ETF具有投资运作成本低、费用低廉、交易方便、资金门槛低的特点。

(2)在一级市场进行的ETF份额的申购和赎回,采用的是实物交易机制,这就有效地避免减少了很多基金所面临的“现金拖累”的现象,提高了资产配置的效率。

(3)运作的机制简单易懂,容易在投资者中获得较大的认同度。对于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二级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只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判断,并且投资相应的ETF产品就可以了。

(4)ETF可以尽量地延迟纳税甚至规避纳税。

(5)ETF可以避免由于基金管理人个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当市场上ETF产品细化程度非常高时,ETF甚至可以有效的代替个股,减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避免高位接盘、抬轿子等基金黑幕的出现。

(6)ETF的制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涵盖广泛的证券范畴和各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通过一次性的交易活动便利的实现一篮子证券组合的买卖交易,可以在短期投资方面提供许多便利等等。

4.ETF的缺点

(1)ETF的表现不可能超越大盘,甚至不可能超越其跟踪的指数。另外,ETF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按比例分配到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上,这就导致在上涨阶段,ETF的净值增幅低于目标指数的涨幅。

(2)ETF不能像开放式基金一样,股息可以用于再投资。

(3)买卖ETF时,需要支付经纪人佣金和买卖差价。

(4)ETF为了紧贴指数走势,不能像一些积极性的基金一样,在某些行业或者股票表现逊色的时候,调整其投资组合。特别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缺乏卖空机制的情况下,ETF缺乏有效的对冲机制,容易直接暴露在风险下,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在了解了一个金融产品的特色和优缺点之后,研究如何运用该种产品、如何利用该产品构造和实现我们的投资目标,便成了重中之重。

二、ETF的投资策略

先要引入一个概念:资产配置。何为资产配置?就是将所要投资的资金在各大类资产中进行配置。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战略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是一种长期的资产配置决策,即通过为资产寻找一种长期的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类别上“正常”的分配比例来控制风险和增加收益,以实现投资的目标。动态资产配置是在确定了战略资产配置之后,对配置的比例进行动态的调整。而战术性资产配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资产进行快速调整来获利的行为。一般来说,战略资产配置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Brinson,Singer和Beebower研究了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总收益率的贡献。他们将总收益率分解为三部分:(1)资产配置策略;(2)市场时机选择;(3)证券选择。研究指出,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贡献率是91.5%,也就是说,投资组合的价值增殖在于资产配置。

GaryP.Brinson在1986年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配置策略——而不是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对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率和年收益率变化的幅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ET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的作用逐渐凸显,如何有效的利用ETF产品实现有效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便成了研究的重点。

1.用ETF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

从本质上说,ETF是一种指数化投资产品。在指数化投资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配置策略中,“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

“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是指将组合中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进行配置,组合中的核心资产用来跟踪复制所选定的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投资,以期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市场组合的收益;组合中的其他资产采用主动性投资策略,以充分利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获利。“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的好处是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了风险,增加了组合的收益。将组合的核心资产配置于指数化投资,实际上就是用更精确的手段将组合的整体投资“风险报酬”更多的“支付”给主动性投资的部分,从而实现最佳的组合风险——收益管理。

运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类指数化投资”的问题。所谓“类指数化投资”,是指,当在一个市场上使用多个基金经理进行投资时,所有主动管理的投资加在一起,会构成一个收益和风险都与指数类似的投资组合,但是仍然面临高额的主动管理费。通过使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在任何给定的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将资产的一部分投资在一个指数化投资组合中,剩余的少量资产分配给主动管理者,授权他们进行更加积极的管理。

从分散化投资的角度,很多实证检验的结果证明,将组合资产同时配置在主动性投资和被动性投资上,可以降低组合集中于一种投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当主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被动性投资的收益率时,或者当被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主动性投资收益率时。投资者可以在享受自有资产组合的低波动性带来的低风险的同时,分享主动性投资与被动性投资带来好处。

ETF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于用来构建组合中的指数化投资核心,成为组合中指数化投资的理想工具,特别是综合指数类的ETF产品,更适合于作为市场组合的替代,涵盖整个市场并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

在拥有以ETF为核心资产,采取“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进行资产配置的资产组合之后,投资者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但是ETF的功能有很多不止这一点,运用其他的市场功能,投资者可以利ETF产品构建不同的组合,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

2.用ETF构建各种市场敞口

(1)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海外市场敞口

由于我国对于资本项目的管制,ETF的这项功能对于我国投资者来说,目前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并无实际操作的可能。故以美国投资者为例进行阐述。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购买ETF而不用直接投资外国的股票,就可以获得外国股票市场的敞口,以获得投资外国股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投资者不采用投资ETF的方式,而是直接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外国股市的股票的话,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要大的多。举个例子来说,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市场体制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同,投资者不一定能够买得到想要买的股票和想买的数量。即使想要买的股票全部都能购买的到,想买的数量也都能得到满足,在购买之前,还要进行外汇的兑换,投资者要承担这一部分的汇率波动风险。

(2)可以实现行业敞口和行业敞口之间的替换

一般来说,持有股票指数或者一揽子股票的风险要比持有单支股票的风险小一些。所以,当投资者偏好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板块,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该持有哪支股票时,投资以对应行业或者对应的板块指数为追踪指数的ETF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3)可以实现敞口之间的对冲组合

因为不同的投资者对市场中某一行业或者某一板块的判断不同,所以持不同观点的投资者建立的投资组合不同。但是为了避免判断失误带来的投资损失过大,投资者一般都要使用对冲的交易策略将投资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投资者A看涨股票a、b、c、d,同时看跌属于能源板块的股票e、f、g、h、j,A对自己判断的会涨的具体股票十分有自信,但是对会跌的具体股票不是十分确定,这个时候,A就可以借助ETF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实现投资的目标。具体操作如下:A将自己看涨的股票组成多方组合,再以等量的货币购买追踪能源板块指数的ETF,以降低风险。

3.可以用ETF来实现投资组合中的现金管理

(1)开放式基金可以用ETF解决投资组合中的现金闲置问题

在开放式基金中,为了应对基金持有人可能的赎回,通常都预留总额为组合资产总值的5%的现金。这会引起“现金拖累”的问题从而影响组合的收益。为了避免这部分现金闲置,基金管理人可以将这部分现金直接投资于普通股票中。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股票的流动性也参差不齐,这样做除了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还带来了可能无法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赎回的风险。但是,如果用组合中闲置的现金购买ETF产品,不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获得与直接投资普通股票相同的收益,而且,可以随时便利的在一级市场上将ETF变现,以应对赎回。

(2)ETF可以利用其他ETF有效管理组合中的现金流

虽然,ETF的申购与赎回采用的是实物机制,即一揽子股票与ETF份额的交换。但是在申购与赎回发生时,由于股票市场运行机制的问题,难免会有某只或者某几只股票暂时无法获得或者无法获得想要的数量,此时便要用现金来填补相应的空缺。再加上所追踪的基准指数会有定期和非定期的调整,组合产生现金流会不断的发生变动。通过买卖ETF,可以实现对组合中产生的现金流的有效管理。

ETF管理人可以用组合中不断变动的现金购买其他的ETF,这样,在该ETF需要现金的时候,可以卖出持有的其他的ETF获得资金。

参考文献:

[1]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上证50ETF投资指引.中国经济出版社.

[2]马骥.指数化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11篇

《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显示2001年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值为7350亿美元,而跨国并购总值为5940亿美元(虽然无论是国际直接投资还是跨国并购的总值都比2000年有相当大的下降,但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却并没有动摇)。UNCTAD(联合国贸发会议)于2002年10月24日公布了全球直接投资的预测数字,预计2002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额为5340亿美元(比2001年下降27%),但由于中国持续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开放,以及由加入WTO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国际直接投资会继续流入到中国的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以及服务行业。预计中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会达到500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的最大流入国(美国预计2002年流入国际直接投资440亿美元)。但是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政策的限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一般都是采用新设投资的方式,《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显示,2001年我国吸收了468.8亿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但只有不到5%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的,其余的都是采用新设投资方式。

从2002年11月3日开始后不到10天内,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三个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和证监会此前已经的《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和《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相结合,使得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领域形成了从入世协议框架下的证券业和基金业的开放,到外资直接参与国有产权和非流通股权的并购转让市场,再到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A股市场等渐次展开的全方位开放局面,我国资本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基本上为外资的进入建立了政策通道。

UNCTAD(2000)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可以解释跨国公司对跨国并购的偏好:一是跨国并购可以获得东道国的战略性资产,如商标、特许经营权、专利、专有技术以及当地的分销渠道等;二是直接到海外去并购资产可以迅速地渗透到当地的市场,这样可以在跨国公司激烈的争夺海外市场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总之,东道国的资产对跨国公司而言具有超越其自身内在价值之上的更为特殊的策略价值。因为它使跨国公司在对东道国的产品市场的争夺中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地位,这种策略价值显然是新设投资所不具备的。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即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而跨国并购日益成为一种流行的对外投资方式而受到更多跨国公司的青睐。面对日趋增多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行为,那么就需要了解这两种投资方式本身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对此进行解释。

二、模型分析

在本部分构建的模型一方面揭示了国内资产较高的战略价值是购并产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又证明了国内资产的战略价值越高,参与并购的跨国企业的利益反而越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均衡的所有权结构问题。

(一)基本假设

假设东道国H的某一产品市场上在最初的封闭经济条件下只有一个企业d在供给产品。企业d拥有的经营性资产定义为。现在这一市场开始对外开放,这可能是因为国内需求增加了,国内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或者政府缔结了关于投资自由化的合约,或者是因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交易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大降低了,还可能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作用。总之,现在跨国并购或新设投资是可行的。我们还假设在世界市场上有m>1个相似的跨国企业。现在它们都可以在H国直接投资。可以预见,在市场完全开放后国内均衡的所有权结构有两种可能:一是国内资产被某一跨国企业所购并,同时其它跨国企业选择新设投资或产品出口等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我们定义这种所有权结构为k[m];二是国内资产仍由国内企业经营,所有跨国企业都只能选择新设投资或产品出口等方式进入,定义这种所有权结构为k[d]。向量k[,m]或k[d]如下式所示:

附图

以(1)式为例,向量中第一个因子代表国内企业拥有的资产。因为跨国并购已经发生,所以国内企业拥有的资产为零。第二个因子表示并购了国内资产的跨国企业在东道国所拥有的资产,参数α>0表明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运用这些资产的效率上是有区别的。其余的因子显示了没有并购成功的跨国企业的情况。其中N[m]家跨国企业通过新设投资进入东道国市场,投资量分别为k[,G]。剩下的M-N[m]-1家跨国企业选择出口方式,从而在东道国没有直接投资。

当所有权结构为k[m]时,分别定义π[,d](k[m])、π[,A](k[m])、π[,G](k[m])和π[,E](k[m])为国内企业、并购企业、新设企业和出口企业的利润。类似地,当所有权结构为k[d]时,分别定义π[,d](k[d])、π[,G](k[d])、π[,E](k[d])、为国内企业、新设企业和出口企业的利润。均衡的产品市场有以下三个基本的假设和特征:

附图

假设1表明不论跨国购并是否发生,只要新设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的利润就越来越小。这个假设的合理性在于新设投资增加了东道国市场的供给,压低了产品价格,从而使东道国各类企业的利润被摊薄。

在假设2中出口的利润设定为零。之所以这样假设是因为东道国可能实施关税保护,使出口贸易无力可图。相对而言,并购或新设投资由于绕开了贸易壁垒,可以获得正的利润。这也是直接投资的一个基本动机。另外,跨国购并发生后,国内企业丧失了经营性资产,从而无法再获得利益,即π[,d](k[m])=0。

假设3中,参数α其实代表了跨国企业使用国内资产的效率。α越大,跨国企业使用的效率越高。α>0是因为跨国企业会将自身的优势和国内资产的优势结合起来,并产生互补效应,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比如将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专有技术和东道国既有的分销渠道、品牌优势相融合,就可以产生更多的利润。所以假设。同时,这种并购又会给新设投资进入者以更大的挑战,削弱新设投资的竞争优势,减少其预期收益,即。另外,如果并购没有发生,这种互补效应就不存在,即。

上述假设和其它的一些相关性研究是相符的。如Farell和Shapiro(1996)证明了在古诺模型下,一个母公司增加投资会增加自身的利润并减少竞争者的利润。在上述假设中,互补效应a越大,并购企业的资本存量的值越大。

(二)新设投资

现在考虑跨国公司新设投资的利润。当某一跨国公司没能购并到国内资产附图时,它只能以固定成本G在东道国新设投资。从假设2中可以看到,在东道国H新设投资和跨国并购都是有区位优势的。然而,成功的新设投资企业的数量N[1]也是有限的。

这首先是由于新设投资的风险。正如文献回顾中提到的,新设投资者缺乏对东道国市场的了解和竞争优势。定义成功的新设投资的可能性为p[1]。其次,东道国的市场容量也是有限的,就如假设1所表明的,过多地进入东道国市场会减少既有企业的利润。因此,成功的新设投资的数量N[1]的临界值是:

附图

同时,成功的新设投资的可能性p[1]可定义为:

附图

(三)跨国并购

由于国内资产重要的战略价值,跨国并购将会在M个跨国公司之间引发竞价竞争。为了讨论方便,假设并购过程采取拍卖的形式。M个跨国企业对国内资产同时投标,国内企业既可以接受投标,也可以拒绝。如果第i个跨国公司的投标价格是b[,i],则向量b=(b[,1],。b[,2],…,b[,m])∈R[m]为一个投标集合。如果不止一个跨国企业的投标被接受,那么出价最高者将购并得到国内资产;如果几个投标价格是相同的,则这些跨国企业有相同的机会并购成功。总之,整个购并过程是一个非占优纯策略下的纳什均衡。

为了简化讨论,假设国内企业d不能去并购跨国企业。这可能是因为国内企业财务实力不够或者缺少运营大型跨国企业的经验。还假设跨国企业相互之间不会有并购发生,这样假设是考虑到跨国企业之间的利润已经平均化,而且跨国并购要得到各国政府当局的政策允许。

跨国并购的过程就是各个跨国企业对国内资产的估价过程。的价格A存在三种可能,即:

附图

V[,mm]是存在竞争性并购条件下,跨国企业对的估价。即如果某一跨国企业没有并购,将为其它跨国企业所购并。由于假设M个跨国企业都是相似的,因此V[,mm]是这种情形下任一跨国公司对的估价。V[,mm]是一个机会成本的概念,即V[,mm]是没有并购成功的跨国企业对国内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价格。V[,mm]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并购成功后可以获得的预期利润,二是如果并购不成功而采取新设进入时可能获得的利润。当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从而并购成功后预期利润很高时,V[,mm]会相应增加;同时根据假设3,如果的战略价值很高,当并购没有成功时,转而采取新设进入可能获得的利润就会大大减少。两方面作用的结果是,如果的战略价值很高,或者说并购后产生的互补效应很强,那么并购价格将相当高昂,它甚至超过了并购所能带来的利润的增加。实质上,高昂的并购价格来自于战略性资产的负的外部效应。

V[,md]是非竞争性并购条件下,跨国企业对的估价。即如果跨国企业并没有并购,则将为国内企业继续持有。V[,md]和V[,mm]的区别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如果某一跨国企业并购没有成功,它新设进入的利润将有所不同,因为国内企业和跨国企业使用的效率是不同的;二是新设进入在并购发生和没有发生时成功的可能性不同,这一点已由(7)式揭示。

V[,d]是没有并购发生时资产的价格,因为(4)式中已假设π[,d](k[m])=0,所以V[,d]就是国内企业持有时所能获得的利润。

对的三种不同的估价可以组成6种排列组合,由表1所示的6个不等式表示。

表1对企业经营资产的不同估价所组成的组合

不等式定义

I[,1]V[,mm]>V[,md]>V[,d]

I[,2]V[,mm]>V[,d]>V[,md]

I[,3]V[,md]>V[,mm]>V[,d]

I[,4]V[,md]>V[,d]>V[,mm]

I[,5]V[,d]>V[,mm]>V[,md]

I[,6]V[,d]>V[,md]>V[,mm]

在上述6种排列组合情形中,跨国并购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这是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之间,以及跨国企业相互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博弈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并购或新设投资后跨国企业所能获得的净利润。分别用Ⅱ[,A]、Ⅱ[,G]、Ⅱ[,d]来定义并购后跨国企业的净利润、新设投资的跨国企业的净利润以及国内企业的净利润,因此有:

附图

博弈的结果将决定均衡的所有权结构(EquilibriumOwnershipStructure,EOS),这个结果实际上是非占优纯策略下的纳什均衡。该纳什均衡可用表2表示。

表2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以及跨国公司之间的博弈均衡

附图

表2揭示了不同情况下的均衡所有权结构,以及并购企业、新设企业和国内企业各自的净利润。由表可见,在I[,1]、I[,3]、I[,4]成立时,跨国并购一定会发生,只是并购价格以及各参与方的净利润有所不同。在I[,5]、I[,6]成立时,跨国并购不会发生,国内企业将继续持有自己的资产。当I[,2]成立时,并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这主要取决于跨国企业对国内资产的战略价值的认识。根据这个纳什均衡,还可以推导出一个重要定理(定理1),即如果国内资产的战略价值足够高,那么跨国并购就一定会发生(证明略)。

三、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的盈利性分析

(一)跨国并购的盈利性分析

上述定理反映,国内资产战略价值α的高低是跨国并购是否发生的主导因素,但对高战略价值资产的并购并不等于会有高的盈利。如果只有一个跨国企业参与并购,那么的战略价值越高,则并购后的盈利越大。但在竞争性并购条件下,情况却截然相反。有如下定理:

定理1:当跨国并购为竞争性并购时,国内资产的战略价值越高,并购后跨国企业的净利润可能越小。证明:设E(Ⅱ[,NA])为竞争性并购条件下,新设投资者的预期净利润,则参与并购的跨国企业的净利润可以表述为:

附图

由(14)式可以看出,参与并购的跨国企业的净利润就是竞争性并购条件下新设投资者的预期利润。本来,国内资产的战略性价值越高,并购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也越大。但并购的净利润还需减去购买国内资产所支付的价格A。它是参与并购的竞争者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随着并购资产的战略性价值α的增加而递增的,所以抵消了并购者利润的增加。结果并购者的净利润表现为新设投资者的预期利润。

有三种效应可以用来说明定理2,第一种效应是产品市场的竞争效应。在(14)式中,假设p[m]是外生的,即国内资产的战略性价值α的变化并不会对新设投资的盈利可能性p[m]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对(14)式求偏导数:

附图

产品市场的竞争效应为负数说明了国内资产的战略性价值越大,并购者的净利润反而越小,因为竞争性并购下并购者的净利润等于新设投资者的净利润。它说明如果国内资产战略价值越大,新设投资者在产品市场上遭受的竞争压力也越大,其净利润自然也越小。在这里,产生了负的外部效应。

第二种效应称作投资价值效应,它和第三种效应“进入竞争效应”都假设新设进入盈利的可能性p[m]是内生的,随着国内资产的战略性价值α的变化而变化。因为E(Ⅱ[,NA])=p[m]Ⅱ[,G],所以:

E(Ⅱ[,NA])=p[m](Ⅱ[,G](N[m]+N[m])-Ⅱ[,G](Nm]))+p[m]Ⅱ[,6](N[m]+N[m])(16)

投资价值效应和进入竞争效应分别由(16)式的前后两个因子表示。由假设3(5式)已经知道,的战略价值越高,新设进入盈利的可能性越小,所以p[m]/α是个负数,也即进入竞争效应为负。另一方面,的战略价值越高,成功的新设进入者就越少。由假设1(3式)知道,国内市场的竞争者越少,竞争就越趋缓和,竞争者的净利润就越多,因此投资价值效应为正。

总之,当p[m]外生时,国内资产的战略价值越大,跨国企业(不论是并购者或新设进入者)的净利润就越小。这是由于竞争性的跨国并购造成的外部效应所导致的结果。当p[m]与α相关时,产品市场竞争的效应和进入竞争效应为负数,投资价值效应是正数,所以当α增大时,跨国企业(不论并购者或新设进入者)的净利润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

(二)新设投资的盈利性分析

如果某个跨国企业想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东道国的市场,而跨国并购又没能成功,新设投资是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但新设投资面临着不能成功的风险。本文已经提出了不能成功的两个理由:一是新设投资者缺乏对东道国市场专有知识的认识;二是新设投资者在东道国市场上面临着跨国并购企业和其它新设投资企业的竞争,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新设投资企业的成功。这些额外的风险也使成功的新设投资者要求得到更多的净利润。于是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3:如果跨国并购已经发生,那么新设投资成功的跨国企业在东道国获得的净利润不会低于跨国并购企业在东道国获取的净利润。证明:由表2可知,当I[,1]、I[,2]、I[,3]或I[,4]成立时,跨国并购才会发生。

附图

综上所述,当I[,1]、I[,2]、I[,3]或I[,4]成立时,Ⅱ[,G]>Ⅱ[,A]。即跨国并购发生时,成功的新设进入者要比跨国并购者获取更高的净利润。如果国内资产的并购价格由国内企业和某个跨国企业单独协商决定,则跨国并购与新设投资相比是有利可图的。但当若干个跨国企业对国内战略性资产同时竞价时,国内资产的价格在竞价中被高估了。在均衡的并购价格处,跨国企业中的并购者和非并购者的预期利润都是相等的。然而,考虑到新设投资的风险,成功的新设投资者将获得更高的净利润,这实质上是一种风险溢价。

四、跨国并购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跨国并购引起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股价的异常变化已经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通常观察并购发生那一时点之前和之后一段时间(如几个星期)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股价的反常变化。股价变化代表了资产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跨国并购的评价和今后盈利性的预期。如Scherer和Ross(1990)在大量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跨国并购使目标企业的股价上扬,股东获利;而并购企业的股票价格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这里试图对此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假设股票市场是完善而有效率的,市场投资者是理性且信息充分的,即股价波动大致反映了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盈利预期。那么,就可以用跨国并购后双方企业净利润的变化来解释股价的波动。即当净利润增加时,股价也随之上升;当净利润减少时,股价也下降;当净利润不可预测时,股价也无序波动。跨国并购对并购双方股价理论上的影响可总结如表3所示。

表3跨国并购对并购双方股价理论上的影响

附图

在第1栏中,国内企业并购发生后的股价在理论上应高于并购发生前的股价。这是因为并购价格A≥V[,d]。对国内战略性资产的竞价竞争抬高了国内资产的价格,使其高于国内资产的内在价值,并且这份租金被国内企业获取了。

在第2栏中,并购发生后跨国企业的净利润用Ⅱ[,A](k[m])表示。假如并购没有发生,该跨国企业的净利润可表示为:E(Ⅱ[,c](k[d]))=p[d](π[,G](k[d])-G)。当I[,3]或I[,4]成立时,可以证明Ⅱ[,A](k[m])>E(Ⅱ[,G](k[d])),即并购增加了跨国企业的净利润,从而相应提高了其股票价格。相反,当I[,1]或Ⅱ[,2]成立时,Ⅱ[,A](k[m])<E(Ⅱ[,G](k[d])),并购产生的负的外部效应使并购的净利润大大降低,甚至低于没有发生并购时跨国企业新设投资的净利润,从而使跨国企业在并购后股价反而下跌。

在第3栏中,我们将跨国并购企业的股价和新设投资跨国企业的股价相比较。前面已经讨论过,竞价竞争使跨国并购企业的净利润和新设投资企业的预期净利润相等,即Ⅱ[,A](k[m])=E(Ⅱ[,G](k[m])),所以并购并不会使跨国企业的股价相对于新设投资者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I[,4]的条件下,由于跨国并购企业承担了跨国并购的成本,所以净利润比新设投资者有所减少,股价理论上应该下降。

在第4栏中,跨国并购企业的股价始终低于成功的新设投资企业的股价。定理3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成功的新设投资者的净利润要高于跨国并购企业的净利润,又考虑到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理性和股价将大致反映企业盈利,所以结论是成立的。

五、结论

本文对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这两种直接投资方式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比较。

首先论证了跨国并购为什么会发生。我们以为这主要是因为国内资产所具有的战略性价值,即跨国公司将自己的优势资产和东道国国内资产相结合时,会产生一种互补效应,从而迅速增强跨国并购企业在东道国市场的竞争力,定理2就明确提出:当国内资产的战略性价值足够高时,跨国并购就一定会发生,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跨国并购的必然性。本文还把这种互补效应用参数α来明确表示,并揭示了当α变化时对并购双方以及新设投资者收益的影响。

其次,我们还论证了跨国并购发生的条件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并购的价格;论证了各种可能性下均衡的所有权结构以及并购双方、新设投资者的收益分配等。结果发现,由于各个跨国企业对国内资产的竞价竞争,国内资产的价格会提升到高于或大大高于其内在价值的高价。这种溢价作为一种经济租,被国内资产的所有者占有了。并购成功的跨国企业并没有比新设投资者多享受到什么额外好处,而且,国内资产的战略性价值越高,由于激烈竞争所带来的不利的外部效应,直接投资者的净利润还会越来越低,同时,我们把这种结果分解为三种效应,并分别讨论了它们对参与并购的跨国企业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用跨国并购带来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净利润的变化去分析完善而理性的证券市场上的股价变化,并恰当地解释了跨国并购对证券市场的实际影响:即为什么跨国并购会提高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而对并购企业的股价影响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在跨国并购中,目标企业由于竞价竞争而实实在在地获得了一份资产溢价,而并购企业在并购后获得的净利润在不同条件下,以及针对不同的参照系而言,其变化是无序的和不一致的。

当然,我们对现实世界中跨国并购的解释受到一些假设条件的制约。比如,笔者假设跨国企业在综合实力、信息获取以及议价等方面都是对称的,至少是大致相当的。这种近乎于完全的自由竞争的假设可能脱离了实际。又如,本文中假设新设投资有不成功的风险,并用这种风险溢价解释成功的新设投资者将获得比跨国并购者更高的利润。然而,跨国并购也是有风险的,比如对资产战略价值的评价,对东道国市场前景的预期,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是否能成功融合等。当然,如果这种风险与前者相比足够小,那么本文的结论将仍然成立。

收稿日期:2002-11-28

【参考文献】

[1]胡峰.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上市公司问题研究[J].改革,2002,(6).

[2]胡峰.国际投资法嬗变中的自由化趋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胡峰,程新章.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02,(6).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Horn,H.andL.Persson.(2001),TheEquilibriumOwnershipofanInternationalOligopoly[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53,No.2.

[6]Caves,R.E..(1996),MultinationalEnterpriseandEconomicAnalysis[M].2nd

edi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andNewYork).

[7]Das,SP.andSengupta,S..(2001),Assymetricinformation,Bargaining,andInternationalMergers[J].Journa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trategy,Vol10,No4,565-590.

[8]Nti,K.O..(2000),PotentialCompetitionandCoordinationinaMarketEntry

Game[J].JournalofEconomics,Vol,71,No.2,149-165.

第12篇

一、失地农民与创业投资

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无法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由于土地被征用后,征用者只提供少量的经济补偿而不负责就业安排,导致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这样的相似景象:大量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人”后,难以进入城市的经济职业结构,成为城乡夹缝中的“似农非农,似工非工,似商非商”的庞大的“三不像”群体。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失地农民职业虚化,这将最终导致失地农民家庭现有的经济结构失衡、家庭成员地位和关系变更,进而衍生出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失地农民问题实质上是后续生计表象下的就业问题,相对稳定的就业,可以瓦解一切失衡与不稳定,实现市民身份的转换与安居乐业。如前文所述,失地农民就业通常也有两种形式:从他人处获得劳动报酬的工资就业和创业投资的非工资就业。第一种就业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依赖性较强,异地就业情况下易于造成儿童、妇女和老人留守人,“尤其是这6000万留守儿童,本来有望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人才,但目前城市化的现实却极可能使他们成为流浪失学儿童乃至少年犯的最大后备军”,会伴生较多的社会问题。第二种就业方式意即失地农民创业投资,是指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和经营形式,扩大劳动就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此种方式可以催生大批个体经营者和中小型企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和繁荣。国内外经验表明,鼓励和扶持创业投资,不失为一种破解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方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基于背景差异,国外学者关于失地农民创业投资研究成果很少,基本倾向于农民创业投资的研究,研究的焦点汇集于三个方面:1.农民创业概念界定。西方学者将创业划分为农村创业与城市创业,这里的“农村创业”就是“农民创业”,认为所谓的农村创业是指“在农村创建新组织以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或者创建新市场或采用新的技术”(Wortman,1990)。2.农村环境对农民创业的影响研究。西方学者认为农村创业环境反映了不同的创业机会,并且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不同的创业机会与限制条件最终影响创业过程及其结果(Stathopoulou,2004),比如创业所在农村地理位置的偏远程度对所创事业的业务创新、业务增长以及就业创造等会有显著性的影响(Smallbone,2000)。3.创业者自身条件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创业农民自身条件与创业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年龄和性别都会对创业意愿产生影响(BlanchflowerandMeyer,1994)。第二,国内学者对失地农民创业投资的研究主要汇集于:1.失业农民创业融资研究。学者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失地农民创业的关键(韩志新,2009),只有创新金融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才能有效破解农民创业资金不足的“瓶颈”(张梅,2009)。2.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研究。学者认为创业培训效果与创业绩效存在正向关系(罗军、张叶平,2013)。因此,通过合理设置创业培训内容、增强实用性,采用多元化的创业培训方式,提升创业培训实效就显得尤其重要(花月,2014)。3.失地农民创业政策研究。学者认为,单纯的考虑补偿和保障不足以彻底地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才能很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郑风田、孙谨,2006)。国内外学者研究,为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创业投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些许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失地农民创业投资行为界限界定不清晰;鲜有对西部多民族聚居省份失地农民创业投资问题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开辟新视角,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

三、失地农民创业投资行为界定

我国目前尚未对失地农民创业投资行为范围进行界定,梁惠清、王征兵(2009)以投资规模是否在于2万以上确定了其研究农民创业行为的范围与界限。周易、付少平(2011)认为“失地农民创业”是指既包括投资数万元办企业,也包括投资数千元开饭店、经商,或进入非农产业部门,或从事有别于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活动。由此可知,“失地农民创业投资”包括两类形式:资本增值形式和扩大就业形式,且差异明显:首先,起始条件不同。资本增值形创业投资多存在于失地前就已在参与创业行为,已有一定的财产积累的情况下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对其经济来源影响不太明显,甚至会出现财富累积的马太效应;失地前家庭财产积累较多,失地后国家赔偿也多,成为失地农民中的最大受益者,无论资金来源还是创业投资经验,都明显优于扩大就业形式创业投资者。其次,投资诉求不同。资本增值形式的创业投资主要目的是实现现有财产的保值和增值,而扩大就业形式的创业投资,主要的目的是寻求一个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就业机会,解决眼前及将来的生计问题。依据笔者前期调研显示,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失地农民中,资本增值形式创业投资者与扩大就业形式创业者并存,第二种投资情形占绝大多数,应该做为研究和扶持重点。

四、失地农民创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投资项目选择盲目好的项目是创业投资成功的一半。失地农民在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过程中最常见如下问题。第一,盲目跟风。笔者调研中看到,失地农民创业投资过程中不会抓市场空白,而只会盲目跟从,加剧竞争同时严重影响投资效果。第二,轻视非农领域。数据显示,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农民现有创业实践及创业意向涉农倾向明显,57%受访者选择种、养殖作为创业首选。第三,盲目的风险预判。失地农民对风险的预判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即盲目的悲观和过度的乐观。两种极端要么导致机遇错失,要么经营受挫,都极不利于创业投资的顺利进行。

(二)创业投资培训效果欠佳创业培训是提高农民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促成其取得创业成功的关键。调查显示,75%以上的失地农民对创业投资培训抱有较高期望,然而实际的创业培训却因诸多问题难以达到期望。第一,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原因之一,大部分培训师本身不具有创业投资的经验,能向学员灌输的仅仅是书本上的创业方式以及创业理念;之二,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缺少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环节,内容不接地气;之三,培训内容零散,课程间没有形成体系。第二,培训形式单调。现有的培训以课堂灌输为主,造成培训内容过于抽象和枯燥,难以吸引失地农民的目光。第三,培训主要集中于创业前的培训,忽视了创业过程中的指导服务,使得创办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影响创业培训效果达到理想状态。

(三)缺乏必要创业投资金融支持金融支持的缺乏主要表面为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必要的金融信贷支持。创业的实施与资金支持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创业与工资性就业重要的区别。商业银行作为最重要的资金融通渠道,仅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银行在县以下设立分支机构,金融网点少,且贷款审批程序复杂,抵押要求严苛,无情地关上了为失地农民提供融资服务的大门。第二,创业投资风险保险无门。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的发挥,就能够解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推动失地农民积极投身创业投资。但是,我国目前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和保险公司提供针对农民创业投资风险的保险险种服务。

(四)失地农民与政府工作人员合作协调性偏低生计问题单纯凭借失地农民的单打独斗是难以彻底解决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协作。但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失地农民与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间的对立较为明显,导致政府的理性与善意往往会被农民曲解,各种惠民性质的培训、项目推介都会不同程度地遭受农民质疑,严重降低政府工作效率,也使很多商机随着质疑的消释而烟消云散。

五、失地农民创业投资引导对策

(一)搭建创业投资项目推介平台鉴于失地农民创业投资项目选择的盲目性,专业性与公信力兼备的推介平台的搭建是非常必要的,这一平台的搭建任务应主要由政府来承担。可以通过赋予相关部门创业投资信息的收集与职责,借助与企业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合作,通过设立投资项目公告栏、信息公告网页或印刷品的方式,由专人负责定期更新与发行,及时将创业投资信息传递给失地农民。这一平台主要承担如下职责:第一,关注创业投资行业的宏观布局,适当引导失地农民投资行业与项目的选择,防止一窝蜂现象滋生与漫延。第二,鼓励非农投资。以旅游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一般投资周期短、技术要求低、生态负担小,易于形成招牌式特色产业链,如互助县小庄村等,政府可以通过奖励与补偿方式更好地发挥这一职责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第三,宣传科学合理的创业投资理念,在失地农民中树立正确的投资风险观,正确对待投资风险,提高创业投资成功率。

(二)落实创业投资培训针对现有培训方式中的不足,加大国家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持和财政支出力度的同时,首先,应该严格失地农民创业投资培训机构与师资遴选,选择口碑好、实战经验丰富的机构与师资开展培训。其次,设立农民培训相关问题研究课题,邀请专人有针对性地对失地农民创业投资内容体系、培训方式做研究,从理论上攻克失地农民培训零散、不成体系的难题。第三,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分层次和分部门对失地农民开展培训,杜绝培训流于形式。第四,建立农民创业实训基地,帮助想创业的农民进入企业近距离学习实践,在具体的管理、操作中让想创业的农民身临其境地学习,促进其迅速成长。第五,增加创业中培训与指导。

(三)拓宽创业投资金融服务领域为了更好地推进失地农民创业投资,必须做好如下工作:第一,改革现行农村信贷制度,对农民开展信用评级、分级授信,简化对农民贷款手续,使其有更多的资金创业。第二,开办涉农商业保险。政府要积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创新保险机制,积极推出费率低,覆盖面广的涉农商业保险,增强创业农民抵抗风险的能力。第三,创新贷款担保机制,组建农民创业贷款担保机构,为农民创业提供贷款担保,帮助创业农民解决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