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

时间:2022-05-26 03:3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低碳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发展低碳经济

第1篇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源消费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目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原因:(1)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雾霾越发严重,这严重的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2)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消耗为基础,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3)保证人类在地球上长期舒适安逸地生活和发展的科学理念;(4)未来各国之间的较量不仅要比“谁比谁强”还要比“谁比谁活得长”,转变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单纯依靠工业化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依靠低碳经济的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坚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有效方法,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主要有:树立低碳观念;制定低碳政策;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提倡低碳消费。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⑴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及建议;⑵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能源安全的研究;关于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分析;⑷低碳经济制约因素的比较分析;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发展的研究;⑹能源安全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研究;⑺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的研究。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在温室效应、雾霾等越发严重的今天,快速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认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为了:创建低碳经济》中

在2007年6月,我国就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起步相对较早,不仅任务重,而且没有案例可循。我国的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于降低碳排量的技术水平也比较有限,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环保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是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社会现状难以消除

如机器的老化,生产的过程和在生产中企业对环境带来污染一些地区政府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重视数量,忽视质量,使得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大量流入我国,尽管这些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加剧了我国资源消耗和资源短缺状况,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严重危害到国民健康。

(三)我国十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风电产业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远远跟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事业的需要。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人民的低碳生活观念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为了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就要从根本做起,国家应制定相关规定强制人们遵守低碳行为,在学生的课本中加入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公共场所挂出相关提示和注意事项等,将低碳观念散播、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以致形成低碳生活的社会风气,才能更有利于国家实现低碳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加快发展低碳技术

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掌握了低碳技术,就如同掌握了主动权。加强节能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实现在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三)避免发展低碳经济产生的就业问题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各大院校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是科目,培养专业人才,减少由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失业,降低就业压力。

(四)发展区域低碳经济就要结合当地经济、地理、人文等要素,制定一定的发展对策

而不是全国统一进行指导对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区域,政府应加大经济、技术扶持和发展进度的督促。

(五)成立专门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

第2篇

摘 要:碳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同时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应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第415-416页.

第3篇

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要靠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低碳经济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觉悟、对减排的认识、科学的态度。如果人们对于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它,那么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目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很弱,环保观念属于新观念,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绿色觉悟,增强环保意识还任重道远。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提高人们认识,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要看到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济、社会、生态环境、人们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为此,学校、媒体、政府和其他组织在帮助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发展低碳经济的教育培训方面要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全社会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以节能减排为荣。碳经济研究是我国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一件重大的民生问题,关注低碳经济就是关注民生问题。

二、更新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六个方面,其中高投入、高消耗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资源供给结构之间的非合理化;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生产技术结构之间的不适应;不协调主要指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非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经济结构问题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个国家的结构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在世界经济结构进化的等级系列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及其调整升级的步伐是其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经济发展要保证质量必须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工作的重点。

首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内部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我国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正处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时期,尤其要大力发展信息业、咨询业、科教文卫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是一项紧迫任务。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其次,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淘汰陈旧设备,削减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污染源,推广高新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3]具体做法是通过制度实施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等综合措施,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向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准入制度,提高了新建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立起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挂钩相结合的机制。

三、改进能源结构,积极发展能源新技术

以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低碳经济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它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长远困扰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的消费和生产主要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供应刚性特征和对环境的污染特点,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能源供应和环境容量的制约瓶颈[5]。为此,必须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做到能源、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修正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需要一大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跟进研发。当前关键和迫切的问题是增强我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术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技术发展能力,带动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到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中来,共享可再生能源创新成果。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与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在学习、借鉴和引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低碳技术。

其次,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6]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这反映了我国工艺与能源利用技术方面的落后。[7]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仍比世界水平高2.4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为30%左右,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8]节约能源已经被能源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而且可以大大节省能源开发投资。因此,大力提高科技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应用高新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已成为是今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创新制度,营造减排环境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我国高碳创新问题的重要举措。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也开征国家碳税。[2]对我国来说,当前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减排环境,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我国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总结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这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将发挥积极作用。[9]但是清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应该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理念修订《节约能源法》,颁布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增强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如颁布针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相关法律,加快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从法律上促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热的进一步开发,实施强制性的最低能耗标准和节能认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

其次,利用税收政策刺激和引导全社会节能减排。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可以在促进低碳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的税收政策,是引导和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税收通过作用于产品价格、对能源的需求及消费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通过税收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项目投资产生积极作用。具体的做法包括: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给予不同额度的税收减免,对不执行节能标准的耗能产品征收较高的所得税,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和专用设备投资以及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承包、技术咨询服务所取得技术收入等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降低或取消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到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及其产品,逐步调高税率,使之与节能减排的需要相适应;实行支持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政策,以及支持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通过对再生能源使用给予免税方式,提高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和开发经济的合理性。

再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节能降耗减排投人力度,逐步提高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加大技术创新投人力度,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体系。加大投入时,着力做好四件事:第一,注重支持能源产业和能耗低、效益高的产业发展,推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点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节能管理的能力建设。第二,完善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逐步加大对清洁生产、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第三,研究建立废旧家电回收基金。第四,建立“谁节能减排、谁受益”的机制,对节能减排的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资金担保或直接补贴。最后,建立起新干部任用的考核指标———绿色GDP。从制度上改变过去官员升迁只看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偏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收入考核评价体系,使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在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而不是靠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实现。把节能减排纳入综合考核评价,强化环境成本的观念,杜绝不计环境代价发展经济的倾向。

五、更新地表状况,确立碳交易机制

碳汇是指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碳汇是降碳的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在《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的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逐步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10]尽管我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但相对于碳排放总量仍显不足,此外考虑到我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森林覆盖率低、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11]所以,要发挥碳汇的作用,必须改造地表状况。应当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发挥碳汇的作用。除植树造林以外,我国还应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发展模式;经济转型;环境问题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最开始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各国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积极响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现在我国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对经济水平持续的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国要积极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1低碳经济的概述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中国当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大量污染排放等现状,迫切需要及时地发展低碳经济,促使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化,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可持续的状态,最为重要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重视低碳发展的模式,不仅要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为社会资源再分配,能源优化提供系统性的保障。

1.2低碳经济的内涵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所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积极开发各种新能源,初步建立绿色GDP模式。另外,要在能源创新的基础上,优化中国经济产业的结构,健全和完善我国经济制度的建设,确保经济发展模式中渗透人性化和人文化的思想理念。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1.3低碳经济的特点

1.3.1战略性。如今水资源问题、全球气候问题、天气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人类在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又一次文明的变革。从微观角度分析,低碳经济模式是对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利用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所面临的风险,也为中国社会、生态的平衡做出了战略性的发展策略。

1.3.2综合性。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不是单纯地应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是涉及到了众多因素,例如社会技术、经济问题、环境压力、人文发展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要以社会公正和人类文明作为发展的基础,最后在满足综合性的条件下,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2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

2.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难度较大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的存储量非常庞大。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高度重视工业生产中对资源的浪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理念逐渐走向现代化,传统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资源的储备量也在逐渐减少,对我国社会经济长远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要实现转变的难度非常大,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

2.2低碳技术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低碳技术不够成熟,现在我国大部分重工业生产依然是以加大资源消耗来实现产量的提高,没有重视新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在这种生产背景下,导致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开发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2.3产业结构的限制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我国产业要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根深蒂固的影响,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中国经济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策略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资源总量较大,但是我国人口基数也非常庞大,所以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上来看,与发达国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比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尤其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会长期处在这个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我国要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就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对社会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每一位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个体,都应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加入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当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贡献力量。

3.1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

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的理念:

3.1.1政府在宏观掌控经济命脉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基层人民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动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3.1.2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并且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1.3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低碳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防止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社会矛盾。

3.2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

推行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对协调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引进来,走出去”是中国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积极措施,这种发展措施是对国内外的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以及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制定的战略性经济发展策略。其实施的精髓是与其他国家展开经济间的交流,以借鉴先进的转型策略,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3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具体落实到各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中,各个区域要对自己的人文、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进行分析,发掘自身的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产业,并且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体系,针对性地做好自己区域内的产业规划,积极地引进先进高新技术,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地重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积极的因素,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兴产业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我国应该坚持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开发创新性产业,例如开发新能源、利用新材料、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积极地利用新兴产业来贯彻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3.4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

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措施,是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促进因素,所以我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地重视节能减排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落到实处。过去我国因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一度秉持了“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理念。现在中国应该长远的看待经济发展,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的理念相吻合,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我国应该认识到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转变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韩玉辉 单位:山西国术之光国际艺术交流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李红翠.浅析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现代经济信息,2015,(9).

第5篇

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但至今却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分析,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中国对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很多大学成立了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的发起人、日本名古屋大学薛进军教授甚至认为没有理论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容易出现问题,并强烈呼吁要创建低碳经济学这门学科。可见,低碳经济学如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目前几乎空白,如何构建其理论体系,关键是理论基础。因此,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对低碳经济涉及的经济学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为中国乃至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必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资源的稀缺性是低碳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产生也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此处资源的稀缺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的稀缺性。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过去100 多年里,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资源。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全球总能耗的74%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化石能源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化石能源资源正在日益被耗尽。世界上一些地方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已被采光或即将采光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却丝毫没有减少,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造成了化石能源的稀缺性。二是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化石能源的无节制使用,在日益耗尽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使用化石燃料这种高碳能源是产生这种生态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二氧化碳的能力每年只有30 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 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生态环境灾害范围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对于美好环境的需求却是不断增加的,这就造成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稀缺的约束使得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持续大量耗费的不可再生资源已经不能支撑原有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当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时候,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企业就难以生存,整个社会就难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以至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不管是从能源稀缺还是环境资源稀缺的角度看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低碳经济。因此,能源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稀缺就成为低碳经济产生的根源。

二、外部性是低碳经济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外部性往往是在缺乏相关交易的情况下,当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的福利,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或承担相应义务的经济行为。低碳经济中存在着外部性,当一个国家积极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时,就会产生正的外部性;另外负的外部性可以明显地表现为消费者或生产厂商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效应气体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外部性经济损失构成了社会总成本的一部分。

低碳经济中的外部性同样存在一些特征。首先,在低碳经济外部性产生前,是无法产生任何交易行为的。例如,企业排放温室气体前不会与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受害者进行讨价还价,以确定这种经济行为的产权形式和交易方式,对于外部性的范围和补偿支付,双方当事人也没在事前进行任何的谈判。其次,低碳经济中外部性存在产权缺失,使事后的补偿和谈判存在困难。在外部性的情况下,每个人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的界定是模糊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排他性消费、生产环境资源以及附属污染物。因此,当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气排入大气中时,企业污染的空气很难定义其产权,而这种产权的缺失却使排污者过度使用这些物品,不考虑其他人的公共权利。再次,存在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或者是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负外部性的产业的产量,比社会最优状态下要高;而产生正外部性产业的产量,比社会最优状态下要低。当存在正的外部性时,边际社会收益高于边际个人收益,社会的最优产量高于企业最优产量,当植树造林造成的碳汇,其所产生的边际社会收益会高于边际个人收益;然而当存在负的外部性时,存在边际社会成本高于边际私人成本,社会的最优产量低于产业的最优产量。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是负的,当汽车排出的废气污染了空气,这种危害形成的成本加上企业的成本就构成社会总成本,环境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高于碳排放企业的边际个人成本。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以认为公共物品是外部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共物品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非竞争性使配置资源的价格机制失去作用。例如,由于公共资源和环境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可能会过度地使用公共的资源和清洁的环境,这就产生了“公地悲剧”。公共品也会使消费者产生“搭便车”动机,即理性的个人降低或隐瞒自己对集体消费品的偏好的动机,依靠分散决策的价格机制无法使集体消费的公共品的数量保持在最优水平,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出现了“失灵”。因此,由于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征,这就很容易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化石能源的排放引起了气候变化如此明显的“公共悲剧”,而且由于“搭便车”的动机存在,使减排的国际谈判往往陷入僵局,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要解决低碳经济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特性所带来的不利后果,目前要做的主要是政府的干预和产权交易。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

低碳经济属于经济学分支,是运用经济学有关原理和规律解决经济发展与CO2之间不协调的学科,以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问题。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内容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运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与CO2高排放量之间的矛盾。

第6篇

【关键词】曲靖低碳经济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指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带动产业升级,强化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城市现在已成为城市品牌的新亮点,是继“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新高标。在2008年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上,“低碳城市”首次成为国内高规格会议的主题,同月国家发改委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ound)共同选定了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珠海、吉林率先申请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曲靖作为云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推进以能源节约、新型能源推广应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建设为蓝图、符合我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建设好“低碳曲靖”,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曲靖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曲靖市环境质量现状

2008年,曲靖市排放废水8490.97万吨,化学需氧量33304.94吨,氨氮3435.97吨;工业废气19495239万标立方米,二氧化硫8.1981万吨,氮氧化物9.1076万吨,烟尘7.381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1305.4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39%,重复利用率为92.39%,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去除率分别为35.51%、98.7%、89.0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4.49%。工业“三废”的排放与往年相比得到有效控制。在曲靖市南盘江、黄泥河、北盘江、牛栏江等主要河流的九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类标准的有2个,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2个,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1个,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4个,水质达到功能要求的断面为4个,占44.4%,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曲靖城区的2个饮用水源地潇湘水库、西河水库和1个备用水源地独木水库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稳定,除总氮为Ⅲ类外,其余指标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标准。曲靖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有362天,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52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年平均值有所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0.086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0.028毫克/立方米,优于上年年平均值。与上年相比,曲靖市由上年的5次酸雨变为无一次酸雨。综上所述,曲靖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经过多年的努力,真正做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低碳经济成效逐步显现。但是,由于我市人口多,资源少,工业门类多、分布广,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脆弱,肩负着保障珠江、长江域上游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责任,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很艰巨,“低碳曲靖”的建设面临种种困难,有很多工作等待落实和完善。

二、当前曲靖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重点和建议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当前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总体规划,明确任务

第一,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各政府部门为成员的低碳城市,建设协调机构和专门的管理部门,统筹低碳城市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第二,加快制定《曲靖市低碳经济实施意见》及《曲靖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细化建设低碳城市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市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远、中、近期发展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第三,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城市研究相关工作。

2、加强合作,建立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机制和低碳城市联盟

以我市现有高校为基础,通过与省内外低碳领域先进单位合作,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成立曲靖市“低碳城市研究会”,推广低碳理念,开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等相关领域研究。以此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和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进资金、低碳技术和人才,对我市重点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标准进行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市重点行业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体制的创新,共同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3、加紧相关政策的制定,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我市低碳经济法规保障体系。当前,应该结合曲靖的实际情况,加紧制定出与国家《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等法律配套相关的地方法规,建立健全我市低碳经济法规保障体系,为我市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加强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的研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积极探索碳交易、排污权交易以及环境交易市场,给中小企业参与低碳经济提供更大的融资平台。引入“碳税”、“碳排放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内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经济调节。

(2)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应对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新兴与发展,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政府应该帮助企业充分认识到未来的经济必定是低碳经济,未来的竞争必定是基于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以及认真抓住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重大变革与契机的重要性。企业应该考虑以下几点:其一,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其二,紧密研究和跟踪国际、国内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势所制定的低碳产业与产品的技术标准,超前作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其三,在企业中推行低碳标识,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将企业社会低碳责任与产品质量、信誉结合起来。

(3)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目前可选择我市某一县(市)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加快低碳技术的转化,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尤其是要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4、全面实施低碳化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科学管理

(1)抓好农村节能。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秸秆还田,支持开发秸秆固化、气化技术,稳步推进秸秆发电试点工作,并建设一批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推广省柴煤灶、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畜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能耗落后生产农业机械,积极推广先进的机械化农业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鼓励农村垃圾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利用,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环境。

(2)强化重点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监管,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工业节能仍然是当前我市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要大力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能管理水平,认真做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的建设,加强和完善企业能源消耗统计制度建设和能源消耗定额管理,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加大关停“六小企业”工作力度,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实行限制治理、整改,逐步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技术和产能。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题,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应用高效降耗节能和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3)推进建筑技能,严格建筑节能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进行环保节能改造。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积极推进“双百工程”(一百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一百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的建设,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4)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采用先进技术装备,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提高运输业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老旧汽车,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的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汽车,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

(5)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在餐饮住宿行业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家电销售场所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在流通领域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在经营场所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

(6)加强节能科学管理和节能服务体系和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加快曲靖市地方节能法规、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强化节能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定期开展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定、公告。建立健全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参与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加强人员培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服务新机制。增强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能力。充实节能管理人员,落实节能工作资金,完善节能监督体系,强化节能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和监察(监测)工作。

5、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发展壮大循环经济

(1)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高碳”产业的我市准入门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

(2)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应该研究提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培育、扶持一批实力雄厚,具有核心节能技术的节能服务公司,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服务新机制。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规划建设低碳教育展示场所。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建设。

(3)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第一,我市应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重点在电力、冶金、化工、医药、水泥、煤炭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建清洁生产企业。第二,大力发展我市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从减少工业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第三,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减少“废渣、废水、废气”的排放,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努力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第四,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林剩余物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第五,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增加农村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

6、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

将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城市宣传作为重大主题,制定宣传方案,开展宣传活动。一是主要新闻媒体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登和播出低碳城市建设公益性广告,形成政府引导,重点工程示范,企业与居民广泛参与的“低碳曲靖”建设格局。二是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选择一批先进机关、企业、商厦、社区,建设低碳宣传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三是通过产业发展、技术交流等途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树立“低碳曲靖”形象。四是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等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很好的提高公众低碳意识,把“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方位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

7、倡导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用低碳理念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

(1)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开展低碳(绿色)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择有条件的社区为曲靖市低碳生活示范区进行试点工作,倡导生活简单化、简约化,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让公众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的转变,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绿色消费,戒除浪费资源、增加污染的不良嗜好,戒除以增加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陋习、减少日常“便利消费”,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和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2)坚持用低碳理念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推广使用太阳能。规划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全面植树造林,建设园林化城市,减少城市建设、生活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城市炭汇。保护好我市区域内的珠江、长江流域及各水库库区的水体生态环境,建设珠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

【参考文献】

[1] 郑丹、王青、顾晓薇: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今日财富,2008(9).

[2] 张玉台、刘世锦、周宏春: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3] 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 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5] 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6] 王利飞:建设低碳城市 统筹城乡发展[DB/OL].中国当红网,2009-04-22.

第7篇

摘要:中国在资源、环境瓶颈下,沿袭西方现代化道路,前景暗淡;发展低碳经济,是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市场容量大,创新能力和企业转型能力比较强,是中国的优势。集优势全力争取率先突破低碳技术,中国必有远大的未来,不仅仅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

一、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的概念由气候变化问题引发而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减少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在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将保持较快的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加以控制,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比现在至少要增长一倍。既要保证社会经济较快发展,又要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协调、解决这个矛盾,惟一的出路就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被认为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以后发展模式的巨大变革,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来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的生产力――每排放单位二氧化碳。要产生更多的GDP。

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如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自然资源过去主要指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而在未来,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可能也将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并成为最紧缺的生产要素,因为全球要控制碳排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发达国家承担了量化的减排义务。2020年它们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25%~40%,2050年减少80%~95%。发展中国家现在虽然没有减排义务,但将来也得一定程度地参与。而且按照全球的减排目标,未来必将大大压缩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在这种趋势下,大幅度提高碳的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碳排放空间的价值,可能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以高能源消费和高排放为支撑,尽管它们在上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了现代化,步入了后工业化时期,但迄今仍然没有遏制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发达国家现在平均每人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0吨左右,按照2050年减排80%95%的要求,人均排放量要减少到每年1吨或2吨。这样大幅度的减少实现起来当然很难,整个社会必须要有一个根本性的革命,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文道德观念等都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变化。

中国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是沿袭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但现在正越来越不具备继续走下去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人口比现今所有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多,既没有足够的资源,也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中国现在碳的生产力,即排放一吨二氧化碳所产生的GDP,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1/5。如果我们不能以较快的速度提高效率,建立起低碳发展模式,一旦全球把碳排放空间作为限制,我们的发展空间就将受到威胁。中国要从大国变成强国,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是发展的核心内容。

有一种声音认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并将污染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现在用“低碳”来要求我们,本身是不是有遏制我们发展的想法?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必将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欧盟为什么特别倡导低碳经济?因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信息革命,是美国掌握了优势,和欧洲相比,美国在这个阶段持续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现在在低碳经济方面,欧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是领先的,低碳能源技术也具有优势,所以它要借此来夺取竞争优势。当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要崛起,对它是一个挑战,所以它用低碳来要求中国也是遏制中国的一种手段。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并不是完全虚构的问题,是真的“狼来了”。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组织了几千位科学家进行了论证。结论是:要想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都得减排。同时,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来说,如果不走低碳道路,不研发相应的技术,我们的资源和国内环境也支撑不了。

中国该怎么办?对外,我们要争取碳排放空间和相关权益――发达国家历史上碳排放得多,现在已经现代化了,就要求我们减排,那么它们得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我们还得发展;对内,我们要努力向低碳转型,赶紧备战,扎扎实实做好应对工作,走出独特的低碳道路。内外并举,中国才可能真正崛起。

二、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通过低碳道路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并没有先例,只能我们自己探索。因此,低碳经济既是一个机遇,又带给我们很大的挑战。

中国现在还是高碳发展模式,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一直徘徊在70%左右。核能、太阳能、水电等无碳、低碳能源虽然发展速度非常快(比如说,水电从1990年到2005年增长了三倍;风电2007年比2006年翻了一番,2008年可能比2007年又翻了一番),但因为它们基数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很大、需求增长快,所以从整体上看,它们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低,增长速度也比较慢――前几年大约占6%,现在是8%左右,2010年的目标是增长到10%,2020年达到15%。不过,煤炭的比例逐渐下降,无碳、低碳能源的比例逐渐增加,这个总体趋势不会改变。

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的是两点:第一,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第二,发展低碳技术。

现在,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了我们的国策,国家投入和政策导向上,对低碳经济也越来越重视。这为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行动也至关重要。在发达国家,很多企业都制定了减排目标。像美国,虽然在国际上没有承担减排义务,但它的不少企业自己制定了标准,采取措施尽量让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而且市场上也出现了鼓励低碳生产的趋势。比如说沃尔玛公司,它在采购链当中就要求对产品进行碳标识,哪种含碳量低就购买哪种。这种方式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企业会更多地采用低碳技术,因为含碳量高的产品竞争力不强了。在国际贸易方面,发达国家因为承担了减排义务,企业成本增加了,所以它们在酝酿对进口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额外征收二氧化碳税。如果征收二氧化碳税,我们的产品成本就会升高,竞争力就会下降,但我们很多企业现在还没有这个意识。

企业要改变生产方式,民众也要改变消费方式。现在中国的富人比例虽然不高,但数量也不小,而富人都在瞄准美国的生活方式――大房子、大汽车、高排放。将来很可能还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宣传来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让民众的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适度 消费的方向发展。

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低碳技术的面很广,大的技术类型包括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把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封存在地下)等。有人问,将来会不会有什么技术能把煤炭变成清洁能源呢?这在科学上说是不可能的。煤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元素,只要燃烧,碳就和氧结合,变成二氧化碳。这是化学的平衡,没有办法改变。现在的办法是什么呢?第一,提高燃烧效率;第二,就是碳捕捉与埋存。低碳技术的创新和信息技术相比周期比较长,要掌握起来非常不容易,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和沉淀,现在展望不到的技术,要在几十年之内实现不太可能。

当然,我们也不必全然悲观。人类可以利用、可以展望到的低碳技术,如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二氧化碳捕捉埋存等相关技术,有的现在已经比较成熟,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有的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应用起来成本还是太高,需要更大的创新,比如太阳能发电。常规电一度大概五毛钱,但太阳能电一度要好几块,所以在市场上肯定没有竞争力,必须进行技术突破,大幅度降低成本,才能商业化。有些技术,理论上已经有了,但实现起来还有困难,比如核聚变。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进行核聚变,这个原理大家都知道,而且已经可以完成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要使核聚变在人类的控制下进行,技术上很困难,可能得到本世纪末才能大规模出现。

捷径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必须做的就是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对于现在还不可预见的技术,首先要研究它的原理;对于已经知道技术原理的,要研究用什么样的办法实现;对于已有基础技术,但还没有大规模应用的,要争取克服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大幅度降低成本,改进工艺,这是当前技术创新的重点。

未来究竟哪种无碳能源或低碳能源能成为主导性能源?现在还无法作出判断,可能得通过能源技术之间的竞争。技术上谁先突破,并能够被普遍应用,谁就成为主导。比如说核能,从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低碳能源。现在核电采用的是核裂变,核聚变的能量比核裂变更大,如果核聚变技术问题能够解决,成本又很低,那么它将拥有其他能源难以比拟的竞争力。因为现在风能、太阳能发电,一是成本高,二是规模都不太大。而核电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建一个核电站,可以达到1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但核聚变的攻关很不容易,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合作进行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光实验装置就花了100亿美元。太阳能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如果它的发电量大,成本很快降下来,也会非常具有竞争力。但太阳能技术近期没有很大的突破,发电上网还存在稳定性问题。风能也是如此。陆地风能比较容易获取,但要在海上建风场还有一系列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所以说,很多无碳、低碳能源技术都很有前景,都有各自的应用范围和优势,但将来哪一种能够成为主流技术,关键看谁能够率先突破。对于中国来说这里面也存在着机遇,如果我们在一些研发上抢先突破,我们就具备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中国现在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那么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竞争中,有没有可能争取到机会?对此,我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中国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有一些有利条件:第一,很多领域,我们在跟发达国家同步研发。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等,现在在先进技术的研发上非常活跃,不少技术的发展、产业化相当快,有的已经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第二,中国有一个独特的有利条件,就是市场大。市场需求是驱动技术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动力,市场大,研发的成本也容易分摊。现在各国都在积极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我们可以跟国外联合研发,或引进技术,也可能形成、互相组合、协同发展的局面。比如说核电,我们现在是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引进来(美国因为各种原因,第三代核电技术还没有应用),然后国产化,发展得很快。现在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大概是三亿多千瓦,中国到2050年有可能接近这个装机容量。中国人口多,市场容量大,如果核电真正发展起来,形成一个工业体系,将来完全有可能再向美国、欧洲出口。

第8篇

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1]这深度分析了资源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有效方法,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生态型社会的良好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与内涵

1.气候变化催生低碳经济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目前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人类在过度开发自然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灾难性气候事件频发以及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面对这些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共同的主题。如何应对气候变暖,英国首先给出了其独特见解。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目标,即: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2008年,当第35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被联合国设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时,“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选择。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从广义上讲,是要协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应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为出发点;以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为目的;以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以及为先进技术的应用和输出创造机会为目标。而从狭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造成的影响。但是,单纯地将“低碳”经济理解为“无碳”经济的观点是错误的。二氧化碳不仅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物质,而且在灭火、冷藏食品、人工降雨、制作饮料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完全的“无碳”经济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假如“设定自然系统(大气圈)客观地存在一个最大可容纳的二氧化碳含量,要确保气候不至于逐渐变暖,人类经济活动累计排放的二氧化碳必须始终小于或等于最大可容纳的二氧化碳含量,否则,气候变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2]由此可见,只要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也可以并行不悖。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不等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全部内容。

因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以保护资源环境为基础的,那么,发展低碳经济是否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首先要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自然环境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关系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并没有将自然经济纳入其研究范围,认为自然环境只是为经济活动免费提供可利用资源的供应系统。由于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又没有进行价值交换,因此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吴易风教授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分析得出结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不单纯是生产关系[3];马克思对生产方式的研究包括了对自然资源配置的研究,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下有着不同的配置方式,不存在超历史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定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将自然环境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为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没有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给出系统分析,但是,在他和恩格斯的自然力思想中很早就注意到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为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5]这一观点明确指出自然资源是构成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基础。因此,自然资源是通过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方面,恩格斯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6]揭示了灾难性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因此,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3.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环境的清洁也是一种资源,污染了环境,就等于“消耗”了清洁环境。价格、替代品和技术进步对清洁环境的作用与对其他资源的作用是相同。“如果排放污染物是没有成本的,那么,生产者就没有限制排放污染物的激励。但是,如果污染环境存在某种价格,那么,生产者将设法寻找到某种方式,以替代污染物的排放。排放污染物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就越有积极性去研发限制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和途径。”[7]因此,在生产中加入环境成本,不仅可以节省资源、保护环境,还能起到提高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三、低碳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低碳经济倒逼技术进步

低碳技术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是一种倒逼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技术发展带来低碳经济”,只要突破了技术问题,低碳经济也就自动发展起来了。其实,这完全颠倒了低碳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因果关系。先进技术的发展一定是为了适应某个预先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技术进步总是滞后于所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纵观历史,只有当人们不满足于当下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时,才会通过发明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满足人们新的需要。事实证明,当下运行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极大挑战。为了挽救濒临枯竭的资源、恢复碧海蓝天,人们提出了更高一级的,更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需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而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低碳经济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必将是前者倒逼后者的关系,并且这种倒逼机制是低碳技术发展的强大原动力。

2.低碳经济模式的优越性

传统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劳动者通过劳动手段改造自然来获取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要素的过程。高碳经济模式是将支持经济活动的四种基本资本中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人造资本结合,改造自然资本来获得各种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要素。对比低碳经济和高碳经济的理论模型得出:假设将人类全部的经济活动抽象为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低碳经济模式下,在对自然系统向经济系统(社会在生产过程)输入可用资源的认识中,首先,加入了对由经济活动产生的不可转移消化的废弃物(抽象为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从正反两方面重新理解生产和消费过程。其次,提出了自然资源和自然承载力的有限性问题,自然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不是不可耗竭的;自然系统能够承受的污染也是有限的。最后,给出了低碳经济模式下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当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自然的最大承载力时,社会在生产过程的实现条件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当其已经逼近自然系统允许的最大排放量时,还必须满足生产和消费活动必须是二氧化碳零排放,否则社会在生产过程就不能继续。低碳经济模式展示了劳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性,也不再将生产力简单地理解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3.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

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国际上的一种趋势。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核心内容是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气候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1 能源消耗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将同时并进,这就必然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而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对化工能源的持续消费,必然会带来碳排放物的相应增加,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冲突的。

1.2 碳排放总量突出

伴随着经济起飞、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近年的碳排放量有所增加。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并开发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清洁能源,但在短期内依然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我国以煤炭等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3 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从1999年进入重化工时期,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以及固废产生量也进入迅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8.5%和17%。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头”等现象。日趋加剧的环境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1.4 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作为“全球第一大能耗国”,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为33%,即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消耗的3-4倍,能耗产出率低下。我国能源产出率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另据有关方面作出的比较分析,我国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

2.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其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而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目前我国能源与物质的消耗情况,如果仅就我国自身纵向进行对比,每万元国民收入消耗的能源以及每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平均消耗的钢材、木材、水泥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但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在能耗与物耗上的差距是很大的。

2.2 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在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则稳步上升,目前第二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包括电力产业、钢铁产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等,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资金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重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工业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高碳经济特征。总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

2.3 低碳技术水平低下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比如煤炭发电行业,我国高碳的火力发电仍是主体地位,但煤电的整体气化联合循环技术满足不了低碳发电要求。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

3.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在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道路中,一直延续着“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就是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重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为此,需要重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需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

3.2 优化产业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改变以煤为主(下转第51页)(上接第49页)的能源结构,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由“高碳”转化为“低碳”。

3.3 加快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先进低碳能源技术正在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和技术竞争的前沿和重点,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在低碳经济的大潮中掌握了低碳技术,就相当于掌握了主动权。我国应加强节能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攻关,实现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的生态产品设计技术及资源利用整体优化集成技术,攻克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低碳前沿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4 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

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倡导公众节能减排、绿色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对于个人,增强居民环保意识,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参考文献:

[1]何建坤.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4).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全球科技大爆炸,快速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担也非常大,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生态破坏严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过度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出现,显示了地球生态与工业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全球各国开始积极的寻找和开发绿色能源,代替旧有能源作为能源供应,以求能够更好的保护地球生态。

一、低碳经济的特征及内容

低碳经济主要是对可再生环保资源进行利用的科技,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能和化石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如下:

1.资源可再生,可大量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保证地球地表的稳定。

2.生产环保,不会消耗任何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没有任何负面的影响。

3.使用环保,在使用时不会产生破坏生态系统的废气、废水、废渣

4.可无限性的使用,绿色能源一般可以进行无限性的使用,而不会出现枯竭。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

低碳经济的运行,必然会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而全球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必然是低碳经济,而科技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是向着低碳科技、低碳思想和低碳规则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也同样重要,但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态,各种艰巨的任务还需要中国去完成,所以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照比发达国家缓慢许多。

目前中国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能源还是以煤矿为主,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的支持,所以对于中国发展低碳事业是一个严重的制约,而且,若想快速发展工业,必然少不了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而且中国目前的科技水平也严重的制约了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时间尚短,市场经济运行时间只有十几年,资本累积不足,所以想开展低碳经济还有一定难度。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发展状态与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还有很多,所以想在国内彻底的实行低碳经济,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实施

国内刚刚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和实施,所以未来所面对的挑战也非常巨大,如何成功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成为了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其他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和经验,对于中国是非常宝贵的,国内可以大量的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进行改良和探索,然后在根据探索出的方法来对中国经济进行有效的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政府积极树立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加大政策支持,以政府作为转型的主导,以法律作为转型的约束,从根本上实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在2007年时,为了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一系列推动政策相继被提出,给节能减排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2.改变能源使用和开采体系,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效率。低碳就要先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首先是节能,需要从生产、工作、生活、交通、工业等许多能源消耗源头来进行节能管理,将最少的能源进行最大化的使用,以无碳或低碳作为节能的基本理念。节能后就是如何进行减排,以现今国内主流发电方式的火力发电来做比方,火力发电流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煤矿,更重要的是在发电后,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废水、废渣、废热,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想彻底的治理污染,就要进行减排科技的研究,从根源上解决,科技减排的方向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减排,用科学的手段将排出的废水、废弃等污染物降至最低或用科技让其不再排放,第二种是变废为宝,合理的将派出的污染源进行二次利用,有效控制住排放的同时,还能增加新型能源。第三种就是进行污染过滤,将废气、废水、废热和废渣进行有效的物理过滤和化学过滤,让其不再具有污染性。旧的污染解决了,就要研发新能源,国内的能源供应转换,需要持续的将旧的能源进行替代,只要坚持不懈,中国破坏环境为代价产生的旧能源供应方式,必然会全部被新绿色能源所取代。

3.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转变的经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让国内的低碳经济所相关的科技、思想、政策时刻保持与国际持平,稳步跟随世界的步伐,将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在国内彻底的进行实施。

四、总结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生态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有的生态链被破坏,地球生态尚可进行自我修复,但有的生态链一旦被破坏,即便是地球生态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都步伐再修复,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开采不仅会让资源耗尽,更会将地表层下的支撑力给掏空,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和地球生态的未来,全人类都要下定决心将低碳经济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陈名立: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9).

[2]唐 宗: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10).

[3]丁 超: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时代金融.2012(9).

第11篇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作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技术改革,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把有机整体,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欧盟制定了严格的减排目标,对现有的社会和经济体制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变,并率先承诺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低到15%—25%左右,到了2050年可减排至70%左右,而丹麦、英国等国家建设低碳城市,挪威的目标是建设低碳国家,希望在2020年减排到35%左右。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更加严峻,以石油、煤炭、天然等燃料为主,“高碳”经济特征非常明显,从而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生态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投入1000多亿元用以治理大气污染,投入3500亿元用于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业烟粉尘治理、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油气回收、黄标车淘汰、扬尘综合整治、能力建设等类。以上重点项目投资总需求约3500亿元,其中二氧化硫治理约730亿元,氮氧化物治理约530亿元,工业烟粉尘治理约470亿元,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约400亿元,油气回收约215亿元,黄标车淘汰约940亿元等。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彻底落实低碳经济的各项措施及行动,从而使我国快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决发展与生态之间的重重矛盾。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

1.我国新型能源短缺,出现“煤多、油少、气缺”的情况。近几年的相关报告显示,我国煤炭比重下降了27%左右,石油消费提高了15%,天然气消费提高到4%,核电、水电及风电在能源比例中提高到了10%左右。其中我国传统的能源占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煤炭在能源比例中一直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2.我国的制造业和传统业仍然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消费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等对这些行业需求在日益增加。

3.我国的经济水平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人均收入不高,同时人们对物质的享受仍然是重点追求部分,离“田园式”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

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能源经济生态革命的措施

1.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工作,提高新能源的绿色化,并以新能源为核心形成绿色能源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圈,从而作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点。

2.加强环保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建立一系列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环保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就是绿色能源也可以说是低碳或无碳能源。发展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是我国未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经济的方向。

3.加强化石能源的生态化,降低高碳能源的利用率,把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这不仅是现阶段我国调整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的方向,也是我国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唯一途径。因此,我国应该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对高碳能源进行低碳化或无碳化的处理,从而实现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目的。

五、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1.提高环保意识,制定规划。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树立人们低碳经济发展的概念和意识,使人们明确的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人们过低碳生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各级政府应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项目、措施的彻底落实,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2.加强绿色能源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强绿色能源的研发和技术的创新,即清洁环保能源技术和清洁环保生产技术以及低碳或无碳技术。重视和促进绿色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与运用,形成一系列绿色能源技术体系,从而为中国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保障的条件。

3.合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通过低碳经济发展制度的制定,推动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以及推进低碳经济体制的各种创新。例如创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绿色信贷的体制机制、节能减排产业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绿色化的体制机制以及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种绿色管理机制机制、法律保障体制机制等,从而形成一系列我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环保发展等法制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20-02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作了比较权威的定量评估,指出如果目前全球以每年GDP1%的减排成本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表明我国经济在今后的若干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同时,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中国进行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和降低能源消耗是关键,因此,向低碳经济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可够开采13年,天然气可采40年,煤炭可采60年。2007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7亿吨左右,列全球第二,能源消费处于高结构状态,化学能源约占92%,其中煤炭占68.2%,电力生产78%依靠煤炭,可再生能源仅占8%,其中,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比重较低。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3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解决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在优势

1.改进空间大

由于我国第二产业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明显偏低。有研究表明,中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7.6%,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15%,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2~27%,比日本高3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1.7~2.5倍。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改进成本低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信用(CERs)达到3 637万吨,占联合国目前核定CERS总量的31.33%,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

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中国的电力行业生产主要以煤生电为主,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的汽车燃油经济性问题,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也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中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二)向低碳经济转变面临的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发展过程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今后30年内将新建约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能否推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将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决定性因素。

2.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大部分行业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大大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们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十多年过去了,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也有各地政府为GDP增长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的缘故。

3.资源分配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2006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持续发展与能源消耗和高强度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三、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

为应对上述挑战,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中国应该选择合适的策略,以实现发展与低碳的双赢。

(一)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的碳排放增长不仅要考虑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因素,更要考虑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并要求出口的需求方为由出口产品造成的排放买单,从而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

(二)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应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中国向新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7-51,61-67.

[2] 李禾.我国企业应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N].科技日报,2008-03-25.

[3] 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0-261.

[4] 李高,温宗国,杜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从技术预见到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