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维科学

思维科学

时间:2022-04-13 09:04: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维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维科学

第1篇

凡思维过程,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离不开既要进行分析,又要进行综合。在形象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方面的研究很深入很深刻的当属李传龙先生。

一、形象思维离不开分析

形象思维必须要对感性素材进行概括,这种概括本身就蕴涵着分析,就是说,形象思维的概括性,是和形象思维分析分不开的。有了形象思维分析,才谈得上进行形象思维的概括。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通过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就有它一定的概括性。但这种形象思维的概括性,却不能离开作家的形象思维分析。

形象思维具有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它之所以具有这种能力,就和它的形象思维分析分不开。

作家创造一个艺术形象,就必须对各个原型进行形象思维分析。只有对各个原型的思想、情感、性格、外貌进行了生动的分析,才能将这些分析出来的东西集中起来,创造出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创造阿Q这个形象,并不是单纯描写现实中某一个原型,而是在生活中观察了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阿Q式”的人物,分析了很多人物的精神胜利法,从而才集中起来,创造出一个阿Q这样的典型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什么人,做什么工作的,只要你用形象思维来看待人和事,或者创造新形象,就离不开形象思维分析,就会在进行形象思维过程中展示其分析能力和水平。比如,一个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年农民,在一座荒山上植了树,就想到了几年以后这座荒山变化的情景:山上绿树成荫,金黄色的蜜橘挂满枝头,美丽的小鸟在树梢欢跳,人们的歌声随着山头的彩霞飘荡。这就是青年农民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一幅未来的美丽的景色。在这里,具有时代气息青年农民只有以自己丰富的生活感受为基础,通过形象思维,分析出了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蜜橘满枝、众鸟欢跃、情景迷人等动人的景象,才能构成一幅绿化以后果林丰收的图景。总之,形象思维的分析,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特性之一。

二、形象思维更须综合

形象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互相辅佐的,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形象思维的综合就是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把某些部分的东西综合成整体的东西。它所综合的部分的东西,是某事物总体范围内的部分要素的东西。它所综合出来的整体,是某种事物总体范围内的整体。它所综合出来的新形象,是总体性的新形象。比如,一个画家在艺术构思中,将一个美人的头部、躯干、四肢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综合过程,也就是对美人进行的整体性的形象思维综合。综合出来的形象,就是美人的整体形象。当然,整体性的形象思维综合,其综合的整体性是相对的。思维主体进行整体性的形象思维综合时,虽然要在头脑中将客体的所有特性或基本特征进行综合,但从性质上看,思维主体运用这种方式所综合出来的东西,只是对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客体本身。

作家、画家、艺术家总会运用总体性的形象思维综合构思作品的整体形象,这样综合出来的作品的整体形象,就是比较完整的客体形象。

小说家运用形象思维综合也如此,从人物形象的构思来看,如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的形象综合,他不仅有自己的“凤目”“蚕眉”“美髯”的相貌,也不仅有自己的赤兔马、青龙刀的特征,而且还有自己的“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等英雄形象。这可以说是作者在思维上对历史上的关羽所进行的总体性的形象思维综合。而这样综合出来的关羽的形象可看做是历史的英雄、人人尊敬的崇拜者。

从科学史上看,如牛顿想象出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这作为一种形象思维综合,只是根据月球和地球的形状及它们之间的引力关系的特性来进行综合的。这里牛顿只根据引力关系将月球和地球的所有特性来进行综合。自然,这里所进行的形象思维综合,只是在思维上综合月球和地球这两个客体的部分特性所得出的结论。

第2篇

论文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思维科学 教育体系

高等院校肩负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围绕这一核心工作,我校已开展“实践育人”工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杨院长所提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在“高等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基础上提出的实践育人,其核心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以实践育人为抓手,为核心,带动其他育人体系发挥功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高素质人才就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说到底是“思维能力(水平)”强。笔者认为:只有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狠下功夫,才是抓到了教育目标的要害,才能达到实践育人的最终目标。因此,笔者建议在实践育人体系中增加或者突出思维科学教育的份量,建立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为核心的思维科学的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作为重要目标,紧密结合我校现有的实践育人体系,使思维教育与实践育人充分融合,相辅相成,从而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继而开创我校办学特色。

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维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所反映的实质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像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他们之所以能创造、生产知识,就是因为他们有着非同寻常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是空中楼阁,它来自思维型教育。

(一)知识型教育与思维型教育

笔者认为知识型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静态的知识,例如数学教育重在何种情形下适用何种公式,最终得出结论,而不是注重推理和原理的发展逻辑;语文教育注重词句的优美,段章节的安排而不注重思辨精神的表达且内容与社会脱节;历史教育只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忆而不注重事件的因果脉络,不能做到以史为鉴。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以记忆为主,虽知识渊博但思维能力不高,思维僵化,循规蹈矩而缺乏创新(学术能力不强),理性的独立思考不足,怀疑精神不够,盲从权威,不能反思。思维型教育重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求灌输更多的知识(知识的储备量与思维能力不成正比),重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人类在获取该知识的思维认识过程。这种思维的认识过程就是前人留下给我们的智慧,这些智慧就表现在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知识的由来,我们不仅掌握这些知识更要学到蕴含在这里面的思维过程,这样我们才会更有智慧。因此思维型教育是令人智慧的教育,令人发现、生产新知识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储存的知识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多但独立性思考能力强,怀疑精神高,再学习、搜寻知识的能力强,不拘于常理敢于创新。其实,中国古代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问答式的教学法就是典型的思维型教育。

其实,知识型教育与思维型教育主要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知识型教育主要由于国情的需要,考生多教育资源少,人员的竞争把教育的功能转化成分数的竞争,政府部门要追求考试公平,因此考试内容题型(记忆性的题)越客观好似考试制度越公平(客观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对错宜辩,公平性好操作),分数越客观,思维活力生存的空间越狭小。比如说国际名牌大学和我国自主招生的高校的面试题如西游记里有几个妖怪,一根粗细不同的绳子如何燃烧能比从一头燃烧节省一半时间等,这些题看似无厘头毫无意义,实际上人家在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是今后学生学术成就的高低或工作是否优秀的核心能力,至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吗,这些学生已经足够优秀了,没必要考了。

(二)两种教育与实践

两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在实践中的差异主要来自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前者被动,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在实践中归纳问题所在,继而很好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放在实践中,即便日复一日的实践,结果仍不理想;后者主动,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抓到问题的本质原因,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即便实践的时间不长,仍然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思维技能教育,再与实践学习相结和,使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育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三)思维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共识,是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人才的核心素质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手段能提高核心素质。反而观之,作为被教育的人,成功者与平庸者或失败者之间,他们究竟有什么区别,都是相同的人但他们为什么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搞不清楚这些问题,一味的强调,素质教育是德智美体劳的综合性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就是空中楼阁,就是一句空话,甚至把各种技能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虽然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但仍然逃脱不了知识型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学生仅是知识储备的载体,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又加之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这些“满腹经纶”的“知识载体”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表现出的稚嫩与无知、偏执与盲从,与已身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的称谓极不相称。

因此,以提高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素治教育才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的思维能力的竞争。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是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起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还生产知识;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这才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源泉。纵观社会各界精英人士无不是在各自领域内的思维高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们优秀就是优秀在他们必定是优秀的思考者。当然,思维能力虽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不代表它就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比如道德素养,一个道德败坏但创造能力极强的科学家恐怕是人类的灾难。此外,人的成功与个人秉性、机遇等主客观条件关系复杂,但是思维能力低下,创新能力低下的人很难成功。

二、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技能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有很多,它们各自侧重不同的方面,笔者简述几位学者的观点。一个比较简洁的定义是罗伯特·恩尼斯表述的“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库恩米特强调批判性思维根本是关于信息、观念、论证辨伪求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者愿意探索艰难的问题,包括向流行的看法挑战。

(二)批判性思维在国内的发展

批判性思维教学理论从兴起到成熟也仅是自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2003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通选课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时至今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同济大学,西安的一些民办高校等均有开设,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利用国内外资源,率先将批判性思维教学引入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受到国内关注,现在走到了我国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前列,走出了特色。有的高校管理者并未充分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教育体系的建立,仅仅开设一门课程,那是远远不够的。

在我校建立批判性思维教学体系是具备条件的,这项工作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学者,不需要投资兴建实验室,需要的是具有批判性精神的教师团队,只要学校领导重视,全员转变教学理念,抽调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形成团队,学习取经(批判性思维教材与教学标准均已成熟),坚持贯彻,一定能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学生定能受益匪浅。

三、具体方案设想

(一)转变思想

树立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为核心的思维科学的教育体系为理念,全校上下每一个教育者应当充分学习、了解批判性思维,使之成为我们的育人理念,并有效地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二)注重思维科学的研究

钱学森认为科学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科学;二是社会科学;三是思维科学,并进一步将思维科学划分不同门类,重点在研究人类思维。笔者认为西方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科学的一个研究成果,它实用性更强,更像一个思维工具,人人学而既可用之,特别是它与生活实践结合紧密,是实用的论证逻辑,但是它并不是包罗万象的思维魔方,应当看到不同职业、学科背景应当加强不同的思维训练,这些均是思维科学研究的方向。

(三)实施步骤

1.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是积累教学知识和经验的阶段。在着一阶段,充分利用我校素质教育中心这一平台,在选修科中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为今后积累课堂经验。另外,积极将批判性思维课程申报为校级课改项目,打造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内容,制订课程标准,为课程规模化打造良好的基础。

2.发展阶段

第3篇

[关键词]写作学理论写作思维研究高地 技巧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01-03新时期以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迎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写作学研究队伍之庞大、研究活动之活跃、研究气氛之浓厚、研究领域之广泛、思想观念之开放、学术观点之新颖、研究成果之丰硕等,可谓前所未有。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写作学研究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写作学研究天生就注定是艰难的。写作学把所有写作活动,包括应用性、非应用性写作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本身已是一项异常复杂浩大的工程。而要在理论上把所有文体的写作都统摄起来,构建起能够涵盖所有写作活动的“大写作”理论,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窘。因为有两大写作门类即文学、新闻学早已自立门户,分别发展成为了范畴清晰、内涵丰富、理论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而写作学研究尤其是“大写作”理论体系的构建又不能不涉及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这是写作学研究遇到的一大难题。

然而,写作学理论的构建并非没有价值和意义,也并非没有空间和前景。首先,写作活动是人类最古老最复杂的智力活动之一,也是创造和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面对历史如此悠久、内涵如此丰富的写作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上是不能无动于衷或留下空白的。其次,写作行为尤其是公文写作是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说的文章,是指当时流行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各种文体,即所谓“四科八体”。除了诗、赋属于文学体裁外,其他六种文体都是公文类或准公文类的日常应用文,这些文体各有要求和特点,正如曹丕所指出的:“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见,曹丕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首先指的是公文,其次是日常应用文,最后才是文学。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他比曹丕说得更加明确。古代先贤们早就深刻地认识到公文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不会消失或减弱。再次,写作学研究的主要是写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基本方法、表达技巧等问题,落脚点和核心是研究如何去“写”、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即使文学、新闻学已自立门户,但并不影响写作学从“写作”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从而探寻和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基于上述理由,建立起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写作学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现作学理论的提出与初步构建,肇始于20世纪初叶,至八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兴盛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观,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见解,各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人从国外引进和借鉴新理念新方法,有人从中国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寻找策略,有人从其他学科甚至自然科学中搬来救兵活学活用,有人则试图把各种理论相互打通、融为一体。于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认识论、反映论、方法论、技巧论、哲学、美学、思维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被纷纷引入写作学研究领域。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旨归的教学方法也纷纷涌现,各显神通。经过二三十年的大破大立,过去那些静止而封闭的写作理论被彻底打破了,新的写作学理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薄、单调、僵化和乏味,虽然还称不上是丰肌劲骨、枝繁叶茂,至少已是生机蓬勃、活力充盈!

覃可霖是新时期以来投身于写作学研究与教学的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他不是一个被众多目光所关注的人物,却是一个在写作学研究领域不可被忽视的坚定的探索者。覃可霖为人笃诚谦和,作风扎实,处事低调,在写作学研究最为喧闹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概念、新方法、新旗号满天飞的时候,他不跟风,不凑热闹,不参与争论,甚至很少参加写作学界的研讨活动。他只是冷眼观察,潜心读书,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若干年后,当许多曾经热血沸腾地在写作学研究领域里纵横驰骋的才俊们纷纷转身他顾的时候,覃可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学术领地,仍然在写作学研究的天地里披荆斩棘,埋头耕耘。他在学术上可谓一生执着,心无旁骛,而正是这种坚持和沉稳,终使他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学术成就。

覃可霖选择写作思维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思维是写作活动的总开关,是写作行为的“统帅”和“灵魂”,循着思维的路径可以更好地窥探写作的奥秘,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实际上,对写作行为起着‘统帅’、‘灵魂’作用的恰恰是‘思维’。思维直接影响着主题的酝酿、萌生、成熟及表现过程,它是每个作者在文章动笔之始就已存在于自己头脑中,并且影响着整个写作过程。”从思维的角度切入研究写作活动,这是一个富于创新性的选择,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选择,但覃可霖没有畏惧和退缩。他犹如一位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的地质勘探师,他相信自己选择的勘探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选定的地方打出一口深井来。他成功了,他的深井打到了泉眼上,甘洌的清泉喷涌而出。他在写作思维学研究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先后发表了《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论写作思维与语言的多变性》、《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一批论文,出版了《写作思维学》、《写作思维技巧》等多部专著。其中系列论文《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荣获广西社科研究最高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以自己的坚毅与执着,以自己的智慧和成果,站到了写作思维学研究的制高点上,获得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现在,他的又一部新专著《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摆到了读者面前。这是一部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集中体现其研究水平的理论著作,一部凝聚了作者大半生心血的生命之作。纵览全书,有几个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一是系统性。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是写作思维论、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从原理到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三大板块,三个层次,每个板块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密切联系、相互支撑,从而搭建起了较为系统的写作思维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作者指出:“写作离不开思维,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则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思维,充分调动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进行写作。写作思维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重要的条件,而写作技巧则是写作中的催化剂和油;如果说写作思维是自由的想象空间,那么写作技巧则是有规律可循的经验总结,两者并不脱离,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思维才可收放自由,两者相辅相成。”写作思维学内在逻辑关系的阐述与揭示,为写作思维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学理上的基础。

二是创新性。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类具体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大约二十多年前,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之后,这门学科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一直默默关注着写作学研究前沿动态的覃可霖敏锐地意识到,运用思维科学来研究写作活动,或许是揭开写作奥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写作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按钮。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覃可霖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坚定地认为“写作就是思维”。由此,他选择在一条人烟较少的学术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之旅。写作行为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与心理活动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融会贯通,是作者在研究中面临的一大课题。对此,覃可霖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充分的准备。“按照人类思维的本质来说,人的思维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思维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如意识、潜意识、灵感、想象等,也都与心理学中所运用的相同、相通。因此,人们常常把心理学看作是思维科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钱学森教授又曾说,心理学应该属于思维科学范畴。但就实际运用看,思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常常也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而心理学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也常常是思维科学所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二者是交叉、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关系。仅就思维活动而言,思维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学也要研究,正是这样,我们把心理学置于科学的原则指导下,作为思维科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这就更有利于在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去研究写作学科,重新探讨写作学科的规律性及其研究方法,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学科理论体系,这是符合写作实际及其发展规律的。”覃可霖认为,要研究写作学科,就必然要研究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写作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行为实践以及写作教学中的具体活动等问题。因此,他把写作心理、写作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相关的学科理论借鉴过来,从而丰富了写作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写作学研究的领域。

三是深刻性。写作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自始至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写作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以观察力为基础,有赖于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它是写作中获胜的‘法宝’之一。”把创造性思维置于写作活动中的关键位置,这样的认识和观点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深刻的。但写作中的思维活动又是异常活跃、微妙而又复杂的。“我们考察整个写作思维活动,发现在写作思维中并不是只有一两种思维方式在进行,而是多种思维方式共同参与,互为作用的。在前期思维中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有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此,作者对写作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思维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和阐述,尤其是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阐述有颇多新颖独到之处。灵感是在写作活动,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思维现象,古人对灵感这种神奇的现象早就有过精彩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晋・陆机《文赋》)但因为灵感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现象,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容易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因此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使触及也往往是浅尝辄止。“”期间,灵感更是被当成唯心主义而成为研究的。彻底打破这个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0年,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把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提了出来。次年初,钱学森再次明确提议,把灵感思维学同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作为基础科学来进行研究。自此,灵感受到知识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话题,探讨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在本书中,覃可霖对灵感思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概括出了灵感思维的五个表现特点即突发性、模糊性、跳跃性、综合性、意象性等,并对灵感思维赖以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分析,显示作者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四是实用性。《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注重写作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性作用。书中“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两大部分,对指导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训练论部分,作者十分强调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作者依据人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精心总结和设计了一套写作训练方法。作者认为:人的思维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低往高发展的阶梯式层次,而写作教学要进行思维训练,也当相应的遵循这么一个由低往高的训练程序,即形象性思维训练、逻辑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各个层次的思维训练贯穿着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这是一种基于写作思维学理论的系统性较强的训练方法,也是指导性、实用性较强的训练方法。或许,这套训练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写作者,但至少为写作训练开启了某种新的思路,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启示。

覃可霖教授大半辈子都是在大学里从事写作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长期兼任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广西写作学会副会长、广西思维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近年来,除了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和笔耕不辍地著述之外,还担任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培养薪火相传的年轻的写作学人才。如今,可霖教授已届耳顺之年,很快就要退出教学第一线了。作为老朋友,我很乐意写下这些文字,作为对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写作学事业的同行的敬意!

第4篇

【关键词】  中医学 发展 创新

some thought on tcm development

guo yong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06)

abstract: medical practice is guided by tcm theory,and the staff engaged on that is tcm talents.tcm is of social science,though science and natural science,more of natural science,absolutely not “pseudoscience”.the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s,tcm needs to fi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n progress,and the tcm change must be creative.

key words:tcm;development;creation

   

近日阅读了刘力红教授的著作《思考中医》,并有幸聆听了刘教授的讲座,独自静思,对刘教授的观点及中医现状感触良多,对中医的发展有所想法。

1  正确认识中医

   

我认为所谓“中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活动,而从事这个过程的人员才是中医人,可见基础理论的重要性。目前社会上部分机构和个人,为了某些目的,打着中医的招牌,掩人耳目,缺乏系统的、正确的中医理论的依据,参与医疗和科研活动,这类单位和个人其实不是中医,只是“伪中医”。

   

中医的理论是不是“严重落后的”?“是伪科学”?“要求废除中医”?那如何评价中医理论是所谓的“超前的”还是“落后的”?个人认为必须要以历史发展的观点来评价,“物质决定意识”这是更古不变的哲学真理,世界上应该不存在超时代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定会进一步加深。

   

《辞海》对科学的注释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故科学存在相对性,科学的基本特征是可以重复的,可以用数字语言来表达,而中医学是介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更多的倾向于自然科学的,绝对不是“伪科学” !

2  中医需要与时俱进

   

近期经常可以听到一种声音“中医不行”“取缔中医……”这种现象值得深思,目前中医在医疗服务中所占的比例,从古代的主体到现代的20%左右,其服务功能明显下降。我国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三种医疗体制并存,但多数领域的医疗水平(包括疾病的防治能力,国民体质及平均寿命等)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且只采用西医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没有优势。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中医的一部分功能已经被现代医学所替代,另一方面是“伪中医”在作梗。负责任的说,中医是有疗效的,只是随着时空的变化,很多老的内容不适应了,与现代医学的发展比较相对落后了,目前的中医学理论大多是几千年、几百年前的,中医理论萌芽、发展、成熟的存在环境与今天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1)对象改变。古代中国人平均寿命50岁左右,农业社会中生存,农耕体力活动为主,生活节奏慢,饮食结构简单、自然,生活相对规律,仅以中医作为单一治疗方法;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达到70~80岁,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中生存,工作强度大,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结构复杂,生活缺乏规律者较多,以西医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2)药材改变。古代的中药绝大多数为野外自然生长,污染少;现在中药人工培育为多,很多遭到工业污染,许多药材已经无条件使用(例如:虎骨、犀角等)。(3)疾病谱改变。古代中医面对的患者各种疾病均可见,“伤寒”、“温病”多见;现在面对的患者以代谢病、慢性病、老年病多见。(4)需求改变。古代的求医者多有“听天由命”的想法,信息来源单一,信赖医生,现在的多数患者,不单单治疗疾病,对预防保健、改善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信息来源广泛,医生信赖度相对降低,循证医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既然中医的生存环境变了,中医不变怎么能适应!

3  中医需要创新

   

学科的灵魂是理论,没有理论的创新,学科的生命力也就会终止,中医理论必须创新。其实古时的中医医家就有人提出“古方不能尽后人之病,后人不得尽泥古人之法”的道理,“变则通,通则久”中医的现状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境地。不然他的服务功能只会越来越低,最终被时代进步的大潮淹没。

第5篇

理论属于哲学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是法学学士或法学硕士。是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儒家美学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一种美学思想。“仁”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他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体系的核心,孔子美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仁”的心灵,道法品质和人生境界的“仁人”。

荀子的“虚壹而静”是儒道思想的结合;从思维科学上看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对艺术构思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认识审美创造前所具备的一种良好心态。进一步完善儒家美学思想。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的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十月革命证明其正确性。探索强国之路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不断受挫,所以转而选择,无产阶级力量的强大。五四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英文是Marxism,是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先生认为,人类思维可以分为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 感(顿悟)思维。并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什么是形象思维呢?所谓形象思维就是运用 头脑中积累起来的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我们以前知觉过的,而在头脑中再现的那些对象现象的映象。形象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形象思维同抽象思维一样,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理性认识。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按照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功能,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材料的综合活动。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使个体得到和谐发展。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充分感知,丰富表象,为培养形象思维积累材料

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1.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下面题目应该怎样分?①有7块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块?②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等。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2.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模型,边看书本,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及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十二条棱及互相平行的棱长相等的特点;通过观察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和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模型的平放、侧放、直立三种形态,来说明长、宽、高相对说来是固定不变的,把知识讲“活”,这样学生在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可变静为动,化近为远,并以它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反映思维过程的演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

第9篇

关键词:摄影;广告;设计

中图分类号:J4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56-01

广告摄影是商务、审美与摄影相结合的平面视觉艺术。因此,广告摄影离不开设计学。广告摄影中的设计学重在“设计”,设计就是思维,就是智慧,就是动脑筋。因此,作为以“设计”为核心特征的设计学,首先必然是智慧科学或思维科学。

广告摄影中的设计学除了是智慧科学或思维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美学或审美学。美是最大的亮点,也是观众视觉的兴奋点。所以,摄影要讲美学,广告摄影更要讲美学,广告摄影中的设计学就是审美的设计与研究。不仅如此,广告摄影中的设计学还是一门心理学。因为广告摄影是给人看的,尤其是给广告商品消费者看的。广告摄影不讲受众心理,不懂受众心理学,就不会有好的效果与效益。广告摄影中的设计学首先抓的是观众的注意力。其次是抓观众的情绪点或情感点,再次是抓观众的心理欲望与需求。在情感上注意“人性化”与“人情味”,人性与人情能温暖人心。

实际上,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第一,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领域。第二,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思维空间与创新空间。第三,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美学原则与美学法则。第四,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多维理念与观念,并使设计学在生活中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用。第五,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商学意识,从而给设计学工作者创造无以预期的经济价值回报空间。反过来看,由于设计学的渗入,广告摄影从纯摄影中脱胎而成为一门具有商业意味的摄影艺术与学问。其实纯摄影也有设计,但更多的是审美上如构图、光影、质感、色彩与景深的考虑或设计。当代意义上的“设计摄影”或“设计摄影学”更多地与“广告”或“商业广告” 联系在了一起,因而它必须是有“ 物质功利”(也可含部分精神功利)的一门实用艺术。设计摄影要遵循纯摄影艺术的创作规律,但也要遵循商业与市场回报规律。

设计摄影虽然也可以是非广告或非商务广告的摄影,但在当下,它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广告摄影,尤其是商务广告摄影。而商务广告摄影的目标首先是留住受众的脚步,让受众对广告作品产生视觉效果。当然,吸引受众迈出第一步的往往并非广告本身,而是设计者在作品中融入的美学理念,而这种美学理念必须遵循设计美学原则。

广告摄影中的设计美学原则主要体现为:

第一,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原则。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原则是指广告摄影中的设计思想必须遵循“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结合。设计思维可以从感性出发,也可以从理性出发;可以是单纯的感性思维行进在整个设计中,也可以是单一的或占主导地位的理性逻辑思维行进在设计之中。但广告摄影中的的美学原则更强调和看重“感性”。但只有感性没有理性,也达不到商业广告的目的。

第二,创新性与求异性原则。创新性是摄影艺术的灵魂,当然也是广告摄影的灵魂。所有的复制、模仿与雷同都是没有创新性的,更谈不上原创性。只要是艺术,就必须杜绝模仿与雷同。广告摄影作为一门有着特殊商业价值的摄影艺术更要求其创新性,而求异是获得创新的根本所在。

第三,形式美感原则。形式美感原则是所有美学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绘画是最讲形式感的,因为它是平面的视觉艺术。摄影是平面视觉艺术之一种,它虽不是想像的产物,是实拍的结果,但它的平面视觉特征与绘画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具体的艺术语言有所差别而已。广告摄影的形式美感体现在对广告物(广告对象)或商业样品、摄影构思、画面元素构件、色彩、光感度和拍摄焦距等进行美学构想和创意,从而使整个广告摄影画面呈现出美感。

第四,心理暗示与诱导原则。商业广告摄影必须有画面的心理暗示与诱导。因为商业广告摄影要求画面必须吸引观众并诱导其消费欲望,而这样做又是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因而,画面心理暗示与诱因的“点” 的设计与考虑就十分重要。这个点是不张显的,但却是画龙点睛的,是让观众最终能捉捕或感觉到的。

第五,摄影艺术与广告效益相统一原则。摄影艺术与广告效益相统一原则是服从商业广告的经济目的。只有美感形式只有艺术性,而没有“广告效益”,就不叫广告摄影或商业广告摄影,其道理不言自明。但要做到这两者的统一并不是简单的。广告摄影要求作者具有很好的摄影艺术修养,有把握形式美感的能力,同时还要懂得观众心理。最后,还要成为懂商业、有经济头脑并懂市场的务实的精明人物。只有多种素质凝聚的广告摄影艺术家才能最终成为设计摄影的高手与大师,才能在广告摄影中搏击风浪并赢得成功。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立体几何 形象思维 直观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38-01

我国科学思维的开创者钱学森先生将思维分为三种:抽象思维、形象直观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他在《在全国思维科学的讨论课上的发言》中指出:“形象思维也叫直感思维,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用抽象思维。”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再到抽象思维的。因此,钱学森指出:“形象思维应该是我们研究当前思维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以在教学小学生立体几何的学科中,形象思维就显得就更加重要。

1.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形象思维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走向抽象思维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更加关注抽象思维的研究,而很少注重形象思维方面的培养,这样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反而得不到更好的培养。在教学的时候,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对直观感知材料进行概括,学生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鲜明的形象时,老师就直接引向抽象的概念。使得学生充满疑惑,对知识产生误解。长此以往,那些抽象的概念总是让学生忘记。人类社会的很多发明,都是受形象思维的影响。如人类看到鸟在高空飞翔,于是发明了飞机;看到水里的鱼游来游去,于是发明了潜水艇;牛顿看到苹果掉在地上,于是有了万有引力的概念。所以生活中很多东西的出现都是受形象思维的影响。

2.小学生立体几何形象思维能力缺乏的原因

2.1 空间想象力很差,立体几何图形失真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之所以较弱,是因为其年龄较小,空间观念不强,往往只停留在平面图像的理解上,只关注事物的表象特征。立体几何图形是由平面图形的直观感知而想象的,而这些平面图形与真正的空间图形不尽一致,例如:在正方体中矩形ABCD被画成平行四边形,角ABC等于90度,但却不画成90度。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很难理解和适应。给出一个物体的平面图形,学生往往很难想象出此物体的具体图形。

2.2 没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现在孩子都被父母宠着惯着,加之作业过多,孩子整天只知道读书,对外界的事物接触太少,很多普通的事物不认识,因此缺少丰富的表象储备。致使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差。

3.如何快速、有效培养小学生立体几何形象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其规律,掌握科学的方法。谈到形象思维就离不开表象,因为表象是以直观来反映现实的,他是形象思维的细胞,“没有表象活动就没有形象思维”。所以在上小学生立体几何的课程中,尽量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

3.1引导观察,积累感性材料

意识世界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更多的观察和认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物。在教学几何学科时,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看得见东西与想象中的东西比起来,看得见的当然更容易理解,例如:教学球时,应该把学生引向太阳、地球、篮球等;在教学长方体时应该把学生引向粉笔盒、文具盒,砖块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具体的感性材料,进而引入到更深层的东西,例如:长方体有几个面组成,共有几条棱,面与面的关系,棱与棱的关系,以及再引向其面积的求法。等等这些不仅能让学生容易理解,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3.2 操作实践,深入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变得丰富,手脑并用,能让手脑得到训练,从而得到发展。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所以在学生对具体的图形进行观察之后,老师就该引导学生动起手来,深入到实践当中去。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拆一拆、拼一拼。通过观察、测量拆拼等活动,才能让学生获得对各种图形特征的深刻映像。懂得空间问题和平面问题的相互转换。于是学生知道面积是怎么得来的,体积是怎么得来的。所以在教学立体几何的过程中,光是听老师讲是不够的,光观察也是不够的,必须落实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例如:在老师讲到一个圆柱体的时候,可以提前用硬纸板做好一个圆柱体,在上课的时候让同学测、拆拼。然后再教学生学圆柱体的概念,面积的求法等等。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的面积加上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制作效果当然会更好。

3.3 进行归类、对比,展开思维

在引导学生对每一种图进行观察,实际操作之后,学生对各种图形应该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了。此时,老师就应该对各种图形进行归类和对比了。比如将圆柱体,圆锥体等归为一类;将长方体,正方体等归为一类。为什么这么归类,老师要给学生讲清楚。然后就是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理解老师这么归类的原因。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一类,老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矩形,每一条棱都是直线,且面和线的数量都是相等的,再对两者面积的求法进行比较,体积的求法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清楚了。这是同类的比较,除此之外,再作不同类的比较。通过归类,对比,学生就更加能够区分和理解。

4.培养空间思维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4.1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要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息息相关,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例如:收集相关的图片,像金字塔、钟楼、庙宇等等,让学生模仿图片中的物体,提高其作图,识图能力。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4.2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立体几何学科中,学生要想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教师应注重其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让每个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用更多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等。学会思维的转换和迁移,做到一体多解,触类旁通。如,对于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在刚开始的时候只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种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慢慢的要求学生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通过变化图形,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结

形象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抽象思维的基础。在教师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以最好的状态参与进来;其次,小学生意志较薄弱,自尊心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切不可打击、讽刺、体罚学生。最后,教师应该在其教学当中,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自己,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朱志贤、凌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蔡和平.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J].吉林教育.2011(25)

第11篇

“钱学森之问”具有中国特色,具有重大意义。钱老倡导的系统思维对中国、对世界影响都很大。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掌握系统思维。相似思维是系统思维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科学方法,对培养创新人才启发重大。中央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都是系统思维。相似分为自相似(一个系统内部)和他相似(两个系统之间)。树枝、闪电、皮蛋花、全息照片、俄罗斯套娃等都是自相似;子女像父母是他相似。其实,在更大范围内他相似也是自相似,在更小范围内自相似也是他相似。相似性产生于系统的非线性,即1+1≠2,1+1=2+δx,这里δx≠0,凡是Xn,这里n>2,就是非线性问题。凡是1+1=2就是线性,不产生相似性;只是相同或相等。由于有非线性作用,因此A和B都相互联系和制约从而失去自我,趋于相近或相似。在生物学、生态学上叫协调趋同、趋同化现象。例如夫妻相,就是趋同现象。子女像父母是遗传基因DNA的复制。人的相似思维根基在于DNA的分裂和复制,在于大脑神经网络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是一种渗流(Percolation)现象,可以用符号动力学方法或计算机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模拟。非线性作用在物理学上叫相干性,就是耦合、制约、干预、沟通、联系。在经济学、政治学上有相似性和非线性现象,如欧洲成立欧盟,货币、GDP都统一了,这是非线性作用的结果。

由于世界上非线性系统是占绝大多数,线性系统只是极少数。因此,非线性现象大量存在,相似性现象也大量存在。由此可把思维分为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在牛顿力学范围内就是线性思维,量子论、相对论应该是非线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非线性思维,具有跳跃性、不连续性、不可微性,是突变的、跨越的,如灵感。有些非线性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在创新思维中δx>0,必须是正的增量,不能是δx

在非线性系统中,可以产生很多复杂现象,例如极限环、分岔甚至混沌(chaos)、分形(fractal)、孤子(soliton)。混沌中有序,分形中有自相似。蝴蝶效应、龙卷风、地震就是非线性作用的结果。在动力系统中,可以用迭代方法产生这些现象。复杂性的根源在于世界的非线性。在线性与非线性之间,有KAM定理联系。非线性思维可以用维数(dimension)来刻画,如0、1、2、3维,维数越高,说明越复杂,智慧可能越高,智商、情商也许越高。甚至可以通过脑电波来计算Hausdorff维即分数维,如1.25维、2.7维、3.6维等。

总之,相似论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思维科学尤其是在创新思维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培养创新人才,解决“钱学森之问”,要从非线性系统特别是非线性思维方面考虑路径和策略。

第12篇

一、设计程度型问题,培养学生敏捷思维的能力

思维敏捷性是思考问题的主体能够对客观事物作出敏锐快速的反应。学生的思维是否敏捷,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度,就是指设计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处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准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师在每堂课中都能设计出适度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思维的积极性也就会自然产生。

教学中,经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笨”,思维迟钝、脑子不开窍。其实,这与教师提问启而不发或发问不着边际有关。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个别学生确实存在着智力差异,但是教师这时应冷静思考一下,设计的问题是否偏离了大多数学生的认识实际。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如果安排在让学生求出方程x2-2x-3=0的两根为-l、3后,就问大家能不能找到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学生很难想到计算两根的和与积,激发不了学生思维,但若作如下安排:先出示两组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和不为1的两组,要求学生计算出方程的根,然后教师问:“观察第一组(二次项系数为1),它们的根与一次项系数、常数项之间有什么共同规律?”出示方程x2+bx+c=0,让学生用式子表示两根之和、之积;再让学生观察第二组方程,提问:“能否得出相似的结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一般结论。这样的设计问题照顾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回答踊跃、思维敏捷。

二、设计比较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能力

求同思维就是善于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整理,使之有条理、有层次、系统化。例如:学完相似三角形后,我让学生从定义、判定、性质等方面比较“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相似多边形”与“全等多边形”、“相似多边形”与“相似三角形”,找出异同点,指出联系及区别;学完几种特殊四边形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异同点。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沟通了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应用、深化,而且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水平逐步提高,求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对优化思维的深刻性大有裨益。

三、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的同时,不要忽视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陈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大胆创造、标新立异,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使他们思路开阔,处于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通过活跃的思维达到求异、求佳、求新。具体做法:除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练习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通过寻求问题的结论或条件或某种规律,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例如:教学“切线长定理”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已知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切线,AB与OP相交于点C,根据己知条件,写出四个结论(多者不限)。像这样设计给出条件探索多种结论的问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设计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善于从反面的立场、角度去进行思考,当某一思路出现障碍时,能够迅速地转移到另一思路上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

判断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强不强,依据之一就是考查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灵活不灵活。我在教学每一节内容时,除了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不失时机地设计逆向性的问题,教会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相反思路上去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使学生的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展相互促进。例如: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完此题后,我作了如下变式:①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的线段具有怎样的性质?②将①中的四边形分别改为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结论又怎样的变化?③当一般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满足什么条件,顺次连结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会是梯形吗?其中变式②就是迫使学生作逆向探求,思维要求更高,使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