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教学计划

化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3-01-20 17:5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教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教学计划

第1篇

2021高二化学教学计划怎么写?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高二化学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积极开展本备课组的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成绩为教学中心,结合学生现状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分析研究教材、课程标准,以及学习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高二化学教学。

2、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年级精神,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听课,落实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3、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1、学习基础:知识上本学期学习内容是在必修1必修2的基础上进行选修四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相当于对以前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加深。

能力上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在老师的培养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在练习的基础上去总结。

2、学习习惯:学生的层次不齐,同一个层面的班级中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相差很大,成绩好的学生能主动去听课、笔记、作业独立完成,还会抽时间去做些课外的强化练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习,上课只是在听,不会主动的去记,作业只是完成任务,没有主动去总结,去强化的意识,还有一部分听课都不认真。

四、教学内容

1、了解化学反应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反应热与焓变的涵义,理解燃烧热的概念,学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理解盖斯定律,并会利用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进行相关简单计算

4、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并能利用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6、了解焓变、熵变与反应进行方向之间的关系

7、认识强弱电解质的含义,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8、知道水的电离常数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PH值之间的关系

五、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办法

1、备课:提前一周分解任务,主备人分析教材教法,选择性做好PPT,选择好相应的周习题题。

然后进行二次讨论与交流,进行个性化处理,把自己的思路与习惯融入教学过程中。

2、上课:上课中严格贯彻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不随意增加深度与广度,同时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较正教学要求,不能因为赶进度要求而完成教学。

3、作业:作业的布置上首先考虑的是适应教学的目标,方式可以单片纸的形式复印,内容以当天课堂上讲的内容为主,每周的练习以本周的教学内容为目标进行设定。

作业设置及反馈:平时的作业定时定量,注意难度,周末的练习以一周内所学的内容为目标,选择习题,自己命制,不用现成的试卷或练习,力争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要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及时改进。

4、考试:考试的命题以基础题为主,题型与题量模拟高考的相关要求,评分的标准也按高考的要求来,使平时的训练标准化,格式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5、补差: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能够帮他们及时的填补差距,补差主要是给这些特殊的群体学生适当的降低目标,在基础上下功夫,少做难题,多搭台阶,循序渐进才会给他们以信心,以提高化学平均分。

6、目标制订

制定与研究每章、每节、每周的教学目标,根据我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分解每章每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设定每节课的课时目标,在课件的制定,作业的布置,课外练习的选择上,体现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感觉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的达成也很清楚,不仅便于老师的考查与反馈,同时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有成就感。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2一、教学目的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二上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任务

1、理科选修班完成选修的教学任务,文科选修班完成选修的教学任务。

2、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措施

1、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多做学生工作,要经常找学生谈心。

3、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探究实验探讨等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工作计划《高二上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4、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基础。

5、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6、加强落实学生的学习,全批全改,个别学生还可采取面批。

考试时间第一次阶段性考试10月4日(第六周)期中考试11月4日(第十周)第二次阶段性考试12月4日(第十四周)第三次阶段性考试1月2日(第十八周)期未考试2月4日(第二十三周)

五、教学进度章节课时周次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至2周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单元复习

第二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3至8周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单元复习

第三章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9至16周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和滴定单元复习

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17至20周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单元复习机动21周

期末复习22周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3一、教材特点:

本教材所介绍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一些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它们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价值。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一些经典原理的含义或应用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教材尽量避免内容在科学性上与现代科学脱节,注重科学性,尤其避免为了“浅出”而随意地、错误地解释概念,使本教材在科学性上具有相对长的生命力。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是考查中学生对描述化学反应的物理量,如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等,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运用这些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1、富有张力,适于因材施教。

2、注重科学性,避免自圆其说

3、重视知识的框架结构,重在介绍学术思想,不围绕有限的知识点组织素材,而是知识点服从知识的框架结构,介绍思路方法,力图从本质上理解。

4、注重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注重知识的衔接(与必修内容衔接,各部分内容的衔接,与大学内容衔接)

5、突出实验科学的特点。

知识是避免理论绝对化,任何理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应用范围;强调实验对理论产生的重要性。

6、突出现代化学走向定量化的特征。

注意提供定量信息,设计一定数量的定量计算内容,如焓变、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等。

二、工作措施:

1、注重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线索进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注重教材内部内容的衔接,在前后章的内容、章内各节内容,以及各处内容的编写上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注重与大学内容的衔接,不是简单地将大学内容搬来,简单下移,而是精心设计、精心选择,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在深入浅出上下功夫,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相关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基本的了解,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以及更高水平的把握留待大学阶段解决。因此,本教材在这方面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学内容与大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2、合理处理抽象概念。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焓变、熵等物理函数)力求从同学熟悉的事实出发,用浅显的语言,分析其物理意义。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或者不讲过程只端出结论的两种偏颇做法。

3、重视学习者的参与性。

尽可能地启发同学开动脑筋、动手实践,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再做出归纳、介绍理论。避免填鸭式的知识罗列。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调实验对于理论产生的重要性,衡常数概念、速率概念都是通过实验数据导出。

4、介绍知识时避免将理论绝对化,理论的得出无不源自实验事实,理论的正确性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

任何理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应用范围;任何理论都不能随意使用,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做到:

(1)提高认识,夯实基础

(2)重视对新增知识的处理。平衡常数、溶度积等勿深入探究,学生能理解会判断及进行有关计算即可。

(3)注意课本的编排方式及呈现方式。为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讲电解池再讲原电池,先讲平衡再讲速率等。采用原处理方式。

(4)注重与原课本的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运用Qc与Kc判断虽然合理,勒夏特列原理虽有局限性但应用方便,完全可采用,反应速率表示原处理方式即可。

(5)可将必修2第2章与原理结合在一起合并讲解,节约时间,同时也防止知识重复讲解。

(6)重视“过程与方法”体系的建构。

(7)注重问题本质掌握,增强解决新问题能力。

(8)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课本有关一些定理、公式并非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处理有关数据,然后得到结论,让其自己去体会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这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培养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本学期理科班周课时为7节,主要学习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向高考辐射。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工作目标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高考考试说明,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

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高二化学学科组工作,将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就化学而言,高二化学教学文科班要完成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该模块是在高一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化学的学习,但学生进入高二后由于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化学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建立,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理科班要完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班,高二年级共有3个理科班,其中一个理科重点班,一个音舞美班,一个体育特长班。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差,打好基础是关键。9个文科班,文科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化学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调整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对他们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三、教学进度

《化学反应原理》

绪言:20__.8.2——8.2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20__.8.3——8.10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20__.8.11——8.12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20__.8.13——8.20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8.21——8.24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20__.8.25——8.26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0__.8.27——9.3

第三节化学平衡20__.9.4——9.20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0__.9.21——9.22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9_.23——10.1

期中复习备考20__10.3——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20__.11.20——11.22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20__.11.23——12.4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20__.12.5——12.11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20__.12.12——12.20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12.21——12.30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20__.1.3——1.4

第二节化学电源20__.1.5——1.7

第三节电解池20__.1.8——1.15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20__.1.16——1.17

第2篇

探究式教学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实验活动,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分组讨论、研究,合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地建构知识,掌握其方法与程序,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在探索中经历各种困苦和磨练,感受探究的兴奋震撼与愉悦,使他们的才智、品行、情趣与意志方面都得到锻炼、丰富,与提高。

二、案例描述

催化剂的概念的教学

在以往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教师通过氯酸钾在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反应放出氧气的快慢来向学生介绍催化剂的概念,虽然学生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则不得而知了。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具体实验方案可参考如下:

1.取等质量的氯酸钾两份,其中一份不加二氧化锰,另一份加入二氧化锰(要测出质量);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氧气的放出情况。

2.将生成物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与原来的质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催化剂的概念。

3.还可以用此次回收的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继续制取氧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4.进一步延伸

(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上述反应用过的提取出来的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后将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与加入前所称量的二氧化锰进行对比,加深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5.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当然对学生概括得出的催化剂的概念不能要求非常精确,只要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三、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是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化学课,这种方式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热爱自然科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要求教师不断设置疑问,以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3篇

一、以趣味性的化学魔术作为课堂导入

化学可以说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一些实验现象是非常有趣的,并且值得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化学教学的开始阶段是比较重要的,有好的开始才能够顺利的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如果单靠教师的语言导入就会显得比较单一,形式上的单一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想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课堂导入阶段就需要多下功夫,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来开始课堂教学。有一些化学实验想象可以称得上神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给学生“变魔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配合自己完成“魔术”过程,让学生能够观察到魔术最终的现象,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切实的体验实验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满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钠的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表演“水点酒精灯”的魔术,首先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水能够将酒精灯点燃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学生都会感到疑惑水怎么会将酒精灯点燃呢?在印象中,水通常都是用来灭火的,怎么可能支持燃烧呢?这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酒精灯,然后进行魔术演示,接着学生会观察到水真的将酒精灯点燃了,这样的现象马上就会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被这样的魔术现象所吸引,并且急切的想要知道出现这样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可以进行课堂导入,想要知道真正的原因,那么就开始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了解钠的化学性质,就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化学知识,可能对一些化学现象和学习内容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都不是很清楚。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一些化学研究方法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一些教学计划。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更加具体的学习化学知识,从中收获知识,教师需要在举行实践活动之前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按照学习计划来开展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并且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水资源浪费或是污染的画面,首先就是让学生对于水资源有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可以设计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化学工厂周围进行观察,寻找附近的河流,观察一些化学工厂附近的水流情况,水资源是否受到了污染,根据学生观察了解到的现象,教师可以进一步的讲解水资源保护以及净化等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从理论到实际的教学计划,逐渐的带领学生深入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加实际化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计划不仅能够帮助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综合实践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实验可以说是化学的灵魂,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和理论知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的化学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进行机械的学习或是简单的记录一些笔记,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说,教师应该探索和创新全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获得能力上的提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够让学生从真实的活动中获得乐趣,同时体验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让学生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的步骤,按照正确的步骤完成实验内容之后,教师再给学生揭示实验的原理,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水的净化”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本次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用一些方法对水进行净化,可以采用明矾、活性炭吸附、沉淀、过滤等方法综合运用的形式来进行水的净化,学生要掌握实验的目的,同时了解实验步骤。接下来的实验步骤,首先用烧杯取一定量的水样,然后进行观察,然后向杯中加入少量的明矾,用玻璃棒搅拌,并且加入少量的活性炭进行搅拌,通过最终的过滤,然后观察最后的水样,完成净化过程。那么这一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明矾到了水中可以电离出两张金属离子,其中的铝离子又很容易水解,生成了氢氧化铝胶体,最终的反应原理也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实现明矾净水。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入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要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好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有规划的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作者:夏志刚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海河学校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化学教学;一体化模式;运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职的教学当中,高职院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虽然在教学的形式上,高职化学的教学模式和高等院校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但是高职院校当中的部分理工类专业还是对化学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掌握好了化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基本含义以及作用分析

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教学的计划和内容,并结合高职学生具体的发展情况,对高职学生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将教学当中的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进度,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在高职化学教学当中的实施流程

在高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做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课上的技能操作充分结合起来,在对每一个节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化学老师都要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化学老师可以按照以下的流程实施教学:第一就是提出教学的任务。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高职化学教学的时候,应该以某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者是某一个教学计划为基础,对知识点或者是教学计划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同时设置相关的教学情节,从而使教学计划或者是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第二就是实施教学任务。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三就是对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相关的操作之后,可以将学生的成果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对操作成果进行实时评价,在不同的观点当中,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创建教学的环境

要想使一体化教学充分融入到高职化学的教学当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不高除了主观的原因之外,还有客观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高职院校应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高职化学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比如可以加强多媒体设备在教学工作当中的使用,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充分、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将实验具体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要想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化学的教学当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高职化学老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的时候,要根据课本的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对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优化选择,以此确保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科学性、合理性。比如在对《分析化学实验》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这一课程具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的形式,对相关的教学案列进行分析,在任务的驱动下,实现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三)建立评价标准和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这种方式很单一,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教育的发展了。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就要打破这种常规,建立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选择最贴近学生的评价方式。比如可以将学生平时的表现纳入评价的内容当中,同时在考试的过程中,加大操作能力的分值,同时还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障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

四、结束语

在高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充分结合起来,使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作者:杨洋 单位: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秀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84-85.

第5篇

一、模块化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

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已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我们重在研究为有效指导与监督教学过程的系统制度化管理,制定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和《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

2.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已由网络学院完成)。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院在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教育《化学》专业,2008年在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修订后,专业更名为《化学教育》专业,同时新增《应用化学》专业。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网络教育的继续教育特色。教学计划是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习年限和教学对象而制定,没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计划。网上教学组织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作为考核、验收教学质量的标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各自包含不同的11门专业课程、各有特色的6门选修课程、教育实习或工业见习以及毕业论文。《化学教育》遵循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模式和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有所依、学有所用;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基层教学单位,因此依托基层教学单位完成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合理的与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性强的毕业论文题目,精心进行指导。而《应用化学》则遵循当前经济改革浪潮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来自工矿化工企业的学生实践优势,依托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化学网络教育教材包括文字类(一般使用统编教材制作为电子课件、题库和案例库)、图形(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等教材,各类自成体系,独立使用。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主要从资格审查、培训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上进行管理。学院规定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网络教育经验。教师任课前均需经过岗前专门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能够主导学生的在线讨论活动,准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化学网络教育教师档案。教学队伍建设: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有相应要求,按照“化学化工学院关于成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决定”,针对学院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情况,通过外聘请内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有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究、高校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高校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化运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等。鼓励教师总结自己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按照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撰文投稿,给予相应奖励,推动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网络教育具有“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性质,教师角色淡化,教学管理弱化,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凸显。我们在每个年级实行班组管理,自选班长,定期轮换,让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管理,锻炼自主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由自我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组成。自我性评价:学生先完成自测题目和思考题目,提交后与标准答案比较而做出自我评价。客观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给出具体的分数,通过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受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教学秘书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做相应教学调整。

二、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特点

西南大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化学化工学院是学校较早开展网络教育的传统学科,拥有具有学术理论基础的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为网络教学管理的实施提供智力、人才,结合网络教育学院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教务管理,形成较好的资源共享,为化学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点。

1.制度管人。学院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从教师选派、教材选用、网络课件建设、具体教学(直播、录播、网上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命题和答辩等)一一做出相应规定,使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制度管人。

2.责任到人。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学校和学院的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责任到人。

3.监控有人。学院成立的“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检查各教学环节的完成情况,定期与不定期通报检查情况,如增加了对作业批改和论文指导的中间检查次数,做到在网络学院检查日期前,提前2天进行院内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有效避免了各类教学事故的产生,教学事故率为零。化学网络教育的管理与其它学科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需要针对各功能模块,认真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者:傅英姿 单位:重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 应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67-03

国家教育部2009年1月8日印发《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下简称《原则意见》),从2009年1月6日起执行,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现行教育计划如有不符合新《原则意见》要求的,以新《原则意见》为准,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规范教学计划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作者已就“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产生的背景、新计划新大纲颁布实施的意义、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特点、认真开展贯彻执行《新计划、大纲》大讨论的建议、贯彻执行新计划、大纲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过论述,(发表于《卫生职业教育》2008第24期)。本文着重于新计划大纲与原计划大纲的比较性研究,从培养目标的更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学科时间分配及课时分配结果分析、校内授课时数比较等六个方面,论证新计划和大纲修订原则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一、培养目标的更改

以护理专业为例。2001年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新计划大纲更改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由“高素质中、初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更改为“高素质劳动者”,更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具体培养目标的定位更为明确。

课程目标方面,2001年计划大纲知识内容的要求为“了解、理解、掌握”,技能能力内容的要求为“能(会)、掌握、熟练掌握”。新计划大纲更改为知识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三者比例原则划分为6∶3∶1;实践目标,分为“熟练掌握、学会”二个层次,二者比例原则分为7∶3;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要求分为“学习、具有”两个层次。解决了原大纲中用行为动词作为目标要求不易操作实施和不具体的状况。

二、课程结构

原课程结构:理论课、实践实习课、生产实习。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4∶6,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占50%,总学时的10%用于开设选修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

新计划大纲为五个模块:

护理、药剂专业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实习;

其它专业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实习。

新计划大纲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75,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占总时数的66.6%。通过强化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就业。

三、课程设置

原课程设置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新计划大纲课程更改为两大类:

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程

文化基础课

2.选修课程――均为自定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师资状况和学生的需求选定。

四、课程时间安排(见表1)

由表1可见,新计划大纲减少了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为标准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

五、学科时间分配

新计划和大纲围绕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课时的重新分配。以护理、药剂专业为例,比较课时分配结果并加以分析。(见表2~表5。)

六、校内授课时数比较(见表6、表7)

七、讨 论

1.新计划及大纲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学科时间分配”方面进行的更改,体现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规范性,体现科学发展观,在推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新一轮探索。

2.新计划及大纲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减少了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为标准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符合中等卫生教育的实际状况及发展需要。

3.新计划大纲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75,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占总时数的66.6%。增强实践环节及能力培养,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通过强化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4.新计划及大纲扩展了选修课程模块的范围,并指出各地区单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开设相应课程,充分体现当前职业教育特色。

5.新计划及大纲在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教学原则、结构和要求基本一致,强调各地在保证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的前提下,课程设置、模块可根据各专业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体现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6.新计划及大纲调整了教学时间,每节课从原来的50分钟减为40分钟,使得总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如护理专业减少32.1%、药剂专业减少35.4%,这对校内授课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求老师要为每一节课做充分的准备,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才能完成课时目标的要求。

7.笔者认为,新计划和大纲对专业基础课和重视程度有所减弱,如《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课程,1994年计划为76学时,1997年及2001年的计划为57学时,2008年的计划仅为36学时,该门学科涵盖三门课程,当前的课时量不能达到适用、够用、会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09]2号,2009.1.8

第7篇

质,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初中化学教师担负着对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课程设置是推进化学教师教育的关键步骤,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一、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意义

初中化学作为理科学科的代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化学课程设置也被称作化学教学计划,主要是结合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可分为课堂课程设置、章节课程设置、周期课程设置、学期课程设置等部分。这将有利于化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条理性和详细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深化化学知识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有效途径

1.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本化原则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该坚持人本化原则,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文化原则

当前,国际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教育的交流日益广泛,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人文化原则,在注重学术性和示范性的基础上,把人文精神教育与化学科学教育有效结合,加大各校间的交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3.课程设置应坚持综合化原则

初中化学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特点,决定了课程设置应该坚持综合化原则。课程设置当中应该将几门相联系学科的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组合在一门综合学科当中,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问题,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8篇

关键词:化工 实践性 教学 改革

化学工程与工艺(简称化工)是一个为社会输出技术性人才的专业,专业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勇于尝试、善于发现问题和积极实践。此外,专业还要求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要能在今后的化工实践当中有所突破,应用新的技术或者工艺实现工程质量和速度的双提高。因此化工类专业迫切需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的大框架之下,优化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化工实习环节,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掌握一些实践技能,为将来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一、改革的重要意义

面对日益发展的地方经济和逐渐兴起的地方建设,技校类化工专业肩负着提供实践性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愈来愈多的学校把加强能力培训作为自身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分注重对于课本的语言讲解,即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或者是实验操作通过语言的形式向大家呈现,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问题还不突出,但是对于化工专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生动形象地展现实验操作流程和最终结果,学生对于实验一知半解,仅能靠背诵来记忆实验。此外,传统实验教学大多要求学生仅进行验证性实验,即在已经知道实验结果的情况下进行操作,不仅了降低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和热情,还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少严谨求实的精神,导致操作不规范,能动能力下降。因此,技术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教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实践性教学上来,通过分析本校的教学现状,积极寻找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方式方法,大胆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尝试,不断提高学校的实践性教学质量,避免学生在今后的毕业考核过程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甚至是毕业之后如不进行岗位培训则无法及时适应工作要求等种种现象的发生,最终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操作水平突出和创新能力优良的综合性化工专业应用人才。

二、改革内容及实践

1.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改革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技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单纯的语言讲解和知识点的静态呈现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因此学校要切实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及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计,减少一部分理论课程的课时,增加实验课课时并合理安排化工专业的实验教学及示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工厂参观活动。化工专业在要求高技术的同时还要求知识的综合掌握,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是要注意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等专业性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师资优势着重突出化工分析各方面课程的讲解。此外,还应注意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化工原理、仪器分析之间的衔接,正确处理经典工艺和原理、成熟技术的讲解与新知识原理、新型技术的介绍。制定专业课程考核体制,定期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考核,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发现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计划的调整。

2.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当前实验教学还主要采取老师先讲,学生后做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使实验的结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被老师提前告知给了学生,学生在进行自主操作时就会刻意避免一些操作问题或者是为了接近实验数据而进行一些违规操作,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实验的操作更加顺利,实验结果也更加准确,但是却降低了学生对于实验的探索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开放型实验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强调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而是在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寻找问题并进行引导,如采取提问的方式,增强了其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综合理论知识与实验背景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实践证明,开放实验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培养创新能力。虽然现今学校存在着实习制度,但是学生在实习初期很难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阻力,为了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实习生活,学校可以在学生还处于在校期间时建立模拟实验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亲手操作的机会。

3.化工实习改革

实习是整个专业学习工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但是在学生能力水平和工厂安全效益的双重制约下,学生在工厂中的实习动手机会比较少,甚至有些学校将生产实习改为参观实习,这样就难以保证实习的效果。为了能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更好地得到锻炼,学校要积极与工厂进行协商,力求在保证安全和工厂正常生产的前提下给与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操作入手,充分了解机器的构造和操作按钮的分布,学习模拟操作的各个流程并在工厂职员的指导之下找到不足之处积极改正,在基本操作熟练之后,学生在工厂职员的协助下可进一步操作机器或者仪器。学校在此期间也不应一味放手不管,而应该定期派遣老师收集学生在工厂实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难,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三、结语

当前技校类院校的化工专业旨在培养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是学校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在这一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改革要从根本出发,要在课程、实验、实习改革这三面入手。本文在此提出的一些改革内容希望能给学校领导和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有所启发,从而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孙保帅,朱春山,李冬光. 化工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 广东化工. 2010(08)

[2] 毕秀成,张道旗. 论高职应用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6)

第9篇

关键词: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81-02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学科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第二种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领地,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必需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因此各高校教学计划中的众多课程已相继开展了双语教学。

一、食品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生理功能和它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是学习其他食品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化学与食品学科交叉的纽带[2]。为了将我国食品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性成果传输给学生,从而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服务,仅仅只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那是远远不够的。食品化学授课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对于了解食品化学领域最新动态及进展、学习最新国际研究方向意义重大。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国内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外,与国际院校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新的教育理念及目标也随之改变,特别是食品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加工工艺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仪器分析手段结合到食品化学和分析研究的对象中。一成不变的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进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同时,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仅仅依靠对专业英语单词单纯的记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双语教学可以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外语结合起来学习,效果显著。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运用英语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好的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服务。

二、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改革

食品化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理论内容较为复杂,在使用中文讲解的过程中,部分难点重点内容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充实、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式来提高食品化学的双语教学质量。

(一)教学计划和内容的改革

双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内容显得非常重要。双语教学通常借鉴国外教材进行讲授,结合国内的优秀教材,从总体上考虑课程的安排,对各章节之间的教学内容进行协调,既保持章节间的连续性,也保证教学内容的优化性。教师也要把握教学的难易度,由简单概念入手,逐步深入理论原理的学习,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进度。进入每章节新课程的学习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可以先以中文讲授,配以英文解释,通过简单译文的方式讲解重要名词和概念,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程度较好时,再过渡到中英文双语同步进行教学的结合模式,不需要全部中英文对照方式进行,最后逐步进入到全英文双语教学模式。

(二)教师专业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3]。双语授课教师授课时要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难易程度适当的英文课件,尽量将抽象的概念、物质的结构式、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质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列举实例、参考网络资源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及记忆。我们很多院校已针对专业开设了专业外语课程,双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专业外语课程的资源,正确处理好专业外语与专业课之间的教学关系。每章节授课前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参考专业外语教材将本章节涉及的重要概念、重要名词摘抄出来,这样学生有了课前基础,双语教学不再单纯地记单词学外语了,而是在用外语进行学习。双语讲授专业知识点时,必然会高频使用专业术语和词汇,准确的表达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和练习。需要阅读大量外语原文教材、充分利用网络数字资源与国内外交流机会,查阅本专业国际前沿知识;我们的授课教师现在基本都是教学科研两方向,课堂授课时可以与自身的科研成果相结合,对于推动双语课程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以生搬硬套,因为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方法上,引入研讨式和启发探究式[4],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进行分组式讨论、合作式学习;教学手段上,传统与创新各取其长,坚持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多方面参考优秀教学网站的教学视频,进行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借鉴,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时,可以要求学生提交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可以简化,先是将实验中涉及到的主要专业词汇罗列注明,实验步骤可以简化成流程图。教师教学中可借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实验的操作步骤可采用动态流程或动画的形式呈现[5],展示动画实验步骤的同时可以配上相应的英文名词的解释,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学生准确掌握食品化学内容和实验技能为目的,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本科生进入专业实验室,积极参与自主创新科研活动。通过接触国内外最新专业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既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食品化学的研究兴趣,培养了他们追踪学科前沿的意识。

(四)考核指标的改革

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更好的促进教学进步,对双语食品化学课程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指标是双语教学改革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依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的方式,不采用单一的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而可以结合多次作业记录为平时成绩,占有最终考核一定比例的方式。作业需要学生以英文形式来完成,完成作业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英文写作的能力;由于试卷的形式对理论考核比例较重,作业应重视实践性的考察,例如调研一项食品化学有关的专题研究,必须要在基础知识运用的基础上,通过查询资料、观察研究、实际操作等方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整个作业的完成过程,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获取信息等的能力。还可以设定英文阅读作业,通过学生的读书摘要、SCI科技论文的翻译等考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结语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幻想,不同院校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例如师资的状况,能够承担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人数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开展。所以在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学校特点设定发展的目标。即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信息,同时要不断了解学科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优质量双语教学模式,为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秀玲,李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8-80.

[2]卢蓉蓉,杨瑞金,张文斌.食品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7(4):88-90.

[3]韩俊华.《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3):177-178.

[4]林永成.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2007,27(8):37-40.

[5]刘玮,王岁楼,陈贵堂,李博,王海翔,綦国红,杨志萍.食品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11):84-8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n Bilingual Food Chemistry Course

LIU Mei

(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Nutritional Scienc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19,China)

第10篇

一、设计方面

在具体的设计方面,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编排计划都是结合实际的问题来对分数运算的方式进行讲解与推理.在教学内容的编设方面都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分数以及四则运算的算法.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编排计划中均没有出现过多的文字描述,而是通过一些图画或情境模拟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影响,使得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更加深刻的理解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两个不同的教学计划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分别设计了一些形象的、直观的,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的点、线、面以及绘画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相比教学A计划来说,教学B计划在这方面的设计更加有趣.教学B计划中在每一节后面都设有一个小小的数学故事,同时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来对小故事进行解释.总体来说,教学A计划与教学B计划的编排内容方面都是以单元来进行划分,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两个不同的教学计划的每一单元均由不同板块组成,教学A计划包括正文、做一做、算一算、练习以及解决问题;教学B计划包括正文、涂一涂、算一算、试一试、做一做、讨论、数学故事、练习等.

二、课程内容的对比

两个不同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大致都是相同的,根据课程知识之间的练习以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在其中穿插图形、对话、数学故事等形式的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内容顺序、时间上有一定的区别.在课时的安排方面,教学A计划的分数乘法内容一共分为12个课时,其中分数乘法为5课时,解决问题4课时,倒数的认识1课时,整理与复习2课时,分数的除法一共13课时,其中分数除法5课时,解决问题3课时,比与比的应用3课时,整理与复习2课时.教学B计划的分数乘法一共为8课时,分数除法一共9个课时.

三、例题与习题的特征对比

两个不同的教学计划的小学数学都是由正文、例题与习题三个部分组成的.在数学教学中例题与习题是最为关键与最为重要的.其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教学计划编写者的主旨思想、意图均能够在例题、习题中充分的表现出来.学生可以利用例题与习题来将课堂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进而形成系统的学习技巧.

1.选材

在材料的选择方面教学A计划与教学B计划都比较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大多数习题都是将学生十分喜爱的、熟悉的事物作为背景.所采用的数据也很多都是来自于生活的.两个不同的教学计划各有其特征.教学B计划所选择的习题更加贴近生活,蕴含着童真、童趣,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其中看到生活中“分数”的应用,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下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教学A计划本在习题的材料选择上更加注重思维逻辑性.

2.插图

教学A计划与教学B计划在例题与习题的安排过程中都穿插了大量的可操作性内容与插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相对教学A计划来说,教学B计划在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目的的设计上更加生动有趣.教学B计划选择了大量有着浓厚趣味性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能够巩固知识,并且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与喜悦.例如,教学B计划通过引入学生喜欢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将其设计为各种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来使得学习氛围更加融洽.更为教学B计划来设计了“数学故事”的小栏目,如图1所示.这样不单单可以强化学科之间的联想,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讲述数学故事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3.习题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分层教学模式 主体性发展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确定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必须确定一个基本模式。峰峰集团教培中心的做法是:以新生入学成绩和学校入学测试成绩为依据,结合学生是否就读“升学班”的意愿,把学生择优分流组成“升学班”,按相应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把文化基础知识稍差,暂没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分流组成“特色班”。按相应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英语、计算机应用课程,按该课程以往成绩(或统一测试成绩),结合学生意愿,以“走班”的形式分成A、B两种层次组织教学;数学课程采取“班内隐性分层”的形式,实施分层组织教学;在毕业学年,按学生的意愿把学生编成“升学补习班”,按计划组织教学。

2、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以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社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如“升学班”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课时,以成人高考、高职入学考试的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建构起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立交桥”。另外,在学法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方面,A层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B层次强调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3、强化教学组织管理,强化教学监控

采用“情景教学”、“做中学”等体现职教特色的课堂模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课堂秩序的管理方面,由任课教师安排学生座位表,严格考勤制度,采用相应的课堂日志。在教学监控方面,定期召开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教改进展情况。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层是基础

新生入学后进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摸底考试,结合学生参加中考的成绩,参考学生毕业后的志愿,把同专业的学生分成两类并组班开展教学。对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毕业后有意愿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编排到A班,把成绩较差、毕业后参加就业的学生编排到B班。同时依据每类班级中学生存在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差别,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层,教师依据学生所处的类别、层次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 2、改革教材是保证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主要学习资料,教材内容的起点要切合学生的基础情况,内容的递进速度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满足学生的理解、接受和掌握水平的要求,所以教材的选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处理。可组织教师编写补充教材和讲义,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

3、科学安排教学过程是关键

在教学课程安排方面,A类班可提前完成教学计划任务和大纲要求,然后集中按对口升入高职学院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强化辅导,力争使其考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B类班在教学计划任务和大纲要求的主要内容基础上,重点培养和强化学生专业和操作技能,保证学生毕业时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而能顺利就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方面,面向分类班组后的全班学生,以该班中层大多数学生适宜接受为中心,并使各层学生各得所需。

4、建立考核评价标准是导向

根据对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教学要求,建立适应不同类别和层次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A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可适当增加对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拓宽和加深。B类学生在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及简单应用的同时,加大相应课程实操技能考试分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掌握实践操做技能,还可在考试中增加附加题,使同类班级中高层次学生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杨志勇 何倩《分流分层——中职成材教育的有效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15)。

第12篇

关键词: 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重在能力培养”的论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强调:“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1]要实现教学改革,就是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先导,采取贯穿学习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新方法。在2007版的教学计划制订中,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领会《茂名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准课改方向,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等食品科学系列课程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力争使学生达到既学会求知的方法,又具有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教学[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各级学校的课堂教学无一例外地把确保课本知识被有效地传递作为最终目的,推崇学生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以知识的占有量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任何人都无法从整体上去把握那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实践能力一直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其原因主要是在高等教育中,学科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课程设置的标准化、统一化,课堂理论教学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貌似坚实的基础知识却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毕业后,创新意识的匮乏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低下成为就业求职的最大障碍。因此,面临新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改变“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观点,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强调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前沿知识的引导,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从要求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延伸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应用职能。

二、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计划方案

我们将食品专业课程分三个层次,一是以《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为主的专业基础课,二是《食品原料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等专业领域课,三是以实验课为代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个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之间内容相互交叉渗透。

(1)改革授课内容:在教学大纲的编制和教材的选用过程中,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从关键、前沿、实用为指导选取教学内容,如《食品化学》课程重点选取“活性多糖、天然产物化学、农产品化学、高效广谱食品添加剂”等内容,《食品原料学》课程重点选取“功能性食品原料、粮食原料的综合利用、健康食用油脂的配制、禽兽肉品选料”等内容,《食品营养学》课程重点选取“中国食品营养宝塔、合理配膳、食品营养监察”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程核心内容,传授学科前沿理念,锻炼学生工程意识,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量:在食品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以社会人才需要为出发点,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至42周,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目的。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覆盖面很广,有的学校面面俱到,理论授课时数达160学时,师生普遍反映效果并不好。我们结合专业特色,只把其中的《果蔬加工工艺学》和《发酵食品工艺学》作为必修课程,理论课72学时,开设《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和《食品工艺课程设计》各2周,部分内容结合《专业技能考核》和《学科前沿讲座》,把课堂上讲实验、黑板上做分析。变为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操作和讨论的空间,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与策略的指导,与学生一道进行未知领域的探究,更好地体现出教与学的交互性,促进了教学相长,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人。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我们注重实验课特色,开设了《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和《食品工艺综合实验》等6门实验课程,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每门实验课均设置了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实现验证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相结合。例如《食品化学实验》增设了“榴莲营养成分分析”、《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增设了鸡蛋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食品分析实验》增设了“麦芽质量指标的测定”、《食品微生物实验》增设了“牛乳中细菌的检查和计数”等实验内容,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改革考核方式,培养综合素质

在考试大纲的编制过程中摒弃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课堂互动、课外作业、研究论文质量、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综合因素进行全面评价,按各自比例判定成绩,使评价更有效地发挥了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食品化学》课程的成绩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只占50%,平时成绩占30%,综合表现占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完成作业、课堂讨论,综合表现包括课题研究、文献综述等。这样可以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朝着整体化、创新化和应用化的方向发展,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能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随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程改革会越来越完善,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庆祥.浅谈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J].益阳技术学院学报,2006,(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