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色管理论文

特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04 19:53:39

特色管理论文

第1篇

1.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

理论研究的深入是管理会计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到概念,不仅解释不了管理会计的现象,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理念大多数是源于西方的经验,虽然引进了一些所谓的前沿,但是却使人可望而不可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土的理论体系建设。进而导致了管理会计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方法的单调性,限制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践推广。

2.行政利益为导向的企业目标

企业运行以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作为目标,管理上领导者的意志主宰了一切,其往往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进而忽视企业长远的市场价值,不会考虑到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中的作用,也不会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从而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3.缺乏高素质的应用主体

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不仅需精通财务会计和相关法律政策,并且还需掌握丰富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而由于我国管理会计推广较迟,掌握和学习管理会计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造成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

4.与财务会计重叠

当下很多企业都没有单独配备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人员,虽然有不少企业已将管理会计运用于实践,但是仅把相关任务分解到财务会计等职能中去,例如将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将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部门等。这样,管理会计的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5.缺乏统一标准的应用体系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尚处于无序状态,没有明确的系统理论作为指导。加上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比较薄弱,且公有制的产权结构较私有制更加复杂,因此设立统一的管理会计标准并加以规范势在必行。

二、推进我国特色管理会计的迅速发展

1.构建我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年初财政部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其中就将理论体系的建设作为第一项任务来抓,可见理论建设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理论体系的建设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践,进一步增强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征求意见稿》对构建我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要求是加强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的研究。

2.发展有利于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企业文化

培育先进的管理思想、共同的价值理念、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最大限度激发员工作用机制等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需具备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人本观念、时间价值观念和竞争观念等,对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3.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形成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要求管理会计应用主体能很好掌握企业的具体情况,依据现有的资料,并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要完成这一活动,就需要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具体措施有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内容,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从高校入手,加强对管理会计专业方向的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的培养;形成以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企业事业单位总会计师和会计后备人才为框架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尝试建立管理会计行业自律组织。由于我国会计人员数量众多,可以参考国外管理会计师管理模式,设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实现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自律管理和自我服务。

4.加快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管理会计要行使其计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功能,一切都要以信息为依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各单位建立起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以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当下的网络技术应用已经使信息技术从工具变成会计工作的环境,同时与组织的构架、企业文化、业务领域等因素相互作用,推进了会计形态的变化,财务共享的实施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不仅体现了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降低,同时使得会计工作形成了专业化分工,管理会计工作得以从原有会计部门中分离出来。打造管理会计的“利器”,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学术界以及研究机构的支持,而更重要的则是企业自身的实践。以会计信息化建设支撑管理会计的发展,以管理会计发展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开拓我国会计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5.制定管理会计准则,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

第2篇

1.1一般资料。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实施最为普通的护理查房与护理质量管理,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将中医护理查房模式运用于中医特色护理质量管理。参与本次研究中的护理人员,均为我院科室的工作人员,20名护理人员中,其中护士长1名,高年资护理人员4名,工作5-10年的护理人员9名,工作未满5年的11名;本次研究的内容、操作方式、实验方法以及所用时间等我院科室均知晓,并支持本次研究。而参与本次实验的护理人员对实验过程、方法、目的等均知情,在知晓本次研究的前提下,自愿参与。两组护理人员的临床一般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后,所得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实施最为普通的护理查房与护理质量管理,观察组将中医护理查房模式运用于中医特色护理质量管理中,具体措施如下:在实施中医查房前,科室应对每位护理人员进行中医基础知识的培训,提升科室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知识的知晓度与掌握度,以便日后临床工作的开展[2]。在实施中医查房时,护理人员可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同时采用中医辨证分析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在评估结束后,可采用中医特色护理理念为患者制定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3]。在查房结束后,护士长可根据查房中所涉及的中医知识对护理人员进行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考核护理人员对疾病知识及中医知识的掌握程度[4-5]。1.3观察指标在实验研究结束后,通过采用护理人员自制的评分表,让患者对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的表现进行评分,评分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各项操作技术、对疾病的知晓程度等,按照百分制进行评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对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服务态度、操作技术、病例处理能力、分级护理等,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绩效越好。在患者填写完毕评估调查表后,护理人员将本次研究收集的数据采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护理满意度评分与绩效考核评分数据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分析在两段时间内采取不同的护理管理后,护理工作质量的改善状况,采用SPSS22.0数据处理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P<0.05)本次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成绩(87.62±2.56)、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评分(90.89±2.74)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成绩(72.86±2.63)、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评分(83.75±2.43),两组实验数据经过分析后,本次研究所得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护理查房是提升护理人员对疾病知识、护理操作技术以及护理工作质量等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临床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随着中医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室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中医护理查房模式,以达到提升中医特色护理管理质量,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的目的。本次论文研究中,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的中医基础知识与中医护理的操作技能,将中医理念贯彻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此推动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运用于临床,创建有自身特色的中医护理质量管理,在科室中营造良好的中医护理文化氛围,有效的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增强了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责任心,让患者在住院就诊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被护理人员关心、关爱的感觉,提升了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将中医护理查房模式运用于中医特色护理质量管理中,能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工作质量,有效的促进患者对护理人员临床工作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卢洪霞,金婕.基于PBL模式的三级中医护理查房实践与探讨[J].全科护理,2017,15(1):81-83.

[2]尤玉樱,张玉清.中医护理业务查房在基层医院中医护理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7):169-170.

[3]林金玉.浅谈中医护理查房模式在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4,52(8):421-421.

[4]傅晓红,王晓菊,郑贵蕊.对中风患者中医护理查房模式的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150-150.

第3篇

[关键词]管理哲学特征分析阶段性构建

一、企业管理的高度——构建合适的企业管理哲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挑战,可以获得职工、消费者、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追求成功。“爱的循环”的提倡者吉田忠雄是YKK拉链公司的总裁,YKK拉链公司制造的拉链占世界总产量的35%,他将利润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是以质量较好的产品以及低廉的价格交给消费者;三分之一交给销售我们产品的经销商和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厂。“不为别人得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撒播善的种子,那么,善还会循环归还给我们的,善在我们之间不停的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企业管理哲学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不仅在国内可以适用,而且在国外也能大行其道。这也正是我们在跨国经营时代所应强调建设具有很强适应性的企业管理哲学的根本所在。

二、中国企业管理哲学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迅猛发展的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其中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问题时,笔者以为,中国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更应该强调构筑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以免被别的国家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西方企业在中国本土经营的成功启示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和哲学的严峻挑战。加入WTO后,形势更加复杂。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都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世界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使中国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的跨国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挑战是中国的企业在西方多国公司面前是亦步亦趋还是自我崛起,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发展高度问题,任何一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好,都会影响中国企业的长久生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公司的做法。西方公司不仅愿意采取国际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入乡随俗创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比如:把人员流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不变因素;扩大招聘范围,不只局限于招收名牌大学毕业生,着眼于立足本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的一贯做法,减少外国经理的数量,多给中国员工晋升的机会,避免中外冲突;与中国的大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等。这些做法对于中国的企业怎样在本土各地经营以及走出国门开展异地经营都是很好的借鉴。西方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本土化成功,直接打压着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仍一味模仿西方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去做挖掘深层的本土和异域的生存土壤的努力,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中国公司的生存、发展道路将会变得比入世前更为艰难。

3.体现赋予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首先应该是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建立起符合全体国人的企业哲学。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讲求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讲求道德诚信,崇尚美德,而诞生于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业精神,在被中国企业照搬进来时,却忽略掉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前提,这使得理念变形的情况比比皆是。况且,即使这种学习不走形,以西式商业精神为视角的亦步亦趋,也很难造就出强大的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中国企业。盲目照搬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构筑企业哲学和文化,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地位和方向,其成效显得非常有限。一个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都缺失的企业,它是不可能在国内立足的,更谈不上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哲学的阶段性构建分析

在讨论怎样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追求,给它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意义,否则,我们在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发挥不了管理哲学的正确引导作用。

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所以出现了索尼的开拓、独创精神和松下的饥饿精神,也出现了华为的压强精神。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和哲学的探讨就被赋予更高更新的含义。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爱的循环精神就为企业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强大哲学支持。:

到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时期,对企业的管理哲学就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此时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不仅只是关注国内的可接受问题而且也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外认同问题。构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体现本土化全球化的实质性的企业管理哲学可以说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时都已形成自己能被尽可能多的民族认可的独具特色的“管理哲学”,并发展出一整套“企业理念体系”。如IBM公司“尊重个人、服务、追求卓越”企业哲学;美国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理念。那么,中国众多企业面临跨国经营时,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营哲学呢?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国际大舞台呢?笔者以为结合中国正处于向外发展初期,中国企业的经营哲学应该体现出一种饥饿精神、自主独立的精神和敢于搏强的精神。这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个企业经营哲学的构建:产品研究与创新性上,追求自主,我们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专利,而且更要主张自我开发与创新;生产上,要自创品牌,延长自己的生产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能过于满足贴牌生产;营销上,可以借助国外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但不能完全依附,否则,企业的独立性永远难以实现,在国际上仍无法展示自己的身影。总之,反映这种经营态势的企业管理哲学,应该是一种力求自主、拼搏图强的哲学观,而不是一种盲目屈从国外大公司的经营范式。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自己的经营指导思路,不惧怕诸强,拼搏挤压,构筑起能反映目前自身经营特点的企业哲学理念,指导本企业打造为世界真正强大的成功大企业。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

一、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对管理会计应包括哪些内容,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提出了一些新观点。2014年他们共同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简称“原则”)。在该原则中,他们提出了管理会计实务涉及到的13个重要应用领域。该原则提出的管理会计内容非常多,应用范围非常广,不仅把公司项目管理内容纳入了管理会计,而且要求公司对外提供综合性的管理会计报告。如此多的管理会计应用内容,在我国企业实际中是否可行?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具有应用价值?这些问题都有待我国学者深入研究。近年来,部分管理会计工具比如:全面预算管理、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也陆续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充分借鉴近年西方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和总结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来合理界定我国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和应用范围(具体如图1所示)。

二、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应用面临的挑战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内部的精细化管理,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被发掘,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也开始意识到只有做好管理会计,才能更大地发挥会计的作用,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但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依然面临着应用方面的各种挑战。比如,管理会计应用工具应用不太成熟、高级管理人才不足、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尚未全面普及、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尚未到位等不利于管理会计体系的全面实施。

(一)管理会计工具全面推广还不太成熟国外企业应用比较成熟和流行的管理会计工具主要有: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平衡计分卡(BSC)、战略成本管理(SCM)、作业成本法(ABC)、供应链管理(SCM)、折现现金流量(DCF)、自由现金流量(FCF)等。这就需要对每一种管理会计工具在中国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针对性研究,建立适用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特色管理会计核心工具体系。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也进行了较多实践。比如,国务院国资委2010年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的经济增加值(EVA)考核与价值管理体系建设。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在实际应用EVA管理工具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1.价值理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经济增加值(EVA)是在对利润进行调整并扣除全部资本(债务和股东资本)成本基础上计算得出的,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与目前企业普遍熟悉的利润指标相比,EVA指标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很难在企业被全员理解和掌握。企业“重投资、重利润、重规模”的经营导向依然很难改变。2.资本成本率很难根据所处行业进行差异化设置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的EVA计算细则对绝大部分央企采取统一的资本成本率(5.5%),部分军工、电力等政策性任务重、资产通用性差的央企资本成本率为4.6%。资产负债率高于75%的央企资本成本率再上升0.5个百分点。这样的资本成本率设置没有考虑到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状况、资本规模、发展阶段、业务结构等差异性,导致EVA指标在中央企业之间的可比性较差,部分央企的EVA值和价值创造能力可能因此长期被高估。资本成本率的高低直接影响EVA的高低,因此,资本成本率设置是否合理就严重影响EVA的准确性。由于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未上市,并且资本市场的报酬率数据失真较为严重,完全根据国外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估算企业的资本成本率,可能会与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严重背离。因此,如何差异化地合理设置不同行业的企业资本成本率给EVA和价值管理在企业的应用带来了较大挑战。

(二)高端管理会计人才较为缺乏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缺乏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侧重于财务报表和税务处理,不能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价值管理和项目投资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财务人员对企业经营业务关注较少,对业务部门的信息掌握不充分,不利于企业财务人员成长为决策型管理会计人才。当前,我国高端会计人才尤其是高端管理会计人才较为缺乏,其中能够较好地为企业管理层在战略制定、投资并购等决策中提供支持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匮乏。因此,要推动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就必须大力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尚未全面普及财政部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由此可见,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也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面临的关键任务之一。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部分系统模块具备初步的管理会计决策功能,但标准、智能且成熟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目前尚不多见。

笔者认为,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集成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对标与控制、库存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内部报告等核心功能模块;该系统应有助于充分实现财务和业务的全面融合,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集成包括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财政绩效评价、风险管理、政府财务报告管理等核心功能模块,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提高治理水平的目标。

作者:赵治纲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第5篇

目前较为普遍的“特色园”形式

1、移植型

以继承宏扬著名教育家的优秀教育思想为办园目的,在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而形成相应特色的幼儿园。如蒙台梭利幼儿园、福禄倍尔幼儿园等。像蒙台梭利幼儿园,其教师经过专门的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系列培训,幼儿园在教育中对蒙台梭利精髓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如注重儿童的感官训练,提倡儿童自由发挥自己的最大的潜能等。但随着进一步深入化的发展,此类幼儿园并未将继承作为唯一目的,而是根据新形势、新条件,继承与改革并进,不断地以新的教育思想去充实教育家的原版教育观,甚至致力于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本土化研究。如对蒙台梭利过多地进行单纯的感官训练等不足作改革,丰富幼儿园活动内容,寓日常生活训练于游戏中,注意儿童之间及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交往,发展社会性等。

因此,此类园其发展趋势是非纯粹的照搬硬套,更多地是探索、研究,力求成为在名家教育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现代气息的幼儿园。

2、领域研究型

以探讨如何在现有教育模式中尝试或强化突出某一领域的教育为办园方向,并由此成为以这一领域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其具体思路一般为:根据本园的师资、硬件等实际水平,选定某一领域的教育作为全园性、长期性、决定其特色创建的科研课题(如科技教育、健康、艺术、环保、双语教育等),请幼教科研专业人士参与课题方案的制订,并指导方案的实施,力求达到在不断推出科研成果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促使幼儿园的整体水平走向新层次。

幼儿园在行政与教育管理上的相应措施一般为:打破原有分科教学课程模式在活动时间、内容上的分配方式,强化目标管理,强调渗透与相辅相成。即①提高幼儿园一日各环节活动的目的性和教育性,要求幼儿一日各环节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充分体现为周目标服务的思想,争取保教目标、教育大纲在有限的时空得以最大程度的贯彻和完成;②在①的保证下,减少分科教学中各科目活动的时间和次数,保障专门的特色教育活动时间;③特色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展开,特色教育目标的确定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宗旨,特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与其它教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如双语教育中将说英语贯穿于常识、语言等活动中。

此类型的办园特色,由于以科研为指导,能及时调整教育过程中的偏差,计划性、目的性和科学性有一定的保证。幼儿园可以在不断走向这一特色教育领域领先位置的同时,将幼儿园的行政与教育管理工作从经验型向理论研究型推进。

因此,“科研”对这类园在“特色”及整体发展上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科研指导或科研滞后,都不可避免地使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流于“经验积累”,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可考和可借鉴价值,幼儿园的发展难于上档次。

此外,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原有课程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理论与实践显示出一定的距离。在如何科学合理分配时间;在教师的目标意识尚需逐渐加强的同时怎样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大纲完成的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超级秘书网

3、单科专研型

以如何进行某一教学科目的教育为研究课题,由此形成以这一科目的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此类园据所选定科目的不同,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出两种类别:一是从原有分科教学的六科中选择较适合本园优势的一科作为科研项目,如音乐、体育等;目的在于探讨此科目教育更高效的方式、方法,重方法论的研究。另一类是选择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探讨科目为科研项目,如幼儿英语、幼儿电脑等;目的在于探寻这一科目教育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促使其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门系统科目,重可行性的研究。

第6篇

以上我们概括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基本特征,这五大特征分别是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它们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比较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具备这五大特征,才能说它是科学的,如果它缺少某一、两个特征,该目标的科学性将会大打折扣。 二、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评价。 下面我们运用所概括的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个基本特征,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予以评价。 1.利润最大化目标。主张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不少。该观点在我国主要产生于粉碎“四人帮”以后。该观点的提出,在当时对于批驳“四人帮”批判利润挂帅和奖金挂帅的错误行为,在微观经济领域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把企业从抓阶级斗争为纲引导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了,这对我国经济的转轨变形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目标管理角度看,它也符合货币性、可控性特征。但是,它没有明确企业赚取利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干什么,这就与目标应具有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统一性和明晰性三个特征不太相符。作为目标缺少了这三个特征,就不利于建立企业的内部利益的制衡机制,目标的激励鼓动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这是该目标的重大缺陷。后来我国实行利润承包制的国有企业所出现的大面积亏损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该目标缺少统一性特征,所以它未能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结果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短期行为。现在看来,把利润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太恰当的。 2.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主张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也不少。何谓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关系,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典型指标是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较,它的最大优点是剔除了企业规模因素,能够直接了解企业的获利水平。但是它同样具有与科学目标应具备的前三个特征不太相符的缺点,所以它并不能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存在的致命弱点。 3.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受到严重挑战时,有的就借用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来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股分制或公司制企业,用股东最大化目标替代利润最大化或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确实它有利于克服企业的严重短期行为,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发展,企业收益持续上升,股价稳中有升,股东财富才能达到最大,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该目标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等定量性指标来表示。所以它具有货币性、明晰性、可控性特征。但是该目标也存在重大缺陷。首先它的适用范围很窄,非公司制、股份制企业不能使用。最主要的还是它有违符合社会主义基本规律规律性和统一性两个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该目标只追求股东一方的财富最大化,这就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可以预料,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它很难使企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很难激发企业广大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看来,将该目标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目标很合适,但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还是有问题的。 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近几年来,有些学者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忽略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目标的片面性,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取而代之。该目标乍一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就能满足企业的各方面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需要,但仔细分析起来,它的缺点更多。首先,它有违明晰性特征,企业价值这个概念很不准确,可以作多种解释:从性质上看,企业价值有企业经济价值、企业社会价值、企业人文价值之分;从时间上看,企业价值有过去价值、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别。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其次,它没有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这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不太相符。第三,它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这也有违统一性特征。第四,该目标很难实行分解,不能把它落实到各经济责任单位、个人。第五,影响企业价值

第7篇

时间/专 业 星期六(10月17日)

星期日(10月18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一、专科(含基础科段)

020105金融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75证券投资与管理 00020高等数学(一)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055企业会计学 00066货币银行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20201工商企业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020高等数学(一) 00148国际企业管理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055企业会计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20203会计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67财务管理学 00020高等数学(一)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156成本会计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20209旅游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89旅游与饭店会计 00191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6011旅游学概论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193饭店管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0194旅游法规 020228物流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0高等数学(一) 00148国际企业管理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182公共关系学 00012英语(一) 020313销售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0179谈判与推销技巧 10510连锁与特许经营管理00892商务交流(二) 00178市场调查与预测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177消费心理学   030112法律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42民法学 00261行政法学 00223中国法制史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243民事诉讼法学 00244经济法概论 030301行政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63管理心理学 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03349政府经济管理概论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3350社会研究方法 00182公共关系学 00312政治学概论 040103小学教育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409美育基础 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 00410小学语文教学论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408小学科学教育 00411小学数学教学论 00012英语(一) 00395科学.技术.社会 00412小学班主任 040109心理健康教育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19心理咨询与辅导(一) 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2110心理统计 06050人际关系心理学 050114汉语言文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529文学概论(一) 00536古代汉语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4外国文学作品选 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50207英语语言文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596英语阅读(二) 00795综合英语(二)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597英语写作基础 00794综合英语(一) 050308新闻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655报纸编辑 00654新闻采访写作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853广告学(二) 00656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080306机电一体化工程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230机械制造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2159工程力学(一) 02195数控技术及应用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223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00012英语(一) 02232电工技术基础 02237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080701计算机及应用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142数据结构导论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4732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 00012英语(一) 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080801房屋建筑工程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400建筑施工(一)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2387工程测量 0017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2396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02398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082207计算机信息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4754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012英语(一) 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02382管理信息系统 090101农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664农业气象学 02665农业生态基础 00135农业经济与管理 02660植物学(二)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2672作物育种学 02674植物病虫害防治 090402兽医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767动物生理生化 02790家畜外科学 02787兽医药理学 02791家畜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2792兽医卫生检验 02785兽医微生物学 100701护理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901病理学 02903药理学(一) 02996护理伦理学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2113医学心理学 02998内科护理学(一) 03001外科护理学(一) 02899生理学 二、独立本科段(含本科段)

第8篇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十年动乱结束,打破“两个凡是”束缚和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现两个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公开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十二大政治报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基本方法、出发点、立足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作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工作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道路。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还进一步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主要原则。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按逻辑顺序概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项主要内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辩证地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四个方面逻辑关系:新的思想观点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特性与国际社会主义共性的关系;集体智慧与邓小平重大贡献的关系;不断完善、发展与封闭、凝固的关系。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工程。

从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至今的十八年中,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在内的科学体系,并成功地指导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二、有中国特色会计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会计界带来了生机。葛家滴的《必须替借贷记帐法恢复名誉》一文打响了会计学术拨乱反正的第一炮。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立,会计理论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0年正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提出“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会计方法体系,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1981年和1982年专题学术讨论会提出了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合、具有我国特点的会计学科体系,建立中国式的责任会计和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及形成我国自己的审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副会长谢明在1983年年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希望,经过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讨论,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体系。”

关于中国会计学会何时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会计”目标尚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在1983年5月提出的(杨纪琉,《会计研究》1987年第5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在1980年1月提出的(陈信元、金楠,《新中国会计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笔者考证,应该是前一种观点,在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公开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的1983年,才明确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据初步查考,第一次在会计论文中使用“中国特色”一词,是娄尔行、石成岳在1981年发表的“建立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上海会计》 1981年第正期);第一次使用“中国特色会计”一词为标题的论文,是彭玉书1985年发表的绅国特色会计方程式的理论探讨”《上海会休切35部第9期》。

三、有中国特色会计的探索

从1983年中国会计学会年会明确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之后,理论界一对有中国特色会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1.中国会计有没有中国特色。

赞成中国会计言中国特色的学者主要从我国的社会环境出发来论证。如:谢明在    1990年年会上总结说: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能够回答理论和实践对会计所提出的问题。杨纪瑰则从国外的情况出发,认为西方各国虽然经济、政治制度大体相同,但法律体系。传统习惯及各国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会计模式,以此来论证不能照搬外国的理论与方法。张佑才在中国会计学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上强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已迫在眉睫,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葛家简则从会计理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国际会计准则的统一与协调的辩证关系中,分析各国会计理论的特性与各国准则的差异,并指出“极少国家是照抄照搬别国的”,各国会计理论都具有特色。吴水澎是以会计的本质既有科学技术属性,又有社会科学属性作为理论依据,提出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这一命题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套用,追求时髦。

也有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观点。有人主张摘掉这顶帽子,有人对这种提法是否适当表示怀疑,有人则提出强调中国特色仍然是“左”的思想,应当摒弃。刘玉廷整理了持怀疑者的四个观点:会计是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制定后大为减少了不同国家会计处理差异、过分强调特色会阻碍国际协调、中国会计改革只要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模式。有的学者把不同观点归结于在理论上、实务上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会计特色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似有似无,若明若暗,口头上多数人认为有,实务上又感到很难捕捉。

2.中国特色会计的三种提法。

在1983年年会暨专题学术讨论会上,谢明副会长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这是第一种提法。1987年修改中国会计学会章程时,还是这种提法。

以后在总结、回顾这段历史时,都认为1983年年会提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杨纪碗回顾这段历史时透露了消息,“后来大家同意谢明同志的建议,加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也是贯彻党的十二大,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实际体现。1992年修改的中国会计学会章程依此作了修改。实际上,1983年年会的纪要所确定的会计理论研究的总目标是:“创立具有中国特点的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加上了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却未把“中国特点”上升为“中国特色”。这是第二种提法。

1996年中国会计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决议提出,在二十世纪末“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这次大会审议了“九五”科研规划,其说明中对这一改动作了解释:原提法仅仅定位于盈利组织,为了容纳对所有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而作了改动。这一改动应该说是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相关联的。中国会计学会章程也在这次大会上相应作了修改。这是第三种提法。

中国特色会计提法的三次变动,实际上是我国社会环境变化的缩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环境影响会计的集中体现,是会计界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反映。

3.中国特色会计的涵义。

(1)将“特色”公认的解释引申到会计,就是中国会计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会计的这种独特色彩和风格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会计所呈现的特色。几乎所有的论文都提到这一点。曲晓辉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由邓小平同志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演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因此,认识我国会计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也应该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刘玉廷认为应站在宏观的社会整体而不是站在微观的具体方法层次上考察,特色主要在于一国会计整体框架、会计运行机制或者重大方面的差别。张俊民提出,会计的中国特色就在于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否有一套达到共同富裕要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陈建文认为,现在中国会计体系最大的特色是政府的角色无所不在。这些看法统称为一涵义观。

(2)二涵义观。余秉坚提出两重涵义:从长远的理论研究的奋斗方向和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会计理论。陆德明和王鹏提出:外国没有只有中国有和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杨雄胜提出,中国特色会计应满足内(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标准体系)外(我国会计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接受并便于他们理解我国会计信息)两种基本需要。

(3)三涵义观。杨纪琼在1985年年会上指出中国特色“包括三重意思:第一,对中国会计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上升为中国创立的会计理论;第二,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进行改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第三,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吸收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并对国外的普遍原理进行分析、鉴别,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吸收、消化”。谢明则把这三重意思作为实现途径,而把重视宏观利益、重视民主管理、重视数据的真实科学和讲求经济效益作为中国特色会计的四个基本点。

而杨纪碗在一则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涵义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联系、与提高经济效益平行、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借鉴国外会计理论方法。吴水澎概括为当代的(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要求)、中国化的(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立论基础,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并应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马克思主义的(会计理论应符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所体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罗飞认为:外国没有的、能解决中国经济实际问题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

(4)四涵义观。张柱中归纳为四个特点: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本质、适合中国现阶段的特点、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适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杨纪碗简要列举了四条特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以真实的会计核算和严格的会计监督为基本职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民主理财为一项重要手段。

对中国特色会计的一涵义到四涵义的理解,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特色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4.中国特色会计的表现。

吴水澎提出,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重新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列在最高层次,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并列,以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为中介。许亚湖认为,中国特色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会计研究方法理论,会计本质。职能、作用和地位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人员理论,会计方法理论和会计行为准则理论。阎达五设想的四个方面是:会计与会计管理的本质,会计学的理论,会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会计的发展。杨雄胜认为会计的国家特色等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会计本质等基本理论研究的突破。薛祖云等认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现在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方法论基础和综合运用各种基础方法的研究方法;研究起点和由一般规律开始的研究路径的研究风格;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与规范理论三位一体的研究内容。

会计的中国特色会在会计基本理论中体现出来,这是众多学者的共同认识。

刘玉廷把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概括为七个方面:财政部门主管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在财政部门,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统一规划和分级管理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从业和任职资格管理,总结我国管理会计的丰富经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会计研究方法。郑泽祖归纳为六个方面:会计法规制度体系,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形式,管理会计模式。谢明认为中国特色体现于所探讨的九个问题:基础会计理论的突破,以《会计法》为中心的法制体系,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相结合的会计管理体制,事前事中事后结合的经营管理型会计实务,责任成本等新的成本核算模式,会计现代化管理,符合中国国情的涉外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教育改革,会计发展历史规律的研究。

葛家澎概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会计核算规范体系、成本管理等26个新学科、新领域的前沿课题的研究。从1983年以来的论文中,从中国特色角度来论述的分学科较多的有:管理会计、责任会计、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体系。其次是: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企业财务理论与方法体系、审计准则、会计管理学、管理活动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总会计师设置、会计监督与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物价变动会计、会计事务管理。还提到比较具体的合并报表、绿色会计、会计行为学、验资、注册会计师理论体系、铁路运输财会管理、邯钢的会计经验等。

总之,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应该是全方位、多方面的。

5.中国会计特色的成因――会计环境。

在研究中国会计特色中要研究会计环境问题是在中国会计学会“八五”时期科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但仅列了中外会计之比较的课题。中国会计学会“九五”科研规划把“关于会计与社会发展、经济环境等关系问题的研究列为第一项研究内容,并作为研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并取得共识的重大问题。

中国会计学会 1994年提出的重点科研课题,从对各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经济管理体制、文化道德素养、价值观念及生产力水平等的研究来把握中国特色问题,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会计环境的五要素。

关于会计环境问题,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专题研讨。如:郭道扬的《会计环境论》和中国会计学会的许多重点课题,对会计环境有了多角度的分析。进入2000年,集中论述会计环境与中国特色会计关系的论文明显增多,重点突出,主题明确。刘玉廷提出了四要素:政治经济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教育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曲晓辉论证了三要素: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教育和文化环境。郑泽祖提出了:民主与集中的政治环境,改革和发展中的经济环境,逐步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等共同决定着现阶段中国会计的特色。

对于会计环境的研究,就有学者是直接运用政治经济学范畴来分析的。肯连碧就将环境与特色相联系,提出会计环境特色的三个方面: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与前面的划分实质上相同,只是不同的归类而已。

中国的会计环境形成了中国会计的特色,但是对会计环境要素的剖析和表述尚有多种见解。

6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9篇

在结束,打破“两个凡是”束缚和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现两个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公开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十二大政治报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基本方法、出发点、立足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作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工作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道路。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还进一步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主要原则。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按逻辑顺序概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项主要内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辩证地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四个方面逻辑关系:新的思想观点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特性与国际社会主义共性的关系;集体智慧与邓小平重大贡献的关系;不断完善、发展与封闭、凝固的关系。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工程。

从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至今的十八年中,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在内的科学体系,并成功地指导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二、有中国特色会计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会计界带来了生机。葛家滴的《必须替借贷记帐法恢复名誉》一文打响了会计学术拨乱反正的第一炮。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立,会计理论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0年正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提出“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会计方法体系,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1981年和1982年专题学术讨论会提出了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合、具有我国特点的会计学科体系,建立中国式的责任会计和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及形成我国自己的审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副会长谢明在1983年年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希望,经过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讨论,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体系。”

关于中国会计学会何时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会计”目标尚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在1983年5月提出的(杨纪琉,《会计研究》1987年第5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在1980年1月提出的(陈信元、金楠,《新中国会计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笔者考证,应该是前一种观点,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公开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的1983年,才明确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据初步查考,第一次在会计论文中使用“中国特色”一词,是娄尔行、石成岳在1981年发表的“建立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上海会计》1981年第正期);第一次使用“中国特色会计”一词为标题的论文,是彭玉书1985年发表的绅国特色会计方程式的理论探讨”《上海会休切35部第9期》。

三、有中国特色会计的探索

从1983年中国会计学会年会明确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之后,理论界一对有中国特色会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1.中国会计有没有中国特色。

赞成中国会计言中国特色的学者主要从我国的社会环境出发来论证。如:谢明在1990年年会上总结说: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能够回答理论和实践对会计所提出的问题。杨纪瑰则从国外的情况出发,认为西方各国虽然经济、政治制度大体相同,但法律体系。传统习惯及各国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会计模式,以此来论证不能照搬外国的理论与方法。张佑才在中国会计学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上强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已迫在眉睫,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葛家简则从会计理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国际会计准则的统一与协调的辩证关系中,分析各国会计理论的特性与各国准则的差异,并指出“极少国家是照抄照搬别国的”,各国会计理论都具有特色。吴水澎是以会计的本质既有科学技术属性,又有社会科学属性作为理论依据,提出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这一命题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套用,追求时髦。

也有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观点。有人主张摘掉这顶帽子,有人对这种提法是否适当表示怀疑,有人则提出强调中国特色仍然是“左”的思想,应当摒弃。刘玉廷整理了持怀疑者的四个观点:会计是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制定后大为减少了不同国家会计处理差异、过分强调特色会阻碍国际协调、中国会计改革只要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模式。有的学者把不同观点归结于在理论上、实务上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会计特色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似有似无,若明若暗,口头上多数人认为有,实务上又感到很难捕捉。

2.中国特色会计的三种提法。

在1983年年会暨专题学术讨论会上,谢明副会长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这是第一种提法。1987年修改中国会计学会章程时,还是这种提法。

以后在总结、回顾这段历史时,都认为1983年年会提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杨纪碗回顾这段历史时透露了消息,“后来大家同意谢明同志的建议,加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也是贯彻党的十二大,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实际体现。1992年修改的中国会计学会章程依此作了修改。实际上,1983年年会的纪要所确定的会计理论研究的总目标是:“创立具有中国特点的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加上了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却未把“中国特点”上升为“中国特色”。这是第二种提法。

1996年中国会计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决议提出,在二十世纪末“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这次大会审议了“九五”科研规划,其说明中对这一改动作了解释:原提法仅仅定位于盈利组织,为了容纳对所有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而作了改动。这一改动应该说是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相关联的。中国会计学会章程也在这次大会上相应作了修改。这是第三种提法。

中国特色会计提法的三次变动,实际上是我国社会环境变化的缩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环境影响会计的集中体现,是会计界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反映。

3.中国特色会计的涵义。

(1)将“特色”公认的解释引申到会计,就是中国会计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会计的这种独特色彩和风格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会计所呈现的特色。几乎所有的论文都提到这一点。曲晓辉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由邓小平同志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演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因此,认识我国会计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也应该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刘玉廷认为应站在宏观的社会整体而不是站在微观的具体方法层次上考察,特色主要在于一国会计整体框架、会计运行机制或者重大方面的差别。张俊民提出,会计的中国特色就在于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否有一套达到共同富裕要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陈建文认为,现在中国会计体系最大的特色是政府的角色无所不在。这些看法统称为一涵义观。

(2)二涵义观。余秉坚提出两重涵义:从长远的理论研究的奋斗方向和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会计理论。陆德明和王鹏提出:外国没有只有中国有和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杨雄胜提出,中国特色会计应满足内(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标准体系)外(我国会计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接受并便于他们理解我国会计信息)两种基本需要。

(3)三涵义观。杨纪琼在1985年年会上指出中国特色“包括三重意思:第一,对中国会计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上升为中国创立的会计理论;第二,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进行改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第三,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吸收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并对国外的普遍原理进行分析、鉴别,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吸收、消化”。谢明则把这三重意思作为实现途径,而把重视宏观利益、重视民主管理、重视数据的真实科学和讲求经济效益作为中国特色会计的四个基本点。

而杨纪碗在一则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涵义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联系、与提高经济效益平行、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借鉴国外会计理论方法。吴水澎概括为当代的(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要求)、中国化的(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立论基础,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并应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马克思主义的(会计理论应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所体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罗飞认为:外国没有的、能解决中国经济实际问题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

(4)四涵义观。张柱中归纳为四个特点: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本质、适合中国现阶段的特点、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适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杨纪碗简要列举了四条特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以真实的会计核算和严格的会计监督为基本职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民主理财为一项重要手段。

对中国特色会计的一涵义到四涵义的理解,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特色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4.中国特色会计的表现。

吴水澎提出,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重新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列在最高层次,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并列,以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为中介。许亚湖认为,中国特色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会计研究方法理论,会计本质。职能、作用和地位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人员理论,会计方法理论和会计行为准则理论。阎达五设想的四个方面是:会计与会计管理的本质,会计学的理论,会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会计的发展。杨雄胜认为会计的国家特色等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会计本质等基本理论研究的突破。薛祖云等认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现在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方法论基础和综合运用各种基础方法的研究方法;研究起点和由一般规律开始的研究路径的研究风格;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与规范理论三位一体的研究内容。

会计的中国特色会在会计基本理论中体现出来,这是众多学者的共同认识。

刘玉廷把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概括为七个方面:财政部门主管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在财政部门,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统一规划和分级管理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从业和任职资格管理,总结我国管理会计的丰富经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会计研究方法。郑泽祖归纳为六个方面:会计法规制度体系,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形式,管理会计模式。谢明认为中国特色体现于所探讨的九个问题:基础会计理论的突破,以《会计法》为中心的法制体系,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相结合的会计管理体制,事前事中事后结合的经营管理型会计实务,责任成本等新的成本核算模式,会计现代化管理,符合中国国情的涉外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教育改革,会计发展历史规律的研究。

葛家澎概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会计核算规范体系、成本管理等26个新学科、新领域的前沿课题的研究。从1983年以来的论文中,从中国特色角度来论述的分学科较多的有:管理会计、责任会计、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体系。其次是: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企业财务理论与方法体系、审计准则、会计管理学、管理活动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总会计师设置、会计监督与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物价变动会计、会计事务管理。还提到比较具体的合并报表、绿色会计、会计行为学、验资、注册会计师理论体系、铁路运输财会管理、邯钢的会计经验等。

总之,中国会计特色的表现应该是全方位、多方面的。

5.中国会计特色的成因——会计环境。

在研究中国会计特色中要研究会计环境问题是在中国会计学会“八五”时期科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但仅列了中外会计之比较的课题。中国会计学会“九五”科研规划把“关于会计与社会发展、经济环境等关系问题的研究列为第一项研究内容,并作为研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并取得共识的重大问题。

中国会计学会1994年提出的重点科研课题,从对各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经济管理体制、文化道德素养、价值观念及生产力水平等的研究来把握中国特色问题,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会计环境的五要素。

关于会计环境问题,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专题研讨。如:郭道扬的《会计环境论》和中国会计学会的许多重点课题,对会计环境有了多角度的分析。进入2000年,集中论述会计环境与中国特色会计关系的论文明显增多,重点突出,主题明确。刘玉廷提出了四要素:政治经济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教育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曲晓辉论证了三要素: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教育和文化环境。郑泽祖提出了:民主与集中的政治环境,改革和发展中的经济环境,逐步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等共同决定着现阶段中国会计的特色。

对于会计环境的研究,就有学者是直接运用政治经济学范畴来分析的。肯连碧就将环境与特色相联系,提出会计环境特色的三个方面: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与前面的划分实质上相同,只是不同的归类而已。

中国的会计环境形成了中国会计的特色,但是对会计环境要素的剖析和表述尚有多种见解。

6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治理  治理理论  中国特色

进入2l世纪以后,中国学术界引发了一阵“治理”热潮,关于国家治理、公司治理、大学治理、社区治理、乡村治理等的研究方兴未艾,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日益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总结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治理经验,并且对西方先进的治理理论兼收并蓄,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治理科学的创新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理念

中国古代文化“百家争鸣”,今天热议的“治理”话题,其体现的治理理念在当时的多家学派中都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从中提炼出中国从古及今文化传承中所包含的众多治理思想,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精华理念。

(一)道家无为而治,取法自然

道家无为则无不治。把为当作无为,把无为当作为,取法自然,其体现的是一种依法治理、遵循规律的治理理念。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充分吸收道家学派依法治理、遵循客观规律、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治理理念。

(二)儒家仁义中庸,崇尚德性

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德治主义,它的目标不仅仅在于经济利益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追求人格的完善和人伦的和谐。儒家这~主张体现的是以德治国的理念。在今天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中国,我们在重法的同时也要兼顾重德,以法促德,以德促法,相辅相成,才是治理良策。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中必须涉及和不可忽略的一部份。

(三)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

法家的法治论主张。在立法方面要做到事皆有法;在执法方面必须做到任法、从法;在法的保障方面,赏刑分明,刑为主赏为辅。商鞅提出了推行法治的三要素——法、信、权0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的主张,尤其是以法为本,法律至上的治国方针,值得我们学习并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当今中国,若要更好更有效地推进法治化进程,需要借鉴法家的这些主张。无论如何,崇尚法律的绝对权威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

(四)其它学派的主张

兵家奇正变幻,贵在权变;农家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墨家兼爱交利,善立表率:名家巧设名辩,擅长剖析:纵横家连横合纵,唯利是从。。我们只要深入推敲.就能感受到这些学派各具特色的治理思想和理念。只要是合理的,我们都应该积极吸纳进来,让其成为有特色的治理理论的闪光点。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治理的成功经验

在治理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很多方面的政治和行政都在实践着治理的理念。以政府治道变革为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从政府治道变革的实践中,我们能总结出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

(一)发展观念转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发展观念上的变化,体现在从“一部分入先富起来”的政策走向“和谐发展”的政策。“和谐社会”在治理意义上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是治理理念的核心精神,协调发展是善治的重要精神。平衡发展,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的治理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二)政府职能转变

治理理念对中国政府来说意味着政府自身的改革,主要任务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近些年中国政府转变职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企分开,不断落实企业自主权;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三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市场竞争领域政府退出,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强化政府职能;四是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方面。

(三)目标理念转变

治理理念引导下的中国政府自身变革,还意味着政府的目标理念发生变化,由建立传统权威型政府转变为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是善治的核心理念,责任政府是善治的重要内涵,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阳光政府是善治的重要理念。

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路径选择——多角度视角

(一)主体多元化

1.政府。作为元治理的政府,不再是过去的全能型政府,而是一个现代型政府,即有机地梳理各个治理主体间的权责配置及相互关系,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核心纽带作用。政府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中最重要的主体,它自身的改革完善非常重要。就中国现实情况来看,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组织,建立强而精的政府,其对社会管理的重点放在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

2.市场。坚持市场的治理主体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必要前提。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然要求坚持市场导向,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是以市场为前提的功能补偿性行政或助动式行政,政府是对市场功能缺陷的替补,是市场调节和社会自治的剩余物。

3.公民社会。治理理论下公共治理模式的过程是寻求新型国家——社会关系的过程,而公民组织的发展和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是治理得以运转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途径。公民社会在中国现今只能作为一个相对次重要的治理主体,因其自身力量的弱小。我国要改变历来“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就必须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建立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

4.执政党。中国从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包括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以及政府内部和公民社会内部各自的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之间的博弈。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这两种博弈创造条件,推动双方最终使博弈达到双赢的结局,从而实现向治理模式的转变。因此需要转变我们党的角色和职能,这不但是行政管理模式转变的关键。而且也是现代化过程中彻底解决党政关系问题的关键。

(二)领域宽广化

治理理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各自领域内的治理理论,并指导着各自领域内的实践活动。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其内涵非常丰富,也相应地包括了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论,等等。

第11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治理理论在中国揪起的一阵热潮,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日益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探讨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治理治理理论中国特色

进入2l世纪以后,中国学术界引发了一阵“治理”热潮,关于国家治理、公司治理、大学治理、社区治理、乡村治理等的研究方兴未艾,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日益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总结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治理经验,并且对西方先进的治理理论兼收并蓄,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治理科学的创新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理念

中国古代文化“百家争鸣”,今天热议的“治理”话题,其体现的治理理念在当时的多家学派中都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从中提炼出中国从古及今文化传承中所包含的众多治理思想,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精华理念。

(一)道家无为而治,取法自然

道家无为则无不治。把为当作无为,把无为当作为,取法自然,其体现的是一种依法治理、遵循规律的治理理念。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充分吸收道家学派依法治理、遵循客观规律、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治理理念。

(二)儒家仁义中庸,崇尚德性

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德治主义,它的目标不仅仅在于经济利益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追求人格的完善和人伦的和谐。儒家这~主张体现的是以德治国的理念。在今天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中国,我们在重法的同时也要兼顾重德,以法促德,以德促法,相辅相成,才是治理良策。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中必须涉及和不可忽略的一部份。

(三)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

法家的法治论主张。在立法方面要做到事皆有法;在执法方面必须做到任法、从法;在法的保障方面,赏刑分明,刑为主赏为辅。商鞅提出了推行法治的三要素——法、信、权0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的主张,尤其是以法为本,法律至上的治国方针,值得我们学习并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当今中国,若要更好更有效地推进法治化进程,需要借鉴法家的这些主张。无论如何,崇尚法律的绝对权威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

(四)其它学派的主张

兵家奇正变幻,贵在权变;农家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墨家兼爱交利,善立表率:名家巧设名辩,擅长剖析:纵横家连横合纵,唯利是从。我们只要深入推敲.就能感受到这些学派各具特色的治理思想和理念。只要是合理的,我们都应该积极吸纳进来,让其成为有特色的治理理论的闪光点。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治理的成功经验

在治理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很多方面的政治和行政都在实践着治理的理念。以政府治道变革为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从政府治道变革的实践中,我们能总结出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

(一)发展观念转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发展观念上的变化,体现在从“一部分入先富起来”的政策走向“和谐发展”的政策。“和谐社会”在治理意义上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是治理理念的核心精神,协调发展是善治的重要精神。平衡发展,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的治理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二)政府职能转变

治理理念对中国政府来说意味着政府自身的改革,主要任务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近些年中国政府转变职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企分开,不断落实企业自;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三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市场竞争领域政府退出,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强化政府职能;四是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方面。

(三)目标理念转变

治理理念引导下的中国政府自身变革,还意味着政府的目标理念发生变化,由建立传统权威型政府转变为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是善治的核心理念,责任政府是善治的重要内涵,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阳光政府是善治的重要理念。

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路径选择——多角度视角

(一)主体多元化

1.政府。作为元治理的政府,不再是过去的全能型政府,而是一个现代型政府,即有机地梳理各个治理主体间的权责配置及相互关系,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核心纽带作用。政府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中最重要的主体,它自身的改革完善非常重要。就中国现实情况来看,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组织,建立强而精的政府,其对社会管理的重点放在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

2.市场。坚持市场的治理主体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必要前提。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然要求坚持市场导向,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是以市场为前提的功能补偿性行政或助动式行政,政府是对市场功能缺陷的替补,是市场调节和社会自治的剩余物。

3.公民社会。治理理论下公共治理模式的过程是寻求新型国家——社会关系的过程,而公民组织的发展和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是治理得以运转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途径。公民社会在中国现今只能作为一个相对次重要的治理主体,因其自身力量的弱小。我国要改变历来“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就必须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建立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

4.执政党。中国从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包括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以及政府内部和公民社会内部各自的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之间的博弈。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这两种博弈创造条件,推动双方最终使博弈达到双赢的结局,从而实现向治理模式的转变。因此需要转变我们党的角色和职能,这不但是行政管理模式转变的关键。而且也是现代化过程中彻底解决党政关系问题的关键。

(二)领域宽广化

治理理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各自领域内的治理理论,并指导着各自领域内的实践活动。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其内涵非常丰富,也相应地包括了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论,等等。

1.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在当今中国有很多超前的城市社区发展经验和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应该走“包容性社区”道路,大力建设包容性社区:强化社区功能,拓展社区服务,发展参与式的社区管理,发展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

2.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是构建以“社区自治”为核心的乡村自治体制。借鉴成功的城市社区治理经验,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组织和培育乡村社区精神,科学合理地划分国家行政权与乡村自治权的界线,以社区政治自治为核心,推动“乡政村治”向“县政乡社”的模式转换。要实行县级政府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乡镇有限自治,实行村级社区完全自治,建立“议行分离”的社区自治运行机制。

3.其他。另外还有关于大学治理、公司治理、全球治理等各个领域的治理理论,在此不详细阐述。

(三)原则并重化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法治化原则和可持续化原则。这两大原则兼容并重。缺一不可,共同体现治理理论的中国特色。

1.法治化原则。“法治化”是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核心内涵,在公共治理中,任何治理主体都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法治化”原则,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作为元治理的政府,必须尽快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交。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坚持法治化原则,构建法治政府和法治的其它治理主体。法治化原则是善治的表现之一。

2.可持续化原则。中国过去走的“运动型”治理道路,它出现了“公共治理范式危机”。无法形成一套公共治理的长效机制。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思路,坚持可持续化原则,走“可持续型”的治理道路是理性的选择。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坚持治理的可持续化原则.

(四)途径多样化

对中国而言,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在吸收历史营养、学习优秀经验之后,在坚持两大原则并重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针对现实国情,从薄弱环节着手.通过各种途径,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治理道路。

1.构建双层治理模式。新时期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即目标层面和结构层面。首先在目标层面上,建立“政府主导——官民协同”的多中心治理范式。为了避免多中心治理可能出现的失败,我们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地位,通过与社会团体的合作与竞争,使公共权力得到最优化配置。其次在结构层面上.建立“强政府——强社会”的治理范式。合理划分二者的边界,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0。

第12篇

一、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继承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实践和思想,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至今仍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实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专家学者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合理借鉴吸收了西方行政管理学研究成果,不断追踪国际上关于行政领域的新理论,对中国现实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对中国行政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总结,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行政管理学领域相关研究空前繁荣和兴旺。

2.中国行政管理学为中国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

迄今为止,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步确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和新兴的学科。在中外行政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行政管理学研究内容进一步系统化和专门化,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和议题。随着中国全方位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努力把中国行政改革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着重研究中国行政的规律和特点,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行政改革的步伐。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积累了一整套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特有的模式,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打下了基础。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是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理性选择和使命趋势,也是中国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和希望

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建设是指立足对本国或本地区的行政实践思考,透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积极而谨慎地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以指导行政实践的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活动过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是完善行政管理学自身学科体系的需要,是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行政管理学理论和知识的生产和发展,为行政管理学发展提供驱动力;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中国行政实践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加以指导。相反,中国特有的行政现实又推动着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向前发展,为行政管理学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素材。

4.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理论形成应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中国行政管理学根源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客观环境。理论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应和提炼,其产生和发展主要来自于行政实践的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应该主要来源于对中国客观环境的思考。中国客观环境与其他国家迥然不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政管理学理论及其发展的结果,定会烙上中国特色的印记。

其次,中国行政管理学依赖于具有中国特色的途径选择。理论和知识的生产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掌握其基本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理论建构和发展,是一种合理选择和要求。各国行政管理学理论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对理论建构的路径选择也会不同。中国行政管理学建立的目的是为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上讲,是为社会发展和需要服务。所以,在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道路选择上,都会具有中国性格和品行。

第三,中国行政管理学指向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实践。理论的根本生命价值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活动,以帮助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或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千差万别,对产生于实践的理论需求也会随着变化。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是对中国公共问题的关注,行政领域问题反应的是特定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行政实践,指向于行政实践的中国行政管理学理论也应具有中国气质和特性。

二、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路径

从行政管理学理论建构和发展角度来看,如何提炼和构建有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理论的实践操作性原则,是需要中国行政管理学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路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1.行政管理学建设的生态分析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受文化历史、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与人的认识程度和生产关系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有密切联系。我们把影响和作用于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因素和条件称为行政生态环境。一方面,行政生态环境决定着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性质、使命以及进程,决定着其变化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反作用于行政生态环境,指导行政实践,利用和改造行政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调适,在行政实践中达到动态平衡。

2.行政管理学建设的重点转移

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不可能直接用西方话语系统来解说中国实践,任何社会科学离开了对本国或地区的现实分析和思考都会虚幻而不现实。中国行政管理学过去近三十年的发展,如其它社会科学一样,充满了移植和加工的特点和性格。模仿和移植也是一种国际化,是学科早期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但是,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一直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行政管理有自己成功的实践经验,需要总结、提炼和升华。从发展中国行政管理学角度看,建设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

一是凸显中国问题意识。面对中国语境中的行政问题,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难以找到真正的答案。已有的“答案”可能不仅在西方饱受争议,在中国也会有水土不服的可能。即使是相同或相似的行政问题,运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或途径来解决,其效果也可能有巨大反差。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不要刻意去验证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也无需用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来规定中国问题。重点是发现中国问题,从中国具体的行政实践中认识现象,从中找寻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规律和本质,逐渐形成和建立中国行政管理学知识自我生产和发展的机制。在中国行政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中,诸如公共危机管理、绩效管理、大部制、行政三分制、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当前中国行政领域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仍然需要进行认真的学术性反思和创新:这些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真正的问题在哪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在哪里?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发掘和面对的是这些问题。不然,我们解决的将是一个伪问题,即使方法再有效亦是徒劳。

二是创新中国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主导研究方法,它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行政管理学知识的生产和发展功不可没。然而,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植于个人主义的张扬,其工具性、经验性、单向度性等弊端暴露无遗,西方学者也对此颇有意见。美国学者怀特认为,行政管理学研究不仅有解释性、诠释性和批判性三种研究模式,而且与解释性研究方法一样,诠释性和批判性研究方法也可以促进行政管理学知识的增长,为行政管理学知识增长作出合法贡献。实证主义研究在中国的开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一方面,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中国还未被大多数行政管理学者所认识和接受,行政管理学界对实证研究方面的知识还很缺乏;另一方面,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与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情境相联系的,它对中国行政现实是否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能否促进行政管理学知识的生产和增长,还是一个未知的疑问。因此,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保持既有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基础上,需要克服单一的研究途径,引入哲学形而上学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拓展行政管理学研究视域。在尊重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打破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引入反思、批判、伦理的价值维度以及以整体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研究方法,以创新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方法。

三是构筑中国对话管道。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获得空前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上也出现学科分工,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明确的研究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呈现专门化和碎片化的镜像。人们在为各个学科有自己独立发展路径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发现建构的理论渐渐远离客观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日益缺乏。每门学科根据自身特定的知识来建构理论,缺乏整体性的世界知识体系,就如在显微镜下观察事物的部分,显得脱离现实,这就是人们总感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一要寻找跨学科研究契合点。行政管理学在社会科学中是一门边缘学科,也就是跨学科、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行政管理学者们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研究行政问题时,需要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掌握和运用,对应不同的研究问题或范围予以合理选择,找到跨学科研究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明晰行政管理学的真正使命,增强作为学科的自信心,尊重不同学科的规律,加强学科之间的对话,拓宽行政管理学研究视域,统筹于中国的具体行政问题的研究,建构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二要构筑理论与实践融合平台。

3.行政管理学建设的路径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就是“要在行政管理学的语言、术语上中国化,营造属于中国的行政管理学语境和话语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行政理念、行政思想、行政原则和行政目标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中国化。”这种从语言形式到实质内容上的中国化,内在地要求运用现代语境对行政管理学的解读与诠释,对中国特有的传统资源加以深度发掘,找寻积极的具有生命力的因素,重视传统资源对行政管理学建设和发展的影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涉及到对西方行政理论的反思和批判。这不是简单从研究对象、研究议题、研究方法上使之适应于中国,而要涉及到意义的阐释与文化价值问题。行政管理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涉及西方行政理论的普遍化或通则化是否可行的问题,牵涉到如何从本土的行政问题建构成为通行西方社会的行政管理学理论。行政管理学迫切面临“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个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的问题,必须严肃思考全球化时代东西文化融会贯通以及认识论的问题。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需要从行政哲学的视角,立足于中国的行政实践背景和文化特色,对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这不意味着对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全面否定,而是重新审视,是对西方的行政管理思想的合理性评价,是对西方行政实践和文化语境下行政管理学特征的思考,是对中国行政生态的适应性分析。总之,根据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逻辑,透过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设计方法和研究途径,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行政管理学已是迫在眉睫。

四、建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同层面的协力合作共同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聚焦于中国特殊生态情境和语境体系下的行政实践,以及中国行政问题或公共问题的解决,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中国行政管理学。

1.铸就共同的认识和思考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和探索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立足于国情深入研究、全面总结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提炼和形成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于强化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创新,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将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要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思考什么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如何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等问题。

2.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需要与政府管理的实践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一方面,通过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提炼或形成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管理或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另一方面,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来源于政府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管理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管理相关信息等资源需要政府提供支持,这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研究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3.不同研究组织或机构的关注和参与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需要不同的研究组织或机构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研究行政管理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需要有对西方的行政管理理论的理解和行政实践的考察,对中国行政管理思想的梳理和特有国情的分析,还需弥合不同学科知识发展造成的间隙和隔阂,这些任务依靠少数研究机构或组织难以承担,需要吸纳不同研究组织或机构的关注和参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作为研究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行政管理科学、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服务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学是其重要使命之一。一方面,要组织相关科研单位或研究机构进行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研究,形成相关研究报告或研究成果,作为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累积;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相关学术出版物,如《中国行政管理》和其他期刊杂志或出版社的作用,使之成为传播行政管理知识、探索行政管理学理论、交流行政管理学研究经验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研究。

4.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拓宽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范围和层次,提高行政管理学的学科地位,促进国内外行政管理研究的对话和接轨。在国内交流方面,通过相关课题研究,加强科研单位与各级政府部门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主办和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加强学术界、国内科研单位之间的学术研讨和联系。在国际交流方面,选派科研人员赴国外著名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访问研究并参加学术会议,邀请国外著名学者、专家来国内讲学,接受政府官员的访问,就有关行政管理问题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