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幸福感调查

幸福感调查

时间:2022-10-03 00:41:59

幸福感调查

第1篇

2009年6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进行了“你的婚姻幸福吗?”和“你认为维系婚姻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两项调查,参加调查的网民人数为16919人。调查结果显示,略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婚姻使自己感到幸福”,“性格”、“孩子”与“家庭”是维系婚姻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六成男性及接近半数的女性,经历过或渴望婚外恋;四成男性及接近半数的女性,怀疑配偶有婚外情;五成左右的人对婚外情表示理解、宽容或无所谓。

大部分婚姻与爱情无关

在本次调查中,48.9%的参与者认为婚姻是“过日子”,27.1%的人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相依为命”,而选择“实现美好爱情”的仅16.2%。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参与者的婚姻观是理性、务实的。

另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同样支持这一结论。在回答“你认为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是什么”时,49.7%的人相信“婚姻是爱情的前提”,但也有40.5%的人认为“婚姻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内容与爱情无关”,还有4.2%的人选择“只要婚姻的其他方面令人满意,爱情可以完全没有”。

理性、务实的婚姻观,一方面有可能使婚姻、家庭更加稳定。因为仅从爱情的角度理解婚姻很容易将其理想化,于是生活中一些难以避免的小矛盾、小摩擦就会使人感到无法容忍,继而使婚姻变得更易破裂。“过日子”的婚姻观则默认生活本身的平凡,即“与爱情无关的大部分内容和大部分时间”才是婚姻中的主要内容;而“相依为命”似乎更加强调对方之于婚姻的积极意义,如此显然更有利于婚姻的稳定。

另一方面,理性、务实的婚姻观似乎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在参与者的观念与经验中,婚姻的物质属性要大于精神属性,而这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参与者的婚姻幸福观。在回答“婚姻给你带来的幸福感主要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时,46.4%的男性选择了“获得一个在生活中可以依赖的人”,而认同“获得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或“体验爱情”者之和仅有30%;女性选择“依赖”一项的比例则达到了65.9%,仅有18.1%的人选择后两者。

希望配偶忠诚 自己渴望出轨

在回答“你是否经历过或渴望婚外恋”时,60.8%的男性和47.9%的女性坦言“是”。显然,这些数据与近年来中国婚外恋现象不断增加的事实形成呼应。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著名作家王海认为,喜新厌旧的心理深植于人性之中,而与社会环境的更替相比,人性的变化总是微小而缓慢的。看似居高的婚外恋比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社会对婚外恋现象的宽容。在各种制度、文化和心理限制解除后,如今的人们已经敢于释放自己被压抑的人性,并且相对轻松地承认这一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比例婚外恋人群的出现,是人性摆脱众多束缚之后,社会宽容的结果。

中国政法大学夏吟兰教授对婚外恋的解读则主要经由性别和历史的角度。夏吟兰认为,婚外恋的大量存在与中国人在历史上形成的一夫多妻的心理基础有关。虽然西方人在“性”问题上也显得比较开放,但由于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约束,他们对一夫一妻制度和婚姻还是比较尊重的。多数带有“性解放”意味的行为都是在婚前发生的,一旦结婚,至少会收敛很多。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中,有钱人往往就是一夫多妻多妾。当婚外恋现象在当代中国大量出现之后,很多人仍然认为这种“多妻”、“多妾”、“多情人”的生活状态是富有、时髦的标志。这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推动婚外恋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社会环境对婚姻的重要影响在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在回答“你认为社会风气对婚姻是否有影响”时,59.2%的人认为“有很大影响”,38.2%的人认为“有一些影响”,两者之和超过97%。绝大多数人认同社会环境对婚姻的影响,而婚外恋现象的日益增加显然也与此有关。

另一方面,婚外恋的大量存在已对传统的婚姻伦理,即夫妻间应相互忠诚、相互信任构成一定的挑战。在回答“你是否怀疑或曾经怀疑配偶发生婚外恋”时,41.4%的男性和46.5%的女性表示“是”,而前述近半数女性和多一半的男性曾经有过或期待进行某种背叛婚姻的行为这一事实,更使得夫妻间的怀疑言之凿凿。

然而,另外的一项调查数据,又暴露出人们在忠诚问题上的矛盾。在回答“你能否忠于配偶”时,79.3%的人选择“能”;对于“你认为忠诚之于婚姻主要体现为什么”这个问题,68.8%的男性认为必须在肉体、精神和物质等层面全方位地忠诚,而持此观点的女性则达到81.1%。这说明在对性别比例进行平均计算后,有近75%的参与者称自己至少能够在肉体、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忠于婚姻,然而,这却与承认上述“经历过或渴望婚外恋”的数字比例存在不小的分歧。

排除不诚实的因素,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很可能暗示了人们对于婚姻忠诚问题存在着“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重标准。换句话说,相当一部分人希望配偶在婚姻中绝对地忠诚于自己,但与此同时,自己却不希望接受婚姻忠诚条例的约束,对配偶履行同样的忠诚道德义务。

过半数人宽容婚外情

尽管平均约有半数的调查参与者承认自己有过或期待婚外恋行为,并且依据大多数人的标准,婚外恋被视为对婚姻的不忠,但在问及“你认为幸福的婚姻有赖于什么”的时候,59.4%的男性和57.9%的女性均选择“夫妻双方的理解和包容”。这说明,多数人都认为幸福婚姻的首要条件是宽容。

“如果配偶发生婚外情,你会怎么办”时,38.1%的人选择了“坚决离婚”,而50.4%的人表示出一定程度的宽容,选择了“劝配偶结束婚外情,否则离婚”,另有11.5%的人对此表示了无所谓的默许态度,“只要不损害家庭的物质利益或危及婚姻则无所谓”。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3.5%的人认为婚外情应受道德谴责,41.6%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并宽容”,还有4.9%的人表示“无所谓”。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不管是作为受害者一方的配偶还是社会的大多数,均对婚外情表现出了相当的包容度。而这种宽容也是为了维护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多数人以宽容和期待宽容作为寻求婚姻幸福的办法。

对于已经发生的婚外情,59.7%的当事人选择“下决心结束婚外情,保护家庭和配偶的利益”。 25.1%的人选择在情人与配偶之间平衡,15.2%的人选择考虑重新选择婚姻伴侣。从调查结果来看,当事人对待婚外情的态度偏向理性,多数婚外情现象因此无疾而终。王海认为,婚姻的幸福不仅来自感情与身体,它所牵涉的内容太多,以至人在追求幸福时不得不考虑到各个方面。就婚外恋而言,仅从这一行为本身体会到十足幸福的人应该并不多,因为当婚外恋影响到自己与亲人关系的时候,婚外恋的当事人还是会感到不幸福。

王海的观点在另一个调查结果中得到了佐证:56.3%的人认为“婚姻使自己感到幸福”,其中,“性格”、“孩子”与“家庭”是维系婚姻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但有一个调查结果应当引起重视:接近六成人表示,婚外恋的原因是寻求情感的寄托。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性、务实的婚姻观所带来了婚姻与情感的背离,相当部分人的情感不能从婚姻中得到满足。这是导致婚外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婚姻幸福感的杀手。

调查:你认为维系婚姻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1、你认为婚姻是:

选项 比例 票数

过日子 48.9% 5,014

两个人相依为命 27.1% 2,772

实现美好的爱情 16.2% 1,661

说不清 7.8% 800

2、你认为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是:

选项 比例 票数

爱情是婚姻的前提 49.7% 5,080

婚姻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大

部分内容与爱情无关 40.5% 4,139

说不清 5.6% 574

只要婚姻的其他方面令人满意,

爱情可以完全没有 4.2% 426

3、你能否忠诚

于配偶:

选项 比例 票数

能 79.3% 8,013

否 20.7% 2,096

4、如果配偶发生婚外情,你会怎么办:

选项 比例 票数

劝配偶结束婚外情,

否则离婚 50.4% 5,137

坚决离婚 38.1% 3,890

只要不损害家庭的物质利益

或危及婚姻则无所谓 11.5% 1,178

5、如果你发生婚外情,你会怎么办:

选项 比例 票数

下决心结束婚外情,保护家

庭和配偶的利益 59.7% 6,017

平衡好情人与配偶的关系 25.1% 2,524

对配偶与情人进行比较,

可能重新选择婚姻伴侣 15.2% 1,533

6、你认为社会风气对

婚姻是否有影响:

选项 比例 票数

有很大影响 59.2% 6,065

有一些影响 38.2% 3,917

第2篇

[关键词]幸福感 大学生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18-03

一、引言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系列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你幸福吗”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大量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渐趋饱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加苛刻,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等压力,轻者辍学、厌学、自暴自弃,更有甚者则精神焦虑、自杀,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体现了大学生对自身生存状态主观认知和体验中消极焦虑的一面。在高校道德教育建设中大学生幸福话题着重探讨,加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至关重要。

二、调查内容、对象及方法

本调查以嘉兴学院为出发点,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去调查和研究嘉兴学院在校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具体如下: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院校类别、年级、性别、生源、经济状况等,其他情况如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观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

调查对象: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其中一年级100人、二年级100人、三年级100人。其中男生126人,女生174人。其中二本102人,三本198人。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座谈会。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 275 份,有效回收率为92%。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眼中的“幸福”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心中对“幸福”的定义是我们考察的重点,这往往决定了他们对幸福观中其他问题的看法。我们用反向思维设立问卷题目,结合嘉兴学院现状,从学生对不幸福原因的吐露入手,进而了解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在“你觉得自己现在不幸福的原因”问卷调查中,被试者通过多选方式回答问题,从数据可以看出学习成绩压力对大学生幸福感影响最为显著,其数据为70.55%;其次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自己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数据分别为66.91%和62.55%;生活费紧张占58.55%;个人成就感亦有50.55%;而生活奋斗目标和人际关系分别只占有25.09%和27.64%。可见,嘉兴学院大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是积极健康的,也存在少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消极悲观,学校对这些学生应给予合理引导。

(二)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我们认为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所属院校类别差异、学科差异、校园情感以及性别差异是影响我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主观幸福感与经济状况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生活费大多由其家庭承担,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子女大学生活费越高。被调查对象中有23%为已申请贫困生资助者,他们的收入来源不全是自己的家庭承担,而他们之中89%月基本花费为1000元及以下。由此可见,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成正比例关系。当今社会,高收入背后所伴随而来的是更优越的物质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及声望,进而伴随着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幸福感一般与收入状况成正相关。在校学生的经济状态绝大多数是由父母的经济能力决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父母的经济收入低,对应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相对于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普遍较低。而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相比较则更容易获得主观幸福感,他们对社会的要求更简单,基本的生活问题得以解决即可,加之他们在高等学府深造,是对他们多年辛苦付出的证明,他们是家人眼中的骄傲。在这类积极因素的刺激之下,他们更加刻苦学习,得到的收获更多、满足更多,幸福感自然而然就得到提升。

2.主观幸福感与父母受教育程度

本次调查显示,被试者父母受教育程度35%为大学,16%为小学及以下,49%为两者之间;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55%选择民主与权威型,其余选择溺爱与放任型,数据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方式则更趋向于科学化。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较大,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的性格发展和对社会的认知影响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培养出的孩子各方面的素质相对较高,心理健康水平更优质,对应的幸福感指数就越高。

3.主观幸福感与院校类别差异

嘉兴学院是典型的二本与独立学院共存院校,研究表明,独立院校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较低。本次调查二本与三本之间人数比约为0.55:1,在回答“现在各方面和自己期望值相符吗”,三本学生81%选择不相符;谈到“对自己所处院校的感觉”时,79%二本学生认为没太多感觉,而86%三本学生则表示很自卑。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独立学院的出现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呈现多元化。该类院校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在这种新模式下,独立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学费昂贵,心理压力较大,社会认可度褒贬不一,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巨大。高昂的学费,使得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涨,而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使得他们的幸福感较低。稚嫩的心理在巨大的就业等压力面前,缺乏合理的宣泄和解决途径,使得大学生幸福指数普遍较低。

4.主观幸福感与学科专业差异

当今社会普遍显示文科与理科生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显著差异。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你承受的学习压力”时,73%的文科生认为中等偏弱,仅有27%的会选择压力较强;而理科生的数据显示恰好相反,82%的理科生表示学习压力较强,仅有18%选择基本无压力。文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理科学生,理科学生学业压力较文科学生更大,文科学生的生活比理科学生丰富、多样化;再者,不同科类学生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文科学生情感相对丰富,思维模式较细腻活跃,注重感性生活,而理科学生追求的是客观准确,逻辑思维能力缜密,这些差别导致理科生的整体幸福感指数低于文科学生。

5.主观幸福感与校园爱情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有其特殊性,恋爱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当被问到“谈恋爱能否增加幸福感”时,79%学生认为“能”,仅剩21%学生观点相反,低年级被试者中选择“能”的占96%。就嘉兴学院而言不难看出,一、二、三、四年级大学生在积极情感维度上呈下降趋势,在消极情感体验方面呈上升趋势。低年级大学生可以体验到较高的积极情感,一年级新生穿过高考独木桥,踏入大学门槛,在心理上感觉自己很幸运,面对全新的校园氛围,整个身心得以放松,对目前的状态容易满足。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经历了大学初始阶段的适应期,伴随而来的是逐渐增加的学业压力,以及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扰,使他们容易陷入焦虑。因此,伴随着年级的增加,生活满意度却在下降。

四、对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与对策建议

仔细研究不难看出,影响制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与他们的自我认知、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社会阅历、文化层级有关。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提高,应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建议高校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应从大学生自身和学校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

(一)从大学生自身入手培养大学生幸福感

大学生自身在对待幸福感问题上应积极主动,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生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进取,正确处理生活中所面临的人生关系,谦虚、努力、奋斗,杜绝盲目的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积极主动地与父母、老师及同学交流,在平时积累社会阅历、人际经验,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二)从学校的建设入手培养大学生幸福感

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家庭,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培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提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1.加强“两课”建设,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为培养大学生幸福感做好基础思想工作;

2.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生活帮助,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调适、自我排解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时刻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

3.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健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给他们创造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4.完善校园设施的建设,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疏解不良情绪和压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5.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加强社团和集体组织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努力营造大学大家庭的氛围。

[ 参 考 文 献 ]

[1] 郑雪,王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人格特征的关系[J].心理学,2003,(2):92.

[2]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63.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第3篇

关键词: 幸福感 高三师生 现状调查

何谓“幸福”?简单说就是当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向上的情绪,这是情感、需求、认知、思维等种种心理因素同外界的诱因共同作用时所形成的一种复杂、多变、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在这个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在不断提高,人们对追求幸福变得越来越渴望,也越来越重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学生和教师也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幸福感可以提升师与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等。由此可见,提高师生的幸福感势在必行。

一、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三师生幸福感现状

在2001年,我国的基础教育课改工作展开得如火如荼,并收到了良好反馈,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涉及从对幼儿的教育到普通高中教学在内的所有新型课程体系,其中主要涵盖教学目标的改变、课程的具体实施措施、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改革及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重要内容。大多数人对这次新课改都持赞同观点,并对其前景做出了乐观猜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对这次的改革持有乐观看法的,大多都是课改理念的设计者与决策者,或是各大高校及科研院的教学专家,但是唯独忽视了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没有教师参与的课改是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是教育的中流砥柱,是他们让教学落到了实处,然而现阶段教师的幸福感不容乐观,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也常常会忽略教师幸福感这个大问题。对学生而言,新课改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以生为本,学校、教师及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度也变得越来越高,这种受到极大关注度的现状使得学生产生极大自信心,但是也给学生造成极大压力。而且高三学生因为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所以承受极大的升学压力,幸福感也呈现下降趋势。

二、师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产生幸福感的原因

首先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产生幸福感的原因。第一,学生的不断发展与感恩之心。当自己教育的学生有所建树时,当面对学生对自己的教育进行感恩时,教师的幸福感会有所上升,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同,而认同感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幸福感。第二,家长对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有时候教师的坚持就是教师最大的前进动力。第三,学校的同事与领导的认可与鼓励。例如,当一名教师在教学领域中表现出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这时,领导和同事适当的赞赏可以有效激发教师工作动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第四,轻松融洽的教学工作环境。融洽的环境容易给人们一种舒适感与安全感,进而达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所建树。第五,教师这一职业给予的安全感及稳定收入。稳定的收入保障了教师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当人们衣食无忧的时候,幸福感才会有所提升,才会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第六,喜欢和乐于做教师的想法。当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满意时,就会增强幸福感。其次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幸福感的原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放松,甚至产生学习上的愉悦感。在学校里,学生可以结交到许多兴趣相投的同学,在交流玩耍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自我存在的价值感。而在教学课堂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关心、鼓励、表扬,同学给予的认同、鼓励等都会成为提升学生幸福感的源头。

三、提高师生幸福感的具体策略

根据对高三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分析调查,然后根据调查分析进行详细规划,并将规划的策略实施于提高师生幸福感的教学干预,干预的结果同之前的调查进行比对,得出了能够提高高三师生幸福感的具体策略。首先,提高师生的幸福感,能有效地的优化二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幸福感是学生在学校中产生幸福感的源头,因此,从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着手,可以有效地创建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进而实现提高全校师生幸福感的目标。其次,创建具有创新性的德育活动,能切实提升师生教学活动气氛的幸福感。对活泼好动、学业紧张的高三学生而言,学校活动是最能提起其兴趣与幸福感的校园活动内容。以教学活动、文化活动、实践活动、家校活动等为入手点,不断为学生创建具有创新性的校园活动,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在学校中的幸福感。然后,创设人本教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幸福感。在通过创设能够满足各个学生个性需求的校本教学课程中,给予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擅长、喜欢的课程的权利,让学生在行动自由的过程中获取幸福感。而教师在这种校本课程中进行教学,可以实现课堂高效性,在面对一群喜欢这门课程的学生面前,教师的幸福感也会相应有所提升。最后,打造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成就的幸福感。在新课改背景下,打造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能够实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以此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就上的幸福感。

总之,努力提升高三师生的幸福感势在必行。幸福感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和谐轻松的交往环境,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幸福感是家庭幸福、人民幸福、师生幸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逐渐流行起来的趋势,是人们对美好的精神生活的无限追求。总有一天,幸福感会降临到每一个追求它的人身上。

参考文献:

[1]张俊.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第4篇

〔关键词〕幸福感;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

〔文献标识码〕1671-2684(2008)10-0012-04

一、问题的提出

有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比较成功,包括婚姻、友谊、工作以及健康。英国教育家Elizabeth Holmes在《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情绪体验的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情绪体验,因此又称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其生活的最高目标。美国心理学家Diener(2000)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没有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价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的体验。

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陈艳华(2003)指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教师幸福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的一种精神满足,是从追求理想到实现理想的一种情感体验。

以往我们对教师的关心和培养的传统理念是,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我们前期在对教师生涯发展辅导课题研究时发现,由于教师长期在高压力、超负荷、强责任的环境下工作,已经使大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和自我概念的缺失,由此引起我们的思考,即如何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能更好地、全面地了解教师的成长需求;在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时,如何启发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让教师知道“我到底为什么工作”,引发教师思考“工作不仅强调提供报酬,更加强调给个体所带来的自身成长、自我发展”,如多问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我体验到了什么”,“我在这里和其他人所做的工作使我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定要让人们能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以自己的方式成长,那么他们将会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引自王小平的《奇迹》)当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有意识地努力去改变生活态度,不断融洽与学生的关系,那么他就更可能在同样的艰辛、同样的压力环境下体验到幸福,获得成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

本研究采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为了使问卷更符合本研究的目的,贴近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对问卷进行了改编。整个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

(1)教师个人基本情况(问卷一)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教龄、职称、职位、是否班主任、工资待遇、婚姻状况九个方面,由被试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教师幸福感量表(问卷二)

包括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心理健康体验指数、专业成长体验指数、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身体健康体验指数、心态平衡体验指数、人际适应体验指数、家庭氛围体验指数、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十个纬度。这十项指数的和为被试的总体幸福感,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感体验越强。

2.统计方法

统计工具为SPSS13.0,采用方差分析。

3.样本构成

问卷调查对象是风华中学全体教师,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所有问卷均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1.风华中学教师幸福感概况

统计结果表明,风华中学教师幸福感指数最高的为家庭氛围,其次是人际适应;最低的为身体健康,其次是知足充裕;总体幸福感为70.03(见图1)。

可见,风华中学教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是积极的,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接受也比较乐观,而教师的身体健康和情绪调适是我校教师生涯辅导工作要关注的重点。

2.各因素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

对教师幸福感的十个维度分别在性别、年龄、年级、教龄、职称、职位、是否班主任、工资待遇、婚姻状况背景变量间进行方差分析,其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数据见表3.1。

表3.1 不同背景变量高中教师的幸福感

(1)不同教师群体(高一、高二、高三、行政干部)在知足充裕体验指数(F=3.856,P

(2)性别对家庭氛围体验指数(F=7.979,P

(3)年龄对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有显著性影响,详细情况见表3.2。

表3.2 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幸福感

①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46岁以上教师群体最高,36~45岁最低;

②自我接受体验指数:25岁以下教师群体最高,36~45岁最低;

③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46岁以上教师群体最高,26~35岁最低。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对于46岁以上此年龄段的教师来说,家庭较稳定,子女已成人,经济负担轻,业务方面是学校里的骨干,成就动机强,从物质的关注转移到自身成就感的满足,群体的温暖感、信任感的满足。因此,他们比较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感较高。

36~45岁是一个充满较高压力的年龄段,此阶段的教师,他们一方面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期望高、组织要求高。而工作之外,他们还需花一部分精力在家庭的营造、子女的教育成长、老人的赡养照顾上,同时也面临着精力的衰退。多种内外压力问题影响此阶段教师的幸福感。

第5篇

摘 要:本文主要就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从社会认同、社会实现、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社会整合5个方面对部分大学生做了调查,并得出目前大学生在总体上社会幸福感水平较高,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导和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幸福感;调查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239-02

大学生是社会上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既有天之骄子的骄傲,却又要承受毕业所带来的无形压力,很多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中总是容易感觉自我迷失,既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感和理想归宿,所以在不断的自我迷失中彷徨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此对大学生幸福感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的幸福感来源是非常多面的,有家庭因素,有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根据社会因素的来源和组成,我们又将其分为社会认同、社会实现、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社会整合5个部分,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较强,而社会和谐感是最弱的,其余的几个参考指标比较平均,总体上来说,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还是属于中上的。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社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比较明显的提升,法制以及民主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最为大学生群体,可以利用种种媒体和介质感受到这些变化的存在,感受到其所带来的切实利益。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修养和文化素质,有自己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会从自己的角度产生对社会的感悟与认知,因此,大学生群体总是敏感的,他们会关心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关注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的认识中,知识的作用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终极力量,因此只要知识在增加,社会就会不断进步,因此大多数的大学生群体对世界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也正是基于此,大学生在社会认同感方面有着比较强烈的归属意识,从一个普通的孩子到成长为大学生的历程,更让他们对社会的归属感增强,坚定地确信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是国家和个人都可以得到发展的最好保证。

但是,我们的社会毕竟处在发展和转型阶段,很多问题的存在也在所难免,经常可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事件发生,对于时刻关注社会变化的大学生来说,很多问题会被不断地放大化和片面化,所以大学生对社会和谐的关注度最高,但是感觉分值却是最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究其原因来说,在社会认知上的片面性是其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有较高的社会幸福感,他们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相信社会的发展潜力,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测,并且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对社会有归属感,相信自己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男大学生或者女大学生,总体上对于社会幸福感的认知并无太大差异,当然如果具体到某一个指标来说,还是有区别的。在社会和谐和社会认同问题上,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从分值上来说,男生是远远高于女生的,这也可能更多是与男女生的社会角色定位有关,男生更多的关注社会、民生、军事等等方面,比较偏重于理性思考,而女生更多关心的是相对感性的话题如美容、美食以及偶像剧等。因此,男女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但是除此之外,并无太大的区分。

3、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问题而影响自己的社会幸福感问题上,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没有影响,只是在选项问题上有少许差别。独生子女在除了社会认同方面上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外,其他方面得分都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两者在所有方面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在社会认同方面上得分低,主要是因为独生子女处于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三个家庭的中心,受到比非独生子女更多的关爱,做事情容易自我为中心的。而非独生子女,从小就要学会与人分享,与他人交流,相当于更早地接受了社会化。在其他方面上,独生子女得分都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这使得独生子女对适应社会和实现自我有更多的自信。

4、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

通过研究结果可知,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学生干部在社会和谐、社会整合和社会贡献三个方面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这三个方面上的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干部的学生。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同学推选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学生代表,他们在日常的班级学习、管理和服务工作方面是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既要处理好专业学习与班级工作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他人的沟通,自身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较多的锻炼。而活动的完成以及对其他同学的帮助也会提升学生干部的社会贡献感。因此,他们比一般学生在社会和谐、社会整合和社会贡献三个方面上具有更高的社会幸福感。

5、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社会幸福感总量表的得分在年级上呈显著性差异。从具体的方面来看,年级的差异在社会实现、社会认同和社会贡献三个方面上达到了显著水平。

从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发展水平来看,大一学生除了在社会和谐方面外,在其余四个方面和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是最高的,即大一学生的社会幸福感水平最高。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经过努力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大学梦想,使自己的自我价值感达到最高水平。并且大一学生对远离父母的崭新独立环境,对新的团体的适应,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对周围社会环境都是抱着积极态度,这都会增强大一学生社会幸福感。大二学生社会幸福感水平与大一相比骤然下降,可能的原因是,经过一年时间,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已基本适应,但是很多学生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原有的期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落差。还有一些大二学生在宽松的大学教育环境下过于放松自己,甚至没有了追求,失去了目标,这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幸福感水平。大三学生的社会幸福感除了社会认同方面外,在其他各个方面上的得分最低,并且大三学生在社会实现方面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大三学生开始面临考研和融入社会的压力,随着思维的不断发展,他们对社会问题有了自己更深地理解和体会,开始能够辩证地看待和思考周围的社会问题,这些都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实现水平。大四学生在多数方面上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在社会和谐方面上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在知识和思维上都得到很大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对社会接触越来越多,能够更真实准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和预测社会趋势,即有着较高的社会和谐感。

6、结束语

可以肯定的是,总体上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是比较高的,不论性别差异,不论是否独生子女,不论是否学生干部等等,结果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所以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既然大家的幸福感较高,就更应该珍惜这样的幸福存在,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新的知识,构建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力争使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从理论到测量―幸福感心理结构研究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9(02)

[2]苗元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第6篇

【关键词】教师;幸福感;策略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117―01

英国教育家Elizabeth Holmes在《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情绪体验的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1]。中职教师是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随着国家实施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我校也申报实施这一项目建设,并开始大幅度提高我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办学品位和社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我校教师也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着偏执和叛逆心理严重的职校学生,因此关注中职教师幸福感,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整个学校的健康发展,对于构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具有重要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伊宁卫生学校专兼职教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83份,有效回收率为97.6%。其中男性24人,女性59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教师幸福感问卷》量表(北京安人时代心理学应用技术有限公司)调查伊宁卫生学校教师的幸福感基本现状,此量表用于了解人们对整体或一般生活的满足感和快乐感。制定了中国人的常模,适合中国教师使用。从专业成就―指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出众业绩和成果;人际和谐―指人际关系稳定和睦,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很愉快;家庭温馨―指家庭环境拥有一种亲切体贴的氛围;愉悦事件―指能带给自己身心快乐的活动或事情;物质满足―物质满足,指对金钱、名誉、地位等外在物质条件感到满意;自主控制―指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自主把握控制空间;身体健康―指身体状态良好,有足够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七个维度(共58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各维度得分分为小于30、30~70、大于70这3个分数段,维度得分小于30表示幸福感程度较低;30~70分表示幸福感程度处于一般水平;大于70分则表示有较高的幸福感。

1.3 统计分析 使用系统自带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 总体分析结果

如表一,总的来说,我校教师的幸福感处于一般良好的水平,各维度平均分分别为家庭温馨:50;物质满足:53;专业成就:58;人际和谐:76;自主控制:53;愉悦事件:78;身体健康:52。其中有两人在家庭温馨维度低于30分,且最小值为26;一人在专业成就维度低于30分,分数为-15;三人在自主控制维度低于30分,最小值为9;一人在身体健康维度低于30分,为19分。

2.2各维度分析结果

如表二,根据各维度不同分数段统计,我校教师在人际和谐和愉悦事件两个维度得分较高,高于70分的分别占68.67%和65.06%,说明大部分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他人相处地很愉快,能够很好地与他人沟通,是人群中受人欢迎的人;并且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给自己带来身心快乐的事情较多,能够从中获得很多的乐趣。而在其他五个维度中,得分处于30―69分的教师均超过75%,说明大多数教师专业成就感一般,工作成果没有得到特别的关注但也没有完全被忽视,从工作中体验到的成就感和大多数人的情况差不多;家庭温馨程度一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情感上非常亲密但也不甚冷淡;对物质条件的满意程度一般;自我控制感一般,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的控制能力于其他大多数人差不多;身体状况一般,但不影响开展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3 巩固和提高我校教师幸福感的策略

随着社会整体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加上近年来卫生职业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不断提升,职业声望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使得广大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得到了精神层面的鼓励[2],中职教师幸福感也处于较良好的水平,但仍应采取措施巩固和提高教师幸福感。

3.1 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消极的心理体验更容易滋生,而建设和谐校园,需要积极的心态。心理健康教育最缺的就是这种振奋精神、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洋溢幸福的价值取向的内容与范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 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 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 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3] 。学校应适时的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研究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帮助教师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3.2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在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77.11%的教师专业成就感一般,说明多数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并不完全了解或深入思考过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和价值,而只是把它当做生存的工具。这样的教师只看到工作的繁琐与重复,生活的清苦与劳累,因此也没有系统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从而无端浪费了许多时间,在专业发展上没有明显的进步和成就,职业幸福感就较低,因为专业发展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源泉[4]。所以学校应给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拓展教师眼界,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适当施加压力以促进其进行专业研究,从而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3.3 改善学校教师管理方法

建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方法,即以教师的发展为最高向导, 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关心教师, 就是满足的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并加强对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要知人善任,做到量才使用,用其所长,赋予教师以专业自,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利,挖掘教师的专业潜力,为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HOLMES. Teacher Well-being looking after yourself and your career in the classroom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

[2]刘琳琳,宋岩松.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卫生职业院校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0):33-34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主观幸福感

1 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与体验,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许多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是高校培养“四有”人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维护学校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总的来看,近年来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深入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实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但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不强,主动思考工作,主动开展工作的欲望不强烈,以及主观幸福感不强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研究,对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从福建省13所本、专科院校中随机抽取220名辅导员作为被试,共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并从中随机抽取50位辅导员进行访谈,被试特征详见表1、表2、表3、表4、表5。

2.2 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组成。生活满意度量表由Diener等人编制,包括 5个项目,用于评价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整体生活满意度,要求被试评定对这 5个项目的赞同程度,分值在 1 - 7之间,1表示强烈反对,7表示强烈赞成,量表总分为各题分数的平均分。情感平衡量表由 Bradburn等人编制,用于测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该量表由 10个项目组成,要求被试回答在上一周里,他们所体验到的情感,如果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记 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是”记1分。情感平衡的计算方法是以正性情感分减负性情感分,再加一个系数 5。在本研究中测得量表总体α系数为 018306,各维度α系数分别为 0.8966、0.17352、0.6717 。

2.3 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完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主观幸福感总体比较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高校辅导员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相对较多,负性情感相对较少(见表6)。

3.2 高校辅导员性别差异的比较

高校男女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7)。

3.3 高校辅导员编制类型差异的比较

高校编制内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优于高校编制外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但是他们的正负性情感却没有显著差异(见表8)。

3.4 高校辅导员专兼职差异的比较

高校专兼职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9)。

3.5 高校辅导员年龄差异的比较

不同年龄阶段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0)。

3.6 高校辅导员职称差异的比较

不同职称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的差异(见表11)。

3.7 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不同专业类型差异的比较

所带学生不同专业类型的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2)。

3.8 高校辅导员不同工作年限差异的比较

不同工作年限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但数据显示,工作5-8年的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相对较强,工作8年以上的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日益减弱(见表13)。

3.9 不同学校类型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差异的比较

不同学校类型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有极其显著差异,专科院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最佳,其次是本科院校辅导员,最后是成人教育学校辅导员,而且成人教育学校辅导员负性情感明显高于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但正性情感差异并不明显(见表14)。

3.10 所带不同学历学生的辅导员差异的比较

所带不同学历学生的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并无显著差异(见表15)。

3.11 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们从被试中随机抽取50名辅导员进行访谈,在访谈中,我们发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印发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进一步加大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做到辅导员工作有条件、事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特别是随着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校辅导员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相对较多,负性情感相对较少。这与辅导员的职业特点有很大关系,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师群体, 他们在学校中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工作时间长、强度和压力大,工作成效难以及时显现。这不仅使他们感到身体疲惫,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在这些压力的持续作用,导致生活满意度不高。辅导员往往都是从优秀大学生中选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并且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态势,综合素质和生活阅历也决定了他们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相对较少,所以辅导员的正性的情绪相对较多,负性的情感相对较少。

4.2 辅导员在性别、专兼职、年龄、职称、所带学生专业、工作年限等方面差异在主观幸福感上并无显著。在性别上,男女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无太多差异,这不同于其他的职业,男女往往分工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了不同性别的辅导员在主观幸福感上并无显著差异。在年龄上,辅导员队伍以年轻的干部为多主,年龄多数在三十岁以下,工作年限基本上也差不多,职称多数为助教、讲师,差别不大,所以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高校兼职辅导员,多数是由在校的研究生来当任,由于工作要求高,他们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在时间、精力的投入上并不比专职辅导员少,所以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

4.3 高校编制内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优于高校编制外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但是他们的正负性情感却没有显著差异。编制内辅导员从待遇、地位、职业发展等许多方面状况都好于编制外辅导员,编制外辅导员往往自己我评价较低,与周围编制内辅导员相比,往往对前途迷茫、悲观,这些消极的情绪,足以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5 对策与建议

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自我体验。要提高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需要从辅导员自我调整和建立辅导员成长的良好环境着手,关键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5.1 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职业认知是产生职业认同和归属的前提,是克服职业发展自发倾向,养成职业自觉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的重要因素。当前,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认同感还不强,辅导员的自我职业认知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确,影响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所以,高校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一是强化职业意识,真正理解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提升职业认同。辅导员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主动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认清自我价值, 提高自信心、归属感和成就感。三是实现职业价值。辅导员要通过进修培训, 扩大知识面, 提高工作水平, 实现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整合, 从而获得完满的进步和理想的人格。此外,辅导员也要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热情,降低工作压力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5.2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让辅导员真正找到职业发展的前景,找到事业发展的奔头,是提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关键。一是进一步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二是建立辅导员的职业领域,建立辅导员专业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真正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个专业来建设。三是要建立专门的准入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真正选拔愿意并且有条件从事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员,并淘汰一些不愿意或不合格人员。四是要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学校、省、教育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分级承担、分类培训、衔接提高的覆盖网络和制度完备、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的专业化培训培养模式。

5.3 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一般都是针对学生开展各种健康教育与干预活动的, 很少有针对老师的心理辅导措施, 但是我们知道, 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 尤其是辅导员, 他们长期从事这样一种奉献的职业, 高投入低回报容易使他们丧失幸福感。所以,学校应该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一是建立辅导员心理咨询制度,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压力缓解和心理疏导;二是建立工作督导制度,让辅导员在专业化的督导中健康成长;三是定期举办辅导员成长训练营,用团队的力量和专业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发展。

5.4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降低主观幸福感。首先要建立工作支持系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要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宣传力度,发掘、培育和宣传辅导员中的先进典型,提高其工作成就感;要及时肯定辅导员的工作,强化工作导向,加强工作动力,每年评选优秀辅导员和各种单项奖;要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创造条件,让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其次要建立个人支持系统,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辅导员自身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安全感;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融洽氛围;要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家庭成员良性互动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张河川,李润仙.中年教师身心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3):13 - 16.

[2] 王陈.高校女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5.

[3] 邢占军.生活质量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观幸福感研究[A].李培林,覃方明.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二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综合幸福感问卷》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样本取自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全体新生2957名,最后有效被试为2817名,平均年龄18岁。来自农村的为1734人,城市的为1083人。独生子女为750人,非独生子女2067人。文科学生为1014人,理科学生为1803人,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幸福感状况,获得多样化的信息,本次调查采用《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MHQ 是在整合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理论框架与测评指标的基础上,建构的多方位、多测度、多功能的本土化的幸福感测评工具。该问卷包括一个指数(幸福指数)、两个模块(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九个维度(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利他行为、人格成长)。获取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6. 0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 大一新生幸福感及各维度描述性分析

大一新生幸福指数分值均数为6.21,标准差为1.76,最高分9 分, 最低分1 分。超过5 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1.7%,认为有些幸福的22.3%;幸福的35.9%;很幸福的12.6%;非常幸福的3.9%。居于两者之间的占17.0%,有8.3%在中点分5 分以下。表1数据显示出四高(高健康关注、高利他行为、高自我价值、高友好关系)模式,提示大一新生具有健康向上、自信自尊、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参见表1

2.2 大一新生幸福感比较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因素对幸福感影响,我们对人口统计项目进行了分析。

表2数据显示,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在幸福指数上没有差异,但是在生活满意度和生命活力二个维度上,城市大学生高于农村大学生,表现为更珍爱生命,关注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与行为方式,更愿意帮助他人,富有爱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等特征。

表3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幸福指数上没有差异,但在生活满意度、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表4数据显示,幸福指数在文理科组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人格成长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正性情感维度上,文科大一生高于理科大一生;而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人格成长维度上,理科大一生却高于文科生。

3、讨论

本次调查大一新生幸福指数是6.21分;显示出四高(高健康关注、高利他行为、高自我价值、高友好关系)模式,大学生幸福指数高于高中生(6.09±1.91)、中专生(5.73±1.83),但低于研究生(6.60±1.08),提示教育水平可能增进幸福感水平。早期研究,往往把独生子女视为问题儿童,认为其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幸福指数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生活满意度、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高的幸福自我评价,更多的生活满意以及较少的负性情感,提示独生子女幸福感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研究生 因子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ZHU Lingchun

(Learning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To survey the men and women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Methods: general well-beings cale to survey the 60 graduate students. Results: Girl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in our school. The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o the satisfaction of life and interests, sad or happy mood, energy, gir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in the three factor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higher than male graduate students, it is likely to face the pressure from the latter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society, so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le graduat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Key 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graduate; factor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①它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个体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轻松、愉快等)和消极情感(抑制、焦虑、紧张等)两个方面。②③

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对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的研究却很少。作为具有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研究生,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精神压力,有人对2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轻度和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者分别达37.57%和10.05%。④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消解,则会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研究我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校硕士研究生幸福感的现状进行调查,其目的是通过了解我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探讨影响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并分析男女研究生在各个因素上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65名在校研究生为被试对象,剔除无效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其中男生问卷30份,女生30份。被试者平均年龄21~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5岁。

1.2 研究工具

采用中国版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用于测量被试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总体幸福感量表(GWB)⑤由美国国立卫生院中心制定的一种测量工具,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1996年国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修订,即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每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0.7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一致性为0.8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内容分成6个因子: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强烈。

1.3 调查方法

主试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试说明答题方法和注意事项,该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

1.4 数据处理

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运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校男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一般资料

表1 主观幸福感男女生平均分差异比较

注:**表示sig.

根据检验可知,女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平均分(M=92.00)高于男生(M=73.7),具有显著性差异(t =7.212,P

2.2 我校男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差异比较

分析可知,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的因子中,女生比男生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8);在精力的因子上,男女生有显著性差异(p=0.009),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中,女生比男生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女生高于男生,但无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2)。

表2 主观幸福感六种因子的性别差异

注:*表示sig.

3 讨论

3.1 我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及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女研究生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如王淑燕⑥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发现男生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显著低于女生。同时,女研究生在六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男研究生,其中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精力三个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我校女研究生更容易从生活中感受幸福,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比较满意。跟全国常模相比,我校女研究生总体幸福感的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意义,这与冯翠仙、⑦钱宇凤⑧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男生的平均得分比全国常模稍低,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也值得我们关注。

3.2 男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原因分析

一般而言,同等条件下男生的压力往往大于女生,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较高,虽然现在强调男女平等,但传统的观念仍然存在,如:男生被看作家庭、社会的“顶梁柱”,男生自出生以来,被灌输的观念往往是“你是男生,你应该很棒”,“你是男子汉,必须担起重任”等等;(2)男生对消极情绪及心境的处理方式,“男儿有泪不轻弹”,男生不像女生遇到挫折时可以示弱,可以哭出来,或找人诉说等等,他们一般把消极的情绪埋藏在心里,然而放在心里的负性情绪不会自动消失,研究表明,消极情绪需要运用适当的方式宣泄出来,否则会影响个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3)现实中的压力,首先是感情上的问题,我校是工科类学校,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男生人数远超过女生,很多男研究生仍是单身,已有研究表明,处于单身的个体主观幸福感一般较低。其次就业压力,虽然男女研究生生都会面临着这方面的压力,但男生在这方面的压力往往比女生更大,因为社会现实要求男生必须多挣钱才能在社会中生存,他们要靠自己,特别是研究生这个年龄阶段还要面临买房成家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关注我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特别是男研究生,应帮助其疏解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注释

① DienerEd.Subjective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2):276-302.

② 张灵,郑雪.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116-121.

③ 李幼穗,吉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0-74.

④ 孙艳平,吴谅谅.浙江省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卫生,2003.5:514.

⑤ 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83-86,127-129.

⑥ 王淑燕.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

第10篇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横断面调查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指个体根据自身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人们评价自己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失构成。当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从研究对象的取样来看,以往研究对师范院校大学生虽然有所涉及[2],但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而地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资源、家庭经济基础、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非常值得关注。从使用的研究工具来看,以往多使用Combell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缺乏本土化信息,很难令人信服。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的信效度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展开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向陕西省三所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发放问卷721份,有效回收问卷675份。其中,男368份,女生307份;文科生295份,理科生380份;大一学生146份,大二学生188份,大三学生195份,大四学生126份。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进行调查。本研究首先从三个小问题入手进行访谈(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参考Dinner(1984)、苗元江[3]等人的幸福感问卷,将幸福感分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包含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爱情满意度、自我满意度、学习满意度、经济满意度七个因子)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量表的试测信度为0.73,本研究的信度为0.728。使用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

表1显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平均得分都明显高于理论中值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消极情感的平均得分明显接近理论中值3,处于中等水平;幸福感指数平均得分为3.9467,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1 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基本分描述(N=675)

2.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2.2.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专业差异

表2显示女生的幸福感指数、消极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均高于男生,而积极情感体验低于男生,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李儒林等[4]的研究相一致,但与王淑艳[5]、郑雪等[6]的研究不一致。文科生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低于理科生,而消极情感体验高于理科生,同样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学者王淑艳的研究相一致。

表2 主观幸福感的性别、专业差异

注:■P

2.2.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表3显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体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以后略有下降,但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而消极情感体验是二年级最高,生活满意度方面二年级最低,同样不存在年级差异。这与国内何瑛[7]、田澜等的研究正好相反。

3.讨论

Helson认为幸福感与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应对与适应有关 [8]。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良性和恶性事件,使其不总是狂喜也不总是绝望,情绪系统对新事件反应的强烈程度随时间推移降低。本研究验证了以往研究中多数个体体验到的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结论[9],并在取样上作了补充。地方师范院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知名度、学习环境及就业概率虽然让学生不很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考上地方师范院校逐渐接受与适应,他们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体验与一般大学生并无太大差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3 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注:■P

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在于师范生的幸福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根据Wilson1967论文中提出的期望值理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主要威胁,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SWB相关[10]。高期望值与个人实际差距过大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期望值过低则会使人厌烦。地方师范院校属于二类本科院校,许多学生在大一刚进校时对其并不看好,期望值较低,相应的幸福感、积极情感体验都最低。但进校后学校的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学习氛围等逐步改变了他们的观点,缩小了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距,所以随年级的升高,幸福感随之增强。到了大四,学生对就业单位的理想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之间的过大差距使得学生的幸福感和积极情感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本研究还发现,相对其他参数,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对自我、学习和经济状况更不满意。李焰等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11]。主观幸福感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郁、沮丧,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而会自我和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12]。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发展合理定位,有效帮助他们提升幸福感,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4.结论

4.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4.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不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其中女生高于男生,理科生高于文科生。

4.3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不存在年级差异,但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

参考文献:

[1]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y Bulletin, 1984, 95(3):542-575.

[2]田澜,王鑫生等.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523-525.

[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南京师范大学,2003-7-2,博士论文[D].

[4]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83-785.

[5]王淑燕.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吉林大学,2005-3,硕士论文.

[6]郑雪,王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107.

[7]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76.

[8]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 心理学动态,1996(1):46-51 .

[9]陈莉娜.大学生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22-224.

[10]Wanner Wilson,W.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J].i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7,Vol. 67.

[11]李焰,赵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168-174.

第11篇

2011年10~11月,笔者采用自编的《 教师教育幸福感的调查问卷 》,在陕西省内的渭南、宝鸡、汉中三个地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450份调查问卷,回收到361份,回收率是80.2%。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的是随机性原则和方便性原则。其中,小学教师占总人数的41.8%,初中教师占总人数的58.2%;女教师占总人数的65.6%,男教师占总人数的34.4%。对所有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5.0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幸福感体验状况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作为一名教师,总体上来讲,您觉得幸福吗”的回答中,选择“很幸福”和“有点幸福”两项的比例之和为59.44%,这表明将近六成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从自身的教育生活中获得幸福体验,同时,不容忽视的是,选择“不太幸福”的占35.28%,还有5.28%的教师选择了“很不幸福”。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总体教育幸福感体验不强。当然,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感体验的因素很多,我们下面将从社会地位体验、职业环境体验、身心健康体验、学生成长体验、专业发展体验五个方面做具体分析。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体验状况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其社会价值得到承认和认可程度的体现。具体到教师职业来讲,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应从社会尊师风尚、教师的权益保障和工资报酬等方面来考察。

社会尊师风尚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您认为当前社会‘尊师’风尚如何”的回答中,选择“不浓厚”的比例是62.95%,表明六成以上教师认为当前社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尊师风尚,选择“非常浓厚”的只有1.11%。教师的权益保障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您认为当前教师的正当权益得到社会法律法规保障了吗”的回答中,选择“基本保障”和“保障程度高”两项比例之和是35.27%,选择“没有保障”和“保障程度较低”两项比例之和是64.73%。可见,大部分教师对自身权益保障状况不满意。工资报酬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您对当前工资收入情况满意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0.84%,选择“满意”的占19.94%,选择“不满意”的占65.37%,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13.85%。把这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不难看出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当前的工资收入不满意。总起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当前自己的社会地位满意度不高。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环境体验状况

在学校教师管理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您对所在学校当前的教师管理状况满意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97%和选择“满意”的占50.98%,而选择“不满意”的占40.85%和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6.20%,这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学校教师管理状况持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基本上是各占一半。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目前让您感到最不满意的方面是”的回答中,按照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是,选择“教学评价体系”的占41.18%,选择“职称晋升体系”的占28.56%,选择“社会地位”的占17.37%,选择“学校内部管理”的占12.89%。从教育实践来看,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十多年,但是在中小学里应试教育仍然盛行,考试成绩不仅是考核学生优劣的最重要的指标,也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效的最重要的标准。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放弃了对教育本真价值的追求,也降低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幸福感体验。

在同事关系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您认为您和学校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吗”的回答中,选择“融洽”和“非常融洽”两项比例之和是94.15%,选择“不融洽”的只有5.85%,可见,九成以上的教师认为同事关系是融洽的。从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您认为您跟同事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的回答中,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在师生关系方面和家校合作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您当前在学校里跟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融洽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融洽”和“融洽”两项的比例之和是90%,表明九成教师认为师生关系是融洽的,但是仍然有8.33%的教师选择“不融洽”和1.67%的教师选择“非常不融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学生家长跟您教育工作的配合状况是”的回答中,选择“非常配合”和“较配合”两项比例之和是67.50%,但是仍有26.11%的教师选择“不配合”和6.39%的教师选择“非常不配合”。学生家长理应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的一股支持性力量,家长对教师工作的配合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在实际中一些农村家长的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和陈旧,有些农村家长存在“养是父母的责任,教是教师的责任”的观念,一味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向学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村家长除了对教师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外,还存在指责教师,甚至谩骂、打伤教师的现象。

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体验状况

在教师身心健康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教师职业对您的身心健康有影响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有利于健康”和“有利于健康”两项的比例之和是21.06%,

31.75%的教师选择“没影响”,同时还有47.19%的教师选择“非常不利于健康”,可见,有将近一半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师职业对其身心健康不利。不可否认,相对于城市学校来讲,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和环境比较差,而且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学校教育很难获得家长的有力支持,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增多,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加大,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您是否能优雅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并能真诚地赞美别人”的回答中,选择“总是”和“经常”两项的比例之和是73.68%,但是还有25.77%的教师选择“偶尔”和0.55%的教师选择“从来不”。这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大部分心理素质良好,对于小部分教师心理素质不良现象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幸福感是一种主体体验,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改善教师的教育幸福感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职业道德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您认为您爱岗敬业的主要原因是”的回答中,选择“职业道德”的占49.31%,选择“热爱该职业”的占32.13%,这表明绝大部分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修养。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有18.56%的教师选择“生活的需要”,把教师职业仅仅当成是谋生的手段,丧失了对职业本身要实现个体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跟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他们较高的生活要求的现实相关,另一方面也是与他们降低自己的人生趣味和不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

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生成长体验状况

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教育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包括学业进步、心理健康、贡献社会三个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在您的指导下,学生在知识竞赛中获奖,您会感到”的回答中,有20.61%的教师选择“非常有成就”,有41.23%的教师选择“很有成就”,有35.10%的教师选择“有成就”,这三项比例之和是96.94%;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在您的帮助下,学生走出了心理阴影,您会感到”的回答中,有46.67%的教师选择“非常快乐”,有36.11%的教师选择“很快乐”,有16.11%的教师选择“快乐”,这三项比例之和是98.89%;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当您得知您的学生在本职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您会感到”的回答中,有39.44%的教师选择“非常自豪”,有31.67%的教师选择“很自豪”,有26.94%的教师选择“自豪”,这三项比例之和是98.05%。这三项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从学生的学业进步、心理健康、贡献社会的成长和发展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快乐感和自豪感正是他们的教育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期待之间存在多种状态,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会不一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根据学生当前的表现,您会感到自己的辛勤付出”的回答中,选择“非常值得”“很值得”和“值得”三项之和是91.67%,表明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状况跟自己的期待相一致。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仍有8.3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通过CROSSTABS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根据学生当前的表现,您会感到自己的辛勤付出”的回答中,小学教师选择“不值得”的比例是4.67%,而初中教师选择“不值得”的比例是10.95%,比小学教师高出了6.28%,这表明农村初中教师比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的满意度要低。小学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师生关系相对更融洽,学生对教师的教导更容易接受,但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业负担会加重,学业成绩容易出现分化,而且初中生心理成长处于不稳定期,初中师生关系也不容易处理,这些是农村初中教师比小学教师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状况满意度低的必须考虑的因素。

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体验状况

在专业精神方面,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您对当前所从事的专业的喜欢程度是”的回答中,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两项的比例之和是84.21%,表明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热情和积极性。但是,与此同时,选择“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两项的比例之和达到15.79%。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缺少兴趣,面对工作时消极情感占主导的话,那么他们自然也就难以从工作中获得幸福的体验。

在专业知识方面,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您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吗”的回答中,20.95%的教师选择“非常有必要”,60.89%的教师选择“有必要”,这两项比例之和是81.84%,表明绝大部分教师有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只有7.82%的教师选择“没有必要”,还有10.34%的教师选择“无所谓”。跟农村中小学教师内在的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的需求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他们是否拥有参加培训的机会,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在您的学校里,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研讨活动的机会”的回答中,选择“经常有机会”的占7.20%,选择“有机会”的占25.76%,另外高达50.69%的教师选择“偶尔有机会”,16.35%的教师选择“几乎没有”。这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这跟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七、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在社会地位体验方面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社会整体尊师风尚下滑、侵犯农村中小学教师权益和伤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以及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有所提高,但是跟城市教师收入相比仍有差距。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的满意度,首先,要重振社会整体尊师风尚,把尊师放在跟重教同等重要的程度来抓;其次,要出台教师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教师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特别是要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受侵犯和伤害;再次,要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提高其工资待遇,给予他们特殊的津贴补助。

2.在职业环境体验方面

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对学校教师管理不满意,对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成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最为不满;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获得家长对其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方面存在障碍。那么,要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环境相应地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在当前应试教育仍然比较盛行的情况下,虽然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还难以改变,但是学校管理者要意识到其弊端,更要让教师教学评价走向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元等;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联合家长的教育力量,积极地把家长的教育力量整合到学校教育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中小学需要在帮助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能力方面作出应有的努力。

3.在身心健康体验方面

有将近一半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师职业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有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还存在偏差,把教师职业仅仅当成是谋生的手段。农村中小学教师承担着农村基础教育的重任,工作压力比较大,加之,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身心状况,尤其是要有乐观、积极、开朗的心态,以及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不仅把教师职业当成满足生存的方式,更要把教师职业跟自己的人生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职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4.在学生成长体验方面

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认为自己能够从学生的学业、心理、贡献社会的成长中获得积极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教育幸福感。但是,教育现实情况与教师的积极期待存在一定的落差,其中,初中教师比小学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满意度要低。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教育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来提高教育成效;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坚守教育立场,看到中小学生是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他们,着眼于未来,对他们始终要抱有信心。

5.在专业发展体验方面

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精神和强烈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研讨的机会却比较少,二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主管部门来讲,要设立专门的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进修、研讨的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外出学习,从农村中小学管理层来讲,要能够协调好学校工作,保证每个教师都有时间参加学习,这样,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动力和热情,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第12篇

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知识人群,其成长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紧密联系,是决定国家未来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他们常因幸福感不强而影响自身价值的实现。本文运用SPSS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感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811.116 文献标识码: A

一、 研究意义

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位为大学生,因为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其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他们智力水平较高、思维能力较强,情感丰富,内心体验细腻微妙,人生观、世界观趋于成熟。但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经常会出现幸福感不强而影响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当前社会上大学生因各种因素酿成的悲剧频频发生,有外界的客观诱因导致,也有归咎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所以,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非常重要。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设计《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来源归纳为自身状况、校园情况和社会宏观环境三大因素,并细化为25项变量,其中各变量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评分。

自身状况包括如下13个变量:1经济状况宽裕、2学习优秀、3善于交际、4对未来有明确目标、5情感充实、6为学校感到自豪、7喜爱所学专业、8对外形自信、9家庭和谐、10身心健康、11和同学相处融洽、12拥有非凡的领导能力、13性别。

校园情况包括如下8个变量:14教学设施好、15食宿条件好、16校园风景优美、17学习氛围好、18教学质量高、19校友资源丰富、20行政服务效率高、21校园活动丰富。

社会宏观环境只包括4个变量:22交通便利、23宏观经济良好、24就业情况良好、25社会风气文明。

三、 数据分析

1.研究各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

分别用各变量与满意度y作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在自身状况中,经济状况、外形、就读学校、与同学交际、领导能力等对幸福感基本没影响,学习情况、所学专业、身心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他因素略有影响。

校园情况中,学习氛围、校友资源、行政服务效率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对校方的建议是提高生源质量,改善培养模式,提高自身行政服务效率。

社会宏观环境本该是影响度较高的因素,但由于调研是在海淀区展开,其治安和文明程度很好,且为重点高校聚集地,大学生的就业与满意度的相关性并不高。

2.研究大学生幸福感与自身状况的关系

经多元回归分析,R方为0.814, DW为1.734近似于2,拟合得较好,经济状况宽裕和身心健康与性别等出现较大的系数相关性。同时观察B系数,并与1中的单变量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再分析t值和sig,通常要求t值越大,sig小于0.05为较优的结果,发现学习优秀、喜爱所学专业与身心健康是自身状况中影响大学幸福感最关键的3个因素变量。

3.研究大学生幸福感与校园情况的关系

R方为0.620,DW为1.536稍小于2,说明回归不是很理想。行政服务效率、教学质量高与食宿条件,校友资源丰富与行政服务效率,教学质量与校园风景优美等均出现较大的负系数相关关系,因此说明因子分析来剔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很重要。从B系数看出教学设施好和风景优美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再考虑的t值和sig,发现t值不大,且sig大于0.05,故该回归分析不可靠。

4.研究大学生幸福感与社会宏观环境的关系

此处的R方值很小,但DW很接近于2,说明这部分的数据不适合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各变量的赋值基本呈现随机分布,故前两大块的因素更重要。

5. 提取变量做因子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最终选取学习优秀、对未来有明确目标、情感充实、喜爱所学专业、家庭和谐、身心健康、性别、学习氛围好、校友资源丰富、行政服务效率高、教学设施好、校园风景优美和社会风气文明这13个变量做因子分析。

从相关矩阵可看出:情感充实、身心健康、校园风景优美、校友资源丰富均与学习优秀有较高相关系数,可能是学习优秀的同学通常情商也较高,并且善于劳逸结合,热爱运动、热爱生活,而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丰富的校友资源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其热爱学习,积极上进;此外,校园风景优美与情感充实的相关性更高,这可能是虚假相关,又或许优美的校园环境能让大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

解释总方差基于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两方面的考量,提取了4个因子。碎石图也进一步验证。将这4个因子与满意度做多元回归,得拟合方程如下:

四、 结论及思考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性的效用,对大学生而言,其自身状况的影响也最大。学习优秀、喜爱所学专业与身心健康是在自身状况中作用最大的三个因素。大学生应积极进取,学会适应大学的学术氛围,热爱学习,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学术造诣。

其次,校方虽然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不如其自身的影响大,但校园中情况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教学设施、环境、学习氛围、校友资源等等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学校应努力提高相关的综合实力。

最后,由于调研数量和范围太小,社会的影响并未体现,但也说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过少,缺乏对社会动态的关注,不会将其与幸福感联系起来。希望高校的培养模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从长远意义上能给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带来更充实的幸福感。

[1] 陈智慧,陈艳.影响大学生幸福指数的需求因素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