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时间:2022-08-28 00:1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41―0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已经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各地所用的课本不完全一样了;教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信息传播手段不再单一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高中录取不再只看分数了。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黑板加粉笔式的传播手段,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再来分析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综述

整合(Integration)在英语中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实质上,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相应地,可以把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它的内涵是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整体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并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通俗地说,就是在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这里所说的“技术”主要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包括传播信息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黄荣怀教授在他的《信息技术与教育》一书中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南国农教授关于信息技术的定义是: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信息,并且包括提供设备和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 通俗地说,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就是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理论与实践。这里所说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观念形态)。是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的总和。AECT的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的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如果说94定义是学科定义,那么,05定义是在学科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教育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研究,是符合伦理道德实践的研究。要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符合伦理道德就必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高效的、技巧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何克抗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内涵分析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不同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手段,是物化形态的有形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主要是通过黑板、粉笔、模型、挂图等传统教具表现出来。或是通过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卫星等现代教学媒体表现出来。而教育技术既包括物化形态的有形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无形技术。这种无形技术主要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方法和策略,以及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正是要在无形技术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信息技术这一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何克抗教授和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站在教育技术发展的高度,侧重于课程整合,他们的共同观点是: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开创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也是当前新课改的最终目标。而教育技术的最终目标同样也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总体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达到合理的、科学的、提高绩效的、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理论与实践。无论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使用什么样的资源都必须是科学的、符合伦理道德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包括传统的模拟技术和现代的数字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信息的编码、信息的传递与信息的解码。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的资源、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对象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整合的任务是通过对这二者的融合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整合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绩效;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是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合适的资源去设计出科学的、符合伦理道德的教与学的过程,其任务也同样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其目的也同样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绩效;基础教育新课改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其目标同样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目的同样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绩效。

学科课程提供的是课程的结构、内容,信息技术提供的是手段、方法,只有教育技术才能提供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技巧。

三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辩证关系

通过以上内涵的分析,把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作为任务目标,主要是因为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三者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的好与坏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如果说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是优化课程教学的根本,则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就是形成好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的根源。

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来完成,而教学设计也同样离不开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支撑,而这一整套的教学设计的理论系统所形成的技术正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将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驾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桥梁和纽带。

为提高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2005年下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又依据这一《标准》研究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借以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健康发展。这一决定也充分说明了教育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新课改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打个比方:同样的公路、同样的汽车,不同的司机将会给乘车人不一样的乘车感觉和印象,而影响结果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开车人的技术。如果司机都是新手上路,驾车技术一般,又不是参加赛车,开车的感觉可能主要是看谁的路好,谁的车好。现如今,大家的硬件基础设施都差不多了,路好车好,又是在参加赛车,这个时候驾车人的技术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光有好路、好车还不行,还得要有好的驾车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一样,在整合的初级阶段,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比较粗放,这时可能主要是看谁的多媒体设备先进,谁的学科教材开发的好。到如今,各学校都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都差不多,学生来源也差不多,教材选用也基本一样,教学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个时候教师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能力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也就是说有好的信息技术、好的学科教材还不行,还要有能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一整套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教师的这种能力水平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操作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而且要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教师少了教育技术的支撑就如同驾车人少了驾驶技术一样。因此,教育技术是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关键技术,是驾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当前新课改的有力武器。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材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就象武士的一柄利剑或学生的一枝好笔,有了它并不能保证你武功长进多少、字写漂亮多少,还需要你不断地去练习如何舞剑、如何写字,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能力水平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 总结与反思

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有丰富情感的、充满生命力的个体,不能单纯地以技术的应用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为目标,更应该考虑培养人的健全个性这一教育目标。尤其是在今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里,在新课改的时代里,学习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科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即身心素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技术是在一个大的社会及大的教育背景下不断实践的理论技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技术一定要以人为本,切不可一味搞技术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精神上的培养。教育技术是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应用,面对的是学习者,而学习者是复杂的个体,因此,在使用技术的时候,一定要以人为本,这一点正是05定义所关注的。在现阶段我们所说的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字面上的理解,很容易陷入单纯的技术层面,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从可见的问题中去考虑教育技术,有必要加深理解,而不仅停留在对技术的简单理解上。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技术面对的也是人,它既有教师的控制也有学生的互动,人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05定义带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启发。

总之,新课改所倡导的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今天正在大力发展的教育技术事业来说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无论是在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中,还是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教育技术工作者都应当借鉴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能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能力素质和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素质。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理论技术不可替代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新课改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3]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5] 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6] 王全世.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J].资讯与教育,

2000,(3).

[7]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 2005,(5).

[8]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9] 何克抗.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EB/OL].

第2篇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也成为了现代教育的热点。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形成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形式的不同,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ing About IT)。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在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过程中,还要培养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因此,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个任务不拘泥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word操作中,可围绕怎样用计算机向大家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并要求图文并茂,在文章输入、修饰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学会word操作,同时,还有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2、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辅助其他学科教学(Learning From IT)。在这种整合模式下,师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分别进行教学或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决定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并以演示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进行查找资料,进行个别化或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协作学习,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自主研究学习有关问题(Learning With IT)。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上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并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目标,形成研究成果。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一般不是教材中现成的内容,而是课堂的延伸,或者是社会热点课题,如对美国遭受恐怖组织袭击的认识、环境问题、中国入世等。课题的设置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征,小学阶段可以在四年级以后实施,以社会综合课题为主,对学生研究成果要求不必过高,只需将自己的观点及支撑材料合理组合,形成电子作品即可。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加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信息,在教师和同伴的协助下,不断地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借助信息技术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减轻后期的工作量,并可以各种手段充分表达观点,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

1、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支持认知过程,激发探索兴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理解学生的具体观点和意见。

2、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熟练操作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并将他们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编写可以用Word完成,演示文稿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另外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Frontpage集成,在网上,供学生浏览,成绩统计可以用Excel实现,这样,方便了资料的查找、积累与保存。事实上,教师掌握了常用软硬件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第3篇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概念,根本不能涵盖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的理念的提升。本文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个问题进行相应探讨。

一、整合的概念及其含义

整合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使当前行为保持在过去已经形成的某些理念之下的同时,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整合是一种和谐,需要被整合的个体对象的主动调节和适应这种和谐,整合也是一种互动,促使被整合的个体对象主动适应。

但是具体的整合途径或者从实现层面上看,要做到完美的整合,是根本不可能的,真正的整合模型,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整合只是人们的美丽的理想而已,或者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整合是一个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结果。整合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的发展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其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革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传统的课程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例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等,并要求各门课程都必须根据时展,革新原有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将带来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正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单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也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助于课程评价的变革和改善,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整合后,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了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泛滥,对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将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数字化学习也将成为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方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倾向

1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但是不是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务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观,将影响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传统观念与看法,传统的信息技术观,主要是作为知识的呈现工具,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忽视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作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的功能,更加忽视其构筑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功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目的仍然是促进人的发展,,完成课程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等项功能。但是其具体功能可以表示如下图:

图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仍然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习者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力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所以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一些学者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这只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众多目标的一个,其最根本的目标及其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筑的学习环境将有助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但是其不是根本目标,只是其中的一个目标。而且有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可能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能力,但是其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或者学习效率的目的。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局限于信息素养等方面,这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误区,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全方位地融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真正地根据这个原则选择信息技术,才是最根本的整合原则。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的模式探讨

当前人们研究的最多的整合,仍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的整合,大多数的文章,论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是指与课程实施的整合,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的整合,应该强调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衡量,根据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其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技术等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者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转贴于 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将带来观念的变革,将带来教学要素的重新建构,构筑新型的教学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现进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进程。下面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传统的教学结构变革后的新型教学结构图,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作用,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 2 :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后教学结构图

1 教师知识呈现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原来的教师直接的口授讲解传授单一的知识呈现途径,转变为由多样化的知识呈现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习者,知识传授途径的多样化,带来高效的学习效果。

2 知识来源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后,单一的由教师作为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3 媒体作用的变化

传统的媒体,主要是强化功能,对于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没有产生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信息技术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教师活动的体现者和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媒体作用发生变革。

此外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后,对整个课程实施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革作用,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习者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学习者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的整合,其具体模式可以归纳如下二种:教师教学工具、学生认知工具。

1 教师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理念的提升和发展,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更加关注的辅助教学,而且将信息技术孤立于课程目标之外,不能作为教学结构的有机元素来看待,结果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忽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而是把其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的一个侧面来看待。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工具,主要是作为知识呈现工具、师生通讯交流工具、测评工具、以及情景展示工具等,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将更加关注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

2 学生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区别于以往的辅助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与认知的有效工具,并且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者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主要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学习者必须根据学习环境和目标,根据其预期结果,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3 环境构建工具

信息技术应该构建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学会在环境中主动建构、积极建构,构筑自己学习经验。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其网络通讯功能以及虚拟功能等方面体现,营造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环境。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解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在于其整合的现实状况,整合的难度以及整合的途径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当前现实,在于观念的传统化和落后化,缺乏适应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社会新需要的理念和方法支撑以及课程实施支撑的不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构建者等新型角色转移,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等,要求教师必须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新的学习需要。当前的教师素质状况,根本就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教师不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手段技能,并且教师还不具备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与教学的新观念,教师素质的不完善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另外,学生的当前素质也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制约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绝不是传统的作为教学工具出现,而也应该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这就涉及到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的水平高低,其适应信息化的学习能力高低等,所以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以往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其更加关注学习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水平,将其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最具有现实性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既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准上,同时也应该关注其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还体现在其物质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考虑其物质条件,关注其物质条件的水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体现在其多纬度、多视角下。

六、数字化学习与学习的的改善

信息技术的应用观从传统的辅助教学观,到现在的课程整合观,是其基本理念的飞跃,但是其最根本的变化,还是体现在其更加关注学习者,不但关注信息技术成为学习工具的,同时也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革新,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将数字化学习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就是说明更加关注其学习的变革。

根据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官论坛的报告“数字化学习的力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符合如下基本要求: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学习是问题或者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学习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作者主要讲述一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习者学习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作用。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研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数字化学习环境初步形成,学习者学习方式实现了转变,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当前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官论坛提出数字化学习的理念。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后,引起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提出了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几种途径: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究性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区,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此外还有其他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人类的学习起到改善作用,将人类的学习的内容到方式再到方法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将是最根本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中国教育部, 2001-10-27 第四版

[2]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改善学习 ----200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8 月

[3] 解月光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改善学习 ----200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8 月

[4]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 2001 年第八期、第九期

[5]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教学设计与优秀案例,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内部资料。

[6] 杜作润,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解说,现代大学教育, 2001.1.18--23

[7] 李子运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国远程教育, 2001 第 5 期

[8] 章剑卫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 2001 年第 8 期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Abstract: With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come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to the appropriate people to talk about a hot topic, this article from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sciplines Curriculum has been talking about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ow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则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在西方国家新的基础教育中已经改称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或TIC(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这表示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要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一技术进行交流,也就是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和评价标准有多种说法,但我认为所谓信息素养概括成一句话也就是个体能够获取、分析、加工并能够有效地、创新地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综合能力。因而信息社会的教学,“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且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判精神对待这些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并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二.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外延

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

这里所提出“课程整合”我认为应该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其它课程的内容,既要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又要实现课程“整合”的教育目标的活动。后者则是以教师为主体将信息技术(即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作为制作课件、获取资源、交流信息的工具来实现本学科的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则是指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教育综合起来考虑,使两者的教学相互协调、渗透,是把信息技术教育做为工具和手段,把其它学科教育作为载体,既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实现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活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简单混合,也不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是“要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深刻了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将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新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

通过学科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使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变成信息在师生之间交流,信息技术变成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从而使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实现教材的电子化。

2.教学模式的整合

使长期以来的以教师填鸭式“教”,学生强迫性“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式“学”,教师针对性“导”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由单向性向实时交流的双向性转变,进一步促进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从而实现学习的自主化。

3.教育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支持,使教师从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书匠”,变成驾驭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教学设计师。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

4.教学资源的整合

学科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互联网共同构成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方便地搜索到学科教学所需的内容,并根据需要自主设计、组织加工所获得的教学资源,制作出充分体现教师个性的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渲染学习气氛,活泼生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资源的泛在化和知识的体系化。

5.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学生学习活动不仅要围绕教师的“导”展开听、说、读、写、想等常规活动,而且还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的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活动,在师生交流与共同探索之中求发展,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网际化。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在以上五个层面的整合,实现教学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情景化、工具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驾驭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也正是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工作、学习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需要,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所以我想我们要不断的在教学中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新路子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0]35号

2.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

第5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单独依靠其课程教学本身是难以全面达成的。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专题活动课程安排及学校周边信息环境建设和利用,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然而,一些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单化,认为它仅仅是把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和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和动画;还有一些教师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大饱了眼福,其他却无多收获。这两种极端,都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

二、整合对学科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推进作用将是巨大的。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最快地传播教育的新理念,交流教育改革的经验、成果。但是,我们要科学辩证地估计和评价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与保持;它所产生的人机、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要将信息技术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中,就必须考虑该项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供刺激,而是组织内容充实的教学活动,呈现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有人却夸大其作用,以为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够促进教学,甚至对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师的作用一概否定,一味地为体现现代化而运用信息技术。

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调控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导致学生“玩得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教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课程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非常重要。在职教师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接受继续教育。要加强师范院校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

三、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些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简单,就是用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和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实验现象、动画等,是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的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还有一些老师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这样只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效果,就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它应该是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和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

信息技术的使用关键在“恰当”。一要看教学内容的特点,二要看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三要看使用的时机与方式。 基础教育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却有人夸大其作用,以为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够促进教学,甚至对传统教学与老师的作用一概否定,从而演变成为体现教育的现代化而搞教育的信息化。

教师没有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与教学的新观念,就不可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不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手段技能,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考虑到教师素质的不完善的同时,也注意到学生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不是传统的作为教学工具出现,而也应该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这就涉及到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的水平高低,其适应信息化的学习能力高低等。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水平,既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准上,也应该关注其信息技术技能提高。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和谐,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需要被整合的个体对象的主动调节和适应这种和谐,整合也是一种互动,促使被整合的个体对象主动适应。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以计算机及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 孔颖;;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2 徐万胥;刘宇;;积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意义及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02期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技术 课程整合 合作精神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25-01

无疑,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对于学生知识构建环境的创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的信息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先要了解其内涵。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经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以信息社会对人的信息素养的要求为基础,构建新型的教学与课程体系[1]。也就是说课程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在融入在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不是运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就要信息技术渗透在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这个渗透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叠加在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上,应运多媒体而使用信息技术,而是在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点融化(易理解,易运用),非将知识点用信息技术展示出来,更不是比比皆是都用信息技术!

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通过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来呈现信息技术,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将知识点进一步“融化”

从时代角度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与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的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整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目标[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各科教学中,就像教师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这一观点是教育界所认可的,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仅包含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含义,重在信息技术要融入各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来“融化“知识点,让其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与教学环境创设工具,从而让学生易于汲取知识内涵!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课堂其他一切手段,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动力

随着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并渗透到教学应用中,被作为“辅助呈现”手段引进课堂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和开拓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需要把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这正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一种明显的趋势。

但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过分盲目地追求和突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特别是一些追求“新颖”和“创造性”的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的课堂),时时刻刻借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课堂教学过程,华而不实!比常规教学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直观的资料,美轮美奂的音频、视频资料,色彩斑斓的图片资料……令学生目不暇接,而且学科实验也以播放电影方式一一呈现给学生,甚至于,一切李代桃僵,这就造成了“过程的显现与学生思维演变之间的差距”[3]!便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最严重的阻碍力量。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前提下的课堂同样需要现代教育理念去“支撑”,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动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是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学习;二是超文体特性与网络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而协作学习、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实现这一改革就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真正融合,才能有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肥沃的土壤!

总之,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教师认真领会其实质与精髓,发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效能,与各学科有机的融合,确保具有多种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佳的教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程》 主编/李新成 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程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给教育的观念、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我们西部各个同等学校陆续实行了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了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如今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个与各个学科在内容资源、呈现方式、评价反馈、互动交流有机融合的认知载体,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该课程的整合。然而,我们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让人并不满意的现象,如“盲目甚至错误的整合”、“利用多媒体进行做秀”、“把整合当作一种时尚”等。虽然这些现象是课程整合在螺旋式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确定因素,但我们却不能忽视。下面我就如何在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整合教学过程中谈几点看法。

一、整合的内涵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整合的内涵就是按北京电教馆馆长潘克明说的,整合是利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其核心是个“融”字。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其意义在于它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现在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那些社会信息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信息技术具有支持现代学习和教学的使命,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对。

如何深入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该考虑到思想品德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一总体课程为目标;还有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 这一总体课程为内容以及思想品德总体课程的组织和科目内容、单元学习方案中具体学习活动等各个要素进行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是全方位的整合。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课堂教学没有章法。

具体表现在缺乏掌控能力,课堂失控;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学生主体性不强,教师仍为主导;教师瞻前顾后,怕这怕那,不敢放手,运用信息技术还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课件等设计内容太多,什么都舍不得,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多媒体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以至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滥用信息技术,哗众取宠,偏离教学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发生这种情况,我认为一是课件的设计太花哨,注重感官欣赏而忽视教学效果,有哗众取宠的感觉。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的引导不是很成功,就像放风筝一样,注重放,却没注重收,这样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还不如没有信息技术介入,反而更实在一些,教学在于效果,而不是表演。

3、偏移教学目标,技术喧宾夺主,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导致无法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在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程整合过程中,要根据课型而定,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要更有弹性。不要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那样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虽然我们说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会促进教育教学的提高,但是如果过分的使用计算机而忽略了教育本质是人感化人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善于诱导。例如:我在进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公民的义务(人教版)的教学时,首先在课件中播放音频《生死不离》。教师导入:“每每听着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看到无数的中国人忙碌而焦急的身影,我都会泪流满面。因为在他们身上,我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的血脉深情、中国人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由此过渡到新课: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需要在祖国危难之时有责任、有义务共度难关,更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每时每刻牢记应该履行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这样就紧紧地抠住了本节的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方法

1、明确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和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心的话题,围绕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其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生理,心理健康问题;与他人相处,法律的初步知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角色与责任,我国的基本国情、国策,社会主义的三大建设等知识。

因此,教师就必须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具体内容有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以其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和动画等的处理,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2、教学中应采用适当教学模式。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教学实际出发恰当使用多媒体。具体可以采用这几种模式。一、情境式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把学习内容情境化,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或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章节主题的关注和兴趣,以激发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实施方案。二、合作交流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检索、认知、学习的工具,在结束课文的教学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教师推荐相关网站,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小品相声,经过编排后在课堂上表演,以便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三、利用网络资源探究主题的教学模式。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加深对课题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利用信息化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收集资料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己上网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材料。以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收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是需要进行不断改革和不断深入探讨,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交流、相互协作、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此,我国已经把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作为顺应时展趋势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其本身的角色定位和所承担的作用与总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既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又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多媒体信息服务,延伸和扩充传统教学的影响范围。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模式。

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境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带来的便捷性。

模式二: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综合,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如以多媒体课件或动态网页形式,或以屏幕或投影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感官的认知;其次,学生在课件或网页所出示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独立或与协作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方式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师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交流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实现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交流,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实现广泛的课堂参与和更高的课堂效率。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彰显,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模式三:探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探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框架的限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因此,探究性课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从探究主题的选择和确定,构建探究方案和方案的实施,到结题报告的最后完成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在这其中只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制作方面的支持。

上述三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课程设计,都是以信息技术背景下设计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时候三种模式可以利用同一个任务驱动进行,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容易将三种模式区别开来。但是,由于三种模式的课程定位不同,导致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活动设计等都有所差异。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学校现有的教学优势,采取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为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帮助形成有利于一生发展的良好品质。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必要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教基[2000]35号.

第9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信息技术概念模糊。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而且还包括承载信息进行传播所用的多媒体技术(视频、广播等)和网络技术。

2、不少教师认为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是整合,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单纯的投影演示,只是用投影代替了黑板,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没有改变。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

3、课程整合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削弱了传统教学中的语言和情感交流的优势。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不熟练和课件设计存在问题,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情况。

4、整合中否定了已有的教学模式。一个好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积累、总结的,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已有的教学模式,逐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

5、过于追求多媒体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制过程作中,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动画效果,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整合的模式

针对不同的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分为三种:

1、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专门开设的学科,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又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整合到任务中去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是社会性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与其他学科整合,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从而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课程,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四、整合的前提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只有迅速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使之成为学习工具,并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学习,体会到自主学习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乐趣;让学生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合作交流,加强团队精神,展示研究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五、整合的基础和关键

第10篇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在飞速发展当中,但是在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也相当的局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浅层面上。本文就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及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在各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热门话题。而目前农村小学“轰轰烈烈喊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于农村的小学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学校领导感到这门课程指导难、控制难、收到效果更难,因此采取了自由发挥,爱咋玩咋玩,爱咋上咋上的原则。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校内是兼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上好信息技术课。其他老师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到自己教授的学科中去,使自己教授的学科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收到更大的教学效果。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的整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有待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我们教育教学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身在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们必须要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使之作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

那么究竟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关注的话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只要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之中的都可以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要接受并使用信息技术,然后进一步追求使用的质量问题。结合我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信息技术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的视角大致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应用于课前的预习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让孩子们做好充分的预习新课程的前提工作,预习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要讲授的这节课的知识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预习之中去不乏是个良方。例如语文老师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可先要求同学们上网查一查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奇幻图片等资料,一来可以建立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背景;二来可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应用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一节课上的好坏,收到的效果大小,当然主要取决于课堂之上的教学过程。一节课如果只有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和黑板上单调的板书,那么学生们在这种无趣乏味的情形下绝对不会引起太大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结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去效果就不一样了,例如这学期我教授的第一堂语文课,这是一节古诗课,照以前的讲课方式那就是先把这首诗抄到黑板上,然后先教孩子们怎么读再分别讲解这首诗的作者,背景,诗句意思,讲的同时再让孩子们把需要记住的诗句单个词和句子的意思抄到书中,再记录作者的思想感情。总之老套无味。可是这节课我采纳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我先从网上搜集了作者的故事,把它用投影仪打出来讲给同学们听,在听故事的同时他们认识了解了诗作者的知识,然后又用电脑播放了与本诗对应的精彩动画片,一边看精彩动画一边学古诗,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一个个兴奋异常,没有一个困乏的,没有一个调皮捣蛋的。下课提问他们这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时,他们的表现让我惊讶与兴奋,连平时最不爱听课的两位同学也明白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可见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时多么的重要啊!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将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媒体集成在一起,优化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将呆板的文字描述用录像片段、动画、形象的模拟等形式展现,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刺激,让学生体会到物体的特点和运动过程,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

(三)应用于课堂学习后的复习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问题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学科课程的形态、内容、结构、实施及评估方式与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方法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及方式方法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般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学习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教师是教育计划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改革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教师是关键。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几乎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会使教育者的权威削弱,教师很难维持知识灌输者的角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新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任务重在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因此就要具备丰富的现代教育与学习理论,具备一定的信息技能和较高的信息素养,充分作好课程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教学中不仅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而且能充分展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否则难以保证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的,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

二、提高理论素养、增强信息处理技能

在技术使用和管理上,观念没有与时俱进,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管理只是信息技术课老师的职责,学科教师的任务则在于完成学科教学,其深层次动因在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人为地割裂开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推进与实现,有赖于全体教师素养的提高,整合的初期固然离不开信息技术课老师与学科老师合作的教学模式,但随着整合的深入,教学就会越来越需要任课教师深入地掌握、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质就是对人的各个方面素养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科教师及学生能够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地解决学科中教和学的问题。教师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要求教师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具备一定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要求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信息技术从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技术手段变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三、提倡教师参与、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提倡任课教师积极参与整合,积极参与基于信息、基于资源的新教学结构的重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对学科课程的介入,将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一道,构成现代化教学的要素,从而支撑新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管理不再只是信息技术课老师的职责,教学管理过程和教学实践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鼓励教师以现代眼光和现代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理论研究素养与现代信息素养的整合。结合整合的具体情况,不断作出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策略选择,必将是一个摆在广大教学实践工作者面前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所谓的课程整合还就是利用课件教学,实质就是用PowerPoint做几张幻灯片上课,一方面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整合课教师仅仅扮演着“鼠标点击者”的角色,课堂中难见教师的机智、学生的巧答。课件“动”起来,学生“动”不起来。忽视了点拨者作用的发挥。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变成了观众,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课缺乏生命力,更缺乏示范性和普及性。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许多以课件为主的示范课,从课件制作上、课堂组织上,都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师生互动性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听课的教师们却普遍感到“这样的课上公开课还可以,但要平时每个内容都这么做,太累,太麻烦了。再说学校条件还达不到”。教师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用课件上的课还比不上他们传统方法教学。何谈课程整合。

四、资源建设不足,合理利用质量不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依托于巨大的资金财力投入购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建设,互联网使用费等等。一方面,硬件设备建设快,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慢,软件建设速度迟缓,建设力度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计算机教室是宽敞的,但里面有时空无一人;信息设备是新的,但无人能用;机器是好的,却没有与之配套的常用常新的软件。另一方面,硬件设备建设严重不足,学校一两千学生只有三四间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教室主要用于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学,其它学科教学几乎不可能有机会安排在计算机教室进行。而提供给教研组的一台或两台计算机真正用来进行教学研究、信息检索的却不多,计算机成为教师们娱乐消遣,排解教学压力的工具。学校在进行资源建设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资源,同时加强有效利用资源和管理资源的长效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多媒体 课堂教学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是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影像技术、卫星电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与学的最优化。且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把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质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

根据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不同作用,我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下几种方式:

1.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即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的学科的课程知识。

例如,在讲授多媒体电子表格的制作方式时,结合数学课程的统计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2.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工具。

这种整合方式我们通常应在多媒体教师环境下使用。例如我们教英语课对话内容时,对话设计成动画,有人物,有声音,有画面。这样把内容重现在学生面前真实可见。学有兴趣,而教有动力。多媒体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多种教学呈现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3.将信息技作为辅助学生的学习的工具。

而这种整合方式要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使用。例如教音乐课,把歌曲编成MTV在多媒体电视上播放,让学生边学边欣赏,即达到学的目的,又大道教的目的。而且效果逼真,又不枯燥。学生又可以跟着模仿,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教学效果会非常高。如此一来,信息技术手段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新资源,方针的探究的情景、平等的交流的协作平台和辅助学习的认知工具。

4.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导学生和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当学生有个别问题时进行辅导,留一些个别的作业,进行师生个人交流,或者互发博客,交流心里体会,拉近师生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应该多利用这个平台,让它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

在教育中实用信息技术作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试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能够支持与优化教学过程。具体概括一下几个方面:

1.能够支持现代教育思想的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生化。

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实现教育的民主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育设计为开展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途径;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教育的为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能够支持教学改革的实施和课堂效果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学习,让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备好课,促进学生学好知识,而是应当科学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收获信息、协作交流、研发项目的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后,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彻底改变了现有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形成了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而这一过程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学习和研究,不断追逐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所授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自由探索、自由创造。通过进行整合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最少设计两个以上的课件,并经常使用其他课件进行上课,并经常进行校级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展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学会大量的获取信息,学会快速的处理信息。但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毕竟不同于网络信息,其内容精练简约,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网络信息却无限的丰富,能无限的充实学科教材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使教育摆脱了学校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

3.能够优化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提供没那个形象直观的演示,促进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便利的交流工具,有效地开展协商和讨论。

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改变师生的责任和角色,优化师生关系。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学生则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会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有更大的责任。

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助于事先确定、固定不变、封闭的传统教材模式,摆脱了原来的课堂结构的束缚,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

同时是课后作业布置灵活多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自己的作业,其作业效果可见而知,不用检查他们也会完成的特别好。不会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利用就达到了他的目的。教育和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何乐而不为?

4.能够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

学生能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进度,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教师很难根据全体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因此传统的教育较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中的教学设计技术为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信息技术中的媒体和学习资源为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环境支持。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特征:

1.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发出不同的教学命令,设计个性化的习题与目标性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式去完成作业与练习。如英语单词,可以根据爱好和自己掌握的电脑知识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动漫或电影,再快乐中学习。

2.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学生利用电脑操作学习各种知识,也可以用其他的媒体,如电视或录像机,学习摄影,不但学习了摄影技术,提高了操作能力,又学习了摄影知识,一举两得。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可以辅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各种工具,让他们自己动手,教师可以指出其中的不当之处,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其中的简单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锻炼自己。如动手操作课,制作动漫,老师把要点讲清楚,让他们自己制作出动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而学生起了主体作用。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有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易于接受性原则,否则信息技术的使用会使课堂杂乱无章,也会使教材的内容无法理解与贯彻讲解。师生无法协作与合作。也就不会有教学效果。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可以是一种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要遵循教与学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