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02:5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道德与法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影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因素
1.中职学生素质下降
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生源素质明显下降,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都比较差。
主要体现在:
(1)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2)生活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
(3)自制力差、不思进取;
(4)时间观念不强、法纪意识淡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
(5)个别学生喜欢滋事闹事、抽烟、吸毒、沉迷网络;
(6)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敬业、乐业、精业的精神,没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正确的工作态度。
2.教学内容单一
教材内容主要以纲要性知识为主,案例大多为学生不熟悉的人物,个别案例陈旧、缺乏时代感,缺少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如保险、劳动法、劳动合同样式等。
3.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习惯把教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教师照书念,学生照书背,师生都围绕书本转。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互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致使不少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
4.重专业轻道德
由于中职教育以就业教育为主,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学校忽视学生思想教育课、职业道德课,大大压缩职业道德课时;学生也认为自己到中职学校就是来学习技能的,只要学好专业课,熟练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毕业就可以找到工作,立足社会,所以对职业道德课在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无心听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
5.评价方式简单
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测评采用理论考试,一考定夺。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还沿用普通高中的评价机制,严重制约着评价方式的变革。因此,现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必须做到的几点
1.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有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掌握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的是一种理论够用、技术熟练、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把学生定位在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人,围绕课程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素质、道德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法律素质。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就业是中职的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课程设置中,不能只立足于技能教学,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还要瞄准某种职业道德,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并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和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增设一些职业道德选修课,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选择性。
3.教学内容要体现“精”和“新”
(1)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要体现“精”
“精”就是要筛选出那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需要提高和端正的重大认识问题和特别关注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人生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工作就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等。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依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进而提高他们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教学内容要体现“新”
中职学生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和个人生活转折时期,是一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精力充沛年轻群体。在渴求知识的同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变化,难免会遇到问题和困惑。《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特点,可以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回答,显得尤其必要和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4.完善考核机制,改进评价方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重在“陶冶精神世界、关注灵魂塑造、培养健康人格”。要客观、真实地考察和评价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价值趋向、内心信念、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必须建立一种多样性、全面性、综合性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考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可以把课堂学习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言行考核、试卷基本理论知识考试结合起来。
总之,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评介机制,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重要性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强的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娜.论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3,06.
关键词:法律基础知识;难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15-02
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将《职业道德与法律》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实施了新的德育教学方案。
一、“法律”教学部分面临的难题在新课程中的体现
在法律知识这部分中,新课程的变化必然是教学授课中的一大难题,尤其会面临如下难题。
(一)如何使法律内容教授给学生且在有限的时间内
旧课程(2001年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法律知识部分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的教学时间为54课时,而新课程(2009年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两部分内容总共安排的教学时间为36课时,其中法律部分不到30课时,仅为旧课程的一半左右。不到30个课时,对于德育课教师要讲授相当于法学专业本科四年的内容,并获得预期效果,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二)如何将专业性很强的法律知识教授给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法律知识专业性很强,作为受众群体的中职学生是非专业的,来中职学校之前的学习时期也几乎没有相关的思维训练和知识储备,且在接受法律基础教育之后也是非专业的。对于德育教师将全体学生培养成具备素养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学生法,且为治国家所需,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
(三)德育教师如何将枯燥的法律条文生动地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法律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具有规范性的条文,对于一位德育教师来说,如何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且变枯燥为生动,这将是教学上的挑战。
(四)如何将大而全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为全国材,法律部分教学内容大而全,面向所有专业学生,针对性较差。大而全的教学内容,导致了重点不突出,实用性不强,给人“套话多、空洞”的感觉,影响了学生的法律信仰和教学效果。
二、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解决新课程中的难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一门融思想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这些特点要求其对应的教学必须在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体现灵活多样的特点。
(一)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系统而连贯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讲授方法。
德育教师应当了解中职学生最需要和最关注的法律问题,按需讲授。选取学生关注度高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如劳动法、合同法、婚姻继承等。所谓进行差别讲授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关注不同领域的法律知识,例如: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关注卫生领域的法律知识,然而药剂专业(营销方向)的学生则更关注经济方面的法律规范……通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要有所侧重,使对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达到满足,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的发挥。
(二)教学法在案例中的体现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为具体案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从而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分析、认知与讨论,以实现将理论认知与实践认知相结合的一种引导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做到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广泛地阅读大量资料,经过筛选和鉴别,整理出学生感兴趣且符合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案例,从而在课堂上广泛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益颇深。
(三)教学法中的互动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互动可以是课内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外的互动和网上的互动。互动教学法改变了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相关的课程内容去做课件,课件中可以包括文字、有趣的图片、形象的音频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善于去思考。
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如准备集文本、音频、动画、视频、图片素材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在教学过程当中适时的播放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
多媒体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观刺激,可以满足不同思维方式学生的需求。学生再围绕案例进行讨论,比如,利用“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节目使学生理解一些法律案例。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同时,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可以把难点、重点、板书要点等编制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上使用,这样不但可以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加快课堂节奏,从而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还可以对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进行尝试。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对所有课堂教学活动精心设计,认真组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史菁.“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3]李茹.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几点认识[J].教育与职业,2010,(10).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施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课的重要课程,在这门课程中,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是很难激发学生兴趣的。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效果很好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现实社会中、甚至是身边的问题引入课堂,通过案例分析,客观地评价法律内涵,使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实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追溯案例教学法起源,是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模式。而案例教学法进入我国,是在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以书为本,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扬自主、合作、研究和探索等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同样是一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它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合作参与教学的互动。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深刻掌握知识点
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如果单调地讲授理论知识,会让学生觉得抽象和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提供社会中甚至是身边的案例,是会吸引学生的专注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案例是非常形象和直观的,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对于中职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案例教学法,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了知识点。
(二)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近些年来,在很多学校,中职生违法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出低龄化等特点,由此埋下社会隐患。这与中职生年龄小、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有很大关系。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上,学生通过那些栩栩如生的案例,通过对具体案情的分析,使学生对道德与法律常识就有了真实的体验,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模拟、逼真的情景,给出的资料是具体、多方面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案例讨论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教育知识来分析案例中蕴藏的教育观点,也需要从案例的线索中引申开去。需要学生相互启发,提出不同观点和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精选案例
采取案例教学法,应该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因为案例数学法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选编案例一般应注意新颖、典型、综合和多样。教师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来搜集和积累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案例。可以把搜集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门别类保存,以便备课时能够信手拈来以节约时间。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高质量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十分重要。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重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
(二)在案例教学法中采取课堂讨论模式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之后,选择数个较为典型的案例集合到一起,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在课堂上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尝试这样进行:将一堂课分为三个阶段:1—20分钟的时间专门讲授课程中的基本问题,如概念、特征、原则等;20—40分钟的时间是有针对性地讲一些典型、疑难案例,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主张,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以便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10分钟归纳总结,点评各学生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案例教学与知识点传授相结合,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热情,也必然能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上要正确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规律,提高对教学创新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宗廷.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引导的艺术[J].教育艺术,1999.
[2]尤琦.案例教学的组织与方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8).
摘要:21世纪是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时代,它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全社会合力加强对青少年综合素质中的关键因素——心理素质的培养。。就学校教育来说,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在学生中普及心理知识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一起配合才能解决好。就学校教育这一块来说,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有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还远远不够,据笔者在本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不愿找教师倾诉的超过65%,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明确的超过半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笔者曾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也兼职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但来咨询的学生却不多。因此从任教《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开始,就尝试在课堂上给学生渗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希望能对学生做一个普遍的心理学教育。到目前为止已经两年,下面通过几个例子介绍一下渗透的过程及效果:《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课是“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书里简单说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有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以此为契机,我对学生们进行了“承认自己,悦纳自己”的心理学教育。在学生中间,人们首先做了一个“帮我找优点”的游戏。我要求大家每个人准备一个卡片,以一排为一组,在卡片上写下除自己以外其他组员的优点,完成后让每个人读一下别人眼中的自己。目的是让大家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的唯一,从而悦纳自己。我还给学生们做了一个趣味心理测试:“把自己想象为一位冒险家,某次你到一地下室探险。地下室内有一扇门,但你却不能接近,因为门会将你弹开,你留意到门上刻有美丽的雕刻,你认为门上所刻的是哪种图案呢?一是美丽女神的雕刻;二是有刺树枝的雕刻;三是咒文雕刻;四是,大力士雕刻。”
要求学生只凭自己的直觉做出选择,不需要认真思考。教师对测试结果做出解释,选1表明对自己的外表感到自卑,选2表明对自己的性格感到自卑,选3代表对知识与学习感到自卑,选4表明对自己的运动表现感到自卑。这虽然是一个趣味游戏,并不具有很高的效度,但却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出学生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哪里,从而对症下药,找出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在这堂课学习的最后,我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试写20个“我是……”的句子。让大家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增加自信,乐观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进入高三,为了迎接高考,学生们开始了紧张的复习。但他们常对笔者说:很多知识背不下来,即使背下来了,但很快就忘掉。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暗示”与“遗忘曲线”的心理知识讲述。他们豁然开朗。笔者和大家一起做了个游戏:请将你的双手掌心合在一起,手指并拢,使你左右手的中指保持在同一高度,然后以手掌底部为轴,左右手稍微分开。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左手(或右手)手指长,并在脑海中想象手指长的情形。请坚持一分钟,好了,请你睁开眼睛,再将双手合拢,你发现你的手指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们众说纷纭。最后我告诉大家,其实很简单,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每个人都有受暗示性,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对自己做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不是消极的。听我说这些,学生们连连点头,表示理解和接受。对于背下来的知识容易忘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们讲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从遗忘进程的先快后慢的规律上人们应得到启示。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要做到及时地复习。如不及时复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多内容就忘记了,再去复习就是事倍功半,不如还没遗忘或忘的很少的时候赶快复习,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遗忘规律我要求学生们在记《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时候,当天记下来的,第二天要及时复习,然后复习的时间拉长。在我随后的检查与提问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记忆效率明显提高,同学们也非常高兴地告诉我,记住的知识不容易忘了。
笔者还教给他们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记知识的方法和重要性,他们欣然接受后高兴地对笔者说:教师,你的方法真管用!他们笑了,笔者也笑了。在笔者的教学生涯中,心理学知识的渗透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中,比如情绪的调整,如何应对面临的困境,如何看待情感问题,等等。学生们受益颇多。两年来,这种综合教学状态,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并且也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校的心理学教育不是靠一两个懂心理学知识的人就行的,笔者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团体培训,所谓防患于未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进一步发展。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去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转变心理教育的理念,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为学生拥有健康心理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于颖
关键词:情境教学;中职;运用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是中职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职业观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教育模式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比较功利化,缺少对于这部分内容的传授。所以,德育教育并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教学效果不佳。根据许多实践经验可以得出,情境教学法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在课堂上适度穿插教学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今中职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定义
按照一般的定义,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选择合适的情境教学法,结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借助外界的工具和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对教材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创设宽容轻松的教学气氛[1]。
二、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能够解决一些教学上的困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的。目前,中职教育注重书本教学,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构建。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这块,一直没有充分的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存在着教师不用心、学生不耐心、内容单调空洞等现象,学生缺乏积极性。针对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明显改善这些现状,打破传统式单调沉闷的节奏,利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得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情境、加入一些生动的案例、探究合作模式,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2]。(二)带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中职学生通常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社会经验不足、对于社会状态缺乏认真的思考,所以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学习过程比较困难,也难以感受到课程的精髓。而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对于教学内容同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一些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真正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提升。
三、如何推进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的构造在课堂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态度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情境更加直观化,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总的来说,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需要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掌握教材内容,让教材知识生动化,变得更加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塑造良好职业形象”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当代的先进人物,如王进喜,他虽然是平凡的工人,但他作为第一代石油工人,身上具有顽强的吃苦敬业精神,鼓舞着一线的石油工人,开挖出中国第一口油井。通过相关的视频资料可以直观反映这种职业态度,向中职学生展现一种精神品质,在学生阶段就拥有崇高的职业理念[3]。(二)创设故事情境来强化认识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能够消除学生的厌恶感,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小故事。并且在学生了解过程前,主动提出一些小问题帮助学生去思考,同故事相结合起来。之后进行相关的讨论,再加以教师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解决思考难题,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认知能力。(三)创设教学活动来充实教学情境为了建立轻松愉快而富有竞争性的教学氛围,可以加入一些竞争性的教学活动来充实教学课堂,如小组学习、有奖竞猜、朗诵会、辩论赛等形式。当然除了一些常规性的比赛方式之外,还可以不断加以创新,使用更多的教育手段。在学习和活动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进步。这样积极的情绪将会产生正面效应,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4]。
四、推进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虽然是一种推进课堂效果的良好方法,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情境设计方案应符合一些既定的要求:首先,情境设计问题难度合适;其次,情境内容足够充实;再次,情境设计的问题不能和学生的能力产生太大的差距。在情境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与教材内容产生紧密的联系、反映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与社会热点内容相契合。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从时间角度考虑,应当选择最近几年的热点事件;(2)从选择角度来看,应当选择一些在学生承受范围内的典型例子,对于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3)从情境设计的人物角度来看,应当尽可能选择和学生所处的环境背景、生活阅历有关,对于学生产生正面作用的例子。
五、结语
总的来说,将情境教学与职业道德和法律教学相结合,会对中职教育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宝贵的经验。而想要推动情境教学起到更好的作用,就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相统一。中职教育目前仍不太成熟,而且由于学生和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经验还不足,所以推进的过程会比较缓慢。所以,教师、学生、社会群体需共同努力,将情境教学与课堂密切联系,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养,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提供更好的准备,获得更好的发展。
[1]胡萍,张洪勇.情景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3):114.
[2]罗露.论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119.
[3]陆玉维.浅析情景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141.
关键词:职业道德;法律;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当前,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其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如今,随着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与复杂化,人们逐渐进入一种快节奏的生活状况中,因此也导致人们职业道德的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淡薄。虽然在大多数中专教育中,人们已逐渐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课程,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法律教学效果的提升,并阻碍了该课程的发展。因此,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问题,相关教师与学生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水平。下面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阐述。
1、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在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课程中,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课程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时,仍是采用单一且较为老套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从而对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能力都缺乏一定的认识,且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对教材产生厌烦心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2对课程教学缺乏一定的重视
学校方面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质量效果。在教学模式中,学校领导存在着传统上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过多地注重专业课的教学,而轻德育课的学习,这便是学校对德育课程教学缺乏重视的一大体现。当前,对于学生来说,专业课的学习固然重要,其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学习更是学生内在精神素养的体现,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应加强对德育教学的重视。
1.3教材内容过于单调
总体上来说,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习课程,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从教材的本身内容上来看,大多数法律教材都偏重于理论上的介绍,对于实际案例的讲解则极度缺乏,且没有很好地将该课程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大多数中专学校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教材的内容没有进行及时地更新与替换,由此导致大多数理论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且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也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2.1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且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教学课堂气氛,进而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可采用案例剖析法、问题教学法、体悟教学法等多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对相应的案例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思考对应的问题及总结案例要点,同时教师可在其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还能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2.2加强对课程教学的重视
在现代化的教学领域中,学校方面应加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教学,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水平,还应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育,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此策略上,学校方面应改善传统上的教学观念,将德育教学与专业学习置于同一层面上进行开展,以此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就业的需求。
2.3设计课程实践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质量,教师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要点。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与案例分析。一般来说,法律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结合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质在现代化的教学领域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应对此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并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作者:哈丽丹·巴依吐尔逊 单位:伊犁州体育运动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课 职业道德与法律 对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微博的“以小见大”、微公益的“日积月累”、微信的“见微知著”,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微时代”。伴随着迅猛发展的科技,网络覆盖率的大幅度提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终端在中职生中日益普及,“碎片化学习”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在碎片化的学习中,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利用率高、能重复观看、实现个性化学习等优势成了“微时代”中实现高效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
1 “微课”的内涵
回顾微课发展史可以发现,微课是近几年才新兴起的,国内外对微课的定义也纷繁复杂。但从总体来说,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它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微课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片段(微视频),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同时,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微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测试)、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内容。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是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资源类型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 “微课”的特点
(1)授课时间短。微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短小精悍的时间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授课主题突出,内容精炼。微课直接聚焦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突出授课主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学习目标,收获点滴进步。(3)授课方式灵活。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微课可采取讲授、答疑、案例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方式灵活。(4)使用便捷。微课主要由微视频组成,适合学生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使用,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作为中职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中职生了解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引导中职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其中。
但是,在传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学时有限。《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每周2学时,共约36学时,相对于大量的教学内容而言,面对有限的学时,教师只有舍弃一些重点,放弃一些难点。(2)教师授课任务较重。身为德育教师,授课班级较多,授课任务较重,因此容易导致重复性教学,缺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指导。(3)教学模式较单一。面对理论性较强的法律知识,教师易选择传统的讲授方法,形式较单调,学生的学习渠道也较单一,因此,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如何有效去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尝试利用微课来辅助《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并且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4 例谈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对策
这里,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具体应用案例,来讲述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
4.1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微课
课堂导入是重要的一环,是能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时机所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充分发挥微课的魅力。例如:在第一课《塑造良好形象》的阐述中,笔者就制作了主题为《30秒,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的微课,在此微课中,笔者结合生活中常见的“30秒文化”,利用图片闪播、网络视频资料、路人采访及校园采访,向学生展示了30秒可以做的一些事情。以此微课启发学生:30秒钟可以改变世界,30秒钟也可以给他人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因此,良好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可以有助于我们给他人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学生很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感,随后就会自然地联想到:既然良好形象的塑造如此重要,我们究竟该怎样去做呢?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水到渠成。
4.2 利用微课创设情境
较之其他几门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理论性更强,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是个难题。在笔者看来,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地学法、继而用法,可以尝试用微课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情境,继而引领学生深入情境去体验,从而知法、用法。例如:笔者在讲述《如何依法维权?》这一课时,就制作了这样一个微课,此微课的名称叫做“爱美女生的维权之路”,笔者引导学生自导自演了这样一个故事,并拍摄、剪辑了视频,制作了微课。微课视频的大意是:小丽是某职校旅游专业的学生,爱美,所以在某照相馆拍摄了许多艺术照。半年后,她偶尔经过照相馆,发现自己的许多照片都被照相馆展出了,还引得路人频频观看。小丽非常气愤,进去找照相馆老板理论,结果还被老板一顿奚落。她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微课的结尾,呈现这样的问题: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帮爱美的小丽想想办法吗?利用此情境,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随后引出“如何依法维权”这一主题,自然而顺畅,学生在踊跃为小丽想办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梳理出了依法维权的方式,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并作结即可。
4.3 利用微课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这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顺利跨越这些学习难点,授课教师往往要花一番功夫。在教学实际中,我尝试利用微课来解决这些教学重难点。例如:笔者在讲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时,就剪辑了港剧警匪片中一些经典镜头,镜头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都会出现以下这句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呈堂证供。”学生观看了此微课之后,马上就会发现这个共性特点,然后他们也顺势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警察抓人、律师办案,都要说这句话呢?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不说这句话会有什么后果呢?教师借助学生的这些疑问,以此为线索,切入对此难点的解释与阐述,整个过程自然而不生硬,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顺利引领学生跨越了难点。
4.4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法律知识的积累是一点一滴的渐进过程,借助微课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有助于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例如,在《杜绝不良行为》这一主题的授课中,在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布置了小组任务――让每一小组的同学,深入校园、街头、地铁站、超市等场所,寻找一些不良行为,并用镜头记录下来,制作成PPT。教师收集每一小组的PPT,并将这些PPT串联起来,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在观看此微课的过程中,视觉受到较大冲击,有的学生感叹:老师,原来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这么多不良行为。看来,我们必须得先管好自己,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强了,这些不良行为才会逐渐减少。能够听到学生这样的感悟,笔者甚感欣慰。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就是要努力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发现身边的善与恶,挖掘身边的美与丑,从而不断自我提升。
4.5 引领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囿于课时的限制,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课堂,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并不能面面俱到。面对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渴望及知法、用法的诉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例如:在讲述完“善用合同办事”这一主题之后,很多学生表示,自己还是希望更深入了解一些,尤其是劳动合同的签订及注意事项,因为这个与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息息相关。面对学生的这一诉求,笔者制作了关于“劳动合同这样签”的微课,在此微课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形形的劳动合同,并借助往届师兄师姐的典型案例,重点阐释了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短短10分钟的微课,学生在看过之后表示受益匪浅,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至少明晰了很多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能够达到这样的课后拓展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5 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大胆应用微课,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1)微课拍摄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微课尚处于边探索、边推进的阶段,整体微课拍摄质量有待提高。鉴于此现状,组内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共同开发等方式,集中开发一批德育微课,全面提升微课的制作质量。
(2)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以笔者为例,从事中职德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学文科出身,对微课的相关技术理解、运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总存在诸如图片制作不规范、剪辑合成不顺畅等各类技术问题。因此,为了让微课更完美、顺畅地走入中职德育课课堂,必须努力帮助德育教师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可以通过开展德育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微课设计、视频制作、图片合成等方面的技能。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年轻教师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培养一批微课制作能手。
(3)微课教学的零碎化现象突出,需要进行有效地整合
鉴于微课形式的生动性,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这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没有使用微课的教学内容兴趣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整体知识点的把握。鉴于此,教师要科学设计微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将微课内容与课堂授课有机结合,确保衔接流畅、互动自然。
综上所述,微课借助网络的蓬勃发展为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合理应用微课辅助中职德育课教学,将有助于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助力我们的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微课,需要我们不断地走在探索的路上。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3(4).
关键词:中职教学;案例;生活;视频
以德育为首要任务是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课堂气氛容易沉闷、提不起学习兴趣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它是一门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的学科,其科学性和思想性比较突出,趣味性相对缺乏,而中职学生又是这样的群体,他们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学习信心和兴趣,没有学习动力,逆反心理强且敏感。部分学生甚至对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的认识比较粗浅模糊,自控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课堂上散漫自由,旷课、打架斗殴、吸烟、不学习成为普遍现象,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有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辱骂教师。面对现阶段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特点发生的新变化,以及中职生学习现状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那种采取从观点到观点、从原理到原理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绝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多的是要尊重和顾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有积极性。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政治课教学的关键。另外,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本身的理论知识难度不大,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认同并形成意识,那么,如何加强中职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谈几点看法:
一、用好案例、寓言故事,积极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职业道德与法律》每课都设计了多个案例,有的课还有寓言故事,这些案例、寓言故事精当、鲜活,很贴近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启发学生思维。若学生能融入案例、寓言以及故事中进行分析讨论,就会把学生引向教学要传递的理论知识或道理中来。如在讲解“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理论观点时,教材设计的案例是一个企业招聘员工,条件苛刻,待遇优厚,一应聘者将一位坐在轮椅上准备上楼的老人送上楼才去面试,最后这位应聘者被录取了,聘用他的正是那位“轮椅”老人。就这一事例让学生分析说明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如果仅从理论角度阐述,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理论性较强且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结合材料我顺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年轻人是因为拥有超群的专业技能被录用的吗?学生回答“不是”,又问:那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是年轻人“优良的品德”。于是引导学生明确“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道德”的道理,这就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比费大量口舌讲空洞的大道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而且更有趣。
二、联系生活,用时政“热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政治课是说理课,融知识和思想为一体,德育功能特别突出。只有联系学生关注的问题和当前的“热点”才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中职学生从年龄和知识结构上说属于高中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认知能力。他们开始关注并思考形形的社会现象,对于社会热点和全球性的时政热点比较感兴趣。鉴于此,我在讲述“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时,为避免从理论上单纯的空洞说教,就将伊拉克战前战后的人民生活给学生做了对比,战前伊拉克是海湾国家中数一数二的富裕国家,医疗教育完全免费,以前伊拉克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大学全部学费由政府出,人民生活安定富足。而现在,伊拉克国内因教派不同和恐怖活动长期战乱不休,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随后又列举了叙利亚、利比亚、埃及以及今天的也门乱象等,由此讲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民族大团结来之不易。
三、用视频播放真实鲜活的生活实例,以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兴趣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有相当部分属于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的特点在诱导,诱导的过程需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才会真正被学生转化为内心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情感的诱导作用,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心弦。在这方面视频材料具有视听兼备、感染力强的功能,是口头传播所产生的导向功能无法比拟的,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关注和理解。
总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群体比较特殊,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高了。政治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注重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动脑、动嘴、动耳”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得到感悟,通过各种形式、手段和方法,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关注度,着力培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和兴趣,逐步形成一个愿学、乐学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情感得以陶冶、水平得以提高、观念得以树立、行为得以养成。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法律教学;案例教学;应用研究
0.引言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更加地需要具有一定德育水平与法律基础的高素质人才。中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阵地,所以,学校更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培养。在中职教育与法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所以,中职教师在教学课堂要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
1.案例教学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时,教师要以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为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典型的案例,指引学生进入事件当中,感知事件中的角色,客观地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实时上,在法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对原理进行揭示,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1]。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中运用案例教学,教师借助多媒体工具,利用视频、图片等将案例的真实场景展现出来,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中职学生的社会经历较浅,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很多法律知识与职业道德,学生并不能完全地理解或吸收。而真实的案例是现实生活的反应,教师利用教材的内容将社会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引用到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社会中的法律现象进行更深入地感应与了解。这样,当学生亲身进入社会时,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除此之外,在法律教学与职业道德中应用案例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与评价。
2.案例教学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对策
2.1 利用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讨论环节,将其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部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自身的角度为出发点,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讨论阶段,学生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在一个自由良好的氛围中讨论,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真正作为讨论的主角。当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具有不同的看法时,教师要加以引导,避免讨论方向的偏离,对不同的看法进行分析,不能急于否定,以保证讨论顺利地进行[2]。
例如:在讲解“避免违法犯罪”时讲到见义勇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比如:在2015年,社会某人见义勇为青年因持刀抵制歹徒而胜负重伤后。想要申报见义勇为的称号。但是却被发现有案底而遭到拒绝,这样的两种局面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热议。于有关部门而言,以经费紧张为由拒绝。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甚至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以表演的形式将自已场景小组成员表演出来,在小品中,每一成员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并进行换位思考,明白不能嘲笑有案底的人,他们身上也有值得学习的品质,学生从中汲取好的品质,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公民。
2.2 在借助案例教学时对理论知识深入理解
法律知识的学习多以枯燥晦涩的条文形式出现,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学生对其较难把握。如果教师知识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满堂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很难真正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对其学习的热情不高,课程教学很难进一步进行。因此,教师可以选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进行课程教学,选择典型的案例,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增添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改变知识点的枯燥性,使其更加有趣与形象,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应用实践中也更加轻易。
例如:在讲解“崇尚正义、维护权益”时,因为学生经验较浅,没有经历过法律的纠纷或法律诉讼,教师一味地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学习,学生会很难理解知识点,运用实践中具有困难性。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进行案例导入,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案例:2015年,李某近年14岁,被张某家的狗咬伤,李某的家长要求张某进行医药赔偿,但是被张某拒绝了。在此事件中,李某的家长作为监护人要如何正当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向哪个机关并且这又属于什么类型的案件?如果,双方在诉讼过程中,李某被张某打伤,这又属于什么类型的诉讼案件?通过这一案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在真实的角色扮演中,对诉讼的程序进行了解,了解公民具备的诉讼权利,强化诉讼过程中证据的意识,保证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教导学生要适当地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
2.3 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注意营造积极的环境
法律知识比较枯燥,并且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对其讨论的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教师在课程讲解时要注意营造一个积极地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案例或者观看相关的视频,并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因为视频教学具有直观性,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依照程序维权》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导入案例:刘某在叔叔的糖果厂上班,至9月末,刘某向叔叔讨要4000元工资很多次,没有结果。为了尽快得到工资,刘某将叔叔的儿子绑架,并电话威胁叔叔,当叔叔与其妻子赶到时,刘某将叔叔的儿子举起并摔在地上。最后被制服,最终法院判决拘禁刘某6个月[3]。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案例让学生进行积极地探讨,并提出合理的措施,让学生明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需要用正确的手段,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能力,明白法律不只是为了惩罚坏人,也需要运用正义的有效的维权手段[4]。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思想,树立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重要的意识,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激发学生法律学习与职业道德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在案例教学中善于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积极地发表自身的看法与理解,在案例中结合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使得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强化,能更好地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一个合格的有素质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王雁.浅议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5,79(5):36
[2] 曾晓芳.《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的案例教学法运用[J].世纪桥,2016,45(1):36
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教育的改革进程中,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开始引用案例教学并初见成效,提高了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是中职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虽然案例教学有所收获,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将结合案例教学的实质对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
《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教学;案例教学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教育改革后成为中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人才招聘市场也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素质,这就需要中职院校在教学时注重《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寻求更加高效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指使用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大幅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实质
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达到教学目的,使用范围广泛,尤其适用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这类意识性的教学。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形成一个积极的教学氛围,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教学确实能提高教学质量,但案例教学的运用也需注意很多问题,同时,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合理地进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进行思考,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1.启发互动、寓教于乐
《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一门需要贴近实际的德育课程,大量的理论知识、专有名词及庞大的信息库很难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并理解这门课程。案例教学则能通过其较强的故事性案例全方位地展示教学知识,实际案例很容易使学生构想情境并带入其中,老师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引导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分析案例,师生互动、寓教于乐,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因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拓宽视野,增强社会经验
中职院校的学生以未成年居多,生活活动范围小,社会经验少,因此学生很难理解《职业道德与法律》的书面理论知识,传统教学枯燥无味,课堂上睡倒一片。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不仅使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掌握教学知识,丰富知识面,还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增添社会经验。
3.合作讨论,提高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通过要求学生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的能力,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知识,还能在与同学的讨论中学会合作、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说服别人,达到提高自身综合水平的目的。
二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慢慢地大家都会认为有一技之长会比较好找工作,很多教师由于深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导致教学观念有所偏差,在教学活动中变得重技术教育轻基础教育,这种倾向同样表现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教育改革中正在扭转这种局面,但学生的学习意识却很难被唤回,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有显著提高。如果重视技术轻视素质教育的教学局面不被改变,中职学生的发展则会堪忧,素质上的短板会让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不利于学生今后的长期发展。所以,为了保证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需要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的存在具有重大意义。
三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案例教学的运用
(一)选择案例
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开端,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选择的案例不仅要贴合教学内容,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求有事实依据,选择的案例最好符合当地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主修的专业,这样能更好地引起共鸣。案例的选择需要有真实性、针对性、开放性及时效性这四个特点,真实性就是指案例要有事实依据,具备可靠的来源如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等,真实的案例才能更具有说服力;针对性是指有针对于某一方面的特性,这里着重指能帮助学生理清是非的案例;开放性则是指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能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选择的案例就不能有非黑即白的局限性;时效性即为紧贴社会发展的实事消息,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所选择的案例不能带有过时的想法。
(二)讨论案例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第二环节,同时也是核心环节,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教师提前布置预习案例的任务,学生在正式讨论前有理清思路组织语言,或者是当堂给出案例,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与案例相关的问题。讨论案例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以主人公的姿态对案例进行思考,每个学生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样的,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讨论案例时,学生就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讨论,教师就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学生的思想偏离案例的本质时教师也不要直接批评,而是及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反省,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这样才能达到讨论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给出这样的案例:甲在网上买了一袋食品,甲在货物送到并亲自签收后开封品尝,发现与之前购买的食品味道不同,便向卖家投诉要求退货并赔偿,但卖家坚持食品质量没有问题并以食品已拆封为由拒绝赔偿。在此案例的基础上,可以讨论以下问题,“卖家是否有立场拒绝甲的要求”,“甲是否能对卖家进行投诉”,“甲作为消费者应享有哪些权利”。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思考,提示几个关键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想法进行交流后,再派出代表面向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同学生的见解都能有提出来并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的机会,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能对理论知识加以运用,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分析案例
案例最后的分析就是对案例进行的总结,这一环节的主体部分是教师。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及讨论,提出有关讨论的总结性意见,指出看待案例的各个角度的优势及不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在分析时不能忘记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需点明案例的关键之处,并为学生解答疑问,引导学生在不偏离案例及教学原意的情况下对案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案例选择技巧
(一)身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案例教学要求案例具有针对性,还需要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所以案例必须有事实依据而不能是凭空捏造或者是小道消息。案例的真实细节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才能引导学生更加认真地思考案例的相关问题。而身边的案例也不能胡乱选择,要严格选择符合真实性、针对性、开放性及时效性这四个特性的案例,不贴合学生生活的案例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网上选择、较强传播性
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案例选择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向来对网络上的事比较感兴趣,从网上选取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网络上的案例有着最大的缺点——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时严格挑选适合学生讨论分析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需要具备正能量或者批判性,而且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及时更新,避免出现引用过时的不适用于现在的案例的情况。
五案例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肩负着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使命,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较高要求,而案例教学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不能取代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案例选择时也要贴合实际生活以及教学内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教师也需要具备能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正确思考的能力,选择的案例需有目的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案例选择方向,与专业相关的案例选择时最好使用成功人士的案例,用以提高学生的自信。
六结论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中职学生德育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学在不断地改革中要更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金张泳 单位:福建经济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雁.浅议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5,(37):172-173.
关键词:微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微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25-02 收稿日期:2016-06-20
课题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无锡市教师专项课题“中职德育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课题主持人:李青)研究论文。
作者简介:李 青(1981―),女,中学一级教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中职德育。
目前,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普遍不高。如何点燃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发挥德育课应有的功能,是中职德育老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从微课教学的特点看,它是较适合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的。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程的特点
根据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给出的定义:“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结合其他的一些有关微课的定义,笔者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之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由一系列相对独立、开放的学习资源构成的支持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短小精悍的课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短小精悍,目标明确
一般来讲,从时间上看,微课教学视频的时间在10分钟之内。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一时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它的内容和目标都是有针对性的。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某个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某个知识点。微课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特点,设计出微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资源共享性
微课程资源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现的,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播放。因此,学生可以在线进行观看,也可以把资源下载以后在自己的手机等设备上进行观看,并且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学生分享的学习心得体会也给教师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微课程的资源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3.应用广泛性
微课程的教学资源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因此,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学习就不像传统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学习空间。
由于微课程的资源是可以反复观看的,这就非常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及时掌握课堂的知识,有了微课程资源后,学生可以查漏补缺,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中实施微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许多中职生对德育课非常的不感兴趣,所以中职的德育课堂一直以来都比较沉闷。但是中职的德育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法律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德育课上采用微课教学,能够起到以下几点作用:
(1)实施微课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德育课的微课,可以是一段具有针对性的视频,也可以是教师声情并茂的知识点讲解。其多样化的形式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比如,笔者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的“做人以德为先”时,事先录制了《老人倒了,扶不扶?》的微课程资源,放在QQ空间上让学生观看、讨论,学生可以在下面留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道德课的教学,就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没有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而微课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许多学生在空间留言,少了些课堂的枯燥和不情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施微课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学课时问题。
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实习教学,一般的实习时间短的2~3周,多的高达6周以上,这样,课时的教学内容就要压缩或者简单化,而实施微课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比如,笔者所执教的班级实习时间有5周,除了按正常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外,还录制了相应的微课内容供他们学习。如第十一课《公正处理民事关系》教学中,公民(自然人)和法人两个名词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更好地让他们理解,我用微视频制作了有关两者特征的视频,并加以图片和事例说明,放在QQ空间里让学生学习,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因此,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可以很好地做到既有内容又有形式,节省课堂时间的同时也节省了教师的精力,能够切实地提高课堂效率。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育课在学生的心目中,一直都是说教的、空洞的,尤其是“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道德课的内容,学生更是难有学习的兴趣。在讲授第三单元《知荣辱,有道德》的内容时,笔者选取了《道德观察》节目中的一些内容,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制作了相应的微课资源,放在网上,供学生学习,有的资源也会放在课堂上使用。比如,制作了微课程《叩想沉寂的心灵――你所不知道的老师》,这则微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到: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引起了学生很大反响,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生活有时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人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还是有一些道德高尚的人,做着让我们感动的事。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行培养。笔者通过制作微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通过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升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的能力
微课程的制作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以笔者自身为例:从开始接触微课,不知如何做微课,到自己熟练做微课,中间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磨炼。如在专门的微课网上学习别的老师的微课资源;学习制作微课的方法;下载相应的微课制作的软件。这些都使我自身获得了一定的提高。
三、微课程设计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本,微课程的设计也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微课。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他们的个人生活体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些生活体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着力点,并且构成了学生新的认知基础。 尤其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更加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经历的紧密联系。所以,在设计微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比如,前面所讲述到的微课《老人倒了,扶不扶?》就是让学生去分析生活中的“奇怪”现象:老人倒在地上,路人不敢扶,怕被讹诈,导致老人出现生命危险;老人被车撞倒在地,好心人去扶,却被讹诈为肇事者。让学生讨论: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发生吗?你亲身经历过吗?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发现,他们有的是亲属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有的是周围邻居遇到过,甚至还可能是自己碰到过。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更容易接受老师所讲解的知识。
(2)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整合微课资源。
学生每一次的学习行为都是建立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的。为了提高微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设计微课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原来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对新旧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科学地预设微课教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旧知识,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迁移,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有完整性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但目标明确”,“短小”不代表不完整。因此,德育课的微课一方面在结构上要有完整性,即在结构上必须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需要配套的练习和反馈。另一方面,微课所呈现的知识内容也必须是完整的,即微课的内容是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
四、微课程应用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学生的反馈
当微课资源在网上之后,教师要统计学生的观看次数,统计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所以,教师要有适当的监督,监督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习题检查、小组交流等。
2.要对学生有引导
教师制作微课程时要设计适当的问题,不能因为录制现场没有学生就省去提问的环节。适当地提问,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时间,能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当然,这些问题也要像在课堂上的提问一样精心设计,层次多样化,才能达到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学改革也面临着新的局面,微课作为新事物,我们要明白它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它与传统的政治课堂是相互促进的。只要微课运用得当,相信它一定能够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关于微课的运用研究是一个延续性的、有待深入开展的论题,今后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钟海青.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 (10).
张 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35).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的新尝试
新教材全面贯彻了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较2009年版与2001年版两本教材,可以发现新教材在理论体系、阐述方法等方面均作了一些新尝试。
第一,从理论体系来说,新教材摆脱了旧教材的大而空、不实用的理论体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整本书分成了道德与法律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道德的内容,第二部分为法律的内容,在第一部分教会学生一些职业道德规范之后,从道德(人们心中的法律)很自然地过渡到法律(外在强制的道德),帮助学生学会做守规矩的人、做具有法治精神的人、做维护宪法权威的人、做会用法律维权的人、做善于同违法犯罪斗争的人、做依法从事各种民事活动、经济活动的人。将知识融于实际,这样的理论体系还是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在授课之间,稍微一点拨,学生便有了对本书的大致了解。
第二,从阐述方法来看,新教材也是形式各一。处于中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是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刻,让他们通篇阅读文字,听大道理,容易引发反叛思想,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新教材一反过去的模式,设置了很多切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议一议,想一想的局面,自己讨论分析得出答案。
总之,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以上几点改变让师生真正达到了交流,真正地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新教材的瑕疵及其矫正方法
1.关于自然人的定义
新教材(121页)对自然人的理解为:民法通则称之为“公民”,指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笔者认为有所不妥。我们知道,对一个名词所下的定义,越是详细具体,它所涵盖的范围就会相应缩小,而自然人,在法律上是与法人相对的一种独立的民事主体,它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无论是早产婴儿,剖腹产婴儿,人工授精婴儿还是植物人,无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残疾人、无国籍人、双重国籍人等等都在自然人的范围内,不因其性别、民族、年龄、种族、政治立场等因素的不同而被排除于自然人之外和剥夺行使民事权利的资格。究其原因,还是受过去的教育模式影响,凡新出现一个名词,必给其一个名分,给它下一“科学”定义,殊不知,这样不仅不科学,还给学生及老师带来困惑和不解。
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大可不必给它下一个结论,只要给学生了解一个事实就行了,即让学生知道自然人是与法人相对的一种民事主体,但它与我们平常讲的公民不完全一样,公民是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它属于政治范畴,而自然人不仅包括本国公民,还包括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人和无国籍的自然人,它比公民范围要广。
2.关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新教材(120页)在讲到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时一句话带过说始于出生,止于死亡。笔者在授课时学生常常会提出很多问题。
对于出生,通说理解为“独立呼吸说”的出生就行了,对于胎儿的继承这一例外,给学生讲清在分割遗产时,应保留遗腹子(即胎儿)的继承额就行了。对止于死亡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材理应对此做一个阐述。在法律上,死亡分为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两种。自然死亡,即在医学上认定呼吸、心跳、脉搏停止,瞳孔放大的死亡标准。由于死亡多发生在医院,医学上的死亡标准实际上就是法律上的死亡标准。自然人的死亡是重要的法律事实,不仅发生死亡人权利能力终止的法律效果,而且还发生关系到他人的法律效果,如继承开始,婚姻关系消灭,人寿保险合同的条件成就等。而同样会产生这些法律后果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宣告死亡:如去年发生的3.11日本9.0级大地震,很多自然人无法找寻到尸体,不能认定是自然死亡,法律于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早就立下了规定,当自然人在意外事故及战争情况下下落不明满2年,在通常情况下下落不明满4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该自然人死亡,同时产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后果。
综上,笔者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止于死亡。这里的死亡要讲清楚既包括自然死亡也包括宣告死亡。
以上几点,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谨为新书的出版,并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谈以上浅薄的看法,以使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