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02:3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科学方法论》是2014年06月16日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景燕。
2、内容简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任务和目的,要完成这种任务和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此,方法包括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科学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科学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学习科学方法论有助于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搞好科学研究,并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中提升出新的方法,从而推动科学方法的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1.千方百计调动兴趣,找到学习素描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描训练过程中,构图、形体、结构、明暗、质感、空间感等是这门课的主要训练内容。素描这门课课时较长,易枯燥,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但素描需要自己的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进而迸发智慧的光芒。那么如何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欣赏优秀作品,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的赏析。在欣赏的过程中,悟透艺术精髓-优秀的素描作品看起来简单,但是却作为经典流传的根本所在,从而加深自己对素描的认识:
艺术大家的素描往往是为创作服务的,在生活中有了认识,随之即兴一勾,看起来虽简单,实质是灵感火花的捕捉。拉裴尔见到一个认为很能代表圣母形象的青年妇女,恰巧手边又没有纸,就将其画在了一块薄煎饼上。他的圣母作品之所以传神,正是对生活的真正热爱与细心观察、勤奋实践的结果。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了画家不同的修养、气质。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没有千人一面的现象,好的素描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达。芬奇的缜密细致,拉裴尔的优雅抒情,米开朗基罗的强悍以及强烈的生命张力,鲁本斯的性感,安格尔的含蓄、简洁及质感的表现,凡。高澎湃的激情,毕加索旺盛的创造性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画家的素描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素描艺术所特有的魅力。通过欣赏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乎要跃欲试。其次,虚心向老师学习,看老师的作品,从而产生兴趣,与此同时,对自己要高要求,要对艺术具有忘我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一点特别重要。心中要有一个至高的标准,这标准不是限制素描纸的大小、笔的种类,而是修养出的纯正素质。较好的水平和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这更能激发自己的素描兴趣。
2.多种方法并举,加强科学性
素描因素分析法。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要进行认真把握,进一步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从而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移位、组合学习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训练方法的新的手段。传统的方法是摆好实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在具体作画中,有时只能凭借眼前的实物获取一定的艺术信息,在沉思默想中形成有结构的意向,即创作构成有意识的主体空间。可以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3.虚心求教,感悟精髓,加强训练
一张画是反映作者作画时思维活动的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道德认识的提高过程。紧扣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是学好绘画的关键。在作画的训练中,经常不自觉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法学习,错误、混乱地表现对象,并麻木地进行下去,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状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对象没有整体深入的认识、理解及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没有对感受到的第一印象进行追踪和提炼。而只凭臆造,概念、机械地表现对象。对此问题,要虚心向老师学习,纠正、修改画面的方法。由表及里地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比如:当发现形不准时,科研向老师求教,谈谈作画时怎么想、怎么看和怎么画,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方法,以便老师给予相应的微观指导,从而学会运用正确的方式去学习,这样就会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4.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检验自己的成果
一、调整教材的编排体系 突出知识专题的讲练
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材、教师、学生三元素组成的。其中,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蓝本,它限定了知识的范围,控制了教学的标高,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脱离教材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但教师完全照本宣科,即使学生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也无法适应培育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吃透教材的知识结构,合理地组编知识专题进行教学。
1.按知识的有序性调整章节顺序。
2.按知识的网络性组编知识专题。
二、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们获得理性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是化学能力结构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化学材料,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形成感觉、知觉和观念,进而通过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定律和学说,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如何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因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取代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来直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看法是偏颇的。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很有必要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在100多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产生了大量的积极成果,主要包括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温奇、吉登斯等为代表的众多社会科学家系统创建的两对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及对它们所做的种种有益的综合研究。就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而言,后一种研究的积极成果意义更大,因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史上,韦伯、温奇、吉登斯等社会科学家试图将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起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则是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吉登斯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中,立足于解释学立场也尝试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以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来开展社会学研究。吉登斯同意温奇对韦伯的质疑,即认为韦伯“错误地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可以采取一种逻辑上与自然科学特征相同的因果关系形式(如果不是在内容上)”,并进一步以他称之为“能动者因果关系”的理论探讨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
吉登斯又通过建构“结构二重性”理论来综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认为,“结构二重性”(dualityofstructure)指的是“�Y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与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为,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为的生产与再生产。”因而“在结构二重性观点看来,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
总体而言,他们的努力都加深了人们对于人文科学的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论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综合它们的基础的理解。这无疑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
二、基于唯物史观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或哲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或哲学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人们对于社会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观点就是所谓的社会哲学,以这一社会哲学指导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现象就是所谓研究社会的方法论,即社会科学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社会哲学为基础的。
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两对相互对立的科学方法论,即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它们分别以两对对立的社会哲学为基础。
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以“社会独特论”和“社会类似论”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社会独特论”认为社会虽然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社会一旦产生就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从而与自然区别开来。社会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种人文或文化现象,是人的主观活动的结果。因此,在“社会独特论”看来,既然社会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独特的人文或文化现象。那么不应照搬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学方法(实证的方法),而应运用人文科学方法(理解的方法)来研究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社会类似论”认为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的~部分,社会是一种“类自然现象”,具有类似于自然的客观特点和规律。因此,在“社会类似论”看来,既然社会是一种与自然相类似的现象,那么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学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对于研究社会现象也应是十分有效的。
摘要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上好科学课,已成为科学课教师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课
科学课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本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
一、认真做好实验,客观展现科学事实
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一味地空洞说教,也得不出实验结论。
例如在“白光的分解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地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再如在“凸透镜有成像功能的实验”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收集事实、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推广应用”的多种方法的组合,从而使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距纸屏近,可以成缩小清晰的像;凸透镜距纸屏远,可以成放大模糊的像;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在“不同平面镜中的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很容易认识平面镜是由玻璃和一层银粉构成的,再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使学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物与镜和像与镜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左右方向相反。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再现科学原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常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从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中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来导入新课,可以增强观察对象的可见度与清晰度,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也走进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己尝到甜头,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感知,促进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如日食、月食的形成,如果只利用课本上的平面图来给学生讲解,既不形象也不具体,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有些学生对环食的形成和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还是一知半解。为了让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课件来导入此课的学习。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摆放好,并让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关知识。
例如在“小水滴的旅行”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小水滴在大自然中的长途旅行,浏览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特征,并对这些云、雾、雨、雪、露、霜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小水滴的变化形态:气体破时间界限,把水在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课堂新颖性、创新性,扩展了教学容量,改进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他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控制变量法
就是某一物理问题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时,通过控制其中某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看它对物理问题的影响,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例如,我们常见的弦乐器可以发出不同音调,那么弦乐器发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弦乐器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弦的材料及弦的松紧等因素有关,我们先控制弦的长短、材料和松紧相同,让弦的粗细不同,比较粗细对音调的影响,然后使弦的粗细、材料和松紧相同,研究弦的长短对音调的影响,以此类推,逐步进行研究,最后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中物理中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的问题很多,如,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滑动摩檫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物体吸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研究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等。
二、建立模型法
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在用物理的规律对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以便于解决问题,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对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透过现象,从本质认识和处理问题。
例如,生活中简单机械有很多,它们的形状、用途、结构各异,要分别研究它们是难于实现的,初中物理中的杠杆就是简单机械的模型,有了这个模型,再去研究简单机械,就简单多了。
在初中物理中,通过建立模型,简化研究难度的内容很多,如,原子的核式模型;电路图;力的示意图;电动机和发电机模型;用水泵和水轮机使水管中水不停流动,其中水泵就是电池的模型,水压就是电压的模型;滑动变阻器就是生活中各种变阻器的模型等。
三、转换法
物理中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来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苹果落地证明重力存在;马得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影的形成、小孔成像可以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用细铁屑可以很清楚地显示磁场的分布;指南针证明地磁场的存在;扩散现象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铅块实验证明分子间引力的存在;运动或被举高的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用铁球撞击木块,根据木块移动的距离可以知道铁球动能的大小,利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而知道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等。
四、类比法
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物理中的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如,原子结构的模型中,原子核可以类比于太阳,核外电子类比于行星,它们在空间结构和运动方式上都是相似的、利用水流类比电流、利用水压类比电压、照相机类比人的眼睛、电能使电灯发光,同时产生内能散失在空气中,但这些内能无法自动转化为电能类比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利用水波类比电磁波、利用永久磁体的磁场分布情况类比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等。
五、比较法
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具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要认识它们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如果通过深入观察、思考和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很好的区别它们,这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1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逐一研究它们可以分别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他两个因素。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学生恰当地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是桌子传来而不是空气传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实验,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 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他器材不,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
3 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的情况,从而推导出哪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他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4 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学生看得见而且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
5 图像法
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像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像,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
6 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
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后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杠杆在使用时,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或多或少会引起形变,然而在研究中把这些形变忽略不计,这里就把杠杆经过理想化的处理,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的原理。
一、物理思维方式的培养,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培养。
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与复杂性,决定着每一个物理现象或过程都是具有多样属性的矛盾统一体,因而每一个具体物理事件的发展,不但是一个分解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由此在物理学研究中要不断地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方法,并使他们能够逐渐理解、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于物理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将会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 在教育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然后认识清事物的本质,总结出规律,最后再通过规律了解事物,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通过这个循环,让学生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思维,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用科学的方法将培养能力的形式赋予物理的教育过程中,这样不仅仅是传输了知识,更是达到“育人”的目的。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学习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题,手脚眼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在物理可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师生的生命性,同时最重要的是:“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怎么实施呢?让学生脑海中形成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
1.将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
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教师在寻找这三方面联系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认识领域,并把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转换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
2.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完成的最后一个综合,就是将每节课具体要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是生活的艺术家,学生是生活的艺术家,只是老师经历的比学生多一点,知识多一点,年龄大一点。而课堂则是师生生活的第一线,也应该是师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他们自己的课堂,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生存的技能,对待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勇于进取的精神,人生美好的回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和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留给老师的是美好的回忆,成功的体验,自己人生的丰富,对生活的更加热爱,对生命的更加热爱和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
三、实验在科学方法中的关键作用。
实验是学生唯一的可以自己操作自己探索的机会,看到了现象才会去追求原因,这样就成功的引起了兴趣,同样,等通过实验搞清楚了事物发生的原因及结果后,才会慢慢的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1、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动手实验是是物理教学的学科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理论讲授(也做少量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大量笔头练习”,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将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理解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从而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即“学会学习”。同时,学生动手实验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动手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不少演示实验学生没法看得很清楚,尤其是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亲历性的动手活动,教学中我们尝试了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动手实验,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初中《光的反射》中我们用激光笔、购买的电筒和采制的镜子、花纹玻璃等研究光的反射。通过把手电筒发光调到比较平行,分别在镜面和花纹玻璃上研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用激光笔、镜子和白色硬纸板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学生动手实验,替代原先用激光演示仪做的演示实验;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大烧杯、激光笔和采制的毛玻璃(可以沿玻璃照射,对比在空气和玻璃内的传播情况)等器材的学生动手实验代替原先用水箱做的演示实验。从动手中,学生的好奇心、真实的感受、成功的喜悦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体验。
一、梳理归类,寻找规律,提高自主能力
学生习得的知识要想能够长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主动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掌握其中规律。三年级与第一学段相比,在阅读、习作等方面要求提高了很多,识字不再作为教学的重点,但识字量仍偏大。由于三年识字量的累积,这个学段的学生是最容易写错别字的。教师在期末复习时,应紧紧抓住难写字、易写错的字、易混淆的字,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力求在复习中,集中消灭一批常见的错别字,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汉字规律,形成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例如,复习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300个字,除了常用的读一读、抄一抄、记一记的方法之外,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行集中突破。先让学生准备纠错本,从自己平时的作业本、考查本中整理出易错的字,引导学生初步分析错因(如粗心、缺乏方法等),根据原因对错字进行归类修改。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如让学生当小老师,针对易错的字出题考考大家;学生自己设计题目,开展“挖地雷”(改错别字)等游戏。
针对本册教材识字的重点内容,着重进行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的辨析。比如开展给字宝宝“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自己归类并从中发现规律,如从本册所写的生字中找出带有“氵”的字并组词,还可以给生字开花,如“舀”加“禾”“”;对于特别难记的字,如“鼠”“赢”等,可以开展查字典比赛。教师要善于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复习中获得成就感,既巩固了识字成果,又促进自主识字能力的形成。
本册教材的句子训练,侧重积累比喻句、拟人句,要求能理解意思,模仿表达;初步感知反问句,能进行简单的反问句和陈述句转化练习。期末复习句子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辨析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感知句子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加深对句子的感悟和理解。以比喻句为例,可设计判断比喻句练习,通过练习,归纳出比喻句的特点。比喻句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形式上,比喻词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内容上,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学生掌握了比喻句的特点,理解、运用就容易了。
二、创设语境,迁移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知识积累的复习不能只重视记忆,而要明确积累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语言,迁移运用,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们应注重创设语境,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积累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复习本册“词语表”的329个词时,应巧妙设计词语应用的练习,在运用中加深印象。可以把本册积累的词放到课文内容里进行复习;也可以创设语境,让学生选词填空;还可以选择一些相关联的词让学生说一句或几句话,如请用“光彩夺目”“万紫千红”“挨挨挤挤”“翩翩起舞”等词,描写春天的一个画面。再如,本册教材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了积累古诗佳句、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复习时着重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积累的语句,达到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目的。例1: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林芳的奶奶不让林芳参加,担心她不会照顾自己受了伤。请你用这学期学过的谚语“__________”,劝林芳的奶奶让林芳参加活动。例2:小强平时毛手毛脚的,可做起正事来还挺细心的,真可谓是“_____――_____”(填一句歇后语)啊。例3:明天是周末,浩浩希望和爸爸妈妈去登鼓山,妈妈担心会下雨,浩浩看到夜空繁星点点,很高兴地用一句农谚告诉妈妈:“‘__________,明天是可以登鼓山的。”例4:“云母屏风__________,长河渐落__________”这诗句选自李商隐的《__________》。读着这首诗,便很自然地想起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故事来。这样,通过运用,促进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的内化,丰富积累,进而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整体阅读,前后联系,提高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强调:“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进行期末复习时,要紧扣课标要求,由浅到深巧妙安排,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关于概括段意的复习,要着眼于几种基本方法的运用:1.有中心句就找中心句;2.有关键词的抓关键词,加上首尾来概括;3.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要抓住段落中的重点信息,用自己的话连起来概括。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复习,要注意课标中“初步”这一要求,要选相对容易概括的文章来练习,只要学生大体把握即可,切不可拔高要求,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概括段意与把握主要内容的复习都可先借助学生熟悉的课文进行复习。如复习《翠鸟》第一段,让学生读片段,明确这段描写的是翠鸟的哪些部位,引导学生理清句群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这些句子都在描写翠鸟的什么,在这样的过程中巩固方法的把握。在把握主要内容方面,可利用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引导学生归纳出写景的文章主要内容一般是作者描写了什么地方,怎样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什么的热爱、赞美之情。然后,借用选读课文进行专项阅读训练。在这基础上,选用一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主题鲜明的简短美文,进行阅读专项训练,力求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感情,是阅读的难点,教师要多加引导,也应借助课文进行复习。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中理解意思深刻的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有的同学这样回答:“雨太大了,洪水太凶猛了,那些砍树的斧头都被洪水冲走了。”这就表明该学生没有将这句话和文本中其他信息进行串联,还不会从文章前后联系的角度来理解文章内容。因此,复习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整体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总之,三年级是阅读训练的关键期,教师应训练学生在开始阅读时要静心阅读全文,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印象,在大体“读懂”的基础上力求“读通”“读透”。
四、激发兴趣,乐于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关于习作的复习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习作”阶段目标明确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进行习作复习时,可以把本册习作分成写实和写想象两大类型。对于写实的习作,强调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造假、不瞎编。写想象的习作,力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三年级的孩子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教师要求不能过高。只要敢于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本学段的习作要求明显提高了很多,难度增加了,但是更要关注课标强调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对刚开始接触习作的本学段学生来说,要降低写作的门槛,以激励为主。复习时可以借助文本,分类指导,如指导复习写实类的习作,可以借助《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指导孩子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会父母的爱,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表达父母之爱,然后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自我修改,激励学生把习作大胆地读给同桌听,和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同学之间应多发现对方优点,及时鼓励,并提出修改建议。再设计一些更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如围绕“我是妈妈的开心果”写一段话(提示:用一件具体的事例来表现)。至于想象性作文,也应精选课文复习一些写法,然后针对平常习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选择一些片段让学生修改或扩写、续写;也可以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往哪些方面想象,然后大组交流,让学生打开思路即可,不一定都要求学生动笔写。总的来说,三年级的习作复习应重在激发学生想说想写的热情,增强习作的信心,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提问;原则;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00-0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科学方法教育受到了教育研究者及实践的广泛重视。我国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之一是: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些都要在课堂教学实现,而课堂提问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教学方法,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在师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正是物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然而,在现实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如,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不太深刻、设置课堂问题的难度不太适当、课堂提问的分布不太广泛、对学生的反馈不够具体、对学生的提问不够重视等等。久而久之,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课堂变得越来越安静,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不是积极的回答,而是躲闪老师的眼神,怕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于是,教师自说自话的现象频频出现。因此,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原则、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够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提供实践参考。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原则
1、科学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首先应当注重科学性
对重要的物理概念或规律进行阐述时,教师要用物理学科的术语,注意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例如,在讲比热容时,应当说“物质的比热容”,而不应当说“物体的比热容”;在讲电场时,应当说“带电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电场”,而不应当说“带电体周围的空间叫电场”。当然,在科学性的前提下,课堂提问的语言还要尽可能通俗易懂。
2、启发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启发性,尽量避免低效或无效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这些问题缺少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尽量避免这种无意识的口头语,提问时注重问题的启发性,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3、难易适度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容易,又不能过于困难。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够得出答案。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对其不屑一顾,失去参与课堂提问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而放弃思考。因此,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度,避免课堂提问效率低下。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方法
1、直接提问与间接提问
直接提问就是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如,“什么叫加速度”、“什么是电场强度”等。直接提问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间接提问是欲问A,先从B开始。例如,“如何使小磁针的南极变为北极?”、“如何使己经退磁的小磁针重新磁化?”等都是间接提问。间接提问有助于学生疏通思路,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2、正面提问与逆向提问
正面提问就是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逆向提问就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两种提问交替进行,可以促进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磁场”一课中,教师首先正面提问:“磁场线有何特点?”学生做出正确回答后,再逆向提问:“两条磁场线是否可能相交,为什么?”通过这两种提问交替进行,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广泛提问与特定提问
广泛提问是针对全体同学,特定提问是针对某一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选择,有时在同一个问题中会用到两种方法。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复习课中,先广泛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分别请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
1、设计问题的策略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提问过程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没有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没有好的提问效果。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首先要选择提问点,要在重、难点处提问、在蕴含物理原理处提问、在与生活相关处提问。其次要设计问题的难度与梯度,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能完全超越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即设计的问题要落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最后要设计问题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2、发问的策略
教师要把握好发问的时机,用和善的语态与学生交流,并还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3、导答的策略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的回答离题较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靠近问题的实质;在问题较难时,教师要分解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最后,在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可以转叫他人把问题补充完整。
关键词 : 化学教学;科学方法;必要性;
一、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
(一)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双向发展。在实践生活中,形成能力的基础就是科学的知识以及方法。所以说,如果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有能力,这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而科学的方法可以作为搭建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一般而言,如果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学生就具有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的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在基于科学方法的条件下,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条件。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因为找不到知识与能力的交叉点,找不科学的方法,所以,导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有机地结合,学生也就没有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教师要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以实验的方法为入手点,结合实验的原理和目的,确定实验的装置和器材,进而来完成实验过程,这就是一个完整实验的基本程序。
(二)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化学教学的境界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国现行的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科学方法大多蕴藏在教材知识的发展中,所以,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有意识地将学科的方法导入化学教学中。比如,对于教材中一些重点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模拟一些研究过程,使得教学过程基于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学方法教学,让学生可以切实地体验到知识的获得,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白了知识的来源以及过程,进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得化学教学的境界得以提高。
(三)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发挥了教学的长远意义。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探索新的知识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基础。因为,人类知识的全部,不仅包括知识知识本身,同时,还包括了学习知识的科学方法。对于教学而言,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提高,顺应这个时展的需求。而科学方法的引导可以保证学生快迅地发现新的知识和技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授了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教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的科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方法本身不只局限于化学学科本身,而且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科学领域。比如:实验、观察、归纳、分析,总结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基基础的方法,其适用范围比较普遍,是人类终身学习不可缺少的素质。总之,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学校教育具有了生命力,更具有长远意义。
二、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的相关策略
化学学科注重实验教学,这就决定了化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分析和观察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化学中的学习方法有很多,比较观察、归纳、分析以及综合等等,教师在教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科学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化学教学的成败。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实施:
(一)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地模拟与示范。科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讲,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就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利用一些探究的教学活动,做好科学方法的模拟和示范,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科学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了解了相关的应用规则。
要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和示范,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师要掌握足够的科学方法知识,并且领悟其中的奥妙;二教师在了解了科学方法的规律的基础上,并要保证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典型性;三是要强化学生对科学方法应用的练习。总之,教师对科学方法的不间断的模拟和示范,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方法的精髓,同是,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的示范,让学生从中感受和领会,并对学生做巧妙的引导,进而提高学生的良好的应用科学方法的素养。
(二)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渗透和练习。我国现行的教材中往往渗透了科学方法的内容教学,因此,教师要实施科学方法教学就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寻找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教育,进而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明白科学方法的作用价值。而且,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那么教师就要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的初期过程,要注重以实验的教学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掌握更多的知识,当教学进入到中期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个时候 可以适当地采用分析类的思维方法,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到了教学的后期则可以运用综合,类比等一定的思维方法,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化学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有其必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显著性。
参考文献:
[1]刘裕晗.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0,(2).
[2]王民.浅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原则与教学方式[J].教育论从,2011,(5).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78-01
物理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物理是对己有的物理规律的一个有组织的学习过程,它虽不像物理史上建立物理规律那样曲折漫长,但也是极其复杂的,需要在一定的背景知识指导下,对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
一、学习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
1、实验归纳法。初中物理建立规律最常用的方法是实验归纳法,即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归纳,从中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或建立假说,再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这样就可以建立与发现物理规律。如牛顿第三定律、焦耳定律等等。
2、演绎推理法。演绎推理法就是从己知的规律或理论出发,对某些特定的物理现象、过程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在一定范围内的新结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形成规律。采用这种方法发现的规律,一般叫做定理或原理。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
3、假说方法。假说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假定性的科学解释,它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和研究方法。当研究过程中遇到一种新的事实,运用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时,人们常常提出仅仅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实验为基础提出新的解释,就是假说,假说被证明是对的就发展成为理论,假说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分子动理论假说等等。
4、等效方法。等效方法是根据等效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保证某些特定方法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事物代替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事物进行研究,使研究变得简单。换句话说,是在保证物理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绕过解决复杂问题所遇到的障碍,对问题或问题的部分要素进行变换,通过变换,把相对不熟悉的、比较复杂的、现有知识难解决的问题,转化成较熟悉的、更为简单的用己有知识便于解决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5、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在决定事物规律的多个因素中,先控制一些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观察实验,如此多次进行,然后再综合出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也叫单因子实验法。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6、在初中阶段物理中出现较多的其他几种科学方法:直接定义法、实验归纳法、比值定义法。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出现最多的科学方法是直接定义法,像压力、摩擦、大气压强都是直接定义的。可见,在初中阶段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大多数都是直接定义的,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大量的物理概念都是刚刚接触,这些物理概念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漫慢积累的,规定的名词,慢慢的流传下来,被大家所接受的。符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思维特点。再就是实验归纳法,像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杠杆的平衡条件等等都运用了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在初中阶段实验归纳法比较多,这也符合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物理学的特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实验开始。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会的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的基本能力。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因此,他们对实验大多数呈现较强烈的直接兴趣,初中生还具有强烈的操作欲望,尽管他们的操作动作还很不协调,所以在初中阶段大量的实验归纳法的运用是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的。比值定义法也是出现频度比较多的科学方法,初中阶段的重要的概念有很多用到了比值定义法。比如说密度、速度、压强等等。可见比值定义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比值定义法前面己经做了详细的阐述。
二、按照科学方法的逻辑来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目前的教学,往往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程序。这样做虽然也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并且是零星的、不连续的,收效甚微。由于科学方法并不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而是有它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所以使得科学方法既不易学习,又不易掌握。如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进程,即把方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则情况就大不一样。这样来进行教学,把科学方法体现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教学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一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的内涵,并得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