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科技

医学科技

时间:2023-02-24 20:2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科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科技

第1篇

1.1把握创新方向

坚持战斗力唯一的根本标准,充分认清军队医学科技创新对生成和保障战斗力的重要作用。坚持医学科技创新服务官兵、服务部队的正确方向,切实把解决卫勤保障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坚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聚焦到完成平战时卫勤保障科研任务上来,坚持在选题上充分结合医院担负的使命任务,充分结合体系部队官兵的实际需求,充分结合医院的传统优势和科研特色,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科研,为增强卫勤保障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2强化创新意识

在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掌握一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项目,才能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引领[5]。因此,首先在课题选题时就必须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及实用性等原则,保证后续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学会查阅中外文献,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

1.3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义务,同样也是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人人皆要为、人人皆可为。医院要提高全员全程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分层次分类别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科研目标任务。广泛依托科主任、中青年骨干、高学历人才开展院内科研学术讲座,依托科研能手传授创新经验,依托地方高校、军内专家开展统计学、循证医学等科研基本方法的指导[6],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技能。完善科研沟通协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1.4打造科研品牌

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但科技创新如果只停留在申报课题奖项、上,没有做好转化运用、形成品牌效应,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暗淡无光。因此,要围绕“科技兴院、技术强院”的建设思路,以“跟进国际前沿技术、开创国内创新技术”为目标,贴近临床需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集成创新,搞好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品牌。

2对策

2.1坚持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深化科技工作改革

着力强化全院人员“科技兴院、科技兴医”的意识,坚持把医学科技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注重搞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修订完善《科技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对科技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重点表彰,对SCI论文实行分层次奖励,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及军事题材科研工作扶持力度;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明确课题资金的使用范围[3],逐个项目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本,控制不合理开支;对课题研究、申报实施统一计划管理,强化全程跟踪、全程评价,确保科研任务有效落实。加强学术活动管理,承办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力度,提高医院学术影响力。

2.2坚持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龙头,加强军事医学科研攻关

坚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指导,紧贴热点地区、应急卫勤作战样式和战斗力维护开展科技创新。以训练相关疾病和战创伤防治、野战救护为突破点,以体能储备、心理素质、野战救护信息平台等服务战斗力因素为重点方向,开展军事特色科学研究,力争形成高质量的军事医学科技成果。院级重点课题立项,设立创新基金[4],鼓励科研骨干积极开展军事卫勤科学研究,对卫勤研究实施政策倾斜,结合医疗“三送”、代职和挂钩帮带等活动,与体系部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搭建军事医学科研合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2.3坚持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打造学科品牌

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打造“六大基地”(大器官疾病诊疗、疑难危重病救治、地方特色病防治、器官衰竭替代、百岁老年病康复、目的地医疗示范基地),发展“三大学科群”(部队常见病训练伤战创伤救治、特色优势品牌、潜力弱势学科群),重点建设老干部保健、高血压管理、胸痛、腹痛、头痛、肿瘤介入诊疗、甲状腺疾病防治、临床检验“八个中心”。全面实施资源整合,在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实现“基地”、“群体”、“中心”品牌的整体提升。

2.4坚持以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为方针,培育创新人才

第2篇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并出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75例,其中男42例,女33例,平均(51.2±13。8)岁;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及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18例,单形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9例,频发室性早搏28例。将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成①利多卡因治疗组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平均(52.9±11.3)岁;出现室颤及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单形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8例,频发室性早搏8例。②胺碘酮治疗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51.4±12.8)岁;出现室颤及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7例,单形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12例,频发室性早搏9例。③胺碘酮联合CP治疗组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4±13.2)岁;出现室颤及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7例,单形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频发室性早搏9例。三组间的年龄、性别、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其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先进行同步或非同步直流电复律1~3次。如电复律无效或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给药方法为:①利多卡因治疗组:立即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1.5mg/kg,无效者5~10min后重复相同剂量,静脉注射总量不超过300mg,有效后1~4mg/kg静滴维持,每小时不超过300mg,并逐渐减量。②胺碘酮治疗组: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胺碘酮方法是:初始负荷剂量为300mg溶于10~2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内10min缓慢静推,无效者3~5min后再推注150mg,维持剂量为1mg/min持续静滴6h。对反复或顽固性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必要时可以再快速静推150mg。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000mg。其余快速室性心律失常静脉注射胺碘酮方法是:150mg用10min以上时间缓慢静脉给予,随之以1mg/min静脉滴注6h,然后以0•5mg/min静脉滴注18h以上。对复发性或耐药性心律失常可每10min重复给予150mg,直至最大总日用量2000mg。③胺碘酮联合CP治疗组:在胺碘酮治疗组给药方法基础上同时加用CP(2•0g/次静脉滴注,1次/d,连续3d)。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持续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监测,随时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用药前后心律、心率的变化,每日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并测定QTc。疗效判定标准:室早或室速消失,室颤复律为显效;室早减少≥50%,室速或室颤24h内未复发为有效;重复用药室早无明显减少或室速、室颤反复发作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临床疗效的比较

胺碘酮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92.3%,与利多卡因治疗组总有效率57.1%相比较,χ2值分别为5.03和6.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胺碘酮治疗组、胺碘酮联合CP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利多卡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显效率为65.4%,与利多卡因治疗组显效率33.3%相比较,χ2值为4.78,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胺碘酮治疗组显效率与利多卡因治疗组显效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在显效率方面,胺碘酮联合CP治疗组疗效优于胺碘酮治疗组和利多卡因治疗组。

2.2不良反应

胺碘酮治疗组28例和胺碘酮联合CP治疗组26例(共54例)中2例血压下降,3例窦缓(心率<50次/min),1例出现Ⅱ°Ⅱ型AVB,4例出现浅静脉炎,分别给予升压药物、减量或停用胺碘酮等处理后上述不良反应消失。

第3篇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为提高医学科技查新部门和查新者之间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保证决策支持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和科学性,为科技成果的评估提供客观依据,保证医学科技查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防止重复研究开发造成的人力和物力浪费,有关部门很有必要引进信息管理软件。信息管理软件能够实现医学科技查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通过医学科技查新管理软件,工作人员可根据查新项目的需要修改、跟踪、管理、查询、统计医学科技查新记录,提高查新工作效率,提升医学科技查新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医学科技查新一般由查新机构、查新人员、查新项目、查新委托人(组织)、查新报告等部分组成。流程包括委托人委托查新,查新机构受理查新、订立查新合同、检索文献、撰写查新报告,审核员审核、提交和归档查新报告等。按查新的目的查新项目可划分为科研立项查新、科技成果鉴定、新药报批查新、专利申请查新四大类。按医药卫生查新项目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可分为生物科学查新、预防医学查新、卫生学查新、临床医学查新等。根据查新的分类和工作流程,查新信息管理软件应包括查新项目基本信息模块、查新委托书模块、查新报告生成模块、打印报表模块、统计查新模块、系统字典等七大部分。查新项目基本信息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建立查新项目的电子档案,包括项目中英文名称、项目编号、学科分类、查新目的、项目技术要点、委托人(组织)基本信息(名称、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地址等)。查新委托书模块功能是建立合同模板、委托书编号、签署日期、提交日期、委托者查新要求等信息。查新报告生成模块的功能是根据文献检索的结果和审核员的审核情况自动生成查新报告。打印报表和统计查询模块具有提供查新项目的电子归档、多条件统计、查询、分类、工作量统计自动生成报表格式并打印等功能。系统字典是系统初始化和相关字段定义模块,该模块具有查新人员、委托单位、学科分类、系统用户管理表的记录修改、添加、删除、定义等功能。

    2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方法与检索技能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工作暂行规定》(于1997年颁布)中规定: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必备的检索刊物是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草药)和美国医学索引。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药卫生科技查新人员必须充分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目前,查新人员必查的数据库是CBM、CMCC、MEDLINE和PubMed。国内辅助的数据库有: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及各种科技期刊和报纸。国外的辅助文献资源有:SCI、El、ISTP、DER、WENT、ACS、SPRINGLINK和美国化学文摘等数据库,DIALOG和STN国际联机检索系统。为了提高科技查新工作质量,查新人员要制定好检索课题的全盘计划或方案,掌握查新技术,明确检索要求,选择检索工具和范围,合理制定检索策略,充分利用检索系统的各种功能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检索效率。

    2.1明确检索要求,选择检索工具

    科技查新时选择的数据库,其学科专业范围要与检索课题的学科专业相吻合。在进行国内外查新时,首先,要选择国内外较大的综合性数据库,如: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E(I工程索引)、CNK(I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及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其次,要选择与课题内容相关的专业数据库,如检索医药卫生类课题,就必须选择CMC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等数据库。再次,如果是应用类课题或方法研究类课题,还应选择专利数据库等。

    2.2合理制定检索策略

    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为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信息来源,数据库涉及的内容、检索手段、着录格式和字段、检索结果的格式等各不相同,要求查新人员熟练掌握每个数据库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课题选择与内容相符的数据库。检索策略是指为实现检索目标而制定的全盘计划和方案,是对整个检索过程的谋划和指导[2],并按照该数据库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策略进行检索。医学文献检索有医学主题词表,CBM和PubMed的每条记录都标引主题词,提供主题词检索途径,为此,查新人员要注意检索与医学主题词对应的各种形式的自由词及下位词,尽量提高检索效率。例如,检索“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研究”课题,在CBM数据库中用主题词“结核[扩展全部树]/药物疗法,中西结合疗法,中药疗法,中医疗法,中医药疗法”来得到检索史①,用主题词检索“肝炎,乙型/全部副主题词”来得到检索史②,再用关键词检索“肝损害”来得到检索史③,最后在“检索史”下将3个检索式用AND连起来检索,有关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损害的文献就将以标题形式显示出来。而其他的网络数据库如CNKI、维普、万方等都不能实现医学主题词检索,查新人员可以结合上述CBM的检索结果,选择“题名、关键词、文摘、作者、机构、刊名、分类号”等适当的检索项进行检索。当检索不到相关文献或密切相关文献为零的课题对,查新人员要检查原因,不断调整检索策略,直至制定出完善的检索策略。

    2.3正确处理查全率与查准率的关系

    查全率是指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索系统中相关文献问题的百分比;查准率是指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出文献总量的百分比。有关调查显示,课题的查全率一般为60%~70%,查准率为40%~50%[2]。对于查新检索来说,要求的是高质量的检索结果,查新既要有高的查全率又要有高的查准率。查新的目的是了解课题的新颖性和先进性,为决策提供参考。所以,查全是前提,它能如实地反映课题的新颖性,防止低水平重复。尤其是科研立项、专利查新等,一旦漏检容易造成重复劳动,给委托用户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损失。但对于已经取得成果的课题查新时,则可以以查准为主,在准的基础上尽量求全,以便进行比较、借鉴,从而进行对比分析。

    3提高医学科技查新人员素质

    医学科技查新人员是完成查新的第一要素,是保证查新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查新人员,除具有敬业、务实和探索精神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掌握情报检索技巧。在查新过程中,查新人员应认真对待每个课题,遇到陌生专业的课题时,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完成课题查新。同时要多学习新的检索方法和技巧,通过与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参加查新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定期浏览专业网站等途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医药卫生查新工作水平。

第4篇

    1.科技查新概述

    科技查新是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对比分析,依据《科技查新规范》,对科技项目的新颖程度做出判断的信息咨询活动和文献查证工作[1]。科技查新是将文献检索、情报调研、对比分析三者相结合,它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基础,以对比分析相关文献和信息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撰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因此,查新工作对年限、范围及程序都有着严格规定,对查新结论客观性、鉴证性、准确性和明确性都有着具体要求。

    2.医学科技查新的相关问题

    2.1用户对科技查新工作的认识不足。科技查新工作不同于单纯的文献检索,为了证明用户研究课题的新颖性,需要对相关课题进行系统有效的查证,通过在庞大的文献信息中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获得客观准确的结论。然而,现状是很多用户对科技查新工作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查新工作的有效进行。其中,主要分为三类人群:其一,客户在提出课题查新申请时,无法准确把握课题的新颖性,缺乏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点和研究进展的准确认识。其二,客户在设计课题初期,由于信息检索能力的不足,使得获取相关文献过于盲目,确定课题过于仓促,这些课题在初检时就会被否定,从而增加了查新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查新工作的效率。其三,一些用户在提出检索申请时用词表达故意含糊,人为的给查新人员造成了工作上的障碍。

    2.2科技查新信息的资源不足。查新工作信息量庞大,需要对相关文献全文进行仔细阅读,从所查文献的观点、方法、结论等多方面与用户课题进行对比分析,对用户课题的新颖性做出客观、全面的证明。中文数据库对期刊论文的资料相对比较完整,而一些专利文献、会议文献的原文资料就难以获得,往往只有题录和文摘,凭此得到的查新结果难以让人信服。外文数据库方面,检索费用较高,数据库种类及资源有限,原文获得途径狭窄,也给医学科技查新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科技查新信息的资源不足,不但影响了查新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也使得用户产生对查新结果的质疑,降低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公信力。

    2.3科技查新人力资源的调配不当。在科技查新的工作系统中,包含了:科技查新员、查新审核员、受理查新及接待咨询的人员、查新报告整理与提交人员等。查新工作需要各个环节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各行其责,使得科技查新工作形成有效的一体化工作体系。然而,科技查新工作中时常发生人力资源配置适当,专业人员“失位”,非专业人员“篡位”的混乱现象。从查新委托开始到查新报告送出的整个过程中查新审核员都必须进行全程监控,其中对查新报告进行审核,保证查新课题新颖性分析的准确及查新报告的客观全面,是查新工作最重要的一道关卡,也是查新报告质量的最终责任人[2]。

    2.4科技查新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医学科技的发展迅速,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层出不穷,医学研究信息量的不断增大,再加上新信息时代,检索方式方法的不断升级更新,使得医学科技查新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虽然培养了工作人员的基本检索技能,但是课程设计相对落后,更新的速度赶不上检索技术的发展。同时,工作人员也没有符合自主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及时锻炼检索技能的基本要求。所以,如何优化文献检索课程,培养科技查新人员的自我提升意识是解决科技查新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的基本出发点。

    3.医学科技查新相关问题的定性分析与工作对策

    3.1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与用户进行有效沟通,是医学科技查新工作的必要条件。每次受理课题时,工作人员需要将查新委托要点、查新工作内容及流程向用户阐述清楚,耐心指导查新委托书的填写。此外,查新人员必须在用户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和用户进行有效交流,旨在弄懂课题内容的同时确定课题的新颖性,从而为查新工作提供准确的检索词和恰当的检索策略。当查新结果与委托人意见出入较大时,应首先与委托人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于用户要求更改查新结论的意见,应向有关专家咨询后再做决定。要做到查新过程的全面客观,查新结果的有理有据。

    3.2完善文献数据系统。完善文献数据系统,对提高查新的工作效率,增强查新工作的公信力有着决定性作用。各查新单位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医药相关信息资源库建设,通过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医学科技查新的数据资料系统。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实现网上馆际互借,从而节约检索费用,拓宽信息资源,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为查新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提供保证[3]。

    3.3优化人力资源调配,强化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效配置查新工作的人力资源,形成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一般文员为辅的人员构成体系。这样使得专业人员从繁杂的辅助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注意力专注于医学科技查新和审核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一般文员,都要对其进行终身的职业培训。不但旨在增强其专业技能,而且注重于培养其主动提升自身能力、乐于并善于交流的职业素养。

第5篇

1医疗机构要依托自己的特长开创发展新局面

在众多不同级别的医院中,即便是在二级或一级医院,甚至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很多类似省级市级重点专科或特色专科的专长。因此,这些医疗机构应依托自己的特长,搞医学科学研究,开发和挖掘中医药宝藏。例如:某一医院有治疗烧伤的特长,就有条件和机会开展与烧伤医学科学相关的研究。首先可依靠烧伤专业医疗技术特色,研发新的医疗器械。一则烧伤专业医疗技术比较特殊,烧伤病人的安置和环境的处理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从这些方面下手,研发新的医疗器械,将会有新的突破。二则可借助人工设置的环境,如烧伤病房温度和空气流及灭菌的调控,大有文章可做。三则烧伤病人病变大都在体表,通过物理的方法,预防和治疗感染、促进患处愈合、减少和治疗瘢痕等领域,很有希望出新产品。其次,可依靠医院烧伤专业医疗技术特色,研发新的烧伤膏。烧伤治疗中西医结合已很普遍,烧伤病人比较集中在有烧伤治疗经验特长的医院,为研发新的烧伤膏奠定了基础。可利用专家的验方为基础,设计烧伤膏的成分,然后,进行临床研究,把湿润烧伤膏作为对照组,判断新烧伤膏的疗效。科学地治疗烧伤病人和严格的实验研究是研发新烧伤膏成功的基础和根本。又若医院有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特长,就有条件和机会开展与心脑血管病学科相关的研究。可依靠该医院有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特长,开展治疗心脑血管病新药的研发。现在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新药不断涌现,中药博大精深,配伍后效能千变万化,总结治疗经验,选择最佳中药配伍,进行临床药学研究,新药是很有希望研发出来的。再若医院有治疗腰椎病的优势品牌,即可开展治疗椎间盘病的研究应用,像办学习班,网上会诊等。若医院有治疗椎间盘病的微创技术,还可在此基础上,配合开发中医药促进病变的愈合和康复。医学和卫生学有众多专业,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开创医学发展的新局面。

2开发和挖掘医学人才

在很多医疗机构中,有优秀的专业人才,有关领导应该发现和利用人才,使这些优秀的专业人才有用武之地,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其早出成果,快出成果。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3医疗机构联合

搞医学科学研究很多二级或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有自己的专长和初步或早期研究,但无条件进行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因此可联合上级医疗机构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一些初步和早期研究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发。例如对于癌症的诊断,据笔者研究可利用放射免疫的方法,就可以检测Rb蛋白质和p53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异常,若Rb蛋白质和p53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就说明被检组织已处于癌变状态。因癌变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多步骤的、从分子水平到肉眼病理结构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利用简易的放射免疫方法,从癌变最早阶段的分子水平检测Rb蛋白质和p53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就能做出癌变的最早阶段的诊断。[1-3]这个有价值的初步和早期研究,若联合上级医疗研究机构或有条件的医疗研究机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前景和效益是巨大的。

4吸收利用国外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

吸收利用国外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要快速提高外语水平,开展英语翻译,引进国外权威机构的先进知识和技术。目前医疗机构的外语水平大都很差,应该快速提高。有翻译人才的医疗机构,可组织英语或其他语种的翻译研究组,开展英语或其他语种的翻译,引进国外权威医学机构的先进知识,供本单位使用。也可无偿或有偿供其他单位使用,公开开展英语或其他语种的翻译服务业务,有利于发展医学科技。

5力求使研究成果产业化

本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历年已发表很多论文,其中不乏有重要价值者,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形成产品使其产业化,或作为临床诊疗模式及规律供其他医务人员使用。笔者建议,由医疗机构专家组对历年已发表的所有论文进行审核,找出有重要价值的论文,进一步研究开发,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第6篇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我国科技期刊总数发展迅猛,截至2010年底,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共1003种,占我国科技期刊20%左右。旗下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近几年也随之发展壮大,目前已有125种医学期刊(学会直接编辑出版23种)。其青年医学编辑是该系列杂志的主体,是科技期刊的生力军,平均年龄39岁,从自身素质上看,他们知识结构新、学习能力强、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背景,但现阶段对医学编辑人员的要求也与时俱进,并不限于掌握编辑出版行业领域的知识。全方位地提高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是对现阶段医学期刊编辑的要求。而继续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编辑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缺和提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会编辑出版的23种期刊)是国内拥有医学编辑人数最多的单位,近几年杂志社领导特别重视对其编辑进行继续教育,通过举办一系列培训班、推荐优秀员工出国考察或培训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地为编辑提供机会,本文就这一方面做一总结以期为同行作参考。

一、借鉴近年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特点

近5年医学科技期刊从业人员队伍整体变化不大,仍以采编人员为主,说明期刊仍以学术内容建设为主;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员比例有增加趋势,编辑人员逐步学科专业化,与国际期刊接轨;年龄结构上,办刊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人员比例最高。

二、开展继续教育的多种形式或途径

(一)开展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是获取学时(学分)的主要继教方式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并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编辑出版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将此作为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中华医学会受新闻出版总署委托,近年来每年均举办一次这种培训班,面向对象是全国医药卫生期刊行业的编辑,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编辑工作过程中的常见的,如图表加工、中英文摘要结构等学术质量问题,也包括期刊数字化建设问题和出版体制创新与发展问题。每年培训内容都不尽相同,主要围绕当年的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探讨。

(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稿专家培训班

从2008年开始中华医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培训对象主要是系列杂志的审稿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专家为出发点,既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审稿的目的、作用、原则,把握期刊的学术、思想导向,又从微观角度出发详细阐述如何提高文章审稿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审稿人的一般要求等。这可提高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增强自身审稿水平,表面上看这种培训与医学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互不相干,实际上审稿专家通过培训,知道编辑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写审稿意见会对作者提高学术质量能有所帮助,编辑参加这方面培训班也可对专家的审稿提出意见或建议,再次体现了编审是一家的观点。

(三)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研讨

1.鼓励青年编辑参加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

此研讨会已连续举办过十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领导鼓励并支持青年编辑参加这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这种会议研讨的主题一般紧扣时展以及期刊改革的步伐,可为年轻的期刊编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青年编辑们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第十届研讨会上,《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韩锟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关卫屏分别就“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现状与畅想”进行了精彩阐述。其中的青年编辑奖项之一骏马奖就是鼓励青年编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2.参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论坛已连续举办过5届,这种论坛规模较大,主要与政治体制挂钩,内容主要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探讨新时期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为主。参加人员既可以是科技期刊编辑也可以是临床医师或是护士。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每届都会组团参加。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方式,一来可以学习知识;二来通过积极撰写文章与同行交流,在第五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室石朝云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的《采用稿件网络采编系统对期刊时滞的影响》文章分别被入选进行论坛报告。

(四)参加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或参加国际书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体系的形成,中国的科技出版日益融入国际出版体系,与国际同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相通性,如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利益冲突、发表偏倚、论文结果修饰等。在参加温哥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篇文章以大会报告或壁报形式进行展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多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展会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量最多,版式统一,基本代表整个系列杂志的面貌,给世界各国朋友们近距离观察和感知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五)发放科技期刊方面的书籍

在实践工作中自学也是实现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会不定期发给员工一些与编辑期刊方面有关的书籍,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此书既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教材,又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书,也可供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和其他科技文章时参考,是相当实用的工具书。文学方面如《编辑人的世界》、《和世界著名期刊总编对话》,此类书籍为编辑们提供了必须掌握的各种编辑技巧,而且还为作家提供了各种与写书有关的出版知识。实用书册如《医学常用计量单位手册》,可以帮助编辑查对作者提供的医学单位是否正确,提高效率减少数值差错。

(六)每月举办一次小范围编辑沙龙活动

这种活动主题多样,既有出版方面的专业问题,也有学术方面或伦理问题,主讲的老师既有大学教授、国外期刊编辑的主编、转企改制成功的集团领导,也有杂志社内的职工,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沙龙的主题。

(七)岗位技能大赛

这是近4年杂志社开展的继续教育形式之一,它加强了杂志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现已成为中华医学会品牌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1.业务技能方面的考察;

2.对某一选题进行演讲比赛;

3.开展一个调研报告或策划活动;

4.与学会领导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发挥个性展示才艺的作品。其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社徽就是在这种活动中被员工设计出来的。

(八)其他方面继续教育形式

2011年开始支持并组建“业务学习和科研小

组”,通过开题报告会、组建课题小组、调研、撰写论文四个阶段(为期1年),完成一批对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选题新颖的调研课题。杂志社会对评审通过的立项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通过这种方式可加强青年编辑业务学习,把杂志社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与国外同专业编辑部加强合作与交流,派员工到国外进行学习或交流,如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张晓冬曾在2008年底到《欧洲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回国后对国外编辑部工作的编辑机制、出版机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借鉴了他们的经验。

对发表在编辑出版方面的期刊文章,如发表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这类杂志,杂志社每年除了报销一定费用外,年终还给以一定奖励。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并鼓励职工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写论文查文献本身就是学习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目前医学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虽有编辑培训班或研讨会,但为数并不多,所参加的人数有限,且效果无法准确评估,没有形成正规的继续教育制度和模式。编辑方面的期刊,也未充分发挥期刊的继续教育职能(可以仿效医学科技期刊设置继续教育园地栏目),给医学编辑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空间。在上文提到的实践的继续教育形式中,只有第一点才能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继教学分,其余的几个方面在学时(学分)上未有体现。继续教育是培训和提高医学编辑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及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极其重要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凡是能实现继续教育途径的都应列入此范畴内。如在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参加国际或国内会议、出国培训、参加有组织有规模的编辑沙龙活动等根据情况可按不同的学分计算等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便更好地进行继续教育:

(一)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会议,营造良好学习平台

继续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培训等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继续教育的学习平台,鼓励并奖励出版编辑人员参加这种学会会议,加强与业内学者、专家沟通与交流。学术会议的选题不要只限于编辑出版方面,要适量增加一些与编辑出版相关的人文教育、文字教育等。

(二)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交流与合作

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外对编辑学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展现给国内的编辑。

(三)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

建立培训教育、考核、评估一条龙的医学继续教育体制,除现有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作为基本的硬要求之外,还可设立英语、财务、医学信息等辅助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并在编辑职称的晋升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加强业务宣传和学习

加强对医学编辑中的“大家”和“优秀人物”的宣传和学习。有的老编辑经验丰富,知识雄厚,青年编辑思维灵活,掌握新技术较多,但各自“藏在深无人知”,要加强对榜样的宣传(每年的韬奋奖,出版新人奖,这些获奖者都是优秀的编辑,可以请其以作文或演讲的方式介绍经验)。

(五)加强和高校间的合作

加强和高校间的合作,可请相关领域专家定期召开专业、系统的培训活动,并组织人员参加。

总之,应坚持普通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提升医学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深度,进一步使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第7篇

1.1材料

高质量的质控物:为保证质控物的良好质量,首先,质控物要求在220℃的环境下保存;其次避免反复冻融。购于卫生部临检中心。ELISA检测抗HIV试剂盒:北京万泰HIV(1+2型)ELISA抗体诊断试剂盒。96孔洗板机(芬兰丹尼公司);MK-2型酶标仪(芬兰丹尼公司);移液器等。

1.2方法

有关质控血清的制备,应在无菌条件下用含有10%小牛血清PBS缓冲液将阳性对照血清稀释成低值弱阳性,然后将稀释后的血清以每管0.5ml进行分装,并将其置20℃环境下保存备用。为实现对质控血清的精密性检测,在检测样品的同时,还应对抗-HIV质控血清进行检测,将同时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比较其精密性。洗板:洗板所用的洗液先用蒸馏水进行适当的配置以保证其PH值正常。要求浸泡时间多余45s,洗板后残液不得超过2μl,也即人工扣板垫纸不湿。稀释方法:由于抗体检测实验所加样品仅需10μl,少加或者多加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差,而影响到抗体检测的质量。由此,移取精准的样品的移液器在获取样品量方面十分重要。因此,应确保以下几点:一保证移液器和移液头间连接的严密性;二取样时为避免移液器粘带血清,应保证移液头恰与液面接触;三为避免对灰带区的误判,在稀释样品液时不能使用滴瓶,而采用移液器进行样品的滴加,以保证抗体检测质量的稳定。基于以上要点,在板中加入100μl稀释液再加10μl标本,同时吹吸3次混匀。显色:ELISA反应中最佳的色原底物是TMB。但在加入终止液15min后浓度过高的就会产生灰褐色絮状沉淀。因此,处理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来控制显色的温度、时间等外在因素,以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吸光度等的升降外,还应在加入终止液的15min内及时进行比色。

2.结果

2.1稳定性试验

使用制备的质控品对艾滋病抗体每隔一个月进行检测。当S/CO波动范围未超出质控范围,也即实验的稳定性检测属真。

2.2制作质控图

在使用ELISA质量控制方法来控制艾滋病抗体检测实验室质量时,为保证在实际中获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应做好OCV及RCVK来确定失控的标准,然后利用Westgard规则判定失控,使用生化L2J图进行。由于采用ELISA方法进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检测艾滋病抗体,故而,应确保这一方法的敏感性。可采用许斌提出的临界值血清界定法,试剂所设阴阳对照为内对照,另设临界值、高值阳性和2份正常人阴性对照,作为外对照与标本同时检测,临界值S/CO>1,高值阳性S/CO>10,正常人阴性对照A值在01050~01100,当其中所存在的各项中有一项不符合标准即为失控。临界值为敏感度监控、阴性对照为特异性监控、高值为“HOOK”监控,由此可见,临界值血清界定既反映ELISA的灵敏度又兼顾特异性。

第8篇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医药卫生期刊的质量与要求及评估标准,主要适用于综合类、学术类、技术类、检索类和科普类医药卫生期刊。

2本标准引用的国家标准和法规

BG/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位: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GB/T317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

GB9999-88中国标准刊号

GB/T16828-1997中国标准刊号(ISSN条码)部分

GB788-87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GB3259-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11668-89图书和其它出版物的书脊规则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GB/T13417-92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

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

GB/T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3100~3102-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GB8170-87数值修约规则

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15835-1998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

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

国务院(1997)第210号令.出版管理条例.1997-01-02

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第12号令.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1991-06-05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发信字(1994)148号文,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1994-08-02

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1992-07-07

新闻出版署新出技(1993)1070号.关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广使用条码的通知.1993-08-09

3质量要求

3.1政治标准要求

3.1.1路线方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以及科技发展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

3.1.2政策法规遵守宪法执行国家有关科技、新闻、出版、保密、版权、专利、广告、医药卫生、中医、人口、环保以及国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

3.1.3思想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传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反对各种伪科学、歪理邪说、江湖骗术等。

3.1.4道德规范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医学道德和编辑道德。

3.2内容质量要求

3.2.1综合类期刊

3.2.1.1创新性论文具有新观点、新认识、新思维、新措施,或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趋势、新策略,或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3.2.1.2科学性反映本学科科技管理发展动态和交流管理经验,并指导现实工作。选题实用,立论科学,论据可靠,观点明确,论证有力,推理符合逻辑,结论正确。

第9篇

由于世界各国科技管理体制不同,国际上对医学科技成果奖励没有一个统一界定。比如,美国在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中使用的是评估(Evaluate)或奖励(Award),英国采用的是研究评估(ResearchAssessment),而德国则大多用科技评价(ScientificandTechnicalEvaluation)〔2〕。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方式是由政府出资,委托一大批高水平、相对稳定的社会咨询评估机构来承担具体的工作,政府自身不是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主体〔3〕。在我国,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具有评价和审定的双重含义,是指由国家有关管理机构对取得的医学成果、成就,以及某种资格进行评价、审定,并最终给予某种形式的确认的活动。国家的各级医学科技管理机构既是成果评价的组织者,也是成果评价的监督者〔4〕。

2国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特点

国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大多涵盖在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相关规定中。国外科技成果奖励管理涉及到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的规定具有如下特点。

2.1成果管理制度有法律保障

美国的科技成果管理有立法保障,而且有关法律的规定都十分详细和明确,新的医学科研计划项目一经批准,就会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日本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早在1986年就编制了科技成果评价指南,国立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管理规定了具体的标准〔5〕。

2.2成果奖励申请的标准多样

俄罗斯在对国家科技奖的管理规定中指出:申请国家科技奖的科学成果,应该是公开发表过的;申请国家科技奖的工程技术设施、新型技术,以及新型材料和新的操作工艺必须在投入实际使用不少于1年以后〔6〕。美国对国家技术奖的管理规定,评委在任职期间及卸任后3年内不得获此奖。

2.3评审委员会专家的组成透明

俄罗斯的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委员会一共由69人组成,而且委员会的成员绝大多数为科研人员。日本国际生物学奖评审委员会广泛地吸收外国专家作为评审成员,其评审委员会包括8~9名外国专家。美国国家技术奖的评审委员会成员除了技术领域的专家外,还包括相关的风险分析专家,以评估成果的转化能力〔7〕。

2.4成果奖励评审的过程科学

俄罗斯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委员会形成决议是以秘密投票的形式进行的,需要得到与会者不少于2/3的票数才能视为通过〔8〕。法国科学研究奖的评审委员会按照研究领域分成若干专业评选委员会,各委员会平均召开2~3次会议进行评选,评审委员会召开会议需要达到法定人数的2/3才算有效〔9〕。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采用“无条件提名-投票制”,其实质是将评审权利全部交给提名人和评选委员会全体成员〔10〕。

2.5成果奖励评审的结果公开

美国国家技术奖的评审委员会在起草、修改评审报告后,要提交给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通过后,方能。日本国际生物奖的评审结果基本上是采用了在因特网上和向记者的形式。俄罗斯对国家科技奖的管理规定,评审委员会讨论的备忘录应在授奖前至少3个月对外公布。美军军医学会奖是在美军军医学会的年度会议上颁发,其获奖名单也将印在大会的议程簿中〔11〕。

3我国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特点

3.1科技奖励工作规范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成果奖励的法律和条例。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执行的是国务院于1999年5月,并于2004年1月和2009年1月2次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该条例对科技奖励的对象、目标、组织、评审和授予,以及罚则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为科技奖励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该条例,国家科技部制定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等具体的法规性文件〔12〕。

3.2科技奖励标准多元

我国在进行科技成果奖励时,针对应用医学和基础医学、科学和技术等不同的科研成果的特点、评估时间范围、评估对象及重点,科技奖励标准也更加多元化〔13〕。比如,中华医学科技奖作为全国性医药卫生领域的最高奖项,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中医中药学等领域。奖励标准包括:在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获得重要发现;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研制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医学技术发明;完成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医学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

3.3科技奖励评审科学

我国的科技奖励评审在评审专家的选择、评审项目的推荐,以及评审程序的制定等方面,都采取了更加科学的手段。比如,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药学领域的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1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有关副省级城市的药学会均可向中国药学会推荐项目。该奖项的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评审方法采取同专业专家评定和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辩,对二、三等奖的项目直接投票,并实行差额评定。项目的初审是由专业组完成,终审是由评审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完成。

3.4科技评价方法综合

目前,我国依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科技奖励评审工作,在不断改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已逐步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具体评审工作中实施计算机辅助评审,为具体的评审工作提供了良好方法。

4国内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对我军的启示

目前,我军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做法和经验,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总结国内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的管理特点和经验,可以为我军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4.1医学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要有法可依

我军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制度应与国家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制度相适应。随着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对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比如,简化了评审程序,增加了网络评审等技术手段,强化了监督及处罚机制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和考虑的。

4.2医学科技成果奖励评审程序要科学公正

总的来说,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医学科技创新环境,突出原始创新和实际应用效果,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而评审过程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以及上述目的是否能够实现。我军应当总结国内外医学科技成果管理的成功经验,引入第三方(专业评审机构或中介评估机构)参与到评审过程中来,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透明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评审程序,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的双赢。

第10篇

军事医学科学是国防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保障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克敌制胜、保卫国防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完成军事斗争准备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艰巨使命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带来的有利条件,努力迎接中国特色军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方针,积极拓展军事医学的研究领域,大力培养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优秀人才,不断增强军事医学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切实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军事医学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1.1发展变化的军事斗争准备对军事医学提出新的挑战当前国内外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充分认清国家安全形势出现的新发展新变化和维护国家利益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落实卫勤准备实施计划,迅速提高“三防”医学救援能力、卫生装备研制能作者简介:王华(1975-),男,研究生,医学硕士,参谋,助理研究员。从事科研管理研究。*通讯作者力、战储药材生产储备能力、应急医学科研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确保如期形成卫勤保障力。

1.2迅速推进的新军革对军事医学提出新的课题世界军革的严峻挑战和迅速展开的形势,要求我们以创新发展卫勤理论为先导、以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为根本、以复合式发展为途径、以发展信息化卫生装备为基础,加强研究常规武器高新技术化、大型武器装备引进、战略性武器升级换代、新概念武器日渐成熟等形势给军事医学带来的新问题、新热点、新难题,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灭盲点、巩固强点”的原则,强化核化生武器及次生医学防护,加强军事认知研究,深化特殊环境研究,拓展军事作业研究,重视高新技术武器失能效应防治研究,积极应对中国特色军革对军事医学提出的全新课题。

1.3日益严峻的反恐形势给军事医学赋予新的任务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我国安全环境存在着诸多隐患,新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恐怖活动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造成的心理恐怖效应等给军事医学赋予了新的任务,要求我们重点解决医学防护保障措施在针对核化生武器损伤的同时,向针对恐怖活动的非武器损伤转化。另外,针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按照国家赋予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疾病防控任务,进一步拓展军事医学的研究领域。

1.4迅猛发展的全球科学技术对军事医学提出新的要求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趋势。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是由不同学科的彼此交叉、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迅猛发展的全球科学技术,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开展化学生物学、药物基因组学、生物物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紧紧把握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广泛交流,加强协作,攻克难关。

1.5加速实施的“三深”战略给军事医学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世界各国大力开展以太阳系空间为目标进行的深空探索,以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为目的的深海探测,以芯片、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信息安全等为重点的“深蓝(信息)”技术,使“深空、深海、深蓝”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选择。军事医学必须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拓展航空、航天、航海医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为未来的军事医学发展进行技术上的战略储备。

2瞄准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需求,积极拓展军事医学研究领域

2.1抓住新概念武器的发展机遇,开展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新概念武器的发展,为军事医学带来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强新概念武器伤害的发生规律、发病机制、热效应与生物效应及医学防护研究成为摆在全军医学科技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九五”以来,部分单位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从整体布局看,仍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当前,应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与医学防护学科体系,形成“核、化、生、新”武器损伤与防护医学研究新格局。

2.2根据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化,开展特殊环境医学研究新军革给作战形态、作战样式带来的全新变化,我国特殊而复杂的气象地理,使环境因素对军人健康的影响十分突出。当前,应把军事医学与环境医学密切结合,建立特殊环境医学学科体系,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协调人、机、环境的关系,提高军人在自然生态、人工特殊和信息网络环境中与机器和武器的协调能力。

2.3围绕增强部队平战时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开展军事作业医学研究当前,应围绕保持和增强部队平战时生存能力及作战效能这一中心任务,整合军队卫生学、军事劳动生理学、人机工效学等学科优势,建立军事作业医学学科体系,开展保障和提高军人作业能力措施、军事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损伤与防护对策和军事作业模式对军人作业能力与健康水平影响等研究,提高军人作业耐力、工作效能和极限条件下生存适应能力。

2.4着眼于提高军人武器系统综合效能,开展军事认知医学研究信息化战争中,智能对抗持续时间长,睡眠剥夺、作业疲劳等容易造成官兵认知能力下降,而一些武器系统的物理性能远远超出其操作人员所能承受的生理极限,人的因素也成为制约武器系统效能发挥的“瓶颈”。当前,应充分认清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军人武器系统的综合效能已成为军事医学面临的紧迫任务这一形势,以提高广大官兵认知能力为突破口,建立军事认知医学学科体系,实现军事医学全面保障与武器系统研制的同步化。

3应对国家综合安全要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积极寻求传统军事医学学科新增长点

3.1面对反恐安全形势,加强“三防”医学研究从国内外安全形势看,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等针对我国的恐怖活动越来越多,核生化袭击因其隐蔽性强、危害严重、影响巨大,已成为威胁利用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根据国家安全和反恐斗争需求,从特殊作战环境、新的致伤机制和杀伤性能以及伤情变化特点出发,除继续关注核、化、生武器本身造成的伤害外,重点关注核、化、生次生伤害、事故伤害和恐怖伤害等非传统形式的武器伤害、医学防护和临床救治问题,使“三防”医学学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p#分页标题#e#

3.2面对军事斗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要求,加强野战卫生装备研制切实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是军事医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努力迎接不同战争形态、多种作战样式转变对军事医学提出的严峻挑战,针对军事斗争准备和执行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应急任务中暴露出来的卫生装备问题,按照新研与改造、通用与专用、技术与勤务相结合原则,抓住重点求集成,攻克难点求创新,克服弱点求突破,注重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加快自主研发一批机动化、便携化、模块化专业装备,全面提高野战卫生装备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效能。

3.3面对提高部队作战保障能力,加强军队特需药品研发军队特需药品是国家、军队处置核、化、生事件医学救援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在国家、军队突发事件救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抓住国家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防治”等2个科技重大专项的机遇,加强军队特需药品的靶标发现、合成工艺、复方制剂和剂型改进研究,开展心理应激损伤、抗高原缺氧、新武器损伤防治、军事应激和抗病毒等药物研发,建立完善军队特需药品研发、生产、储备和使用体系,提升保障打赢的综合能力。

3.4面对世界大国的竞争特点,加强航天、航海医学和信息技术对官兵健康影响研究当今世界,“三深”战略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热点问题,我国相继实施了嫦娥工程、巨型计算机工程等大型科学计划,电子战成为一种作战方式。航空航天和航海医学等传统军事医学学科必须预有准备,抓住“深空、深海、深蓝”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开展前瞻性研究。航天医学应加强在轨飞行疾病诊断与处置技术、航天员健康监测技术、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等研究。航海医学应加强深水条件对人体功能、结构再造、战创急救的影响、舰船复合环境因素人机工效、减压病等研究。同时加强我军信息化装备和电子战带来的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为各项大科学工程的实施提供医学技术支持。

4着眼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培养军事医学优秀人才

4.1重点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近年来,领军人才匮乏、创新团队缺乏的问题,影响着军事医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坚决树立大人才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重要平台为依托、重点学科为基地,培养造就一批国内外知名度高、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战略思维广的将帅型领军人才,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4.2着力打造一批能力复合人才通过军事斗争准备、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实践看出,人员素质综合性、能力多样性和技术全面性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军事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医学科技发展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征,打造一批既拥有传统意义上的技能、智能和体能,又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达到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标准的军事医学复合型人才,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3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培养机制不够创新、成长氛围不够和谐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军事医学人才的全面成长。我们必须坚决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人才奖惩制度,营造”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培养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方针,利用地方科技资源为军事医学发展服务

5.1建立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机制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而军事医学学科在“军民通用”的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和仪器设备方面具有独特天然优势。我们必须加强军民科技计划衔接和军民两用科技发展协调,建立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军事医学重大项目、基地建设和设备资源列入国家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完善军地科研合作机制,为军事医学学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11篇

英文名称:Health Research

主管单位:杭州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6449

国内刊号:33-1359/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健康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杭州师范大学主办。以创办高水平健康医学学术期刊为目标:崇尚科学、服务社会、注重学术创新、关注学科发展及学术前沿,繁荣学术、促进交流。它将以引导性、前瞻性、学术性、实践性展示我国健康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者研究成果,促进健康医学科技发展,为创生新理念、新模式、新学说铺路架桥。

第12篇

英文名称:Clinical Medicine and Sulhealth Jouroual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812-6588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