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学小说

文学小说

时间:2022-11-02 22:5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学小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学小说

第1篇

关键词:翻译社会学;古典文学;译介模式

经济全球化已经产生强烈的文化效应,文化和经济共融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中国古典文学著作是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而古典文学的译介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古典文学小说的译介模式,是对外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随着文化全球化,译介模式在对外传播中越发重要。中国古典文学小说要想实现本土化优势,译介模式需要及时改变。翻译社会学视角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古典文学小说进行研究。翻译社会学视角能反映出古典文学小说中社会历史状况和译者生活轨迹结合的情况,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而且可以更好的解释翻译实践的特殊性,使更多的人对翻译活动的开展、影响和作用有更生动的理解。

一、研究现状

国内外翻译学者就翻译社会学进行了有益尝试,其中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卢曼的社会系统论、拉图的行为者网络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论等理论的出现,重新审视了翻译行为和译者身份。霍姆斯(Holmes)首先提出“社会翻译学”的概念;胡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学角度表明了建设性研究的必要性;李红满根据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当今翻译社会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问题;武光军首次翻译了翻译社会学的起源,指出翻译社会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翻译社会学的发展方向;郭建辉强调了翻译的社会历史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社会机制研究以及工业化研究;王悦晨建议翻译社会学的任务是展示和解释社会上翻译活动的合作和影响。译介学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播,通过翻译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不是简单的文学翻译而是文学译介,“译”即翻译,“介”的主要内容是传播。关于中国文学译介研究总体数量不多,刘霁认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在编撰体例内容上依附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却忽略或遗忘了许多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译介群体,“学衡派”是其中之一;江帆对《红楼梦》的英语译介行文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行为方式提出了一些启发性建议;耿强指出译介过程不仅要考虑译本选材、翻译方法、营销策略等内容,更需要时刻注意目标语文化系统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郑烨主要以《中国文学》这本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杂志为例,借助译介学与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理论探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状况。

二、译介模式

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传播,包含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五大基本要素,本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小说三大要素,即译介主体、译介内容和译介途径,从而探索中国古典文学小说最佳译介模式。

(一)译介主体

译介主体研究的是探讨“谁”翻译的问题,即译者应该是“谁”的问题。杜博妮(BonnieMcdougall)认为目前中国文学的翻译存在以下4种模式:学术翻译、商业翻译、出于政治动机的翻译以及个人翻译,4种模式翻译发起人不同[1]。就中国古典文学译者模式而言,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中国本土译介主体模式。译介主体基本上对异国文化有一定体验和了解,作品基本是由中国国内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第二种是海外华人译介主体模式。海外华人译者大多具有较强双语能力和双语文化,如美籍华人王际真、林语堂、张爱玲、许芥昱、穆爱丽等。第三种是国外汉学家译介主体模式。汉学家深谙英语汉语两种文化,具有超强的英语写作能力。英美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的译介较多,翻译《聊斋志异》的翟理斯(H.A.Giles)、翻译《西游记》的阿瑟韦利(ArtherWalley)、翻译《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闵福德(JohnMinford)等。除了这3类模式之外,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还有一种与林纾、庞德的翻译活动相似的合作翻译形式。中国国内本土译介主体模式和汉学家译介主体都存在着不足,比较科学的模式就是中外合作翻译模式,即国外汉学家与中国学者优势互补,合作翻译,以西方汉学家为翻译主体,以中国学者为翻译辅助,取长补短。“中译外绝对不能一个人译,一定要有中外合作。如果中译外译者是中国人,深谙中国文化,就需要请外国学者在语言上帮助理顺润色;如果中译外译者是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人,是汉学家或者是学中文的人,就要搭配一个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外文基础又好的中国人。只靠中国人或外国人翻译我认为都不保险。”[2]

(二)译介内容

译介内容选择是翻译文本能否得到有效传播关键因素之一。翻译文本选择的成功,就会受到读者的亲睐,取得较好的译介效果,反之会达不到预期的译介效果。对作者的选择是译介主体翻译前需要做的重要选择之一,一个译者选择翻译一个作者的作品一般有几个原因。首先,因为该作者有着吸引译者的思想以及其作品深得译者的喜爱;其次是因为了解读者的喜好,认为该作家能够满足大众读者的需要;第三,是因为该作者所具有的市场价值,这一原因尤其体现在翻译发起人是出版社的时候。文本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成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国家形象及读者评价,如果将“挑选”的客体延至翻译项目的发起人、委托人、合译者、出版商、发表媒体等,那么对于“挑选重于翻译”原则的强调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翻译成品的可接受效度及最终传播力和实际影响力[3]。翻译的选择不仅体现在对作者以及文本的选择上,它同时包含翻译策略的选择。影响翻译文本和策略选择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文化语境空间中,译者会形成一定的文化立场,译者的文化立场直接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会在翻译一部作品时明确选择自己的文化立场。面对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译者至少可采取3种文化立场:其一,译者站在原语文化立场,就会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其二,译者站在目的语文化立场就会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其三,译者站在沟通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立场就会避免采取极端的异化和归化策略,将交流作为翻译根本宗旨,努力寻找合适的翻译原则及策略。劳伦斯•韦努蒂认为译者总是倾向于本族语文化立场,他认为:“翻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归化过程,其间,异域文本被打上使本土特定群体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文化价值的印记,这一打上印记的过程,贯彻了翻译的生产、流通及接受的每一个环节,最有力地体现在以本土方言和话语方式改写异域文本这一翻译策略的制定中。”[4]一般来讲,当原语文化强于译语文化时,译者为求将原著呈献给译文读者,弱势文化读者往往更喜欢原汁原味的译作,译者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反之,当原语文化弱于译语文化时,强势文化认为自己文化比弱势文化更自然进步,更具普遍性,多倾向于用归化翻译方法。

(三)译介途径

传播途径包括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图书、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译介途径同样包括报纸、杂志、出版社、杂志社等。中国古典文学译介途径主要包括本土出版社、报刊杂志等媒介、海外书展。本土出版社方面包括:其一,本土出版社。多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途径比较单一,中外合作出版虽然近年来有所加强但为数不多。例如,由国内本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出版工程”等。其二,海外出版社;其三,中外合作出版。中外合作出版主要有贸易式、契约式和投资式3种基本模式。贸易式是一种最直观、最简单、风险最小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契约式是国内出版企业通过签订合同或转让合同方式把版权给海外出版机构。投资式模式指国内出版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海外形成出版分支机构的海外图书市场进入模式。媒介方面:在译介中国文学过程中,大众媒介的作用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报刊杂志作为大众媒体的重要形式一直是传播中国文化译介中国文学的重要途径。书展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界清醒地意识到文学交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中国作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他域。中国政府也积极创造机会,开拓中国作家和国外作家、出版家、读者面对面交流的途径。办书展是新书、进行交易版权、探讨全球出版业发展动向展开深度的交流与研讨的平台,是作家作品走出国门参与交流并获得关注的重要途径。总体来说,在这3种出版途径中,中国古典文学小说主要依赖的还是国内本土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的翻译目前在美国的文学市场上,占有非常小的比例。比起国外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西方读者更倾向于阅读“自己人”参与出版销售的作品。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的译介途径较单一,中外合作不多,主要是本土出版社。因此应该加强合作,加强中外出版机构多渠道合作:版权贸易、图书贸易、合作出版、数字出版物、国外办出版社等等;加强优秀文学作品的影视拍摄。

三、古典文学小说译介模式的弊端

中国古典文学小说虽然一直致力于走出去,但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翻译策略不合理:翻译的译者大多数为本土译者,但他们将中文翻译成第二外语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译者对英语的精通程度与母语相差很远,翻译时很难确保译文的准确性,甚至与原文的作品风格有很大的出入。译者要尽量避免对原太大的改动,尊重原著的文化语境。

2.选材不当:中外文学的语境不同,部分译本无法被国外读者所接受,自然也不会关注中国文学。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意识形态、文化素养以及阅读兴趣的差异,不能纯粹地追求译出的数量。

3.销售渠道单一:通过文学译介的译本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读者对译本的误读会影响在国外的广泛传播。多数译本的出版发行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以熊猫丛书为例,他们选择在国内出版并通过国内的销售商在国际书店进行推广,没有选择国外的商业出版社,这就很难了解和把握其销售市场,大大降低了译本的竞争力。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译者要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翻译,还要考虑传播过程中涉及的众多因素。文学译介不仅仅是语种的转换,它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交际行为。其次,要充分认识译介现状,翻译时不能只是埋头翻译,更应对传播状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再次,要多渠道销售译本,中国古典文学完全走出去不能只依靠自己,可以与国外知名出版社进行合作。政府和研究者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开辟新的图书译介模式与销售渠道,先在中国出版社出版再通过国外书店推介的方式固然不如与国外出版社合作。由于国外出版社更能准确了解和把握读者市场,译本可以充分利用成熟的销售渠道进行推广。中国古典文学小说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译介模式,才能把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宣扬出去。译介模式的成败,体现在读者能够顺畅的拿到译本。国家应不遗余力地对译介活动给予支持,但是通过外文局图书推广渠道的模式不改变,中国文学就不能完全走向世界,《牡丹亭》的推介以及“熊猫丛书”的失败都印证了这个模式的不合理性。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要大胆实行本土化策略,充分利用本土的人力资源,充分考虑国外文化系统的诸多因素。要积极与本土的文化机构出版机构合作,选择正确的译介模式,利用本土的人力资源和销售资源,让中国古典文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参考文献:

〔1〕Mcdougall,Bonnie.TranslationZonesinModernChina[M].NewYork:CambriaPress,2011.

〔2〕鲍晓英.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探索———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3,(5):43-45.

〔3〕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翻译变异———论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63-68.

第2篇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哲学思考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美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西方意识流小说派代表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短篇小说,因其少年时阅读了许多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康拉德等人的文学作品,故在文学写作活动中深受大师们的影响,对于文学语言的运用娴熟,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有《喧哗与骚动》、《圣殿》、《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等。威廉·福克纳擅长于通过对人物意识状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变化,从细腻的心理活动对人物形象进行精准的形象刻画,正因如此,威廉·福克纳在写作过程中在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述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特点和风格,即意识流文学风格。威廉·福克纳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感受真实、客观的表现出来,并以此来表达人物及作者在所经历事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威廉·福克纳的文学作品中,意识流文学写作技巧使其作品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生动、具体,同时对于人类、世界、社会等方面的多角度的哲理思考更加深刻。本文以《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为实例,探寻威廉·福克纳意识流文学的艺术特征,展示作者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威廉·福克纳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一、威廉·福克纳意识流小说中的艺术特征

意识流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西方,并开始应用于涉及到现代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文学作品中,其中以小说类文学作品最为突出。20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并形成为新的文学流派,与此同时,意识流小说也应运而生。与传统文学小说创作不同,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创作中对于人物所处的时间空间、家世背景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同时对于事件的描述也不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叙事逻辑的顺序进行。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相对于传统文学小说创作而言,更具有多变性和跳跃性的艺术特点,即在对时间和空间的表述上跳跃、多变,不受传统时间、逻辑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威廉·福克纳作为西方意识流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其意识流小说中意识流文学的艺术特征极为显著。

例如《喧哗与骚动》中,威廉·福克纳先后从班吉、昆丁与杰生的视角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并非是用统一的视角和时间熟顺序对故事进行描述。在对于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威廉·福克纳除了对人物的正常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还对其潜意识,下意识等意识活动进行描述,于是在《喧哗与骚动》中,威廉·福克纳常用“当前”、“那天”作为标记,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同时生动的表现出了叙述者思绪的跳跃和视角的转换。又例如,在《我弥留之际》中,威廉·福克纳对各个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内心分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全书共59节,每一节都是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都是从该人物的视角对故事情节的某一部分进行阐述和解读。当然,在威廉·福克纳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除了运用了内心独白,内心分析等文学艺术技巧之外,还十分注重自由联想,时间和空间的蒙太奇等写作技巧的运用,这使其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性和音乐性,使作品主题的表达更加突出明显。

二、威廉·福克纳意识流小说中深刻的哲学思考

作为意识流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文学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象征隐喻”等“多视角”的艺术手法,以表现内容中对于现实世界的反应和表达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威廉·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中,无论是凌乱的故事结构安排,还是大段的类似于呓语的内心独白,都充分的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人类、人生等诸多方面的深刻的哲学思考。

例如,在《喧哗与骚动》中,当“昆丁”这个人物形象正是出现在作品中的时候,昆丁首先提到的是时间,是他爷爷留下的那块表,“这只表是一切希望和欲望的陵墓”。纵观全文,在《喧哗与骚动》中,康普生太太长久以来作为“身份”的化身,自私冷漠,终于成为整个家庭的拖累、负担和噩梦;女儿凯蒂在常年得不到关怀爱护,又日夜受到古板教条的束缚的情况下,终于成为了轻佻放荡的女子。正如文中对于“表”的象征的描述,一切先前的美好希望都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点点的磨灭、死去,然后又被时间所掩埋。又例如《我弥留之际》中,所有的“苦难”并不是外界客观原因附加于人的,而皆是源自于人类人性的双重性和人类自己本身的选择,于是艾迪带着“认罪和赎罪”死去;大儿子失去了一条腿;二儿子疯了;三儿子失去了心爱的马;女儿堕胎失败,堕胎钱也被父亲要走了;一家之主配了副假牙,还娶了新的太太……

综上所述,从文学艺术技巧方面讲,威廉·福克纳的意识流文学作品成功的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模式,无论是写作顺序还是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从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方面讲,威廉·福克纳在作品中所阐述的哲学性的思考,无论是关于现实世界还是人类本身都值得人们认真对待并引以为戒。艾伦·泰特认为,威廉·福克纳“是亨利·詹姆斯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福克纳是国际小说流派的伟大的楷模之一,这一流派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把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悲剧是行动而不是品质的教条颠倒过来……我认为威廉·福克纳和他本国的霍桑和詹姆斯并驾齐驱。”这大概是对威廉·福克纳最大的肯定和赞誉。

参考文献:

[1]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

[2]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6.

第3篇

现在都流行有车一族,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读书才是最流行的。

我就是“有书一族”,书是我灵魂的伴侣,是我忠实的朋友,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学到好词好句,而且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

我爱读书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状态,爸爸妈妈不是说我是小说迷,要不就说我是读书虫。因为我读书常常忘了时间,忘了吃饭。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就把作业写完了。回到家里,我拿出一本文学小说,认真地读起来。一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而我却不知所然,依然津津有味地读着,不知过了多久。妈妈突然对我说:“雯雯,快吃饭吧!都几点了?!”“妈妈现在肯定超不过6点。”“啊?超不过六点,你快看看表吧!”我一看,哎呀!都已经7点多了。

我爱读书,书以是我的家常便饭,就像我的家,我总不能弃家而去吧!

可是我还有一个烦恼,因为家中的书实在太多了,没有地方存放。所以妈妈开始个我限量买书了。这可怎么办呢?大家给我出出主意吧!

我爱读书,因为它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

第4篇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育才中学分校初一:雷伊王者

第5篇

人生如城。只有勇敢地突围,才能逐鹿人生。振翅的蝴蝶必须破茧,萌发的小草必须破土,绚丽的人生必须突围!

突围,摆脱名利的磁场。人生之中,名利是一道城门。弘一法师说:“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大文豪苏轼,曾在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又在辗转之间被贬黄州,可是他不惊、不怒、不怨、不愤,将一切不从不顺,都化作黄州的风、赤壁的月、承天寺的竹……正是在黄州的日子里,他完成了自己最杰出的几篇作品: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承天寺夜游》等。智慧的苏轼,突破了名利之城,回归自我。诋毁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应像抹去蛛丝般安之若素;赞美如雪片般飞来,我们应像拾到贝壳般处之泰然。摆脱名利,必须突围。

突围,破除自身的茧。马里奥・普佐,曾经是著名的纯粹文学小说家,他给自己筑了一道围城―――追求纯粹文学艺术,永远不去写所谓“大众文化”。可是后来,他渐渐力不从心,生活拮据,入不敷出,而那些他所鄙视的“俗气”的小说却大受读者欢迎。后来,他终于醒悟,放弃自己所谓“高雅”的文学之城,到人群中获取灵感。终于,他的第一部通俗类小说《教父》获得巨大成功,改编的电影也获得多项奥斯卡奖。有人说,普佐向生活低了头,我却认为,他实现了自我的跨越,攻破了习惯的围城,这不正是突围吗?

当代国人更需突围。在工地上奋斗,在地下室练歌……依靠这些,草根歌手旭日阳刚登上了春晚舞台,以“明星大腕,宁有种乎”的气势实现了“突围”。但是很快他们又进入了新的“围城”―――成名曲《春天里》被原唱汪峰禁唱;农民工身份被网友爆料名不副实;忙于“走穴”,出场费飙升,以致人气渐失,原定的演唱会因售票太少而停演;有关两人闹不和的传闻见诸报端;新歌《平凡的精彩》刚一公布,就被网友批评“歌词堆砌、旋律流俗、录制粗糙”。如此种种,使旭日阳刚陷入了一座新“围城”―――名利诱惑、素养浅薄、“原地踏步”……旭日阳刚要实现新一轮的“突围”,需要的正是“摆脱名利的磁场”“破除自身的茧”。

人生的过程,就是突破一个个围城的过程―――名利之城,自我之城……只有逐个攻破,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人生,必须突围!

简评

这篇规范的议论文熟练地运用了“起承转合”式的论证结构。开篇以简短形象的语言提出中心论点,为“起”。论证部分提出两个分论点:突围,摆脱名利的磁场;突围,破除自身的茧。论证前一个分论点举苏轼例,切入角度与政治经历有关;后一例则转换切入角度,从艺术追求展开阐述。这两段设论和取例各有特色,此为“承”。第4段进入“转”,让当代热点进入论证,“需要的正是‘摆脱名利的磁场’‘破除自身的茧’”一句紧紧地扣住了上述两个分论点。结尾回应开篇,强调中心论点,圆满地实现了“合”。中外名人名言的引用和时代活水的引进,表现出作者宽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

第6篇

影视同期书对文化的影响

纯文学强调其深刻和含蓄,这种深刻和含蓄使其高高在上,缺乏满足大众的基本需要。仅仅从影视作品来说,它是受人欢迎的,令人感兴趣的,是大众可以接受并喜爱的,这使影视同期书在最初便拥有着一定的受众群。影视同期书在影视热播的基础上将其文字化,或者是将文字出版后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推向大众,从声像的影视走向文字,其大众化和娱乐化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而观众对于影视热播中的人物命运的关注以及先睹为快的心理,使得影视同期书变得炙手可热。2.影视同期书易造成文化的速食影视同期书的影响有优有劣,而一旦只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收益,只是为了短期的视觉迷恋的满足,而不是对优秀的作品和文化的传播,那么其性质就变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如湖南卫视在“超级女声”热播的同时,很多书店也推出了不少与超女题材相关的书籍,以“超女”为主题的有《我为“超女”狂》《超级女声宝典》《超级女声写真系列》等7种图书,一些读者毫不吝啬地将它们全部收入囊中。这种现象从表面来看似乎是一种文化的繁荣和昌盛,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热销,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的迷恋,而那些精美制作的书籍,在短期的热潮过后,只能落得被压在仓库中的命运。此外,影视同期书里面良莠不齐,有优秀作品,也有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这些作品作为影视节目的补充来说,有着娱乐的功效,但是不能算作文化艺术作品。如随着影视的热播而快速上市的同期书,并没有将之转化为文学的小说语言,而是将剧本改头换面一番就当做同期书进行出版。但是,影视同期书与文学作品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小说和剧本有严格的区分,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地点转换是需要语言的描述和提示的,但是镜头语言则不需要这种提示。小说是语言艺术,描写很重要。影视剧本是视觉艺术,对话是视觉工具。影视同期书严格说来不算纯文学小说,因为它的文学性是有疑问的。[5]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虽然有着共通之处,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许多东西是影视作品难以企及和无法替代的。

影视同期书的发展思路

影视同期书对于文化有着双刃剑的作用,它有助于推动图书市场的繁荣,但是其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对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利的一面。一旦影视作品热潮过后,相应的书籍难免尘封。从影视同期书的长远发展来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影视同期书应提高其艺术性和文化影响力影视同期书如果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将之粗制滥造就仓促上架销售,固然可以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收益,但是,随着读者对书籍的要求的提高,这类作品势必会造成经济和名誉的损失。所以,在影视同期书的出版和发行中,应该考虑到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区别,不能单纯的将影视作品克隆一下便包装为影视同期书出版,而是需要将影视作品转换为文学的东西,使其具有语言的魅力,富含文学的色彩。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精品,避免昙花一现,成为联系影视和文学的独特艺术作品。如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在电视剧火爆的同时,同名书的出版,也因为其故事情节的环环相扣和文学性,而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赞赏。2.影视同期书应体现文化的独特性有的书籍出版为了搭上“影视热播”这班顺风车,所以不停地加班赶进度,一切以吸引眼球、满足观众的心理为目的,马马虎虎就写完了。这导致在影视同期书的出版中,有些拙劣模仿的痕迹。在2011年宫廷戏走红,于是导致影视作品的一窝蜂全部扎根到了清廷戏中,导致到处都是“九子夺嫡”的电视剧,以至于有人戏谑“四爷很忙”。而影视同期书的发行,也导致严重的题材重复和审美疲劳。在影视同期书的出版和发行中,应该避免和降低这种个性化不足的局面,凸显影视同期书的创造性和个性,开发和出版一些具有特色的影视同期书。如随着穿越剧的热播,一窝蜂地去做穿越的图书,而随着谍战剧的热播,大家又都去做谍战剧,这种急功近利的恶性竞争,不仅无法打造出版社的品牌,而且也难以赢得长远的经济效益。简单跟风、注重短期的市场效益,而忽略出版的策划工作,忽视对于自我品牌的开发,这也是制约我国的影视同期书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语

我国的影视同期书在文化的争议和现实的热潮中不断的发展着,我们要正视目前的影视同期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不断提高其的质量和水平,而不是仅仅将之作为市场上的一件赢利工具。这需要作家和编辑共同努力——作家打造出更好的作品,编辑把关一部书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扩大受众群的同时,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阅读水平。

作者:张莉

第7篇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xx实验小学六(6)班贺xx的家长贺xx.今天很荣幸能参与到如此有意义的读书活动,一起分享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我家小女可以说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每天一到家,她能够自觉地书写完老师的作业,然后开始阅读她喜欢的图书。我们下班回到家后,孩子会巴拉巴拉地复述看过的内容,我们也会给她点个赞,加个星。孩子平均每天能够看1到2个小时的课外书。

作为家长,看着孩子每天辛苦的学习,怎么会不心疼,总想带着她休闲娱乐一下,可人家的一句话把我震撼了。孩子有一次很严肃的对我说:"老爸,请你记住闫老师的话,读书就是与大师对话,就是在享受精神大餐。你啊,太肤浅了。"老师的教育多到位啊,铜山实小的书香校园精神已经渗透到了每个孩子的内心。

可是作为一个不爱读书的家长,或许我们真的不理解读书带来的乐趣,如同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是不会理解学霸们刻苦学习的幸福感。所以我们宁愿吃一顿丰盛的海鲜,也不愿意买一本精神大餐;我们宁愿豪饮到夜晚,也没有一点读书的时间;我们看着书就犯困,拿着书就想入眠。所以不是读书太苦,或许真的是我们太肤浅。

痛定思痛,我们全家一致决定创建"书香之家",开展读书大比武。我们一起研讨制定了读书的计划和规范,明确了读书的目标、任务和方案,张贴上墙,每天统计进度。

作为家长,我首先要率先示范,真正树立孩子为大的意识,工作之外,尽可能的早回家陪伴孩子学习娱乐。

小学六年里,我们紧跟闫老师的读书计划,不断提高读书的价值。孩子从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读到曹文轩的儿童文学系列;从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等读到众多中外文学名著;从文学名著读到了中国历史故事,当代散文等。读过的书就这样慢慢地填满了她的书柜,大量的书籍也成了我们家的无价之宝。同样,我们家的购书消费也是没有上限的。

最近几年里,我们不断引导孩子读书的智慧,学会深度阅读。从起初简单追求故事的趣味性的"阅读",到后来更追求写作方法和思想价值的"品读",孩子有意识在书上写出自己的疑问,想法,主动寻求家长的帮助。我本人反对那种一味追求读书数量的功利化的阅读,更加重视深度的读书质量。所以最近我又引导孩子运用阅读的经验,积极创作"文学小说",我也承诺了孩子进入初中会把孩子的作品拍摄成微电影,给了孩子创作的动力。

当然,对孩子的阅读成果,作为家长一定要及时关注,要及时落实奖励规范,如送个小礼物,兑现孩子的某种愿望。及时的奖励是对孩子阅读行为的正强化,有利于阅读行为的持续化。

第8篇

《好心眼的巨人》读后感

人们常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这句话正好点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它的意思就是,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所以这个寒假里,我必定也读了不少书,有创作童话类的:《笑猫日记全集》《好心眼的巨人》和《黄瓜国王》。也有自传类的:《我的大学》《好不子--童年故事》和《独闯天下》还有世界文学小说:《时代广场的蟋蟀》等。这些书都非常的好看而且有意义,当然我最喜欢年的还是罗尔德。达尔著作的《好心眼的巨人》。

一个叫索菲的英国小女孩因失眠便耐不住好奇想看看“巫师出没时间”里空间会发生什么事,结果被一位“好心眼的巨人”给抓走了。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索菲和好心眼的巨人在这个非比寻常的世界里发生的一个又一个好玩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当然它也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索菲和好心眼儿巨人打败了那些可恶的巨人,索菲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家乡,而好心眼巨人也光明正大的得到了一头他梦寐以求的大象。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并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邪恶永远胜不过正义。就像这本书里的好心眼的巨人和索菲一样,他们虽然弱小,但是足智多谋。最终,他们恁着他们的智慧,联合上了人类打败了那些邪恶,强大,而又令人作哎的巨人们。

生活也是如此的,不要作那些见不得人,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事情,无论你怎样你都要做的光明正大。辟如生活中的小偷,他们无论偷盗技术多么高明总有被警察捕到的时候。辟如生活中你考试作弊技术再高明,了会被监考老师发现的。

让我们抛开一切邪恶,不正经的念头,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吧!

第9篇

关键词:《亲爱的生活》;文学本源;人;生活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当代短篇文学小说大师”,迄今为止出版的小说,多以女性为中心,探索普通女性复杂的心理与情感世界,在冷静、精致的叙事中,给读者带来阅读与心灵的震撼。《亲爱的生活》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品,本文试从文学的本源视角浅析其中的一个节选。

一、文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人

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而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所谓“自由”,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所谓“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他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一部小说的成功,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是否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就在《亲爱的生活》这本书的短短的一个节选中,我看到一个小心呵护孩子的母亲,“妈妈没有看见爸爸的车从小路上开过来”,而是“一把把我从婴儿车里抱出来”,这就是母亲。当然更为感人的形象是那个疯老女人奈特菲尔德太太,她用预先准备好的斧子吓跑弄错货的送货小伙子,她偷偷翻找“我”的婴儿车,她不慌不忙地绕着我们的房子吓的母亲躲在升降机旁......就是这样一个在小说头半段阴森恐怖的老女人多年后离开了故乡,早就也离开家乡的“我”得知她的消息却是在一份报纸上,她写了一首关于童年的诗,诗中的景象也是我的故乡,度过了她的青春的房子也是我们的房子。故事读到最后,起初的那种恐怖早已荡然无存。谁才是真正的疯人呢,那只是一名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青春的怀念,对于家人的渴望。疯人与正常人又有什么界限呢,共通的却都是对于故乡的深切眷恋。故事到了这里,前后的对比更让我们为纳特菲尔德太太的形象而感动,思乡情就在这样一个老女人的表现中活了起来,这大概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文学”吧!

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

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列宁在著名的论文《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在这段话中,艺术和艺术家应当反映生活的观点被鲜明地提出来。其次,文学反映论的观点在那里,得到了更直接和更鲜明的表述。说过:“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的确,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尽管所反映的生活并不一定要是真实的,但一定要是有真情实感的。这种反映的生活有可能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但所反映的情感一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引起人类共鸣的,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亲爱的生活》所反映的所表达的这样一个思乡的主题就是这样一种真情实感。这种情感贯穿古今,在无数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难以磨灭,展现在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学作品中。在艾丽丝・门罗的《亲爱的生活》中,在《古诗十九首》的游子呼唤中,在唐诗宋词的深情厚谊中,正是艾丽丝・门罗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所表达的感情,才是其最感人之处。

三、人与生活活动的诗意情感关系

如前文所述,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如列宁所说,如所说,在充分肯定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后,同时也强调这种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他又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综合起来来看,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的反映,但人与生活活动之间是一种诗意情感关系。

在《亲爱的生活》的节选中,作者所表现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作品作为一部小说本身就是一部艺术作品,而在这部艺术作品中,又包含了奈特菲尔德太太所写的一首诗,作者将它作为一段内容完整的写了出来,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艺术包含艺术的艺术审美处理,这就是人与生活活动的一种诗意情感关系。这首小诗写的感情细腻,温婉动人,以奈特菲尔德太太作为一个疯老太太的形象展现出来更打动人心,而“她说的就是同一片我曾以为归属于我的河滩”。到底是谁的诗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审美处理确实充满诗意。

陆机曾这样描述文学创作过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借助想象的翅膀,人可以遨游于审美的王国,在诗意的世界中流连忘返,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显现出来,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网络 原创 文学 传播学 要素

一、网络原创文学发展概况

1 网络原创文学及其网站。

什么是网络原创文学?原创文学网站是从何时开始红遍大江南北的?有学者认为,网络原创文学是网络文学一种形式,它与以电脑为传播载体的搬上网络的传统作品不同,网络原创文学是由网民在电脑上完成创作、送入网络首发的文学作品。它的形式多样,有在论坛BBS中个人随意发表的文学作品,如天涯社区;有在个人博客上首发的文章;有经过编辑加工登载在各种网站上的作品。原创文学网站则是网络原创文学发表的一个重要场所。拿晋江原创网为例,在原创文学并没有大众化的21世纪初,晋江文学城只是一个把已出版的各类小说和传统出版物照搬到网络上的网站。走的是建设书库的路子,通过收录大量的图书资料供网上的“文学爱好者”、“网上阅读者”浏览阅读。随着网络原创文学的“泛滥”,它开始把网络原创文学与这种照搬形式分离开味,并独立建设了一个晋江原创文学网。如今。晋江原创文学网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晋江文学城。如今,新浪、搜狐、腾讯等一些门户网站的原创频道也相继开始红火起来。

2 原创文学作品的出版情况。

1999年11月,《第一次亲密接触》出版。知识出版社和痞子蔡促成了出版与网络原创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第一次亲密接触》发行量超百万、连续22个月位居畅销书排行榜、盗版书超过80种,甚至被改编成电影、话剧、电视剧、广播剧、漫画。在此之后,原创文学作品的出版逐渐进入。2002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红遍网络,被称为“有史以来点击率最高的网络小说之一”。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据称首印就是15万册,时隔4年又被翻拍成电影。在谜一时期,出版社对众多原创文学作品进行了出版。

2003年,一部《诛仙》系列自现身网络以来,曾以每天200‘万人次的点击率向前推进,出版了8本还是欲罢不能。由小说改编开发的游戏、动漫接踵而来。它与《飘渺之旅》、《小兵传奇》并称为网络三大奇书,都屡创销售佳绩。

可见,网络原创文学的出路越来越多,并不仅局限于传统出版。除了图书出版外:网络原创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如《北京故事》改编成《蓝宇》,还有的被改编成游戏,如《诛仙》。

二、从传播学要素看网络原创文学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所称的“5W模式”,即传播者(whoeve;)受众(to whom)、传播内容(say what)、媒介(which channel)传播效果(what effect)。大众传播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如果我们把这一传播要素引用到原创文学出版中。会发现原创作品的创作者就是传播者;网络上行行的跟帖者、潜水者都是受众;而他们的媒介、渠道与传统出版的区别在于他们是通过网络建立的:他们的作品首发在网络传播在网络、甚至出版也在网络上。至于传播内容,原创文学的作品受到受众及媒介特性的影响,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1 传播者――原创文学创作者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网络作品各有特色。这些网络不同于传统作家的专业性和精英特点,他们大都是现实社会的平民阶层,所以他们所写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草根性。有人曾按创作目的将网络分为三类:或为了混个名气;或为了好玩;或为了交流。在网络文学兴起之初,应该是后两者类型所占比重大。他们上网写东西。无非是为了交友或抒发满怀抑郁之情,而随着网络原创作品的不断增加和自我期望的逐步提高,为求留名或谋利的也逐渐起来。有人开始将原本即兴的网络创造规定成定期定量的任务。或干脆由副职转为专职,争取使网络作品在纸质媒介上获得认可。

也有人按照网络的文化程度把网络创作者分成几种类型:

一是文人型。他们有相当的文学功底,有的可能是某地区小有名气的作家。这类的代表人物是宁肯,他的小说《蒙面之城》就是首发在网络上,小说中的某些章节在1992年就已发表在纸质媒体上。随着网络文学网站的逐步规范以及网络原创文学质量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许多文人作者开始加盟网络写作队伍。2005年新浪举办的文学擂台赛上,就有专业作家把自己新创作的小说在网站上贴出。

二是文学爱好型。他们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但大型刊物的高门槛让他们的作品只能在小报上发表。网络为他们的文字在最大程度上的传播形成可能。

三是练习型。他们以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人为主。网络文学网站的匿名写作和低门槛,让他们的习作顺利地发表。因为是练习,他们的文章入不了传统媒介的眼,内容比较幼稚、虚幻,经不起推敲。他们的选材多是校园生活和一些情感经历。或是武侠玄幻类小说,也有些人利用小聪明对经典文本进行戏仿或恶搞,目的是为了娱乐或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不满。

四是试验型。指那些理工科等从事IT业界或从事其他企事业工作的。他们写作纯粹好玩,为了缓解工作紧张而产生的烦躁情绪。他们对网络软件应用了如指掌,借助互联网超文本的特性进行网络写作试验,使网络文学具有图像、音响、文字三维一体的效果。如台湾的庙渺缪网站:就是试验型网络创办的一个超文本网络文学小说写作的网站。大陆比较早涉及超文本试验的作品是2002年林焱的传媒链接小说《白毛女在1971》。作者综合运用注释、网络查找、链接、电子图书配置等手段,演绎了一出《白毛女在1971》的虚构故事。如果读者点击的链接点顺序不同。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就不同。

2 受众及其特征。

翻看遍年来的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是描写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爱情及心态。而作者也多是写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人曾经做过调查,中国网民的构成成分主要是两种人:学生和知识分子。其中以大学生和白领居多。

在网络上。人的独立自主性得到大大增强。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韵作品。对于各大文学网站和BBS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人们都能够通过发帖、查帖、跟帖、回帖、推荐精华帖、超级链接、个性设置等功能进行查询和评论。而且网络媒介的交互性特征,使作者与读者间全面的双向沟通

成为现实。这种互动性让读者参与作者的写作过程,发现编辑和作者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对作品的后续发展进行调整甚至修改前文,让作品更经得起推敲。医此,不同于传统文学中的信息单向流动。网络文学是以双向流的形式存在。

这种主动性和交互性还带来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式――集体创作。比如接龙小说、续写番外篇等。通过网络的互动交流,几个主体共同完成同一部作品,不仅让人们品尝到集体创作的乐趣,还开拓思维,形成头脑风暴。这种创作方式在传统写作中当然也可以实现,但它的成本太高,而通过网络:不仅成本降下来了,而且也能实现即时沟通。如今,许多文学网站都有自己的小说接龙板块。如“玄幻小说网”、“清韵书院”、“蜜蜂小说”等。

3 传播内容――原创文学作品的分类。

传统文学由于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钳制以及严格的审稿制度的层层把关,对有关题械内容控制较严,限制了文学创作题材的选择。而网络原创文学特有的创作风格,不仅体现在创作主体的泛化,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也体现在创作题材等方面。诸如性取向问题:精神幻想、个人心理隐私等敏感话题,都可以在网络文学中体现。

新鲜和快餐性在网络文学题材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如果一部长篇网络小说没有经常在网上更新,或者故事情节没有很大发展,读者就会不耐烦,从而导致作品冷下来。因此,创作者在创作时会尝试奇异特殊的题材。回顾网络原创小说的题材变化,会发现网络原创小说最开始流行的是网恋类题材,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后来,网恋也不新鲜了,那些颓废阴暗的文字在网站上的点击率越来越高,像安妮宝贝、卫慧等人的作品;再后来,随着动漫在国内的泛滥,可爱淘等人轻松搞笑的校园爱情小说获得青少年的喜爱、模仿此类小说的作品各大网站比比皆是:2006年以来的小说则主要是各类奇幻小说尤其是架空历史的小说(《梦回大清》)开始受到追捧,像玄幻类《诛仙》、灵异神怪类《鬼吹灯》等。

从各大网站对原创文学作品的题材分类排行可以看出。网络原创文学中,小说、散文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小说类中玄幻、武侠、言情、耽美同人又位居前四。玄幻小说的兴起是由于电脑游戏的兴起,一般喜欢玩游戏的人基本上会喜欢看玄幻小说。而玄幻小说的周边产业链也相当可观,比如说《诛仙》,2003年小说在幻剑书盟网站上连载,获得极高的点击率,后被朝华出版社相中并出版,陆陆续续出版了8本。除了出书:小说还被改编成同名漫画、网游,电视剧的拍摄也在筹备中。

同人小说是拿别人原创的人物来写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小说跟某动漫、游戏、小说、电影、历史、真人有关,就可以称为同人小说。比如说《到开封府混个公务员》等。 还有一类小说就是耽美小说。“耽美”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意指“唯美、浪漫”,后来由于漫画家关于同性的感情故事的浪漫感性描写,耽美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大陆耽美文学主要以古代中国为背景,偏向意识流,不同于着重故事情节描写的日本耽美文学。

三、小结

第11篇

毫无预警的,路旁的梧桐树上已留下了不可清数的深深浅浅的年轮。是我浪费了太多年华了么?我轻轻地问自己,如寒潭中的涟漪,一丁点的水花。物极所有只不过是白驹过隙,一瞬间破碎的美丽。

乔,还记得当初你问我,我们的友情有没有永恒。现在我回答你,没有。你还能一如既往的与我谈笑风生,我已志足意满。相信你已切身体会到了时光的杀伤,就如同抽丝般地,缠绕成一个逼仄而又暴露无疑的丝茧,各自明白却依旧令人心神恍惚得抓狂。

时光——是淡化所有的最强力的涂改液。在一段时间里大脑仿佛清空般的空白,却又在某个时间段里月月汩汩不绝地像影幕般播放着从前的点点残缺。直到现在,我依然对我们的友情持以肯定。只是没有先前的热情追捧。你问我是时光改变了我们,抑或是我们改变了时光。我抱歉地笑笑,或许是时光改变了我们。你不再是会陪着我高声亢歌的乔,我不再是嚼着零嘴的懵懂女孩。而是被青春磨砺的一粒沙。平凡却仍不甘心的向着成长叛逆。

曾有那么一些时日如痴如狂地看一些青春文学小说。不是因为它鞭辟入里的语句,也不是欣赏它不顾一切地向着胜利迸发的激情,只是因为被时光定格的零碎片段让我遐想。仅此而已。单调的萧索。

阳光都用同样的角度照射着昏暗中蓬勃的生命。这不是我说的,是郭敬明说的。对此有深表赞同。就算再怎么样被世界摒弃'排斥,有阳光照射的地方也有橘黄的温暖,再如此不济,也有时光为我们见证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世间走过一遭。

有人在黑暗中索引。我就像是一个被拔掉插线的木偶,一动不动地站在一圈光明里。周围深沉得悚人,在这一刻仿佛最真实也最接近极限。你有见过这样的暗夜吗?我无奈地摇摇头。你有过这样瞳孔里的恐惧吗?我深深地埋下头。你体会过我在你身边打转时的锥心之痛么?想让你挽留我哪怕一秒种也好,可是,为时不多了。身临其境的白色倏而不见。我完全瘫软在黑暗里,无助得想要痛哭。

我抹掉额角处细密的汗珠,呆滞了许久,如同有许多的蜜蜂突兀的闯进太阳穴,若有似无的音浪。耳膜“嗡嗡”振鸣。嘈杂'烦闷。

挽留时光?是吗?学着挽留,学着去歌唱。

如若时光挽留,那么哀伤不再。

脑海中有一丝敏感的神经线,一直一直不可阻挡地萌发出灵感,直到它跃然与纸,我才惊觉自己已耽搁了不少时间。

第12篇

[关键词]广告学;现当代文学作品;美育;创新能力

现当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课,而作品选读则是其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原著来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安排的课时是192学时,相对比较宽松,可以考虑到史论与选读结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作品的同时了解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和现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96学时,课程学习同样需要把作品与史论结合起来,不同的是后者要求知识面广,但无需深入。相比之下,广告学专业开设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只有48课时,时间紧,任务重,性质不同,故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特点

广告学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学学科,文学大类,所发学士学位为文学学士。依其人才能力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是人文素养,支撑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美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等。前两门课程属文学作品选读,是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体系中人文素养支撑课程最重要的课程。文学作品选读的教学旨在通过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带有审美意义的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陶冶审美情操,打开对美的事物的发现、鉴赏和创新的艺术道路。孙绍振说:“文学教学基础的基础就是对文本直接的解读和体悟。”[1]广告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主要依托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实现。在实现过程中,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培养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将此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语言,或文字,或口语。而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课程教学,人才能力培养有其独特之处,即将审美鉴赏能力内化于心的同时,不仅要外化于语言,还要将其外化于形象,以形象来反映情感与主题。因此,广告学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时,更要注重如何将审美情感形象化。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史论结合的讲授法,在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势必有所革新。

二、教材内容的甄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跨度大,从(1917)至当代,其中现代文学30年,当代文学近70年。如果仅以48课时来学习跨度大、内容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故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首要改革即是教材内容的甄选,不能再像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样追求大而全,而应该根据广告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有选择性地甄选一部分文学作品加以重点教学。但目前广泛使用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教材都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服务对象,所选教学内容并非完全适合广告学专业。所以,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广告文案写作等相关课程,突出美育特色。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内容甄选在文体上倾向于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而在具体内容上侧重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性的作品。之所以选取侧重文学审美的作品,主要是为了提升广告学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需求,回归文学本身。“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2]对广告学专业来说,文学史、文学理论并不是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美以及培养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而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文学作品的选择不能求全而应求精,不一定选择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或思想深刻的作品,而应该关注那些具有审美性、文学性较高的作品。如文学大师鲁迅的《野草》《狂人日记》《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女神》等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解读的作品,但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思想过于深刻,缺乏文学史的背景难以很好地理解。所以,这些作品可以课后阅读,不构成教学重点。相反,文学史上被忽略的那些有着美感和意境的作品则入选为讲解篇目。整体上看,诗歌方面的可选择性较大,比方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谢冰心的《繁星》与《春水》、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闻捷的《吐鲁番情歌》、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思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回答》等优秀作品适合于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可以让学生重点揣摩。在散文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香山红叶》《雪浪花》、贾平凹的《静虚村记》、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等散文脍炙人口,可塑性强,不仅有诗歌的意象、意境美,还能给人更多的画面感,利于启发广告学专业学生在文字、意象、画面三者之间把握情感。到于小说方面,以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长篇,比如《伤逝》《边城》《百合花》《红豆》《骆驼祥子》等。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打破现当代文学的选择惯性,建构凸显美学特色、广告学专业特点的选文体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授内容以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相结合,故其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为主,对于重要作家作品时则采用文本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讲授法为主,重传授知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同的是,广告学专业该课程如上所述,教学内容的甄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广告学专业学科性质和学生能力需求的独特性,该课程教学方法也势必做出相应调整,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诗歌教学,诵读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传统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重理论深度和文学史体系的完整性,容易忽略诵读,也就没有安排太多时间让学生去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造成学生对现当代诗歌误读的现象。在浩若星辰的诗词作品中,现当代诗歌的成就虽然比不上古典诗词,也不乏优秀之作。诵读有助于领悟诗歌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因此,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诵读诗歌,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同时,从意象入手提高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往往在广告中被运用得最多的是诗词中的一些意象,那么意象的捕捉与分析也就成为美育中的重要一环。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情感,然后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比较、分析其内涵,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最后再通过诵读进一步感知其中的美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逐渐学会在诵读中锻炼自己对中国元素的审美感知能力,课后会有意识地去关注或搜集相关广告素材。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小说,相对而言不适宜放置于课堂教授,比较适合课外阅读。正如袁志成博士指出:“过去一味的讲授式教学在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中没有作用,再加之广告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只开两个学期,共计九十六学时,只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一半,面对如此浩瀚的古典文学知识,小说文体教学更是需要挤占时间。”[3]袁博士此处所言虽然涉及的是广告学专业中的古代文学小说文体教学,同样也适用于广告学专业中的现当代小说文体教学。现当代小说文体教学可以采用课外学习与课堂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带着搜集广告语的意识去阅读相关小说,形成广告语言的语料库,与古代小说文体的学习相配合,形成古典、现代广告语言语料库,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广告语和广告文案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一堂课的教学仅用一种方法过于单一,它可以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把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穿来,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经历了审美感知、审美鉴赏之后,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广告创意和写作中。广告学专业比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注重实践性,文学课不能培养某种技能的形成,却可以培养感知力和提升创造力。也就是说,审美创造才是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美育的最后一环。与此相应,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应该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广告作品,可以是文案、影视等形式。

总之,广告学专业设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必须改变它在其他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传统面貌,契合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它可以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相配合,发挥其学科作用。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学生的需求,在重视德育、智育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微观分析是宏观理论的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