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

时间:2022-04-03 14:0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戏剧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戏剧教育

第1篇

冯小刚决定投资卓美教育的时候,卓美教育还只有一家门店,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教育公司如何入得了冯小刚的法眼?其中的渊源还要从电影《唐山大地震》说起。《唐山大地震》中童年方达的扮演者叫张家骏,其父张思路正是卓美教育的CEO,另外一个联合创始人英童则是和冯小刚合作的副导演。

拍摄《唐山大地震》过程中,7岁的张家骏从娇惯到坚持带病拍摄、不让剧组蒙受损失的转变启发了张思路,他不让儿子再参加商业演出,但希望能够继续接受戏剧方面的教育。当时市场上的戏剧培训学校都是冲着一个目的:造星。这和张思路的初衷完全背离,便和英童商量合伙做一家少儿戏剧教育公司。后来,他找到全球最大的儿童戏剧学院Helen O’Grady。该学院创建于1979年,在27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覆盖学生600万名。购买了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权后,卓美教育于2011年1月正式开始运营。

卓美教育采用纯英文授课,授课内容和教师都是由Helen O’Grady英国总部直接输送。每次课程包含两节戏剧课和一节舞台艺术课。舞台艺术包括道具制作、服装设计、声乐、舞蹈、合唱等,通常是配合要演出的剧目。戏剧课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热身运动,从表演的角度讲就是打开天性,通过一些冲突性的表演让孩子兴奋起来;第二,演讲,通过英文绕口令训练舌部肌肉,学习腹式发音,让声音洪亮;第三,肢体表演,练习用肢体动作讲故事;第四,即兴表演,让学生在一个故事框架下自由想象发挥,使内容丰富并具有创造性;第五,对话,训练说话时的表情、姿态;第六,戏剧游戏,通过绘画、音乐等让孩子感受艺术。

常规课本剧都是设计好情景、台词,孩子往往被台词束缚,而戏剧课的核心是即兴表演。张思路的妻子张丹(卓美教育副总裁)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二者的区别:“话剧演员在生活中言谈举止也很有魅力,而电影演员就不见得。”国外部分学校有一门必修课叫“情商课”,其授课内容和戏剧课十分相近。

教育戏剧最早由上海戏剧学院李一鸣教授引入中国,目前全国只有上海戏剧学院开设教育戏剧专业,大多数人对此还比较陌生。为了普及教育戏剧这个概念,并且树立卓美教育在该领域的龙头地位,卓美教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艺术团、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合作举办“走进美妙的戏剧花园”,在全国举行展演交流会。

张丹加入卓美教育之前,拥有一家年营收1000万元的软件公司,但她厌倦了针对企业客户的生意,想要做一些“更加女人的事情”。2011年9月,张丹询问卓美教育招收了多少学生,张思路答道:9个。张丹立刻就跳了起来:“不管你同不同意,我明天就去上班!”第二天张丹果真去了卓美教育上班,不久后又把软件公司搬到位于西直门的同一栋楼里。

张丹参与日常运营后开始抓招生。经朋友介绍,他们尝试和学校合作,先在北师大附属实验小学开设兴趣班,第一期招收了13个学生。2012年7月份,第二届教育戏剧展演比赛中,卓美教育为北师大附属实验小学建立的剧团获得了银奖。9月份招生当天,早上6点钟开始,负责招生的老师就接到了家长的电话,到下午3点钟,离招生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家长竟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原本计划招4个班、80个学生,结果招了10个班、250个学生。

与此同时,卓美教育还进入了北师大附小、北师大亚泰实验小学、东城区曙光小学、中关村二小等学校。和语文、数学一样,“创造性英文戏剧”也成了这些学校的校本课。张丹曾问东城区曙光小学校长为什么选择和卓美合作,他回答道:“我们总在强调国际化,学英语并不能让孩子国际化,但戏剧可以让孩子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2012年5月18日下午,张思路和英童带着两年积累的成果去见冯小刚。看完资料,冯问他能做什么,二人回答希望冯能参与进来。一周之后,投资方案敲定。尽管张、殷提议冯小刚以无形资产入股,但冯小刚还是坚持现金投资。他说:“我觉得这事有意义。”

当年10月份,卓美教育望京店开业。起初张丹心里没底儿,把价格定为1.2万元/年,结果家长一拥而上,不得已连续几次提价,最终定在2.4万元/年。目前卓美教育望京店和西直门店各有学生100多人,校内学生1400余人。2012年9月份,卓美教育的月收入只有50万元,尽管冯小刚在投资的时候没打算赚钱,但卓美教育现在已实现赢利,计划今年6月份在朝阳区再开一家分店,全年营收达到2000万元。

曾有投资机构问张丹:教育戏剧会不会太小众?张丹回答:“我们已经进入学校成为校本课,证明不小众。教育界人士已经认识到了教育戏剧的价值,70后、80后父母对教育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像国外一样,把戏剧推向学校和社区。”

第2篇

1995年夏,我出席了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的国际戏剧与教育联盟(IDEA)第二届会议,中国大陆是首次出席这一会议,代表仅我一人。港台也只有少数几个人出席。

在这次会议上我深切感受到国际戏剧界戏剧观念、戏剧形式和戏剧方法在二十世纪末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除了在舞台上我们熟知的许多现代形式和方法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些我们并不了解的戏剧应用方式。特别是在IDEA年会上参与了巴西戏剧大师奥古斯都·博奥(Augusto Boal)的戏剧工作坊,并与之访谈两个小时,深为他在上世纪末对戏剧的革命性改变和创造而惊讶、振奋。会议期间与香港、新加坡戏剧家和戏剧教育家的交流使我对教育戏剧、民众戏剧等社会戏剧形式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这已远不是我们传统概念上的群众戏剧、业余戏剧、校园戏剧了。

我以为中国戏剧和教育也需要这样的变革。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越来越觉得艺术教育对我们下一代的重要性,其中我们一向并不太注重的戏剧教育尤其急需提上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议事日程。正是戏剧教育可以使我们的青少年能在安全的环境下通过戏剧活动获得具有强度和意义的完满经验;通过戏剧活动扩大视野、赋予未来以意义和价值;通过戏剧活动以鸟瞰的方式看待其他领域。同时,我切实感到教育戏剧不仅是一种戏剧应用于教育的方法,也是一种拓展我们传统戏剧观念的新型戏剧方式。

本世纪初,我多次介绍引进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教育戏剧专家来上海讲学,初步向国内戏剧界展示了教育性戏剧的一部分形式和理论理念。我边学习摸索、边开始了尝试在国内推广教育戏剧的活动,先后在企业和社区文化中组建过“静安戏剧工作坊”、“陶冶教育剧场”等,展开对老年人和青少年人群的社区戏剧、教育戏剧活动。

2005-2007年,在民间企业的帮助下,我参与策划组织了沪港台教育戏剧交流互动活动。2005年在上海首先召开教育戏剧圆桌会议,交流探讨教育性戏剧DIE/TIE的中文译名等学术问题,并把上海戏剧学院、话剧艺术中心、儿艺以及大、中、小学热衷戏剧活动的教师学生,和南京、杭州等地艺术研究及大学、师范学院师生一起引入教育戏剧工作坊示范活动,宣传推广这一学科和方法。在此期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始设立戏剧教育主管职位。2006年我们参加了香港为筹备IDEA’07年会召开的一系列教育戏剧、戏剧教育和社区戏剧的展示活动及相应机构的筹备建立。然后是参加在台湾举办的社区、民众戏剧展示活动。当2007年国际戏剧与教育联盟会议在香港召开时,国内已有30余人前往参会,在会上与港台及世界70余名华人戏剧教育、民众戏剧工作者一起发出我们华人的声音。

2007年开始,上海戏剧学院在2005年设立的艺术(戏剧)教育专业开始把我任教的《教育戏剧理论发展和实践》课程列入戏剧教育专业的正式课程,改变了原来只有传统戏剧教育的状况。目前上戏已经有两届戏剧教育专业学生学成毕业、三届学生正在校学习,该课程已列为上海高校精品课程。

为了艺教学生的实践,我们曾在上海几所小学和中学开展戏剧教育活动,尝试将戏剧方法应用于外语、语文、思想品德、心理辅导等课内外活动中,同时也尝试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基本教育性戏剧培训。比如在上海市三女中、进才中学、上戏附中、世界外国语学校、华东师大附属小学和嘉定、宝山、青浦区的多所民办小学均实验性地开设了运用教育戏剧方法的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和课堂实践。对上海的多所幼儿园也进行了系统的教师教育戏剧培训和儿童故事剧场的推广。另外,也协助企业建立市场运作的儿童戏剧学校和教育科技中心;协助灰姑娘俱乐部、青苹果俱乐部、救助儿童会等社会儿童少年公益教育机构,运用教育性戏剧方法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儿童教育。也对青海玉树、山东潍坊、江苏昆山等地教师学生进行戏剧培训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尝试把教育戏剧活动引入博物馆、图书馆、名人纪念馆,为团体参观者提供立体互动展示和亲身体验的机会。也尝试在社区和青年群体中进行教育戏剧活动,对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成年人群做教育戏剧活动,比如与欣耕工坊、大鱼文化等机构的多次合作。同时,我们也注重加强与国际、港台高等院校戏剧与应用专业的学术交流、学生留学交换和专家讲座交流以及与国内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的交流和研究合作。

认识 “教育性戏剧”

我国过去只有“戏剧教育”概念,没有“教育戏剧”概念。“教育戏剧”虽然是一种外来形式,但洋为中用已经是我们熟悉了的行事方式。正像话剧来源于西方,却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成为我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一样,教育戏剧同样也可以为我们所用、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方式方法。

我们传统的戏剧教育(Drama Education)所传授的内容主要都是围绕舞台戏剧范畴的,不外乎关于戏剧艺术的历史、流派、理论、创作、演出、评论、赏析等等。而现代的戏剧教育概念已经扩展包含了一个新的领域,即:教育性戏剧 ——应用于教育学科的戏剧方法。使用戏剧元素和方法应用于各种年龄段的人群,是为一定教育目标做的教育性质的戏剧活动。

所以,教育性戏剧正是融戏剧和教育两个学科为一体,以戏剧方法为工具服务于教育的一个新学科。也可以说教育性戏剧就是在教育中使用的一种戏剧方法,其经历了近百年的实践发展已经形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教育性戏剧的概念应当包含两种不同的戏剧方法:即教育戏剧 Drama in Education(简称 DIE)和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简称 TIE)。这是国际上在普通教育——中小学校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戏剧教学方法。是欧、美、澳等西方国家非常重视的,一种用戏剧艺术手段进行普通教育的方式,这一方法自二十世纪初期发展到今天,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虽然每个国家名称不一定统一,方法也略有不同,比如在美国称为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亦属于教育性戏剧方法。

具体而言,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 DIE)是运用戏剧手段于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方法。即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把戏剧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在教学科目和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主题深化、意义探讨等环节中,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做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

戏剧教师在戏剧课或一般课程中,根据学习对象心理、生理成长和认知的特定需要,如年龄、能力、兴趣、知识点等因素,运用戏剧的技巧,经过设计规划的戏剧程序结构,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在戏剧活动中发挥创造力和相互合作精神来丰富课程内容、愉快地经历实践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习的能动性和教学效果。

这种戏剧性教学,宜以简短、容易、明确、愉快的方式来进行。

教师不必顾虑学生的思维是否周密、表演是否成熟。教师可以以戏剧的自然学习方法,如模仿、想象、扮演、对话等戏剧要素来用于学习语言、协调动作、规范社会行为等等。这种创造性的戏剧并不一定要在观众面前做一段故事的表演,而是让参与者在假设自己为他人或他物的想象中,在心理、认知的内在过程与模仿、扮演的外在过程两个基本戏剧条件下,由教师或指导者以一般所熟悉的身体动作、节奏韵律、团体游戏等活动,把学习者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结合起来,使其自在而有趣味地进入学习。当教师在课堂上将叙述的教学内容改变成以人来表演示范时,他已经在采用戏剧方法、进入DIE创造性戏剧教学领域了。

所以,教育戏剧是一种区别于舞台演出的、以过程为主的、即兴表演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指导人的引导下,运用想象、调动自己的经验、在戏剧实做中去开拓、发展、表达、交流彼此的理念与感觉,达到开启智力、增加知识、活跃身心的目的。其基本程序和方法,虽然缘起于小学教学,但适用于任何年龄层的不同人群。

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TIE)是教育性质的剧场戏剧演出和活动。由兼具演员和教师双重角色的引导者,将为一定教育目标制定的戏剧,带到学校或社区演出。在演出中间或前后同时对学生做教育目标的DIE工作坊活动,将学生深入引进戏剧情境,分享、探讨,借以达到教育目标。

1965年,英国的剧团最早采用这种方式把TIE带入学校,之后TIE快速在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传播开来。目前,TIE已经是一门成熟的、独特的戏剧样式,被广泛运用到学校教育中。

教育剧场是以孩子为目标的,观众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教育剧场的目的主要是教育性的,而非纯粹的艺术观赏。通常是为了探究一个特定的主题。演出形式能让孩子真正参与到情境中去亲身感受,然后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仅仅坐着聆听、观看。

教育剧场总是包含专业的戏剧演出和与观众的随时互动,演员教师与学生观众的互动才是教育剧场的核心价值。演员教师通过一些教育戏剧的方法,让孩子融入到故事情境中,通过行动去表达他们对演出的认识以及对故事或者主题的认识,并且鼓励学生有批判性和创意性的思维。

教育剧场中的演员,同时也是教师。他们不仅是专业的演员,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充分的能力去引导孩子思考,并且能控制整个场面。在戏剧开始前和结束后,也都可以预设DIE的戏剧工作坊活动,借以提出问题、探讨意义、深化主题、得到教益。

教育剧场的剧目可以和童话故事相结合,可以是经典名著,也可以是自编的适合目标的剧目。演出期间可以随时或预设打断和参与节点,带领学生以角色身份进入戏剧情境,即兴扮演,鼓励孩子去参与探讨。

教育剧场比一般儿童剧更注重把戏剧作为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其专注、想象与实际感知、身历其境的目标。因此更能使孩子们深入地参与、透过戏剧成长,在专注力、知觉感觉、想象力、外表自我、说话表达、情绪管理、智能发展等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达到人格学习、成长的目标。

在教育性戏剧中除了教育剧场之外经常使用的剧场方式还有:故事剧场——包括绘本剧场;论坛剧场、记录剧场、编作剧场、重演剧场(港译“一人一故事剧场”)、校园戏剧(包括课本剧)等。

在这些剧场方式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也是在实践一种新的舞台戏剧创作、演出方式。事实上欧美许多舞台剧创作也采取了这样的坐排方式和演出样式。

改变我们的固有观念

在推广和发展教育性戏剧十几年的实践中,我觉得我所做的最大量工作实际上是一个改变我们传统观念的工作。比如我们传统的戏剧概念实际上只是舞台戏剧的概念。这是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形成的;自文艺复兴时代已趋于完美的;至现代戏剧时期已多方实验出新的,但依然只限于舞台和剧场的一种观演分离状态的戏剧形式。尽管布莱希特竭力提倡“陌生化效果”,反对观众掉入戏剧情节,被牵着鼻子进入真实幻觉,要观众拉开距离思考。但再“间离”也还是观演分离的。尽管“接受理论”提倡以观众的接受为中心,戏剧作品是要在观众的接受中才能真正存在的,但其前提也还是局限于传统舞台观演分离状态。尽管环境戏剧尝试在舞台之外的真实环境中演剧,并把观众卷入戏剧情节中来,但这一切也还是离不开舞台、迈不出舞台戏剧范畴的。多年来戏剧大师们的实践和努力,仍然不如教育性戏剧对戏剧形态的改变来得彻底;不如教育性戏剧方式方法达到的效果持久;不如教育性戏剧这样有机地把戏剧与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这样一个集两个学科于一体的一个新学科。

其实,在戏剧形式成熟之前我们的原始戏剧就是没有舞台的群体仪式形态,现在,在专业戏剧、专业舞台艺术之外,也存在着许多业余的、非职业的、民间的、社区里弄的戏剧,这些都是不同形态发展的戏剧。近些年里,我们不再提倡戏剧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了,舞台上娱乐化、商业化得有点过分了。其实戏剧的教育职能是戏剧固有的功能,是任何人想“去”也去不掉的功能。正面的戏剧就有正面教育的作用,积极的戏剧就有积极的作用;反面的、消极的也就有反面、消极的教育作用;无聊的、黄色的当然必有无聊、黄色的教育作用。我们提倡全人教育、终身教育,戏剧教育就是应当贯穿于人的终身教育中,服务于这一理念,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这样,教育性戏剧的方法就更有发挥余地,它可以是分年龄、分阶段、分人群的;可以用于健康人,更可以用于生理、病理、心理上的特殊人群。正是这样多样化的划分,使教育性戏剧的基本方式方法能多样变化、多方实用。

此外,过去我们的社区概念只不过是个地域概念、行政区划概念,随着社区文化的提倡和发展,我们应当把观念扩展,其实它应当包涵一个人群概念,而重要的也正是这个人群概念。我们的教育性戏剧正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这些不同人群的好方法。所以,教育性戏剧的方法实际上可以适用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只是对应性要求非常强。必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群,为不同教育目标,制定不同的戏剧方案。

对于这样的专门人才,传统的戏剧学院教学显然不够。我以为对学前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戏剧师资教学,应当在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开设课程。而我们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专业,其学生要掌握的应当比师范、教育学院更多,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面也更宽。除了学前、普通教育之外,他们还负有运用戏剧方法对任何年龄层、职业层人群的终身艺术教育使命。

在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本院学生的职业方向对教育戏剧的概念和内容都作了相应扩展和外延。我们同时吸收英国、美国、挪威和港台的不同方法,综合创造我们自己的方法,因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并不局限于普通教育,他们大多数可能进入的是企业、文化中心、社区等面向成年人的单位。同时,我们的教育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少年,也应当是贯穿人的一生,人是需要终身教育的。这样,我们就把社区、民众戏剧的方法也统一在教育性戏剧名下,使这一学科延伸至成年人的继续教育中。

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已渐渐有更多的大学、学院、中小学、幼儿园对教育性戏剧有了认识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这个实验和实践中来,许多实践者已经取得了成就和经验。国家教育大纲已于2002年把“戏剧”列入普通教育大纲,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有一天得到具体贯彻,把教材、教学方案和课程真正落实到青少年的教育中。

注释:

[1] 李婴宁《关于教育戏剧》载《边缘的消失》孙惠柱 汤逸佩主编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

[2] 李婴宁《大戏剧观念》载《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张生泉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0

第3篇

一、学校戏剧教育改革前期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于2009年已经意识到戏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并开始进行教育实践探索。在那个“音乐美术二分天下”的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下,我们提出了“全员参与戏剧”的口号。于是,学校以书院为单位形成了7个戏剧剧组,分别在学校各学科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戏剧的自编自导。经过两三个月的筹备,期末时,利用一下午时间进行戏剧展演。全校师生参与观摩并对7部学生的原创戏剧进行评奖。这次“全员参与戏剧”活动中,我们以戏剧编创排演为契机,调动了全校师生参与戏剧的崆椤Q菰痹谔ㄉ涎荩观众当评委,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这次活动其实不仅培养的是演员,更培养了观众。演员加入到各剧组,担任着编剧、导演的角色,对于学生的编创、表演、合作与竞争等方面提出了挑战。而观众走进剧场担任观赏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对于观众如何鉴赏戏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这一次尝试也奠定了北大附中发展戏剧教育的目标和基础,因为我们也看到了戏剧教育这种 “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必要性。这次“全员参与戏剧”的活动,后来被我们称作为北大附中第一届戏剧节。从第二年开始,我们真正进入了戏剧教育的改革时期,开始了北大附中第二届书院戏剧节的筹备。

二、“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模式

有了举办第一届戏剧节的经验,我们再此基础上开始筹备第二届“书院戏剧节”。我们将“书院戏剧节”定义为活动类课程,即将戏剧课程与戏剧活动相结合,将比赛活动作为戏剧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在戏剧节的设计环节中,一共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课程阶段、“专业戏剧演出季”以及学生戏剧展演评奖阶段。

在课程阶段,学生开学初通过选课进入到各书院剧组。我们总共开设7个“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分别由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担任各书院的指导教师。第一节课上,每个学生通过竞聘的方式竞选剧组中导演、编剧、主演、灯光师、剧务等职务。外聘的戏剧教师在剧组中并不是导演的角色,而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并非实际的课程领导者。这样的设置,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多体现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体验。剧组建立之后,编剧(学生)在全剧组的帮助下进行剧本创作。戏剧节要求每个书院排演一出原创戏剧,时长为40分钟左右。剧本形成之后,就开始进入排练合成。当课程阶段经历2个月之后,各书院剧组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合排。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了“专业戏剧演出季”的阶段。

“专业戏剧演出季”是戏剧节进程中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邀请专业的剧组来学校进行演出,其目的是给即将要演出的学生戏剧剧组提供剧场合成的学习借鉴机会。在演出结束之后,都会安排专业戏剧的主创团队进行演后谈活动,与同学们进行创作分享。“专业戏剧演出季”必然会带给戏剧节剧组课程学生很多的专业借鉴,同时也能够提升全校师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是一次戏剧艺术全校性质的普及活动。

第三阶段是学生戏剧展演、评选阶段,分为展演周和颁奖典礼两个环节。在戏剧展演周,每天会安排一个书院的戏剧进行全校范围内展演,各书院提前抽签决定展演顺序。由于黑匣子剧场只能容纳90人左右,所以每个书院均安排中午场、下午场和晚场三场演出,以保证更多的观演人数。观众凭票入场,每场演出结束后,由观众票选产生该书院戏剧最受欢迎演员一名。展演周结束后,将安排戏剧节的颁奖典礼。颁奖典礼可以说是“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期末考试,即终结性评价。评审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专业院校的专家评委;二是看完全部七个书院戏剧的观众。

“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是一门课程,所以当戏剧节结束时,指导教师还将给剧组中所有成员进行评价。学生所获得评价是多元化的,既有剧组老师根据日常表现所给予的成绩评价和学分认定,也有来自专家评委和普通观众所给予的荣誉评价。学生从选课进入剧组到最终的颁奖典礼,这其中不是简简单单的对戏剧的参与,更多的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对戏剧表演、戏剧编创的体验,也有合作、竞争、成功和失败的考验。

三、“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特点

以戏剧为载体带动的“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将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带给了学生多方面的参与体验,有别于普通艺术课的形式,并形成自己的特点。

1.专业化

“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专业化,一方面体现在硬件方面。结合戏剧艺术的特点,学校参观了北京各大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室和剧场,修建了专业的黑匣子剧场。剧场内的各种设备设施,都符合戏剧艺术对专业场地的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艺术体验性较强的专业化剧场。学生每次的戏剧排练课以及戏剧展演周都是在黑匣子剧场进行。另一方面体现在软件方面。为了给“书院戏剧节”提供专业性的教学服务,我校联系了中央戏剧学院领导和业内专家,寻求合作并探讨如何在普通中学生开展专业化的戏剧教育。最终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签订合作协议,每年委派数名中戏导演系研究生作为戏剧节的指导教师。学校的戏剧教育有了专业化的师资保证,同时中戏导演系也将此种形式的教学合作作为本院校研究生的实习平台。

2.活动课程化模式

“书院戏剧节”是以剧组课程的模式开展,并作为艺术的学分课程,固定课位供学生选择。这一课程模式保证了选课学生的兴趣和人数,同时确保了师生排练戏剧的时间。学生不会因为需要排练戏剧,而耽误自己的业余时间。对于选课学生,课程分数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鼓励。“书院戏剧节”剧组课以活动作为课程的任务驱动,并且用课程来推动“书院戏剧节”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3.“艺术课程群”模式的特点

第4篇

一、社区戏剧教育的理念与运用

(一)社区戏剧教育基本理念

戏剧教育的理念在西方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早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就大力提倡把戏剧和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发展校园戏剧。随后,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相继把戏剧教育纳入到普通的学校教育中来,确立了立法和有关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计划,奠定了戏剧在整个教育界的地位。戏剧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狭义的戏剧教育,在这里将不做过多解释,本文所涉及的社区戏剧教育作为非专业戏剧教育的一种,是以社会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模式。非专业性的戏剧教育是使人回归本性的教育,强调面向全体人民的普遍适用性。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致力于人格教育,为人民所享用、为人民服务。

戏剧教育的这一基本理念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是一致并且可以相互融合。社区戏剧教育以社区为背景,把戏剧带入社区,最终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一个人品德、气质、道德、行为方式、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的总和。而戏剧则通过角色的扮演、人物的对比、情境的构造等融入美学艺术表演形式使社区居民学会自我反思,明确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完善自我认知。社会工作为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需要对受助者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使受助者发觉自身人格上的不足,改变消极的认知。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区戏剧教育可以做为提高社区社会工作效率的有效辅助手段,帮助社区居民完善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健康享受生活。

(二)社区戏剧教育在中国的运用

当前我国的社区戏剧教育尚处在初步探索的空白阶段,实践运用的案例非常少。在我国提到社区戏剧教育,大多是在经济发展迅速、社区服务完善的城市社区中,社区居民自己组织的戏剧团体。或者由社区与剧团合作的社区戏剧演出,如:2010年北京东直门街道办事处与雷子乐笑工厂合作举办的减压戏剧。意旨于丰富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但是,这与社区戏剧教育的理念大相径庭。

2012年美国社区戏剧教育研究者冯乐然女士与兰州NGO环保组织合作,把社区戏剧教育与环保教育相融合,邀请来自美国、西班牙、香港等地的戏剧教育专家,举办了为期一周的“2012兰州国际社区戏剧环保教育论坛”,并与社区居民一起排演了戏剧――黄河之魂,不仅使社区的居民享受了戏剧的乐趣,并且通过亲身参与演出,体会了黄河污染的严重性,学会保护环境,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虽然兰州社区“黄河之魂”的戏剧演出体现了社区戏剧教育的特点,但是与环保组织的合作无法体现社区的自主性,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二、社区戏剧教育融入社区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也逐渐走入社区,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而我国的社区社会工作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念与方法,在理论基础上相对完善,但是在实际生活操作上,还存在着方法不专业、社区福利资源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需求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需要探索符合中国文化的社区服务方法。

(一)社区戏剧教育能够丰富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目前,我国社区社会工作从理论上来说,包括宏观上的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微观上的社区照顾模式。具体到社区工作方法和技巧上开展了居民活动、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培训、社区教育、社会资源的调动等等。而社区戏剧教育融入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中,能够给社区服务带来新的活力。从社区服务的内容上来说,目前我国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关注居民的基本需求及困难,但是,针对需求所开展的活动单一,过于形式化。而社区戏剧教育秉承人格教育的宗旨,以戏剧的形式服务于居民,更贴近居民的现实生活,使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更丰满。

(二)社区戏剧教育可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戏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到信息化高速发展、各种艺术形式繁盛的新世纪,中国戏剧艺术还是有着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们对戏曲的热爱,七、八十年代新人们对歌剧、音乐的喜欢,使得戏剧艺术在中国繁荣发展。因此,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开展社区戏剧教育能够极大的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戏剧教育不仅只限于戏曲的演出,也包括歌剧形式的编排、撰写剧本、导演等艺术呈现形式。不论哪个年龄段的社区居民都可以参照自己的喜好,发挥自己的写作、编排、组织、表演等特长,由社区居民共同完成属于本社区自己的戏剧表演。并从中体会戏剧所带来的乐趣及蕴涵的意义,在愉悦的氛围中完善自我人格。

三、具有社会工作特色的社区戏剧教育构思

虽然将社区戏剧教育融入社区服务建设中是可行的,但是本文所探讨的是希望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结合到社区戏剧教育中去,调整社区戏剧教育模式,构思具有社会工作特色的戏剧教育。

(一)“治疗型”社区戏剧教育

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中,有个案工作的叙事治疗、小组工作的心理剧,都是以治疗为目的的社会工作方法。而在社区工作中,也可以创建“治疗型”的社区戏剧教育作为辅助手段。“治疗型”的社区戏剧教育是即像个案工作一样,针对一个案主的治疗方法。也可像小组工作一样,针对一类问题的治疗。即关注案主的问题,让案主通过为其量身定做的社区戏剧演绎,改善其心理消极情绪,进而协助解决案主的困境。“治疗型”社区戏剧教育是运用在社区中的“心理剧”,关注、解决的是案主自身的心理活动,在大的环境、多人参与的情况下,使案主通过亲身参与体会欢乐,自我改善。总的来说“治疗型”社区戏剧教育的运用范围是广泛的,即适用于抑郁、自闭、自卑等心理消极问题的人群,也适用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人群,或者是工作、家庭问题压力过大的成年人群。

(二)“育人型”社区戏剧教育

社会工作领域划分中有通常用于社区中的矫治社会工作,即社区矫治社会工作。而“育人型”社区戏剧教育就可用于其中。社区矫治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并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心理、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这与戏剧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虽然,对于社区矫治社会工作来说,小组工作中的心理剧也能完成对案主的帮助,但是“育人型”社区戏剧教育除了具有“心理剧”的矫治功能之外,还可以通过社区居民与案主的共同演绎,改善社区其他居民对需矫正人员的看法,理解他们的感受。

(三)“活动型”社区戏剧教育

第5篇

小学英语教学中戏剧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小学实施英语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在很多教师甚至是英语教师的意识中,这只是将传统的从初中开始实施的英语教育提前到小学进行。事实上,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学首先应当关注的是“人”。小学英语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小学生,要关注的是英语教学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与喜爱。

戏剧教育是汲取戏剧智慧并将其应用到教育中的过程。作为一项研究,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戏剧中有哪些因素可以应用到教育中来,这些教育因素又如何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成为戏剧表演的场所,学生充当戏剧中的不同角色,以角色扮演、智能模仿、学生游戏等方式进行表演。将游戏置于教育戏剧的视角下,教育渐渐衍生成了一种专门的戏剧教育。

在这样的戏剧教育中,儿童的学习心理会有明显变化,但一线的英语教学却仍未很好地进行角色扮演与互换。因此,要借助于本研究去积累感性认识。

戏剧能让学生心理愉悦

在本课题研究中,笔者首先关注的就是学生在戏剧教育中形成的愉悦的学习心理。很多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沿袭了传统的机械背诵与默写的做法,这让原本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倍感不爽,戏剧教育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在英语课堂上,戏剧教育的成分将会成为常见的学习形式。因此教师会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有戏剧和游戏的感受,而老师也要想办法将英语学习内容改变成他们喜欢的表演方式。此刻,教与学奔向同一个目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强。比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y day”的教学中,学生会主动地将Story time中的角色换成自己,将When do you get up? When do you go to school?When do you have lunch?等问题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想法向戏剧中的另一角色提问,而教材中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不起眼When do you…?对于学生来说,会自然成为上面三句后的延伸思维,用学生自己的话说,“问完课本上的三个问题后,我自然就想,我能不能用同样的方式问对方不同的问题呢”?

在戏剧教育的视角下,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背诵和默写,学生学习主动了,用英语进行表达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事实上,笔者此时组织学生进入“戏剧状态”。

第一步,编制剧本。以小组方式进行,小组内确定角色,设计角色语言、语调及设计背景。如提出这三个问题的具体情境,有小组的学生就是以自己在校生活的一天为背景,然后从中提取出重要时间点来提问并回答的。

第二步,实际表演。由一个学生说出戏剧情境,如Today is Monday,when do we start our day?然后另一角色出场:Ah ha(类似于拼音中的去声), When do you get up?(强调的是when do you)随后第一个角色回答:I often get up at six thirty.然后提问者以同样的语调问出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依然将重点放在when do you上。教师可以事前指导学生要以同样的语调强调同一个句式,以达到强化效果。

第三步,学习反思。引导学生反思刚才的表演,判断有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类似于教材上I get up at seven. I usually go to school at seven…这样类似的回答则更能体现学生的愉悦心理,如何用英语表达会成为当时学生的主要心理活动,英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此刻在戏剧教育的思路下就能够成为现实,这样的结果正是学生愉悦地参与学习心理所起的作用。

以剧中之戏实施教育

在戏剧教育中,我们借助了“剧”与“戏”的形式来进行 “教育”。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结合自身的年龄特点、个人喜爱的表达形式,如游戏、动画角色、幻想角色等,将英语学习内容表达出来;在戏剧的视角下,剧就是一个很好的英语学习内容与意义的呈现载体。如本文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学生看起来是重复地借助于When do you…进行提问,实际上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却是需要情境的。笔者给学生设计的就是两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偶遇之后互相提问并回答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教育的意义。即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维的加工、知识的归纳与演绎、英语知识的具体运用。譬如上面的例子中,in the morning;get up; go to school; go home…等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中,学生自然会将它们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也自然地会问:为什么go home中没有the呢……

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戏剧教育,可以让英语学习更地贴近学生,可以真正实现小学英语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孙万军.英语戏剧表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2).

第6篇

由此,我们选择了纽约曼哈顿下城几所老牌学校进行了观察,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创办于1921年的“小红房子学校及伊丽莎白欧文高中”(Little Red House of School & Elisabeth Irwin High School)(以下简称“该校”)。在这所学校里,我们可以较为完整地看到对《教育戏剧理论求索》(Towards a Theory of Drama in Education)、《教育戏剧》[2]中教育戏剧的教学方式的展现。

我们已经知道,教育戏剧的工作方式类似于工作室(Workshop),以人数不限的即兴演出及小品式排练演出为载体,在教师(通常为一名教师,有时亦另加一至两名助教)带领下,由学生通过释放记忆、展现经验、角色扮演、自我评判、集体讨论、演出呈现、形成共识(也包括“非共识”)的游戏过程来达成这一戏剧性过程所围绕的具体教学目的。盖文·波顿将教育戏剧的流程划分为三个版块:练习类(Exercise)、戏剧表演类(Dramatic playing)、剧场实践(Theatre)类,该校的教育戏剧实践也分成三个版块:热身与日常性参与类、戏剧性表演类、演出实践。基本与盖文· 波顿的体系对应。

第一版块:

热身与日常性参与类——以善意和好奇心来营建的日常化生活方式。

诚如该校教师玛丽娜所说,“我们努力地使孩子们认为自己是在日常游戏中而不是在教育和戏剧中,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日常生活的游戏规则是善意和好奇心,在儿童阶段,没有什么比善意与好奇心更为宝贵的东西了。”教育戏剧首要面对的是天性好动的小朋友们,其常规的一般性练习必不可少,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常常可以占到整个教学所用时间的50%以上。如果按照教育戏剧的理论阐述来看,似乎从小孩子们来到校门口,遇到在校门口扮作恐龙或者鲨鱼的教员起,教育戏剧就开始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过用纸糊的山洞门或者海底世界大门而进入自己的教室,然后发现桌子上有各种水果,但是水果却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作画的。孩子们亲眼看到自己的老师正在示范用水果当做天然颜料在作画,于是忍不住也好奇地抓起这些颜料来作画,然后老师们分阶段给孩子们发放一些小物件来介入美术创作,材料可以是任何东西:零碎的物件,一把沙子,纽扣、碎纸屑等等,在老师帮助孩子们把完成的画作悬挂起来后,孩子们开始被要求讲故事——从墙上的画作中选取形象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并讲述出一个他们自认为有趣的故事。孩子们的故事当然不可能要求很戏剧性,但是会被要求“有趣”(Funny):3到5岁左右的孩子只要求完成故事即可,6到12岁的孩子则会被要求指出自己的故事“有趣”在何处,老师再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有趣”便是他最初的美学趣味的生长点。

整体而言,这种日常练习的内容可以包括如下项目:

1、热身:涂抹,涂鸦艺术,绘画,各种材质的绘画(如:以各种水果做颜料直接在纸上作画),抛球游戏。

2、直接练习,如:走进一个黑暗的地窖,与陌生人闲聊,如市场里的渔贩等等,聆听街上的各种声音,放松练习,动静练习等等。直接练习中包涵了一个具有普世意味的“观察生活”训练,主张充分尊重和开发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模仿力,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来完成教学目的。在“观察生活”中亦包含着三个层面的练习:外部行为观察,内在动机阐述,人物性格挖掘。外部行为观察包括了特定人物的肌肉运动特别是面部表情肌肉运动,穿着打扮,与人物有关的一整套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生活方式所对应的社会生态元素。内在动机阐述则要求对外部行为的观察要抛弃无用的琐碎动作,强调与动机相关的动作,并加以呈现,直至达到对人物性格挖掘的程度。在教育戏剧的实践中,不会对参与者提出这些具体的要求,往往是参与者通过对观察对象的分析,会自动靠近这三个理论分析框架。

3、戏剧再现,如:回忆地窖的霉味,模仿经典剧作中的人物行动,想象练习——包括想象街上的各种声响,挥舞宝剑(实物或者无实物表演),并对应着表演喊“胜利”,“报仇”,“进军”,“保卫家园”、“和平万岁”等等口号。练习腔调并扮演不同角色,如牧师,选择特别的词汇以不同的语气来朗诵,想象自己是一个动物或其它物体——熊,狗,小草,凳子,诸如此类。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练习自十八世纪以来源远流长:表演者想像自己是一颗种子,随风漂游,落地生根,沐浴阳光雨露成长,开花结果,落地结籽,然后脱壳又被风吹散。要求参与者将整个过程演绎出来。

4、简单情境练习 ,如:突然进入一个黑暗的地窖,你感到潮湿阴冷害怕……你看到角落有发亮的东西……你迟疑……并且靠近……等等诸如此类,有时也可以选取一个故事来表演。常见的情境联系元素还有发现钱包丢了,对一个曾经困惑的事情恍然大悟,带着一个隐秘的要求去与人谈话,等等。

5、游戏,如以球类游戏为代表的得分型儿童竞技游戏,还有以捉迷藏或打仗为代表的对抗性儿童竞技游戏等等。一些排练场游戏,拓展训练游戏也适用。

6、其它的艺术形式,如:讲故事,写故事,设计一个家族徽章,画出“鬼屋”里的形象,作曲一首有主题的歌曲(主题通常为易辨识无歧义的健康选题,如:和平,母爱等),创造一种有主题的舞蹈(例如:丰收,开学等),拍摄一些有主题的照片(例如:我的学校,贫民窟等);以及拍摄一个小纪录片。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曾经出现过年仅7岁的小学生利用寒假回老家过年拍摄出了一部自己关于自己家族的“族谱”纪录片,非常难得。

一个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孩子们最初的趣味经常是有暴力倾向的,这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常见的怪兽故事、灾难故事甚至杀戮故事等等不免都蕴含着一定的暴力因子,有时候孩童所表现出的暴力倾向是令人吃惊的。老师在这里的职责之一便是既不对这些暴力倾向的表达视而不见,也不做出吃惊的样子来使孩子产生负疚感。老师们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将故事引向善意与美好的价值观,并努力将孩童的暴力倾向转化为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孩子们在讲完自己编的故事后,老师会评估学生完成的情况,再向家长做简要反馈,教育戏剧在实际操作层面就是这么简单,润物细无声。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价值观是“善意”、“好奇心”,并力求使其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日常认知态度。

第二版块:

“戏剧性表演”(Dramatic playing)类——建立表现性的生活行为与艺术品位。谢克纳的《人类表演学》[3]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法回避表演的。报载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竞选团队费时数日为总统提出的最后的致胜建议竟然是:“减肥10磅、每次演讲前先把外套脱掉以更加亲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其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丰富在崇尚内敛含蓄的东方人看来也经常显得夸张。正是这种氛围,使作为教育戏剧的实践操作的“戏剧表演”(Dramatic playing)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准确表现自己感情和理念的具有表现性的日常生活行为,并且在此间培养一种艺术品位或者生活格调。在这个第二版块里,通常给出一个限制性情境[4],在老师的带领下由孩童们基于特定主题而发挥想象,并最终通过表演来完成教学任务,它与前一阶段的想象表述练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必须是亲身表演(Acting),一些常见的限制性情境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情境:

空间限制,如:医院,超市,军事堡垒,太空飞船内,车站,动物园等等。空间限制中,尽量让儿童的戏剧表演与空间发生紧密联系。体现为基于特定空间产生特定反应。

场景与主题限制,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军队生活,野营,开学日,等等。

冲突情境限制,如:历史上的战争,地球人与外星人等等。

灾难情境限制,如:地震,飓风,沙尘暴等等。

已有故事限制,如:“尼莫归来”(动画片《海底总动员》里的主角小鱼),“耶稣诞生”的圣诞剧等等。

这一版块内容已然涉及到参与者的表演信念感问题,是对第一板块内容的延伸,亦是构成第三版块的基础。

第三版块:

演出实践,“剧场实践”(Theatre)类——建立教育戏剧的公共交流空间。该提法是基于上述两类内容而提出的整体工作方式,涉及到教学现场的一系列工作方法,而之所以能够形成为“剧场”,则是加入了观众——一个第三方关系,观众则既包括了受教育的儿童自身,也包括有可能参与进来的一般观众,如其它年级的同学,孩童家长等等。这里的剧场也是广义的,可以是传统剧场,露天剧场,一间教室,公园里的一隅,家庭聚会上的一次小型演出,甚至商场里的一角……任何存在着演员——观众二元关系的场景都可以被视为剧场。剧场实践的基本特点为:

剧场所采用的语言和行动应当有明确的需求,即目的性和动机。这一点与前两个版块有所不同。因为在前两个版块中,都允许出现无动机的单纯展示练习,因此很多学员会乐于展示一个外表很特别的人物形象,如行动有障碍人士,一个特殊职业人士,但是常常无意去深究人物的动机和目的。 而在剧场公共演出时,则所有戏剧语言和行动应当能在公共的话语场所形成趣味和指涉。剧场行动所呈现出的外部特征必须清晰明确地传递出故事本身要传达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与观众形成共识。学员的表演已经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了,他们将不得不在与观众的互动过程中观察观众的反应,修正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对效果做出期待,正是在这种原始的媒介行为环境中,学员借助戏剧的形式来表达理念和影响社会,教师得以完成自己的教学。可以说,教育戏剧几乎是一种最好的教学工具,它借助一种合法安全的放纵,使学生的真诚及心性充分地释放出来,尽管有时候这真诚并不那么完美和善良,但是它始终是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趋向善意与美好,它并且能够在剧场里与周边观众和社会形成发射与回馈的完整过程,从而帮助学员打磨自己,修炼身心。

盖文· 波特指出,剧场里展示人的优点和缺点(弱点),但特别是缺点(弱点),是要突出显示的。可以说正是因为人类有了弱点,才使人类更像人。教师带领孩童排练的过程也是教师观察孩童各自天赋秉性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可以最后提交一台汇报演出那么简单。教师必须在过程中持续地观察和发现各个孩子的情况,并以合乎现代教育理念的做法去应对。这期间,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低幼儿童会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他们需要持续变幻的内容来保持兴奋度和关注度,中年级的孩子会对故事的内容提出质疑,也对观众的反应更加敏感,高年级同学在协调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在该校,这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系上,教师与家长通常以电子邮件或者谷歌群组的方式保持联系,教师往往会给家长提出一些照会,让家长知道教师所发现的问题,已经采取了的措施,以及希望家长配合的内容。

不言而喻地,剧场工作要求有高度的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教育戏剧的当然诉求之一。这种工作是公众性的,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它的准备期与排练期又数倍地大大长于演出期,所以其能动的准备排练过程是教学者们更看重的,即俗称的“过程比结果重要”。

剧场行动中的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这种强烈的关于“大家一起去从事一项事业”的参与感,会对参加者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力,这也是这项工作的价值之一。在当今学校,教师们正急需找到一种这样的形式(必须是发乎本心,而非某种外力强迫)让大家去“集体参与”,如果让学生们自发选择一个“集体参与”项目的话,很可能他们首选的是一起去玩网络游戏——又一项相互隔离的单人行为。在我们所观察的这所学校里,剧场无所不在,可供表演的区域从校门口开始,到走廊,到大厅的长椅上,再到常规的教室、会议室和小剧场。尤为饶有兴味的是,大厅的长椅附近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表演区域,是由各个不同年级的教师和学员轮流“值班”演出的。演出内容也相对简约,多是一些“本周主题”。“每周主题”是该校的一项固定内容,每周(有时是以“月”为单位)在校园内设立不同的主题,例如“海洋世界”、“恐龙世纪”、“太空时代”等等。依据不同的主题,校园里会有相应的布景和布置,课堂上也会有相对应的活动与教学内容,甚至老师们会穿上特定的衣服来配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还有责任在工作过程中调节工作难度,同时确保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学员最终可以收获的成就感——那种令人振奋的成就感,乃是这个项目最大的核心价值。儿童需要建立关于积极、成功、自信、努力奋进等一切“正能量”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模式。

上述三个版块作为基石,所构建的是一个关于“制造信任”(Make Believe)的过程。 盖文·波顿始终认为,“制造信任”是教育戏剧所最重要的诉求,尽管一般人往往认为戏剧是以假定性为前提的。如今,在美国的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教育戏剧课程,形式多元,涵盖也多元,其中很多教学形式既是教育戏剧式的,又是散点式地融化于各种教学手段里,而很少会彰显“教育戏剧”这一提法。常规的教育戏剧形式在私立的学校发展更甚,也许是因为私立学校更渴望立竿见影地看到家长们的积极反馈吧。在我国,教育戏剧的推广和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笔者衷心地祝愿在实施教育戏剧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得“意”而忘“形”,去关心真正最核心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各种新奇的教学形式。希望每一个教育戏剧的工作者更多挖掘孩子们自然纯善的天性,并努力帮助孩子们维护一点关于真实与美的信仰感,如此,一切必将会越来越好。

注释:

[1] Towards a Theory of Drama in Education, Gavin M. Bolton MA,LRAM,ADB University of Durham,England, Longman Group Ltd. 1979

[2] Drama in Education ,Grace Sloan Overt MA. The Century Co.1926

第7篇

一、艺术实践与素质教育

艺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是创造和审美,尤其是艺术作品的外部形态———外形式更具有审美素养培养和思维创新的特殊意义。戏剧也是如此。戏剧的艺术风格常常在排演的外部形式显示出来,外部形式的创新是戏剧的生命力之一。当下很多“莎剧”的改编与创造都在形式方面下功夫。现代的戏剧艺术就是通过混乱的、标新立异的、反传统的、非理性的形式和视角来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表达人们对社会和人类的存在的思考和探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1874—1945)认为:“伟大画家向我们显示外部事物的各种形式;伟大的戏剧家则向我们显示我们内部生活的各种形式。”也正如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所说,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从感情到形式,而是从形式到思想和激情。在戏剧表演方面必须具备创新思维才能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创造符合观众审美趣味的形式来容纳思想和激情,在这方面中国现代戏剧大师先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形式创新的先锋,《雷雨》中的‘序幕’和‘尾声’、《日出》的‘横断面的描写’及‘拉帐子’手法、《原野》对表现主义的成功借鉴,每一部剧作都有着对新形式的探索。”先生创作《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的用意是“我不愿这样戛然而止,我要流荡在人们中间还有诗样的情怀。《序幕》与《尾声》在这种用意下,仿佛有希腊悲剧Chorus一部分的功能,导引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什克洛夫斯基(ViktorShklovsky,1893—1984)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谈到,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的感觉趋于麻木,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艺术就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机械性。1935年,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1898—1956)在莫斯科欣赏了前来演出的中国京剧艺术,次年他就撰写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陌生化》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陌生化”(又译为“间离法”或“间离效果”)概念。在《论实验戏剧》中,布莱希特对“陌生化”进行了如下定义:“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通过“陌生化”改变人们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用异样的目光去认识事物”,引导他们按照时代的发展自我塑形,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一个影视不断取得霸权的时代,是对抗图像还是屈服?校园戏剧艺术实践给我们提供了第三个选择:与新媒体时代融合。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戏剧实践要体现时代感,就必须运用创新思维,在表演诸环节中不断增加新元素,利用各种媒体技术将众多的美术手段和形式添加到表演当中,在舞台上将他们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再现出来,这也是校园戏剧艺术实践和戏剧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艺术实践与社会介入

(一)戏剧公共空间建设

将现实问题进行戏剧化的展示,是戏剧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本质。要使戏剧真正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就必须抓住高等院校这一艺术培育的摇篮。但当下在高校的专业素养密集教育下,学生活动的公共空间日益萎缩,对学生而言,好像只有学习而无行动,只有生活而无艺术。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在戏剧实践方面搭建一个公共空间领域。这个空间领域作为学生行动实现的场所,为学生创造社会化情绪、提供治疗效应,也为学生与学校平等对话,参与学校建设、社会建设提供舞台。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学科间界限分明,对学生而言,必须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专业学习修满学分,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专业学习使学生形成专业素养,但是学生面临的仍然是物的世界而不是人的世界,只有行动才面临人的世界,行动不仅通过他人的在场确立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存在,而且也提示着主体惟一的自由。一个只专注于学习而无暇参与行动的学生,绝不可能是真正快乐的。德国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1906—1975)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参与到公共领域中,与同类一起行动。戏剧艺术实践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超越个人的“小我”从而建构超越的“自我”,体验个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当然,正如布莱希特所主张的,戏剧就是戏剧,好的戏剧一定是娱乐的。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最重要的,但是在中外戏剧史上戏剧“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从春秋时期的“优孟衣冠”到唐代的优伶,戏剧的“讽谏”传统一直在传承。《旧唐书•李实传》就写到“瞽诵箴谏,取其诙谐,以托讽谏,优伶旧事也”。法国戏剧家狄德罗也重视戏剧的社会功能,认为戏剧应该成为“善良的学校”,“坏人看到自己也曾做过的坏事感到愤慨,对自己给旁人造成的苦痛感到同情”⑨。学生的戏剧行动离不开社会当下的话语和语境,在戏剧公共领域中,学生只有通过话语才能和其他人发生关联,通过沟通才能成为交往共同体的成员。在学习之外,戏剧公共空间领域也可以作为学生政治生活的空间,在其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讨论国家事务,关心人民生活。在实践中突破校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获得历史与时空的自由,以多元文化形式展现他们不同的需要、情感,最后形成社会介入的意愿和群体共识。

(二)释放情感,介入现实

戏剧形式的创新不仅是形式与结构的创新,而且也是参与、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鲁迅弃医从文,希望拯救旧社会中国人麻木的灵魂。今天我们不需要学生放弃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拯救商品经济社会下学生的冷漠。造成学生对世事、人事不关心的原因很多,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学习的态度是与培养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目标相悖的,这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戏剧艺术实践就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热情,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不是喊出来的,而应该是做出来的。从戏剧实践的技术特点来看,虚拟性和超越性是戏剧美学的重要特征。因而,针对学生的各种情绪以及他们对社会本身的认识和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戏剧艺术实践中会涉及一系列假定性的情境,以使现实中的问题得到假定性、戏剧化的解决。也就是说,设计假定的情境空间本身并不是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其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舞台设计、舞台美术等艺术技能,而且可以在支撑戏剧动作的前提下鲜明有效地传达戏剧演出所蕴涵的深刻而强烈的情感内容。这里的情感内容已经是积淀了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在人生的深刻体验基础上,对生命、社会、人生的情感体验,是超越个体直达生活的深层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常陷入机械的、自动化的程式中,而在设定的戏剧空间中,如果他们被程式化束缚的,被日常生活体验遮蔽的真情实感被激发出来,这对塑造完善的人格不无裨益。若学生认为现实是残酷的,那么没必要怨天尤人,没必要厌弃人生,鼓励他们把他们认为的所谓的“残酷现实”再现出来,把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不要去回避现实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戏剧情境中再现“黑暗”,营造残酷的剧情来获得群体的认同,来检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观众一起来应对这样的现实,在虚拟性情境中寻找可能的解决途径,这种思考有利于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现实。

(三)走进社区,进入社会

戏剧要生存,必须培养热爱戏剧的群体,而校园是培养戏剧生命力的最好场所。校园内的艺术实践不仅仅要把国内外的知名戏剧剧目和专家请进来,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要让学生在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排演这些剧目,再回馈社会,走进社区,让社会检验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成果。一旦校园社会实践与社区接轨,学生的实践热情被点燃,那么学生的创作热情会源源不断地生发出来。而戏剧一定要有“观众意识”,若学生始终把观众意识放在首位,他们就不得不去考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体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走进社会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喜欢创新,他们善于在服装方面“洋为中用”,也喜欢在表演、程式化动作、唱腔、舞台美术诸方面进行改变,他们善于在历史间“穿越”,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种语汇“土洋结合”。如学生版的戏剧《窦娥冤》中的部分场面,服装亦古典亦现代,唱腔既不中也不洋,剧情古今杂糅,好像是一场闹剧,却十分契合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相信,被校园戏剧改造的,不但是表演者自身,而且还是广大的观众。法国作家左拉(EmileZola,1840—1902)曾说:“不应当忘记戏剧的神奇力量,它对观众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再没有比它更好的宣传工具了。”因此,应发展校园戏剧艺术,让学生“高尚地娱乐”,建立校园戏剧艺术社团,开展校园内外的戏剧艺术交流,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戏剧艺术的社会功用。当然这要求学校和系部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方面联动,让学生的艺术实践变得具有可操作性。戏剧按演出场合来划分有很多种类型,如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但戏剧的演出也不必一定要有固定的舞台、设备,如街边剧、节日剧等只要有一块空地就可以演出。因而,让校园戏剧艺术实践“活起来”并不是没有资金就寸步难行,行动起来,以行动迎接“万事俱备”才是正道。

作者:曲师 顾启兰 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常州工学院理学院

第8篇

关键词:角色扮演;即兴表演;情绪调控;情感体验;展开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77-02

戏剧教学法是运用即兴的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互动的关系中充分的展开想象、发散思维、表达感悟,在实作中进行学习,以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提高情绪的调控和处理能力,使学生在戏剧的环境中,有趣味的学习情境中,产生自发性的参与动机,来提高学习的意愿,以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成长。

在我校的艺体课教学当中,我尝试着将创造性戏剧活动的元素,融入到我的教学当中。进行戏剧活动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教学生如何演戏,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强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模仿能力,运用肢体动作、表情、语言,进行即兴创作与表演,使学生在不断地问题解决与团体互动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各方面能力也得以提高。

1.在戏剧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1 活动气氛的建立。教室的气氛必须能让孩子们有倍受支持和鼓励的感觉,要尝试着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刺激他们的一些创新的点子。我带领学生围坐在地上,消除了那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态度,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就是和他们一起游戏的玩伴儿,没有距离感,完全地信赖我,彼此之间是互相接纳的!我觉得在我的戏剧活动课上,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和欣赏别人,已经成为了一个孩子们信心建立的地方,如果在其他方面使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挫伤,那么,在我的戏剧活动课中,我会帮助学生重建信心!

1.2 暖身活动。学生的精力都是非常充沛的,所以在课前我想利用一个暖身活动作为每次戏剧活动课的开始,一般的暖身活动都是肢体动作的活动,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能够帮助孩子们纾解其过盛的精力,增进其想象力,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收心,以备稍后学生在入戏时能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1.3 活动分组。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在团体中互相分工合作,这是一项需要慢慢培养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本节课的活动,三个人为一组的合作方式开始,渐渐扩展为四个、五个,甚至是多个。在我的课堂上,我会设计安排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分组、自由组合,活动时商定各自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彼此之间商讨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1.4 整理活动。当我们发觉学生在戏剧活动中太过于兴奋时,可以用一个相对静态的活动来帮助他们安静地放松下来,调整心境!利用整理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放松,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出戏,用心地感受同伴和自己身体的变化!

《摇篮》这节戏剧课上,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全情投入和尽情享受!我在活动中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孩子们的一个大朋友,他们活动中的伙伴,我的教学语言中没有指令,只有引领;没有要求,只有协助,就是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充分体验、探究、合作的空间,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感和陌生感,有的确是深深的感情!浓浓的友谊!孩子起初还有些羞涩,慢慢地变成了争着抢着发言和参与活动。活动中,我和琪琪先进行示范,她的表现竟让我相当地吃惊,她坐在我的身上,认真地与我完成着每一个动作,真的像一个小婴儿一样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享受着摇篮带给她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此刻,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不是她在配合我的教学,而是她也真实地在感受着活动带给她的享受!我们的学生需要在互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真正地让学生成为我们课堂上的主人!

2.通过几年来戏剧治疗的教学实践工作,我觉得戏剧治疗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看到了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

2.1 学生参加活动更加积极、主动了,主动意识有所提高。

2.2 在课堂中能够运用多种沟通工具进行自我表达,例如:肢体、口语、表情等。

2.3 提高了空间的感受和觉察能力,学生身体的极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4 对于一些有触觉防御的学生来说,不再拒绝和他人近距离的接触,逐渐能够接纳、亲近他人。

2.5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我们的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等待,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要急于得到答案,而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机会。赋权是戏剧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把权力赋予学生,让他们也能有创造的可能。

2.6 在活动中发现学生更多的可能性,看到平时他们有所保留的,更加真实的一面。

2.7 提高处理、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的处理自己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尤其使负面情绪得到排解。

3.戏剧课程教学评析

《神奇的弹力口袋》一课是运动与健康学科下,融入戏剧治疗元素的一节康复训练课。

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容易出现散漫、叛逆、懈怠的情绪,具体表现为:

(1)在狭小的空间里,比如在电梯间里,会表现出烦躁不安,不会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肌肉状态;

(2)在大的教室里,只在一个很小的角落里玩耍,不会充分、合理地利用大的空间;

(3)在做广播操时,由于学生肌张力过低,导致肢体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受限,做动作软塌塌,缺乏力量感,做动作达不到老师的要求;

(4)还有的学生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和放弃,缺乏挑战意识。

基于学生的以上问题,教师借助戏剧治疗和运动康复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肌力,帮助学生适时适度地表现自己,同时训练学生形成挺拔的身姿,健康的形象,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生理和能力基础。

3.1 教学内容选择针对性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受阻的情况下掌握战士第二式、 椅子式两个动作要领,使学生的肢体动作标准、到位,并能达到预计的时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 力,提高大运动肌群的肌肉力量,通过控制肌力来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

3.2 目标达成策略运用得当。

3.2.1 暖身活动设计了《隐形球》的游戏,借助戏剧治疗的元素,通过传递和短时规划各种虚拟游戏,构想出球的形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思维与动作的协调运动能力,活动难度呈递进式增加,充分体现了想象与动作表现之间的重要关系。

3.2.2 力量挑战的环节,首先是身体适应:学习两个动作,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身体姿势,帮助身体进行适应。接下来是诱导感受:学生穿上弹力口袋进行动作练习,感受弹力口袋极强的伸缩性,体会紧张与放松、收缩与伸展的关系。最后是全力伸展:穿上弹力口袋,运用时长的控制,使学生的肌力达到最佳的状态。由易到难,逐渐适应,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战士第二式重点训练上肢,而椅子式则重点在上下肢的训练。

3.2.3 弹力口袋这一辅具的使用,利用其张力、阻力、弹力,借助这些外力,给学生挑战自我肌力的机会,提高学生在集体教学中的参与度。教学中,学习动作、训练过程和放松缓解的时间比例设计适中,每个动作分别坚持10秒、15秒、20秒的时长,时间呈梯度式,训练充分。

3.3 对学生问题的关注度高。

3.3.1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穿上弹力口袋做动作,双臂平举时很难抬起,教师的解决策略是先将双臂收到胸前,再向前或体侧充分伸展;由于肢体受到弹力口袋的限制,学生做动作不到位,教师先让学生放松,调整好状态,重新做动作,或者老师帮其拉伸弹力口袋,使动作更标准到位;在力量挑战时,学生坚持时长不足,想要放弃,教师则用鼓励性语言和奖励物来激励学生使其坚持,达到时长的要求。

3.3.2 W生经过了大约二十分钟的肌力训练,肌肉的疲劳度已经明显增加,教师设计了一个创造性戏剧活动作为整理活动,通过正向的音乐,把动作肌力转化为活动肌力,帮助学生缓解身体的紧张与疲惫,同时,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想象能力。通过舒缓、对抗互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放松身体、调节情绪。

3.4 存在的不足。

3.4.1 训练的前后对比不清晰,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应寻找集体课前后测的方法,将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清晰呈现,更好地看到训练的效果。

3.4.2 在动作训练的过程中,对所有学生的指导不够,应达到全面的关注。教师可在课前将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设计有效的解决策略,做好充足的准备,以达到在训练过程中操作自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全面关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第9篇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在戏剧教育进中小学这个领域已有了一定的艺术实践和经验上的积累。学院项目组以上海市实验学校为载体,进行了将近3年的探索,发现除了音乐、美术等常规艺术教育形式外,中小学师生对于戏剧教育特别是课本剧的形式非常欢迎。对于许多经典名剧的展演,以及教材内容的改变演绎,接受度和受欢迎度都很高。

2010年,学院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为该校提供丰富的戏剧表演教学资源,加强表演课程建设,提升中学生的艺术修养。学院在上海市实验学校推进戏剧教育,在校内开设戏剧社团,由表演专业的学生定期到社团进行指导和排演。随着戏剧教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中小学师生有机会接触经典名剧片段,加强艺术修养。与此同时,学院在2007级表演专业中分设表演(师资)方向,为戏剧教育今后的师资队伍做了专业上的储备。戏剧教育的拓展和实施,对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实习机会。学院的赵国栋同学曾执教戏剧社团,为上海实验学校的同学们成功排演了话剧《雷雨》,全本四幕,连演三场,受到了实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他毕业后,由马骥同学接过“教棒”,继续指导社团排演,带领实验学校的学生排演了话剧《寻找春柳社》,2012年5月16日成功上演,很受高度欢迎,之后又连续加演两场。今年4月,由张骏伟同学执导排演的《仲夏夜之梦》,亦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第十二届“沪、港、澳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学生表演大赛中,实验学校话剧《雷雨》剧组喜获殊荣。实验学校的同学们表示:在大学生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话剧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个人物的动作和内心的深入剖析,对话剧艺术也有了一定的见解和感悟。话剧表演让他们受益匪浅,而那段时间的全身心投入与辛苦付出的过程更是同学们高中生活里最宝贵的经历。

客观地说,上海市实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较高,而且在舞台设施等硬件条件上也能符合正式演出要求。但是要推广到更多乃至全市的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学生是否具备接受戏剧教育的基础和舞台环境的限制,是学院所要考虑的。目前,中学音乐、美术教育在逐步萎缩,而戏剧教育却异军突起。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院校要把握契机,将教师教育的鲜明特色予以发扬,面对中学表演师资稀缺的情况,在大学建立表演系师资方向和表演专业研究生,这是支撑中学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未来新的增长点。

在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的大力支持下,学院项目组筹划召集上海市艺术教育的负责人和相关教师举行以戏剧教育进校园为主题的研讨会,搭建平台,逐步贯彻和渗透戏剧教育的理念。一方面,让更多的中小学从教人员了解戏剧教育;另一方面,搭建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到各个区县中小学从事戏剧教育的辅导和常规实习,实现高校人才输出与中小学戏剧教育双赢。

今年6月,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与上海上视小荧星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签订了定向培养合作协议。小荧星艺校多年来致力于少年儿童文化艺术素养的培植、积淀与提高,积极推动当代少年儿童艺术的发展,艺校发展至今已经家喻户晓,成为上海儿童艺术教育的知名品牌。为了更好地拓展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率先占领上海儿童艺术教育的市场,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未雨绸缪,主动与小荧星艺校对接,不少优秀的学院毕业生已经陆续成为小荧星艺校的骨干教师和管理者。通过定向培养,一批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将与小荧星艺校正式签约,成为小荧星艺校的专职教师。此次联合定向培养项目的签署,为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毕业生“抢占”上海儿童艺术教育岗位开辟了新的渠道。

二、戏剧教育进中小学的成效

为了进一步在全市中小学推进戏剧影视通识教育,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挖掘有潜力的戏剧影视新苗,为戏剧教育成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必修科目做出努力,今年6月1日,由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承办的首届上海市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此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市14所中小学的22个剧目参赛,经过激烈角逐,上海市实验中学的肢体课本剧《药》获得了特等大奖。这是高校艺术教学实验与中学素质教育相对接的一个范例。

肢体剧,或称为叙事性肢体剧,指的是表演者以大量的肢体动作、形体语言,尽可能替代台词,用肢体来证实环境(布景及道具)的一种演出形式。①用肢体剧形式演绎鲁迅经典小说,无疑是一次极富挑战的尝试和开拓。6年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加拿大史密斯·吉尔莫剧团的艺术家们,曾携手将鲁迅的5部作品糅在一起改编成肢体剧,以《鲁镇往事》为题在舞台上演,一时间观者如潮。次年,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教师们编排了肢体剧《祝福》,并在与美国高校交流时首演,引发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共鸣,再一次印证了艺术无国界的说法。2012年,肢体剧工作坊应运而生,肢体剧训练在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肢体剧训练的方式,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富于挑战,在众多的训练方式中,有五种让学生受益匪浅。

(一)相互动作

相互动作。即甲同学做出动作,而乙同学立即做出回应,事先不做排演。肢体剧表演需要演员有较强的演出适应性,能够做到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相互动作,着重训练和培养演员的反应能力。

(二)节奏训练

老师在旁击鼓,学生按照老师敲击的节奏行进,或纡徐,或急促。肢体剧表演与普通的话剧表演有所不同,非常注重节奏的拿捏,往往在几个场景之后,就要有一个节奏上的转换,或一个小。如果在某个点上没能踏准节奏,那么演出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三)环抱训练

甲生聚拢双臂呈环抱状,乙生从圈中出入,不能碰到甲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然后乙生做环,甲生从圈中出入,两者反复交替。这是对学生“动静结合”素质的培养。肢体剧的场景变化频繁,演员始终处在一个“动”的状态,但是,如果走向它的反面,那就有可能会“乱”。因此在“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一种“静”的心态和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环抱训练恰恰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此外,这种训练方式对于培养演员之间的默契程度也颇有帮助。

(四)爬行训练

肢体剧的舞台空空如也,所有布景、道具、动物都由演员扮演。舞台上嗜血的狼狗、狰狞的石狮、温顺的绵羊,在学生们一边爬行、一边运用口技的模仿下,显得活灵活现。爬行训练的作用不止于此,它在打开演员肢体的同时,也解放了演员的天性,让演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放松且伴着几许恣意。

(五)想象训练

肢体剧表演需要演员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在舞台上呈现出各种富有创意的“画面”。想象训练,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粒种子,演员通过肢体展现渺小的种子慢慢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演员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在晴朗的天空做翱翔状,在雷鸣的雨天做惊慌状。总之,根据不同的环境想象,做出合理的反应和动作。

从表面上看,肢体剧训练从某种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们的演出技能,但从戏剧教育的角度分析,以上五种训练方式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相互动作培养了学生们人生中的瞬间应变能力;节奏训练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人生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张弛有度,把握节奏,才能笑到最后;环抱训练所训练的“动静结合”,在如今功利主义弥漫的社会大背景下,无疑是一剂让人清醒镇静的良药;爬行训练,打开了学生们的身体,解放了他们天性,让他们放下身上的担子,享受人生的乐趣;想象训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人生感受。这样的训练方式,简单易操作,完全可以推而广之,让更多的人受益。

三、戏剧教育进中小学的展望与前景

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根据鲁迅经典小说改编的肢体剧作品,引发各方关注,其中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校领导还亲临现场观摩了演出。演出结束后,学校决定邀请学院的学生作为指导老师,帮助高中生们排演肢体剧《药》,作为参加首届上海市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的参赛作品。排练过程即是一次有益的戏剧教育的过程,教育效果有如下几方面:

(一)培养兴趣,亲近大师

排练伊始,高中生们对《药》的理解并不深刻,这和他们对鲁迅的文章缺乏兴趣有一定的关系。看完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学生排演的肢体剧《药》之后,他们首先对这种表现形式产生了好感,继而愿意听指导老师讲述《药》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从而对大师也产生了亲近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戏剧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环节中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二)摸爬滚打,砥砺意志

肢体剧排演中,很多场景都需要演员上台摸爬滚打。高中生们在排演中深切地感受到做一名演员的不易。《药》的开头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为了给这沉沉的秋夜增加一些阴森的气息,同时展示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肢体剧《药》设计了一个群狼撕咬的画面。这就需要学生们先要运用口技模仿狼的声音,然后学狼的模样四肢朝地,到台上爬行翻滚,营造出群狼争食的效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平时在家娇生惯养的高中生们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一遍遍地在台上翻滚着,直到指导教师满意为止。高中生们对戏剧表演有热情,愿意吃苦,甘愿投入,这也是这部戏最后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三)释放压力,收获自信

如今的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身心疲惫。肢体剧排演是他们一个释放压力的机会,时间虽然短暂,但是他们却充分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在台上的挥洒表演中感受到了快意。演华小栓的学生小A,留着一头长发,性格十分孤僻,吃饭时老是一个人呆着,不太合群。排练间歇,指导教师经常开导他,和他聊天,并鼓励他好好演出。排演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次,但是效果却很显著。更重要的是,原先排挤小A的同学,在排演中意识到华小栓这个角色非小A莫属时,慢慢改变了对小A的态度,主动把他纳入到团队之中。正式演出时,小A将长发剪短,信心十足地投入到了演出之中。小A收获自信,赢得尊重和友谊的事例,充分体现了戏剧教育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团队协作,互相尊重,也是此次排演后,学生们变化较大的地方。由此可见,戏剧教育可以做的课题与实验还有很多,关键是要关注热点,找准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是切实可行的。

1998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教育列入素质教育之中;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旨在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程》对学校艺术课程,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学校艺术教育的保障,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旨在希望高校学子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2011年,教育部首次将“艺术学”从“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高校对于艺术教育愈加重视,经典话剧和传统戏曲进校园便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也越来越看重学生的戏剧素质,以上海市实验学校为例,参与排演《雷雨》的学生们,在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中,由于具备较强的戏剧素质而获得了预录取资格,最终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可以想见,戏剧教育进入中小学的前景会更加美好。

注释: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戏剧传播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1-01

一、场景:从场景模拟到沉浸式环境的创造

舞蹈剧的场景设置在舞蹈教室的封闭式环境内,是对剧中要求设置日常生活场景的模拟。如:2013年暑假期间播放的《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是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目,该剧因其寓教于乐、轻松活泼的风格获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青睐。其场景锁定在民国时期香兰镇的一家私塾。据介绍,该剧拍照场景中,墙皮是暂时制造,一切家私、门窗都是老物件。整部剧为我们讲述了学识渊博的教书先生大智是怎样带领一群孩子读书、识字、明事理的。在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我们组织动员学生积极改编甚至创造创新这些优秀剧目,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剧中的人物情感,并且自己亲手制作舞蹈剧的道具和摆设,全情投入。

二、表演:从严格执行剧本到现场的即兴发挥

舞蹈剧的表演,演员要严格执行剧本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台词和动作。情境秀的表演,演员可以和现场的观众进行即兴互动表演。其表演是没有剧本可执行和遵循的,只有提前设置好的互动流程和规则,演员和观众只要在这个框架下表演就可以了。如《溪口民国文化风俗情境秀》,以“穿越百年”为主线,用民国民间百态、民国服饰、民国戏剧和“民国诗社雅集”“长亭外古道边”等12个情境表演秀,展现民国文化。游客或者当地市民可以与演员互动,参与表演,成为表演的一分子。而这些都是没有固定章程可以遵循的,是演员和游客或居民之间的一种随机性的表演,更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戏剧表演方式。

三、叙事:从第三人称叙事到第一人称参与式体验

情景剧的叙事,是围绕着具体事件展开,剧中人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之间要有冲突、有磨擦,经过协调,达到一种暂时的人际关系间的和谐。情境秀的叙事,是在现实场景中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即兴对话。这种对话只要围绕着一定主题进行,不必按照某一件事展开完整的叙事。这种叙事是一次性叙事,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每次不同的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对话都是不同的。如《溪口民国文化风俗情境秀》,该剧为观众提供了12个主题的情境秀表演,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情境秀的演出中,以此体验民国时期的民俗风情。观众参与戏剧表演,体现了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观众是作为主体的“我”和演员对话,这与情景剧的第三人称视角的叙事是完全不同的。在情境秀中,观众也成为了演员,这种体验彻底打破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演员和观众之间能够实时互动。

四、媒介:从单一媒介呈现到多媒体综合运用

舞蹈剧从早期的封闭式空间现场表演,到后来借助于电视媒介进行传播,从媒介的使用来说是单一的。现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舞蹈剧可以借助于各种新媒体进行传播。但是就拍摄的封闭式环境和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模仿上来说,它也不需要利用多种新媒介来设置现场环境,现场环境只要保有自然状态上的真实就可以了。虽然说《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运用了真人加卡通的形式,但是就现有的情景剧总体情况来看,媒介使用相较于情境秀来说无论是拍摄还是传播都要少得多。情境秀的打造和传播通常需要综合使用多种媒介。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在毕业就业后即将面对幼儿园的教学,舞蹈剧和情境秀无疑会对学前儿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但在这之前,学前教育的大学生们就要打好舞蹈基础,为就业后的舞蹈剧和情境秀的编排和教学做好准备。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以舞蹈剧和情境秀的戏剧传播方式进行探索,不仅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也体现出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为弘扬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来说,我们也要因地制宜、适时而变。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要敢于并善于运用新的传播媒介,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从舞蹈剧到情境秀,利用戏剧在高校学前教育这块阵地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徐俊.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础教育,2011(03).

[2]毛厌草.校园戏剧对提升校本文化建设品位和内涵的积极影响[J].文教资料,2011(09).

第11篇

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幼儿园张鹏老师在湖南省第三届幼儿艺术教育研讨会上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大班幼儿地方戏剧教育活动――“茶灯戏”。该活动深受与会代表和专家的好评,也为我们组织好幼儿地方戏剧教育活动带来了启示。

一、了解地方戏剧艺术的特性

张老师认为,开展幼儿地方戏剧教育活动必须了解地方戏剧艺术的特性:

民族性。戏剧凝聚着民族的丰富情感和强烈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性、民族素质的因袭性和欣赏习惯相同的审美性[1]。民族特色是地方戏剧孕育、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因。“茶灯戏”是湘西凤凰县的民间传统灯戏。它是在民间小调、劳动山歌、灯舞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表现劳动者欢庆丰收、赞美生活、歌颂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歌舞剧,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民族色彩。

综合性。戏剧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以及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服饰、宗教等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形态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茶灯戏”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其所涉及的艺术种类的多样性,包括音乐、舞蹈、表演等,配乐主要由唢呐和锣鼓演奏而成,表演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用歌声来描绘幸福的生活。其次,其表演内容是综合的。有反映喜庆丰收欢乐的《蚌壳舞》,有表现劳动生活愉快的《十二月采花》,还有歌颂纯真爱情的《夫妻观灯》。

喜剧性。与其他戏剧不同,“茶灯戏”只说喜,不诉悲。且听《四季花儿开》里旦角和丑角所唱:“春季花儿开,花开是一呀朵来,一对呀的那个阳雀,飞过山儿来看哪啊,飞呀飞呀,瞧见那个桃花儿开呀啊,哥儿哎妹儿哎,飞呀来是飞呀就去,报春来呀夏季花儿开……”春季阳雀看桃花,夏季斑鸠看荷花,秋季鸽子看,冬季喜鹊看梅花,表演者们用歌声描绘四季,用舞蹈表现万物,用轻松愉快的歌声和舞蹈表现劳动者丰收的喜悦、生活的愉悦、爱情的美妙。

夸张性。戏剧作为艺术都会运用一定程度的夸张,夸张本身是一种戏剧渲染。夸张能增强戏剧的幽默感、感染力及趣味性。“茶灯戏”特别要求表演的夸张性,力求做到使观众一看就能知道表演者所要传达的内容。

二、认识开展幼儿戏剧活动的重要性

观念决定行为。张老师认为开展地方戏剧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有重要作用:

首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茶灯戏”是湘西凤凰县的民间传统灯戏,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在幼儿园开展“茶灯戏”教育活动,对幼儿民族情感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带领幼儿观看茶灯戏表演、进行茶灯戏动作创编等一系列教学手段,使幼儿了解“茶灯戏”这一戏剧形式,喜欢茶灯戏演员艳丽的民族服装、多变的动作造型、诙谐易懂的唱词,这样幼儿在无意识中受到了“茶灯戏”的熏陶和感染,进而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戏剧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以及表演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在“茶灯戏”戏剧活动中,张老师运用了很多手段和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你来做,我来猜”的游戏中,张老师让一个幼儿来用肢体语言表现自己所喜爱的小动物,再让另一个幼儿去猜具体是什么动物等。

第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和团队精神。角色游戏是是培养幼儿角色意识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茶灯戏”中的角色表演需要由一男一女共同协作完成,男孩和女孩相互交流各自适合的角色和分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把握游戏中的角色如“水草”、“金鱼”,并用自己的贴切行为完成角色任务。由于角色游戏本身需要多个角色配合与相互支持,任何游戏的编排与组织都是以幼儿团队的形式出现[2],因此,戏剧教育活动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角色意识,也培养了幼儿的团队精神与语言交流能力。

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戏剧素材内容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也是儿童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3]。凤凰茶灯戏是在民间小调、劳动山歌和灯舞等诸多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适合幼儿学习的戏种,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茶灯戏只说喜,不诉悲;其二,茶灯戏所有的动作都来源于生活,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的戏剧学习应该充分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展开。

四、运用激发幼儿创造性戏剧表演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第12篇

>> 关于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思考 高中语文戏剧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探索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探析 浅谈高中语文戏剧阅读教学 初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对比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法初探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之我见 分析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法 简论体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运用 专题教学: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应用 简析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由一堂戏剧排练课谈中职语文戏剧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戏剧审美教育实践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④冯克诚.布鲁纳发现学习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5:89-90.

⑤钱态.论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全方位解放”,南京:艺术百家,2005(4):48.

⑥邵瑞珍等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6.

⑦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96.

参考文献:

[1]连树声.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简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外国戏剧名作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5]向启胜.戏剧单元教学随想.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7.

[6]孙国平.试论戏剧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7]张天欣,张晓辉.戏剧表演教学—让我们从游戏出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