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

时间:2022-11-28 10:3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精神,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精神

第1篇

一、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痴情

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执着。“教书匠”“园丁”“孺子牛”“春蚕”“蜡烛”“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无论哪一种称号,都不能简单代替教师对教育的一种痴情。对教育痴情,就是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贫穷的山区,无论物欲横流、多元价值的影响有多大,也不论是从事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教师都能坚守着心中的那份信仰:“教育是基于生命、直面生命、为了生命、通过生命所进行的人类生命事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对教育痴情的教师,不会在意个人的得失,不会随波逐流,不会得过且过,更不会在教育这个神圣的领域中“混日子”。他也不会太在意社会和他人的评价,固守清贫,淡泊名利,行为世范,为教育而活,为自己的信仰而活,他在这简单而又伟大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着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

二、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改革的一种坚信

社会进步需要改革,教育发展也需要改革,没有改革教育只会停滞不前,教师不支持和参与改革,改革也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模式可以模仿,我国的教育是在摸索中创新,在改革中“立序”,在一次次的“推倒重来”中逐渐积累属于我们中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智慧。目前,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的困难横亘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数不清的挑战在等待着我们,但我们要充满信心,教师要积极参与改革,主动引领改革,在日常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改革。改革的成功需要我们对改革的一种坚守,需要广大教师群体对教育改革前景的一种坚信:改革能带来教育的生机,改革能带来学校的重生,改革能带来师生的生命提升,改革也能带来教育本真的价值实现。

三、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

教师应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当代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关注、对金钱的索取、对消费的过分追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逐的目标。作为教师,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也在理想和现实、谋生和事业、生活压力和信仰之间徘徊着、困惑着。但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有特殊的任务和价值取向,它要为中国培育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要为我们中国更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而精心“奠基”,它要为我们的未来一代能平等地和世界“对话”而“施肥耕耘”,它更要为年轻一代将来对世界做出我们中国应有的贡献而积蓄力量。没有教师的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的更新和进步,也没有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没有教师的教育理想,就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教师没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也不会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生命的,教师没有了教育理想,其实也就失去了“教者”其所蕴含的本真意义。

四、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尊重

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不仅是社会公众的外在承认和给予,或来自于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和赞同,更是我们教师自己,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共同体对教师职业的尊重。这种自尊,是来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独立的创造,并以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这种自尊,来自于师生“教学相长”、互动提升过程中的“双向滋养”、和谐共处;这种自尊,还来自于教师愿意并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喜欢学习、享受合作、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尊重自己职业的教师,会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美,因为他知道仪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他会每时每刻通过自己的情态、语言、服饰、行为影响着学生,向他们展现着自己的美,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尊重自己职业的教师,会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总是从教育的立场出发,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不混天度日,“教书育人”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主题曲”,面对外在的不解、非议、纷扰和诱惑,他们总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享受一份幸福的人生。

五、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学校的一种归属

学校是什么?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场所,一个总想逃离的地方,还是一个温馨的“家”?不同的选择表达了教师对学校归属感的不同。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学校的一种归属,把学校当做另一个“家”。只有把学校当做家,才能把学生当做自家的孩子去爱护、去照顾和教导,把同事当做亲人去交往和共处。在家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我们不会感到有压力,不会感到工作的枯燥无味,不会想到“离家出走”。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温馨、更加充满生命的精彩,以便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家坐坐”,感受另一种“家”的温暖。对学校的归属,要求教师要时常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学校管理和改革,参与学校制度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和规划献计献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学会合作,不断创新,顺应时展,为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而不断努力。

六、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全体学生的一种热爱

第2篇

 

本文从宣传职业特点、组织顶岗实习、建设特色校园物质文化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促进学生职业意志品质的逐步形成。

 

职业精神是一种具有自身职业特征、反映着从业人员的精神追求与人生境界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只注重实践性、操作型了,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也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一项重要衡量内容。

 

然而从目前中职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如何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也已经成为我们中职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职学生多为15-18岁的青少年,他们依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中职教师应对其加以积极的引导与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一、宣传职业特点,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

 

中职学生都是处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的孩子们,刚入学校时,还全然不知自己要学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即使入校以后,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其实都并不了解自己今后所要从事职业的特点,又何谈职业追求、职业精神呢?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职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宣传教育,加大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与社会意义,这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第一步。

 

在职业宣传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专业的社会价值,宣传正确乐观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爱岗敬业意识。尤其是面临新时期产生的各种错误职业观念,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摆脱传统职业观念的不良影响,避免出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还应对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目标观,如“职业无贵贱,分工有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等激励性谚语,以及中职学生成功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即便自己曾经中考失利,但只要自己从现在开始努力,仍然未时不晚,即使自己是一位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但只要自己努力向上,依然能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添砖加瓦,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

 

二、组织顶岗实习,感知企业精神面貌

 

社会是最好的学校。顶岗实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学校,让学生有机会去了解外面的社会,从而丰富理论知识,强化职业技能。教师可以结合班上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以及不同时段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安排各种形式的实习活动,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引领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会书本上所没有的职业技能,感受真实的职场氛围,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参观、生产实习、就业见习等,在相应岗位上,学生可以感知企业先进的管理机制与企业职员的精神面貌,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所见所闻都能有所拓展,看到企业职员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劳动情景,感知企业整体的精神面貌,学生也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可以说,顶岗实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让学生看到自己与企业员工真实的差距,在专业学习上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了解企业对实习生的看法,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实习心得,写出自己的反思和学习调整策略,上交实习报告。

 

三、建设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培养学生职业习惯

 

校园文化在学生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方面,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突显专业文化特色,营造出具有中职特色的职业氛围,这一特色的呈现,使得学生感受到充满现代的产业精神与职业特色,促进学生职业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促进学生职业意志品质的逐步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中职学校,不仅要让每一面墙壁都能开口说话,更要说“行业话”、说“企业话”。

 

比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可以将教学环境布置成集教室、实训与实验、考工以及技术服务、生产于一体的教学工厂模式,模仿企业要求张贴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流程及各种安全标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职场”,对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也会有所加深。

 

在宣传栏、橱窗、广播、学校网站以及班级黑板报等也要积极利用起来,及时公布行业动态,企业的用人要求,让学生视线所及,无不带有“职业”特色。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的环境布置也是如此,如墙上标语可以为国内外知家企业家的寄语,悬挂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画像,张贴企业家经典言论,这些形象化元素可以向学生传递一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无疑具有着润物无声之效。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只有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职业精神,把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动,才能为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可靠的动力,为学生毕业、实现就业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3篇

少有企业不对员工的职业精神不提出抱怨的,也少有市民不对社会公德缺乏而感叹的.海尔早期在车间里贴上“不准随地大小便”,在现在看来,有些笑话了,但在当时可是很认真的事情。人做错事是一回事,但怎么判断又是加一回事。每个社会都有职业道德的败坏的人,但把败坏的职业道德视为能力、光荣,甚至炫耀的资本就不正常了。

当企业在面临职业精神缺乏时,更多的想从集体利益,忠,孝,仁,义等方法来加以教育。然而以倡导私人关系的美德来培育企业的职业精神和社会公德却是难以成功的,为什么呢?首先,我们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就是在于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远近亲疏关系的维持。所以,仁、义、礼、智、信也都限于这个私人关系范围之内,有时候,我们把他扩大于社会或国家,就是家国一体。但根本的处世规则还是以私人关系为基准。理解这一点,就可以理解诸多企业管理和社会现象了。

比如,我们宁可借朋友的钱,一般也不找银贷款,除了利息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行为方式中习惯于以私人关系来处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组织的问题。当以私人关系的道德来处理私人问题时,我们其实在全球都可称得上典范,无论是对个人的忠义,还是对父母的教悌,还是对朋友的诚信。在生意中,我们更愿意以私人的诚信度来做出判断。缺乏对个人的了解,我们就难以以公事相托。这就是我们总是不信任自己圈子外的人的原因。用人,任人为亲,任人为近也就是一种以私人道德代替公共道德的最常见的现象。

所以,要说我们整体的道德水平不好,也是不公正的,其实我们的私德是很好的。比如,都说中国人对公共场所乱扔乱丢,但是我们中国每个家中是很讲究的。如果你说是一种不爱清洁的民族吗,完全不是,我们是很爱清洁卫生的。美国人动不动把父母送到养老院的做法,我本人是不认可的。在处理私人关系方面,我们可以自信的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全球最为文明的道德之一。这一点恰恰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优秀的地方。

但是,当我们把公共问题,以也私人的道德标准来处理时,问题就出来了。比如,我刚工作时,在车间搞技术,每次车间的模具坏了,就要找到工具车间安排修理,但是如果你不主动给工具车间的师傅们打支烟,聊聊天的话,你车间的模具可一个月也修不好。尽管这是企业的公事。所以,以个人关系来处理公事,就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的体现了。要在中国企业中做领导,就不取决于你的决策水平或者思维能力,更重要的取决于你私人处理关系的能力。

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教会个人处理成熟世故的处理社会关系,其实质是以私人道德的标准来处理公共问题。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倡导这种方式,对个人来讲,也许会得到很强的文化适应力,以及升迁的机会,但对企业或一个整体而言,必然带来的是裙带关系、派系斗争、部门利益等诸多问题的严重化。

企业不明白的是,正是现在所倡导的传统文化诸多原则,造就了现实中,我们的员工职业道德的缺乏。看似美好的私德,恰恰是社会与企业中公德缺乏的根源。

因此,要使企业中职业道德的根本改观,核心恰恰是要提倡个人的独立精神,提倡个体承担责任的意识,尽量减少私人道德对企业事务的影响。

第4篇

从那年开始,《襄阳晚报》的编辑、记者开始用自己的一份执着传递点滴的温情,他们深入乡村山野寻找为大学学费担忧的贫困学子,他们四处奔走寻求社会各界捐赠。12年来,在他们的帮助下,300余名贫困生圆梦大学。

这300余名贫困生全部接受了记者的入户调查。通过入户调查,记者对贫困生的个人和家庭状况有了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也对基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和基本诉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一些人质疑还要不要援助“无情贫困生”的情况下,大家依然坚持入户调查。大家觉得,入户调查受助对象就是落实“走转改”的一种生动实践,也是对记者进行三项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

走进贫困家庭——对采编人员的一次再教育

调查和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工作,但调查和采访的方式影响着调查和采访的质量。是听基层干部讲,还是听基层群众讲;是走进贫困家庭看,还是基层干部陪着看,媒体付出的人力和财力成本是不一样的,但获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在编辑部内部出现过争论,但最终达成了一致——坚持入户调查。

大家觉得,活动本身是搭建爱心人士与捐助者之间的桥梁,入户调查能够让这座桥梁搭在最合适的位置,同时能让采编人员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记者沈明晶说:“通过这个活动,我走下了基层,看到了最基层的老百姓,他们的期盼是我们的动力,让我备受鼓舞。”

12年并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援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每年都在7月初启动,8月底结束,这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12年来,襄阳晚报记者采取学校推荐和记者分组寻访两种方式,走遍了襄阳的10个县市区,60多个乡镇,寻访和调查需要帮助的大学新生。

在入户调查的过程中,很多年轻记者的心灵也得到了洗礼,留下了一个个值得回味的故事。

经济生活部记者乔丽在晚报工作第一年就参加了援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的采访,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叫浦娟的贫困学生。

她说:“看到浦娟家的那一刻,我很受震撼:刚下过雨,她家门前稀泥一片,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脚走过去;3间低矮破旧的瓦房,因为漏雨室内多处地面潮湿。更让我震撼的是,浦娟的妈妈告诉我,浦娟和妹妹本来都留着及腰长发,为了给浦娟筹学费,她和妹妹卖掉了长发,而收头发的人为了多剪头发,把两个小女孩的头发剪得坑坑洼洼。卖头发得了1500元钱,两个小姑娘高兴不已,而她们的妈妈看到女儿的发型时,却心疼地哭了。”

在2012年援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中,记者何伟被派往老河口寻找贫困生。这一年的老河口遭遇了严重的旱灾。何伟在各村走访时,亲眼见到了土壤干裂、玉米面临绝收的现状。因为地里收成不好,为了生计,何伟采访的四家贫困生的父亲,虽然年岁都在四五十岁,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加入了包工队,在建筑工地打工挣钱。贫困生熊燕的父亲,在干活中因为楼板断裂直接从二楼摔了下来,经过抢救,命保住了,但肠子被截去一大截,肚子上留下一个长达20厘米的手术刀疤。何伟在他的文章中写道:“那道疤痕看起来触目惊心。我想,如果不是孩子上大学需要钱的缘故,这位父亲也不至于这么拼命。”

入户调查获得的一个又一个细节,让见报稿件充满着动人的力量,不少稿件见报后,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要求定向资助。编辑部认识到,入户调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爱心资金的数量,于是逐步把工作重点由爱心资金的组织转移到入户调查的组织上来。

选择资助对象——对职业精神的一次拷问

对困难群体的援助是运用媒体平台,整合社会力量,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济的一种方式。近些年,很多媒体和部门开展了类似的捐资助学活动,有些活动把追求的目标定在募集了多少捐款和捐助了多少学生身上。事实上,有些活动是在玩数字游戏,把妇联、团委、工会及企业开展的定向捐助活动纳入自己的规划,换来捐款数字上和捐赠人数上的“影响力”,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符合捐助要求,捐助款项是否落实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2007年,襄阳就发生过一例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在襄阳市总工会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中,一名受助学生的父亲竟然是襄城区城管局副局长。经过记者调查发现,每年市总工会都会开展助学活动,其方式是给每个区分资助指标。当年市总工会给该区一个指标,考虑到城管战线工作人员收入较低,区总工会就把指标给了城管局。当时该区城管局只有副局长的女儿考上了一类重点大学,因此这个学生被确定为受助者。此事一经曝光,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负效应,襄阳市总工会对贫困学生的审查程序引发社会质疑。

《襄阳晚报》的援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始终不追求数字影响力,在拒绝与商业单位合作的同时,主动接受市慈善总会的资金监督。总工会的这一教训让我们更加严格地坚守这一准则,也把活动能否在阳光下运行作为拷问记者职业精神的一道试题。

由于目前社会上的捐赠渠道较多,在对贫困生进行审核时,我们还提出“错位捐助”,即一个贫困生只能接受一个种类的捐助,在避免“重复捐赠”的同时,保障活动的公平性。2011年,家住高新区米庄镇桐树店村三组的田路同学被确定为当年《襄阳晚报》“援助贫困大学生”受资助对象之一,受助金额是4000元。在助学金发放仪式举行的前两天,我们得知田路就读的高中从另外一个渠道为他争取到了4000元助学金。通过记者的沟通,田路让出了《襄阳晚报》的名额,在仪式发放现场,将获得的4000元钱转给了通过审核但未“排上队”的贫困生。

新闻媒体援助贫困生作为社会救济的一种方式,力量是有限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向弱势群体表达一种取向、一种姿态——社会没有忘记他们,只要他们自身努力,社会就会努力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因此,帮助更多的人、帮助最需要的人,成为襄阳晚报选择资助对象的立足点,让有限的资金接受慈善总会监督则是建立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的一种机制,襄阳晚报援助贫困生活动因此进入了良性的运行轨道。

平视资助对象——对人文关怀的一种诠释

资助和被资助,作为主体的双方在心理感受上是截然不同的,作为资助的组织者和提供者,容易在心理上和道德上不由自主地产生优越感。

本地一家电视媒体也曾开展过类似的活动。为了达到宣传效果,记者让贫困生多次面对镜头,一遍遍地讲述自己的贫困身世和爱心企业的善举。这一方面严重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引来观众的强烈反感。

《襄阳晚报》在组织援助贫困生上大学的活动时,对贫困生要求隐去姓名的,我们尊重他们的意愿;助学仪式现场安排学生代表发言,我们尊重他们的意愿;在寻求企业捐款的同时,我们要求企业同样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我们相信,对于受助对象来说,尊重和资助同样可贵。

活动开展初期,我们把助学金逐一送到学生手中,后来逐步改为集中发放。考虑到赞助单位的实际要求,我们一般会安排一个简单的发放仪式,考虑到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发放仪式一般安排在下午2至3点,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们从各县市区到襄阳市区,实现当天来、当天回,不增加过夜住宿的负担。近两年,应企业的要求,我们的助学金发放仪式改在了晚上,并适当增加了文艺节目。为了遵循不给贫困生添麻烦的原则,我们会向贫困生及跟随家长安排住宿、吃饭,记者到车站接车,跟贫困生一起吃住,为的就是与他们进行自然、平等的交流。

在做完每一年的援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后,我们的记者会和部分学生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到学校以后,会给记者写信或发短信告知学习情况。虽然我们内心很欣慰,但我们依然告诉他们:我们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回报,不想因此增加他们的任何负担。

一位经晚报报道得到捐助的上海复旦大学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记者发短信汇报学习情况。起初,记者每次都礼貌性地回复,后来,编辑部明确要求记者写一封信“断绝”与学生的联系。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不希望受助对象有“负债感”,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帮助他们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不断地表达“感恩”会让他们内心难以平静。

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融合

幼儿教育应自小开始,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幼儿教育的重任,当今社会幼儿教师需要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软硬实力”,更好地满足企业及社会对高素质高职人才的需求。因此,研究并搞好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发展,对于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学前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学校开展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现状

根据针对学校开展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在融合力度、实践活动是否丰富、效果考核评价重视程度、宣传是否到位、教育效果、和社会、企业、家庭对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重视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二者融合培养多停留在制度、规定等应付层面上,而具体实施时措施落实不到位。在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融合的实际操作层面,约有 60% 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涉及了职业精神教育,但融入的程度仅为一般。当前职业技能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与规范较明确,而职业精神培养方面的考核并没有受到重视。少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职业精神非常熟悉,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参加过企业顶岗实践的三年级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相对较多,其余年级学生并未深入了解其内涵、意义和要求。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表现感到满意的仅占 23.18%, 87.05% 的学生都认为社会、企业、家庭对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它们都重视职业技能,而忽略职业精神的培养。

2. 对于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存在的误区

从调查和现实表现看,对于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一视同仁,同步发展,在各个层面都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2..1 对职业人综合素质认识不够,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认识模糊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同为职业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是培养职业人的重要基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是顺利实现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角色转化的关键。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这样一类群体。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熟练幼儿园的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基本的学前教育知识,运用理论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尊重和爱护孩子,明确学前教育在孩子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并对幼儿教育工作能够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然而现实中,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太窄、专业技能不精,尤其在实习中实践能力不足,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心理,缺乏服务意识和吃苦精神。这充分显示出企业和社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具体严格,但是对于职业精神的认识上模糊不清,要求上只停留在浅层次,具体操作更是无迹可寻。

2.2 学校教育存在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割裂分离现象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都是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中职校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培养相互割裂,二者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它们不相隶属,各自为政。专业课程、技能课程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载体,而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则并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或教材内容,知识点较为零碎,很难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提供支持。除此之外,虽然部分中职校的领导也多次强调职业精神教育,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工作重点仍然是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精神教育处于次要地位,甚至被边缘化,中职校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难以有效结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3 社会、企业、家庭消极因素对学生专业精神良性发展的影响

(1)社会因素。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思想教育工作滞后,诚信危机、道德水平下滑,这些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给中职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削弱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因此在价值观上发生混乱、模糊、偏差甚至错误,从而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重技能、轻精神”仍是社会评判人才的现实存在,干扰了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

(2)企业因素。企业受利益驱使,为追求生产效益,技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单纯追求人才技术,忽视学生职业精神,致使技术型人才的职业精神缺失,出现缺乏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差等问题。

(3)家庭因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综合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它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实践活动来完成,然而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中职生多数父辈文化程度不高,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层次低、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现象;存在过分溺爱,孩子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现象;存在高消费、自私自利现象,导致中职生职业精神方面严重缺失。

第6篇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精神 教育研究

职业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它蕴藏着的是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精彩的主观世界,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全人类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医学职业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医学职业精神中的科学精神是指业医者应该具有的科学追求、科学态度、科学准则、科学理想等;其中的人文精神是指业医者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人文理念、人文准则、人文理想等。

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5月22日加入了推行“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活动,并向全国医师发出了“学习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倡议。希望《医师宣言》所倡导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成为每个医务人员对生命意义和职业价值的终身追求和心灵深处价值取向的行为戒尺。《医师宣言》围绕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学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三项基本原则为: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患者自主的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十项职业责任即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和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的临床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有责任。

医学高等教育是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具有高级医学知识和高尚职业精神的医生,以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进步。因此,在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使医学生掌握医生执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目前,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模式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致使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势下,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尤为重要。

虽然我国医疗卫生界已意识到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有关的理论与实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远未达到成熟和取得应有的效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陈兴汉提出医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利于医学和医生职业道德品质良性发展,是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陈新生较为关注医患关系,提出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有利于在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之后在医生执业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行业与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刘志飞等的《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李雯等的《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探索》、马菊华等的《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研究》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提出了有益的见解。总体而言,这一研究仍未形成合理体系。总之,我国医学界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医学界对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仍没有形成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合理教育模式,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在正确认识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对提高医疗行业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入手,阐明医学生职业精神与医生职业精神的联系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目标及主要内容[1]。在充分了解医学院校教育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育存在以下问题:医学院校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医学职业精神和道德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行业特征不明显;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效果不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安排少,且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医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职业精神养成;医学院校缺乏专门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考核标准体系[2]。鉴于此,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首先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使医学生树立维护人的生命健康和救死扶伤的观念;其次要加强专门职业精神培育师资的建设,配备职业精神培育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同时加大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关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最后要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和配套制度,依据医学生职业精神内涵,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要素确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后继分别设置相应的行为条目细则,建构完成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3]。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医师职业精神说到底是专业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只有把医师职业精神内化为学员的高尚品德和内在动力,使之形成一种行业习惯和职业操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有利于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保持医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整体提高医生职业道德和精神,改变和纠正目前医疗领域利益至上、医患关系紧张和重临床诊治技能、忽视关怀和照料患者的困局。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规律和模式[4],积极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5],是医学教育界面临的重大且紧迫的任务之一。根据医学科学发展趋势和规律,践行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使医学生坚持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培养敬业精神,使其终身受益,还可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医疗水平提高,从而促进医疗事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晓燕.对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途径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58-59.

[2]万学红,吕小岩,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征医学杂志,2010,10(4):376-378.

[3]刘志飞,马晓丹,闻德亮.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J].中围医学伦理学,2010,23(6):60-62.

[4]张金钟.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有效模式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2007,20(3):7-10.

[5]芦平,王雯.浅议医学生职业精神及其培养途径[J].职教通讯,2014(17):20.

第7篇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职业精神?我们身边能否找到职业精神的榜样?我们又该如何打造职业精神?为此,知名人才媒体《职业》杂志联合搜狐教育 •就业频道社区,推出“职场人看职业精神”特别调查。

职业精神过时了吗?

这个时代的职场充斥着竞争、成功学、名利、多元化、个性各种符号,职业精神这一符号似乎已经渐渐被冲淡,31.75%的被调查者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过职业精神这一话题,48.25%的被调查者感觉最近一年自己都没有碰到过让人感动的职业精神的榜样、故事。但从另一组调查数据中却可以看到,透过职场的浮躁表象,职业精神被再次证明是不会消失的职业指针――68.25%的被调查者在最近关注过职业精神,51.75%的人在最近一年内被职业精神的榜样、故事所感动过,62.28%的人认为现在谈职业精神并不过时 (见图1)。

虽然大多数职您认为现在谈职业精神过时, 37.72%不过时, 62.28%场人认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但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职业精神的价值观也多元化起来。除了从宏观角度来探讨意义外,职场人从自身职业发展的微观角度对于职业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对 26.02%的被调查者来说,职业精神更多地意味着是职业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对 21.54%的人来说意味着激励,对 18.43%人来说意味着约束 (见图 2)。

职业专家指出,从现代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角度来解读,职业精神包括一个人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以及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等,是职业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些隐形的、精神的因素决定着职业行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职业精神事实上就是一种对职业的深情投入、一种专注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职业水平和职业成就。例如只有爱岗敬业、沉醉其中时,方能敬业乐业;只有不断钻研、沉淀积累后,才能有所创新,获得成功。而职业精神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对企业、社会和整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自是不言而喻。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提倡职业精神都不会过时。

职业精神要与时俱进吗?

白求恩大夫的行为体现了敬业以及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和人民极端热忱的职业精神;《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中,罗文身上体现的是军人的职业精神,其精神内涵就是高度的责任感、敬业和忠诚;雷锋“钉子”精神的内涵则是正确对待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无闻地钻研和奉献;汶川地震救援中,我们更是见到了无数人的顾全大局、坚守岗位、无私奉献……那么,现代职场人对职业精神的具体内容又有着怎样的定义呢?在“您认为职业精神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责任感(17.20%)、敬业(15.06%)和团队精神(14.26%),还有一些被调查者(4.77%)将顾全大局、善于学习、踏实等品质列为职业精 神最重要的内容 (见图3)。

随着时代变迁,职业精神的内涵是否也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呢? 37.3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随时代变化而变化;28.94%的人认为职业精神作为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代性的特征,不应该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还有 33.69%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不会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但可适当增加一些时代性的新内容。职业精神不可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时代烙印,例如服从、遵守程序曾经是泰勒制时代的核心职业精神,现在敢于创新、善于学习、勇于开拓等精神品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奉为职业精神的应有之义。因此,职场人既要坚持原则、克服浮躁,又要顺应职业精神的变化趋势,在职业精神境界上不断提升。

因职业内容、价值观、时代不同,职业精神内涵的要求侧重也有所不同,但敬业、责任、规范、协作四个方面的品质一直都被视做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敬业是指每一个人从工作中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应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心存虔诚恭敬之心和感恩戴德之情,敬业的最高境界是带着使命感工作;责任意识就是要避免找借口推卸责任、做事大而化之、得过且过、消极应对挫折的四大职场“公害”; 规范是立身职场的基石,包括正直、 诚信、公正、忠诚、自律五大原则;而彼此信任、有效沟通、懂得服从、用理解化解抱怨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职业精神如何培养?

一段时间以来,职业精神缺失的案例和慨叹时常见诸各类媒体和网络论坛。此次调查专门就职场人对职场职业精神氛围的评价进行了调查。就自身来说,26.0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具有职业精神,您认为自己周围具有职业精神的人占绝大多数,没有, 19.32%占大概50%左右, 22.44%比较少, 17.90%22.87%很少, 17.47%31.34%的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时候具有职业精神,还有 21.23%的人认为自己职业精神缺失,21.40%的人不清楚。就对他人的评价来看,认为“自己周围具有职业精神的人比较少”的被调查者最多,还有超过三成半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很少或没有具有职业精神的人,被调查者对职场职业精神状况的评价不高。

而不少意识到职业精神重要性的企业,正在积极为员工营造一个职业精神能得到发扬和打造的良好氛围, 33.91%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经常提倡职业精神,36.29%的雇主会偶尔提倡,只有 29.81%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从未提倡过职业精神,40.64%被调查者所在的单位还开展了职业精神方面的专门培训 (见图 4)。

第8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责任

精神是一种意识,精神支撑着战胜困难的意志,精神激发出追求梦想的动力。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指与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教师自身职业特征的一些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1]教师的职业精神不仅可以让教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执着,对自我的反思和激励,对教育改革的未来坚定地信任,而且还可以使教师在辛苦工作后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中全面发展。

职业精神在广义范围上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信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等。对于从事教育的教师职业,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激情、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协作、教师职业创新、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精神决定着教师在工作中付出多大的工作热情,对学生的关爱程度,对职业的负责层面,也关系着教师是否愿意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能否与同事良好的团队合作,以及是否愿意努力实现自己工作的创新。

但据相关研究显示,当前教师的倦怠感明显增强,职业精神严重缺失,这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显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很难有教学的热情和对学生感情的投入,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的职业态度是培养职业精神的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待自己职业劳动的态度,是理念的贯彻。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就是教师对自己工作本身的尊重。教师要不断学习,不仅从文字方面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也要与同事、学生、家长交流,与时俱进不断了解新的理念,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给自己适合的定位。爱岗敬业不是一句空话,或许教师开始选择这一职业的时候不是出于自愿,但只要态度端正,做到尽职尽责,就会发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伟大并体会到强烈的满足感和荣誉感,最后敬业到爱岗。教师要用心从事教育事业,应该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出发不断进行教育思考和实践。

二、激发教师职业激情

教师的职业激情是教师对职业的热爱,是教师愿意并乐意在教师这一职业上投入无限的努力,奉献全身心的爱。教师的职业激情是若干年以后回想自己的教师生涯的真挚感恩,而不是“三分钟热度”。教师的职业激情可以通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协调刺激。内部条件指心理作用,教师从事的是光辉的事业,或许下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才就是教师当年教过的学生。鼓励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教师体验授业与人的成就感,不需要一味的宣扬教师的无私奉献,不是每个放弃家庭、带病上课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理智的做法是保持教师的身心健康,去教育、引导学生的发展。外部条件是指实际的待遇,吸引教师的参与和投入,教师也是正常的人,也需要实际的生活,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才能满足的投入感情的工作、奋斗自己的事业。

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

教师的职业责任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要承担的义务。职业责任是永恒的职业精神,是必须牢记于心并且认真履行的职业精神。教师的职业责任是伴随教师光辉事业的必然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程是艰巨的,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必定是敬业、主动、把握细节的人,在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会积极地挖掘自我潜能,会更鉴定和执着地勤奋工作。培养教师责任,首先让教师明白教师的责任具体有哪些,比如,开始以讲座的方式让教师了解教师的责任有哪些部分,然后以座谈的形式交流哪些责任是极为重要的,又有哪些责任是容易被忽略的。让教师心中有明确的责任意识,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自动化地认真履行职业责任。

四、培养教师职业协作能力

教师的职业协作是由教师所组成的团队之间由信任和沟通联系在一起,团结一致、优势互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以强大的凝聚力完成共同的总目标。教师之间的职业协作体现在两个方面。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宽容、相互合作、彼此信任,共同面对困难,倾诉遇到的不如意,减轻心理压力;教学方面,集体教研,发挥教师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教师的职业协作能力在职业精神中有逐步明显的地位,当然协作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比如,集合团队多位教师的优势做出的课件明显要比单一教师做出的要精彩、多元,并且耗时较短。然后,是要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组建一个团队,组织形式可以自由灵活,目的在于形成合力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团队之间要加强交流,注重实效,相互信任,彼此宽容,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氛围。学校教师之间本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有的只是思想的碰撞。教师必须消除孤立和封闭的现象,学会沟通、信任与合作,只有这样,教师才时一个社会上完整的、健康的人,才能更好的与学生交流,教师的视野才会更宽阔,专业水平才能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五、增强教师职业创新意识

教师职业创新就是在教育工作中体现新理念,教学实践中尝试新手段、新方法,有独特的思想和透彻的见解。职业创新意识的培养倡导教师换一种思路思考,打破“知足常乐”观念,消除固定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丰富的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和建构新思路。当然,教师要实现职业创新要求教师纵向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横向还年龄学生要有渊博的综合知识,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条件。[2]碰撞创新理念,集体思考实践中创新方法的实行;要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没有研究就不会有真正的感悟;还要给教师潜心于教育创新实践的机会,有创新的条件才会有创新的可能性,创新实践后才能总结创新后的优与劣,新的理论和方法重视在尝试中才推广开来的。教师的职业创新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找到标新立异的引导方法,还表现在要全面地看待信息时代下学生的身心变化,不能以僵化的、古板的、排斥的理念去对待新事物、新情况和新问题,更要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勇于否定自己和超越自我。#p#分页标题#e#

六、养成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原则和认同。职业道德要求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员的所作所为所要坚持在道德底线之上,“德才兼备”的排列也说明了德是在第一位的。教师尤其是要遵守职业道德,因为教师教师是在与真实的生命沟通,接触的是带有明显差异性的学生,也是未来将要走上不同职业岗位的人。虽然不同的学生关注教师的各个方面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师者,人之模范”,是无需置疑的。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不自觉中,教师的行为以一个榜样的身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不同的学生,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教师自觉的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学生就会信服,就会敬仰,从而用教师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不能只用说教的方法,可以尝试用反面的视频案例作为教材,说明教师非道德的行为带来的危害,去唤醒人最原始的良知,让教师可以凭着对未来、对社会进步,对人类发展的坚定信仰,用追求伟大理想的态度去教育单纯未定型的孩子。

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新理念,端正态度,教学理论教育结合实践。可以实施“教师职业精神培养计划” [3],拟定培训的内容,对教师进行职业精神的调查,针对职业精神的具体要素,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将更快速、合理、有效的将教师职业精神的观念传递给教师,并使教师在实际中实践良好的职业精神。

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理念还没有被广大教师深刻地理解,或是现实的待遇让教师不甚满意,亦或是教育的体制规范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关注,导致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职业精神不到位甚至缺失,让社会对教师这一光辉的职业有所质疑。为了教师的形象的持续性维持,为了学生在教师教育中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职业精神的亟待完善。在实践中探索培养教师职业精神的方法,让教师的良好职业精神照亮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培养途径

所谓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2012年4月18日,卫生部党组制订《关于深入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指出,医师职业道德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新时期医学创新精神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基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目的。

这一要求,不仅适用于临床医务工作者,也适用于医学教育。对医学生而言,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生职业情感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医学教育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追寻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即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是当前医学教育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职业精神养成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培养过程始终。

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首先要加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适合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

一是理论上的,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从医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及其对职业的重要性。明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倍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此外,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临床实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并铭记于心。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是实践上的,学生在实践、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我们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毕业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组织观看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图片和医德教育专题影片,开展医德医风学习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

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其次要加强爱岗敬业教育。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爱岗敬业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在医学生中倡导崇德仁爱,精诚为医的济世精神;强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和尊重生命、追求纯粹的人文情怀则显得尤为迫切。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在医学生中大力弘扬以人为本、诚信和谐的道德风尚,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敬业精神。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驻进心里、融入行动、落到实处;真诚是医患沟通的桥梁,要真正做到一切为病人着想,依靠良好的职业与社会责任为患者服务;真正做到崇尚学术、精益求精,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病人。

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的思想观念,秉承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爱岗敬业,勤于业务,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把更好的服务献给病人,把更好的形象留给社会,用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就医需求,努力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端正、人民满意的好医生。

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还要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

因此,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培养要从“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这一新的人才观念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树立创新教育原则,通过对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措施

职业压力又称职业紧张,是指工作人员在从事职业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紧张或威胁[1]。在精神科护理中,护士面对的是一类特殊的群体,这些患者思维、情感、行为异常,缺乏对疾病的自知力[2]。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决定了精神专科护士与综合性医院护士比较,职业压力的发生率更高程度更深,大量资料表明:在精神科病房工作常伴随着更高水平的职业压力[3]。职业压力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状况和护理工作的质量[4]。面对职业压力,精神科护士需要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消极心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现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职业压力原因

1.1护理对象的特殊性 精神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有其特殊性,临床表现大多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活动减弱或者行为紊乱、兴奋冲动。有的患者出现拒绝服药或拒绝治疗的行为,或者对自己躯体不适不能正确描述,致使精神科护士很难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工作压力增大[5]。精神病房多为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长期与精神患者在一起,让护士感到心理压抑。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环境,护士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焦虑紧张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精神科护士身心健康。

1.2护理工作的危险性 精神科病房收治的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对疾病没有认识能力。在病态思维下常发生自杀自伤、冲动外跑、伤人毁物等行为。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的攻击率为98.47%[6]。致使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患者的攻击可能会成为一名精神科护士在今后工作中的心理阴影[7]。因此,护士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还要警惕患者随时可能伤到自己,安全得不到保障。护士的精神每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上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8]。

1.3社会的偏见 由于传统的观念,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普遍存有偏见,甚至歧视,精神科护士会遭受异样的眼光,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许多人瞧不起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科护士主要工作任务是看管患者,护理工作缺少技术含量,使护士感到工作低人一等,心理压力大,这是造成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9]。

1.4工作的繁重性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护士要面对的是受疾病折磨、心理状态不同、层次不同的患者,必须应对患者的各种情绪变化以及不合理的要求,护士要理解患者的病态反应,全身心地护理患者,这无疑会增强精神科护士的工作量及工作压力。同时患者由于疾病造成生活不能自理或行为不能自控,护士需担负大量繁琐的基础护理工作,还要对患者实施良好的心理护理、积极的行为治疗及社会功能训练等特殊护理任务,导致其脑力、体力的过度支出,影响其身心健康。超负荷的工作量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10]。

2 应对措施

2.1护理对象特殊性的方面 精神科护士要正确对待精神患者对自己造成的心理冲击,注意培养健康的人格及广泛的兴趣爱好,以积极的方式放松身心,疏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医院管理者应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压力管理、心理素质、与患者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应对压力、挫折的能力,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增加护士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有助于其采取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11]。

2.2护理工作危险性的方面 护士要了解患者病情及特点,加强护患沟通,以便能更好地和患者交流。接触幻觉妄想患者时,态度要和蔼亲切,关心照顾,注意沟通技巧,不可贸然触及妄想内容,鼓励参加公娱疗活动以分散注意力。对有攻击行为经历的患者,一旦发现暴力行为先兆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力争将暴力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12]。熟悉精神科相关理论知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在每个工作环节上做好预防工作。同时积极参加法律讲座,学习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观念,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3社会偏见的方面 面对压力,护士应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加强专科业务学习,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以排除不良情绪的能力,最终提升精神专科护士的自身心理素质。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精神卫生护理事业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更多的了解有关精神护理方面的知识,理解、重视精神卫生事业,尊重精神科护士。从而提高精神科护士的社会地位。使精神科护士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13]。

2.4工作繁重性的方面 医院及科室领导要重视护理队伍的建设,定期与病区护士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达到互相沟通及理解的目的。管理者应尽可能做好护士的后勤保障工作,减少非护理性及无用的书面工作,使护士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干好本职工作。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调整护士工作和休息时间[14],减轻护士工作的疲劳感,从而减轻护士的职业压力。

3 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工作危险性、社会偏见以及工作的繁重是造成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的主要原因。解决以上压力,需要个人、医院领导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15]。面对各种各样的职业压力,精神科护士需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运用适当的应当方式来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16]。同时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对护士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医学领域的重视[17]。因此,必须从社会支持、医院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有效干预,帮助护士减轻职业压力,确保护士心理健康、从而提升护理工作质量,保证专科护理队伍稳定[18],促进精神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宝林,赵玉英,李月红. 职业压力对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影响的原因分析与管理[J].河北医药,2011,33(4):629-631.

[2]任祥艳,曹闻州,李洁,等. 精神科护理人员同理心现状调查[J].天津护理,2014,22(1):64-65.

[3]何学清,程媛媛.团体心理教育方法培训沟通技巧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3,1(20):153.

[4]梁桂仙,饶艳华,马芳,等.临床护士执业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6(6):35-36.

[5]李金源,吉红.职业压力对精神科护士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2,12(10):3238.

[6]康珍.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9,9(3):23-24.

[7]张丰林,杨洋.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患者攻击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1(2):23-24.

[8]张槐平,邹寻.精神科护士执业压力调查及管理新思路[J]. 中国民康医学,2013,12(25):151.

[9]崔曦,王永平.精神科护士压力源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7(4):187-188.

[10]康振庆,程昱.工作强度对护士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2(5):46-47.

[11]吴艳,李菲菲.压力管理培训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及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3):2804-2806.

[12]李红芳,陈小红.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2):184-185.

[13]杨云,刘光年.门诊护士与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12(2):20-21.

[14]韩媛媛.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及压力过大的应对措施[J].医学前沿,2012,(27):305.

[15]刘凯燕,张霜霜.手术室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59.

[16]潘竞红.手术室护士职业压力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J].天津护理,2013,21(6):542-543.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师生关系;伦理精神;校园文化

当下职业院校师生间的伦理关系不佳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师尊生卑的伦理观受到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的师生伦理精神日益弱化。而师生的伦理精神是职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精神支撑,师生间的伦理不能没有常道常德,不能没有一种伦理秩序、伦理精神,否则师生将陷入伦理关系的不清、无序、无是无非之中。所以,当下职业院校师生应该追求一种精神,使两者关系存在合理性的范围内,并通过师生间的共同遵循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扭转师生关系的异化状态,规范伦理秩序,构建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序。

一、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内涵诠释

当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随着历史的嬗变以及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和师生自身主体性的诉求。从自身的合理性出发,从师生间的互相尊重、人格平等做起,做到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把握师生间的伦理规范;既接受师生主体间性的关系主张,又实现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与对话的关系。因此,现代职业院校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的伦理精神呼之欲出。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的现代职业院校师生的伦理精神内含着个人主体性向共同体的回归,以教师或学生的主体性的存在为前提,但又内在地整合了自我与他我的共在,强调师生整体的、共同的存在。在这种精神追求过程中,单一的教师抑或学生主体不再提倡,双方相互承认和尊重的主体身份共在于教育活动中。这种当代师生伦理精神的确立,既考虑到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无个人之现实,又考虑到了西方强大的个人主体性思潮的冲击[1],使师生在平等交往中走向主体间性,走向师生主体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现代职业院校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的伦理精神的确立可以改善当下师生的功能性关系,使师生以完整人的存在方式出现,彼此真诚与信任,视对方为存在意义上的主体,强调师生主体间的共同性,同时还保留了个人主体本身的根本特征。

二、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时代内容

(一)师生主体间的尊重

这种尊重的理念包含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自主性选择的尊重,对学生学习权利的尊重;包含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成果的尊重,对教师人格的尊重以及对教师需要的尊重;也包含师生对自我人格的尊重,对职业教育义务的尊重等内涵。通过师生间互相尊重精神的贯彻有利于减少师生间的冲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师生关系的确立是对过去教师权威所体现的绝对性、不可替代性的祛除,是对真正的和谐、融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认同。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尊重成为一种道德的真诚、伦理的热忱和性善的信念才能化为师生前进的动力,才能转化为师生勤学上进的伦理精神[2]。同时,尊师爱生的伦理精神,内在地包含了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民主、信任与合作关系,体现了师生交往关系中的主体间性。

(二)师生主体间的平等

理性地追求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间的平等关系能更有效地消除“学生可能对教师的权威‘延缓不信任’,相反通过行动和交互作用向教师‘随之产生的能力’开放。相应地,教师将‘乐于面对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师生所达成的共识。”[3]这种主体间关系的确立意味着权威主义的社会理念的消亡和民主平等的社会交往理念的生成,意味着主体交往矛盾的消解,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从师生的“对象化关系”向“交往关系”的转变。只有实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才能使双方心扉真正地彼此敞开,进行真实平等的师生生命对话与心灵的交流,才能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地生成当代师生的伦理精神。

(三)师生主体间的对话

师生的对话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精神的确立和追求过程中的。在职业教育内容上,交往双方的职业教育知识在交往中相互传递。师生以职业教育内容为交往的中介,教师引导职业教育内容内化于学生,学生通过和教师共同理解职业教育内容,实现主动吸收,把职业教育内容内化于自身,达到自我知识系统的建构。通过师生对话达到师生间的共在,彼此间的思想在融洽的环境中得以碰撞和提升,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消解师生间的矛盾,在“我—他”知识与“我—你”知识之间建构转化的桥梁,真正达成师生之间的“视阈交融”,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4]。

(四)师生主体间的民主

作为教师不强调自身的绝对权威地位,在做判断、决策之前,以平和的心态,多向学生征求意见,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让学生服从教师的决断,而是应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学生也不一味地强调自身的中心主体地位,而是走向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学会师生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民主参与权利和自由。

(五)师生主体间的信任

师生只有在精神层面上相互信任,才能在职业教育活动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职业教育效果的事半功倍。师生在交往中自觉摒弃相互的功利性关系,教师主动亲近学生,不以学生为手段;学生也主动接触教师,不敬而远之,也不以教师为手段。只有相互走近,情感距离才能拉近,走向信任,实现师生对教育认知上的充分交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视域的融合。

(六)师生主体间的合作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体为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为起点。理解职业教育活动不是反省的过程,而是以生命为引导,进入他人内在心理活动的过程。职业教育教学是师生主体间的思想对话,而不是有知的教师带动无知的学生,更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改造。在职业教育的对话过程中,师生都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师生要把对方当作知己,在充分地理解对方的同时,也充分地反观自身,教学相长。通过师生主体间视阈的融合,以语言为中介,互相进入对方的视野,彼此体验对方的生命感悟,领会着他人的生存状态,不断影响对方精神世界的重构,建立起一种超越知识传递的主体合作关系,师生共同谋求自身发展,共同展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是关系中的主体,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师生的伦理精神不仅消解了职业教育主体性的自我异化,强调了主体间的相关性、和谐性和整体性,而且保留了师生作为个体主体的根本特征。在此中渗透了师生与文化世界的融合与共存,积极倡导主体间的交往行为,构建师生以尊重平等的对话、理解、交往、合作为特征的和谐社会的实践关系[5]。

三、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成的依据

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既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将其内化为师生自身的信念,共同地弘扬、恪守、维护和遵循,又需要从师生主体外在文化因素进行生成。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生成的客观因素中,文化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成因”[6],现代职业院校师生在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世界中生活,被文化所熏陶、影响、规约,使文化拥有了一种客观力量,使师生主体的思想、习惯和行为被长期的社会积淀下来并被改造了的文化所同化,并且师生主体也愿意接受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以此来满足自身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对它产生认同感的同时,进而选择并支持它,从而也实现了文化的教育功能。这种文化的机理有利于对生活在同一文化世界的师生产生某种共同、稳定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因此,作为生活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职业院校的师生来说,所追求尊重、平等和民主的师生伦理精神,亦需要这样的文化世界,发挥文化对主体心理上熏陶、影响、塑造、规约作用,使师生追求的伦理精神与职业院校主导校园文化相一致。基于文化对师生伦理精神生成的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除了重视社会大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以外,更应该重视职业院校先进的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直接的、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整体系统,从校园文化的构成和文化的形态上讲,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要素构成。物质文化是主体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和方法,制度文化是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在规范层次上的定在或体现,精神文化也叫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三种文化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构成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重视校园文化发展的全面性与协调性,既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又要注意校园物质文化变动所引起的校园秩序、学校道德的变化以及师生价值观的变化,关心校园物质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涉师生的生命存在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相关问题,使各文化要素之间互相促进。在先进健康合理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系统熏陶、影响、塑造和规范下,生成现代职业院校师生的伦理精神。

四、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成路径

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需要在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系统的整体影响下,进行文化上的熏陶、文化上的塑造、文化上的规约来逐步地生成。

(一)建设丰富的校园物质文化,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直接物化,它是具有感性的校园文化主体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信念对象化的活动结果。校园的各种建筑物、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校园道路、花草树木、雕塑壁画等校园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是师生直接感受的客观物质存在,为师生伦理精神生成提供物质基础。这些沉淀了一定文化观念的物质存在物最直观地给师生古典或现代的感观,一些文人的雕像,如孔子等先贤塑像,直接让师生肃然起敬,尊师的观念油然而生。古典感十足的校园文化建筑,让师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和底蕴,而现代恢弘的建筑则可以给师生以自由、民主的新风尚之感。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使置身于人文景观中的师生被人化自然直接影响,促使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优化校园教书育人的物质文化环境,精心打造优秀的物质文化载体,合理布局校园建筑,可以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更好的物质文化基础。

(二)建设公平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制度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主体把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价值固定化为师生行为、活动模式和准则,是一系列的规范化体系,它是校园精神文化中的文化心理结构。校园制度文化的制定应调动师生主体的主动性,让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共同参与,让师生在共同参与下感悟自身主体性的存在,体会对制度文化的认同感与信任感,从而使师生在共同参与中体悟师生间民主、合作、交流的伦理精神。师生对制度文化的参与过程直接孕育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使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更能主动地自觉遵守,对师生共同生成具有现代民主的伦理精神至关重要。在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师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在校园制度文化构建过程中的自由、民主等文化内涵的生成。因此,建设公平的制度文化能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制度保障。

(三)建设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

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无形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灵魂、动力与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突出人文情怀,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归属感,以促进师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精神为指导,把师生伦理精神注入其中,让其体现在学校各种行为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促使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校园板报、校园标语、校园网络等媒介构建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利用师生网络文化平台的开展更好地将师生伦理精神注入学校教育中,使教育者及时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各种困惑、学习与生活的需求,使师生互动交流更便捷,实现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更好地让职业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让伦理精神在生活的土壤中健康地生成。同时,校园主体增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可以凝聚学校人本资源,塑造良好的校园精神风貌,促进学校精神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师生间相互尊重、民主的文化氛围。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形成是一种文化的生成过程,需要师生共同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文化外化过程,即让师生不断吸收、接纳伦理精神,进而实现自我内化的过程。既要注重社会大文化环境的净化,以及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校园文化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又要注重师生自身对伦理精神的内在自觉追求。只有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遵循和恪守达成共识,师生间的伦理秩序才能良性发展,师生间的交往关系才能和谐共存,职业教育的文化知识才能完成有效的传递。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8.

[2]赵继伦.论学校师德建设的缺失与对策[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1-13.

[3][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4]李军,王阿芳.后现代语境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1):51-52.

[5]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第12篇

医学职业精神的弘扬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医疗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服务要求不断提高,社会期望值与日俱增。随着患者文化程度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自身权利意识也明显增强了,医院及医生成为媒体和百姓的关注焦点。一些媒体对于收“红包”、拿回扣、“医闹”等负面宣传报道的关注,增加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医患纠纷增多。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使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加大,身心受到影响。个人因素(1)医院管理者重视不够:医疗行业是高科技、高风险、非等价交换的,这要求医务工作者要具备对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工作恪尽职守的精神、对患者“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大胆创新的精神。一些医院的管理者对思想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足,并不真正清楚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当做医院管理工作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行为基础,从而忽视了对职业精神的培育。(2)工作产生的压力。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工作者日常工作量大、繁琐,需要面对不同的患者、家属,生活、工作时间相对缺乏规律。同时,医务人员还要不断适应医疗技术的更新,一些医务人员长期与射线、有毒物质等接触,存在着可能被侵袭的危险。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被认同感和幸福感,从而动摇从业信念。(3)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医务人员在业务深造、教育科研、职称晋升、自身发展上有着需求,忽视和否认医生个人的物质利益,势必会压抑其劳动兴趣,从而挫伤积极性。

医务人员职业精神建设的建议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应该从医学生时期开始,贯穿于医生的职业生涯。培养优秀的医护工作者,要不断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树立崇尚的医学伦理道德,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对待每一例患者。健康向上的职业精神可以振奋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精神状态,鼓舞斗志、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提高医院的整体素质。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培训医学职业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2],医务人员除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职业使命感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善于与患者沟通的本领、团队合作和管理的能力等职业技能[3]。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的前进、医院的发展、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和修养。要把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培训和业务培训结合起来。医务人员要积极学习业务技术以外的文化、艺术、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丰富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医疗实践中自觉养关怀的习惯[4]。

提升医务人员的幸福感

在卫生职业道德的价值导向上必须实行义中有利、利中有义、义利兼顾,辩证统一[5]。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思想情绪等。一方面,医务人员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中体验到自豪感和特有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医院要为医务人员创造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提供更多深造锻炼的机会、给予广阔的锻炼发展平台以及丰富医院文化生活,让医务人员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归属感和被认同感,提升医务人员幸福感,因此也有利于提升医院的形象和竞争力。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师的职业精神是医患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共同战胜疾病的基础。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医师忠诚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核心价值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学会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治疗前、中、后的充分交流,应当及时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感觉,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消除患者在医疗环节中的疑虑,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以及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愿望。综上所述,在当前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产生的新现象、引发的新问题面前,医务人员应继续秉承先辈的箴言“以患者为中心”,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维护好医务工作者“白衣天使”的形象,弘扬新时期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

作者:张谊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