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品德故事

品德故事

时间:2022-03-14 04:1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德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品德故事

第1篇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发挥故事资源的作用,或偏离目标,教育价值错位;或平铺直叙,情感缺失;或蜻蜓点水,缺少剖析。这样简单的处理故事资源,使品德教学浮于表面,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只有致力于课前故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并在课堂上加以巧妙的利用,才能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情感,心灵受到教育,获得真正的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故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的运用。

一、利用教材中的绘本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一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来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学生最喜欢的课余活动分别是:看故事书、看电视和其他。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里“故事屋”或“记录故事”中有许多绘本故事并配置相应的插图加以文本说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故事中的意境,用童眼观察文本中的故事或场景,让学生全面领会图意,他们的内心情感也受到激发。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问号”之歌》这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中,讲完后发现学生对于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过后笔者又开始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笔者事先预设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个故事的整个内容,并要求学生自己会把故事复述下来。这样从故事中去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让孩子感受快乐,在故事中让孩子领悟、感染某种道德,这种道德的获取比灌输式来得更直接有效。

二、引用其他学科的文本故事,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可以与语文、音乐、美术、班队活动等其他课程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要素,把握品德教材和其他学科内容的关系,以广阔的视角和思维来组织与处理教材,与其他学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努力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教学时可适时引用其他学科的故事资源,拓展课程空间,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让教育浸润在欢声笑语中。如:三年级上册《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课,教师可以引用二年级语文中《一分钟》的故事,圆圆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二十分钟。在语文课堂上已经明理的事情,教师引领填空:你们还记得二年级语文中《一分钟》的故事吗?圆圆只多睡了( )分钟,却迟到了( )分钟。为什么只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二十分钟呢?孩子自然回忆起故事中的情节,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感悟自然深刻。像这样,各科整合引用一个故事,从语文书中走出来,变成一个鲜活生动的画面走进品德课堂上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使教学目标轻松达成,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善用孩子身边的生活故事,震撼学生的懵懂心灵

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点燃课堂的激情,丰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震撼学生的懵懂心灵,在孩子心灵的品德课堂上留下深深的印迹,成为孩子生活中最有效的教育渠道。

生活故事在每个孩子身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善于点拨,善于煽情,让孩子说出身边的故事,倾听伙伴的故事,就能让孩子从生活故事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以《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播放深情的乐曲,用低沉的言语引导,“当下雨时,父母撑着伞在学校门口焦急等待;冬天到了,寒风呼呼地刮着,夏天到了,烈日炎炎,为了我的学习,父母几年来,一天都不断,坚持每天接送我上下学。当我感冒了,父母……”深情的音乐继续着,孩子们沉浸于往日与父母相处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此时父母的身影就在他们的眼前,父母的爱就在他们的心里。“孩子们,说出父母和你之间的故事吧!”一个孩子说出的故事,其他孩子也感同身受,一个孩子的故事就是其他孩子共有的故事,一个孩子流出的泪水,就是大家的泪水。此时,整个课堂已情意浓浓,感恩父母之心也早已在孩子内心深处烙下了印记。

四、活用有价值的社会故事,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品德与社会标准》指出: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教师要挖掘有价值的社会故事资源,让孩子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教学中,教师或是学生总会通过网络或书籍等途径获取大量的社会新闻等信息资料,而很多是鲜活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如果将这些信息还原成有血有肉的社会故事,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其内在的情感意义。曾听一位教师在执教浙教版三下《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篇课文时,教材以香港、澳门和台湾这祖国领土上三颗璀璨的明珠为主线,让学生“感受香港”“走进澳门”“遥望台湾”。这位教师把活动重点放在“遥望台湾”这一板块,增加了“两岸互助,升华感情”的环节:大陆女孩小霞因为患了白血病而失去应有的灿烂笑容和蓬勃朝气,中华骨髓库里不仅库存少而且配对率也极低,此时海峡对岸的一位台湾男孩愿意把骨髓捐献给这位女孩。教师引用这个真实又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交流中体会到虽然两岸人民隔海相望,但心却始终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用真情搭起了一座跨越时间的生命桥,帮助孩子们理解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统一的心情。而这些新认知、新情感体验就是源于学生对这些社会故事的深刻感知。

第2篇

【关键词】数字故事;小学;品德与社会;运用

新时代下,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实现教育“教书”目标的同时,落实“育人”的艰巨任务。然而传统教学理念、方式的应用,促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数字故事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其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将其引入到具体教学中势在必行。

一、数字故事概念

所谓数字故事,是指将文字、图片等多种媒体元素有机整合到一起,彰显故事中人物个性,同时突出事件发展主题的一种可视化故事的过程[1]。数字故事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传统、单一的讲故事方式,强化学生对故事的印象,最终影响学生的行为。

数字故事在具体应用中,具有趣味性、多感知性等特点,是切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特别是对比较传统讲故事方式后,能够促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主人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在内心中产生共鸣。加之数字故事自身具有的教育性特点,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相一致,学生除了观看故事,在此过程中与教师交流,能够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此将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十分可行。

二、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对策

(一)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数字故事的应用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明确认识到将数字故事引入到品德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并注重对信息技术、品德教学内容的分析,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提高数字故事应用效果。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点、爱好等,如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对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为数字故事的制作提供参考,吸引更多学生注意力,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坚持合理原则,精心设计数字故事

数字故事的设计不仅要按照新课改要求,还需要参考品德与社会教学特点进行。对此教师要坚持合理原则,精心设计数字故事,如贴近生活原则,在故事选择时,挑选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能够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教育[2]。如针对《生活中的安全》这一节内容,可以选择小朋友独自一人在家,遇到陌生人敲门,如何应对这一故事设计数字故事。由于该故事具有生活化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与教师共同探讨遇到此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最终教会学生要学会求助,而非独自面对。

(三)创建教学情境,融合合作学习方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保护自己,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利用数字故事,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配合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逐渐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如在《珍惜劳动成果》教学中,由于课前笔者了解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浪费粮食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创建情境,并设计了一个故事:一位学生面对一盒中餐很为难,让大家争辩要不要吃完这盒饭[3]。此时,学生们各抒己见,笔者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讨论,很多学生经历过此事,最后将真实的想法分享给大家。通过教学情境的引导与合作学习的配合,学生们能够在数字故事当中真正领悟到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意义,并在日后生活中,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四)重视对课堂教学的总结,渗透美育教育

不同于数学、语文等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迫切要求课堂教学总结,通过归纳与总结,能够深化学生对整节课知识的认识,更好地内化知识。如在学习《劳动与幸福》过程中,观看《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这一视频后,学生们了解了各行各业劳动者做出的巨大贡献,并陷入到思考当中。最后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从身边做起,树立为人着想的精神。同时该环节还可以渗透美育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内心中真正感受到自己处于幸福的生活中,并在内心中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五)加强课外拓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数字故事作为教育教学信息化、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其不仅仅限于课堂内,还能够延伸至课堂外,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帮助。在学习《劳动与幸福》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劳动者辛勤工作的故事,可以采取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体会劳动者的辛苦,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并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更好地完成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提高品德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等方面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数字故事实施的必要性,并立足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对信息技术操作的学习,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数字故事,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配合合作学习方式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故事教学法

八、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较多、较抽象,这给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挫伤了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是思想品德教师提高课堂效率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而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故事教学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

一、运用故事教学法于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与必要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故事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一,无论是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容易被故事所吸引。第二,故事能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比如思想品德课中的各种概念,如挫折、从众、逆境和顺境的概念等。第三,故事的教育正面,说服力强。一个好的故事能让人容易接受,而且印象深刻。第四,故事教学能让主旨更清楚、突出地表达出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故事教学法很有必要。初中传统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师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在教育目标上,注重课本知识,轻视实践能力,缺乏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忽视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联系。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大多数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如何切实解决问题。第三,在教学过程组织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道德素养易被忽视,师生互动较少,不能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自身为中心,灌输说教情况较普遍。第四,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为主,多媒体为辅。教学方式陈旧老套,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二、运用故事教学法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实践

故事导入激起对故事不熟悉的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能让熟悉故事的学生调动课堂的氛围。例如,请熟悉故事的学生起来复述该故事,提高该学生的关注度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强回答问题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当今的教学追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一代的教师不能再同以前一样,做只会灌输知识的教育者,不能再让学生产生“厌倦学习,学习无趣”的感受,而是要让学生有“我想学,我要学”的新体验。教书育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中受益;不仅要让学生学得到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辨别某些事情。比如在《透视追星》和《超越崇拜》这两节课中,笔者列举了美国篮球明星科比的辉煌的故事,当红新生代影星赵丽颖成名之前的励志故事,粉丝杨丽娟疯狂崇拜刘德华的故事,柯震东本是台湾地区禁毒形象大使却吸毒被捕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追星不能太盲目,要理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偶像;要怎样追星,应该追哪些明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偶像的力量,并让这种力量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阻碍自己的绊脚石。再比如,在讲授《危险的诱惑》和《拒绝不良诱惑》时,笔者让学生讲述身边因受不良诱惑导致恶劣后果的故事。《危险的诱惑》主要讲述的重点是“黄、赌、毒、邪”的危害。近年来,笔者实习中学周边发生过或大或小的学生因为“、赌博、吸毒”而被捕的案例。通过学生讲述,教师复述,学生对案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不拒绝这些不良诱惑便可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最能检验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行之有效。经过三个月的教学,采用故事法教学的课堂与传统课堂比较,前者课堂活跃氛围更加活跃,主要表现为:第一,大部分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二,大部分的学生注意力都能够集中,能较快地进入教师设置的故事课堂,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第三,课后学生反馈良好:有故事的思想品德课堂相对而言比较有趣,如学生扮演故事角色、分小组讲述故事情节等活动都能够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了,听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从学生平时的作业和随堂测试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质量比以前有所提升。由此可见,课堂引用故事可以促使学生记住课本的知识点。

三、运用故事教学法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故事的选择

第一,所选的故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针对初中教育阶段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选用的故事,就有很大差别。前者更注重真实性和典型性,即故事选择是否真实且具有说服力,后者则注重趣味性。第二,选择的故事应具有新颖性。教师要尽量选择发生在受教学生所处时代的故事。特别是选择近年来或者近几个月甚至近几周发生的事例,学生对故事越熟悉,他们的感兴趣程度越高,求知欲越强。比如,明星、名人的故事,把居里夫人、巴金等换成“00”后熟知的王宝强、TFboys、周杰伦等,教学效果会更加好。第三,故事的选择题材应具有针对性,层次多样,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好。比如,在讲到抗挫折能力时所选用的故事用唐僧西天取经经历八十一劫难与某个明星从过气再重新恢复辉煌相比,前者会更加好,因为具有典型针对性。再如,讲到明星名人故事的时候,可以从影星、歌星、科技明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这会比只讲某个行业发展好的明星更具有层次感和真实性。第四,选择的故事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要围绕上课计划和教学目标组织来展开。故事教学一定要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故事教学千万不可以脱离教材。教材上有的重难点,要用情节丰富的故事展现出来,这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结合。

(二)故事的使用频率

故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不需要也不应该每节课都实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选择。一般来说,故事教学法不能经常使用,如果一味追求故事化课堂而每节课都使用的话,虽然课堂气氛是热闹活跃,但是如果故事和教学内容无关,不但让学生产生厌倦还影响教学效率。

(三)故事教学要以正面教育为主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熟悉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选择地选用故事。故事具有正面典型意义和教育性启发性,学生深入探究才有意义。切忌为课堂效果和迎合学生要求选择低级趣味、庸俗的故事。

(四)故事要联系时事热点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学生能够快速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各种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某些可以亲眼看见或亲耳听到的故事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利用时事热点积极引导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五)不能只讲故事

有的教师认为故事教学是单纯地讲故事,上课时教师只要讲故事,学生只要听故事就好了。但是,教师除了要讲故事,更要和学生一起演故事,甚至去猜故事。如果只是教师单纯讲故事,学生竖起耳朵听,那学生就没有真正得到实践和思考,接受的还是灌输教育。

参考文献:

[1]温敬超.关于故事教学法[J].教学实践研究,2014(21).

第4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 教学活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4-01

活动是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形式,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小学品德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尤为关注的课程,这就需要开展各种品德教学活动,使品德教育成为感化小学生心灵,培养小学生丰富情感,端正小学生价值取向,端正学习态度的有效教育途径。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课成为小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能动性强的课程呢,这就需要小学品德教师基于品德发展的现状以及教育趋势,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丰厚理论,采取多样化的品德教学途径极大性调动小学生的参与激情,最终使小学生品德课程教学活动充满生机。

一、创建和谐的品德活动氛围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基于对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探究,发现儿童在自由的、没有约束的氛围内,能够心情愉悦地主动性追求认知和学习。课堂是链接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进行求学认知的主阵地,更是开展品德教学活动的空间,它的教学建构、开展模式、活动场景等如何运作,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品德教学活动是否乐于接受、主动性参与、热情迸发,更关系着品德教学目标是否能够直接有效实现。因此,这就需要小学品德教师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以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优点为小学品德教学活动开拓教学思维空间和余地,最重要的是以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要教学模式去创建宽松、活跃和和谐的教学活动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愿意去参与品德教学活动。

例如:在进行《我是中国人》的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打乱以往整齐的课堂桌椅形式,让学生们把桌椅围成两个大半圆圈形式组成两个A和B学习队,教师向学生提问“从哪些方面看出我是中国人”,请AB两队的学生进行自由性讨论和发言10分钟,而后教师让两队分别选出5名代表成员进行发言。这样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考虑了学生学习和感情需求,学生们开心地配合教师进行品德教学活动,并热烈参与“我是中国人”的主题讨论中,以往不敢发言的学生都变得积极主动性的参与,而以往积极主动的学生变得更加善辩。最后双方分别派出5名代表,从外形、饮食、生活习惯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回答。值得注意的是双方互为竞争对手,你追我赶地争先恐后回答,并以每次能够回答得多而为自己喝彩。通过这样的小学品德教学氛围的建构,极大地迎合了小学生身心成长和学习特点,极大地把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调动起来,敢于反驳、敢于提出自我观点,从而使品德课程深入人心,也培养了小学生高尚的品德,使爱国、爱集体、爱家思想融化为学生的一种素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课外活动促学生乐于参与性

从诸多的品德课外教学活动来看,故事品德教学活动最为普及也最为有教育功效,开展故事观后感活动可以诱发道德情感,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品德教学活动。无论是讲故事还是看故事形式都能够引起小学生对故事内容情节和人物情感共鸣,进而在情感上会受到感染形成一种反思,最终会使自己的思想认知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这就需要小学品德教师采用讲故事或者看故事的形式,以满足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需求,特别是教师选取一些内涵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去感化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形成一种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分辨是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为教学手段,成为小学生开阔其视野的平台,借助于这个教学手段小学生通过接触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件,从而在思想受到触动和启发,与自身的言行形成参照和对比,最终在思想上获得新的认知。

例如:在进行《诚实守信》的品德教学活动中时,教师以观看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把社会上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有失诚实守信的小故事给予学生们观看,让学生们明白不诚实守信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造成的不良性后果,而后让学生针对故事中的不诚实守信行为应该怎么去纠正从而形成好的影响。由于这些小故事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很容易地挑动其学生的情绪,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这些意见和建议富有建设性打动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通过这样的故事性品德教学活动,小学生在故事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根据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情节对自己形成相应的映射,对于正确的言行会认同并继续坚持,而错误的言行会反思不当之处并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办法,使小学生在思想上能够深化认识,在行动上给予激励或者纠正,最终使小学品德课程富有成效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如何以“活”导“动”,提高小学生参与品德课程的积极性,发挥小学品德的教化作用,为其他教学活动奠定思想根基,这就需要众多品德教学工作中扎根于品德教学活动的实践,以实践促教学,以教学促教育,从而使小学品德课程成为品德教育的前言阵地,成为小学生品德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篇

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幼儿园的重要使命,幼儿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幼儿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们亲近音乐的先天优势,采取学唱音乐歌曲、开展音乐游戏、倾听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春风化雨般感化孩子们的思想,让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幼儿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

音乐歌曲;音乐游戏;音乐故事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教育步入集体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园是孩子价值观念的萌芽时期,正确合理地引导幼儿园进行德育,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品德,帮助孩子养成优良的品质,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期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有所借鉴。

一、学唱结合,在欢快歌唱中熏陶品德

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平时孩子们只要听到音乐,都会欢快地舞动起来,甚至跟着音乐哼唱起来,可见音乐是走进孩子心灵的一条康庄大道。幼儿园老师肩负着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音乐老师有着亲近孩子们心灵的便利条件,因为孩子们喜欢音乐,老师可以借助音乐课适时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通过日常的音乐课堂,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具体来讲,老师应该在一日教学活动中融入品德教育,把蕴含品德教育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孩子们学唱,春风化雨般熏陶孩子们的思想品德,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品德力量,在学唱中慢慢领悟到品德的重要性,这样老师也就达到了合理科学地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学唱《谦让歌》,老师采取领唱的方式,一句一句教导孩子们学唱,逐字逐句讲解歌曲的内容,边学边唱,边唱边乐。老师在引导孩子学唱的过程中,可以问问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点名问孩子们“你知道这首歌曲讲的什么内容吗?”有的孩子会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孩子不正确的回答,老师可以恰当地进行纠正。这样,孩子们慢慢就会把谦让的品德转化成自己的日常行为,在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应该谦让的重要性,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懂得凡事要谦让。通过学唱歌曲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要比单纯的语言说教有着显著的效果,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也是老师教授音乐的价值所在。

二、寓教于乐,在音乐游戏中陶冶情操

音乐歌曲是通往孩子心灵的捷径,孩子们在学唱幼儿歌曲中受到了良好品德的熏陶。除了学唱音乐,老师还可以采取引导孩子做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利用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行为特点,结合音乐教材,适时组织一些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音乐中舞动起来。教师通过唱、听、做结合,让孩子们深刻领悟歌曲中蕴含的良好品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良好情操陶冶。老师在选择音乐歌曲的时候,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容易模仿歌曲中的内容,让孩子们通过模仿音乐游戏,亲身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肢体美、品德美,从中感受歌曲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低下,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例如,老师在教《拉拉钩》这首歌表演时,可以让幼儿模仿歌曲中的情节,学着表演拉钩。这样,孩子们除了学唱歌曲,还可以表演歌曲内容。孩子们一起动起来,互相理解,互相承诺,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通过表演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也知道了遵守承诺的重要性。诚信的种子就会慢慢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成长,学会讲诚信遵守诺言的良好情操慢慢就成了孩子们的向往。这种正面激励的作用,强化了孩子们良好情操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

三、巧设情景,在音乐故事中升华思想

爱听故事也是幼儿园孩子们的一大显著特点,老师可以从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出发,巧妙地选取一些音乐故事,用音乐作为德育的引线,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故事中领悟到德育的真谛。例如,老师在教孩子们歌曲《小蚂蚁》时,可以设计先用音乐导入的方式,把歌曲中优美欢快的旋律播放出来,孩子们一开始就融入音乐的氛围,然后老师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变成小故事,讲讲小蚂蚁们在刮风下雨天,如何破除重重艰难险阻;蚂蚁们见面时相互用触角问好,用触角传话,很有礼貌;大家一起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家,找到家后和爸爸妈妈团聚在一起。蚂蚁们这种有礼貌、团结友好、尊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慢慢生根发芽。听过故事后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来既容易记住歌词,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霞 单位:海南省军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第6篇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知识面窄,好玩好动,所以我充分利用并发掘教材资源,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关注教材细节,逐步摸索了一些教学上的小窍门,上活品德课,让孩子们爱上品德课。

一、关注插图,教给观察的方法

随便拿起一本小学品德课本翻翻,你会发现,每一课都有多幅细致传神的插图,这些插图是编者精心设计选编的,它延伸拓展了教学视野,烘托映衬了文字情境,丰富了情感意韵,是教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教育作用,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我在餐桌上》一课,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指导学生合理饮食,注意均衡营养。平时孩子们看见爱吃的就眉开眼笑,不爱吃的呢就挑挑拣拣。“故事屋”版块的“奇奇餐厅”绘有大幅彩图,有鸡鸭鱼肉、水果蔬菜、点心杂粮……先认一认,再选一选,告诉学生要根据身体的一些表象合理选择,如经常便秘的要多吃杂粮、蔬菜;牙龈常出血的要多吃水果蔬菜,过于肥胖的呢要少吃油炸食品和荤菜……

在教《我掉了一颗牙》时,孩子们都不明白,嘴巴里明明没虫子,牙齿怎么会被虫咬了个洞呢?插图帮了我们的大忙。“菜叶子嵌在牙缝里”“爱吃糖”“不肯刷牙”等插图形象地展示了孩子们的坏习惯,使孩子们明白蛀虫最爱吃残留在牙齿上的食物碎屑,只有保持牙齿的干净,才能拥有一口好牙。

刷牙的顺序与姿势是教学中的难点。课文提供了上下两排牙齿的刷牙顺序图,教学时,我让学生看着插图中的箭头模拟刷牙,同桌观察纠正姿势,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保证每颗牙齿的每一面都刷到,有效清洁牙齿。孩子们边练习边感叹:“哦,原来牙齿要这么细细地刷才行!”

面对这么多的插图,胡乱看肯定不如有序看,比较看肯定优于单一看,我们在教学中要领着学生带着问题看,有目的地看,边看边想,化难为易,使枯燥变得生动有趣。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很快就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发挥插图巨大的潜在作用,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讲好故事,提高倾听的能力

低年级品德教材中,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教学中如何以故事中的形象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故事的启迪下学知识、受教育、陶冶情操、明白道理,关键是要讲好故事。在备课时,我首先认真阅读相关故事,并紧扣课标,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思想实际,对故事的情节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合情合理、合乎时代。讲故事时力求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努力把故事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一年级上册《匹诺曹的鼻子》中的主人公来源于《木偶奇遇记》,课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编,绘有两整页彩图,讲述了现代匹诺曹的故事。由于大多数孩子并没有读过《木偶奇遇记》,我利用品德阅读课一章一章地把故事读给学生听,常常是没到上课铃声响,孩子们都早早地坐在位置上催促我,精彩的故事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了老师身边。

但是无论老师多么卖力地讲,学生不听的话,再好的故事也起不了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用心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我告诉孩子们能否倾听是学习好坏的分水岭,而倾听别人发言也是一个人文明与否的标志。让学生明白:倾听,不仅是一种习惯、一种本领、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

倾听是有方法的,品德课上,故事讲完,我常常会问:(1)你听懂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2)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验性的要求。(3)你产生了什么疑问?用问题来促进倾听十分有效,学生学会了先听后说,边听边想,也就真正养成了倾听的习惯。在教《匹诺曹的鼻子》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用心倾听:“你觉得鼻子长了好看吗?”“匹诺曹的鼻子怎么又长了?”“长鼻子是什么标志?”“你有什么好办法不让匹诺曹的鼻子变长?”

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架设“倾听”的桥梁,降低“倾听”的难度,保护好每个学生“倾听”的热情,为孩子的倾听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让倾听发挥故事的特有的功能,让一个个经典的故事萦绕在孩童耳边,一句句教诲回荡在脑海,以故事明理、以故事激情、以故事导行。

三、动动做做,指导行为的养成

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低年级品德课一课一得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也要提出一个行为要求,使学生明白道理要落实于行为,促进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课的有利条件,具体指导学生说说做做,进行有效的实践。

1.表演法

“表演法”就是由学生按课本中的情节进行表演,让他们判定谁的行为正确,谁的行为不正确。二年级上册的11课《我不任性》就是一则很好的表演素材。即兴让三两同学当一回爸爸、贝贝、同伴,在编排、演绎、观赏、评点时,学生很快就能辨别是非,实现思想、行为的纠偏。

表演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2.游戏法

游戏是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在宽松的氛围中长道理学知识。《找朋友》《网小鱼》都是孩子们爱玩的游戏。课堂上,走出教室,拉起小手,一张张笑脸立刻绽放笑颜。边做游戏边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是多么的愉悦!

3.动手法

这类活动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小实验、小制作、小种植等活动。如:“画国旗,折五角星”这个主题,折叠—修剪—展示,这一列的过程他们全程参与、全情投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学生,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地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教学导入方法

事物要有好的开端才会为好的结果奠定最大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当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导入方法,引导学生认知明理,提高觉悟。因此,在教学中抓住引入新课的环节,运用各种方法(如,教具导入、谜语导入、问题导入等方法)导入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故事讲解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联系实际,讲究实效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自觉地接受道德知识并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和目的,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结构安排等方面,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行为表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四、社会调查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这样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五、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而且能为学生的“行”提供虚拟的空间,为学生的“行”提供初步的训练。多媒体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不是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的,是要在教学实际中实现的,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会浪费资源和师生的宝贵时间,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多媒体运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必须遵循辅原则、实效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等原则。

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实施小学生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依据。它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也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教育中应注意有所选择,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在选择方法上应有所侧重;教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我们广大教学者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江琼芝.小学思想品德课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J].教学研究,1994(5).

[2]吴庆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谈[J].政史地教学,2001.1.2.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

1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要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思想基础就是要热爱教育,而教育自身的使命就是要培养人,因此,身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热爱教育,树立起自身十分坚定的事业心,小学教师的生活往往是清贫以及清苦的,但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十分丰富和充实,存在着育天下英才这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当小学教师将无知的玩童改变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时候,教师就会感到十分欣慰,因此,热爱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关心每一名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果,这已经成为了每一名小学教师必须要具备的职业道德,教师还要帮助自己的学生培养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具备充足的信心和耐心,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

2 给学生讲有趣生动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运用故事讲解的方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的方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标,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设计生活化问题,激活学生道德潜能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中的问题。在上《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先用录像播放了生活中公共设施惨遭破坏的现象:横倒街头的垃圾箱,破碎了的路灯,伤痕累累的邮箱……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公共设施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什么作用?我们到底该怎样对待这些公共设施?”

通过精心营造生动仿真的生活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后才能触发新的想象、新的思考,生成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感受,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生内在学习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为生活进入课堂铺路。

4 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采取换位体验的方式,以促成学生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5 注重探究,感悟真理

教学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核心。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相机渗透了各种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自觉、自愿的乐学活动中主动地接受教育、认知与明理、形成各种好品德、好习惯,体现了品德课育人的宗旨。

6 提高自身素质

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理论保证,是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改革形势下履行教学责任 提升教学水平的内在要求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熟读教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必要条件,同时还要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多和同行探讨新的教育理念,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在业余时间还要关注国内外时事动态,课堂教学中多利用新闻案例,这样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帮助学生养成了关心时事的习惯,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还要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讲故事,了解学科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兴趣,但是对听故事情有独钟。他们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讲解,阐释课本中深刻的道理,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明白,对课本知识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使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时,教师所讲解的故事要围绕教学课程的主旨展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讲解。例如,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了大量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耻辱的过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注意故事的深刻性,所讲故事外不可以只有趣味性,而没有更深的思想道德含义。除了教师单方面讲解,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讲解发生在周围的故事,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更易理解课程内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可列举一些反面教材,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二、列举优秀人物,发挥榜样作用

我国的优秀人物层出不穷。列举优秀人物的故事进行教学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优秀人物进行教学,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枯燥的道德知识变得可感、可信,让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关心你,爱护他”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列举了雷锋、焦裕禄等先进榜样人物,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学生懂得了如何帮助他人。使用这样的方法教学,一定要注意人物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进行选择,要注意人物选择的典型性。要让学生真正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习优秀人物的思想,规范自身道德行为。

三、角色表演,学会换位思考

角色表演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实现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常常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性,实现角色转换,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例如,小学三年级思品课“换个角度想一想”教学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表演,体验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感情,初步学会换位思考。

四、巧设问题,展开讨论,帮助问题解决

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这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要注意问题深浅的把握,注意问题难度的循序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内在水平。例如,在“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消费?”这一问题提出后,我将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组四个人进行讨论,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观点。这一过程是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思想碰撞,得出相对完整的观点,无形中提高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水平和能力。

五、创设情境,潜移默化,指导道德行为

小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兴趣,而且注意力相对来说不够集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这种方法更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课本知识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于情境之中,达到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要和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引导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就告诉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深化过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师教授,学生接受的表层上,更应该是一种自发的、本能的自主学习过程。这也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在本门课堂上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课,会上课,上好课。最重要的是在本门课程中,能够让主观能动性参与其中,即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时事新闻,分析一些以史为鉴的历史故事作为引导,引出本堂课的知识,让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地参与其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树立远大理想,树立自信心”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历史典故,典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思想品德老师不仅仅要将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传授学生学习方法,还要告诉学生如何进行预习课文,预习课文是学生自主选择知识,自主探究知识,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对上一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且对下一节课内容进行一些小小的提示或者是暗示,调动学生的兴趣,暗示学生一些内容,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预习。

比如,在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比如,蛇与农夫的故事,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对下一节课的预习,领悟其中的道理。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的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意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小组合作切磋磨合中能够迸发思维的火花,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可以相似、可以互补地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讨论主体,充分让学生自主发挥思维思考。

自主学习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颇为新颖的学习方法,为了能最大程限地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这需要所有师生的共同

努力。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效率

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地引导或者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关心的或者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进而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比如,在教学“感悟青春”一课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对青春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身边有关青春的故事。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具体的实例加深学生对青春的深刻感受,从而更加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二、抓住学生求新心理,创设故事情境

有趣的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品德课不再枯燥、无趣。比如,在教学“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时,新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没有多大兴趣,也不会有深刻的认识,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可以创设故事情境。

三、抓住学生好玩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学生都比较爱玩,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那么就会使枯燥的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思想品德课。针对七年级的新生来说,同学之间相互还不熟悉,结合课文教材和学生实际创设一个游戏情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熟悉,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还有许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想,不断学习,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生实际特点创设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品德课堂;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22-02

引言

听说读写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必须习得的四种能力。听说读写在语文课堂和外语课堂上大多数是应该达到的某种教学目的,或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在品德课堂中,听说读写却是种教学手段。作为和语言类教学不同用途的听说读写,应全面了解听说读写的内涵。

听:从词性来看是动词,从耳德,即耳有所得,用耳朵感受声音。

说:从词性来看既是动词又是名词。作动词来讲说的本义是用语言表达意思,引申为介绍,言论,责备,告知,评议等。此外,作为名词来讲,说又表示一种文体即小说。

读:从词性来说是动词。本义为看着文字念出声来。后引申为阅读,上学或学习,识取。

写:从词性来看也是动词,其基本字义为用笔作字,描摹,描述。

我们了解了听说读写这四个字的基本内涵,并从词性来看大都是动词,动词就是要我们动起来,这不仅要求老师动起来而且要求学生更要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式的填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听说读写在品德课教学中又会有哪些新的诠释,接下来就逐一进行阐述。

笔者很荣幸在2013年9月8日至12月31日参加“国培计划”――2013年农村牧区幼儿园、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顶岗实习,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补连塔小学担任三年级的品德老师。在这一段愉快的教学生活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对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有一些新的感悟。

一、听

听这个词一出现使人马上想到外语课堂的录音机、语文课堂的课文范读,但听不仅仅是这两门学科的专利,在品德课堂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听什么。品德课堂不同于语言类课堂,没有对学生听的能力进行要求而是一种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门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一门学科。那么听什么就是摆在品德课堂中的首要问题。笔者在进行品德课教学的这段日子里,在每一堂课之前都会为学生讲述一个具有哲理的小故事。这种小故事不仅在正式上课之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由于笔者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认知程度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选取一些贴近生活,贴近三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的哲理小故事。哲学是最接近于智慧的学问,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时时刻刻存在于你我的生活中,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在小学低年级可以由教师为学生讲述具有我国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的小故事,与国学课形成呼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升,逐步过渡到哲理小故事。随着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课前小故事这个环节可以由学生来完成,讲述自己准备的哲理故事,或是发生在身边并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真实经历,这不仅对讲故事的学生是一种自信心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听故事的同学形成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使对学生的智育与德育双管齐下,一改基础教育中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状况。

听故事这是其一,是对正式讲授的一种预热。那么,听教师讲授就是其二。教师可以把书中晦涩难懂的知识以生动简洁的话语传授给学生。高效率的利用课堂时间,认真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这也是需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要使学生听好课,好听课。品德课堂中的听,不是机械地去听而是用心去听。这和我们做外语的听力练习不一样,外语听力练习是让学生熟悉外语的发音和语音语调进而理解其意。品德课堂中的听是让同学借助耳朵的听去用心感悟其中的道理,从而达到思维的锻炼与情感的共鸣。

二、说

从我们咿呀学语到日后的出口成章,说,即用语言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表达意思与我们密不可分。那么品德课堂中的说又是说些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说亲身经历。这不仅要求教师要说自己亲身的经历,而且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不仅能使情感得到升华,也能让师生与书本中所描写的实例达到共鸣。

其次,应该说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巧设问题,问题既不能太简单让学生轻易找到答案,也不能太难这样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应该选取那些有一定难度,经过学生自己思考或经同伴讨论能共同找到答案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引导或点评。

再次,应该说不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答学生的不惑和问题是教师的职责之所在,也是一名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不仅是学习上的不惑需要教师的解答,生活上的不惑也需要教师的解答。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学科。作为必修学科自然有其必要性,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科。比如说老人在路边摔倒,我们到底扶不扶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位教师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将路边摔倒的老人扶起来,应以身作则。但扶老人也是有前提的,要先了解老人情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应告知学生如果是有心脏病的老人,是不应该立刻扶起来的,这样会给老人带来二次伤害,要做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并教会学生熟练运用110,119,120这些急救电话。

最后,应该说好话。所谓好话就是赞美的话,每节课在接近尾声的时候都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这一节课哪位同学表现得好,赞美一下同学,也可以赞美一下自己。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也能了解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得到赞美的同学会再接再励,没有得到赞美的同学下节课也会更加努力,争取得到同学的赞美。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赞美他人的能力,也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达到双赢。

三、读

品德课堂中的读,就是要求我们再读课文。在每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由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和语言类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语言类学科的教学最终要求学生具有熟读课文这种能力,而品德课教学目的却没有这样的要求。重新再读课文,这就是要求学生体会书中所讲的内容,深化本节课所讲述的内容,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加深印象的作用。思想品德这门课程虽然作为必修学科开设,但是它不是作为主干必修课程开设的。在一周两节课的时间里,怎样能够让学生高效利用课堂,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想必是每一位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品德课堂中大声地朗读课文和教师所补充的知识点便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加深其记忆,达到更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的作用。

四、写

笔者认为写分为教师写和学生写。教师要写这一节课的心得,有什么不足,如何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哪些问题处理得不当,哪些环节没有衔接好,这对于刚刚上岗的新老师来说很重要。对每一节课的反思,对每一个小问题处理经验的积累对于以后的教学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年轻教师成长得很好的见证。

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应该在每节品德课后,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动到了我们,我们身边有哪些事情是对的,又有哪些是不道德的,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也应该给予及时的回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后还拥有天使一样的品质,有些孩子却变因为触犯了法律被送到了高高的铁墙之内。孩子就像一棵小树,不断积累的知识就像养分,使小树长大最终变得果实累累,而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则像一名园艺师,使小树笔直生长,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品德课之所以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也正是有这个原因吧。

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品德课就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体更是心理健康成长。人才人才,先要懂得怎样做人,之后才有可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不懂得这一撇一捺真谛的人即使再有才华也不会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贡献。

总之,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已经不是某些学科的形象代言人,将这四种教学手段熟练地应用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它们各自独有的特点,合理安排整节课的节奏。长久以往将会改变品德课枯燥乏味的现状,使品德课发挥出它巨大的魅力,在培养学生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发挥出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晓红.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师生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马艳红.教学教育性的现实策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郭展展.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