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04:4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题开题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
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1)课题、问题的提出?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科学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时间:20XX年8月10日上午9时 地点:XXX中学会议室 参与人员:校长XXX、副校长XXX、教务主任XXX及XXX中学语文教研组老师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
(一)、课题的提出
20XX年,语文新课改在启动,新课程理念如雨后春笋,遍布语文教学百花园,语文课堂从此尝试力改一言堂、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广大语文教师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社会舆论责难声中进入更新一层的学习、实践、总结。于不断深刻的反思中丰富着新课程改革之理念,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专家因此脱颖而出,他们以炽热的激情诠释着语文教学的理论、实践,书写着语文教学的华美篇章。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广大语文工作者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有建树而具有实践性的成果仍不多,故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基于以上的认识,也鉴于目前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情势,我们课题组同仁觉得有必要探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效率之一系列途径,构建师生之间知识的良性互动模式,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而尤为重要之处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喜爱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意义在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科学组织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实验假设
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使教师找到了在新课程教学中自己的位置,自觉地转变教师角色,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系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并通过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迁移作用,促进其它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为培养学生“大语文观”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三)、理论依据
(1)“纲要信号”教学法体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倡导的“纲要信号”教学法认为,知识是由关键的字、词、句,醒目的图示(或图表)、符号(箭头)组成的教学信号系统,调动学生视觉这个分析器,加工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较与鉴别。这种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是:重点难点知识以简练的语言表述,列成纲目,教学中研究问题的思路由图示、箭头的指向深入展开,充分体现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信息集中、思维对号”的教学特色。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研究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和重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生成、完善和发展,让学生体验自身主动建构的过程、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及获得新知识的愉悦,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应该进行全面教育,开发每个人身上的七种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这一理论也最终促使了美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教育变革。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实验目标和主要内容
1、实验目标
(1)通过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并找到适合本校特点的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
(2)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并学得轻松愉快有兴趣。
(3)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
(4)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方法的改变,提高语文学科学业成绩,并促进其他学科学业成绩的提高。
(5)使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明确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2、实验内容
本课题研究要求研究者首先要广泛阅读有关新课改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论著,熟悉目前所有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全面分析了解已经实行新课改省市语文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然后进行合理分工,进行分类研究。准备从单个研究和集体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单个研究就是研究者根据语文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各自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及经验教训记录下来;集体研究就是针对语文教学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由课题组负责人召集所有成员根据以往有关同类问题的处理范例,集体研究一个可行性方案,然后予以实施,并对处理的情况跟踪调查,写出评价报告。本课题研究具体分以下四大部分:
(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诗歌和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阅读研究。
(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教学的的有效性研究。
(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说和应用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力求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从宏观策略的研究到微观领域的实际操作,形成整体结构。
2、实践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宗旨是探索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因此必须以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改革实验为基础。
3、实效性原则: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体现为学生科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初步落实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最终体现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中。
4、规范性原则:课题研究按研究规范操作,包括课题立项、研究方案、教学观摩活动、阶段成果交流、原始资料积累与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结题报告等。
(六)、实验方法
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对比法、教育观察法。
(七)、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申请课题、确定人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
2、教学研究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1月):各位参加研究的教师在自己负责的研究的子课题范围内先采用一些新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后通过和学生座谈、问卷、考查等方式,确定一些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考试成绩分析、问卷调查等了解教学效果,如果效果不够理想,课题组负责人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写出经验教训,并向报刊投稿。
3、总结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3月)参加研究的教师将自己研究的所有材料进行整理,写出各自所承担的模块的实验报告,然后转交负责人,负责人根据所有材料,写出综合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结集投稿,并编出研究集。
(八)、实验的阶段成果形式
1、实验报告 2、教学叙事 3、研究论文
(九)、实验的组织与管理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
学术顾问:XXX XXX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2、分工情况:
XXX XXX:负责整个科研课题的理论指导和协调工作,不定期地对研究工作给予督查,同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将研究成果在全校加以推广。
XXX XXX:负责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研究,及时召集有关会议,处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拟订课题研究计划、报告等。
以下为课题分工研究方向(第一位为负责者):
(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诗歌和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阅读研究:xxx xxx xxx
(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教学的的有效性研究:xxx xxx xxx
(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说和应用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xxx xxx xxx
(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XXX XXX
3、学校:XXX中学
4、实验管理
(1)建立实验管理制度,实验材料实行档案管理。
(2)对实验教师每学期培训一次,培训有计划、有落实。
(3)实验校要写出阶段实验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导学案是教育教学发展进步的产物,有诸多的背景因素,主要有:
①现阶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落实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②当今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形成竞争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能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思维和积极探讨的过程。
③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少数尖子不行,只重知识不重能力与学法不行,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④传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单一的,新课改后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三维的,这就需要教学过程必须把知识问题化,能力问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
⑤学生多,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要,教学质效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高,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学需求,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成功的需要。 导学案不失为一剂良方。
2.研究意义
①导学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导学,自始至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导学案的书面指导下自觉地参与群体中,成了学习的主人。
②导学案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设计,学习内容、学习环节的设计,无一不是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智慧体现,教师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启发、点拨、诱导学生的学习。
③导学案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自由地设计和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因人、因事随机做好指导。
④导学案真正做到了低负高效。导学案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必要的学习、探究,真正跳出了题海,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⑤导学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习精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主动参与成了学生的一大特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 初中物理导学案编写研究旨在追求实用、高效、有趣,以期实现师生爱用、好用之目标。
2. 导学案编写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订,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3.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目标:
1.改善学习方式。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改善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过程,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落实校本研究。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XX年5月9月)
(1)确定研究课题,做好申请立项的准备工作,整理好研究的基本的思路。
(2)利用假期,收集一些素材,为教学做好准备。
(3)撰写《开题报告》。
2. 实施阶段(XX年9月XX年6月)
(1)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①.周六备课,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②.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情等方面内容。
③.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④.课前备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⑤.课后备课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⑥.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2)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②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③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④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具体要求:
①明确的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③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④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每周一检测);
⑤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⑥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3)导学案的使用
对学生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②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③每隔一周将导学案进行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对教师的要求
①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
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③上课过程一般可分为:a.预习交流(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b.预习疑难反馈、重点讲解(可学生解答或教师解答);c.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板演,小组长领导本组学生把自己分的题全部讲会,让全部组员掌握);d.展示提升(各组派代表讲清本组的题目,其它小组同学提出疑问及不足);e.穿插巩固;f.达标测评,拓展延伸。
④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教师必须提高三种能力,即:提高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提高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提高教学时的导演能力。
其他使用要求
①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严禁组织学生代替教师的批阅。
②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③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④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有关保障措施:
①实施导学案后,原则上停用除与教材配套练习册外的教辅材料、除导学案与周周清或单元清巩固练习卷外,不得另外印制试卷;传统意义的备课模式停止;严格按课程标准开足课程,并按标准课时安排学科教学时间。
②周周清、每次月调研考试题必须有不低于60%的内容来源于教材和导学案的原题。
③实施导学案后为确保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善,班主任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
④合理安排学生座位,建立632学习小组。班主任要协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以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同伴互助。
即将全班学生分成6人异质学习小组,相互竞争。每个学习小组再分成3个两人组。有问题2人组先进行研讨,解决不了提交6人组讨论,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功能,同时每组确定2名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达标、纪律等。一周评一次参与积极的小组和个人(每参与一次发言,本组所有成员都加1分)。
⑤实施导学案的学科教师,学校将发放适当的备课加班津贴。
⑥对实施导学案学科教师的课堂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气氛是否浓厚;看学生的参与面是否广,参与人次是否多;看学生占用的时间多少;看老师采取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是否好;看效果,看效率。学校验评组评课,强调两个字:一是活,看学生参与和学习气氛;二是实,看课堂是否很实在,看学生是否会学、学会。
3. 结题阶段(XX年6月)
(1)完成结题报告。
(2)形成具有原创特点的论文将实践经验升华。
(3)形成编辑成册的完善导学案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 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游戏不仅使孩子们增长智慧增强体能,同时也增进了小朋友间的友谊。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辩证的,有其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孩子们在玩乐的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意外。近年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在这些事故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规所造成的,所以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于幼儿园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正常的一日活动中各环节保证幼儿安全,避免或减少出现幼儿因某种原因所导致的撞伤、抓伤、咬伤等小事件不容忽视。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是最最重要的。
幼儿园安全工作是保障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幼儿园良好的常规是一切活动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常规安全教育,不仅能保证幼儿一日活动的正常进行,还能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深化自我保护教育。在常规安全方面,我园做的比较扎实,对教师进行安全专项培训与研讨,老师们认真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对幼儿餐后散步、睡前安全检查等都有专人每天进行检查并做相应的记录,虽然做的比较扎实,但是还有一些不足,需要深入研究提升。所以,向幼儿进行常规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很重要,教师们更要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游戏、教育教学、生活活动等形式,采取易于幼儿接受的方法,自然参加安全教育。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幼儿园安全大于天,幼儿园作为在园幼儿的间接监护人,在一日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障幼儿的在园安全, xx说:“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袁贵仁说:“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幼儿园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每一个家庭,同时可见幼儿常规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它的实施基础就是为了保障每位幼儿的安全。
3-6岁幼儿无自我保护能力,并且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三位教师要面对二三十个孩子的同时又怎样才能保障幼儿的安全呢?那就只有加强幼儿的常规安全教育。什么是安全常规教育呢?安全常规教育就是幼儿园长期以来积累和现在正在延用下去使用的规则,具有一定的标准、习惯和控制力,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幼儿在了解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幼儿园保育工作,“保”在先“教”在后,那就要从幼儿的入园安全、户外活动安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安全常规、入厕安全常规、饮水安全常规、进餐安全常规、散步安全常规、午休安全常规、离园安全常规教育等进行开展,每一个安全常规教育又包含更多的细致的安全教育。
根据我园的安全常规教育现状,还缺少更系统的安全常规教育计划。保教办对教师进行安全专项培训,根据班级情况,及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解决;同时开展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在进行常规安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细小化、精准到位,重点是培养幼儿有安全常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但相继于幼儿出现的安全状况,随即也会出现相应的难度。针对于幼儿常规安全,我园将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常规安全教育。
第一,将一日常规安全环节进行研究、分析,掌控每个环节重点。
第二、加强对教师一日常规安全教育培训,让每一位教师清晰每一个环节的要求.
第三、常规安全实施,除要求教师规范幼儿一日常规外,并要求班级每日开展“一分钟安全教育”,根据班级幼儿容易出现的一些安全隐患行为开展教育,如:关门的正确方式、区域活动时工具与材料的正确使用等,并开展幼儿园“安全月”教育活动。
第四、加大家长安全教育宣传,做到家园共育。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5—XX.9)
1、组织教师针对课题的选定进行讨论。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前的培训工作。
3、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剖析,结合幼儿园实际,了解幼儿园常规安全现状,并搜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4、制定详细的安全教育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9—XX.2)
(一)幼儿园常规安全教育中良好环境的创设。
1、将一日常规安全环节进行研究、分析,掌控每个环节重点。
2、加强对教师一日常规安全教育培训,让每一位教师清晰每一个环节的要求。如:幼儿入厕男女分开,每组五名幼儿入厕,教育幼儿不打闹、不推挤,入厕后有秩序的排队洗手,提高警惕,小心地滑等。
(二)对幼儿进行日常安全教育的开展,重点在安全月中进行深入研究。
1、常规安全实施,除要求教师规范幼儿一日常规外,并要求班级每日开展“一分钟安全教育”,根据班级幼儿容易出现的一些安全隐患行为开展教育,如:关门的正确方式、区域活动时工具与材料的正确使用等。幼儿园相继开展“安全月”教育活动,制作以“安全”为主题的知识宣传展板,中大班幼儿开展“争做小小安全员”。将安全教育真正的渗透于幼儿在园每一环节内。
2、加大家长安全教育宣传,做到家园共育,将幼儿园常规安全与家庭生活相结合。利用半日开放活动家长来园时,向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家长看到的常规安全隐患。
3、转变角度,让幼儿成为主人,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寻找发现常规安全隐患。
4、教师分阶段开展课题研讨,开展安全教育教学观摩活动。
5、班级之间进行对比。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3—XX.5)
1、发放后期家长问卷调查,了解通过教师教育后、幼儿学习后的改善情况。
2、通过交流、座谈、汇编有关成果等形式,整理归纳总结,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3、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准备阶段:
1、课题选定讨论的会议记录。
2、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前的培训资料。
3、本园常规安全教育现状总结,搜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资料。
4、安全教育计划。
实施阶段:
1、良好环境创设的方案及成果展现。
2、对教师一日常规安全教育的培训内容。
3、幼儿园安全月的开展方案。
4、家长安全教育宣传单及前期家长问卷调查表。
5、安全教育教学观摩活动设计。
6、根据研究现状进行教育笔记、论文撰写。
总结阶段:
1、后期家长调查问卷。
2、班级对比分析表。
着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课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社会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科研课题开报告,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 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 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XX.1~XX.7)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XX.7~XX.10)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XX.10~XX.12)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XX.1~XX.6)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时间成果形式责任人
XX年1——12月生成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实录《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课堂实录《第一次世界大战》陈淑芳杨常刚刘磊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
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许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勿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位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我们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许多课堂表面上热闹、生动,试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但静心反思时总觉得有许多缺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课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仍然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实验。
三、研究的目标、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方法。
2、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子课题设计:
1、学习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可行性。
2、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包括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3、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保证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4、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包括板书设计、习惯养成、位置移动、引导点拨、课堂总结……
5、开展多元化的数学学习评价。
研究重点: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教学的观念: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增强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三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XX.2—XX.3)
认真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及有关信息、资料,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2)实践探究阶段:(XX.3—XX.11)
依据研究方案,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念、方法、实施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日常沟通,不定期的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研究资料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3)实验的总结阶段: (XX.11—XX.12)
①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②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③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具体措施的反应,努力做到“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
(2)观察法: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进行第一时间的记录和描述。
(3)比较法:一例多堂,一例多师,平行班对比等,分析相关要素的关系。
(4)调查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学后调查,把握当事者的感受和课堂教学实效获取“定性”与“定量”的双重资料。
(5)个案法: 对部分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采取提高效率后的成果。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 部分教师理念异化为目标,在隐藏目标的泛化、扩大化与多维目标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2) 热闹的“多言堂”、频繁的合作与讨论,使得不少课堂“形”聚“神” 却散。
(3) 部分课堂过分地拉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率下降。
(4) 过度地依赖学具操作、数学知识泛生活化的现象,造成学生数学化思考缺乏,阻碍着课堂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5) 不少课堂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与课堂的生成,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畏首畏脚的现象和被弱化的趋势。
2、创新之处:
我们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与新课程密切接触几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题目变活了,错误变多了,分数变低了”。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我们从农村小学的视角出发思考着。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捕捉信息、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起来是很困难的。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和实践体验性,很多家庭作业形式也由原来的书面作业转变成操作实践性作业,有的则需要在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大打折扣,很难实施见效。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及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或实践活动往往由于学具量的不足而只能靠老师或个别学生的演示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无法亲历实践的过程,无法在操作中观察、分析和体验。动手能力弱在农村小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的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某些老师仍然迷信于题海战术,高耗低效,让学生练技巧出成绩,把学生当作盛载知识的容器,当作彰显自己教学业绩的筹码。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
总结出较系统的、可操作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切实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公开课 XX年5月
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由单向发展向综合形延伸。 竞赛、检测 XX年9月
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培养出区教学骨干2~3名。 证书 XX年6月
教科研理论成果突出,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0篇以上。 发表 XX年12月
最终成果
建立完善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论体系,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影响。 论文集 XX年6月
培养出市、区教学骨干2~3名,区学科带头人1~2名。 证书 XX年6月
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居全区前列,在全区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 竞赛、检测 XX年6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专业引领:
聘请教研室领导等作为本课题的顾问,定期来我校做专家讲座,听实验教师的随堂课,进行随机检测,与其他学习的班级做比较研究。
2、优质团队:
由学校领导、教导主任、区骨干教师、区教坛新秀、优秀一线教师组成。
3、管理经验:
我们提出“确立效率意识 ,促进师生发展;强化系统意识,形成教育合力;增强责任意识,发挥引领作用;加强规范意识,保证研究质量”等课题开展组织策略。探索实践课题实验的激励机制,可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4、理论基础:
课题参与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均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前期研究比较到位,已有相关的学术、获奖。
全国根基教育基地揭牌暨根基教育课题开题报告会家长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
很荣幸能参加潍坊外国语学校全国根基教育基地揭牌和根基教育开题会,并作为家长代表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各位家长朋友,向悉心哺育和关心我们孩子成长的辛勤的园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是老师将知识无私地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老师将爱无私地奉献给这些雏鹰,使他们展翅飞翔。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生的品格教育。作为家长我来谈谈我的几点感受,说得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家长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注重品格教育。
孩子的优秀品格应该从小培养,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感悟道理,学习品德,做到往下扎根,向上结果。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也很必要,外国语学校的根基教育就非常有特点,整个校园不管是教室课堂的布置,还是学校的大环境,到处都有根基品格教育的影子,同时外国语学校小学特有的寄宿制集体生活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十分感谢学校老师对孩子的精心教育,同时也感受到身上的重大责任,所以,我们家长一定全力以赴参与到学生的品格教育中来,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
其次,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良好的家庭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很重要。我们要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根基品格养成的氛围,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品格的榜样;还要和孩子建立起爱的关系,通过爱的桥梁把自己的优秀品格传递给孩子。
各位家长,教育是一份责任,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也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让我们共同携手,齐心协力为孩子的成长导航。
现行的科学课堂教学,虽有改进,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方法 , 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科学课课堂教学原理;努力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体系;不断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最终达到科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本课题的研究,将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师生角色的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同时,不断改进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向自然,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真正体会到科学课堂的乐趣,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新模式的行动研究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科学课堂教师观念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改进的分析与研究。
2、小学科学课堂教师观念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改进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通过引导需求、激发兴趣、设计活动、图像呈示、任务驱动、体验成功等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发展。
(2)、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形式的多式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强化技术等辅助手段,可以突破认知障碍,排除学习干扰,提高课堂教学。
(3)、让学生走向自然,敢于探索,大胆实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去充实和提高相应的新的教育教学技能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计划:
1、确定科学课教学的目标
(1)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知道收集信息的基本方法;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学会提问,启发探究愿望;养成开放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根据给予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根据给予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
(2)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有效价值;能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能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能按研究的课题,具备较独立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优化科学课教学的组织形式
(1) 小组化原则。
(2) 自主化原则。
(3) 民主化原则。
(4) 指导性原则。
3、科学课教学中的学习方式
(1)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
(2)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3)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4)帮助学生构建以“自我”为中心的络。
(5)让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学习。
4、科学课教学中的评价手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班级的环境应与当前的教育内容相结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使每个幼儿都有发现和表达的机会,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发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国内关于相关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在新《纲要》的学习及实施过程中,上海、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等多所幼儿园都进行了环境教育的相关课题研究,上海中山幼儿园通过研究总发现,环境创设中幼儿参与存在模式化现象,教师们也都知道到要让幼儿参与到主题墙的创设中来。但是在幼儿的参与过程中却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补缺式”,还有一种是“填空式”,其实这两种参与模式,都没有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关系,教师并没有把这一过程创设视为一个良好的教育课程,幼儿从中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参与活动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南京师大幼儿园在《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课题中提出,教师要重视家长的参与价值,对幼儿的帮助并没有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环境:环境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2.互动:所谓“互动”,其基本含义便是两个不同主体间相互的行动、行为。3.幼儿园互动式环境:幼儿园互动式环境就是引入“互动”的教育理念,以儿童为本,重视幼儿的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倡导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师幼与环境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重视幼儿作为“互动体”的价值,通过集中和分组、集体和个人、室内与室外、幼儿园和家庭、社区等多方位的互动教学和互动实践,引导幼儿体验大自然中的情感互动、生活中的行为互动,初步萌发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态度,形成全新的、立体式的互动式环境。4.主动发展:不靠外力促进,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自愿地发育、进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二)《幼儿园安全管理与环境创设》。(三)福禄贝尔的环境理论。(四)蒙特梭利环境理论。(五)瑞吉欧环境理论。
三、研究目标
(一)通过互动的环境创设,启迪幼儿心灵,增长智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参与创设环境的活动中体验到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直接经验。
(二)通过互动的环境创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利用家访、家长讲座、日常沟通等形式指导、鼓励家长参与主题环境的创设活动,有效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可以互动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达到家园同步教育的目的。
四、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如何引发孩子主动提出创设主题环境的意愿和动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主题墙面(幼儿与墙面环境互动)。
(二)研究教师如何正确运用指导策略,引发并促进幼儿选择相关的、合理的、有趣的内容,开展主题活动下的区域活动(师幼互动)。
(三)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如何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家园互动)。
五、遵循的原则
(一)审美性原则。(二)渗透性原则。(三)整合性原则。(四)育人性的原则。(五)安全卫生性原则。
六、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3.文献法。
(二)研究的过程:本课题研究计划用2―3年时间完成,在20122014学年度用四个学期时间开展研究,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将全部研究结果汇总、分类、整理、撰写成果报告。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一)主观条件:第三幼儿园是一所全日制一级一类公办幼儿园,设有大、中、小11个教学班,收托300多名幼儿。拥有一支教育经验丰富、年轻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大专以上学历占9096。幼儿园组织机构健全,科学管理规范,实施科学育儿,社会声誉好。近年来,多次受到教委上级领导机关嘉奖,是我县“早期教育示范基地”幼儿园之一。
(二)客观条件:幼儿园领导科研意识强,坚持科研兴园的指导思想,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幼儿园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图书资料较为丰富,设备设施及活动经费各方面能够提供有利保障。
八、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报告
(二)园本教科研成果集《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集》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下的环境创设照片集》
(四)《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下的环境创设论文、案例、反思集》
(五)《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下的环境创设录像集锦》
1、选题依据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3、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4、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5、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3、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Internet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验。但是,它必须是以1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基础的。我校已与互联网相接,且建成了校园网。我们将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进行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该实验研究的重点是利用Internet辅助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利用网校辅助学习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适合初中学生教育教学特点的,基于Internet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能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
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实验班学生除每周规定的信息技术课外,根据需要还要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与上机时间,保证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的技能。
2.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境式课件开发。
教学情境的展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设计开发设计出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情境式教学软件。
3。模型建立式课件开发。
教学模型的展示和联想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为重要,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知识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要求,开发理综模型建立式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4。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软件的利用、开发。
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集理化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收集大量的有关的素材,制作出适合个别化学习学习软件。
5。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研究。
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开阔眼界,培养灵感,并提供让学生对身边有关理化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见解、观点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探究。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为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
7。取得有1定影响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师论文、理化课件库、实验研究报告、学生的小论文、小发明等等。
4、研究对象
实验年级:初中9年级、高1年级、高2年级、高3年级
实验班级:初中9年级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
5、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验螺旋形上升。
(2)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研究文章,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
(3)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4)观察法:每节实验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做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5)测试法:每1单元学习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进行1次延时测验。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2019年1月——2019年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① 制订课题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② 根据课题目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③ 制订相应实施计划。
④ 对教师进行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操作的培训。
⑤ 实验学科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开发准备工作。
(2)2019年9月——2019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根据课题目标,对教育教学及设计理论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提出课题实施策略。
②按课题目标分网络课件和单元计划的样式,进行教学开发与设计。
③组织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收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和信息。
④进行中期评估并调整课题方案。
(3)2019年7月——2019年11月为深入实施阶段。
根据中期调整、深入实施并适时进行推广实验。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
(4)2019年11月——2019年12月为结题阶段: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
7、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程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有关课题的实验报告,有关论文或专题研究文章。
3、有关课题的优质实验课教学录和个案例集。
4、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网络课件和单元教学资料。
5、实验检测所得的各种资料的分类档案及子课题组活动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8、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 长:张振山负责人员的培训、课题的综合研究及组织的管理
组 员: 何东升 胡伯龙 单爱春 杨艳芳
负责高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刘金水 薛松春 王振月 王金旗 张 庆 马兰萱
张凤秀 果 顺 古学丽
负责初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9、课题的实施和完成条件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均具是专科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参与实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并都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进行教学研究的素质和经验。对参与研究该课题都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些条件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