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2 11:3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小诗歌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授课也是如此,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植物激素一节时,课堂导入我引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然后设问:“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为什么会有一枝红杏出墙来呢?这与今天要学的内容密切相关。”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更加集中精力听课。在讲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特征时,我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我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小诗歌提出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
三、小诗歌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索法、发现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要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般的“悬念”效果。
四、小诗歌疑难点睛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小诗就有此作用。例如,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猎食肉类的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时,我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并有一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张投罗网,因为鹰志在四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教育启迪小诗歌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时,也可以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教育启迪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啄木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这种品质多么可贵,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六、理论形象小诗歌
巧妙运用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在教学中也可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环境污染,进行今昔对比时,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昔日风光无限好的境地,与今日“鸟雀语声绝”相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些诗词歌赋为生物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安全”这两个字,
只是一个抽象的词语。
可是,你享受了生活的赠予,
就会明白它的含义。
“注意安全!”
一个普通语句,
就像一张通行证,
把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多少次在你耳边响起,
为的是不让你失去自己!。
安全使生活丰富多彩,
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安全让你延伸生命的轨迹,
更多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安全让天蓝水清,
让你每天都快乐地生息。
安全的意义也不仅仅如此,
生活会给你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小诗体;20世纪2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35-01
小诗体,顾名思义,为形式短小的诗歌,一般为几行或十几行,内容精炼。小诗是一种倾向表现单一的瞬间感受与顿悟的自由诗体。小诗作为中国新诗史上萌芽较早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诗歌品种之一,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先后经历将近九十年的流变。文章拟对上个世纪20年代初兴起的小诗体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再度兴起的小诗体进行对比研究,从产生背景与原因、艺术风格等方面探讨两个时期小诗体的异同。
一、“时代病”的真实投影
小诗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社会处于“五四”落潮时期,中国社会为沉闷迷惘和令人窒息的氛围所笼罩,包括鲁迅在内一大批知识分子,仍在苦闷和彷徨中对社会性人生的真谛进行艰辛执着的探索。相比较小说、戏剧、散文,小诗——这种适合表达一时一地情感的文学形式,在当时似乎能更快更准确地表达作家的情感,因此,处于“五四”落潮时期的众多知识分子大都采取了小诗,来表达他们梦醒以后无路可走的苦恼。
70年代末80年代初再度兴起的小诗,同样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期间笼罩在文坛的阴霾渐渐消散。在“”期间被压抑的诗人群体个人处境由黑暗到光明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激起了诗人们强烈而急迫的创作欲望。由于诗歌相对于其它文体而言具有较短的创作周期,而“诗人们此前经历了长期的政治与生活磨难,艺术思维力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当他们突然面对新的社会生活的时候,艺术准备又不太充分,因而构制长篇就不免显得有些乏力,而此时选择小诗诗体就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小诗体又因时制宜地成为了新时期诗人们走向“新生”的先锋。
表面上看,20年代初和80年代初的小诗产生于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不管是小诗最初的产生还是80年代的再度兴起,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了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心理情绪。“五四”退潮时期的苦闷和彷徨,“”的压抑和磨难,诗人们面对时代的动荡,选择用“小诗”记录下一时的诗情,很大原因可以归结于在动乱年代,小诗相比于其他文学形式,成诗更快,更容易抒发一时一地的情感。并且,这两个时期的小诗都突出地投射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时代病”——它塑造了知识分子苦闷矛盾的灵魂,真实的记录了他们在探索人生征程上所走过的艰难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特定时代心理情绪的某些方面。
二、从“形神迷失”到“形神兼具”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诗坛上兴起了“小诗体”创作热潮,达成了现代诗“神”与“形”两者相时平街的艺术效果,唤醒了传统诗灵,但是由于缺乏一种文体类型应该其有的“体”的自觉与规范而告一段落。0而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诗体经过将近50年的成长历程,在艺术上表现得更为成熟。下面即从题材、形式、思想情感等方面探析两代小诗。
从题材和主题看,20年代初的小诗题材偏向于两方面:一为写景,代表作家有周作人、俞平伯等;一为以哲理入诗,以冰心、宗白华为代表。“诗言情”为中国诗歌古已有之的诗歌传统,但在中国诗学史上,一直把“诗中言理”、“以理为诗”视为诗之忌讳,许多诗家对之大加贬斥。”。而小诗却独取蹊径,以哲理入诗,这也标志着诗歌在内容的革新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哲理小诗除了在20年代初兴盛之外,还一直延续至当代,80年代初出现的小诗大部分对历史、过去的回顾与反思的作品,也可以说是对哲理小诗传统的一种延续。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短短十九个字呼喊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声。此外,80年代初的小诗还开辟了另一题材阵地——山水小诗,成就突出的诗人为孔孚,山水小诗是对初期小诗“借景抒情”的一种继承。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诗心,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朱光潜老师在他的«诗论» 中说过:“诗是有音律的文学,是具形的音乐。”诗歌除了可以和画面有效结合之外还具备很强的韵律感,这种特性体现在了它节奏的和谐有致上,使其可以被演唱出来。充满画面感的语言,甚至是充满了乐感的语言,可以引导孩子产生共鸣,感同身受。文字与背景的紧密结合,可以直观、形象地刺激孩子的感官,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孩子们体悟诗情诗意,刺激他们的形象思维,激发想象力。
一、诗歌的格式魅力
诗歌,是一特殊的语言组织形式。诗歌语言是对实用语进行“扭曲”、“变形”等艺术加工的语言,从而获得新鲜的语感。出于对韵律感的追求,生活中的实用语演化成诗行的整齐排列。在近代,这种整齐的排列也开始有了不同的衍生。
儿童诗歌大家,任溶溶老师的«有这样一列火车»中,诗歌的排列出于对动态的追求,产生了一些变化:
你一坐上这火车
沿途就能看见长颈鹿,
企鹅,
北极熊,
犀牛,
袋鼠,
斑马,
骆驼,
和大象……
任溶溶老师的这首诗可以触摸到孩子自由自在的心性,这份自由被充分地体现在了诗歌的排列方式上,竖直向下的诗行令你想象着一字排开,不断映入眼帘的动物,使整首诗充满了画面的动感。
受此启发,我将这首诗搬进了我的课堂。孩子们一下子就对此诗的格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迅速地将这种格式带入了自己的想象:大家坐在环球列车上,列车的第一站去往非洲,接着是南、北极……随之地点的变化,闯入我们视线的动物也像列车的形状一样,呈线状接踵而来。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如果这列车开往了外太空,又可能看到什么呢?我适时出示了太阳系大家庭的图片,播放了一小段太阳系科教片,在引导之下一年级的孩子们写出了稚嫩却充满了想象的小诗如下:太阳系之旅
坐上这列火车,
开往外太空,
沿途能看见太阳的孩子: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月亮到哪儿去了?
原来她牵着地球哥哥的手。
再进一步拓展之后,孩子们将自己小诗格式与不同物体的形状结合起来:
来我家玩吧
来我家玩吧!
你瞧!桌上好吃的很多:
苹果,梨子,
香蕉,菠萝,西瓜,
樱桃,水蜜桃……
还有可口的饮料,
快来,
快来我家玩吧!
小诗的字数不多,也没有使用多少出彩的好词,但这些诗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为他们以后的写作创造了独特的想象空间。
二、诗情画意
诗歌,应该具有语言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其中,诗歌的视觉形象,可以通过诗句的排列、分行及字体的变化来体现美感,此外,诗歌也可以借助鲜明、直观的图示散发出它迷人的语言魅力。
著名儿童诗大家,金波老师的«洁白的云»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这首儿童诗其实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是孩子笔下的写生……这首诗是流动的,以洁白的云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怡静的中国水墨。诗文中虽然没有出现多少颜色的词语,但跟随云儿去看,那山林、那小溪、那蓝天……无一不是鲜明生动的,彰显出大自然和孩子的美。
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先出示了白云图片,让孩子发挥想象,说说云的特点。再让孩子画出自己见过最美的云的样子。接着,让他们说说,自己在什么不同的地方见过云?适时出示并自读诗句,发现诗中哪句话能体现云的特性?(悠悠地,不紧不慢。)“这朵自由自在的云,他去的地方很多,你们能画出他出现的地点吗?给这首诗配上背景图。在展示画作后说说:那朵一直自由自在,动态的云,最后被定格在了什么地方?(孩子的画中)它为什么这样做?
我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是从句子入手,而不是单个的词语。没有解析诗中的词语,相反利用画面的刺激,使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云淡风轻的意境之美。
再进入以此为基础的小诗创作,我又接着发问:除了白云,还有谁是自由自在的旅行者呢?讨论之后画出来。说说你们画的旅行家可能会去到哪里?最后又停留在哪?在你们的画上留下它们的足迹吧!根据你的图画内容,仿照«洁白的云»创作一首小诗。择小诗如下:
淘气的雨点
淘气的雨点,直到看见河边玩耍的孩子,
一直下着,他们在奔跑,
淅沥沥,不紧不慢。在欢笑,
落上屋顶,淘气的雨点,
落上树梢,落入了孩子们的酒窝里。
落上稻田。
虽有瑕疵,但以诗入画,以画佐诗。诗画交融,无一不美。
三、诗与乐的交融
“儿童对文本刺激的接受,最初一般也是在语音层面上实现的。”诗歌,除了能契合入画之外,还可以具有听觉形象。这点不仅可以用诗歌背景配乐;教师、学生富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演唱等方式来体现,还可以在诗歌本身的文字上得到证明,所指为诗歌语言的悦耳动听。儿童诗中,动词多,动感强;形容词多,色调美;象声词多,新、奇、巧。尤其象声词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诗歌具有神奇的音乐特质。
任溶溶老师就曾经写过一首会“叮当作响”的儿童诗:«动物的贺年卡»“咕噜咕噜,快得像我跑,我连一百米路,还没有跑到,而你一道算术,哒哒哒哒,却已经做好。”不断出现的象声词,引发了孩子们的浓厚的兴趣。简短的文字,却呈现出了各种音响效果,学过此诗后,我们一起将以前写的一首小诗进行了改编:
来我家玩吧
来我家玩吧!
你瞧!桌上好吃的很多:
苹果,梨子,(卡擦卡擦,)
香蕉,菠萝,西瓜,
樱桃,水蜜桃……(西里呼噜。)
(咕噜咕噜,)
还有可口的饮料,
快来,
快来我家玩吧!
孩子将上诗进行了诗、乐、画的三者整合,这首小诗就更加妙趣横生。
如此“好玩”的诗歌创作也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诗歌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诗歌的畏难,不知从何下笔的问题。
本文作者:张晓波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斯宾塞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人文主义
埃德蒙•斯宾塞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领域的两大杰出代表。两人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基本都属于伊丽莎白时代,斯宾塞因其诗作音律优美、美感充沛被后世誉为“诗人的诗人”,莎士比亚的成就虽然主要在戏剧方面,但是他的154首十四行诗也广受赞誉。有观点认为,斯宾塞的《爱情小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西德尼(PhilipSidney)的《爱星人和星》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三大十四行诗组。⑤下面选取斯宾塞《爱情小诗》第75首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5首试作分析。斯宾塞的《爱情小诗》共包括89首十四行诗,是斯宾塞写给他的未婚妻伊丽莎白•博伊尔小姐的,记录了他的求爱过程。其中第75首:诗歌从两个情人在海滩上谈情说爱写起,斯宾塞把伊丽莎白的名字写在海滩上,海浪打过来冲掉了写在沙滩上的名字。他再把名字写在沙上,海潮再把沙上的名字冲掉。伊丽莎白劝他不要枉费力气,妄图把尘世间的东西变为永恒,就是她自己也会像沙滩受到海水冲刷那样,终将不留痕迹。斯宾塞答说:不然,诗歌可以使人永生。他相信自己的诗篇能够传世,伊丽莎白的美德将永远受到人们的赞美,她的光辉名字将像圣徒们的名字那样受到崇敬。
这首诗表达了斯宾塞对爱情的力量所抱有的乐观信念和坚定理想,更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即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是不朽的,兼具理性和情感的诗篇是不朽的,因而人可以在诗篇中获得永生,可以和神一样永存不朽。无独有偶,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组诗第18首和第55首也都表达了相同的主题。时间虽然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青春、美貌和爱情都受到时间不停地侵袭,战争会毁坏雕像,战火会烧尽建筑,但是这个诗篇,将把你的光荣的名声记录下来,永存于一切后人的眼里,直至永远。诗篇的不朽即人类理性的不朽,爱情的不朽即人类情感的不朽,通过这首诗歌,莎士比亚充满自信地宣布:理性不死,情感不死,人类不朽。这些宣言都打上了深刻的人文主义烙印。
文学的不朽和人的不朽
斯宾塞的《爱情小诗》第75首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55首可谓异曲同工,两位诗人都用诗歌的形式告诉后人:时间可能会夺去一切,青春的朱颜、柔膝,皇皇的碑石、建筑,都会随着时间凋零破败,但是诗歌是可以永生的,成为纪念人的不朽的丰碑。两首诗在表达这一主题的方式上稍有区别,斯宾塞以和情人的对话入题,告诉情人她的想法是错的,因为这诗篇会是不朽的,他们的爱情也将会是不朽的;莎士比亚一上来就搬出气势宏伟的说理,用了一系列的对比,否定诗歌之外的其他人们用以纪念和缅怀的方式的短暂和浅薄,进而说明这诗歌才是可以使人获得永生的。我们知道,十四行诗作为一种诗歌形式,是从意大利传入英国的,诗歌的最初作用就是用以互诉衷情,所以诗人在诗歌中讴歌爱情不朽不会给人意外。⑨
但是这两位诗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诗篇的不朽和人的不朽,这就和人文主义有很大的关系了。人文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讴歌人,赞美人,称赞这个俗世。在这两篇诗作中,两位诗人以蓬勃的人文气息和乐观精神,非常自信地表示自己的诗作将会永存于世,并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和娴熟的诗歌技巧写下:因为这不朽的诗篇,“你”也将永存于世,活在情人的眼里,活在不朽的诗篇里。这里诗人们要强调的显然是人的不朽,而这正是人文主义的一大特点:欧洲人发现自己首先是“人”,而人是值得称颂和赞美的。通过对爱情的歌颂,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美对真的艺术追求,而追求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艺术的不朽,从而使人达到不朽,获得与神一样的永生地位。
结语
以上的两首诗歌浸润着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两位诗人因为描写的是真、善、美(爱情),所以他们的作品获得了永生,而不朽的诗篇更印证了他们在诗篇中的预言:只要人还活着,只要有人还在阅读,那么他们所描述的人就会不朽,像神那样得到永生。当然,他们在创作不朽的作品、描写不朽的人的同时,自己也成了真正不朽的文学传奇。
师:观察比较课文中的这两个小节,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这两个小节都是歌颂祖国奇迹的。一个是长城,一个是运河。
生:两个小节第一、二行和七、八行内容完全一样。
生:它们不同的只是中间3~6行内容不同。
生:3~6行也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第三行都是比喻句,第一小节把长城比成巨龙,第二小节把运河比成绸带。用了比喻句,把长城和运河写得很生动形象。
生:第四行都是写这奇迹是什么样子的,而且两个词都是四个字。第五行写了它们的起止地点。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找出了两个小节的不同,也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相似之处。
师: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创造了许多像长城、运河一样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你也想用诗来赞颂它们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个诗人,只要你用心去看、去想,你也能写出非常棒的诗歌。明天,我们举行赛诗会,以“祖国颂”为主题。可以用上课文中的一二行和七八行。
学生的回答,从诗的内容、句式、结构特点各方面进行了细致思考、比较,有了这样的感受与体会,为他们自己写诗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当学生听说要自己写诗,顿时议论四起,有惊诧,有不解,更有兴奋与跃跃欲试。但,完成一首小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并非易事。因此,我把写诗留作课后完成,给他们以搜集资料、思考加工的时间,同时,以赛诗会的形式来激励学生的创作。第二天的赛诗会,学生们写到东方明珠、乐山大佛、赵州桥等建筑,小诗写得非常出色。
【思 考】
一、小诗人,大创作
三年级的学生,从课本及课外读物中,接触过一些古诗或是儿童诗,但进行诗歌创作,却是很少的事。在这次小诗创作中,学生写出了许多优美而动人的诗篇,虽然大多数学生仿照了课文的内容,第一二行和七八行与课文内容相同,自己的创作或许只有三四句话,但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却并非易事,内容的选择,语言的锤炼,都是学生反复的思索与加工。虽然只是一首小诗,也许读起来感觉很幼稚,但却是“诗人们”的一个大大的创作。
二、小创作,大收获
学生的诗歌创作,或许短小,或许写得不是很精美,但,对于这些小诗人来说,却是一个大大的收获。
(1)美好的感受
诗歌语言凝练,音律和谐,句式工整,读来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学生在对课文的反复诵读、比较中对它的内容、句式和结构特点有了直观的感受。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将这种感受内化为自己的表达,对诗歌的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2)真挚的热爱
赛诗会主题为“祖国颂”。学生诗作中的乐山大佛、南浦大桥、敦煌壁画、赵州桥、兵马俑等等都是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他们搜集资料思考加工的过程、赛诗的过程,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了解到祖国有这么多人间奇迹,了解到劳动人民有这样伟大的创作,每个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然而发,爱国主义热情无比高涨。
(3)广阔的探寻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能仅限于课本,而应拓展到书本以外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搜集中华民族创造的人间奇迹时,方法多样,有的是从课外读物上,有的是请教家长,有的是从电视节目中,有的是根据自己亲身的经历,有的是自己上网搜索获取资料……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4)创新的写作
写诗前,我提示学生可仿照课文,第一、二行和七、八行可与书中相同。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大部分是仿照了课文中结构相同的部分。但不少同学却跳出了课文,有了自己的再创造。顾宾茹所写的沭宿公路是家乡的一条公路,若在飞机上未必能看到。所以她在写作时,根据自己常常乘车经验,将诗改成“我乘着汽车飞驰在沭宿公路上。”结尾也相应改成“是谁建筑了这美丽公路?是我们勤劳的宿迁人”。敦煌的壁画在飞机上也是看不到的,唐蕾在诗中将它改为“我跟随着导游漫步在敦煌的石窟”。再如,课文中对于长城运河具体描写的句子只有四行,而陈煜诗中写的赵州桥和兵马俑多达6行,描写更加生动而形象。他们在大胆的改革中,勇于创新,走出了一片新的天空。
(5)认可的喜悦
每个人都期待着他人的肯定,希望着拥有成功的喜悦。孩子们这样的心理更强烈吧。在赛诗会上,老师的微笑赞赏,同学们的掌声鼓励,让他们的自信心大增。他们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写诗,也可以写得很优秀。有的同学课后还找到我,请我帮他投稿,想发表呢。看到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由衷地为他们而高兴!
【启 示】
1.抓住契机,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课文中的诗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从课内走向课外,用古今中外优秀诗人的故事、优秀诗文的范例引导学生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
2.积累底蕴,厚积薄发。学生对诗歌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甚至是一无所知,从很多学生创作的作品看,缺少内涵,不讲技巧。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赏析、品悟、背诵传统古诗精华,吸取营养,积累底蕴,学习诗歌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逐步理解和内化诗歌的语言。
可是俺下午强忍不上网,莫事写滴。希望大家好好评评哈。
-----------说明一下啦。。
抛弃噪杂的街市,
迈步清闲的林场,
等待落日的黄昏,
一杯清茶,
香气袭来,
翻开手中的书卷,
看亲情真挚感人,
端起清茶,
直至潸然泪下,
品人生犹如下棋,
尝口清茶,
直至感悟深邃,
品赏一杯午后清茶,
你的思绪清雅,
品赏一杯午后清茶,
你的心灵醇香,
捧托清茶杯,
映着林场树木的身影,
[内容]
高中6册语文课本(必修),共42个单元,现代新诗仅4首,加上两首外国诗歌,算1个单元。只教这几首诗就想读写过关,是极为困难的。怎么办?我的办法是,排除障碍,强化读写。
首先,创设诱因。在高二上学期,我挤出5课时,让学生阅读郭沫若、卞之琳、舒婷、顾城等人的6首新诗(包括朦胧诗),旨在为下学期讲授新诗奠定基矗新诗反映的虽然是新生活、新思想、新感情,但理解难度并不亚于古诗。所以有些新诗学生读后常常茫然不知所云。这时,我于疑难处给学生一一点拨,竭力培养他们的悟性,帮助他们找到理解的门径。
学生由迷惘朦胧到清晰明白,这是一大进步。他们学到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自然就产生了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我趁热打铁,介绍一些诗刊、诗报和新诗集让他们在课余阅读。这么一来,学生读诗抄诗,便蔚然成风。
其次,运用浅易诗歌原理,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一)区分物象与意象。物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映象;它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读诗写诗入门的向导。比如,自然界里的“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橡树”、“木棉”等是物象,但在诗歌《致橡树》里,“凌霄花”、“橡树”、“木棉”等就是意象,二者不可等同。(二)区分意境与意象。意境与意象是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意境通常指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砖石、沙子、水泥。意境虚,意象实,二者不可混淆。例如,《礁石》里的意象是“礁石”和“海浪”;而诗中的意境则是表现一个不屈的民族或一个求生存的人的不畏的刚强性格和斗争精神。(三)理清抒情脉络。诗歌抒情丝缕与感情发展是一致的。如《就是那一只蟋蟀》,诗人的抒情是由外在到内在、从宏观到微观、由民族感受到个人感受,逐层向前发展。把握了感情的起伏变化,抒情脉络便显豁分明。(四)熟悉新诗语言。新诗的语言具有多义性、跳跃性、音乐性等特征,讲读时必须阐明。冯文炳的《理发店》,全诗八句,跳跃性大,容量也大。乍一看,诗意似乎凌乱,但补出省略部分诗意就明晰了。“胰子沫”、“人类的理想”、“无线电”是这首诗的意象系统。“胰子沫”是“匠人”用“剃刀”劳动的产物;“人类的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无线电”净化人们的灵魂。可见,这首诗是劳动的颂歌,表明诗人对真善美的呼唤与追求,暗示心灵美比外观美更重要。学生懂得了一点浅易的诗歌原理,犹如猎人获得一支猎枪,渔人获得一张鱼网,再读其他诗作,就不觉得特别困难了。
第三,指导写作。历年高考作文不准写成诗歌,但并不意味可以取消写作训练。因此,我仍把写诗纳入读写计划。学生通过写诗,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培养想像、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讲读之后,立即跟上写作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我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从写咏物抒情小诗入手,逐步学会运用集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复杂感情。一个学期,学生可以在日记里或小作文里练习两三次。这样做效果较好。我教的91届毕业班,在市级以上的报刊上发表了4首小诗。我教的94届毕业班,仅一年半就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诗7首。学生陈金琳的《思念的心情》等两首,在《未来》杂志社诗歌大赛中获奖,并收入《中国当代青年诗人优秀诗歌逊,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去年我教的高中文科班也写了不少好诗。王俊捷的《也是一种辉煌》就是其中的一首:不是所有的玫瑰都盛开在花园里/山野丛林中的玫瑰/也很烂漫/也很馨香。不是所有的河川都汇入大海/山间的溪流/也有浪花/也很自由奔放。不是所有的墓碑都镌刻着伟大/平平凡凡的人生/也有闪光/也是一种辉煌。小诗尽管有些稚嫩,但意象鲜明,韵律和谐,首尾一贯,趣味隽永。这些同学,如能在读写上继续下苦功,我想,将来一定能拿出精品来。
金人元好问说:“鸳鸯绣罢任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我则主张“应把金针度与人”。学生有了“金针”,就会一通百通,不但能产生时效,而且具有后劲。
1911年6月,她出生於日本木县,富裕的家境,让她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
她从小就喜欢看书,痴迷於各种童话故事。有一次,父亲买来很多葡萄,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品尝,她却若有所思地说:“紫红紫红的葡萄,多么像一串串的灯泡!”
18岁那年。由於家里的生意渐渐变得不景气,她开始在一家饮食店打工。20岁那年,她和一个男子结婚,婚后才发现,对方完全是一个无赖,酗酒、赌博、到处欠债,回到家里还会对她拳脚相加。她毅然决定离婚,直到33岁那年,才遇到一位叫柴田的厨师,从此开始了温馨的婚姻生活。
1992年,丈夫患病去世,她为了消遣心中的郁闷,重新开始读书。一次,她整理房间,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小学时的课本,在书页的空白处,有一行行字迹歪歪扭扭的诗句,那正是她小时候的“杰作”。重新阅读这些长短不一的句子,思绪仿佛飞到了多年前,花上的露珠,池中的绿荷,柳笛的短歌,都让人怀念不已。
已经92岁的她,忽然有一种想写字的冲动,拿起笔来,一气呵成了几首小诗。恰巧这时,儿子前来探望,他仔细看了母亲写的诗,跷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并鼓励她再多写一些,然后可以给报社投稿,说不定真的能发表呢!
儿子的赞赏,让她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勇气。一天,她将自己的一首小诗,抄写得工工整整,装到洁白的信封里,投给了当地一家报纸开设的诗歌栏目。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半个月之后,她惊喜地发现:那首小诗,真的变成了铅字。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刊登在了报纸上!当编辑打来电话核实作者的情况时,不敢相信那样充满激情的句子,居然出自一位年过九旬的老太太之手!
从此,她成了那家报纸的铁杆作者,开始不停地写。每当灵感来了,她总是赶快拿起笔来写。每写一首小短诗,她都要自己大声朗读、修改、再朗读、再修改。一首小诗,往往要花费差不多一星期的时间才能完成。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读者被感动,开始喜欢她的诗,当地电台也反复朗诵她的诗歌。一天,当她正在厨房里烘烤面包时,忽然有陌生人来敲门,原来是有家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找来,他们想要为她出一本诗集!
於是,99岁的她,出版了第一本处女作诗集《别灰心》。它一经推出,立刻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出版发行不到一年,便再版了20多次,销量超过100万册,并获得2010年日本年度畅销书排名第十名。2011年10月,已经百岁的她,再度重磅出击,又出版了第二本名为《百岁》的诗集,至今已经售出40多万册。她开玩笑说:“写诗时,没有在意自己的年龄。看到写好的书,忽然想起来我已经100岁了。”
她的名字叫柴田。如今,虽然已是百岁高龄,她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镜子和口红随时放在身边。她认为人生才刚刚开始,追求美的脚步永不停歇。她甚至还在诗歌《秘密》中表达少女般的情怀:“就算九十八岁,也要恋爱呀,看似像在做梦,我的心已经飞上云端。”
柴田老人之所以打动了那么多人,也许并不仅仅是因为诗歌本身,而是她在百岁高龄,仍然勇於开启梦想之旅,正如她自己所形容的那样:“一个人不管现在多大年龄,想要拥有美好的人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太晚!因为,有梦不觉岁月寒!”
甲 这位同学,你说什么?你对古代诗歌感 兴趣?那你跟我学着点就行了。
乙 跟你学着点?就你呀,上课走神儿,不认 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好好完 成。我跟你学什么呀?
甲 学什么?学唐诗宋词呀。我对唐诗宋词 特别有研究,我是个小诗人哪。
乙 你还是小诗人?
甲 当然了。知道“诗仙”吗?
乙 “诗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呀。
甲 知道“诗圣”吗?
乙 “诗圣”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甲 我们都差不多。
乙 你是——
甲 我“诗名”(失明)。
乙 那咱俩也差不多。
甲 你是——
乙 我青光眼。
甲 青光眼干什么?
乙 你都失明了,我还不青光眼呀。
甲 嗨!我这个“诗名”是诗人的“诗”,出名 的“名”,就是说小诗人里头我最出名。
乙 你先别吹,你给大家背诵一首诗怎么样?
甲 背诗没问题!你点吧,随你点,唐诗宋 词,你点哪首我就能背诵哪首。
乙 你口气不小哇,也不知道谦虚。
甲 没本事的学生才谦虚呢,我骄傲还骄傲 不过来呢!咱是小诗人呀!
乙 大家别听他瞎吹,就他日常的学习态度,
还背诵诗歌?我看玄!
甲 就不许有神童吗?我聪明,咱是神童。
乙 那你给大家背诵一下《望庐山瀑布》吧。
甲 《望庐山瀑布》,不是李白写的吗?
乙 对呀。
甲 听着:“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 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山。”
乙 啊?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 哪儿乱了?
乙 还不乱呢!你都串了。
甲 串了?
乙 人家《望庐山瀑布》的后两句是“飞流直 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甲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 怎么回事儿?
乙 那是《早发白帝城》的后两句。
甲 那……那这两首诗是姊妹篇。
乙 谁说的呀,怎么是姊妹篇呢?
甲 经过我的研究,这两首诗就是姊妹篇。
乙 你有什么依据呀?
甲 你听这题目——《早发白帝城》、《望庐山 瀑布》。就是说早晨从白帝城坐船出发,
顺流而下,走着走着就望见庐山的瀑布 了。
乙 没听说过。
甲 古诗的姊妹篇。
乙 你是瞎琢磨。
甲 怎么是瞎琢磨呢?古诗的姊妹篇多着 呢。你再听这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刃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 钟声到客船。”
乙 嘿!他背诵的诗全都带“串门儿”的。我 看你不是“诗名”,你有点儿失常了。
甲 是呀,我是“诗长”啊,我在诗歌方面有专 长啊。
乙 嘿!这还说到他心眼儿里去了。
甲 唉!可惜呀,我就是生晚了。我要是生 在唐朝,李白、王维、白居易不都得靠边 站。杜甫写的诗怎么样?
乙 好哇。
甲 好什么呀?
乙 意境好哇。您听人家写的那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 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甲 这有什么呀?我要是当年写出来的话,
能胜过他两倍。
乙 别当年了,你现在写出来胜他两倍也行。
甲 这太简单了,张嘴就来, “四个黄鹂鸣翠
柳,两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万秋雪,
门泊东吴亿里船。”
乙 啊?
甲 我这前两句胜他两倍,第三句胜他十倍,
第四句胜他一万倍。你服不服哇?
乙 服了!服了!我是彻底服了你了。
甲 你说我妈也是,唐朝的时候你忙什么去 了?为什么非得等到2002年才生我?
乙 啊?这位真是失常了。
甲 看来唐诗宋词我是写不成了。
乙 废话!
甲 哎,我写点新诗怎么样?
乙 哎,这位同学,我告诉你,不管写古体诗 还是新诗,都得有文学基础。上课的时 候,你不认真听讲,下了课也不好好复 习,功课不好,没有基础,你不可能写出 新诗。
甲 谁说的?在去年庆祝元旦的时候,我就 写过一首新诗,在我们那片儿广泛流传,
可以说影响巨大。
乙 是吗?你写的是散文诗呀,还是律诗呀?
甲 我又不打官司,跟律师有什么关系呀?
乙 嗬!这小诗人什么都不懂。律诗就是有 格律又押韵的诗。
甲 我写的诗当然押韵了。
乙 那你这首诗什么题目呢?
甲 《元旦抒怀》。
乙 这题目一般化。
甲 别看题目一般化,内容好哇,特别文雅,
真正的阳春白雪。
乙 你给大伙儿朗读一下怎么样?
甲 你上几年级?
乙 咱不是一个班的吗?五年级呀!
甲 哎呀!我怕你这文化水平理解不了哇。
乙 我理解不了不要紧,今天来的同学有高 年级的,再说还有这么多老师呢,他们文 化水平高啊!你朗读朗读,我们大伙儿 一块儿欣赏欣赏。
甲 那可以。不过我写的这首诗可能过于文 雅了一些。你有什么不懂的词句,我们 可以共同研究。
乙 那没问题,我这人比较谦虚,有不懂的地 方肯定得向你请教。
甲 “《元旦抒怀》——”
乙 各位咱都听着啊。
甲 “《元旦抒怀》。过……”你听完了可别剽 窃我这首诗。
乙 我至于吗?
甲 关键是好多年没人写出这么经典的诗作 了。
乙 今天这么多老师同学都听着呢,我想剽 窃也剽窃不了哇!
冰心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散文家。她一生勤于写作,关心祖国和人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早期诗作《繁星》和《春水》,不仅是冰心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作的代表性作品,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熟知。
【精彩片段一】
(一)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二)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品味赏析】
冰心小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这两首小诗对这双重内涵都有所体现。它们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精彩片段二】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品味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小诗。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儿的“芽儿”,把奋斗的辛劳比喻为培养花儿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儿的“血雨”,生动贴切,引人深思。告诉我们在羡慕别人取得成功的时候,更应看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
【精彩片段三】
《春水》之一七四: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品味赏析】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劝勉诗。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啊!诗歌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到此,我们耳畔会油然响起古代那位哲人震聋发聩的警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扬鞭催马自奋蹄,勤勉地去抒写辉煌的人生。
【精彩片段四】
繁星春水
寂寞增加郁闷
忙碌铲除烦恼——
我的朋友!
快乐在不停的工作里!
【品味赏析】
在寂寞里我们只会想到那些令我们烦恼的事,而在忙碌中,就会没有时间去想烦恼的事,自然而然忙碌就会铲除烦恼,有的人不喜欢忙碌,然而在不忙碌的时候,就会增加烦恼,不是也很烦恼嘛?所以快乐在不停的工作中!这首诗写得最好的就是第一句中的“增加”,这个词的本身意义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而不是只是在寂寞中才有郁闷。
【精彩片段五】
繁星春水
聪明人!
在这漠漠的世上,
只能提着“自信”的灯儿,
进行在黑暗里。
【品味赏析】
这首诗像是冰心对聪明人的一个警告,警告那些聪明人不要自以为是。这个世界上有不少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但是就像冰心所说的一样,只能提着“自信” 的灯儿。有多少人聪明反被。我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词是:漠漠,这个词写得很新颖,也有一点诗意!
【精彩演练】
1.冰心原名___________ ,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心于l923年发表的两部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___________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
3.“五四”以后进行新诗创作取得较高成就的除冰心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冰心的诗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并恰当地运用对比,如:“言论的花开得愈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冰心早年艺术上,追求“___________ ”的境界,她的诗也具有这些特点。
6.“春江水暖鸭先知”是 朝
___________ 的诗句,在冰心笔下有着同样的诗句:“人在廊下,书在膝上,
___________ 。”
7.冰心在《繁星》里回忆童年的美好:“童年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8.冰心的《繁星》诗中发人深省的格言式小诗触目皆是,如“成功的花,___________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9.冰心的诗中洋溢着_________的哲学。
10.冰心的早期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为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师:秋天真美!老师看你们读得这么陶醉,也想来读一首小诗:(师配乐朗诵)
秋风秋雨秋渐凉,
秋花秋树秋叶黄,
秋水秋日秋意扬,
秋耕秋收秋实藏,
秋情秋语秋海棠,
秋色秋波秋思长。
师:小朋友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想不想也来读一读?
师:请你拿出课前发下的单子,你也来读一读,不会读的可以借助上面的拼音宝宝。
(学生齐读了一遍)
师: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把几个词读错了。来,有没有小朋友想请其他同学帮助的?
生:第一排的第六个。
生:拼读“渐”,齐读“渐”。
师:还有提问吗?
生:第四排的最后一个。
生拼读、齐读“藏”。
生:第四排的第二个。
生拼读、齐读“耕”。
生:第三排的最后一个。
生拼读、齐读“扬”。
师:难读字我们解决了,我们能把这首小诗读好吗?一行一行来读,你来。
(指名一生一行逐行读)
师:小朋友们,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你发现这首小诗有什么特点?
生:“秋花秋树秋叶黄”指秋天的花,秋天的树,秋天的叶子黄了。
师:哦,他读懂了,这一句写的是秋天美丽的景色。
生:“秋风秋雨”那句,秋天到了,风来了。
师:他关注到了,第一句写的是秋天的风和雨。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秋水秋日秋意扬”,就是水是凉一点,日是热一点。
师:小朋友们,我们说了这么多“秋”,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首小诗是由秋天的~语组成的。我们再把这首小诗读一读。
(生齐读)
师:是啊,这首小诗带给了我们美丽的秋天。看,秋天走过了丰收的田野,走过了金黄的树林,走过了丰收的果园,来到了公园里,来到了山坡上,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其实,秋天就藏在每个小朋友的手中。
【点评】
这是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一文的第二课时,这是一节以说话为主的综合课。课上,从课文复习导入,加入老师自编的关于秋天的小诗,加强语言积累,再到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认识秋天的特征,五个组五个主题:动物组、衣服组、庄稼组、水果组、花卉组,认识词语、每人说一句话、连成一首小诗,最后谈课堂收获总结。总体来说,这堂课很有创意,注重整合,注重从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加强语言积累,加强说话练习,是一节重语文素养的好课。
但是,从上面这个片段看,老师把自己编创的一首小诗整合进了课堂,本意是加大识字量,加强语言积累,可课上学生总共读了3遍诗歌,效果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