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2-10-07 08:31: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文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文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社会文化,是学校师生知识结构、文化修养、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外在体现。作为肩负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历史责任的各级、各类院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品德高尚、信念坚定、科学知识丰富、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符合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我国学校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校园文化的作用分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人类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对自身范围内事物具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1.1 校园文化对学校内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学校的师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规范和激励。和谐、合理的教学环境、工作环境、人文氛围、人际关系能够给学校师生带来愉悦感和精神动力。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的职业操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氛围等校园文化的微观体现,均会对学校师生的思想、行为起着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通过校园文化对学校师生有形、无形的影响和约束,能使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做到从被动地接收到主动遵守,由检查监督到习惯养成的转变。同时,面对着共同的校园文化熏陶,可促成广大师生形成共同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为集体荣誉和自身成功而努力奋斗。

1.2 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及作用分析

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由于受成员素质相对较高、成员构成具有发散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影响,现代校园文化具有传承创新及辐射示范作用。文化传承是学校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文化研究、发展和传承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学校作为先进科学知识及人才培养基地,在接收和消化社会文化的同时,又能将自身独具的先进性、特质性文化传递给社会,从而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提升了社会文化的品味与质量。

2 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社会发展同步,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养出大批的合格人才。但不容忽视的是,受诸多方面原因影响,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一些问题有等解决。

2.1 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尚不平衡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各级、各类院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一些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起了规模庞大的新校区,运动场、游泳馆、体育馆和多功能厅等基础设施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目的,精神文化形态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更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片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却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必然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 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功利色彩愈加明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得人们的价值更趋多元化态势,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身处社会当中,这种变化和影响自然要在学校当中有所反应。实践表明,价值观的多元化致使我国当代学生中,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不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丧失原则,一切向钱看,以功利目的为标准,理想和信念在其眼中一文不值,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等观念不复存在,颓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斥在校园中。

2.3 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差异较大。按理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呈现出不同特色,这也是其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然而,现实是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创新意识,高度雷同,这种雷同不仅表现在场馆建设和校园活动极其相似上,甚至于校风校训的制定也高度雷同,丝毫没有彰显学校的特色,也就谈不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了。

3 加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上所存在的不足,要提高认识,转变理念,才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转变重物质轻精神的文化建设理念,无需过多地投入金钱、人力物力到那些标志性建筑或雕塑上,而应培养真正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不动摇,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和作风建设,这是加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所在。

3.2 加强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是趋同的,而应突出其个性和特色。建设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应当注重学校传统文化,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体现学校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应把社会需求与办学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对那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尽量予以保留。例如,清华园的未名湖等具有特色和人文的建筑、景观,是学校独具特色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必须要予以保留。学校个性化文化则是学校魅力所在,要发扬学校个性化文化建设,就应立足自身传统,发扬特色,注重文化底蕴的培养和传承,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化校园文化。

3.3 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教育功能

针对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知到:对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应当继续发扬,而存在的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则应通过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过多商业味和市井气,也应适当予以控制,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进而为加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相对于课堂教学这一共性教育而言,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加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投身实践、发展兴趣爱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增强信心,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是增长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从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和提高育人质量的高度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才能营造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现代校园文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进步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推进中职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从企业反馈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到企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约束,经常被企业考核扣分甚至被淘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匮乏,平时学生在校只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没有一个与企业相接触的机会。一旦毕业走入企业,学生很难感受到企业的生活氛围,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员工角色,无法达到安心就业的心态。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企业。因此,中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收集企业文化的成分,把企业文化理念中有价值的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拉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中职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慢慢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这样,中职生在走入社会时就不会无所适从了。

(二)加强中职学校特色兴校的需要

中职学校应当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突出职业学校的特色,使中职校园文化“职”味更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让学生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促进学校的招生、就业、德育管理和教学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增强中职教育的活力;增强家长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推动企业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发挥特色兴校效应,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三)促进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本地初中毕业生,上中职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这些学生相对而言成绩较差,纪律观念不强,缺少勤奋,学习欠主动,自觉性不够,厌学情绪浓,生活和行为习惯尚需加强,且他们自尊、自卑、自弃、自以为是和逆反等个性心理状况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招得来,留得住,使中职学校逐步发展壮大。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提高中职生的自我价值

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寓教于乐,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这样会激发他们勤奋学习的热情。所以,中职学校在以“职业”为核心的校园活动中,应多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增强中职生的求知欲望

中职校园文化活动种类繁多,各种各样的竞技活动不但拓宽了学生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企业;而且增强了学生强烈地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这样就会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课堂知识,寻求课外知识,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求知欲望。有了如此心态的中职生就不会在就业的道路上裹足不前了。

(三)搭建中职生的个性平台

中职学校应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平台。如“‘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书画大赛”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这些课内外活动,不但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而且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能力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环境; 艺术; 人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35-001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着全能的人才,学校作为教育的基础工程,担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传输知识,塑造灵魂成为其主要教育目标,而良好的校园环境乃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物质条件。为此,学校应努力优化、净化校园环境,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建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发挥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力,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校园文化成为德育教育的强大手段,成为真正个性的源泉。”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其教育功能在于环境育人,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熏陶,它作为文化的缩影,在学校有多种表现形态,具体包括自然景观的重置和人文景观的创设,教育设施、校舍结构布局和一切对学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感染作用的因素,其中操场、国旗、图书挂、宣传橱窗、名人塑像、名人碑文等是最有力的代表。这些物质文化景观以其直接形象的表现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客观上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情境,具有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为此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园的美化、净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充实和完善,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环境,使物质文明内化为精神文明。

一、巧设自然情境,塑造学生良好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综合体现。较高的智能和良好的个性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高智能是成功的基础,良好的个性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个性总是同人的思想倾向、人生态度、道德面貌、智力活动乃至身体状况紧密相连的。良好的个性能使人勇于实践正确的思想,充分施展聪明才智,尽量发挥体能的潜力。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性格陶冶的过程中,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恰恰能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创造高尚的精神环境和美好的物质环境,使个性在校园文化情镜中得到充分培养。

一个学校自然环境的再造,必须因地制宜,独具匠心,充分体现整体美化效果和教育功能。比如校园周边挺拔的雪松,围绕教学区、生活区富有寓意的三贤树、春夏秋冬四景、青翠雅意的竹林、起伏有致的假山叠石、古色古香的雕塑亭廊、涟漪清冷的鱼池以及嫩绿的草坪,精巧而别致,各组景观遥相呼应,一副优美的画面构成了美的氛围、美的气势、美的环境,或漫步赏景、或临池观鱼、或面景写生,如置身园林,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为其美的韵致所深深吸引。高雅的物质环境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爱护美、鉴赏美、追求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并激起学生心灵深处潜藏的美好品德。

一个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还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心态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无声的教育效果是有声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二、创设人文景观,陶冶学生美的品德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属于人们意识的深层结构。一个人懂得了道德的善意,未必能产生有利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时,每一方面都不容忽视。只有当这些基本心理成份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在一定的道德动机和一定的行为方式之间构成稳定的联系时,道德品质才能更好的形成。而校园文化的感召性、形象性、愉悦性和主体能动性恰恰是这种“联系”的纽带。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实施积极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高尚的品德以及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学校以独特的视角创造了人性化的富有文化意蕴的人文四景,使校园的物质文化景观独具风采,将教育的目的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刚入校门,玲珑剔透、造型奇巧的“心灵明镜”映入眼帘,镜上三面分别以“校分、学风、教风”昭示着“人文、发展”的办学理念,形式简约,“正气浩然”,激励人心;与之对应的一尊“日晷”告诫人们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步入走廊,两边以镜饰墙,意在让人以此为镜,外整仪表、内振精神;两镜上方铭以“学忌浅、才忌满、言忌浮、行欲方、智欲圆、心欲细”供师生自勉,含警策之意;与之连为一体、贯通南北教学楼的名人名言碑廊,更以浓郁的文化意蕴引人入胜,漫步长廊满目雄浑,有步入书法胜景,让人感动于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而碑文的内涵则以国事之关切、处世之哲言、为人之道理、思辨之精神让人精神为之升华,社稷、人生跃然心头,让人铭记前贤,不忘进取。

第4篇

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一所学校没有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说,就不能算一所学校,只能算一个单位。学校文化主宰着学校每个成员的言行,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和行动。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文化,这所学校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让文化建设先行,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师生行为,滋养师生的身心,使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正四品”文化理念,引导师生共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师生心灵,更需要贴近时代要求。衡钢中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时代要求中最具引领作用的价值追求,将“正”作为师德的核心、育人的准则、管理的根本,追求有分量,有内涵,有品位,有更大价值量的人生。提出了以“四正四品”为基本内容的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四正”,即正人、正己、正德、正行;“四品”,即品质高尚、品位高雅、品学兼优、品行兼顾。

教师通过追求高尚品德,明确人生目标,敬业、乐业、精业,以师爱为灵魂,尊重、关爱、善待学生,正已化人,为人师表;学生通过文化熏陶,牢记忠孝之节、仁爱之心、诚信之品,敢于担当,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奋斗。以“正品”文化为载体,庄园中学形成了符合校情、个性鲜明的、能鼓舞人心的办学理念体系和价值观。确立了“以爱育爱,以文化人”的核心理念,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堂堂正正的果都人,成为引领世界的中国人”,形成了“开卷有益”的校风,“良心执教、不甘落后”的教风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风。

打造体现学校文化的形象力和精神力

“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形象力。衡钢中学精心打造走廊文化、班级文化、细节文化。走进校园,群楼环抱,绿树成荫,

“立德”、“树人”的石刻伫立在教学楼前。

师生的精神面貌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力。庄园中学倡导爱生如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打造人文校园;要求男教师要儒雅,女教师要优雅,学生要文雅,教师要有书卷气,学生要有书生气,校园要有书香气,打造书香校园。

走进办公室,每一位教师桌上都摆放着一块格言牌,书有如“细节决定成败”“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等警句名言,激励自己树阳光心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学生中经常开展“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以及文艺汇演活动和艺术展演等活动,将学校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以制度管理和亲情管理夯实学校文化基础

学校领导班子注重自身建设,所有领导干部做到“三个走在前面”:人品永远走在成绩前面,行为永远走在制度前面,素质永远走在教师前面,沉下身子,潜下心来,用心经营学校,用情打动师生,使学校成为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

学校坚持低起点、讲细节、重流程的管理模式,让制度成为无形管理之手。每一个处室门口都有一张“精细化管理检查表”,每个办公室都有专人负责,每天按照表内流程进行管理。有制度,落实必须严格。衡钢中学严格实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评先选优不是“评”,而是“算”,按照考核积分确定。

走进衡钢中学,上下课秩序井然,学生没有穿奇装异服,没有戴首饰、拿手机的,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原生态美。学校奉行“改变人心比建立制度更重要”的理念,注重干部、教师、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教师有想不通的事,先找与自己结对的领导干部进行亲情谈话,妥善解决问题和矛盾。每学期,每位干部、教师都为自己最亲近的同事做一件暖心的事,为学校做一件让人感动的事,通过相互奉献亲情与爱心,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和学校的和谐稳定。正是在这种正品精神感召下,学校处处洋溢着感人的氛围。

以优秀的课堂文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5篇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以胜利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因此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充满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而不应局限于某一两门学科。可见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注重构建凸现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

学校的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或学习的场所,其环境优美与肮脏,秩序井然与混乱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文化环境熏陶人的经典范例。

在区教委的关心、支持下,近3年累计投入近150万,加强了校园环境的改造,围绕校园文化理念系统,着力强化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2011年对学校校门和内校门的维修改造,2012年暑期,学校铺设了树胶操场、跑道和修建了主席台、升旗台,整个学校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修建石山、鱼池,增加了生命的活力。

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环境建设,在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内容的图案,建设大门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大门文化,学校大门要注重了几何形体组合、体现不断向上的时代特征,右侧的立柱上悬挂了学校的校徽,在校徽下是学校名称的9个红色的隶书大字;左侧墙上书写的是“爱心育人、阳光成长”的教育理念;走进校园,内校门的两侧是我校退休教师徐徽老师赠给全校师生们的一副对联“报国常怀千里志,功书能破万难关!”教学楼外墙壁也写校风、教风和学风。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学校教学楼走道内墙壁上按照幸福教育、阳光成长、国学礼仪三大主题,分别在三个楼层安装了精美的名人名言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思路等内容,在各楼层的走廊上还用精致的相框悬挂学校师生精彩的瞬间。师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

班级文化,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室内贴上名人画像、名言、黑板上方贴上激励性固定标语,黑板后不定期办好黑板板报,教室的左右侧面有风格各异的学习园地和统一的学生守则和规范,每个班级都有由学生自己取名的班队名字、班级口号、教师寄语和全家福的合影等。

绿地文化,水龙头旁制作“水是生命之源”、草坪旁制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脚下小心,小草青青”、楼梯旁制作“上下楼梯,请勿拥挤”标语牌。

围墙文化,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我们围绕经典励志的成语故事、学生体育艺术科技家校活动等学生自己校园生活素材为内容,认真做好下操场的围墙文化建设;另外,我们在上操场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和校园读书活动为主题内容,发挥了围墙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按六大功能室的建设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注重了功能室的文化建设,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注重了校园的橱窗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的建设,达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注重构建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多年来我校坚持“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获得教育”的办学思想,认真做到“人文情怀、阳光管理”的管理理念,近两年又依据“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方面,一改过去学校负责订,教师遵照做的老模式,如今学校各项制度制订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溶于一炉。教师在制订、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守纪,严于律己。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导教师在平凡岗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磨炼、迅速成长,其教学风格彰显个性,深得学生喜爱。如段美菊、周传娟、廖瑞等这样的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及先进个人就是在这种人文化制度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制度的导引下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倾斜政策”,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信心,鼓足了上进的勇气。

三、注重构建学校活力源泉的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的心理“磁场”,是能统摄师生鼓足干劲朝目标迈进的动力。这种精神往往蕴含在校风之中,如我校“尊重关爱   真朴温馨”的校风,非常注重崇高的德和良好的行,让校风能激励师生与时俱进,勇攀高峰。学校先后被评为了区优秀少先队大队部、督导评估三等奖、教学质量提升二等奖、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三等奖、重庆市模型比赛一、二、三等奖等。

学校在对学生精神文化营造上,善于运用教学设施,活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安全卫生教育等。强化课程文化建设,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学典礼、每周一升国旗讲话、作文、演讲、唱革命歌曲、美术等竞赛,庆元旦,庆“六一”庆国庆等。少先队组织还开展了“我为队旗添光彩”、“我爱校园”、“我与文明同行”、“献爱心、见行动”、“今天我值日”、“假如我是×××”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特色项目来打造,取得了好的成绩。2013年在江北区三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们以团体总分56.2分的好成绩荣获区团体总分第7名的优异成绩!

四、注重构建增强辐射作用的社区文化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大学校园为主要区域,以学生、教师为主要群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以多学科、多领域的文化交流及其特有的生活内涵为基本形式,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基本形态。[1(]P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大学校园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蓬勃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应当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辉映万古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思想、文字、语言、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公正无私、诚实笃信、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见义勇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建设提供指引并提供大量的教育素材;在文学教育方面,楚词汉赋、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浓厚的文化气息,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在美学教育方面,传统绘画、中国刺绣、剪纸等文化艺术,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美感,提升师生审美的能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深层次的目标是确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即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义、仁爱、守信、求大同、厚德载物等思想,是炎黄子孙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2]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群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内的大学生和教师为主要群体,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而广大的大学生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都将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持续力和未来前进的方向。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如很多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古为鉴,推崇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设计、基础设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以物言志;校园人际关系建设推崇仁爱精神、和谐原则,致力建设和谐人际关系;高校主导组建的学生社团、开展的校园活动等等,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作用。

3.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播。

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师生在校园中体验、感受着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又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感化着师生,使他们逐渐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式、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这都十分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体系。

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环境提升工程,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一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空间环境,在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如利用教室、学生公寓、实验室、运动场等相关区域以及校内楼房、道路、广场等地的布置装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二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学习交流的空间,方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

2.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服务体系。

高校管理服务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它体现了高校管理者的价值趋向和信仰追求,对高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管理服务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得以传承的有利保障。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中,并通过学校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充分展现,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3.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体系。

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离不开特定的传播平台。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传统传播平台的作用。如可以在校广播电台开设宣传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传统艺术赏析、美文诵读等等,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在校内刊物开辟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专栏,通过学生征文、摄影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度;在宣传栏定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宣传,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其次,高校要大力运用网络交流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因此,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探索利用网站、微信、微博、QQ等网络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利用多媒体平台,拓宽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网络氛围。

4.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二要积极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三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建设和研究,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其次,校园活动的开展应积极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一是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与中华传统活动相关的表演、展览、推广等校园活动,如中华传统文学艺术、中华传统美术艺术、中华传统体育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鼓励学生组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如武术协会、书法协会、绘画协会、舞蹈社等等,并在政策、经费上给予学生社团大力的支持,依托学生社团,多渠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乐于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再次,要构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体系。如开展校史教育,系统展现并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当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并开展当地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纪念活动、研讨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知礼、明礼、行礼的文明习惯;开展“亲情校园”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开展“感恩行、献爱心”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使他们主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1]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7篇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我国独立学院获得一次很好的发展良机,如何利用此次机遇,做大做强自身独立学院品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并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往更深层次推进,是独立学院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而独立学院想要获得长效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有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底蕴,并以此孕生出良好的校风、学风;二是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办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培育自身办学特色,做到特色办学、质量立校。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一所独立学院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发展对于独立院校具有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模式。纵观我国教育发展之趋势,民办教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不断发展及完善,对于改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从不同领域和角度丰富我国教育发展模式,还能因应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培育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二)有利于推动独立学院整体内涵的发展。在教育产业化、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校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如何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是每所高校都必须面临的考验,而校园文化身为学校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是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三)有利于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的师生和谐发展,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审美、教育等功能,已对于培养师生对母校的认同感、激发师生无私奉献的群体意识都有大的推进作用,给师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和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

二、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独立学院顶层设计,全面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明确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独立学院之于公办院校的不同,即在于其灵活的办学方式,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办学理念和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理念。而此类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办学思想,对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独立学院的顶层设计,做到特色办学、质量立校。

(二)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独立院校受限于建校时间短,人文社科底蕴不深,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精神载体,如果设计和建设一些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标志性建筑或建筑群,并结合适用于本校的一些校训、校风、学风等予以命名,使得院校师生每每看见这些地标性建筑,便油然生出一股认同感。

(三)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独立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不比物质文化建设,能短时间内形成较有规模的成效,但通过订立契合本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理念的校训、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元素,并辅以广泛宣传,层层深化,不断提高此类精神文化元素在师生中的认同感,以达到耳濡目染,进而代代传承。

(四)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制度。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和长效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人文素质无法骤然提升的现实下,依靠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是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能落到实处的根本。因此,注重从制度层面推动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努力做到独立院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民主治校。

(五)形成品牌效应。校园文化体现在校园生活之上的,是校园文化艺术和校园科技学术两大项内容。如何树立文化领域和学术领域的品牌活动,是现实化、具体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参加院校特长专业的学术竞赛活动,都是可行的操作,但关键是要在这类活动中挖掘品牌,并做大做强。以活动树立品牌,以品牌带动效应,以效应促进提高。

第8篇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校园内部的综合反映,从广义上讲是指学校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是各个学校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办学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理念、方向、行为以及创新和环境上形成合力。

一、校园变化建设要在办学理念上形成合力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学习、借鉴、创新、积累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学校精神、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承、学校管理制度、办学品牌等方面,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形成共识,将师生的智慧凝聚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讨之中。二是要促进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融入师生的头脑,使师生自愿投入到学校的创新发展之中。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学校的发展愿景和目标上形成合力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遵循学校既定的发展愿景和长远目标,做到同心同德、同力同向。学校文化建设要将各种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资源要素加以聚合.按照校园文化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将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配置,共同发力于提高整体教育水平,积极履行学校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三、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上形成合力

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发展目标予以具体化,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同心协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面。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要一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助推要一致,校园文化建设践行的路径要一致,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后勤服务相结合,与解决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相结合,让师生共同为之努力。

四、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上形成合力

将创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师生的思想意识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把创新作为弘扬、彰显校园文化的保障,并使之成为师生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始终面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学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发展的要求去思考和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师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创造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优秀文化成果。

五、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氛围上形成合力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途径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这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的是校园文化的功利主义,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面貌,使得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那么,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轻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核心在于精神文化建设。但很多学校偏离了这一目标,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发展娱乐文化,大力搞建筑、植花草、购设备等,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但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没有认识到失去了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很多人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给师生创设良好的环境,而精神文化是虚幻的,所起的作用远不如物质文化那样明确。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偏重物质文化,这种意识必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忽视校园文化引导作用。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没有从宏观角度来把握。校园文化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隐性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忽视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它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必对校园文化带来双重影响。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这是因为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处在封闭性、隐蔽性的状态,导致学生焦虑、孤僻、冷漠,久而久之使学生心理错误。

(四)建设者网络修养待提高。师生都是校园文化建设者,建设者网络修养是指师生在虚拟环境中所形成的规范和操守,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判断对错、是非、美丑等。但一些校园文化建设者存在网络道德修养淡化的现象,导致网络不道德行为增多,因此应加强建设者网络素质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校园文化建设观念。首先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现代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对学生进行非智力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应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高度,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其次改变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认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既要看到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

(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首先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做好物质保障。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物质设施,还包括网络硬件环境建设,如建设绿化、美化的校园物理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从而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开启学生智慧,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建设和谐的生态校园,创设美好的物质环境。其次加强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硬件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要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做好物质保障。当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联接,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与信息化要求还相差较远。再次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做好制度保障。网络环境下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入,这就需要采用最新的网络技术,防止外界对网络的非法访问,同时增加网络立法和执法力度,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安全性。

(三)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法。首先注重隐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包括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指图书馆、墙报、标语等,是可视的。隐性文化是无意的、非公开的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信仰等产生影响,包括教师的人格、管理制度等。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隐性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其次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包括长远目标,又包括年度安排,因此应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再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动态性。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社会动态会反映到学校,当社会文化发生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应随之变化,使校园文化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加强管理,制定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首先协调学校网络软硬件的发展。目前校园网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软硬件建设还存在问题,影响着信息化的推进。其次协调校园文化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发展。硬环境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开展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软环境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就要发扬优良学风,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正常的学习、工作,所以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五)提高建设队伍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学生,教职工是主导者,领导管理层是倡导者,建设者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因此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提高建设者的综合素质。首先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者应树立网络意识。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正反两方面影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敢于面对挑战,又善于抓住机遇,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其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者的网络技术水平。只有发挥人才优势,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才能更好地利用好网络,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而文化的精髓在于核心价值观。在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状况下,教育高“GDP”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出现扭曲,十分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势并不乐观,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立足于当前国家和社会对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视这一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相当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发展目标、社会建设方向和个体发展要求这三方面指明大学生所应具有的价值追求,从不同的角度指出大学生应该成为一个兼顾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并且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更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面紧紧抓住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教育。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规定的价值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价值规范和引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次方面要求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区分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思潮。

(二)高校校园文化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高校是为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全体师生也更能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宣传教育平台。校园文化可以在无声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并通过师生与社会的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到全社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由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构成的。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但是,当前的许多高校对于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等关乎校园形象的建设盲目追求,校园中形形的科研活动、文娱活动此起彼伏。这些环境建设、活动建设并没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真正的作用。而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更在于它的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因此,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学生的价值观都有严重的影响。2.校园文化建设的功利性和娱乐性倾向突出在高校中,大学生参与校园建设功利性明显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大学生更加重视追求“实用价值”,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动机意识和利益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这些活动建设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而学校对于这种功利性和娱乐性活动的纵容也会导致学生价值观的错乱,直接影响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十分不利。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大学生的价值思想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过去的“集体利益至上”转变为多元价值取向。由于大学生在各方面的思想还不成熟,独立意识和自主性很强,他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价值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直接导致了某些同学的价值取向错误。目前,许多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只是注重了空洞的理论,照本宣科,而没有将其联系实际,更加严重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完全不信仰、否认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表示认同。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只是机械的教授,并没有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呈表面化和片面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传统,只重视课堂讲授的作用,而直接忽视校园文化对于价值观教育活动的作用,或者有的高校只是作了表面功夫,对价值观教育缺乏系统的规划,教育方式单调。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实际行动就显得特别迫切。

参考文献:

[1]崔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87-89.

[2]董琳.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4(7):21-23.

[3]刘登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探源[J].思想教育研究,2006(9):37-40.

[4]孙叶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88-89.

[5]赵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进路思考[J].职教论坛,2014(29):29-32.

第11篇

公安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本文在对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目标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公安高等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共性,又有公安教育的特殊性。公安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公安高等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构成公安高等院校办学特色和实力的重要因素。

一、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目标

(一)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1、物质文化建设, 它是公安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业已固定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表层的实体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它包含两部分:一是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的规划设计、绿化等;二是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办公设施、训练教辅设施和后勤装备等。

2、精神文化建设, 它是指在大学校园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主要是指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

3、行为文化建设, 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 生活方式, 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学风等建设。

4、制度文化建设, 这是能够充分体现公安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的一个内容,包括学校的警务化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等。

(二)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1、忠诚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忠诚是道德主体通过对道德客体的理性选择而产生的稳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公安机关的政治使命和人民警察角色的现实要求决定了忠诚是人民警察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也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灵魂。

2、为民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的根本宗旨,也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既是人民警察使命和责任的根本归宿,又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公正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警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警察行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社会服务、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秉公执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党和人民对公安机关的要求,是法律赋予公安工作的职责。

4、廉明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廉明是指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中本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做到克己奉公、防腐拒变、清白做人、廉洁从警,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5、奉献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警察职业的高风险性、高压力性和高负荷性决定了人民警察人生价值的奉献性。奉献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与最高境界,也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它要求人民警察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等高尚品德融入职业行为和日常生活之中,做好在必要时刻甘于奉献一切乃至生命的准备。

二、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导向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起到定向作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之路,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正是校园文化导向功能发挥的结果。

(三)凝聚作用

尽管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能力、学识、兴趣、爱好、需要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校园文化通过灌输、引导、启迪、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体,使个体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对群体产生认同、模仿的倾向,并尽可能改变自己的感受状态,以取得认同的赞许。校园文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和行为倾向,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全体师生凝聚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激励作用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一系列载体,使学生耳濡目染渐渐地得到激励。如:先进人物、成功人士的图片、雕像、事迹、语录等都可成为校园文化的内容,通过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先进人物的言行、成功人士的经验,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五)愉悦作用

校园文化不仅具有教育性,而且还具有娱乐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寓教于乐的场所。学生的精力一方面投入到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又将过剩的精力投入到课外活动之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融益智添趣于一体,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找到了自我,体现了自我价值,满足了求知、求美、求健、求乐的需要。

三、当前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轻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目前,许多公安高等院校对校园文化功能的认识与定位上出现了较大偏差,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课余文体活动,将校园文化的功能无意识地定位在填充校园生活之上,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但因为对于文化功能的认识不足而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规划性,更谈不上发掘校园文化内在的“人化”与“化人”的功能了。

(二)没有处理好警务化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公安高等院校学历教育起步较晚,学生管理工作无现成模式可循,警务化管理和发展校园文化,都是公安高等院校培养合格警察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由于公安高等院校普遍没有理顺警务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发展的关系,经常出现警务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发展在人才培养具体理念和方式上相互矛盾、职责作用上相互扯皮等现象,加剧了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认识上的混乱和落实上的困难,进一步导致了校园文化吸引力的降低。

(三)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忽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严格的组织纪律, 高度的政治觉悟, 良好的警务素质是每一个学生所必需的。不少公安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只注重如何制定制度、规范制度、落实制度,只片面强调管住人,缺乏“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忽视了制度建设对学生学习、生活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使得制度文化建设大打折扣。

(四)存在重文化成绩,轻综合素质发展的倾向

公安高等院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但当前,许多公安高等院校过分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不利于高素质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培养。

(五)校园文化的公安特色不够鲜明

当前,公安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陈旧,大都是盲目地模仿普通大学的文化活动形式,缺乏自身特色的发掘和创新,只是在循环往复地举办着歌手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从而阻碍了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的发挥。

四、完善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认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系统性、连贯性和规划性

公安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就必须科学地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全方位的建设。并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统筹建设校园文化。

(二)科学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和警务化管理的关系

警营文化和警务化管理应形成相辅相成的协调关系。警务化管理重在学警生活作风的养成和纪律性的培养,警营文化应在内涵上给予充分的反映,警营文化要传播警务化管理的理念,并教育师生员工要服从于警务化管理、支持警务化管理,营造出警务化管理的文化氛围,从而使警务化管理深入人心,使学警们接受警务化管理、自觉服从警务化管理。

(三)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对于公安高等院校来说, 教师队伍具有从事精神产品的创作和传授的延续性以及对学生思想文化观念的形成处于主导地位等特点, 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学生作为不断补充的新鲜血液, 为校园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因素和活力, 青年人思想活跃, 富有首创精神, 往往能引领社会文化潮流。因此, 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机制上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鼓励、倡导和尊重他们的文化首创精神和成果。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公安高素质人才

公安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从事公安工作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或刑事侦查、擒拿格斗等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使他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成为适应新时期我国公安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人民警察的基本素质应该是全方位的, 特别是思想道德、语言表达、社会心理等人文素质较之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值得重视。公安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要实现由专业人才观向综合发展观的转变, 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公安高素质人才。

(五)凸显公安特色,打造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

一是警营校园文化的基本面还是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功能上应与普通高校保持一致;二是警营校园文化在其内涵方面要突出公安特色,把形成“忠诚、为民、公正、廉明、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目标,注重政治忠诚度建设、职业责任感培育和公安文化熏陶。警营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紧密衔接我国公安战线上形成的公安文化,并能够对公安文化进行提炼、弘扬和净化。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打造警营品牌社团和品牌活动,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玖.公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分析〔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刘枚,刘元.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其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

第12篇

1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1营造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有先天缺陷

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环境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普遍不如普通高校优越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远程教育方式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网络空间,但文化并不能脱离物质性载体。虚拟的网络校园空间在时间拉长放大以后,容易给人造成疲倦厌烦、漫无目的之感,其亲和力可能会逐步下降。因此,电大校园文化还是要强调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

1.2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操作有后天不足

这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模糊、目标不明确有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职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度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认为电大作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二是部分学生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热情不高。大部分学生参加在职学习目标的是为了提升、充实自我,但也有相当大的部分学生参加在职学习有着很强的功利性,有的纯粹为了混个文凭,有的是为了职务晋升,他们连课程的基本出勤也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参加校园文化的相关活动了。

2建设电大校园文化的对策思考

尽管建设电大校园文化存在困难,但我们不能有畏难情绪而裹足不前,而应该探索出一条适合电大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结合衡阳电大实际,笔者认为,努力建设好电大的制度文化、网络文化、精神文化和情感文化等,是提升电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1以制度文化为推手,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序化

建设好校园文化,学生是主体,让校园文化有序推进。在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中,有两项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班级干部管理制度。开放教育条件下,学生与学校准永久性分离,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就显得尤其重要。以衡阳电大为例,开放教育每个辅导员管理学员都在二百人以上,工作任务重,凡事都靠辅导员,不但无法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甚至一些基本工作也无法及时完成。二是学生会制度。团总支、学生会干部一直是学院工作的得力干将,对教学方案的执行、学生动态的掌握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都发挥重要作用。衡阳电大抓住这一扭带,建立了学生会制度,并形成了规范的管理制度。

2.2以网络文化为平台,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

在电大教学中,网络是最重要的教育平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通过网络的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感受到不同一般的校园气息,增强对电大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如衡阳电大开展的“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结合开放教育的特点,发挥网络的优势,将学生吸引到校园平台上来,首先在校园网上信息,开设报名点,然后进行现场初赛,再进行网上自荐、网上投票选举,最后进行现场决赛,综合网上票数与现场评分,评出开放教育的“校园之星”。

2.3以情感文化为促进,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人本化

针对电大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服务,注重情感的交流是电大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应教学的要求,把情感文化的培养贯穿于校园文化的全过程。如发展学生党员,在优秀学生中发展品学兼优的学员入党,不但可以壮大党员队伍,还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提高学员对学校的认同,扩大学校的影响。除了定期表彰“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外,我们还在各项活动中开展评选先进工作并对学员给予表彰,优秀作业、优秀笔记、优秀学习小组、优秀毕业论文、优秀实践报告等的评选工作已成了我校的常规工作,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小玲 单位:衡阳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