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11:0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计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资源》是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特点和成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实例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措施及节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进一步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节水意识,保护水资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知道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
3.了解水资源存在的问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
通过缺水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水资源的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节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使学生从自我做起,真正做到在生活中节水、护水。
三、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实例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读图、分析、讨论等形式将所学知识联系到一起。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1.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
(二)难点1.工农业生产中如何节约用水。
2.正确理解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五、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有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课件展示图片黄河断流、西南干旱、西北干旱区人民的生活等,由于缺水,河流断流,草木枯黄,土地龟裂,人畜会死亡。水是生命的源泉。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水资源》。
(二) 教学过程
结合课本P75,学生总结出我国目前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哪两种水体。
学生回答:河流水和湖泊水。
【活动】课件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图”。看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学生回答:东南多,西北少。
2.我国河流径流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学生回答:南多北少。
【总结】河流是我国主要的水资源,因此河流量多少可以作为衡量我国水资源多少的重要指标。
【活动】课件展示“我国南方和北方水土资源比较表”。分析图表总结出我国水土资源分配情况。回答: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
【总结】我国水土资源分配不均。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需水多;人口密集,人均占有量少,更加剧了北方缺水状况。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板书】一、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特点: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解】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也与我国气候有关。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河流处于丰水期,水资源丰富;反之,冬春两季,水资源缺乏。
2.时间分布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季节分布不均。
【活动】读课本P76图表“北京年降水量变化”,分析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河流流量的变化的关系。学生回答: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河流有时会出现连续几年的丰水和枯水的情况。
课件展示图片1“南北方土地利用方式”,学生分析得出南方水田,北方旱地。
图片2.“旱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
【活动】做课本P76活动,进一步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过渡】由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活动】读课本P77、P78,总结我国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学生回答(略)。
【板书】二、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
1.修水库――季节分布不均。
2. 跨流域调水――空间分布不均。
【讲解】读课本P77“水库调节径流量示意图”,说明水库的重要功能是调控径流和水量,即在洪水期蓄水,减少下游洪水,在枯水期放水,增加下游水量。
【知识拓展】水库还具有防洪、发电、灌溉、旅游、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
【讲解】课件展示图3.16“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该工程缓解了北方地区缺水问题。
【活动】课件展示“世界主要国家水资源比较表”,提问:表中反映了我国水资源怎样的现状?
回答: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活动】课件展示图片“农业大水漫灌”“水渠漏水”。提问:图中反映了怎样的用水状况?
回答: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活动】课件展示图片“就地取材”。提问:图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回答:水污染严重。
【板书】三、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1.人均占有量少。
2.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3.水污染严重。
【过渡】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势在必行。
【活动】读课本P80,了解工农业及生活中的节水,防治水污染的具体措施。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1.学习"于、而"等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5.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深刻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一、 问题导入: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除了"圣人"孔子和"亚圣"孔子之外还有谁?
二、作者和标题
1、作者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一个代表。在认识论方面,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在人性问题上,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2、解题
《劝学》,"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什么意思?明确:劝勉、鼓励。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 初知课文
1、 预习
2、 教师范读
3、 学生自读,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木直中绳(zhòng)以为轮(róu)
而望矣(qì)君子生非异也(xìng)
不积跬步(kuǐ)骐骥一跃(qí)(jì)
驽马十驾(nú)金石可镂(lòu)
虽有槁暴(yòu)(gǎo)(p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xǐng)
三、 思考讨论
荀子告诉我们学习都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观点和我们现在的学习有什么联系?
明确:
博学:广博地学习日参省:每天检查反省
登高:目标高远假:善于借助外力外物
积:积累不舍:坚持不懈用心:专一
四、 研读文章
1、 翻译分析第一二段,思考:第二段中列举众多的自然现象和事理和作者的观点有什么联系?
明确:木头经过墨线比量就显得笔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求学的人广博地学习、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成为"君子"。
2、 翻译分析第三段,思考:第三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论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举例论证--"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 翻译第四段,思考第四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反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职业教育艺术类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实际设计水平的能力,直接可以反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普遍体现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上。在学生的作业作品中,普遍存在着对设计缺乏理解力、表达力、创造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软件操作的过程,不够重视设计的思维过程,从而产生了各种不求甚解、盲目的抄袭,模仿。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二、广告设计竞赛对设计教学有着显著的作用
广告设计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国内各种极具影响力的广告设计大赛,在高校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大多数高校都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来组织和指导这些赛事。现在大学生广告大赛已经变成了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举措,竞赛不仅可以激发参赛者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给予我们教学改革的深刻思考。如果将这种思考融入教改实践中,那么竞赛所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
三、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活动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专业积极性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时间仅为三年,第一年又用于基础课的教学,这样的职业教育方式还是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应该把握新生入学情绪高涨、学习劲头足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的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设计项目。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班级体学习气氛的形成十分有效。配合教学进度的比赛更能促进学生理解吸收专业理论知识,快速总结和掌握设计规律。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容易使学生进入“实战”状态,激发其荣誉感、上进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专业热情和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十分重要,大多数实践活动都受到器材、环境、项目的多重制约,而设计竞赛可以很好的解决实践中的各类问题。每个设计项目(包括虚拟题目)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不受器材环境太多的约束。
以竞赛主题作为任务课题;以竞赛活动中规定的作品要求作为布置的设计要求;以竞赛活动中规定的作品提交形式作为设计任务的完成形式。这样每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一次竞赛,便让学生经历一个接近实际设计任务的完整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此前学过的专业知识,从设计定位、设计创意、设计草图等诸多方面全面提高专业能力,积累设计实践经验。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往往我们的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提供的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师的案例成为了标准答案,一旦没有了标准,学生立刻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态度,这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薄弱造成的。设计竞赛作品的要求是形式多样的,能从多角度诠释主题。可以促使学生不再依赖标准,自己寻找答案,图书馆、网络、书店等等都成为获取资料完成设计的来源。学生在寻找资料的同时,也会了解到许多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和设计形式。帮助学生开拓专业视野,设计竞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竞争意识
通过把学生分成小组的方式,帮助学生开展团队式的学习研究模式。布置设计课题,开展设计研究,十分有助于学生中形成团队精神。还可以就课题开展小型研讨会,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上的竞争打好基础。
四、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活动的作用
1、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广告设计竞赛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时下进行的各种广告大赛层出不穷,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大赛基本代表了行业的需求和标准,积极参与广告大赛有助于把握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定位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优化课程,淘汰一些在社会上不适用的课程,添置一些能紧跟时代步伐、更具专业特色的课程。广告大赛同时也是教学内容的标准,能及时帮助教师修订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专业素质。
2、完善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
a.建立专业的设计实验室及完善的教学设备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对教学环境和配套设施必然形成一定的要求。广告设计需要高品质的电脑和配套软件、良好的广告摄影器材、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图片资料。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研究,更好的激发和实施创意设计。
b.因材施教,鼓励创新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通过不同的培养方式灵活教学,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快速提高专业能力。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大胆尝试不同表现方法。
3、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 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过程与方法 1
是什么?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二)导入新课部分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三)师生互动部分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关键词]设计素描 材料
素描在辞海中的定义为以线为基础的单色画?,是研究和再现物象?的一种方式和训练造型能力的基础手段;简言之就是指单色工具绘画。设计类的素描教学中,结合了两者用了一个新名词称之为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唯一区别就是多了创意与实用,目的是让设计方向学生一开始就涉及设计创意思维。
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语言,是随着艺术设计的产生而产生的,我国最早期所说的设计素描就是工业、产品与结构素描的代名词,在它的教学课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思维上建立起兴趣,让学生放开从各方面去探究
学生刚刚从中学考入大学,思维还可能停留在以前,没完全转换过来,需要慢慢引导让他们逐渐明白思维创意的重要性。可以给他们播放欣赏一些以前的各个风格流派的绘画作品和各个不同地域画家的艺术作品。比如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达利的作品,超写实主义代表画家克罗斯的作品等等。师者不可以要求学生的所有都必须绝对符合于或克隆自己,而应该因材施教,去培养与发觉学生的个性优势,引导与拓宽其创造潜力。
二、从综合材料上打开想法去思考
讲解材料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重要性,各种不同材料会产生的不一样效果。材料与材料的结合技术与结合效果。很多人认为只有具体的画种,如油画、版画这些才有用到综合材料,这种认识是局限的。综合材料在素描上也是可以应用的,很多种材料结合在素描绘画中的尝试屡见不鲜。如铅笔素描中融入了碳粉与墨汁,能让深色更深,而且能把纸张不变腻或反光,从而使画面视觉效果对比更鲜明与舒适。
三、从夸张与变形的手法上去研究素描造型
这种手法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较常见,如文学中有夸张手法,音乐中也有。夸张变形是艺术想法与感性创造的必然要求,主要是在充分理解与把握事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张力提升,使之达到某种夸大效果,能更强烈地表现艺术家的心理感受。也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追求更加“神似”。
四、从美学造型上去探究素描的艺术形式
从美学审美的角度去研究素描的艺术形式,陶冶情操,包括了吴冠中所说的“形式美”,形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解构与重构同样是设计类素描的重要表现架构,通过点、线、面的分割与组合来表现新事物,以最简洁的视觉语言来表现永恒。
五、采用各种便于视觉的高新设备与多媒体教学
比如采用同步幻灯仪、投影仪与电脑手绘板连线直接绘画示范视频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也能够让他们看清楚示范的全过程与作品绘制细节。目前完全配套电脑手绘板或手绘同步幻灯仪的教学设备还只有少数专业院校配齐。此种设备也是人数较多的设计专业班所需求的。因为学生上课时不但可以在视频上看见老师作范画而且可轮流跑到台上直接观摩老师手绘,这种纯粹真实的感觉与只观看预录好的教学视频是完全不一样的。
六、以客为主的教学方式融入
也就是完全以学生作为上课主体的上课方式,跟传统的教师站台上面讲学生坐下面听的教学方式完全颠倒。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感觉,上台去提问质疑,师生一起解答疑难。教师作为一个“半旁观者”的角度来指点学生与感受自己的教学质量,课堂也就不再沉闷。
总之,设计素描作为一门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展变化,并不是永远不变的。所以设计类素描教学方法也是一个长期不断研究变化的过程,设计素描教学不能呆板教条,而应该使其更灵活化。
参考文献
本节课是奥教版《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1)第四章《算法与程序实现》的第4节第1课时。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基于问题主导的教学模式。
【设计理念】:本节课采用基于问题主导的创新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视野下去亲历算法分析与程序设计实践、理解算法思想、发现新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教材分析】:排序算法是程序设计的基本算法,主要要求学生理解选择排序算法,选择排序算法的特点,进一步分析排序算法时间和空间效率。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在高一阶段的必修教材中已经学习了编制程序解决问题,他们已经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只要讲清楚算法,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容易掌握。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选择排序算法思想,学会使用选择排序算法思想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选择排序算法,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上机完成“大型国际运动会上的国家排序问题"VB程序设计,体验编程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与程序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
选择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相关的程序实现。
五、教学难点
如何使用选择排序算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六、教学准备
1.用PowerPoint 2003制作的课件。
2.从网上下载选择排序的动画演示文件。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以一些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开始,启发同学们去思考)
教师:同学们每次的考试成绩我们会以Excel表格的形式公布给大家,同学们想想计算机是如何在瞬间进行分数排序的呢?
学生想。
2.启发思考,分析选择排序算法及程序实现。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择排序算法。
开始新课学习: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人工是如何进行数据的排序的,老师给出8位同学的分数,同学们把它们由小到大地排成顺序。数据分别是:86.5,77.5,87,68.9,89.6,77.2,79.7,71.1。同学们想想笫一个位置应该放哪个数?
学生:放最小的。
教师:好,那么,我们是不是只需要将最小的数68.9与在第一个位置的数86.5进行交换呢?
学生:是。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下第二个位置是不是应该放置的是除了第一个以外的数中最小的呢?
学生:是。
教师:那么第N-1个位置应该放什么呢?
学生:应该放置的是除了前N-2个以外的数中最小的。
教师:老师是不是可以总结我们刚才的算法,所谓选择排序,就是给数组的N-1个位置选择合适的数据,而每次是选择第i个位置的数据到最后一个位置(第Ⅳ个位置)的数据的最小值,然后将找到的最小数据与第i个位置上的数据交换?
学生:是的。
教师:下面我用一个动画演示刚才的算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现在我们只需要将刚才的算法用VB语言表达出来,就是选择排序的程序,那么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给数组的N-1个位置选择合适的数据? 这个问题显然我们可以用一个循环结构来完成: For i=l【o
N-1Next i
(2)如何寻找第i个位置的数据到最后一个位置(第Ⅳ个位置)的数据的最小值?
这个问题也就是在数组中的极值(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其实我们只关心最小值数据的位置,用变量M记录其位置。
于是我们很容易写出选择排序的程序。
3.调试程序: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下运行结果呢?
学生:想(很强烈)。
教师:运行程序后,输入测试数据,可得排序后的输出结果在窗体上。
4.课堂实践练习与知识拓宽:
(1)完成课本127页的国家名排序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看到选择排序不仅可以对数字排序,也可以对字符串排序,同时也能达到对选择排序的应用练习。
(2)明明的随机数(题目描述发送到学生机的桌面)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很现实的例子,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要求学习优秀的学生必须完成,我想通过这个问题,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再通过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学习评价】:教师随机让个别学生讲解练习题的算法、演示其所编程序,师生共同进行点评。
【课堂小结】:
(1)什么是选择排序算法?
(2)选择排序算法的实质及时间和空间效率。
(3)选择排序算法的优点、缺点。
八、教学反思
关键词:英语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运用;实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70-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Go for it !》九年级第九单元《When was it invented? Section A》。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并谈论一些发明的历史。为此,需要让学生了解被动语态这一语法项目,同时,需要学习以下目标语言: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in 1876. /What was it used for?/ It was used to talk to people in other towns.及以下词汇:scoop,adjustable,heel,battery-operated, heated, style,slippers, helpful, annoying, microwave, braces, light bulb。本单元也是在被动语态学习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本课时教学充分利用录音机、PPT及网络资源,使教学任务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听说读写并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的核心词汇: invent。
(2)目标语言: 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in 1876. /What was it used for?/ It was used to talk to people in other towns.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核心词汇invent及其过去分词invented,引出一般过去时态的被动语态。充分借助上述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小组合作、两两对话等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大量的操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精神,提高体验、参与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来表达、交流信息。同时,感受一些发明创造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从而能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一种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并使用一般过去时态的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
难点: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发挥教师良好的示范作用,运用一般过去时态的被动语态谈论各种发明及其历史。
四、教法及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pair-work(成对活动)、group-work(小组活动)等组织形式开展口语交际和讨论活动。课件的使用,内容丰富、声像并茂、生动有效,为学生创设了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情景和气氛,提升了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良好习惯。按照以上教法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思路,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展示PPT课件,学生回答教师问题“What is the ... used for(…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复习与本课有关的已经学习过的被动语态;展示更多的相关课件(主要是各种“发明”),在旧的句型中学习新的单词,引出新句型:“-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 I think it was invented in 1876”。
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通过多媒体的呈现,直观地教学新单词,引出新句型。
2.操练
展示更多的PPT图片,如:keys, camera,watches telephone等,让学生进行pair-work(两两对话),操练对话What is/are…used for? -It is /They are used for…?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的帮助,呈现给学生更多的语言练习的素材,给学生利用目标语言表达交流的机会,实现语言的交际性。
3.介绍新知
出示纸质图片,问学生“Who invented paper?”, Ts`ai Lun invented paper, right?引出Who was paper invented by? It was invented by Ts`ai Lun.
然后,再出示一张计算器的图片,问学生Who was calculator invented by?(板书)
这一环节用多媒体呈现新知,通过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纸的发明者蔡伦呈现新的语法知识,即被动语态的一般过去时。同时,注意体现教学设计的梯度,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让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所收获。
4.小组讨论
参照PPT课件,运用group-work(小组活动), 练习新对话:-Who was…invented by? -It was invented by …. -When was …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in …小组活动后请2~3个组长进行全班展示。
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进生生互动。并通过这一环节检查学生对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任务有布置有检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5. 处理教材1B
请学生合上书,播放课件及音频文件,进行听力教学。
(1)仔细听第一遍录音,只听不写。
(2)听第二遍录音,完成这些“发明”与“发明时间”连线。
(3)听三遍录音,全班核对答案。
(4)再播放一遍录音,让学生看录音材料,听录音并跟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听力训练的规律,即通过反复听录音,以及核对答案,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动问答,培养学生听力能力,进行有意义的输入,巩固所学语言;同时通过反复跟读,模仿正确、地道的语音语调。
6.小组讨论
引导各小组学生思考讨论:“发明”的优缺点。针对一项发明,师生共同探讨此项发明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引发的一些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事物的多面性。
7.调查
PPT展示问题及提示:
A: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annoying/helpful invention?
B:I think… A:Why is that?
通过完成调查任务实现对新知识的运用。运用所学的语言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8.讨论并思考
PPT展示思考题目:What do inventors do? Do you want to be an inventor?并让学生得出自己结论。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
这一环节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发明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并思考自己以后将为社会做些什么。实现本课时情感目标的落实。
9.小结
结束时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
10.作业
查找更多的发明及发明者。
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此作业,巩固所学,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或网络资源,才能较好地完成该作业。该作业具有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及创新性。
教学内容
认识杠杆
授课时间
6月18日
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2、经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出结论;3、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分析及准备
重点:1、平衡状态;2、平衡状态的条件;3、二力平衡条件及推导;4、二力平衡条件应用。难点:1、平衡状态的条件的说明;2、二力平衡条件的推导。
本节课是力和运动关系的延伸及应用,应该是初中力学的一个核心环节,学好本节课可以加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以后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分析出“物体受到力还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因是讲好本节课的关键,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探究教学及实验教学,实验器材由学生准备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内容预设
情景预设
效果预设
1、讲解中,举例时仅探讨了静止情况,而未谈到匀速直线运动情况,需改正。
2、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实验,学生设计基本分两种情况:(1)课本20页图8.2-2,但没有定滑轮;实验时受摩擦力影响大,经分析拿出课本方案更合理,但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2)设计成杠杆平衡条件的验证,尽管不合理,但要肯定学生的设计,对实验的设计分析需另案处理,不宜在本节课展开。
一、 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二、 平衡状态的条件:F合=0
三、 二力平衡:
(1) 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2) 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2、动手动脑学物理。
1、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提问: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在实际当中会不会存在?
3、提问:实际当中有无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并举例
4、讨论:物体受到了力为什么还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引导:物体之所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受到了平衡力作用的缘故。
6、讲解:平衡状态
7、提问:物体怎样才能处于平衡状态?
8、例证:平衡状态条件: F合=0
9、介绍:二力平衡
10、提问:二力平衡条件?
11、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己设计验证二力平衡条件)
12、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有什么应用?
13、延伸:受力分析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进行受力分析;(3)确定物体运动状态;(4)列方程求解
1、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3、使学生理解平衡状态及其原因。
4、使学生初步理解平衡状态的条件。
5、在平衡状态的基础上理解二力平衡,使问题得到简化,再提出二力平衡条件,水到渠成。
6、使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7、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7、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8、拓展学生视野,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
一、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二、平衡状态的条件:F合=0
三、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来确定教学过程:通过对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必须关注的六个要素,即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和工作环境把握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对普适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即资讯(获取信息)、决策(做出决定)、计划(制订方案)、实施(进行操作)、检查(审视过程)和评价(总结反馈)掌握的能力[1]。
1.教学过程的特点
(1)过程的完整性
教学过程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从明确任务、实施任务到任务点评,任何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行动导向学过程的整个课堂的特点是师生均为“做多说少”。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责任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2)过程的连续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根主线的作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法教学就是“折腾学生”,学生每个环节的完成都是在教师的设计下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每个过程环节的连续性,让学生在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中不会脱节。
2.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点
(1)学生工作任务的选取
合理的课程安排是成功教学的关键,课程设置的合理是从全局的角度将教学引入正规,但是具体的运作的情况,包括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接受的程度还要决定于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学生工作任务来源于现场,但要通过教学处理才能转化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应该具备一个完整工作过程的可操作性。以《电气运行》课程为例,现场的“变电站正常巡视”工作任务主要根据“变电站正常巡视标准化作业卡”,填写设备运行时的参数。但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时,就要做以下处理:巡视路线图的设计、设备的巡视点、设备缺陷的设置等。
(2)注重课程内容交叉
课程交叉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课程知识对某一课程的影响及在该课程领域中的作用,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2]。以《电气运行》课程为例,从变电站的监控、巡视到倒闸操作多个工作任务,课程内容都与《电气设备》、《继电保护》等课程交叉,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相关课程的内容,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完整与连续性。
二、教学过程实施
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是一个“导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电气运行》课程“220kV变电站正常巡视”工作任务为例,教学过程实施如下:
(1)明确任务
学生首先明确本次的工作任务是“220kV变电站正常巡视”,该任务来源于现场工作任务,是运行人员每两天必须做的事情,让学生从心理上感觉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下发任务工单,学生从任务工单上明确任务实施的步骤、关键点、考核方式等。
(2)人员岗位确定
本次任务的实施以“值”为单位,1个小组即1个值,每个值根据任务实施的要求确定出1个值长,3个正值,3个副值(事先确定好的每值为7人)。值长负责把220kV变电站分为三部分,1正值+1副值为一个组合,负责一个部分的正常巡视。正值负责巡视任务并指导副值巡视,副值做好巡视记录。
(3)工作任务实施
给每值发放“学生工作任务书”,明确本次课的具体工作任务。首先在教师的带领下熟悉工作任务现场,即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的安装位置及作用熟悉;其次根据工作任务现场,学生以值为单位画出巡视路线图,教师点评每值上交的巡视路线图;学生根据巡视路线图进行变电站的正常巡视,记录设备缺陷,汇报巡视结果。
(4)任务考核
采取行动导向教学的职业教育,其考试考核应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应该在借鉴传统考试方法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地结合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及关键能力的评价[5]。本次工作任务完成后采取的考核方法有:一是职业素质考核,重在考核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包括劳动纪律、协作大小、贡献大小、安全素质等;二是工作过程报告,重在对学习途径和行动结果的描述,包括关于学习计划、时间安排、工作步骤和目标实现的情况,以及关于困难、成果、估计、选择等内容;三是工作任务实施过程考核,重在对具体工作任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考查,涵盖各个阶段的关联衔接和协作分工等内容。
(5)点评
教师对本次任务的点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对完成任务优秀的值给予表扬,对任务完成得不理想的值要指明原因,是因为团队协作不当还是其他原因,保证每值的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组织
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以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能进行旨在解决问题的思考并实施勇于承担责任的行动。从现实的起点到彼时的终点,人类的行动是一个目标定向的过程,一个设计建构的过程,一个操作序化的过程,一个检查比对的过程。这意味着,行动导向的教学是一个“传授过程”的过程,需要有一个与之相应的教学组织来实现[3][6]。在实施教学组织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因素,“学”才是内在的,要树立“以学为本”,“教是为不教”的观念。在“变电站正常巡视”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由学生自己确定值长、正值和副值,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完成整个工作过程,课堂上出现值长向本值宣布工作任务,安全注意事项,正值执行巡视工作,副值配合巡视并做好记录的情景,教学效果非常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13-16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平均分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好除法首先要理解平均分。教材提供了直观、操作性很强的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虽然有浅略的表象,但无深层次的理论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差异,结合本班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小兔浇水的情境图;花瓶3个;花12枝;苹果16个。
学具:筷子12根;桔子图片15个。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立足在操作与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所以我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学中玩、玩中学、合作交流的思想。教学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掌握上,还要注重学生操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故事导入: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快乐40分钟现场,老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想听吗?今天是好朋友小熊的生日,小猴带着礼品,唱着小曲,高高兴兴地往小熊家去祝寿,走着走着……突然被小兔们拦住了,非让小猴给评理。怎么回事呢?原来3只小兔要给9棵白菜浇水,他们在分任务的时候吵了起来。(出示3只小兔吵架的情境图)小灰兔说:我浇离我近的2棵,其余的你们分。小白兔说:小黑兔个大,浇5棵,其余的咱俩浇。小黑兔说:我们还是一人3棵吧。它们都认为自己分得公平,互不相让。就吵了起来。他们请小猴当裁判,评评哪只小兔说得最公平。(学生自然会想到小黑兔说的公平)教师问:“那为什么公平呢?”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平均分
小猴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来,请你替小猴当裁判,评评他们谁有理。(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个情景中,由分白菜引发的数学争论,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老师(描述):小兔听了小裁判的话高兴的去浇菜了,小猴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就来到了小熊家,咦,看见小熊手里拿着花,桌子上还有花瓶,小熊再忙些什么呢?忍不住上前问小熊,原来小熊要把12枝花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枝?出示教具(花和花瓶)让学生试着插。会有不同的插法。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适时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任意分”过渡到“平均分”。
2.创设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出示情境图)
过了一会,小伙伴们都到齐了, 小熊高兴地拿出桔子招待客人。它数了数共有15个。要把这15个橘子公平地分成5份,该怎么分?热心的小朋友请你帮小熊分一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学具分,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交流的活动,对于不是平均分的,及时引导。派代表演示分的过程。
预设: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分;有的学生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还有的学生先估计,然后直接3个3个分。小组派代表上黑板上分,重点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汇报时学生会发现不管用哪种分法,每只小动物都能分到三个桔子。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概念)。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中,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去操作,这样可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理解新知
1.桔子分好了,小动物们有说有笑地吃着桔子。小熊从厨房拿来筷子准备开饭了,(出示问题)12根筷子,平均分给6个小动物,小熊犯难了,应该怎么分呢?请你帮小熊分一分。学生同桌合作,动手分小棒,交流分法,指名汇报。教师及时点评,注重平均分的特征。
2.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的知识?(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平均分,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把所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3.游戏:分一分
学了这么多知识,累了吧,我们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出示16个苹果,你打算请多少个小朋友来吃才能平均分?看看有多少种答案?让学生用食物和真人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数学的可操作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突破难点,对于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突出重点,深化知识
这节课你过得快乐吗?除了快乐你还收获了什么?你认为谁的表现最好?你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一、“开眼”与理论基础――创作观念培植
“插画设计”中的“设计”二字表明,与“插画专业”不同,在平面设计专业领域中的“插画设计”专业课,其本质是将“插画”定义为一门设计课程,而非纯造型艺术专业课程。无论设计还是纯艺术,笔者认为,对于有一定造型能力基础的二年级设计专业本科生而言,创作观念的培植是第一要务。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中的创作观念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性“开眼”阶段,即关于审美的日常观察,这一阶段主要目的为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审美能力。第二阶段为理性思考阶段,即基于插画史料整理后的思考,本阶段主要目的为树立学生设计史观,为深入创作打下理论基础。
(一)关于审美的日常观察
“开眼”一词源自古汉语,早在杜甫的诗词与佛经中均有表述,当代的主要语义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鉴于插画本身即为跨界、跨学科的视觉艺术设计领域,因此“插画设计”教学中的第一阶段“开眼”尤为重要。插画涉及的其他学科门类极为广泛,动物学、植物学、人物造型、风景写生、日常静物、商务行为、机械设计、科技、传统艺术等几乎无所不包。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有革命性的突破,信息获取的问题不在于资料太少,而在于资料太多,如何从众多信息中挖掘对本课程有意义的信息是开眼阶段的重点问题。有鉴于此,此阶段笔者将“开眼”的呈现内容按照时间脉络纵向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现代、当代。插画分类则按照各种学科领域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分析各类型插画的特点(图1)。“功夫在诗外”,单纯的技能培训无法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看”是“开眼”阶段的必修课。
“开眼”阶段的信息获取主要源于三种渠道:一是专业艺术书籍和设计资料――专业性书店、图书馆、互联网专业设计论坛;二是对周边相关学科的感性认知――此阶段的呈现内容不仅局限于插画本身,传统艺术、当代艺术、电影、摄影、动画、游戏、音乐等领域均有所涉及(图2);三是社会观察――创意园区、专业展览、商业圈现场考察、文化场所现场考察。这三个阶段综合起来笔者将其总结为关于审美的日常观察。第一种渠道有益于加强学生的视野纵深,了解专业高度;第二种渠道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宽度,了解插画在整个设计创意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和能解决的问题;第三种渠道则属于综合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成为优秀设计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好奇心和记录能力,培养学生现场观察的意识和能力。
(二)史料基本框架解读
由于教学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需求,设计专业课时数不足等各类原因,国内的设计专业教学在教学操作层面往往只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容易忽视对学生设计史观的培养,即使有设计史或艺术史课程,也往往游离于设计专业课之外,无法与设计实践学科并行,变成背诵设计史料的枯燥课程,从而造成很大一部分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突出,文化素养不高,匠气十足,难以持久。对于设计师而言,具备一定的设计史观无疑对日后的创作非常有益。设计史庞大繁复,即使插画史作为设计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可能在规定课时内面面俱到、全部讲授。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以主要呈现插画史和视觉艺术史上的关键节点为主,以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作为核心发散点,以点带面,概述性地解说使学生对插画史有较为全面和立体的理解,并且引发学生对设计史和艺术史的思考。笔者将这种授课方式称为史料基本框架解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建立起学生的设计史观,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使学生理解设计现象背后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动因。这种史料解读从头至尾贯穿于整个课程始终,在4―5周单元制授课的前提下,每一周与插画设计实践相结合,联系本周的课程作业,对照比较式地抽出专门的课时进行分析讲解。
史料基本框架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概念定义部分和插画历史解读。概念定义属于规定动作,必须掌握的理论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宏观意识。笔者发现,往往很多高年级的设计专业学生也缺乏对设计概念的最基本理解,这样的学生日后只能成为“设计软件操作工”,无法成为有创造力的设计师。概念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也是设计实践的起点。插画历史解读前文有所表述(图3),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对关键历史阶段中设计现象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科技条件、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观念、创作技巧等一系列问题主动性的思考,并从中借鉴成功经验。
二、感性与理性并重一可控的想象力
对插画设计师而言,掌握传统的手绘造型能力是基础能力,掌握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各类插画绘制软件是延伸能力。对于这两种能力的掌握是对一个现代插画设计师的职业要求。当基础的造型能力和技术能力形成后,插画设计师将要面对的就是更复杂的两大问题:
一是题材和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视觉信息传达;二是绘画和表现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具有创造性的表现手法。
设计学科属于艺术与科学的交集,因此设计师兼具艺术家的感性表达能力和科学家的理性分析能力。设计初学者往往将主观创作冲动与客户实际需求两者混淆,在创作过程中,主观经验判断大于客观条件要求,从而造成偏离实际市场需求。在插画设计领域,同样存在这种状况,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则涉及到设计师的核心能力――想象力。想象力是创作的源泉,但想象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异想天开乃至胡思乱想,在插画设计领域,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应该是建立在对于条件的认识基础上的――可控的想象力。可控性由理性分析(合理的工作流程)完成,想象力由感性认知(激发讨论的小组式管理)完成。
(一)有步骤的工作流程
在插画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因为插画设计具备天然的艺术相关性,所以很多学生也将插画与纯艺术创作混淆起来,而忽略了插画最初的基本功能是为文字服务。从而将插画视为单纯的艺术表达,而不注重实际存在的客观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插画成果最终符合客户和市场需求,必须提前做足功课――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合理的工作流程可以有效修正在创作中逻辑推导的正确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流程分为概念形成、前期准备、设计制作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概念形成
(1)客户――了解客户需求,明确设计任务
(2)主题――确定绘制主题,思考表现风格
(3)观众――确定消费对象,分析受众心理
2.前期准备
(1)目标分析――分析描绘对象属性,确定表现手段
(2)时间表――准确制订时间节点,预留变量时间
(3)素材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确定表现工具
(4)草图绘制――绘制相对准确严谨的草图或示意图
(5)客户沟通――与客户确认风格模式,做出相应调整
3.设计制作
(1)正稿制作――按照既定计划绘制正稿
(2)成品完稿――深入加工,描绘细节
(3)作品提交――提交作品,客户交付设计费用
(二)激发讨论的小组式管理
插画设计的特性决定了一般的插画工作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由于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关系,大多数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能力。学生也普遍存在不擅长表达和交流的问题。针对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笔者采取小组式管理的教学模式,按照班级实际人数,将全体学生分成每组人数为5―7人的若干小组,一般一个班级为4组。每组推举组长一名,主要负责组织讨论和专业交流等工作,小组之间针对各组的插画设计选题和插画创作理念进行互相提问。小组除课堂学习交流功能外,还需在课外每周组织一次拓展性集体活动。分析和点评学生插画设计过程以及设计作品也是以组为单位。
小组式管理主要有两重目的,一是通过小组交流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二是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除上述两个主要目的外,还可以强化小组的凝聚力、组员的合作力以及组长的组织能力,有益于整个班级学术氛围的培养。在小组讨论中主要采取“头脑风暴法”,此方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人奥斯本(AleX Faicknev Osbom)提出的培养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相关著作颇丰,不再赘言;在组与组之间的横向互动提问上采取国际通用的5w1H分析法。具体如下:
WHEN?(时间)――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工作?
WHERE7(地点)――在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载体进行信息传达?
WH07(人物)――为谁传达信息?信息传达给谁看?
WHAT?(内容)――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信息涉及的内容和主题是什么?
WHY?(原因)――为什么这样传达?
通过这5个问题,使提问者有理可依,被提问者则必须反思自身设计提案和创意的不足,有益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到解决办法。
三、插画技能训练――有针对性的选择
“插画”由两个字组成,其中“插”是定语,意味着功能性,“画”是主语,意味着绘画的各种表现方式,就这个概念而言,插画中的许多表现方法与造型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交集。其根本还是脱离不了一个“画”字,也就是造型能力。插画涉及到的造型技能门类颇多,手绘造型能力是基础,绘图软件的应用能力是也是必备,造型艺术涉及的技法则更为广泛,因此在插画技能训练上必须做有针对性的选择。
(一)插画题材的解读
插画与纯艺术不同,插画有明确的表现题材和表达内容,插画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自发的创作,而是基于某种社会原因被委托创作。优秀的插画可以富有创造性地把特殊的信息成功传达给指定的观众,插画题材一般认为有以下5个:信息、评论、讲故事、劝说、特性。以上5个方向也有可能以组合形式出现。这5种题材分别体现出不同的视觉表现特性。信息――准确客观;评论――主观加工;讲故事――艺术处理;劝说――平实真挚;特性――针对特点。理解这些插画题材上的分类以及表现特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创造合乎逻辑和情理的优秀括画作品。
(二)技能训练符合专业特性
根据现代插画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单元式课程作业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插画造型能力。其中分为5个部分:(1)临摹训练(2)超级写实风格手绘板训练(3)矢量插画训练(4)自由表现训练(5)速写训练。
临摹阶段的作业为两张,一张黑白,一张彩色,要求临摹形式新颖以写实风格为主的作品。选定画稿临摹之前要求先调研作者的相关信息,如国别、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分析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国画“六法”中列传移模写一项,可见自古以来,临摹就是研究并借鉴前人成功作品的不二法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作业中要求从作者的绘制程序、作画材料和工具乃至创意构思作“复盘”式的推断再结合相关信息,使临摹的主要目标从单纯的造型能力强化延伸到对原作创意构思的深入理解。
超级写实主义(Hyperrealism)阶段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训练学生对于手绘板的应用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是从普及程度还是从制作便利性来讲,手绘板已经成为插画家的首选工具。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对于手绘板的熟练程度还不够,对于手绘板的应用掌握只有循序渐进,多用多练。二是运用手绘板描绘一张高度深入的作品,由于运用手绘板的数码插画可以不限次数地修改及其便捷的后期编辑能力,对于写实能力不足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深入作画的契机和有效方式。一般每一张作品的绝对描绘时间都在15小时以上。作品的题材从人物、动物、静物3种中选择2个类型。此阶段也鼓励学生用自己原创的摄影作品作为此阶段训练的绘画蓝本。
矢量(Vector)插画的制作基于矢量软件,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对矢量软件技术能力的应用与掌握是基本功,也是在技术层面本专业与其他设计专业的重要区分点。最主流的矢量软件是AI(1llustrator)和CD(Coreldraw),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分为2个部分,一是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矢量软件;二是使学生理解“功能决定形式”、“目的决定手段”的设计规律,矢量软件制作的插画有其特定的审美特征和应用领域,并不适合所有的插画设计领域,在主题选择与工具特性选择中寻找到合理的逻辑关系是本阶段训练的重点之一。本阶段的作业以商业题材或产品造型题材为主,这两类题材可以充分挖掘矢量软件的应用特性。
自由表现训练阶段则是完全由学生自由选题,属于综合能力的考评。从选题的创新度、难易度、文化深度到插画作品完成的整体性、技术性、想象力等方面对整个课程作全方位的回顾与总结。本阶段从选题到插画制作方式均由学生自己决定。本阶段考察学生的知识宽度、设计理解深度以及设计执行能力等。此阶段建议学生选择文化性强的插画主题。
速写训练分为人物、静物、景观、临摹、自由5部分进行持续性训练,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于绘画工具材料的掌握以及观察能力和快速表现能力。
(三)新兴设计形态的持续性关注
教学目标: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师生齐做儿歌《上下》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往上爬,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往下滑
太阳公公出来了,花儿也对我微微笑。
上,下,上,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两个物体比较上下位置关系:今天是森林里树爷爷的生日,小鸟和小兔一大早就来为树爷爷庆祝生日啦!同学们看,他们z在哪儿呢?(出示主题图)
是啊,小鸟和小兔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位置与顺序》中的“上下”。听了刚才两位小朋友的发言,树爷爷想提个建议:小朋友在说上下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课件点击强调)谁愿意再来用完整的语言试一试?
2、三个物体比较上下位置关系:
这时,小松鼠也赶来了,谁来说说小松鼠的位置?(课件出示小松鼠的出现)为什么你们一会儿说小松鼠在上面,一会儿又说小松鼠在下面呀?
小结:当我们要判断上下位置关系时,关键要弄清楚是和谁比,和谁比就以谁为标准。现在你能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三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吗?请大家试一试!
(设计思考:创设“给树爷爷过生日”这个环节,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生动的学习情境之中,由两个物体比较上下位置到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这样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更有益于学生的接受。)
二、联系实际,亲身体验:
其实呀,在生活中用上下表示位置关系的地方有很多呢,比如说观察我们面部器官,鼻子、眼睛在什么的上面,在什么的下面呢?
(设计思考:在自己的身上找“上下”,学生的兴趣很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4页,看练一练的第一题,请你介绍一下书架里面物品的摆放位置。
提示:判断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弄清楚是和谁比,和谁比就以谁为标准。
(设计思考:巩固新知,不但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大家学得都很认真,老师现在想带大家到智慧岛上去看一看,你们愿意吗?
1、请你分房子。动物园里建了一栋新楼房,准备分给小狗、小兔、小猫和大象,请你给它们分一分(动手贴动物头像),并用“上”、“下”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学生动手操作)
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生介绍)你考虑的真周到,我替小动物谢谢你了。
2、你知道宝物在哪个盒子里吗?
根据第一句话(宝物放在1号盒的下方),推测宝物可能在……
根据第二句话(宝物放在3号盒的上方),确定宝物就在……
3、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请同学们把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做成小卡片,实际动手操作,贴出她们所在楼层的位置,再说一说她们的上下位置关系。
4、欣赏图片,用上下位置描述。
(设计思考:此环节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在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知识也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