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批评教育

批评教育

时间:2022-10-21 20:1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批评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批评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幼儿 批评 慢慢接受

幼儿阶段作为人的教育最初端,是为其一生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全面扎实基础的阶段。在此阶段中,任何过分偏重或轻视某方面成长的教育,都可能对幼儿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杰尔士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因此,表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让幼儿慢慢地接受批评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简单谈谈如何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

一、“批评”从“心”开始,慢慢接受“批评”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像是一张张纯洁的白纸。他(她)们的个性“万千”,被称为拥有“一百种语言”。要想让幼儿接受批评,养成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良好品性,首先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随时掌握孩子思想的脉搏,使他们愿意接受批评,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榜样教育的魅力,慢慢接受“批评”

教师应认识到: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做错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事情上,也会有判断的失误。我们要放下架子,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起知错就改的榜样,这样孩子会更信任你。

重视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同一平台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把幼儿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成为幼儿的学习顾问,及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孩子持以信任、平和的态度,师生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运用有效的教育策略,慢慢接受“批评”

让幼儿学会接受批评,靠单一的言语说教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要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寓批评教育于游戏故事之中,可编一些有情节的角色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习得某些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去实践好的道德行为。

四、与环境互动激发幼儿的交往,慢慢接受“批评”

研究表明:幼儿行为习惯和良好品性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在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大环境中树立交往的意识,从而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提高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

在园时,幼儿很容易为了一件小事就会发生冲突,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特别爱告状,通过告状来寻求成人的帮助。要想淡化幼儿的告状意识,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幼儿间的冲突是方法之一。在孩子活动中,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当孩子发生争执,做出错误的行为时,尽量不“独断”,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分辨行为的对错,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因此,只要幼儿能明辨是非,主动承认错误,简单的一句“对不起”“没关系”,不仅避免了相互间的冲突,而且促进了同伴间的交往。

五、学会“批评”使得其快乐成长

“人非圣贤,俗能无过。”孩子难免会犯错,然而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一把榔头,重重的砸下来,脑袋嗡嗡作响,幼儿瞬间被砸成了一个闷葫芦;像不着边际的风,孩子听了入耳不入心;而有些教师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一下子驱散了孩子心头的阴霾,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因此,教师在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艺术”,让孩子获得自我更正错误的权利,更好地让孩子收获自信,感受快乐,获得发展。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耐住性子,合理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一定会有收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幼儿对“批评”从强烈排斥逐渐有所转变,虽然这种转变也只是很初步的,但孩子们在受批评时情绪和行为反应上一定程度的改变,已经令我们十分欣慰。而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提升。教师既是教育者,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自己。可以说,在此过程中对自己也是一次“洗礼”。

六、家园紧密合作,携手共同教育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行为的学习,良好品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双方必须共同创设沟通的渠道,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幼儿园积极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园地、《快乐家园》等了解幼儿在家表现,讨论家园配合对策。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法开始。

家园的紧密合作,不仅能对幼儿的教育起到非常好的成效,也使家长更好地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第2篇

关键词:幼儿 批评

如果说赞扬是抚慰人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人灵魂的巨镜,让人更加真实的认识自己,在批评中获得进步。在幼儿成长阶段中,任何过分偏重或轻视某方面成长的教育,都可能对幼儿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杰尔士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因此,表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让幼儿慢慢地接受批评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简单谈谈如何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

一、“批评”从“心”开始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象是一张张纯洁的白纸。他(她)们的个性“万千”,被称为拥有“一百种语言”。要想让幼儿接受批评,养成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良好品性,首先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随时掌握孩子思想的脉搏,使他们愿意接受批评。有些孩子是吃软不吃硬,只要我们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点,以心交心,循循善诱,慢慢地他们一定会接受老师善意的批评,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通过榜样的魅力进行“批评”教育

陶行知老先生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认识到: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做错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事情上,也会有判断的失误。我们要放下架子,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起知错就改的榜样,这样孩子会更信任你。

重视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同一平台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把幼儿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成为幼儿的学习顾问,及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孩子持以信任、平和的态度,师生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运用有效的教育策略进行“批评”教育

让幼儿学会接受批评,靠单一的言语说教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要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寓批评教育于游戏故事之中,可编一些有情节的角色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习得某些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去实践好的道德行为。我们抓住幼儿喜欢听故事这一兴趣点,平时教师多讲一些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童话故事。我们搜集了许多相关的故事,诸如《小老鼠过生日》、《不听话的小山羊》、《小熊看病》、《爱美的小公鸡》、《“这本书是我的!”》、《狼和小羊》等等等等,并将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不断积累,汇编成册,使幼儿在听听、说说、辩辩的过程中,正确道德观不断强化和内化,从而逐步使幼儿愿意接受批评,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四、运用“批评”的艺术使其快乐成长

“人非圣贤,俗能无过。”孩子难免会犯错,然而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一把榔头,重重的砸下来,脑袋嗡嗡作响,幼儿瞬间被砸成了一个闷葫芦;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一枚巨针,深深地扎进幼儿稚嫩的心灵,非但没有取得成效,反而在幼儿的心中留下累累伤痕;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不着边际的风,孩子听了入耳不入心;而有些教师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一下子驱散了孩子心头的阴霾,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因此,教师在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艺术”,让孩子获得自我更正错误的权利,更好地让孩子收获自信,感受快乐,获得发展。

五、家园紧密合作,携手共同教育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行为的学习,良好品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双方必须共同创设沟通的渠道,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幼儿园积极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园地、《快乐家园》等了解幼儿在家表现,讨论家园配合对策。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法开始。

家园的紧密合作,不仅能对幼儿的教育起到非常好的成效,也使家长更好地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第3篇

批评教育不属于处分,一般情节轻微、免予处分的情况给予批评教育。

处分包含: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

1、警告:对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主体提出告诫,使之认识应负的行政责任,以便加以警惕,使其注意并改正错误,不再犯。这种处分适用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轻微人员;

2、记过:记载或者登记过错,以示惩处之意。这种处分,适用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比较轻微的人员;

3、记大过:记载或登记较大或较严重的过错,以示严重惩处的意思。这种处分,适用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比较严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一定损失的人员;

4、降级:降低其工资等级。这种处分,适用于违反行政纪律,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一定损失,但仍然可以继续担任现任职务的人员;

5、撤职:撤销现任职务。这种处分适用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严重,已不适宜担任现任职务的人员;

6、开除:取消其公职。这种处分适用于犯有严重错误已丧失国家工作人员基本条件的人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教师;批评教育权;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8-0077-03

2009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第四章“待遇与权利”的第十六条中明确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规定》的颁布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对教师“批评教育权”的质疑、争论与讨论莫衷一是,各种意见纷至沓来。

应该说,《规定》明确班主任教师具有批评教育权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是在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背景下部分还原了人的本性、教育的多样性和学生个别差异存在的社会实在。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规定》,社会上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众多的质疑之声?焦点之一就集中在《规定》所确立的“批评教育权”是否是能够真正实施的教育权。

一、不明晰的“批评教育权”是虚无的教育权

虽然《规定》明确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是什么是适当方式?针对什么样的行为采取何种批评方式才算是适当方式?《规定》并没有明确规定。由于《规定》对教师批评教育权的使用没有明确的规定,使《规定》的实施缺乏操作性,导致班主任不敢、也不会批评学生,唯恐使用的批评方式不当或由于批评时机掌握不好或没有充分预见到批评不良效果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譬如,有的学生上课故意捣乱影响课堂秩序,教师让其承认错误或写检查是不是适当方式?学生屡次违反校规,教师令其停课反省并叫家长算不算是适当的批评方式?学生侵扰他人造成不良后果,教师令其公开道歉是不是适当方式?由于缺乏判定标准,上述行为的适当性可谓众说纷纭。在不明就里的状况下,很多教师宁可选择不批评、少批评、回避等方式,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任由学生不良行为发展。

从教育法学角度讲,《规定》属于教育行政法规,是对微师法》这一单行教育法的补充,是一种相对具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设立的重要目的就是维护教育的秩序、规范和保护教育的权利、评价教育行为的合法性。《规定》规定班主任具有“批评教育权”就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规定》的“权利与义务”部分属于规范性规则,应该具有微观性、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其所确立的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模式,直接向班主任主体阐明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不仅使主体一看就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还知道是否按照其所设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但是,纵观《规定》,发现它并没有对班主任“批评教育权”作出任何具体规定,完全体现不出规范性法则应具有的特质。试问,这样的《规定》能达到引导、约束、规范和评价教师批评教育行为的目的吗?

可以理解,国家在制订法规时,为了保障和促进班主任创造性地工作,对有些规范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但是不难发现,在这些规范中,并不是对所有行为都未作出具体、可操作的规范,而是选择那些容易界定的、容易操作的、容易分辨的行为给予了明确的规范,而对于那些不易掌控的、不易处理的、不易评价的、班主任最需要指导的行为恰恰没有进行具体的规范。例如,凡是像侮辱、体罚、打骂等具有明显外显行为、是非观念清晰、价值评判标准鲜明的行为都以“不得”的形式作了具体规定,而“批评教育权”,特别是“批评权”则没有明确规范。可以想到的是,在班主任对批评教育权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理不清“底线”“红线”“高压线”,班主任如何敢操作?如何去操作?不具可操作性的批评教育权无异于纸上谈兵,空谈教师的批评教育权无异于画饼充饥。因此,不明晰的批评教育权是虚无的批评教育权。

二、明晰的“批评教育权”是真实的教育权

那么,怎样的批评教育权是明晰的批评教育权?笔者认为,只有明确了批评教育权的教育性导向、批评教育权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批评教育权的行为规范、批评教育权的运行机制,批评教育权才是明晰的、真实的、可操作的。

明确批评教育权的教育性导向是对实施批评教育权法理上的保护,从行为动机的角度给批评教育权以合理注解,充分肯定批评教育权的教育动因,是批评教育权实施的前提。厘清批评教育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有助于明确批评教育权的法律责任。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引在师生教育法律关系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之间,一方的权利就对应着另一方的义务,或者说对另一方权利的限制。因此,在权利与义务关系处理中,首先应该厘清的是教师具有批评教育权利,学生就具有接受批评教育的义务。其次,虽然《规定》以法规的方式明确赋予班主任批评教育权,但是鉴于目前新闻舆论的负面渲染、来自学生家庭的巨大压力、教师自我防护心理增强,许多班主任并不想行使这一权利,果真如此,那么批评教育权依然是形式上的权利。因此,只有使批评教育权既成为班主任的权利又成为其义务,才能为批评教育权成为明晰的教育权奠定执行上的基础。

另外,清楚规定批评教育权的行为规范,并以规章的方式确定下来,可以使班主任在行使“批评教育权”时有法可依。《规定》在确立教师批评教育权时可以借鉴规范性法规制定中的惯常做法,即清晰表明哪些批评方式是禁止的,如不得对涉及学生隐私问题进行公开批评、不得进行侮辱性批评、不得背后批评等;哪些批评方式是提倡的,如对发展性问题采取建议性批评的方式、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对哪些行为进行批评是必须的,如违道德的行为、危害他人身心的行为等。明确对不同批评对象的批评方式进行规定,不仅可以增加批评教育权的可操作性,也能够减少教师的心理恐慌和实际操作失误。

很多国家在法规制定中都坚持具体化、明晰化原则,增加了法规实施的操作性,值得我国修订相关法规时借鉴。韩国的《教育处罚法》,具体、明确地规定了惩戒的方法,例如,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对犯错误的女生打小腿5下,对男生打小腿10下等。由于这些规范的明晰性、可操作性,法规赋予了教师实实在在的、可以践行的权利,有助于保护教师的教育权和学生的发展权。

为了提高批评教育权的明晰化,还可以尝试依

据学生不同的问题行为、相应的批评方式、批评场合、影响范围等因素构建规范性批评建议。规范性建议可涉及批评场合、批评对象个人特质、批评对象问题特质、批评形式等方面(见表1)。

最后,真实的批评教育权需要有明确的批评教育权运行机制。规范的运行机制可以降低运行风险,提高批评的实效性。例如:批评责任认定机制,厘清哪些问题是需要批评、应该批评和必须批评的,明确批评的责任人、批评对象和方式,做到有规可循;批评责任追究机制,对批评失当、批评过度及应当批评不予批评所产生后果的应追究相应责任;批评不当申诉机制,明确批评对象对批评形式、批评后果持不同意见的申诉机制以及批评责任人对自己行使权利中遇到问题的申诉机制;批评权力监督机制,成立由学生代表、家长委员会、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批评教育权监督委员会,有效监督权力滥用和渎职行为等。

总之,具体的、可操作的、有规可循的批评教育权才是明晰的、真实的批评教育权。

三、制度化的“批评教育权”是可践行的教育权

如何让《规定》赋予班主任的权利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批评教育权”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根本是必须使批评教育权制度化。

批评教育权的制度化就是要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秩序化的批评教育权系统。首先,要组建稳定的批评权利责任人系统,改变只有班主任具有批评教育权的片面做法,把批评教育权赋予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全体教育责任者,使每个教育者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责任,充分承担起这份责任,构建由班主任、科任教师、生活教师、教育(务)处主任、校长构成的立体化的批评教育人员体系,使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要构建系统化的、层次分明的,由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组成的政策制度,以保证批评教育权的有序落实。例如,制订《教育惩戒条例》《学校教育环境维护规则》《学生违纪行为惩处章程》等系列化法规体系,形成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不同程度批评教育及教师权利保护的相对完善的法律条例,一方面营造教师对学生发展要负责、敢负责、能负责的工作氛围,一方面保证因材施教的实现。最后,要建立服务于批评教育权运行的保障制度,无论是从政策制定到评价考核等教育内部系统协调,还是从社会氛围营造、舆论导向引导等外部系统创设,都要形成对影响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敢负责、要负责的责任人批评教育权保障制度,以实现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监督、规范和保护,从而达到人员系统、政策系统、保障系统的全方位协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制度化,使“批评教育权”成为可践行的教育权。

第5篇

批评技巧 鼓励教育 教育经验

谈起批评,无论领导、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没有人不会感到头痛。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大多经不起批评。近几年,因教师批评而引发的学生出走、弃学甚至自杀等过激事件时有发生,致使部分教师“谈批色变”、“望批生畏”。再加上“愉快教育”“鼓励教育”等模式大力倡导,体罚、心罚等行为的严厉禁止,似乎教育中,对学生不能批评,一批评就担心出事故,担心被扣上体罚学生的帽子,于是很多老师小心地“伺候”学生,但求相安无事。结果呢?因为没了批评、没了惩戒,事情不是少了,反而多了,情节、性质反而更严重了。我想,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是应多提倡,批评的教育方法也应该合理使用。不能因为出了些事故,就因噎废食,封杀批评。只是再也不能用暴风骤雨般的训斥来批评学生,不能毫无原则地滥用批评,要认真审视、慎重对待批评,要讲究批评的技巧。我相信恰如其分的批评,不仅能让学生改正错误,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还能增进师生感情,从而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那么,教师如何讲究批评的技巧,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呢。以下是鄙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正确理解批评的含义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正确理解批评的含义。奔着教育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批评既然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应如此。批评不是解恨发泄,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扫除障碍,而是为了学生更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唤醒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批评应该像和风细雨总是包含着让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只有班主任以真诚的态度,把对事情的真实感受想法真诚坦露给学生,使学生理解,才能唤起被批评者的真挚感、亲切感和信任感,才能打动对方,感召学生,从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二、批评应该体现情感性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学生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是由于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宽容、尊重、并赏识学生,是学生产生了积极地情感体验,使其深受感动并积极地认识到自己错误,这样的教育方法与书中所讲很是相似。作为教师要能够宽容学生的错误。这种包容是呵护而决不是放纵,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原谅孩子目前的错误,用发展的眼光相信孩子今后的优秀,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学生现在需要我们的帮助和理解。如果你怀着这样一种心态去面对学生,我想那些指责的话,那些伤害学生尊严的话是不会出现的。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来帮助他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惩罚他的。一般学生犯了错误后,已经心里很不安,心情紧张,如果教师还气势凶凶,一副兴师问罪、大堂审讯的样子,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摧残。可能他们从此不敢再犯了,可从此,他们也失去了对老师的亲近。这是多么悲惨的代价。

三、批评必须合情合理

与教师相比,学生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由于年幼、经验不足、心理不成熟、认知能力欠缺等原因,容易受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对待。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容易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把工作、生活中的不悦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容易受到权威性观念的影响,期望学生无条件服从;或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依据自己以前对学生的印象加以判断,致使批评不合情理。因此,在教育学生时,班主任一定要客观地分析学生违规行为的性质、程度以及学生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情绪状态、家庭状况及具体的违规情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反省自己的错误,使之在受到批评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之情,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批评必须注意言辞

第6篇

摘 要:美术批评在美术教育领域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它与美术理论、美术史一齐构成了美术学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美术批评教学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也有重要价值,对提高美术创作质量和美术教育的质量具有其深远意义。

关键词:美术批评 美术教育 审美价值 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美术批评,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或价值判断。美术批评是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揭示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同时也是对美术欣赏这一审美过程的深化。一般说来美术批评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的一种直觉反应和主观感性活动,但同时它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具有沟通、协调创作与欣赏者关系的功能,通过辨别美术作品真伪,以提高美术创作质量和观众审美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的艺术欣赏水平。

美术教育与美术批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美国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不无起着启迪意义。他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由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且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为主,促进学生、扩展其艺术知识面,并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力、视觉艺术表现力,以此来更有效、更立体地表达其思想的能力。因此,美术批评应当是学校美术教育中高层次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美术批评在美术教育学科建设中地位

美术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20世纪90年代被正式确立。关于美术学学科研究的框架,一般认为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批评三大部分。美术学以美术史为中心,美术理论与批评为两翼的美术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领域。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美术理论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而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因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反之美术批评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就目前美术学的整体系统而言,长期以来对美术史、美术理论的研究已奠定基础,并卓有成绩,相对地对美术批评学则一直缺乏认真的建设和研究。美术批评学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里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建构,与实践领域关系密切。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寻找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今天,美术批评应该是一种独立的、自觉的、当代的文化力量。我们加强美术批评学科化建设,强调美术批评和艺术教育、普通教育、大学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加强批评对艺术教育、普通教育的渗透,让美术批评在艺术教育中成为非常重要的命题之一。

二、美术批评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价值

我国长期以来的美术教育现状是:追求“技术至上”,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带有两极化倾向。站在理论的立场上来看,教师过于“重技轻道”,从另一侧面看,又不满意理论家们的“重道轻技”的态度。美术学研究不仅针对美术存在本身,还要关注美术活动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的可能,美术批评便具有监督、促进机制功能,除了对美术创作有准确的判断外,促进美术实践的正常、健康发展,对美术创作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美术批评教学是极有活力、极为开放的活动过程,教师是艺术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也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艺术作品自由进行审视评论,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从狭义上讲,美术批评就是美术欣赏与评价,美术批评不同于美术鉴赏或欣赏教学,其教学功能是分析、评价艺术制作的背景与过程,作品的内容、形式语言及优劣等。美术批评是美术欣赏的深化,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性质上的不同,欣赏是基于个人的审美需求,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欣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获取多种功用。而批评虽然也渗透着批评者的主观意识,但其目的却不是单纯地表述个人的具体的审美感受,要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论分析、揭示出作品或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这一特点决定了美术批评一方面通过批评沟通与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同时美术批评发挥的鉴别艺术作品真伪的作用,从而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的欣赏水平。

其实,美术批评重视的是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觉感受、真实情感和不同意见的表达及碰撞。这应该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束、无偏见的探索,是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自我实现。而理解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的真正含义正是通过体验超越现实,重建心理结构。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美术批评的实质,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实践,以及深刻地感受和准确地把握作品为美术批评的出发点,来遵循美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美术批评体现出自身的理论价值,才能发现和解决美术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达到美术创新价值的目的,继而推动美术创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琢.从“美术”到“艺术” [J]. 文艺研究,2008.

[2] 邢莉.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

[3] 吕澎.20 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幼儿的教育既是启蒙教育,也是帮助幼儿迈好人生第一步路的爱心教育,“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支持等。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心理健康中最宝贵的营养素。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人总有犯错的时候。对远未成年的幼儿来说,很多时候,他们还分不清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只是凭感觉行事。所以在开展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对幼儿的思想、言论、行为等做系统客观地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教育与引导,可以及时帮助幼儿建立起健康的思想观、良好的交际观、积极的人生观。特别是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对幼儿的教育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尽可能减少对幼儿采取批评教育。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批评作为教育形式的一种,对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批评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合理,通过批评是否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大量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对于表扬,学生乐于接受,而批评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也就是说,教师的批评往往很难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批评的教育效果,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呢?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三个环节:

1.把握批评时机。在对幼儿进行批评之前,应慎重考虑进行批评教育是否适时,这是开展批评教育的关键所在。有些教师觉得当孩子犯错时,就应该有错必纠,认为即时批评能使孩子把过错和愧疚联系起来,加深对过错的记忆和认识。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而易举地批评幼儿,如:不宜在一大早就批评幼儿,这样会影响幼儿一天的情绪及行为表现;不宜在幼儿快要回家的时候批评幼儿,以免使家长产生误会,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整天不开心,从而影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小朋友有了错误后,我们应该区分错误的性质,找最合适的批评时间和地点,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

2.把握个体差异。新《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位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行为表现及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幼儿。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存在着差异,而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幼儿间的这种差异。此外,批评是一门艺术,批评要找准切入点,我们还应根据不同性格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如对于有惰性、依赖心很重的幼儿,批评时理应措词尖锐,语调激烈,但又不能讽刺挖苦,肆意辱骂;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幼儿,批评时对错误不应“和盘托出”,而是逐步传递出批评信息,使对方逐步适应,逐步接受;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动的幼儿,应以商讨的方式,平心静气地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批评意见;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幼儿,批评的时候最好以提问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幼儿自然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逐步加以克服、改正。

3.把握事因原委。幼儿犯错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年龄特征影响,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尤为明显。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模仿、尝试和练习,这正是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必由之路,而在模仿、尝试和练习过程中,幼儿往往会无意识地犯错误,对于幼儿而言,即使是错误的尝试也会为他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这时,作为教师应从幼儿立场出发,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先弄清事因原委,然后再对幼儿采取行之有效的批评教育。如果不弄清事因原委,盲目地批评或是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动,这也不准,那也不行,无形中就削减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和兴趣,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和大脑,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与展现。

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我们善用批评,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正确地运用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而且还能及时起到警示作用,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1.增强了幼儿的是非观。经过几次经历后,幼儿更加明确地意识到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而且,幼儿还会把自己正确的想法灌输给同伴,使更多的幼儿得到启发。

2.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每次批评过后,笔者对孩子的做法是“雨过天晴,感情依旧”。如午睡时仍旧可以亲亲他,穿衣服时仍旧可以摸摸他的头,冲他笑一笑,和他说说话等等。这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应受到批评,但老师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老师仍旧一样的爱他、喜欢他,就这样,师生之间的情谊就更浓了。

3.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而且,他们也难以正确面对挫折。由此看来,让孩子在幼儿时期适当地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当然,批评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只要明确这一宗旨,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善于疏通、把握幼儿心理,巧妙运用批评表扬,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就能在批评的同时,培养出幼儿健康的思想观、良好的交际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直接批评;间接批评

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现代化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爱心实施微笑教育。然而微笑教育不是万能的,有时对学生施以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挫折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校教育中,部分教师坚信“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人才”,于是时时刻刻盯着学生,强制学生按指定的路线走;成天板着面孔教训人,当学生稍有冒犯时,便威严相加、声色俱厉。这样只会使学生敬而远之,在某种程度上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它是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为代价的。尽管教师用心良苦,学生也不能领会其良苦用心。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因素,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会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身体条件以及家庭背景等有所偏袒。

二、素质教育下直接批评

直接批评即直呼其名或直言其事。这是一种极为严厉的批评。教师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和教师当面顶撞,致使课堂中出现尴尬场面。因此,一般不宜采用。教师即使不得不实施这种批评时,也应注意三点:

(1)把握准事实根据。直接批评的对象都是调皮学生。这类学生对老师的批评都有一定的心理戒备。因此,老师绝对不可贸然行事,事前必须将学生违纪情况调查清楚,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绝对不能将学生的错误夸大或带有主观臆测成分。教师若批评学生不公正,不能一视同仁,甚至错怪了学生,就容易引起W生的不满,进而顶撞老师。

(2)寓心诚于语善之中。批评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刺激,直接批评对于被批评者本身就是一种刺激。老师若再语言尖刻,态度生硬、粗暴,对学生批评过火,或者不看时机、不分场合地批评,让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诚意,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把心诚寓于语善之中,把“苦口良药”做成糖丸胶囊,让“逆耳忠言”变得顺耳些,能造成一种热烈亲切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接受批评。

(3)尊重被批评者的自尊心。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因人施教。切中其思想要害的批评,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选择有利于学生悔过认错的教育时机,采取和风细雨、以理服人的方式,耐心细致地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在自我愧疚、自我谴责的心态中接受教育和改正错误。

三、素质教育下间接批评

间接批评即不挑明事情端倪,委婉地针对学生的不良表现进行劝导。间接批评有两种形式。

(1)暗示批评。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准确适度地使用暗示批评,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暗示批评常用的方法有:①对比反衬式,通过表扬大多数学生的优点,映衬出少数学生的缺点,造成积极进取的心理气氛,促使少数学生改正错误;②激励鼓励式,肯定学生的某一方面,以此作为突破口,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是一种寓批评于激励之中的批评方法;③旁敲侧击式,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直接点出来,只从侧面敲击,使其注意。巧妙地运用这种批评方式,触动学生的“兴奋点”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常说的“响鼓不要重锤”就是这种批评方式的典型运用。

(2)对比批评。通过比较,形成鲜明对照,打破心理平衡,使学生在联想中增强自我意识。对比批评主要有两种方法:①反面引例,正面批评。引用报刊上的反面典型,认真剖析其错误的根源和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正面批评,使学生产生心灵震动;②正面引例,反面批评。这种批评更适用于爱面子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批评方式主要使其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产生相形见绌的心理效应,收到批评教育的良好效果。

总之,我们并不一概反对服用“苦口”的“良药”,对一些特殊学生,还非得用“苦药”;我们也并不主张根绝一切“逆耳”的“忠言”,对某些头脑发热、易于冲动的学生,须用一些逆耳的话,触及灵魂,恢复理智。但无论哪一种批评方式,都要适时适度。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清楚和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努力追求批评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张 婷,张灿灿.第一线老师的“批评经”[N].中国青年报,2001-04-17.

[3]王德春,等.神经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9篇

摘要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应以人为本,讲究艺术性。艺术化的教育批评,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是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 教育艺术 方式 教师修养

陶行知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最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曾指出:“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要实现这一点,靠的不只是教师的学识,还要靠教师的精神面貌、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天天与学生打交道,可以说每天都要批评学生。对学生的批评是一门艺术。怎样按照陶老的思想,掌握好这门艺术,使我们的学生“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路上走”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实施批评,就是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促进他们改进自己的言行,并在以后不断改进、完善自己,走向成熟。批评学生的本质应该是爱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负责。教师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法,以达到好的效果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值得我们深究。

首先要准确恰当,言之有理。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不能压服,只能说服,不能专制,只能讲道理。批评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既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草率从事,要认真对待,抓住要害,触及灵魂深处。既要讲原则,又要讲团结,既严且慈,刚柔相济,言之有威。教师在说理方面,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像上课那样认真备课,深思熟虑,然后找到一个最适合该学生独特个性特征的切入点。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在批评错误的同时要表扬优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优点视而不见,没有说到要点上,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缺乏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造成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失去自信心。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是个人形象的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批评学生是为了帮助教育学生,是为了把他们身上的各种优点和长处都充分地发挥出来。那种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会伤害师生感情,而达不到批评的目的。批评是为了使学生提高觉悟,认清是非,变得更有修养。可当教师在批评时缺乏道德修养,怎么会让学生有道德修养呢?所以,我们批评学生时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语言行为给学生作出榜样。如孔子说过,为政与施教一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老也强调正人必先正己,他指出:“盖己立而后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批评的语言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使是最严厉的批评,也要使学生受到文明的教育,切不能用不文明的行为来教育学生。

批评更要分场合,择时而行。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不要当着他人的面提出批评,免得使对方受自尊心的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批评教育学生应该找一个适合的场合进行谈心,可以于走廊阳台旁,校园小道上,花圃旁,还可以在上放学的路上……另外,把握最佳时机也很重要。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产生需要时,我们再进行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很可能效果不理想,甚至事与愿违。孙子兵法上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在学生情绪激烈或者敌对对,不宜进行批评教育,而应该耐心等待,人为创造一个缓冲阶段,进行“冷处理”。

老师要尽可能从侧面间接批评学生,措辞要含蓄、委婉。学生也都有对错的观念,做错了,他一般情况下应该已经很内疚了。这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严厉批评,从心理上来说,学生会更加内疚,会去尽力做得更好。相反,不顾及学生的自尊,态度生硬,学生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于错误明知故犯、自暴自弃,这就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了。再者,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把握原则,注意尺度,本着“就事论事、平等信任、以理服人”的原则。

批评学生,也要注意自己的心情。多年的教育工作,我见过师生激烈的对峙、冲撞的场面,有的还酿成了悲剧。很多都是因为老师批评学生时自己的心情不好导致的。因此,我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坏心情使豁达的老师失去可宽容的美德;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丧失理智,容易造成不良后果;让老师树“敌”太多,失去大部分学生的支持;造成情绪污染,影响学生的心情,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导致恶性循环,使师生关系越来越坏。可以说心情不好时批评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它让批评这把教育者手中的利器成了双刃剑,伤了学生,也伤了自己。因此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应尽量避免这种无效的批评。

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表扬,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这是人之常情。没有人愿意失败,愿意长期被人批评。因此,批评学生时,不能只盯着缺点不放,似乎是一无是处。应该看到无论任何人总是有一些优点、长处的,成绩差的可能体育好,不守纪律的可能头脑灵活,要在批评中适当表扬,把批评和表扬结合起来。人听了表扬后的批评,更容易接受。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应以人为本,讲究艺术性。艺术化的教育批评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是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它更是一只号角,让“忠言”不再逆耳,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育效果,催人不断奋进。但愿我们每一位老师能吹好这只号角,适时、适事、适人、适度、适情地批评教育学生,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10篇

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涌现出了大量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观点,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不知接受谁的观点好。不止一次去参加培训,专家们也各说各的观点。目前,在所有公开课中展示的无外乎鼓励,表扬,激励,孩子和老师的完美配合通常赢得了满堂喝彩。

在看不见的课后,真的一直是公开课中呈现的这样吗?其实我们有时会用到批评教育。如今批评孩子倍需小心谨慎,曾听到过教师批评孩子后,孩子想不开;还听到过母亲批评孩子后,孩子想不开离家出走;在网络上也看到一些孩子弑母的报道;最近还看到一位高三的孩子因为班主任没收手机而走上弑师的极端道路。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说不得了?孩子承受打击的能力怎么这么弱?诚然,有的教师把批评教育演变成体罚、侮辱学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些老师应该负法律责任。由于少数道德败坏的教师引起整个教师职业承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每每人们谈起批评,都会联想到谩骂、挖苦、殴打等方式,以及一些消极、有负面影响的事件来。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学生因教育所造成的矛盾冲突日日明显,渐渐的,批评教育退到了幕后。对于一些经常不遵守纪律,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藐视校规、老师的学生,给老师的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不说,有失师者的职业道德;说吧,万一造成不良后果,教师要承担后果。不少教师都有某些孩子惹不起的感觉。而在我国,也没有惩罚学生的相关规定,那么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就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重了出了差错吃不了兜着走。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在实际中,我也是如此实施。出来工作的前5年,一直担任一、二年级班主任,由于身材矮小,高年级的学生常常背地里笑话我。后来接手教五年级,在接手的第一天全校进行劳动,结果是我带的班级最糟糕,非但没有完成任务,反而把整个校园都闹翻了,大部分男孩子都在你追我赶。其中有几个男孩在四年级时经常不值日,老师也拿他们没办法。我一句话也没说,反而悠闲得看着他们,有的老师看在眼里偷着乐。下课时,我让全班都留下了,对不认真劳动的学生,特别是调皮有名的两位男孩子,我都严厉地批评教育了一番。至今,那第一天的批评教育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也一样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脑海里。第二天,全校只有我们班劳动,但没有人不认真。以后,每次大搞清洁、劳动,那几个调皮的男孩都是挑最重最脏的活干。后来和学生们一起制定班规,赏罚分明,班风、学风有了很大的转变。某一天,在街上碰到当时被我批评过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说:“老师,以前我们太调皮了。”其实,我在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些调皮的孩子,欣慰的是他们已经长大了,懂事了。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一直都一帆风顺呢?恐怕还可能遇到比批评更大的挫折。记得以前的老师教育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都怕孩子受苦受累受委屈。比如说军训,肯定是辛苦。有的家长很是心疼,都想呼吁不要了。我却不认同,军训就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形式。没有坚强的意志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社会?比如劳动,劳动最光荣。记得我们小时候就以能帮上老师为荣。可如今,由于一些老师运用不够恰当,劳动似乎成了“体罚”的一种形式。缺少劳动、缺少汗水的孩子一般比较娇气,容不得别人说不是,也容易养成好吃懒做的坏毛病。有的家长也不喜欢老师说孩子的不是。有的孩子在校被老师批评了,家长会找老师理论,找老师的麻烦。如果孩子做错了,老师不能说,不指正,那老师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这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可以说不堪一击。如果一个孩子,从懂事以来,从没有接受过含有批评成分的教育,一路来都是夸奖。那么这个孩子进入社会后,他需要这么做:无论什么事都要做得最好,得到大家的认同、表扬;或者,就算他做得不好,别人也不能来指点、批评他。其实,我们的成长需要表扬,同时也需要批评。

我所说的批评教育自然不是尖酸刻薄的挖苦、不是辱骂,更不是殴打。教师要恰当运用好批评的语言和语气,不能变成谩骂。批评教育应先指出孩子错在哪里,这样做造成的后果,以后可以怎么改正,怎么做。相关部门也应出台一些关于惩罚的法律法规,保护好学生不受伤害的同时,也要保证教师有一定的权利。有了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促使教育更完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各国的规定,比如:

韩国:韩国的《教育处罚法》,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规定十分详细而明确。

2002年6月26日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公布“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规定教师可以对违纪学生做出体罚。但它同时规定了实施体罚的程序:(1)实施体罚之前要向学生讲清理由;(2)实施体罚前对学生的身体、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必要时可延期进行体罚;(3)学生可提出以校内义务劳动来代替体罚;(4)体罚必须在有校监和生活指导教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美国:在美国一些地方,如果学生不努力读书,要判刑入狱,曾有7名学生因学业成绩差,被判刑坐牢两个月。同样是在美国,学生如果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

瑞士: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如果有人无故旷课,瑞士法院就要对他提出诉讼,因为学习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对旷课的学生,一般都要处以罚款。

这些规定都有相同之处,无非是为了孩子能念好书,做好学生应尽的义务――学习。 当下,我们禁止有任何形式的体罚,批评也慢慢不被大众接受,甚至不被允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我们能借鉴国外的经验,能制定出较好的相关法律,也许能更好地解决目前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因教育所出现的矛盾与问题。

第11篇

幼儿教育作为孩子接受集体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要做到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对孩子个性、习惯乃至心理都要兼顾,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日常保教时要及时地、经常性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但一味地表扬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无法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形成偏激的性格。教师在日常保教活动中,应怎样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批评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一、关注孩子心灵

我们面对的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很单纯,像是未经雕琢的璞玉。由于成长环境与家庭教育的不同,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鲜活性格。要想让孩子乐于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形成勇于承担错误、及时改正错误的良好习惯,教师必须了解孩子的想法,把握孩子的内心,让孩子自觉地愿意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孩子优秀的个性。

二、树立学习榜样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幼儿阶段正是孩子向别人模仿学习的阶段,孩子会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并进行模仿学习。教师应当明白自身也会出现失误,在这时,我们要为孩子做出勇于承认错误的榜样,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错了就要及时改正,教师这样做,孩子在以后的时间里会更加信任教师,也乐于在犯错时承认并改正错误。孩子虽然年龄小,思想也处于懵懂状态,但是教师要尊重孩子,放下身段,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孩子的诉求,和他们保持平等、信任的关系,与他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讲究批评策略

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低,单一对孩子进行语言方面的批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我们要讲究批评的策略,可以结合日常教育活动的进行对孩子开展批评教育。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的游戏,创编游戏故事,让孩子进行角色表演,在扮演故事的过程中体会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孩子大多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选取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如《狼来了》《不听话的小山羊》等,讲给孩子听,让孩子说一说听故事后的想法,强化孩子正确的思想行为观念,引导孩子慢慢养成勇于承担错误,乐于接受批评的良好习惯。

幼儿正确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关注与教育,孩子的优点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促进孩子更加进步;同样,孩子犯了错误,教师也不能姑息纵容,而是要及时进行批评指正,教会孩子正确地面对。

第12篇

谈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总是离不开表扬和批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不能进行批评教育。事实上批评同表扬一样,都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相融而生。然而,在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的批评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由于心理上受到刺激,产生对抗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要把握好尺度。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握批评的尺度呢?

一、教师的教育态度要亲切、平等

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学生犯了错误,都有改正缺点、争做好学生的愿望。此时,如果说教师采取居高临下,生硬指责,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是对抗行为。这是对批评方法的不满,不愿意接受。要使批评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注意批评的方式。教育时机要恰当,避开教师、学生最激动之时,说话的地点也有利于创造亲切和谐的气氛,不要在公众场合下教训学生,可找合适的机会和他们多交谈,最好是坐下来面对面交谈,使学生感到教师能与自己平起平坐,没有架子,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例如:有一次,我正大步走进教室准备上课,这时,教室后面一位学生对另外一个同学做了一个不雅的手势,嘴里还说着粗话。目睹这一切,当时,我真想当众揪他出来,扇他几耳光。但我马上冷静下来,像没有事情发生一样把课上完。课后,我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找他出来,当时他认为我一定会大声训斥他,或采取粗暴的行为对付他。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亲切地同他交谈,教育他在家里应尊敬生他养他的父母,在学校应尊敬教他知识、教他做人的老师,应团结同学,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听到老师讲得有道理,他也惭愧地低下了头,并连声向我道歉。

二、对犯错误的学生,要充满热情地去关爱、教育

学生从教师的爱中,可以感受到集体对他的评价,社会对他的期望,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豪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果说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同学们的友谊,心理就会感到压抑和痛苦。因此,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培养了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灭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老师,就是在他责备,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对于学生本人来讲,当他们犯了错误后,内心也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第一次犯错误,他们往往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们减轻内心的痛苦,但如果我们老师不心平气和地关心他,而是采用严厉的批评方式,就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降低教育效果,甚至有反作用。作为教师和班主任,我没有放弃对犯错学生的一次又一次的耐心教育,使犯错误的学生在关心、爱护中树立自尊,恢复自信。

三、学生犯了错误要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解剖,自我分析,自我反思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分析、自我反思的好时机。当问题出现时,老师先别急着批评学生。我们要试着冷处理,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让他站一会儿,冷静思考一下,错误在哪里?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现在的学生比较聪明,尤其是问题学生更聪明。他们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这时,老师再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就会更加深入地认识错误所在。

我曾经处理过一件事:一次课间,我发现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有关谩骂任课教师的语言,我了解到谁写的以后,把黑板字擦掉。这个同学得知我了解了这件事后,非常紧张,害怕。当时,我也十分气愤,但是我心平气和地对他说:“第四节课后找我,咱们聊聊。”第四节课后,他拿着检讨来找我,我问他为什么写这些话。他说:“王老师把自习课占用了,而且课外布置那么多作业,作业未完成又会挨骂,我没有休息时间,很生气,就写下这些话。”我听后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给他讲述了这位老师怎样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事迹。讲他有困难而不耽误课,讲他如何带病坚持工作,讲他对我们班的希望……我讲得很动情,他听得很专心。最后我告诉他,我当时很气愤也很难过。他低下头说:“我错了。”我对他说:“认识到错误,改了就好。”事后,他在周记本上写道:那天犯了特大的错误,我非常惭愧,为我所为而感到后悔。我原以为暴风雨就要来临,你会狠狠地骂我一顿,但却与我想的恰好相反,你用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我。这使我心中不好受。自责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占据我的心灵。我只要一有空,就会想到那件事,觉得自己千不该万不该这样做,我决心以后不再干这样的蠢事了。回想起那件事的处理经过,我没有过激的言辞,没有说教,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思考和自省,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用榜样的力量,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应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大部分同学向榜样看齐,借助榜样的力量来进行自我对照的自我教育。如去年我班里的小辉同学,他个子比较高大,性格像野马一样,经常欺负个子较小的男同学,惹是生非,叫别人的绰号,弄得班上的同学都对其意见很大。面对这种情况,我班会课上先表扬班上做得最好的小周同学,表扬他不但好学向上,而且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还经常性帮助同学学习。小周同学高尚的品德,使小辉同学相形见绌。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后来,我找小辉谈话,他还先提起小周同学,说小周是他学习的榜样。这样的榜样教育,是训斥、惩罚学生所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总之,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批评是必要的,但我们应适时巧妙地采用批评艺术,要适可而止,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引导他自我批评,也就是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