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

时间:2022-09-09 06:39:05

高中化学知识点

第1篇

氮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N,它的原子序数是7。氮是空气中最多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广泛,在生物体内亦有极大作用,是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化学氮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氮的知识1氮气

1.氮元素的存在

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它以双原子分子(N2)存在于大气中,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或总质量的75%。氮是生命物质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充足的氮肥使植物枝叶茂盛.叶片增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氮气的结构和性质

(1)物理性质

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稍小的气体,熔点为-209.86℃。沸点为-195.8℃,难溶于水。(思考N2的收集方法?)

(2)结构:氮氮叁键的键能高达946kJ·mol-1,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3)化学性质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代替稀有气体做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N2能与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是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②与O2反应

③与Mg反应

3.氮气的用途与工业制法

(1)氮气的用途:

合成氨;制硝酸;用作保护气;保护农副产品;液氮可作冷冻剂。

(2)氮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从液态空气中,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加以分离而制得氮气。

4.氮的固定

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氮的固定有三种途径:

(1)生物固氮: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化合态氮。

(2)自然固氮:天空中打雷闪电时,N2转化为NO。

(3)工业固氮:在一定的条件下,N2和H2人工合成氨。

高中化学氮的知识2氮的氧化物

(1)物理性质

NO: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有毒。

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

(2)化学性质

NO:不与水反应,易被氧气氧化为NO2。

2NO+ O2=== 2NO2

NO2:①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在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制取硝酸。

3NO2+ H2O=2HNO3+NO

②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一、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

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状态假设法

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3.过程假设法

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第2篇

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相比,在知识的难度与广度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在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上,与初中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初中学生刚进入高中都会不适应,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他们仍旧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由于初中方法大部分已经不再适用于高中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还有一些学生不适应高中化学课堂容量大的特点,对于很多知识不能够较快的消化.除此之外,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在内容上有时候不能够很好的衔接,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些都使得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初高中化学知识点梳理比较

初中三年级所学的化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实验仪器的名称等.初中化学一般比较重视定性分析,教师经常让学生将实验现象或者结论记住.而高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分析,不再是之前初中化学中那种浅显的记忆,而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由初中所积累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不断的延伸、扩展.例如:对于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初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将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记住,并记住实验的现象.而高中教师就会让学生在记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理解这个反应的意义,并会应用差量法进行定量计算.初中阶段的知识相对较少,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也能够应付升学考试,而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化学,这种方法不再适用于高中化学的学习.例如:对金属锂、钠等元素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如何存放.而高中阶段在记忆其物理性质的同时,要求会证明,在记忆化学性质的同时,要求会分析,并且要会从保存方法推断元素的性质.总之,初高中化学对知识点的要求不同,教师应准确掌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知识衔接,注重知识的比较,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教学建议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化学教师应熟悉初中化学所学的化学概念以及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初中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能够有新的认识.找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然后加以引导,注意减少教学的难度,让学生以理解为主.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由历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可知这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加难点.为了减少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难度,教师可先从初中所学的化合物知识以及涉及到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找到知识的延伸点.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是以得氧、失氧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在高中化学中,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只要存在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就很容易判断了.因此,熟悉初中化学中哪些知识点已经有所涉及,对初中化学知识所涉及的深度作一定的了解,以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更好的把握.只有对初中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快速找到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初中所学的化学往往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有些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总是假设在理想的条件下存在,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理想的条件.因此有些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成立的,可能到了高中就不成立了.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纠结于前后学习的矛盾,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的讲解.努力指导学生在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从旧知识中延伸扩展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告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初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分着学的呢?当时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说不能单独存在呢?这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进行回顾,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分析中明白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因此叫做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不同,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形成新的知识框架,更好的学习高中化学知识.

3.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教授化学时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将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再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例如:在学习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暴沸,教师可以让学生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对化学的感性理解.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时,由于初中阶段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化抽象为形象,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将原电池比喻成公交车,电子比喻成乘客,这样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就变成了乘客上下公交车的常见现象,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第3篇

“电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它既体现以化学学科为基础,又与电学等物理学知识相互渗透。“电化学”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综观近几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初赛)试题,可以发现电化学知识几乎年年出现,主要集中在电极电势概念的应用及新型化学电源方面。现将考查该热点的试题类型归纳如下:

1 电极的确定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1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书写及应用

第1题:设计出燃料电池使汽油氧化直接产生电流是本世纪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最近有人制造了一种燃料电池,一个电极通入空气,另一电极通入汽油蒸气,电池的电解质是掺杂了Y2O3的ZrO2晶体,它在高温下能传导O2-离子。回答如下问题:

(1)以丁烷代表汽油,这个电池放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该电池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负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固体电解质里的O2-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向外电路释放电子的电极是:_________。

(3)人们追求燃料电池氧化汽油而不在内燃机里燃烧汽油产生动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你认为在ZrO2晶体里掺杂Y2O3用Y3+代替晶体里部分的Zr4+对提高固体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会起什么作用?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

(5)汽油燃料电池最大的障碍是氧化反应不完全产生_______堵塞电极的气体通道,有人估计,完全避免这种副反应至少还需10年时间,正是新一代化学家的历史使命。

命题意图:联系实际考查原电池相关知识,即原电池电极的确定和书写,固体电解质掺杂的导电能力,能量的利用率等。

解题关键:本题中“燃料电池”在本质上属于原电池,故答题最重要的是在于找出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反应总方程式,再利用电极反应作出一些正确的判断。

解析:(1)2C4H10+13O2=8CO2+10H2O (必须配平; 所有系数除2的方程式均应按正确论)。

(2)O2+4e-=2O2-; C4H10+13O2--26e-=4CO2+5H2O;向负极移动(答向通入汽油蒸气的电极移动也得满分);负极(答通入汽油蒸气的电极也得满分)。

(3)燃料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答内燃机能量利用率较低也满分;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等,得分相同)。

(4)为维持电荷平衡, 晶体中的O2-将减少(或导致O2-缺损)从而使O2-得以在电场作用下向负极移动(表述不限,要点是:掺杂晶体中的O2-比纯ZrO2晶体的少)。

(5)碳( 炭粒)等。

1.2电解池电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第2题:气态废弃物中的硫化氢可用下法转化为可利用的硫:配制一份电解质溶液,主要成分为: K4[Fe(CN)6](200 g・L-1)和KHCO3(60 g・L-1);通电电解,控制电解池的电流密度和槽电压,通入H2S气体。写出相应的反应式。

已知:E[Fe(CN)63-/Fe(CN)64-]=0.35 V; KHCO3溶液中的E(H+/H2)~-0.5 V;E(S/S2-)~-0.3 V。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电解池的电极方程式及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解题关键: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利用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出构成电解池的阴阳极,然后根据电极方程式书写总方程式。

解析:通电后, 阳极反应: [Fe(CN)6]4- - e-=[Fe(CN)6]3-……①;阴极反应:2HCO3-+2e-=2CO32-+H2……②。①②相加得到电解反应式:2[Fe(CN)6]4-+2HCO3-=2[Fe(CN)6]3-+2CO32-+H2……③。即通电一段时间后,通入H2S前,电解质溶液中的成分已变为: [Fe(CN)6]3-、 CO32-、 K+、 H2等, 由于E[Fe(CN)63-/Fe(CN)64-]>E(S/S2-)>KHCO3溶液中的E(H+/H2), 所以有H2又有H2S时, [Fe(CN)6]3- 与 H2不能共存, [Fe(CN)6]3-与H2S也不能共存,[Fe(CN)6]3-先将H2氧化, 后氧化H2S。

(1)2[Fe(CN)6]3-+H2=2[Fe(CN)6]4-+2H+……④;又由于有CO32-存在时, H+不能共存, 故2[Fe(CN)6]3-与H2 之间的氧化还原方程式应写为: 2[Fe(CN)6]3- +2 CO32-+H2=2[Fe(CN)6]4-+2HCO3-……⑤

(2)当通入H2S后,[Fe(CN)6]3-也要氧化H2S: 涉及硫化氢转化为硫的总反应:2Fe(CN)63- + H2S=2Fe(CN)64-+2H++S ……⑥,同理,有大量CO32-存在时,H+也不能自由存在,H++CO32-=HCO3-,所以,通电后,通入H2S时,有硫生成的总反应式:2Fe(CN)63-+2CO32-+H2S= 2Fe(CN)64- +2HCO3-+S……⑦, HCO3-再去完成阴极反应,Fe(CN)64- 再去完成阳极反应, 故将③⑦相加后得:H2S=H2+S。

1.3充电电池电极反应书写及电解质溶液的判断

第3题:图1是一种正在投入生产的大型蓄电系统。左右两侧为电解质储罐,中央为电池,电解质通过泵不断在储罐和电池间循环;电池中的左右两侧为电极,中间为离子选择性膜,在电池放电和充电时该膜可允许钠离子通过;放电前,被膜隔开的电解质为Na2S2和NaBr3,放电后,分别变为Na2S4和NaBr。

(1)左、右储罐中的电解质分别为:

左:___________;右:___________。

(2)写出电池充电时,阳极和阴极的电极反应。

阳极:___________;阴极:___________。

(3)写出电池充、放电的反应方程式。

(4)指出在充电过程中钠离子通过膜的流向。

命题意图:该题考查的是大型钠离子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化学的相关综合知识。

解题关键:正确判断电池充、放电时的电极反应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放电时,Br3-在正极得到电子变为3Br-,而S22-则在负极失去电子变为S42-。

解析:1.由于在电池放电和充电时离子选择性膜可允许钠离子通过,又知道放电前,被膜隔开的电解质为Na2S2和NaBr3,放电后,分别变为Na2S4和3NaBr。因此,左、右储罐中的电解质分别为:左:原电池(+)极,发生还原反应: Br3- 3Br-,NaBr3/NaBr(只写一种也可); 右:原电池(-)极,发生氧化反应: 2S22- S42-, Na2S2/Na2S4(只写一种也可)。

2. 充电时相当于电解池,阳极:即原来的(+)极发生氧化反应, 3NaBr-2e-=NaBr3+2Na+; 阴极:即原来的(-)极发生还原反应, Na2S4+2Na++2e-=2Na2S2。

3. 2Na2S2+NaBr3 Na2S4+3NaBr。

4. 在充电过程中,Na2S4变为Na2S2,钠离子流向阴极完成还原反应,故Na+的流向为从左到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4题:镅(Am)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锕系元素。241Am的放射性强度是镭的3倍,在我国各地商场里常常可见到241Am骨密度测定仪,检测人体是否缺钙:用241Am制作的烟雾监测元件已广泛用于我国各地建筑物的火警报警器(制作火警报警器的1片241Am我国批发价仅10元左右)。镅在酸性水溶液里的氧化态和标准电极电势(E/V)如下, 图中2.62 V是Am4+/Am3+的标准电极电势,-2.07 V是Am3+/Am的标准电极电势,等等。一般而言,在标准状态下,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是氧化剂的标准电极电势大于还原剂的标准电极电势。

再者,由于AmO22+到Am3+的电极电势为1.68 V,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Cl-和刚生成的氢气,所以也不稳定,最终只能生成Am3+。

解析: 要点1: E (Amn+/Am)

要点2:E (Am4+/Am3+)>E (AmO2+/Am4+), 因此一旦生成的Am4+会自发歧化为AmO2+和Am3+。

要点3:AmO2+是强氧化剂,一旦生成足以将水氧化为O2, 或将Cl-氧化为Cl2,自己转化为Am3+, 故AmO2+也不能稳定存在。相反,AmO2+是弱还原剂,在此条件下不能被氧化为AmO22+。

要点4:Am3+不会发生歧化(原理同上),可稳定存在。

结论:镅溶于稀盐酸得到的稳定形态为Am3+。

3金属腐蚀及防护中的电子转移数与电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5题:某远洋船只的船壳浸水面积为4500 m2,与锌块相连来保护,额定电流密度为15 mA・ m-2,预定保护期限2年,可选择的锌块有两种,每块的质量分别为15.7 kg和25.9 kg,通过每块锌块的电流强度分别为0.92 A和1.2 A。计算说明,为达到上述保护船体的目的,最少各需几块锌块?用哪种锌块更合理?为什么?

命题意图:近几年电化学竞赛题已从传统的电极计算越来越偏向于科研及工业应用。因此,在培训竞赛选手过程中,充分研究解题方法和技巧不仅有利于得高分,而且会有助于得到正确的答案。

解题关键:本题的难点在于读懂该题的意思。

解析:首先,算出通过体系的总电量: 2×365 d×24 h・d-1×60 min・h-1×60 s・min-1=6.307×107 s;0.0150 A・m2×4500 m2=67.5 A;67.5A×6.307×107 s=4.257×109 C。

其次,计算总共需要多少锌。电子的量为:4.257×109 C/(9.65×104 C・mol-1)=4.411×104 mol;

锌量:(4.411×104 mol/2×65.4 g・mol-1)×10-3 kg・g-1=1443 kg=1.44×103 kg。

需质量为15.7 kg/块的锌块数为:1.44×103 kg/(15.7 kg/块)=91.7 块≈92 块。92块×0.92A/ 块=85 A>67.5 A , 电流强度可以达到要求。

需质量为25.9 kg/块的锌块数为:1.44×103 kg/(25.9 kg/块)=55.6块≈56块。

56块×1.2A/块=67.2A

选用较重的锌块更合理,因其电流强度较小,理论上可以保证2年保护期限,而用较轻的锌块因其电流强度太大,不到2年就会消耗光。

启示:根据电化学的有关知识设计的竞赛题是多年来命题的热点之一。由于电化学内容便于进行学科间的渗透,因此电化学作为重点内容之一,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是今后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的理想知识点。本文将近几年有关电化学的竞赛试题做了一些粗略分类,并不能覆盖电化学所有知识及题型,但只要掌握其基本规律,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求解自然就会胸有成竹,驾驭自如。

参考文献:

[1]马宏佳.高中化学奥赛试题评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91~92.

第4篇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 >4.4黄色

酚酞 <8.0无色 8.0——10.0浅红色 >10.0红色

石蕊 <5.1红色 5.1——8.0紫色 >8.0蓝色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

au3+ >ag+>hg2+>cu2+ >pb2+ >fa2+ >zn2+>h+ >al3+>mg2+ >na+>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

s2- >i->br–>cl- >oh- >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co32- + 2al3+ + 3h2o= 2al(oh)3↓+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

(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

(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2kcl +2h2o == h2↑+ cl2↑+ 2koh 配平:2kcl + 2h2o == h2↑+ cl2↑+ 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

(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

(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

(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pbso4 pbo2 +2e-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

负极:pb + so42--2e- = 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2e- = pbso4 + 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为:

阴极:pbso4 +2e- =pb + so42-

阳极:pbso4 + 2h2o -2e- = pbo2+ 4h+ + 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

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

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 、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 sic >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

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

mno4- >cl2 >br2>fe3+ >i2 >s=4(+4价的s)

例:i2 +so2 + h2o= h2so4 +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 、hf、ch3ch2oh。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

(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 等];

(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 (-38.9℃),;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是加成褪色、苯酚是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 ——4ag↓+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 (nh4)2co3+ 4ag↓+ 6nh3↑+ 2h2o

26、胶体的聚沉方法:(1)加入电解质;(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3)加热。

常见的胶体:

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9、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第5篇

一、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有气体参加、有气体生成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变化的反应中,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方向移动,反之亦然,注意,恒容时,充入不反应的气体导致的压强增大不能影响平衡。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二、化学平衡特征:

1、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继续进行。

3、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4、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是定量。

5、改变影响平衡的外界条件,平衡会移动,然后达到新的平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2.fe2+——浅绿色

3.fe3o4——黑色晶体

4.fe(oh)2——白色沉淀

5.fe3+——黄色

6.fe(oh)3——红褐色沉淀

7.fe(scn)3——血红色溶液

8.feo——黑色的粉末

9.fe2o3——红棕色粉末

10.铜:单质是紫红色

11.cu2+——蓝色

12.cuo——黑色

13.cu2o——红色

14.cuso4(无水)—白色

15.cuso4·5h2o——蓝色

16.cu(oh)2——蓝色

17.fes——黑色固体

18.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19.al(oh)3白色絮状沉淀

20.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21.cl2、氯水——黄绿色

22.f2——淡黄绿色气体

23.br2——深红棕色液体

24.i2——紫黑色固体

25.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26.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27.na2o2—淡黄色固体

28.s—黄色固体

29.agbr—浅黄色沉淀

30.agi—黄色沉淀

31.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32.so3—无色固体(沸点44.8度)

33.品红溶液——红色

34.氢氟酸:hf——腐蚀玻璃

35.n2o4、no——无色气体

36.no2——红棕色气体

37.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第7篇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点衔接;教学方式衔接;学习方式衔接

新形势下,优化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备受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瞩目与关注。众同仁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笔者不才,愿将自身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与归纳。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切实推动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一、吃透教材,做好知识点的过渡与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其在内容设置以及知识点的安排上也呈现不同的特征与风格。这就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师在高一新生初步接触化学这一学习科目时,不应当急于求成,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高中阶段化学所要学习与掌握的知识;而应当首先考虑以下问题: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已被学生有效掌握,哪些知识点虽然初中化学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学生并未真正了解透彻、灵活掌握,需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一步阐述与讲解;哪些知识点初中化学教材并未出现,高中化学教材却要求学生直接对其进行理解与掌握;……高中化学教师讲解具体化学知识点之前必须率先研究、吃透初高中两个不同阶段教材的体系设置,认真找出初高中化学知识的紧密结合点,做好学科知识点的过渡与衔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里有数,教有所依、学有所循,也才能真正为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更好展开以及学生实际学习质量的切实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应侧重于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过渡与衔接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并未真正发展成熟,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普遍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在这一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多倾向于沿用“灌输式”“注入式”的落后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以此实现对其的认识、理解与掌握;与此相适应,初中生也多固定于死记硬背、简单模仿等被动、单一的化学学习方式之上,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谈不上将具体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引申与扩展,进而逐渐构建成科学而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了。

同初中生相比,高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觉醒,也初步有了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与强烈欲望,此时他们对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强的厌恶及抵触心理,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分析与总结实现对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高中化学知识点从整体上逐渐呈现容量大、综合性强,抽象化等诸多特点,这些都要求教师不能再将教材上所罗列的知识点全都一五一十地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必须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整合能力等的科学指点与引导。

为此,要想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工作,教师必须侧重于自身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衔接与过渡。对此,我在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实践:

1.在高中化学第一节化学课上,我就向学生详细讲解了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本质区别

初中化学偏向于较为基础、较为简单的知识层次,知识点也多直观、立体而形象,要求学生只要能形成初步的认识便可;而高中化学不仅知识总量增多、难度加大,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与抽象化,而且要求学生必须真正深入知识点内涵之中,对其形成足够深刻的理解与灵活掌握,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现实问题之中,并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在此基础上,我则会教导学生要养成提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渐改变与有效迁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其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的切实提升与完善。

2.我还格外注重自身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整与完善,以期能同学生所习惯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良好的衔接,从而促使学生得以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到高中化学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针对高中化学理论性与逻辑型较强的特点,我会从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将高中化学知识点同学生的现实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这样便可带给学生最直观、最具体的感受,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我还会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学生真正视作“学习的主体”,在化学教学中留给他们足够独立思考、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有效扭转教师“灌输式”尴尬教学状况的同时,真正促进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升华与完善,也进一步促进其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化学知识迁移能力等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与过渡工作,这样才能切实为学生高中阶段化学科目的更好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也才能真正从整体上保证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及实际质量。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 教学质量 提高方法

化学是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一门科学。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换的桥梁,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沟通情感的好方法。所以,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现如今高中化学课堂面临的问题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死板僵化。

现如今,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太过于死板,并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老师只简单地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并且遇到对于课本知识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仍然是一带而过,比如:Fe的一些反应涉及化学物品过量与不过量的问题,Fe与过量的稀硝酸和过量的Fe与稀硝酸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产物一样,但是产物量不一样,也就需要老师讲明白,而不是只让学生单纯记忆并不加以理解,这样的化学课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高中化学课堂不能将课本知识化繁就简,不够生动,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会造成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成绩越来越差。

2.高中化学课堂不注重实践。

高中化学是一门需要将知识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但现在很多高中老师并不注重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变差,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化学实验是老师进行化学课堂知识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有一些知识的传授需要结合实验现象进行教学,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会发生什么现象?铁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怎样一连串的化学反应,颜色变化?这些都是学生需要通过亲手操作看到实验现象之后巩固的一些重要化学知识点。但是现在的高中化学课堂却只注重知识点的教学,不注重实验,使学生对重要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不断弱化,动手实验操作能力普遍下降,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有些化学知识点只有亲自动手操作了,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整个化学反应的进行。

3.忽视课堂互动教学。

很多高中化学老师存在“以老师讲、学生听”的错误观念,忽视了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互动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更快地加深对化学重点知识的记忆。但是,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将复杂的课本知识僵硬地传达给了学生,不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和理解,不去探索可以怎样更好地教学,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互相反问,举一反三,比如:二价Fe与O2会发生反应,那三价Fe会不会也能与O2反应呢?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出知识点,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很大的惰性,对老师产生依赖性,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二、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加强互动教学。

在讲授知识点时,老师应该用反问互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在讲授铁的一系列反应时,老师可以先举一个例子,铁可以与氧气反应,然后问:学生以此类推的话,铁还能够与哪些气体反应?铁是否还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等等。老师用这种反问互动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出要讲的知识点,而不是老师自己把要教授的知识点直接教给学生,这样效果不好,并且学生记忆不深刻。老师应该用这种反问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重点记忆知识点等。这一方式也需要老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知道就哪个知识点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怎么引导学生按着自己的逻辑一步一步想下去,琢磨出自己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如:金属单质Cu与O2反应,生成CuO,CuO能再与O2反应,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前期备课等,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负责,为学生负责。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与化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在一些化学实验现象明显的地方加入简单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比如: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粉末生成。实验简单易操作且没有危险性,这样涉及重点知识的简单实验就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知识讲解操作,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在旁边进行指导,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地记忆化学知识点,使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实验操作两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化学学习素质,激发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化学成绩稳步提高。老师一定要在进行化学授课时确保所做实验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3.使化学课堂生动化,引入游戏教学。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老师死板地讲课,学生在下面不明所以地听课,而是要生动教学。比如:在老师讲完所有的知识点以后,老师可以设置游戏:传递粉笔等,传给哪个学生就让哪位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或者个别知识的背诵等。这种游戏教学法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记忆,而且使高中化学课堂变得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如金属单质Cu,Fe,Al这些具有多种化学反应的物质来说,更应该通过这个游戏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巩固。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堂现如今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老师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去探索、去解决。高中化学作为全国高中生统一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需要学生的熟练掌握,需要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应用。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迫在眉睫,需要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及教学方法储备,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为目的,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庆苓.高中化学探究式课堂的构建及应用[J].网络财富,2010(13).

[2]杨爱红.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1(04).

[3]冯峰.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的探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5).

第9篇

摘要:在新版的化学教材中,有机化学的知识被分离在了必修2和选修5当中,在知识点的介绍上显得很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的难度较大,本文针对此介绍一种依托于教材章节分布,对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进行知识网络的搭建,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牢固的掌握高中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网络;学习方法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但相对分立的知识点学习记忆的难度明显高于成体系系统的知识网络,所以,如何对已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整理成知识网络体系,一直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而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其包含的知识点在高中化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根据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有机化学部分除了作为必修部分的考点,还作为选考内容的两大模块之一,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模块进行考试。而高中有机化学部分相对于无机化学部分的知识网络脉络更加清晰,有机物种类明确且相互有密切联系,在搭建了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后,对解决高中有机化学的高考题,应该已经有比较大的把握。

1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的构建

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的知识分立在必修2和选修5两本教材中,而在必修2中给出的知识点少,主要属于介绍性知识,不能依托于此构建知识网络,只能进行分立知识的记忆,在正式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将这些相对分散的知识点补充进去。因此,构建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更多的依托于选修5。

1.1网络知识节点: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在第一章先给出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对有机物的类别和官能团进行了介绍,此时将有机物分为烃和非烃。烃分为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非烃则依据官能团进行分类,主要的类型如下:实际上,根据后面的学习可以发现,有机物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能团的影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加直观的学习,可以先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合物,教材中绝大多数反应式采用的有机化合物都是包含2个碳原子,所以,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可以先采用乙烷及其衍生物代表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以这些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作为网络知识节点,现在各个知识节点处于孤立状态,同时包含的内容非常单薄,需要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所需的内容对知识节点进行丰富补充,并形成连接知识点的线条,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1.2知识节点的内容补充和网络线条的搭建:在上一节中根据第一章节的内容,以有机物类别作为知识网络的网络节点,本节中进一步根据后续章节中的内容对知识节点内容进行补充,以及构建连接知识节点的线条,主要需要把握的是不同有机物类别的特殊性质,和相互转化的反应类型及对应的反应条件。如果说选修5的第一章是对高中有机化学的基本介绍,供学生提炼出一个个知识节点,那么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内容,其实都是对于第一章所提到的知识节点的内容补充和网络线条连接。这三章的内容分别介绍了不同的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化学性质,还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以课本第二章第一节为例,在这一节中介绍了三种有机化合物:烷烃、烯烃和炔烃,还有三种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聚合反应。其中取代反应连接了烃类和卤代烃,加成反应连接了不饱和有机物和饱和有机物,或者不同不饱和度的不饱和有机物,聚合反应是属于不饱和有机物的特殊反应。根据这三个反应,可以将第1节中的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及有机聚合物联系在一起,主要脉络是烷烃烯烃炔烃的衔接。对知识节点的补充中,重点在于其具有的特殊性质和其涉及到特殊反应。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醛这一部分中,醛所涉及的特殊反应有银镜反应和与新制Cu(OH)2生成Cu2O红色沉淀,这在高考中都属于标志性的破题点,解开这一环后,根据有机知识网络,基本可以推导出前后涉及到的各个反应以及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也需要注意“将知识读少”,比如在学习芳香烃和醇\酚这两节时。根据历年有机化学部分的高考题,芳香烃在大题中通常作为R-基存在,即作为有机分子中除了官能团剩下的部分。故而在搭建网络时,在明确酚类和芳香烃的特性后,不妨将芳香烃作为一个单纯的R-基看待。在不涉及到芳香烃和酚类的特殊性质时,作用普通的烷烃烷烃知识节点看待。

2总结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目录与第一章的内容,这两者中直接反映了编者本人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网络的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基于此脉络进行搭建。学习过程中以第一章给出有机化合物种类为知识节点,通过后续章节的内容对知识节点进行补充,同时将不同种类的有机分子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类型连接成网络,两者相互促进学习,以整体的形式进行记忆。在完成对于自身的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的搭建后,可以发现高考有机化学题的变化范围总是脱离不了这个网络,其有机化合物反应的前后变化都遵循着一定规律,只是在R-基上会有些特殊变化,在把握这一点后,学生在面对高考有机化学题时能快速,正确的得到答案。

作者:王轶超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高考;实验试题;特点

G633.8

化学和实验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化学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在化学中则表现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使得实验成为高中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高考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实验试题也成为高考中经常出现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2016年我国各省市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教师和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一、2016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特点

如表1所示为2016年各省市高考理综化学实验试题统计报表。

综合2016年各省市高考化学试卷,可得出化学实验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题型和历年差别不大,且分值所占比例较高。纵观2016化学高考试卷可知,实验试题一般都以选题题、填空题为主的形式出现,综合考察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相关知识的掌握。而随着对化学实验重视程度的提高,化学实验试题分值比重也开始增多,有些地区甚至达到了30分,占总分值的将近1/3,较重的分值也体现出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考察知识点多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为主。从考察知识点可以看出,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侧重于对学生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考察,如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特性、溶液配置、物质制备等,涉及知识面较广,全面综合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3)选材多以人们生活情景、实际生产为主,考察了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很多化学实验试题出题过程中都将情景和人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河南卷22题是对二亚硫酸钠这一还原剂的考察,题目中指出这一还原剂在印刷业中的重要性,使得该题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同时也对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的结合能力进行了考察。

二、2016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启示

根据以上2016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特点可得出以下几点提示,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1)教师应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化学知识学习中,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抽象的化学知识,使化学知识显得生动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基础知识的印象。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实验应贯穿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将实验教学融入到化学授课中,培B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动手创新和独立探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学习中依然以教材为基础

2016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涉及范围较广,立题较为新意,由此可以看出高考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且并没有以传统的“热点”问题为主,考察范围随机性较强。但不管实验试题以何种形式出现,考察何种知识点,都是以教材为主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和教师应注重教材的学习。

(3)注重化学实验和生活的紧密结合

2016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出题中多以生活场景为主,鉴于此,教师除了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外,还应将化学实验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化学实验和当前的热点话题和问题等结合在一起,使化学真正源于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和生活、环境、技术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充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来,以此提高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中对化学基本操作的考察较多,很多省市都涉及到这一知识点的考察。这一知识点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实验中。

综上,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并立足于教材,提高对化学实验的重视,进而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为学生牢固掌握各种基础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困生;转优;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61-02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不仅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提出了要求,随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知识点难度的不断增大,部分学生出现了化学学科学习困难的现象,最终成为化学学困生。学困生的出现不仅给学生的学科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且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

1.导致高中化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为了找出能够帮助高中学生走出化学学科学习困境的方法,首先应该对导致学生化学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有效的转优策略,实现化学学困生转优。

1.1 难以及时适应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初中阶段学生就开始进行化学学科学习,一般在初中三年级开设化学课程,一些学生会出现在初中阶段能够有效的进行化学学科学习,而在高中却难以有效进行化学学习学习的情况,导致该种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难以及时适应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点难度增加,知识点数量增加,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简单的学习就能够掌握的知识点,进入高中阶段需要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掌握,而学生如果难以及时适应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特点,就会出现掉队的现象,在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多,最终成为化学学困生。

1.2 不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进行一些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知识点的记忆方能学好该学科,而在学习一些学科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相关定理与定义的灵活应用才能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化学学困生引起了高度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导致化学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难以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虽然学生能够熟练的对知识点进行记忆,然而遇到具体的问题不能通过灵活应用知识点加以解决,使学生的学科学习变得十分困难。

1.3 学习过程中思考不足。导致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进行的思考不足。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解决的化学题目,不可能直接得出最终的结果,需要学生进行简单或者较为复杂的思考,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而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考不足,对于一个化学题目,不能耐心的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自然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思考不足的现象,不仅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获取,更影响学生对化学题目的解答,给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1.4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加以解决。之所以会成为化学学困生,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点难以有效进行应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点。学生一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往往会出现放弃心理,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出现逃避心理,这导致学生的知识盲区不断增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进而影响学生有效引用知识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进而给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

2.帮助高中化学学困生走出困境的有效措施

为了有效帮助高中化学学困生走出学习的困境,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导致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2.1 教师引导学生及时适应高中阶段的化学学科学习。针对学生由于难以及时适应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而出现的学习困难现象,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教师应该明白哪些学生属于化学学困生,再对导致学生出现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因为不能及时适应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学困生归为一组,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基础上,使学生及时克服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引导学生走出化学学习的困境。

2.2 提高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的能力。针对由于难以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而导致化学学科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练习的机会。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之后,可以及时提供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学生及时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对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3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针对由于在化学学科学习过程中思考不足而导致化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思考的机会。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的思考结合起来。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布置一些有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既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下工夫,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更好的在化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第12篇

在当前知识创新的背景下,企业很难在内部获得创新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因此需要在整合自身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部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知识并进行商业化应用;而高校与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为企业吸收外部知识提供了潜在来源。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当今企业创新的重要形式[1]。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模式,是以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为创新主体,通过知识转移实现各创新主体资源共享、知识增值,是整合各主体创新资源的最佳途径[2]。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实现商业价值[3]。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对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显著[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Siegel等认为,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是将大学科学知识向企业转移,这种知识转移既有利于大学、企业资金的增加,又有利于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原长弘等也认为,产学研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组织间的知识转移,主要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创新知识向企业转移[6]。王艳等根据知识本身的特性研究了产学研知识转移的模式,将其分为显性知识主导下的技术转让与协作模式、显隐知识共同协作下的契约联合模式、隐性知识主导下的产学研集成一体化模式。刘岩芳等构建了产学研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研发新知识、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知识转移,企业接收知识并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商业化利用[7]。林莉等通过对产学研联盟中的大学成员及企业成员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知识本身特性、知识供方、知识受方、文化及信任都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其中大学作为知识供方的知识转移意愿非常重要,而企业作为知识受方其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较大。孙卫等运用SEM实证检验发现,组织学习能力、成员互动性、自组织性对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知识输出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直接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转移模式及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方面,较少有学者将博弈理论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刘春艳等认为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研究应融入博弈理论,以探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实质。基于此,本文提出的研究主题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过程中,高校与科研院所为知识转移方,企业为知识接受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高校与科研院所及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时他们之间的行为是如何博弈及最终会演化为什么趋势,以便为成功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演化博弈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

演化博弈理论起源于生物进化论,产生于行为生态学理论,是一种把博弈分析理论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理论。该理论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以群体行为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生物物种的发展历程和选择。在生物发展进程中,只有在竞争中能够获得较高支付的物种才能幸存下来,获得较低支付的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即优胜劣汰,获得较低支付的物种通过长期的模仿和改进策略获得较高支付,这样所有博弈方为了生存都会趋于某个稳定的策略(ESS),该策略可以在群体组织中长期稳定下来。本文运用演化博弈论思想并运用Matlab仿真分析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策略选择,并分析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演化博弈模型构建模型假设如下:H1:产方与学研方为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增值,组成协同创新联盟。假设产方与学研方的主体行为是有限理性的,由于行为主体的感知认识能力有限,行为主体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准确无误,因此完全理性人是根本不存在的[14]。H2:模型共涉及两类参与方:学研方与产方,在学研方与产方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中,学研方有两种策略选择:向产方转移知识和不向产方转移知识;产方也有两种策略选择:接受知识和拒绝接受知识。设学研方向产方转移知识的概率为x,则选择不向产方转移知识的概率为1-x;产方选择接受知识的概率为y,则选择拒绝接受知识的概率为1-y,其中x,y∈[0,1]。H3:若学研方与产方之间的知识转移成功进行,产方吸收学研方的知识并将其进行商业化利用实现收益,设共同收益为π,收益分配比例为β,则学研方获得的收益为πβ,产方获得的收益为(1-β)π。另外,由于产方成功吸收学研方知识,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还可获得额外收益为r。H4: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学研方与产方还需投入一定的转移成本。其中学研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由于知识外溢会导致知识价值贬值,设损失为d;学研方知识转移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及管理成本)为t;产方接受知识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及管理成本)为c。基于上述假设,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进行知识转移时的演化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根据Jacobian矩阵的局部稳定分析法对5个均衡点进行稳定性分析,由于x,y∈[0,1],根据实际情况需增加约束条件,即βπ>(d+t)且[(1-β)π+r]>c,表示只有当学研方与产方进行知识转移双方获得的收益均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时,双方才有进行知识转移的意愿。其演化稳定性结果见表2。其中A(1,0)和B(0,1)是不稳定点,D(x*,y*)是鞍点,O(0,0)和C(1,1)是演化均衡点(ESS),此时系统有两个演化稳定策略:(转移知识接受);(不转移知识拒绝)。满足该条件的系统动态演化过程可用图1表示。如图1可见,鞍点D与A、B两个不稳定点连成的折线是系统向不同策略演化的临界线,在OADB部分的初始点,系统最终的演化稳定均衡点(ESS)为O(0,0),此时学研方不转移知识,产方拒绝接受知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最终以失败告终。在ADBC部分的初始点,系统最终的演化稳定均衡点(ESS)为C(1,1),此时学研方转移知识,产方接受知识转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顺利进行,产、学研双方实现双赢。图中还较清晰地显示了随着鞍点D的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策略也会发生变化。

3.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策略研究根据以上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动态博弈演化过程分析,我们发现只有当产、学研双方获得的收益均大于成本时,即βπ>(d+t)且[(1-β)π+r]>c,知识转移才可能成功进行,但此时系统仍有两个演化均衡点(ESS):O(0,0)和C(1,1)(图1),那么系统究竟会收敛于哪一个均衡点呢?由图1可见,鞍点D的位置决定了系统最终向哪个演化均衡点(ESS)收敛,在鞍点D处。由上式可知影响ADBC面积的变量主要有以下几个变量:π(产、学研双方成功进行知识转移所带来的收益);β(收益的分配比例);r(产方成功吸收学研方知识所得到的额外收益);c(产方接受知识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t(学研方转移知识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d(学研方转移知识由于知识溢出导致知识价值贬值的损失)。下面依次讨论这些参数变化对知识转移策略的影响:(1)产、学研双方成功进行知识转移所带来的收益π,π越大,ADBC面积越大,系统收敛于C(1,1)点的概率越大,即系统最终的演化均衡策略为(知识转移,接受),此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可以顺利进行,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的同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实现商业价值。因此,知识转移给产、学研双方带来的收益越大,越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2)产、学研双方的收益分配比例β,β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ADBC的面积减少,系统收敛于均衡点O(0,0)的概率就越大,即系统最终的演化均衡策略为(不转移知识,拒绝接受),此时知识转移无法顺利进行。可见,要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顺利进行,应合理分配收益,防止一方因收益过低而选择退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3)产方成功吸收学研方知识时所得到的额外收益r,即产方成功吸收学研方的知识后,使自身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此时ADBC面积越大,系统收敛于点C(1,1)的概率越大,即系统最终的演化均衡策略为(转移知识,接受),此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顺利进行。相反,企业吸收学研方知识后所带来的额外收益r越小,ADBC面积越小,系统收敛于O(0,0)点的概率越大,即系统最终的演化均衡策略为(不转移知识,拒绝接受),此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无法顺利运行。(4)产、学研双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各自必须付出的成本c,t。产、学研双方在进行知识转移时各方付出的成本越大,ADBC的面积越小,系统收敛于均衡点O(0,0)的概率就越大,系统最终的演化均衡策略为(不转移知识,拒绝接受)。因此,产学方双方在进行知识转移时,可通过双方互相沟通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成本,政府也可考虑采用政府补贴的措施弥补一部分成本,以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顺利进行。(5)学研方转移知识过程中难免知识外溢,从而导致知识价值贬值的损失d。d越大,ADBC的面积越小,系统收敛于均衡点O(0,0)的概率就越大,系统最终的演化均衡策略为(不转移知识,拒绝接受)。因此,学研方在进行知识转移时,应首先对相关核心知识申请专利,防止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由于知识外溢导致知识价值迅速贬值,从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无法顺利进行。

二、仿真分析

下面采用matlab2010a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选择某种策略的产、学研双方的比例,产、学研双方成功进行知识转移所带来的收益π,收益的分配比例β,产方成功吸收学研方知识所得到的额外收益r,产方接受知识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c,学研方转移知识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t,学研方转移知识由于知识溢出导致知识价值贬值的损失d等参数变化对系统演化结果的影响。图2较清晰的显示了x为学研方向产方转移知识的初始比例,y为产方接受知识转移的初始比例,(x*=c/[(1-β)π+r]=4/7,y*=(d+t)/βπ=3/5)为鞍点,折线为系统收敛于不同状态的临界线,在约束条件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产、学研双方初始合作欲望越强,越有利于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如初始点(0.4,0.9),(0.7,0.6),(0.8,0.6),(0.9,0.4)最终的演化均衡点(ESS)为(1,1);相反,当产、学研双方初始合作欲望越弱,知识转移将最终失败,如初始点(0.3,0.7),(0.5,0.5),(0.4,0.3),(0.6,0.1)最终的演化均衡点(ESS)为(0,0)。(2)在初始点不变的前提下,增大π,r两参数,此时令参数π=15,β=0.5,r=3,c=4,t=1,d=2,得到仿真图3。此时的鞍点(x*=c/[(1-β)π+r]=8/21,y*=(d+t)/βπ=6/15),图3清晰地显示了由于鞍点位置的变化,ADBC部分的面积增加,向(1,1)状态演化的初始点增多,如初始点(0.3,0.7),(0.5,0.5)的演化均衡点(ESS)由(0,0)改变为(1,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策略由(不转移知识,拒绝接受)向(转移知识,接受)转变。可见由于π,r的变化导致鞍点变化最终会影响到演化均衡点(ESS)的变化,由此得到结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过程中双方收益的大小会影响到演化均衡点(ESS)的变化。(3)同样假设初始点不变,增大c,t两参数,令参数π=10,β=0.5,r=2,c=6,t=2,d=2,得到仿真图4。此时的鞍点(x*=c/[(1-β)π+r]=6/7,y*=(d+t)/βπ=4/5),图4显示了由于鞍点位置的变化,OADB部分的面积增加,此时向(0,0)状态演化的初始点增加,如初始点(0.4,0.9),(0.7,0.6),(0.8,0.6),(0.9,0.4)演化均衡点(ESS)由(1,1)改变为(0,0),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策略由(转移知识,接受)向(不转移知识,拒绝)转变。可见,由于c,t的变化导致鞍点变化最终会影响到演化均衡点(ESS)的变化,同理可以分析参数d的变化对演化均衡点(ESS)的影响,由此得到结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过程中双方成本的大小会影响到演化均衡点(ESS)的变化。四结语知识转移是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与Matlab数值仿真分析了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过程中,只有在产、学研双方获得的收益均大于成本(βπ>(d+t)且[(1-β)π+r]>c)的前提条件下,知识才可能在产、学研双方转移,这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可能进行的前提条件。(2)学研方与产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大于成本仅仅是知识转移可能进行的前提条件,此时系统有两个演化均衡点(ESS)(0,0),(1,1),即知识转移可能以失败告终,也可能成功进行。此时系统最终向哪个均衡点演化,受学研方与产方初始合作意愿的影响,一般而言学研方知识转移意愿越强、产方学习意愿越强,越有利于知识转移在双方之间顺利进行;相反如果学研方知识转移意愿越弱、产方学习意愿越弱,知识转移失败的概率越大。(3)除上述因素外,由于(x*=c/[(1-β)π+r],y*=(d+t)/βπ),系统最终向哪个均衡点演化,还受鞍点(x*,y*)位置的影响。因此,任何影响到鞍点位置的参数π,β,r,c,d,t,都会影响到系统的最终演化点。一般而言,π,r越大,c,d,t越小,即进行知识转移时给产、学研双方带来的收益越大,成本越小越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顺利进行;相反π,r越小,c,d,t越大,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最终将以失败告终。所以,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过程中,企业应提高知识吸收能力。Cohen和Levinthal将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识别、消化和商业化利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19]。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商业化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就越有利于提高收益;同时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将自身知识与外部知识整合的能力也越强,越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从而提高额外收益r。产、学研双方在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双方的沟通互动、理解对方的组织文化,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管理成本c,t。同时学研方还需加强知识保护,以免知识外溢,从而导致知识价值迅速贬值d。(4)除以上因素外,产、学研双方还应合理分配共同收益,分配比例β过高或过低会导致其中一方可能因为收不抵支等因素最终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失败。

基于以上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过程中,产、学研应该选择合适的结盟对象以提高知识转移的意愿;产、学研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应加强沟通互动,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产方还应积极提高吸收能力,从而使共同收益及额外收益增加;同时合理的分配收益,最终促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得以顺利进行,实现双赢。

作者:艾志红 谢藤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