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14:3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财务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作为高校范围内有关资金的组织、筹措、调拨、使用、结算、分配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管理工作的高校财务管理必然成为高校整体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当前,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大,高校办学自的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模式呈现出了灵活性、多样化的特征。由此,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迫在眉睫,对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应措施,强化其财务管理。
一、财务分析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供学校综合财务状况
高校综合财务状况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债权人和捐赠人等各相关方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定位、财务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依据。财务报表由于专业性较强、面向对象单一、内容和格式相对固定等原因,难以直接提供灵活多样的财务信息。而在报表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对收支规模、收支结构、自主收入能力、发展态势、资产及负债水平、净资产变动及结余情况、财务指标与其他高校相比的相对水平等指标和事项的分析可以全面反映高校的综合财务状况。
(二)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及执行力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编制科学且执行有效是保证高校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预算管理需要大量的分析作为支撑:不仅要对各种维持运转费用的合理支出水平、教学科研活动的成本、影响当期财务收支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还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年度工作重点,根据财力状况进行统筹规划;不仅要对上期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和修正本期预算,还应对本期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监督,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及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保证预算指标的顺利实现。
(三)挖掘收入潜力、提高投资收益
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除积极向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争取事业经费拨款外,还应对各渠道来源资金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内部收入潜力。如通过对学费收缴情况的分析,提高学费收缴率;通过对校办产业和对外投资收益的分析改善经营模式或利益分配方式;通过对学校一定期间内资金需求量和资金沉淀量的分析,采取改变存款期限或其他短期投资的方式获得更好的资金收益;通过教学、科研活动及其他收入预算数与实际数、本期数与上期数的对比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改进措施;通过分析本校与其他高校收入来源及构成的差异,开拓增收渠道,建立增收长效机制。
二、强化财务分析应用的途径
(一)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化
财务指标是财务分析的有力工具,能将可以量化的财务信息更清晰的表现出来,因此有必要根据财务分析的内容和财务管理的目的,建立完整和恰当的指标体系。财务分析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性分析指标和专项分析指标。一般性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满足于教育主管部门、债权人和高校自身对财务状况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分析指标。由于比较粗略、缺乏针对性和行业标准,一般性财务指标对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具体实践缺乏指导性,因此必须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建立专项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二)财务分析方法与思路多样化
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是财务分析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分析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要针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以便更加准确地评判财务活动和财务状况、揭示存在问题和发展规律。在综合运用以上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之外,还应针对特殊的问题采用其他的分析方法,如在财务预警系统中,为某一指标设置阀值或参考值;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和受主观判断影响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包含多方面指标的经营成果和办学绩效采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法等。
在分析思路上,不仅要重视定量分析,也要重视定性分析,如对影响收入变化的内外部因素,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资源配置的科学性等进行分析,对业务活动及处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分析等;不仅要重视事后分析,也要重视事前分析,利用一些前瞻性和规律性的信息,对未来财务状况和事项作出预测。此外财务分析应紧密结合业务背景,认真领会数据背后所隐含的收支增减、政策约束等信息,提高财务分析对决策和管理的有用性。
(三)财务分析工作制度化
长期以来,高校会计人员主要满足于日常的审核报账和填报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各类报表及数据,财务分析不是硬性要求,所以得不到实施和应有的重视,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必要将财务分析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并常态化。
根据财务分析的内容,将分析工作与业务相结合,如预算管理人员承担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与预算相关的分析工作;报表管理人员承担对实际收支规模、收支结构、发展趋势、资产负债及结余状况等综合财务信息的分析;学费管理人员承担对学费收缴、学生奖助等情况的分析;工资管理人员对各类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行分析;资金管理人员对现金流量、资金收益状况进行分析等。财务部门的主管人员能够接触到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更能准确把握哪些信息对决策更为有用,因此财务主管人员应该在以上基本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更为综合的分析,为本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提出建议和为校级领导及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信息。
(四)财务分析手段信息化
目前高校账务处理已实行电算化,但财务分析的手段相对落后,大多仍凭借手工收集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工作量大,效益低。因此,财务分析人员应对账务处理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系统的各项功能,以便根据需要快速提取数据。同时要注重专业财务分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并与现有账务系统进行对接,使财务分析工作更为便捷高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财务分析;误区;对策
高校财务分析是对高校一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成果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后得到的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它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推向市场,面对市场经济高风险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的财务工作正逐步从核算型向分析型、管理型转变,它要求会计工作要提供准确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便高校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机遇,避开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可持续顺利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价值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必须认清这几大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
1.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主要表现在:(1)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长期以来一直仅仅以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财务报表是会计的产物,会计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我们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高校的全部实际情况,因此,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不能仅靠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进行“量”上的分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取证分析。(2)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一直停留在今年收入多少,收入预算完成多少,支出多少,支出经费组成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是多少等总体“量”上的财务分析,而对影响学校收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质”上进行的财务分析很少。
2.重视“内部”分析,忽视“外部”分析。主要表现在:(1)重视高校内部财务指标、财务行为和财务管理状况等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忽视外部同行业竞争形势、金融政策、市场状况、国家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体制等的外部因素分析。(2)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运用内部的会计报表、预算方案及相关资料对本高校内的收支基本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很少与同行业其他高校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不便于了解自己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
3.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即使分析也着重于会计报表(主要是年终决算)作事后的分析,这种分析只能总结过去,探测未来,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即使发现也只能后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事后分析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它要求高校的财务分析能为高校的生存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才能使高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因此,事前的诸如生均收入与生均成本,招生率与就业率等许多潜在指标信息的预测已成为必然。
4.重视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忽视风险性影响因素分析。高校的日常财务分析通常是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具有确定性性质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对高校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具有不确定性质的风险因素则很少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等学校在这种大市场环境中当然也不例外,特别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办学及基建投资,负债数额巨增,使高校具备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因此,高校不应仅停留在一些确定性因素分析上,而应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宏观财务管理,防止重大决策失误,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5.重视现象分析,忽视实质分析。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月、季、年报表上的分析,只停留在预算完成程度和预算效果的考核方面,而对一些实质性问题,如财产物资管理、资金管理及费用开支范围标准等实质方面的分析却流于形式,这样就难以找出资金流失漏洞,难以及时发现财务活动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问题。
6.重视旧体制分析模式,忽视新体制分析模式。主要表现在:(1)分析手段上:目前不少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要靠繁琐的手工抄、写、算来完成财务分析工作,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分析手段远远滞后于高校现代化、信息化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财务分析应采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处理设备与软件,以高质量地完成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2)分析规范上:许多高校仍然停留在记帐、算帐、报帐上,对财务分析工作愿意做时就做,最多也就是年终一次财务工作总结报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制度与流程,面对新形势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规章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时定期规范地完成财务分析工作。(3)分析资料来源上: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大部分是以已发生过的数字为基础进行期初与期末、预算与执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而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以及潜在性的信息资料来源则很少分析。(4)分析的主体上: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侧重于以高校自我分析为中心的单一主体的财务分析,而随着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的来源途径越来越宽,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分析主体应包括校外的投资者、债权人、银行家、捐赠者等在内的多重主体。(5)分析的方法与范围上: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方法仍然主要是以比较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并且主要以学校整体的大收大支为分析的主要对象,而对可解决比较分析法许多弱点的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则基本不用,另外,对高校许多专项资金来源及许多特殊性项目支出很少单列进行财务分析。
二、改变高校财务分析误区的对策
1.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列举了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生均支出增减率、经费自给率等部分财务指标,而对一些反映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指标如融资分析、投资分析、教育成本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情况、趋势分析及发展能力分析等则没有列举,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给财务分析工作的全面展开带来一定的制约性。
2.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资金运用情况表、资金筹集情况表等,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需要,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效益及绩效情况分析时就无法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原始资料,故应完善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报表体系,增加如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各职能部门业绩评价表、各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年度预算表、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表等报表,为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数据来源空间。
3.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
近几年来,高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校在这种大环境下,当然也不例外,高校的事业在发展的同时,银行贷款的数额也在日益加大,导致高校发展面临财务风险,财务危机也时有发生。因此,应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从财务预警系统的角度出发,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高校宏观财务管理,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4.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
财务分析人员的能力、经验及知识水平决定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质量的高低,特别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财务分析的方法、手段、范围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分不同业务,不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以适应财务分析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正在进行,因此,认清高校财务分析工作存在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平,王德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江雪梅。高校财务分析的探讨[j].经济师,2004,(8)。
范良导
摘要:本文以广东某高校为例,介绍了该校饭堂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结合2013年———2014 年该校饭堂的经营成果,分别从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销售毛利率、主要直接成本项目比重变动情况、经营收入变动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财务分析,并与同行业均值进行对比,提出了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高校饭堂;财务分析方法;探讨
目前,我国高校饭堂的经营方式一般有:学校自已经营和对外承包经营两种方式。不论采用那种经营方式,高校饭堂跟其他餐饮企业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它不能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服务师生、注重食品卫生安全为已任。因此,它与一般餐饮企业在财务分析的指标设计上有所不同。本文从高校饭堂自营角度出发,以广东某高校为例,对该校2014 年饭堂财务分析方法进行探讨。
一、基本情况评述
(一)学校有8 间饭堂,统一管理,半独立核算。分别是:本部校区西区饭堂、东区饭堂、西餐厅,北院校区北院1 号、2 号饭堂,河滨校区河滨1号、2 号饭堂以及同济校区饭堂。
(二)2014年饭堂实现营业收入21,471,628 元,小卖部销售收入1,269,550 元,合计22,741,178 元;饭堂经营成本15,784,651 元,小卖部销售成本1,094,517 元,经营费用4,664,657 元,成本费用合计21,543,828 元,全年收支对比节余1,197,349 元,比去年减少了48.36 % 。
2014 年销售毛利率为26.49% 、销售利润率为5.58% 、成本利润率为7.59% ;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36%、4.78%和6.97% 。
二、从盈利能力的视觉进行对比分析: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销售毛利率
(一)销售利润率分析
销售利润率是销售利润与销售收入之比率。它表明每销售一百元产品的获利能力。2014 年饮食中心销售利润率为5.58% ,2013 年为10.36% ;2014 年同比减少了4.78% 。以2014 年饭堂营业收入21,471,628元计算,减少利润1,026,348 元。而同期社会上餐饮市场销售利润率(税前)在10%以上,建议饭堂增收节支,特别是增加经营收入,努力提高销售利润率。
(二)成本利润率分析
成本利润率是销售利润与经营成本之比率。表明每投入一百元经营成本的获利能力。2014 年饮食中心成本利润率为7.59%,2013 年为14.56%,同比减少了6.97% 。
以2014 年饭堂经营成本15,784,651 元计算,减少利润1,100,190 元。而同期社会上餐饮市场成本利润率在20%以上,特别是建议饭堂降低采购成本和经营成本,努力提高成本利润率。
(三)8间饭堂销售毛利率分析
销售毛利率是销售毛利额与销售收入之比率。从上表分析可知:
(1)2014 年饮食中心的毛利率为26.49%,2013 年为28.85%;2014 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36%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饭堂销售毛利率控制在29%-30%为佳。
(2)2014年八间饭堂中,同济饭堂毛利率最高为30.41%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44%;西餐厅最低为-16.12% ,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03% 。
(3)2014 年八间饭堂中,除了同济饭堂,销售毛利率与去年比均有所减少,但较为均衡,都超过了29% ,属于比较合理的水平。
(4)西餐厅帐面销售毛利率为-16.12%,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03%。但是,如果加上学校二级学院工作餐30 万元, 其实际销售毛利率为4.86%。根据过去多年经验,西餐厅销售毛利率多为10%-15%之间。故西餐厅销售毛利率仍有10%左右的上升空间,仍有潜力可以挖掘。
而同期,社会上餐饮市场销售毛利率在40%以上,但是,考虑到高校饭堂不能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它以服务师生为已任,重在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建议饭堂销售毛利率维持在28%--30%为宜。
三、高校饭堂财务分析方法的两个特别考虑:主要直接成本项目比重变动情况分析、经营收入变动情况分析
(一)10个主要直接成本项目比重变动情况分析
从上表分析可知:
(1)2014 年,10 个主要成本项目比重较上年增加的有4 个:冻肉增加了1.31%、半成品增加了0.94%、蛋类增加了0.64%、干品增加了0.03%。比重较去年增加的品种多了一个,但增加幅度都不大。
(2)2014 年,10 个主要成本项目比重较上年减少的有6 个:肉类减少了1.98%、大米减少了1.29%,蔬菜减少了0.43%、菜油减少了0.39%、燃料减少了0.27%、调料减少了0.09% 。比重较去年减少的品种少了一个,但减少幅度都不大。
(3)2014 年,主要成本项目比重较上年同期增、减幅度都较小:冻肉增加了1.31%,肉类减少了1.98%,其他品种的比重变化更小,比较正常稳定。
(4)2014 年,主要成本项目占比前五位的分别是:冻肉占22.85%、蔬菜占20.82%、肉类占13.58%、大米占9.18%、燃料占6.45%,排列顺序与去年一样,“五项”合计占72.88% 。2013 年主要成本项目占比前五位的是:冻肉占21.52%、蔬菜占19.52%、肉类占15.96%、大米占12.24%、燃料占7.13%,“五项”合计占75.54%,2014 年“五项”合计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66% 。
建议:严把物资采购关,重点关注大宗物资的市场动向,节约经营成本。
(二)8间饭堂经营收入变动情况分析
从上表分析可知:
(1)2014 年,饮食中心的经营收入为2,147.2 万元,同比减少了91.9 万元(或同比减少了4.10%)。
(2)2014 年,只有西餐厅的经营收入增加了28.5 万元。其余饭堂经营收入都相应有所减少,而且有3 间饭堂减少幅度较大,超过了10% :河滨2 号饭堂减少了13.25%、同济西减少了13.15%、北院1 号减少了12.54%。
(3)2014 年,有7 间饭堂的经营收入同比减少:河滨2 号饭堂减少了31.8 万元、北院1 号减少了28.8 万元、同济西减少了24 万元、河滨1 号减少了13.5 万元、北院2 号减少了11.6 万元、东区减少了7.7 万元、西区减少了3.1万元。
(4)从帐面上看,西餐厅的经营收入增加了28.5 万元,如果加上二级学院工作餐30 万元,实际经营收入增加了58.5万元。(或增加了54.42%)。西餐厅的经营收入增加较大,但销售毛利率并未同比例增加,可否适当提高西餐厅销售毛利率。
建议:从纵向对比分析可知,2014 年饭堂经营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将近100 万元,应大力增加饭堂经营收入。
四、总结与建议
我国高校饭堂财务分析方法要符合自身的特点,其中,用运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通过分析高校饭堂的盈利能力,关注饭堂的直接成本项目变动以及经营收入变动。通过对高校饭堂的财务分析,找出差距与不足,重点是挖掘潜力,增收节支,就能更好地促进饭堂经营管理、提高效益。以服务学校、服务师生为已任,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服务质量,为我国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臧超.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现代商业,2013.18 .
高校财务分析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学校的财务状况、收支平衡、风险、外部环境等内容,将为学校的重大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也为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宏观管理提供参考。随着财务管理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做好高校财务分析工作,对于促进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用也日益突显。
(一)高校财务分析是落实教育事业规划的需要
2012年教育部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纪律,通过建立精细化、科学化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好高校资金的使用,做好经费拨款的科学论证,健全项目申报、事前评估、财政投资评审、立项论证制度,细分预算与决算,提高资金管理的有效性。”从《规划》中的要求可以看出,尤其对公办高校在财政经费的使用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要求。旨在通过财政资金的科学使用,不断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做好高校的财务分析是落实教育事业规划的体现,是国家相关规划对高校的要求。
(二)高校财务分析是推动教育发展方式顺利转型的需要
高校通过财务分析,是高校整体实力的综合实现。近年来,从国家层面上看,促进高校的自主办学,减少对财政的依赖,提高高校“自主造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大势所趋。早在2001年国家就确立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教育发展方略,“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的抓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未来的教育工作方针为“优先发展、促进公平、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将“促进教育的优先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规划》中指出:“要推进高校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因此,可以看出做好高校的财务分析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基点,将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高校财务分析是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的需要
促进高校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减少对中央财政资金的依赖,提高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益。高校的财务分析则是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财务分析能够及时发现预算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资产的完好率、增值率、年增长率等要素进行有效的评估,不断完善财务支出结构。例如:当前,建设学术型高校、科研型高校成为各大高校的发展主题,也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就要求高校要加强科研、学术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而这些则可通过财务分析对资金的投向进行跟踪,及时找到投入中的不同,从而对资金的支出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另一方面,财务分析能够有效的增强高校预算管理能力,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预算管理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财务分析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预算编制,使预算更加契合高校的工作重点。同时,财务分析也有利于高校预防财务风险。对高校的资产、负债、收入、结合等方面进行摸底,有效地进行资产处置,调整收支结构,规避财务运行中存在的各类风险,提高财务运行的稳定性。第三方面,财务分析可以促进高校进一步挖掘收入潜力、提高投资收益。在积极向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争取事业经费拨款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财务分析进一步理清增收渠道,在保障开源节流的前提下,改善高校的经营模式以及利益的增收方式,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高校财务分析是执行好教育财经政策的需要
在增强高校自主发展能力的同时,也要强化其自我约束的能力。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贯彻和落实国家的财务法规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推进国家相关教育事业规划、计划的实施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通过财务分析,则能够更好的对高校进行“自查”和“自我监督”,保障学校的财务活动能够遵守国家的财务法规和学校自身的财务制度。对收费项目、支出项目进行逐一的核查,及时发展高校的收费标准执行情况,以及在资产清算、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揭示违反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现象,增强财务管理的严肃性,使得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能够与国家政策法规保持高度的一致。
二、新时期做好高校财务分析工作的措施
(一)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化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财务分析的第一步,高校必须切合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对现行的指标进行体系化的改造。传统的高校财务分析指标包括“一般指标、专项指标”两大部分。其中,共性指标主要有:学校经费自给率、公用支出比率、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内容。在共性指标的安排过程中,随着高校自主发展的空间不断增大,要积极增强资产、负债规模及增长率、支出结构与生均支出水平等基本财务指标的分析力度,同时侧重于教学科研活动的收入及其他自筹经费的增长率核算,从而对全校的整体财务指标有全面的把握。在专项财务指标的设置中,要进一步细化专项财务指标,并且针对某些专项财务管理问题设置灵活多样的分析指标。随着高等教育的产业人发展,未来还要增加无形资产分析指标、人力资源分析指标、科研经费收支和现金流量指标等相关指标体系,要核算好每个专项中的净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组成、国库资金的支付等内容。
(二)财务分析方法多样化
当前,高校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为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这两种分析方法对于以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渠道的传统高校较为适合,并且相对侧重于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教育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比率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已不能够完全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高等学校在财务分析中的相关经验,在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的基础上,大力探索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聚类分析等多样的财务分析方法,不仅要重视定量分析,也要重视定性分析。结合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增强财务分析的前瞻性与预见性,提高财务分析对决策和管理影响效能。
(三)财务分析程序制度化
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用制度的力量来推进整个高校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高校要高度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将财务分析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个部门。根据财务分析的内容,将财务分析工作与每个部门的业务相结合,实施绩效法与岗位责任制,使各个部门、各个财务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各司其责,进一步减少职能的交叉,提高财务分析的效能。根据财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细分分解各项专项制度,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相关细则与规定。
(四)财务分析手段信息化
要不断推进财务分析手段的信息化,实现“记账、报账、查账、报表、审计”等工作的“一体化”,将传统的“事后分析”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分析方式,不断完善和建立网络数据库,在互联网的支撑下,使得财务分析更有针对性,为报表和数字的收集、整理提供便利条件。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大力推进“云计算”在高校财务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建立“云服务器”的方式,将高校的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实现海量存储、调度,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使会计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使得财务分析与信息化发展同步。
(五)财务分析预警常态化
高校要利用财务分析,做好财务的预警,并使之常态化。要积极树立风险评估的意识,对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增强风险预警的预见性,打好“提前量”,充分消除系统的不稳定性。例如:可通过对高校货币资金周转时间、净流动资产周转时间等指标来测量高校在某一时间的支付能力与资金构成,从而进一步调整资金投放节奏、控制资金量,从而强化财务管理。积极探索将每一时段的预警分析数量进行收集,积极建立会计风险评估数据库,因地制宜的采取多样化的财务分析方法,最大限度的消除财务风险。
三、结语
一、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 一) 财务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在新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最终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其不只是关注社会效益最大化,也开始谋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筹资管理的目标则由之前的仅仅依靠政府经费的拨款变为多方面筹资渠道的开发,在投资管理方面,以前是通过政府的投入来改善高校的软硬件设备,现在更多地关注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包括很多内容,加强各个方面的财务管理,就可以做到事前风险的防治,降低筹资的成本,获取最大化的效益,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监督要求,应优化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
( 二) 资金的运作方式比较落后
1. 筹资的渠道比较单一
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作用和影响,仍有诸多的高校缺乏完整的筹资措施和方法,筹资的渠道十分单一,通过银行贷款和政府的补助是唯一的选择。而实际上,当前我国的高校应该开展多渠道筹资。
2. 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高校的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体系当中很重要的环节,预算管理应与管理决策的要求一致,从而让决策的目标更加清晰可辨。高校在事业经费的使用上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事先的规划,部分目标与高校实际面临的情况缺乏一致,在资金的规划上缺乏合理性,很容易导致资金的分配缺乏合理性,使得高校里主要的工作缺少资金安排,影响了高校的后续发展。
( 三) 财务分析指标的体系不完善
高校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高校的组织规模和拥有的资源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我国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诚然,财务风险也在增加,财务分析与决策就成为了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当中的关键一环。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体系使得财务核算具备了统一性,也提供了财务分析的指标,然而,财务分析指标当中并没有显示出事业单位发展的速度与经济效益等相关的数据,这就说明很多高校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缺乏完整性。
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创新
( 一) 加强财务管理观念
高校管理部门应逐步提高财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意识,采取比较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财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充分了解计算机与财务法律法规等的基础知识。逐步引进内部的竞争机制,组织高校的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研讨会,开始实施流动上岗与定期轮岗的办法,以此调动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还要对部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综合的评价与考核,并建立健全各项考核的制度。逐步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财务管理观念,并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
( 二) 采取适合新形势的资金运作方式
1. 拓展筹资渠道
积极地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增强学校财力。在国外,部分大学的管理人员认为学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其空间性是需要值得关注的,若可以给当地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和实用性的服务,能够给学校带来很多的优秀资源,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高校必须把握对外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更多的校地合作的项目。与此同时,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和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程度,把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这样才能够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获取企业的资金帮助,也间接地为高校自身服务。
2. 合理地编制综合的财务预算
随着我国高校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的逐步形成,在新形势下,高校的预算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之前高校预算管理的体制,建立了大收大支的财务管理的模式,开始实施综合财务预算,将更多的渠道取得的全部收入与支出纳入到高校的综合财务规划和预期中。
( 三) 建立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第一,加大对财务分析体系的推广。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分析的作用比较大,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也会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加大对财务分析体系的推广,对财务分析体系进行科学的制定,该体系中除了需要涵盖对财务情况的评价和分析以外,还需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编制财务报告。第二,建立高校财务管理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体系,组织更多的绩效评价的相关活动,充分建立各个部门的自我评价、财政综合评价和绩效审计评价一体化的绩效评价的体制与机制。
一、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推进高校健康发展,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辅助开展高校内部管理工作,规范内部经济活动,并对相关活动进行监督。审计质量具体指的是审计水平的高低,由审计结果的好坏决定。审计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并且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审计质量在整个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审计工作中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情况以及审计工作人员与被审计事业单位之间的独立性都会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因此审计质量并不能用单一的一项工作来表征,更多的情况指的是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较多,审计工作人员对于审计业务工作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需要明确审计质量标准,从而实现提升审计质量的目标,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同时确保利益的最大化。
(一)辅助内部活动开展
内部审计可以为内部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尤其是侧重财务管理内部的审计工作,为高校管理者提供服务。日常工作侧重审查、核实及分析等财务内容,保证管理决策与经济活动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切实达到辅助高校内部活动开展、提高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实现推进高校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规范内部经济活动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涉及较多内容,审计范围较为广泛,而且工作类型较多,呈现出较强的综合性。这项监督工作开展时,需要根据法律法规审查内部项目实施情况,还需要根据相关内部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制定出高效可行的规范制度,同时监督与评价高校的经济活动。
(三)实现高校内部监督
高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内部审计是在高校管理层领导下开展的,属于高校内部管理活动之一,作用于高校内部审查管理。内部审计活动开展时,需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监督管理组织活动,提高内部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问题分析
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开展时,受到一些因素影响,造成实际落实效果不理想。就当前情况来说,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先将其总结归纳如下:
(一)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
高校财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体现为机构设置不合理、人数数量不足、缺少专业审计人员等,实际中经常出现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办公的情况。体现为高校不重视审计工作,即便设置审计部门,审计工作开展时还需要从其他部门借调人员;加上审计技术落后,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影响到审计工作开展的效率。同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给管理层提供辅助,但高校采取以校长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审计业务受高校领导管理,具体接受国家审计部门的管理。审计工作开展后要将相关内容汇报给领导,造成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不足,影响到相关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缺少内控审计人才
高校内部缺少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造成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不理想。虽然高校有自己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普遍侧重资金审批管理,缺少内部控制、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高校服务职能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但实际中忽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高校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时,主要工作人员为传统型核算类财务人员。这类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以记账、核算等工作为主,不会主动去业务一线了解情况。同时,业务人员本身以专技专岗为主,也就是只了解自己岗位知识与技能,对于其他岗位内容不了解,根本不了解财务活动的流程。这些问题最直接的成因就是缺少足够数量的业财融合人才,这类人才的缺失,直接阻碍了业财融合工作的推进。
(三)信息化建设不足
高校推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建设时,需要搭建相应的信息处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就当前情况来说,高校业财融合信息化建设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有着独立的信息系统,系统之间缺少联系,不利于信息共享;同时,信息系统开发时间、侧重点存在差别,很多情况下无法整合,影响信息服务共享,不利于业财融合信息化建设。
(四)预算约束力不足,财会基础相对薄弱
当前部分高校内部缺少完善的内控制度,不能有效约束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尤其是开展财务资金预算编制工作时,存在不规范的行为,造成实际执行难度较大。高校进行项目管理时,存在挪用或不合理使用资金的情况,甚至出现擅自挪用专用资金的情况,影响到高校内部财政资金管理效率。同时,高校开展内部财务管理时制度不够完善,时常出现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情况,表现为审批凭证时不严格,如财政税收信息不同步、报销使用假发票或过期发票。此外,会计核算时存在科目名称不统一的情况,引发诸多问题,甚至处理会计业务时出现错误情况。
三、高校财务管理高效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策略
高校开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需要制定合适的审计方案,打破传统审计思维的限制,进一步提高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一)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完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
要想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需要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针对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的情况,通常审计部门人员由财务会计人员兼任,直接影响到审计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这种审计权威性不足,通过独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合理规划其职能,安排领导专门负责,实现推进审计工作独立发展的目标。同时,需要对内部审计控制制度进行完善,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高校经济活动运作时面临一定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仅是内部控制,还可以一定程度完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需要视高校情况完善相应的审计制度。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严格按照审计操作流程进行,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审查高校内部管理是否符合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强化预算绩效监管,提高内部审计的实效性
对预算绩效的监管力度进行强化,通过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对可能存在的预算问题进行及时的检查和预防,针对典型、具体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确立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现代信息化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进步,各高校为了紧跟时展也在不断加强对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而将信息系统运用到每个预算绩效管理程序中,只需一个简单实用的小程序,就能及时将高校所有部门员工联系在一起,相互沟通和交流,进行信息传递等,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便于预算绩效的监管和实施。此外,随着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应用,预算绩效的每一个工作流程都清晰可见,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能和任务要求,不仅可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使整个操作流程清晰、透明化。高校需要持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需要依据国家要求与自身情况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切实发挥财务管理推进高校健康发展的作用。高校由财会部门统一对收支业务进行办理,强化资金归口管理,全面落实与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避免出现截留、挪用等情况,有效预防资金体外循环风险。做好收入分析,建立对账制度,科学合理分析收支业务,判断资金往来是否存在异常,与银行及财政部门定期对账。做好资金安全防控管理,制定风险预警制度,对资金的拨付进行审批,保证重大专项的资金需求,这类资金使用需要经过评估论证,推行联签制度审核资金用途。开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监管项目资金使用,判断是否满足规定,避免出现擅自更改资金用途的情况,定期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论证预算的可行性,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考核
高校除了基本财政拨款外,还需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多渠道融资,同时争取更多的基金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多途径、多渠道筹措高校发展经费的目标。结合高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对预算目标进行科学编制,确保支出预算编制与资金收入预算相吻合。避免实际管理资金时出现预算项目无法顺利开展的情况,从根本上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问题。实际中执行资金预算时,需要跟踪、督促与检查预算项目进行情况,避免出现违规操作,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经过充分论证后才能调整预算项目,整个过程按照程序与权限开展。高校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构建资金支出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部门支出等。全面分析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分析资金使用是否科学合理、预算执行进度是否满足需求、资金使用率高效与否等。高校需要定期清理存量资金,摸清存量后进行分类处理。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准确估算资金的需求量,调剂不需要按照原用途使用的结转结余资金,推动高校健康发展。
(四)完善财务分析制度,改善传统财务组织
1.完善财务分析制度高校开展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时,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当前部分高校受成本因素影响,会选择让财务人员身兼多职,其需要在完成日常财务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财务审计、财务分析等工作,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因此,要想切实发挥财务分析与评价的积极作用,需要改善上述情况,成立专门的财务分析部门,利用专业人士开展相关分析工作,搜集更多的财务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分析制度,提高财务分析工作质量。2.改善传统财务组织高校要及时调整传统财务组织架构,满足财务分析工作的需求。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不同的财务部门,侧重管理不同的财务工作,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实效性。第一,通过战略财务,财务分析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到高校战略层面规划中,共同参与制定投资决策,降低风险。第二,财务分析人员参与到投资决策中,实现财务分析与投资工作的融合,给投资决策工作提供足够的资料参考,改善传统工作下两者相脱离的情况,提高投资决策的实效性。第三,搭建财务分析体系,全面分析投资涉及的各个层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快速高效的处理相关数据,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主动参与到高校投资决策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财务部门的转型升级。3.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素质高校管理层要明白投资决策中财务分析的必要性,意识到提高财务人员分析能力的重要性,日常工作中主动参与到投资工作中。通过种种有效措施,促使财务人员全面了解高校运营情况,显著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质量,发挥财务服务高校发展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投资决策时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工作的优势。高校可以提高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度,提高对财务人员的招聘门槛。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了解财务工作者的真实水平,鼓励员工入职后继续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知识储备能力。同时,要依据实际情况打造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依据财会工作需求及投资要求,建立合适的财务工作队伍,大幅度提升财务分析质量,改善传统财务工作,实现高效利用财务资源的目标。高校投资决策时运用财务分析,主动搜索相关内容,制定切实合理的激励措施,严格考查财务人员的日常表现,充分尊重财务人员的工作,持续调整与完善财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
(五)转变内部审查方法,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审计是一项必要且重要的工作,做好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帮助发现财务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制度、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大对当前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力度,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对于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主要通过审查财务收支的方式判断资金是否平衡。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审心放在会计材料真实性方面,进一步提高审查高校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审查财务数据中存在的不实信息,通过创新内部审计部门以提高审计的实效性,审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提高高校经济活动的实效性。高校开展经济活动时,需要内部审计部门高效开展监督审计工作,严格审计重点项目,参与各类活动并发挥审计职能。审计工作开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审计时需要逐项审计,实现事前预防、事后监督。同时,虽然高校内部审计范围广泛,但要打破传统审计方式的限制,实现整体层面监督与把控经营活动,增强审计效果的目标,避免出现高校资产流失情况。
结语
总之,高校开展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时,需要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内部审计及财务分析等工作顺利开展。这就需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者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高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尤其是当前高效规模不断扩大,高效经营活动支出不断增加,切实发挥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建立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意识到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并提高风险防御能力,达到推进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艳丽.内部控制审计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J].投资与创业,2021,32(10):111-112.
[2]张镭.浅析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今日财富,2020(14):78-79.
[3]区煦桐,沈通.高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控制的初探[J].财经界,2019(21):206.
1.财务分析不到位,预算编制缺少成本效益依据。现行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广泛,财务风险不断加大,财务分析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大部分高校财务分析开展得较浅,只停留在收入支出结余的数字层面,缺乏对影响学校收入变化的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无法做到如对教学管理、设备、办公等方面的教育资金投入进行科学精细分析与核算,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分析环节薄弱,未能做到成本效益相关的分析,致使预算编制缺乏成本效益依据。另外由于高校多年来一直依赖财政拨款,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加之对预算管理重视不够,认为国家财政给多少钱花多少钱就行了,致使在预算编制时没有结合学校下一年度的发展规划科进行深入的论证和量化分析,而只是在往年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致使预算方案缺乏科学性。
2.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缺乏,预算执行效率不高。预算管理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目前大部分高校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没有建立起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预算管理一直停留在制定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将部门预算、工作目标及绩效考评挂钩。在预算的执行中,由于没有绩效考核监督机制,致使预算执行不够严谨,不按预算使用资金的情况屡见不鲜。因为预算制定时就不科学且没有预见性,再加之编制时间仓促而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有些开支没有细化、量化到具体项目上,在执行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随意扩大支出范围、虚列支出、票据套现等现象依然存在,造成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和追加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预算执行没有成本意识,导致学校办学成本居高不下,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且部门之间都争着要经费、上项目,对节约的部门没有奖励、对超支的部门没有惩罚,导致各部门缺少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同时,部门之间为各自利益争夺资金,加剧资金短缺的矛盾,影响办学资金的合理配置,使得学校的预算管理失去实际意义。
3.会计核算方法单一,收付实现制不利于办学成本核算。我国高校的会计核算方法一直延续使用的是收付实现法,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按照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将与现金收支行为的发生与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言之,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发展,办学资金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收付实现制已不能真正反映当期成本与收益情况了。比如在高校会计账务核算和报表中,应由本期承担的利息和应计提的养老金等信息,只是在其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金时才以财政支出形式得以体现,因此导致这部分成为高校的“隐性债务”,加大了财务风险。另外高校的经营性收支业务也不能得到合理分摊,不能准确核算成本,很容易使一部分国有资产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转化为经营性业务的利润或个人收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引入经营理念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提升经营理念的建议
(一)运用财务分析结果,推进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
高校财务分析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预算实施过程进行的总结与评价。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要对全年的预算支出与年初的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节支和超支的原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对于本年度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做为下一年编制预算的重要依据。在编制下一年预算时,要结合当年的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同时依据上一年的财务分析结果,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做到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使预算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二)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绩效考核评价是高校对预算从编制到执行进行约束和激励的手段。高校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指标,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管全过程,强调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效率,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制定奖惩办法,调动预算执行节支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强化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体系。同时要重视绩效考核结果,要将其做为领导班子年度绩效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对预算管理绩效较好部门,给予适当奖励,对于完成较差的部门,在下一年度预算安排上缩减。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高校总体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方向、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等相联系,将此结果作为财务部门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三)引入权责发生制,实行成本核算为经营办学提供科学依据
经营办学强调的是成本效益原则,当前高校并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因为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收付实现制不能满足成本核算的要求。在收付实现制下诸如学生收费、固定资产折旧、由本期承担的利息和应计提的养老金等项支出不能计入实际归属期,只能按实际发生时间记入当期,这就导致当期收入支出信息不准确,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无法从账面上体现出来,账实不符,潜在的债务风险导致财务风险较大等问题。另外高校建设项目没有并入大账,而是通过自筹基建的账户来反映资金情况,致使不能清晰地反映建设项目资金,使国有资产不够安全和完整。所以在高校中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是办好大学的当务之急,权责发生制能准确全面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强化财务风险意识,消除隐形债务、提高会计核算效率,改善财务管理及使用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的准确、真实,使得高校的会计核算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异同 高校财务
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财务运作模式同属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范畴,但由于两者在办学体制和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异,导致两者的日常财务运作模式在大体相似的基础上,派生出很多不同的日常管理手段和具体措施。本文在对两者财务运作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相互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以期对两者在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创新方面给予启示。
一、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理论依据比较
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都要严格遵守《会计法》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例如在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方面,公办高校都统一以财政部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实施依据,而民办高校在具体财务管理实施层面所选择的理论依据还未完全达成一致,大部分民办高校已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作为具体实施依据,而仍有一小部分民办高校至今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日常财务管理。从两者各自依据的财会管理制度的普及程度来看,公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比民办高校要更加规范和统一,其财务数据也更具备横向可比性,更便于有关部门对其财务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比较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会计制度的不同点在于会计核算基础,前者是权责发生制而后者是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制度都是利弊兼存,分析如下。
1、民办高校现行会计制度及其优缺点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基本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和日常财务管理。在这种会计制度下,一切收入和费用都以当期发生为基础进行确认,只要是当期获得的收入,不管是否收到款项都作为当期收入,只要是当期应付费用,不管是否支付款项都作为当期费用。换言之,只要不属于当期收入,即使收到款项并入账,也不作为当期收入;只要不属于当期费用,即使支付款项并入账也不作为当期费用。这种会计制度的优缺点如下。
(1)优点。权责发生制由于真实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从而能达到将各会计期间收入与费用进行比较,获取各期正确的收益数据。因此,该会计制度在反映经营业绩时的合理性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收付实现制。
(2)缺点。该会计制度在反映财务状况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举例说明:一个从损益表看来,经营较好、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的民办高校,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却可能反映为因为缺乏变现资金而出现的财务困境。这是由于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中被分别反映成现金收支和债权债务。所以,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会计制度的民办高校还应该同时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弥补该会计制度的不足。
2、公办高校现行会计制度及其优缺点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和日常财务管理。在这种会计制度下,一切收入和费用都建立在款项的实际收付基础上,只要是当期实际支付的款项,都作为当期费用,只要是当期实际收到的款项,都作为当期收入。换言之,当期发生的业务,但没有收到或支付款项,都不能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这种会计制度的优点是处理手续简便。缺点是不能真实反映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也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和隐形负债;不能真实反映对外投资业务;不利于获取各会计期间准确收支结余数和办理年终结转等会计事宜;不便于绩效考核和防范财务风险。
3、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应相互借鉴长处以形成“连续会计制度区间”
由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计量属性相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计量时点选择不同,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连续会计基础区间,在此区间内会存在许多连续变化,是对收付实现制基础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修正的结果。
(1)公办高校应采用修正收付实现制。由于收付实现制下会计计量重点是现金资源及其流动,主要反映现金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不反映非现金资产存量和未来负债等,在实际操作中,它只确认当期收到或支付现金的交易或事项,而不确认当期发生但收款或付款时间推迟的交易或事项,这也是造成公办高校的部处(院、系)年终突击花钱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收付实现制进行修正的具体做法是对当期发生但要在会计期末一定时间内确定能收到或必需支付款项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虽然这种做法的计量重点仍是当期财务资源及其变动,依旧不能反映非现金资产存量和未来负债,但比起修正前的收付实现制更能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绩效评价,更加有利于提高高校在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财务管理环节的效率。
(2)民办高校应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经过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可以正确反映所有负债和财务资源的来源信息,可以按照收入满足支出的程度计量财务成果,充分考虑未来的收入需求、筹措资金和偿付负债的能力。因此,更有利于民办高校作出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计划。
三、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手段比较
1、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手段相同点
(1)财务预算体系。两者都建立财务预算体系,但都不完善。两者都没形成全面预算概念,对预算普遍缺乏事中控制,预算执行较为随意,但公办高校的情况明显比民办高校乐观。因为“有预算才有开支”这一硬性规定,使公办高校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对已确定预算便不能像从前那样随意更改项目和用途,加上资金存放和支付形式的改变,促进高校由从前被动型对预算进行事后监督变为主动型对预算资金进行事中控制,真正做到能对每笔开支进行控制的实时监督,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执行效果。公办高校虽然在这方面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仍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2)财务分析体系。目前,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缺乏一个科学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两者的财务分析水平基本停留在对预算当年收入、支出以及各类经费所占比重等“量”化分析上,缺乏对各种影响高校收入和支出的因素、支出结构和经费配置等的“质”化分析。由于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才能客观分析财务状况,作出正确决策。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是两者提高各自财务管理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
2、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手段不同点
(1)资金业绩考核体制。近年来,民办高校逐步建立并完善资金业绩考核体制,而公办高校在这方面是滞后的。原因如下:民办高校的最大财务特征是教育资源社会化,兼具盈利性和公益性,日常资金运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广泛而复杂,各方特别是投资者尤其关心自己在学校的投资效益,加上有完善的董事会制度,对日常财务管理监督到位,促进了民办高校资金业绩考核体制的形成。而公办高校长期以来只关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忽视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加上一直以来国家对高校资金的运作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导致公办高校至今尚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资金业绩考核体制。
(2)决策层的财务控制意识。虽然公办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但仍保留高度财务自,导致资金的流向和使用仍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是决策层财务控制意识薄弱的结果。民办高校虽然其预算体系尚未健全,但决策层的财务控制意识要比公办高校强。
3、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手段上需要完善的地方
(1)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要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体系。第一,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应该在目前财务预算体系基础上,引进全面预算。全面预算作为一种财务管理工具,可以通过合理分配高校人、财、物等战略资源协助高校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配合一定的绩效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其规划、控制和绩效评价等功能。第二,民办高校应该借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所蕴含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
民办高校财务部门可在各部门或院系提交的预算方案基础上,仅对其下达预算指标和用款额度,并不下拨实际款项,各部门或院系在发生实际支付事项时,向财务部门提交支付申请,财务部门根据预算计划和用款额度,从学校统一账户支付给收款人及用款单位。而学校当年所有的预算资金在支付前全部留在统一账户中,由财务部门统筹管理。此举能加强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事中监督,做到对每一笔开支的实时控制,减少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
(2)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要进一步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笔者认为,对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而言,一个科学健全的财务分析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财务状况分析指标。主要由各类资产负债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等)和财务收支指标(如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率和业务支出占总支出比率等)构成。第二层次:预算及预算执行指标。主要由预算完成分析指标、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指标和预算支出调节指标构成。第三层次:运行绩效评价指标。财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其一,经费节约率。具体做法是按照支出项目分类后,分别将各项目本年与上年实际支出差额与上年实际支出相比,得出比率。其二,收入增长率。具体做法是按照收入项目分类后,分别将各项目本年与上年实际收入差额与上年实际收入相比,得出比率。同时还可以此为依据比较各收入项的增长能力。其三,资产保值增值率。具体做法是将本年度高校净资产与上年度净资产相比,得出比率,根据该数据分析高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3)公办高校应尽快建立健全资金业绩考核体制。虽然公办高校要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偏重于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但在办学资源多元化趋势下和日益明显的资金瓶颈面前,还应同时加强重视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在这种形式下,公办高校应针对自身情况建立资金业绩考核体制,对高校资金运作赋予行之有效的监督,避免高校资产流失和资金浪费。
(4)公办高校决策层要加强财务控制意识。决策层应严格遵照预算方案,坚决杜绝随意改变项目资金用途和超支等现象。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两者都有很多值得推广和相互借鉴的经验,对此进行研究有利于两者提高各自财务管理效率,创新各自财务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经纬:财政资金收支制度研究――从部属高校财务管理角度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8(5).
[2] 邹鑫:民办教育投资的收入、成本分析[J].四川有色金属,2009(4).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前言
传统的高校经营主要致力于扩张外延,逐步转变的高等教育增长方式迫使高校日益重视全面提升内涵。处于此时期的高校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很多。因此,有必要充分探讨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分析问题及成因基础上,寻求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1.认识误区
高校领导一是认为财务管理属财务部门管辖,经费应由财务部门直接计划、控制,从而导致经费使用与实际脱节。且财务部门未设管理分析机构,未明确财务核算职能,结合经济主体权责利进行经费分配很难实现。再是并未充分意识到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财务管理者职能和权限架空,令其虚报财务数据,引发很多财务及经济问题,甚至诱发犯罪,导致经济损失。
2.不重预算
目前,我国高校有效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建立,普遍仍在吃大锅饭。我国高校普遍不重经济行为导向预算,而偏计划、控制预算。此外,高校大多采用增量调整预算编制法,此法只是以每年基数加一定比例调整编制预算,既落后又不科学,它基本都会安排上年所安排项而不论当年是否需要,反而解决不了预算年度的经费所需。
3.财务管理缺位
目前,我国高校虽已制定财务管理制度,但大多并不完善,很多制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各高校每年的学费收入约几千万,财务管理缺位导致很多学生欠缴学费。未遵循规定管理、使用票据,普遍非税票据和应税票据混淆开。此外,财务部门未充分监督各院系收费,部分院系私设小金库,导致经济损失。
4.不重财务分析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很多高校只简单体现某一时期的收支及资金结存,并未科学分析资金状况和结构、支出结构和效益,无法对学校整体资金使用率做出正确判断。虽统一了财务会计核算口径,提供了财务分析指标,但并未针对自身实际健全分析指标。财务分析不被重视,而使经验分析数据匮乏。
三、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体制、政策等因素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并不积极参与研讨经济决策。学校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资金流动脱离资产管理,体制因素阻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高校因较弱地应对国家经济政策变化能力而引发财务问题。再次,我国财务管理法律法规仍不完善,大多盲目地进行财务管理而使监控失灵。
2.高校内部管理弱化
高校内部管理弱化充分体现在财务管理问题多发。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识不强而导致其财务管理中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管理者法律意识不强则易导致决策科学性降低;财务人员法律意识低则依法办事很难。此外,高校内部组织机构变化及领导更替也会短期化内部人行为,导致财务问题。
3.高校财务运行机制不健全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普遍统一领导矛盾与财权分配。财务统一领导无法严肃财经纪律,弱化了统一领导率;且重领导权而轻民主;分块掌控的财权分配重财权运用,但并未建立经济责任制或分级责任制。一方面履行审批支出权,一方面未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效果等义务,而由财务人员承担开源节流责任,对建立高校财务运行机制不利。
4.财会人员素质不高
一直以来,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的核心,高校发展中,财务管理作用却并未被足够重视。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领导常不具任职资格;而记帐员或出纳员岗位普遍都是专业人员。且高校财务人员结构也值得商榷,知识大多老化,综合素质低,因此就不可能常在分析判断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财务管理创新无法进行。
四、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1.强化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基础,现阶段,我国高校应积极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明确高校发展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财务分析和事前、事中控制。量力而行,发挥财务保障作用的同时,开拓创新,合理配置高校资源,充分落实高校发展中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2.加强预算控制
首先,完善预算控制制度。财务部门应严格执行确定并经审核的预算,避免增减的随意性,并建立有效的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系统,跟踪、分析预算执行,监督管理预算收支,提升财务分析、决策及效率。其次,编制科学预算方案,综合采用增量和零基预算法等编制不同项目预算。并结合预算编制、执行和会计核算,实时控制预算。
3.加强内部审计
高校经济工作日渐复杂,为强化审计监督,高校有必要建立并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制,设立离任审计制度,对违法违纪者严格追究其经济及刑事责任。与此同时,为保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校重大决策,应实施集体讨论制,避免一人或几人决断。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任务量的日益加大,需要财务人员具备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理念,在娴熟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以便于更好地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育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指标体系;构建
前言
国家政策对教育的支持使得近几年来高校规模迅猛发展,为了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资源,高校在建设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庞大的负债使得学校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对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偿还能力和增长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还能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和依据,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达到估算企业偿还能力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学校作为特殊的事业单位,它和一般的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本质的区别,首先学校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其次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经济活动相对而言更为简单,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学校在规模和管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金来源也从原来的财政拨款逐渐走向多元化,这也就导致了学校财务会计工作的复杂化。为了有效地管理学校财产,促进学校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对学校的财务状况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就成为改善教育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当务之急。
一、教育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分析
与普通企业相比教育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过程更为简单,由于学校的经济活动比较单一,所以学校的财务人员只需对会计核算资料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加工,从而得出一系列与学校情况相关的财务指标,这些财务指标不仅可以作为分析和评价学校财务状况的依据,还能为会计工作的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另外,财务分析指标作为会计核算的结果,同时也是学校财务的经营成果,所以财务分析是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规范的管理环境是进行财务分析的前提条件,而管理环境又包括人事岗位、教育教学以及物资采购等内容,它们对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都有着直接影响,由此可见,财务分析工作的完成除了要依靠财务人员的努力之外,还需领导的积极配合,对管理环境进行积极的监督和协调,促进财务分析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教育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目标
作为国家重要的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学校最终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以及做科学研究,而在这两项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定费用和支出。而学校本身就是一种以非盈利为目的的机构,所以在资金来源上主要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和学费,资金来源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可控性偏低。为了维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运营措施,例如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回报,通过控制成本投入达到控制财务的目的,这就意味着财务管理人员需严格控制成本投入,以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和损失。当控制目标被确定,在控制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就相对简单了许多,而分析和预测的结果就可作为评判活动可行性的依据,这种监测评估和信息反馈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另外实际成效还可用于标准对比,通过发现差距分析原因和纠正措施对高校的财务状况进行改善,在优化控制环境的同时,促进高校财务状况目标的早日实现。高校财务评价结论是根据资产绩效评价得出的,而财务评价结论又是编制高校财务评价报告的基础,所以通过财务评价结论我们能对高校的财务情况进行及时真实全面的了解。对高校财务绩效进行全方面的综合描述是为了提高财务决策的正确性,通过绩效来反馈财务分析结果,也可起到扬长避短降低教育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作用。另外,财务绩效除了可以反映本期财务状况外,还是制定下期财务计划和绩效改进管理的有效依据,它对下期的财务经营和管理有着指导性作用,通过吸取财务绩效经验可促进高校教育体制和财务管理的变革。
三、教育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框架
(一)财务状况的主要单项分析指标
高校财务单项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教育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四部分。其中财政补助收入在教育事业单位的总收入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从财政拨款的数字也可看出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扶持。根据扶持力度不同,政府对教育事业单位的拨款又可分为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其中财政补助收入指标的分析是通过横向比较和历史收入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就能得知本单位在财政补助收入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多大,进而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
教育事业收入是指经过本地财政部门和物价部门同意,通过开展与教育事业相关的业务而获得的事业性收入,作为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它在其中占据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借助比较分析法分析教育事业收入,可得知本单位在教育事业方面的进展程度。
科研事业收入主要是指政府部门或者企业部门针对科学研究或教学研究提供的经费或科研资金,这种资金的投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者在性质上存在本质的区别,即以盈利或者非盈利为目的。而分析科研事业收入的方法是通过分析历年科研经费结构,从而获知本单位科研经费的结构组成以及来源渠道。
教育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又被称为服务性收入,它是指教育事业单位在开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向受教育者或消费者提供各种经营,并从中获取一定利益的收入,这类收入由于涉及到税收种类中的营业税,因而它需向国家税务部门缴纳一定的税收费用。通过比较分析该部分的收入,可以得知本单位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成果。
附属单位缴款也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部分,教育事业单位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单位投资并举办各类与盈利相关的经济实体,从中获得部分收入,但学校还需向举办单位缴纳一定的投资收益。通过分析举办经济实体获得的投资收益,比较现阶段的投资收益与历年的投资收益,通过收益的增减变动情况得知经济实体在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对经济实体的投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删减。
教育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日常办公用品支出、人员薪酬费用支出、贫困家庭及个人补助支出等,这些都是导致教育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将现阶段的支出和历年的支出水平进行比较和分析就可得知,支出项目在总支出中占据的比例,而该比例也是用于调整和控制本单位投资成本的主要依据。
(二)财务状况趋势分析指标
总资产发展速度是衡量单位财务状况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总资产发展速度比又分为定比和环比,定比是指年度总资产与基年度总资产之比,环比是指年度总资产与前年度总资产之比,当两者之比大于一,则代表该年度的财务状况成上升趋势发展,若两者之比小于一,则代表该年度财务发展呈下滑趋势。通过比较和分析总资产发展速度的定比和环比,可得知单位总资产运作情况和发展结构是否平衡。
净资产是指教育资金、固定资金和专用资金三者之和,净资产的发展速度比也分为定比和环比,定比是指年度总资产与基年度总资产之比,环比是指年度总资产与前年度总资产之比。对净资产的发展速度进行分析可通过结构分析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两个比例均可反映净资产的运作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教育事业单位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而添置的设备或资源,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需满足会计核算要求,类型的不同管理方法也不相同。通过比较分析法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水平进行分析,可得知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投入情况和分布情况,为决策者在资源配置优化方面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指标
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指标包括财务收入结构、成本、流动资金理财效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人员经费增长与事业发展增长的量化关系五部分。其中财务收入结构又包括财政补助附属单位缴款、经营收入、科研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通过分析高校财务收入结构的组成,有利于规划和调整高校财务在未来的发展计划。
成本分析作为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指标中的一项,它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成本分析除了可以反映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和财务状况外,还能完善单位的财务经济制度,对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以及管理业绩做出评价和分析。通过分析单位成本结构组成和构成要素,可有效降低成本,起到节约资源控制开销的效果。
流动资金作为单位资产的一部分,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此对流动资金进行有效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事业性收入和经营收入都是流动资金的主要组成,为了提高资金的理财效率,我们需在保证事业支出和资金周转正常的情况下,尽量把握好资金的时间差,使之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固定资产同样也是单位资产的一部分,作为单位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它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事业单位的财务收入,因而我们需合理的使用好这部分资金,在单位内部建立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应的工作,科学的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验收和管理。定期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比较和分析现阶段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得出固定资产的损坏率、闲置率以及自有率,其中固定资产损坏率是指尚未达到报废年限已报废的资产与总固定资产之比,而闲置率是指闲置固定资产与总固定资产之比。
最后一个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指标是指单位的人员经费与事业发展的增长关系,单位人员经费增长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类是财政部门政策规定并拨出相应的款项,以提高单位人员经费的使用额度,另外一种情况是由单位自身筹资以满足人员经费的增长需求。在保证人员经费增长合理性的前提下,根据事业发展程度对员工的收入进行一定的提升,以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通过比较和分析人员经费与事业发展的增长关系,可有效地控制人员经费增长率,提高教育事业单位资金的合理使用。
四、结语
财务分析是指以会计核算、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的一个过程,对一家企业的财务进行分析不仅能了解该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运营状况,还能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发展趋势,因而财务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至关重要。教育事业单位作为以提供教育服务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它的经济来源渠道主要是财政拨款,因而对教育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不仅能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还能促进教育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对学校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财务状况表,而财务状况表的编制又是以财务状况指标体系为依据,因而在教育事业单位内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状况指标体系是把握资金流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魏茹.现代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1(23).
2.张冬霞,罗玉波.企业财务状况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7(11).
3.陈华凯,刘贵,王晓东,宓兰子,涂孙红.建立高等学校财务状况分析指标体系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1995(3).
4.万宇洵,黄文雅.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高校固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会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资金管理形势的变化,对财会人员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高校中普遍存在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财会人员培训不得力,财会人员队伍老化或者过于年轻,及缺少中青年骨干力量等现象,反映出高校财会人员队伍建设不够专业化,阻碍了高校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些高校招人、用人比较随意,把没有会计证和财会知识的教职工家属安排到重要的财会岗位上,大大降低了高校财会人员队伍的素质,甚至容易造成财会人员的贪污犯罪。
2.校方对固定资金管理比较薄弱
高校对固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缺少有效管理机制,缺乏自上而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相应的奖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带来权责模糊的一系列问题,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畅,账目与账目有出入,账目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等弊端层出不穷。资金日常管理和核算的内部制度不完善,容易造成成本核算失真、账目失实、虚增资产等问题,给高校的经济效益带来严重影响。
3.预算外资金不受财会制度限制
在办学方式的多元化的今天,高校预算外的资金呈现出新的特点:收入范围广、数量多、项目多、内容杂。有的高校觉得预算外资金完全是独立创收而来,不在国家预算的范围当中,因此可以不受财经制度约束,随意扩大开支范围。于是这部分预算外资金的开支没有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在使用时没有讲求效益,也没有依照规定实行专款专用制。有的高校甚至擅自挪用教学科研经费,并巧立收费名目和标准,没有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学校预算整体,私自开设“小金库”,造成管理混乱、漏洞很大的局面。
4.财务分析与内部审计制度缺失
财务分析旨在规律性地掌握学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目前有些高校把固定资金管理的重点放在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上,而忽略了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性,资金的管理变得松散且未能有效利用。内部审计也是高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监管资金流向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高校的领导对审计工作不重视,审计人员的配备跟不上需求,没有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高校固定资金管理的预期目标
固定资金管理的预期目标主要是在保证教学科研顺利开展的前提下,保持高校发展强力的经济支持,实现高校财富的最大化。这主要有几个方面:1.参与学校各种经济活动决策前的预测,用价值考量的方法为资金流向提供科学化的依据;2.利用综合财务计划平衡各资金的收支;3.以健全的固定资金管理制度掌控资金开支;4.根据固定资金的占有消耗量,了解资金的实时收支;5.综合分析、评定资金使用效益,挖掘固定资金的效益潜力,盘活固定资金;6.全面检查固定资金使用情况,遵守相关财经法规和制度,保护固定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金管理的措施
1.重视财会专业人才培养
当今,会计学是一个多学科交汇的知识体系,融数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逻辑学等专业性学科为一体,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扎实专业基础的要求。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大气候;从内部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更趋向于自由化。这些环境的变化,对处于第三产业的财会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力和会计水平,才能适应时展需要。高校领导应将财会人才的培养提上工作日程,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将学校的资金管理工作推向更高的台阶。
2.完善财务分析和内部审计制度
财务分析和内部审计,是监管固定资金流向的关键。实行财务分析制度,应着手分析几个重要指标:反映学校综合财务实力指标;反映学校财务运行绩效的指标;反映学校财务发展潜力的指标。关于内部审计,现行的《审计法》和教育系统内部的审计法规都对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高校应结合相关审计法规,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审计制度,增设投资效益检查评估制度,来保障审计制度的落实。
3.实行岗位责任制
对固定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执行宏观调控,将资金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即“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以双重管理的形式确保固定资金的合理使用,分别对责任期、固定资金使用率、考核指标等进行记账管理。财会部门做到定期核查账目,加强资金的日常监管。对于采购预算,各部门各岗位也要明确责任,相互配合,落实采购、验收、保管等分工。
4.统一管理预算外资金
预算外资金其实是另一种形式存在的国家财政性资金,而不是高校的“小金库”,它必须收归财政专户进行统一管理。在这方面,各高校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预算外资金的支出管理,禁止各种违规挪用行为,切实管理好收支两条线。制定预算外资金内部管理制度,来对其来源和使用方式作出规范和监督,严格控制流向,实行专款专用。
5.利用计算机技术实行固定资金管理一体化
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固定资金管理,是信息时代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财务管理软件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及手段,为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控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推广使用此类软件,能很好地集成资金流和现金流,对固定资金的支付、决算、分析、信息反馈与政策调整等过程实行一体化管理。
6.校方加强领导,健全各项资金监管制度
校方应重视并完善固定资金的监管制度。在对新校区建设、基础建设、资金流动、大型采购等项目进行决策前,进行充分调研、论证,严格遵守固定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加强财务收支状况的监督,规避不必要的资金风险。
四、结语
高校固定资金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学校的不断发展,实现固定资金本身的价值,帮助高校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目标是指高等学校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同时也受制于高等学校发展目标。为了实现目标,高等学校必须保持好的财务状况和合理的盈利能力,必须获取足够的盈余来实现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扩张要求,以及满足日常教学设备的更新要求。这样,获取盈余对高等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充分的财务资源是不可能实现其任务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取适当的盈利。
一、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现状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高校却不同,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是高校的内在规定性,高校财务做到收支平衡就算达到了财务管理活动的目的。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高校办学自的进一步扩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模式及目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转变高校财务管理目标观念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
二、高校财务管理以及目标
财务管理对象是资金运动,从目前高校资金运作情况看,高校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财务分析。应分别就这七个方面的管理和具体目标进行分析。
(一)预算管理和具体目标
目前,预算管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要达到学校发展目标,高等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及相应的预算执行比例指标;建立负债偿还基金;建立项目经费使用绩效考核制度,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针对高校学费收入季节性形成的现金流入量不均衡的特点,财务预算管理要编制现金预算,解决财务收支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不平衡,提高财务保障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
(二)收入管理目标和具体目标
政府拨款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资金既没有资金使用成本,也不需要归还。因此,高校应尽可能多地争取政府补助、提取科研课题和经费。此外,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高校收费制度创新,加大工作力度,把能收的学费尽可能多地收回来,也可以为高校增加经费来源。同时,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充分利用校友遍布天下的优势,成立校友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为学校的建设筹集资金。再者,高校应加强资产出租管理,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收入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长远目标。
(三)成本管理目标和具体目标
过去人们都认为高校财务管理很简单,就是收入支出管理,有多少钱用多少钱,费用支出时没有成本效益意识,这是不追求绩效的做法。高校必须加强成本核算管理,转变目前的经费管理观念,树立成本核算观念、树立效益观、市场观,使高校理财体制、模式、方法与社会相适应,以最小的运行成本达到最大绩效的财务管理目标。
(四)资金管理和具体目标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而高校的财务工作一直以来对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控制以及对不同货币资金的存放形态和转换,使资金增值等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忽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大部分高校在银行沉淀了大量的闲置资金,因此,高校应改变观念,加强资本运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实现资金资产增值的目的是高校财务管理中必须重视的目标。
(五)筹资管理和具体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已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经济实体,经费来源已经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渠道筹集资金。不同的资金来源,其使用的资金成本、时间长短期限、使用风险都不同。如银行融资贷款,需要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不但成本高风险也大。而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的捐赠,则不存在偿还和资金成本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应尽可能多地争取财政资金和社会捐赠,对银行融资贷款,应把握借款时机和借款期限,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获取较多的资金。
(六)投资管理和具体目标
近年高等学校发展迅猛,各高等学校都在设法筹集资金投资征地扩大校园面积和办学规模,对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等进行了较大的投资,有些学校已经超过了自身资金承受能力,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影响日常教学工作。为此,高等学校应加强投资管理,应科学决策投资,财务应参与决策和管理,以较低的投资风险和较小的投资成本,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
(七)财务分析和具体目标
以往高等学校财务只重视日常会计核算,不注重财务决策和财务分析,月终、季末不编制财务报告,也不对资金运作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新会计制度中改进了高校财务报告模式和会计报告编制时间,高校象企业一样编制财务报表,加强了财务分析,以真实的财务信息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高校要提高财务队伍的专业素质,通过经费结构分析、支出结构分析、投资效益分析,达到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决策和资金使用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虎.浅谈科学理财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实践指导[J].教育财会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