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时间:2022-05-29 03:4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随着行业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工作竞争的不断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其中,开展校企合作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新举措,将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该模式以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为目标,对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作岗位与教学体系的相互对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满足社会需求。然而,学生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是多种类型的,不同类型的技能和知识所需要的课程不同,因而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1-2]

一、校企合作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从“统包统分”转向“自主就业”。但由于高等教育存在教学与市场需求相互独立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实践教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软肋,实习、实验等实训操练课程不能落实,学生得不到“真枪实弹”的练习,动手能力差,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到单位后不能马上胜任工作,自然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欢迎。[3]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出现了下滑。基于此,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校企合作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教学观陈旧

近年来,各高校相继提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但大多数高等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知识偏多,教学评价仍以书面考试为主。高等院校在学生实践部分虽然不断加强,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真正参加实践的机会和从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还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培养综合性人才成了口号。

(二)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长远设计

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系统性,专业设置与企业类型和技术要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存在盲目及重复的问题。这使得一些热门专业学生供过于求,一些冷门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另外,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目前,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基础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课程。[4]同时,课程内容未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工作的基础,而人文、思想品德及劳动素质才是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并能持续发展的“金钥匙”。然而,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未体现出这些综合素质。

(三)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执行者。因此,在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教育对教师的实践经验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专业教师有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拥有指导实践的能力。专业教师在掌握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提高实践技能,并将所授内容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学生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现有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教师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比例明显偏低。

(四)校企沟通与交流不够

一方面,高校由于师资、设备、场地等问题,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当地经济相互对接;另一方面,企业对合作办学热情不高,而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并没有与企业商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习计划,而企业只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高校是培养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地方,企业是使用人才的地方,如果这两者不能形成良性互动,那么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出现问题。[5]

三、校企合作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要想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必须从教育改革多方面入手,共同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

(一)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

政府应加强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对校企合作的成功事例和成熟的经验加强宣传和推广。各高校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高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真实的工作体验学习,之后让学生对其进行总结,以实现对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第一,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和安排课程。高等教育专业门类设计和专业课程内容选择都需要依托企业和岗位。学校要和企业合作,进行企业需求分析,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第二,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首先,由高校各专业教学专家制订教学计划,并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分析,之后再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待考核完成后,高校重点参考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应技术专家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和总结,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

(三)加快教师专业团队建设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择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观念新颖、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选送青年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技术培训,培养学校科研骨干力量,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第二,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第三,企业定期派出部分高级技术人才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学生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定期为院校教师上课并进行培训,开展学术交流。第四,鼓励教师参加学术公开示范课。企业也要为教师实践提供便利,通过不断参加企业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努力培养出一支以青年骨干和专业带头人为主体,且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以校企利益共同体为运营载体,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构建校企人才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应以人才培养为载体,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和规范在课程、技术、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建设校企共赢的共同体。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任务,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生产任务组织师生参加设计和生产,完成企业提供的任务,深化校企合作。第二,探索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根据企业提供的生产实际任务,建设企业生产实训和技能鉴定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将其进一步发展成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如何有效地进行校企合作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参考文献:

[1]郭丽颖.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教育,2015(10).

[2]张文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3]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5).

[4]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5(3).

第2篇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实验、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本文针对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人。如何适应在新形势下教学的改革,如何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重视素质教育为指导原则,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转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固化学习思维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如何实现“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确立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下,因材施教,加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实验、实习教学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采用演示性实验、论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等。首先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时,能加强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再进行实验、实习,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验、实习教学对工科来讲,尤为重要。如果工科类的教学缺少或消弱了实践这一环节,就如人走路缺条腿一样,是不健全的,对于教学来讲就是不完整的。它会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减弱,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实验、实习教学力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验、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个素质全面的人才的智力因素是由动手、观测、查阅、思维和表达等多种能力组合而成的。而这些能力,可以在实验、实习教学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培养。实验、实习教学有利于对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重视对理论的理解和深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实验、实习教学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实践教学与高等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

1.对实验室师资队伍的设置与培养不足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建设出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当前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人员技术结构设置不合理:对于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应该设置有高级、中级技术人员和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但目前明显不合理。(2)实验室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仪器、设备管理能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有待尽快提高。(3)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缺乏对技术信息、先进设备的了解及理论知识肤浅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对实验技术人员要有计划、有目地进行业务培训、进修等。虽然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但它是稳定实验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2.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数量不足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但目前实验室普遍存在缺乏新设备,缺乏引进先进设备等问题。大多数实验室还停留在六、七年代的落后设备上,特别是随着括招人数的增多,目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要求,这样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3.实验室设备经费投入不足设备费、实验费短缺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实验室建设要求,也影响实验课质量的提高。目前,一方面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投人严重不足,同时也存在实验室建设、规划不科学,投资落后、经费使用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所以如何科学管理、合理投资、合理分配、计划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以最少的投资达到最佳的技术经济效果,合理使用资金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验、实习教学学时少对于工科类学科,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由于理论时数在压缩,也出现了实验学时减少,实验内容少,实验项目压缩,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如何提高实验质皿,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

1.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综合素质实验、实习教师是实验室工作的主体。应当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使实验室工作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为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实验室教师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

以优良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素质为关键,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实施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做到注重实验、实习教师在岗培训,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科学管理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提高。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意识,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团结协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培训与提高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和培养理论与业务能力。(2)通过进修、上学、听课等在职教育,从而来提高业务水平。(3)针对有关仪器、设备,在管理与维修等方面专门进修、学习。

2.实验设备的利用、完善、改进与更新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开课时数有限,设备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们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要考虑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们带着问题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场所。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协调好教学、科研、生产的设备使用条件下,合理安排教学与对外服务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潜力,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效果,充分运用专业优势为社会服务,而且能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同时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要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做到在学校少花钱或不花钱的情况下,也能更新改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要充分挖掘教师和设备的潜力,充分利用旧设备,对它们进行改善、重组、重装、设计、改进,使人才和设备发挥出最大作用。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实验、实习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新内容、新标准和新技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们的理论和实验、实习紧密结合。在实验、实习的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要转变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专题式的教学。教师也应该多进人实验室,了解实验设备,特别是我校实行聘任制以来,许多教师岗位都有实验室建设的职责,这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队伍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授课时结合实验设备,采取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以提高实验技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实验、实习课的组织方法实验课有演示性、论证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际操作性的多种形式。实验课的讲授形式是一般先讲后做或一边讲一边做,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动手为主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加强实际动手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人才培养;统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C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引言

大数据背景下,在互联网+的新经济模式下,我国要大力发展网络金融、创新创意高端服务业,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发挥数据挖掘以及统计分析的引领作用,自然也就成为现代统计学不可回避的课题。因此,如何致力于统计学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在统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数据背景下实践教学应当成为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

从历年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中可见,对统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态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从其教育质量及其办学基础出发,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重实践的高级应用型统计人才。事实证明,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确实能充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实践证明统计专业实践教学是将统计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

统计学比其他社会学科对社会实践性的要求更高,故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统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统计实践技能。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统计数据挖掘实验室这个平台,使学生在进入校外实习阶段之前对统计分析能力有一个提前预热过程。

2.统计专业实践教学在大数据背景下为培养信息化综合性统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高校统计专业教育的新方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统计数据挖掘实验室的建立,为统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实验室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相配套,使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培养信息化的综合型统计人才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教学在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以及取得的相关成效

1.实践教学在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现状

(1)努力建构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综合型创新统计人才,是现阶段我们培养统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统计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并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考评体系,使得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与理论教学体系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对学生整体培养的目标。根据这一实践教学的要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做了以下工作:

在设计实践教学方面,努力尝试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模式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在理论课程完成以后,尝试单独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第二种是在理论课程过程中适当增加相应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事实证明,理论课程之后增加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实现多元化管理。针对统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考虑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进行多元化管理。对于课内实践,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而对于在学期末单独进行的实践环节,可以采取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方式来进行考核。

(2)进行校外统计实训基地的建设。本着产、学、研相结合的一贯宗旨,我院积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学校与地方统计局调查队的合作,安排时间让学生深入到地方统计局、调查队实习。另外,我们还邀请统计类的专家、从业人员来学校为学生做讲座,指导学生做统计分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运用成效

在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我院在这种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实施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一些类统计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了统计专业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加提高了学生的统计实操能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设立的统计数据挖掘实验室为统计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平台。各种形式的专题讨论以及案例分析,特别是结合统计软件如spss等在实际市场调查中的数据分析的运用这类案例教学,达到了使学生深刻感受市场、应用理论、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2)通过统计实训,使学生能将统计专业理论更好的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大幅提高了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据统计,几年来我院统计专业的就业率名列学校前列,除了政府统计部门外,其他多数都在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统计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完善统计实践教学的教学实效,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在校期间能多参加校内外合作项目,通过参与项目的契机拓展学生思路,开拓眼界,走自主创新之路。

(2)进一步拓宽与校外联合办学的渠道,增加更多课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机会。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统计机构、金融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学校除了与传统统计局、调查队合作外,还应与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如银行、保险等相关部门建立相应教学实践的合作关系,以期使学生能从不同的机构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拓宽眼界。

参考文献:

[1]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1-2).

[2]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3]杨彩林、曹冰玉.课程践教学内容与模式设计――基于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4]陈遇春,李厚.高校教学改革中教师组织问题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第4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改立项;实践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38-02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是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教师有必要扎实教改立项基础知识,积极开展教改立项相关研究。

一、教改立项内涵

1.教改概念界定。教改,广义上指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教改项目全称“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行以项目建设为管理对象,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强调项目中期检查、淘汰和期终验收的项目制管理模式。

2.教改制度沿革。1994年初正式提出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5年3、4月份在北京举办了两次“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会”,标志着这项改革计划的全面启动实施。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1〕1号)文件是上一计划的扩展与延伸。该工程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该工程突出教学改革的整体性、综合化和实践运用。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指出,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在高等教育新形势下,为稳定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六类20条意见。同时,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也对教学改革精神与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二、教改立项现存问题

1.教改研究内容存在缺陷。①教改名未“改”,实为“变”。很多教学项目内容名为“改革”,实际上并没有给教学质量带来多大突破,而是仅仅在教学改革的名义下进行一些变化,如联合几个老师即为打造专业团队,开几个会议就演变成实践基地等,没有秉着科学的态度,踏实地钻研,认真地改革。②教改内容平庸,未与时俱进。教改应摒弃过时的教育观念,优化各项教育载体(教育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不该停留在固有的思维中,应时刻保持学习心态,洞察教育前沿思想,跟随现代教育步伐,开展先进教改研究。③教改偏于理论论证,实践和推广效果不理想。虽然各高校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但真正改革的内容或项目却屈指可数,多数项目只执着于理论研究,不愿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思考,脱离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的成果可行性不强,难以真正实践和推广,违背教改的立项宗旨。④脱离实际申报课题,难以胜任研究要求。有的教师贪“大”求“全”,而鉴于能力所限,整体层面上缺乏有效的宏观指导与协调,不能对“大”而“全”的改革项目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使得课题的研究难以深入、具体,停留在表层,难以胜任改革研究内容。

2.教改实践和推广缺乏有效性。①教改立项成果转化滞后阻碍实践和推广。教学改革是一项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及教学所培养出来的高质量人才间接体现出来,成果效益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且教学劳动成果的很多方面亦不直接表现为量化指标的增长,这是实践与推广困难的根本原因。②教改立项成果缺陷制约实践与推广。一些教改课题研究热衷于囿于斗室坐而论道,从概念引申内涵、从原理演绎推理,善于从理论层面进行逻辑论证,脱离教改发展的实际需要,内容空泛、平庸,缺少创新和改革思想,不能为教学改革实践、高教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研究成果实践价值不大,难以推广应用。③教改立项管理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实践与推广。部分教师申请教改课题是为了晋级需要或各类评选,缺少成果推广应用的意识和主动性。而当前教改立项课题成果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在量化指标上,偏重于论文等成果的完成数量或等级,缺少实践与推广的考核指标,可见,管理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影响着教学立项的实践与推广。

三、深入开展教改研究需把握的关键环节

1.教改研究重要环节之一——选题。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选题应侧重于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具备实用价值的课题,课题的提出和研究要树立精品意识,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有文献意识,做到起点高、立意新、有突破,避免低水平低层次重复,教育工作者能否切实把握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矛盾,敏锐地洞察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抓住教学的实质,关键在于平时教学实践的积累,教学改革的持之以恒,需要不断增强教改课题培育意识[2]。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才能确保课题界定更为准确,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研究重点更为突出,研究方法更显科学,预期成果切实可行。

2.教改研究重要环节之二——实践与推广。在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管理上,不但要重视课题立项的数量和完成的质量,还要重视研究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校需制定相关政策,为成果推广创造条件,促使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良好的政策和运行机制能够激励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转化,保障成果的推广、应用。学校应争取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和政策服务平台,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网络,增强学院之间、校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为教师的咨询和推广提供信息支持,加快成果转化的速度,使教改立项课题成果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

综上,教改立项将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载体,充分发挥教改立项的永恒性、与时俱进性和优化性,积极探索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新情况和新要求,着力研究和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高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摸式,教育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以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探索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新亮点,发挥优秀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和仕.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

第5篇

关键词:北京高等教育 教学成果奖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教育领域设立的两项最高奖之一,每4年评审1次,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12年底,北京市开展了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恰逢各高校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部署,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正取得新突破、凝聚新力量的关键时期,一大批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备受瞩目。作为评审的组织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度重视,出台了《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办法》《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并邀请了近100名高等教育资深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履行评审组评议、专家委员会审议、特等奖答辩、评审委员会审定等程序,最终从1,187项北京地区高校自主申报的项目中,评选出663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等奖8项、一等奖274项、二等奖381项。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集中体现了近年来北京高等教育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方面的突出成绩,凝聚着千万北京高教人的智慧和汗水,传递着北京高等教育稳重扎实、锐意进取的理念和精神。纵览全貌,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体现出以下特点:

全面覆盖 厚积薄发

663项获奖成果实现了对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全覆盖。从教育类型来看,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均有代表性改革项目获奖,获奖比例分别占84.2%、7.5%、8.3%。从学科专业分布来看,获奖成果涵盖了几乎全部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其中工学类占比最高,达到24.1%,文学、艺术、管理、教育等类别专业占比均超过了5%。从人才培养类型上看,获奖项目既包括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项目,也涉及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项目,同时兼顾了以培养具有较好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建设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项目。作为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导向的成果评审,本届成果奖包括7大类改革项目:突出大规模、多样化、分类指导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改革;实现跨学科、多专业、大平台的集群式教学创新;贯通“招生——培养——就业升学”整个育人体系的教学模式改革;践行探究式、实践性、个性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跨机构联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探索集约化、网络化、高科技、广资源的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建设;着眼于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探索。从成果项目发展建设周期上看,本届教学成果奖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情况,成果成长期平均年限达到6年,73%的成果成长起始于2005年~2009年,同时一批可持续发展长达三五十年的经典教学成果也历久弥新,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实习实践教育”项目已历时53年。这些成果的建设遵循教育教学发展基本规律,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凝练,可谓水到渠成、厚积薄发。

以人为本 关注师生

学生和教师是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本届成果奖获奖项目深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更好服务学生、发挥教师作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合力。相当多的获奖项目在改革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积极寻求和应对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北方工业大学秉承因材施教的宗旨,通过“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使“教”与“学”的互动效果明显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执行者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凸显,很多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是教龄长、科研能力强、正在或曾经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授,他们既是教学执行人,也是科研带头人,更是聚集了一批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率领优秀团队开展改革创新的领路人,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经过多年发展建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国际学科评估中被誉为拥有“一流的本科生和一流的本科教育”,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老师及其优秀教师团队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

突出教学 彰显特色

本届成果奖的评审进一步强调了教学在高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一大批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要素的建设成果涌现出来。专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在专业建设方面,北京高校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努力形成尖端优势,如中国农业大学提出“科教一体、产业对接”的思路,大力加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北京服装学院则针对新时期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北京高校精益求精,于精品中求经典,有121项相关项目获奖,占总获奖项目数的18.3%。例如,北京工业大学砺剑十年,创建了精品激光课程体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依托自身优势建起了矿物岩石课程群,实现了对多专业发展建设的支撑。同时,15项被广泛应用的优秀教材获得了成果奖,涉及理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个专业门类。这些成果的取得,使得北京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要素固本培元,以此为前提开展的综合性改革创新便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整合资源 协同创新

本届成果奖的评审结果透视出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一项关键举措。第一,校内资源的整合是基础。多个院系、专业联合开展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实践证明,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国际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虽然是以该校中法工程师学院为牵头单位,但实际上是举全校之力,涉及理学、工学多个专业,联合开展的一项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工程教育的新探索。第二,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紧密。北京地区高校之间自主开展合作,寻求共性、优势互补,有利于优势集中、避免资源浪费,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的“北京高校联合构建平台全面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京高校与京外高校的联系也日趋频繁,高校间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如北京理工大学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紧密合作,开展了理工科大学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三,高校与社会在资源共享上也更加全面深入。高校积极向校外扩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人才培养基地,共享实践资源,为不同专业、年级和培养类型的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实习、实训,加强就业与创业相关的教学改革,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沟通、合作、自治的水平,实现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例如,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开展了本科人才培养北京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长期开展合作,在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取得的成果很有借鉴意义。

完善管理 加强监控

教学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完善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届成果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很多在教务弹性管理、网络化办公、信息开放共享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项目获得认可。例如,清华大学明确提出创建“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务运行机制,努力提升教学管理效率,通过建立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增强教学管理的精确化,将服务细化到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同时,各高校对教育质量的监控也不遗余力,在相关体系建设中进行了大量探索。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央财经大学进行了财经类高校“一体三全五维”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推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了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需求导向 服务社会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格,需要社会来检验。北京高等教育长期坚持需求导向,人才培养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在本届成果奖评审中也有集中的体现。第一,积极为国家行业产业服务,培养符合现代化产业需求的领军人物。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依托自身优势,紧密追踪产业发展趋势,在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首都医科大学强力整合临床学科,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夯实了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基础;北京科技大学在材料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狠下功夫,为材料科学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提供助力。第二,紧密围绕北京地区产业发展情况,培养能够为首都经济建设作贡献的优秀人才。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分别开展了“面向首都,凸显创意——跨学科背景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立足京城,服务首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共管理人才”项目建设,努力接好地气,服务北京;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更是以服务首都经济转型为目标,实现融合发展,促进产学协同,努力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第三,服务北京的社会建设,力争将高等教育的建设成果送到千家万户。例如,北京市东城区职工业余大学、西城区经济科学大学、石景山区业余大学等共同开展了“立足首都、服务社区,办百姓身边大学——北京地区性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办学模式创新”项目,力争使高等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能够造福万家。

面向世界 交流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而北京作为全国的对外交流中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特点在本届成果奖评审中也非常明显。大多数获奖成果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各高校正在稳步建立起系统化、规范化的国际化办学体系。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开办“国际小学期”,集中建设了中国研究系列、学科前沿及学科通识系列、语言培训系列三大系列课程群,每年有3,000名左右本校本、硕、博学生与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名左右国际学生同堂上课,授课教师中80%以上为海外教师。这样的举措不但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而且对提高北京高等教育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大有裨益。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开展海外研修、交换学习、参与国际会议与竞赛等交流合作项目推动学生和教师“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流动,锻炼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特色,构建起“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引入国际化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短期学习和文化交流、语言环境和校园活动,推动第一、二、三课堂的联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已经落下帷幕,但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永不会驻足停歇。本次评审是对以往工作成效的肯定,同时也是各高校鼓舞士气、鼓足干劲,加速发展建设的新起点。第一,各校在成果奖评审过程中,对本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今后如何统筹协调,将优势成果保持住、发扬好,同时弥补不足,实现全面发展,是各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二,获奖成果具有较好的示范性,如何发挥这些成果的辐射引领作用,实现优秀经验的推广、优质资源的共享,是摆在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第三,通过成果奖的评审,各校的优势特色更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从北京高等教育全局发展的角度出发,如何通过合理的调整,实现资源的更优化配置,更好地推动北京高校个体和北京高等教育整体的联动发展,是北京市面临的紧迫任务。另外,成果奖评审中涌现出了很多区域性合作和国际交流合作优势项目,但北京高等教育作为全国领头羊,作为首都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窗口,在服务全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建设,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中,依然任重道远。

第6篇

一、高校学报的教育功能

高校学报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中,培育学术新人、激活创新思维、养成科学方法、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承继作用、在高校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传播与交流作用等等[8,12-13]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理,高校学报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学术交流窗口高校学报从质量和数量反映我国高校总体科研教学水平和成果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是高校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渠道。作为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检阅一个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治学的学术思想与作用。同时,青年学子通过高校学报这一窗口从课堂外更熟悉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和学科发展情况。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立项的教改课题日渐增多,立项单位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市区的教委,包括各高校的校级教改课题。尤其是北京市教委,非常重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他们设有教学质量提高专项经费,这些专门用于高校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这些课题的立项无疑使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果层出不穷,相应的论文成果也会数量不少,高校学报正好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发表教育教学成果的园地,学报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质量得到了提高,教师教学成果的论文在学报的发表也增加了教师学术交流的机会。学报教学理论方面学术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无疑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另外,高校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成果。如何把所取得的成果公之于众、让社会了解,有会议交流以及有关职能部门鉴定公布等途径,但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学报、高校学报、学术研究刊物发表。高校学报在发表高校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方面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2.培养人才的摇篮青年人将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他们在教学的舞台上发挥长远而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学报在发现学术新人、培养和栽培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任何社会期刊都无法替代。学校的许多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但多数的学术研究水平不太成熟,成果水平还有某些缺陷,需要帮助和扶持。而高校学报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之一,把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首次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的青年教师,不轻易退稿,学报编辑要寻找到他们教学科研成果中的创新、独到之处,帮助他们反复修改,为青年教师今后成为学术“大家”、“教育家”走向教学科研舞台奠定基础。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养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学报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扶植是通过对其科研活动的支持进行的。高校教师作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执行主体,且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高校教师以一定的学术修养和教学研究为基础非常重要。但是,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其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这是提高高校教师素养、促进深入教学研究最根本的原始动力。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及教学素养是通过在职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在职攻读学位、发表学术论文、教育教改研讨会等渠道塑造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报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学报编辑组稿、审稿、编辑加工、修改和发表高校教师研究论文,不仅体现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价值,传播了教师辛勤创造的科研信息,还激励了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学术素养与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二、增进高校学报服务教育教学的路径

1.出版教育教学改革专辑(增刊),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由学校主导,高校学报根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配合学校教务处,就教学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等,组织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学报开展学术讨论、评论和争鸣,公开发表校内外专家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传播和交流新的教学管理理论和经验,宣传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没有社科版的高校学报,如《北京农学院学报》利用学报不定期出版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专辑,配合教务处评选校级优秀教育教学改革论文,评出一、二、三等优秀论文,推选国家级、优秀省部级教改论文等,并制定相关政策,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相关奖励,发挥学报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上的平台与阵地作用。在《北京农学院学报》及其增刊发表的教改论文均获得了校级、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二等、三等不同层次的奖励。还如,《湖南农业大学学报》每年定期出版1期教育教学改革增刊,吸引校内外作者踊跃投稿,初有成效,仅2009年社科增刊就有133篇,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论文80篇,而教改课题论文20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有2篇,其余大部分论文(80%)都获省级和校级的教改成果奖。2011年社科增刊92篇,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论文50篇,而教改课题论文10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有2篇,有60%的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出版教育教学改革增刊正好与正刊互补,达到调整稿源与期刊出版周期之间的矛盾。

2.改变观念开设教育教学研究专栏许多高校学报编辑对教育教改方面的论文存在偏见,认为其“理论性比较浅,多是经验总结,泛泛而谈”。同时,有些高校对科研成果极为重视,学报主要刊载科学研究论文。实质上,教育教学研究是高校一项重要研究工作,随着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日益深化,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三位一体已成为高校的共识。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该转变观念,有社会科学版的高校学报有条件而且必须开设教育教学研究专栏,为教师提供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要主动关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围绕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创新与创业等主题,挖掘其中的新经验、新方法、新理论,及时发表这些成果,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例如《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报道校内外相关学者的教育研究的论文,其学术质量没有因为开设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而下降,相反吸引了全国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期刊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大,获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的殊荣,系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学名刊等荣誉。

3.利用学报封面做好教学改革宣传工作学报封面是一个宣传、推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报是一张高校对外交流的“名片”。而据岳凤荣、田丛笑曾经调研100家高校学报的封面利用情况,无论是封二、封三,还是封四,有1/3以上的学报完全不加以利用,尤其是封二,其空白率高达44%,这种状况,既造成了版面的浪费,减少了学报的信息容量,又在编排上显得苍白、单调、不美观,因此,学报设立“知名专家”名录,报道某个部门如院系到某个人物(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校从外在的形象到内在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图片和简讯的形式宣传展示各学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省部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教材、省部级精品教材、国家优秀教师、省部级优秀教师、一级学科等等。编排上选择合适的图片、字体、字号、横排、竖排等方式灵活多变。通过学报这个“窗口”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管理等的经验和理论宣传推广出去,既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又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报封面传播学校教学信息重要窗口的作用。使学报内容丰富多彩,美观、谐调。学报对于一个高等学校来说,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学术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离不开学报;教育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报。学报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学报编辑要积极关注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热点,主动及时地约一些优秀稿件,根据办刊思想、办刊宗旨、办刊水平及名栏建设等方面的特点和特色,引导校内外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振兴高等教育理论创新,发表他们的观点。长期下来,学报“高校教育教学理论”既可形成优势特色栏目,也在不断积淀高校学报的特色,有利于学报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双向健康发展。同时,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投身于学校改革发展的洪流之中,又要开发相关学科的研究,努力走编辑学者化的道路。高校学报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合力系统中,应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充分发挥其内在优势,以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陈艳芬单位:北京农学院学报编辑部

第7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07-02

1 前言

学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化、体系化极强的工作,开展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做好知识理论讲解,还需要对学生思想状况、综合素质进行关注和培养,而只有具备完善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才是教学的真谛和核心。当前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就决定了必须丰富人才培养的内涵,提升人才培养品质。

2 开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不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教学工作改革不断推动,新的教学理念和人才衡量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全面能力。以往教学过程中,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理论学习之上,并希望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基本偏向理论学习。这就使得人才培养存在极大问题。很多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并不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技能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改革要求集中力量培养全面、综合、多才多艺的学生,因此这从客观上要求变更传统教学方式和旧思维,通过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变化,最终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建立合理、高效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要求 人才培养往往受到结果导向影响,因此衡量和评价教学结果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学、高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衡量机制,但这并非易事,毕竟任何评价都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教学元素。我国以往教学过程中所推行的评价理论和评价制度都与综合化人才培养要求有着极大出入,在学生素质评价过程中往往会以某一指标来衡量,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状况,整个评价方法并不合理。因此,想要培养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就需要打破以往人才评价制度,构建学校教育和学生综合素养多元评价的全新机制。而这也是转变教学思想、提升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应该符合社会需求。因此,既要具体结合社会要求,还要与培养全面人才的根本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高等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状况,还要对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进行培养。而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和基础技能培养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只有重视艺术培养对人才成长的突出作用,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学科成绩来衡量教学的开展情况,忽视了技能教学和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从学生成长的实际和基础出发,切实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3 高等教育创新教学思想、推动教学改革的意义分析

创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发展理念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教学改革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教学思想是推动教学活动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只有先优化创新教学思想,做好教学思路革新,拓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思维,才能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环境。想要培养优异人才,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需要创新发展教学思想。

其次,高等教育工作的优化升级也是高校承担人才培养义务责任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只有从学生成长实际出发,制订切合学生成长实际的教学思路和方案,才能从根本上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让更多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实现个人价值,发挥个人才能。只有通过高等教学工作不断优化升级,才能为人才培养寻找到新的方向和思路,通过思想创新、道路革新、角度维新,才能实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最后,通过高校创新教学模式,坚决实行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学思路的大胆创新,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应用,从而为高等教学改革提供全新思路和策略,而这也是实现高等教学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管理的必经之路和必然举措。可以说,实施教学思想创新,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品质、实现高等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重点。

4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创新策略分析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学活动中,其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义务及工作内容始终未发生变化,人才永远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因此,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学思想转变入手,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策略和途径。

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对待综合素养培养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理念就是教学思想,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这是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根本。而教学理念一旦出现偏差,就极大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偏离人才培养方向。以往教学活动中通常把教学理解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但只是将实践教学当作辅助教学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二者并未放在正确的教学地位。教学地位的偏差,就使得教学结果大受影响。教师不重视开展,学生断断续续接受实践教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转变教学思想,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就是要打破以往教学中错误的教学理念和片面的教学评价观。通过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从而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1]。

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 高等教学不同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开展更具开放性和实践性。传统的高等教学不仅不能适应教学改革创新的形式和要求,实质上与高等教学的本质理念是相违背的。学生缺乏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也缺乏足够兴趣,因此就很难对教学活动保持足够灵感。以往高等教学活动开展时,更倾向于功利化、目的化和顶层化理念,缺乏对学生整体性的关注,更没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被教育、被关注。学生缺乏合理引导,就不可能具备学习兴趣和爱好,因此通过建立多元评价制度,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思路的延伸和拓展,最终实现更多学生融入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

积极建立健全教师队伍,构建强有力的教学体系 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是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为教学思路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撑。以往高等教学开展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健全的教师队伍体系,缺乏足够师资力量,就使得高等教学改革创新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既不能合理探索教学思路,更无法完成学生兴趣引导。因此,想要积极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教师队伍,构建强有力的教学体系,从而确保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理想目标[2]。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现代化教学 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观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的需要。但是与之相伴的是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一方面扩招导致生源质量差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均教育资源紧张、教学质量令人担忧、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紧缺;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受到了严峻挑战;另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及其普及带来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如远程网络教育的兴起、私立教育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及家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心。新的形势下,如何确保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注重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活动必须主动跟进,积极寻找一种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的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更具有深远的意义。高等教育质量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包括:正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评价标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优良的教学质量,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办学市场发展需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发展机制。要改进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应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推进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制度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多元化的办学服务,建立多样化的质量评价体系;与时俱进,树立发展的质量观。

1.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确立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明确新型的教育教学关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积极参与中主动实践、思考和探索,锻炼其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推进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制度机制。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它包括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中又处于核心和重点的地位,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因而建设一个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对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建设精品课程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就是向课程要质量,向教学名师要质量,从而达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课程改革必须明确建设精品课程的目标与各类课程主次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专业确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依照应用性和基础性专业人才的不同需要和特点,制定和安排相应的课程体系,保证满足所需专业人才标准的培养要求。精品课程要明确建设的目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意拓宽口径,加大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综合运用,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3.加强学科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现代化教学以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双方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合作互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现代化教学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开放性和综合化、信息化、规范化等基本特征,是传统教学的创新和飞跃,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4.整合学科专业,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质量管理,建设一支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方引进各种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形成多元化的层次结构,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5.采取有效措施,通过上级支持、合作、贷款、共建等形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发展国际特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建设更多、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实验室,使高校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不断增加,并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标准。加强教学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全校人员提供较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建设一流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实现现代化教学提供必要的网络支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大学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6.坚持管理创新,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院校教学特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树立全员、全程质量管理的观念,加强政策导向,充分调动教、学、管三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宽严相济、生动活泼,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管理机制。在学校内建立严格而有效的教育管理督导制度,对教学适时地进行评估,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教材的建设达到合理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目标落到实处。在社会上建立专业性社会评估机制,使教育质量外部保证更为完善。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教育质量,有助于教育满足多方面的社会需要。同时,教育专业性社会评估机制有助于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因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是公立学校,政府是学校的最终也是唯一的主管者,由政府开展教育质量评估,容易使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专业性社会机制则会成为政府评估的有益补充。培育专业性社会评估机制,首要问题就是保证社会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自治性,要保证政府机构对质量评估的不干预性、非指挥性,充分发挥评估机构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建立校、院两级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教学质量督导保障体系,建立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7.与时俱进,树立发展的质量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是确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高的教育质量,必须靠具有严谨的学风、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和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制定有特色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教育原则和不同教育规律的独特要求,才能真正把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永瑞.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01年12月:第111页.

[2]张尧学,张大良,吕浩雪.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9).

第9篇

关键字:高校;教学质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72-02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马丁・特罗认为,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衡量指标,高等教育的l展可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介于15%―50%之间为大众教育阶段、达到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在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被教育专家、学者所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总的来看,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学质量、教师科研能力、师资水平、学风建设等多方面。

一、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如下。

第一,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现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系统、多元化的课程建设体系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是高等教育健康、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动。

第二,有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实施者,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对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是息息相关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必然会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第三,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截止到2015年9月,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52所,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达3647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0%。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入学人数的大幅度增长,加强课程教学质量建设,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完成大学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大学生招生数量增加与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之矛盾的有效途径。

第四,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培养优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提升课程质量为切入点,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不断发展,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支持。

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

大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要顺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体现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其关键点是能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顺应时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树立全面、科学、多元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多类型的需求。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强化教育质量保障意识,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评价体系等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如英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早,对如何提升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我们应积极借鉴他们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构建合理、科学、系统的质量保障平台。

(二)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并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特色和实力,结合学校的师资状况、办学水平、专业和学科特色,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知识、能力、素质与学生的个性协调发展相结合,以应用型、创新型、特色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要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科定位,根据学科特点、师资情况、现有办学条件、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果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三)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制定实施的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专业教学模式、学分和课时量等教育教学总体方案,对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专业素养等提出明确的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做出相应调整,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优化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优化课程设置,推进课程改革

树立课程人才观,把传授理论知识、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基础理论教育、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突出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实现从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推进课程体制改革,对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加以调整和创新;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开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主修与辅修课程相结合;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分、学时比例,建立多学科、专业交叉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建立课程质量保障平台,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高等院校作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教学主管部门要制定课程质量保障的相关政策规定,建立不同专业、不同类别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标准,完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管理和相关协调工作。加强内部质量监控,建立一个系统的、公平的、合理的课程质量O督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自评,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形成书面的质量评估报告[3]。尤其要合理接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将其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相互监督、相互评价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价,有利于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教师队伍的师资结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工作态度与课堂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积极引进教授、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补充师资队伍,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本校教师通过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访问学者、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参加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加强与其他院校、专业的文化交流与经验借鉴,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专题会议、教学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七)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开放课程体系,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广泛利用网络平台和现代化教学信息资源,提供精品课程让学生在线观看和学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学生通过观看和学习不同院校开放的精品课程,有利于了解其他高校的课程学习状况,开拓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等。

三、结论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下,以课程教学管理改革为关键点,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健全课程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形成全面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有利于专业课程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

的理解与实践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

[2][美]布伦南;陆爱华等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同类一流”为主题,组织全院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

一、认真开展调研工作

我们坚持学习实践调研结合成人教育学院工作实际,围绕成人高等教育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调研,针对成人教育工作的实际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成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这一调研主题,并就以下参考选题展开了充分的调研。

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分析和思考现阶段制约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成人教育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在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同类一流”的工作中做出新贡献。

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如何在危机中寻求机遇,谋划发展,不断拓宽办学途径,开创成人教育的新局面?

成人教育学院与盐城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下设的各分院(函授站)之间如何进一步理清分工合作的权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成人教育学院对各分院(函授站)服务、评估、检查、督导具体应包含哪些内容。

盐城工学院“成人教育教学服务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的思考。

我们分别举行了成人教育学院全体人员座谈会、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座谈会,各分院、教学站(点)负责人座谈会。通过调研与研讨,大家认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机制,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成人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成人教育工作一定要从学校整体发展为出发点,要在“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同类一流”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凝聚智慧,发现制约成教发展的瓶颈问题、关键问题,积极为学校的科学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找出成教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成人教育招生宣传在各分院、教学站(点)存在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地方。

2、深化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不够有力,不够到位。

3、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投入不足,努力不够。

4、硕士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资源整合不够,舆论宣传和对外联络力度不够大。

5、开拓新业务、新市场、新热点、新项目投入精力不足。

三、对策研究

1、进一步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1)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职责明确、责任重大、使命神圣、任务光荣。

(2)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权利优位”意识。以人为本,教育为民,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和处理成人高等教育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向往成人高等教育的权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服务好。

(3)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要求。一方面,要统筹兼顾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调整服务理念和服务内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教育公平理念,充分体现利益和谐的价值取向。

(4)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注重“保障促进”的功效。一方面,坚持教育为民思想,坚持与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决策相结合,坚定不移地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另一方面,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会学生真才实学为服务宗旨。

2、进一步突出成人教育工作重点

(1)切实加强成人教育招生工作,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效益。要严肃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不断加大招生力度,稳步扩大规模,不断提升效益。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不断深化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成教学生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要深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行学分制,打造特色专业,探索成人教育模式,切实为学员服务。

(3)加强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寻求多元化发展。为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成教工作必须不断拓展业务,实施多元发展战略,非学历教育培训就是成教未来发展的工作重点。

(4)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规范运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修订、完善一系列成人教育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事管人。

(5)大力推进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想方设法,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加强与市政府部(委、办、局)和有关行业(系统)的联系,切实推进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6)加强各分院、教学站(点)管理,严格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经费管理,始终坚持做到办学规范、管理有序、运作良好。

3、进一步创新成教工作机制

(1)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特别是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努力做到奖惩分明,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十分必要。

(2)对各分院、教学站(点)进行定性、定量考核,切实增强成教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努力做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3)调动各二级学院参与成教工作的积极性。力促学校出台相关激励措施。从学校层面进一步理顺成教工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进一步认清使命、明确目标,积极主动地

第11篇

摘要: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提出,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及云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促使MOOC理念进一步升华,MOOC理念使高

>> 基于MOOC理念的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MOOC模式的高职Java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MOOC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 联通主义视角下MOOC的发展对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基于MOOC理念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MOOC理念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翻转课堂”的地方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基于“翻转课堂”的地方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MOOC(慕课)的高职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MOOC的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MOOC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微MOOC的《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的教学改革实践 浅析MOOC对高校教学改革产生的作用 基于MOOC的采购管理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MOOC理念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 MOOC教学理念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基于CDIO理念的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

[3]杨耀丽.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1,(6).

[4]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

[5]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

第12篇

关键词:化学化工类;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1.教育教学理念改革

化学化工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等众多领域密切相关。随着化工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针对化学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持续增长,对于既懂管理又掌握化工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然而,当前化学化工学院教学环节仍存在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教师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为辅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主动发展意识不足、创新创造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技能欠缺的现象,造成高学历低技能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对此,应结合新时期下的人才需求特点,面向化学化工行业长远发展和行业变革的趋势,努力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题”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明确高等教育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多元交流平台的意识,做到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系统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转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以学生的需求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从“学生被动地学”向“学生主动地学”转变,促进化学化工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向以学生为主转变,最终培育出发展意识强、创新能力高、社会适应技能丰富的化学化工人才。

2.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脚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因此,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应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协调,加强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突出专业教学特色,结合行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围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以及时效性,提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弹性,积极发扬专业教育的特色,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培养体系,以此来适应化学化工行业及市场的发展需求。此外,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大学来说,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应积极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行业需求发展的关系,积极开展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1)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现代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既要做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引导,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化媒介增添课堂魅力。化学化工类专业同其他专业类似,都面临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知识需求,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而言,唯有从多元视角积极拓展新型高校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教学模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要取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化工化学类专业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既要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又要做到综合考虑学生需求。

(2)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化工化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验性和技能性特点。为提升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可通过如下几点对高校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改革:①深入开展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建立与本行业优秀企业的联络渠道,争取在合作中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实践基地;②邀请工程界专家为开设讲座和技能培训,并积极与工程类企业合作开展师资和学生培训,拓展师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③以“行业执业资格”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科竞赛”为主要抓手,建立应用型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新模式;④实现企业岗位和高校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一方面,针对性地服务于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转化科研成果,高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收集一手教学资料,为课堂教育教学创新提供现实案例,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4.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教育教学管理是确保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的软技术。当前,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监督工作主要是由校级管理,二级学院自很少。例如在学生的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实践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既定要求执行,这就导致性质不同的专业教育教学考核实施效果差异较大,体现不出专业核心特点和教育教学特色,此外,对于专业有特殊要求或需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需要层层提交书面申请,并经相关职能部门批准后才能执行,导致课程开设效率低。打破现行的集中管理模式,实施权力下放,对当前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改革成为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治亚,李建东.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1-13.

[2]刘文芳,吴志刚.“互联网+”时代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调查分析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0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