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农业信息化

农村农业信息化

时间:2022-10-28 05:49:31

农村农业信息化

第1篇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都是属于现代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 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化功能,用信息技术装备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应用,利用信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信息化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 信息化平台建设。近几年绍兴县建设了三个农业信息化应用平台。(1)绍兴县数字农业平台。绍兴县农业数字网包括文件公告、农技110、政务公开、当前农事、农业专家库、农技资料、农家乐、农业企业等十几个栏目,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绍兴县农业信息,包括农业新闻、农业气象、企业动态等等。(2)农民信箱平台。绍兴县积极推广应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到目前为止,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54000余户,建立县级机关部门联络室14个,村级联络点390个,农产品买卖信息3万余条。(3)万村联网平台。万村联网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模块,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该系统解决了新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滞后等问题,便于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形象,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 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1)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的变革,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因此,绍兴县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19个镇街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站,302个行政村,47个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点。(2)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了《绍兴县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服务制度》,加强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强对农业信息员的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列入考核,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3. 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员队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力帮手,根据县镇村三级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的要求,绍兴县组建了一支县、镇、村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村级信息员由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信息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绍兴县实际情况,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认识问题。根据调查绍兴县大部农村地区虽已经普及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但大多都是用来娱乐,只有少数人利用信息化产品来查询资料、支持农业生产,不少农民还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2. 人员问题。当前,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搞信息化的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 信息问题。信息的质量不高,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少,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高层次信息也少;信息采集标准不够规范,采集面不够广;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 资金问题。从农业信息中心到镇级信息服务站再到村级信息服务点都缺少资金保障,信息的采集、人员培训、软硬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现在投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资金还不充足。

三、以农业信息化促进绍兴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 加强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对于乡村基层干部群体,可以采用专题培训、讲座、业务考核等方式;对于农民工群体,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实践、技术指导等方式;对于普通农民,可以进行宣讲性培训,向他们宣讲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获得科学种植、农产品销售、劳务信息、子女教育、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给生产与生活所带来的作用。

2. 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给予资金、相关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确保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都有农村信息服务点,同时在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基地、种养殖户等中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帮助农业企业建设网站,推进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有专职人员,财政每年要提供配套资金,农技人员信息服务要列入岗位考核,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和信息服务模式,为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多做贡献。

4.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在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培训。

5.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绍兴县建立了一批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在村级托管站的基础上,把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另一方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绍兴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服务站为基础,以点带面,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的新路子。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力推进了绍兴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影响。

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动力和基本资源,信息和技术将成为农业基础产业之一,农业信息化也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合理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生产水平,来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充分体现时间就是“金钱”,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需要的信息,谁对信息反应得快,应用信息收益就会更大。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设备深入到农村,与农业有关的农业信息也被农民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近几年信息服务及互联网销售平台信息的传播速度及带来的效应,促使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转变思想,把农业信息变成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消费水平,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奔小康的步伐。下面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来谈一谈农业信息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农业信息化促进了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当各种需求扎根落地时,农民的种植经营观念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农业信息平台了解消费者的物质需要和服务需求,很多农民从原来的单一化种植、集市销售走向休闲观光旅游、绿色“庄园”采摘的组合体系,让消费者亲身体验采摘乐趣,农民现场出售特色产品,最大限度实现互利双赢,让消费者舒舒服服把钱花在农村,推动了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经济附加值,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农业信息的发展,促使从事纯农业劳动的人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用外出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利用信息平台成本低、速度快、信息广的特点与购买方直接进行农产品交易,实现了以销定产的种植模式,根据农作物的种植季节特点,农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无公害、绿色植物冬暖式大棚,通过信息平台宣传农作物成长过程、预售时间,全程通过农业信息平台公布,利用闲置劳动力种植农作物,实现农民增收,促进投资增加从而使土地资本增值,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在农村的应用从劳动力到资源充分利用到资本的利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

二、农业信息化实现了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

过去由于农业信息的闭塞,农村经济受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与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和经营处于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经济决策时有失误,农业信息的发展使农民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农民按照获得的农业信息提供的质量、品种标准等进行调整种植方向,有效地对现有的资金、土地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在买卖过程中按照双方满意的价格进行,从而在交易过程中相对规避了风险,提高了收益。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在农村的应用,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成立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极大地带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主动参加展销,根据市场需求定向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在市场营销的竞争力。通过农产品展销及农村信息平台,让农民的优质产品从本地成功推向各地,实现了当地农产品跨越地域范围的推广销售。很多农村年轻人利用信息的便捷性定向外出打工,投入到市场经济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创造出对社会有用的价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满足家庭自身生产的同时,利用自身农业技术外出务工增加收入,逐步增强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加速r业技术科技化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产工具,农民通过信息渠道和媒体获得需要的各种信息,在生产中得以应用,在应用中把好的经验大力推广并且普及,广泛传播,使更多的农民接触和应用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能力和水平,使农业科技在农村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农业信息化正在农业技术科技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农业信息能够提供给农民生产需要的相关信息,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确保了农产品销售道路畅通,农民也可以把实践中遇到的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农业信息平台反馈给农业技术专家,使得农业信息与农业科技水平的双进步,取得了双赢效果,加速了农业科技化的实现。在新农村的生产中科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科技化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壮大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时代变成了商品交易高度流通的经济发展时期,农民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农业信息,农业信息的普及使得广大农民越来越关心农业信息,并利用相关农业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定向种植农作物,不再盲目生产。当地农民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绿色无公害“生态家园买卖铺”平台,销售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当地部分农民成立了葡萄采摘、石榴采摘观光大棚,建成草莓采摘庄园,还有的村集体为了鼓励农民种植积极性,成立了无花果采摘基地及无花果烘干一体机,形成了产销一条龙,通过农业信息,农民足不出户把种植的农产品销售到各地。农业信息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城乡居民的思想交流,缩短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随着农业信息进入农民生活中,使农民改变了信息贫穷的信息封闭局面,逐步改善了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使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壮大,加快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五、针对农业信息负面影响各级联手治理

农业信息化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有部分农民因为对农业信息的依赖受到损失,由于我国农业信息起步晚,农业信息的应用还属于初级阶段,农业信息存在信息的共性,其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加入一些不属实的“水分”和传播的滞后性,农民不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造成生产经营的错误判断。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农业信息平台伪造虚假信息,给农民造成损失,挫伤农民的再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针对信息的负面影响,农民需要增加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免受损失,政府及执法部门也应该加大力度,联手治理信息乱象,还农民一个安全的生产消费的农业信息平台,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好的环境。再者,目前阶段由于农村信息装备的不完整,信息资源的消费水平还很高,有关部门应该降低信息资源的消费成本,使信息真正普及,成为人人都能消费的起的资源。

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呈上升态势,农产品市场化需要农业信息化的支撑。农业信息加互联网农业订单,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等有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化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资源、生产、市场化等要素运用的提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配合,从高耗、低效迈向低耗、高效,逐步提高节约资源的能力。各级政府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在农村建立技术培训机构,培B知识化与信息化的现代农民,建立面向农村生产实际情况与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竞争力强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挖掘农村对信息应用的潜力,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信息经济,以信息经济加速提升农业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信息关系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增加农村经济的收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而且还提高了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综合素质,减少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农业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组成部分,信息是思路、门路、财路,在今后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加速农业信息化良性循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广大农民必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发挥农业优势,利用农业信息方便、快捷性等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早日实现社会小康的梦想,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赵昌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第4篇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1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

1.1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信息化水平能促进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而信息技术在这三者中占据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信息技术特有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信息才传播能力的属性,能从根本上影响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现有传统格局的商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具体表现在互联网经济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并且细化了社会分工,降低了过去传统交易成本,扩大了交易范围,因此互联网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个环节。

1.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信息化推广

信息化的建设,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是根据地方实际一步步开展起来的。可以这样说,信息化发展受制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换句话说,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信息化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而地方经济相对贫瘠的话,能搞好信息化建设就如同一句空话。

2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1重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农村信息化工程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物质保障,没有先天的物质保障条件,农村搞好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但是。现在的农村多数较为落后,每个地区经济水平略带差异,这对信息化建设就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由此,建成系统化、功能化的农村信息化工程,需要在确保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更好调动社会各基层的力量,一并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同时,还应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诠释信息化建设,以便用最少的资金,在最短的周期中,建成更为全面的农业信息化工程。

2.2鼓励科研人员开发信息化研究新项目,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科研保障

发展农业信息化,确保信息技术更好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去,建议尽快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推广的项目研究,鼓励科研人员能积极开展开发新的研究技术。此外,对研发的新技术项目和成果,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奖励,进一步激发其开发研究的积极性。但是,任何项目的开展,都需要制定合理的组织方案,根据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确保大大提升高工作效率。

2.3重视信息化人才培训,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保驾护航

人才是推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技术性相当强的项目,农村信息化工程需要一大批有着经验丰富、业务水平精湛的专业队伍,这样才能再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功效。同时,在引进高水平、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外,还需要对所有的参与农村信息化工程人员进行系统、有效的业务水平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对专业人员加强业务水平、交流专业知识,以便能更快的适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同时要在当地开展农村信息化的科普工作,尝试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接触到信息化带来的种种益处,从而能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4组建合理的互联网宣传平台,营造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社会舆论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农机事业的发展同样要紧跟时展步伐,能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首先组建合理的互联网宣传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换联网宣传平台的搭建,旨在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机推广中的重要性,达到提升推广组织的知名度。同时,该宣传平台的搭建,将更有利于农机技术研究人员的沟通和交流,确保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最新的农机技术,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去。

2.5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信息化的主体方向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

目前,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政府缺乏有效合理的规划,同时对农村信息化的认识和意义领悟不够。因此就需要政府出台切实有效、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合理规范,确保农村信息化的主体方向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而达到推进农村信息化快速开展,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农村经济快速腾飞的目的。

3总结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能说是立竿见影,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方可彰显其价值,由此。农村信息化的建成必定有所起伏。了解信息化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意识到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将更快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而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信息化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而地方经济相对贫瘠的话,能搞好信息化建设就如同一句空话。由此,针对目前此类情况,最为重要的是,能探索出适合国内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征.关于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2016,(8):109.

第5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村经济发展 问题 对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衔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1.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信息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等手段,把最适用的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生产者手中,打破了传统的高耗、低效型的生产结构。实现了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过去农民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种植、养殖,缺乏市场信息观念,使得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农业信息化是衔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手段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市场连成一个整体,农商品的竞争由国内市场转变为国际市场,这就要求农业市场必须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而农业生产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发挥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的作用,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3.农业信息化可以推动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农民不仅学会自己生产需要的技术,还学会把自己的产品信息上传到网上运行,有的甚至学会制作网页等上网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当代农民的素质,农民还可以不出家门便在网上便随时获得专家技术指导。其次,农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的风地人情,扩大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互联网还丰富了教育资源,为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

目前中国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尚属初级阶段,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网络设施成本高,网络建设不发达,网络利用率低,网站建设总体系规模较小,地域分布不平衡,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大量现代化信息通讯技术和设备得不到应用和普及。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2.农业信息标准化水平低,缺乏统一规划

网络信息资源低水平信息重复多,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信息标准化化程度不高,数据库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统一农业信息标准,各地自行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互通互联性差。对于广大农村,尤其边远山区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科学指导的程度,农业专家指导系统没有引起农民的响应。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还没有达到实用水平,因地制宜性差。

3.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

多数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程序还不够了解,对信息化的操作还停留在文字信息和简单的网页浏览上面,对深入性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了解还是空白。还有的地市领导认为,现在实施农业信息化还太早,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还没有明显的体现,这些原因导致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缓慢及地方差距进一步增大。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快改革,增加信息基础建设投入

首先确保所需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尤其确保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资金。搞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要走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之路,广纳资金,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自筹资金为补充,内资外资一起上,财政投入与企业投资相结合,千万百计地吸纳资本,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大,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2.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外语人才和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使农业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在农业信息网络上随时查找到所需的相关信息,能够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向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咨询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把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成真正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技术平台。

3.大力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

强化政府在农业与农业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和信息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的具体战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整体性的安排。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牢固树立信息观念,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只有掌握信息,实现农业信息化,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各级领导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当作新时期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踏踏实实地做好农业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第6篇

吴晓光副主任指出,2011年是吉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一年。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在能力持续提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全省农网网站群、“12316新农村热线”和“12582农信通”三大平台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计算机网络、电话语音、手机短彩信、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政策法律、民生事务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全省共建成省市县三级农网76个,已经成为全省宣传“三农”工作、支持“三农”发展的一个重要网络媒体,是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门户网站。各地通过网上报送各类信息2400多条。2011年,全省有32个网站完成了改版任务,占年度应改版网站的86.5%。据统计测算,全年通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达30亿元以上。2011年在全省10个县(市)正式启动实施了以购农资和卖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电子商务试点。在德惠等20个县(市),重点面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企业(乡镇企业、农村集贸超市商店)从业人员、种养大户、村干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等,举办培训班93期,培训骨干农村信息员3000人。全省共组织申报国家和省信息化项目达40余项,争取各级各类信息化专项资金投入达2100多万元,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从今年起每年将增加30%以上。

吴晓光副主任强调,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总的思路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项目为指针,紧紧围绕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心任务,牢牢把握信息化发展“三个转变”新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着力从“政策拉动、人才保障、服务支撑、技术引领”入手,本着“优势点做强、增长点做大、关键点做好”原则,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探索运行机制、强化技术支撑作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主要目标任务是:重点围绕“四抓”、力求“四个着力破解”,即: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抓人才队伍建设、着力破解农业信息与技术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抓服务平台建设、着力破解专家对农民与农业部门对三农“零距离服务”问题,抓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着力破解农业信息技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软实力”问题,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实现大发展、快发展。今年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启动建设“吉林省三农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今年将重点启动建设全省农业办公资源管理(OA)系统,同步开展全省农业视频会议(应急指挥)系统前期调研和相关建设工作。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协调政务外网专线、争取互联网增容、招标建设单位、开展人员培训等,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好农业办公资源管理系统,并分期分批向市州和县市推广应用,整体提升农业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前期调研、资金筹措以及其他相关基础性建设工作。上述两个系统建成后,可实现全省农业系统无纸化办公、省市县三级互开视频会议、即时定向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

深入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试点 今年将继续深入扩大试点,新增上网交易农资生产经营企业20家和农特产品生产经营企业100家、产品200个以上,新建电子商务农产品配送展销中心2~3个,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达到1亿元以上。

高起点抓好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 加快与中科院高层次合作,选择在公主岭农业科技示范园、部分农户蔬菜生产日光温室和大棚深入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重点组织开发吉林省设施农业物联网专家智能系统,构建东北冷凉地区设施农业技术模型数据库,研究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生产信息感知、传输、处理等高新硬件设备。同时,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形式,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大力组织开展骨干农村信息员培训 今年重点选择在20个左右县市、认定20个左右培训基地,依托阳光工程和信息化专项,推广“7+1模式”(在7天培训基础上增加1天或1项信息化技术培训),培训骨干农村信息员3000人,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这部分人员积极参与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信息采集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要注重加强培训条件、培训手段、管理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调动农民主动参加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突出抓好“三大平台”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集中力量突出抓好农业系统门户网站、“12316”、“12582”三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能力提升建设。重点从加强省市县三级农网网站群内容更新、信息报送及网站改版,分产业构建“12316”专家团队、提高专家服务水平,扩充“12582”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内容建设,实施三大平台服务手段更新改造等方面入手,整体提升我省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要积极会同农业科教部门,深入研究和探索利用12316电话语音、12582短彩信、12316广播电视、12582手机报、零公里信息报等多种形式,定向为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农业科技示范户开展公益性信息技术服务。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信息化示范村和“农村吉林”乡镇网站建设 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规范化管理,大力组织实施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工程,今年新建标准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500个;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建设,今年拟选择10个左右有一定信息化工作基础、村领导班子思想解放、村民素质较高的行政村,有计划、高标准地建设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终端样板;启动“农村吉林”乡镇网站建设,今年拟规划建设100个左右乡镇网站。

吴晓光副主任要求,各地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工作体系建设,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力争通过一两年的努力能有一个大的变化;要积极争取和谋划信息化项目,认真组织好各类项目的实施,争取更大的项目,推动工作实现更大的发展;要全面创新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管理。要围绕制度化建设、围绕规范化建设、围绕产业化建设创新管理。我省将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培植一批具有信息产品自主创新、信息技术示范推广、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农村信息化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深入发展;要努力打造农业信息系统新形象。以重点培树和强化“十种意识”为突破口,整体提升全系统的内在素质和外部形象。要增强学习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争先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打造一个全新的、优秀的和现代化的团队,适应未来发展新需要。要以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办法和超常规的力度,创新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和收到实效。

第7篇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市场化水平[1]。现如今,实现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俨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渗透到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其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与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挑战。

1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使其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却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大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农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山西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折期。如何使山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是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必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源动力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化和知识化,农民、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和机会、规避市场风险、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效益有直接积极的影响[2]。

2 国家“金农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状况

1994年12月,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金农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间开始谋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农工程”一期已经竣工通过验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应用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个数据中心”即山西省农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依托“金农工程”,山西省目前农业信息化基设础施建设卓有成效。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80.39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拥有计算机31.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2.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5.76台和4.17台。但不难看出,鉴于使用门槛低的原因,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高于计算机,农村网民对网络科技信息使用相对较浅,这与农村网民学历整体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4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现状

4.1 涉农网站

农业信息网站被称作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中间的“节点”,也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有农业政务网、特色农业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除了省农业厅这样的官方网站外,山西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以及不同涉农行业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相继加入到网站建设中来,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综合性的晋农网,还有山西养殖、山西种业等特色专业网站。科研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其面向全省提供农业资讯、成果技术、专家咨询等服务,并且打造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站的联网,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太原上线,这是山西省特色专业的农业营销网,该商城以产地直供为主题,为全省11个地市开设网上主题展馆,展销各地特色农产品,将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产推向全国。

4.2 农业热线、短信

鉴于山西省农村手机普及率偏高,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开通“12316”助农服务热线、“1259010”农科热线、“12582”农信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科、劳务等信息。省气象局开设覆盖全省的声讯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电话答讯系统,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3]。

4.3 农业广播电视

鉴于山西省农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并未大面积普及。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在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占据传播渠道的35%)。山西新闻联播面向全市农民传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对农广播,山西农村广播FM(调频)100.9开播启动,播出覆盖全省11个地市,全天节目播出24 h,在太原、晋中的大部、吕梁、阳泉、忻州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双频覆盖。山西农村广播立足于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城乡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科技知识、经济法律资讯、政策解释等节目,同时提供文艺节目,旨在以大众的视角体察“三农”,以农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作为节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华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广播频率形象。

4.4 农业信息化装备

作为“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现代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装备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与软件系统,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智能养殖、自动化排灌)、农业GIS、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山西省逐步开展了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山西省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溯。

4.5 农家书屋的建设

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封闭落后,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山西省从2007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山西的农家书屋信息填报使用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榆次从2004年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点,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模式:县级图书馆直接服务于乡村的图书流动点,直接管理农家书屋的图书,解决农家书屋的流动问题。晋城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途径,每个书屋严格按照市县财政资金4∶3∶5进行足额配套,建立一季一检查的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订的2016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启动实施农村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4.6 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绛县是山西省蔬菜生产大县,已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10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4]。

5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是省农业厅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农业信息,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它承担着全省农业“三电一合”和“12306”“三农”热线建设工作,负责全省“金农工程”的网络推广与技术支持,承担农业厅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5.2 各级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

目前,山西省11个市都建有市、县(市、区)信息级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农业信息、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工处理信息、推广信息技术、信息咨询、决策支持等。90%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有乡镇信息综合服务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1种手段可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有917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5.3 其他涉农信息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动为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营机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我爱我村”农村信息商务平台。以省、市、乡、县、村五级架构为基本框架,覆盖山西省全部行政网络门户,设定了信息员渠道、中介机构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农村经纪人渠道。开设了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供求信息、价格行情、远程教育等栏目[5]。

6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小,农民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省内涉农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体系,但在农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基层乡镇农业网站并未普及;不少农业网站普遍存在缺乏实效性、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农业热线、短息服务虽然很受农民欢迎,但现有用户规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务推广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示范阶段,由于设备集成体系的成熟度与农民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积推广的难度很大。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部分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缺乏实用信息资源,借阅率低的问题。省内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非常不稳定且分布不均,高层信息人才紧缺。总体来看,由于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等局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容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且依旧缺乏优质农业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率与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目前缺乏区域协调性发展,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为40%[6-8]。

7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需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促进农民购买电脑等信息化终端,提高其普及率,电信运营商也可针对农村用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网等信息服务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机构应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与利用。二是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阶段,还未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进程。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山西省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素养。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其对农业信息服务的真实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改进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传统与新型的农业信息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政府应当根据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同时鼓励各级涉农机构积极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新格局。

8 参考文献

[1] 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2.

[2] 黄晓斌.农村实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蔺建霞.山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山西农经,2006(2):62.

[5] 李亮道.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

[6] 阮怀军,封文杰,唐研,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20):4117-4127.

第8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4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农业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润滑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5农业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6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销定产”、“什么赚钱种什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各种生产技术、经营信息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结构调整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推进农业信息化,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撞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大批农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能人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迅速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7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是服务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示范省建设的成效。本文从平台研建遵循的原则、平台主要服务功能和关键服务系统等方面对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进行了阐述。同时在确保平台公益为主的基础上,尝试开展信息增值服务,力争实现平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3.3(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001-04

为推动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实现信息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效应,科技部、中组部远教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启动了“山东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示范省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是研建“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使之成为高效快速采集、加工、整合各个部门和地方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直接面向农民、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大众为其提供高质量、方便快捷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的核心窗口。通过综合平台建设,推动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由分散建设向整合利用转变,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以为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及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是示范省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示范省建设的成效。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指导思想,边建设边完善,开发应用涉农信息共享联动系统,整合集成各类农村农业软硬件资源,建立包含综合门户网站系统、呼叫中心系统、智能展示系统、科技培训系统、视频直播系统、农民创业信息服务系统和农村党员远教课件制作与系统的综合服务平台,同时注重与各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基层信息服务站和示范基地的有效衔接,通过网站、语音、短信、视频等多种手段加快“低成本、便捷式”信息服务进村入户,进而实现信息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1 平台研建遵循的原则

1.1 整合资源

平台建设立足现有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避免重复建设。以服务农村基层和优势产业链为目标,运用行政和市场等手段,坚持“多方参与、合力推进”,充分整合各方资源。

1.2 统一接入

综合平台门户网站系统作为示范省建设中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核心窗口,与各产业信息服务系统、呼叫中心系统、党员远程教育系统、IPTV系统等实现有效互联和无缝对接,用户在综合平台门户网站系统上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1.3 分地运营

根据各运营主体的不同,门户网站、各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呼叫中心系统、党员远程教育系统采用分地运营的方式进行运营,以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

1.4 个

用户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手段获取所需信息。服务内容既有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又有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信息,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2 与产业融合,研发平台服务功能

目前综合服务平台已初步成为集网络、视频、语音、短信等多信息接入手段的农村信息服务综合门户,既是资源整合平台,又是服务农民农企的信息互动平台和运营平台,还是示范省建设成果展示应用平台。平台以公益为基础,同时具备增值服务和可持续运营能力。

2.1 产业信息服务系统接入综合服务平台

一是按照“平台上移”的原则,开展了省内涉农资源现状调查工作,整合各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部门的各类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着力建设省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数据中心。二是注重与各优势产业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基层信息服务站和示范基地的有效衔接,加快“低成本、便捷式”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满足农民的需要及农业产业链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资源整合”、“高效服务”、“机制探索”等关键节点进行突破和创新,力争通过“产业服务”形成山东特色。将示范省建设确定的十大产业专业信息服务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对接,面向优势农业产业开展一体化和专业化服务,为现有各类基层信息服务组织和体系提供技术支撑,真正实现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促进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的深入融合。

2.2 平台具备的主要服务功能

2.2.1 农村科技在线互动服务功能 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呼叫中心、远程诊断、专家决策、在线服务、移动互联,实现农民与专家的情景式互动沟通,让农村科技服务无障碍地传递到田间地头、坑塘圈舍。

2.2.2 农业物联网及智能装备服务支撑功能 搭建全省统一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整合全省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渔业生产、林业、物流等智慧农业系统,提高农业物联网服务能力,发挥农业物联网整体效益。

2.2.3 农业电子商务功能 重点整合蔬菜、苹果、花生、畜禽等电子商务系统,构建山东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和现期货交易功能,方便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供求信息、设立网上专卖店,还可以实现电子支付和在线结算功能。实现全省全国商务、供求信息联播,实现供求信息的撮合配对。

2.2.4 城乡互动沟通功能 通过整合城乡信息资源,运营涉农的“吃、玩、闲”资源,搭建山东魅力城乡平台,促进城乡互动,实现方便市民、服务农民的双赢目的,做大“好客山东”文章。

2.2.5 云服务功能 搭建一村一页、一村一美等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全省基层农业机构、涉农企业、大户信息服务应用系统,突出涉农信息的精准搜索、查询、精准定制、信息定向推送功能;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客户端、短信彩信、呼叫中心、有线电视等多渠道多终端让用户享受到及时、便捷、准确、个性化的信息服务。3 开展技术研发,重点建设关键服务系统

为确保平台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重点开展了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开发工作。

3.1 综合服务平台门户系统

重点开发了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门户网站——齐鲁三农科技网,注册并启用了网络域名,提供了平台各类应用系统的服务接口,支持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访问;门户网站服务板块内容丰富,整合了海量数据,包含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在线互动、物联网与智慧农业、电子商务、城乡互动、综合服务、数据资源、优势产业、村镇区域、党员远程教育、乡村文化、农家百事等服务板块;具备智能化信息搜索、个性化信息定制与推送、统一用户登录管理等功能。

3.2 数据资源整合系统

与山东联通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初步搭建了省级涉农资源数据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为资源整合打下了良好基础。开展了涉农资源整合、分类、共享标准研究与制订,为进一步整合全省涉农信息资源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数据中心一期数据记录超过30万条。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技术标准、共享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为提高综合平台服务质量提供完善的数据内容支撑。

3.3 12396热线服务系统

依托山东联通公司等通信运营商,进一步建设完善了12396呼叫中心,搭建了功能强大的12396热线服务系统,具备人工坐席与自动应答、自动转接与多方通话、来电统计分析等功能,同时支持短信、网页、视频等多种呼叫手段,可实现专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解答用户咨询。

3.4 远程视频互动服务系统

依托山东联通公司,建设了远程视频服务系统,可通过互联网提供远程病虫害诊断、技术培训、视频直播、专家讲座等服务,农民通过一台上网电脑即可实现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享受快捷及时的可视化服务。已实现与山东寿光蔬菜视频医院等专业化服务系统的有效对接。

3.5 手机短信服务系统

与山东联通公司和北京农信通公司合作开发了手机短信系统,提供手机短信的定制与推送双向互动服务。用户可通过定制相关栏目,定期接收市场、技术、文化、卫生等分类信息;也可通过系统供求信息或者与农业专家进行互动答疑。

3.6 电子商务系统

开发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重点面向农民、农村经纪人、农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开展服务,实现有效供求对接。系统与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中心、寿光蔬菜交易中心等大型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了对接。

3.7 智慧农业系统

依托山东联通和中国农大等优势单位,搭建了农业物联网全省统一服务平台,为行业应用提供应用和服务支撑。在寿光、荣成等产业优势地区分别开发了设施蔬菜、设施水产等农业物联网示范系统,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监控,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应用效果。4 注重建立运维长效机制,提升平台可持续运营能力 平台运营以公益为主,同时积极探索农业信息服务新机制,积极引进各类建设主体,共同参与平台研建,开展市场化服务,为平台运营打下了良好基础。探索与通信运营商、专业公司等合作,提供增值信息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4.1 创新机制,确保平台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示范省建设提出的“公益为主,市场为辅,市场反哺公益”的总体思路,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山东联通等通信运营商联合国内知名的农业信息化企业——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进行平台建设和运营工作。特别是充分考虑后期运营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功能设计和开发,建立可持续发展服务模式,力争实现平台可持续发展。

4.2 研究重点用户,满足个性化需求

通过多方深入交流,重点研究了农民、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基层服务站、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等五类主要用户需求,探讨了移动互联网和电信增值收益、定制性

和个性化服务收益、方便市民获取收益、电子商务获取收益、推广企业品牌获取收益等五项市场收益的可行性,初步形成了“有价值、有形象、有效益、可持续”的平台运营思路,力争形成联合运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手段和渠道。参 考 文 献:

[1]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六大要务——基于省域视角及示范省的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2-4.

[2] 周宏仁,王儒敬,梅方权,等.农村信息化的知与行——《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读书会纪实[J].电子政务,2009,4:20-37.

[3]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J].中国信息界,2009,21:72-84.

第10篇

一、强化政府主导,全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社会公众对信息产业认识的差异性、信息产业效益的滞后性和农业信息产品的公共性,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仅靠社会力量难以完成,政府负有直接投资和推动发展的义务。河北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认真谋划,全面部署,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一是完善政策措施。河北始终把农业信息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制定了《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完善支持政策,确定工作措施。实施了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强力推进,全面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光纤互联,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网络基础。二是加强协调调度。牵头组织省直农口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厅内有关处室的调度,对任务目标进行细化,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督导检查,集中人力资源、技术力量和资金设备,形成了强大的建设合力。三是健全组织机构。按照统一要求和部署,省、市、县三级都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配备了2200多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经农业部网上认定的农村信息员达1万多人,构成了完善的工作体系。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各级农业信息系统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几年来,共筹集财政资金9000多万元,用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研发和信息资源开发,有效保证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打造服务平台,拓展农业信息服务空间

当前,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业、农村和农民比过去更需要公共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化不仅要服务于现代农业建设,还要服务于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显然传统的农技服务手段已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音频、新一代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面向“三农”提供直接适时、简便实用的服务,是弥补传统农技服务方式缺陷的有效途径。为扩大农业信息覆盖范围,充分发挥涉农各行业、各部门的优势,河北对各类传输网络进行了有效整合,强力构筑网络服务平台,确保发挥整体规模优势。一是建设综合农业网站群。按照“统一窗口、部门设站、共用通道、共享资源”的原则,利用高速宽带技术,整合了省直12个涉农部门、11个设区市、138个县力量,建成农业信息网站163个,形成了省有交换平台、市有区域中心、县有采集中心、乡村有服务站(点)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二是建设行业网站体系。突出行业特点,发挥行业优势,对行业网站进行全面改造,建成了河北农业智能信息网、河北林业网、燕赵粮网等10多个省直涉农部门网站为主体的行业网络体系。三是建设特色网站体系。依托优势产业建特色网站,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科技网站,引导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建商业网站,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特色网站体系。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类农业网站40多个,初步覆盖了全省主要种养品种。90%以上的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10万余农业大户能够通过网络查询信息。

三、完善服务模式,加快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步伐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的迫切需求。信息只有送到农民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河北农业信息系统针对农民获取信息难、得到信息慢、掌握信息少的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把传统信息服务的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形成了农业信息传播的“八种途径”,加快了信息进村入户步伐。一是利用“三电一厅”开展服务。大力推广“三电合一”模式,在11个市、35个县建成了电话语音服务系统,85%的县建成了农技“电波入户”省级示范县。二是利用手机短信开展服务。已有11个市建立了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发展手机农业短信用户400万户以上。三是依托教育和计生网开展服务,解决了偏远地区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四是利用广播电视开展服务,在全国率先开通了河北电台、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五是利用报纸刊物开展服务。在河北经济报、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开辟专栏,围绕新农村建设刊载有关信息。六是利用信息产品开展服务。鼓励企业利用终端机等新型信息产品,为农民提供商业服务。七是利用传统手段开展服务。充分发挥科技大集、大喇叭、明白纸、黑板报的优势,让服务更加贴近农民。八是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依托农业信息网,在全省85%的乡镇和1.1万个村建设了信息服务站,发挥了基层组织为农服务的作用。广大农民普遍反映,有了市场的“千里眼”和致富的“顺风耳”,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衔接得更紧密了,农业信息网被誉为支农网、致富网和连心网。

四、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利用信息决策服务水平

信息资源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农业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数量充足、及时准确的信息,是提高农业决策水平、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河北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在广泛收集涉农信息的基础上,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加强综合分析、判断和预测,用充分可靠的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活动。一是开发资源。按照“符合省情、农民急需、简单适用”的要求,以政府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目前已建立包括农情、农技、农价等内容的30多条跨部门采集渠道,形成文本、影像、音频等网络信息资源3000G以上。二是整合资源。为解决资源分散、重复采集的问题,重点开发了政策法规、质量标准、致富典型等12个省市县共建共享数据库,集成各类信息1亿多条;研发了菜篮子产品报价、农产品供求、网上推介、农技视频点播、专家智能咨询、招商引资、信息联播等7个大型应用系统。三是促进共享。通过对涉农部门的业务范围、工作程序和业务协同关系进行梳理,组建了“农业信息及服务系统”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共享标准,提高了综合分析和预测能力,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国家有关专家认为,该项目从应用系统顶层设计和数据标准化基础工作做起,促进了业务流程优化,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五、服务效能初显,推动了市场农业稳定发展

第11篇

论文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信息获取却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信息建设必经的过程。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提上日程。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出发,以分析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为基础,重点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的实现进行论述。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呈海量化增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也在扩大,导致信息资源量在越来越庞大的同时,分散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网络上一些时效性、准确性差和冗余重复的垃圾信息也容易让人们对网络信息产生焦虑。要想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信息素质一般的农户而言,更是困难。事实上,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又必须及时、精准、有效,这就与他们的获取能力形成了尖锐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整合来化解。

1.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尽可能多的分散于各个角落的资源,通过系统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由信息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审核、发布,最后通过某一媒介或终端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之前,要先弄清楚几个问题:其一,农业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是农民;其二,农民的信息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三,农民需要正确、有用、及时、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其四,农民需要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方便和安全的。由此可知,在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时,要从用户自身信息获取水平和需求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想中的目的。

1.1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丰富的资源之所以没法通过某一种方式就可以全部访问,除了商家不同和费用攻取等问题外,最主要是他们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格式、技术接口、输出标准等方面的不同,都让我们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却无能为力。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与其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共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方便地使用已经进行了二三次整理和加工的信息资源。因此,标准之于信息资源整合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避免因资源重复建设导致的人、财、物的浪费和损失,让用户可以方便、优惠地访问和获取相关资源。

1.2共建、共享原则

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其实也是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打下基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为了集中一定范围内有限的人、财、物对信息资源进行深人加工、整理,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松散、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等问题,让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1.3信息安全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中的部分数据会涉及到国家秘密、国家安全,需要绝对的安全,但是农业信息资源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开放与安全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开放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能保证用户方便地使用这些信息资源,又要保证这些资源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而保证信息安全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区域的划分、中心数据库的摆放位置、防火墙的利用、加强内部监控与审核、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2.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关键技术分析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网络、数据库中包含的对农业生产和销售有指导作用的无序信息资源进行融合、类聚、重组,形成一个新的资源有机整体,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准确、及时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因此,信息整合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资源整合的步调,需要尽力挖掘新技术服务于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利用。

2.1基于XML的数据描述标准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的标记语言,主要使用文档类型定义(DTD)或者模式(Schema)来描述数据,与描述页面的HTML有相似的式。它可以利用We浏览器进行数据确认,还具备易于生成数据的优点,囚此,它可以在不同的部门和部门内部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利用。如果制定出XML的标准并广泛应用的话,那么不仅是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容易,而且语音数据和动态图像数据这些过去数据库中难以进行处理的数据也能轻松地转换成数据库,这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而言将会前进一大步。再加卜XML独立于平台,有利于跨平台问的信息交流,完全可以充当网际语言,并有希望成为数据和文档交换的标准机制,它所具备的准确表达信息真实内容的特征,不仅可以降低应用程序的负担,也使摺能工具的开发更为便捷:

2.2有关Wel的论述

Intent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卜,而Web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让文本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使用户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在主题的选择上也任意可行。而Web具有的图形化、易于导航、与平台无关、分布式、动态和交互式的特性,让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机制建设、适时更新和与用户互动机制建设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We中的图形化显示功能,可以提供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使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后为农户提供一些非常形象、易懂的信息资源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3有关Wel> Service的论述

Web Service是由“3C”标准组织定义的,采用XML通过UML来发布接口和应用绑定的软件体系结构,这些定义接口可以被其他软件系统发现,并通过基于XML和IP协议的消息通讯机制集成到不同的应用系统。它是继Web访问之后的新一代资源发布方法,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交互功育挂。

Web Service完个基于XML(可勿展标记语言),XSDXbIL Schema )等独立于平台、独立于软件供应商的标准,是创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具有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能。通过Web Service不仅能跨越不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防火墙阻碍而进行正常通信工作,还可以将用不同语言写成的,运行在不同平台的各种程序方便地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甚至在软件和数据重用方面也有所成就。Web Service在允许重用代码的同时,可以重用代码背后的数据C当然,Web Service在通过Wel进行互操作或远程调用时的用处更是显而易见。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按照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的指示关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系统化、摺能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当然,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需要标准、法律、安全、机构作为支撑,以保证信息资源整合效果和功能的实现。

3.1农业信息资源的发现、采集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大量分散于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筛选、采集。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丰富多彩的同时,杂乱、无序、冗余的缺点也会显现出来。为了避免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揭示的随意性、无计划性和盲目性,采集网络信息资源也要严格执行一定的标准。结合农业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笔者认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需要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eq \o\ac(,1)1实效性原则。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更新过快、链接的时效性强等特点,需要对录人的站点定期进行跟踪,即时清除陈旧信息和死链接,并随时搜索本学科最新的政策和信息动态。②实用性原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的服务。通过对当前国家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的搜索、加工、整理,让用户在进行农业活动时,跟当前农业的发展和需求形势紧紧相联,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减少因信息获取不全或不正确而导致的经济损失。③高质原则。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农民的信息获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时,遵循高质量的原则,采集一些用户急需的和有用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是该领域全部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高质量也是关键。④内容全面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必须以搜集全面的农业信息资源为原则,不仅要从整体揭示农业发展状况,还要搜集到具体、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搜索范围也要涉及到国内外该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网上动态信自、网络出版物、学术会议、相关标准和专利等途径获取全面的农业信息。

3.2农业信息资源的描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实现关键的一步就是对所采集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深人的加工、整理,重组为优化的信息资源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描述、转换和处理是重头戏。尤其是对信息资源的描述,是决定今后共享和数据质量的关键,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不能仅停留在链接一些相关网站的基础上,还要对这些链接的网站类型、内容、特色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和揭示。因此。应从资源标引深度和信电记录的标准化来考虑信点资貌招合的问题。即要遵循一定的数据描述标准和格式,加强信息资源统一描述和标引的建设。现在国内外通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方法主要是都柏林核心数据(Dohlin Core ),它是专门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而创建的,涵盖了资源的重要检索点、辅助检索点和相关检索点。当然已经如此完善的Dohlin Core标准中也会有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或我们需要重点提示的内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补充,以求更全面地对资源进行描述。

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信息传播问题为核心,指出了新农村文化、信息传播的时代意义和紧迫性。并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传播体系提出了有益见解。

“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体现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上,显得时分突出和沉重。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贫穷.更严峻的是面对愚昧和落后。改变贫穷和落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翼,缺一不可。

我区幅员辽阔.人口居住分散,道路交通闭塞,长期以来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不够畅通,广大农村牧区获取信息十分困难。加之文化生活单一,因此群众的思想观念也比较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状况,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不断及时获取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与时俱进。

各类新闻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地处边远的我区农村牧区,有的地区连广播电视讯号的接收效果都不太好,报纸杂志在农村牧区的订阅率很低,在今夭这样的信息社会里,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想象这样的地区能够有好的经济发展状况。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我们要有组织有规划的做许多具体工作。

1加大投人建设农村牧区信息网络

我区各级财政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农村牧区信息闭塞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性,下决心加大投入,尽快改变这种状况。WWW.133229.COm首先要在农村牧区建立起有线电视传播网.让农牧民能够通过电视了解国内外、区内外动态。同时丰富文化生活。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尽管需要较大的投入,但这样做是十分值得的。我们知道农村牧区的电视还十分普及,但农牧区群众看到的电视节目很少,有的地方只能收视到一两个台,而且模糊不清,收视感觉极差。在农村牧区建设完善有线电视网络的事情一定要落到实处,政府、部门、个人可以集资搞。有线电视网络的畅通,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不能没有这样的标志。各种报纸杂志在农村牧区的订阅率低,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方面主要是订阅渠道不畅,时效性差。邮政订阅报纸杂志,农村牧区路途遥远,传递不能及时到达,影响订阅的积极性;报纸杂志价格高,贫困农村牧区存在经济困难。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农牧民文化程度较低,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另外,真正适合农牧民阅读,能够体现他们的生活情趣的报纸杂志少。但无论怎样评论这些事情,我们都必须认真地思考农村牧区的信息和文化传播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果农村牧区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文化滞后太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不够完整的,甚至是建设不好的。

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信息发展规划,把它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同起来.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完整的体系,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2搭建坚实的文化、信息平台

有人认为,文化的传播只能促进,不能推进,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就目前我区的情况,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搞,农村牧区文化、信息的传播事业是可以有效推进的。过去我们曾经尝试过,但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比如农村文化活动室,政府倡导搞了好长时间.但能够持续发展下来的不多。认真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在哪里?归根到底还是我们不够认真,决心不大,做法欠妥。我们现在重新考虑这样的问题,应当把政府搞文化建设的职能同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起来,在农村牧区搭建坚实的文化、信息传播平台。

这个事情需要政府和群众一起来做。政府要积极组织、投入、规划,群众要参与、管理、维护。农村牧区党的基层组织要担负起具体的职责。有条件的行政村可以建立起文体活动室,可以进入互联网,由政府长期投入,群众后期维护管理。把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组织起来,让他们积极投身到农村牧区的文化、信息传播事业上来,按照政府推进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农村牧区知识青年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既有强烈的愿望,又有基础知识,只要能把推进乡村发展与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统一起来,形成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村牧区发展文化信息传播的平台就能搭建起来并持续下去取得成绩。

3农村牧区文化、信息传播既务应又务实

农村牧区文化、信息传播平台建设起来后,耍坚持走既务虚又务实的发展路子。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树立人生道德观,科学发展观等需要大力弘扬;生产生活中的科学,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市场信息,专业技术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面。这个平台既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又是播种物质文明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文化、信息建设先行。农村牧区的落后、贫困,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贫困是互相作用的。把农村牧区的文化、信息传播工作做好,一定能够大力促进农村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各类新闻媒体,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信息的载体。把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是各级政府的贵任,也是新闻媒体的贵任(、贫穷落后的地区需要文化、信息,已经富裕起来的地区也需要文化、信息,文化和信息是促进发展的推助器。目前而言,广大农村牧区最需要的是农副产品的产供销信息,科学致富信息,承载厉史使命的各类媒体,要自觉地站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前列,把传播的重点向农村牧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