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8 05:4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农业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文详细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农业信息在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飞速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可以推进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进而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使农民在了解产业信息的过程中,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渠道,而且也可以让农民在第一时间详细了解市场变化。所以,农村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信息化设备和仪器,就可以快速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效率。因此,农村市场的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了能够深入建设农业信息化,不仅让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很多,而且收入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促进了农村向小康型社会发展,另外,农村经济能够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都是因为农村信息化不断的建设所带来的良好效果,也为农村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加大力度宣传,指引农民应用信息
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在对于外来新兴的信息接受能力较差,如果想要让农民普遍应用农业信息化,就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可以让农民真真正正的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民在应用的过程中,要能真实的感受到其所存在的真实效果。为了进一步对农民指导应用农业信息化,就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多多推行示范点,进而可以扩大宣传,最终可以大力的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我们可以从当地农业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方面抓起,让他们起好带头作用。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培训班,进而重点培养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同时,在不断扩大宣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鼓励农民通过网络或电话等向农业专家或者相关的农业信息化部门进行各种信息的咨询,可以让农民及时的掌握农产品的价格和其他农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而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还可以为农民提高农产品增加收入的作用。
2.2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服务体系目前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市场需求和生产之间完成不相等,导致了农产品出现滞销的状况,进而严重的打击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还可以指导农民不断的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体系,最终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内容。由于国外具有先进的农业种植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并尽快的建立和完善我们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给农民提供生产经营信息,进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我国农业信息较为封闭的现象,而且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的风险,最后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最大竞争力。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的模式,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的信息中介机构,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农业政策等,不仅可以更好的满足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咨询、检索、农产品供求现状的信息等服务需求,而且为农民提供的相关农业信息都比较及时、准确。这对我国农民在增收和增效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农业信息化在农村市场经济中的途径
在农村的生产经营主体中,单个农户存在着小、比较散、低、弱等先天性自然因素。然而所形成的小生产和大市场已经严重脱节,从宏观角度来看,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农业竞争力也很差;从微观角度来看,农产品则表现的是比较难卖,农产品不断增加产量却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因此,只有不断的向农民宣传农业信息化,让农民真实的感受到农业信息所带来的服务,进而使农民可以更加及时准确的获取相关的农产品信息,清楚的了解农产品的供求与需求、市场价格等信息,并准确的把握好商机,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农业国际化水平迅猛发展,从发展角度来看,又给农业信息化赋予了新的指导定位,最后可以让农业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活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不断的扩大宣传农业信息化、科学信息技术等信息,不仅可以让农民获取海量的农业信息、农产品生产信息、市场价格等方面信息,而且也可以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使农民必须要转变自己的生产经营理念,并结合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使他们更加富有创造力和积极性,最终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作者:辜学东 单位:当阳市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张海云.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8,40.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4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农业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5农业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6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销定产”、“什么赚钱种什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各种生产技术、经营信息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结构调整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推进农业信息化,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撞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大批农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能人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迅速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7参考文献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是信息的时代,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时代,农业信息化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及对策的研究也大量出现。我国很多学者及各级政府基于国情对农业信息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国内学者对农业信息化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张燕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形成集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李道南认为农村信息化简单为四个字:程度,就是普及的程度。过程,农村信息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它是若干年的发展过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程度和过程。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费东明认为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和精准农业的基础。杜青林认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张鸿教授也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发展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张世忠认为,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农业劳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比较薄弱,农业现代通讯网络不健全,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建没相对滞后等问题。甘秋萍认为,我国有些地市领导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网站集中度不均匀;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信息、传输滞后。
四、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的研究
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2010年农业部发表文章中指出开拓创新,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①积极营造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②切实编制好“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努力做好顶层设计。③找准工作切入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李伟克认为,政府应增加引导性资金投入,将电子政务、金农工程高效地应用于农业信息化中,从而构建农业信息化支撑平台。黄婷婷认为: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②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③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⑤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⑦增强农民信息意识⑧加速科技、教育和推广的结合。
五、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的研究评述
学习和掌握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政府的扶持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有力保障②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依托;③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和多层次应用体系是构建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通过对农业信息化研究的分析,可以概括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①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改变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增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②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普及推广。③注意农业信息资源的发展。要综合利用农业信息载体,提高信息的与传输,扩大采集面以及开放性和共享性,增大信息资源库存量,增强信息的猜测性和前瞻性,加大力度建设发展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经济发展
1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缩小城乡差距,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重要保障。首先,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把更多的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农民耳中,使农民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方向,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对接,帮助农民规避一些交易方面的风险。其次,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搭建起农村和政府的沟通桥梁,使农民能够更加及时地获取政府提供的服务,使农民的诉求反映渠道更加畅通。再次,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让农民详细了解政策变化、选择优良品种、开拓销售渠道;能够使农民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能够使农民及时获取各地就业信息、实现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能够把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推广给广大农民,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少走弯路,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2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农民长时间生活在农村社会,会对信息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这主要表现在农民对信息反映迟钝、应用信息的主动性不强等方面。很多农民将资金用于购买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或者轿车、面包车等交通工具,而对电脑的投资少之又少,很多农民仍然不能掌握上网的基本技巧。目前,我国农民中拥有初中以上学历的仅占三分之一左右,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五分之一,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更是寥寥无几。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和文化水平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2.2农业信息化人才短缺。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农民不能满足自身信息需求,是制约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人才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关键,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吸引外地专业人才的能力较弱,不能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3农业信息化推广不力。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广,政府只有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开展信息化推广活动,才能使农业信息化落地,使更多的农业信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最终实现拓展销售渠道、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伟大目标。农业信息化推广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缺口还比较大,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推广。
3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途径
3.1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要想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首先就要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各级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及宣传机构、并妥善协调好各个部门的职能分工,通过配合协作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有序开展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宣传工作。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应当按照信息化建设相关目标,从总体上设计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方法,真正做到资源协调、定位科学和设计合理,同时,要不断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使农业信息化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3.2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来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政府应当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信息化专业人才投身到农村信息化建设之中;要加大对信息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引导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学习网络知识,提高他们主动使用网络信息实现创业增收的能力。3.3多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农村的信息网络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建设,具有公益性强和盈利性差等特征。为此,政府应当将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要求各级政府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来推动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创新融资方法来吸引国内外企业和私营业主将资金投入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3.4完善信息建设法律法规。政府应当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来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政府应当加快农业信息方面的立法进程,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善的信息标准,有效避免各行政机关的干预。例如,政府可以规定农业信息的时间和周期,保证农民能够不间断地获取农业信息。其次,政府应当加大对信息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推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标准的顺利执行,同时做好对不同部门信息资源的协调整合工作,并制定相应规范,对信息责任人进行约束,以实现对信息服务的全面监控。
4结语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拓展农产品销售途径、传播农业种植经验、促进农民增收创业等众多作用。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化人才短缺等问题,对此,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多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张贤锥 单位:闽清县东桥镇农业服务中心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1农业信息化的概述
农业信息化将新农村的发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农业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深入到农业生产的每个过程当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化可以将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在农村地区进行传递,并进行充分的利用与相互补充,使我国农业经济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1]。
2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2.1信息内容繁杂
农业信息所包含的内容繁杂,包括自然环境信息、植物生长规律信息、各地区气候信息、农作物物价信息等。这充分说明了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农业发展也与我国经济发展有极大的联系。就农作物的生长而言,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每种农作物所需的土壤养分、水分也各不相同。其中一项因素没有管控好,就会降低农作物产量,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2.2发展漫长
农村信息化发展与城镇信息化发展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助力信息化的推广。而反观农村地区,农村居民本身的文化程度就不高,再加上思想过于保守,素质低,阻碍了农业信息化推广,从而导致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速度缓慢。
2.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可以给我国农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保证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维持我国的生态环境平衡。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农业信息在农村地区快速传播,加快了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农业资源共享,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为我国农业创建了新的生产模式,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3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强化基层农民的信息化意识
农民是进行农村信息化推广的主体和关键,因此加强基层群众的信息化意识十分必要。首先,要重视对基层农民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的培训。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益处进行宣传,让农民真正掌握实用的信息技术。其次,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提高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构建完整的网络资源库,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不断优化配置。
3.2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建立内部机制的基础之上,扩大农村网络的覆盖面,促进农业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
3.3促进传统媒体与网络的协调发展
信息化网络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不仅能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同时能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农业信息化的出现,使农业发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计算机普及率低的情况,一些农民获取农业发展信息的渠道比较少,只有电视和广播等。因此,在进行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将传统媒介和网络技术相结合,为促进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3.4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传统的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信息传递滞后,直接影响农民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使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将农业信息传递给农户。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4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4.1提升农业生产速度和质量水平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农业发展史通常分为3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是采集和游牧,简单的农业活动是利用石器进行的。与原始阶段相比,传统农业阶段已经积累了一些农耕经验,农民开始利用畜力和手工铁制工具进行生产。虽然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但是普遍都达到了自给自足的程度。与前两个阶段相比,现代农业致力于农业信息的使用,在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各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并且对生态环境进行精心的保护和治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使现代化和信息化成为一种趋势。在农业发展方面,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农业生产的科学实施。通过在生产过程中收集必要的信息,可以根据土地和气候变化,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4.2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产业更加科学化
农业信息化优化了资源配置。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协调多个生产环节,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传统的方式虽然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投入高、产出低,与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另外,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服务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既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又加快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平台不同的市场信息,还可以科学监测其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为农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科学的保障。
4.3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化的发展,既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也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真正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农业信息化也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生产活动主要是根据农民以往的生活经验决定的,有的决策不合理。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各个农村社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农民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有效信息,及时调整农业生产安排。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 问题尤为重要。党在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xx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xx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三、浛洸农业信息化开展现状调查及分析
1、调研背景和目的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化功能,用信息技术装备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应用,利用信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信息化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信息化平台建设。近几年**县建设了三个农业信息化应用平台。(1)**县数字农业平台。**县农业数字网包括文件公告、农技110、政务公开、当前农事、农业专家库、农技资料、农家乐、农业企业等十几个栏目,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县农业信息,包括农业新闻、农业气象、企业动态等等。(2)农民信箱平台。**县积极推广应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到目前为止,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54000余户,建立县级机关部门联络室14个,村级联络点390个,农产品买卖信息3万余条。(3)万村联网平台。万村联网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模块,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该系统解决了新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滞后等问题,便于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形象,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1)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的变革,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县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19个镇街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站,302个行政村,47个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点。(2)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了《**县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服务制度》,加强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强对农业信息员的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列入考核,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3.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员队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力帮手,根据县镇村三级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的要求,**县组建了一支县、镇、村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村级信息员由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信息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县实际情况,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识问题。根据调查**县大部农村地区虽已经普及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但大多都是用来娱乐,只有少数人利用信息化产品来查询资料、支持农业生产,不少农民还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2.人员问题。当前,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搞信息化的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信息问题。信息的质量不高,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少,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高层次信息也少;信息采集标准不够规范,采集面不够广;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资金问题。从农业信息中心到镇级信息服务站再到村级信息服务点都缺少资金保障,信息的采集、人员培训、软硬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现在投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资金还不充足。
三、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加强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对于乡村基层干部群体,可以采用专题培训、讲座、业务考核等方式;对于农民工群体,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实践、技术指导等方式;对于普通农民,可以进行宣讲性培训,向他们宣讲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获得科学种植、农产品销售、劳务信息、子女教育、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给生产与生活所带来的作用。
2.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给予资金、相关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确保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都有农村信息服务点,同时在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基地、种养殖户等中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帮助农业企业建设网站,推进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有专职人员,财政每年要提供配套资金,农技人员信息服务要列入岗位考核,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和信息服务模式,为**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多做贡献。
4.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在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培训。
5.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县建立了一批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在村级托管站的基础上,把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另一方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服务站为基础,以点带面,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的新路子。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农业;信息化;支农资金
一、农业信息化
(一)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中国关于农业信息化含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多数学者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将改变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的盲目性,促进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加速农民增收的进程;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使中国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农业信息化还可以促进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
邓培军、陈一智的《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得出结论: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增加农业生产总值具有正向影响。其相关系数为0.733,说明农业信息化水平每提高1%,农业生产总值将提高0.733%。农业信息化指数每提高1%,农业投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工业化水平、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提高0.1318%、0.157%、0.469%、0.096%。wWw.lw881.com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资本投入、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农业信息化却是促其发生质变的重要因素[1]。
(三)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中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群众信息利用能力较差,信息观念淡薄,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滞后于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需求等等。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的策略
1.提供多样型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类型应多样化,如文献信息,数据库检索,及时传递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各种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的信息;对网络资源进行分类、主题标引及多层次描述,建立各种索引,为三农用户提供优质、快速的信息咨询、网上导航和专题检索等服务。及时更新,农业专题数据库建成后,最重要的是数据更新,才能保证它的可用性、连续性和竞争力,数据库才有活力。
2.加强农业信息人才培训。加强农业信息人才培训,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农业信息是一种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尤为重要,需要有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素质队伍,加强三农用户的网络信息素质教育。目前虽然农村用户对信息有较强需求,但是中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信息意识薄弱,接受信息能力不强,农业信息化应从提高用户的网络信息检索技能人手,借助现代视听设备或网络设备对农村用户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3.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今天信息就是生产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区域信息站要借助于现代化传输媒介,实行远程信息服务,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拉近农业技术、农业信息与农民的距离,在农业生产与需求之间搭建起一座新桥梁,帮助农民跨越“数字鸿沟”实现农业新的跨越。
由浙江师范大学承担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所取得的成果有,作物优异基因的发掘:开展作物优异基因的遗传分析、定位、克隆等相关研究;通过自主克隆或横向合作获得并利用有价值的功能基因。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2]。这些新技术成果需要通过农村信息化,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
4.为政府农业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农业信息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的信息调研和信息决策,为行政决策部门提供全局性、方向性、预测性的综合信息和可供选择的方案。
此外,农业信息数据库应逐步加大农业数字化资源比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有计划、有目的满足三农用户的网络信息需求。
二、农业信息化与支农资金
支农资金是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的政策倾斜和优惠。
中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从惠农政策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利用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发展农业数据库建设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内容是以反映当地各类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供求信息为主;政府投入这部分支农资金支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为支农资金整合高效利用导航
农业信息化帮助政府为支农资金的整合高效利用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为合理调整和优化支农资金支出结构提供依据,为整合支农资金提供导向。改变支农资金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入重复、交叉,支农资金支出科目设置不够科学现象,力求支农资金投资效益最大化。让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真正体现出对三农的倾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由分散式的项目建设转变为集中的产业建设,把地域性优势农业与延伸发展产业链衔接起来,推进规模农业,从广泛性扶持向择优集中扶持方向发展,发挥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实现规模效益。
三、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一)农业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培育出农业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使之产生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带动其他相关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农业区域经济城镇化发展滞后、高等资源要素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区域中的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农业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还有农业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业区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农业区域经济应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要提高农业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推动产业集群,培育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创造农业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随着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区域将是生产生活资料和加工最理想的环境和基地,农业区域的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将全面提高,因此,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将是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必须以现代化眼光来总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2]。
(二)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化为农业区域经济提供特色数据信息支持。农业信息化要积极推进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为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导航。由于农业地方文献具备鲜明的区域性特色,农业信息化特色数据库应根据当地的地域状况、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立足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如农作物品种数据库,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农业商情等2.为特色农业区域经济产品提供推广平台。如浙江省有平原、丘陵、山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类型多样决定其农产品类型多,品种丰富,可向旅游者提供当地农副产品多样,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省内农村观光资源类型多样,有乌镇、南浔、西塘等江南水乡古镇[3];区域信息站可以利用自身网络平台推广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及其他农业区域经济产品,以此带动相关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
3.为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湖南师范大学王爽英等的《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湖南省农业区域经济评价及发展方向》: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借助dis数据处理系统,提取出代表各市州的农业发展现状的3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得到各地州市的综合得分,据此将各地州市分为农业核心区、农业优势发展区、农业综合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发展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4]。这样的信息应依赖农业信息化及时反馈给农业决策部门,为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地方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要做好地区农业基础资料的调查与分析工作,正确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规模、部门结构及作物结构;为区域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作出一定贡献。
4.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农业信息化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生长区为基础,为区域经济选择开发潜力大、后续产业链长的产品为重点,确立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兼业经营向专业经营过渡,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聚集和扩散能力。
四、结语
中国农业经济要积极适应世界经济的需要,谋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对接点,寻找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立足点,全力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争得一定份额。要想实现这洋的目标,都离不开信息支持,因此农业信息化对支农资金的整合高效利用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培军,陈一智.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338-340.
[2]吉宏,杨太康,龙瑜.中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5,(15):50-51.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三电合一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工作在促进传统农业改造、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如何提高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使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全省广大农民,仍是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探索农业信息服务新手段,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就成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农业信息服务,能够为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农业信息服务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农民生活质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职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信息是市场的灵魂,市场经济是由信息引导的经济。中国农业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因此,要适应国内国际统一的大市场,必须有成熟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做支撑。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强化对农户的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发展,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农民作为我国农业市场中主要的主体,需要更好地认识并适应市场,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获得市场信息,用市场机制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并处理好生产、分配和消费间的关系。
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据东北大学的熊金辉等统计,截至2005年9月底,我国有农科教专业网站385个,农业类其他网站上也有大量农科教信息,互联网不仅可帮助农民找到“商机”,而且可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从而加速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主要是劳动力自身素质低和掌握的就业信息少。农业信息化可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农民获得广泛的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4.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互联网和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导、以农业部门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作用,多元化、全社会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服务手段不断增强。目前,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有互联网、有限电视、广播节目、三农热线、信息接收机、电视机顶盒、手机网、公告板、明白纸等。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播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网络模式,而这三种传播模式又各有优势和不足。
1.传统模式。如明白纸、公告板等,其特点是传播面积较广,传播效率较高,信息在传播途中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失真性相对较小。但时效性难以较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2.现代模式。如广播、电视、电话等在农村家庭具有较高的拥有率,信息传播速率更快,信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具有投入低、见效快、传播广的特点。但因媒体的特性,无法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要,形成互动式的交流也较为困难。
3.网络模式。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率大幅提高,信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是目前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承载海量信息,时效性强,具有互动特点。但电脑与网络昂贵的硬件成本以及对操作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将普通农民阻隔在网络信息之外,短期内难以成为农村信息服务的主流方式。
从表面上看,全省各地通过运用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使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4%以上,基本满足了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消除了信息服务“盲区”。但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各地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忽视了农民对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往往造成政府“热”、农民“冷”尴尬局面。因此,如何实现“媒体联动”,使网络信息真正落实已成为从事农业信息行业的专家、学者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三电合一”模式建设及其有效服务对象
为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创新农业服务能力,破解农业信息走进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农业部2005年启动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三电合一”是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性工作。
1.“三电合一”模式。“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指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的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具体来说,是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
2.“三电合一”模式建设内容。构建集电话语音服务、电视节目服务和电脑网络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1)电话语音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省级“综合管理中心”、市级“管理中心”和县级“语音咨询服务中心”(主要含语音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话与电脑、网络的有机结合,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营销、市场、价格信息的直接拨号查询、语音提示查询、专家咨询等服务,将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扶持“三农”政策等信息送进农村,进入农户。同时,提供将农户需求的信息发送至语音服务平台或互联网的服务,形成连通农户与市场、双向交流的语音咨询服务系统,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覆盖率,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主要建设内容:一是购置安装系统所需设备和软件。主要有语音卡、计算机、人工坐席设备、数据库软件、语音控制软件、语音合成软件等;二是建立支持语音服务的农业实用科技信息数据库,编印信息电话查询目录;三是开通全国统一农业信息服务12316“三农”热线号码。
(2)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开办农业信息服务电视节目专栏。充分利用电视普及程度高的优势,开办农业电视节目,传播农业科技、农业新品种、节本增效技术、市场信息等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市场预测、实用科技、价格行情、农村政策等信息,增强农民接受科技、应用科技的感性认识,让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和广大农民及时了解政策、了解市场,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主要建设内容:一是与地方广电部门协商开通农业电视节目;二是提供或自行制作节目。
(3)计算机网络系统。结合国家“金农工程”项目,建立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完善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并通过省级农业数据中心收集、整理各类农业信息,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本级网站或应用系统上传和获取信息,实现省、市、县联动,形成相对统一的农业网站群。通过强化信息资源建设,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效益的整体提升、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主要建设内容:建立能够容纳多个终端的局域网,并配备相应的电脑和软件系统,主要有网络交换机、电脑、服务器、数据库管理软件、操作系统、信息采编软件等。
3.“三电合一”服务对象划分。农业信息服务主要以农村企业、专业协会、农民组织、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和农民为对象,因此,农村和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获取信息,能否承担获取信息的成本,这些就成为了我们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服务模式的依据。
根据黑龙江省农村实际情况来看,“三电合一”模式信息服务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周边地区的或者是“一村一品”的专业村以及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广大普通农户。对不同用户采取的具体办法是:对第一类重点信息用户,倡导网络向下延伸,让他们直接上网,同时,基层信息服务站给予一定的信息业务指导和辅的信息服务。对第二类普通信息用户,综合运用数字电视、电话直接获取信息,也可以与专家对话或者请专家现场指导。
综上所述,由于各地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别,这就要求农业信息化的推进方式决不能单纯依赖于互联网技术,要从实际出发,有所侧重,注重实效。坚持信息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土洋结合”、“中西结合”、“网络与常规媒体相结合”,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与传统信息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让信息化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
参考文献:
[1]林建材,王熙琼,金鹏.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3,(12):114.
[2]薛亮.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J].中国信息界,2006,(5).
[3]李会萍,刘楷,王众.基于数字家庭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模式;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问题;建议;陕西铜川;耀州区
中图分类号F3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8-0033-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微电子、通信、光电、遥感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2003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资金、设备、管理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着力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就铜川市耀州区而言,现已建成区、乡、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体现。根据耀州区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形势发展需要,现对全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行调查和研究,总结如下。
1发展现状
耀州区辖10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含铜川新区)1 617 km2,总人口30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5万人。果业、畜牧业、药材业、设施蔬菜是全区的四大农业主导产业。
1.1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情况
2003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区共建成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点)213个。其中,区级农业信息服务站1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12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189个,龙头企业信息服务点3个,种养大户信息服务点8个。共配置电脑204台,打印机202台,扫描仪2台,数码相机2部,信息机11台。区、乡、村以及种养大户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管理制度健全。
1.2信息员队伍建设情况
全区现有各级信息员265人,其中:区级信息员16人,乡镇信息员18人,村级信息员189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信息员11人。各级信息员均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掌握了信息工作的基本知识,工作能力较强,是全区农业信息工作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3信息服务开展情况
农业信息服务最初仅通过信息网站、各乡镇信息服务站信息牌、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传播,年各类农业信息600余条,制作信息牌1 000余期,印发放资料18 000余份。2007年,区农业局积极与移动公司、联通公司联系,先后合作开展了电子农务、农信通业务,建成区级电子农务服务平台1个,农信通服务平台1个,乡镇电子农务服务站3个,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农业信息,年各类农业信息短信400余条。创办了“耀州农业信息”快报,与区电视台“农村天地”栏目组合作开展了电视信息播报;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建立了一站通耀州区各乡镇信息平台,有效整合了资源优势,拓宽了信息渠道,提高了服务能力。为耀州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2取得的成就
在信息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农业信息数量、质量全面提升,每年为农民节约生产成本400余万元,增加收入760余万元。同时,耀州区农业信息网作为该区农业工作的形象窗口,狠抓网络维护,加强信息内容管理,多渠道丰富信息内容。2009年,先后在网上全区农业新闻146条、农业技术214条、工作通知49条,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沼气、项目管理等工作动态、有关制度共200余条,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工作经费,而且使全区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及时对农业各项工作动态有了全面了解,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公益服务形象。
3存在的问题
虽然该区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认识不到位[1]。部分区、乡、村领导对新时期农村信息化在农村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清晰的认识,有关单位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为民服务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2-4]。全区普遍处于“硬件不硬、低位运行”的状况,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还比较低,运行费用难以落实,有钱建站、无钱维护的状况普遍存在;三是专业人才较缺乏。信息员队伍中既懂计算机又懂农业信息的人才较缺乏,特别是缺乏主要农产品销售、加工、动态分析、预测预报的专业人才。而且大部分同志兼职从事信息工作,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大量信息处于原始状态,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还没有大的突破;四是服务的针对性不强,个尚未形成。没有对农民的信息要求做深入的分析了解,还存在“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的现象,主动性、开创性不够,且服务范围限于农业实用技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供求信息、政策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偏少。
4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村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村信息化重要性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从而使农村信息化成为共识和自觉行动[5]。同时,切实抓好农村信息化的典型宣传,提高广大农民抓信息、用信息的自觉性,加快农村信息化的普及。
4.2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手段
一是争取电信运营商的支持,配备硬件,使各个信息服务站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争取上级支持,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服务水平[6]。三是多方筹措资金,按照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要求,扎实实施,努力完成今年农村信息化工作任务。
4.3提高信息质量,更好为农业生产服务
重点在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上下功夫,及时农民需求的农业技术、市场行情、国家政策等信息,提高信息质量,争取更多的电子农务、农信通订制用户和农业信息使用户,实现农民、电信运营商、农业信息部门“三赢”[7]。
4.4加大信息员队伍建设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计算机技术、农业信息采集、分析、等培训,提高信息员业务能力,为广大农民搞好信息服务;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鼓励村级干部、经纪人、龙头企业、协会和营销大户加入信息员队伍,实现农村信息化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目标。
5参考文献
[1] 孙谦.试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114.
[2] 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4.
[3] 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24-226.
[4] 周振涛.农业信息化发展必要性及对策探究[J].教苑荟萃,2011(1):81.
[5] 李雅茹,翟晓玲,李社义.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2010(1):223-224,252.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农村现代化;现状;问题;对策;湖北宜都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37-01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目前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亟需将信息化转化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动力。随着宜都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道路,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目前,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促进宜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
1 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宜都市包括2乡7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个管委会,共有123个村、21个社区。总人口39.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1万人,全市占地面积1 357 km2。自2009年以来,宜都市财政投入农村科技信息化资金330万元。其中226万元用于网络建设,48万元用于广播、电视传输,30万元用于科技培训,16万元用于数据建设,1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目前,全市共有移动手机21.7万部,电信座机3.86万部,铁通座机5 100部,乡镇以下拥有电脑1.89万台,村村都开通了宽带网,配备了投影仪、大喇叭等相应设施。
宜都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技110信息”系统服务为主体,多路径整体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技110信息”服务系统。指挥中心设在农业局,农业答疑专家32名,其中本地坐台专家4名。配有4部电话,5台电脑,2个显示屏,1个投影仪,2台服务车辆,负责接受农民科技咨询及农业生产事故、农资质量、农产品安全投诉。②“企信通”短信服务系统。重点任务包括传达农业生产中急、特、突发信息,如水稻稻飞虱、柑桔大实蝇防治等。仅极端天气预报,2012年已发送100万条次。③农业远程教育系统。由宜都市农业局、农广校承办,通过互联网建立音频、视频连接农户,目前全市已有50个视频示范点。④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系统。全市各村全部配备了投影仪,有120个村开通了互联网,通过网上连接的方式就地培训党员。⑤广电服务系统。市电视台开辟了专门频道对“三农”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进行滚动播出,具体有《乡村进行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报》等栏目。市广播电台开通《农家顾问》专栏,配合乡村大喇叭工程,延伸到105个村。⑥报刊服务系统。由市农业局主办的《宜都农业》报,每月2期,每期10 000份免费发放给农民,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并及时农产品销售信息。⑦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及时提供农业气象资料,提前预警天气变化。
2 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宜都市农业信息体系已经进入到良性的发展阶段。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村信息量不够,信息采集困难,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农村信息化投资主体,组织机构薄弱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多数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虽然较以前更加迫切,但从整体来看,增强信息意识仍是我国农业信息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素质较差,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妇女、老人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农业生产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上,农民主动掌握信息化技术,为计划生产、产品销售服务滞后[2-3]。
2.2 农业信息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农民需求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传播方式仍以单向为主,虽能将各种现代化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但是却无法及时反馈农民的需求。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对信息需求的涉及面越来越广,而现有的公共服务信息往往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庞大的农民群体对于更精细、更适合当地农业实际的信息需求,从而出现信息细分跟不上公众需求的矛盾[4]。
2.3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率低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网站和信息系统健全。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生活不富裕,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添置信息化设备的意识较低。
2.4 缺乏农村信息化人才
我国政府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重视力度不够,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多数农民利用信息的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不少村干部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农业生产盲目性较大,严重阻碍了农村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3 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在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政府必须承担主体角色,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能力,分别从政策扶持、管理协调、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与重视,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操作:一是政府应加大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村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柑桔、茶叶、水产、畜牧专业合作社,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切实降低农村地区电信资费,加大“家电下乡”力度,将电脑作为“家电下乡”的重点产品,提高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
3.2 提高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加大农业信息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①可通过一些运用网络成功增加收益的事例,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网络与其生产生活的关联。②有关部门应首先主动将信息送上门,当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便会自觉地收集信息。通过该方法可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③信息收集方式应由原始向现代化转变。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方式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加快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④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程。通过“百万农民信箱”等重点工程,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全新的流通流程,推动农村的新发展[5]。
3.3 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从2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涉农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通过跨部门协作,将各项业务放在相应的网站或网页上,让用户通过浏览固定“窗口”就能取得所需要的服务。二是推进信息内容的共建共享。强化涉农行政部门与科研教育单位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等方面合理分工,分专题收集信息,通过统一的平台向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3.4 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
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包含柑桔、茶叶、生猪、山羊、劳动力输出、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根据农村的实际生产习惯和当地的技术条件,大力发展地域特色农业。
3.5 加强对农民的信息使用技术培训
农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对人才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①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资源,加强对农业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②大力开展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加强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同时,有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加大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这支队伍成为既掌握信息通信技术,又掌握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专家。③注重农村信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稳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加大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力度,并提高整体素质[6-7]。
3.6 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农业信息基础化建设。利用“三电合一”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方向的综合服务模式达到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开展形式多样、交互性强、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的目的,走低成本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
4 参考文献
[1] 张安.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的作用[N].黑龙江日报,2011-08-15(12).
[2] 杨军喜,朱晓飞.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五大问题[J]信息化建设,2009(4):25-26.
[3] 吴永章.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化现状与发展措施[J].农业网络信息,2007(9):68-71.
[4] 项新.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10):36-37.
[5] 张博,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3):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