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15:03: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控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根据境外地质矿产数据资料生产加工特点,为规范所收集的数据资料,满足“走出去”企事业单位对数据资料的应用需求,设计了操作性强、任务明确的矢量化、文字资料及影像数据三种不同的生产建库流程,指导建设生产格式规范、内容丰富、表达统一的数据产品。图1为全球地质矿产数字化建库流程。
2质量控制体系
全球地质矿产建库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技术与管理2个方面入手,技术上强化手段与方法,力争提高生产作业效率与检查的准确性;管理上,从制度与机制切入,保证制度健全流程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如图2所示。
2.1统一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数据资料物理存储的逻辑抽象,其包含了数据结构、数据操作以及完整性约束条件等内容,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框架[7]。建立准确、完善、表达统一的数据模型,直接关系到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是衡量数据库的标准,也是决定数据资料后期应用的关键。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借鉴了现有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建库与质量控制的相关标准,结合境外地质矿产数据自身特点,并以Geodatabase为存储模型,建立了矢量数据、表格数据、影像数据和文本资料多种类型结构与非结构共同存储的数据模型,创造性地提出将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归并到一个要素类中表示,便于建立拓扑关系及后期的服务应用[8]。在模型的基础上,编写了《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建库指南》文档,作为数据库建设的指导性标准供建库单位参照建库。该指南中详细说明了要素集应包含的要素类内容,每个要素类应具有字段属性、字段名称、字段长度、约束条件、是否翻译,各表间关系、属性域以及拓扑定义等内容。
2.2建立编图符号库系统
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内容涉及境外地质矿产数据资料,我国现有的编图标准与图例符号系统无法满足建库需要,且也不符合建库目标国编图、读图习惯。在系统梳理了境外图件符号系统的同时,分析了年代地层用色体系、三大岩用色及填充样式和其他构造、矿种及地理底图等内容的表达方式,发现大多国家符号体系存在很大异同,同一类岩性、地层所使用的符号各成体系。项目组利用目前使用广泛的FontCreator和SymbolEditor两款符号编辑软件,基于TrueType的矢量符号库,设计研制了地质、矿产、地理、物化探等不同专业类别、覆盖较为全面的符号库,符号库涉及点、线、面(填充)符号共计3000余个,建设了我国首个涵盖了国内、国外大部分的图例符号的较为全面的符号库系统。通过建立境外地质矿产符号库系统,各建库单位在生产中根据制图内容直接引用符号库即可完成图件符号渲染工作,统一了制图符号样式标准,有效地保证了地图产品的制作质量,为境外地质图件的编制与展示提供了标准的符号基础。
2.3研发质量检查辅助软件
空间地理信息质量检查软件能够有效地对空间数据进行自动质量检测,并已经在各个行业有较为广泛应用,如国家基础数据库更新项目中研制了“规则-模型-方案”的体系架构的质量检查软件,为基础测绘数据库更新提供了操作灵活自动化质量检查系统[9]。由于不同行业间数据模型存在较大差异,检查软件并不适用于每个行业的质量检查管理工作,尤其不能拿来主义套用在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中多元、异构复杂的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全球地质矿产数据质量检查软件本着3点原则进行设计:(1)提高检查自动化程度;(2)建立便捷的质量检查环境;(3)灵活小巧,无需安装。基于以上3点原则,检查软件采用单机运行的模式,在Esri公司的ArcGIS平台下使用C#语言对COM组件进行实现,搭建了组件式的软件平台系统[10-11]。质量检查软件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自动化检查:(1)建库数据目录结构检查;(2)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检查,主要包括要素集名称、要素类名称、空间参考、所属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约束、字段长度等;(3)图件工程文件(MXD)与数据源对应一致性检查;(4)建库数据属性内容完整性检查,包括需要填写的必填项是否填写完整、属性内容是否符合规则库约束等;(5)空间几何要素图形检查,检查是否自相交、是否遗失、是否为简单对象等。利用质量检查软件进行质量检查是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检查后软件会以错误列表的形式提示建库人员出现了问题记录ID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便于生产人员追溯检查数据的具体情况,起到辅助检查的作用。
2.4形成三级检查验收机制
三级质量检查机制是从管理角度抓落实,制定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检查与验收方案,形成了建库生产小组自检、生产单位初审和项目组检查验收三级检查机制。包括:(1)建库生产小组自检。生产作业小组内部相互检查,做到作业员自查、作业员相互检查和作业小组内抽查三种检查方式,且作业员每天建立工作日志和备份;(2)建库生产的主管单位(省地调院)成果初审。在建库完成后,所在主管单位负责对建库成果数据进行内部验收,合格后方可向项目组申请提交建库成果验收;(3)项目组对提交的成果进行一次检查和一次复核的成果验收。项目组组织专家对提交的成果按照不同的建库类型(矢量化、图件、综合)进行专题检查,对于不合格的或存在问题的建库成果将被退回生产单位,修改后再次进行成果的二次复核。
3质量检查的内容
空间数据的生产建库本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加工得到的二次成果,其自身就存在几何与属性约束不确定性、位置数据不确定性、属性数据不确定性、时域数据不确定性、逻辑不确定性、数据的不完整性等问题[12-13]。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质量检查从数据特点入手,主要对数据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检查。表1列举出了质量检查中主要的检查项。
3.1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检查
针对矢量化建库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几何与属性两个方面的检查:(1)几何检查。矢量数据是对DRG进行数字化后得到的,由于DRG数据是二次产品,所以几何位置精度很难保证在原始数据测量采集的精度范围内,因此,在几何精度的检查主要针对配准校正检查方差是否满足要求,并与原图DRG进行套合比对。对于几何要素来讲,同时检查几何要素对象自身是否存在自相交、是否为简单对象、数字化点序是否正确等。(2)拓扑关系检查。除检查不能有悬挂点、伪节点、自相交、回头线等问题外,全球库的拓扑检查需要结合地质体、地质界线的关系以及矿体的分布特征和产状处理好地质与地理要素间的拓扑关系。如地质体不能有空隙、地质界线不能自相交等。(3)数据的完整性与逻辑一致性检查。检查数字化地质体、矿产等要素对象是否有缺失,要素类是否符合要求等;矿种、岩性、时代描述是否符合值域的约束,代码是否完整,属性字段长度、类型是否与规范一致。(5)坐标基准检查。境外数据坐标参考种类繁多,仅非洲国家使用的基准面就有1950年欧洲基准(ED50),阿丁丹基准(ADINDAN)和1950年弧基准(ARC50);参考椭球包括克拉克1880、克拉克1880修正及WGS84,投影方式主要是UTM和LAMBERT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因此需要核实作业单位所使用的坐标基准是否为国际通用,与其他坐标系统正常转换,并保证数字化数据精度与元数据一致。
3.2喷绘图件检查
进行成果图件与原始图件综合对照检查,包括图面效果、整饰内容和说明书的检查。(1)主图要素表达效果检查:对地理底图、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地质构造、主要矿产及相关的注记等要素的表达效果进行图面综合检查。查看压盖关系是否正确、符号表达是否符合制图规范等内容,重点检查加工后与原图的一致性。(2)图外制图整饰部分检查:图外整饰包括图例、剖面图、制图说明及其他的整饰内容,主要检查图外整饰部分是否与主图内容相对应,以及制图说明检查翻译后的内容是否表达准确。(3)说明书检查:对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核实,与地质图相互对照检查,判断图面表达与说明书阐述内容是否一致;检查说明书翻译的内容,尤其是专业部分的翻译是否准确。
3.3收集资料与元数据检查
除矢量化数据建库外,作业单位同时收集整理了部分遥感数据、矿业法规、勘查开发等相关的资料。首先检查合同书规定的资料清单是否收集提交,然后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检查。遥感数据主要检查数据分辨率和现势性,过低分辨率和较早的影像对地质解译是无用处的;矿业法规、勘查开发等材料大多为pdf、word等格式的文字材料,主要对文字清晰度、出版时间是否较新、影像数据现势性是否较强等内容进行检查。元数据是建库数据的描述性数据。元数据检查由作业单位建库完成后主要对填写的数据项进行判断是否遗漏,检查是否符合项目组规定,并核实各项元数据内容是否与建库数据相符合。
4质量检查技术方法
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建库工作由于数据的复杂性,总体上采用了软件自动检查、人机交互验证检查和人工综合检查,三种检查方法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避免采用单一的检查方式带来的粗差和局限性。
4.1质检软件自动检查
利用软件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结构与内容属性进行自动检查。检查人员指定数据目录后,软件会对指定的目录结构是否符合要求、空间数据库版本是否正确、空间参考是否遗漏、字段相关定义是否准确、属性内容是否符合填写规范等内容进行扫面检查,最终以问题列表的方式提交给检查人员,从而实现自动化、大批量数据的整体性检查,旨在提高检查效率和辅参考。
4.2人机交互查验
自动化检查方法虽然效率高、操作简单,但由于检查软件是基于检查规则的,缺乏专业推断知识,所以检查出来的并不一定是问题,需要检查人员结合问题到数据中进行对照检查,才能进一步判断是否为真正的问题。例如同一个地质现象由于地域性特点,在不同地区成因是不同的,需要与地质工作相结合作才能准确的把握数据的真实性。因此,自动化的检查软件是为人机交互检查提供辅助结果,由质检人员到数据中进行检验核对,进一步核实不能确定的内容。
4.3图件资料人工综合检查
纸质喷绘图件由图面专家组进行图面综合检查验收。图面专家组对喷绘成图的各类图件进行综合判断,重点检查图面表达、符号系统、地层时代、岩石类别等表达或翻译上的问题。与人机交互检查方法不同,图件综合检查对作业单位提交的图件进行概数抽查,抽查比例一般在总数的50%~65%,且重点检查图件的地质与矿产部分内容。根据图件的综合检查发现一般图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图面符号关系处理不得当,没有遵照原图的表达效果进行处理,如注记编绘位置不理、地质体用色等问题;第二类问题是由于翻译水平与专业所限,建库工作中对专业词汇理解掌握不足,出现外文翻译存在遗漏或错误等问题。
5结束语
关键词:配网工程;质量控制;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发展快速,各种新型电气设备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各个领域对电力的需求,必须不断提高配网工程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高度重视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消除配电系统质量隐患,提高配网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配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配网工程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系统扩建改造的关键。配网工程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人为、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线损过大、电气设备故障、线路断路、短路等质量问题,直接影响配网工程的连续、可靠供电。配网工程施工时,一些管理人员不重视很多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不了解施工工艺技术、电气设备、施工材料等内容的基础上,盲目地进行施工建设,施工质量管理水平较低,使得配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为了提高供电质量,有效发挥配网工程的使用功能,必须高度重视配网工程的质量控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加强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和组织管理。这就需要管理人员从配网工程项目自身特点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全方位、全过程地对配网工程进行质量管理,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施工效率。对于配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不能仅集中在施工建设阶段,还需要贯彻在配网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从而提升配网工程质量,实现最大化的工程效益。
2配网工程质量控制策略
2.1明确质量控制职责
在建设配网工程时,为了实现良好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效果,首先应明确配网工程施工单位各部门的职责,特别是管理机构,应结合配网工程的特点,明确质量管理责任。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配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质量管理和责任意识,明确各个工作人员和各个岗位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责任。配网工程施工单位管理部门需要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由专业管理人员加强施工现场的日常巡检,定期维护和检修施工设备,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配网工程项目经理应提高工作积极性,强化责任意识,积极承担配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职责;对于配网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实奖惩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另外,施工单位应注重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深入学习配网工程的应用特性,充分了解配网系统结构组成,全面掌握配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从而在实际的配网工程施工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控制,保障配网工程的顺利施工。
2.2施工准备
为了确保配网工程的顺利、正常、安全施工,必须重视施工准备工作。一方面,严格把关配网工程质量控制点,结合配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可靠性和针对性的质量控制点,特别是配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和质量问题部位,要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便于配网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从而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解决,保障配网工程施工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完善配网工程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规范具体的施工操作,特别是配网工程施工中引入各种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时,更应该加强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学习各种新工艺,增强施工单位的团队精神,创新配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另外,还要做好配网工程施工的技术交底工作,并且在重点环节和关键工序施工时,应使施工人员明确质量控制目标,熟练掌握各项施工技术,及时消除配网工程的质量隐患。
2.3设计阶段
在配网工程设计阶段,应广泛搜集各种经济文件、技术文件和设计说明,详细标记配网工程的各个设计环节,根据配网工程的应用特点、规模和性质,提高配网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一方面,基于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最佳设计单位,提高配网工程设计水平;另一方面,跟踪配网工程设计质量,及时完善和修整配网工程设计中不合理的内容,科学论证配网工程施工设计的可行性。
2.4施工阶段
2.4.1事前控制
配网工程施工之前,应全面梳理各种质量影响因素,预估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根据配网工程的施工设计要求,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施工经验丰富和良好资质的施工单位,运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保障配网工程施工质量。同时,优化配置人员、设备和材料,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率,仔细检查各种安全防护设施,保障配网工程的安全施工。
2.4.2事中控制
在配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做好配网工程施工的实时控制,跟踪各个施工环节,严格审核已经完工的工序,对于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及时处理,从而保障配网工程施工质量。
2.4.3事后控制
结合配网工程的应用特点和施工流程,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结合配网工程的建设规模,仔细分析各种质量问题,积极总结,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控制,不断提高配网工程施工质量。
3结束语
配网工程的运行状态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供电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结合配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明确施工单位质量控制责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障配网工程质量。
作者:詹上宙 单位:阳江城区供电局
参考文献:
[1]黄沛花.10kV配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5(10):116-118.
取溶液制备项下的各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用分光度计在500~700nm处扫描,记录扫描图,结果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在620nm处均有最大吸收,空白溶液在此波长处无吸收,说明样品中的其它物质对测定无干扰,确定620nm为检测波长(见图1)。曲线方程的建立:精密吸取浓度为0.150mg•mL-1的无水葡萄糖对照品溶液0.1、0.3、0.6、0.9、1.2、1.5、1.8mL于刻度试管中,各加水至2mL,混匀,再分别加入0.2%蒽酮-硫酸试液6mL,静置30min,使其反应充分并待温度降至室温后,摇匀,即得每mL含无水葡萄糖1.88、5.63、11.25、16.88、22.50、28.12、33.75μg的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得曲线方程为y=0.039X-0.0069(r=0.9998),无水葡萄糖在1.88~33.75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试验:①精密度:取溶液制备项下经染色后的对照品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测定吸收度,重复操作5次,结果RSD为1.02%;②稳定性:取溶液制备项下经染色后的对照品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分别于0,1,2,3,6h测定吸收度,结果RSD为1.72%;③重复性:平行精密称取批号为20131012的复方白及乳膏样品5份,每份2g,按溶液制备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白及多糖含量,结果为4.03mg•g-1,RSD为1.44%;④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已测知含量的复方白及乳膏样品(批号20131012)1g,共9份,每3份1组,分别按样品含量的80%、100%、120%精密加入适量对照品溶液,按溶液制备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3%,RSD为1.81%。⑤含量测定:取样品3批,各精密称取2g,按溶液制备项下供试品溶液方法制备,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白及多糖的含量(见表1)。根据理论投料量、回收率、实际测得白及多糖的量,确定该乳膏中白及多糖的标示含量应为4.0mg•g-1(±10%)。
2尿素含量测定
2.1溶液的制备
①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尿素对照品25.2mg,置50mL容量瓶中,加乙醇溶解,稀释至刻度,摇匀,得0.504mg•mL-1溶液,精密吸取该溶液3mL于25mL容量瓶中,精密加入对二甲基苯甲醛溶液10mL,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在暗处放置15min,即得;②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样品0.5g,于烧杯中,加入乙醇约30mL,在水浴上加热搅拌使溶解,置冰水浴中冷却30min,滤过至100mL容量瓶内,用乙醇洗涤烧杯3次(每次约15mL),合并洗液,定容,摇匀,取该溶液3mL于25mL容量瓶中,精密加入对二甲基苯甲醛溶液10mL,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在暗处放置15min,即得;③空白溶液:精密称取不含尿素的样品0.5g,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即得。
2.2干扰试验
取溶液制备项下的各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用紫外分光度法在300~500nm处扫描,记录扫描图,除空白溶液外,对照品溶液、样品溶液在420nm处均有最大吸收,基质中的其他组份对测定无干扰(见图2)。
2.3曲线方程的建立
分别精密吸取浓度为0.504mg•mL-1对照品溶液,0.5mL、1.5mL、3.0mL、4.5、6.0mL于25mL容量瓶中,各精密加入对二甲基苯甲醛溶液10mL,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在暗处放置15min,即得每mL含尿素10.0μg,30.0μg,60.0μg,90.0,120.0μg的对照品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20nm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曲线方程为:Y=0.0077X+0.0019(r=0.9995),尿素在10.0~12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4相关试验
①精密度:取“3.1”项下经染色后的对照品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20nm处测定吸收度,重复操作5次,结果RSD为0.92%;②稳定性:取“3.1”项下的对照品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分别于0、1、3、6、12h在420nm处测定吸收度,结果RSD为1.66%;③重复性:平行精密称取5份样品,每份0.5g,按“3.1”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尿素的平均含量,结果为98.9mg•g-1,RSD为1.64%;④回收率:精密称取已测知含量的复方白及乳膏(批号20131012)0.25g,共9份,每3份1组,分别按样品含量的80%、100%、120%精密加入对照品溶液适量,按“3.1”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1%,RSD为1.49%。
2.5含量测定
〔5〕取样品3批,批号分别为20131012,20131015,20131020,各精密称取约0.5g,按“3.1”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含量(见表2)。根据理论投料量、回收率、实际测得尿素的量,确定该乳膏中尿素的标示含量应为100.0mg•g-1(±10%)。
3讨论
1趋势分析数据
根据《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中血液质量控制检查项目,结合中心供应临床的10种血液成分(全血、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选取24个关键指标(见表1),记录关键指标的每月质控数值。
2关键指标的选择原则
选择与临床输注疗效相关的或能体现制备工艺的定量项目为趋势分析的关键指标。
3建立警戒限和行动限
将关键指标的合格标准设置为行动限,将其作为需进行回溯性调研,必要时采取措施的界限。将关键指标合格标准的120%(>合格标准为符合)或80%(<合格标准为符合)数值设置为警戒限,将其作为需引起关注的界限。
4图表绘制
每个关键指标制作一份图表,以月度抽检袋数为横坐标,以检测结果数值为纵坐标,将每袋抽检制品的检测结果以折线图的方式绘制于图上,并设置警戒限和行动限。
5偏离数据的判定
对检测结果超出行动限、同月抽检的4袋血液成分中有3袋检测结果超出警戒限或检测结果趋势有严重漂移(连续6~8个检测结果朝向检测合格标准线方向有明显连续上升或下降),定为偏离数据。
6趋势分析的指标
连续性趋势分析的数据应不少于20个点,如少于20个点,仅进行数据监控,可进行积累数据,达到20个点后进行趋势分析。每月点图后对于连续性趋势予以关注,并对产生偏离数据的情况予以分析,必要时采取措施。
二、结果
1除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有部分指标抽检结果
未能100%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外,其余8种血液成分全年48袋抽检结果的各项关键指标均100%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中未能100%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指标为Ⅷ因子活性。
2冰冻解冻
去甘油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项目出现1次偏离数据(1个月中有3袋检测结果超出警戒限),甘油残留量项目数据曲线距离警戒限较远,趋势分析结果为正常。
3悬浮红细胞血
红蛋白含量项目出现1次偏离数据(检测结果趋势有严重漂移)。新鲜冰冻血浆Ⅷ因子活性项目出现2次偏离数据(超过警戒限)
三、讨论
1控制管线之间的冲突保证精度
管线在施工中应保证其放线的精度,避免管线之间出现冲突。首先,应严格的按照施工图进行防线,管线安装测量的时应按照综合布置图进行。放线前应按照防线规划中的要求进行操作,对设备和人员等有效的组织和检查,保证放线的质量,也是施工的前提之一。其次,应在放线前对设备和仪器等进行校验,施工中放线是一件十分精细的工作,因此必须保证设备和仪器的灵敏度和精度,确保在放线中的测量结果。第三,应对各种设计标准和尺寸进行规范,在放线中应保证标高统一,间距统一、支架统一,对长距离的桥架应利用激光定位,防止桥架在放线过程中失去统一的标高而影响施工。最后,应对完成的放线进行复查,即测量完成后各个专业应在施工前进行再次的复核,通过计算和对比确定放线的位置和标高等,以此保证施工的质量。
2合理控制各专业管线的空间位置
在综合管线施工中应保证管线之间的空间,以此满足施工作业和维护等需求。如,在体育馆项目施工中,由于多专业、多功能、复杂程度高,综合性较强等特点,在过程控制中,如何监管好工艺工序和安装质量,实属不易。首先在施工中应确定排水管线的位置,尤其是排水管线需要一定的坡度,因此需要确定其位置保证其正常使用。其次,应注意的是通风管道,因为风管的尺寸较大,一般的直径为400-800mm,而在一些地下主要管线则达到2-3m,所以通风管线需要的空间较大,因此确定其高度和位置则至关重要,如走廊位有排水管和通风管道之间的距离相对小,因此二者之间应保证适当的距离,如果没有排水管则应将风管设置在梁下。这样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而在墙柱位置的通风管设置应保证其他管线的通过,确定其合理的位置。第三,热水管道对管线布置的影响也很大,在施工中应考虑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坡度的保证一方面是进水口的畅通,保证在进水口没有其他管线对其产生影响。如果走廊的连两侧都有进水点,则应保证其靠近走廊的一侧,另一次布置其他管线。侧面引出的直线,需要跨越其他管线就会影响其坡度,所以应在施工中注意对管线设施的增加,保证其使用效果。
最后,是对管线的层次和位置进行确定。在施工中应保证各种管线之间保持安全,因此在施工中必须保证管线的位置和距离,这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原则。如热媒管道应在上方,冷媒管道在下放;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的管道在下;金属管道在上,非金属的在下;管道沿着墙体排列应当是直径大的在里面,小的在外面;支管少以及检修量不大的应在里侧,支管多或者检修量大的则应靠在外侧;高压高温管道靠里,常温常压的在外侧。另外,管道之间应相互避让,防止施工困难,支管道让主管道、小口径让大口径、有压力让无压力、常温让高温等等。同时还应在施工中保证管线的距离,管线间的距离主要是应考虑的是管道控制设施的应用,如阀门等。因为大型建筑管道多数在吊顶中,所以必须考虑间距设置问题,因此对于管道外壁、法兰边缘等突出部位应保持距离在100mm以上,如果并行的管道应也应保持100mm,如果有特殊要求应按照设计标准施工。
3保证支架数量
在施工中支架是固定和管道分类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架的质量将决定管道的稳定性,因此也是大型建筑管道施工的质量基础。综合布线时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空间的利用,管线多数会采用综合性支架进行布设。管线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就是支架的水量不够,从而影响管道的质量和外观,为了提高管道的安装质量和稳定性,首先应当考虑的是管线支架的稳定性,除了考虑承重以外就是数量问题,此时应按照管道的重量进行支架的选择和设计,主要是防止管线在支架上出现晃动以及松脱等情况。大型的风管其重量和体积都较大,安装时应增加支架的密度,可以保证其稳定运行。而空调的回水管线等容易受到水流的冲击,此时也应考虑支架的密度增加以及强度增加,保证稳定运行。水管在转弯位置也应增加支架来保证运行的稳定性,控制管线的晃动幅度。
4结束语
大型建筑中需要功能性齐全,因此管线的综合布置与施工质量控制都应在施工中得以重视。综合上述的分析不难发现,综合管线施工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一则是对总体布置进行核对和分析,强化设计的适应性,一则是在施工中应注意细节,针对各种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以此提高综合管线施工的质量。
作者:祁孝福单位:湛江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海洋技术领域从“九五”成立以来,在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如开展前沿技术探索,设立青年基金;实施用户牵头,对重大装备系统研发推行业主制;结合国家重大任务,推动省部合作、部部合作;对风险技术研发开展招投标;项目管理施行专家责任制;与科技兴海规划结合,对海洋装备研发实施成果标准化工程;采取激励措施,对进展好的项目实施滚动支持;开展应用示范,设立863计划成果示范区;加强推广宣传,开展成果推介对接;设立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国际合作,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军民两用,推动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等。这些举措无疑对海洋高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海洋技术领域在催生技术成果、推动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长期努力的探索,但海洋技术成果应用转化的步伐依然缓慢。制约海洋仪器装备走向应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应用需求的问题、企业融资的问题、技术成熟度的问题、技术先进性的问题、成果性价比的问题、市场和产品定位的问题,等。笔者认为,制约我国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走向应用除了上述主要因素之外,从研发本身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控制;二是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从过程管理角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十一五”以来,海洋技术领域从加强仪器装备研制与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入手,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出了一条较具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
二、从研发各环节强化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控制
2.1对于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而言,质量就是生命
在“863”计划中,海洋是高技术研究领域,但同时它更是一个技术应用领域。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经受各种恶劣海况的检验,是对海洋仪器装备最起码的要求,特别是深海仪器装备更要经受大深度压力、潮流波动、化学腐蚀、生物附着以及水下导航定位通信困难等多重考验。海洋环境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海洋技术研发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对海洋仪器装备的稳定性、可靠性等质量问题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因此,面向实际应用环境,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海洋仪器装备技术研发的全过程。
2.2推行《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
由于一直以来,高校和部分科研院所在海洋仪器装备研发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质量观念薄弱,一些研发机构没有质量管理体系。有些研发机构虽有,但多数研发人员没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去做,造成研发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研发转段没有施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导致研发的海洋仪器装备在检测环节和海试应用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且问题、故障无法定位和溯源,甚至造成装备的损毁、丢失,技术状态无法进行客观评价。为提高海洋仪器装备研制工程样机及定型样机的质量,加快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海洋技术领域参照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广泛调研和研讨的前提下,组织编制了海洋技术领域《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2008年3月试行,并于2013年9月重新修订,成为海洋技术领域组织开展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过程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修订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强化了法人责任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了海洋技术领域管理的目标和定位,增强了规范执行的操作性。规范从项目课题任务书审核、技术设计、加工制作(包括关键过程、采购外包等)、室内检测及海上试验等方面,明确了质量管理的流程、重点环节和基本要求。研发中对各重点环节明确质量要求,实施质量管控和把关,保证了仪器装备研发全流程质量受控可控,使研发过程转段、质量问题分析和故障定位有章可循。
2.3推行研发过程的质量跟踪和监理
实施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主体是项目承担单位,研发过程中,突出强调发挥其法人责任主体地位,对研发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管控。从海洋技术领域管理角度,设立项目责任专家,通过项目年度检查、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研发内部节点,重点对项目执行过程产生的质量控制文档和记录文档进行跟踪,了解掌握项目研发过程质量控制情况,发现质量问题,督促改进。为确保项目研发质量控制工作的落实,海洋技术领域在组织责任专家实施质量跟踪外,积极鼓励项目引入质量监理,质量监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发单位质量监管的不足和缺位。目前质量监理的实施重点主要针对海洋监测仪器与集成系统研发、深海系列潜水器研制、海洋装备研发与海试项目(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研发项目等)。截至2013年底,“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引入质量监理项目课题多达30余项。质量跟踪和监理举措的实施规范了项目研发过程,提升了项目研发质量水平,质量意识和强化质量控制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4鼓励企业参与,发挥企业的质量牵引作用
对于海洋仪器装备工程样机、定型样机研制的项目,海洋技术领域在强化高校、科研院所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从立项着手,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或牵头项目(如,指南明确申请团队由具有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参加或作为申报牵头单位)。此外在项目凝练环节,研发团队中有企业参与的课题,鼓励企业牵头;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求企业进行经费配套,另一方面引导其在研发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企业在海洋科技研发方面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管理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参与研发能够将已有质量管理体系纳入项目研发过程,有效进行质量和成本控制,加快仪器装备的工程化和定型,同时企业在市场分析、产品定位方面目标明确,能够依托自身资源为成果转化进行市场开拓。通过在立项阶段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以及选题立题重点向技术研发后端的转移,“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企业参与并牵头课题的比重显著提高。截至2013年底,共启动课题145项,企业牵头76项,企业牵头课题比例达到52.4%,已成为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技术研发一个新的特点。
三、推行规范化海上试验,构建特色海洋技术评价体系
3.1将海试纳入海洋仪器装备考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并结合海试开展过程管理
过去由于缺少海试平台,海试经费匮乏,加上海试难度风险大,造成大多科研人员对海试存在为难情绪,多数项目通过模拟试验、室内检测、水池或湖试来替代海上试验进行考核验收,造成真正下海的仪器装备较少,多数仪器装备缺乏实际海洋环境的检验。多年的海洋技术研发(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历时4年的海上试验,从50m、300m、1000m、3000m、5000m到7000m反复下潜,不断发现问题,改进研发,通过对300项技术指标的严格考核、技术改进,最终形成7000m深潜观测和作业能力),用事实证明,海上试验是海洋技术由成果走向应用、实现转化的必由之路,不可逾越。因此进入“十二五”,为提高仪器装备研发的质量,客观评价技术状态,加快成果转化,海洋技术领域明确将海试作为海洋仪器装备研发项目考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并写入课题任务书协议条款。此外,从技术研发规律来看,许多技术问题在前期设计、加工制造、系统集成环节很难显现,更容易在海试中得以充分暴露。为尽早发现存在问题,改进研发,提前释放风险,提高项目管理的针对性,领域也采取了结合海试开展项目过程管理的模式,(如,针对AUV自主观测系统、深海滑翔机等,海试中暴露出在技术设计、结构、与海水比重配平、部件选型、算法软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提前改进,加快研发,确保预期目标的完成),并强化海试对研发管理的调控作用,实施边试验、边改进、边考核。
3.2完善海洋仪器装备研发测试平台,构建海洋技术评价体系
在构建海洋仪器装备检验测试平台方面,一是将目前国内已有测试条件纳入海洋技术研发评价体系(如,室内计量认证条件平台、湖试平台、海上科考船试验平台等);二是针对海洋高技术研发测试和评价的急需,有重点地对室内检测试验平台进行研发部署(包括深海工程试验水池、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与检测装置等);三是积极推动海上公共试验场建设,并将已支持研发的重大装备系统(如,系列潜水器、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内波深海试验网等)作为海试平台纳入技术评价体系。在技术评价工作开展方面,针对室内检测和评价,委托有检测条件和资质的专业机构,按照行业已有的检测规范、标准开展测试和技术评价,并出具评价意见。在海试评价方面,外海试验是现场指标检验的一个必要环节,为规范海上试验工作的实施,“十一五”海洋技术领域组织编制下发了《规范化海上试验管理办法》(于2013年9月修订),办法的实施,突出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海试大纲(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同行评审把关,确保现场指标能够得到有效的验证;二是海试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包括试验组织、操作实施、海试记录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我国海洋技术研发起步较晚,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型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在技术指标的界定、考核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存在较大的探索性,在领域范围内存在不同的理解甚或争议,这给后续的技术评价、考核带来困难。“十二五”以来,海洋技术领域从实施方案论证入手,进一步明确项目目标、量化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方式;并在评价环节科学论证考核验收方案,制定技术评价规程,综合采取计量认证、与国际同类产品比测(如,ADCP等)、海试检验、用户考核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评价。在最大限度地避免指标歧义、边界条件不清、同一指标多重评价方式等现象的同时,实现对技术状态客观准确的评价。
3.3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海洋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海洋技术领域重点关注的环节,为确保技术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在技术评价组织方面,海洋技术领域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第三方是指项目研发团队之外的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经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认可的同行专家组、特定的海洋用户等。通过第三方对检测过程进行现场见证和评价,一方面增加了技术研发过程的透明度,强化了检测和评价环节的专家指导和把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保障了研发成果水平的真实性。
四、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的影响与综合评价
总体上,强化仪器装备研发及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海洋技术领域整体研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强化研发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够促使研发团队更加关注实际海洋环境,提高海洋仪器装备海上环境的适应性,在规范研发过程、提升成果质量、加快成果转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研发与应用需求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研而不用、用者不研“两张皮”的问题。
强化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对于加快完善海洋技术室内检测平台、湖试基地、推动海上公共试验场建设,构建我国海洋技术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海洋技术发展状态,明晰我国海洋技术研发阶段、存在问题和差距,指导我国海洋科技研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将海试纳入过程检验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通过海试发现问题改进研发,大大加快了成果实用化进程,实现了面向海洋开展技术创新的新局面。通过集中规范化海上试验,共享开放航次,极大地调动了研发团队开展海试的积极性,增进了科研人员对海洋真实状况的了解,大幅提高了海试效率,降低了海试成本。
五、结束语
1.1研究方案伦理审查
伦理审查是开展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通则,中医临床研究方案在正式进入临床实施前必须经过伦理委员对其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进行审查,以充分保护医学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对于研究方案的伦理质控要点包括:
1)临床试验开始前应获得本单位伦理委员会的批件,作为参加单位如伦理委员会不要求再次审核的,至少应保留组长单位伦理批件的复印件;
2)批件上标注的版本日期及版本号应与临床实施的方案版本号和日期对应;
3)临床实施阶段对于方案的各种变更需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4)颁发批件的日期应早于首例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日期等。
1.2知情同意过程及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知情同意过程作为受试者了解试验风险和自身受益的重要途径,应严格执行“充分告知,完全理解,自主选择”的原则,研究者应保证所做出的解释和说明使得受试者充分知情,受试者最终是否参与临床研究的决定是在充分知晓整个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对知情同意及知情同意书的签署质控要点包括:
1)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份数应与筛选的受试者人数一致。
2)签署时间是否在所有试验相关检查之前,但与疾病诊断相关的检查或医疗机构的常规检查除外。
3)知情同意书签署内容应包括受试者(法定人)和研究者的签名、有效联系方式、签署日期。
4)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日期、姓名与试验过程及病历资料的相符性,如核实知情同意书的研究者签字是否与研究病历一致,受试者签字是否与患者日志一致。原则上必须是受试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但对于无行为能力和无法正常书写的受试者,应确保签署日期与签署人与原始文件中记录一致。
5)应给予受试者充分的时间考虑是否参加该临床试验,但受试者与研究者的签字必须是同一天。
6)给受试者一份签字后的知情同意书复印件。
7)对于在临床试验中变更的知情同意书,需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且在此之后入组的受试者应签署新版知情同意书等。
1.3跟踪审查
伦理委员会应确保临床试验的全过程处于其监管范围内,定期跟踪审核研究方案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安全性管理,包括新的安全性信息,严重不良事件以及非预期不良反应等,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重新平衡受试者的风险与收益,使得受试者的权利和安全得到持续的保护。对于伦理跟踪审查的质控要点包括:
1)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和方案偏离均应向伦理委员会报告。
2)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研究项目,研究者每年至少向伦理委员会提交一次年度进展报告,并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复意见。如审查意见是需要做必要修正后方可继续研究,则应制定向相应的修改措施并确保其落实情况。
3)临床试验结束后应汇总受试者入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以及受试者权益保护情况,向伦理委员会递送结题审查文件。
2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质量控制量化评价
中医临床研究伦理质量控制评估是对以解决中医临床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科研活动伦理质量的评估,考核的重点是受试者保护的措施及其执行水平。评估从方法上区分,有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定性评估指标测评面较广,但不能较为直观地区分课题的执行水平;定量指标不易设置,但可实现对于课题的精确评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优化及质量控制研究”课题组对“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的全部42个课题的伦理管理水平进行了中期和结题质控检查,并初步探索了伦理质控评价量化指标.
2.1依此指标对全部课题进行了中期和结题的量化评估数据采集对于有多名测评者参与采集的课题取平均值为其最终数据,同时为了消除定量评价结果在各指标间的数量差异,将各课题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以雷达图的方式进行描述。
2.2根据全部课题质量控制评估指标(12个指标)采集的数据,绘制中期和结题两阶段各课题的质控评估总得分,并将伦理质控评估得分和课题质控评估总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2.3以伦理质控指标的重要性,即伦理质控得分占质控总得分的比例,分析中期和结题两个阶段伦理
3讨论
3.1各课题在x1指标上的得分
全部课题在定性指标伦理委员会批件上的数据显示,中期和结题两个时间节点上被评估课题该指标得分均为满分。结合质控监查的实际情况,所有课题承担单位在正式进入临床受试者招募之前,研究方案均经过了本单位的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同时参研单位(分中心)至少也保留了课题承担单位的伦理批件的副本,符合《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规范》规范要求以及以学伦理学的基本要求,说明研究者重视研究方案的伦理审查,在伦理审查对保护受试者的作用方面认识较为一致。
3.2x2与质控总得分在中期和结题两阶段的变化
对各课题在x2(知情同意书签署完整规范性)指标的得分以雷达图表示。雷达图最内层的圆代表评价对象的最低水平,最外层的圆代表评价对象的最高水平;从圆心引出若干条射线将圆平均分割,每条射线代表一个评价对象,评价对象的实际值按比例标在图中相应的射线上,然后将实际值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不规则的多边形,就绘制出了全部课题伦理质控评价的“雷达图”。我们看到中期到结题两个时间节点上该指标变化不大,同时课题的总体质控得分也大致相同。同时分析X2的伦理质控评估分数与课题质控总分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从中期的0.26614下降到结题的0.14656,且相关检验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63和P=0.3543),说明伦理质控评估分数和课题质控总分不具有相关性。再进一步分析伦理质控指标的重要性,即计算伦理质控得分占质控总得分的比例,中期的均值为0.1245(95%cI0.1142,0.1347),结题的均值为0.096(95%cI0.0907,0.1013),且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说明伦理质控从中期到结题占质控评估总分的重要性呈下降趋势,分析原因是在课题前中期入组数量相对较少,质控评估涉及的若干方面(研究记录质量、真实性、依从性、质量控制、数据管理)刚刚开始或尚未开始,因此分数也相对较低,此时强调研究开展的第一步:知情同意书签署规范性对于质控评估的总分影响相对较大;而到结题时鉴于前期的要求,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已基本规范,各课题在此指标上的水平大致相同,而其他方面如研究记录质量、数据管理等方面各课题的水平变化差异变大,这些方面的优劣差异决定了质控总得分的差异,而此时伦理质控水平对总体质控得分的影响相对降低。
3.3伦理质控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通过中期和结题伦理质控评估数据采集发现各课题普遍缺少伦理跟踪审查,尽管全部课题在开始试验之前已经获得了伦理委员会的批件,但是对于研究周期较长(>1年)的临床研究应进行持续的伦理跟踪审查,以确保方案执行的依从性以及伦理性。对于知情同意书签署规范性存在签署时间在筛选检查之后,知情同意书未交受试者一份,研究者、受试者联系方式及日期等必要信息缺失等问题。
4结论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
1影响工程建筑质量的主要因素
(1)人为的因素。人在整个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首要因素,一个工程项目质量的保障要靠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个人素养、法律意识以及责任心、安全质量意识等等。倘若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施工技能和较强的责任心,那么其在施工的过程中自然会依据质量的标准与要求执行,从而有效保障工程质量的合格达标。再者,建筑企业的质量控制管理人员也需要具有严格按照质量要求进行现象监督与监管的能力,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的规范问题。
(2)非人为的因素。最重要的是物质的因素,这里的物质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材料。对一个建筑项目来说,好的建筑材料是高质量的保障,如果材料的质量难以达标,那么即使施工人员再认真负责也难以保障质量问题。因此,在建筑工程使用大量材料的过程中,如何全面建成材料的质量,是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一大难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采购人员下手,采购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够有效鉴别建筑材料的优劣,坚决不用不合格的产品,以免给建筑施工留下质量隐患。
2提高工程建筑质量控制的策略
(1)树立质量至上的观念,加强施工人员整体的素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工人的素养与建筑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建筑企业若要想对所承接的建筑项目质量负责,就必须对其企业所在的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对于一线的施工人员,对他们的施工技能、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有更高的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避免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导致质量问题,坚持打造高素质的施工团队。
(2)选择合格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在采购人员购买建筑材料之前,应该对材料的合格证书、使用说明进行严格的检查与审核,对市场中同样的材料进行综合对比,择优选购。现场施工的材料人员与工地负责人对材料进行现场的验收与检查,保障每一项材料都是合格的产品。
(3)建立完善的工程建筑质量管理机制。在工程施工之前,施工单位需要对其施工的项目做一个全面的质量的分析和要求,最好以手册的形式发放在每一位施工人员手中,使其明确施工的要求与责任,把好每一个细节的关。针对项目中的重点施工部位,应该由专业的施工组织进行,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4)提升对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要求。在建筑项目施工前,每一项的工种都有一套相应的施工方案,与此同时,各个方案在施工前已经都保持好了现行状态,针对不同的方案要进行分级的审批,并对有问题的方案要进行整改或者反复的检查。在施工的过程中,也会根据需要不断地对存在的情况进行及时反映和修改,提高施工的质量。
3结语
工程建筑施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它包括了施工人员、施工材料以及施工的过程等几个环节,而工程建筑的质量是由每一个环节所决定的,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应该遵循国家有关工程建筑质量的有关法律规定,确保完工后能够达到国家的标准和要求。
作者:王友华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控制配合比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能在现代土建工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殊性能体现在: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耐久性;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能与钢筋牢固的结合成坚固、耐久、抗震且经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混凝土材料品质及配合比质量的波动以及混凝土输送、浇筑、养护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材料质量控制
(一)水的质量要求
凡可以饮用的水均可用于拌制和养护混凝土。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及沼泽水不能使用,对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不允许使用海水。拌制混凝土用水还应符合下表要求。
拌制混凝土用水的质量控制
项目
指标
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和硬化的油类,糖类或其他有害杂质
不允许
PH值不小于
4
硫酸盐,折成SO4,其含量不大于
1%
(二)水泥的质量控制
水泥品种较多,按用途和性能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及特种水泥。通用水泥主要用于一般土建工程。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硅酸盐水泥以及复合硅酸盐水泥。在使用水泥的时候必须区分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使用水泥,这样既可提高工程质量又能节约水泥。
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优先使用散装水泥。
(2)运到工地的水泥,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仓库中,不得混装。
(3)水泥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防水防潮,已受潮结块的水泥应经处理并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4)水泥库房应有排水、通风措施,保持干燥。堆放袋装水泥时,应设防潮层,距地面、边墙至少30C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袋,并留出运输通道。
(5)先出厂的水泥先用。
(6)应避免水泥的散失浪费,作好环境保护。
(三)骨料的质量控制
砂石骨料是混凝土最基本的组成成分。通常1立方米的混凝土需要1.5立方米的松散砂石骨料。所以对混凝土用量很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砂石骨料的需求量是很大的,骨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水泥用量和混凝土要求,从而影响水工建筑物的质量和造价。为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应统筹规划,认真研究砂石骨料储量、物理力学指标、杂质含量及开采、储存和加工等各个环节。
使用的骨料应根据优质、经济、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选择。可以选用天然骨料、人工骨料,或者互相补充。选用人工骨料时,有条件的地方宜选用石灰岩质的料源。
1骨料料场规划
骨料料场的合理规划是骨料生产系统的设计基础,是保证骨料质量、促进工程进展的有力保障。
骨料料场规划的原则
(1)满足水工混凝土对骨料的各项质量要求,其储量力求满足各设计级配的需要,并有必要的富裕量。
(2)选用的料场,特别是主要料场应场地开阔,高程适宜,储量大,质量好,开采季节长,主辅料场应能兼顾洪枯季节互为备用的要求。
(3)选择可采率高,天然级配与设计级配较为接近,用人工骨料调整级配数量少的料场。
(4)料场附近有足够的回车和堆料场地,且占用农田少。
(5)选择开采准备量小,施工简便的料场。
2骨料的质量要求包括:强度、抗冻、化学成分、颗粒形状、级配和杂质含量。骨料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
粗骨料质量要求:
(1)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钢筋净距的2/3、构件断面最小边长的1/4、素混凝土板厚的1/2。对少筋或无筋的混凝土结构,应选用较大的粗骨料粒径。
(2)在施工中,宜将粗骨料按粒径分成下列几种粒径组合:当最大粒径为40mm时,分成D20、D40两级;当最大粒径为80mm时,分成D20、D40、D80三级;当最大粒径为150(120)mm时,分成D20、D40、D80、D150(D120)四级;
(3)应控制各级骨料的超、逊径含量。
(4)采用连续级配或间断级配,应由实验确定。
(5)粗骨料表面应洁净,如有裹粉、裹泥或被污染等应清除。
(6)粗骨料的其它品质要求见下表:粗骨料的品质要求
项目
指标
备注
含泥量
%
D20D40粒径级
≤1
D80,D150(D120)粒径级
≤0.5
泥块含量
不允许
坚固性
%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5
无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12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0.5
折算成SO3,按质量计
有机质含量
浅于标准色
如深于标准色,应进行混凝土强度对比实验,抗压强度比不应低于0.95
表观密度kg/m3
≥2550
吸水率%
≤2.5
针片状颗粒含量%
≤15
经实验论证,可以放宽至25%
细骨料质量要求:
(1)细骨料应质地坚硬、清洁、继配良好;人工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4-2.8范围内,天然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2-3.0范围内。使用山砂、粗砂、特细砂应经实验论证。
(2)细骨料的含水率应保持稳定,人工砂饱和面干的含水率不宜超过6%,必要时应采取加速脱水措施。
(3)细骨料的其它品质要求见下表:
细骨料的品质要求
项目
指标
备注
天然砂
人工砂
含泥量
%
≥和抗冻要求的
≤3
く
≤5
泥块含量
不允许
不允许
坚固性
%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8
≤8
无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10
≤10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1
≤1
折算成SO3,按质量计
有机质含量
浅于标准色
不允许
表观密度kg/m3
≥2500
≥2500
云母含量%
≤2
≤2
轻物质含量%
≤1
经实验论证,可以放宽至25%
石粉含量%
6---18
二、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必须通过实验,满足设计技术指标和施工要求,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施工配料必须经审核后签发,并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在施工配料中一旦出现漏配、少配或者错配,混凝土将不允许进仓。
三、混凝土的搅拌及输送质量控制
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并结合施工单位自身设备条件选取相应的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提前预测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并及时安排机修人员作好设备的检查和修理工作。不能因为设备故障而停止混凝土的浇筑,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提供工程所许混凝土,促进工程有序向前推进,保证施工进度。
1混凝土拌和质量控制要点
(1)混凝土最小拌和时间
拌和容量Q(立方米)
最大骨料粒径(mm)
最少拌和时间(s)
自落式拌和机
强制式
0.8≤Q≤1
80
90
60
1<Q≤3
150
120
75
Q>3
150
150
90
注:①入机拌和量应在拌和机额定容量的110%以内。
②加冰混凝土拌和时间应延长30s(强制式15s)
(2)在混凝土拌和中应定时检测骨料含水量。
(3)混凝土掺和料在现场宜用干掺法,且必须拌和均匀。
(4)混凝土拌和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按不合格处理。
①错用配合比。
②混凝土配料时,任意一种材料计量失控或漏配。
③拌和不均匀或夹带生料。
④出口混凝土坍落度超过最大允许质。
2混凝土运输过程注意事项
(1)运输中不致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过多温度回升和坍落度损失。
(2)混凝土运输时间:
运输时段平均气温
混凝土运输时间(min)
20—30
45
10—20
60
(3)5—10
(4)90
(4)低温天气应避免天气、气温等因素的影响,采取遮盖或保温设施。
(5)混凝土的自由下落度不宜大于1.5m否者应设缓降措施,防止骨料分离。
(6)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必须及时处理。在混凝土初凝前想办法将混凝土运送到浇筑仓位否者以不合格处理。
四、混凝土浇筑、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作业包括:基础处理、施工缝处理、立模钢筋及预埋件的安设。(其质量要求参见《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其次必须经监理人员验仓合格,并取得准浇许可证方能进仓作业。
1入仓铺料
混凝土入仓铺料多采用平浇法,它是由仓面某一边逐层有序连续铺填。铺料层的厚度与振动设备的性能、混凝土粘稠度、骨料强度和气温高低有关。
其具体要求参见下表:
振动设备
浇筑层厚度
插入式
振捣机
振捣棒头长度1.0倍
电/风振捣器
0.8倍
软轴式振捣器
1.25倍
平板式
单层钢筋
250mm
双层钢筋
200mm
混凝土层间间歇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会出现冷缝,使层间抗渗、抗剪能力明显下降,在施工过程中,其允许间歇时间:
混凝土浇筑气温
允许间歇时间(min)
中热、硅酸、普通硅酸盐水泥
低热、矿渣、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20—30
90
120
10—20
135
180
(5)5—10
195
----
2平仓与振捣
卸入仓内成堆的混凝土料,应平仓后再振捣,严禁以振捣代平仓。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在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应避免欠振、过振使混凝土振捣均匀密实。其振捣具体要求参见《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3浇筑中仓面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停止浇筑。
(1)混凝土初凝并超过允许面积。
(2)混凝土平均浇筑气温超过允许偏差质,并在1小时内无法调整至允许温度内。
(3)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大雨或暴雨天气。
4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挖出混凝土。
(1)不能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或对水工建筑带来不利影响的级配错误的混凝土料。
(2)长时间凝固、超过规定时间的混凝土料。
(3)下到高等级混凝土浇筑部位的低等级混凝土料。
5在浇筑埋石混凝土的时候应该严格控制施工单位的埋石量、埋石大小并保证埋石洁净以及埋石与模板的距离,杜绝施工单位为了单纯提高埋石率而放弃质量。在施工中努力确保埋石垂直和水平距离,以不影响振捣为原则,提高埋石混凝土质量。
6浇筑完的混凝土必须遮盖来保温或者防雨。
五、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的养护
为使混凝土中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的硬化,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曝晒、风吹、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破坏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混凝土表面的养护要求:
(1)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6-18h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喷雾养护,并及早开始洒水养护。
(2)混凝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
(3)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
(二)拆模
拆模的迟早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和模板使用周转率。拆模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气温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而定。对非承重模板,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其表面和棱角不因为拆模而损坏方可拆除。对承重模板达到下表规定的混凝土设计标号的百分率后才能拆模。
悬臂板、梁
其它梁、板、拱
跨度≤2米
跨度>2米
跨度≤2
跨度2-8米
跨度>8米
70%
100%
50%
70%
100%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施工武汉大学出版社
2混凝土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李立全
在工程的招标阶段,因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合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经济风险。这类风险会对工程施工建设的资金投入及控制产生不利影响。1.招标文件的编制质量问题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是招标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控制及招标活动的顺利开展。许多招标文件过于简单,仅有对招标事项的大致描述和对采购货物的价格要求,缺乏具体的评标标准和评标方法,导致各投标单位对文件的理解不一,不能在同一个平台、尺度下公开公平竞争,甚至出现确定预中标人后再行确定相关技术参数、优化方案、配置设备、变更方案图纸等现象,导致实际合同价与中标价相去甚远,从而失去了通过招标活动开展合理竞争的效果,也使建设工程的严肃性招致质疑。2.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存在的不准确问题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部分编制人员水平不足,加上编制的时间紧迫等原因,致使编制的工程量清单不准确。如:项目的具体描述不准确、模糊的项目过多、出现了缺项漏项、项目的编码不够具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无法精准地确定投标单位的报价,使工程的造价出现混乱。在工程招标的过程中,部分企业为抢夺工程,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投标或以不平衡的报价来获得工程。在工程施工的开展过程中,前者会造成工程后期的诸类质量隐患,而后者于施工过程中,会令工程的造价持续出现虚假报价情况,令整个工程的投资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提高工程项目招标质量的途径
承揽工程项目招标任务,是招标机构永恒的主题。工程项目招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招标业务的项目承揽。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招标质量,成为了招标机构首先应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招标、投标、中标是一项系统工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到招标质量。因此,编制高质量的招标文件,组建强大的评标专家库,建立重大、重点项目协调机制和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是提高招标质量和招标业绩的有效途径。
1.编制高质量的招标文件
编制高质量的招标文件以规避市场风险,首先,要克服几种不良倾向。一是市场调查浮光掠影,成本测算粗枝大叶,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编制过于简单。致使各投标人的报价大相径庭,甚至出现漏项,给评标造成不必要的困难甚至引起质疑和招标失败;二是招标人有强烈的倾向性。为了满足招标人的要求,在制定评标办法时主观分数过高或设置歧视性条款,容易使优秀的投标人望而却步,招标缺乏竞争性,往往招标人也得不偿失;三是评标办法不够科学。整个评分方法重定性评分,轻定量评分,从而难以选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其次,在编制招标文件过程中,要重点把好三个环节:一是项目前期主动参加招标人的技术交流会,与招标人和项目的设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获准可靠信息后,要有针对性地编制招标文件初稿;二是全面、准确地吃透招标人的意图和项目的技术定位,按设计要求,编写招标文件技术条款:三是编制科学合理的评标办法。因此,必须做到“编标精益求精,招标知己知彼,评标认真负责”,方可百战百胜。
2.组建强大的咨询专家库
一支强大的专家队伍是提高工程项目招标质量的坚实基础。应广泛收集各行各业中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专家并邀请其加入咨询专家库。在专家群的支持下,就能够在项目前期通过资料分析、市场分析、产品分析,为机构提供详细、准确的客观资料,以便其帮助招标人对工程项目作出正确的定位;在招标实施过程中,依法为机构严格把关,择优选定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和服务单位,招标后期为机构监督招标结果的执行情况,协助解决与招标相关的各种纠纷。
3.建立重点项目协调机制
分工协作,形成合力针对一些规模大、投资大、技术复杂且社会影响大的重点项目,应建立协调机制。在整个招标工作中,一要加强信息收集和管理。项目前期通过考察学习其他类似项目的招标经验,或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查询和收集与项目有关的资料为招标人的项目出谋划策,取得招标人的充分信任;二要搞好内部协调。避免各自为战、内部竞争现象的发生。对一些具有拓展市场战略意义的项目,公司领导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组建项目组,选调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项目负责人,举公司之全力完成项目招标工作;三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完善提高。招标工作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很难考虑周全,因此,要对以往的招标评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投标人提出的质疑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原因。区分出在这些原因中,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哪些是经过努力可以做好的,哪些是自身根本无法做到的,哪些是需要妥善运作才能解决好的等等。同时,明确各要素部门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形成整体优势和整体合力,以增强招标经营的实际效果。
4.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
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在招投标活动中,从招标到最后合同的签订,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则。这些程序和规则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应依法接受行政监督部门对整个招投标活动的监督。对于违反有关法规的行为,报请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追究责任并给予处罚。一个经得起检查、让招标人满意、投标人信服的招标结果才是一次高质量的招标。
三、结束语
由于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促进作用,我国大力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增加水利工程的数量的同时,扩大其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有防洪抗旱的作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水利工程的兴建就有利于夏季的洪水防范和冬季的抗旱,更有利于蓄水和排涝,在农作物需要浇灌时还可以为农田灌溉,更可以在峡谷出进行水力发电,满足地区的用电需求,因此,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由于水利工程大多数都建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对地质情况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工程建设队伍就需要在水下艰苦的进行工作,为了保障工程建筑的稳固性,对地下的建设需要极其防渗的条件,给施工队伍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水利工程的绝大部分体积是处于水下的,因此受到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对质量的要求也就相对提高了,若是工程质量出现了细微的问题,都可能会有无法预估的后果出现。
2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的现状
2.1对施工质量的意识不强。强大的质量保证意识才能建设出优质的水利工程,而质量方面的缺失确实是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关键。水利工程的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就出现有施工单位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建设,从中谋取高额的利润,不仅没有按照规定的标准时间完成建设,更有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情况出现,所以,工程质量达不到标准线也是无可厚非的。
2.2质量的监管不够严格。质量监管这一部门作为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最关键的部门,对施工质量的保证要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现如今缺少比较正规的监管企业,导致监管市场较为混乱,对专业的监管人员出现渴求情况,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监管的力度不够强,也不够规范,人员的缺失导致无证上岗的情况,质量监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施工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2.3质量控制的制度不够完善。设计和施工都是与水利工程质量极其相关的重要因素,由于质量控制还没有达到标准的制度线上,所以在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就没有主动下到施工环境中考察现场条件,只是在考虑情况相差不大下,选择其他工程的方案直接套用,没有考虑到施工的细节问题,从而导致施工时出现的误差,对于庞大的水利工程来说,一丝细微的差距就可能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后就要找出解决的方案,工程的进度就会因此而停滞,提高了施工的成本预算。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不强也会导致施工程序混乱,致使水利工程存有许多隐藏的威胁。
3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控制要点
水利工程与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对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也是十分高的,因此,就要加强对施工建设人员的培训强度,在意识上灌输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也要对现阶段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其质量控制。
3.1加强水利工程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做到认真的贯彻,严格的监管,对与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人员的意识观念也要不断灌输法制思维,增强施工的操作严密自觉性。也要在专业知识方面对施工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也可以在监管制度上改进,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提高其能力保证其质量。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群众监督的方式是最为公平公正的,与政府的监管相结合,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将会大大加强,营造出优质的水利工程施工环境。
3.2完善水利工程的施工监管制度。缺少专业的监管人员就可以具体的培训出高素质的监管队伍,解决监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从而有效的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就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遏制住队伍内偷工减料的情况。更要做到持证上岗,方便其监督和管理,在施工时要按标准进行,一切工作都要经过相关的领导过目审批,避免施工质量较差的情况出现。
3.3加强现场的施工质量控制。水利工程的施工环节是相互衔接的,一个环节的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施工,因此,施工的现场才是最能保证施工质量的场所。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基础做好,就要严格按照合同签订的标准开展每一个工作,不做没把握的事,恶意缩短施工时间。因此,在施工的现场,要定期的进行互勉大会,会上大家就工程的质量管理发表自己的一系列看法,汇报各自的工作,并上交阶段成果,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效的提出解决方法,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进行质量控制。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