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3 15:0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王卫红
园本教研兴园之路徐红
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毕茸先
幼儿综合能力培养初探罗慧
浅谈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开展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尹莉雯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杨晓芹
浅议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任会玲
浅谈对幼儿挫折意识的培养柴迎春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途径初探段朴芝
浅谈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郝宏玲
如何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李佳艳
论环境的开发与利用刘晓娟
幼儿识字教学初探王秀华
怎样使幼儿对识字活动感兴趣周琳
浅谈幼儿舞蹈教学的开展刘锐
浅谈幼儿主题绘画教学陈怡
如何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拜如丽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周泽敏
幼儿生活自理意识培养初探王英
对双语教育的反思与建议周艳芬
英语教育与生活融合的实践与探索杨桂青
如何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杨薇
让孩子体验音乐的快乐朱力君,唐美琼
刍议幼儿音乐教学的游戏化张光琼
浅谈小班幼儿的节奏教学杨涛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冯育娜
浅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欣赏邵迎春
对名画欣赏教学的几点感悟金艳
浅谈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的开展王泽香
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王蕾,向建荣
科研兴园促幼教发展潘秀芬
浅谈幼儿园"以人为本"的管理牛灿红
浅谈幼儿园的多元文化教育徐秋霞
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发展舒艳
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初探高娜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李小梦
掌握幼儿特性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周琳
浅谈搞好幼儿德育教育的方法赵红云
浅析教师在生成活动中的作用马仕仙
试论怎样把握幼儿在自然科学活动中的情绪态度江岚
小班班级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杨燕
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李双瑞
沟通从心开始汤立仙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许庆
对幼儿舞蹈教学的一点认识袁小砚
浅谈"让幼儿喜欢说"的方法和途径张娟
幼儿英语教学初探张雯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李惠英
幼儿语言教学新探王海一
刍议生活化的幼儿园英语教育蒋咏萍
浅谈幼儿园的英语教学马锐
试论音乐教育与幼儿全面发展万明
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王美芝
在常识教学中发展幼儿的智力陈淑兰
珠心算趣味教学尝试李媚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陈晓春HtTp://
浅谈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鲁瑞萍
如何在幼儿英语教育中运用体态语言陈荣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幼儿英语教育的实践杨婕
怎样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闵彩霞
浅谈幼儿绘画教学的策略李彦霖
浅谈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张俊
如何科学开展幼儿汉字教育马春花
浅谈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的关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王海燕
对"混龄表演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探索缪愫
浅谈混龄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姜晓华
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发展许先梅
数字多媒体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初探胡睿
浅谈幼儿韵语识字教学实施的五环节刘如玉
民族语言对幼儿普通话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周燕
浅谈少数民族幼儿的教育张会英
浅谈幼儿的品德教育彭玉鑫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尝试晏海燕
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沈娟
浅谈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王晓梅
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李艳梅,曾雪梅
浅谈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魏蓉
创设良好工作氛围让教师享受职业快乐罗宏波
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索卢燕秋
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初探阮艳燕
图谱在幼儿园唱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研究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王任萍
家园互动的有效途径施文晶
促进家园的合作张亚琳
发挥家庭及社区资源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袁波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杨玉花
利用本地资源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王凤
园本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实施宋欣媛,罗丽梅
开发园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李红玫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人际氛围罗宏波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活页”教材
一、课程改革是教材改革的大背景
为进一步做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2009年7月,人社部下发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正式启动了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试点院校已经从2010年的30所技工院校扩大到了131所技工院校;试点专业从最初的汽车维修、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等5个专业扩大到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等在内的14个专业。2011年11月,在呈报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人社部王晓初副部长对该项工作做重要批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我部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一个品牌项目。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正是在这样一个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做好配套教学服务工作,笔者所在出版社不仅参与了整个课改工作,还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于2010年组织专家和编辑团队,研究与之配套的教材开发和出版事宜。截至目前,按照课程规范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试用教材(非正式出版物)近百种,经过2010年开始的一轮试用后,逐步修改完善,并以“活页”的形式正式出版,目前已正式出版了首批5个试点专业第一、二学期的17种教材,第三学期的12种教材也即将正式出版。
二、一体化课程规范是教材开发依据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教材的研发出版基地,笔者所在出版社传统教材的开发依据是各专业的部颁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本次一体化课改教材的开发依据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各项研究成果。具体来说,编写一体化课改教材是依据人社部组织专家团队开发的各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开发依据是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编制的《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
在已开发的各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中,主要涉及以下6个环节。
专业基本信息:包括专业名称、专业编码、学制年限、就业方向、职业资格。
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总体培养目标、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课程安排:分别针对中级、高级、预备技师(技师)技能人才层次,给出了对应的一体化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和基本技能培养课程安排。
一体化课程标准:针对每门一体化课程,给出了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工作内容分析、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
实施建议:对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建议。
考核与评价:包括对教师、学生的考评办法,强调了过程化考核。
从《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到各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再到教材研发和出版,其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逐层细化、逐层落实的。
三、教学研究和评价反馈是教材开发质量的保证
教材开发与传统图书开发不同,它需要一套更加完整、严谨的开发机制,从开发过程来说至少应包括教学研究、教材开发、教材出版、教材使用、评价反馈五个环节。以下主要针对教学研究和评价反馈两个环节做阐述。
1.教学研究
面向技工教育的相关教材开发,在教学研究阶段,一般需研究两个方面:一是部颁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二是典型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实际教学情况。本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团队更加强大,在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组织下,汇集了众多的课改专家、30所试点院校的几百位骨干教师,历时两年多,经过几十次的会议研讨,开发出了首批5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规范,为后期配套课改教材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研究不单纯是课改专家的事情,编辑必须全程参与,才能最深刻地理解并在后期教材开发过程中应用并体现课改思路,只有成为专家型编辑,懂理论、懂专业、懂技术,才能在后期与教材编审团队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而不是简单地充当“二传手”的角色。
2.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环节是保证教材持续更新、持续完善的重要一环。在该环节,我们通常有如下做法:
(1)利用电话、Email等手段,对用户学校教材使用意见进行专项调研。
(2)利用各种会议、师资培训活动等收集教材使用意见。
(3)借助出版社网站(.cn)以及“全国职业培训教程网”(.cn),随时收集用户学校对教材的反馈意见。
(4)借助部教材办公室在全国技工院校中创建的教材实验基地,对指定教材进行教学试验,从而收集反馈意见。
本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配套教材的开发,除了采用以上四种评价反馈方式之外,在教材开发中,就已将评价反馈阶段提前,变成为:试用教材(非正式出版物)开发试点使用收集反馈信息修改完善“活页”教材正式出版。正是有这些教材使用反馈机制,以及一轮非正式出版物的试用,从而保证了最终正式出版的活页教材的质量。
四、“活页”教材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强调了课程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之配套的教材开发,也做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不仅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而且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结构体例,在国内职业教育培训教材领域中均属首创。
1.内容创新
“活页”教材在内容上由若干学习任务组成,每个学习任务包含若干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引导性的学习问题。
(1)学习任务的设计体现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活页”教材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关课程和学习任务,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例如,汽车维修专业第一学期教材《汽车维护》共设计了4个学习任务:汽车日常维护、汽车首次维护、汽车15000km维护、汽车30000km维护,这些学习任务都是学生将来在企业中会遇到的实际的“事”。
(2)学习活动体现企业工作过程。教材中学习活动是按照企业工作流程进行设计的,学生完成这些学习活动的同时也就体验了完整的工作过程。例如,《汽车维护》中的“汽车首次维护”学习任务共设计了8个学习活动:车辆各系统组成与功用认知、首次维护接车单的识读与填写、首次维护工作准备、发动机舱检查与维护、车舱内检查与维护、首次举升检查与维护、首次维护竣工检查与记录、首次维护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
(3)引导性问题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引导性问题,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引导性问题就可以完成该学习活动。引导性问题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4)学习目标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活页”教材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并加大了对这些方面的考核力度。
2.形式创新
针对一体化课程教学特点,与之配套的教材以活页形式印制成书,成书由“活页”、活页夹、便携式活页夹、PVC保护板四部分组成。
图 活页教材(左)与便携式活页夹(右)
(1)“活页”和活页夹。“活页”的页码采用“学习任务编号—学习活动编号—页码号”三级编排形式,如“3—2—4”表示“学习任务三”的“学习活动2”的第4页。学生在使用某一学习活动时可以将其从活页夹中取出,用完后再放回活页夹中保存。另外,教材中设计了“自评表”“互评表”“教师总评表”“综合评价表”等评价表格,表头上有“班级”“姓名”“学号”等信息栏,从活页教材中取出评价表填写后可以单独提交。
(2)便携式活页夹。使用教材中附赠的便携式活页夹,可以灵活方便地将教材中部分内容携带至一体化教学场地。
(3)PVC保护板。教材内附的整张PVC保护板可以作为学习记录垫板使用,特别是在将部分教材内容以便携式活页夹的形式带到实训设备旁边时,使用更方便。
要认真总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深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搞好基地建设,抓好课题研究。本学期美术学科教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国教学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二、主要工作
(一)更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1、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改方向。在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在实践积累中进行理论创新,在教改实践中反思。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改革和创新,全方位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提高教育教学认识。开放教育观念、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空间、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育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
2、认真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搞好课改年级课教材的集体备课,并结合课堂教学组织观摩研究课。
3、学习有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推进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认真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刊物、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二)改进教研方式,做好教学工作。
1、组织学科新教材的培训,组织教材分析和教学研究,领会新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单元教学要求。
2、组织教师学习《市美术学科教学建议》。
3、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日程安排
月份
1、召开全体美术学科教师会议,布置新学期教研工作。
2、一年级苏少版课标本教材以及四年级教材的培训工作。
3、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月份
1、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研究课、教材教法研讨座谈。
2、学科常规调研。
3、美术一年级集体备课。
4、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月份
1、新教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课题研究工作。
3、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月份
1、组织参加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
2、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3、课题研究工作。
月份
1、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
2、参加市区美术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议,商讨下学期工作。
一、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不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
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这意味着上课不仅是教师传播知识,而且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上帝。
二、转变教学习惯,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
广大政治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跟上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步伐。
1.由“教教材”变“用教材”,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合理地处理教材和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新课程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现实情况,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加工、改造,努力挖掘教材中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东西,然后设计灵活多样的、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从而转变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的被动教学,变学生的“要我学”为学生的“我要学”。
2.提高学法指导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三、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开发课程资源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指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目前,可供利用的资源有这样一些: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实践基地;二是校外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广播、报刊、电视及校内外网络资源等。
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开展研究式学习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仍以讲解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教学研究
学科发展
主要途径
广义的教师学科专业应该包括专业精神、专业道德、专业智能、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方面,其能力应该包括教师专业行动能力、专门学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学科专业的发展,首先应从学科专业教学的历史研究着手,在这个基础上,确立21世纪学科课程教学的新理念。
古往今来,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主观上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客观上都没有超出“传道受(授)业解惑”这个最基本功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则是不尽相同的。近二十年来,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之前相比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常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要清醒而又深刻地了解现在,必须对历史有所了解。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人品品位和知识品位,不断地求得学科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因此,我认为,要通过对学科教育教学的历史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可以知己知彼,方向明确、孰是孰非,了然于胸,方法对,是非辨,干劲足,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广,以至不走或少走弯路。有了这个起点,才能真正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科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进而改革落后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充分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这样,不断补充新知识,吸收新信息,创造新方法;不断跨越障碍,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实现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由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的转变,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科教学中的科研型教师或科学研究的行家里手, 并在学科教学中站稳脚跟,与时俱进,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其新课程、新理念无可争议的应该是: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学科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新课程改革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个体与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回忆学科教学的过去,是为了憧憬学科教学的未来,而憧憬学科教学的未来则是为了把握现在:确立先进的学科教学理念,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真正卓有成效地促使学科专业的持续、有序和朝着更高层次的良性发展。这是21世纪所有学科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学科专业作专题研究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关键。
教师对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专家的指点和必要的培训,这是必须肯定的前提,但这又不是广大的普通教师能够心想事成的。因此,广大的普通教师必须走自力更生之路,而不能把学科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专家指点和短期培训之上,应该把希望建立在教师自身对学科专业作专题研究上。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不断地拓宽知识,积累经验,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我,以达到学科专业不断发展的目的。这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关键。
长期的实践经验让我体会到:要以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开路,坚定不移地始终如一地把学科教学与学科教科研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把学科教学的全过程都纳入学科教学科研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学科教学研究课题化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本身不断学习、不断吸取、不断研究、不断运用、不断创造和不断收获的过程,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不断改善专业知识结构并趋于合理和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吸收新鲜知识与新鲜经验而又不断输出新鲜知识与新鲜经验的过程。学科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新教材处理,新的教材教法、研究性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应当是共同的研究方向。
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我们一定要冲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藩篱。在学科教学研究中,既要运用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把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学科教学带入21世纪的课堂教学。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自己的过程,是教师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知识和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自我创造的过程,以至最后达到学科专业发展的极致。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学者型教师起步、前进和最终达到目标的过程 。
学科的教学和研究的成果要努力用教学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科发展成果得以展示。
自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在教育界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一所学校要创名牌,要靠一批高水平的学者型或研究型的教师;一个教师要成为名教师甚至是成为特级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学科研成果。
我认为:作为一个强烈要求在学科专业方面不断得到发展的教师,总是以学科教学的最新理念为先导,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理性思维为中心,以学科教学创新为目标,以学科教学和学科教学研究为手段,以撰写文章为工具;其研究起于学科教学思想研究和教材研究,从学科教学研究延伸到更高层次的学科发展研究,从教材研究延伸为学术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文章为载体,通过写作把学科教学成果与学科教学的研究成果固定下来,赢得时间和空间,展示学科教学水平和学科发展成果。
作者:翟恒兴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
当前美学教学研究目标
打破重美学本身研究、轻教研的美学研究格局,推进美学事业的全面发展。纵观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美学教学在美学诞生之初就受到美学家们的重视。著名的美育教育家主张通过美育提高民众的审美素养和国民趣味,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大师在美学研究之际,还走上讲台,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授美学课程。今天,几乎所有的美学家都是美学教育者。当代中国美学后起之秀们大都编写过美学教材,并通过课堂讲授、传播自己的美学思想,推进了当代美学发展。当然,美学教材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要素,是美学教研的物质条件和知识载体。与关注学生接受情况、教学原则、目的、方法、模式的美学教学研究不同,美学教材主要体现的是美学家们的审美思想,至于教材的讲授、接受过程及效果则无能为力。美学家们保持美学本身研究和美学教学研究两个方面工作的平衡,既积极从事美学知识与审美思想的创新,也不遗余力地关注美学知识与审美思想的传播与接受,使美学知识的生产与审美思想的生成成为一个完整的活动。促进美学教学各个细部研究的均衡发展不仅美学本身研究与美学教学研究要齐头并进,而且美学教学各个细部研究也要均衡发展。美学教学的细部研究即各个教学要素的研究。教学要素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单元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关联性和相互制约性。对教学要素尽可能准确地认识是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其原因在于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结构,从而更好地认识教学这一“事物”,并有效地展开教学论的众多论题的研究。[8](65)对美学教学各要素的研究可深入分析美学教学现象,优化美学教学结构,改造美学教学结构。美学教学基本要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环境等。有人认为教学要素是多层次的,分为平凡要素(时间、空间和信息)和特质要素(硬要素和软要素。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而后教材,软要素分为客观性软要素和主观性软要素。教学过程、教学规律和教学本质是客观性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是主观性软要素)。[8](65-68)有人认为教学要素是多维的,可分为静态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动态教学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要素(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9](10-13)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要素意味着美学教学细部研究的复杂性和教学专题研究任务的繁重性。在美学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要素维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也至关重要,而教学环境则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背景条件。这些教学要素中,缺一不可,否则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进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当前,学者们对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究相对较多,而对美学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教学过程等要素关注较少。今后,广大美学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促进美学教学研究的均衡发展。形成智性的美学思维与独立的美学精神美学教学研究目标的实现不仅体现于美学研究格局的完整性与美学教学细部研究的均衡性,教学研究成果需要落实于学生身上。通过美学教学,学生除了建构起知性的美学知识体系外,还要形成智性的美学思维和独立的美学精神。智性的美学思维是一种既超越抽象理性又超越具体感性的思维,不同于通过逻辑把握的理性和通过感觉获得的感性,智性是通过体悟而瞬间获得。法国艺术理论家马里坦指出,智性是诗的精髓,是人类灵魂中的神秘源泉,在人类灵魂中“以一种非理性(我不说反理性)或非逻辑的方式在起作用”。[10](15-16)其实,智性并非神秘的,而是审美体验的产物。审美体验是一种复合型体验,将人的肉体与精神,经验与超验联系了起来。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既可以欣赏到感观知觉之美,又可以享受到神情愉悦之乐。智性的美学思维是一种既基于感觉经验又具有超验性的审美判断力。美学教学研究应促进学生智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而非仅仅美学知识的掌握。通过美学教学引发学生对美学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反思、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提升精神境界和思想空间,形成独立的美学精神也是美学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审美的世界里,个性和独创性则被作为最宝贵的东西而加以呵护。从艺术家追求个人独到发现,到强调艺术品独特的个性风格,再到如何以独具眼光的视角来引导欣赏者进入艺术的殿堂,审美的世界就是个性张扬的世界。”[11]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美学精神是美学课程应然的教学效果,是教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重点。独立的美学精神基于个性化体验,突破了强制的统一的标准和趣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考,“不是聪明的滑头和技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推理和演绎,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延伸,一种精神的境界……”。[12](47)独立的美学精神是在“美之思”中领略“思之美”的魅力,在激情洋溢中领悟性情的魂魄,是审美体验中获得的对独特人生、丰富生活与具体生命的感性直观,是智慧烛照下的自我审视,是“污泥不染,机巧不用”(《菜根谭》)的人格追求。独立的美学精神对于个体人格独立、人性完满有重要意义。它既是美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它不能通过具体指标量化,只能综合地显现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中。
当前美学教学研究对策
当代美学教学研究特点表明,研究者应高瞻远瞩、“内”“外”兼顾。既要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借鉴当代文化成果,拓展学术视野,更新研究思路,创新研究范式;又要从实践理性的高度,总结美学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美学教学思想,使美学教学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经验与理性的衔接,实现常识的教育实践向理性的教育实践转化。研究者们需要坚持辩证精神与批评向度才能拥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和实践理性的高度。1.借鉴当代文化成果,开阔视野,更新思路,创新研究范式经过百年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文化硕果累累,对中国社会曾产生过深远影响。在后工业社会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后现代文化“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包含着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关注,具有丰富的、建设性的思想内涵。”[13]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建设的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受到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当代美学教学研究不能忽视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西方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应积极利用好美学教学研究的外部文化环境,充分吸收当代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研究成果,借鉴当代最新思想方法,开阔美学研究视野,更新美学教学研究思路。诸如结构主义、现象学、新、解构主义等文化思想是西方思想家不满传统思想的因循守旧和抱残守缺,在解决现实问题基础上诞生的。它们一经面世,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推崇,当代美学教学研究应该从中汲取有益思想,提供参考与借鉴。如当前的总体性美学教学研究方法,就是借鉴了卢卡奇、阿多诺、马尔库塞、詹姆逊等西方者的研究方法与思想主张。然而,一方面学者们将总体性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美学本身,另一方面美学教学的总体性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学者们关于当前美学教学领域存在着的指导思想简单机械、教学模式西方观念至上、教学内容东拼西凑、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等问题的揭示,也只是对美学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表层扫描,还未对其各个细部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地位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总体性研究,而且国内对美学教学的整体观照还缺少明确的理论范式。研究者需要把握时代精神,倾听时代声音,才能勇立人类先进文化的潮头。美学教学研究在借鉴具有批判精神较强的现代与后现代文化基础上,回应当下市场经济导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科技文明所导致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与美学本身的研究一起遥相呼应,拯救生活意义和人文关怀的危机。研究者文化视野的开阔,可使改变由理论到理论、教材到教材的思路,走一条生活美学、社会美学的教学之路,使美学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跳动着时代脉搏。研究者文化视野的开阔和思路的更新,带来了研究范式的转换与融合。当前美学研究存在着哲学思辨的研究范式、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人文理解的研究范式和社会批判的研究范式。[14]哲学思辨的研究范式指那些将美学教学置于某种教育哲学或将其确立在某种哲学层次上进行思辨性的探讨。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指倾向于归纳分析方法进行美学教学研究体系,如对美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探讨。人文理解的研究范式则指对美学教学的主观性、意义性、参与性、体验性等问题的关注,如作为美素质教育的美学教学的必要性、实施途径等。社会批判的研究范式指分析美学课程的社会背景因素,辩证地分析美学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四种研究范式在美学教学研究领域"多元共生",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美学教学研究,也为创造新范式提供了条件。2.从实践理性的角度,总结美学教学经验,丰富美学教学思想有人指出,一直以来,深受“理论高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等说法影响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热衷于理论理性。[2](45)这一思路有两个目标:凭借逻辑思辨或实证方式,运用既有理论术语,生成新的课程理论;通过课程研究,证明既有课程理论的有效性或促进既有课程理论的更新。这一现象在美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也存在:要么通过哲学思辨或逻辑演绎,论证美学教学、美的本质、审美素质培养等问题的重要性;要么通过实证方式,运用归纳分析方法,阐述某一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操作过程等。然而,美学教学研究中,并非纯粹"自上而下"的哲学思辨,大都是一线美学教师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深化。这是一条基于实际需要和现实关怀的"自下而上"的美学教研之路。教学经验总结(无论是理性经验,还是实践经验)是美学教学研究的第一步。陷入理论理性的迷信无益于美学教学研究,会使其脱离实际,甚至误入歧途。“因为,新事物和新人物的诞生并不取决于理论本身的自我繁衍。”[15](3)仅仅停留于经验层面,也不能深化美学教学研究,因为,碎片化、个人性和瞬间性的经验缺乏普遍性和文化积淀。为了避免陷入理论主义的绝经和经验主义的泥潭,美学教学研究应走一条实践理性之路。根据康德的著述可知,理论理性解决了人类“知道了什么”,实践理性则回答了人类“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康德认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它(实践理性)的内容是行为规范,它(实践理性)的对象是‘至善’,它(实践理性)的目的是探求和实现人的自由所需要的东西。”[16](19)黑格尔也认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17](528)马克思认为以往哲学的局限性在于“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86)马克思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强调了实践理性的创造性。不同于理论理性的认知型思维,实践理性的思维方式是筹划型思维。筹划型思维活动具有辨识定向功能、确定目标功能、创造功能和选择决策功能。[19](39)这就意味着实践理性意义上的美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认知型的或者操作型的,还是有明确方向性、目的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筹划型的。这要求美学教学从日常教学实践出发,在特定教育情景中,运用各种实践智慧进行教育活动,并不断受到理性的批判,使教学实践朝着预期既定目标前进。3.坚持的辩证精神与批评向度无论是借鉴当代思想文化还是走实践理性之路,美学教学研究都要坚持的辩证精神与批判向度。处于“后学”思想笼罩下的当代思想文化状况复杂,价值追求多元取向,思考路径千差万别,思想主张形形,思想方法多种多样,思想成果良莠不齐,思想派别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美学教学研究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坚持辩证法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观点,才能分清优劣,辨别真假。辩证法是运用“从后思索”的方式揭示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历史性辩证法,“提供从现实历史的深处洞察和审视全部人类生活的矛盾运动的现实规律与趋势的生活智慧。”[20](21)坚持辩证法的美学教学研究,不仅从美学教学角度审视当代思想文化的美学意义,还从生活实践方面思考美学教学,使美学课程成为一门生活智慧学。辩证法还是基于人的存在根本方式揭示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的否定性辩证法,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彻底的革命性辩证法。[20](21)以此看来,渗透着辩证精神的美学教学研究,在建学实践基础上,对美学教学过程和教学要素进行否定性统一把握,即对现存美学教学进行“暂时性”理解而非“永恒性”辩护。美学教学是在实践过程中构成的关系性存在和生成性存在的矛盾统一体,美学教学研究应该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教师与学生、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等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矛盾性关系进行否定性统一把握。这一否定性把握是一种双向否定与肯定的二重化把握,即研究者对自我的否定与肯定过程和研究者对美学教学的否定与肯定过程。因此,研究者自我和美学教学总是处于改变与创造之中。综上所述,当前美学教学研究表现出整体观照和"整合"倾向,在教学方法上关注更多的是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研究有待加强;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比较明显,而教学模式的经验化、实践性比较突出,理性沉淀上尚需努力。针对上述特点,美学教学研究应该明确三个目标:改变重美学本身研究,忽视美学教学研究格局,形成有利美学教学研究的外部环境;促进美学教学研究各个细部的均衡发展,形成有利美学教学研究的内部环境;美学教学研究还应体现于学生身上所形成的智性的美学思维和独立的美学精神,这是美学教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为了顺利实现上述目标,美学教学研究应开阔视野,借鉴当代文化成果;从实践理性的高度,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思想;坚持的辩证法和批评精神。
(一)更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1、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改方向。在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在实践积累中进行理论创新,在教改实践中反思。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改革和创新,全方位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提高教育教学认识。开放教育观念、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空间、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育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
2、认真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搞好课改年级课教材的集体备课,并结合课堂教学组织观摩研究课。
3、学习有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推进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认真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刊物、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二)改进教研方式,做好教学工作。
1、组织学科新教材的培训,组织教材分析和教学研究,领会新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单元教学要求。
2、组织教师学习《**市美术学科教学建议》。
3、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日程安排
九月份
1、召开全体美术学科教师会议,布置新学期教研工作。
2、一年级**版课标本教材以及四年级教材的培训工作。
3、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十月份
1、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研究课、教材教法研讨座谈。
2、学科常规调研。
3、美术一年级集体备课。
4、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十一月份
1、新教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课题研究工作。
3、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十二月份
1、组织参加**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
2、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3、课题研究工作。
一月份
1、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
2、参加市区美术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议,商讨下学期工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
这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品德课,小学,报告,开发,研究,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高中新课程标准和改版后的新物理教材的学习和培训;市研训和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各学段、各年级阶段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的研究.注重研训实效,进行多种研训方式实践,继续在初中进行“小班化教学”授课研究.继续进行提高“常态物理课”教学效益的研究,开展城乡及校际的物理教学交流,总结推广学校物理组校本教研的成功经验,组建高中新的高一和高二备课中心组、组建高三物理教学指导小组并切实有效开展活动,对教学的难点课题和新增的教学内容进行示范教学,组织参加市举行初、高中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活动,继续对新教师进行跟踪听课.提高初中片物理教研活动的实效.帮助学校物理课题研究活动开展,继续把“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有机融合到初、高中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去.继续办好初中物理课改网.做好年度各项论文的征集评选工作.
一.继续进行高、初中新课程标准及有关文件学习,继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研究高、初中新物理教材.继续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1.继续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确立现代教育理念,确立科学的全面的人才观,把握好物理学科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学习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以及修订部分,结合初、高中新课标教材的修改做好培训工作,各片、各校物理组教研活动中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学习交流,按新的理念和要求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3.注意学习和交流外地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继续对初中和高中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进行探索和实践.
4.学习、研究和探索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物理评价体系和作业体系.在高、初中进行新的教学评价实践.
5.学习经典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目前初高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对学生个体的学业和发展方向进行的指导经验.
6.组织好初高中老师赴省、市参加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培训,利用网络和各种活动进行推介和交流,扩大培训效益.
二.做好常规教研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物理学科教育功能
1.深入到初、高中各年级课堂,了解教与学的真实情况,协助老师掌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需求,为学生设计好学习“台阶”,从教学细节入手,提高“常态课”的课堂教学效益.
2.学习和研读新物理教材,剖析教学过程,贯彻落实《物理课堂教学建议》.提高片教研活动和学校物理各项教研活动的活动质量,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新教材、新教法的交流.
3.在起始年级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和渗透物理方法教学的研究,进行学生学法指导,发掘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4.组建高中新的高一和高二备课中心组、组建高三物理教学指导小组并切实有效开展活动.制定和实施初高中各年级阶段教学目标,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和对突破教学难点进行探索,取得的经验向各校推广.
5.改革常规的教研活动模式,在初中进行“小班化教学”授课研究,高中继续进行常态课教学研究.
6.继续进行送课下乡活动,促进物理教学的城区校际交流和城乡交流,协助有关初、高中学校办好展示课、对外公开课,在高中进行市优秀课的展示活动.
7.组织好高三物理复习教学的各项教学研究活动,研究提高不同学校和不同类型学生复习教学质量的办法,协助省华中和市一中完成重点中学物理研讨会分摊任务,及时传达重点中学物理会议精神,交流方方面面信息.
三.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新的课题
1.继续推进初中研训物理子课题的研究活动,帮助学校的物理课题研究正常实施.
2.继续进行初中和高中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索和实践,继续开展初、高中科普知识讲座.
3.继续维护好物理课改网,结合教学进程,进行初、高中教学资料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使网站内容更贴切物理教学.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教学实践,提高师资教育教学能力
1.发挥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的优势,同时注重不断学习,充实有助于物理教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需要.
2.对青年教师,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建议》的学习和实施,从教学细节入手,钻研物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练好教学基本功,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习惯,引导他们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引导他们研究学生学情,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3.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进行跟踪听课,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熟悉疏通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为他们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
4.组织参加市举行初中和高中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5.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6.注意发挥各校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的作用,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风气.
7.对部分青年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抽测.对部分初、高中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抽测和进行问卷调查.
五.其他工作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校本教研;补充教材
为了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从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有特色的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研究。其中,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就如何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本文为从校本研究与补充教材两个方面进行的总结:
一、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校本研究
1.房屋建筑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房屋建筑学是研究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应用型课程。其任务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及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了解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步骤,了解建筑物的构成和细部构造。培养学生对建筑空间的理解能力和设计能力,并初步具备一定的建筑设计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2.房屋建筑学课程校本教研的特点与必要性
校本教研是以研究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学习与反思,建立起学校内部和校际间教师教学研究合作的机制。它着力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把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变成一种研究的过程,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构建。校本教研包括学习培训、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土木建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拓展知识面,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能够应对学生的专业诉求,是房屋建筑学课程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建筑设计原理及建筑构造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丰富多彩,专业教师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校本教研有助于指导专业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来塑造教师个人的专业风格,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
从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特点上能够看出,它既注重理论概括与提升,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因此,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校本教研的能动性能够促进教师个性的发展,有助于教师构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其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利于填补理论与实践间的鸿沟,它的实用性可以促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如何开展校本研究
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校本研究的开展是以专业教师为主要的实践者。倡导“教师即研究者”,以解决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为基本目标,以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作为教研的基本内容。工作中要求教师做好课后反思,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强化教师终身学习意识,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工程实践,鼓励专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专业教研室要认真组织开展课堂评价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方位指导年青教师专业成长,优化师资队伍;用优秀教师的成长启迪青年教师,构建青年教师道德和专业技能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展示、评议、反思、总结,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和专业执教水平;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4.房屋建筑学课程校本教研体会
①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专业教研,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力争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成为教师进步的阶梯。
②房屋建筑学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建筑工程实践,接触具体工程实际,总结实践经验,随着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就可以把教学中发现的真实的问题,提升为校本教研的问题,再把其转化为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便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建立教研过程中的相互听课制度,听课教师要做到发现问题,随时记录,找出问题,提出补改措施。
④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的每次课后,教师一定写出较为详细的教学反思,强化对教学中的关键点的反思,把反思与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理性思考,进行教师之间经验交流,做到教师教学经验的共同丰富。
⑤我们要留心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要自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与实践,让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融为一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⑥房屋建筑学课程校本教研过程中,较常用的一个教研活动形式:确定主题——集体研讨——上示范课——评价教学——总结。
主题可以是教学中的章节,也可以是概念、工程做法、构造节点,或是一个关键词。
⑦房屋建筑学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要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指导性教学。
⑧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思想,提升教育理念,是开展好课题研究的前提和保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专业教研室要组织教师广泛阅览教育类报刊、杂志及专著。
5.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反思的习惯培养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习惯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通过教学反思引导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地发现困惑。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在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专业教研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已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问题,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我们要求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学设计要符合课程的教学特点,要切实有效;教学行为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要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所提高,要达到预期目标。
通常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学反思,我们把教学反思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方式推广示范其反思成果。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写出教研文章,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的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
二、房屋建筑学课程补充教材编写
我校选用的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通用教材。在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教材建设的步伐却明显滞后,存在许多问题。积极推进教材建设,编写具有特色的补充教材,对搞好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现有的房屋建筑学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1.内容相对陈旧滞后,许多地方不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要求;2.偏重于基础理论,偏重单一知识;3.对人才的培养缺乏特色,实践内容不足;4.固守传统思维,忽视创新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房屋建筑学补充教材应能及时弥补所用教材的不足。要求教师及时增加建筑发展需要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新理念等内容,删除落后陈旧内容;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充分的动手实践方面的内容,在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基础上做到把实践放在首位,满足房屋建筑学课程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房屋建筑学课程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技术日新月异,房建补充教材要有利于学生的再学习、再提高、再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1.房屋建筑学补充教材的编写原则
房屋建筑学补充教材的编写要坚持以针对性、适用性、实践性、选择性为原则。首先,补充教材应具有准确和具体的目标定位,补充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偏重实践应用,综合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次,补充教材要有较强的适用性,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习规律,关注拓宽知识视野和联系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新思想。再次,房建补充教材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动手实践技能训练体系。补充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研究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建筑科学探究的机会。最后,补充教材要具有可选择性,要考虑教材使用者的差异和特点,有的内容和章节应当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而选择,有利于因材施教与分类指导。另外注意,房建补充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与所用教材的相对统一和稳定是必要的;房建补充教材呈现的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应注意用生动形象的描述与丰富多彩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房屋建筑学补充教材的编写方法
一、突破单科教学,设置课程群
目前大多地方综合院校对于工程数学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重视度不高,尽可能的减少学时,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为减轻较少学时对教学的限制,缓解庞大内容对教学的压力,必须突破传统的单科教学,探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设置课程群,突出课程体系的主体结构.
结合我校实际,公共数学教学部构建如下课程群.
高等数学课程群: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大学文科数学,医用数学,数学建模,数学实验;
工程数学课程群:线性代数Ⅰ,线性代数Ⅱ,概率统计Ⅰ,概率统计Ⅱ,复变函数,数值分析.
其中高等数学是精品课程,以此为龙头,带动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的精品课程建设,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数值分析统一在一起,综合教学.课程群的构建当然不是简单的课程集合,而是基于知识体系的课程模块,这还需大力地开发与研究.
二、加强师资力量,研究教学改革
课程群建设的主体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制度上,加强课程群所在教研室教学管理制度,经常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和教改工作,如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与学术交流,形成固定的交流制度,互相听课,集体备课,保留个人空间,发挥集体优势等.在结构上,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平衡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如年龄结构方面,应形成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比例在70%以上;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的教师的比例应在25%以上,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比例在90%以上;学历结构方面,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的比例在80%以上,35岁以下教师应具有硕士学历等.
课程群建设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教学改革研究,一方面积极探索先进的改革指导思想,汲取相关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有益成果,借鉴相关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成功经验,参加各类教学研究和改革的研讨会,不断丰富教学理念,及时充实教学思想,并赋予行动. 另一方面认真衡量教学成果,研究课程课时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增减、不同教学体系的比较等方面带来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关注学生对教改的反应与认可程度,多次做调查研究,分析得失,从而积极做教学研究和撰写教研论文,甚至申报各级教研项目,完善并促进教学改革.
三、加快教材建设
课程群建设必须反映到教材建设上,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精神和要求,对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改革,实施与课程群建设配套的特色教材建设工程,优化教学内容.首先立体构建,课程群理论、实验和素质拓展课教材一般要有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及学习指导书,构建成相对完整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其次因材定位,力求将系列教材精准定位在与本校类似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层次上,便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知识拓展等诸方面均要与目标对象有机衔接,打造合理的教材平台.最后拓展创新,教材注重科学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介绍,着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研究的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用数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传统内容与现代科学知识的合理融合,让系列教材尽量反映各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四、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工程数学课程群建设与研究,以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以及数值分析等工程数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来展开.通过课程群建设,不断整合、优化这些工程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心学校教研室工作要点为依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育创新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为突破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教管教研一齐抓,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改革中的灵魂作用,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课程改革迈出一个新的步伐,教学研究工作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二、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在这一学期加强了新课程理论学习与研究,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围绕新课程改革,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和教师专业化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学习。组织教师们以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确保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组织形式和学习效果。通过加强对新大纲、新教材、新教法的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尊重、民主、平等、合作”为特点的新型师生关系,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同时,引导教师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开阔眼界,及时了解最新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与新思想接轨,与先进同行,确保教学研究的前瞻性。
2、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规范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推动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加强常规教学管理,重点应落在抓好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上。为提高教学质量,经常组织本校教研组进行小型教研活动,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注重实效。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抓好、抓细、抓实主题性教研活动,从小处着手,确定每次教研活动解决的重点,不怕问题小,就怕没实效,切实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3、加强新教材培训与研究,促进教师转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准确把握各科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对新教材进行研究,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集中听课和主题性教研活动中,积极推广有创新意义的新课型、新方法,让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师由旧思想向新教法、新教学思想的转轨。
4、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学校通过对毕业班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校树立正确人才观、质量观,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的同时,抓好教学质量。毕业班工作重点通过培优补差,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本年度的教研活动也存在一些遗憾。研讨还不够深入,尽管确定了主题,但研究不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学校全体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将义无返顾,加强教研,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研究经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新世纪培养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