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层次人才培养

高层次人才培养

时间:2022-04-29 05:47:08

高层次人才培养

第1篇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高职院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84-02

高等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立校之本和发展之源,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尤其是一支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一、高层次人才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各行各业的高层次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及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经济自2012年以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平稳,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在于依靠创新而不是依靠要素投入,发展过程中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靠数量,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的人才,尤其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更依赖于高端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尤其是许多地区已经进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经济结构寻求转型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二)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高等职业院校要持续发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必备条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数量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全国高考生源数量在不断减少,高等教育需求从“有学上”变成“上好学”,这导致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稳定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要提升,而高水平、高层次教师队伍的建设则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伴随着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达到空前,高等职业教育今后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现实困境

虽然近些年,高职院校都认识到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制定了优厚的引进政策,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但在高层次才引进和培养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层次人才难引进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已成必然趋势。同时,一部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也希望借此契机转型成为新型本科院校,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层次,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势必造成当前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竞争愈演愈烈。另外,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一直被社会误解为“次等高等教育”,许多高层次人才更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抱有偏见。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是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大都在行业或专业领域内具有较突出的贡献,因此也是企业或科研院所争夺的对象,在给高层次人才提供的待遇方面也比较优厚,受各项人事政策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很难引进急需的较强的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兼具的高层次人才。

(二)引进人才与本校人才难融合

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是越来越大,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是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作为工作重心,甄选、引进成熟人才。高职院校不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挖掘、吸引高层次人才,高薪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来校任教,不断充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项目申报、评优评奖方面给予支持等,虽然这些举措促进了学校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了学校的事业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本校人才的情感,让本校人才产生“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想法,导致本校人才的心理失衡,严重的还会产生本校人才合力排挤引进人才的现象。

(三)引进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由于学校及高层次人才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方面,学校管理因素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目前高职院校往往为了达到各项建设的指标而制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案,为了显示雄厚的师资力量、达到既定的数量目标而去引进高层次人才。由于对人才的考察不够全面,部分被引进人才难以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同时,学校在科研平台搭建、考核评价管理、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不完善,直接造成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作用不能充分地、有效地发挥。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自身原因是影响其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近些年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以高额的人才引进费用、科研启动经费等吸引高层次人才,这一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部分高层次人才迫于在原工作单位的科研压力或原工作城市的生活压力而选择到高职院校工作,被引进之后他们或多或少会有懈怠情绪。同时,由于被引进人才在沟通协调能力方面的差异性,部分高层次人才不能迅速融入现有的人才队伍中,团队不能有效地沟通、协作,这也直接影响了高层次人才作用的发挥。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坚持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在“人才引进”方面有过多的倚重,从短期内来看,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从长期来看,这并不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有效破解“引进”与“培养”之间的矛盾,积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使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机结合,两者均衡发展,从而推动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人才引进政策应结合高职院校学校当前发展实际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有选择性、重点性地引进,从而使引进人才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实施校内重点人才工程,积极建设高层次人才储备库。针对校内现有的人才队伍,制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尤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培养机会,积极推进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崭露头角。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和培养工作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引进”和“培养”并不是相悖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两者在学校不同类型的学科领域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的不同时期地位也是有所不同的。高职院校应坚持“培养”为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机结合,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积极促进引进人才与本校人才的融合发展

一是,学校要加强教学、科研及管理制度方面的改进,积极促进两类人才的融合。由于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成长环境的不同,两类人才在许多方面必然是存在差异的,而两类人才的差异也必然导致了其在教学、科研及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虽然这种冲突在短期内会影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但这种冲突也会促使学校管理者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科研理念及管理制度,从而不断更新、改进学校现有的各项制度,并积极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有关制度,从而促进两类人才队伍的融合,因此,长期而言,这种冲突又是十分有必要及有用的。二是积极构建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培养良好的合作氛围。虽然被引进人才必须融入引进单位的工作环境,或者与本校人才共建团队已成为根本趋势,但是由于人才的差异性,以及学校对引进人才的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给本校人才所造成的心理冲击,都导致了被引进人才在短期内不易融入团队及学校。因此必须构建“高层次人才+专业团队”的发展模式,促进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融合。同时,学校通过高层次人才考核与专业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团队成员间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无论是被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还是本校的人才,都应认识到“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完成团队任务,促进学校发展”才是最根本的,大家唯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积O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才能获得更好的成果。学校也才能达到“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或领军人物,带动和盘活现有师资队伍的发展”的目的。

(三)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发展创新平台

高职院校要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创新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一是,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积极构建高层次人才的协同发展平台。虽然近些年,高职院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其规模数量在高等教育序列中所占比例达50%以上,但是由于其起步晚、基础差,在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上无法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这也是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主要障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共享优质资源,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协同发展平台,通过联合研发、联合完成重大实验、科研项目等促进高层次人才发展。二是,充分利用校内教师发展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围绕高职院校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等,以承担各级各类政府、行业重大重点项目计划为基础,通过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团体的培养效应。另一方面,以校内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发挥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的优势,全方位培养、锻炼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促进中青年骨干在教育教学、技能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解放思想,把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我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新引擎

(一)用世界眼光谋划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思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条件下制胜的核心战略资源。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努力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善于科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围绕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型广东等重大战略部署,紧跟世界发展趋势,紧贴全省发展目标,紧盯科技发展前沿,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改善生活环境、提升人文环境、创新制度环境,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首选区、安居乐业的目的地、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面对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必须以政策创新打造吸引人才新优势,以制度创新搭建培养人才新平台,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破除一切束缚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以最好的服务、最优的环境、最大的诚意汇聚各方精英,构筑人才高地,为我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重点引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范围和对象。创新和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前两位完成人;现代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外包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高成长性项目的境内人员和境外留学人员;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外籍及港澳台地区高端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领军人才以及其他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二、优化环境,努力创造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新优势

(四)实施创新和科研团队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我省优先发展产业急需的创新和科研团队。引进世界一流水平、对我省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和科研团队,省财政给予8000万元至1亿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引进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和科研团队,省财政给予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引进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和科研团队,省财政给予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

(五)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相同等级担任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首席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每引进1名两院院士、相同等级担任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首席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省财政一次性提供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和100万元(税后)住房补贴。凡引进本意见第三条所列的其他高层次人才,可由同级政府或用人单位一次性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

(六)实施留学人员来粤创业服务计划。进一步办好广州留交会、深圳高交会和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及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拓宽引才引智渠道。修订《关于鼓励出国留学高级人才来粤创业若干规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更加宽松的人文环境,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来粤创业。

(七)实施现代生产业人才集聚计划。在珠三角地区打造若干个世界性营销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逐步形成能为全球客户提供金融、物流、信息、科技、外包、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服务的国际高端生产业中心,吸引一大批国内外现代生产业高层次人才来粤创业,形成一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生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

(八)实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业精英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一批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与新能源、海洋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顶尖级人才。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尽快拿出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依托项目引进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

(九)建立完善引才引智机制。加快培育发展高层次人才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由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筹领导的海内外引才引智工作机制,探索设立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建立海外来粤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编制我省高层次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定期向海内外需求信息,引导供需对接。依托粤港澳紧密合作,创建粤港澳人才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港澳地区人才资源优势。出台形式多样、灵活便捷的引才引智政策,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粤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活动,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

(十)创新高层次人才分配机制。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推进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改革,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薪酬机制。各地各部门可选择有条件的单位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有贡献的人员,建立完善人才资本与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也可采取协议方式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十一)突出企事业单位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中的主体作用。企事业单位可把引进人才的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列入成本核算。用人单位要善于发现和大胆使用才智出众、个性特点突出的人才,帮助他们搞好职业生涯设计,努力改善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营造高层次人才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

(十二)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1、简化流动手续。取消现行各种限制人才流动的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引进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凡引进本意见第三条所列的高层次人才,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应随报随批,及时办结调动手续,其配偶、子女、父母均可随迁来粤,公安部门凭上述部门签发的调动通知办理入户手续,可在本人工作所在地或居住地选择入户,不受户口指标和年龄等条件限制。本人不愿意迁移户口的,可办理《广东省居住证》,享受户籍居民同等待遇。

2、妥善解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认定和岗位聘用问题。抓紧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解决职称评聘和认定问题,按照科学人才观和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原则,修订完善来粤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认定制度。制定广东省特级专家聘任办法,推行首席专家、大师工作室等制度。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因岗位职数不足的,可向政府人事部门申请追加职数。引进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的,因不同制度没有职称的,可设置特聘岗位予以解决,享受相同岗位人员待遇。

3、努力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读书问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家属就业和子女上学由用人单位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其子女参加高考不受户口年限限制,对户籍没有迁入的可免借读费。

4、妥善解决居住问题。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鼓励政府在引进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统一建设人才周转公寓出租给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租用商品住房给高层次人才居住,或通过发放住房货币补贴支持高层次人才购买商品住房。

5、提供医疗保障。实行政府投保高级专家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制度,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享受相当级别人员同等医疗待遇,实行每年体检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6、提供特殊人才特殊保障服务。研究制定为顶尖级高层次人才实行专项投保制度办法。同级政府和用人单位要共同为顶尖级高层次人才购买专项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

7、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抓紧出台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建立学术休假制度,依法保障高层次人才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支持其自主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鼓励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参加国际性高层次学术、技术活动;支持主办国际性高层次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出入境管理部门要优先审批办理出国手续,保障高层次人才出入境自由。

8、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保护。为高层次人才申请国外专利提供帮助。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和有关信息的咨询与服务。继续做好“广东省专利奖”评选工作,鼓励和调动高层次人才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高层次人才知识产权的生成与保护提供良好环境。

9、提供畅通的投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方式,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高新技术项目融资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粤开办高新技术企业。提高风险投资资金使用效率,推动风险投资向高层次人才来粤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发挥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催化作用。

10、建立各级领导干部听取高层次人才意见的“直通车”制度。注意保护高层次人才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吸收符合条件的海外人才参加政协、青年联合会、工商联等。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机制,遴选一批符合条件且本人愿意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咨询专家。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网络民主平台。各级党委、政府门户网站要专门设立高层次人才建言献策智囊箱,通过个别约谈或集体约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智慧和作用,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11、提供良好的文化信息服务。倡导和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建设适合高层次人才需要的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信息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对文化信息产品的需求。

(十三)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抓紧制定南粤功勋奖、南粤创新奖评选办法,设立南粤功勋奖2名,每名奖金3000万元;设立南粤创新奖5名,每名奖金500万元。继续做好南粤友谊奖评选工作,加大对贡献突出的外国专家表彰奖励的力度。上述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三、狠抓培养,搭建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新平台

(十四)实施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打造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品牌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有实力竞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候选人才。2009年至2013年,组织人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竞争择优的办法,每年遴选20名以上优秀中青年高层次科研人才进入培养工程。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用人单位培养经费。为入选对象提供科研平台,配备工作助手,推荐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推荐进入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团体和各级评价、评审、评奖机构专家委员会及咨询委员会。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每年考核一次,实行淘汰制。每培养1名两院院士、相同等级担任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首席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省财政一次性提供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和100万元(税后)住房补贴。

(十五)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暂未设站的企业与高校共建博士后科研基地,联合招收项目博士后。5年内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0个、工作站80个,新增进站博士后2000名。适当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加强博士后进站、在站和出站管理,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各级政府要对所属在站企业博士后给予相应的科研经费补贴。招收单位要按照不少于财政经费补贴的三分之一比例给予科研启动经费。用人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高成长项目的博士后,出站后继续留在我省工作。

(十六)实施现代生产业人才培养工程。采取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灵活多样的方式,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现代生产业人才。探索校企双导师培养研究生模式,鼓励研究生选择企业攻关项目作为研究方向。通过世界性营销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等实践平台,加速现代生产业人才的培养。

(十七)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支持和鼓励企业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重视在市场竞争中发现、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加快提升企业家职业化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熟练掌握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省经贸部门和省国资部门要尽快出台企业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骨干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在5年内轮训一遍,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利用国(境)外培训资源,每年选派100名左右年轻优秀企业家到国(境)外培训、考察。鼓励企业家参加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教育。

(十八)加强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发挥高等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作用,调整优化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向。继续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完善配套政策和设施。鼓励企业自办或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扶持一批学科基础较好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公共管理部门与海外研发机构组建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鼓励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培训咨询机构、中介机构来粤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事业单位“走出去”,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力争在优势产业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

(十九)推进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建设。建立我省高层次人才政策理论研修制度,每年举办一期高层次人才政治理论研修班,组织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四、落实责任,形成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新机制

(二十)建立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责任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把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列入主要领导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切实做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建立领导问责制度,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满意度调查和工作评估,对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严重滞后,或者本地区用人单位和高层次人才投诉较多,或者造成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的地区和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弄虚作假的,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尽快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狠抓落实,发挥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3篇

【关键词】高级技工学校 技能型人才 培养

众所周知,社会岗位是分层次的,它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结构,从技能的角度,可分为高技能技工、中初技能技工和普通技工。当前,随着技工教育质量和规模的提高和发展,“普通技工荒”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馈乏将显得更加严峻。因此,技工学校应联系学生基础、态度和特长等差异,并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实施层次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部分的高技能人才、大量的中初技能人才和部分普通技工,即灰领、蓝领和普通技工。

1.高级技工学校急待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要进行人才层次教学战略,教学改革必不可少。为了与层次学生培养相适应,笔者认为,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1 以就业为导向。技工教育首要任务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技工教育的发展应该从劳动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为依据,坚持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既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又解决学生生存、生活问题,也为社会稳定做出最大贡献。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就业率,就没有技工的生存空间。

1.2 以学生为中心。要实现就业导向,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对将来职业定位的要求,传授相应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设计中,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1.3 以能力为本位。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关键,知识和技术是无限的,只有掌握学习方法等综合能力才能不断自我发展。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过程耗时大、效率低,但对学生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是学生就业获得良好待遇和地位的保障。

1.4 以知识和技术实用、够用为原则。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技工教育,注重感知性、过程性,耗时大;而相对于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对将要走上生产一线的技工教育学生来说,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所以必须适当降低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等通用课程的比重和减少专业理论课程的内容,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实用、够用。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就像树的成长对根的影响,树的生存必须依靠树根,并且随着树的成长,其根基也会逐渐变深、变大,所以学生现在所需要的是给他们存活、生长所需要的小根,这就是实用、够用的知识和技术。

2.高级技工学校实施人才层次培养的战略构思

强调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普通技工教育是技工学校品牌的保证,强调技能的蓝领培养是技工学校生存的根本,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灰领是技工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层次培养战略的基本构思应确定为:在确保普通技工教育,强化技能训练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蓝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更高比例的灰领阶层。

2.1 普通技工的培养。科学的发展必定带来基层岗位技术要求的降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些生产一线员工甚至只需要按按按钮、敲敲键盘,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更注重员工的敬业态度和服务质量,普通技工教育满足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需要。普通技工教育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其关键是未成年教育,在做法上关键抓两点:一是以培养成人教育为主体的行为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行为素养,也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通过细致、到位、严格的学生管理教育体系,对学生实施实施养成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习惯。二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为主体的公民素养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包含有一定的道德品质教育,但其水平相对较低,我们还应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予以强化,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思想素养。我们可以通过打造技能校园等具体、多元的有效途径,强化学生就业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学生进行公民思想首先素养教育。

2.2 蓝领培养。蓝领培养是技工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最大需求,它在品牌高级技工学校中同样占有相当比例。蓝领培养是在普通人培养的基础上,以课堂和车间为主阵地,适当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强化实训、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2.3 灰领培养。灰领培养是解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困局,是创建品牌高级技工学校的关键。通过实施强调能力培养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团队学习的项目工程教学法,开展导师制教学模式,举办学生专业兴趣小组,设立学生自主研发中心等,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学习、锻炼的平台,使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提高,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工作、自我学习、合作协调和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

3.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层次培养战略实施的主要依托

3.1 大力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是比较适合技工教育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意学生的参与性,体现学习的过程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技工教育还缺乏较好的行为体系课程,传统的技工教育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分解学科体系课程,重组同样具有完整系统性的行为体系课程,突出技工教育的技术应用特性,实施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手段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3.2 打造人才层次培养的教师队伍。好的教学方法和好的课程模式到最后都需要好的教师来执行,高级技工学校落实人才层次培养战略,就要打造一支符合人才层次培养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的首要职责是通过其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做人,然后才是学生知识、技术、能力的培养。一是通用型教师。这类教师应具有较广的相关知识,其执教任务是通用类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他们承担着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的任务,也是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双师型教师。这类教师的执教任务是为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技能操作的“所以然”,而这也是学生今后在大专业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在本专业上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三是技能型教师。这类教师不仅应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还应在本专业职业技能上达到较高的水平,且在企业有就职经历,其承担着为学生传授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熏陶的任务,保证学生在就业后的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要求。

第4篇

教育部周济部长关于“选拔一流的学生,派到一流的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的讲话,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的选派和管理,以不断提高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按照周部长讲话的要求,探索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机制改革的新思路,对落实总理“人才是决定性因素”的战略思想.为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提供各类高层次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身处高层次留学人才培养、引进、收获的前哨阵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周部长这一指示,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而服务于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

赴日留学工作的简要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工作健康稳定发展。“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12个字方针得到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日臻完善,已逐步形成公派和自费两种渠道并存.多层次、多渠道、多学科、宽领域出国留学的新格局与回国工作和以各种方式为国服务并举的报效祖国的新局面。从1978年以来.赴日本的各类留学人员近13万人,其中已有2万余人完成学业回国工作。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的人数占我国在世界各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人员总人数的5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副部(省)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5人;担任大学正校长的有5人:被选为两院院士的有6人。

另外,在日本留学结业并在日本就职的中国务类留学人员有1万令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就职者有3000人左右,在日本国公私立大学作到副教授及以上职位者达800余人。他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采取各种方式为国服务。如在教育部“春晖计划”的支持下,由留日博士、专家、学者组成的“支援青海博士专家服务团”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新形势下

高层次留学人才选拔培养的战略思考

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对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尖端科学技术的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要加快实现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就必须从战略高度大力培养造就能顺应时展要求,具有国际先进知识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运行规则,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工作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战略任务,必须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的目标。

在新形势下,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如何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造性地贯彻出国留学12字工作方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始终发挥先导性、示范性,统领出国留学全局的作用,认真贯彻周部长提出的“三个一流”的新思路,总结和改进现行选派办法的不适应之处,以便寻求新的突破,得到新的发展,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周部长所强调的“三个一流”,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首先强调的是“选优”,即如何能做到真正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员,这涉及对现行选拔办法的审视和改革;其次是“派到一流的学科专业”,这涉及派出渠道联系机制的探讨和改革,不仅要了解掌握先进学科专业在哪里,而且要能做到派得进去,立足于跟踪国际前沿;第三是“师从一流的导师”,这涉及开拓“强强交流和强项合作”领域,寻求高水平的指导教授和合作伙伴,提高培养和合作层次,追求高质量高效益。贯穿“三句话”的核心思想是要进一步强化国家的宏观指导和项目单位的执行责任。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要审视现行的选派机制和办法,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坚持被实践已经证明的正确的做法,改革不适应的机制,以适应国家建设对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需要,从战略上把握优秀人才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关于创新国家公派选派机制问题

实施“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选派办法以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达到99%以上的回归率,效益明显提高,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这是不可否认的成果。它体现了在经济和法律手段的制约下,对公民个人申请出国留学的公平性。这是取得高效益的关键所在。但是,根据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重点学科领域高层次紧缺人才的需要,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如何进一步体现国家宏观重点建设项目对人才的需求,选派国家水平队,学到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际上优质教育和科技资源的条件,为国家培养重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服务,将国家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似可进一步探讨。

一、建议在贯彻执行现有选派方针和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国家的宏观指导,重点“抓好两头,放开中间”。

“抓好两头”:即一头把好“出口重点关”,就是对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的把关审定,保证国家的重点需要。在审定申报的重点项目时,也要评审国外的接受单位是不是国际先进学科,合作对象是不是国际著名教授和专家。即真正做到在国家重点项目需要的前提下体现个人的公平竞争。另一头,即把好“回归质量关”,就是在依法保证按时回归的前提下,对在外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由“院士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检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确保学习和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放开中间”:即在重点项目审定后,具体选派张三还是李四,派出多长时间,采取成组配套等何种形式派出等具体工作,由执行项目的单位负责。即对派出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事业心、业务水平、健康状况、对外联系,学习研究效果负全责。选派的人员是否德才兼备和身心健康,由执行项目的大学和单位全权负责。“放开中间”的目的是加大执行项目单位的责任和权利,决不是对留学效益放手不管,更不是使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成为留学者个人的行为,而是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目标,并以此建立对执行项目单位的评估激励机制。这样,国家留学基金委便能够摆脱以往一些抱在怀里但实际上又无法负责的具体事务,拿出更多精力加强宏观管理、效益评估和项目指导,以保证国家重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对日选派留学人员机制改革的思考。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两国间的留学生交流已经从我方单向派遣发展为双向交流的新阶段。在1978年时,中日两国在对方国家的留

学人员分别为30人左右,而到2004年底,到对方国家学习和研究的各类留学人员分别累计超过了10万余人。已有880多所大学之间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教授、学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已经形成,大学之间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稳步发展。双方已经从改革开放当初的探索开辟渠道阶段发展为相对稳定的合作阶段,特别是重点大学知名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渠道基本畅通。中日重点大学校长论坛为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发挥了先导作用。实践证明,只有重点大学之间的“强强合作”。“强项合作”,特别是知名学者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信任合作关系.才能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取得实质性的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成果。20多年来,中外大学之间合作关系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已经到了建立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的新阶段。这也是落实周部长讲话要求,推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办法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鉴于中日教育合作发展的新形势,赴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机制办法改革的思路和建议如下:

第5篇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深层次;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22-02

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问题成了我国高教界关注的重点。尽管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的改革设想,但是高校真正整体动起来的不多。究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主要是重科研、轻教学;教书育人本来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但慢慢被边缘化了。教学和科研的协调问题呼唤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念,以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现代大学的根本问题。如何协调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是当前我国高教界颇具争议的话题。人们认为,由于各高校过于强调科研,教学日渐被边缘化。许多高校在聘任教师时强调科研,拒绝提升那些即使在课堂上相当成功、但科研成果或科研经费不多的教师。当科研成果和获取科研经费能力的量化方法取代了对科研质量和专业工作更均衡的评判时,许多教师为了迎合管理者的“学术标准”,纷纷抛开教学工作而致力于学术GDP的生产。日渐增加的学术专业化导致学科支离破碎,在因人设课的教学制度下,本科课程的和谐统一性遭到进一步的损害。教师想教的与本科学生想学习的知识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对此人们进行了诸多的批评,其中一个普遍的观点是:高校科研因占用了过多的办学资源而严重拖累了教学。但是,这种论断想象的成分居多,缺乏实证性的经验支持。如果本科生教育由于科研受到损害,那么科研做得最多的大学应该比科研做得最少的大学在本科生教育质量方面更成问题。然而,通过诸如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大学排名评估、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大多数方法检测表明,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质量要明显好过那些教学型院校。可见,科研和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目前没有任何直接的定量证据证明一个学校对科研的特别重视会妨碍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事实上,对教师来说,教学和科研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鱼”和“熊掌”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促进的。正如密歇根大学前校长杜德斯达所言,“教学和学术成就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它们的结合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成功的关键。学生课程评估反映出,在通常情况下,最好的学者也是最好的教师。”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转换思维,从“科教分立”到“科教融合”是一种高等教育哲学的变革。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科研既要始终瞄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又要紧紧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从宏观的高等教育系统层面来看,科研和教育互为依托、互为动力。一方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因为现代高等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承,必须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全面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也离不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因为人才是科技事业的根本保障,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只有实现科教融合,才能形成以一流的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传承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从微观的高校层面来看,问题不是教学与科研相对,而是两者之间要有适当的平衡。在人才培养上,教学和科研不是对立的,它们只是人才培养活动的两种方式。最有效的育人环境能够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到教学和科研这两种人才培养的形式中。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不在过于强调科学研究,而在于过于倚重单一的课堂教学途径。当前很多高校都在推行本科教学改革,但是大部分的改革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改善上。虽然也考虑了包括科研在内的各种活动,但重心还是放在改善课堂教学上,把课堂教学看成了本科生教育最主要的育人手段。这是目前本科教学改革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的根本原因。当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到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这一转变意味着大学育人渠道要大大拓展。由于改革者依然执著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中最重要的育人形式被忽视了。事实上,不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学习,通过研究和思考能够产生更深层次的学习,甚至主动发现和运用知识也同样是学习。虽然,高校教师和管理者都知道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但是人们通常是从大学的第一个职能(教学)来考虑育人的。树立科教融合的理念,要求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重新考虑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教学、科研、服务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以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然而,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教师的科研活动和本科课程之间是脱节的。尽管高校拥有著名学者、研究实验室等丰富的学术资源,但本科生几乎无从获取这些资源。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探索能够充分利用高校丰富学术资源的本科生教育新模式。

二、坚持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学的学术性,构建教学和科研协同创新机制

对高校来说,协同创新首先要求科研与教学的有效协同。高校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科研的支撑。高校应始终坚持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学的学术性,推进科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体制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激励教师钻研教学。

协同创新,必须坚持科研的育人性。科研和教学能够整合,科研本身就是一种效率很高和非常有力的教学形式。我们可以而且应该让高校科研成为一种学习的模式,成为密切融合教学和学习的整合工具。科研育人主要是理念育人、环境育人和过程育人,其实现机制是“科研-教学连接体”,它揭示了科研融入教学的途径。也许我国高校现有的资源和环境并不具备让本科生实际投入真实的科研项目中,但是我们可以开发一些替代的模仿真实情景的虚拟科研项目。即使本科生没有机会参与真实的或虚拟的科研项目,只要教师具有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经验,他们仍然可以把科研态度带进他们的课堂,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这个意义上看,高校其实就是一个育人平台,这个平台育人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其科研水平高低。坚持科研的育人性就是要坚持在同一机构、由同样的人来实施教学和研究。科研的育人性还表现为教师的科研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还可以转化为大学教学材料。尽管高校领导者都认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高校必须实行学分制,然而,真正推行学分制的高校却不多。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不够,高校开不出数量充足的新课程。

协同创新,必须坚持教学的学术性。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师的教学成果应该纳入科学研究的范围。美国学者博耶在《反思学术》中,明确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把教学视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大学学术活动。教学学术不仅意味着教师将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意味着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教案和讲义。与传统的以知识发现和知识整合为特征的学术活动不同,教学学术涉及教师自身发展、教学目标、师生关系、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等复杂因素。教学学术的评价应不同于传统的学术评价,传统的学术评价将学术等同于研究,研究等同于“公开发表”。教学学术的表现形式要丰富得多,因此,其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布莱斯顿等人认为教学学术的内容应该包括:学术活动、未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发表的学术成果。

坚持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学的学术性就是要把学校办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探究式”的教学代替简单的知识传授,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授不仅要从事发现、整合和运用的学术,而且要从事教学的学术。坚持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组织本科生参加研究项目,给每一位学生配备导师,建立实习制度,提倡跨学科教育,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毕业前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有经验的导师帮助下完成一项研究课题。

三、创建学习社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为学生和教师创造课堂内外新的、更灵活的角色。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现实使得更多的交互性学习成为可能,这为学生质疑知识和创造知识提供了机会。在数字化时代,学术交流的媒介正在从杂志文章走向更全面的多媒体甚至是交互性文件。这些转变预示着我们社会中信息处理和交互作用构建方式的巨大转变。在采用先进技术的教育用品和超级学习的过程占主导的未来社会里,教师的作用将会改变。在这些新的模式里,教师的作用在于要培养和指导主动的学习,而不再是确定并传授特定内容。人们希望教师启发、激励、管理并指导学生。在新技术条件下,教师应该成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舍弃让学生“自己阅读、写作和解题”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将采用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教师们更像是顾问或者教练,而非教师。数字化时代育人方式将发生战略性转化,由课堂教学单位转换为学习社区。学习社区能更好地解释学习是怎样真正在大学发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信息流支配着课堂模式。但是,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它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性的交互作用,其中学生不只是和教师发生互动,还和其他学生、环境和书籍等产生互动!大学和教师的作用在于推动学习社区的形成,既要通过正式的学术课程,也要通过大学里有助于学习的社会的、课外的和文化的活动。当教师和学生加入到这样的社区中,他们就可以分享通向学习的彼此的观念、价值和实践。大学的功用其实就是创建学习社区并引导学生加入这些社区。大学引导本科生加入与学术科目和专业有关的社区。研究生和专业学生加入有经验和专门知识的更专业化的社区。在真正的学习社区中,教师和学生的区别是模糊的。二者都是主动的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受益。事实上,在研究生教育中,这种二元性已经很普遍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对某个专门课题的学习常常多于导师,这在本科生教育中还很少见。实际上,当一个人也是教师的时候,会出现某些最有意义的学习。应该鼓励高年级的本科生承担这样的教师职责,不只是教其他的本科生,甚至有时候可以教他们的老师。

如今大学毕业生面临知识的快速增长和职业的频繁转换,这意味着大学教育重点不在于提供一生所需的所有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我们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重新定义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只是通向终身学习之路的一步,但肯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科教育学习内容和方式应该符合智力成熟的学习者的需要,这种教育应使学生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同时传授给他们技能,以使他们能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那么,更适合于未来大学与其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成员来表达。不要把注册入学看成是参加一个特定的学位课程的学习,而要看成是与大学的终身合约,在这份合约中,大学允诺为其学习者或成员提供终身所需要的任何学习资源,无论需要什么、如何需要以及需要的地点在哪里。在学习化社会,学生、教师、校友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学生成为学习者,从教师成为设计师、教练顾问,从校友成为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成员。高校最终将会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机构中,学习者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决定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地点以及和谁学习。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对高职学校教师的品德和风气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学校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名利,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导致校园形成不良的氛围,对学生的成才和学校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与国家教育事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相关人员应该根据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高职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

一、我国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与不足

大部分高职学校的教师德行与风气建设呈现出良性发展的状态,大部分教师具有高素质和高品德。但部分教师品质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不足。部分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问题,育人教书的观念较淡薄,对学校办学的宗旨不是很明确,对自我的要求不高,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教学的需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在课后没有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较紧张。另外,部分教师人生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在日常工作中没有专注于教学工作,而热衷于追逐名利。在教风方面,部分教师轻视教书的本职工作,有的瞧不起高职学校的学生,职业精神有时欠缺,在学生心目中个人魅力较低。这些问题,对高职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1)以德治校的重要措施。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内容,但是师德师风的建设仍旧是新时期高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保证高职学校教育事业跟随党的步伐前进的重要措施,也是以德治国、以德治校的重要措施。教师个人的修养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整个学校的道德水准。

(2)有利于实现高职学校办学目的。高职学校办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有利于培养一支业务技能高超、思想过硬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教学活动和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高职办学目标的实现。

(3)有利于改进学校风气。高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教师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高尚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熏陶作用,为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提供可靠的保证。

三、加强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

(1)树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识。要想加强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就需要学校树立师德师风建设意识,在思想上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领导和教育局应该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召开思想建设会议,对学校师资队伍进行思想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思想意识。同时建立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将其与教师的薪资、职称挂钩,激发教师自觉参与该项活动中。

(2)完善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高职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不能简单地依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更应该在全校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学校应该根据高职学校办学的特点制定细致的管理措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守则。定期举行师德师风评选活动,实行奖优罚劣,将师德师风的评价作为教师的晋升和调动的重要依据,从而将外在的约束转为教师内化的动力,促进教师加强自我素养的提高。

(3)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对教师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学校应该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来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中国传统文化节、职业道德精神节等活动,让教师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不断升华自身的认识。高职学校应该转变传统的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应该与时俱进,将建设活动与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提高思想建设效果。

(4)树立教师德风典型,发挥模范的力量。高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具有年轻化的特点,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数量较大。青年教师具有业务素质强,知识储备丰富的特点。但是,有的青年教师由于阅历较少,职业道德观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师德师风模范的方式,鼓励教师向模范学习,通过典型的树立影响其他教师。同时,教师的言行发生变化时对学生同样具有感染作用。典型的树立,有利于实现整个校园风气的改善。

结语:新时期,社会有时处于矛盾多发期,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有利于高职学校在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因此,相关人员应该根据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效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志同.高校高层次人才特性分析及薪酬策略[J].改革与战略,

2012(6).

[2]肖克奇.妥善处理高层次人才的五个关系[J].人才开发,2010(3).

第7篇

一、中小企业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柱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推动力量。无论在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还是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中小企业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作用。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全国企业数量99%左右,其经营管理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小部分是从各类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准;另一部分是企业在“跑业务”做“设计”提升上来的,虽工作经验丰富但管理理念较缺乏;第三部分则是利用亲属关系、裙带关系走上经营管理岗位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既缺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没有现代管理理念,但能完成一定的管理任务。3在整个企业管理队伍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从各类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员,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接缺口较大。而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都在中小企业中从事与基础业务管理有关的工作,只有10%左右毕业生从事其他工作。4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基础技能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较高,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逐渐呈现出无法满足学生对技能提高要求的趋势。工商管理类人才在职业岗位群选择方面较广,在对职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觉得迷茫失措。另一方面,不少企业认为刚毕业的高职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普遍比较自我,抗压能力较差且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开拓创新能力方面也较为一般。中小企业对高职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要求还包括忠实度、踏实度等。另外,企业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应注意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教育部就高职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高职学校必须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对人才培养目标明晰的基础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

三、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分方向”培养是指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将行业特色并不明显的经管社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细分,针对具体行业实施人才培养;“分层次”培养是指对接行业的岗位需求,根据生源特质实施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H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往往带有大一统性质,这种培养方式则突破了传统培养方式,对行业特征与岗位特征有充分体现,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同时,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培养思想的践行,对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才培养的“分方向、分层次”有利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类型之一,肩负着对第一线需要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使命,直接关系着我国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文件还指出,高等院校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跟踪,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在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与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0从这点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国家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无论从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规格或培养内容来看,高职教育的生命力都根植在区域经济社会中,高职教育必须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来实施人才培养,在对16号文件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工商管理类专业通过“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可进一步实现与社会需求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分方向、分层次”模式能够为高职工商管理人才高质量就业提供基本保障。虽然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但近年来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很多毕业生就业离职率较高,毕业生薪资水平等数据在表现上普遍不够理想。深究该种现象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特征不够明显,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实施“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以具体行业为支撑,根据具体行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能够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就业市场上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解决高职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对接问题,为高职工商管理人才高质量就业提供基本保障。

再次“分方向、分层次”模式将人才培养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分,有利于解决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组织困难。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比其它行业更加宽泛的就业行业,且没有固定的程序化,使得实践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有一定难度。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鲜少对毕业生就业范围进行细分。在这种缺乏细分的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就会缺乏具体的岗位指向。而“分方向、分层次”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应用,则可以在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具有典型行业属性的工作岗位分离出来,在教学中根据岗位特征强化重点教学,促使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提高。

四、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分方向、分层次”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第一,对行业和企业类型进行分析定位,在此基础上改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对专业面向的行业进行分析定位主要是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主导行业做出分析,其分析指标除了行业产值外,还必须涵盖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在全面掌握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可以设定一些行业作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行业。H不同规模和层次的企业对人才学历能力要求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对企业进行类型的分类。从实际调查可以看出,大型企业的人才需求一般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中小企业多数要求大专以上学历。那么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可定位于中小企业。在分析定位行业和企业类型后,还应相应地对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加以改善。已经明确了培养方向与层次后学校应打破原有教学组织体系,将“大锅”培养改为“小灶”培养。可采取选修式教学组织,前期实施公共基础课教学,后期让学生对行业方向自愿选择,最后一个学期引导学生对岗位进行选择,并在这一阶段针对目标岗位强化学生的工商管理职业技能实训。

第二,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行业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进行定位。明确行业的企业类型后,在梳理企业岗位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和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职业可发展性对岗位进行筛选,对最终的岗位加以确定。在定位了工商管理类人才行业工作岗位后,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同时立足核心能力定位教育教学核心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核心课程的设计。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市场拓展岗位中,其要求的核心能力是业务拓展和销售网络维护,则核心课程设计应包含市场调查、客户谈判、客户服务等;在市场督导岗位中,其要求的核心能力为终端人、场、货的管理,则核心课程设计就应包含终端管理及营销策划实务等;当岗位定位为销售工程师时,其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客户开发与销售跟进,则核心课程设计应包含推销与谈判技巧、客户管理等。

第8篇

此“人才新政”从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分配、激励、表彰机制,解决高层次人才入户、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问题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亮点颇多。

院士可获200万科研启动经费

广州将打破国籍、地域、隶属和体制限制,通过从海内外大力引进和自主培养等途径,集聚一批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杰出专家;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相关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一批在专业技术方面崭露头角,具有较大发展潜能的青年后备人才;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活力充沛、持续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集聚体系。

为吸引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来穗发展,市属单位(含非公有制单位)引进符合杰出专家认定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除按相关规定给予购房补贴外,由市财政按用人单位提供的科研启动经费和安家费给予等额资助(其中市财政资助金额每项分别不超50万元);属柔性引进的,市财政按上述办法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资助;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由市财政提供2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引进符合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认定条件的其他高层次人才'可由同级政府或用人单位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

5年培养10名院士后备人才

广州将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其中,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用5~10年时间,面向海内外并重点面向海外,依托广州市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市属企业和在穗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平台,引进扶持3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来广州市创业发展。

实施“羊城学者”特聘岗位计划。面向垒市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根据广州市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学科(领域)的建设发展需要,择优设立“羊城学者”特聘岗位,吸引遴选中青年优秀学术人才、技术研发尖子,加快培养造就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促进学科专业快速发展、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提高全市重点学科、关键领域和支柱产业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技术优势和竞争实力。

将把高层次人才集聚体系中发展潜力巨大、业绩突出者择优选拔进入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对其进行个性化重点培养,采取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措施,争取用5年时间,培养出10名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备人才(第一梯队),2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后备人才(第二梯队),100名在学科专业领域起骨干带头作用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后备人才(第三梯队)。在培养期内,对第一、第二、第三梯队的每位后备人才,市财政每年度分别予以不超过4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

投2亿设立项扶持资金

根据《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可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有贡献的人员,也可采取协议方式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设立“羊城功勋奖”2名,对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每2年评选一次,每名奖金500万元。

第9篇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048-02

引言:高层次人才,一般指人才队伍中层次比较高的优秀人才,他们往往处于各个领域的专业前沿,素质高、能力强、贡献大、影响广。在企业中高层次人才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根本。高层次人才的短缺是制约整个企业跨越发展的关键,高层次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其数量和质量决定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在一个企业中,如何构建人才成长平台,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首先必须了解培养高层次人才所需要的条件和高层次人才所具备的素质,企业可根据这些条件,构建人才成长平台,加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一、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需要的条件和高层次人才所具备的素质

1、培养高层次人才需要有资金的投入

对于高层次人才,必须在各自的专业范围内出类拔萃,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有效地解决本专业领域中出现各种问题,能不断给企业有拓新的局面。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深知识和高超技能的获得必须要经过系统而严格的学习、训练和实践才能获得,尤其需要把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向本行业权威专家、学者学习,并将其转化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而且高学历的学习、高层次培训、交流,高起点的研究和开发等实践条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应该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不断增加资金的投入,只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才有高效益的产生。所以企业要构建高层次人才成长平台的前提是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

2、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解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

高层次人才在企业中的创新、发明、开拓和竞争的事业中,可能会碰到艰险、困难、歧途及至失败,会给企业造成损失。高层次人才所从事的事业存在着高风险性,所以企业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时,既要考虑到高层次人才是否具备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又要对其风险性具有充分的评估。企业要根据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特点和需要,探索评估高层次人才事业的风险程度及其价值、市场认可程度,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与各种形式的保障,建立起完善的安全体系,解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让高层次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奉献出巨大的能量。

3、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高层次人才需要对知识、能力、经验、经历不断地积累和提高,还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发展,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地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经过特定范畴的深造学习或实践锻炼,在研究、开发和追赶前沿科技中往往会遇到艰难险阻,甚至面对于枯燥无味的工作,这就需要人才个体必须具备有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以及在其所从事职业的工作中具有极强的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慎重考虑所培养的对象是否具备这些素质。

作为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良好团队精神,在现代知识爆炸的背景下,作为高层次人才,自身的知识再广博再高专,也离不开团体的合作,企业中的开发研究工作要有一个掌握居世界前沿技术、具有一流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团体,企业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时,也要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主导局面的能力和相当强的凝聚力。企业在构建这个平台时应有意识地为这个高层次人才在团体中提升相关能力,塑造优秀的人格魅力创造条件,使这些高层次人才成为企业这个团队中的坚强核心和带头人,最大化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效益。

二、对本单位如何构建人才成长平台,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见解

在现阶段,西南录井二分公司只属于录井工程施工单位,没有独立的技术的研究、开发机构,对前沿的录井技术的掌握很少,加上录井队伍扩展较快,录井技术力量相对较薄弱,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减弱了公司在录井市场中的竞争力,基于以上原因,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应根据以上所提到的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需要的条件和高层次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的思路,加大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高层次人才构建成长平台,提高录井市场的竞争力,为西南录井二分公司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人就本单位如何构建人才成长平台,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以下见解。

1、加大资金投入,针对性地培养高层次人才

培养高层次人才,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在本单位对人才的培养沿用的是传统的以老带新、以技术水平强的带技术弱的“传、帮、带”的模式,技术的传授以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这种“作坊式”的培养方式,只能带出一般的普通人才,不可能带出高层次人才。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专深知识和高超技能的获得必须经过系统而严格的学习训练和实践,尤其需要把握学科前沿知识和向各录井公司的权威专家、学者进行学习交流。我公司不但要将人才送出去深造,经常参加各种录井技术交流会、研讨会,以掌握当前录井市场形势和前沿技术,而且要购买专业的技术材料、研究、试验工作,深造、学习、交流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公司应该有专门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资金投入,而且要加大投入数量。

2、成立专门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评审组,严格选择培养对象

培养高层次人才,也应该“以人为本”,对培养对象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针对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公司应该成立专门的高层次人才的评审组,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有潜能的公司内部或外部的人才在其知识、能力、意志品格、兴趣爱好、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奉献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慎重考察、选择培养对象,给其构建好成长的平台。

3、针对培养对象,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高层次人才往往起点高、能力强,在公司内应该为佼佼者,但录井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工作,一个人无法完成所有的工作,这就要求所培养的对象不但具有谦虚的态度和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团队精神,明确自己仅仅是推动公司发展的一员,只有公司的发展壮大,才有自己发展的平台,有意识地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4、正确了解高层次人才职业的风险性,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安全体系

公司领导要对高层次人才职业风险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评估,高层次人才在探索、研究、开发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艰难、困难、歧途、失败等情况,决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对于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精神的高层次人才而言,这条艰辛的职业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切的情况都会出现。公司领导应该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种形式的保障,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建立起高层次人才的安全体系,才能让高层次人才在毫无顾虑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他们的探索、研究、开发工作,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

结束语:由于高层次人村对GDP的拉动作用大,且产出效能比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得多,所以很多企业为了提高效益和加快发展速度,不顾自身的条件是否达到,或者企业是否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随潮流盲动,盲目引进或培养高层次人才,由于没有给高层次人才构建好成长的平台,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甚至培养出“半成品”式的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得不偿失。

第10篇

【关键词】 中医教育学; 中医药高级人才; 导师; 素质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而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和学术。中医事业能否振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群体,才能进一步发展学术,中医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代代传承。

中国目前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制约因素很多,包括体制和机制、学术环境、传统文化、价值导向、导师队伍和教育教学等。在这些因素中,导师队伍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因为在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探讨学术问题最多的是导师,导师自始至终都起着引路人的作用。中国《三字经》中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这说明了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的责任和作用。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为此,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型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笔者认为导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高层次的素养。

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做学问固然重要,做人更重要。带教导师既要做“学师”,又要做“人师”。“学师”就是要做学问上的导师,“人师”就是要做为人的示范。既要给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为人导师必须要做到“身正”和“学高”,给学生树立榜样。导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情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周围环境[2]。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直接受到导师行为的影响。“道德为教育活动之本,师德是教师职业之魂。”教风是导师政治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导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标志。《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言传身教的含义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工作中凡要求学生做到的,导师首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恪守“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廉洁自律才能鼓舞、激励、影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与佩服。

2 学术精湛,高瞻远瞩

对导师学术水平的要求应该是:基础理论扎实、宽广、深厚;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思想活跃,科研成果丰硕,有较高的科研经费支持。也就是说,导师应该真正体现“学高为师”。导师必须洞悉把握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具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独特的研究优势。导师的学术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创新潜力的挖掘,应当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现代科学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高度交叉的格局,导师本身应当了解熟悉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动态,积极参加包括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和进修,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注重学科、学际间的整合,拓宽学术视野,注意学科交叉、借鉴和综合能力的运用。导师要利用自身的科研思维能力影响学生,不设条条框框,坚持讨论、激发、启发,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导师还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准和精湛的业务素质,在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涵养,能够站在学科前沿,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高屋建瓴,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指明方向,使其在研究起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及其学术创新上取得较大进展,能够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学业,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科学精神是以事实为惟一标准。实事求是的精神,它要求不被利益、人情等因素所左右,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和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相异甚至相抵触的。科学精神,要求导师能够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克服传统文化精神的局限而以事实为标准,坚持独立的人格。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质量的基本保证,导师必须为人师表,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用自己的科学精神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端正治学态度,具备不断创新的潜质。科学的本身是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疑是取得成果的有力保证。导师对待学问研究要持严肃谨慎、求真务实的态度,摒弃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指导学生要精益求精。优秀的导师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那些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能应用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或科学精神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4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对培养中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智力、性格等有自然的个性差异。马克思认为:“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依此长芽的基础”[3]。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论语》,意思是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既然有高下之别,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就应该有所区别。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医学科目前已建立了硕士、博士、博士后三级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博士学位有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医学专业博士学位两种学位,前者主要培养科研型人才,后者主要培养临床型人才,两种学位的博士生有相应的培养方案[4]。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教育、主观努力的不同,其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也必然不同。这是客观现实,不是人的意识所能改变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尊重客观现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教学方法和内容。导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协助学生制定具有个性特点的培养计划,加强计划实施的过程监督和方向引导,从价值观塑造、创新型人格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拓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诱导学生从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实现自己的正确定位。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打开学生求新求变的思路。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势利导,易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 锐意创新,积极进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导师具有创新能力的思想前提,是导师发挥创新潜力的首要环节。学生需要导师的创新激情,而且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主要来自于导师的创新意识和激情。导师的创新意识不仅在于能高瞻远瞩地洞悉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而且能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框,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愿[5]。对导师的要求上不能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导师要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研究生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创新型的导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也只有这样,导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 适应时代,全面发展

未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是创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雅克·德洛尔在他的著书《论未来教育》中,指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如培养积极独立的获取新知识、新技术;适应市场、引导市场并创造最佳效益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坚韧不跋的毅力,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高尚的精神品质和感染人、团结人的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观念。导师的培养责任不仅仅是学术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人格魅力的塑造、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6]。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中医药高级人才需要导师具备高层次的素质:优秀的学术道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能洞悉把握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具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独特的研究优势;立志创新的意识与可行、持续的创新方式;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因“材”施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专业,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一切均对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需求中不断完善,在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上下功夫,更新自我,时刻在时代的需求中寻找切入点,成为知识更新浪潮的先导。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一名合格的导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做出探讨,从而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加快适合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6):5154.

[2] 王庆东,韩立新,王殿元.研究生导师必须加强的几方面修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4,24(3):5455.

[3] 马克思.资本论(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56.

[4] 赵霞,汪受传.因材施教培养中医创新型高级人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167168.

第1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03-01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各高校要“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点,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质量理应接受来自于学校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一方面是为了响应《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从独立于高校之外的非利益相关者的“第三只眼”的角度观察和评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更能体现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全面、客观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就业的角度评价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1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2.1 评价主体单一、社会参与程度低

由高职院校质量评价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有关社会力量的评价参与度越来越高,但依旧处于从属地位,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压力和动力都不足,政府往往在人才质量培养方面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这就使得评价效果大打折扣,而评价效果取决于社会更大范围的参与程度,评价是否多元化,主要以校外人员参与度,和社会各方包括中介机构与用人单位等在质量评价中中所占权重两个方面来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该更多的吸收社会各方面人员参与。

2.2 评价侧重定性、忽视定量

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定性评价往往直观、简单和易于操作,但是定性评价往往界限不清,比较模糊,对于精准的不高的系统可以使用,对于目前高校人才需求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背景下,定性评价往往难以满足要求,需要将指标量化,需要将评价结果量化,量化的指标可以在区分优劣方面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高校更有针对性的去进行人才培养。而目前在人才培养评价方面,定性评价居多,定量评价较少,特别是对于多元多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定量研究几乎没有。需要建立指标量化方法,并将各指标量化结果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合成。这样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人才培养需要。

2.3 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大多数集中在人才培养实施环节中的质量评价,而对于人才的输入质量和输出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对于人才输入、输出质量来说,一个是源头,一个是最终产品,源头评价缺失,就会使人才培养不能更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可能导致办学理念的偏差和办学设置的缺失和浪费等。最终产品评价不足,就会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两个方面的评价内容明显不足,需要深化研究。

2 多元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2.1 评价模型构建框架

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了由学院、政府、第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多元是指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往的评价主体往往以政府为主,评价内容主要针对人才培养实施,而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是由学校、政府和第三方构成的三元评价主体,其中第三方包括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引入第三方的评价,其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客观。评价内容多元化主要是根据高职教育的过程性特点,将评价内容不单单局限于人才培养实施中的质量,而是从人才培养输入、人才培养实施和人才培养输出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

多层次是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其指标体系具有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共三个等级。一级指标为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第三方评价。第一方评价主要是指学校自评,也就是人才培养的输入,第二方评价主要是指政府评价,也就是人才培养实施,第三方评价主要是指社会评价,主要是指人才培养输出。

2.2 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通过多次调研和讨论,最终确定了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三元四级评价体系,即从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这四个等级对人才培养输入、人才培养实施和人才培养输出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终确定的指标为,一级指标三个,分别是人才培养输入,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培养输出。人才培养输入包括:办学理念,专业适应性,办学设施,教学经费,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让实施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方案,职业特性,实训条件,教学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输出包括:就业和社会评价。

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层次分析法(AHP法)来确定各因素权重。利用T.L.Saaty的9级标度法[1-3],邀请专家依据指标重要性程度的不同进行评分,得到判断矩阵。然后再用方根法求出矩阵的标准化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最后计算出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的一级指标权重为:人才培养输入权重0.2,对应的二级指标:办学理念0.2,专业适应性0.15,办学设施0.2,教学经费0.2,生源质量0.25;人才培养实施权重0.3,对应的二级指标:师资队伍0.3,教学质量建设与改革0.2,培养方案0.1,职业特性0.1,实训条件0.2,教学质量监控0.1;人才培养输出权重0.45,对应的二级指标:就业0.2,社会评价0.8。

3 结论

在分析了目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性特点,构建了由人才培养输入、人才培养实施和人才培养输出组成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层次分明,具有严密的等级系统;评价内容全面、系统;评价主体是由学校、政府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组成的三元评价主体。学校通过该评价体系,可以全面了解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输入、人才培养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输出这三个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或调整课程体系、课程考核方式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黎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矿产资源型企业为例[D].江西财经大学,2010.

[2] Thomas L.SAATY.DECISION MAKING-THE ANALYTIC HIERARCHY AND NETWORK PROCESSES (AHP/ANP)[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04,01:1-35.

[3] Thomas L.SAATY.FUNDAMENTALS OF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DEPENDENCE AND FEEDBACK IN DECISION-MAKING WITH A SINGLE NETWORK[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04,02:129-157.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技术技能型人才 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专科层次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 育。但是高职教育作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类型,亟待完善本科乃至研究 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高职教育层次上移至本科层次,正在成为构建现代职业育体系的关键议题,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举办应用本科教育就是现阶段为了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育体系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联合举办的应用本科或高职本科是一种新的教育种类,它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也不同于部分本科院校举行的应用本科教育,还与以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为吸引生源、促进就业而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的专升本继续教育有所区别。因此,对联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为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科学的依据。

1.开展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实现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2011年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也首次提出“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将探索建立包含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除了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之外,就是推动发展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加快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应用本科和专业硕士仅在少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由于规模较小、教育理念差异和外面环境的制约,远远不能满足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指出高职教育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高职教育目前办学层次主要是专科层次。根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部分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举办高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或高职本科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2.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做法

在国外,高职教育也不局限专科一个学历层次,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高职本科教育早已有之。从20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各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教育在各国迅速崛起。美国有四年制工程教育、二年制社区学院教育;德国20世纪60年代创办了一种与传统大学并行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科技大学。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已经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专科、技术本科以及技术硕士和博士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量占台湾高校学生总数的50%.可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国内不少省份纷纷开展高职院校举办高层次高职教育试点

国内一些发达省份在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率先进行了探索。如广东省深圳市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头羊”多年试点举办高职本科,已经取得许多成功经验。国家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以来,极大的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列入建设计划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近年来,一些省份试点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中试办高职本科专业,天津职业大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相关本科院校联合试办高职本科专业,甚至试点培养专业硕士。其培养模式为:在利用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实验资源完成四年本科学习生活,合格毕业后颁发联办本科院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授予相关专业学士学位。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R·克拉克指出:“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综上所述,结合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和现状,高职院校借鉴国内外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将高职教育的新理念、规律和资源、手段运用于高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实践中,遵循本科的教学规律,摸索职业教育中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规律,已成为了解决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类型单一、结构性过剩的重要出路,也弥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还局限在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及以上的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空白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