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16:5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内容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校本培训 依据 内容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一种实效性很强的教师培训模式。所以,校本培训工作做的好能有效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科学的校本培训的内容,才能有效的做好校本培训工作。作为学校一定要设计好校本培训的内容。如何才能做好此项工作呢?必须明确设计的依据和内容的科学性。
一、内容设计的依据
1.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
国家的教育政策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是校本培训内容确定的指南。现阶段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校本培训所着重关注的培训内容。国家以及省市地区所进行的培训中也贯穿了这些内容,所以,学校可以以新课程为指导,选定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为主要培训内容。
2.依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确定培训内容。
学校的文化不同、历史积淀不同、办学思想不同导致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同,而这些正是一个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根本,是一个学校竞争力所在,也是培养学生的根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差异导致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而校本培训反过来又能促进学校文化、办学特色的形成。例如,天台育英中学是一所体育特色学校,学校在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中,为了提高教练指导竞技的能力,校长带队全体教练去全运会现场观摩。
3.依据教师队伍的现状和专业发展需要确定培训内容。
(1)依据本校师资的现状,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方面薄弱就加强什么。
校本培训的对象是学校教师,目的是要促进教师的发展,那么校本培训的内容就要针对学校的教师现状进行设计。教师亟需的、缺少的知识和技能都要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进行设计。例如,天台育英中学在制定培训内容时,老教师缺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对他们培训时,要求他们学习如何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
新教师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和驾驶课堂氛围的能力,所以,对确定他们的培训内容时,要求他们每学期到老教师处听二十节课。
(2)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职业的要求。为了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校本培训就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确定培训内容。例如,天台育英中学在制定培训内容时,考虑到不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要求每位教师阅读一本与本学科相关的专著,并且写出读书笔记。
4.依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确定培训内容。
很多学校都承担一些不同类别和级别的课题,围绕这些课题可以确定培训的内容。在学校开展的这些研究有的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有的是一些科研单位进行的,这些研究给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带入新的血液,或者直接对教育教学进行干预,或者以学校为对象进行研究,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这些研究都会对学校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些实验和课题的选定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借助实验、课题进行培训内容的选定,促进校本培训的研究性。例如,天台育英中学是一所体育特色学校,体育特长生较多,他们学习的基础差,所以,学校成立了课题组把《如何促进体艺特长生有效教学》作为研究课题,同时,本校把如何促进体艺特长生有效教学作为校本培训内容。
二、培训内容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教学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也包括了专业精神的升华。一名教育专业人员,应该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应该具备职业道德,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终身学习以促进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成熟。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专业人员的过程。成熟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断进行的一个过程。校本培训的内容就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精神这几个方面,而这三方面最主要的是知识的培训。在知识方面可以分解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以知识的发展带动能力的促进和专业精神的升华,以培训内容为中心,以培训模式促进知识向能力和专业精神的转化。
根据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把培训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
1.学科理论和知识
每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希望自己有足够的力量站在讲台上,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不是在迷惑和混沌中进行,简单地说,每个教师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教育理念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力量的源泉。理论的学习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的基础。教师所担任的学科在不断发展,教师自身的知识也应随之不断更新,教师不能用陈旧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教师掌握学科新的理论及信息十分必要。例如,天台育英中学在制定培训内容时,为了使教师学习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要求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本学科杂志,学校替每个教研组开通一个付费的网站。邀请专家到校讲学。
2.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在教育的各个环节推行,掌握教育改革的信息对于教师来说是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理念的变化,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学习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等的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等,教师能够从理论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使教师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不盲从,避免教条的、功利的行为。例如,天台育英中学为了做好教育改革工作,就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学好了新课程标准,才能在做教育改革心中有底。
(二)教师职业的相关知识
教师职业的相关知识包括很多,如政策、法律法规、心理知识、教育学知识等等,下面简单介绍两类:
1.政策、法律法规
政策法规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意见,也是教师维护自身权利和履行义务责任的依据。教师进行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学习使教师掌握我国教育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理念,并且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运用这些理念,在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天台育英中学把《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确定为集中培训的基本内容。
2.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学生学习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学,这些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中必需的,掌握这些知识促使师生关系和谐。教师掌握自身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能够调整自身心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能够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掌握学生学习心理,能够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如天台县在2012年校本培训网上学习,要求教师学《教师心理健康》,广大教师学了后,感到很有收获。
(三)教育实践的方法、技能
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法,现代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法、问题探究法等都是现代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校本培训就要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科及学生的特点给教师培训有关现代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熟练使用,促进学生发展。
(四)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被不断更新。教师必须尽快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并把它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天台育英中学校本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的使用和POWERPOINT电脑幻灯片的制作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和掌握CAI的基本理论、基本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SC电子备课系统。掌握电子数据表格多媒体课件制作基础(包括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素材的采集与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及IE、OUTLOOK的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多媒体制作软件AUTHORWORE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并能根据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上述软件设计自己所任学科的CAI课件的文字脚本,编制CAI课件。
(五)教育科研知识
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教师研究者的角色决定了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了解掌握研究方法和步骤是教师开展研究的基础,是避免研究中走弯路、进行规范研究的必要条件。教师需要学习的教育研究的方法、过程,包括如何做研究,如何选题,问卷、访谈等资料收集的方法,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文献综述的撰写,统计分析等教育研究方法,论文的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天台育英中学校本培训内容中,就要求每个教研组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目的是把教师培养成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一个教书匠。
(六)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是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基础。天台育英中把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确定为集中培训的内容之一,其内容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执教的核心,也是培训中最难进行的,最难取得成效的,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发教师的反思,以行为规范约束教师的行为,实现教师的理念转变。如,某学校在校风建设活动中,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教师对“事业心是从教的前提”、“责任感是为师的本分”、“创造性是教师的生命”这三句话的内涵及意义达成共识。提出“与人为善、相互欣赏、精诚合作、渴望崇高、追求卓越”的为师准则。这些学校内部的师德要求以及学校教师群体的师德对于教师个人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七)开发选修课知识的培训
浙江省推出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选择性。选择是这次课改深化方案的主旋律。即通过有效减少必修,全面加强选修,把更多的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教育的过程是个选择的过程。孩子的兴趣、潜质以及相关的能力,需要自身及他人的不断选择,才可能出现、形成和发展,学校和教师只有不断按照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开发开设出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才可能逐步办出比较适合孩子的教育。而现行的主要表现为固定的、统一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统一要求、统一评价,显然不能适应办适合孩子教育的需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教育现实和教育规律及趋势的理解,课改深化方案把改革的重心放在了切实加强选修课建设上。把选修课学分比重大幅度提高到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并按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爱好、社会实践四大类划分建设选修课程,而我们的教师非常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对他们在这方面知识的培训。例如,浙江省先安排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然后,由他们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在实际的校本培训过程中,对以上基本的培训内容,不应面面俱到,应精心选择。每学年可以选择几个重点主题进行培训。校本培训内容的选择,应注意这些问题:首先要注意同一培训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对现有程度较低的教师,同一培训内容可从较低的层次开始,反之亦然。同时,还要在选择学习培训内容上从本校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出发进行选择。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平 。《怎样做好校本培训》。首都师大出版社。2010年8月
广告是否能跟他们的理想契合,能否与他们产生共鸣,他们往往将此作为他们评判与接纳此广告的标准。现代消费者既理性又感性,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需谨慎把握消费者情感变化与趋势,才能合理安排广告内容,进而使得广告深入人心,最终起到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者广告审美的心理过程与一般审美的心理过程大致相似,也分为开始、展开、弥散三个阶段。
消费者广告审美的开始阶段主要是审美期待,广告审美展开阶段是心理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可分为审美感知、统觉阶段、审美情感想像阶段、审美判断欲望阶段。弥散阶段是消费者受到来自广告作品的外在刺激,产生感知,通过对广告情景的综合体验,审美心理得到满足,并在以后的审美过程中发挥影响。[2]究竟在不同的媒介载体上应该设计出什么样的广告,什么样的广告内容形式最能直击内心,让人不厌烦,并能够与受众产生心灵共鸣这很关键,因此,如果能从消费者内心情感入手,深入分析消费者广告审美心理,研究他们欣赏广告的心理过程,好好把握消费者情感需求,使得广告能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自愿进行购买,这样的商业宣传广告形式往往起到很好地促进销售作用,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商业广告设计虽然是一种营销手段,但必定渗透着所处时代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反映着社会的意识形态。[3]这就要求商业广告的内容设计需要随着时代进步的脚步前进,设计者的思维也需有相应的转变。渗透着时代感的,以情感作为主线的广告应成为主打,“审美经济”时代的到来提醒我们需要照顾到人的审美情趣与情感因素,也就是“移情”策略,将情感因素作为广告内容设计的重点,广告内容设计与情结伴,这样的广告内容往往更易让人接受,在接受广告内容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对商品的好感与认可,以达到促销的目的。无论是在平面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广告中这种以情动人的广告设计越来越被认可,国外此类广告已经比较常见。
当然,在注重情感内容设计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民族性,在国内投放的广告应该注重挖掘本民族情感因素,设计内容才能易被接受。平面杂志、报刊、各类电话亭、公交站台上的印刷广告往往需要做到“远视强”即“在远处就能看到、视觉效果强”,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让消费者记住广告的内容。为此笔者认为平面媒体广告需要增强其艺术性,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色彩、文案、内容方面做足功夫很有必要,除此之外,在广告的艺术性内容方面做出创新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广告的要点之一。众所周知,强行灌输的品牌传达形式在现今消费者心理状态下很难奏效,强塞的总比不上自愿接受的。因此巧妙地将概念带给受众显得很重要。这就好比将一个信息直截了当告诉你的效果,远比不上不正面告知,而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个信息的传达效果通常较好。如果能通过艺术化的方法将品牌形象通过故事或者形象化的意境表现出来,往往更具效果。在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克的广告理论中“关联性”“原创性”以及“震撼性”的设计原则,说明了广告创意需要与受众产生心灵沟通的道理。
电子媒体往往更受广告主青睐,它为科学传播带来了发展机遇。[4]电子媒体可以通过三维的形式将广告信息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方式进行传递,效果通常较好。电子媒体中,最为常见的是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许多商家选择使用电子媒体品牌宣传广告,此类媒体广告兼备图像与声音,视觉图形动感十足,在传递品牌信息方面优势明显。电子媒体广告内容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对商品的宣传从一味地强调逐渐演变成了多种巧妙的表现手法,针对消费者的心理,电子媒体商业广告在设计时必须要有所突破,需要创新才能够做到脱颖而出。广告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另外一点便是有创新内容的电子广告在吸引力上也会更胜一筹,容易让受众接受。“百年润发”的广告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电影,几个镜头画面将男主角与女主角数年的爱情故事表现在几十秒的广告中,故事情节吸引人,让人为之感动,而男主角给女主角洗头用的洗发水正是要表现的品牌,将情感带入品牌。
使品牌具有了故事性,情感性。这样的巧妙表现不是一味灌输品牌概念,而是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真正将品牌赋予了内涵与生命力,使人在自然而然中接受了该广告。商业广告无论是选择何种媒体形式,有效信息传达是重中之重。[5]只有将想要表达的内容信息顺利传递给受众,才是广告的本意。因此笔者认为商业广告品质的好坏关键是对其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且要注意抓住时代脉搏,不断创新,受众在享受与感动的同时,自然接受了广告内容,真正达到顺心售产品与舒心看广告的双赢状态。
作者:王白鸽 李秀华 单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设计系
引言
住宅的装饰设计主要依靠多种运用方法,考量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设计完成整体装饰效果。充分的利用装饰中的线条特征、颜色变化、结构布局完成创新创作设计,对合理有效的生产功能进行处理区分,从而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的要求,提升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室内环境的心理状态。
装饰设计基本内容
1.空间结构布局
装饰设计首先从整体出发,以合理的空间设计方案为基础,营造美的设计任务要求。立足提高住宅空间的设计形象要求,不拘泥于固有的设计空间效果,可以对部分空间进行搭建和拆除,提高空间的变化感。
2.色彩、光影变化
室内装饰受色彩和光影的变化影响较大。不同的色彩布局和光影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情绪心理变化,映射人们心理变化。良好舒适的色彩和光影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运用色彩和光影可以对空间布局内的设计进行改变,提高功能分区,提高美学效果,明暗对比预示不同的美学效果。消除黑暗阴影感,提高阳光的散射和柔和自然度效果,将阳光映射到自然空间内,提高室内大自然美学效果,确保在室内可以更多的感受到舒适的色彩和阳光。
3.装饰陈列美化要素
在室内装饰中,空间上的家具结构不可缺少,例如,墙面的装饰、房梁的装饰。结合不同功能性要求,采取不同的装饰功能处理效果,从而满足城市完美装饰设计的基本要求。充分的利用]装饰材料,提高室内装饰效果,以不同的装饰风格为基础美化装饰布局。对室内的家具、灯、地板等进行材质、颜色选择,塑造装饰设计的不同特性,完善装饰和实用的协同性效果,确保功能和形势的合理统一,从而有效的提高室内装饰实际的合理性,体现富有个性化的装饰设计。同时,加强室内绿化装饰要素,将花木进行移栽处理,利用绿色植物,提高室内空间自然美感,从而完善室内美化效果。
住宅装饰基本原则
住宅装饰的目标是提高室内环境的适宜居住程度,满足人们日常的休息、工作生活。为了提高住宅装饰设计内容,提高装饰效果,重视室内装饰色调效果,是改善室内装饰设计的主要方法。根据住户对室内功能的不同需求,考虑功能性作用,选用切合现代化装饰设计标准的创新设计方法,提高装饰设计协调统一效果,确保装饰住宅的合理性。融汇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以民族特色为文化设计基调,区分不用设计要求,完善设计效果,提高人们对于装饰审美的认同度。室内装饰的空间主要依据上下、左右合为而成,需要对地面、墙面和顶棚进行装饰处理。根据装饰室内的需求,对室内装饰进行创新改进,提高室内环境装饰的美观效果,确保地面、墙面和顶棚的切合效果,从而满足室内装饰所追求的效果,提高装饰空间的设计变化内涵效果。
1.地面装饰
地面与人接触较多、较近,在装饰设计中需要保证装饰地面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注重地面图样的选择,完善地面结构施工效果。通过空间环境设计衬托气氛,地面的颜色与地捧、墙面的装饰要切合,与家具要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地面图样选择上,需要保证图案的完成、独立,具有合理的连续性,图案的导向规律。例如,门厅、过道的地板突出显示,提高其特殊空间功能化分的作用。地板的图样要具有活泼、多样、不重复或少重复的效果,一般多采用不规则的或自由分布的图样进行设计。地板的搭建施工设计需要满足地板的物理结构特性,注意地面平整结构,确保安全施工、合理施工,而不能单一追求设计图样的美观效果,更需要考虑防潮、防水,在铺设过程中为地板预留一定的伸展空间。利用地板的木质特性,合理的选择保温和隔热的效果。
2.墙壁装饰
住宅装饰中,墙面与人的实现呈现垂直的状态,是人们日常可以近距离接触的装饰部位。因此,在装饰墙面中需要重视装饰设计的合理性、美观性。装饰墙壁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整体和谐效果,墙壁的装饰需要确保隔音、保暖等因素,加强墙壁装饰设计空间效果,提高墙壁装饰平整程度,充分考量墙面的色彩、材料结构需求,依据艺术标准完成不同空间墙面的需求。
3.顶棚的装饰
顶棚是室内装饰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部分,因为处于头顶,具有强烈的空间感。一旦受到人们的注意,就对整体装饰产生一种极其的环境透视效果。配合不同的灯具提高光感敏感对比效果,提高顶棚装饰的丰富色彩,确保顶棚装饰的合理性。合理的搭配灯具,避免出现灯具过多,造成装饰头重脚轻的现象,直接影响顶棚的装饰设计和谐效果。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重视室内空间整体的协调,以简整顶棚为主,配合灯具搭配,对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凸显处理,确定室内空间的功能划分。例如,在客厅的顶棚装饰上,住宅会选用全包石膏板吊棚或半吊棚,增加空间的立体感,搭配灯具的照射,营造明暗对比度效果,提高室内装饰效果。对于卧室的装饰设计需要满足空间感,以简洁的艺术设计风格,营造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对于阳台顶棚,因建筑结构的悬挂处理,一般需要做全包吊顶处理,从而改善称重问题,防止阳台下沉的问题,提高吊顶长效美观。
结语
建筑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矛盾运动形式。[1]建筑的基本目的——具有某种功能的使用空间决定了建筑的物质性,必须是有形体。而构成建筑的材料、结构就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必需手段。手段与目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此为本源,交错关联在一起。同时一部分建筑还需要承担形而上的精神审美需求,建筑中技术美学的三个层次由此展开。1建筑的使用功能
1.1建筑自身的使用功能
人们建造之初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目的,由此衍生出各种具体的要求,这在建筑中就是使用功能。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位于上海浦东花木地区的芳甸路上,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隔街相望,美术馆不单是艺术中心,它集合了艺术博物馆、酒店、商场、电影院、写字楼等多种功能,是综合性公共建筑体。而各个不同的使用功能体现在建筑上具有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对于博物馆,要求其空间具有连续和引导性,往往以连续、穿套的形式来组织;对于酒店、影剧院,要求相当的私密性,需要以相对独立的形式来组合;对于商场和写字楼,要求合理分区,则需以相对自由、可变幻的形式来组合。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尝试创造一种新的建筑模型,既满足多种功能的空间需求,又将它们巧妙结合为一体。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的建筑主体(图1)由具有酒店、商场、电影院、写字楼等功能的南北两组立方体组成,立方体之间由博物馆及博物馆之上的酒店独立屋顶花园相连。而博物馆在立方体之间也用两种形式存在着——开敞的公共城市广场和传统的博物馆。公共城市广场围绕着现代艺术这一核心主题对都市开放,人们可以通过设置在那里的媒体装置(MediaBox)[2]更直观的感受艺术;博物馆内部空间中则可以享受更为精致的文化艺术乐趣。博物馆上方是开敞的酒店独立花园,它扩展了酒店传统的私密室内空间,延伸了酒店的使用功能,可用于组织各种活动。这样,灵活的空间组织方式成功解决了建筑体本身多种功能需求对建筑形式产生的冲突问题。
1.2建筑与环境结合的使用功能
建筑存在于特定环境之中,要使新的建筑成为老建筑物的连续。[3]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隔街相望,它们之间的连续形式不是单纯的墙体、庭院或拱廊,而是更深层次的功能层面的补充。具体来说,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的中央部分设有60m×90m的独立屋顶花园,在31.5m的地下领域,配置了当代艺术馆、商业、多功能大厅、宴会厅、会议中心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供新国际会展中心配套使用。北侧的宾馆客房也为新国际会展中心的提供住宿配套设施。
1.3建筑与社会融合的使用功能
孤立的建筑物是互不联系的病态社会的表征。[4]事实上,一栋建筑是由很多较小的表现不同内部社会功能的部分所组成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应该是它所在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甚至它本身就是另一种形态的社会。历史上,建筑与社会的共生是很多建筑师钻研一生的终极追求。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通过丰富的空间形式很好的尝试了建筑与人的沟通。公共城市广场作为最广泛的开敞空间,吸引行人的驻足与参与;博物馆作为深入空间,引导行人的进一步探究;独立屋顶花园是酒店的补充空间,吸引人们在此进行交流、互动,展现了精华与魅力的一面。
2精神审美
建筑物在满足了最初的使用功能的需求之后,一部分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或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如纪念碑、宫殿、教堂等)逐渐被进一步赋予精神上的需求。这时,用户更多地被看成是“观众”或“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占有者”和“使用者”。同时,建筑物更多地被看成是可感知的设施,而非纯功能性的遮蔽物。[5]而对于集艺术博物馆、酒店、写字楼、商场、电影院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则应该同时满足人们对它提出的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这两方面的要求,并且以这两方面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而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艺术中心在精神感受上应该是时尚的、富于感染力的;在审美上应该是别具一格的、有鲜明个性的。两个立方体之间的部分——“林”是建筑物的中心,是在精神感受上最富于感染力的部分。它对于地理环境的考虑充分重视开放性,设置了三段式的立体开放广场——地面的公共城市广场、下沉的雕塑庭院和空中的屋顶花园,居中的广场布置着四季花草和水景,可更好的汇集人流。立方体的外墙采用“像”(ICON)的元素设计,一层玻璃表皮建在一层LED组件里面。这种表皮是建筑表情的抽象,立面象一个巨型显示屏,显示的图案是“汉字”造型的方块字。这是一种虽然沉埋在都市的众多建筑物中,却又能吸引住人们视线的“建筑雕刻”手法,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表情。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有机形体“林”和可供远望的玻璃立方体使艺术中心在满足物质功能的时候,精神和审美要求也得到了满足。(图2、图3)
3物质技术手段
技术超越了社会体制、生产方式等的约束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建筑中对技术具有充分的理解是相当重要的。[6]物质技术手段是建筑得以顺利建成的基础,它的成熟程度将直接影响建筑空间的形成。它与建筑空间的矛盾是手段与目的或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只有由技术决定的物质空间与建筑所要表达的社会空间相协调,使用建筑的人们才会感到舒适。比如,有一些建筑物的结构形状是必须的,无可取代的,那么建筑表达的社会空间就必须要首先服从这种技术形式,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规模地上20层,地下3层,高度99.9m。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中部异形建筑体的独特设计,其中包括当代艺术馆、儿童艺术馆、实验艺术馆和剧场,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这部分独特的有机造型运用了“进化论结构的最优化手法(ESO方法)”来设计。这种计算机辅助方法使用电脑来驾驭各种形式的不规则的空间体量,根据所给出的力学条件及设计条件自动形成造型,并进行调整。可实现用最小限度的材料来组成合理的结构体。使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是如树干和枝杈组成的树状支柱的理想结构造型。(图4)对ESO方法的运用确保了设计形式在施工图纸上的实现和最后的建成。ESO方法作为一种设计手段达到了艺术中心功能使用和精神审美的双重目的,是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桥梁。
1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平面设计已经成为广告,三维制作等从业人员所具备的基础能力。面对市场对平面设计人员的大量需求,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对学生思维进行扩展和更新。而现阶段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还不完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这就严重的制约了课上的教学效果,同时影响到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下面就平面设计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1.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现今,大部分院校平面没汁课程的教学材料相对落后,这就引发了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往往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造成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对平面设计人员的需要。旧的教学内容也无法把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引发了学生学习目地偏移的现象,造成学生死抱课本,不思进取,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2教学漠式相对简单。计算机平面设汁课程的教学,一般是以课本和上机实践为基础,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只能是局限的,被动式的学习,教学模式单调且内容落后,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是非常不利的,教学模式简单化、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艺术能力也没有得到的锻炼和提高。
1.3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计算机平面没计教学缺乏目的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针对陛,造成了教学无目标,学习无目标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纸上谈兵,没切实的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睛况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晴况,同时教学中没有创新形思维,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
1.4教学过程没有独特陛。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与其它科目的教学模式相似,内容上没有突出平面设计的专业性和特殊,这不但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影响到了平面设计的根本理念——创新,平面设计教学中必须要把创新精神溶入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而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没有独特性,这就根本无法满足实践j生教学的需要。
1.5教师知识结构的转移。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师在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扩展时应与时俱进,把握知识和设计理念的更新,而现阶段教师的设计知识、设计理念、设计经验都不能与知识更新和创意更新相一致,造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匮乏,学生所学知识受限,无法满足社会对平面设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向着知识的深化和再创造的方向转移。同时,平面设计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也应当从被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到主动的知识引导和综合创新。
2突出教学内容设计的美术基础
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突出美术基础的学习。平面设计除了利用计算指令完成相应的平面效果外,还要充分的锻炼学生的美术基础。平面设计不只是计算机图形效果的体现,更是一个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个艺术作品的过程。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已经将艺术学习当作—个可有可无的课程,这对艺术和创意学科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绘画和艺术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造诣或艺术理念,才能把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表达清楚。目前我国的艺术院校的学生对艺术学习应强化造型、审美、设计的基础性学习,利用教学模式和课时,向学生传授美术史、设计史、个人风格、艺术与教学等知识,加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艺术知识传授时要注意授课的方法和模式,如果只是把简单的艺术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很难有所领悟,对平面设计思维的扩展帮助也不大。现在教学中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其思想的独立l生和开放陆5不是老教师所能接受的。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一群体时要摆脱传统僵化的思想,从平面造形的基础人手,引导学生开扩思维,同时利用绘画和素描教学,让学生对设计的平面效果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强化平面没计中的基础训练,并添加进更多的形式美的训练在里面。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的造型基础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作品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3突出教学内容形式的多样化
平面设计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意和艺术的重要性。例如:学生在造形语言的选择上较为模糊,有时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表达形式,或者不能更好的诠释表达形式所需要内容。这类因素的产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改变以往的模式,利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扩展造型构思,培养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的感觉,这里应该包括:形态、肌理、色彩、立体感、层次感等。多样的形式语言教学难点是语言所采用的基本元素,例如:点、线、面等基础形式。教学形式的多样可以带动学生设计理念的更新,从学生探索未知的理念出发,调动学生设汁新颖的图形,并尝试让学生相互协作构建复杂图案,教师从中给予评价和启发。只有在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元素的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体验和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形式语言丰富的设汁作品。
1、按照简历的步骤一条一条的来,重点突出,语句通畅,不卑不亢,表现自然。以word形式制作即可。
2、一份简历,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
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应列出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政治面貌、学校、系别及专业,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身高、爱好与兴趣、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第二部分:为学历情况。应写明曾在某某学校、某某专业或学科学习,以及起止期间,并列出所学主要课程及学习成绩,在学校和班级所担任的职务,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和荣誉。
第三部分:为工作资历情况。若有工作经验,最好详细列明,首先列出最近的资料,后详述曾工作单位、日期、职位、工作性质。
第四部分:为求职意向。即求职目标或个人期望的工作职位,表明你通过求职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工种、职位,以及你的奋斗目标,可以和个人特长等合写在一起。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网页设计;教学
一、《网页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的专业有电子商务、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信息工程等专业,有的学校还把该课程设置成全校公选课程,但是教师上这门课时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几乎完全一致,没有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安排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其专业领域的发展。目前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有以下几种:
(一)介绍网页三剑客软件的使用
“网页三剑客”软件包括:DREAMWEAVER是一款可进行静态和动态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FIREWORKS主要是用于网页图片的制作与处理,也可用于网页布局。FLASH主要用来制作动画。按照这种教学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是熟悉软件的使用,不懂网页源代码,做出来的网页效果一般,缺乏特色,学生将来从事网页设计工作时会感觉困难重重。
(二)只介绍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常见,教师只讲述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包括:DREAMWEAVER的工作界面、文档编辑、图像与多媒体、超链接、表格、框架、CSS、模板和库、表单、行为、网站测试与。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熟练使用软件,能用表格、框架、层来进行页面布局,懂得基本的CSS样式设置,会利用行为面板添加一定的网页特效,在网页设计完成之后,能进行网站的测试与。相比前一种,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网页设计基础知识更为扎实,但是相关的技术掌握太少。
(三)HTML5、CSS3、JAVASCRIPT网页设计技巧
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是用于描述网页文档的一种标记语言,HTML5是当前最新版本。CSS即层叠样式表(CascadingStyleSheet),在网页制作时采用层叠样式表技术,可以有效地对页面的布局、字体、颜色、背景和其它效果实现更加精确地控制,CSS3是CSS技术的升级版本。JAVASCRIPT一种直译式脚本语言,用来给HTML网页增加动态功能。HTML5、CSS3、JAVASCRIPT是网页设计的主流技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动态网页设计
除了介绍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外,还重点讲述后台数据库的访问,即C#语言、数据库编程。由于《网页设计》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一,对于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编程和数据库的学生来说,他们会觉得特别难,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消磨掉学习兴趣。
二、电子商务专业《网页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
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技术和电子商务管理与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网页设计》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涉及面很广泛的学科,仅仅讲述DREAMWEAVER显然是不够的,毕竟在一个完整的网站中,除了有合理的页面布局之外,用户还希望能看到画面优美的图片、制作精美的动画作品、引人入胜的网页特效,网站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将网站上传和定期维护。另外对于正在读大一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说,在《网页设计》课程中讲述动态网页也不合适,超出了他们的接受程度。因此本人在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讲课时,结合他们的专业特色,将教学内容和课时(一学期64个课时)做了如下安排:
(一)教学内容安排
1、FIREWORKS图片切片处理考虑到我校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就学习了《PHOTOSHOP图片处理》,掌握了图片处理的技巧,所以图片处理部分只讲述切片和精确提取属性值,而且这部分不单独拿出来讲述,可以穿插在综合案例的DIV+CSS页面布局中。2、FLASH动画设计:10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重点讲述动画设计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网页中常见的动画效果,能将动画作品成swf文件或者gif文件,并将作品添加在网页中。3、DREAMWEAVER软件使用:10课时因为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学过办公软件OFFICE,所以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他们很容易掌握。教学目标包括:了解创建站点的方法、视图的切换、常用面板的使用;熟悉常用的html标记;能用软件建立超链接、插入图片和多媒体文件、设计表格、表单。学完这部分,学生能利用软件的菜单和工具栏完成各种类型的简单网页的设计。4、DIV+CSS页面布局:32课时这一部分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包括:理解DIV盒子模型、熟练掌握CSS常用样式、精通页面布局技巧,最终学生能根据效果图自如地设计出网页。5、JAVASCRIPT网页特效:10课时对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所以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最难掌握的。教师对他们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JAVASCRIPT基本语法,能设计简单特效,能修改网上下载的网页特效素材,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网页中。6、网站测试与:2课时让学生掌握网站测试与的方法。
(二)教学先后顺序
通常《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顺序是:网站基本知识、HTML、DREAMWEAVER(HTML5+CSS3+JAVASCRIPT)、FLASH、FIREWORKS。本人在讲述该课程时教学的先后顺序如上所示,原因有两点:首先符合网页设计的基本流程:先确定主题,然后准备素材,PHOTOSHOP制作网页效果图,然后用DREAMWEAVER根据效果图设计网页。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先把网页素材准备好了,才可以开始网页设计。其次相比DREAMWEAVER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和图片处理效果更为生动直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根据专业的特色来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上述《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使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网页设计技能,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波.网页设计教学中引入MOOC教育模式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1):95+125.
[2]田关伟,夏龄,周德荣,舒涛.翻转课堂模式下《网页设计》教学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03):137-138.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拓展
为了满足迅速发展的设计行业,对于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设立,就应该与设计行业发展同步,教学课程与上课内容就应该紧跟行业步伐。现如今,各行业发展情况如此多元和繁杂,设计行业同样时刻在进行着变化。这种变化也必然影响着高校对于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改变和拓展。欧美国家对于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所取得的效果表明,教学内容的有力拓展可以产生优秀的教学效果,也容易培养出优秀设计人才的。但是,由于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比较迟,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够完善,而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又如此重要。所以,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必须突破老旧的教学模式,拓宽更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使学生设计能力上紧跟潮流。
1原有教学内容的不同角度的拓展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是来源于美术专业,所以对绘画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较为重视,比如,现在很多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专业一样,大课时的开设素描、色彩等美术课程。而高校重复性的,大课时的开设美术课程,势必可能僵化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长时间进行针对物体的形体和空间关系的练习,这样就容易使之形成固有的客观判断习惯,而很难主观的去认识这种固有思维以外的构成方式。这势必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墨守成规,使他们潜在的自我创新思维不容易得到开发,也不容易建立起创造型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在艺术设计的众多教学内容中,美术课的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去了解自然,进而去引发自主的设计。所以围绕美术课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的作用,就必须在训练中拓展更为鲜活的内容,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作为美术课的基础。如,静物写生可以训练学生进行必要的画面重组,而不是简单临摹;或者写生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创作;这都可以作为原有教学内容的拓展的参考方式,在客观形态的普遍认识中,实现艺术设计创新和创造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多角度地去建立造型与空间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拓展出适合设计专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2借鉴欧美国家艺术设计教学内容
现如今,在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态中,我国现阶段艺术设计产业中的众多设计产品,常常表现出的设计思路有很多是对欧美文化融入,这是提高自身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另一个方面,也使我们对民族的、传统的一些艺术和文化有些谈忘。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必须引导我们的学生去认真学习中西方在设计、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优缺点,这也是当今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必须去抓紧拓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有着璀璨的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诸如戏剧、书法、绘画、陶瓷、篆刻等艺术都是我们吸收营养博大宝库。有很多的设计或创意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对于现代的设计手段和技巧运用得当,就能使东方的传统美和欧美的现代美进行完美结合。如今,很多优秀的设计产物都是既有本土的区域性和个性化特色,又有新的文化和要素的表现。所以,中西方的文化与审美的综合性教学,也将成拓展的重要内容,使之能在借鉴欧美先进设计思路和技巧的同时,对传统艺术作出承前启后的创新。
3拓展专门的创新型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本来就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如果不去拓展,甚至不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或创意课,是不符合专业设置目标的。虽然很多高校在很多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中都强调要有创新意识,但也不能缺少一门专门以创新和创意为主体的、学习创新和创意方法类型的课程。因此我们就应该把创新和创意的理念提升为一门专门性的技术,不仅仅是建立创新的意识,更应该尽可能地去进行创意实践。这种以创意实践为主的课程可以打破“三大构成”等单项学习的局限性,可以从多个角度实现突破:如一段旋律、一股奇妙的味道,瞬时的意念或片刻的情绪;一个寓言故事或一个有意思的成语,或一句间断的诗句,这些都是可能成为创新的引子。也可以在这种课堂上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图案进行变形,比如以某个名词作为素材,以解构的办法进行训练;或选择不同材料进行综合组合创作等,多方面的创意训练,可以使学生中针对创新和创意得到加强,使其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启发,也能够使学生的逻辑能力与空间发散能力、创意创新等能力得到拓展。
4拓展相关的科学常识性课程
艺术设计行业不仅限于与设计本身,设计行业其实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交叉性很高的行业。它不仅仅是人文艺术科学,更设计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单纯的美术专业相比,艺术设计专业是贴近我们生活的,与各类科研行业、社会职能、环境材料、功能结构都有紧密联系。但是在日常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很少涉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课程,这与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综合竞争力是相悖的。艺术与科技是相得益彰的,一个是擅长理性的思维和分析,一个是属于感性思维为主,而艺术设计恰恰也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结合。认识问题和创造事物,是离不开来自这两个方面的思维模式的,因为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也因此,为了培养处更为出色的设计师,必须在使他们具备艺术修养的同时,使他们掌握关于诸如材料学常识、人体工程学常识、生态学常识、环境知识等方面的科学常识。拓展这些科学常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才是更贴近实际需要的教学。
5拓展教学的实际训练内容
艺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学科,往往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有很多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因为缺少必要的实践条件,常常以理论知识、美术和创意思维为主要教学内容,并没有紧密的联系实际,缺少实践机会和企业锻炼的机会。所以艺术设计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的拓展,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是拓展教学中实际训练的好办法之一,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树立了学生的社会观和市场观念,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产学研结合在这方面也必将得到体现。
除此之外,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拓展不仅是横向的,更应该是纵向。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设计师的能力如果仅能满足于了解当时的事物,而忽视它们的发展趋势,就可能要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所以,在教学上应不断以新观念、新知识充实课程内容。并将学生工作的情况反馈给学校,动态的调整教学内容。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随时紧跟社会行业的发展状态。将以往一些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等内容也应参考新的发展形势,去拓展其内容,紧跟设计潮流和市场需求,使我们培养的设计人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总之,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拓展,就像艺术设计这种创新型工作一样,不能墨守成规。
参考文献:
[1] 何旭玲.艺术设计兴趣教学艺术[J].湖南科技学院报,2011(8).
[关键词]数字阅读标准;数字学习标准;电子课本标准;内容包装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2-0080-08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数字化媒介与技术的发展,我们有幸处于一个人类阅读与学习发生巨大变革的新时代。罗伯特,达恩顿将这次变革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继文字符号、手抄本书籍以及活字印刷术之后的第四次变革。这次变革的显著特色是带有鲜明工业文明特征的印刷版纸质图书不断尝试着向数字化阅读(学习)产品转变,传统的阅读方式与学习模式也随之受到巨大的冲击。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据法新社报道,拥有244年出版历史的《大英百科全书》宣布将停止印刷版,实现全部数字化。当244岁的印刷版大英百科全书即将成为历史之际,“一些人对此十分悲伤,并非常留恋:但这是进入新时代的仪式:是从印刷出版商转向数字学习产品创造商的最新一步。”
在传统纸质书籍向数字化阅读(学习)产品转换的进程中,仅仅将纸质书籍内容以数字化方式呈现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数字化学习领域,纸质课本的数字化转换更为复杂。电子课本学习内容的组织与关联、学习资源的共享与重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学习工具及学习服务的调用与请求等问题都需要加以考虑。为此,本研究团队以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电子课本标准研制为契机,试图从充分体现电子课本教育特性的角度,广泛吸收现有数字出版和数字学习相关标准,对电子课本的内容描述、内容展示与封装进行规范,使其兼具数字阅读与数字学习的双重特性,并通过互操作对现有的电子出版物及数字学习资源加以综合应用。本文首先对相关的数字出版与数字学习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以电子课本信息模型为核心,从连接阅读与学习的角度,针对于电子课本资源组织、内容结构、包装方式、元数据等问题提出了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
二、电子课本信息模型概述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一直是e-Learning领域研究和实践的热点,资源信息模型具有指导资源建设、促进资源共享传播的重要价值。一个标准的信息模型,代表了这个标准对于内容对象最为本质的理解。根据赵厚福等对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发展趋势的梳理,未来学习技术标准的三大发展趋势是:学习资源与知识本体的结合,学习资源与学习活动的结合以及学习资源与人际网络的结合。
基于以上的资源观,笔者团队所研制的电子课本标准,首先是从规范电子课本内容描述的角度,提出了电子课本的概念模型,汇总了电子课本的使用情景与需求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信息模型,包括电子课本的内容结构与功能结构。在整个设计中,集中体现了设计者对于电子课本在内容对象、应用情境、行为活动及教学应用需求等方面的理解,具体包括如下方面:(1)概念模型反应了电子课本的应用范围、功能结构及应用目标:(2)内容结构采用具有教育语义的描述方式,不仅能够从技术上规范电子课本实体内容对象的互操作,更能够实现电子课本内容在教育应用层面的编辑、复用与扩展;(3)功能结构从教育应用的角度,规定了电子课本应用过程中需要具有的各种功能,这些功能是电子课本实现教育应用的基础,也是学习技术标准在学习资源与学习活动相结合方面的具体体现。
三、数字内容包分析
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数字学习资源形态,其内容包装标准研制的目标是规范和统一电子课本内容封装元素、结构和方法,以便从技术上提出一套规范的电子课本内容互操作问题解决方案。本研究团队在设计电子课本信息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电子课本内容包进行了设计,基本的原则是尽可能兼顾国际与国内的现有标准,尽可能实现对现有数字阅读资源与数字学习资源的重用,尽可能在具有数字阅读特性的基础上体现数字学习的专业特性。为此,本文首先对国际与国内现有数字内容标准的包格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
(一)包格式简介
内容包装规范为数字化资源定义了一种标准的数据结构,通过该结构绑定了足够的附加信息,以便于资源的快速检索、有效的共享和交换。内容包将展示数字内容的媒体素材文件,按照特定的应用目标加以组合、封装。通常在一个完整的内容包中,包含有物理文件的清单、组合方式说明文件、元数据信息、内容结构表、附加活动信息文件以及素材文件(素材文件地址)等元素。一个内容包代表一组可在逻辑上独立使用的素材。一个完整的包可以被重新组合或拆分,且必须能够独立存在,其包含了单独运行或复用该内容包时所需要的完整信息。符合标准的内容包,能够在同一标准定义的系统中实现复用与互操作,例如:SCORM标准内容包可以在符合SCORM标准的系统中跨系统使用;EPUB标准、IMS-CC标准内容包则可以在遵循各自标准的系统中广泛应用。
(二)相关标准介绍
1.数字化阅读领域与数字化学习领域标准分析
电子课本兼具了数字化阅读与学习的双重特性。为了尽可能兼顾国际与国内的现有相关标准,尽可能实现对现有数字学习资源的重用,需要对目前相关标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本研究团队进行的数字阅读格式标准专项调研,至2011年,在数字阅读领域,公开并得到实际应用的数字阅读格式标准至少有31个,这些标准分别采用不同的内容包格式,其中大部分采用专用格式,只能供专用平台应用,比如应用较为广泛的Kindle的aZW包(亚马逊专用),牛顿电子书的pkg包(苹果专用),以及超星阅读的pdg包(超星专用)。在这些数字阅读标准中,值得关注的是那些采用了通用包格式的标准,如表1所示。
在数字学习领域,诸多学习技术标准组织针对数字学习内容,也制定了相关的内容标准,这些标准同样分别采用不同的内容包格式,并能够在学习管理系统之间进行互操作(见表1)。
从标准研究组织的权威性与专业性、标准的影响力与代表性、以及标准的开放性等角度综合考量,IPDF组织研发的EPUB标准、ADL组织研发的SCORM标准,以及IMS组织研发的IMS-CC标准,分别可以作为数字阅读标准和数字学习标准的代表。
2.EPUB标准
EPUB(Electronic Publication)标准是International DigitalPublishing ForumfIDPFl国际数字出版论坛组织研制的一种数字出版物(电子书)的分布、交换标准。IDPF组织是一个居于电子书产业领导地位的国际性标准组织。为促使电子书市场的开放,并在阅读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交换,该组织制定了OeBPS(0pen eBook Publication Structure)标准,后演变成EPUB标准,该标准作为电子书内容描述的规范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EPUB的最新版本为3.0,包含一个系列四个规范,每个规范定义了EPUB出版物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规范反别是:①EPUB出版物3.0(Publications3.0),定义了出版物级的语义和对EPUB出版物的总体一致性要求:②EPUB内容文档3.0(ContentDocs3.0),为EPUB出版物内容中的应用定义了XHTML、SVG和CSS的配置文件;③EPUB开放容器格式3.0(.定义了一个文件格式和处理模型,用于将一系列相关资源封装成一个单独文件容器(ZIP容器):④EPUB媒体覆盖3.0,定义了文本和音频同步的格式和处理模型。EPUB标准的包格式是其中的开放容器格式(0CF)所规范的。
3.SCORM标准
SCORM(Sharable Content Obiect Reference Model)是由美国国防部ADL(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拟定的标准,试图规范数字教育内容的制作和开发,实现分布式应用。通过该标准所规定的统一包装格式的数字教育内容包,能够跨平台重复使用。SCORM是当前最为流行的e-Learning标准,被不同的e-Learning平台广泛采用,并以其完备性、开放性广为业界推崇,当前SCORM的最新版本是2004第四版(2004 4th Edition)。
从SCORM 2.0开始,该标准提出了Core SCORM的概念,主要关注学习内容的组织和封装。SCORM2.0体系架构方面的核心思路是设计一个简单、易用的核心模型,并且保证足够的扩展性,让其他的组织和共同体可以在这个核心模型的基础上自由的按需扩展符合不同要求和模式的组件,同时保持互操作性。相比之较早的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SCORM标准版本,SCORM2,0的“插件式应用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
4.IMS系列标准
IMS全球学习联盟(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是一个非赢利性的致力于学习技术系统标准制定和推广的组织,也是在e-Learning标准制定与研究领域的权威组织,与SCORM标准将内容包装、排序与导航、运行时环境等综合为一套标准的做法不同,IMS制定了一个系列范围明确、分工精细、相互配合与参照引用的标准系列。其中著名的标准如:IMS-LRM(IMS Learning Resource Meta-data Specification)为学习资源元数据标准,IMS-SS(IMS Simple Sequencing Speci-fication)为简单排序标准,IMS-LD(IMS Learning Design)为学习设计标准,对数字内容包进行规范的则是IMS-CP(IMS Con,tent Packaging)标准及IMS-CC(IMS CommonCartridge)标准。
目前IMS-CC最新版本为1.2版,该标准是“一个由内容提供者和学习管理系统共同遵循的内容包的描述,同时为完全或保护性开放的分布内容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格式”。IMS-CC也是IMS在数字化内容包格式方面最新的、最有代表性的标准。
(三)内容包的比较
本文对EPUB、SCORM、IMS-CC标准的内容包进行了比较,比较的项目包括包格式、包元素、包内容分类与组织、元数据四个方面,以便尽可能从兼顾与重用的角度对电子课本的包结构进行设计。
1.包结构比较
包结构是指在逻辑层面为了实现设计目标而对物理资源所采用的组合方式与呈现形式,是电子课本内容资源的表征结构。每一个标准由于其研究机构及目标设定的不同,其包结构是不相同的。上述三个标准的包结构分别如下图1、图2和图3所示。
图2、图3所示,(Contenl)Package:内容包;Manifest:内容清单;Meta-data:元数据;Organization:内容组织;Re-sources:资源(引用)文件;(sub)Manifest:子内容清单;Phvsi,cal Files:物理文件;The actual content(实体内容):HTML(网页)、Media(媒体)、Activity descriptions(活动描述)、Collabo,ration(协同)、Assessment(测试)、other files(其他类型文件)。
从上述三种包结构的比较来看,数字阅读领域的EPUB标准包结构采用线性顺序结构、单一层次封装,结构相对较为简单。这种结构便于数字阅读内容的顺序呈现。模拟了一本纸质图书自首页到结尾页的逐页装订顺序。
与EPUB包结构不同是SCORM的包结构与IMS-CC的包结构均采用了嵌套式的树状结构(包中含有“SUB”的子包结构)。这一不同点充分体现了数字阅读与数字学习的区别。后者作为数字化学习内容的包结构,不同于数字阅读所采用的平铺方式,需要为数字化学习内容的复杂结构提供相应的支持。这种包结构更适合于知识点内容的展开、教学讲解内容的逐层深入,更加符合数字化学习的认知模式。
另一方面,从上述的包结构比较也可以发现,SCORM的包结构与IMS-CC的包结构其形式是完全一致。这是由于ADL并不自己制定规范,而是整合既有的规范,SCORM标准是对已有的一些标准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参考模型规范。SCORM标准整合了AICC的CMI规范与内容结构,IEEE的Meta-data Dictionary,IMS的Content Packaging、Simple Se-quencing Specification与Meta-Data XML Binding and BestPractice规范。所以在设计包结构时,整合了IMS-内容包装标准的包装结构(Content Packaging),而IMS-CC标准也沿用了IMS组织内部的内容包装标准,因此SCORM标准和IMS标准的包结构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一种适用于数字化学习的内容包结构。
2.包元素比较
由于内容包设计所针对的应用领域与情景存在差异,所以各个标准在内容包的组成元素上,各有不同。在EPUB标准的内容包结构要素分析如表2:SCORM与IMS-CC的内容包装结构要素如表3:
从内容包元素的表格对比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相比之EPUB内容,SCORM与IMS-CC的内容包装结构要素中包含了(Sub)Manifest子包结构:以此来定义整个数字化学习内容包的嵌套结构。
3.包内容分类与组织比较
包内容分类与组织方式代表了在逻辑层面对于包内资源应用、单元包粒度等的理解,不同的内容分类与组织方式对应不同的内容类型,
EPUB的内容组织以一种简单自然的线性结构方式呈现,具体可将物理资源分为如下类,分类信息的元素包含在OPF文档中,具体列表如下:SCORM包的内容组织与分类如图4:
如图4所示,Organization:内容组织结构;item:内容项;resource:资源(引用);SCO:可共享内容对象;Assert:内容单兀。
由于SCORM是主要面向Web的内容聚合数据模型,关注学习对象的结构和运行时环境,为了能够解决可共享内容对象的分布式可重复使用的问题,所以其内容分类与组织比IMS-CC标准更为抽象,其中,ContentOrganization是一个树状结构的目录组织;item为具体的内容项,SCO则是可以被记录的学习主题,通常至少包含一个学习目标,同时还负责与LMS进行通信活动:而Asset是媒体组件,一个Asset单元=物理文件(physical files)+本内容级别的元数据fmetadatal。
IMS-CC标准则是专门处理LMS学习资源封装的标准,所以相对于SCORM的内容组织与分类,更带有数字化学习的领域特色。IMS的内容组织与分类如图5:
其内容包中learning‘dpplication object就类似于SCORM的organization。由于CC标准是一个资源性标准,其带有资源与平台分离的特性,包中学习内容与学习工具分离、学习管理系统负责提供支持学习过程的工具,而学习资源可以存储在世界各地的资源服务器中,并通过标准化的认证方式,对受限访问的学习资源提供保护。因此,IMS在CC包中只设计了与SCORM的Asset类似但带有更强烈数字化学习领域特性的资源分类容器learning application obiect,而没有在CC包中设计带有活动色彩的类似SCO功能模块,CC标准把这部分工作完全部交由LMS完成。这种设计思想带有了明显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和云计算模式的特色,主要的目标是可以使内容资源与LMS脱离,IMS-CC标准具体的organization内容分类如表5:
4.元数据设计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fdata about datal,在数字化资源标准中,元数据是关于数字化资源或数据的一种结构化的描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EPUB标准、SCORM标准、IMS-CC标准的元数据设计及特点分析如下。
EPUB标准主体部分使用Dublin CorefDCl的15项核心元素,包括::题名;:责任者;:主题词或关键词;:内容描述;:贡献者或其它次要责任者;:日期;:类型;:格式;:标识符;:来源;:语种;:相关信息;:覆盖范围;:权限描述。
EPUB标准元数据的特点是采用DC元数据标准,简单易用。其核心的15项元数据已经能够描述一本电子书的信息,另外允许使用者自行定义标签来进行扩展。如需要扩展,可使用扩展元素。
SCORM标准:SCORM元数据基于IEEE Learning ObiectMetadata(LOM)元数(DC元数据可以映射到LOM元数据中)。其元数据的设计采用分级元数据体系,包括:微单元元数据(Asset Meta-data):可共享内容对象元数据(SCO Meta-data);内容聚合元数据(Content Aggregation Meta-data);内容组织结构元数据(Content Organization Meta-data)。
其特点是分级元数据设置,与内容组织结构相互对应,更便于资源包信息的描述,便于资源包的聚合与分离,便于LMS的读取。
IMS-CC标准:主要基于IEEE Learning Obiect Metadata(LOM)元数据标准:扩展了角色元数据(Roles Metadata):细分描述了Instructor、Student、Mentor等角色信息。
其特点是角色元数据的引入,便于资源在LMS上的迁移和导入,角色的设置上带有鲜明数字化学习的领域特色。
四、电子课本的包设计
(一)标准设计目标
标准设计是目标导向的,特定的设计目标将产生特定的标准特性。数字内容的包结构部分是标准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电子课本的包结构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研制该标准的目标。
电子课本标准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列标准之一,(申报国家标准及ISO IEC/JTCl SC36国际标准)电子课本标准在电子书包的设计框架内关注于规范和引导电子课本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指导实现具有互动特性、关联特性、开放特性与富媒体特性,能够兼容泛在资源、具有教育特性的新一代电子课本。该标准主要解决电子课本内容互操作问题,同时力求在电子课本元数据定义、内部结构表征、媒体表现、活动定义等方面全面引入教学特性。
从标准组织及标准制定目标来考量,EPUB标准、SCORM标准及IMS-CC标准均涉及到了资源的共享与复用,遵循标准的资源包能够在分布式系统上统一使用。所不同的是EPUB标准关注于数字化阅读,SCORM标准及IMS-CC标准针对与LMS,电子课本标准则力求实现从数字化阅读到数字化学习的跨越,体现了针对于电子书包等数字化学习终端的领域特色与专业特色。这也对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下文同样分别从包结构、包元素、包内容分类与组织、元数据4个方面对电子课本内容包进行设计。
(二)电子课本包结构设计
电子课本内容包设计需要能够兼容目前已经大量存在的符合EPUB标准的数字化资源,而且能够具有电子课本专用标准特色。因此,在设计电子课本内容包的时候,考虑使用通用的ZIP文件作为格式容器,以EPUB标准的内容结构作为首层结构,即mimetype文件标识其档案类型、META-INF目录存放容器信息、META-INF中的container.xml标识电子课本的根文件(rootfile)的路径和打开方式:并通过ETB-OPF文件夹的设置引入带有明显数字化学习特征的嵌套式树状包结构:同时在物理文件中,引入富媒体文件,以丰富内容表现层面的展示形式和控制机制。
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电子课本包装结构的兼容性,可以最大范围地引入泛在资源,又力求在兼容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在包装结构内加入了核心的电子课本信息模型,用于规范电子课本内容资源,体现教学特性:在实体资源方面,引入了富媒体资源,体现了丰富的媒体特性。从内容表征结构与表现形式两方面,实现了连接数字化阅读与数字化学习的超越。
具体的电子课本包结构设计如图6。
(三)包元素设计
在电子课本信息模型的设计中,有相应机制来控制书本呈现的顺序和个性化导览的顺序,因此电子课本的结构要素中不需要包括tour和guide元素,故其内容包结构要素,采用类似于SCORM与IMS-CC的内容包装结构要素如下表6。
(四)包内容分类与组织设计
电子课本的内容组织与分类体现在其信息模型的设计中,其设计针对于电子课本在数字化学习领域中的应用,相比之SCORM与IMS-CC,专业性更为明显。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如图7,详细内容请参阅《连接阅读与学习: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设计》一文。
(五)元数据设计
电子课本元数据主要基于IEEE Learning Obiect Meta,data(LOM)元数据标准:以信息模型为基础,引入了分级元数据设计:扩展了电子课本特有元数据,如以(DC元数据)作为封面元数据、用户角色元数据:其设计特点是基于IEEELearning Obiect Metadata(LOM)标准的元数据特性,代表了电子课本标准的学习资源特性:而以DC元数据作为封面元数据的电子课本特有元数据设计,又凸显了其作为电子读物的特征。
电子课本标准的目标用户对象是从电子课本内容制作方(出版社)――内容修订者(服务提供方、教学用户)――教学用户方(教师、学生)――管理方(技术管理、内容管理、环境管理等)的一整条用户链。因此角色元数据设计更为丰富。在general meta-date内容项中引入以DC元数据为基础的coverpage元数据:在content内容项中引入以电子课本信息模型为基础的分级元数据设计(课本级封面元数据与内容对象级元数据):在technical内容项中引人电子课本特有的技术元数据:力求体现数字化课本的设计特性,如图8所示。
(六)电子课本标准内容包装设计总结
基于以上的对比分析研究,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示意图如图9所示。
ETB:电子课本标准内容包;META-INF元信息文件夹:signatures.xml:数字签名文件;encryption.xml:加密规则文件:metadata.xml:补充元数据文件;rights.xml:权限管理文件;manifest.xml(隶属于META-INF的manifest.xml文件):补充内容清单文件;container.xml:容器信息文件;ETBOPS:容器结构文件夹;CSS:样式文件;Image:图片文件夹;Coverpage:封面文件夹;Cover image:封面图片;Etbopf.xml:内容结构文件;metadata:元数据;Manifest(ID);内容清单(分配包内内容项唯一编号);Content obiect:逻辑内容对象;navigation:导航(动态目录);action:内容互操作活动;Content structure:内容组织结构(静态目录);aggregation:内容聚合体(承载一个教学目标的内容单元);unit:微资源体(语义层面最小内容结构):Learning map:学习地图(基于电子课本内容完成轻量级教学设计实现机制);resource:物理资源文件(引用);mimetype:媒体类型说明文件。
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考虑到电子课本不仅需要满足纸质课本的资源性载体需求,还要满足电子课本数字化教学环境、服务、工具等的新需求,因此,物理资源的归类是采用资源类型的方法,引入富媒体的概念,而在电子课本内容分类与组织上,为了满足数字化课本的使用需求,采用了课本语义的分类方法。同时引入了学习活动设计、静态模板、动态模板等来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通过在电子课本信息模型中定义的各种语义单位的组合,为各种形式的教学提供支持。
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力求支持通过电子课本连通学习工具,开展教学活动:请求学习服务,支持包括测试、讨论、小组探究、实验项目等活动的内容。并在用户对象设计上所考虑的是从电子课本内容制作方(出版社)――内容修订者(服务提供方、教学用户)――教学用户方(教师、学生)――管理方(技术管理、内容管理、环境管理等)一整套应用链。因此,电子课本内容包装设计的元数据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设计的基础上,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同样试图实现连接数字化阅读与学习的设计目标,因此,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吸收了EPUB标准、SCORM标准、IMS-CC标准的优点,体现数字化阅读与数字化学习的双重特性。电子课本内容包装与其他标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如图10所示。
ETB:电子标准;resource:资源文件;cp:内容包装;MD:元数据;TOOLS:工具集;manifest:内容清单;ref:标准引用;toc:table of content ePub标准电子书目录;navigation:ETB标准静态模板;information modd:ETB标准信息模型;Learning map:ETB标准学习地图,教学设计实现机制(工具)。
在具体内容包结构的设计上,电子课本内容包装以EPUB内容包为基础结构,附加整合了类SCORM的数字化学习内容包和电子课本特有元素结构,这样的复合结构能够带来如下优点:
第一,可以便捷实现以EPUB内容包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内容资源的整合,整个包装方式带有广泛兼容的特性,并可以广泛使用EPUB内容包的功能扩展方案(如:版权、加密等)。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广泛的兼容特性。
第二,整合了以SCORM内容包为典型的数字化学习内容包,实现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转换和兼容。符合数字化学习内容资源的应用特性。
第三,加入了电子课本的特有元素,在广泛兼容的基础上,实现了特性的超越:体现了电子课本的专业特性。如电子课本封面信息,为用户采选所需课本提供了便捷:电子课本学习地图则是一个轻量级的教学设计工具,为教学提供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学习活动脚本、协同学习工具等功能;实现了个性化电子课本的设计目标。
综上所述,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决定了电子课本数字化阅读与数字化学习的双重特性,在以EPUB为代表的电子书内容包结构和以SCORM、IMS-CC为代表的数字化学习内容包结构基础上实现了兼容与超越。
五、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内容 视频检索 系统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互联网检索技术被人们日常使用的频率大大超出其他网络技术,人们对检索系统的方便性、快捷性和准确性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网络检索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检索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要求,所以,探索一种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系统极具重要性,其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自身的需要,还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概述
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信息检索是预先将文本用关键词标注出来,然后根据用户输入检索词的匹配程度来查找相似文本,这种检索方式对文本信息检索是有效的,但是面对现代互联网媒体信息多样化的现实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媒体信息的多样化表现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多以及多媒体信息的非结构化,这种非结构化主要是指一种流式媒体,其内容变换多样且具有多种含义,所以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检索体系在面对互联网媒体信息多样化的现实时会产生主观性、繁琐性和片面性的缺点,基于此,探索一种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系统是通过对特定对象的特点和语义的抽取,并联系视频的内容及其上下文来进行检索的检索系统,具体涉及到图像处理和理解、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数据库和知识库系统、人机交互等众多学科技术领域。这种检索方式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它利用视频自身特点来进行自动识别检索,不需要人工参与,此外,针对传统信息检索系统由于输入的检索词不准确或不明确而造成检索不到真正所需信息的弊端,这种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系统只将某种相似程度以内的媒体作为检索结果,这不但提高了检索速率,还提升了检索的准确性。
2 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系统设计
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优越于传统的检索系统,这种优越性更体现在实现检索目的的检索系统设计上,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视频检索领域的一种未来发展方向,但要如何设计并实现这种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系统才是研究的重点。
2.1 MPEG-7标准简介
MPEG-7全称为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它是一种新一代多媒体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推行的,具有国际上的统一性和标准性。这种标准化的多媒体内容描述如何实现视频检索,其运行机理是,首先对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的多媒体信息进行标准化的统一描述,然后再将所进行的描述与特定的内容联系起来,使描述与内容统一并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这种标准化描述与特定内容相匹配,从而达到对多样化的视频信息的快速有效搜索。MPEG-7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支持不同种类和不同特点的音频和视觉描述,这样就对任何音频和视觉都具有涵盖性,也正是由于MPEG-7所能描述的信息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并且为标准化描述确定了统一的标准,所以才会使标注出来的检索结果更准确、更客观。如今,人们对于获取越来越多并且形式多样的信息的需求很大,这就是MPEG-7标准的巨大应用前景。
2.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基于元信息的视频检索技术,目前其应用已十分广泛,在百度和谷歌的搜索引擎中就使用了这种基于元信息的系统设计,在视频检索的用户体验上获得较大程度的认可,本设计结合了国内外的研究对视频检索技术进行了改进,以期提高用户在浩瀚的视频资源中检索到所需要的视频内容的高效性和准确性,系统设计实现了镜头级视频检索,这种镜头级视频检索是基于一种主色特征,并且利用结构化查询语言中的过程与函数,最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原型系统,这种原型系统包括服务器端、网络传输和客户端三个主要模块。这种系统设计允许对所有入库视频进行预处理,通过这一过程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标准化标注,形成一个存储目标资源的数据库,这样的预处理不但提高了视频资源检索的准确性,同时也避免了负面媒体资源以及不健康的媒体资源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了互联网视频资源空间,提升了互联网的安全性。
2.3 模块设计
这种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具体包括采集子系统、审核子系统和检索子系统,其中采集子系统负责导入视频流,其采取的运行机理是在直接接驳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不同格式的视频流统一转化为同一格式,它还能实现对视频流的压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缩减视频流的尺寸。子系统是以智能提取视频关键帧的方法为主,以人工标注的方式为辅,结合二者的作用,并以MPEG-7标准来对特定视频进行标准化的语义描述,再将审核通过的视频资源通过一种可自定义的审核流程出去。检索子系统是提取出待检测视频信息的图像特征,它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查询接口,并且允许通过语义标签或视频特征进行联合检索,最终以图像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检索结果,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选择浏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索速度和准确度。
3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能够给用户带来更高效、更准确的信息检索结果,并且可以净化互联网信息资源空间,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实践价值和应用意义,并在今后的研究中对其进行不断改善,使其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用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砚秋,陈川,何明德.基于MVC设计模式构筑JSP/Servlet+EJB的Web应用[J].计算机工程,2011(11).
[2]黄强,李敏,楼新远.一个基于AOP的Bean锁算法[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3(02).
[3]陈颖峰,王玉红.MVC设计模式在WEB应用系统中的实现[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4]吕子泉.基于Web的图像数据挖掘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3.
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符号,具有人文性与生态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蕴含文化与经济两种价值。因此,园林美术设计既可以归类于艺术创作,也可以视为一种泛化的建筑营造工艺,主要表现为通过“园林”这一空间容纳多种美术实体,如植物、古建、雕塑等。立足当前城市化背景,园林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以一隅之地发挥着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等作用,也是城市人口主要的休闲、养生、娱乐场所,而一个园林项目的最终形态,源自于园林美术设计的巧妙构思、搭配、组合,因此,高校在园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不断提升人才园林美术设计素养。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园林美术设计是高校园林专业视阈下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综合了园林学、美术学两大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实施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如“园林素描”“园林速写”“园林色彩”等;具有广泛的教育对象覆盖面,如景观、建筑、环艺等专业的学生。反观我国高校园林美术教育现状,在课程价值定位上普遍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往往采用培养画家的思维方法培养园林专业人才,不仅课程内容中“纯美术”的理论、概念、知识点等所占比例较高,且在教学组织上也呈现出绘画平面和园林空间的割裂状态,这些都与园林类专业所强调的生态思维、空间造型、实际操作等要求相悖。结合现代社会中园林专业人才社会定位分析,高校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中应明确“独立学科”地位,理清传统美术教学与园林美术教学的异同点,积极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此谋求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园林美术(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版)一书由孟庆英著写,作者以高校园林美术教育实施者及研究者的身份,对于园林美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及形式特点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探索。总览全书,具有3个显著特色。
一、体大虑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系统全面
《园林美术》一书开宗明义,将园林美术定义为面向园林人才的“应用美术”,它的主要价值是应用美术原理、技法、审美等展现出园林之美,是园林专业人才具备的基础技能。全书包含三大模块、七小章节,基本涵盖了园林美术设计的全部知识点,且每个知识点讲解深入翔实,非常注重“园林学”与“美术学”的平衡性,可谓“体大而虑周”;整体教学内容组织也较为合理,按照先易后难、从浅到深、由平面到空间的逻辑铺陈,具体由“美术概述”“绘画基础”“素描”“色彩”“表现技法”“配置和造景”“美术字和图案”构成。首先,作者利用多种美术创作形式阐述了园林美术设计内涵,并以“绘画基础知识”展开本质探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1“美术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全书开篇,作者并未直接切入“园林”相关主题,而是通过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分析了“美术之美”。例如在“绘画”部分,简介了中国传统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版画等之间的差异,强调每一种绘画艺术形式都有对应的文化渊源,由此形成的艺术联系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其他艺术领域——如中国传统画追求“虚实相生、师法自然”以及“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种独特的美术理念映射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则以“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意境为追求,而西方油画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由此而形成的美术理念作用于园林载体之上,则反馈为“中规中矩、冷峻庄严”的质感——本书进一步利用绘画基础知识,强调在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书中列举了“形体构造”“形体比例”“景观透视”“空间构图”“明暗变化”等知识点,并为读者配上丰富多样的图片,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其次,作者利用素描、色彩两种美术训练方式阐释了园林美术设计途径。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2“美术基础实践技能”中,作者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重要观念:尽管在新媒体时代表现手段不断增加,但手绘仍然是园林美术设计的主流手段。换言之,素描可视为“纯色手绘”,色彩可视为“多色手绘”,这两种美术训练方法对园林美术设计作用各有侧重。其中,素描训练侧重于明暗、形态,学生在掌握几何体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素描等技能之后,能够提升对园林美术设计的布局掌控力,也可以作为积累素材的途径;而色彩侧重于远近、层次,基于色彩逼真生动的表现力,能够很好地还原园林空间的真实形态,增强园林美术设计作品的人文气息。再次,作者利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阐释园林美术设计效果图的实现机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3“园林专业应用技能”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作者将一个完整的园林美术设计项目分割成三部分,分别为“表现技法”“构成要素”和“细节装饰”。其中,“表现技法”包括传统手绘和电脑绘图两种。手绘的优势在于自由度大,能够很好地将园林设计师的创意构思表达出来,且综合水彩、水分、钢笔、彩铅、马克笔等工具,可以提供多种设计风格,但缺陷是效率较低。以“水彩画”为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经历“轮廓勾线填大色块填小色块填装饰色细节处理”一系列过程,且无法很好地保障比例、明暗、层次等效果。电脑绘图是园林美术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书中为读者推荐了3Dmax、Photoshop、CAD、Painter等常用软件,利用电脑绘图可以便捷建模、场景渲染,最大程度上节约了设计成本,但不足之处是“艺术失真”,电脑绘图作品容易陷入“恐怖谷理论”陷阱,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官体验,且容易削弱园林美术设计的人文意境;本书对“构成要素”的分析相对简洁,指出中西方园林案例中主要构成要素为“植物+造景”,在实现机制上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细节装饰”以美术字、图案为例。
二、形式新颖、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主次分明
为了突破“纯美术”教学内容桎梏,本书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在每个章节中提供多个教学栏目,以此规避纯粹“美术学”和纯粹“园林学”的分割,构建“园林美术”这一独立学科体系。同时,每个章节中以“基础知识”部分为主,课堂训练、本章小结、拓展训练与考核目标4个栏目为辅,以此做到主次分明,帮助读者合理运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通过详读不难发现,各个章节内的栏目之间也保持着高度相关性,非常契合高校教育模式特征,有利于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协同。例如,第一章“美术概述”中,作者在“基础知识”讲述之前,先把本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标注出来,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强调美术及“四大分类”的概念,在能力培养上注重中外美术史作品的鉴赏能力,相对应的,在“课堂训练”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作品图片来判断背景文化、美术种类,在“拓展训练”中要求写出艺术体验,这种“所学知识”与“所考内容”高度一致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学校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平衡。此外,“基础知识”作为本书各章节的主体部分,作者为细致全面地向读者传达,在内容设计上普遍采用“图文衔接”的方法。全书容纳了海量图片,几乎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训练环节都附上图片展示,如第一章中讲解“特种工艺美术”这一概念时,用“玉如意”“传统皮影”“布老虎”等作品说明,可以更好地对“特种”的内涵进行界定,它意味着“特种文化、特种地域、特种工艺”。
三、知行合一、园林美术设计理论实践密切关联
作者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园林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而是培养有园林实践操作能力的从业者。”从全书三大模块的主题来看,彰显出作者“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其中模块1“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可概括为“理论部分”,模块2“美术基础实践技能”可概括为“实践部分”,模块3“园林专业应用技能”可概括为“实操部分”,该书整体架构凸显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值得关注的是,该书通过教学内容的巧妙安排,很好地避免了园林美术设计从理论向实践发展的脱节——其中,模块2“美术基础实践技能”虽然以实践为主,但实践内容却是“园林要素”为依据的美术技能训练,如“风景素描”“风景速写”“风景写生”,这种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方式,将模块2打造成一个理论向实践发展的“过渡阶段”,且在章节内部,美术理论对园林实践的支撑作用也很明显,以第六章“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为例,该章节在“道路绿化配置”案例分析中,视野并未局限在绿化空间、植物、道路等实体部分,而是借助水粉画的表达形式,先将所涉及到的设计要素逐一分离,通过局部空间展现的途径优化,再一步步拼接成园林美术设计“整体效果图”。这种虚实结合、局部与整体工艺的设计思维,不仅将美术表达技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也有利于园林建造过程中进行针对性地参考、借鉴。通读全书,作者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讲解方面深入浅出、系统全面,在教学形式上锐意创新、知行合一,且全书以“基础知识”为主体,既可以作为高校园林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设计人士参考,具有较高的学术及实用价值。
作者:罗琴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含义
何谓设计?有关学者认为:“所谓设计,就是为了实现预定目标,预想今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观念性地操作构成要素,明确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行为。”
何谓教学设计?根据上述含义,本人认为: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将教学要素(如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有序、合理地安排,并形成教学方案的设计活动。它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包含四个要点:①教学设计必须具有确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照搬、照套,因为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②教学设计应体现将教学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地安排,以达到优化组合,不是一般地罗列、流水帐式地安排。③教学设计是一种预先分析、研究和选择,是一个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备课、写教案,其基础应是学习、钻研和分析、研讨。④教学设计不是教学实施,但它是有效教学实施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设计为何不等同于一般教案?本人认为,传统的、一般的教案没有达到教学设计的高度,它主要是体现教师如何教的方案。而教学设计更加完整,更富“创意”,它还应该体现教师对教学的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和设计,应该体现为什么这样教?为什么这样学?它应该做到“三个有”:有设计的理念,有活动的安排(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适当的说明(对重要活动或重要环节应说明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除包括一般教案的内容外,还应体现自身的要求。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一是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教学起点和教学安排等关系密切,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显得十分重要。教学目标应体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应该明确、恰当。
二是内容处理。这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钻研、开发教材能力的重要反映,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正确分析、把握,如地位作用、主要内容、基本观点、思想方法等。对教学内容的恰当选择、处理,如相关知识的铺垫、难点疑点的分解、典型例题的延拓、不当内容的删减等。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安排,如相关知识的集中、某些例题的后移、课时内容的调整等。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尤其是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去确定重点、难点,而不是照搬教学参考书。
三是教法、学法。这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及教师实际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体现对学法指导的相应措施。不能只是设计教师如何教,更要注重考虑学生如何学,如何指导学生学。同时还要体现对教学媒体、手段及教具、学具的使用,发挥先进技术、手段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是教学过程。这是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主体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教师、学生活动的合理安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措施等,应该突出教师如何精讲点拨、释疑解难、归纳提升等方面,突出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学过程宜用表格形式(内容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呈现。
五是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进程的预设及评价,以及对课内练习、归纳小结和课堂小测、课后作业等的设计。这是促进教学进程反馈调控、教学环节连贯落实、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教学设计的总体要求
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必须按照教学设计的相关要求,主要有: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依据,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遵循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具体要求“三个力求”:力求“因学定教,少教多学”。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力求“以人为本,恰当要求”。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尖子生和学困生的关系,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促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学有信心,差异发展,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公平;力求“体现过程,培养能力”。注意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动手动脑,有更多的体验感悟,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信息、探求解题思路、总结方法规律,从而优化思维品质,发展学科能力。
2.正确设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应注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要求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状况,力求目标要求合理、恰当。应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不要人为割裂、硬性分块。应注意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反对“高、大、全”、“贴标签”。例如,对高中数学必修2的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的教师把其“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这就未免“过大”、“过高”了,这是一节课无法实现的“大目标”。二是具体性原则。教学目标应力求明确、具体,这样才能发挥其引导和评价作用。例如,九年级数学的22.2“公式法”的“判别式”,不少教师把其“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就显得不够具体,建议细化为:①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中,掌握的结构与作用;②能用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③能用讨论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三是阶段性原则。同一知识在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目标要求,要注意区别平时(新课)教学、学期复习、总复习等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反对过早瞄准升学考试要求、“一步到位”的做法。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要根据不同知识内容采取侧重点不同的组织设计。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有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是什么”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掌握。为此,要着重处理好三个环节――一是教材的组织与呈现。可通过恰当的呈现方式,提高教材的可阅读度。二是促进知识的理解。要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解活动。三是指导知识的巩固。可通过适当的加工、复述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指“怎么学”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律的应用,如运算和操作等。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重视学生习得有关概念和规律,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其二要重视变式训练,使学生习得的概念、规律转化为相应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