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研究

企业信息化研究

时间:2022-04-12 11:1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伴随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它不仅影响着传统企业的经济运营模式,还使得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现代的管理思想必然带来企业的信息化变革,企业信息化也将成为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

一、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化生产力要素(信息技术、人、组织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管理理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并不断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应在企业全方位及深层次展开,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的自动化;信息传递、协同工作及工作系统应用自动化;生产、流通或服务的信息化及商务活动网络化;信息管理化,包括人、财、物、供、产、销等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实现信息化的目的是对企业的工业化流程进行革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管理决策技术等为管理者提供辅助管理辅助决策服务。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随着MIS的应用,企业能对生产进行合理安排,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由传统单一MIS发展而来的ERP、ERPⅡ,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和集成管理,使企业信息不再局限于内外部的分离,而是在不同部门之间能及时有效传递。企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包括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管理和对人力资本的管理等。

(二)企业网络化与网络战略

信息流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伴随信息技术和硬件基础设施的引入,企业的网络化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及时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内外部信息交换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企业的网络化建设内容包括完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总体信息构架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建成覆盖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外部各有关子公司通讯的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企业的网络战略将逐步实现与各子公司局域网挂接,进行信息集成;和子公司企业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与驻外分销机构进行信息集成;和配套企业针对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换,达到在最大限量减少库存的前提下,保证外购配套件的适时、适量、成套供应。

(三)企业准时制生产运作(JIT)

精益生产强调对外以用户为“上帝”,对内以“人”为中心,在组织结构上以“精简”为手段,在工作方法上采用“Team Work”和“并行设计”,在供货方式上采用JIT方式,在最终目标方面为“零缺陷”。准时制生产运作则是精益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物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包括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所有这些涉及的资源和环节,使供应链的管理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恰恰为其提供了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率和产品产量在竞争中已不再占绝对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作用越来越凸显,它能够跨越企业边界,建立一种跨企业协作,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企业开始集成自身内部的资源,企业的运营模式也从以自我为原动力的“推式”运作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运作。商务的电子化促进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将积极参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最大限度利用外部资源,利用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最大的增殖。

(四)企业敏捷制造计划

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是以“竞争-合作(协同)”的方式,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制造生产新模式。它依赖于各种现代技术和方法,精髓在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敏捷虚拟企业的组织方式和虚拟制造的开发手段是敏捷制造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企业的敏捷制造计划表明,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决定产品成本、产品利润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开发、生产该产品所需的知识的价值,而不是材料、设备和劳动力。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拥有善于应变的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领先能力的综合表现。

三、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变革

(一)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管理大致经历了最初的单凭个人的经验管理、综合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科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注重企业内部文化以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人性化管理三个阶段。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条件下,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1、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体,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企业管理,人作为主体要素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企业革新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人的主动创造性有着极大的推动性。合理发觉利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大量信息,并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提取整合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此外,信息时代下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革新,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也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2、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思想的有效融合。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但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将信息技术基于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单纯的采用信息技术,仅仅只是提高了处理速度,减轻了劳动量,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

3、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变革。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伴随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的广泛应用和深层次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新的经营环境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基础、内容和形式。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种种变革,包括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是企业面对信息化环境的压力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自我调整。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是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变革与创新。

(二)信息技术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1、管理思想:从以物为中心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管理的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将从以批量化为核心的“产业中心主义”模式,逐渐转为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前台重要支撑,企业关注的焦点也由过去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上来。企业将顾客变为合伙人,让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使得产品更具个性化。产品营销也由此演变为“一对一”销售。顾客满意度最大化将成为产品定价的关键因素。同时,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

2、管理内容:从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科学的生产管理是原有产业的重要内容。伴随因特网和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原有产业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迫切需要。知识的最基本要素是信息,知识经济也是以信息的传播和增值为基础的经济,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通过捕获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知识管理方法,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企业从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是企业的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化,迅速改变着传统行业的管理面貌。

3、管理模式:从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跨越了国界与时空的局限。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提品和服务,关注于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融合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趋势。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的优化上。战略联盟也逐渐成为企业间加强竞争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间组建战略联盟,可以发挥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让联盟中所有企业共同承担设计开发新产品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加速新产品融入市场的步伐。通过共同规避风险,共摊成本,实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提高其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4、管理组织:从刚性组织管理向柔性组织管理的转变。传统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由“金字塔型”的直线型结构转向“扁平型”结构。经济信息是速度经济,信息迅速、有效传递将成为企业存在和发展关键,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金字塔”组织中塔尖和塔底间的中层组将逐步弱化;拥有多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受到重视;部门和个人间的界限将被打破,组织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得到增强;企业总部趋于收缩,业务和技术外包范围将不断扩展;企业的机构的人员将适应组织架构扁平化、网络化和团队化的要求。管理组织结构的精简有利于企业提高决策速度和企业应变能力,降低成本。

(三)信息化对企业变革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利润最大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作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与企业革新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需要管理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需要新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信息化成为了推动企业变革的助力,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结论

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消费个性化、生产过程复杂化、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下,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倪明.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8(1).

3、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M].北京出版社,2005.

4、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44-02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所占企业总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使信息化的投资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流于形式,而并未真正达到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目的。有的企业只是单纯地做业务,没有致力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如果这样下去,不但会使信息化投资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而且会使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绩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但传统的信息化评价方法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应对竞争的需求,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企业的总体战略,根据企业特点进行评价体系的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一、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在企业理念和实施效果之间建立联系。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zKaplan)与大卫・P・诺顿(David・P・Norton)在对当时绩效评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文《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第一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所谓平衡计分卡就是着眼于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创造企业未来良好业绩的驱动因素的分析,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综合衡量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1.财务维度

企业的各项活动都与财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平衡计分卡的财务角度是要提高企业的业务价值以及投资收益,尽可能的满足股东。它要求企业要时刻关注三个方面:“收益增长与组合”、“成本降低-改进生产力”、“资产利用-投资收益”。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不同,因而其财务指标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2.顾客维度

是否能很好的满足顾客需求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重视顾客这一维度。在顾客这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高顾客忠诚度、获得新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等。平衡计分卡发明者从产品―服务、顾客关系、企业形象三方面阐述顾客维度的指标。

3.企业内部流程维度

企业针对内部流程维度首先要明确企业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它包括创新、经营、售后服务等内容。要创新就要跟上市场的步伐,不断开发产品,提供新型服务模式。经营过程是实现由产到销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优化流程、减少费用、提高利润。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时间,投资回报等指标进行衡量。售后服务直接关系着顾客维度的效果,评价售后效果的指标有投诉处理时间、售后成功率等等。

4.学习与成长维度

如今,企业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的学习与成长能力,而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又表现为人的学习与成长。企业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实现目标。学习与成长维度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程序。平衡计分卡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必须与企业长远战略密切联系。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

企业信息化评价从评价的主体角度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根据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划分为以战略实施、管理控制和项目管理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宏观评价主要是政府根据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的要求,建立绩效评价的标准指标体系和数据的测度方法,统一测算和颁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信息化绩效的标准值,作为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进行绩效横向比较的依据,以判断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同区域的水平地位和主要差距,更有利于绩效评价制度的科学性。此外,对于信息化供应商、服务商而言,宏观层面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有助于他们认识企业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方向。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已经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价中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

1.基本指标

该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状况,用于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从21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状况进行了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至于情况是好是坏,投入是浪费还是不浪费,基本指标不作评价。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2.效能指标

该指标评价信息化行为的合理性和信息化的成效,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效能指标的重要评价思想是“标杆值”法,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标杆值,是一套“标杆值”体系。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其信息化实效的标杆值也各不相同。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投资适宜度、战略适宜度、资源匹配度、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对外反应灵敏度和创新灵敏度等。效能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以信息化效益为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可以形成信息化水平的客观定量分析结论。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

1.企业信息化平衡计分卡构建

企业在确立信息化目标前,要综合企业资源优势及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和定位,以此进行信息化的准备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投资,但能够带来长远的利益。因此,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以财务和非财务的绩效方法,围绕企业核心战略进行评价。企业可以组成一个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团队,负责确定评价标准、建立评价体系、收集整理数据、考核、以及进行修订指标,进而反馈给信息化实施人员进行改善。

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需从企业战略、客户、信息化流程、发展四个角度,形成企业信息化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

图1反映了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思路。企业要想通过信息化推动战略实施,从而获得利润。利润的提高来自于客户的获得,所以企业要以顾客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又需要对内部流程进行改善,既要进行流程创新,提高流程柔性及可用性,又要注意安全和保密,对信息进行反馈处理,从而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前提是企业成长潜力和发展创新能力,企业需注重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同时进行信息集成、提高人员素质技能来进行高效的管理。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企业设计的信息化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综合,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建立每个维度的目标,所设立的目标要很好地概括企业在此方面应重视的内容,尽量不要有所遗漏。其次,对前面所设立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最后,分别从四个维度各项指标对企业的重要程度确定指标权重,这一过程可以请专家确定。详细过程如下:

(1)确定四个维度的权重,再将每个维度进行细分得目标层1。如表1。

(2)将目标层1继续细分得目标层2,并赋以权重。如果有需要,可继续细分,如表2 信息化战略维度目标层2。

(3)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效果给最低层的目标计分,乘以相应权重。

(4)依次向上级目标计分,最后计算到信息化实施的总得分。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3.

[2] 游战清,李苏剑.企业信息化理论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9-32.

[3] 赵兴春.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 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5.

[5] 汪莹.企业信息化的效应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5-16.

[6] Jianjun Cheng,Sencheng Cheng,and Meiju Yang.Evaluating the e-government based on BSC[J].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rient to E-Society,2007:4-4.

第3篇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046-01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使得传统管理方式和手段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因此,广大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建立起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体系,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和作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EIM)主要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便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ERP、OA、CRM、电子商务等等都已经成为企业在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应用系统。在这其中,ERP正在向高度整合的全程管理信息化迈进。当前,国内企业如何更大程度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怎样摆脱繁复的组织架构,打造最优价值网络成为困扰已久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扩展销售规模、提高生产效能、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信息化条件下,传统的利用企业员工的眼、手或仪器测量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自动化的传感设备可以帮助员工自动获取数据信息,而且准确性高。由于借助了计算机和网络的便捷,可以使信息处理和传递的速度加快,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企业管理者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电脑对企业资金调动、人员配置等作出迅速安排,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充分掌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上的大量信息,以便企业管理者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广大企业管理者都在努力探索和建立自己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和体系,有些企业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然而由于实施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不可能一触而就,有些存在问题的地方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完善。我国企业在加强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企业管理者主观上对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 部分企业管理者保守的认为信息化对企业经营和发展作用不大,传统的方式照样能搞好企业。而有些人则认为只要采用信息技术就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效益,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初期,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加上看到企业信息化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对信息化丧失信心,只是盲目随潮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2.网络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无法得到充分应用 目前,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已经建立起了大量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得到了广泛普及。然而,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利用网络来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活动还停留在低层次上,只进行简单的邮箱收发,不能够充分利用和挖掘网络上的资源来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个别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网站,由于不够重视,网站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内容陈旧,企业网站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信息技术条件落后,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进入新的时期,我国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从而为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而且由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产品的不断出现,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比较先进的技术条件。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大部分不是我们自产和研发的,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且我们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远远不足。

4.企业信息化管理投资不足 虽然我国的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加大了投资力度和规模,但是整体上看,还有好多企业在投资力度上远远不够。尤其是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上的投资相对比较少,甚至没有。

三、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战略的措施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企业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的需要,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1.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领导 适应时展的需要,广大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策略,对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所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骨干力量进行深层次的培养,把对信息人才的培养做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企业可以结合实际,通过信息技术培养、竞赛、交流等多种途径来加强信息化人才的管理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企业管理者或领导者要给予信息化管理战略足够的重视,以身作则,要深入工作实际,掌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机制和物质技术系统 现代企业必须把管理信息化建立在管理创新和机制转变的基础上。企业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信息制度,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建立和完善实行信息化管理所应有的物质技术体系,加快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为企业市场化运营提供全方位信息交换和信息咨询服务的综合数据库。建立全面丰富的物质技术系统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信息化管理,也有助于企业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把管理信息和质量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等方式,切实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43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1 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矿山行业是以自然资源为生产对象的传统行业,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信息化程度很低。与一般企业相比, 矿山企业具有分散性、地域性强和封闭性等固有的行业劣势和弱点。近年来,虽然我国矿山行业发展迅速,但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在矿山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勘察、规划、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改善。在未来建设过程中,我国矿山行业要想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把信息资源作为矿山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加以利用,借助信息化来进行统筹开发利用,大力完善信息化的生产和管理体制,加快矿山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2 我国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缺乏长期规划

我国矿山企业主管部门和领导层尚未对信息化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在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2.2 人才培养力度不足,科研水平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应的人才队伍,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且企业在引进信息化人才方面的重视度不高。然而,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人员紧密地联系矿山企业的实际,不断解决日常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对信息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难度较大。

2.3 矿山企业业务流程复杂,缺乏统一的标准

矿山企业的工作种类较多,业务流程繁琐复杂,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规定。同时,企业所使用的设备和系统也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厂家针对矿山生产状况研发出的信息化产品种类繁多,在日常应用过程中各种系统往往出现相互重叠、互不兼容的问题。

2.4 矿山企业安全生产领域信息化水平偏低,矿难频发

我国矿山企业大多数生产设备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监测系统不够完善,信息化普及面低。在一些重要的安全管理环节还是凭借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经验来进行操作,难以及时检查出重要安全管理环节发生的细微异常,容易错失安全隐患治理最佳时机,又缺少提前制定的有效防范措施,现场处置方案科学化水平不足,容易造成较多的安全事故。

3 加强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提高信息化认识,切实抓好组织领导工作

信息化对于企业转变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应重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宣传和动员,使企业成员明白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协调配合。企业甚至有必要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科室来进行监督管理,切实保障企业信息化进程。

3.2 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信息化队伍的专业水平

企业要注重通过人才引进和加强培训等手段来培养出一支信息化水平高的专业队伍。企业的相关部门要共同进行理论指导和生产实践工作,确保理念先进、技术精专,提高各级领导层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内部专业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生产现场,与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多接触,及时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加以解决。企业还可以与外部的信息公司合作,由他们来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3.3 在矿山企业中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ERP系统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集管理理念、业务流程、人财物资源、计算机软硬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是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矿山企业的运营管理、资产配置、组织结构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广。

ERP系统包含矿山企业各种基础业务数据,可以产生各种矿山企业管理报表,全面反映矿山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可以对生产过程、财务报表、供应链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并且能在统一技术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ERP系统的成功运用可以将企业相关的业务流程重组优化。可以说,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矿山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合理化、标准化,极大地提高矿山企业的业务执行力。

3.4 推广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线监测系统

在线监测系统是由传感器、信号传输网络、主机等设备及管理软件组成的系统,具有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声光报警等功能,能够监测重要的技术参数,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地下矿山采用在线监测系统,能准确监测出地下矿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风速、风压、温度、通风机开停状态、地压、人员位置、重要部位管理等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预警,便于企业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企业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加强安全技术管理,便于及时掌握重要环节的安全管理情况,为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能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第5篇

目录服务能够对身份进行统一管理,依赖主要的支撑技术,信息化的能够提供平台身份存储管理和相应地认证支撑。具体而言,目录服务采用一定的格式,记载电力企业中的大量的资源信息,而且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采用对象方式进行记录,并且对每一个对象的“身份”、“位置”进行设定。基于某种程度而言,信息化的服务目录符合国家标准协议,是一种基于对象的数据库,并且对对象的支持种类较多,并且能够有效地结合各种平台。服务目录中按照树形的数据结构进行分层存储,并且能够建立与企业组织结构相互一致的层次。电力企业中的目录服务能够授权机制和认证,服务目录的管理员需要按照管理策略和规则,便可以完成相应地服务管理,这一服务管理使得特定用户只能访问特定的或者授权的应用系统。基于功能而言,目录服务借助复制,对数据信息进行保存,最终保障数据信息的一致性。服务目录是一种特殊的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形状为树形状,依照树形信息组织模式对浏览、探索、读写进行了优化。服务目录能够用来保存描述性的、属性的东西,并且支持较为复杂的过滤搜索能力。信息化的服务目标一般不支持数据库系统管理的应用,支持相对复杂的业务处理或者是回旋机制。目录的更新仅仅是简单的,并且是没有更新和复杂的。目录的相对优化针对是大量查找或者搜索操作进行的相对快速的反映,具有较大范围的复制功能,进而能够提高目录服务的可靠性及有用性,进而能够缩小相对应的时间。

2电力企业中目录服务技术的应用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资源信息都是企业中最基本、最基础的信息,就其中的基础信息而言,多种存储方式可用来描述。存储信息系统中的资源信息。电力企业中,信息化服务的优点是具有开放性,此外,分布广,还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数据采用目录的方式进行存储,提高了查询速度,能够有效地进行索引。服务目录是一个数据库文库,是电力企业中各种资源的清单。在目录服务中,目录服务的对象不仅是一个信息管理工具,并且还是一个最终面向用户的工具。目录查找功能的优化,适合用户查找静态数据的存储。目录服务为网络中各种信息的实体、程序、文件提供了较为统一的存储。服务目录主要是构建中基础的信息平台上,从数据管理角度而言,以组织结构分类的用户信息是主要的管理对象,因而,预定义主要是用来描述数据特征的对象及属性。服务目录为适合最具广泛性的基础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和描述,需要针对数据工具、数据组织结构对原有的功能、定义进行扩展。目录服务器是一种基础的信息平台数据存储,通过服务目录的控制平台能够提供相应地控制平功能,其中面向业务的电力企业可以依据设计开发人员的意见对目录进行详细的规划,并且对目录进行完善的部署及管理。电力企业中的目录服务规划能够对未来的信息服务资源进行整合,目的在于能够为电力企业信息化提供信息管理依据,同时对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做出相对明确的要求。

3电力企业信息化服务目录技术的统一规划

服务目录的基础是目录,电力企业中信息化目录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服务效果的好坏与否。其中,安全性、稳定性、服务效率是衡量目录服务是否符合需求的三个衡量标准。目录服务的统一着眼于如何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整合,企业如何共享用户的身份信息。按层次分区域的存储就显得极为重要,因而建立资源之间的关联信息的动态变更也更为重要。动态的关联信息具有高效的搜索性能,能够统一身份管理,对主要技术进行支撑,并能够提供跨越平台的身份信息存储和管理,并能够有效地支持相应的功能。电力企业与别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业务往来,因为客户信息资源的存储就显得相当重要。完整的服务目录具有相对完整的客户信息、身份数据,能够为企业提供最完整、最准确的身份库,这可以被看作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其中具有一体化的门户及客户提供的相对认证服务。目录服务的运用,使得客户端能够通过信息资源进行快速的定位及查询,最终实现对信息资源相对透明的访问。电力企业中为有效地对目录资源进行分类,并且能够方便集团范围内信息的共享与访问,可以将各自目录服务器中的资源按照相应地要求进行存储归类。在分类的过程中,需要具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电力企业需要满足统一信息平台用户的登录需求,其次满足其他地区访问本地统一信息平台的应用要求,在此满足平台服务目录资源的同步需求,最后满足单一用户的同步需求。

4电力企业中信息化服务目录系统设计分析

4.1设计的目标、原则及思路

电力企业中的目录服务设计目标是为实现企业目录与业务单位目录实现双向的同步,能够减少运维的工作量,使得服务目录的管理更加规范化,为企业信息化的业务服务提供安全的服务目录。针对,目录服务原则而言,包括:设计统一、调研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及验证统一等。在具体的设计时,从电力企业实际情况入手,结合先进的成功案例进行设计,但不应该忽视对未来的考虑,需要考虑到未来系统的完善与增强。

4.2整体框架

电力企业中信息化服务目录系统的研究应当遵循国家电网公司的目录系统的典型设计需求,其系统的具体构成主要包括:认证系统、身份管理系统、目录系统等。有业务的电力企业基于目录系统的用户集中管理,基于身份管理子系统的应用系统账号管理,以及基于认证子系统的单点登录及相应地访问控制。

4.2.1身份管理系统

电力企业中的身份管理系统为身份数据提供了数据支撑,目录身份与身份管理系统可实现同步交换,因而被称之为“身份库”。通过身份设计和信息目录系统实现同步驱动,并且权威数据库中的管理员信息或企业资源目录管理的非员工用户信息可以同步到身份目录,从而能够实现应用系统账号的创建、变更、删除,并且该信息化管理能够取代账号的管理模式。此外,身份管理系统还能够将相互存在的关键信息存储在相应地数据库中,这样便于日后的审计。

4.2.2认证系统

电力公司的认证系统一般依据系统、网络的具体需求,并采用相对集中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电力企业的认证系统中对企业范围内的用户身份进行统一认证,对相应地访问控制进行统一。用户身份的认证库是认证系统目录,其中这一认证信息目录中支持用户名、密码、数字认证书及网络令牌等多种认证方式。自动填表这一身份的注入机制能够实现各个应用系统间的单点登录的集成。其中,电力企业中的认证系统的两大组件为身份认证管理服务器、系统访问网关等。

4.2.3目录系统

电力企业中目录系统保存了企业内最准确、最完整的用户身份信息,身份目录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具有业务往来的电力企业与电力企业客户的信息复制到企业资源目录中。当前,面向业务的电力系统目录系统采用多种架构,身份目录作为身份资源的集成,可以被看作为中转站,其目录身份中保存的信息资源最全面也最权威。电力企业的目录系统能够分门别类的展现出层次化、分级管理与授权,并且具有全面的用户组织架构、授权等,除此之外,能够利用企业目录资源实现用户借调及相应地非员工用户创建。

4.3信息化服务目录的安全机制

电力企业中,目录服务、身份管理及认证系统是基础设施,其中电力企业的业务门户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因此,针对具体的设计现状而言,需要综合运用相对完善的技术保障。针对网络安全管理而言,电力企业可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目录的系统的安全性,如:在企业内建立内部网,保障内部网与外部网隔离;安全防护中可选用防火墙技术,目的在于提高安全级别;对非法用户的访问进行制止,限制网段和IP。此外,做好备份工作,将重要的信息目录复制到磁带、光盘上,用来保证当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找到原始数据,具体的备份情况应参照业务需求。

4.4级联建构设计

电力企业中应当遵循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目录系的设计要求,具体而言,国网总部对目录、身份、认证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一般的电力企业有业务,因而,服务目录的用户信息应当同步,其中认证系统实现级联。

4.4.1同步身份

电力企业身份目录集中了各个部门及下属单位的用户身份信息,将这些信息建立管理的子系统,被同步到国网总部的身份目录中,便于管理,同时通过同步通道,将信息同步到与电力企业关联的下属部门中。

4.4.2认证级联

电力企业通过相互独立的认证系统构成了服务目录的不同的安全域,用户在指定的安全领域内对信息进行认证,同时还能够通过单点登录实现电力企业与往来业务客户在其应用系统中的自由访问。此外,电力企业通过国网总部的指定去访系统的应用资源,具体而言,为了避免登录的重复性,需要借助服务目的认证服务器实现级联认证,最终实现单点的登录。

5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管理 信息系统 集成应用

引言:企业信息化主要就是指企业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全面的使用开发信息资源,及时掌握好发展时机,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在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同时,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近年来,企业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这不仅使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以及人员流等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和完善,同时也转变了传统形式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期有效发展。

一、当前企业应用信息系统集成中出现的问题

1.1系统建设相对分散,获取信息效率低下

企业在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主要就是通过同步方式进行运行。在引入信息系统之后,企业内部所具有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每个系统业务的具体范围也不统一,使得企业内部信息相对较为杂乱无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系统集成[1]。如果企业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处理,很容易提升系统集成的整体难度。而且,企业在运行管理工作中,几乎没有一种较为有效合理的方法,来对所需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和处理,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将企业陷入到一种杂乱的信息环境中,不利于科学决策的制定。

1.2自成体系,存在明显的孤岛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越来越多的运用CRM、ERP以及PDM等系统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在实际应用中,因为每个系统的管理对象各不相同,各管理系统基本上都是独自运行,缺少一定的联系性,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出现严重的“孤岛问题”,不仅在信息资源方面无法得到同步更新,而且信息资源与企业发展需求方面还存在着不相符现象。同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也无法有效的共享信息资源,各类交叉性业务之间的交流性和沟通性也极为有限。有时各部门为客户提供的信息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别,这样不仅降低了客户对公司的好感度和信任度,而且使企业声誉受到损害,不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2]。

二、信息系统集成的有效应用方法

2.1构建完善的服务总线

企业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要建立服务总线,并且对其尽可能的优化和完善,这样就可以在企业网络具体运行中提供必要的路由服务和中枢,从而将企业基础平台库和后端业务系统M行有效集成。这样不仅可以完全破除屏蔽系统存在的各种限制因素,同时还能够有效处理和疏通企业内部核心系统,推动企业进行更好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此外,企业要想进一步加强系统集成工作和信息化管理,还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类型和业务特点细致梳理业务流程,不断引入一些高端人才和集成技术,并且委托其他公司或者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系统集成应用的科学化、规范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集成系统的作用。

2.2合理选择集成软件

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时,其中风险较小的就是信息系统中的网络建设和硬件设施,而软件的选择却存在极大的风险。因此,企业不仅要注重购买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投入,同时还需要投入大量费用来进行软件维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中,如果过于重视购买价格的控制,而忽视了系统软件的适用性,那么不仅无法满足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的需求,同时还会将企业信息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2]。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中选择合适的软件尤为重要。

2.3引进和培养高端集成人才

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注重软件的选择,同时还要注重集成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挥出人才在系统集成工作中的作用,保证系统集成的顺利有效进行。而且企业还需要结合系统集成需求和自身发展情况,组建信息化推进小组、规划小组以及集成小组等,提升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效率和水平,使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

结论: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各企业为了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并且越来越多的运用信息系统集成,来加强信息资源的整理、共享以及存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信息的管理质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能够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通过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实现自身的长期有效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邵鲲. 基于软件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应用系统集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市场环境;制度建设;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00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03

近些年,我国的信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马云为首的企业家们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企业发展的商务环境也和过去完全不同了。电子商务正在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的前景,传统的企业生产销售模式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企业信息化发展,不融入电子商务的浪潮中,那么它将面临着巨大生存挑战。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电子商务和企业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1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1.1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利用高科技互联网技术,将商务交流与企业的信息需求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为企业的商业经营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壮大有其必然的结果,一方面是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确实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盈利水平和品牌效应。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狭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用互联网进行商品信息交易,广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困难,降低企业成本,创造更多利润。

1.2 企业信息化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现代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帮助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经营范围,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般的企业信息化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利用电脑软件来完成全自动化生产;第二步,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第三步,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来更好地完成电子商务。

1.3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

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刚在浙江义乌闭幕,会议上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成为了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两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电子商务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前提,而企业要想在电子商务领域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就必须实现企业信息化。全球经济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商务更是利用自身的优势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企业信息化也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必须同步进行,并将企业活动、供应商选择、客户关系有效地融为一体。

2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1 市场变化的因素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企业竞争越发激烈,市场需求动力明显不足,要想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为企业谋取利益,就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电子商务能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使企业随时处在市场信息前沿,减少企业盲目生产的概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2.2 企业的经营管理因素

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模式,要具有新的思维和经营理念,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技术的引进给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技术能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企业效率;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能够提升自身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例如: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原材料价格情况,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也可以知道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便于做到知己知彼。

2.3 政策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我国完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将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一切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都应该加强引导,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已经被证明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动力引擎,我国政府也在加大扶持力度,刚刚结束的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的企业,不论国企、合资还是私营企业,基本上都配备了台式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先进的电子设备,互联网使用率也超过了80%,没有互联网和电脑,企业基本无法开展正常的办公业务。进一步看,有超过3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独立域名,而且基本上每一位企业办公人员都会使用Word、Execl等办公软件,专业的财务人员还会熟练地使用财务管理软件。然而,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环境还不够发达、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电子商务离不开完备的电信市场,而我国的电信市场开放度和法制性还有待提高,一些网络资源受到限制、网络收费过高、网络环境不安全等现象还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3.2 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一方面,我国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不高,很多企业仍然对电子商务持观望态度,过度依赖传统的商业模式,绝大多数企业仅仅是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企业信息、网上查询一些相关新闻和政策,而对于产业链集成、网上支付、网上贸易转账等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普及,据统计,企业网站上有在线支付功能的仅占17%,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商品采购的仅占23%,绝大多数的企业网站仅仅用来宣传企业形象、接收邮件等功能,很多企业几年都不会更新自己的网站;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较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很多企业经营者都是靠传统模式盈利并壮大的,他们很大程度上对电子商务有一些抵触情绪,而网络上经常出现的网络诈骗等消息,也让很多企业经营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因此如何保证合法经营者的权利和利益,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3.3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国信息化水平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地区间差异过于明显,总体情形是:沿海好于内地,东部好于西部。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仅仅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信息化企业就占据全国的60%左右,而我国欠发达省份的企业信息化比例只有5%左右,这一数据差距在未来可能还会逐渐拉大,可以看出,经济基础好、市场规模大的地区,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也较快。另外,大国企、大型外资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相当,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为落后,这和企业自身实力、人才水平都有密切的关系。

3.4 认识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产品宣传、人才招聘等较为初级的层面上,对这些还缺乏与时俱进的新认识,还不清楚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能给自身带来什么,企业领导者还是认为应用电脑和打印机就是电子商务的全部,很多网络资源还没有被合理地开发出来,电脑也仅仅是处理文字、财务记账的工具而已。实际上,信息化发展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支撑,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普及任务迫在眉睫。

4 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制定出一部完善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法律法规,让电子商务市场实现公开、法治、公平、诚信;针对电子商务中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的行为,政府必须对其进行严厉打击,并利用先进的电子科技彻底解决网上交易安全问题,甚至可以引入电子警察对交易进行监管;对一些不守信用的经营者给予网上公示,对诚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给予一定的政府奖励。从国家层面上改善企业网络条件,改进网络速度、降低资费标准等,从而降低电子商务的成本。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配送,我国的物流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如何保证物流的安全性和时效性,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4.2 加强制度建设

重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放眼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积极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战略布局,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国家可以对市场进行培育,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资金支持,也可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促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建立一个各类型企业都能良性发展的制度保障,市场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等特性,这些都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来进行指导,促进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地区企业的电子商务协调发展,使企业信息化保持在科学合理的水平上。

4.3 重视人才的培养力度

要想发展好电子商务,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关键。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现象,很多企业员工年龄过于老化,急需既懂得信息化建设,又懂得电子商务管理运营的人才来充实到队伍当中。企业要尊重知识和人才,选拔任用人才要突破旧的体制机制,要想办法将对企业信息化发展有用的人才保留住,并有意识地对年轻人进行培养,可以请专家来公司进行培训,更可以将员工送到先进的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培训。

4.4 发挥专业公司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

企业自身培训人才需要一段时间和成本,想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实现企业信息化,不能不重视专业公司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专业公司和中介组织往往具有完备的培训模式、最新的资讯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也能为企业推荐优秀人才和管理体系,为企业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5 结语

电子商务和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经济的标志,要想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也要积极稳妥地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也要重视电子商务的作用,并积极推进自身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北伟,徐越,单既民,等.网络信息生态链评价研

究――以淘宝网与腾讯拍拍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

践,2013,(9).

[2] 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

[3] 孟祥铭,汤倩慧.中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与对策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4] 孙嘉成.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的策略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4,(3).

[5] 霍宏.制约国内电子商务活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信息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的过程。但近几年国有企业由于信息失真而导致的严重后果现象并不少见,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破产、三鹿集团倒闭等都凸显了继续加强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仍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国有企业逐步走上了信息化建设之路,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的实践活动正式开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完成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国有企业甚至实现了人手一网电脑。就目前来说,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一)观念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没有在观念上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没有意识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也没有领悟到信息化的内涵。①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集团没有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认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中可有可无。②有的企业,舍不得对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短期内见不到较高的效益便匆忙放弃。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大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一般占总资产的10%左右,而我国国企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一般占只总资产的1%左右。③有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投入较高,但却及时更新技术以适应市场的最新发展。殊不知,信息技术工作难度大,知识更新快,只有随时根据业务创新才能达到较高的效益。④有的企业认为实行了会计电算化,购买了ERP系统,就是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对自身业务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⑤更有企业,虽然构建了信息中心,却长期将设备闲置,未能充分发挥信息设备的作用。

(二)国企信息化人才匮乏,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信息化建设最关键的还是要靠人,靠此方面的专业人才,IT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国企中IT人才流失却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①很多国企IT部门建设不完善,一是IT部门人数少,我见过人数过万的国企IT部门却只有寥寥数人,IT部门办公设备与其它部门相比不够先进。②招聘IT部门人员时要求过低,仅看在校时是否学的与此有关的专业,却忽视了考察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造成了该部门人员整体技能不高。③重视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视了信息人才的培养,对IT部门人员很少有专门的培训,他们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化的最新动态,也不能汲取此方面最新的知识。④国企信息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企业对IT人才重视度不够,业务部门对IT部门的存在召之即来,挥之即去,IT部门工作人员感觉不到自己再公司存在的价值,因此国企IT人才跳槽现象一直屡见不鲜。

(三)信息化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信息化起步晚。国企信息化改造大多是从引进国外信息技术软件开始,但在使用时却没能结合我国国情及所在公司具体的情况而加以灵活变通。“克隆榜样”式企业信息化模式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成了一句空话。跟随榜样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非常容易使企业走入“东施效颦”的误区以及“战略合作陷井”。这样一来,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损失,而且打消了不少国企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另外,我国国企中的排头兵如森达、春兰等大型国企内部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意识大大超过一般企业。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子公司之间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国企中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普遍。

二、提升国企信息化的一些对策

(一)提高国企的管理水平。

吴邦国在谈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时着重强调了要提高国企的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创新水平才能提升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信息化能够很好地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要保证企业发生的每一笔开支、业务及时进入系统,以便财务人员跟踪;由不接触客户的财务部门监控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避免权钱交易。高效的信息系统能够将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人财物的变化通过财务绩效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流程再造的概念被提出。流程再造是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机制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海尔集团通过“金子塔式”的组织管理、“矩阵式”的管理、“市场链式”的管理三个步骤,建立了新品开发和生产制造的支持流程,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招纳贤士,注重人员培训。

美国Autodesk公司大中华区总裁Martin Harris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人。”可见,人力资源在国企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转变陈旧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领导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三)建立企业信息港,构造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

如“外贸协同商务平台”,可以发挥资源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机会。该平台通过外贸协同供应链平台(SCM)、外贸运营支撑平台(ERP)、外贸营销平台(CRM、BI等)将商业模式在一个规模企业内整合实现,建设成真正的资源整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外贸供应链的软整合,进而进行组合式的国际市场营销。此法能够整合资源优势,提高信息化效率。

三、结束语

在国企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难免跌跌撞撞,但企业信息化在国有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推动国企的各项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信息附加值,促进国企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提高企业收益,推动社会整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国有企业要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课题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探究

伴随近几年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思维使各个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促使企业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多种变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信息化建设本身特点以及自身作用影响的。因此,要想探究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间的联系,必须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以及管理创新在其中的应用方法深入探究。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1主要内涵

企业信息化即在企业管理机制中,现代技术在不同模式环节的运用,其促使企业信息间的传递速度明显加快,促使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效率明显提高,促使相关有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明显提高[1]。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促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使企业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为企业的运营模式服务,进而促使企业的管理效率明显提升,营造较好的企业管理环境。

1.2具体表现

能够使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明显降低,达到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在原有的记录、输入以及输出的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将剩余的流程工作均由计算机系统自身进行处理,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计算信息以及存储资料等。促使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进行维护,不仅可以促使企业信息化管理更具精准性与明确性,还可以为其快速、及时地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方法,与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紧密联系,能够促使企业之间业务办理的速度明显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使企业的高速运转,为企业提供较好的效益,并为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2]。使管理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对数据的来源等均提出了一定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为提高企业的工作质量提供有利保障。此外,企业内部信息化统筹经营的有效实施,为企业的商务链接提供了发展平台。

2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的作用

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以后,能够借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促使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降低投资成本,与此同时,还可以使操作流程更具规范性的特点,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强。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时,针对企业中产生的管理问题,均需要实施针对性的办法将其科学、有效的解决。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就是企业引进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重要过程,企业能够利用信息中的集成技术,对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给予有效的改造;利用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开发的工艺水平,同时,还可以促使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更进一步;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等给予针对性的提高,促使企业在成本以及信息等多个管理方面的创新;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使企业的采购销售体系等发生改变,有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信息门户,促使企业的供应链在管理方面的创新,进而实现企业的创新管理[3]。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创新的应用措施

3.1所有工作人员的踊跃参与

企业要想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创新,就必须将每一个职能部门充分结合,各级领导与有关工作人员踊跃参与。企业要想达到信息化水平,领导具有重要的作用。领导如果没有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信息化的有关宣传、决策以及组织不能有效的开展。另外,因为企业信息化一种管理变革,要想达到信息化水平,一定要对企业的组织机构给予合理的调整,对企业内部的分工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将中间的管理层次适宜的减免,使原本的每一个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的情况充分改善,对业务流程再次改造。相关内容均应该对企业的管理方式给予适当的分配,所以,必须获得企业领导与有关工作人员的支持与认可,还应该得到职能管理部门的有效支持,这样才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化。

3.2将企业有关的具体问题充分解决

企业要想实施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从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着手,对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将具体效果充分凸显。企业要想实施信息化建设,必须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实施,同时,实事求是、分层次实施,对企业内部的薄弱环节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对企业的投入与企业产出的效益充分重视。现阶段,是市场经济型社会,针对大中型企业来说,企业中战略以及资金等方面的管理是关键环节,也是极易产生问题的环节,所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上述环节着手,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运用,防止产生漏洞、防止有不正确的决策出现等,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产品与服务方面的质量进一步提高[4]。另外,在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产品研发等多个方面,必须进一步探索,通过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以及现代化方法,促使企业管理方面的有效创新,对提高企业的素质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在现代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较滞后,主要表现在管理基础十分薄弱、经营理念十分陈旧、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较滞后等,在管理方面不具备创新性。而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的大中型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促使管理创新已成为本领域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所以,企业必须利用管理创新与信息化,能够促使企业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同时,还可以促使自己的产业升级明显加快,促使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明显提高,对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3.4以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的根本

企业的信息化是一种较强的专业化系统工程,也是一种社会化的巨大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内外、硬件以及软件等相关问题。所以,必须将资质水平高、实战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以及顾问公司的影响力有效发挥,进而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产生的人才以及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充分解决。但其基础必须是企业本身一直处于主置,根据管理创新作为根本,对信息化建设的主动地位深入掌握。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应该防止厂商处在主导位置上以外,还应该避免盲目地跟风与实施,也不可以将自己的成败完全归功在厂商身上[5]。企业必须将分工以及合作项目充分完成,这样才可以促使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好效果。

4结束语

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管理创新借助于信息化技术,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促使管理创新进一步的发展。要想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就必须以管理创新为前提,从而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更好运用。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也就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过程,其能够引进现代化的技术,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法,促使时代性企业变革的实施,还能够促使企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与更好的发展。

作者:赖连春 单位:云南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锦萍,商庆梅.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2):40-42.

[2]康雅淑,池晓娟,郭兰英.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经济视野,2014(23):92-93.

[3]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58.

第10篇

[关键词] 物流 物流信息化 发展研究

物流领域正在进行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在于满足物流业务目标,即要不断地降低货物流通成本,不断地加快货物流通速度,缩短货物流通时间,不断地提高货物流通品质,确保货物流通安全,不断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物流信息已经成为影响物流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之一。实践表明,对物流信息的识别、传输、处理、存储、理解和应用可以有效地满足物流业务目标。

一、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建成了一批涉及全行业发展的信息资源库,构筑了许多公共信息平台,方便了货主找车和车主找货,降低了找货和找车的成本,缓解了供需矛盾。

企业货运信息系统的开发成功,为企业构筑了货运信息平台,借助于车辆调度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降低了物流生产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满足了客户随时查询货物的需要。

物流服务网络、电子商务的开展已经将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与信息化紧密集成在一起。

2.信息化物流服务需求巨大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上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物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季节性矛盾,和物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流向、流量不均衡的矛盾。一方面,物流企业有大量生产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客户的物流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物流服务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3.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

现在大部分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从寻找新的成本降低点或利润增长点出发,服务于客户,运用信息技术构筑竞争优势。比如,某些物流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和数据库系统,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4.基础信息技术运用广泛

对于趋于成熟的信息技术,如EDI、条形码等,大部分物流企业正在应用。对新技术,如RFID、GIS和GPS,一些企业开始尝试使用。在信息系统运用方面,运输管理系统、POS系统和仓储管理系统应用较广,ERP、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应用在大型企业。

二、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 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够完善,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薄弱。物流软件开发不成熟、软件功能僵化、运行不稳定也影响了物流信息化的建设。

1.信息化观念落后

尽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在不断增强。由于多种原因, 大部分企业的降低成本、提高品质的观念陈旧,弄不清楚企业所需的信息化到底是什么。一方面是认识不到信息化的核心,不知道信息化的关键在哪里,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另一方面却是好高骛远,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希望通过信息化迅速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特别是新成立的物流公司,其经营理念很先进,对物流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很高,但是信息系统软件和硬件的市场价格偏高,导致其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搞全面的信息化建设。

2.信息技术运用与管理思想变革脱节

在物流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管理思想变革、物流业务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与管理的优势。而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事实,盲目上马信息化项目,不从企业的管理决策上下工夫,结果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3.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物流企业对RFID、GIS、ERP和GPS的应用比例低。物流企业建立信息系统的主要动力是信息,而强化供应链管理和改进物流品质的工作比较薄弱。

4.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高

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相比还相差甚远,影响了其物流业务目标的有效实现。

5.缺乏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人才

现代物流作业过程环节多而复杂,物流信息量大,物流生产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既熟悉物流信息化运作规律,又懂得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

三、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1.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要分步发展

按照市场需求,将物流信息化建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单点应用:针对个别功能的各种软件工具和单点系统的建设。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套件、企业信息网站之类的通用软件与物流行业专用的条形码阅读系统等工具软件。

第二层次是流程改造与优化:针对物流企业的个别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实施部门级的信息系统建设。该层次的建设内容既包括通用的生产信息系统,也包括物流企业专用的信息系统,如仓储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

第三层次是综合管理,即突出管理的职能,实施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建设。该层次的建设内容既包括通用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也包括物流行业专用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要与物流业务紧密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能降低企业成本、挖掘第三利润源、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改善企业生产管理,这就要求与业务目标紧密结合。如建立基于活动的费用控制制度(又叫ABC分析),建立自动补货系统,建立基于客户需求的有效响应机制(又称ECR),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立足于信息通信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且要着重抓好数据源、数据输入的基础工作环节。

3.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要采用开放标准与开源技术

在硬件平台选择时,我国企业无法回避外企的CPU平台,如IBM的POWER、intel的安腾、至强和AMD的x86平台、SUN的SPARC平台,SUN 推出了openSPARC,采用了开放标准,值得密切关注。在操作系统方面,开源的Linux和OpenSolaris可以选用。在网络平台方面,选用TCP/IP标准,HTML与XHTML呈现了表现形式的开放性。在数据管理方面,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XML语言是首选,开源的 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值得选择。在开发平台的开放性方面,可以选择基于J2EE标准的技术,如Eclipse、NetBeans集成开发环境,在分析工具方面,选择基于UML的分析技术。在访问的开放性方面,可选web service技术。在业务集成领域,优先选择国内软件企业的信息系统。作技术选择的目标是,避免企业的信息系统被国外的IT厂商锁定,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培养开源技术人才。

4.物流企业要把降低成本放在第一位

成本的持续降低是物流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降低成本,就要减少浪费和提高生产品质。JIT是有计划地消除浪费与持续改善生产的哲理,JIT思想可应用于物流生产。JIT思想的核心是准时生产、消除浪费和持续改善。基于JIT的工作制度需要物流企业全体员工,全过程地、全领域地参与降低成本、改善品质的工作。借助于信息系统,JIT生产能缩短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做到快速响应和按需服务。按需生产是物流服务过程的出发点,准时性是现代物流企业组织生产的基本要求。要降低成本,需追求零库存,要做到零库存,必须保证“需要一件,生产一件”,这就要求一定不能出现不合格的物流服务,也就是要追求“服务零缺陷”,能够经济地“需要一件,生产一件”,就要减少服务调整时间,即追求“零调整时间”。将零库存、零缺陷、零调整时间在物流企业进行推广,可以促成零浪费。前文所述,物流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降低流通成本,借助于JIT思想和企业信息系统,可以有效达成物流业务目标。

5.要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培养既懂物流管理,又懂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综合型人才

人力资源是物流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高等院校要与物流企业相结合,培养跨物流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物流企业要开展内部培训,根据需要, 向高校提出“订单培养”的教育需求,与高校共同培养既懂物流管理、又懂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制造业 服务化 信息化

一、引言

迄今,制造业经营模式大致经历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三个阶段,每一次模式变革都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现在,制造业领域又出现了新的模式变革——制造业服务。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企业由物品供应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但它所带来的收益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服务化战略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服务化战略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环保效益。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制造业服务化(Servitization)的概念由Vandermerwe和Rada(1988)首先提出,特指许多制造企业由物品提供者向“物品—服务包”提供者转变,成为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White(1999)认为制造业服务化(servicizing)的定义,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Szalavetz(2003)认为制造业服务化(sertiarization)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来说日益重要,竞争力不仅来源于传统制造活动的效率,也来源于内部服务的有效组织和提供,并且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逐渐提高。二是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物品—服务包”不仅包括维护和修理,还包括购买、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

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及内涵,我国学者也较早开展相关研究。赵一婷,刘继国(2008)较早关注了国外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提出了“投入服务化”的观点,拓展了制造业服务化的领域。李刚、孙林岩、李健(2009)认为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使传统概念的产品向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系统”连续谱演变,以及“新制造业”的涌现, 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指出服务型制造引入顾客成为“合作生产者”,通过多企业主体相互提供生产和服务性生产活动,延伸和扩展传统制造价值链,自发实现资源的整合、业务流程的协作和“产品系统”的创新,实现“合作生产者”的价值增值。胥军(2010)认为制造服务业是向产品产生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服务业的总称,服务的主体或客体之一是制造企业。可以看出,“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两个概念在本质和目标上是一致的。

二、制造业服务化的优势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企业选择制造业服务化能够在诸多方面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首先,制造业实施服务化改造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服务化很大程度上受多样化顾客需求的驱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顾客不再满足于消费物品本身,而是需要更多的与物品相伴随的服务。把提供物重新界定为“物品——服务包”,符合顾客的期望,有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如IBM由计算机硬件设备供应商向软件与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富士施乐由办公设备提供商向文件管理服务提供商的转变等都体现了企业对客户需求的迎合。

Robinson(2002)等以化学品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传统的成本取向的行业中,服务化战略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手段。Oliva和Kalenberg (2003)等指出,服务抽象度高、可见度低、劳动依赖度高、很难被模仿,是竞争优势的持续来源。奎因等(1988)认为,技术服务可以提高企业市场响应能力,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其次,实施服务化改造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Oliva和Kalenberg则指出,企业很多的收益来自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顾客群;服务通常比物品有更高的附加值;服务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收益来源,研发与管理作为一种投入还可以改造产品设计及工艺流程,显著降低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从现实情况来看,服务确实为一些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传统制造业的代表——通用电气公司GE现在“技术+管理+服务”的业务模式所创造的产值占公司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70%,服务业为GE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

第三,企业实施服务化改造能够缓解环保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制造业首当其冲成为应对挑战的第一战场。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White(1999)等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服务化战略在许多情况下都能带来环境收益:服务化可以促进企业采用耐用的原材料和设计,延伸物品的寿命,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可以促使企业改进物品的维护和操作,或者进行更有效的设计,优化物品的利用;可以通过回收活动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制造业服务化可支持国际化经营。服务技术对制造业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国际化经营。通信、航空、物联网等技术创新使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考虑采购、营销与竞争。跨国企业所实现的规模化经营,不是基于行业的规模经济,而是归功于它们的技术、营销、金融及物流等服务的能力。

三、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指出制造业的各类生产活动是一个增值的过程。在基本生产活动中,研发设计处于价值链上游,生产制造处于中游,营销与售后服务处于价值链下游。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制造业价值链上的业务活动对绩效的贡献发生了明显改变。借用台湾宏基集团前董事长施振荣(1992)提出的“微笑曲线”可清晰地描绘这种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的高增值业务明显向价值链两端偏移,而两端的业务主要由非物质化的生产构成。这种变化反映出制造业服务化的两大方向: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所谓投入服务化就是企业的核心投入以实物要素为主向以服务要素为主转变。服务要素主要包括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与设计、可行性研究等。产出服务化是指企业的提供的服务项目占全部产出的比重不断增加,地位日益突出的现象。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使企业的核心业务构成发生了显著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供应链。传统的以制造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如图2所示:

投入服务化对传统供应链的影响体现在采购与生产领域,企业业务重心向研发与采购管理的转变会使企业产生生产外包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需求。一方面核心企业加强了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合作,保证了采购的效率与质量,降低了采购成本;另一方面,研发能力的提升与业务比重的扩大,在控制原材料采购的前提下,企业将甩掉物品加工业务,从而将企业的影响向上游扩散。

产出服务化将影响原来的分销与售后服务模式,情况之一是下游供应链会显著缩短,企业有可能直接面向终端客户提供服务,成为基于产品的“服务直销商”;另一种情况是下游分销商与零售商将逐步被基于产品的服务合作伙伴所替代,即“下游服务商替代”。

实证研究发现,行业优秀企业始终重视价值链上游的服务环节,积极实施投入服务化改造。产出服务化对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企业更具吸引力,它们往往把产出服务化当作实施差异化竞争、提高经营业绩的主要手段。当然,投入服务化与产出服务化并不矛盾,很多企业不同程度同时采用这两种服务化改造,投入服务化重点体现在研发投入比重增加方面,产出服务化多体现为在销售产品的同时,配以增值服务,或者将产品内嵌于服务方案中一体化出售。如耐克公司,在加大产品研发投入的同时,始终不放弃产出服务化战略。

如上分析,在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的共同作用下,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发生图3所示的变化:

四、面向制造业服务化的企业信息化路径选择

传统的制造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采购、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仓储、物流、资金、营销等所有业务环节,建设难度大,成功率不高,投资收益难以保障。一般来说,制造业信息化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内部经营管理系统和外部经营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内部经营管理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生产计划管理、财务管理、车间管理、人事管理等)、研发设计系统(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生产作业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柔性制造系统FMS)。外部经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商管理SMS、物流协作管理LMS)、协同设计与协同制造系统、融资服务系统以及企业门户网站。

实践表明,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研发设计、生产作业、资金管理、进销存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以及这些系统的集成。难点在于研发设计系统和生产作业管理系统及其集成。孟宝刚(2007)年指出制造业信息化的三大难点:基础数据准备、计划管理实施和PDM与ERP系统的集成充分支持了这一论断。在这些重点领域中,企业投入巨大,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与不确定性、产品结构与工艺流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系统难于开发,并且软件很难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信息化有时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噩梦”。因此在信息化实践中,很多企业从ERP、产品设计和供应链管理入手实施信息化改造,而在生产作业管理环节,仍然采用以传统的手工管理为主,计算机管理为辅的方式。

制造业服务化通过调整企业的核心业务环节与供应链结构,将企业的工作重点由生产制造向上游研发管理与下游渠道管理转移,从而避开了上述信息化难题。在新的经营管理软件体系中,难以实现与运营的生产作业管理及其与产品数据的集成将不再是重点,甚至被取消,而产品研发与设计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物流协作管理、销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财务与融资管理将成为核心模块,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路径选择亦随之发生改变。详述如下:

企业要树立以信息化带动服务化的战略效益观。对于什么是“有效益”的“信息化”和“服务化”以及推行“以信息化带动服务化”战略的实践意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宣传。在战略规划方面,要紧密配合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的战略选择,以提高研发能力与服务市场能力为首要目标,确定重点建设领域。

在投入服务化方面,要重点进行研发与设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重视制造外包管理。

(1)在产品研发阶段的信息化制造服务技术主要包括:协同研发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协同研发服务平台,吸引合作伙伴乃至用户共同开展产品的协同研发)和协作研发工具服务(远程租用那些价格昂贵,不适合购买的工具服务,如在线有限元分析服务等);

(2)产品设计阶段的信息化制造服务技术主要包括:协同设计服务(利用信息技术为合作伙伴提供协同产品设计服务平台)和用户自主设计服务(企业提供设计平台,让用户自行设计所需要产品,增强用户体验,化解需求多样化设计难题);

(3)远程生产监控是投入服务化催生的新生事物。外包并不等于“甩包袱”,生产外包虽然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负担,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对外包企业加工质量与进度的监控与管理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在这一领域已经有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如InfinityQS推出的eSPC工具就能够为用户提供对生产过程跨地域的远程实时监控服务。

在产出服务化方面,要重点进行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协同管理、融资服务管理系统的建设。

(1)项目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服务项目的计划、实施管理。基于产品的服务一般是以项目形式体现的,其实施过程往往涉及时间、资金、物料、人员等多种资源的约束、组织与协调,与单纯的产品销售与使用业务在管理上迥然不同。企业需要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应用项目管理工具对服务实施过程进行管理,以确保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满足客户要求。

(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企业提升营销业绩的利器。应用客户管理系统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更能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商务智能工具,还可以加深对客户消费偏好的理解,挖掘更多的商务规则,发现更多的销售机会。

(3)物流协同管理可以协助企业加强与第三方物流机构的合作,支持基于生产包外的产品配送与原材料采购,以更经济、更高效的方式完成产品供应。服务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很多第三方辅助物料、设备的采购、安装,成功的物流协同管理可以更好的支持服务项目的实施。

(4)融资服务是产出服务化不可或缺的服务。就产品销售而言,支付过程一般是短期的,甚至一次性的,但是服务项目的支付往往是分期的、长期的,期间客户会产生融资需求。企业向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会减轻客户的资金压力,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应用融资服务管理系统可以提高融资服务的管理水平,降低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经济学家[J],2007(3):119-126.

[2]Vandermerwe,S.,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 4) : 314 - 324.

[3]White,A.L.,Stoughton,M.,& Feng,L.Servicizing:The Quiet Transition to 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R].Boston:Tellus Institute,1999.

[4]Szalavetz,A.Tertiar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conomy: experiences in Hungarian companies[D].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Working Papers,2003(134).

[5]赵一婷,刘继国.制造业服务化:概念、趋势及其启示[J]. 当代经济管理, 2008,30(7 ):45-48.

[6]李刚,孙林岩,李健.服务型制造的起源、概念和价值创造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7):68-72.

[7]胥军,杨超.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0(12):81-84.

[8]郑杏果.富士施乐借全球服务优化文件管理流程[J].中国计算机报A38版,2007年1月8日.

[9]Robinson T. , Clarke-Hill C.M., larkson C R..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service: a perspective from the commodity chemicals sector [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2, 3(22):149-166.

[10]Oliva, R., Kallenberg, R..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2003, 14(2):160-172.

[11]Quinn, J. B., Baruch J.J., Paquette P.C.. Exploiting the manufacturing-services interface[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8, 29(4):45-56.

[12]孔婷,孙林岩,梁冬寒. 中国服务型制造企业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01.

[13]Fishbein,B.,McGarry,L.S.,Dillon,P.S.Leasing. A Step towar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M]. NY:INFORM, 2000.

[14]刘继国著.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

[15]孟宝刚.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与难点[J].微型机与应用,2007(9):70-71.

[16]张文涛.以信息化带动服务化的战略趋势解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59-62.

第12篇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小微企业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并且在其各自所属经济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以来,创业已经成为了主流趋势,而创业初期的企业绝大多数以小微企业为主,为了提升小微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信息化建设是小微企业的首要选择,由于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迫使大多数小微企业考虑成本因素望而却步。如果能够建立协同机制,使得小微企业在低成本条件下,实现供应链上的协同,无疑是小微创业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1]。

一、小微创业企业的供应链协同行为

(一)小微创业企业的现状和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深入,市场需求和容量不断增加和扩大;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主创业,使得小微创业企业的数量逐年递增。根据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3月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小微企业的数量达到1169.8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

小微创业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贡献了巨额的财税收入,在活跃市场经济、促进市场竞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目前,小微创业企业面临一系列问题,各种资源缺乏,专业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缺少政府政策的扶持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小微企业应当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寻求出路,另一方面应当借助现金的管理思维和协同创新思维,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平台,挖掘企业潜力[2]。

(二)小微创业企业的供应链协同行为模式

供应链包含制造商、供应商、运输商、仓储商、零售商,甚至包含最终顾客本身等角色。供应链管理是将供应链链条上所有角色有效的组织在一起,进行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和销售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最主要的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系统达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具体包含了五个基本内容: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等。供应链是非静态的,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在活动过程中均会产生产品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同时,这些流动逐级传递会影响每个环节。为了保证这些流可控,对供应链上的环节起到积极作用,应对供应链进行合理的管理,否则供应链失控,就会产生牛鞭效应,影响逐级递增,对每个环节造成冲击。

供应链协同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小企业主的沟通成本、管理成本和经济成本,协同行为实现的主要工具是信息化手段。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采集与传输、多媒体和数据库等技术搭建一个平台,实现各业务之间的信息和数据及时共享,达到最大化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使得供应链上每个环节产生的信息,迅速的传给需要的人,便于对供应链的良性循环及时做出反应,保证企业顺利开展业务[3]。

小微创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符合自身的业务特点,以资源为基础,由免费的、简单的、可获得性强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流程一同搭建而成,这样建设有利于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二、小微创业企业协同行为的实现

(一)协同计划行为

计划,是供应链管理最具策略性和相对宏观的一部分。好的计划通过管控供应链,使其能够高效、低成本地位企业目标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小微创业企业供应链管理计划的特点主要为:临时性、业务导向性和短期性。由于小微创业企业存在业务形式简单、种类单一、业务量稳定程度有限等状况,导致企业主忽视计划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作用,供应链的状态较脆弱。因此,通过计划协同行为,使得供应链中所有角色能够获得统一的目标,战略协同,企业利润最大化。通过信息传递技术将企业上下游集成一起,实现战略集约化。建立一种协同计划行为模型,基于协商的前提,主要有:当经销商接到一个客户的定单,即时通过信息化平台传送给制造商,制造商根据下游订单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同时与其上游的原料供应商联系,提供计划,实现供应链上的最优化库存和成本核算,然后再由制造商制定生产计划等,整个过程包括订单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等一系列计划行为的协同模式。

(二)协同管理行为

协同管理行为主要包含:协同采购管理行为、协同生产管理行为、协同销售管理行为、协同订单处理行为以及协同售后管理行为等。

1.协同采购管理行为

在协同采购管理行为中,企业需要在众多的供应商中做出选择,为企业提供和自身业务有关的货品和服务,与供应商合作并建立一套适应双方关系的定价、配送和财务流程,利用这套流程优化并管控供应链管理水平,企业应与供应商充分沟通并合作,使得供货和提供服务均与各自业务契合,最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当前,由于小微创业企业对供应商管控以及与供应商合作水平较低下,且频繁更换供应商,造成小微创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不利于和供货商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小微创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稳定性较低和明显的价格导向性。分别表现在频繁更换供货商以及更换供货商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小微企业主较少花时间和精力与供货商沟通优化采购流程的事宜如提货、核实订单、货物流转等。和大企业相比常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通过借助协同采购管理行为实现规模效应,要求供应商提供额外服务或优惠。在此过程中具体可包括:协同订货、协同发货、协同运输、协同仓储、协同换退货等行为。

2.协同生产管理行为

在整个供应链上,制造与服务活动内容最多,包括:安排生产、测试、打包、提品或服务、送货准备等。它是企业获取资源后,进行转化并使得资源价值得以改变或提升的过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微企业提供制造与服务更加具体化和个性化,往往针对大中企业无法或不愿涉及的领域,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另外,小微企业也会涉及市场规模较大且生产或服务较成熟的领域,通过降低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成本,缩减利润空间,充当低价竞争者的角色,模仿甚至侵害市场中其他参与者的利益。这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在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不足。因此小微创业企业应该设计出生产协同行为模式,即生产设备协同、生产人员协同、主生产计划协同、生产过程管理协同、测试协同、打包协同、服务协同等行为,通过特定的平台实现成本的集中化战略,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成本。

3.协同物流管理行为

物流管理,这是所有贸易及生产型企业所特有供应链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有仓库网络的建立、货物派送到顾客、确认收货并完成支付等方面的活动。该项活?邮瞧笠低瓿梢滴窳鞒滩⒒竦美?润的主要节点,也是主要接触客户最多的活动,影响着客户对企业的印象,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另外,物流管理一系列活动实施是否到位影响着产品的损耗程度、产品的最终呈现甚至产品的寿命。

小微创业企业由于条件限制,组建自己的配送团队较有难度,因此这部分活动常采用外包的形式。采用这种方式完成配送的系列活动,存在一定风险,如:产品损耗以及相关人员操作规范等。但外包不一定服务不好,近年来国内优秀的物流配送企业发展迅猛,服务质量越来越好,与这些物流企业进行良好合作,有利于提升小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内含价值链的优化。此外,小微企业常见的配送方式之一,是企业主亲自送货,但此方式常存在局限,消耗了企业主宝贵时间,影响对企业的有效管控。小微创业企业配送活动方式较为随意,影响配送活动质量,进而影响供应链各环节实现优化的可能性。小微企业可利用协同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提高企业配送效率,减少产生额外费用,从而保证企业利润。目前市场有的手机APP软件可以在移动端即实现物流管理的功能,如物流管家婆被称为托运站日常管理的智能秘书,还有好运物流,是合同物流管理云的第1品牌等等,均可以帮助小微创业企业实现协同物流管理。

4.协同销售管理行为

在销售管理中主要包括订单、营销、销售、仓促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流程,这些流程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销售管理中涉及到流程间数据的信息共享、信息处理以及输入输出等过程,尤其重要的是在小微创业企业的供应链上上游以及小微企业之间的协同销售管理行为。

小微创业企业由于销售规模较小,需要根据供应商的促销行为来确定自己的营销方案和促销行为,同时小微创业企业还有与市场前沿比较接近的特点,所以可以用较少的促销成本来完成销售任务,但由于是创业初期,因此其销售渠道还比较局限,这就需要小微企业之间形成一个销售的战略联盟,协同销售,协同发展。目前许多公司面向小微创业企业开发了流程简单、简单易操作,成本较低的手机APP软件,例如金蝶公司的智慧记进销存手机APP,百草进销存,适合年轻人的销售、财务管理软件,总管家有限公司制作的总管家云CRM、南京朗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慧外勤移动外勤小数管理系统等等,均可以为小微创业企业提供协同销售管理的信息化低成本运营平台。

(三)协同合作行为

1.供应链融资协同行为

由于小微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制度不够完善,银行在通常情况下很少贷款给小微企业。鉴于此,小微企业应该努力提升信用额度,向银行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司资料,便于银行深入了解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第一,供应链融资协同行为有助于产品的流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低端到高端进行转变。协同行为目前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银行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借助传统客户资源和资金流。另一种是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有苏宁易购、阿里巴巴以及中远物流等公司代表,利用物流信息流等优势。小贷公司和银行合作,与上下游企业共建生态圈。

我国银行共推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包括:融通仓业务、保税仓业务以及应收账款融资,小微企业可已以企业上下游关系,应收款、存货和预付账款为质押物为小微企业融资[4]。

2.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是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产生的。其主要宗旨是以客户为中心,其目标是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以及提高客户的机制、满意度、盈利性和忠实度。

协同客户关系管理主要通过研究协同链条上的客户价值,分析客户重要程度,建立客户数据库,对客户进行生命周期的分析,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3.供应商关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