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05:3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大学生想汇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按照我校《乐易系列英语教材》的教学指导(乐一级一期,乐二级一期半,乐三级一期半),本学期完成《乐易英语二级》12-15单元课程,学习完《乐三级》____单元_________单元暑假完成,并进行1-3级总复习。
本学期完成《乐易英语二级》12-15单元课程本学期完成《乐易英语二级》12-15单元课程
知识目标:100个单词要求全部理解,认读其中80个,默写核心单词50个。句型对话(46句)要求全部理解,熟读其中5段,背诵3段。短文能理解,理解12句脱口秀,背诵6句,能唱读每课Chant。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语音语感,锻炼听力,提升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学生看到单词能自行朗读。提高记忆单词的速度,更多地养成用英语表达日常口语的习惯。帮助了解西方文化,树立理想,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四、学生情况
本班12名同学来自不同的班级和年级,以五六年级为主,多半已学习了二至三年的英语,有一定的基础,已掌握500左右单词量,已学习完音标。他们思维活跃,模仿能力较强,课堂比较积极。但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单词记忆能力较弱,所以应加强课堂口语训练,进一步巩固音标,帮助学生进行音形对接,让学生学会通过读音去记忆单词,辅以其他单词记忆方法。本学期继续强化课本知识的听说读写, 扩大学生对西方国家了解的知识领域,充分发展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英语的能力和习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每单元单词,对话,chant 为重点,这是进行口语对话,发展阅读理解,培养语音语调的基础。
2.难点:每单元小短文和课后练习为难点。学生一般不大会去通过认识的单词推导短
文的意思,要多指导。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先思考做题,后指导完成。
五、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做到当堂内容让学生当堂掌握。
2、遵循少儿学习英语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运用各种不同英语教学法来辅助教学,如:情景教学法、直接教学法和TPR全身反应法,并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3、创设英语10分钟,设立一次课间只能用英语交流,记忆单词和句型,创造英语氛围。
4、每节课开课5分钟进行口语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肯定他们的进步,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开口说的习惯。
5、画出课本知识重难点,让学生在家里有针对性的复习。
6、加强课后作业的检测,督促孩子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7、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及时汇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进步和成长,了解孩子课后的复 习情况。
8、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
【关键词】医学生;课程;教学改革
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该意见反映了医学人文教育对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医学人文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医学生踏进医学院校之初就开始培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是大学生入校的主要课程,更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医学院校结合医学特色有效开展“思修”课,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
1.医学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的研究现状
该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融合而成,到目前为止全国统编教材已经进行了六轮次的修订。近些来,有学者从课程理念、内容、教学模式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不仅研究视野在逐步开阔,研究方法多样,而且研究成果丰硕,但很少将其与医科专业特点相结合开展教学研究的。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注重医学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医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精神,近些来医疗纠纷事件数不断攀升,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医务工作者缺乏职业和人文素养,从大学时期培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已成为教学的当务之急,现行的医学院校的课程学习只是公共政治理论课一部分,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没有与医科院校的专业特点相结合,教学内容和形式都缺乏针对性。
2.医学院校“思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方面。
在医学院校,“思修”课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并没有结合医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将该课程与医科人文教育相结合,使其缺乏针对性。例如很多医科院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多年不变,理论课仅是按照大纲开展教学,而实践课只是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爱国教育基地等,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医德医风和职业培养上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2.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思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思想上有所认识,实践上有所行动,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达到人知行统一的效果。但是国内很多医科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少,有些实践课程只占全部学时的十分之一。这样不仅极大减弱了实践课程在课中的重要作用,即使有认识实践课重要性的老师,也因为没有学时而无法开展。
2.3考核方面。
考核形式绝大多数是闭卷。但该课程具有特殊性,不仅要大学生思想上的领悟,更需在实践中应用,从而付诸于以后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在医科院校课理论部分,应该采用开卷考试,并且加重实践课程和平时学习的考核比重,加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3.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背景下“思修”课程的教学体系
3.1整合教学内容。
在医学科学发展的今天,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目标都是以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这一中心来展开。例如在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可以例举著名医学家致力于维护人类健康、献身医学事业的感人事迹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奉献医学事业的价值观。在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部分,加入国家卫生事业现状、发展前景和取得的成就,特别是中医的博大精深和重要性方面,开展对学生的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还可以增强其自信心。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模式。在授课环节运用“启发式、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结合医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入当前热门的案例进行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师生良好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这章节为例,围绕“中国梦”、“医学梦”和“我的梦”等主题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将学生的爱国情、医学情和个人情怀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医药事业结合起来。
3.3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围绕该课程教学大纲,结合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特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以“医患关系”为主题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还有在进行解剖课程教学时,学生们首先参观遗体捐赠者的遗书,并对其遗体进行鞠躬,为他们为医学事业的奉献精神而感动,让同学们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从而到达教育的目的。这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学理念非常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而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4构建考核体系。
考评成绩应该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课的考勤和教学中的讨论、汇报及演讲成绩;期末结课则通过开卷的形式,针对目前社会中道德和医疗中的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实践成绩则是通过开展与医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关爱老人”、社区义诊等实践服务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根据实践报告和活动内容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曹永福.柳叶刀的伦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周金凤.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创新之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3(8).
[3]乔旺忠.对我国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反思[J].中医教育,2012(7).
关键词:三本院校;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实践探索
大学生记者是高校宣传报道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大量的学校、院系、班级各级部门单位的新闻事件、好人好事、竞赛活动的宣传报道重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优秀学生记者队伍无疑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三本院校的学生由于高中基础欠佳等原因,增加了学生记者队伍建设与培养的难度。如何建设好三本院校大学生记者队伍是摆在高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 宿迁学院大学生记者队伍存在问题分析
我院是一所省属三本院校。通过多年对我院大学生记者团的实践分析,我们发现三本院校的大学生记者队伍存在一些阻碍其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文化基础欠佳,业务素质不高
三本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文化基础不扎实,高考成绩不理想,在进入大学阶段之后,其文化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素养等方面都要明显逊色于一本、二本的学生。三本院校的学生记者的新闻写作水平和新闻业务素质也明显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记者,普遍缺少新闻基础知识,甚至连基本的新闻要素都不知道。在新闻报道采访中,对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不深入,对新闻事件的采访视角较局限,不会多角度看问题;甚至在基础的语法知识、标点符号运用、文字排版、Word版面设计等方面都经常出现错误。大学生记者业务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校园宣传工作的困难。
(二) 人员构成复杂,工作时间不确定
大学生记者队伍中,既有文科生,又有理工科学生,也有艺术类学生;既有二、三年级的老生,也有大一新生;既有写作能力强的同学,也有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
大一、大二年级的记者课程多、学习任务重,放在宣传工作中的精力和心思有限;大三年级的记者虽然专业课程减少了,但由于考各种证书及考研、考公、考编等事情都集中在大三,因此能放在记者团的工作时间就很短暂了;而大四的记者面临毕业和就业,都会退出记者团。诸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记者工作时间的不确定,进而影响了记者团的整体工作效果。
(三) 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成效不理想
由于大学生记者团成员较多,一个学期内的重大采访任务可能排不到人均一次,采访机会有限;同时,基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一些必备的新闻采访设备添置不够,在一次新闻采访中有时多人共用一台设备,导致他们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加之大学生记者团隶属于党委宣传部,而学生的评奖评优入党等名额都在其所在院系产生,在对记者们的奖励(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不能有效地调动记者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其工作成效不理想,进而影响全校的整体宣传工作。
二、宿迁学院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地有益探索
针对上述情况,我院立足三本院校实际,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走出了一条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的可喜路子。
(一) 以规章制度建设为工作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记者团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制可偱,是大学生记者团顺利运行并健康发展的工作基础和有力保障。
1.制定《宿迁学院大学生记者团工作章程》、《宿迁学院新闻工作管理考核办法》、《宿迁学院新闻稿件格式规范》,明确大学生记者的工作职责、权利义务、工作流程、写作规范,明确其工作量及奖惩细则,在记者团内部实行量化考核,有效地避免了工作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的情况。
2.坚持例会制度。我院依据校报出版周期,确定每两周召开一次记者团例会, 对上两周的新闻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布置,明确下一期栏目策划的具体分工和任务。定期的例会为大家提供了沟通了解和相互学习的机会。
3.完善激励措施。每学期由学院党委宣传部对全体记者进行考核评比,设立全院“优秀学生记者”、“优秀宣传工作者”及新闻类、散文类、通讯类作品的一、二、三等奖等奖项,鼓励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作品,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学生记者进行表彰;推荐优秀作品参评“全省高校优秀校报新闻”,对获奖同学予以重奖。获奖情况由党委宣传部以公函的形式通报到各院系,在学生的每学期综合测评中加分。同时,建立大学生记者团直属团支部,在优秀校报记者中,评选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为党员发展提供后备人才。这些激励措施充分地调动了记者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 以文化内涵建设为核心任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对大学生记者提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工作要求。文化内涵建设是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和坚强支柱。
1. 加强大学生记者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① 我们从平时的工作入手,结合我院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和安排,及时向记者们传达学院的工作要求,做到上情下达,统一思想认识,围绕全院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开展新闻宣传报道。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引导记者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找寻新闻点,进行专题报道。如:建党90周年前夕,组织采访我院及我市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在与老同志的交流中,同学们接受了直观生动的革命思想教育,加深了对党的历史和发展的了解,加深了对祖国和党的热爱之情。
2. 深化新闻业务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记者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能力。除了学院宣传部和校报编辑部负责同志每学期都开设新闻写作指导课之外,我院每学年都邀请市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的专家、知名记者为记者团开展“新闻基础理论”、“新闻摄影实践”、“新闻写作技巧”、“新闻采访要点”等专题讲座,帮助记者们掌握新闻稿件的写法,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强化新闻工作能力。开展“读书、写作汇报会”,要求记者们养成勤读书,经常写作的习惯,每次例会时请五位记者为大家展示自己的读书、写作心得体会,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 注重综合能力的锻炼
学生记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在采访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社会交际、情感沟通等能力;在新闻策划和选题中,挖掘平凡事件的深刻意义,培养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元思维能力;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探寻问题背后的问题,锻炼良好的创造能力。通过这些工作,为记者们综合能力地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 以人才队伍培养为目标关键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记者团的人才队伍培养是工作成败的关键。
1. 公开招聘,精心选拔
每年9月中旬开展记者团的纳新与选拔工作。通过在校园内张贴海报、悬挂横幅广泛宣传,系部辅导员推荐,老记者引荐等多种途径在全校范围内广纳贤才。经过面试初选、笔试考核等环节,将思想积极上进、态度端正、文笔较好、素质较高的同学选,根据各人的不同特点归入新闻部、编辑部、专题部、摄影部等不同的部门,成为大学生记者团见习记者。
2. 见习试用,严格把关
见习记者有三个月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由其所在部门的部长对其进行考核,注重考察其写作能力、办事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经过认真考察,严格把关,淘汰一部分力不胜任记者工作的同学,将真正踏实办事、乐于奉献、安心新闻工作的同学正式聘用为学院大学生记者,并颁发聘书,在校报上公布名单。
3. 传帮带,培养团队精神
安排老记者与新记者“1+1”结对子。在新记者刚入团的一个学期里,跟随老记者进行采访,老记者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新闻采访技能悉心传授给新记者,帮助新记者在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成熟。大学生记者团是一个集体,更是一个大家庭,新老记者共同努力,培养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团队精神。
(四) 将对外交流学习作为重要途径
每学年,我们都有“走出去”的活动安排。一方面,组织全体记者到市记协、电视台、广播电台、日报社、西楚网等市级新闻单位参观学习,接触、了解各类媒体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派出我校的大学生记者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在上述单位实习,学习其成熟的新闻采编方法、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和纵深报道的新闻思路,锻炼自己的新闻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新闻实战水平。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三本院校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创新,坚持探索,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记者队伍在高校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注释]
① 闵黎.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85.
[参考文献]
[1]李正关,王兴东,罗艳﹒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团管理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戴云﹒强化学生记者队伍建设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2)
[3]王慧,刘凯,杜颖华,郭剑欢﹒高校学生记者队伍建设策略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1,(14)
[4]陈晓艳,汤可娟﹒和谐校园背景下大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与培养[J]﹒考试周刊,2011,(16)
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模式是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服务型”模式是纠正“管理型”模式存在弊端的需要“管理型”模式片面强调教育者的管理权力或权威,强调以“问题管理”为重点,以纠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为工作目标,以“强制灌输”为教育方式,以大学生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为工作的导向和评价标准。这一模式严重违背了双向互动的教育规律,违背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宗旨,造成了行政管理、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脱节,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上述诸多弊端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由“管理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型。
(二)“服务型”模式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需要针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个人思想行为的多样化以及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变“说教、训斥和管理”为“倾听、关怀和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才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进而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和排斥心理,使大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最终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教育目标。
(三)“服务型”模式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缴费上学、就业分配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服务”的职能得以凸显。同时,大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维权意识、自主意识、教育消费意识也得到不断增强。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等内容的教育外,还应当增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心理咨询以及其他能力素质拓展等具有“服务”特征的教育内容。“管理型”模式已经难以有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四)“服务型”模式适应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在“管理型”模式下,由于受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新变化的影响,高校出现学生知与行的不和谐、学生干群关系的不和谐、不同学生群体关系的不和谐、学生身体与心理的不和谐以及就业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等问题,这些不和谐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地解决或者任其自由发展,其结果必然滋长大学生对社会、学校和同学的不满情绪,给和谐校园建设造成极大隐患[5]。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各高校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充分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历史、认清现实、消解内在和外在冲突,进而达到“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和塑造人”的教育目的。因此,构建“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服务型”模式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在大学生个性突出、法制观念与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管理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当创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以尊重大学生为服务的根本原则。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思想感情、细腻的内心体验和多元化的生活追求,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发展性和现实性的享有独立人格的人,教育者必须对他们的价值观、人格、权益、言行举止、个性、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等的接纳、关注和爱护。在教育服务过程中,教育者应深入了解和关心大学生的喜怒哀乐,积极回应大学生的利益诉求,虚心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平等、坦诚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2.以大学生主体地位为服务的立足点。强调大学生主体地位,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大学生视为服务过程的主体,让大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自主确立组织方式、活动程序,并付之于行动,通过大学生自身的探究和体验,培养大学生独立的思维、自主的意识和自觉的行为,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3.以大学生需要为服务的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过程中,高校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内在需要组织设计、开展教育服务活动,因势利导,激发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服务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从“有针对性地满足、疏导大学生的生理需要;缓解心理压力、保障校园安全,满足大学生的安全需要;创造交往机会、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满足大学生的归属和爱需要;变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满足大学生的自尊需要;引导大学生成才、成人,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6]从这五个方面满足大学生需要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4.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服务的最终归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人的实践能力、素质、需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高校应当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最终归宿。
(二)完善“以人为本”的服务制度1.领导制度。各高校应当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委员会制度。该委员会定期研究部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重要工作,讨论解决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全方位服务格局。2.保障制度。新时期,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系两级组织领导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服务办公场所、服务设施、服务活动基地和服务经费投入等的资金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服务队伍的教育、培训等的队伍建设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服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大学生接受服务的权利,从而构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障制度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3.监督制度。各高校应当通过设立监督电话、设立监督意见箱、组建监督员队伍、成立服务申诉处理委员会等常态化监督措施,以及听取服务情况汇报、现场服务检查、接受服务对象个别访问、服务部门或人员警示提醒谈话、服务存在问题质询和投诉受理等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监督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4.评价制度。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评价制度存在的不足以及服务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高校必须立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服务目标,从服务者的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过程、服务效果等方面入手制定评价细则,运用服务材料查阅法、服务成果汇报法、服务对象座谈法、问卷调查法、参与服务活动法和抽样调查法等评价方法,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服务真实情况的立体评价制度。
(三)《重要讲话》和《意见》精神明确指出高校的教育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一教育目标的视角分析,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平台:1.教学服务平台教学服务平台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效果的好坏。为了打造一个科学的教学服务平台,高校应抓好四个工作:(1)以“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实际”原则,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高校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主线、以教材为参考、以大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为前提、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为最终目标,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努力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本文认为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民道德、法治思想等为主的知识传授型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生态道德、网络伦理和生命观教育等为主的品格塑造型时代内容;以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人际交往与自我调试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闲暇能力的闲暇教育等为主的能力培养型具体内容[8]。(2)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当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认知水平、法律意识、学习、生活、家庭和个性特征等实际情况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变化为依据进行改革创新,主要包括说理教育法、心理疏导教育法、网络教育法、思政沙龙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和榜样激励教育法等。(3)建设高素质的教学服务队伍。建设“以人为本”的教学服务队伍应当抓好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树立、良好思想道德品格的培育和高超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支能够始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帮助学生”的高素质的服务队伍。(4)建立良好的教学服务实践基地。高校不但应当抓好革命遗址、文化遗址等传统基地建设,而且应当着重抓好新生适应性教育基地、竞争力拓展教育基地、大学生党员教育基地、成才服务基地、创业教育基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企业文化培训基地、社会生活适应训练基地等基地建设。(5)构建高效的教学服务网络。网络具有自由性、平等性、新颖性、隐蔽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利用教学服务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针对大学生热衷网络生活的实际情况,高校应当着力打造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页、电子邮件、微博、QQ群、BBS论坛、飞信等载体为主的教学服务网络,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增强教学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素质拓展教育服务平台。通过成立素质拓展教育领导机构、设立素质拓展教育基金、设置素质拓展教育学分、开设创新课程、建立创新实验基地、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举办科技竞赛和成立覆盖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学风建设、文体素质等多个方面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品牌社团等手段打造教育服务平台,有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3.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中,高校应当科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校、系、班)工作网络、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档案等为主的教育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途径的介绍、心理调适方法的传授、心理异常现象的咨询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挖掘心理潜能和提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4.就业和创业指导教育服务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中,高校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打造就业和创业指导教育服务平台: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和校系两级就业领导小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和“求职心理学”等课程,召开就业形势报告会、成功企业家报告会和就业双向选择会,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网[9],完善SYB创业培训常态化制度。通过这个教育服务平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观、职业道德、职业法律、就业观、创业观和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帮助大学生提高择业和创业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或者创业。
龙年在爆竹声中降临,在欢庆声中已悄悄步入正月十三。昨晚,女儿告诉我,她想出去和同学玩,告诉我她准时9点半回家,不远走。我允诺。
女儿会干什么呢?我不愿多猜想。给孩子一独立的空间,等于给孩子一心灵放飞的翅膀。
我躺在床上看书。不久,电话铃响了,爱人告诉我,女儿帮她表哥和表弟在电力广场卖“许愿灯”,回家可能晚一点。我合上书,心想,电力广场那么寒冷,过不了多久,女儿就会“收兵回营”。寒风料峭,空旷的广场人不会很多,虽说过年,但这几天气温下降,还是冷风刺骨。女儿是我们的掌上明珠,皮肤雪白,也比较娇气。在家开空调,她都嫌“闷”,在书房学习,也是开着“小太阳”电暖器取暖。焉能受了那份“苦”?
我想女儿从摊位回来的种种理由,我想,广场寒冷,她的小手一定冻得如红萝卜,在广场跺着脚,咒骂着这鬼天气。他表哥一定会让她早点回来,摆摊不是玩耍,几分钟的新鲜过去,女儿还会有那份耐心吗?记得去年,我带她和她表姐去西安世园会游览,在创意馆排了3个小时的龙门阵,女儿的耐心丧失殆尽。等我们走到长安塔下时,又看见一长长的豪华队伍,女儿怯阵,“凡排队的地方,我坚决不去。”女儿噘着小嘴巴,摇着手说。那一幕如在昨日,回家看书也好!我也说服自己,盼女儿早点回家。
9:50分,女儿姗姗回家。不过,和她妈妈相伴。我以为她母女去超市了,问采购什么东西?女儿跑到我的房间,兴奋地告诉我,她的“成绩单”。他们兄妹三个,分了三个摊位。看样子,女儿首战告捷。
“周文轩鸭蛋记录,一个也没卖出去。说卖许愿灯简直是‘等钱’”。 周文轩是他表弟,正在上六年级。也是他姨妈家一个宝贝,平时在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想象得出,他摆摊时的“俊样”。大概从今天晚上起,他问父母要东西时,不会撒娇了吧!几小时寒风的考验,让他明白许多。
女儿红扑扑的脸上,挂满笑容,继续给我汇报:“俺哥开始不好意思,认为自己是个大学生,抹下不脸,怕遇见同学,直往电杆后面藏。爸,你猜,他卖了几个?”
我摇摇头,期待女儿的答案。
“三个!”女儿尖声地说,“还是在我的带动下呢!要不准是鸭蛋记录。”
“那你卖了几个?”我笑着问女儿。
“几个?爸,你太小看你女儿了,两位数:23个!”
我疑惑地用眼睛扫描她妈妈,她妈妈点点头,竖起拇指,“谁说女子不如男?我女儿就是有出息,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女儿欣喜未尽,告诉我,她卖许愿灯时,还很虔诚地许了一个最大的愿望,“爸,龙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父女都要点燃心中的梦想,越飞越高!”我望着女儿开心的笑脸,幸福地笑了。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养成教育 现状 途径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各种能力的教育。现在的大学已逐渐成为90后的时代,为使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剖析90后大学生的养成素质现状,探讨高校加强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90后大学生的养成素质现状
90后大学新生思想活跃、求知欲高、进取心强,总体思想道德状况积极健康向上,同时也存在着缺乏自主生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
(一)思想独立,但欠缺心理承受能力
90后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具有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普遍表现出心理脆弱,抗压能力不强。大学的新环境使许多学生茫然,曾经的优势不再突出,自己的表现欲、成就感突遭打击,心理会产生落差,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有同学因在军训汇报表演中没有进入军旅拳方阵而感到不满;在班委选举落选时,很多学生找老师抱怨,认为选举不公平,认为自己的才能没能在短时间内显露。
(二)热爱生活和学习,但欠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大多数90后大学生进入校园后,积极进取,刻苦努力,热爱生活和学习,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考上大学后就放松了,使得高校校园里种种陋习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在生活上,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行事缺乏自制力,缺少健康意识,破坏公物、铺张浪费和上网成瘾等现象日渐突出。在学习上,缺乏文明的学习习惯,自觉性差,缺乏主动精神、刻苦精神和钻研精神,缺课、逃课现象层出不穷,“60分万岁”、“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成了他们的至理名言。
(三)维权意识强,但欠缺责任意识
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过强造成个人责任感缺失,过于强调权利获得而往往忽略义务履行,只重视个人利益的获得,而无视社会责任。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在具体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90后大学生群体过于重视个体体验,习惯凡事以个体为中心,过分强调个体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处处彰显个性,过分追求展示自我,导致他们集体荣誉感下降,不去考虑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的需要,根本上来说是缺乏责任意识,不懂得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四)推崇传统美德,但欠缺社会公德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崇有加,推崇诚信做人、诚信办事,对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对英雄模范人物十分向往,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起到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公德意识有所欠缺,有的大学生不遵守公共秩序,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上车不排队;有的大学生不爱护公物,在课桌上面乱刻乱划,对公共图书“各取所需”,任意撕页或“开窗户”;有的大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不良现象采取事不关己、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态度;还有相当部分的90后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考试作弊现象日益突出。
二、高校加强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社会、家庭和学校对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都负有责任,他们的成长需要一个全面养成的过程,其中,高校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一)辅导员要抓好入学教育
90后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和概括性。辅导员应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大学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事先讲好各种规矩。同时,入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应与时俱迸、推陈出新,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邀请优秀教师讲专业、高年级学生分享经验,甚至于要新生来讲演对大学生活的规划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另外,要及时邀请心理辅导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排新生做一次心理辅导和心理普查,等等。实践证明,全面、良好的入学教育对90后大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
注重言传,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上存在的信仰迷茫、理想模糊、功利心强、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问题,思政课老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教育他们运用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自觉性。
注重身教。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养成教育能“可见、可学、可仿、可行”,教师的行为、形象乃至人格都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校园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
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必须以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基础,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班级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日常操行评定制度、学生学习制度、学生奖惩制度、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等等。“严格管理、宽严结合”,通过制度管理对90后大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这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
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对推进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校园绿化、校园美化、校园净化着手,也要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内外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入手,让90后大学生在先进的校园文化和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培养品德、增长才干。
(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即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提高自我,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不断地完善自己。高校应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贯穿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真伪观、善恶观和美丑观,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让他们善于肯定并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言行,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校院各级要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加强学生干部的工作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让他们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同时,带动身边的同学学会教育和管理自己,以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三、结束语
90后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欠缺不少好的习惯和必备的能力,大学生养成教育不仅包括文明习惯的养成,更注重培养90后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专业技能、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使9O后大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1]孙莉,孙静.从新生入学教育谈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黑河学刊,2011(3).
[2]陈健.浅析大学生养成教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3]简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4]李昌国.关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5]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6]张丽华.重视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世纪桥,2012(1).
[7]程轶宏,汪小飞.大学生养成教育之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2(3).
关键词:大学生;全面发展;风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010―02
收稿日期:2006―09―18
基金项目:广东省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FDGH10).
作者简介:叶育旺(1972―),男,广东梅县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郑永廷(1944―),男,湖北仙桃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现代化社会是一种人为技术、制度制造和积累风险的社会,在贝克的“风险社会”发展观视野中,发展意味着风险及其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社会信息量急剧增长与迅速变化,增加了社会的复杂程度和变化频率,给社会个体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稳定性,增加了人们判断和选择自己的社会行为的未知性、困难性和风险性。
我们可以将风险的一般涵义界定为:人们的决策及其实践活动的结果所遭受的损失或失败的可能、概率、不确定性。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风险
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明确趋向于追求人的完善、发展、高尚,追求受教育者形成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实现教育观念的超越和向教育本质的回归。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统一发展;我们对大学生的教育不仅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行为潜力、发展才能及把握命运所需要的能力。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为五个方面的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学习素质。可以概括地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二层含义:一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文明素养、思维能力、知识水平、个体性、实践能力等所有涉及主体的诸多领域,由旧有的、单一的、封闭的、被动的状态向多元的、开放的、积极的状态的转变;二是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由机械的、单层面的状态向有机的、多层面的转变。
未来是什么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每个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同样会受到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风险通过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机遇、收益、损失等,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他们的素质优化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风险的。可以认为,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风险,是指由于社会因素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其决策及实践活动的结果所遭受的损失或失败的可能、概率、不确定性。它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风险类型
大学生在成才发展中可能面对的风险类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全面发展中的竞争风险
竞争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如学习竞争中的风险、择业竞争中的风险。
1.学习竞争中的风险。学习竞争中的风险如在学习竞争中选定目标错误、自身学习角色定位失误。大学生在学习竞争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当代大学生在选择上大学、并选择“实用型专业”的动机,都充满了“功利”,此时几乎完全忘却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来,似乎“技术”可以一统天下,一切问题通过“技术”就可迎刃而解,而看不到哲学、道德、艺术、历史等的价值,无暇顾及人文关怀。这是“技术万能”和“技术崇拜”的表现。这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科技观念的“工具化”的倾向。
大学生科技观念的“工具化”倾向,是指他们把科学技术“窄化”为工具性的“实用技术”并加以崇拜,忽视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产生“技术万能”观念;进而把科学技术的价值“窄化”为仅仅是谋生、改善生活境遇的“工具”。在行为上表现为“重理轻文”,追逐“实用技术”,忽视自我人文精神修养。这种“工具化”的实质是功利化。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应该是他们的体能心智、道德品质和科技素质和谐而全面的发展,但是,科技决定论思想膨胀、科技意识的过度扩张,会消解大学生关于民族的、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造成社会化不足、人文精神萎缩,只把科技作为社会进步、人的发展的唯一尺度,不知历史,不懂传统,不讲政治理想、道德。
2.择业竞争中的风险。在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就业压力剧增,大学生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岗位难度很大,求职中被骗的现象也时而有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风险问题完全不同于城市下岗失业工人和进城农民工群体。对大学生来讲,重要的并非在于能否找到工作,而在于能否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这是他们所面对的最大的就业风险。因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有保障,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工作环境差,晋升的机会少。
在市场规律、竞争机制相继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后,就意味着优胜劣汰,这必然给职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继而给毕业生的求职造成不同程度的风险。如果以一劳永逸的心态选择职业或面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势必使人安于现状,缺乏进取,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大学生陷入身心障碍和事业的失败。求职时如果对此毫无心理准备,势必在面临风险时或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身心造成重大打击。如果逃避就业风险,大学生只能在有限的、相对平稳的职业中寻找(其实,这时也蕴涵着激烈的竞争),就业成功率也比较低。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反而又影响他们的就业。
(二)全面发展中的选择风险
选择中产生的风险:如价值取向、思想取向、专业取向等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当初面临选择时认为是好的选择,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可能变成坏的选择,从而形成风险。
1.思想取向风险。大学生思想可塑性强,容易受新事物、新环境和新观念影响而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有堕落和被腐化的风险。
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平民教育,大学生以往的优势感逐渐淡化,对政治活动的热情从总体上已趋于平淡态势。与上个世纪中国大学生在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上所表现的主动激进相比较,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倾向的主流。少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实用、功利性倾向,他们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也不想更多地承担应尽的政治、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
社会负面影响与交叉感染加剧,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因素和思想取向呈多元性。一方面,大学校园内的思想政治
教育、道德价值体系过早地与社会负面现实发生碰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多元经济成分、多元经济利益、多元经济分配形式使大学生自我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自我为主体”人生价值观过度膨胀。硬件环境的改善如互联网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源空前广泛,在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取向更呈多元化。不同高校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势必会交叉感染,如果不能适时予以教育和引导,很可能会滋长蔓延,进而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价值取向风险。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断言的那样:“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风险表现在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重索取,轻奉献。
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倾向,使很多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位移,由重社会价值转为重自我价值,盲目夸大自我价值,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他们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有的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由于对现实和理想、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把握上存在困难,许多青年在人生价值的评判和体验上,缺乏对价值认识的科学基础,表现出重感性、轻理性的倾向。他们想张扬自我,高扬主体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创造性、探索性和前卫性,对社会潮流最敏感。但对社会感性上的偏激,又使他们常常脱离社会而走进“自我”价值误区,对一些和主流文化、主导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东西格外垂青。
应该说,从以往的无视自我价值,演进为当今的正视自我价值,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其作用不可低估。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一致的,不必人为地把两者对立起来。但对一些片面追求自我价值以至损人利己、危害社会的现象,要明之以弊,不能姑息迁就。
(三)网络中的诱惑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教育的传授由单向转变为双向,大学生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可以更主动地摄取自己所需的内容。如今,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宿舍都建立了完善的网络,网络以其固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快捷性,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
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大学生正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判断力不强,自制力较弱,信息技术在推进大学生走向全面发展进程的同时,还存在许多仍然不利于甚至阻碍他们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在网络的诱惑下,许多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异化成为信息网络的奴隶,如网虫、网络成瘾综合症患者。
1.信息超载引发的大学生“信息综合症”。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信息极限时,可能导致精神紊乱。由于当代大学生遭遇过量的网络信息冲击,超出了个人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导致不适应的心理状态,出现紧张焦虑、兴奋不安、心理疲惫、学习倦怠、信息吸收不良、对必要的信息无动于衷等所谓的“信息综合症”。
2.信息网络给人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很容易使人沉醉于一种虚假的满足,使得大学生除了处理学习关系之外,现实中的交往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因而减少了现实交往的频率。这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人情淡漠、疏远、不信任;长期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与接触,容易产生紧张、孤寂和冷漠的心理。
3.网络挤占了大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而且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学生沉迷于图像化、平面化、标准化的网络快餐文化,压抑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很多学生沉迷于用计算机玩网络游戏、看网上电影,娱乐所耗费的时间占用了使用网络的大部分,而且所玩的网络游戏和所看的网上电影,内容以打斗、暴力居多,渗透着西方的文化观念、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极为不利。
5.网络的高技术容易使大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或单一崇拜,容易导致科技决定论思想膨胀,人文精神萎缩。
参考文献:
[1]程伟礼.科学发展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成创新[N].文汇报,2005―11―15(5).
[2]李颖,等.论课堂中的风险交往[J].教学与管理,2005(12).
[3]林毓.深化全面发展内涵 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关于新世纪人才增减基本规格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4]李远贵.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
辍学后第三天,班主任老师找到了她,对她说,像你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辍学太可惜了,经过努力,学校联系上一位热心人为你捐了款。一时间,喜悦与感激涌上了心头。她执意要见一下捐助人。她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固执地说,不让见面就不接受捐助。在她的坚持下,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她和他见面了。他有些腼腆地站在她面前,一身得体的绿军装让他显得朝气蓬勃。他20岁,是个刚入伍两年的战士。在探亲休假的时间里,他拿出积攒下来的1000元津贴,捐助辍学的学生。
她本来是有好多话要说的,但看着他的眼睛,只默默地说:“今后挣了钱我会还你的。”他也显得有些紧张,想上来和她握手,犹豫了一下,终究没握,只局促地说:“从今以后你就是我妹妹,有什么困难只管说。”说完,他转身就走了,但他那豪迈的话语还有那国防绿的身影从此成了她一生最温暖的记忆。
第二年,她考上了一所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五天,他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找到了她,他给她带来了6000元钱,足够她一年的学费了。见她不肯接,他说他签士官了,一个月有1000多元呢!这时她才知道,他是天山脚下的通信兵,估计她要考大学了,特意向领导请了假为她送行。他把钱交到她手上,还有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条,并对她说:“钱不够时给我打电话,遇到困难时,别忘了有哥在。”一句话,让她眼里噙满泪水。她会偶尔打电话,汇报她的学习情况,他也打电话到她的宿舍,问她的学习情况,问她钱够不够花,她期待着他能问些学习以外的事,但他终究没有。
大二时,她边打工边学习,也渐渐能养活自己了,就不让他再寄钱了。但开学时,她仍收到6000元的外地汇款。他还在电话里叮嘱她,不要太累。她脱口而出:“哥,我想见你!”相识了3年,一声哥,电话两头的人泪水滂沱。
探亲的间隙,他顺便来看她。她递给他5000元钱说:“这是我勤工俭学挣来的,先还你一部分。”他愕然:“要和我划清界限吗?你让我来就是要还我钱的?”她想说,让他来是想他了。但她说不出口,她是他的捐助人,他们是不平等的。他摸了她的头:“傻丫头!”她想靠着他的肩膀,但还是忍住了。
此后他不再给她寄钱了。她倒变得大胆起来,给他的短信也多了起来,话题也多是情感的归宿、人生的意义,就差一个“爱”字没说出口。他明白她的心思,对她说:“我当初的捐赠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不用还,更不能让你以爱来回报。”
她并没有因此放弃,为了离他近些,毕业后她选择了去新疆支教。她多次想要去边防线上看他,他都婉拒了,并告诉她家里已经给他找好了对象,年底就结婚了。她说:“别骗我,爱是不能逃避的。”随后她再发短信,他不回;打电话,他不接。她很生气,但心中仍然满是他的影子。
她攒了一万元钱,想还清这笔钱,一切就结束了。这时西北地区遭遇多年不见的大雪,电视中经常播出牧民自救和救灾的情况,她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她期待看到那个身影。接下来几天,电视中又报道当地发生雪崩,多人受伤,她牵肠挂肚,寝食难安。
她决定找上门去。怀揣一万元钱,按照模糊记忆中的地址,她坐了一天一夜的汽车,终于找到了他所在的边防团。接待她的领导一个劲儿地夸他好,说他是个大英雄,准备给他报请二等功。她不管这些,只想去见他。领导黯然神伤,说他在医院里。她顾不上旅途劳累,来到了医院。在病房的一角,她看到了面容憔悴的他,只是身上缠满了纱布,她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原来他带领他的班,在冰雪中奋战了3天3夜,救出了500多头牲畜和40户牧民,可惜最后赶上了雪崩,负责断后的他来不及撤出被埋在了雪里。4个小时过后,当战友们把他抢救出来时,他几乎成了冰冻人。在医院的一个多月里,命是保住了,可下半身一直没有知觉。
看到她,他激动而喜悦,但很快变成了冷漠。这个转瞬即逝的变化逃不过她的眼睛,她向他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但他更加冷漠地说:“我有未婚妻。”她给他喂饭,他不吃;给他讲故事,他不听,还暴躁地赶她走。
她拿出一万元钱给他,他不要,说当初的捐款是不求回报的,就是她不用也有别的失学学生会用。她说:“我不还钱了,我把它当成你给我的聘礼。当初你给我的捐助,温暖了我的心,让我找到了爱与被爱的感觉,我要用我一辈子的爱来偿还,这与当初的捐助无关。”
他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说:“其实,第一次捐款后,我就可以完成任务了,但见了你以后,我就暗地里喜欢你,一直想帮你,但我对你的爱说不出口,我怕你误会我要用金钱来索取你的爱,我不能那样。但现在的我更不能,我配不上你,你应该追求你的幸福,你是大学生,我只是一个边防战士,还有可能变成残疾人,我不想连累你,你走吧。”
兼办有兴趣特长班。这当中担任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针对棕坪乡的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假期补课。授课内容以中学阶段的主科为主。支教为期十天,共授课21课时,教授学生一百余人。其间利用休息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当堂授课、家访以及同当地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大略的认识,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
1存在问题:
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也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教育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其次。但家庭的管理会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反,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是观念差异所致。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此外。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首先是学生方面。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支教过程中,另外。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298-02
高校学风主要是指学生从事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培养良好作风和习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是学生学体风貌的综合体现。学风建设是高校根据学风的特点、规律和目标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在校学生治学精神的培养活动。其本质是高校对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治学精神、学习纪律、学籍管理诸方面所施行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管理,是融德育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要充分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迎接挑战的需要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竞争更加激烈。而高校学风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高校适应时代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形成良好学风氛围,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强学风建设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提升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必然要走向“社会的中心”,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已成为高校的生命线,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和认可也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方面。而学风不但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且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是每一所高校提升社会地位和实现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校要谋求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就必须在学风建设上下功夫,营造良好学习风气,以学风带校风,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需要
良好的学风能给大学生产生多方面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意识、文明行为习惯及团结、互助、坦诚、自信、乐观、豁达的优良品质,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学风对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不良思想侵扰,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产生,对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优化育人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总体状况还是比较薄弱,各高校普遍出现了学风滑坡现象。表现在,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固;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缺乏主动钻研问题的热情和能力,避实就虚,急功近利,学不求深,识不求广;部分学生诚信意识和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考试作弊,论文写作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毫无创新可言;少数大学生组织纪律涣散,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 ,热衷于谈情说爱、上网聊天、游戏娱乐,甚至厌学、逃学、酗酒、校外住宿,表现出自由散漫、心思浮躁、虚夸疲沓和作风低俗。
高校不良学风的出现有多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社会、家庭对大学生成才期望值过高,脱离大学生素质现实,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认知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情绪,丧失求知动力。加之受市场经济大潮中滋生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引发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导致精神萎靡、急功近利和学风的衰退。二是学校原因。高校自身改革滞后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社会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工作针对性不强,说服力不够,效果不佳;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仪器设备落后;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考试制度存在缺陷,教风和学风有弱化的倾向。一些教师打“人情分”,学生真实水平和勤奋程度无法公平体现;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素质较低,工作不认真,要求不严格,“经商风”盛行,队伍不稳定,良好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学生原因。部分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眼光,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上大学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及时树立新的追求目标,无法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导向,不少学生把学习作为获取世俗生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读书无用论和读书工具论充斥了他们的思想,缺乏追求真理、勇于拼搏的精神和严谨踏实、勤奋努力的意志。
三、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发挥德育工作优势,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目前影响学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相当比例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目的上的功利色彩较浓,刻苦学习的动力不足。抓好思想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先导。思想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诚信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等,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如专题报告、座谈讨论、个别交流、典型事例宣传等,使学生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远大理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动力。
(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管理
在法治时代,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以制度为基础,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前提和保障。高校要积极向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健全各项相关制度,并加强贯彻落实,严格管理,加强教育,对于违反制度要求的学生要按照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甚至纪律处分,以端正学风,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育人功能。
(三)抓好考风和教风建设
考风是学风建设上的关键一环,只有严肃的考风才能体现考试的公正性和真实反映教学质量,才能建设优良的学风。当前高校考试违纪现象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考风建设,杜绝各种考试舞弊现象的出现,对考试违纪者要严肃处理,以考风促学风。还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体制,杜绝学生要分、教师送分的不正之风,做到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此外,还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增强从教治学的事业心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提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并形成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以教风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开展有特色的院系学风创建活动
高校每个院系都由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要认真总结,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学生进校后,各院系要大力宣传典型的人和事,通过介绍院系发展、新老生座谈会、学习方法交流会、优秀毕业生成才事例汇报会等形式,把本院系的优秀传统和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介绍给学生,用优秀教师爱岗敬业、投入奉献、为人师表的良好作风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弘扬严谨治学精神,浓郁学术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引导他们爱系爱校,巩固专业思想,勤奋学习,努力进取。
(五)做好奖、贷、助、补、减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学生的奖、贷、助、补、减工作,学生干部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把这项工作做好,把品学兼优的学生评出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引导良好学风形成。并通过广播、院报、校园网、宣传板及召开班会、团会、表彰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报道和宣传学生中的突出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学生发愤成才。高校还要做好贫困生工作,积极构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和认定制度,争取更多的国家、社会和企业资助。完善贫困生档案,建立贫困生数据资料库,科学公正地把各种补助、减免和贷款分配到贫困生手中,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和心理负担。对少数学习成绩差和有心理障碍的贫困学生,要从感情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调整心态,改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六)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加强学风建设
学术文化氛围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软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学风建设中要下大力气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要精心策划,组织上档次、高质量的文化科技活动,举办一些专家学术报告和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以营造学术氛围,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设立学生科研项目,提供经费支持,选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推动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调查、科技扶贫、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成才氛围,促进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因需导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也已经成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因素,毕业生深造和就业的出路已经非常宽广。因此,沿用以前的一本教材、一套讲义、一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应当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其提供适用的教学模式,使不同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用得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一、因需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
“因材施教”是孔子践行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位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1]。2010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面对新形势,笔者提出“因需导学”的教学理念。即从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合适和最有效的收益。“因需导学”的理念,在各级各类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贯彻,在大学生中尤其适用。大学生毕业后深造和就业的方式有多种,应该鼓励他们从自己的人生理想、学术兴趣、自身条件、深造和就业去向等各方面的因素出发,因势利导,让他们在课程中寻找到不同的体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收获与需求、自身条件相匹配。在我国,大学教学工作重视的是专业教育,学生从大学第一天起就确定了专业,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拿生物学专业来说,虽然我们期望学生毕业后从事与生物学相关的工作或研究,但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并非如此,而是转到其他专业或行业进行学习和工作。那么对于这些学生来讲,专业教育对于他们有多大的意义?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笔者尝试从“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摸索和探讨在专业课中运用“因需导学”的原则,以期对学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因需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开展“因需导学”教学活动,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3]。作为“细胞生物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笔者为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在“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第一堂课上,教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2个问题。①你对现在所学的生物学专业感兴趣吗?②你大学毕业后的打算是什么?学生们作答后上交问卷,教师对结果进行统计,以最近一届的学生为例,共统计52名学生,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从图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生物学具有一般兴趣的学生为69%,感兴趣的学生为25%,不感兴趣的学生为6%。关于毕业后的打算,从图2可以看出,63%的学生打算继续深造,23%的学生还没想好,14%的学生要直接工作。因此,笔者针对上述调查问卷的情况,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拟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因需导学”教学活动,其教学策略是:①对专业感兴趣和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除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还应引导他们在课外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钻研;②对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后要直接工作和还没考虑好的学生,要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讲课时力求趣味性,知识不能太难,即使他们今后不想从事与生物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也要确保他们能学到有益于今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二)通过推荐教材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选用优秀教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出版社出版了不少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经过笔者教研室多年的教学积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教师向学生推荐中文和英文2种教材,中文教材主要有翟中和教授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第四版)、王金发教授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翟中和教授所著的《细胞生物学》教材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经典教材之一,被众多高校、科研机构指定为细胞生物学考研参考书目;王金发教授是国家教学名师,多年来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并且每年都组织教学会议,使全国高校的相关领域的教师都有机会学习其教学理念和方法。这2本中文教材结合教师课堂上的讲述,能够使得绝大部分学生掌握理解“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知识。对于有浓厚兴趣、将来要出国深造的学生,则辅以英文教材,原版英文教材信息量大、图表案例丰富、知识更新周期短。主要有Alberts等编写的《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GarlandScience,5thEdition,2007)、GeraldKarp等编写的《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Wiley,6thEdition,2010)2本教材。它们是细胞生物学领域非常经典的教材,前者是GRE专项考试的常用参考书,后者每个章节的后面都配有思考题,对于那些感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非常适合。
(三)通过布置课堂讨论课题和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时,发现美国的教育很注重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自己不一定讲很多,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思考、探讨,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自己先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讲出来、讲得好。这就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笔者借鉴美国大学课堂的做法,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分组研究、集中汇报和自由讨论的教学活动。讨论以3~4人为一个小组,每组研究1个和生物学相关的课题,写出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研讨成果,然后所有上课的学生都可以针对汇报的内容提出问题和发表观点。前几年,笔者在教学讨论课上设定了参考题目,题目主要集中在细胞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如“干细胞的技术和应用”“重要的细胞信号通路”等,目的是使学生的讨论相对集中、有重点,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最近几年,笔者没有设定参考题目,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选择题目,如学生的选题“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解读瑜伽的保健作用”,阐述了瑜伽保健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你好,色彩”选题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呈现的色彩和色素分子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无论对于专业课是否感兴趣,学生都能找到讨论的话题。而那些对专业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因为其他学生的选题逐渐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另外,在课后作业布置的环节上,笔者设计了不同形式的作业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思考。一种是传统式的题目,例如“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在基本结构方面的异同”“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这些题目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基本知识。另外一种是开放式的题目,要求学生写出“细胞生物学”课程每一章内容的课后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有几点:①促进学生课下学习和阅读教材;②促使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对前后知识融会贯通;③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对于认真钻研的学生,可以写得很深入,如有的学生用英文写总结,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一些细胞结构和过程的示意图,有的学生则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写课程总结,还有的学生把细胞生物学的内容和生物化学、遗传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写出总结。
(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设置了课外扩展阅读环节。教师将课外阅读材料在教学网络平台上,其内容主要包括下面3类。①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文章。如“MIT实验室人员是怎样做学问的”“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施一公教授博客文章)等系列文章。另外一些书籍的课外阅读由该课的课代表课下组织安排,如“如何掌控你的时间和生活”“创造性的学习方法”等文章。②著名生物学家的研究经历和贡献。如:《Nature》杂志某一期的“OBITUARY”(讣告)是讲生物学家ChristiandeDuve的,他是著名的细胞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发现了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由于对细胞构造的研究贡献,他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4]。这一内容是对课堂上细胞内膜系统一章内容的补充。③专业知识的延伸文献阅读。如近几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HowCellsKnowWhereTheyAre”(细胞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Mysteriesofdevelopment”(发育的奥秘),是对生物发育知识的扩展延伸;发表在《CurrentOpinioninGenetics&Development》上的文章“RolesofG-protein-cou-pledreceptorsignalingincancerbiologyandgenetranscription”(G蛋白耦联受体的信号通路在癌症生物学和基因转录方面的作用)、“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PathwaysMediatedbyERK,JNK,andp38ProteinKinases”(ERK,JNK和p38蛋白激酶介导的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是对课堂上信号传导通路一章内容的深入扩展。以上内容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对细胞生物学不感兴趣、将来可能不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可以只阅读第①类材料———关于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文章;对细胞生物学兴趣一般、但将来可能在本专业就业或做研究的学生,在完成第①类阅读的基础上,可以阅读第②类材料———著名生物学家的研究经历和贡献;对细胞生物学感兴趣、将来愿意在这一领域继续研究和深造的学生,可以在完成第①②类材料的基础上,阅读第③类材料———专业知识的延伸文献阅读。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阅读差异化的参考文献,为将来的发展储备适用的知识和能力。
三、因需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笔者开展了5年的“因需导学”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了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善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近几年的学生评教中,学生对于“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学生网上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满意,分数位于学院理论课的前5名,小班实验课的前3名。由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占很大的比例,而“细胞生物学”课程又是大多数专业的必考课程,所以很多学生对“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视,并产生了浓厚兴趣,部分学生进入到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部分学生已经在本学科国际和国内期刊发表文章;部分学生继续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细胞生物学方向的深造。另外,就业与细胞生物学无关的学生,在谈起这门课程时认为“因需导学”的教学方法为他们的个性学习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使他们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帅志强,辛均庚.因“才”施教与大学教育[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4):79-81.
[2]侯自新.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2(3):4-7.
[3]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87-91.
[4]邹青.刍议美国大学教育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4(8):15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52-02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上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排斥和逆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持久等问题的出现主要由国内外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有失偏颇、文化多元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有偏差、“两课”教学主渠道不畅、形式主义和表面化倾向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减弱;原因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总体上思想进步,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发愤读书的精神。同时,还具有较强的个性意识和民主意识,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这一实际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同。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观上是由于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够,客观上是由于世界发展变化得快,造成不适应。具体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排斥和逆反。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把社会要求的内容通过合适的方式让教育对象接受。而在现实中大学生们对我们教授的内容,往往只是接受其形式上的东西,而对内容和根本上的东西并不接受。形式上,表现为学生只是在书本上接受或表面接受,实质上,是说他们对所接受的有些内容并不信服,只是迫于某种外界的因素,而不得不表示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他们对活动的有些形式表示出拒绝和逆反,这与理论教学呈相反的态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巩固不够持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巩固不够持久,是以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有实际效果为前提的,没有实际效果,就谈不上巩固持久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巩固不够持久,表现为学生们对所接受的内容的信服程度不够持久,对接受内容后的行动巩固不够持久,往往表现出了“三分钟”热度。也就是说,教育者精心组织、设计的各种教育活动,在短时期内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如听一场爱国主义演讲,学生会马上感到祖国的伟大,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自己应当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可一回到宿舍、班级,或时间一长,接受的内容逐渐淡忘了,原有的一点感动和激情很快就消失了。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存在明显的“滑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存在“滑坡”表现在两个方面:就学生全体来说,年级越高,活动越难以组织和开展,学生的表现越“散漫”。大一的学生入学以后,非常容易接受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而且基本上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参加类似的教育活动。就学生个体而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接受了许多教育工作;但是,在组织纪律、理想信念、行为习惯、奉献精神,却越来越不如从前,甚至不如刚上大学的时候。这个问题具有矛盾性,按照教育的逻辑,教育的时间与教育效果应该呈正比例,而事实上,人们对接受教育时间多的人往往不与承认,尤其与低年级对比时,这方面更突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减弱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中发生的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弱化有方面的原因。
(一)国内外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
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应,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国际地位、综合国力的提高,西方国家宣扬“中国”,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无论从范围上还是从手段上都在变本加厉。他们凭借强大的国力、军力和发达的科技力量,通过合法的与非法的、公开的与秘密的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渠道宣扬资本主义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西方的腐朽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突出,不少学生头脑中的各种思想认识经常出现矛盾冲突和激烈碰撞。这种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巨大冲击。
(二)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有失偏颇。
素质作为一个综合概念,不仅包括文化素质,也包括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其他素质,目前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以学历、学位为标准,有了文凭、学位,各方面待遇就会随之而来;否则,就会被淘汰。学校也受到社会上存在的重文凭与学历,以学历和文凭来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影响,忽视思想、意志、情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对人才成才的作用。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只看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忽视外显的道德实践,这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弱化。
(三)文化多元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大大扩展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也随着快餐店、零售业、时装、电影、电视节目、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的引进而涌入我们的生活。产生于不同历史与地域背景下的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在人们拓展眼界、丰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必然会冲击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从而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有偏差。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强调和突显社会需要、社会价值,而忽视和压制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个人价值。在许多人眼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单纯从党、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不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因而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造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冷漠、反感甚至厌恶情绪,并逐渐形成了逆反、抗拒、对立的心理定势。
(五)“两课”教学主渠道不畅。
高校的“两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基本理论、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等教育的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校“两课”教学在改革和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大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两课”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存在的重复现象,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师资队伍建设还显得比较薄弱。
(六)形式主义和表面化倾向突显。
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式主义和表面化现象依然存在。许多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其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为了应付工作汇报、检查评比,为了争取和保持某种荣誉和利益。从表面上看,有些活动大学生们一呼百应,教育效果似乎不错,但实际上往往只能轰轰烈烈地见效于一时,不能在大学生的思想深处扎根。而大学生们也往往只是关注形式上的热闹,对活动的思想内涵却不大注意,因而活动过后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管理运行机制包括预测、决策、实施、评估、激励、反馈、及保障等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灵,都会影响整体顺畅运行。长期以来,众多高校对机制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评估、调控和激励机制。致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机构无法收集准确、完整的信息,自然无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做出一个动态的、客观的评价,不能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做出正确地判断和决策,因而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刚性约束,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随机性、随意性大,措施不落实,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度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张蔚萍,张列军:《思想政治工作十大新课题》[M],法律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