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大学论文

教师大学论文

时间:2022-06-08 22:57:06

教师大学论文

第1篇

“反思”一词由来已久,从中国的儒家思想到西方哲学中都强调通过反思对自我进行反观、修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或行为观念。但最先对教学行为中的“反思”(reflectivethinking)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在1933年,他论述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能够使人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是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反复、持久和周密的思考。考文德希德曾说过:“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美国学者C.L.Posner也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单公式,Experience+Reflection=Growth(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总结了杜威、伯莱克等国外著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我国学者将“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和理性,是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总言之,“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新手教师转变为专家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反思型大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

国内学者将教学反思活动涉及的方面内容做了归纳,包括: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对个人经验的反思、对教学关系的反思、对教学理论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技能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7]Bailey等人归纳出反思型还有以下表现:审视、制定计划并试图解决课堂实践中的困境,意识到他/她带入教学的假设和价值观并对它们进行质疑,注意他/她所工作的学校环境和文化环境,参加课程开发,为学校的改变付出努力,为个人的专业发展负责。根据上述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和表现的总结,“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研究”教学改革项目对54位浙江树人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师(含专职和外聘)进行了有关“反思型大学英语教师”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多年龄层的大学英语教师是否有自觉的教学反思意识和行为、是否成为反思型教师。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紧迫性在受问卷调查的54位大学英语教师中,40周岁以下的有43人,占总人数的79.6%;教龄在10年以下的有35位老师,占总人数的64.8%。这一结果也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和朝气活力,同样也说明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正处在事业上升阶段、面临更大的职业压力和紧迫性、更需要不断地通过反思提高自身水平。在回答“是否感到职业带来的压力感”的问题时,共有34位老师选择“经常感到压力”,占63%;另有35.2%老师会“时而感到有压力”;54位老师中只有1位选择“没有压力感”。同时受调查老师中没有一位老师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87%的大学英语教师共47人觉得“非常有学习的必要”。这两个问题都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师对职业发展紧迫性的充分认识,明白自身的发展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息息相关。

(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自主反思绝大教师意识到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以达到职业发展的需求,而在这些受调查的大学英语教师中30位老师认为“最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式”就是“自我反思”,占总人数的55.6%。关于回答问题“您是否会在课后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缺?”时,没有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选择“很少”项,所有的受调查老师都进行不同频率不同层次的教学反思;而且同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把反思结果运用到之后的教学中去。同时课下94.5%的教师会进行专业相关的学习充实自我,仅职业相关书籍的阅读就有79.6%老师能达到每周5小时。而所有的这些自动反思行为都与教龄、年龄、性别、职称、学位无显著性相关,P值均大于0.05,说明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整体都较具有反思精神,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不同程度的反思型教师。

三、大学英语教师对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的反思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教育关系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大变化,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过程都被赋予了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这时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焦点势必受到教学媒介的影响。(本项目中研究对象主要是广义上的多媒体技术,指的是能传播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包括电影、电视、CD-ROM(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VCD、DVD(digitalversatiledisc)、电脑、网络等。)在大量使用教育技术和设备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思会有些怎样的转变和特征呢?大学英语教师是否已经适应并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呢?教改项目继续通过研究上述54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内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来了解他们的教学反思。使用多媒体、电脑、网络等现代技术和设备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后,85.2%的受访老师认为备课时间有所增加;同时72.2%的教师会关注学生的课件使用的反馈情况。最终54位教师中的52位认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课堂和课下网络平台的结合模式比传统英语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学习效果;88.9%的老师认为课堂内外的教育技术学习运用也促进了自身职业发展。85.2%的教师会根据不同班级的课堂反馈情况调整上课内容、课件制作、技术运用等;90.7%的教师会为了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查找整理教学资源;经常从网络获取资料的老师占总数的77.8%;其中资料以音频、视频为主,占各类网络资源的74%。同时通过SPSS相关性数据研究得出结果,年龄与教师教学资料的选择途径和形式、年龄与教学资料重组程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分别为0.013和0.007。反映出年龄越轻的教师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查找、多媒体使用、网络平台搭建等手段反思充实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更积极地不断修正教学资料。

四、结语

第2篇

1.1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

认知态度体现了教师对于体育锻炼的认可程度,从调查表可知,高校教师作为高知识人群,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及作用有了较好的认识。认为体育锻炼“非常必要”的有87.2%,而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和“没必要”的分别仅占11.7%和1.1%,由此可见,这对于体育活动的开展而言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随着社会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多数教师有着追求健康的意愿,有进行锻炼的要求。

1.2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占总百分比的92.6%,由此印证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老话。“愉悦心情”占了71.3%,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领导者,面对着繁重的工作的压力以及生活中的压力,他们也深知适量的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释放压力,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其次,“健美减肥”这一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45.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温饱,他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类建设,运动已成为时尚的象征,所以很多教师(35.1%)把体育锻炼作为“兴趣爱好”。也有32.1%的教师是为了“陪家人锻炼”,促进家庭和谐。颈、腰椎疾病是大多数教师都患有的职业病,有部分教师参与体育锻炼就是为了“防病祛病”,占了总百分比的29.8%。以“社会交往”和“打发时间”为锻炼目的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少,分别为10.6%和4.3%。

1.3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

在四川农业大学教师体育锻炼的运动频度上,调查显示,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教师有40.4%,28.7%的教师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22.3%的教师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8.5%的教师“不参加”体育锻炼,其中每周只参加一次锻炼的比例高达40.4%,甚至还有8.5%的人根本就不锻炼。结果表明,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不够,总体来看还不够理想。所以,四川农业大学教师的锻炼频度还有待加强。

1.4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持续性

由问卷调查表可知可见,一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6.8%,一方面说明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长,另一方面说明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参加有氧锻炼的意识还有待提高。32.9%的教师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60min”,共有14.9%的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60-90min”以上,仅有5.3%的人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90min以上”,此结果表明,应大力提高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时间,加强有氧锻炼意识,促进教师健康水平的发展。

1.5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忙”(66%),“缺少体育活动组织”(54.3%),“场地器材不足”(51.1%)。其中工作任务繁重是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大因素,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评职称,需要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去进行科研活动,压力十分大。缺少体育活动组织和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外界因素,四川农业大学教师进行体育锻炼一般选择在业余时间进行,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的下课时间,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高峰期,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终究还是为学生而设置的,并没有为教师专门设置场地以及体育设施,这严重减少了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因此,学校应当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完善,为教师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师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也就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中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有利人才。雅安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多雨,这也是影响四川农业大学教师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有:“缺少习惯”(35.1%),“缺少指导”(31%),“没兴趣”(22.3%),“无同伴陪同”(27.7%),“健身消费太高”(9.6%)。总的来说,没时间、缺少习惯、不感兴趣这些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说明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不够;其次,针对缺少组织、缺少指导等制约因素而言,说明组织活动开展不够;而对于场地器材等不足的问题,就应增设一些新兴的,时尚的,教师感兴趣的器材,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现在需要的是培养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良好习惯,以及组织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促使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大学的教师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是较好的的,明白参与锻炼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却存在着背离的倾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为强身健体,经常或有时参加体育锻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在30min以下,所进行的也是小强度运动,并未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影响该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因素为没时间,缺乏组织与指导,场地器材不足和缺少习惯。

2.2建议

第3篇

关键词:因“师”施教;大学教育;大学教师;分类培养与发展;分类评价

一、因“师”施教与因材施教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使命,更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主题。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因材施教。另外,从哲学角度上来说,教育的真谛或者说最终目的就是把人培养成自由的人,而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必须是一个发展的人,在发展中越来越自由,在自由中发展越来越好,最终使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必须要尊重学生主体需求,进行以生为本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一般是指要把学生当作真实的人和学习主体来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学习容器和学习客体来对待,给予适合的教育教学,充分发展其能力和挖掘其潜能,使其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具体来说,因材施教是在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人格基础上,根据其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而设计和实施的一种个性化教育教学,体现的是自由民主化的教育。因材施教是基于学生角度来提的一个教育教学原则,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教师和学校怎样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指导原则。

要真正贯彻好因材施教教育教学原则和实施因材施教,还必须有因“师”施教这个相对应的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永远是教师和学生组合而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既然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进行因材施教,那么教师也有个性差异,也要不同的教师对应不同的学生进行施教即因“师”施教。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进行自由教育,自由教育其实就是给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因材施教教育教学原则是体现学生学的自由,而因“师”施教教育教学原则是体现教师教的自由。二者是统一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缺少其中一个都难以做到完整的教育,促进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培养真正的自由人。只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师”施教,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算是真正的完整的自由的教育。因“师”施教是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的,是指学校在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基础上,把教师当作教学主体看待,而不是学校的一个教学机器来看待,基于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其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教学原则,说的通俗点就是有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来教,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来培养。因“师”施教教育教学原则,在教育教学理念上,一直以来没有真正的提出,主要原因是在我们思想观念里,教师都是“全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圣人,可以胜任所有学生的教育教学。不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个别学校和领导自认为在不同程度的贯彻因“师”施教教育教学原则,根据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来安排教育教学工作,表面形式上看,确实在贯彻因“师”施教教育教学原则,但实质上还是把教师当作学校和领导实现其目的的一个教学机器而已,比如中小学的升学率目的。由于在教育教学理论没有真正的提出并倡导因“师”施教教育教学原则,就是个别开明的民主的学校和领导也只是凭经验实施单方面的因“师”施教教育教学原则,大部分教师还是机械地执行学校和领导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当代社会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领域最好的反映就是提出“以生为本”,看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不是学习客体,是一个有生命的学习主体,不是一个无生命的学习容器和机器。然而,要做到“以生为本”,实施因“才”施教,还必须做到“以师为本”,实施因“师”施教,只有这样,方显“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任何单方面的以生为本或以师为本都不足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全部真谛。为此,要在教育教学领域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进行民主自由的教育,必须把以生为本,因“才”施教和以师为本,因“师”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二、因“师”施教与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形态,是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使命,另外还有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播等职能。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一种职业教育,是直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而中小学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普通教育,不是直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是为了提高公民素质的一种国民公共教育。因“师”施教在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具体内涵和要求,因各自教育性质和职能不同,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小学教育需要的教师,更多的是偏向学科知识型,是偏重理论型教师,或者说学术型教师,总体上是较单一性的教师。而大学教育是直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因此需要各类型的教师来培养,总体上呈现多样性的教师特点。

目前大学培养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分析,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为学术型人才或者科学型人才、理论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还可分工程型人才(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技术型人才(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技能型人才(技艺型、操作型)三大类。〔1〕工程型人才主要是根据科学原理和规律,从事为社会谋取利益的设计、规划、决策以及技术研发工作,技术型人才主要通过一定的智能和技能来完成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为物质形态产品,技能型人才主要运用技能操作直接从事生产流水线工作。基于大学培养四类人才,大学自然需要四类教师来培养,即学术型教师、工程型教师、技术型教师、技能型教师。由于四类人才事实上是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学术型人才自然要学术型教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应用型教师来培养。学术型人才重在学术理论研究和发现,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也是围绕着理论研究和发现。而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实践,应用科学规律和理论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其进行的学术研究活动也是为了更多的实践应用,应用型人才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为此,大学需要的学术型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发现工作,应用型教师则包括一定的理论教育教学和主要的实践技术技能教育教学以及实践技术技能研究开发等工作。应用型教师用“双师型教师”来表达更能准确描述应用型教师的内涵,即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复合型教师,在“双师型教师”中,又可分为偏向理论型的“双师型教师”和偏向技术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为此,大学教育需要三类教师即学术型教师(学术型人才培养)、偏向理论型的“双师型教师”(工程型人才培养)和偏向技术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三、大学因“师”施教

大学因“师”施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涉及大学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大学教师的管理与评价等内容。要全面贯彻因“师”施教教育教学原则,须有分类培养和发展,因“师”施教和学术自由,分类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制度保障。

(一)因“师”培养与教师发展

大学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是近几年大学发展逐步提出来的,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够成熟和规范。大学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从近一两年来大学成立“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机构来看,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大学本身都是在不断接受和探索中。这主要是基于大学教育长期以来是精英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大学教师自然是追求学术型研究型教师。由于大学教师主要是大学自身培养,是留校毕业生,所以在人才类型上是配对的,一般不存在特别的大学教师培养。一般所说的教师培养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培养,而且独立出一个大学教育类型即师范教育类型。从本质上讲,师范教育培养的中小学教师在人才类型上是属于学术型人才,偏向学科知识型,与大学教师不同的是在培养过程中专门增加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内容,而大学教师一般是在上岗前集中学习下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后,取得大学教师资格就正式成为大学教师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精英教育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大学教育要取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必须培养出更多类型的人才来适合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类型上比以往更多,在规格层次上更高,在数量上更多,为此现在大学教育形成了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大学类型,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在大学明确提出要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时,却没有明确提出也要培养不同类型的教师,也就是说,大学教师发展严重滞后。现在大学教育普遍情况是,单一性的教师要培养出多样性的人才,这将直接影响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分类人才的培养。从近十多年即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现状来看,我们的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正受到严重挑战,甚至有明显的下滑趋势,这从上到政府,下到大学院系都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可看出。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挑战,甚至不少大学有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肯定有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大学教师发展的严重滞后。为此,当前提出大学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对于大学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有着最为直接的关键作用。大学教师培养应基于大学培养四类人才目的,进行分类培养,可参照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即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组成的三结构模式。大学教师一般是受过最高程度的教育,具有高智商,宽知识面的群体,从事着特殊的既教育别人又教育自己,既为基础性又具关键性的“学术职业”。〔2〕

从现在大学教师的学历要求来看,一般是研究生学历,也就是说,大学教师主要是来源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硕士和博士,是受过最高程度的教育。为此,大学教师培养主要在研究生教育中进行。目前,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主要培养研究型,理论型人才,而专业型主要是培养集理论与技术技能为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师培养从类型上是可以对应的,在人才规格上是吻合的,只是在人才内涵上,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少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技能。为此,大学教师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进行是完全可行的,不需要像中小学教师培养那样独立出一个师范教育。现在研究生教育主要还是专业教育,有一定的通识教育,没有教师教育,这与现在大学教师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硕士和博士是很不相称的。即使他们上岗前有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但是他们还是无法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尽管那些硕士和博士专业精深,但由于缺乏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真正领悟和实践体验,仍然很难实现知识传授,思想启发,情感熏陶等教书育人工作,出现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对牛弹琴等尴尬情境的教学无效结果,而这将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等不良现象。在当今学生评教的教师竞争下,许多年轻教师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受到巨大的挑战。为此,研究生教育应为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大学教师职业进行改革,为他们提供一个职业选择的机会和平台。具体可以在原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增加教师教育这一平台和拓宽通识教育,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和提高教育实习实训条件,增加与教师教育相关的通识课程。这样一来,凡是毕业后想从事大学教师职业的研究生,除了扎实的学好专业外,可自选教师教育课程和相关的通识课程,以及参加一定的教育实习实训,为将来从事大学教师职业打下较全面的基础;当然毕业后不想从事教师职业,就专攻其学科专业。大学教师发展是指大学教师的在职发展,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和根据分类发展原则来进行教师发展。要做到“以生为本”,还得有“以师为本”作保障。“以师为本”首先必须把教师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有思想的、有理想目标的个体,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把教师比喻成燃烧的蜡烛,那种无视教师的生命,视教师为一个器物、一个教书机器;其次,大学必须为教师发展提供和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营造一个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崇尚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一般来说,教师发展主要有教师培训,教师访学、教师进修三种主要方式。对于学术型教师发展,可以根据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素质结构即教师基本素质、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专业知识、教师科研能力四方面。〔3〕

大学恰当合理的举办高水平的学术型讲座,安排教师观摩知名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课堂,送教师到知名研究型大学进行访学或进修;此外,还应提供条件让教师有机会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活动。对于双师型教师发展,主要是技术技能实践层面上的发展,大学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安排教师到相应行业、企业里学习和强化技术技能实践能力,具体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能力基础来选择“访问工程师模式”“挂职顶岗模式”“拜师学艺模式”“考察调研模式”其中一种或几种安排。〔4〕

另外,对于知识理论水平的提高也要学校提供相应培训、访学、进修、参观、交流等机会和条件,促使教师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大学教师发展除了学校提供和创造条件和机会外,更多的是大学教师自身要有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要能真正认识到大学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这种职业发展更多的是靠自律发展或叫自我发展,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准,提高自身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道德。大学教师发展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发展了、优秀了,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发展了,学科知识,技术技能自然得到发展,教师发展加上学生发展、知识技术发展就是大学发展了,因此,大学教师发展,关乎着大学发展、学生发展、科技发展。在当前大学教师发展存在教师从业资历较短,高校间教师发展差别分化大,高校对教师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对高校教师发展侧重高精尖教师的支持,而对教师整体发展和教师综合能力发展支持不够,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高度重视,加强对教师整体性的发展和教师综合能力的发展,大学教师本身也应意识到责任重大而要不断超越自我。〔5〕

(二)因“师”施教与教育教学

因“师”施教是指大学根据教师类型及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来安排对应人才培养类型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学校层面讲因“师”施教,学校应在安排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时,一方面要通晓本校的人才培养类型,根据人才培养对应原则,在明确各类教师的属性和教育对象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应尊重教师的教学学术自由,使教师享有充分的教育教学自主权,并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和创造条件和资源,学校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不能横加干涉,更多的是一种宏观上的监督和管理。从教师自身来讲因“师”施教,教师也要了解自身教师类型,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特点,在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水平、理论素养、实践能力、个性特点、教学风格等基础上,结合学校安排建议,来决定对应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从来就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过程,只有建立在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与学才能达到真正的互动,效果才会更佳。为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研究自己和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对应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管理评价;而且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转型趋势,从以“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范式转型,从“讲授范式”向“学习范式”教学转型,只有在这样全面研究和了解下,才能真正做到教学自如。〔6〕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必定是要求更高。古往今来,对教师的要求一直都是很高的,赫尔巴特说过,“人类的目的是多方面,教师所关心的也应该是多方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知识来讲”。〔7〕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能手,一定要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教学使命。大学因“师”施教与中小学因“师”施教最大的不同是,大学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学教师既要完成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外,还得完成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其他任务。这些任务中,只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其他任务。对于大学来说,高校三大职能,必须首先抓人才培养根本职能,然后再有条件有程度地抓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两大职能,决不能以跳过人才培养职能或损害人才培养去抓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两大职能,特别是出现把科学研究作为学校追求的第一职能,而人才培养则从属于第二甚至第三职能的现象。大学应始终树立教学工作是中心、是核心,科研工作和服务社会都应围绕着教学人才培养或与教学人才培养相关问题而进行。如果科研完全与教学人才培养无关,那这个大学或教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或教师,而是一个研究机构或研究者了。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尽管要完成大学三大职能任务,但也要理性的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一个研究者,一个社会服务者。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工作,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和培养高质量人才,就必须进行教学研究和相关的科学研究,甚至深入社会实践中去;其次,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对于教学人才培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果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紧密相关,把科研带进教学、带进课堂、带进学生,将大大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如果与教学完全无关,将会因科研而占去大量的研究精力和时间,导致教师无心无力去研究教学,出现应付教学工作现象,最终就是误人子弟;其三,在做好教学工作后,心有余力的教师自然可以做一些与教学人才培养无关的课题研究或社会服务工作。

(三)因“师”评价与教师管理

因“师”评价是指大学根据教师不同类型属性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全面性评价。教师评价是大学管理教师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教师评价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价值取向。评价者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教师评价的功能。从目前大学教师评价现状来看,主要包括教师年度考核、教师科研考核、教师教学考核三大块,而且呈现年度考核形式化,科研考核功利化,教学考核片面化,教师评价一律化,以及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评价普遍现象。〔8〕

在这样一种评价机制下,使得大学教师出现角色冲突,自己应该是一个教育者,还是一个研究者,在重科研考核评价下,可能首先是一位研究者,然后才是一名教育者。现有的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已经异化了教师评价的功能,同时也出现评价错位,把教师评价放在科研上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大学排名”这种虚浮的目的上;以及颠倒教师角色主次,把兼职的研究者角色专职角色,而把专职的教育者角色变成兼职角色。〔9〕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将成为实现目标的最大瓶颈。要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其中大学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就是重要一环。对于大学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创新:一是明确大学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评价的功能。大学教师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学术职业,应属于自由职业,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大学教师评价不同于其他职业评价,不能拿硬性指标去捆绑教师,使大学教师丧失自由的职业特性,评价不能束缚教师发展,应支持和有利于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二是要分类分层分阶段评价。从类型上分主要是学术型教师与双师型教师,他们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但有共同的评价指导思想,即按照教育者-研究者-服务者主次之分梯度评价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方面整合评价。从层次上分主要是教师职称系列,对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硕导、博导应有评价的重点之分。对新手、熟手、专家不同教师发展阶段也要有评价侧重之分。三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改由教育行政评价为主为教育行政指导和教师参与并主导评价,形成同行评价机制。四是教师评价应重点转向质量和创新。改变过去定量的数字评价为定性的质性评价,注重教育教学实际的效果评价,科研成果的实际贡献评价;另外,改变定期的教学与科研评价为弹性的评价机制,给教师充足的时间而自由自主的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大学因“师”施教是一个新的提法,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探讨。

参考文献:

〔1〕杨金土等.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06).

〔2〕沈红.论学术职业的独特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3):18-28.

〔3〕许安国,叶龙,郭名.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4〕谢勇旗.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1).

〔5〕刘慧珍,洪成文.高校教师发展:教师需求与政策性支持-基于实证调查的政策适切性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01).

〔6〕鲍威.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范式转型及其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14(03).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6.

〔8〕朱雪波,周健民,孔瑜瑜.高校教师考核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4).

第4篇

1.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因为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操练而效果不佳。其次,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了黑板、粉笔、书等传统教学手段,但教师加课堂的方式依然变化不大,微课和慕课等新兴教学手段未能大面积的使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第三,大学英语教学班的学习者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接受度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未能真正培养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普遍采用的学习方式还是上课听讲,记笔记,下课背单词,复习笔记的传统方式。总体而言,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根据张宜、王新等在《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一文中的数据调查显示: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幽默、开朗、热情的性格、先进、与时俱进的理念,负责任,喜爱且善于和学生交流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师,既是学生尊敬的良师也是学生信赖的益友。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英语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由于高校扩招的实施,各大高校为了满足增长极快的大学生录取比率的要求,让大量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科毕业生走上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讲台。虽然一定数量的本科学历大学英语教师基于学校压力、自我发展需求、同辈压力等外因或内因进行了深造,取得了研究生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要求下教师核心能力的培养邓敏(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历,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英语教师依然是本科学历水平。2)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法上缺少创新,因循守旧,缺乏对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了解和掌握。3)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缺乏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在此大背景下,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具有较长教龄的教师,出现了对教学的懈怠情绪。

2大学英语教师的核心动力

2.1教师核心能力的意义

“核心能力”这个词是源于普拉哈拉德,哈默尔的论文《企业的核心能力》,其定义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倍显重要。借用商业领域的这个概念,朱超华的《教师核心能力论》提出了教师核心能力这一术语,意指在教师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教师持续发展并在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的专业能力。

2.2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核心能力培养

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于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技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那么,大学英语教师的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应该是教师掌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方式,并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1)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师德培养。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所教的学科是什么,无论教学的对象是谁,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要做一名称职的大学英语教师,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胜任教育和影响学生,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毕业生。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是获得学生尊重和喜爱,最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对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中,体现在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师的优秀品格和个人魅力也将吸引并感化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敬意很容易转化成对教师所教学科——英语的兴趣和喜爱,在内因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将发挥最大的潜力,使其英语学习取得持续的进步。最后,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积极的、充满感召力的良好性格,由此影响甚至转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2)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理念培养。首先,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尽快完成从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注重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其次,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学习直至完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改进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重新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最后,教师应主动保持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先进性,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尽量做到多鼓励,少打击,促使其不断进步。3)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各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推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策略。从学历上讲,各高校应该规划全面提高学历层次,青年英语教师应在规定年限内取得硕士学位。从专业知识上讲,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其语言能力,即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语音的优美标准,口语的地道流利,广博的词汇量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等都应作为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核心能力考核的重点。

3结语

总之,在当前教学背景下,在更适应时展要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来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才能成为具备核心能力的教师,从而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作者:邓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5篇

摘要:本文对提高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了探析。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然而当前教师的管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教师的角色正在转换,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教师的知识权威被削弱,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指导者,从主流文化的代表人成为主流文化的推介者,从教书匠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其次,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状态已经转变。教师历来被视为“蜡烛”、“春蚕”、“人梯”和“铺石路”。教师这种只谈奉献、只比牺牲但忽略了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形象,在当今讲求人性、个性化盛行的社会里,已经从可敬演变成为可悲和可叹了。

再次,教师所处的环境频繁变动。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学校撤并重组,教师原来熟悉的工作环境不断变化,不少早已在工作上形成默契的同事分道扬镰;教师聘用制度的改革打破了教师职务终身制,使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同式的劳动关系;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平等竟争、择优聘用、广揽人才的举措,令教师压力陡增。教师感到日益缺乏事业上的安全感。

最后,教师的切身利益并未从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的改革中得以真正的落实。教师付出的劳动与所得的报酬、社会的认可往往不成正比。这极大地刺激了教师,使他们对工作产生了不满。调查表明,很多教师对工作总体上倾向于不满意,除了对同事关系和社会认可感到满意之外,对领导管理、工作成就、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工作压力、教育社会环境、学生素质都感到不满意。

在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之中,不少教师甚至领导普遍存在着心理不适。有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教师有心理问题,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工作太累”,37.42%的教师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还有一些教师表现出焦虑、倦怠和玩世不恭,不但降低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严重阻碍了教育改革。长此下去,最终受损的还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改革的成效。

因此关注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育改革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是当今学校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教师人文管理的具体体现。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检验学校教师管理措施实效的重要手段。

如何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和手段,并应变化制定出既适合时展需要又能提高教师满意度的教师管理策略,已经成为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关注的重点。这对于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引领变革实施的学校高层领导而言,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教师工作满意度可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教师的工作环境舒适、有完善的工作设备;学校内部每一位组织成员都有“全员服务”的意识,主动为他人提供教育、教学上的帮助,如分享信息,助人为乐;教师具有高涨的工作热忱,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怨天尤人;教师有充分的进修培训的途径,为教师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熟悉行业要求、感知行业发展趋势提供条件;教师之间组成各种类型的学习性组织,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成员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对教师实行全面、公正的绩效评估,评估的结果及时、准确、详细地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能够以此为根据改正不足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领导的决策能够充分咨询教师的意见,尤其是设置专业课程、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学校管理者适当授权使教师工作具有自主性,同时增强了教师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学校组织内部沟通令人满意,教师可随时获取准确的信息,以便于顺利开展工作;学校有融洽的组织氛围,具有沟通渠道畅通、交流坦诚、意见中肯的特点;学校的组织文化追求互助、进取的精神;学校各成员有着共同的意愿,各自在岗位上各展所长。

一、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认同感

当前不少的改革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来,那么消除教师的不安和焦虑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信息分享。教育改革战略是通报信息,使人们确信变革的必要性,激发当前的责任感,理性或自信变革战略是使人们确信变革对他们个人有利。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教师集会,对教师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学校重组、学校内部组织再造、学校战略管理的政策宣传和学习辅导,而非简单地下达任务,对教师晓之以理是其理解执行的基础,提高教师的认同感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组织归属感。

二、建立组织共同愿景,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者激励雇员能力的大小。战略实施活动包括培育支持战略实施的组织文化、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建立和使用信息系统,以及将雇员报酬与组织绩效挂钩。

注重加强目标质量的描述,减少任务执行的具体规定,有利于学校领导在基层教师当中收集意见。这等于学校管理者把握方向盘的同时授权教育任务第一线的教师,使他们各展所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部门)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使他们从中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三、建立有效组织机构,体现现代顾客导向

传统的学校组织机构中,基层教师和学生是最低层。这样的组织机构强调教师、学生服从,按部就班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压抑教师、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他们的需求。现代的学校组织机构是对传统组织机构的颠覆,在机构顶部是学生,其次重要的是基层教师,然后是中层管理者,底层是最高管理者。弗雷德的“顾客导向”理论认为:每个层次的人既是上一个层次的供应商,也是下一个层次的顾客。教师通过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获取知识、增强技能来体现教育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师的内部顾客,教师是学生的供应商。学生的个性不同,需求不同,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辅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赖于中层管理者的指导、学校提供完善的教育教学必需的设备和场所,使其教育教学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适应行业的发展。所以,教师是中层管理者的内部顾客,中层管理者是基层教师的供应商。如此类推。“顾客导向”的组织机构令教师觉得不再无助,而是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在支持自己的工作。管理者的服务角色必须有所增强,管理者支持帮助教师显得责无旁贷。

四、强化领导服务意识,增强组织凝聚力

领导的职责不仅是决策和指导,还要为下级完成任务创造有利条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平等合作的同事关。强化领导者服务意识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其中一种方式是推行现场管理。通常,落实政策、推动员工执行任务主要依赖督导人员(supervisor)。督导人员是管理层的第一线,亦是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桥梁,他们责任之一是平衡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令员工偷快地完成指标。督导技巧相当重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督导人员自我的发展,例如领导、沟通、时间管理和策划等;帮助员工,例如激励,指导、辅导和授权等;组织技巧,例如建立团队、解决疑难和纪律等。

“督导人员”可以把他所碰到的个案及其解决方法、理论基础、相关经验等放在校园网“社区论坛”的平台上,与每一位教师分享,以起示范作用,也可引起教师对事件的讨论,进行教育教学的深人研讨,从而避免错误重蹈覆辙,激励团队进取。

优秀的督导人员要在问题发生之前及时介人、解围,甚至必要时接手处理意外事件。记录并激励员工每次成功的服务和一点一滴的进步。

五、引入工作满意度调查,施行新型绩效评估

在目前绩效考核中,领导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做出考核,通常是具有批评性的,另一方面,员工希望尽量听取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正面评语,以确定自己的个人形象或获得更多的奖励。在审核员工工作表现时,务求资料的全面和真实;而员工为了取得最大利益,会极力隐蔽自己的弱点和强调自己的优点。因此,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两者之间会因各自的利益关系,导致彼此间的不信任及摩擦。

以上矛盾可归纳为个人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无法达成一致。为此,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把工作重点由原来只注重考核的结果转变为既注重考核结果,更注重考核过程,同时在考核过程中注重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的整体目标之间的差距缩小,最终提高绩效考核的效用。

同理,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引人工作满意度调查,是力求教师和评估者—学校管理者的目标达成一致:对彼此的工作满意。

在顾客导向的绩效评估中,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所有的人都参与评价,这种绩效评估方法被称为全方位评估法(360“评估法)。它的优势在于员工的同事、顾客、下属提供的多种反馈,在评估过程中给每个人更多的参与感,并因此得到对员工绩效的更准确、更全面的评估结果川。学校的绩效考核中,也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

六、建立持续反馈机制,排除管理沟通陈碍营造和谐组织氛围

学校对教师书面的工作评价包括现场管理记录、教师出勤登记、学生学习表现档案和教师工作能力评价表等。书面工作评价可以每半年进行一次,在工作评价中要诚恳地对教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教师拿到自己的工作评价时,对自身的情况会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并且会感觉到学校管理者在时时刻刻的关心着自己的成长。

从学校的管理流程上讲,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来收集员工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整理、归类,然后直接反映给最高层或公司管理部门,这也是对各级管理人员的一种监督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个“第三方”,可以由校园网的社区论坛来充当。

让每个员工做最擅长的事情,是管理的高境界。了解教师,不但要观察教师的工作行为,还要注意多与教师进行平等互助式的沟通,特别是管理沟通,认真听取员工对学校管理和部门管理的建议,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并让教师自己对自己进行工作评价,以便师与上级对工作的认识。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学校财务、资金调用、教育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安排、活动注意事项、项目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还有人事制度、有关福利发放原则、奖金实施方案、假条例、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和细则等分布于校园网上或校园公告栏上,甚至印发至人手一份,以便教师查阅。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工作效率,避免因回应不同教师不同时间相同的问题而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减少了教师百忙中抽空咨询却屡屡因负责人外出而吃闭门羹的麻烦。再者,目前很多学校的中层干部会议,由校长下达任务,中层干部领悟会议精神;中层干部召开部门会议,再向基层传达的形式,造成诸多不便。首先,会议多,内容重复,浪费时间,降低工作效率,与会人厌恶浮躁,对任务的关注亦随之降低,对存在问题欠缺周密的思考。第二,当基层提出意见或疑问时,中层干部非决策者,未能及时做出决定或回应,领导的威信有所降低。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沟通障碍。

第6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综合能力文化传播

在我院许多学生眼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甚至于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更加深远影响的科目。大学英语教育涉及的在校学生人数最多,学习周期最长。近几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英语教育的硬件设施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古人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除了是知识的传递者之外,还应是方法的引导者;而具体到英语教师,我们还得承担文化中介人的角色。

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和培训机会偏少。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大学英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的不同需求,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一、英语语言的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英语教师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整体过级率不高,更是对这一方面很重视。最终导致了英语教学僵化,英语教师成了应试教学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没能达到应用的目的;英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为了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转变把通过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的尺子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课堂教授的内容必须从英语语言特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应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变为同时具备实际语言使用能力的指导者和使用效果的监控者。

比如在词汇的掌握方面,教师自身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足够的英语日常词汇和专业词汇,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积极词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生如果要自如地使用英语语言,需要掌握《大学英语词表》中的6800个左右的单词和2600多个词组。其中的3200个左右为积极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为中心;教学应在字词的基础上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段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和通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要把握好培养英语语言认知能力和培养英语语言使用能力的互动关系。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应该通过把英文译为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应该多挖掘内心深处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通往英语最精深的领域,去消化和吸收欧美语言的精髓,去认知和理解这种文化对我们自身的启迪作用。

2、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新的教师。特别是面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学对英语就不太感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而是能够挑战常规,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智慧与求知欲。现代的英语教学流行“任务型活动”,但实际上,任务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由教师自由创造的。当然,如何活跃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都要靠教师的创新、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英语使用技能,英语交际能力等。大学英语教师要善于通过英语语言的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英语语言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一线教师有直接接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学生的便利,他们必须能够总结归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不断通过课程建设改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做到能听,会改和善实施。

不过,课程教学的创新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任何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授课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节奏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如果过分的迎合学生以至于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同时应该注意的就是,生动的语言应该幽默有度,如果灌输的成分太多太频,反而有失偏颇,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这样一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勤恳度和求知欲望下降,对英语教学来说这是非常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二、英语文化的传播能力

英语语言的传授过程离不开英语文化的传播。语言是构筑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格拉德斯通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了精要的概括:“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英语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使用,但却代表着以英美为主流的文化传统。

当前,制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英语教师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的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英语文化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大学英语教师只有自己了解了主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后才能在课堂中准确地介绍这些文化,教授好英语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使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协调发展、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此目的相适应。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除此之外,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英语教学既担负着英美等国语言教学的任务又具有传播英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知识的作用,是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更应有扎实的语言学、文化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现代大学英语教学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教学激情,教学效果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知识面狭窄的教师,会有什么激情,在教学中也很难期望这样的教师能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那些教学效果差,学生欢迎程度低的教师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使原本应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枯燥乏味,令人生厌。事实上,只有知识渊博的英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敬佩。

虽然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懂得以上这些改进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将以上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者甚少。目前我院大学英语教师队伍都由50岁左右的教师和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构成,独立院校的这支队伍中绝大多数只有大学本科学历,职称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方面他们在掌握新的教学理论上有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师资队伍人员不足,都是超负荷工作,缺乏时间、精力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为了适应新的角色,还在努力掌握自己的老师在教授自己时所用的传统的代代相传的授课方法。旧时的教学方法沿用了老的教材,过时的教案,那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不高,死记硬背的痕迹难以消除。

三、培养英语教学的激情

我们总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很重要,重要到可以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最终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激情呢?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目标导向性的心理情绪状态。一切艺术创造都是在激情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师在传播和再现这种创造的过程中,同样必须拥有激情。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一个富有激情的大学英语老师只要一拿起课本,一走进教室,就能全身心投入,走进学生心灵,架起课本和学生之间大桥梁,通过激情再现,给学生以美不胜收的语言文化的享受,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的激情是如何培养的呢?

1、激情来自教师对职业的热爱

是教师就要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一个大学英语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去热爱英语教学事业,并以此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全身心的去关心他们。只有这种敬业和真挚的爱,才能使教师产生教学的激情。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宽容,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达到学习目的;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忍耐和信心;有了真挚的爱,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爱”是大学英语老师产生激情的源泉。

2、激情来自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修养,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应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新路子;要博采众长、虚心求教,使自己的教学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从而不断领略到英语教学的无限乐趣,不断产生英语教学应有的激情。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是英语教师产生激情的必由之路。

四、掌握其他英语教学手段

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总是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变化而不断调整,又自然贴切,生动流畅,能够紧紧把学生吸引住。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语言作为学习的工具的技能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手段。当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后,教师还要进一步传授英语国家中非语言交流的知识,以激励学生更加完整地学习英语交流沟通的知识。许多大学生学会了不少英语词汇,也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造句。但是英语语言只是所有英语交流媒介中的一部分,相当部分的交流和沟通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来完成的。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能在更加广阔的英语交流空问自由翱翔,享受到有灵犀一点通”的快乐,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既是英语语言专家又是非语言交流专家。

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以推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完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使用这些手段的英语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离不开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任课教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掌握不断改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发先进教学设备的功能,尽快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卓越功效来。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文化;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大规模的高校与教师教育改革促成了小学教师的培养正式被列为普通高校的任务,而在全国目前开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300多所高校中,有一个较为共性的现象是,具有该专业的学校大都并入了当地的教育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等还是直接由教师培训院校改制而成。这种拥有职后培训经验的高校如何通过大学的学科建设把职后教师培训经验加以整合提升,以先进的教师培训理念反哺培养,克服传统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不足,走出一条新路来,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对探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推进当前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发展都大有裨益。

大学文化主要是一种学科文化,通过学科建设牵引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大学发展的核心与特有工作方式,已形成较为规范要求,这是一些新改制大学最薄弱的问题。现代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目标专业化,培养机构开放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它要求教师职前培养不要满足于“一次性培养管一生”思维,而要关注教师的当下职业需要与终生发展,这些理念与要求在过去的职后培训院校已显现得较为充分,但又不很系统。

我们认为,以大学文化与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引领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就必须树立新的培养目标观、组建新的培养运行机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强化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一、在培养目标上。既要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也要注意职业素质、专业意识的打造、职业角色的转变,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

自1897年师范学校模式引入我国后,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便逐步走上了一条经验丰富、成绩巨大的轨道。但现在对照现代教师教育理念与现实需求来看,问题还是不少的。以前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主要是以“素质理论”为指导,主要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具体就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大面积出现基本素质好,但专业意识弱,动手能力差,职业角色进入慢,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太长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们所概括的“职业素质”问题,所谓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的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潜能等。良好的职业素质可以加快他们职业角色的转变,有利于他们缩短入职过程。如果这种素质得不到培养,有些人即使后来成为成熟的教师,其表层素质也停留在“广播员”、“表演者”等水平(或与他们区别不开来),专业化特征不明显。

小学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与针对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新的小学教师培养,既不是训练教书匠,也不是“理论家”,而是要培养以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既要继续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还要注意职业素质的打造。如果培养目标偏离这一目标,这就将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因为现在教师人职除“笔试”外,都有“面试”这一关,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也纳人到了检测内容,面试这一关实际上主要是“职业素质”的竞争。

如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5级毕业生在武汉市的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有19人过了笔试关,但面试只过了9人,仅50%。可见,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将来的适应与发展问题,首先是就业问题,因此,这一定要纳入我们的培养目标。

二、在培养方式上,要组建开放性的培养运行机制,统筹考虑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资源

独立的、一次性职前培养方式基本是闭门办学,独善其身,即使有的师范院校有~些附属学校,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由于见习实习渠道不畅,结果是纸上谈兵越来越多,信息来源越来越窄,培养机构与中小学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打造,新的小学教师培养一定要面向实践,面向校外,与中小学和有关业务部门建立起联系渠道与交流机制,全面了解基础教育日常工作信息;全面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这在原教师培训院校已是惯例,现在应依据这种惯例,继续主动开门办学,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

当前国外较成熟的办法是与中小学合作建立足够数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学生配备实践指导教师,并形成“见习一单科实习一毕业实习”这一全程实践序列,从而实现培养——上岗的零距离过渡。我们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合作机制还不完善;大学专任教师也不适应下校指导;见习学校也还不习惯接受见习学生;校内技能类课程、校外课程的师资配备难到位,学生缺少演练机会。这几方面都得靠组建开放性的培养运行机制来解决。为了使这一机制巩固下去,最好是统筹考虑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资源、互利互惠,即培养院校开发面向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课程,参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见习学校教师参与师范生的培养,相互聘请优秀教师进校开讲座,真正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

三、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培养课程基本上是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类课程+教育实习,这对以单科教学为主的中学教师的培养也许是适应的,由于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小学教师须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的学科课程涉及语、数、艺多学科,这样各地的培养课程计划基本上是教育学、中文、数学、艺术等专业课程的拼凑,课程呈现散、多、杂的局面,核心课程不明,实践类课程、技能类课程数量不足,开发机制、管理机制不健全。

新课程体系要针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来设计,要坚持必修课少而精,选修课宽而实,面向实践的课程设置原则,实现通识课程与学科课程平衡,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平衡,理论课程与技能训练课程平衡,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平衡,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平衡,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平衡的格局。目前一是要针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减少设置数目。二是要依托校内“教师素质训练”机构,加强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开发,形成序列与层次。目前的技能类课程少,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训练内容安排缺乏整体考虑,考核标准不易掌握。应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落实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实行规范管理。三是各课程内容设计要有指向性、科学性,不能是有关学科内容的简单拼凑。要精心打造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形成若干成熟的核心课程。

四、改进教与学的方式,着力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研究性学习习惯

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其研究性与反思性,培养这种素质正是大学文化的特长,这是过去“中师”层次的学校所不能比拟的。现在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

一是改进教学方法,着眼于学习能力培养。现在的培养对象都是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学科基础知识已较全面与系统,因此在课堂上提倡读、讲、写结合,学习与研讨结合,教材学习与教育名著阅读结合。教师可有计划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让学生尝试从事科学研究,养成终身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考试方法多样化,要将口试、论文、设计、操作、社会实践等纳入考核方式。

二是提倡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强调在活动展开过程中产生生成性目标和主题,并且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仅通过顾问、咨询、合作伙伴等方式进行有效引导,课程的实施大量采用教材和校园以外的资源,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大学特有的语言、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四是经常开展学术讲座。为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自我更新的意识与能力。

五、围绕“初等教育学”开展学科建设,使初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赢得一席之地

第8篇

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教学服务

在开展大学拉丁舞教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根植于拉丁舞课程,尤其是当前的课程改革;其次,教师要积极从自身找寻原因,即通过研习拉丁舞教学思路、方法,探究适合本校、本班级与每一位学生的科学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取得进展,学生们才能在拉丁舞学习中掌握精髓。比如,教师可以运用认识和区别某些舞蹈动作貌似相同的“不同类比法”,同时使用加深认识和理解、区别正误的“对比法”,帮助学生们“举一反三”,掌握舞蹈基本功。结合使知识有机联系和系统化的分析综合和归纳总结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归纳总结,形成对拉丁舞技法、技巧的反思,形成实际能力。

二、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推动教学朝着实践性方向发展

在大学拉丁舞教学中,学生无疑是教学的主体,更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同时,大学拉丁舞课改的要求指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拉丁舞练习、感悟和思考,是拉丁舞教学的关键性目标。在大学体育课改的持续影响和推动下,现阶段大学拉丁舞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拉丁舞精神的塑造和引导,更加强调教学的实践性,不断提升教学的积极作用。其实,大学拉丁舞课改对教学的影响正是表现为课改要促进教学的均衡发展,其结果就是教师教学更加均衡、有效,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高效,学生的拉丁舞素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如,在课外拉丁舞教学中,教师可以真正让学生们自主练习,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根据不同舞蹈形式开展学习,贵在坚持。

比如伦巴、探戈、桑巴等,都要让学生们掌握实践技巧。总之,新时期的大学拉丁舞教学一方面要兼顾拉丁舞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和属性,同时要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另一方面,拉丁舞教学的推进要考量大学生们的压力和要求,故而要务实推进教学的发展。对于广大大学拉丁舞教师来说,仍然要坚持培育学生积极的运动思维和拉丁舞学习兴趣,贯彻、落实大学拉丁舞课程改革的精神,践行大学拉丁舞教学的核心要求,促进拉丁舞教学创新发展。

三、教学创新要体现拉丁舞的乐趣与吸引力,教师必须做到“身体力行”

大学阶段拉丁舞教学的推进,教师不仅要“身先士卒”,而且必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激发教学的活力和吸引力,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感受、领悟拉丁舞的魅力,从而引导学生们树立对拉丁舞的浓厚兴趣。培养大学生对拉丁舞的兴趣,要采取“先易后难,层层递进”的策略,学生们先从简易的舞蹈入手,可以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循序渐进地进入到拉丁舞的舞蹈世界。如,教师可以采取把拉丁舞中的恰恰恰作为第一个舞蹈训练,这是因为恰恰恰欢快活泼,音乐旋律快,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愿望。先学习恰恰,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意义极为重大。

再如,教师教学中“积极示范”,比如每一个伦巴的舞步动作、转身技巧和与舞伴的配合方式等。教师在示范完毕后,可以选择几名学生上前来演示刚才的动作,其间教师教学不断地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技巧和方法。通过类似的策略与方法的运用,学生们不仅可以亲眼看到教师的示范与较为标准的舞蹈步伐、技巧、技法,同时可以被教师带入到拉丁舞的情境中去,学习拉丁舞的兴趣和冲动自然被激发出来。对于教师来说,类似的策略正是基于课程改革的背景运用的,能够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更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拉丁舞技巧和提高实际能力。

作者:卞蓓蓓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9篇

一、生态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之内涵

生态理念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中只有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种生态因子处于动态和谐发展时,整个大学英语生态体系才能保持流动、平衡的发展,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当信息技术作为新的生态因子进入传统的大学英语生态体系后,大学英语教师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其综合信息素养的发展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因此,只有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信息素养得以发展,他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适宜的信息技术手段,促使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信息化,同时激发另一重要生态因子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信息化的需求,最终推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的和谐动态发展。同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为主体特征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理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信息素养以发展其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从而适应数据信息化时代对每一个人的要求。在这样的大学英语教育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培养一种重要的素质,即综合信息素养能力,以有效地把信息能力和教学能力加以整合,走一条信息+教学素养综合发展之路。在生态理念下,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灵活熟练使用多媒体和超媒体技术解读、设计和开发教学内容,以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手段(借助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手段的综合使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2)在教育资源全球网络化时代,合理合法地选取、分析、组织、优化和创新信息,充当好教学活动设计者,把教育信息技术内化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意识。(3)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进程中,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发挥好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帮促者和资源提供者角色。总之,一个具备合格综合信息素养的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和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个性化、学生学习自主化以及教学和学习任务合作化。

二、生态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建议

(一)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解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实际情况,笔者采取访谈形式对山西省三所不同类别院校(一本、二本、高职高专)的六位教师(各两位)进行调查,六位教师全部是女性,职称为讲师,大学英语教龄均超过十年,处于教师的职业转变期。访谈以微信语音交流即时问答的形式进行,每人大约半小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1)你了解信息素养、综合信息素养和教师综合信息素养概念吗?如了解,你觉得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发展这一能力是否重要?为什么?(2)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利用与综合信息素养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开展教学的?请举例说明。(3)你是如何获得以上这些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自身综合信息素养的?(4)你希望提高自己的综合信息素养吗?有什么可行性建议?通过对六位老师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对山西省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现状作出如下总结:(1)大部分教师缺乏对信息素养及综合信息素养的专业释义的了解,概念模糊,说明需要大面积普及信息素养相关概念。而对于综合信息素养之于大学英语教师能力发展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一致认可,表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对目前的教学方式形成挑战,发展综合信息素养无疑能帮助他们适应信息化教流,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促进专业发展,最终优化教学效果,维系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平衡与稳定。(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最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还是在网上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音视频资料来制作PPT,利用Wechat,QQ进行课内外小组活动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等,而对于新兴起的可应用于微课教学实践的录屏、抓屏、视频剪辑合成等技术的了解甚少,几乎没有人应用超大免费且安全的网络云盘与学生共享学习资源,这表明他们的综合信息素养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还不能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展开,以促进学生可理解性输出产生。(3)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是通过同行交流、自己琢磨来发展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很少有参加相关专业讲座、信息培训的经历,而他们都表达了提升自己信息素养的愿望。

(二)生态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培养建议

通过调查表明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总体发展水平有限,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的发展提高已成为建立生态型大学英语体系的关键一环,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能力,促进主生态因子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生态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建议如下:首先,在意识层面上,可以通过讲座与宣传使大学英语教师认识到自己在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中作为主生态因子的巨大影响力,做到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培养自我综合信息素养意识。其次,在兴趣层面上,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激发自我发展的兴趣,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学习钻研与综合信息素养发展有关的技能、知识,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积累经验,明确发展方向,最好能组建合作团队,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再次,在技术层面上,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实际信息技术难题时要积极面对并寻求解决方案以发展信息技能。比如,在互联网上寻找技术支持、向本校信息技术专家虚心请教等。最后,在管理层面上,高校领导层和社会公众团体如外研社和高教社要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的发展,从出资培训、技术支持、比赛鼓励以及设备引进等方面帮助大学英语教师进一步提升其综合信息素养。

作者:岳瑞玲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

第10篇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过程考核首先是指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绩比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基于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现状,可以考虑把选题、开题、论文及答辩四个环节分别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最后的成绩。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导师的复合型考核机制,具体指选题、论文环节的考核由导师来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成绩考核则由公共管理系来完成。这一考核体系还可以建立与其他考核体系的衔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毕业论文的过程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大对学生,在各种竞赛、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宣传和奖励。

第11篇

1.1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设计作弊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论文全文或大部分网上抄袭,具体表现为直接全部抄袭网上的论文。甚至不加任何修改,或者大部分抄袭网上文章的内容,其拼凑的痕迹非常明显。第二种形式是购买论文,主要是通过网上或者非法中介提供论文,学生支付一定数目的金钱来换取论文。第三种形式是他人发表论文,这种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家人、朋友找到本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或老师,来为学生发表论文。 

(2)论文选题问题。尽管各省级电大对开放教育不同专业提供了许多论文选题的题目,但是一般多带有指导性,不是论文的直接选题。学生提交的论文通常表现为大题小作,且题目陈旧,新颖性、创新性较差,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论文的论述和写作规范问题。学生的论述一般层次不分、语言套话、白话、13号居多,缺乏专业语言的严谨规范,在写作规范上,不能按照学术论文的要求来完成,不会使用引注和文献,甚至不会确定每个问题的名称用语和目录的级别问题等。 

1.2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影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问题。由于开放教育的宽口径入学方式,很多开放教育专科学生由于在中专没有过论文写作环节训练,本科学生很多选择的是非原专业学习,因此,专业学术水平不高。(2)论文指导教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的责任心问题,丝毫不考虑指导论文的水平问题。二是论文指导教师本身的水平问题,如有的工作站的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的专业方向根本就不是指导教师本人的专业方向,当然也就谈不上深入指导了。三是论文指导教师的知识层次的问题,指导教师对本专业的发展不够关注,知识陈旧,很难使自己指导的论文有新颖性和创新性。(3)开放教育工作站的问题。有的开放教育工作站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源和学生毕业,对学生采取迁就心理,甚至放纵学生。鉴于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 

2.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 

2.1抓好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提高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由于开放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没有受过科研写作训练,所以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查阅文献,因此,万方数据必须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辅导。在写作辅导中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什么是论文,论文的一般要求,如何撰写论文.论文与总结、调查报告的区别,如何设计论文的结构和论文各级标题的名称,以及如何查阅文献和使用文献,如何引注,论文设计的格式规范等。在写作辅导中,要以具体的范例向学生进行说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2把好毕业论文开题关,为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在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以后,教师要对学生选定的问题进行辅导,通常学生选定问题较大或者缺乏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选题。在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后,就要让学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的文献、研究过程的进度和时间安排等。通过论文开题,保证了学生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为学生下一步写好论文打下基础。 

2.3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全程辅导学生论文设计 

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进行全程辅导。在实践中可以利用“人人网”或QQ的及时交流反馈功能进行辅导和反馈,教师及时辅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通过指导教师的全程辅导,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要多次提交论文稿,可以有效杜绝学生发表论文和购买论文作弊现象,而且通过学生进行多次修改也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利用网络平台论文指导交流,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能有效地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2.4有效应对论文作弊,保证论文质量 

如前所述,当前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作弊问题,为了有效防止学生的论文作弊问题,指导教师要通过辅导来防止学生论文作弊,学生的开题题目和论文提纲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还有通过和学生论文就写作过程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对论文的把握和理解,如果学生根本不能回答教师在辅导中提出的问题,则学生很有作弊的可能。 

3.进一步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建议保证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不是一个工作站、一个地区的问题,而应该是整个开放教育的问题,在上述措施实施的同时,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3.1严格指导教师的选定.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中,指导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是保障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此,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应该从各级开放教育工作站附近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中选定,建立论文指导教师人才库,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高度的责任心,并建立竞争选用机制,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质量,进而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保证。 

3.2网络平台的开发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网络技术也应运用到开放教育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可以由省级电大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与监控系统网络平台,并为各教学点和工作站提供专用窗口,这样共同实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有效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3毕业论文规范标准的制定 

中央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主管单位,应按照专业方向制定毕业论文的标准规范,并统一标准,再由各级省级电大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细则,这样从管理上就有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3.4三级论文把关制度严格论文淘汰制 

为了严格论文的管理和评审,还应建立严格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在指导教师辅导学生论文给出初评成绩后,应再设立一级论文评审组评审,由评审组给出评审成绩。第三级环节为论文答辩,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要全部参加答辩。综上所述,由于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证开放教育的质量,促进开放教育的发展。使开放教育一直保持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姜昕.高校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169. 

[2]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28-30. 

第12篇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当前很多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 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 ,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 ,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