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00:4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校园生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想,每位同学在初中甚至高中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就是“新学期新计划”,没想到来到大学同样有这样的班会。不过,每一个大一新生来到完全陌生的大学环境都如在黑暗中探索。但提前给自己定一个奋斗目标如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时刻提醒指引我们前进。
之前通过学长学姐们的经验交流,可以避免我们走弯路。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不可能完全照搬经验,应该有自己的大致规划。大学生活主要包括学习,工作和生活。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讲讲我的规划。
关于学习:只要我们还是学生,学应该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都说大一应该打下夯实的高数和英语基础。所以在这两门科目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是无可厚非的。上了一周的高数可,我感觉确实有一定难度,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习题巩固相当重要。希望通过自己踏实的学习在高数上不要挂科。马上就要开始安排晨读了,这是学习英语,练习英语口语的最佳机会。早起确实很难,但我作为学习部的一员,我不仅要以身作则更应让其他同学在晨读中有所所获。我们一周只有两天晚上有课,晚上的大把时间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去图书馆,参加各种讲座活动都可以收获很多!其它课程我想上课认真听讲,考前记下重点,考试问题应该不大。
关于工作:每一位大一新生都希望在大学找一份工作来锻炼自己。我也不例外,经历了很多次面试,进入了三个部门。肯定会累一点,忙一点,但我很充实,认识了很多人,交到很多朋友,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才是最好的。
关于生活:因为生在武汉,来到大学是我第一次完全独立生活。从打开水到洗衣物,到洗澡,到整理内务……一切都显得很不习惯。没有了父母的帮助和关心,甚至唠叨,自还给了我。多了份自由,少了份拘束;多了份辛劳,少了份关爱;多了份懒散,少了份督促……但有了寝室里同学们的帮助和关心,我同样感觉有家一般的温馨。
我相信,在学习,工作,生活三方面找到平衡点,齐头并进,大学生活将是我们人生中一段最完美的回忆!
谢谢!我的演讲结束!
摘 要:为了解台湾地区公立高校校务基金制度的有益经验,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台湾
>> 台湾师范大学师生感受北京台湾会馆历史情怀 威斯康星大学校友基金会的运作机制及启示 新疆师范大学校企合作路径探析 篮球活动对河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 曲阜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拉丁健身操对促进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效果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校园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及建议 台湾公办大学校长选拔机制探究 大学校务公开工作调研报告 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艺术大学重彩画教学比较研究 “师鼎六艺”:辽宁师范大学校徽设计说文解字创意阐释 摩托罗拉专业无线通讯技术助力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安保 台湾大学校企合作研究 牛津大学校园基金管理运作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因需支持,七大机制助推学校优质发展 台湾师范教育机构转型概述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学生党员干部培养机制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研究学校学生思想管理演变 提升师范大学非师范生就业力的对策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校园文学活动回顾(20世纪30~40年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4-08-13.
[3]“国立大学校院校务基金管理及监督办法修正条文”[EB/OL].,2015-12-30.
[4]陈琼花.台湾师范大学之校务基金管理现况[EB/OL].http:///link?url=WsIspsuGRiPbvuQZPoytP6eMF0NtVlfZ5EI9IIT0aRzivmSxu3Ey_KmeV2IGL2oXdB_VTJIwMcTg8PjMLJgNyCWHo4H22GeaEKzHeopsAam,2011-02-22.
[5]台湾师范大学经费稽核委员会内部稽核制度与施行细则[EB/OL].http:///link?url =k6qFxVGe-VvXO0kD7NGtN3oETVZBMFv2uvHVfosE_qBEoBgJpAnBlr9mJUcL_dbfamj1_FYJyGwo7hKfIeMNXd2ntYfdrXvgZmHfzUpUbve,2012-02-07.
[6]台湾师范大学2014年度校务基金业务计划及预算说明:13-15.[EB/OL].http://itc.ntnu.edu.tw/main.php,2015-02-17.
[7]“国立大学校院校务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EB/OL].http://ntnu.edu.tw/scr/,2014-05-09.
[8]台湾师范大学校务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置办法[EB/OL].http:///link?url=DbybIVr EXZv-vsuZtlp8VgRRn_1VLpZbZwQRHNWS9We 5az7spPio7dCeriBw2bOvUlPXFs7u7KdKvdQ2c1V5ci ZcC7lsXDJ5d7242rCuSrG,2013-02-11.
[9]台湾师范大学校务基金自筹收入收支管理规定.[EB/OL].http://ntnu.edu.tw/scr/,2013-05-12.
[10]姜宏青,孙晓琦.我国大陆、香港、台湾高校财务信息披露比较与借鉴[J].财会通讯,2014(6):122-125.
作者:沈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校园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校园文化一方面不断的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以鲜明的个性展现着独特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促进高校的良性运作,更能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本文致力于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大学校园文化进行分析。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1.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不同学者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有不同的划分,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中的建筑、绿化、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例如教学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等;精神文化是指学生和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趋同性群体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是校风的体现。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校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核心。2.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界定(1)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大学的校园相当于一个微型的社会,它有社会的基本特性,同时又有自身的独特性。校园的自然环境,如宿舍、教学楼、自然景观等,为校园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校园中的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等群体的社会关系也形成了一种规范制度;学校的历史发展、学生的更新换代,使学校形成了特定的校园精神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校园文化由零散的文化现象发展为一种文化,并随着社会的进步继续发展。(2)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中的校园群体所特有的文化,所以校园文化可以称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共同的特点,同时又存在着不同,首先,校园文化存在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受社会文化影响,形成一般社会文化的共同特点,校园中的任何活动都无时不刻的受到社会主导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整个大学在社会变迁中不断完善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其次,校园文化起源于社会文化之上,但却形成了自身特定文化。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的。(3)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不同的群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主要有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和行政管理者群体,校园文化是在各群体的活动作用下形成发展的,每个群体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学生群体是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在接受着文化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社会问题,发挥自身的个性,改造校园文化;教师群体对校园文化起着导向作用,教师群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做正确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学校行政管理者群体则是从整体对校园文化起着指导规范的作用,主要承担着校园的总体规划、监督和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大学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1.兼容性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有自身的独特性,更兼容着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由于大学中的青年学子都有较高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大学校园文化不排斥来自社会其他群体的文化元素。文化的灵活性使大学校园文化不仅有青年学生特有的活力,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兼容着社会经济、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多元文化,体现出对社会文化的广泛吸纳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选择性大学文化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是具有选择性的,而并不是完全照搬社会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正是体现在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自我调节,选择适合大学发展的、有利于大学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这种选择与自我调节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价值观念为指导,依据教育目的,对开放的社会文化进行分析、提炼和整理,在校园群体的自觉努力下形成模式和体系。[2]3.稳定性校园文化虽然是随着社会变迁逐渐形成的,但是一旦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也就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校风,因为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在学校内各个群体活动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而并非一蹴而就的成果,虽然校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校园内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学校精神等,都保持相对的稳定。4.学术性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稳定、独立的社会文化群体,它区别于社会其他文化团体的根本在于大学校园是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主体,以传播高深学问为主,学术性是校园文化中最主要的文化氛围。现代的大学不再只是闭门搞学问,而是越来越多的接触外部社会,了解社会热点,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大学中的学术活动聚集了众多智慧和创新思想,也迅速的反映着学术的新动向和社会的新思潮,因此,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5.创新性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创新的延续,这种延续一方面受社会文化发展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基于社会文化的基础之上开拓创新。大学这个特定的环境有着创新文化的优势,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面向未来,更接近前沿文化,也是众多先进思想的聚集之地,存在着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学者,特别是学生群体,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最具有创新潜力,使校园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不断的创新,引领社会的主流文化。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审视
1.大学校园中的网络文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校园文化随之变革更新,网络不仅从物质层面,更从精神方面为大学校园注入了活力。网络实现了校园与社会更广泛的接触,实现了不同群体文化的交流。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借助网络实现与社会文化的同步,更使校园文化活动因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更多的接触社会,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加大了学生与外界的交流,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网络文化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由于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很容易给辨别能力不强,抵抗能力差的人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轻信网上的虚假广告、中奖信息等,这就会扰乱大学校园文化的正常秩序。2.大学校园中的社团文化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学生社团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学校园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社团活动,如文学社、英语角、摄影协会等,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社团活动丰富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团队合作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以后真正的步入社会打下基础。虽然校园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社团活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宣传吸纳会员之后就没有任何活动了,昙花一现;还有的社团组织没有规范的制度,人员散漫、组织性不强、缺乏目的性,使社团活动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3.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鲁洁教授认为:“在社会的整个文化系统中,没有哪一种亚文化或群体像青年文化一样,能够对外来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力,能够具备随时进行文化拼接的要素。”所以,校园流行文化,以一种强大的诱发力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流行文化越来越占据校园文化的主导,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也给大学校园的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学生们盲目的跟流行风,崇拜明星,哈韩哈日等。校园流行文化也有积极的一面,不但可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在青年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的时候,应该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分辨什么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
四、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
1.营造人文化的大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人文取向为指导,这也是时展的需求。在建设校园文化时首先应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人文内涵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最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也是最直接反映校园文化风格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营造优美环境,尽心的设计布局,处处体现服务于师生活动的人文景观。其次要重视校园制度文化的引导性,校园制度是指导、服务于师生教学活动的,制定合理的、符合人发展的规章制度,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和规范,而不是约束。最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要使校园精神文化体现人文性,人文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助于校内成员良好人格品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以及精神信念等的形成。2.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人才,所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就是保持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学的教学活动中,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合格的人才、全面的人才、创新的人才。大学的科学研究为科技进步做出的贡献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所以大学必须保持学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加强大学校园与社会的实质联系,例如建立校企合作,进一步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大学校园文化在传承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改造创新,以科学研究为主体实现多样化发展,使大学校园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3.打造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当社会文化发生变革时,作为亚文化的校园文化也必然从这种变革中吸收新的因素。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人文景观,在建筑风格、环境布局等方面充分体现大学校园的学术氛围以及鲜明的时代气息,更要展现学校独特的特色。另外校园精神文化更能反映一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个性以及价值追求,也就是校园文化的特色所在。大学校园的特色文化还体现在校园中的特色活动中,开展各种各样文化活动的同时就网罗了学生们的新思创意,给校园文化增添新彩。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城市规划;校园文化;跨学科研究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势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讨。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势。“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与高教界的对话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对高教体制改革所作出的单方面呼应。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现代大学不断构建着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校园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这种影响对建筑界来说是被动的,因为建筑界还没有系统地探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建设的关系。凭着对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领悟,喊几句时髦的教育口号,校园建设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闻风而动”的层次,不可能有深度。
总之,当前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的,研究思路也是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展开的。他们本着务实精神对教育界的热点理论进行可行性探讨,从建筑和规划的视角提出方案、进行实践,为新时期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氛围。
二、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对大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念、制度、机构等非物质层面,很少关注大学的物质实体——校园,即使有所触及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同大学校园形态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领域。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它的主体是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大学校园文化群体;它的内容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学者们倾向于把校园形态划分到校园物质文化领域。
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多数人认为:建筑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作用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 (《孟子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作用,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邱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
当前,教育界在反思现代教育中的弊病时,把环境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哲学的高度。金生在《理解与教育》一书中谈到“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学生被纳入教育生产的流水线,与日常的生活世界相隔绝”。面对这个现实问题,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呼吁到:“人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教育的研究都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生活世界的需要”,“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也不是把人和教育作为孤立的客观对象去解剖,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和解释,也是‘同情’与‘参与’”。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贯穿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学的对象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而生命总是具有意义并且要不断需求意义的,所以它就需要不断地理解和解释。这种方法把研究活动、研究过程看作是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使研究者直观地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与周围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大学校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形式”,学生生活在其中,通过理解和解释与之“对话”、“交往”,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教育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精神整体。大学校园形态就是一种教育表达式。
对于大学校园具有的“教化”作用,教育课程理论也有所触及。在课程理论中,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绿化设施、文化生活、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环境氛围等都属于“隐性课程”,与其对应的“显性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同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强制性相对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1)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或校风、学风都潜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应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2)非强制性。不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 (3)作用的持久性。即使生活环境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我认为“隐性课程”也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状态。校园形态属于“隐性课程”的物质方面即显性形态,而校园形态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所凝聚的价值观念,所包容的文化生活则属于“隐性课程”的精神方面即隐性形态。对于隐性课程的规范系统的描述和研究以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不多见。
最近几年,教育界的学者开始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研究“隐性课程”中的“隐性形态”,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云彬博士进行的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等。但是对“显性形态”——大学校园的系统研究一直被忽略着。
三、大学校园研究的紧迫性
就全球普遍的时代背景而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现状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 (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
时代在变,大学的功能、职责、理念在变,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高等教育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对大学校园进行系统研究。因为理论的苍白将导致实践的浮躁,校园建设的失败必然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高教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探索中多一点对物质形态的关注,改变一下教育研究者在校园建设中的“失语”状态;希望建筑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研究多几个视角,改变一下建筑人在校园建设中的“自语”状态。
参考文献
[1]姜耀明,王晓丹.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新建筑,2002,(4).
[2]王吴.弹性与共享:大学城规划[J].规划师,2002,(5) .
[3]胡智丹.关于有效控制校园文化整合方向的几点思考[J].江南学院学报,2001,(9).
关键词:高校 校园亚文化 大学生
1 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内涵
为了深入研究分析大学校园亚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产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需要搞清楚大学校园亚文化的概念,只有充分了解大学校园亚文化,才能明白形成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原因。
1.1 大学校园亚文化的概念 亚文化一方面是指存在特殊行为方式的一群人,另一方面是指特殊的生活方式。早在开启西方现代化进程之时,亚文化群体就已经存在,这一群体通常情况下被描述为:偏离主流社会、无固定住所、无生产力的寄生者或者反叛者。对于亚文化的概念,在《教育大词典》中明确指出,亚文化作为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对主导性文化进行补充。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任何群体在某些方面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鲜明的集团、群体个性、风格、凝聚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价值追求方面与主体文化不一致,这是亚文化的主要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大学校园亚文化定义为:与高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致,并且在一定时期为整个大学生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这种文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热点,通过这种文化,大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思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1.2 大学校园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当前,在表现形式方面,大学校园亚文化主要包括课桌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流行文化等。
①课桌文化。笔写或刀刻痕迹在大学校园教室里的每张课桌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这是大学生的有意为之。在课桌上大学生吟诗作画、抄写公式,有的寄情异性,有的褒贬师友等等,借助课桌文化,都在传达着大学生的特殊心态和心理诉求。
②网络文化。如QQ文化、BLOG 文化、微信文化、飞信文化、陌陌文化、人人网、贴吧以及网络偶发事件文化等。
③校园流行文化。与社会相比,校园可谓是一片净土,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信息社会,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找到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流行文化逐渐成为校园亚文化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校园流行文化主要包括校园流行语、文化衫“文化”等。
1.3 大学校园亚文化的特点。当前,大学校园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其产生背景是信息技术革命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校园亚文化不能替代高校主流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只能丰富和补充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存在着趋同、矛盾、对抗等关系。从总体上来看,高校亚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性、变迁性、自发性、复合性和发展不平衡性等。
2 大学校园亚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
对于高校主流文化来说,通常情况下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积淀和创造形成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价值追求,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稳定性、传承性和系统性等,所以又称为高校主体文化。大学校园亚文化的产生对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主流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视角出现多元化,同时文化选择也出现多样化,并且不同群体文化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受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造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第二,在社会生活中,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紊乱,同时道德意识出现弱化的趋势。第三,诱导大学生形成犯罪人格。健康积极的高校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可以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供新的思维方式;第二,促使大学生更加广泛的交往以及为大学生增强创造力提供了可能。
2.2 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对于大学高校来说,其亚文化的形成与大学生的张扬个性,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密不可分的,在塑造大学生个性方面,不良高校亚文化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大学生对某种信息手段产生过度的依赖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拇指族”、网虫等。这种非直接的交流手段进一步使得大学生脱离了现实的生活,进而以封闭的心态面对校园生活,进而使人际交往产生问题,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出现障碍;第二,在信息时代,对于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信息膨胀和眼球经济进一步增加了辨别良莠的难度,健康与不健康的内容在自觉与不自觉的状态下被动地接受着,信息文化进一步冲击着原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同时增加了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念的阻力。第三,年轻人的开放、激进、独立性强等特点在大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中,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潮、文化的影响,并且需要面临学业竞争、就业、生存的压力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感到迷惘和不知所措。
2.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校园亚文化的影响是直接的,并且是深远的。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第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良网络文化使得很多大学生不能自拔,同时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在高校,使得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变得更加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际关系逐步走向商品化、复杂化。第二,在校园内部,充斥着一些品位不高,质效不佳,消极颓废和玩世不恭的人生信条,使得不思进取的颓靡之风在高校盛行。健康积极的高校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第二,实现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平衡。第三,弥补和纠正大学生错误价值取向和不合理信念,为自己压抑的情绪寻找宣泄的方式和途径,有利于保持积极阳光的心理。
不难看出,大学校园亚文化作为高校主流文化的丰富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导向、激励、约束、教育功能,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是当前高校组织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健康的高校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使得高校亚文化呈现出日益繁荣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透过流行于校园的亚文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探索和思考。在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下,作为家庭、社会最关注的群体,大学生需要面临生存、就业、渴求成功带来的各种压力和困惑。其外在表现就是:高度自我、玩世不恭、诸事漫不经心或干脆反其道而行之,甚至表现出极端的颓废与消沉。在这种状态下,大学生通过校园亚文化进行自我排解、自我解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满足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慕真.高校非主流校园文化透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2]刘海生.试析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J].教育探索,2002.
[3]刘彦超.浅析大学校园亚文化[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6.
[4]孙亮.浅谈当代大学生亚文化及其特征[J].化工高等教育,2003.
[5]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
[6]袁小武.试论校园文化中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4(6).
[7]姜春舟,王晓坤,杨建清.校园亚文化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摘要: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 培育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所有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具有该校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是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构成大学的灵魂.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各种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正是大学教育体现育人价值的深层涵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及大学精神的涵义
1.大学校园文化的涵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高等院校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继承光荣传统、不断开拓创新,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所形成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2.大学精神的涵义
大学精神是一个在历史和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流域、变化和发展着的概念。大学精神的最基本的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求真”。也就是所谓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而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求善”,即造福人类,把育人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风貌。
二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之间的关系
1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依托与表现形式。校园文化为大学精神提供载体,为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形成提供“土壤”、环境。校园的物质文化为大学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平台;行为与制度文化保证了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又运行规范、秩序井然,为大学精神提供制度、纪律、组织保障;精神文化则引导大学人形成与大学精神相一致的理想信念、心理品质、精神境界与价值取向,指导其行动。大学精神的积淀、培育要依托于校园文化。大学人往往依托于认识、理解校园文化,进而才认识、理解该校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依托于一定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经过高度凝练,大学精神才能形成,也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发展。
2.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核心与精神动力。大学精神指导,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是贯穿于校园文化的一条红线。缺乏大学精神引导、支撑的校园文化是无序的、低层次的、不系统的、流于形式的校园文化,也就失去了主旨与方向。大学精神具有高度概括性,它在大学有机体中处于最顶层,是对校园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校园文化不会自动地上升为大学精神,需要大学人全面地总结学校的办学实践,“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的诸多表象中抽象、提炼出大学精神,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弘扬和实践,是大学精神的物质依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在表现,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就会缺乏系统性、继承性,容易流于形式.大学精神蕴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做载体,大学精神就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
三.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大学精神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的发展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大学精神是抽象的、无形的、不成文的,可以起方向、定位作用,但大学精神又需要具体的、有形的、成文的东西去承载、表达,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曲完美的乐章,让每一项制度都成为明镜去规范师生员工的言行。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要素
大学精神是大学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和认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和大学中的学人精神相互融合的结晶。大学精神是指优良的校风、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优势和精神状态,如求真务实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的特定的高校精神的人格化和个性化,是学校典型意义上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风貌、水平、质量、效益以及凝聚力、感召力、生命力的表现.
四.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大学精神的意见
1.树立大学独具特色的校训,努力提升大学精神力。
校训作为大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精神的积淀和凝练,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明确办学方针、体现校园文化特点、规范师生行为、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功能.大学校训是由大学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大学校训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赋予大学校训崭新的时代内涵,确立校训对塑造大学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应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因素、结合时展的新特点和满足社会新需求的基础上,提炼出更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色的校训应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塑造“校训品牌”,建设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大学,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学科、文化氛围和校园精神,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优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层次,推动大学的发展.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高地.
[关键词]电影《歌舞青春》;中美版本;文化差异;比较
2006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一部具有全新视觉震撼力的电影作品――《歌舞青春》,这部青春歌舞题材的影片一经上映就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青睐,其轰动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西欧地区,而且还赢得了亚洲许多国家观众的热烈追捧。美国版《歌舞青春》获得了非常成功的票房佳绩,其之后推出了系列电影作品仍旧保持了口碑与票房双赢的成绩,在2010年中国电影制片公司(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与美国迪斯尼公司合作,共同推出了中国版《歌舞青春》的电影作品。影片在保留美国版本主题与基调的基础上进行拍摄,从而实现将歌舞片题材的电影作品搬到中国银幕之上,让中国观众能够欣赏到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舞青春”。但从影片在国内上映的情况来看,中国版《歌舞青春》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在口碑上都遭遇了“滑铁卢”。深究原因,中美文化差异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而影响着中美观众对歌舞类电影题材的审美接受与审美认可。
一、美国版《歌舞青春》与中国版《歌舞青春》
美国版电影《歌舞青春》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学校园的青春故事,影片视角对准了正值青春、活力四射的美国中学生,塑造了他们清新脱俗的青春偶像形象,记录了他们精彩纷呈、青春活力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他们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这部影片不仅将歌舞融入创作中,而且还借鉴了动画片风格的创作手法,因而令影片呈现出完美震撼的视听效果。伴随影片单纯的快乐、优美的歌唱、动感的舞蹈,观众仿佛观赏到了一部精彩的迪斯尼动画,影片中的青春朝气让观众感到清新自然、纯粹明朗,一下子感染了年轻观众对青春的向往以及触动了中老年观众对青春的无限回忆。
因而美国版《歌舞青春》自上映起就大获好评并获奖众多,迪斯尼公司继续投拍系列电影尽管在剧情与风格上没多大改变,但系列电影的魅力与受欢迎程度依旧。于是乎,美国迪斯尼公司试图想在中国开创《歌舞青春》的新奇迹,并着手寻找合适的中国电影人以及电影制作公司联手拍摄中国版的《歌舞青春》。因此,在2010年由著名中国导演陈士争执导,迪斯尼、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华谊兄弟投资拍摄的中国版《歌舞青春》在中国上映,在原本制作班底的加入之下,影片将故事对焦到中国现代大都市的某一大学校园中,讲述了一群年轻大学生关于青春、梦想、爱情的校园故事。在一场校园歌唱大赛中,影片的故事人物为了追逐音乐梦想而不断迎难而上,突破种种阻碍与风波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幽默的语言风格、励志的创作主旨、新颖的歌舞形式完全与美国版《歌舞青春》无异。但是,中国版《歌舞青春》并没有延续原版的票房与口碑风采,甚至一度遭受到中国观众的无情诟病,因而造成此差异现象的原因值得中国电影人深刻反思。
二、中美版电影《歌舞青春》文化差异比较
(一)文化差异影响故事取材对象的不同
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美版电影《歌舞青春》在故事取材对象上表现出显而易见的不同。在美国版本中以高中生为主要故事取材对象,影片为观众塑造了两个性格与生活背景迥异的男女主角形象,凯碧艾拉是一个优等转学生,而且长相甜美,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但她性格内向非常容易害羞,所以在新学校里她没有多少朋友。而特洛伊则是学校中的风云人物,他不仅拥有帅气、英俊的外表,而且还具有高超的球技,担任校篮球队的队长,是一个备受学校女生青睐的对象。原本,这两个人物不会有任何的交集,但在一次除夕假期活动中两个人因音乐而相识,两人互相欣赏双方出色的歌唱声音,后来机缘巧合中发现两人在同一所学校,并因为学校的音乐剧再度结缘。在影片中,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群怀揣音乐梦想的高中生关于梦想、友情与爱情的青春感染力。
与之相对比,中国版电影《歌舞青春》的故事取材对象则是一群大学校园的学生。这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在高中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他们都在为了上大学这一共同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着。因此,我国高中生的校园生活与美国高中生的校园生活呈现出明显差异化,各自有各自的精彩,而我国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才真正能够与美国一贯的校园生活相似,才能真正意义上展现中国年轻人的青春岁月。于是乎,中国版的《歌舞青春》将视线投射到充满青春与激情的大学生,讲述他们在大学校园中为追逐梦想而不懈拼搏的人生。大学校园在中国具有“小型社会”的俗称,在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年轻人,他们在这里能够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团结一致为了相同的梦想而奋斗。正如影片中那一群追求梦想的大学生一样,为了一个相同的音乐梦想他们相聚在了一起,而当朋友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参加歌唱比赛时,他们一起想办法来帮助朋友劝服父母,最终因为他们的努力与坚持实现或者踏上了梦想的征途。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一 目的
校园景观更是学术和文化的结合。它需要融合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校园生活环境,可以帮助同学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能够在和谐中渗透和反应相应的校园文化。我们在研究校园景观设计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校园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校园景观设计的第一位。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更好地为校园景观进行改造,利用。校园生活是人们都能经历的的特殊生活。平时的校园生活紧凑,充实而又灵活,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的世界,探究那些离我们最近的事物。了解身边的环境,发扬要传达的精神。并借此了解渗透于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以发展历史。
二 意义
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形式、环境建设及文化建设等方面,了解当前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校园建设实践、校园规划及景观设计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校园文化是各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传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学校精神风貌和总体实力的集中表现。
大学校园建筑景观中延续和体现校园文化,从健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优化校园设施、弘扬校园精神、养成健康心理等几方面来丰富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并注重校园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三实例分析
校园文化顾名思义,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校园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某大学的行政楼三楼的屋顶平台,是一个开敞通透的室外环境,可以俯视整个校园布置。不仅可以是建筑形式上的交流而且还可以作为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空间。这就需要在空间中有校园文化的流露,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能受到学校氛围的熏陶,在谈话之间就能学习到历史留给后人的借鉴。因为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工专门学校,原隶属于兵器工业部,所以在这个设计中,设计者会利用有军工特色的元素来装饰室外环境。使整个环境能够诠释部分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设计主要是以欧式风格为主,在简约的欧式设计风格中,地砖颜色的变换和不同形式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地面布置,而且还增添了活泼的气息,提升了层次感,有效的避免单调,苍白的感受。白色栏栅的运用更是凸显出校园文化应该有的纯洁、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相对其他的宣长板,采用不同的形式,于重金属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氛围当中,具有到一定的透气性。不仅能起到很好的遮挡装饰作用,而且还能作为校园文化的展示区域,可以将其校园文化的展示板悬挂于此,为学习校园文化,拓宽知识层面提供良好的条件。大面的木栅装饰花草种植,也充分体现了欧式的风格,又不失典雅,还能起到绿化,净化的作用,为活动区域增光添彩。主题性雕塑更是意义非凡,利用军工废弃的材料拼凑出有优美的造型雕塑。既大方美观又不失军工特色。校园景观强调文脉,它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该主体性雕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的一种联系,也是历史到现实的一种延续。看着拥有历史痕迹的主题雕塑,自然的就可以联想到学校的历史是多么的丰富,演变到现在依然留存着先人的思想,这个演变历程是多么得坚辛。这种和谐的关系需要更多的设计作品来支持和维护。同时,校园景观在注重校园文化的同时尊重校园历史。通过环境再创造,协调新旧景观,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这对于联络校友感情、突出校园的特色、创造校园品牌有重要作用。景观环境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进一步为学生工作作出贡献,这就需要设计者从基本出发,了解校园历史,并可以贯穿始终。校园环境中的景观设计更是可以帮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放松心态,陶冶情操的首要选择。
五结语
校园景观设计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因此,景观化校园对于反映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
设计是应该有他自己的灵魂,大方、实用、美观的前提下,以某一风格为主体现设计特色,校园景观设计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人文文化建设的传承,力求突出校园景观生态性、人文特色可持续和谐发展。在规划建设中职能分区要更加科学合理,既要明确各个功能分区的职责,而且在各分区之间又有各种景观建筑的分布作为衔接。景观规划,要吸取生态设计、人文设计的理念,在环境建设中充分考虑文化景观设计,使新的校园景观有更为宽敞的室外自然空间、深远的教育寓意,给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以舒适、健康、自然、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连续出版物:[1]中国建筑艺术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
(2)连续出版物:[1]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3)连续出版物:[1]增订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
(4连续出版物:[1] 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5)连续出版物:[1]沈志明.论景观设计空间形态.南平师专学报 , 2005年7月;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 华南农业大学 景观设计与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许多大学都面临改、扩建甚至新建校区的问题。在我国大学新建和改扩建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是校园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高校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开展成为育人工程、爱校工程、文化工程,校园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变成了城市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水域、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教学环境的和谐统一,还要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现代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重视校园和谐统一,重视可持续发展,将校园景观营造成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带动整个城市景观面貌的发展。
二、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属于一项综合性课题,并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景观的整体性原则、合适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和人文原则.这些原则的综合运用决定了大学校园景观的形式特征和文化内涵.当然校园宗旨是为了给具有青春朝气、文化层次较高的表青少年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休闲、活动、学习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自然生动的环境,同时景观设计传递出时代、文化内涵的气息,实现大学校园环境的整体性、舒适性、生态性、人文性;综合国内大学的一些规律及要点,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2.1 高校校园景观的整体性
首先,从整体性上明确一所大学校园景观鲜明个性的设计,这是最基本的设计原则。
2.2 高校校园景观的舒适性
校园景观的舒适性关键是令人感觉到恬静、空气清新、场地绿化,避免在大学生们在视野有其他有害要素的干扰,如灰尘、烟气、乱七八糟的广告等因素; 2.3 高校校园景观的生态性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
2.4 高校校园景观的人文性
大学校园景观是所在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景观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景观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文化和审美趋势。
三、华南农业大学校园景观论述及规划分析设计
3.1华南农业大学景观概述
华南农业大学创建于 1909 年,是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 生命科学为特色, 农、工、文、理、经、管、法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于广州市天河区, 分别由校园中心区、校园东区、 跃进南区、跃进北区、中衡山小区等 5 部分组成,占地 309.9 hm2。校园中心区是学校的主体教学科研区,面积约 204.4 hm2, 学校行政办公区、体育运动区、教学Ⅰ、Ⅱ区、各院系实验及办公区、华山及六一学生生活区等。
华南农业大学校内地形多样,有许多起伏的地形,在设计景观时将地形复杂的不利因素转变成利用地形制造利于人们休憩、行走的景观,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点。
3.2华南农业大学现状景观设计
3.2.1现状景观建筑设计及分析
校园中心区内冈峦起伏、湖泽棋布,极具园林特征,但是由于现有建筑多占据山头而建, 地貌轮廓线受到削弱;校园内湖水水质缺乏必要的清洁, 同时湖边岸线的开放利用不充分,行人无法体验亲水乐趣;总体来说,校园中心区空间组织呈现出一种自然无序性,开敞空间基本围绕几个湖泊展开,彼此间缺少过渡与联系。景观设计师应该尽可能的介入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参与土地使用和划分的过程,景观设计的作用不是用来修饰、涂抹校园中的剩余空间,校园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合理规划,把分散的校区有机地融合为一整体;
教学区是校园的最主体部分,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资料馆,行政办公等校园建筑,教学区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备有利于学习和研究的特点,华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区,景观还是以植物景观为主,配合铺地广场,停车场等场地,既能满足很强的使用功能,又能体现大学校园的特色和魅力。
学生生活区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食堂和商店等生活设施以及部分体育活动设施,有些大学还将学生活动中心设在这个区域内,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存在密切的联系,此外还与体育活动区和校园绿化景区紧密相连,这个区域的环境景观更加具有人性化和舒适的特点。
“院落”式建筑形式与校园连廊特色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使各主题建筑、中心湖景观及山地休闲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校园环境极具吸进力。
华南农业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作为百年老校,有着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一些古树名木,是学校非常珍贵的遗产,如题词的景石和五座保护建筑,还有九十周年纪念树园,对待古老的树木,应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对于原有的建筑遗迹,应以保护为主,不做大的改动。
3.2.2现状景观植物设计及分析
作为以农林专业为特色的大学,植物景观特色鲜明,具有亚热带特色。校中心绿化率96%,绿化覆盖率54%,植物品种多样,四季有着不同的景象。校园中心区内作为科研用地的树木园占地约 20公顷,树木品种超过 1 000 种,是全省甚至是华南地区优良的植物标本园之一。校内古树环绕,拥有大片面积的绿化,尤其是校内的树木园,里面有许多品种的植物,树木郁郁葱葱,景色四季各有不同。
四、华南农业大学校园景观存在问题与改造建议
4.3.2.1 绿地结构不合理
中心区绿化系统结构不明确,道路绿化、片区绿地、湖畔绿地、隔离绿地及科研绿地未形成有机结合,使得系统结构性不强;观花、色叶植物和草本花卉植物配置缺乏深化设计。
4.3.2.2缺少“以人为本”的绿地环境空间
长期以来“以人为本”一词常常被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提出,但是对于人的关怀和对其文化的关注并没有在设计和实践中具体化。由此产生校园景观建设重景观轻使用的状况。华南农业大学主拥有众多的草坪。经过调查得知,草坪的尺度与位置不合适宜,形式也很难满足人的不同心理需求,景观的文化内涵与环境没能很好的融合。
4.3.2.3草坪空间使用率低及大而不当
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以及合理的规划,建成后草坪往往被闲置使用效率低,甚至有座位的地方也很难让人满意地停留。如果坐下来的条件少而差,人就会侧目而过。普遍同学认为,校方开挖土地建设校园景观,并且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需求,更谈不上景观文化内涵与环境的融合。同时校方仅从图面上的构图比例或布局的恢宏来决定草坪的空间尺度,导致整个空间大而不当。容易使人产生疏离感,另一方面使人无法停留下来,在这样的空间只能赶路似地匆匆而过。
4.3.2.4过渡带景观问题
启林区是华南农业大学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宿舍区,整个区域的景观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公园的绿化模式,并没有体现高校自身文化和美学的内涵,更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的特色。对于此过渡地带理应也建立有特色的绿化地带,使得学生们的生活环境更有优美舒适。
4.3.2.5在校园景观建设中的一些建议
华南农业大学以其朴实的学风、自然幽雅的校园环境在华南地区诸多名校中独树一帜,原校区园林式的规划更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我们应该规划设计延续了原校区的这一特征,提出了与之相呼应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意在表现“自然、人性化、极具时代感”的校园景观环境。并通过环境景观布局、校园绿化、装饰建筑等方式,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宛如天成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园林式校园,营造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根据实际用地的环境特点,巧妙地运用园林植物的隔音作用,将周边环境对校园的噪音影响降至最低,力争在闹市中营造一个“书山学海,雅室静读”的“世外桃园”。同时在校园绿化和植物景观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按照校园中绿地的功能和艺术要求来选择植物种类,如校园道路旁的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 拔,生长迅速的树种作为行道树,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
关键词:校园;景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学校园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规划越完善,学生的正面环境知觉越好,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则是积极行为越多。学习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诸多环境因素中,校园景观在高校环境建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从高等学校历史文化及师生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出发,设计高品位、深内涵的绿化空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绿地景观的作用
1、 师生学习、交流的第二课堂
大学教育以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自学研究为教学形式。从心理角度来讲, 对于精力充沛的大学生来说, 教室只是学习的部分空间, 如果条件允许, 他们更喜欢室外的学习空间。校园绿地恰为师生提供了这种室外交流的理想场所。师生可以在弯曲的园路上散步、学习、交流, 在草地上晨读、锻炼、娱乐、交谈等。校园绿地景观及其丰富的植物材料, 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自然知识的极好条件。
2、大学文化标识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大学自诞生起, 就承担着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启蒙大众、激发思想的使命。大学校园的人文内涵与环境品质铸就了特殊的学院氛围, 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方方面面。大学校园的绿地景观设计, 可以通过景观的具体形式、造型、色彩、质感、线条、符号等艺术设计, 把人们所希望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准则等融入其中, 陶冶学生情操, 使学生学会创造美, 提高自身审美与认知能力。
3、场所精神的再现
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是在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注重构图、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法则的同时, 将对真实生活的关注、体验和思考融入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中, 营造一种具有某种精神的场所。当园林景观与自然界的山水景观相交融时, 学生能在大学文化活动中, 开启智慧, 抒怀, 创造进取。
二、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校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上确立大学校园景观的特色是设计的基础.这种特色来自于对大学校园所处的气候、环境、地理、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艺术的尊重与发掘.校园功能各异,景观子系统力求在上一级系统宏观控制基础上,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使校园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氛围.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还要注意将建筑融入环境,建筑与环境各自发挥独立的功能,又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生态和景观系统.
2、生态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 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 创造一个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 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 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 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 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 适应未来变化, 满足可持续发展。
3、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原则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优秀的校园景观能培养师生品格与情操,规范师生行为,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能够增强个人使命感、对学校集体的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大学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文化的场所,校园景观自然也就是为文化教育的传播提供物质基础,而文化性是校园景观区别于其它景观显著的特征.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创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雕、廊柱、浮雕、标牌等环境小品,结合富有特色的植物来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历史文脉、生活方式、建筑特征,让师生追溯历史、教育自我、把握未来.
三、校园景观生态规划
1、 广场
广场与周围的建筑物和其它各种空间组合,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为师生日常生活、学习、集会提供场所。广场布置在人流比较多的场所,一般是教学楼前后、入口和集中绿化区域。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视距与楼高的比值介于 1.5―2.5 之间,广场上的植物,尤其是高大的乔木不可或缺,他们可以遮荫、防风、降温,还可以与其他形式的小品围合成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密的、私密的空间,来满足师生不同的交往需要。同时也要大量引进树林、花卉、草坪、山水等自然环境。一些面积较大的广场,可适当运用一些喷水池、雕塑、矮墙、小型乔木、廊架以及乔木树阵等进行空间分割,形成隔而不断的流动性空间,拉近广场空间和人之间的关系。广场设计在校园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反映了校园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它虽是校园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他的设计手法却与校园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并最终达到校园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2、道路交通系统
校园道路交通组织要重视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分析交通源、交通量、交通方式、道路情况、分析步行交通、人通流量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变化情况,考虑校园中人车矛盾,行走路线,人流来源,人行道的宽度与状况,步行距离及步行感受等内容。在保证畅通的基础上,步行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步行环境舒适度和景观需求,发展较多的步行道路空间是景观形态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校园的交通系统可分为人行、非机动车行,机动车行三个部分。他们各自的规划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组织成了交通系统。大学校园的交通组织多采用“人车分离式”和“步行者优先”两种规划设计形式。
(1)“人车分离式”是一种处理人行和车行的形式,可同时满足车行便捷,人行安全两方面的要求。其中有平面上的分离和垂直方向上的分离两种。平面上的分离,常见的又采用内、外环设置的手法,以外环作为车行系统,内环作步行系统,尽可能做到不交叉。外环以外设置各种辅助用房和对外设施,外环内设置教学设施、绿化等,创造一个校园步行系统。垂直方向上的分离。此种手法适当运用,如相邻的教学楼,采用二层走廊连接,可活跃气氛,丰富空间层次,分散地面人流,达到交通便捷的作用。
(2) “步行者优先”是城市设计的概念,是指人行车行共存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一定的限制,对步行者给予优先权。这种形式可运用于老校园改造,处理人车共存这种情况的道路。“步行者优先”可采用非直化道路,单项通行汽车,限定车速或定时限值等方法来实现。在道路空间中,各种形态的绿地规划是整个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按道路性质、级别的不同进行绿化,形成层次丰富,各具特色,可游、可坐、可赏的廊道景观,使道路成为观景线。同时应该突出道路的视觉轴线功能,形成动人的观景带。直线、曲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结合,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道路应设计的比较曲折,既能增加其趣味性,又能有效的减缓车速,保障人车安全。
图1某校园道路设计
3、 水体
校园中设置水体有利于改善小气候,美化景观,增加活泼情趣。有水的校园常常给人一种“灵气”,因此,校园中应创造不同形式水体空间为环境增色。水景的创造在校园绿地景观中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结合岸边的山石、小品进行滨水植物配置,植物与水面交相辉映(如图2);另一方面可以在水面布置水生植物来点缀。在水体栽植水生植物时,不宜种满一池,使水面看不到倒影,应起到扩大空间作用;也不要沿岸种满一圈,而应该有疏有密,有断有序。
水面的处理常依照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原则“聚则辽阔、散则曲折不尽”,技术上采取循环水流的手法,不但节约资源,又使其具有流动性,形成宛若天成的人工自然生态景观。随着季节更替,水体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并能对调节校区温、湿度及两岸植被的生长态势发挥积极作用。
图2 校园中的水体
综上所述,校园景观建设决不是单一的美化环境,它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景观设计从不同的内容出发,做到各个区域不同的要求,以便发挥其独立的功能效果,使景观建设在运用艺术设计、植物绿化、工程建设等环节,体现和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色以及目的追求、道德情感、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校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军.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 现代交际. 2012(07)
【关键词】无线宽带;覆盖;大学校园;方案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在大学校园的普及,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是其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线网络以其自由移动、灵活高效等特性深受高校师生们的青睐,现已成为现代化大学校园网建设的发展趋势。而笔记本电脑的普及也使网络访问能够突破有线网络的局限,为师生随时随地访问校园网络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同时,校园网络也是一个蕴藏有丰富知识的宝藏,如此宝贵的资源理应实现充分的共享。高校师生需要尽可能更为方便、快捷、移动式使用网络,他们不仅要求无线宽带覆盖整个大学校园,而且希望能够进行校际互联。况且,一些具有较大规模的高校拥有着多个分校区,校本部与各个分校区的互联互通也已成为校园网络建设的重要一环。这对校园网的建设者、管理者来说,是亟须思考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无线宽带覆盖是大学校园网络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学校园无线网络建设主要是为了帮助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提升工作效率,在满足高校教学、管理、科研、服务工作中的移动应用需求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必然要求上网方便快捷、机动灵活。相比传统的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的机动性、方便性、扩充性等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机动性是驱使无线通讯发展的根本动力,最近几年来,携带方便、轻薄短小的笔记本电脑的普及,致使笨重的桌上型计算机已经渐渐被取代,这就很能说明问题。然而,仅仅依靠笔记本电脑和个人数字助理PDA都还是远远不够的,要保持无时无刻的网络连结和信息的高效传递,离开无线通讯是不行的。为计算机带来很大机动性的,是无线局域网络WLAN,它使高校师生传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状态彻底改观。
无线局域网WLAN的优长,还包括其便利性与弹性。它无需大量布线,较传统网络架设方便,并且对网管人员而言,极少需要管路来架设网络线缆,这样不仅大幅缩减了建构网络的时段,以后网络拓扑需要更动的时候,也不必要进行大规模的重新拉线。由于WLAN用无线电波连接取代了铜线或光纤电缆,这在调整上方便了许多,无需为了网络线插孔的移动而大伤脑筋,信息之随手可得简直如同空气一般,很适合网管人员的弹性规划运用,尤其对商业上的应用很具有吸引力。
良好的扩充性是无线局域网WLAN的另一个优点。铺设传统的有线网络,网管一般会为了预防此后额外需要的架设,往往在初次架设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其可大可小,WLAN的扩充与升级都比传统有线网络方便得多。只需要增加无线接入点AP,即可拓展整个网络的容量与涵盖范围,因此,对网管人员而言,安装WLAN也是明智的选择。
二、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的基本原理
最简单的WLAN,即所谓对等(peer-to-peer)网络,只需两个置于有效距离内、装有无线适配卡(wireless adapter card)的PC,无需经过特殊组合也不必有专人管理,更不需要中央服务器(central server),两个移动式PC之间是可以相互对通的。
无线网络访问点AP,可将AD-Hoc网络移动室PC之间的有效距离增大到原来的2倍。连接在有线网络上的访问点,可使移动式PC之间经过服务器而实现网络的互连互通。而每个访问点都能容纳许多PC,其容量可根据数据传输的实际要求达至15到63个PC。由于PC和无线网络交换机之间的有效距离在户外约300米、在室内约150米,大学校园内通常需要多个访问点,需事先考察选定网桥位置,以使WLAN无线宽带能够覆盖整个校园,使所有师生用户都能在一群访问点的覆盖范围内漫游(roam)并确保通讯不致中断。可用EP增大网络的转接范围,以解决覆盖问题。EP的功能与访问点类似,但它并不是接在有线网络上。EP把信号从一个AP传递到另一个AP或EP,由此延伸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将EP串在一起,讯号即可从一个AP传递至远方。
可通过安装定向天线来实现楼宇之间无线网络范围的扩展,要互相对准天线的方向,使两个或多个相距较远的建筑物能够接通无线网络。作为共享介质的WLAN,并非为每个接入设备提供专线速度,而是分割可用的吞吐量为若干份。这就要求无线网络的吞吐量规划,必须在计算接入点数目时多预留一些空间。来自网络内部其它接入点甚或是网络外部的干扰是时常遇到的,允许用户漫游(20%到30%为最佳)靠的是一定量的良性蜂窝覆盖重迭。
影响WLAN覆盖范围的因素,既有射频带及吞吐量变化造成的波传播特征,又有自由空间路径损耗和衰减的限制。可将自由空间路径损耗视为开放或户外环境问题,其实质在于无线电信号因波前扩展而引起的扩散,以至于接收天线难以接收到信号。在WLAN的室内安装中,比较常见的衰减,其主要成因是振幅下降或射频信号在穿过墙、门或其它障碍物时减弱。WLAN在密集建筑物周围性能较差,原因就在于此。
三、无线宽带覆盖大学校园具体方案
根据大学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有几种具体的无线覆盖解决方案是切实可行的,简述如下以供选择。
方案一:实施多点覆盖,并且在AP覆盖点使用“BWB510a+全向天线”,每个AP可接入并发用户约为30个,可采用就近接入方式使之与Internet网络连接。单AP无阻挡是此方案的基本要求,约为1.5公里的覆盖半径。和Wireless MESH Net模式相类似,AP覆盖点的形成要靠一个几百或千兆光纤的高宽带接入点。2.4GHz模块外接2.4GHz全向天线用于周边360°,以使BWB510a的双模块无线覆盖的优势得到发挥,而5.8GHz模块利用自带扇区天线回传宽带信号给附近辅覆盖点5.8GHz的定向天线,并通过2.4GHz的全向天线实行周边范围的覆盖。
方案二:对校园内的楼宇通一规划,采用RRU、光纤直放站等方式进行手机信号的覆盖。同时在分布系统中合路WLAN信号。本工程采用7个RRU,21个光纤远端机进行覆盖,同时安装了134个AP,实现校园内手机信号和宽带信号的全覆盖。搭建此无线网络,可使用美国Ubiquiti公司推出的NanoStation系列产品。例如进行室外覆盖,可选用NanoStation2产品。首先,按5000人计算,同时上网的人数概率约25%,即1250人左右,设若每人分配1M带宽,总带宽共需1250M,按NanoStation2净吞吐量21M来计算的话则需要60台设备,为免除信号盲区和便于日后扩容,可以增加NanoStation2设备2至3台,酌情机动安置。工作在2.4GHz的NanoStation2,因其支持802.11b/g协议,故能软件配置成路由器或网桥。于NanoStation2内布置水平覆盖60度角的天线,且要有SMA天线接口,就能外接全向天线、栅格天线等各种天线,现场应用更为方便。
方案三:建立一个宽带接入点,接入BWB510a设备时依凭100Mbps光纤宽带,并以中间加功分器使两个90°2.4Ghz扇区天线之覆盖半径连接起来,实行3公里左右无死角、无阻挡的覆盖。用户端采用改装后的CPE设备,凭借自带天线接收无线上网信号并且借助内置网卡与无线网络连接,再通过网线改装的USB延长线连接到计算机,从而实现无线上网功能。
参考文献:
大学校园活动策划书1
一、活动主题:回味童年
二、活动目的:通过此次活动展示我们爱心社家教组这将近一年以来的坚持,展示我们在家教过程中所得到的无限童年的快乐,同时把我们的快乐传递给大家,也丰富校园生活;而且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增强社员们的友谊和团结精神,从而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具体活动策划方案
(1)活动时间:4月26日中午12:30到1:30
活动地点:一食堂广场
活动开展对象:全校喜欢玩,有兴趣回味童年的童鞋均可
(2)活动内容:6个小游戏组成,流程如下:(亲们,如果你们累计获得其中四项活动的前三名,即可获得本次活动珍藏的神秘活动额)
1名称:吹气球
游戏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气球吹爆的个数为准,吹爆几个即可获得几个糖,另外最多者还可以获得精美礼物一份;
2名称:对对碰
游戏规则:总共设15对相对应的卡片,如“黄蓉与郭靖”等,抽取一张卡片,并找到拿着对应得卡片的学生,合力根据我们提供的信息猜相应的动画片及其人物,猜中即获得五个糖糖;
3名称:踢毽子
4名称:单人跳绳 游戏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踢毽子多者为胜,前三名均可获得甜甜的软软的糖糖额;
游戏规则:跳得多者即赢,前三名均可获得纯纯浓浓奶香味的阿尔卑斯额;
5名称:拾小棒
游戏规则:将一把小棒随机散入在地,参与者将小棒一根一根拾起,底下小棒未动者即可得3个糖哈;
6名称:掷石头
活动规则:五个石头,将其按1、2.、3、4、5的顺序掷,多者即可以得到糖糖;
四、活动前期准备:
1、制作海报和展板;虎溪之声做宣传平台;口头宣传,发动自己的好友同学,群。
2、场地设计。
五、活动预算:1000个奶球糖,50个阿尔卑斯原味棒棒糖,三袋彩色气球,毽子七个,绳子7个,精美小礼物十份,神秘礼物十份。(小礼物部分由个人捐赠),海报和展板。
(注:第一个活动为开始重点,利用五彩的颜色吸引人的眼球,温馨的音乐让人进入我们的世界,工作人员需多)
大学校园活动策划书2
一、 活动主题:发现生活中的美,共建安农学子风。
二、 活动目的及意义:安农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在育人当中
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营造温馨生活环境,增强大学生美好的生活意识。更好地投身于学习和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学院特决定开展创建“发现生活中的美”活动。对于加强我们的主管能动性,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增加学生的发现能力,增加品质。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优良学风和文明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三、 活动时间:3月31号至4月15号。
四、 活动对象:安徽农业大学所有在校生
注:可以个人参加,也可以组团参加(2-3人)
五、 活动步骤:
1.从20xx年3月30日开始在八教、九教、和餐饮广场前摆活动介绍和活动报名展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了解活动的参赛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决定报名与否;
3.报名参加的同学于20xx年4月15号之前将作品发至资环素拓邮箱()
4.素拓部工作人员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活动,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和优秀奖十五名;
六、 活动内容要求及评分标准:
1.作品可以以照片,PPT,DV形式展现;
2.作品内容要丰富,富有审美性,艺术性,内容积极向上,能够将安农学子的正面学习风貌表现出来;
3参加作品必须为原创,不得抄袭,不得脱离主题,不得有过于偏激的内容。
4.参赛作品需注明参赛者姓名、年级、专业、学院、联系方式等。
5.评分标准:作品总分100分,思想性和审美性占70%,作品精细程度占30%。
七、 活动奖项设置:
1.一等奖:一名 150元现金及获奖证书
2.二等奖:两名 价值100元现金礼品及获奖证书
3.三等奖:三名 价值50元现金礼品及获奖证书
4.优秀奖:十五名 纪念品及获奖证书
八、 活动经费预算:
1.宣传横幅一个:40元
2.宣传材料:30元
3.获奖证书以及奖品:奖金150元
礼品350元
获奖证书50元
纪念品180元
4.总计:800元
获奖人员都获得相应的荣誉证书,凡参赛者即可加社会实践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