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

时间:2022-08-30 02:58: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设施投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础设施投资

第1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融资综合性投资基金

近年来,投资基金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投融资方式。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作为产业投资基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扶持基础设施产业的成长,以及对产业结构的优化都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根据我国当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现状,中国急需重视和利用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这一融资手段,以加快我国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构成和形式

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有利于集中社会闲散资金、解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缓解政府支出压力过大等问题,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显著社会效益,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理应成为各类产业投资基金中优先发展的基金品种。

1.基金的构成

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构成一般由政府的财政资金、与城建产业相关的法人出资以及居民个人投资三方组成。其中财政资金占基金的比例,应视项目的具体类别确定,大约为3%~30%.对盈利前景明朗的产业,如电信设施建设、发电、配送电等项目,财政资金大约只需占基金的3%左右;对社会效益大而投资收益不确定的产业,如治沙造林、引水工程等,财政资金则应占基金的30%左右;其余基础设施项目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财政资金约占5%~25%左右。与城建相关的法人出资额须占基金的20%~30%.这里所说的法人包括该项目的建设单位,或该产业的经营公司以及相关公司,甚至还包括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其余的为居民个人投资,大约占基金的40%~77%.基金的规模应根据项目建设及运营本身所需最低资金量来确定,规模过大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基金投资人的收益水平,从而影响他们未来对基金投资的积极性;而基金规模过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则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以至影响项目正常的资金借贷活动。

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类别,则根据具体需要,既可以逐个设立项目基金,也可以设立综合性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综合性投资基金的构成与一般项目基金一样,也由以上3部分出资组成,但出资比例可根据市场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综合性投资基金可同时对多个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或者可投资于运作基础设施项目的数家项目基金(此时它成为“基金中的基金”),也可在此基金下建立若干子基金,每家子基金投资于不同类别的基础设施(此时基金为“雨伞基金”)。综合性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设立为投资人选择了广泛的投资领域,特别是那些拟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但又未能确定具体类别的投资人,更是最佳选择。此外,由于其投资于多种类型的基础设施,有效地分散了投资风险,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参与。

2.基金的形式

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一般应以在工商管理局注册的公司制为主,基金持有人大会是其最高的权力机构。为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基金公司的董事会中,应有熟悉基金运作规则的投资理财专家担任独立董事(或监事)。基金经营期限的限定一般应与项目经营年限一致,而对一些长期运营项目也可不设定期限,基金经营期满,应对基金进行清算,若基金持有人愿意,可以转入新的基础设施项目,作为新基金的持有人。由于基金由众多投资人组成,为避免大股东挪用、占用资金,其资金的日常划拨、使用应交由基金以外的机构托管,以保证资金能按广大基金持有人的意愿进行运作。如缺少有效监管措施,基金成立初期就很难吸引中小投资者的参与,基金托管人可选择一家经营管理较好的信托投资公司担任,按基金持有人大会通过的资金使用办法进行监控和资金划拨。

二、我国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可行性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造成经济的剧烈波动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虽然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从1997年以来,经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总量和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这一改善具有明显的弥补欠账的性质,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2001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底,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能源供给问题,尤其是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严重地滞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和国债发行的规模限制,特别是投融资体制造成的投资壁垒,使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基础设施产业自身又缺乏自我积累机制,从而制约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发展。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都提出了多种融资渠道和方式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即是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下面拟从资金来源、已有基金的收益和国家优惠政策等3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资金来源

从国际上看,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广开渠道,吸引各方面的资金进行投资。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私人资本。虽然银行1年期储蓄利率从1996年的10.98%下降到目前的1.98%(个人储蓄还要交纳20%的利息税),名义利率降至不到原来最高时的1/6.利率下降幅度不可谓不大。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不降反升,到目前为止,已超过10万多亿元。特别是近两年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每年增加1万多亿元,且以每年高达30%~40%的速度继续攀升。这一方面源于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倾向,但主要还是支出预期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的金融体系还不能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供居民选择,造成民众投资渠道十分单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个人资产的增加以及现代金融投资意识的深入人心,广大居民的投资需求会越来越大,并在追求资金安全性的同时,更加注意追求资金的收益性。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正好满足了居民的投资需求,它的风险小于股票、债券、期权等投资工具,收益又大于银行储蓄,并且也较稳定;二是,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随着人们收入提高和风险意识的增强,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资金实力日益雄厚。2002年,我国保险业务收入达3053亿元。至2003年6月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7783亿元。1999年10月以来,我国开始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截至2002年底,已有20多家保险公司获准入市,保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金额达300多亿元,占到证券投资基金总量的30%左右。保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约占总资产的5%左右。其余75%左右的资产投资于银行储蓄和购买国债。近年来,由于银行利率、国债利率大幅下降,加上股市暴跌,保险投资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000年,我国保险投资收益为:证券投资平均收益率为12%,债券投资总收益率为3.5%;与银行等同业的大额协议存款最低利率为3.7%.但2001、2002年连续两年投资收益大幅下降。2001年,平均收益率为4.3%,2002年降为3.14%,在证券投资上的收益率更是陡降至-21.3%.投资收益严重下降,将使保险公司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必须为保险资金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的设立,将为保险资金投资需求提供一条新的通道。同样地,随着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养老基金积累机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养老基金的结余数额将越来越庞大。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本质必然要求其在运作中寻求多元化投资。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较长的投资期限,较高的投资收益,较稳定的投资回报对养老基金来说也是较适合的投资品种;三是,企业投资。我国企业方面的存款据最新统计已达4万多亿元。而且还在保持增长的势头。不言而喻,对于那些经营状况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必然有大量的资金需要作长期投资打算。因而也可以成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资金供应者;四是,政府资金。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除了正常的财政支出外,还是有一部分可以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的来源;五是,国外投资者。近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利用外资的总额超过450亿美元,这也是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重要来源渠道。一方面,国外投资者可以享受政府的政策优惠,获取有保障的收益,因而乐于投资;另一方面,此种方式可以不增加外债,不用担心所投资项目被外方控制,中方也乐于接受投资。

2.基金的收益

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强度高、一次性投资资金需求量巨大、资金回收期长、风险程度较高、利润率一般较低等特征,因此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的效益性与流动性的矛盾。借鉴美国产业投资基金的作法与我国1995年制定的《设立境外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筹集到的资金的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其余用于证券市场中股票、债券和其他类型基金的投资。这样可以部分地解决基金收益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并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基金认识的逐步深入,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特有优势将日益凸显出来。另外,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规模较大,以现阶段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水平,完全可以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另一投资基金,成为其控股股东。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就成为控股公司。由于控股公司在资金上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控制大量的资金;加之公司法又赋予股东以下两个重要的权利:(1)投资决策权,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运行的前期运用控股权,引导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于收益高、流动性强的上市证券,以达到提高基金的收益率的目的。(2)利润分配权;对基金投资年收益可以在本基金运行前期分配较多,这样可以部分地解决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前期收益率较低的问题,从而可以做到年收益相对稳定,使其具有较好发展潜力,从而达到提高投资者信心的目的。

3.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策出效益,政策促发展,政策是最大的潜在资本。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国国家产业政策中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但由于受基础设施产业本身特点限制,如任其自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将缺乏吸引力。因此,国家政策对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应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收益性、流动性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市场的活跃与发展。笔者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发展。

一是国家、地方政府可以采取的优惠政策:基础设施项目是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较低的项目,因而多年来一直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而民间资金投资严重不足(当然也有投资壁垒原因)。目前,为了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吸引广大中小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各级税务部门有必要在税收上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使投资人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补偿,以调动他们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积极性。(1)在投资税收上的优惠。首先,可考虑将投资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中的资金数额从其个人(或法人)所得税当年的应纳所得中扣除,因为这部分投资额已从投资的当年收入中支出,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故不应作为个人(或法人)当年收入再缴纳所得税。若当年抵扣未完的部分,可推迟至第二年再抵扣(可以仅限于推迟1次)。在投资人回收全部投资退出基金时(基金清盘或赎回),再将其回收的投资本金计入当年的总收入中计算缴纳所得税。此做法实际上只是使投资人当年应缴纳的所得税推迟,政府财政收入并无实质上的损失(至多为应交税款的利息损失),而投资人则可通过对此基金的投入(购买)和赎回,来调整自身在各个时期的税负水平,并获得隐性的利息收益。其次,对治沙造林、防洪及引水工程这类需要重点扶持的项目,则应有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例如,可以规定对此类投资基金持有期达10年以上者,只将其回收投资额的80%计入所得税的当年应纳所得中,年限更长的以此类推。这样可鼓励民众将资金长期滞留在此类社会公益性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中。(2)投资收益税收上的优惠。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个人投资收益所得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巨大社会效益,故对投资此基金所得红利,也应在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基础上给予适当优惠,使人们在此投资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可根据基础设施项目的类别不同,规定不同的优惠折扣率:如对道路建设、污水处理项目、垃圾分类处理工程按20%的折扣执行;对防洪、引水工程以及治沙造林项目按50%的折扣执行;而对电信设施、发电、送配电等盈利性较大的项目则不予优惠。除税收优惠以外,国家还可以在基金的再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二是地方政府可采取的优惠措施:为鼓励当地形成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对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主体,当地政府部门也应提供多项优惠措施。(1)对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免交土地出让金和免交城市基础设施“四源”建设费、防洪费等。(2)政府出资建立基建项目补偿基金,对中标价格与政府定价之间的差额进行补偿。(3)为平衡建设资金或成本预算,针对不同项目,经相关专家研究测算后,由当地政府给予投资企业一定数量、一定期限的开发土地,用于建设高收益项目。(4)经当地政府批准,给予投资企业在其建设经营项目中的一定期限内的广告等方面的特许经营权。(5)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当地政府协助投资企业申请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并支持企业证券化运作;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地方政府还可以给予其他方面的优惠,如对政府公开采购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赋予优先竞争权或提供投资担保等方面的便利。

三、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赎回、购买和质押问题

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无疑为人们投资理财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虽然该基金为实业投资,其风险要小于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品种,而且还可享受税收等方面的许多优惠条件。但是,如果它缺乏流动性,不能变现和转让,只是一种“死资产”的话,显然很难引起人们的足够兴趣。因而,必须赋予它一定的变现功能。

1.设立半开放式基金

目前,国内尚缺乏产业投资基金交易的场所,因而基金的转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较大的限制,故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不宜采取封闭形式,而是选择半开放形式为好。即允许基金持有人在持有基金一段时间(如3年)后,可退出基金(具有可赎回性)。为了基金的平稳运作,基金的发起人如财政资金以及法人投资者原则上不允许退出,个人投资者的退出也只能在基金规定的期限和时间范围内,经提前申请后方能办理。在部分资金退出的同时,也鼓励新资金的加入。可采取调节基金赎回和购买手续费的差价,适当控制资金的退出和加入的比例。此基金虽不许私下转让(因涉及大量的税收优惠待遇),但为了保证基金运作的平稳性,允许退出方和加入方在基金管理部门的批准下签订基金转让协议,待符合基金规定的赎回和购买条件时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2.基金的质押

由于基金不能进行实质性转让,其赎回期限相对而言也较长,为提高它的变现能力,应允许持有人有权将基金质押给金融机构或有关债权人,以获得资金的融通。质押期满,如果基金原持有人不能偿还其所欠债务,金融机构或债权人有权于基金赎回日将其质押的基金卖给基金公司或办理过户变更手续,成为新的基金持有人(当然它也按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享受应有待遇)。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机构或债权人在收受质押基金时,应充分了解质押基金持有人在此基金上的税收优惠程度,以充分估计此基金的变现价值,以免赎回基金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已有投资基金在人们心目中已树立的良好形象、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得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在我国现阶段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不应该成为一种新的圈钱行为。为此,必须加紧制订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使信托投资公司及有关各方能充分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资源,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更为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朱会冲,张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辰。基础产业融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大楷,范飞龙。启动民间基础设施投资研究[J].投资研究,2003,(09)。

4.李建斌,张玲。加强我国保险资金投资能力分析[J].投资研究,2004,(01)。

5.中国保险发展论坛2003年会精彩论点辑要[J].中国商业保险,2003,(02)。

6.秦振球,俞自由。保险公司投资比例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02)。

第2篇

引言

我国在上世纪末期对积极财政政策得到了实施,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上不断增加,从而对扩大内需以及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对产出和民间投资有着正影响,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理论分析就能够对经济效应的作用发挥的以明晰化,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基础设施内涵特征及与经济增长和空间结构的关系分析

1.基础设施内涵特征分析

基础设施是多活动术语的词汇,基础设施是为发展生产以及保证生活供应和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共同条件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和设施的总体称谓。基础设施所包含的内容也是比较广泛的,例如在经济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基础设施都是比较常见的,从经济基础设施层面主要是能够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提品以及服务的基础设施,这就涵盖着能源供给系统以及交通和业务服务系统等等层面;而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则主要是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提品及服务的基础设施,这就涵盖着卫生科研以及教育行政管理等系统方面。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投资这一概念也就随之而产生[1]。另外,基础设施的特征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基础性以及投资、时间上的不可分特征,还有空间的依附性以及自然垄断性特征几个方面。

2.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和空间结构关系分析

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以及空间结构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从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看,其对财富的集聚增长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也是财富增长的投入和重要手段,基础设施的改善对生产成本减低有着重要作用,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建设公共工程等基础设施是国家应有的职能,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变化以及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成长的前提条件,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责任[2]。对基础设施的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加速经济增长就要能够在基础设施的投资上优先发展,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能对生产效率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基础设施的发展优劣对生产成本高低也会产生影响。

另外,从基础设施投资和空间结构的关系来看,基础设施有着比较典型的空间网络特性,借助空间网络能够使生产要素从一个区域流向另一区域,从而来实现生产要素空间的转移,而基础设施就从客观发展上使得空间连成了一个整体。基础设施的重点特征就是在空间附属性上,能够使得区域间经济发生变化,在经济扩散的效应下产生正的空间溢出作用,并且也能够通过经济集聚效应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基础设施的布局也会造成地区间的经济增长率存在差异性。

二、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以及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分析

从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层面来看,在时间结构方面主要是在某考察期内不同时点投资占这一考察期内总投资比重,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投资上有了促进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地位也有了相应提高,基础设施投资也受到了经济制度的相关影响。另外,在区域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地区吸纳的基础设施投资量占据考查范围基础设施投资总量比例,在区域结构上是横向角度对基础设施投资分布情况以及聚集度进行的相应分析[3]。还有你是在产业结构层面,产业投资结构的合理性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呈现也有着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愈来愈大,基础设施水平也不断的得到了提升,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支撑作用。

2.基础设施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结构的相应分析就能够进一步的深化,基础设施投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投资收到制度的影响比较大,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制度结合有着重要关系,故此积极的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制度改善就能够对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在基础设施的区域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在中、东、西的地区间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一现状就会使得这几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再有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产业结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下,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这些新的变化就需要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上进行合理化分布,但是实际中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行加强优化力度。

三、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发展策略

从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来看,在总体水平以及具体的构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实现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政府要能在基础设施的投资上加大力度,这对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也能得到有效改善。结合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笔者综合性的提出几条建议,希望能有助于经济效应的良好呈现。

面对当前的全面改革进一步深化,就要能够在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进行优化改革,在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进行强化,对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要能得到有效提高[4]。从具体的策略实施上要能够确立政府和市场在投资管理层面的分工,在竞争性的领域完全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实施的决策政府负责宏观及信息上的指导防范,还要能够在政府直接以及间接投资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加强,政府需要建立财政以及计划和基础设施领域部门,在这些部门间的协调性要能得到有效体现,在行业规划以及长期经济增长要求的协调方面要能得到加强。

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要结合实际进行改善,向着能源以及电力和信息技术等方向上进行倾斜。从基础设施的投资领域层面来看,政府方面要能对以往的依赖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的观念进行转变,要能对民间资本进行吸引,在电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上进行加大。再有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还要能够在连续性上得到有效保持,为能够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经济增长效应得到最大化的呈现,就需要在基础设施的投资连续性层面有效极爱强,使得经济增长的效应的强度持续化。

另外,要能够建立良好基础设施资本管理的运营机制,对于经营管理的基础设施单位要能把竞争机制和政府管理得到有效结合,加强对基础设施的价格控制。还要能够建立上下级的政府间不同地区间财政投资政策协调机制,对涉及到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可要求中央财政支出安排。然后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上要能得到落实,对政府和企业产业准入政策要能进行有效调整,并要适当的扩大企业投资的权限,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等。

具体的策略实施过程中,对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要审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着滞后性,并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手段,就要能建立在对未来经济增长趋势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对投资的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能够最大化投入边际产出,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5]。同时也要能按照各项投资对经济弹性系数大小对投入的方向实施改进,还要能够调整对经济作用相对比较弱的投资内部结构,从而来对产出的效率进行有效提高。

第3篇

一、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关于政府融资担保问题描述

政府担保给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为政府带来了或有负债。在融资时,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分配原则是项目参与者的相互合作作为基础和纽带,按照最小成本进行风险控制一方的协议来进行风险分配,市场风险由项目公司承担,非市场风险由政府部门进行承担,主要通过签订经营方面的特许经营范围、特许经营期限、投资回报率、经营收入、冲突解决机制等项目后勤支持、法律一致性等特许权协议担保条款体现,并改变了政府对项目其它参与方的作用见图1所示。在图1中虚线表示政府提供担保的作用。项目总价值是由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构成的,政府希望以最大的程度来提高项目的社会价值,而项目经营者则关心的是如何获得经济价值,将自身收益最大化是理性投资者的最终目标。

二、公共基础设施政府担保的期权特征分析

假设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价值为V,非政府投资者投资价值为E,非政府投资主体的预期回报率为er。若综合考虑项目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市场风险因素的影响,保证投资者在特许经营期内获得不低于*I的运营收入,此时可以根据B-S期权理论可以得出,当政府以向投资者提供担保来进行融资时,投资者相当于在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时获得了一个看涨期权的投资收益。其中T为特许经营期,E为T时刻期权的执行价格。但如果公投资者在共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经营期间不进行分红,那就在特许经营期T的期末,政府所担保的期权收益价值为*G(T)max(0,IE)。

若考虑到在共基础设施项目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非市场分析因素的影响,保证投资者在特许经营期内获得的运营收入不低于R,特许期内投资者实际获得的项目运营收入用V表示,TV表示V在特许经营期结束时刻的价值。G随着TV与TR之间大小关系的变化而取值不同:当TTVR时,投资者的收益是获得项目实际收入,此时政府担保的价值为零(G0);当TTVR时,政府需要针对项目担保收入和实际收入之间的差额部分给予投资者一定的补偿,此时担保的价值大于零,即TTGRV。综合上述两种情况,若政府提供担保,则项目的运营收入始终为max,TTRV,政府担保的价值为max0,TTGRV,因此,政府担保其实是以V为基础资产,R为执行价格,T为到期日的欧式看跌期权。

三、结语

本文在应用期权理论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担保的期权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并根据B-S模型进行一定的求解,结合财务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分析出对政府担保价值产生影响的有投资者预期收益率er和政府担保程度等,进而影响项目的投资决策。政府担保所带来的政府负债展现了期权特性的不确定性。而在发展的中国,将不确定性对政府负债的影响考虑到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而担保过低或担保过高都会影响政府担保的效应,从而给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政府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担保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中非政府投资比例。

作者:谭欢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4篇

Q 亚投行的治理结构是如何设计的?

A 亚投行的治理结构包括三层:理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理事会为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并可根据亚投行章程授权董事会和管理层一定的权力。在运行初期,亚投行设非常驻董事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就重大政策进行决策。亚投行还将设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落实管理层的责任,并根据公开、包容、透明和择优的程序选聘行长和高层管理人员。

Q 我国是否拥有否决权?

A 亚投行的资本金规模为1000亿美元,初始启动资金是500亿美元。其中亚洲国家出资占75%,域外国家出资占25%。而亚洲国家的这75%份额当中,各国根据GDP规模的比例来确定相应的出资额。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表示,随着成员国数量的逐步增加,每一个成员的股份比例都会相应下降,所谓中国寻求或放弃一票否决权是一个不成立的问题。有报道曾估算,中国的股本大约在三到四成之间。因此依照GDP水平和出资实力,我国在成立初期仍会拥有事实上的否决权。

Q 未来亚投行将采取哪些筹资方式?

A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资金量需求高,因此亚投行未来的筹资方式不可能完全依靠资本金,预计会采取发债、组织银团、对接基金、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合作等多种形式。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日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表示,亚投行正式运营后还将通过PPP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

Q 亚投行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是何种关系?

A 亚投行是国际发展领域的新成员、新伙伴,在亚洲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巨大的情况下,由于定位和业务重点不同,亚投行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亚投行侧重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而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则强调以减贫为主要宗旨。

亚投行成立以后,将通过联合融资等方式加强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的合作。作为世行、亚行的重要股东国,中国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世行、亚行等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在促进全球减贫和发展事业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Q 亚投行是否还将接受新成员?

A 亚投行是按照“先域内、后域外”的原则和步骤进行筹建磋商的。签署亚投行备忘录的国家都是亚洲域内国家,这些国家是亚投行首批意向创始成员,接下来将参与亚投行章程(法律协定)的谈判。其他国家如果认同备忘录内容并经现有意向创始成员同意后,也可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并参与亚投行章程的谈判。各国将于2015年内完成亚投行章程签署和生效等相关工作,使亚投行于2015年底前正式成立。签署亚投行章程的国家都将是亚投行创始成员。但未来亚投行的成员并不仅限于签署备忘录的这些国家。

第5篇

    一、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必要性

    (一)社保基金存量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根据2001年度嘉兴市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决算反映,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年初余额为24428万元,年末余额为44912万元(其资金分布情况为:经办机构支出户银行存款13139万元,财政专户存款28405万元,暂付款563万元,债券投资3888万元)。从年度社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的变化情况看,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已经走出了前几年的下降趋势,并逐年在增加。

    根据浙江省财政厅《2001年度养老、失业基金决算情况》通报反映,嘉兴市本级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为15.1个月,高于全省9.9个月和全市13.4个月的水平。从市本级2001年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情况分析,在社会保险扩覆不开展的前提下,如果从2001年存量资金中留出15000万元作为2002年的收不抵支部分,留出投资国债和定期存款未到期部分10000万元,还有20000万元可以用于其他投资。

    (二)社保基金增值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根据2001年度嘉兴市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决算反映,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年度利息收入774万元,年综合利率2.23%。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全淡出前,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走势预计在三、五年内仍将维持现有水平,目前存货款利率差在加大。

    (三)政府资金经营需要拓宽投资领域。目前,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投资性公司向商业银行贷款并以贷款利率支付利息,另一方面则将大量的社会保障基金存入银行,以银行存款利率得到利息。按照现行存贷款三年期年利率进行测算,存款利率3.24%、贷款利率5.76%、差额2.52%,如按5亿元社会保障基金存款进行测算,年基金少收入利息1250万元。

    (四)依法参保意识的提高和行政推动力度的加大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近年来,省市人大、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险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制意识,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社会的监督力度,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基数三个不到位的状况正在加强或改善。社会保险参保扩覆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参保企业不到位的状况,使当年社会保险基金达到收支平衡并有结余,使存量资金增加。这就有必要考虑社会保障的投资方向和较大限度增值的问题。

    二、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对中央政府而言,选择适宜的模式入市至关重要。从允许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市的国家看,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的途径为社会保障基金——基金公司——证券市场,即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基金公司,再通过基金公司投资于股市。而对地方政府而言,将社会保障基金拓宽投资领域,除按照规定安排好支出所需的资金和购买分配的国债以外,投资于地方政府承担最终兜底责任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地方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投资方向可以确定为:市本级的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出资部分,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模式,在现行政策制度不作调整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三种形式中选择:

    ——委托贷款项目模式。根据商业银行当前的委托贷款制度规定,资金所有者将银行存款指定对象和项目,由商业银行根据规定手续与贷款方和委托方签订三方合同,并由商业银行办理贷款和结算手续,按规定收取手续费,但不承担委托贷款资金风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从社保基盘管理本身来说,其资金反映在银行存款科目中,因而不违反国家现行对社保基金管理的制度,同时有利于基金的增值;缺点是银行不承担风险,同时要向银行支付手续费。

    ——直接投资项目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众多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中。选出发展潜力较大且稳定的项目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对象,由政府组织对项目的政府责任的论证。对于必须由地方政府承担最后兜底责任的项目,可以确定为社保基金投资方向,由市财政(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办理基金投资手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在基金增值的同时节约了手续费;缺点是超越了国家现行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

    ——投资开放式基金模式。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不固定,基金单位可随时向投资者出售,也可按投资者要求买回的运作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投资收益高于国债和储蓄、低于股票;缺点是投资风险高于国债和储蓄,同时需支付手续费,而且国家至今末规定可以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模式比较,选择委托银行贷款模式较为合适。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了利息收入,同时又不违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三、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选择委托银行贷款方式拓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领域,笔者分析是可行的。

    ——从政策角度分析具有拓宽投资领域的可能。(1)综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政策,其基金结余的投资方式除储蓄和购买债券外,还有以下几种:一是投资于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交通、电力、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其回收期稍长但收益较稳定可靠,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兼顾社会效益。二是投资于股票市场。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国内或国外股票,以获取股息收益或股票增值。三是投资于不动产及各类贷款,如抵押贷款、商业贷款、住房贷款、个人贷款等。(2)在我国,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规定,“基金结余除根据财政和劳动保险部门商定的、最高不超过国家规定预留的支付费用外,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而在按照规定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后,剩余资金则存入银行。

    综观上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式,按照风险和收益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储蓄、政府债券、基础设施、公司债券、股票和不动产。总的来看,各国对社会保障基余的投资营运都控制得非常严格。储蓄和购买政府债券是所有国家都认可的投资方式,而对基础设施、股票、不动产和贷款等风险大的项目,有的国家是严格禁止的。不过,从一些国家的统计分析来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在各项投资项目中是最高的,因此,不少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解开禁令。

    ——从投资对象分析具有拓宽投资领域的空间。“九五”期间,政府对本级范围内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形式,投入40多亿元兴建了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十五”期间,还投入巨资兴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均将逐步到达还贷期和贷款期,而已经建成项目目前尚未具备还贷能力,需由政府财政给予支撑,待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启动,这些因素均给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的拓宽提供了方向。

    ——按投资项目分析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投资收益。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政府承担最后兜底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项目,可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同时,可以增加较多的利息收入,如按照三年期存货款年利率计算,社会保障基金年利率可在目前2.52%的基础上提高到5.58%.如按3亿元资金量进行测算,年度利息收入可从存款的756万元提高到委托贷款的1674万元。

    四、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确定投向。由市财政局按照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会同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对文体、教育、交通、建设等部门纳入“十一五”规划的项目进行评估,选择提出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交市政府决策。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高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84-02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率的内涵

投资效率是指企业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也就是企业投资活动所得与所费、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关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核心是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使用效率。

2 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

(1)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巨大,周期长、资金系数高,直接提供的附加值比较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挤占产业资本的投资,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则又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匈牙利经济学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三种类型,即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超前型和同步型的发展模式都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不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投资效率相对较高,但是超前型的发展模式由于存在大量的、非正常的设备闲置和能力的多余问题,且挤占了产业投资,其投资效率不如同步型。在滞后型的发展模式下,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在一定时期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只有经济社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候,其投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

(2)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投入的力度大小,包括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全部投入;相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绝对规模的增长能否得到保障,相对规模能否保持合适的比例,都将影响到经济发展所需城市基础设施产品服务的资金保障程度以及对支持宏观经济产出持续增长效率的发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和GDP的3%~5%。世界银行所作的调查也表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一般占GDP的2%~8%。因此,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小是决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决定了投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这也是投资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部分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对私人资本、民间资本的逐步开放,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提高,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也是决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既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是向社会提供城市基础设施产品,那么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就不仅从宏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要有利于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品供给总量优化,具体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要有利于资源宏观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还要在中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要与社会成员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并在不同部门、产品、地区或项目之间合理配置。

(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建设、运营、评价、监督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既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者提供博弈规则,也可以为资金的使用者提供激励和约束的机制,进而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监督机制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等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直接关系到项目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3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低,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均投资仅占同期城市GDP总量的2.5%和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均低于联合国计划署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应占GDP的3―5%和固定资产投资的10%的水平,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不足,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且由于后续投资的滞后阻碍了已完成的项目效益的发挥,又影响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再投入。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单一,缺乏竞争机制。在传统的投资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其重要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普遍由国有投资、国有企业经营,民营资本和外资难以进入,行业垄断现象尤其突出,政企不分,缺乏竞争机制,效率低下。近年来虽已逐步开放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但是目前政府仍占据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对主导地位,效率依旧是被广为诟病的主要问题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陈旧,管理效率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计划色彩浓重,政府既担当了管理者又担当了经营者,双重的身份常常使职责不明,分工不清。而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主体虚位、权力滥用现象经常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机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根据我国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由发展和改革部门决策,建设部门实施,但是因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又往往受到地方行政长官的干预,无法做到独立行政,而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又加剧了这种现象。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才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弊病,解决这个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5)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忽视环境保护,引致恶性循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恶化这一我国先天薄弱的环节愈来愈成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致命一环。许多城市政府只管一味追求“短、平、快项目的投资发展,将一切可控资金用在各项近期建设上,漠然环境污染的治理,导致大量外部负效应行为的产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另外,单纯依靠政府运用计划政策来引导和推动环保工作的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它既调动不了企业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可能形成环保工作发展的内在机制;而地方政府同建设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关系,也是环保工作不能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

4 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良好的政府投资环境。城市政府作为城市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主要职能是做好宏观调控、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其权力的行使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当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充当投资经营者时,政府同其他经营者之间以横向联系为主,经济地位是平等的,按照自愿协商和等价交换原则办事,不能混合使用行政权力。行政管理权和投资经营权的性质截然不同,两种权力的行使在许多方面是互斥的;两种权力混杂使用必然造成政府职责不清、政企不分。

(2)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管理理念。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先决条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常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人们对其消费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性,因而被政府赋予特权的基础设施市场经营企业常常凭借取得的“特许权”垄断生产。打破垄断,通过增强激励机制,吸引政府以外的各种企业和组织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与政府相关经营企业一起在竞争中生存,这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和保守意识,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在满足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中多样化的需求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企业性运营性质,树立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观念,使人们(尤其政府官员)转变公共设施“福利型”、“供给制”的观念,破除基础事业只能独家垄断投资和经营的观念,鼓励各类经济部门、任何经济成分参与投资、经营。

(3)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的管理,逐步改革现有的多部门管理体制,强化建设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使城市基础设施利用政府资金的投资管理权相对集中,形成专业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并且合理设置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逐步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科学的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投资决策应综合政府、技术专家、用户和有关利益群体等四方面的意见,并经过专家意见会、公众听证会、城市群众讨论会、项目公示、书面意见等多种形式,增加投资项目决策、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减少决策失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投资决策程序化、公开化和规范化。推进建设责任制度,项目代建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资金直接支付制、跟踪审计制等,确保项目合理规范、节约投资、提高政府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4)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公有制目前仍在城市基础设施的产权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包括社会个人资金、社会非国有单位的资金以及国外资金等非公有制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难度很大,市场化程度不高,而民营资本具有的活力是公有制所难以比拟的,因此应逐步开放民间资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筹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分依赖国家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适度、有序竞争的局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效率。

(5)合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瓶颈行业。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各地城市应分析自身当前所处的阶段,制订适合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重点,集中财力建设,优先保障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提高基础设施的产出效率。

(6)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科技创新不仅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合理减少投入,最大程度节约投资,而且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可能使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7)积极推进污染少的环保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有一个合理规划,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而浪费有限的资金和土地资源,同时尽量少建,不建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用环保的基础设施代替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基础设施,减少项目建成后的治理和维护,不仅提高长期的投资效率,而且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再鸣.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分析[J].市场周刊,2006,(10).

第7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管理内容;流程;建议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基础设施包括了公路、铁路、桥梁等,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基础设施越完善,经济活动成效就越显著。加强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等工程项目,投资建设模式主要有:BOT、BT、BOO、PPP、TOT 等,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状况,对基础设施类投资建设项目主要采取 BT、BOT、BT + EPC、BOT + EPC 的模式。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就是对投资建设项目所做的所有工作,即对项目成立、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设计、采购、施工、验收、资金回收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控制和总结评价,以达到保证项目质量、缩短工期、提高建设速度、控制投资成本、提升投资效益的目的,是投资主体为实现投资目标,利用项目管理的科学理论,对投资项目发展周期中的全部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

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按活动的过程划分,包括项目决策管理、项目规划设计管理、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后评价管理等; 按投入资源要素角度划分,包括项目资金财务管理、项目人事劳动管理、项目材料设备管理、项目技术管理、项目信息管理等; 按目标和约束角度划分,包括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安全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投资控制和投资成本管理等

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流程

1、投资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

(1)决策程序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投资额巨大,如何选准一个项目将是重中之重,因此项目决策尤为重要,对于有效防范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投资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项目决策主要流程包括: 获取项目信息及立项,咨询与评估,集团公司决策,股份公司决策,招标与投标,合同谈判评审及签订。其中咨询与评估,又是关键之所在,尤其是对边界条件的设定、财务指标的计算,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对项目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

(2)决策原则

严格按程序履行相关手续。严格按照股份公司相关规定履行程序,对于超出集团公司决策权限范围的项目,必须报股份公司批准,按照“批准的项目可以不实施,没有批准的项目一定不能实施”的原则去实施项目。

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实施周期较长,可变因素较多,对项目的咨询评估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为干活而上项目,对于财务指标的计算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

2、投资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

质量、安全、进度即是项目管理的目标,又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设项目要以目标管理为抓手,紧紧围绕项目的各项目标,树立各项管理标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各项管理体系,优化各项保证措施,明确项目各参与方的目标责任和义务,形成目标明确、制度完善、体系流畅、工作高效、收益明显的建设项目管控体系。

(1)投资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质量是建设项目的根本。只有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确保建设项目的质量,才能保证建设项目投资取得良好效益。而质量形成阶段主要集中在勘察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所以勘察设计和施工阶段又是质量管理的关键期。

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勘察设计阶段是影响建设项目质量的决定性环节,没有高质量的设计就没有高质量的项目。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针对项目特点,根据决策阶段已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使其具体化。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施工阶段是项目形成的重要阶段,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是一个从输入转化到输出的系统过程,所形成的项目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做好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把控工作,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做好图纸会审、设计交底、施工组织设计审查、开工报告审查等工作,确保从源头控制质量。

(2)投资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

投资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人、物、环境等都处于危险状态,则建设项目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安全是建设项目实施的客观要求,建设项目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地进行,安全管理的中心问题是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人的安全与健康。安全管理是每个行业、每个项目、每个阶段都重点关注的对象,关于安全管理也有许多的理论阐述,本文就不在重点论述。

(3)投资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

任何一个建设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投资期限内竣工并交付使用,对投资建设的整体利益关系重大。按期建成投产,是早日收回投资、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就设计或施工承包单位而言,能否按期完工,也是衡量其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进度管理涉及的范围。建设项目进度管理涉及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和各参与单位,其目的是通过对进度的计划与管理,实现对项目总进度目标的控制,使建设项目按预定的时间竣工并投入使用。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大致可分为工程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投产阶段等,这几个阶段尽管工作内容不同,但又密切相关,任何一个阶段的失误或延误,都会影响后续阶段的进度。因此建设单位必须以总进度计划为目标或者以总进度计划下的里程碑进度为目标,全面控制项目各阶段的进度。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商等在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中均负有责任,每一方都必须为自己范围内的工作制定进度计划,并且三方的进度计划必须协调一致,不能相互影响。

四、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过去的5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跄甚远。例如:教育设施的投资,近五年来,虽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递增一个百分点,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尚未达到国家要求的占GDP4%的水平。以卜就如何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出三点建议和对策。

1、统一规划,合理配置

基础设施项目由于投资大,回收期限长,同时又具有宏观性和外部性,因此,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较大区域乃至全国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形成网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和作用。

从长远看,未来的国内竞争将小再局限于城市之间,而是地区间的竞争。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将突破目前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单一模式,转向以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城市组合体系为主导模式的新格局,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将是必然的趋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必须顺应区域化经济发展趋势,统一规划,对资源合理配置,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

2、投资主体多元化

基础设施的特点决定了其投资主体般由政府充当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和量入为出,是经济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近几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是在特定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国际环境严峻,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难局面。这5年,我国始终坚持经常性预算不打赤字,建设性预算赤宇不突破年初确定的规模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投资光靠政府是不够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吸引外资,又要吸收国内民营经济的资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作为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补充。尤其是对小水电、公交、自来水、煤气、道路、桥梁和资历教育等等,可率先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投资卞体多元化,以加快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

3、做好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评估工作

基础设施的效益以社会效益为主,因此除了遵循一般工业项目评估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目标的宏观性。由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又受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此,基础设施项目评估必须以宏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评估为主。以此作为项目取舍的主要依据。

(2)经济效益的多重性与兼顾性。计算经济效益应使近期与远期效益相结合,本部门的效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相结合。在国民经济评估的基础上,还应兼顾进行企业财务评估,按企业或集团承担的投资额分析和计算项目的则务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

(3)应重视配套项目。例如:修建海港等项目应考虑其集疏条件和设施,是否有与港口有关的铁路、公路、内河航道设施相配套,否则,新的投资很难发挥其经济效应。

五、结束语

在进行基础设施施工管理的时候,要通过科学的管理理论和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以目标管理为抓手,多管齐下,优质高效的完成每一个项目。

参考文献

第8篇

Danielly Silva Ramos Becard是巴西的巴西利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副教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亚洲研究中心的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她的专业是国际政治科学,重点研究国际双边和多边关系,目前主要研究巴西外交政策,中国对外政策,中巴关系以及中国与拉美关系。

南风窗特约记者在美国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访学期间,恰好Becard也在该院的亚洲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借此机会,我们就中国崛起、中国和拉美关系、中国和巴西关系对其进行了专访。 经济繁荣可以延缓国际安全问题

《南风窗》: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访谈了几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学者,请他们谈了对于“中国崛起”的看法。你作为来自巴西的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我们非常高兴可以请你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特别是从金砖国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中国崛起这一现象。在中国,我们会说中国和巴西是金砖国家中的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巴西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在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看来,中国是新兴发达国家,不知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Becard:我从2000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直关注中国与巴西的国际关系,现在我专门研究中国和拉美的国际关系,我关注中国与巴西、中国与拉美的国际关系已经15年了。

当中国和巴西在1974年建交以来,我们是很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两国建交以后很长时间以来共同努力的方向。尽管中国也面临许多经济问题,但是,中国的发展已经远远比巴西发展快得多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和巴西之间有许多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比如,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与巴西不同,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的情况与巴西不同,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资等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同的方面。不过中国还在使用发展中国家这个词汇来形容自己,还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交往。

《南风窗》:那你认为中国现在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了?

Becard:我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些地区发展很快,可是有些地区发展的还是很慢。与中国相比,虽然一段时间以来巴西的经济增长很快,但是,在过去两三年中,巴西面临许多经济问题。巴西现在正努力成为世界第经济体。更准确地说,我的观点是,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兴国家,当我们谈论金砖国家时,巴西和中国不是一回事了,我们会说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是不同的。

《南风窗》: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什么?

Becard:中国正在改变国际体系,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我认为这是过去20年中非常重要的事实。

首先,在经济方面,中国目前非常希望找到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方式,巴西现在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两国在发展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尽力发展自己的经济、社会,并在某种程度上寻求国民的政治支持。

其次,中国正在更多地参与国际政治事务。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在寻求国内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支持,注意与自己邻国处理好关系。当然,这不容易。

巴西有自己对于中国的理解和看问题的角度。我认为,经济的繁荣可以某种程度上延缓国际安全问题。比如,对巴西来说,巴西不想介入中国的政治事务。巴西更想与中国确定经济议程而不是政治议程。地区问题应该由中国自己解决。巴西认为中国可以处理好与自己邻国的关系。

巴西在工业、农业、公共服务等等方面与中国有很好的往来联系。尽管在不同的部门、合作的方式有很多不同。比如,在农业部门,我们在很多方面与中国都有合作,中国对于低成本的产业非常感兴趣。中国经常从巴西进口便宜的农业产品,出口价格高的工业产品给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我认为这是一种中国公司和拉丁美洲国家的贸易模式。

这些公司出口国家支持的产业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国家对于公司的这种帮助是重要的,但是也要适可而止。因为公司应该根据商业需求来进出口商品,不是根据政府的需求。政府不应该干扰公司之间的投资和交易。这是公司和商业伙伴之间的本质区别。处理不好会导致商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本质的冲突。政府应该通过介入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不是相反。当然国际关系也并不可怕,这是可以协商加以解决的。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考虑。有的时候,市场的因素是主要的考虑因素,有的时候,中国和其他拉丁美洲的小的国家的关系是主要考虑因素。 中国和巴西需要建立互惠的双赢机制

《南风窗》:你刚才说到的,我们也注意到对中国和拉美关系有一些议论。比如我们这里有不少学者把拉美称作“美国的后院”。商业、经济和政治似乎也不是那么好区分。

Becard:我想说的是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是国际贸易的关系。我们不会考虑国际安全。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文化议程、教育议程、政治议程进行国际交流。目前,我们这方面的交流不够,或许几年之后,会有大的改善。我不确定这对于中国是一个容易的选择。如你所说,不少人把拉丁美洲看作是“美国的后院”,尽管拉丁美洲的国家没有把自己当做是“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的国家并不认为自己是美国事务的后援或特定的区域。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如果中国对于拉丁美洲地区当中美国感兴趣的地区也产生兴趣的话,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也可以当作经济和商业的问题来考虑。因为中国想要成为世界的一极,中国就不会仅仅关注亚洲或一部分地区而是整个世界。拉丁美洲也应该是中国关注的一个地区。所以,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是取决于拉丁美洲的国家和中国自己,与其他国家无关。

《南风窗》:那么,从经济角度来说,中国和拉美包括和巴西的合作,你认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Becard: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和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中国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经济责任。中国要实施许多的战略计划,这就需要很多资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主要集中精力于自身经济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中国开始有能力走向世界。中国在拉丁美洲的国际贸易始于廉价的商品贸易。从2008年开始,中国开始在拉丁美洲的国家进行投资,比如巴西、阿根廷等。中国在巴西的矿业和原油业等行业进行投资,这对于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中国对于拉丁美洲的首要经济议程是什么呢?是原材料、原油、糖等等。中国对于拉丁美洲的商品的需求不像欧洲的国家那么的广泛。

拉丁美洲期待中国做什么呢?中国应该更广泛地展开商业贸易,中国不应该仅仅进口拉丁美洲国家的原材料、矿业等等。从这一角度,中国对于拉丁美洲的经济议程应该是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因为中国有能力做这方面的事情。

接下来,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国家的贸易和投资需要考虑到环保因素、工人的因素和工作权利因素等等,当中国和巴西考虑建立“双赢”模式时,其他拉丁美洲的国家也可以遵循这样的模式。因为首先,从全球来看,许多钱投资到铁路上,许多地区的环境保护被这样的计划所破坏。尽管有很多投资方宣称,事情并不是如所说的那样,但是我们知道有些宣称不是真实的。

《南风窗》:从巴西的立场来说,如何看待和中国的关系?中国和巴西都属于“金砖国家”,“金砖国家”未来会怎样?

Becard:巴西的国际关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中国也有这样的原则,即不要依赖任何一个国家,要坚持独立自主。巴西不会依赖中国,也不会依赖任何欧洲的国家和美国。事实上,巴西希望拉丁美洲内部形成相互依赖的模式。阿根廷的总统选举出来后,他宣称就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巴西进行对话。这就意味着阿根廷要重新考虑自己在拉丁美洲的地区事务中的角色,比如重新考虑自己与巴西的关系。阿根廷的这一决定促使巴西也在考虑是否在自己的地区可以做得更多。

巴西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等这些新兴金砖国家希望改变全球机制,我不是很确定这是否会起作用,他们认为需要参与更多的国际事务,改变国际政治领域的规则,但是,又不能影响他们自己国家的经济。巴西与中国认为全球的机制要包括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需要参与更多的国际事务。不过,我们都知道,想要改变世界的旧的格局非常困难。

我认为金砖国家需要思考与讨论发展的解决方式,这包括非常重要而成本又不是很高的议题,例如,如何解决水资源的问题?如何解决能源资源的问题?等等,这些关乎各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共同来寻求解决之道。

我认为,总的来说,这些国际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不容易处理的。这些议题会使得各个国家,尤其是中国需要考虑是否开始建立新的协商机制。所谓的协商机制,游戏的规则不是中国给予了什么,而是巴西要求了什么,反过来也一样。也就是说,中国和巴西需要建立互惠的双赢机制。比如,中国出口巴西的产品不仅仅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也要对巴西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才行。

在我看来,巴西政府并没有关注应该关注的一些问题,在国际关系方面,现在是巴西的艰难时节。国内经济、国内腐败、国内的合法性等等,巴西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国内事务很多。不过,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贸易不会停止,但是,有些国家应该获取更好的位置来应对压力,比如巴西需要比过去更加独立地获取与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国家的贸易合作。

另一个方面是,中国在国际合作中不想有太多的风险。如果与一个国家的贸易越来越困难,中国就越不想与这个国家进行贸易合作。有许多国家想要获得中国的国债或者贷款,这会改变政治议程。借贷会导致经济的繁荣,但是借贷也有可能带来其他问题。 巴西和中国之间的外交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南风窗》:中国想要和平崛起,不想让其他国家和地区感到是个威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你认为中国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崛起?

Becard:我很赞同和平崛起这个说法,但我认为这不会很容易。不仅仅我们拉丁美洲的国家在面对中国崛起,全世界的国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多地与中国进行经济方面的合作,而不是政治方面和国际安全方面的合作。所以,可以用国际法、国际协议,对话或外交等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如果国际安全非常重要的话,经济发展会成为障碍。如果中国和巴西有经济合作的冲突,可以用国际法或双方承认的协议来解决。

这是很有意思的,如果政策像是一个球的话,我们还是很倾向于踢给中国。过去十年,巴西政府有意地选择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

巴西的政治中,政策偏向于经济的导向已经结束了。但是,我认为巴西和中国之间的外交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或许对于巴西来说,中国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不是因为中国是亚洲最重要的国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而是因为中国可以做一些其他国家无法做的事情。我们两个国家可以相互帮助。或许这种关于战略性合作伙伴的理解太过实际了,这是从巴西的角度对于中国的理解。

在巴西和中国两国之间有好多合作可以开展,比如,巴西有非常好的教育计划,为什么中国和巴西之间没有这方面的合作呢?

《南风窗》: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比以前更强大了,中国会改变目前的世界格局。既然巴西是发展中国家,你认为中国参与目前的世界格局更好呢,还是改变目前的世界格局呢?

Becard: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在以某种方式参与目前的世界格局,例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但是并不是改变世界贸易的规则。到目前为止,中国希望通过协商达成国际合作。将来,中国如何参与国际经济,我并不确定,这取决于世界的大环境。我不认为中国会使用强力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中国会适应世界经济格局,有新的国家进来,这个方式应该是非常好的。

中国如此独特,我认为事情不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目标是为了大家的利益,尽管改变其他国家的想法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中国应该寻求支持。比如,如果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获得更多的支持,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更容易获得资金。这会使中国获得更多的订单。这是接下来中国正与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事情。

第9篇

文件并未透露这只名为“合众集团环球基础设施2012 LP”(Partners GroupGlobal Infrastructure 2012 LP)的基金的计划募资额,基金经理也未就媒体的相关询问作出回应。

基础设施基金正迅速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他们认为这类资产能够有效对冲通胀压力,并能成为可靠的经常性收入来源。据行业研究机构Preqin新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有将近60%的投资者通过制定基础设施投资配置方案来增加其敞口。

市场对合众集团这只基础设施基金的欢迎程度证实了Preqin公司的上述研究,该公司的第一只基础设施基金设立于2009年,募资规模为6.893亿美元。

合众集团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集中于交通、通讯、常规电力、可再生能源、能源基础设施、水务、社会服务类基础设施、废物处理等领域。据来自该公司官网的信息,它已在世界各地投资了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到90亿美元。

该公司的已投项目包括意大利电力公司Sorgenia SpA、澳大利亚煤炭出口码头运营商“纽卡斯尔煤炭港务集团”(NewcastleCoal Infrastructure Group)、铁路车皮租赁企业Porterbrook Leasing Co.等。除了直接和间接的项目投资之外,合众集团还投资于其他基础设施基金管理公司。

今年10月初合众集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可达12%~19%,与之相比,成熟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只有8%~9%。

据其预测,未来几年内,“新兴市场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将呈现爆炸式增长”。该公司分析指出,墨西哥的风能产业和秘鲁的太阳能产业都值得投资者关注,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的相关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与传统能源行业相比,这两类资源的价格和项目建设周期都具有竞争优势。

KKR的PE收购步伐仍将继续 HILLARY CANADA

私募股权投资公司KKR出资9000万美元收购了印度医院运营商“阿波罗医院企业公司”(Apollo HospitalsEnterprise Ltd)。在此之前,《华尔街日报》刚刚报道了这家公司出资1亿美元与资产管理公司Associated Partners LP联手进军无线通信基础设施行业的消息。这一系列动作表明,KKR放眼全球的收购热情方兴未艾。

第10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 基础设施投资 风险管理

一、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前景

保险资金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已经成为保险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保险资金的投资应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同时也是保险业防范和化解风险以及实现综合金融经营的重要途径。我国保险资金最早只能投资于标准化资产,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资金的可投资范围不断扩大,非标准化的另类投资开始出现。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另类投资主要包括各类资产支持计划,产业投资,直接股权投资等。另类投资是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渠道。2014年8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在保证安全性、收益性前提下,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提高保险资金配置效率。鼓励保险资金利用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

保监会的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保险企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4282.52亿元,同比增长20.00%。资金运用余额111795.49亿元,较年初增长19.81%,其中银行存款24349.67亿元,占比21.78%;债券38446.42亿元,占比34.3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6968.99亿元,占比15.18%;其他投资32030.41亿元,占比28.65%。2016年1-7月,原保险保费收入20830.47亿元,同比增长35.41%。资金运用余额125638.28亿元,较年初增长12.38%。其中,银行存款21774.80亿元,占比17.33%;债券42537.03亿元,占比33.86%;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7232.38亿元,占比13.72%;其他投资44094.07亿元,占比35.10%。相比于2015年,2016年1~7月的数据显示我国保险资金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趋势,银行存款占比降低,其他投资比例不断提升到。

2016年7月3日,保监会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试点管理办法》。《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拓宽了保险资金可投资基础设施的范围,同时肯定了2013年起实施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从审批制改为注册制的实践,进一步简化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行政流程程序。明确规定了保险资金可投资于PPP项目,同时对可投PPP项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的实施,为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同时,保险资金也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路径

保监会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有具体的政策规定,总体上来看,保险资金的监管呈现出不断宽松的趋势,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不断拓宽,行政许可全面放开,制度成本不断降低。对于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保监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参与。我国保险资金当前主要通过间接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面对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问题,保监会不断调整政策时效性,并于2016年7月3日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试点管理办法》。《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了可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对控股股东的资质和信用要求以及债券担保要求进一步放松,对拟投资项目的投标要求全面放开,同时全面放开了项目的行政许可。该办法的出台无疑对保险资金投资基础项目提供了重大的利好信号。明确提出保险资金可以参与PPP合作项目,对缓解保险机构的资产配置压力,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务中,我国保险资金主要通过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通过受托人发起设立信托型的投资计划,保险机构将保险资金投向信托计划,从而达到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目的。我国当前投资于各类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计划已超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类型主要包括受托人设立的债权型投资计划、股权型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资金、企业年金等还将债权投资计划作为资金配置的重要金融产品,这也使得债权投资计划成为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和重要收入来源。

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资金需求,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巨额的中长期的资金需求。保险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提供期限较长且较稳定的大量资金,因此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有着天然的优势。

通过股权投资计划募集的保险资金,信托发起人直接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的股东,并通过委派董事与监事等参与目标公司的管理。股权投资计划要充分关注目标公司的公司治理机构、核心资产划分、项目运行效率等,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以平安资产发起设立并投向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计划为例,虽然通过股权投资计划成为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但由于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本身存在的公司治理结构等诸多问题,作为优质资产,其发展和盈利却不容乐观,这无疑会影响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

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为主要的投融资主体,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不断提升,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融资的模式难以为继。特别是资金投向回收期长、公益型基础设施项目,项目的收益及现金流不足以偿还债务,大部分项目需要地方的土地出让金等土地财政的支持,而随着新常态下部分二、三线城市土地出让金的大幅减少,债权性投资计划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相对于从银行取得的贷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融资更少的受到国家信贷政策的影响。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债权投资计划能够更灵活便捷的募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减低项目资金的不确定性,减低财务风险。在信用等级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债权型投资计划的利率水平往往较低,甚至低于同期限的银行贷款利率,这就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成本。保险资金本身期限结构的特点,使得债权型投资计划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有着天然的适用性。保险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单位通过明确各方职责,明确债权投资计划的期限、结构、额度等共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项目的顺利进行也客观上保证了债权投资计划的合同履约。

以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保监会印发的《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保险资金通过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指导。暂行办法主要从资产证券化原理,保险资金配置要求,业务发行资质与市场化机制,项目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通过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金融创新,使得保险资金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三、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管理

在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的背景下,保险资金投资的快速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总体上正处于调结构、转变方式、去产能的调整期,保险资金投资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要面对消化过剩产能,处理地方债务平台危机等问题。在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至关重要。

(一)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资风险管理部门

保险资金的运用首先要考虑安全性。保险资金一般通过间接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的运作上,投资于基础设施的资产管理计划应该与其他类别的投资资金相互隔离,资金配置不能互相调拨。同时保险机构还应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资部门,针对项目的评估、审批、额度等设置规范标准,避免风险。设置严格的风险隔离和风险反馈机制,避免风险扩散。

(二)合理创建基础设施投资风险组合

保险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合理分配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的比例来分散风险,提高收益。根据不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及收益特点,使用不同的投资工具组合,避免资金的投向过度集中。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积极化解风险。通过积极灵活的配置不同类型的投资计划,灵活操作,寻找最佳的组合配置。

(三)加强制度建设和风险团队建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相比于信托、私募基金等,保险资金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又具有流动性差、投资期限长、透明度低的特点,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相对于债券、股票等公开交易的金融工具,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需要更高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保险机构在项目储备、尽职调查、交易设计审批等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化解管理风险。保险机构可以积极的引进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投资队伍,加强人才培养,针对各类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对项目进行风险甄别,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培养投资团队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借鉴国外成熟市场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提升团队的风险管理能力,培养高水平风险管理人才。

(四)加强业务创新与规范

随着保监会的《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保险资金可以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规模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更可能选择PPP模式融资。保险机构应该紧盯市场趋势,顺应市场变化,创新产品形态和交易形式,通过业务创新,直接对接优质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发挥保险资金在稳定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比较优势。同时,保险机构还要加强业务规范,加强同住建、财政、税务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同时,在实践中,要加强业务规范,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风险监控,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传勇.保险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机遇与风险[J].兰州学刊,2016,(2):187-194.

[2]朱南军.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视角[J].中国金融,2015,(18):67-68.

[3]徐超英.保险资金运用:向结构要效益[J].中国保险,2014,(8):36-38.

第11篇

Abstract: Investment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the first part of th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Only the state-owned capital investment can′t meet the demand of investment, therefore the large scale introduction of private capital investment is the trend. In the background of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operating system,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importance of private capital investment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on this basis, analyzed the existing issues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bstacles, barriers of the market operation and personnel,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ivate capital investment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关键词: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策

Key words: private capital investment;rural infrastructure;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234-02

0 引言

民间资本是指非国有资本和外资资本,包括民营企业资本、民间合作金融资本和追求增值收益的民间闲散资金等。近些年来,我国民间资本数量的积聚已经达到了非常庞大的规模。将民间资本投资作为一种新型投资方式也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作为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而如何更好地将民间资本投资引入到农村基础建设中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1 弥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国有资本投资为主导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出现了瓶颈。尽管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增长,但是与农村普遍所需大量资金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若能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势必可以弥补资金不足,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1.2 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农业化水平不高是现阶段我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其中,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技术力量投入有限等问题是主要限制因素。合理进行民间资本投入,使得更多的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转移至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带动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还会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1.3 提高民间资本的使用效率

与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行业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属于利润率相对较低的领域。民间资本投资具有趋利性[1],因其投资规模巨大,复制性较强,同时作为第一产业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且投资持续而稳定,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民间资本的使用效率必然会大大提升。

1.4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民间资本作为投资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民富裕化;另一方面,强化了社会资本的最优流动,更好推动资本的使用效益,打破二元发展结构,更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 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障碍

2.1 管理体制障碍

一般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都要经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三道环节的审批[2]。投资审批周期长,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差,且民间资本投资于农村往往存在着重重进入壁垒;同时,由于民间资本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都属于在原有投资基础上的再投资,很容易出现产权不明晰,投资收益难界定等问题。

2.2 市场运行障碍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共产品,存在着明确的外部性,而民间资本投资隶属于典型的投资行为,具有趋利性,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在现有的运行体制下,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周期长、需要资金量大、收益率低等特性,也使得民间资本投资人顾虑重重。同时,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存在着融资渠道不畅、融资路径较窄等天然的市场运行障碍。

2.3 人员障碍

民间资本投资活动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投资人和执行人员参与,但是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对于人员的流动、晋升、奖惩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激励性,这使得民间资本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人才匮乏,阻力很大。

3 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

3.1 合理性原则

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首先考虑合理性原则。投资前必须进行完善的可研分析,投资力度可循序渐进,投资规模可依据项目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因相当一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故而在民间资本投资过程中,适时适量就显得格外重要。

3.2 多样化原则

民间资本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其中既涉及项目投资,也涉及公共服务投资,投资对象和形式都是多样化的,因此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依据投资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投资方案、预期盈利模式、合作方式,并且不断完善和当地政府及企业的协同合作水平,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 经济性原则

民间资本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市场主导的大方向,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因此,民间资本应该按市场方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按市场方式取得盈利收入。

3.4 动态跟踪性原则

要加强民间资本投资方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受益方之间的合作,不仅在经济利益角度加强沟通,更要在长期合作的框架下努力实现双赢的发展。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矛盾和不利,双方应兼顾考虑多方利益,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形成新的合作方式和发展模式。

4 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4.1 打破体制障碍,明晰产权关系

尽快完善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制度,实行和国有资本投资类似的统一实施、统一监管模式,尽可能消除投资过程中的管理体制障碍;同时,明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产权关系,真正做到“谁投资,谁受益”。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投资模式[3-4],如法国在上个世纪就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了多企业的联合经营公司对某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模式。在我国浙江的部分地区,也率先实施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民间资本融资模式,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

4.2 合理构建盈利模式

一方面,从民间资本投资盈利模式自身进行挖掘,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盈利模式,更多引入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来吸引并留住民间资本投资,创新并不断发展已有的合作盈利模式如采用BOT融资等;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力度,对于长期给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民间资本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减轻民间资本投资的压力,增强其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参与

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采用更多样化的激励方式,让更多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民间资本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动中来。同时,加强培养和引导,使得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不断拓宽投资渠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施昌奎.北京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制度创新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1(6):11-18.

[2]郭鹰.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障碍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11):52-54.

第12篇

1.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比较狭窄。一是法定运用渠道比较少01998年以前,只有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近两年我国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有了新的规定,如可介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市场上的基金投资。二是保险资金实际运用渠道比较单薄,近十年来,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主要限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家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在证券市场上,保险公司只可进行基金投资,但这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距离。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正式批准保险公司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债券买卖业务,但由于相当数量的保险机构对保险资金运用不够重视,有的保险公司甚至还没有开展国债业务,加上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本身也不够活跃,所以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益并没有得到多大幅度的提升。总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初级化和表面化。

2.利率连续调整使保险公司的资产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之中,宏观政策层面调整较多,对保险业的也较大。比如,近三年央行连续7次降息使我国寿险公司利差倒挂现象日趋严重。1997年底以前,我国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与银行存款的利差已不小,平均亏损在4.22%—5.22%之间。而从1997年底银行连续降息,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已从7.8%下降到2.25%,而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也随之从8%—9%下降到现在的2.5%,现新单利差收益倒挂0.25%。如果没有相对高一点的保单利率,又无法吸引顾客投保。1998年底,寿险保单预定利率最高为9甲o,最低为4.5%,加权为7.8%,各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不到3甲e,显然存在严重的利差损问题。所以,单靠银行存款的利息已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新的投资领域来保证其支付保费的可能性。

3.保险资金运用中短期行为严重。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资金主要来源都是保费收入。人寿保险一般具有保险期限长(一般为30年到40年),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因而现今这部分资金在我国比较适用于投资长期储蓄、国债、基础设施项目等。财产保险的保险期限相对较短(一般为一年),对资金的运用要求流动性强,因而比较适用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收益率高的投资品种。然而,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而我国短期投资的投机性大,风险高,这种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的效果。

4.保险资金存在着非收益性运用比重过大的问题。当保险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上出现偏差时,当保险资金无合适渠道进行投资时,一些保险公司违反(保险法)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规定,扩大成本占用的问题比较普遍。根源也在于无合适的投资渠道。

二、发达国家保险资金投资结构与运用比例的简要评析

由于各国经济环境、环境、环境的不同以及各国保险业的的背景差异,各国保险资金的运用都有其自身特点。

1.美国保险资金运用状况。美国保险业一般根据国内金融市场供求状况调整其持有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数量,相对而言政府公债和企事业债券比重较大,股票投资比重较小,但目前仍可达到保险业资产规模的10%左右。抵押贷款是美国保险业资金运用的传统业务,一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维持在总资产的30%以上。只是在80年代以后,保险公司资产证券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资金转移投向各类证券以达兼顾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之目的,这样抵押贷款的比例直线下降,目前还不足10%。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地产商或工商建造厂房、仓库、办公楼或购物中心等,资金需求急剧上升,美国保险业充分估计到该市场的投资价值,斥巨资进行不动产投资,其规模曾占总资产的6.7%。近年来,由于不动产投资风险较大,这方面的投资规模相对较低,一般维持在2—3甲o.在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在内的其他资金运用方面,一般所占比例极小,现金和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的需求,保证保险金的偿还,所以,美国保险业对现金和存款的管理主要是以预计的现金流量为主要指标,防止流动性不足,同时避免资金闲置。

2.英国保险资金运用状况。英国保险业长期资金的运用与美国有显著的差异。由于英国政府对保险资金运用采取宽松的态度,致使英国保险资金运用在不动产和公司股票等产权投资所占比例要比美国高得多,接近60%,同时,政府债券持有比例也要大些,而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相对少得多。此外,英国保险业常常斥人短期资金平衡资产组合的流动性要求,斥人资金一般投于短期资产作为现金准备。

3.日本保险资金运用状况。由于经济传统不同,日本保险业资金运用偏向于商业贷款,贷款在各项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在80年代以前维持在50%以上,近十几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30%左右。日本保险资金的证券化程度相对低于美国和英国,但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到现在已达60%以上,财产保险业资产的证券化程度则较高。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运用的显著特点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较高,尤其在英、美两国,财产险业的资产证券化率高达90%,寿险业也达80%以上。资产证券化程度高的第一个优点是资产的流动性强,能满足流动性的需要,同时,资产的收益性也得以兼顾,尤其是股票,收益一般要高于贷款和不动产投资,债券则更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第二个优点是资金闲置率维持在最低水平,这些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其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一般仅为0.5—2%,其目的是支付日常支出和费用等。第三个优点是投资方式多样化,范围广范,这样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和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三、我国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宜性

由上可知,西方国家保险资金运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资产政券化程度高,资金闲置少。我国寿险资金的运用应借鉴其成熟的经验。由于寿险业务经营时间长,使保费收取与给付之间存在时间差和规模差,再加上寿险所具有的稳定性和给付的可预见性,使得以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寿险公司的资本金组成的寿险资金用于长期投资成为可能。基础设施的投资特点与来自于传统固定利率的寿险产品的资金特点也正好吻合。

1.从单个项目投资规模来看。保险公司由于网点等条件的限制,不适于开展保单抵押贷款以外的其他零售金融业务,而应开展单笔资金运用具有一定规模的批发银行业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金额巨大,正好符合保险公司选择投资项目的要求。

2.从项目的还本付息周期来看。寿险业务具有长期储蓄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年轻人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之前的缴费期可以长30年以上,寿险给付期一般也长达10年以上。所以寿险公司有大量的长期资金可用于投资。在不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长期利率总是高于短期利率。在保持一定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寿险公司应该尽可能地提高长期投资在其资金运用中的比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和还款周期普遍较长,一般在十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5年。这样长的投资期限让一般投资者望而生畏,但恰恰适合寿险资金运用的要求。

3.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收益符合寿险资金运用安全性优先的原则。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建设的期限一般为4至8年,产业寿命较长,运行维修费用相对较低,累积的利息较高。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拥有长期稳定的收益。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例,尽管我国在20世纪末突破了1万公里,但该行业仍有较大的潜力。国家对公路建设的重视,使这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回报率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4.从投资风险来看,投资基础设施既没有获得纂利的可能,也没有血本无归的担心,偿还本息一般只是时间。这一风险低、回报相对稳定的投资领域适合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必须严格控制投资风险的机构参与。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值增值功能有利于寿险公司控制通货膨胀风险。为保证未来的偿付能力,寿险公司一般要将一部分资金以存款和债券的形式存起来,但这两类投资都无法有效地抵御通货膨胀风险。2001年,寿险公司资产中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仍高达76.8%,这说明我国寿险资金运用十分重视安全性和流动性,使得寿险资金“保值有余,增值不足”,与发达国家的寿险资金的运用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报串却能有效地弥补承保业务可能出现的亏损。因此,寿险公司将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将在总体上保证寿险资金风险分布的合理化。

利率降低对基础设施项目十分有利。由于投资额度大、期限长,基础设施项目的盈利能力对利率非常敏感。在1997年之前,国内资金紧张,贷款利率较高,高额的资金成本使得许多基础设施项目无法盈利。一些项目不得不使用利率相对较低的外资,被迫承担汇率风险。在连续七次降息之后,基础设施投资的成本大幅降低,盈利能力大幅提高。这是各银行信贷明显转向基础设施投资的原因之一。

5.允许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在加入WTO后提升中资寿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寿险公司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后,一方面增强了其资金实力,树立了可信赖的公众形象,也有利于寿险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环节众多,寿险公司可以建立更加广范和更有利的客户,为拓展市场创造条件。这一点对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保险如何应对外国保险公司大量进入的局面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发展的宏观环境为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自1996年以来,政府一直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2001年初的“十五”计划订出未来五年(2001—2005)的投资率为35%,按照现有的数字,中国每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大约为6000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国家财政的压力确实很大。因此,除了国家财政和国有商业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外,还要鼓励其他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国外的养老基金和其他福利基金偏好追求安全性高的投资,非常看好中国能源、、通讯等基建项目。这些公共基金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退休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能够提供长期固定利率的资金。据有关专家的,20世纪如年代前期,这些机构在通过资本市场为大型能源和交通项目融资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些项目的成功表明,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公共机构贷款者拥有的巨额资金,为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能源、运输、电讯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相当可观的资金(参见《1995年亚洲经济和基础设施》)。既然国外的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和实践中都已被证实是可行的,那么我国的寿险资金也理所当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四、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连接平台——基础设施项目信托计划

寿险公司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投资形式将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寿险公司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种直接投资方式,即是指寿险公司直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直接从事项目的生产经营。采用这种方式,投资者将直接获取利润和承担风险责任,减少了中间环节。但从现有的市场和寿险公司的技术和人才条件来看,采取这种直接投资的方式风险较大,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寿险公司还不具备相关的能力。以各寿险公司现有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还无法承担和应付由于直接投资所引发的一系列风险。限定上突破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2.债券模式。基础设施项目发行长期建设债券,允许寿险公司和其他投资者平等参与购买。这种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规范,但其实施取决于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更何况目前我国公司债券的市场规模还很小,新债券发行更是处于停滞状态。所以,操作的难度也比较大。

3.银保联合贷款模式。寿险公司与银行合作,参加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联合贷款。寿险公司通过这一模式可以分散投资于多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但在向基础设施项目发放贷款的业务中,商业银行和寿险公司之间存在竞争。在目前各商业银行均有数量可观的闲置资金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显然缺乏与寿险公司合作的动力。这一模式是否可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商业银行和寿险公司之间建立双赢的利益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