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17:5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经济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次调查的101名毕业生,其中6人考取研究生,1人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1人在企业工作,3人灵活就业.101名同学均已就业,在企业中就业的同学有90%以上,主要在民营企业就职.从整体情况来看,毕业生从事营销类工作比例较大,除考研的同学之外,2014届国贸专业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的同学有7人,所占比例为7%,从事营销类工作的同学共54人,所占比例为53%.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对在校的同学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具体调查结果情况如下:
1就业状况分析
从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情况来看,就业类型多样化,其中53%的毕业生从事营销类工作;10%的毕业生从事管理类工作,在企业从事营销类工作的毕业生占到一半以上,毕业生选择营销类工作较多与在校期间参与营销类社会实践有关,也与开设的营销类相关课程较多有关;在工作地点选择方面,49%的同学在合肥工作,23%的同学在长三角区域(除安徽)工作,其中在合肥工作的同学的比例最高,可见,更多的同学选择了在本地省会就业;从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看,7%的同学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很相关;59%的同学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相关;38%的同学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毫无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外贸专业的同学所占比例较少,毕业生的工作地点多集中在合肥和长三角地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在毕业生目前的工资待遇方面,有31%的同学年薪2-3万;28%的同学年薪3-4万;13%的同学年薪4万以上,还有28%的同学年薪1-2万,显示出70%以上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在年薪2—3万;在毕业生工作选择方面,30%的同学更换过工作;26%的同学更换工作是为了更高的收入.可见,工资待遇成为毕业生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2毕业生自身的认识
毕业生对自身的认识方面:5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够胜任;43%的同学认为自己基本胜任;2%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胜任,这个比例显示出毕业生对工作的胜任程度较高;参加工作后,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56%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实践能力;41%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创新能力.这表明:部分学生在校内学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在工作中实践和创新能力欠缺,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学校应在以后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意加强.
3毕业生对学校的教育评价
毕业生中8%的同学认为学校里学的东西完全能满足目前工作需要,68%的同学认为学校里学的东西基本能满足目前工作需要,24%的同学认为学校里学的东西与目前工作需要有很大差距;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意见为:28%的同学满意;67%的同学基本满意,5%的同学不满意;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的总体意见为:64%的同学基本满意;2%的同学不满意;毕业生对专业实践教学安排的总体意见是:65%的同学基本满意;4%的同学不满意.这表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学生就业后的工作.
4毕业生对国贸专业在校学生的建议
在大学期间最需要努力的是,71%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培养综合素质;在择业的时候,58%的毕业生认为应该考虑自身实际情况,66%的毕业生认为毕业后应先就业.可见,国贸专业毕业生应特别注意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调查显示的问题与对策
1与国贸专业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较少
国贸专业毕业生首选的目标应是金融类工作,其次是外贸相关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很相关的仅7%,对口就业率较低.这与外贸专业学生对口工作门槛较高但学生本身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有关.与外贸相关的工作对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要求较高,毕业生在校期间不重视口语练习,导致面试中表现欠佳而错失机会.
2毕业生地域选择较为集中调查显示出毕业生
对工作地域的选择上,工作区域比较集中.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外地就业,选择距离家乡较近的工作地点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合肥本地,因外贸企业有限,且当地的外贸专业学生较多,使很多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面对江浙地区较多对口单位的招聘,很多毕业生不愿到外地就业,放弃了较好的工作机会.
3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欠缺
虽然43%的同学认为自己基本能胜任目前的工作,但仍有56%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实践能力有待加强,41%的毕业生认为自身的创新能力需要提高.65%的同学对专业实践教学安排基本满意,4%的同学不满意.可见外贸专业学生在工作中亟须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4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1.大国垄断的特点
大国垄断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是含义的双重性。二是作用上的双重性。大国垄断的含义之一是指大国的商品进口的数量很多,因此改变了贸易市场的局面,这层含义便是买方垄断,大国的商品需求影响到市场的商品剩余;另外的层面是指大国的出口商品的数量很多,因此改变了贸易市场的局面,这层含义便是卖方垄断,大国的商品供给数量影响到市场的商品价格。大国垄断的作用要从两个层面去分析,第一,大国可以利用垄断权力以及对市场的巨大影响,赢得更多的业务,以确保最大的贸易利益;第二,大国依赖于国际市场可能导致贸易下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由过多的商品进口导致的市场价格增长,另一种是过多的商品出口造成的价格下降,出现反一些贸易壁垒及摩擦,导致国家利益损失。
2.大国垄断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劳动力价格的低廉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随着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最近几年经济政策的持续调整,中国进口铁矿石有了新的增长,增加的数量超出了全球石油新增数量一半以上,增加的原油的消耗量占据了全球石油增加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在贸易市场的地位越发突出。然而,但是,由于中国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贸易总量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大国,但在商品的技术含量、商品的附加价值还有国际市场的监管能力等方面,中国仍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是国际贸易市场的最底层。最近几年,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增长的幅度大大超过了制成品的价格增长幅度,这导致中国的在石油等能源方面的需求也大幅上涨,但产品价格不断增长,必然会将导致制作成本的增加。此外,中国的商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制成品的贸易,加工成本的上升必然会造成制成品价格的上涨,影响大国进口数量,因此我们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必须着眼于大国垄断的冲击面。长时间以来,由于经济水平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的优势都是基于劳动力的低廉,在国际贸易中偏重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不过,近年来,这些优势却不如从前。主要是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品种较为单一,出口的区域较为集中,而且出口的商品普遍存在科技水平低,缺乏自主品牌的问题,再加上竞争太激烈,使产品出口量增加,致使供过于求,让出口的商品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总体出口量减少,最后造成我国贸易优势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他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等不好的结果。
二、应对大国垄断的策略
1.把握我国优势要转变
我国的贸易形势,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我国的有利条件,再充分利用好将这些优势,另外还有注意消极的影响。把握优势是促进我国贸易增长的重要方法。首先,要弄清楚我国究竟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有助于帮助我国在世界贸易市场的准确定位,且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当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之后很长的阶段,我国还会长时期存在西部地区不发的现象。但是近年来,我们已经不再像其他相似国家那样主要依赖初级产品出口,而是已经开始进行了初步成熟的进出口贸易。我们利用引进国外投资等途径,发挥了我国的独特贸易优势,以此更深一步地转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局面,为我国的贸易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例如,我国在出口方面的优势商品主要是家用物品,手工艺品,玩具,鞋子等等,占据了贸易市场主要的加工成品的份额。所以,我们完全是有条件在贸易市场进行竞争的,我们要把握好独特的优势,在贸易过程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贴合市场情况
面对随时都在改变的市场,固定的不发生变化的商品价格是不可能适应的。所以,进行对策的研究时一定要注意贴合市场以及商品的实际情况,调整进出口的政策,制定有效的贸易计划。例如,我国要进口大量的石油等必需的初级原材料,购买这些材料的方式就要尽量做到合理稳定,避免出现没有计划的不科学的大批量采购现象,以防止贸易市场利用这一点在购买前就故意提高产品的价格,导致企业或政府蒙受本不该有的经济损失。此外,还要做好一些事前准备,当国际市场出现比较大的价格波动或是产品短缺时,可以有缓和的时期,甚至能避免一些利益损失。对于贸易市场上打价格战的产品,可以使用其他办法来选择性购买。例如,可以进行价格和质量的比较,对于物美价廉的商品可以进行大批量的采购,以此得到最大的优惠。有些国内产品数量十分多,供大于求导致价格相对较低,为控制这种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收取出口税的方法,灵活地调整该产品的出口数量,从而转变我国的贸易形势,防止大国的贸易侵略。
3.科学进行投资观察
国内的实际可以发现,不管是引进投资或是对外的投资,一定都得结合市场的结构来采取投资的方式。在引进外资方面,当选择投资时,首先要选择那些污染更小,能耗更少的企业,最好是技术型的企业,从源头开始减少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外,政府方面要给于一定的政策支持,提供一些优惠,还要加强监管,严厉进行把关,不把优惠浪费在那些只求数量的或是已经具备自主生产技术的行业,把补贴给那些有发展潜力的真正需要扶持的行业。最后,在对外投资方面,主要投资到那些重要初级材料的提供场地的建设方面,保证我国原材料的稳定进口。
4.提高技术含量
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依赖于低价劳动力的制成品,种类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大,加剧了大国垄断的局面。要想应对大国垄断,就必须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来提高我国产品在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可以鼓励行业进行创新,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生产技术,让产品贴合时代的发展。另外可以树立品牌意识,创立产品的自主品牌,扩展出口的渠道,以及及时转变商品的结构,满足市场的需求,把我国贸易从量的出口转变为质的输出,真正取得贸易自。
三、结束语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中国对外贸易;教学效果评价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将其设为该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该课程以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为研究对象,具有理论性、政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法。在教学实践中,单一地使用“讲授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使此门课的课程内容能跟上我国外贸发展的形势,学生掌握的也只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当他们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时,会发现对现实的贸易问题不知从何入手解决。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迫切需要进行改革。针对“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特点,众多院校都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如东北财经大学的李辉把专题式教学应用于“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包括专题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专题教学方法的设计、专题教学手段与考核评价方式五个环节,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又如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唐勇和陈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高校也分别对“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就已开始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是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一条很好途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均尝试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郭雪峰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采用了该教学方法,以教学项目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再如,刘波等指出了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误区,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和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所需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采用了该教学方法。[4]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实施
从各个高校在不同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实践来看,该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受到课程特点、学生和学校的支持与配合、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基础等的影响。因此,针对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特点以及“中国对外贸易”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和性质,需要探索出适合我校该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我校自2004年开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目前该课程为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研究内容决定了课程理论性较强,且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正持续更新和发展。因此,自2005年开始,笔者就不断探索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了该课程教学中讲授法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笔者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
利用32学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等知识点进行讲授,8学时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分别设置了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经贸关系两个方面的项目。项目具体名称根据授课学期的中国对外贸易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确定。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各项目,学会在项目小组中分工合作、对项目研究的整体方案的设计、文献数据等资料的查找、数据的分析、图表的制作、项目研究成果汇报PPT的制作和课程论文写作等。在各项目组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或QQ群等平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课堂成果汇报时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问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对各组成果进行评分和点评。因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大多为大三学生,即将要开始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然而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经济论文写作,且对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规范及查阅文献数据的途径等掌握很少。因此,教师在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过程中,使之与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在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教授学生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等,为学生后期课程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
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授课学生进行调查,从而了解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进行教学法的改进。从近年来所教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反馈结果看,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查找文献、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范制作Excel图表、制作PPT以及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参与到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的应用中遇到了如下问题:
(一)授课内容需不断调整和更新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是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之教材内容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热点问题。因此,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首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压缩部分理论内容,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少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在实施时只安排了8个学时的课时,最多只能安排两个项目。因此,需要适当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量,让学生能参与更多的项目研究。
(三)选课学生人数多,项目分组人数设置的问题
目前,每学期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人数在130人左右。如分组过多,学生汇报项目研究结果需要较多课时;如减少小组数量,则每组人数又过多,不利于项目的开展。
(四)传统的成绩考核方法需改变
传统的成绩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对学生课下学习过程考查比较欠缺。项目驱动式教学需要学生课下花较多时间查阅文献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制作PPT以及项目论文的写作。因此,需要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调整与拓展原有授课内容
授课内容包括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基本政策、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关税制度、海关管理制度、贸易促进制度)、对外贸易关系、农产品贸易等专题。教师讲授专题内容前启发学生先自学,教师重点讲授难点,并多结合案例或实例进行分析。项目驱动式教学是以基本知识点为基础开展的。
(二)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数
由原来的8个学时增加到20个学时,设置农产品贸易、区域经贸关系、贸易争端等方面的项目,具体项目名称结合每学期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热点问题制定。
(三)每组人数控制在7人以内
目前,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在100人以上。那么,一个项目的分组数量就会在20组以上,汇报项目组的成果需要较多的课时,且先汇报完成的组到最后几个组汇报时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因此,建议5个行政班选修该课程时,分为两个教学班来授课,每个教学班人数控制在70左右,每个小组7人左右。
(四)对评分量化标准进行细化
成绩考核方面,笔者已经从研究方案设计、数据来源可靠度、图表规范性、数据统计分析的准确性、PPT制作、成果陈述的条理性及回答提问的准确性等方面对评分量化标准进行了细化。同时,期末试卷题型及分值也应进行相应改革,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占总分的60%,客观题则占40%,主观题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热点问题的材料分析题为主,重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能源 可持续发展 国际技术 转让
作者 任虎,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200237)
“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出现在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但是直到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宗旨或序言,才开始被诸多国际环境、社会及经济相关宣言或决议普遍接受为一项全球化政策。
可持续发展理论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发展,脱离殖民统治的国家开始加入联合国,改革阻碍新生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呼声与日俱增。作为民族自决权之一的经济自决权的保障,确认和维护各殖民地独立国家拥有的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是联合国的重要工作。因此,196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决议》,在确认“各民族和各部族对本族的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行使永久主权”的权利同时,要求“必须为各国国家的发展着想,为有关国家人民的福利着想”,但此决议并未提及资源的保护或者水、陆地或生物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此阶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初始阶段,因为摆在新型独立国家和地区面前的是如何摆脱贫困以及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1972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警示人们,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为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世界将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而达到增长极限,从而提出“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这一阶段发展利益和环境利益实质上仍然是分开的,此阶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过渡期。
到了80年代,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单纯的经济发展集中到人类应该怎样使自己的增长与自然取得和谐一致,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问题。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危机、发展危机以及能源危机是一体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而环境问题也只有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才能够得到解决,从而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从现在起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重大问题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制定正确的政策并付诸实施。虽然布伦特兰报告的采纳成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转折点,但是该报告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问题以及人权问题.此阶段是可持续发展一资源环境阶段。
布伦特兰报告建议联合国制定一项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宣言,并呼吁联合国将该报告的结论转变成一项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并予以实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得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环境政策的主导概念而获得普遍的支持。1997年在纽约举办的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地球峰会+5(EarthSummit+5)”回顾了里约会议之后21世纪议程的履行情况,指出资金和技术的转让、生产和消费模式、能源的使用和运输、淡水的稀少等问题,并呼吁各国履行承诺。这一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不仅以人为中心,而且综合考虑到发展权与环境保护、消除贫穷、健康、教育、妇女地位、技术转让与合作以及国际贸易等广泛的问题,从而使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概念,此阶段是普遍的可持续发展概念阶段。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执行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方面存在的意见差距不断扩大,所以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没有取得显着进步,制定有效履行可持续发展纲要并实现其目标成为进入新千年之后的主要目标。联合国2000年通过的千年发展目标涵盖着人权、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全面审查和评价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不难发现,进入新千年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演变,可持续发展已从单纯的经济发展、(经济论文)资源维护、消除贫穷、解除贸易屏障、环境保护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环境问题融为一体的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政策。
(一)国际技术转让制度的现状
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2001年收集的有关国际技术转让文集,有关国际技术转让方面的多边条约、协定、议定书、国际组织决议以及区域协议多达78个。681按照内容来划分,其主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以及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三个方面来规定国际技术转让制度。
宏观经济学论文3000字(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中国化改造评析论文
[摘要]如今,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宏观经济学不仅对世界的经济理论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中国化改造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对于西方宏观经济学来说,主要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分别为就业问题、经济增长问题以及通货问题。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将其引入到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选择性借鉴的曲折过程。基于此,文章主要评价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中国化改造,以供参考。
[关键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国化改造;发展;理论建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112
1前言
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而言,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和领域,通常被分为两个分支學科,分别为研究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以及研究经济资源最佳利用的宏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中,其将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将国民的收入作为核心决定理论。因为宏观经济学的视角为整体化的经济运行,所以,其具体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就业问题、长期经济稳定与增长相关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以及汇率问题和国际收支问题等。同时,因为宏观经济学主要考察与国民的生产总值、总投资和收入、国民收入以及物价水平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变动法则相关的内容,故也将其称作为总量分析,其主要解决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运行规则、理论构成以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确保其可以在中国化改造中得到正确的借鉴,期望能够为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对于经济学来说,其产生的目的就是为更好地解决与研究人们自身的无限性需求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学说。在经济学中,其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人类无上限的需求和资源的稀缺。对于人们的无上限需求而言,及时不断地更替和变化,需求和欲望也分轻重缓急,稀缺资源也具有被选择的特点。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不是资源稀缺的原因,而是针对因资源稀缺所引发的对资源选择、利用与合理配置的相关问题[1],换句话说,就是正确选择、配置与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所谓经济学,其主要是从资源稀缺性的视角进行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将经济学分为资源利用与资源配置两个独立的学科,分别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指的就是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微观经济学指的则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3西方宏观经济学下的中国化改造
如今,西方宏观经济学已经被充分的引入到中国的经济市场中,在此过程中,其也经历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有选择借鉴的曲折历程。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不难看出:首先,因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均以政治经济学作为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而西方宏观经济学作为“后来者”,其若想得到整个经济学界的接受,则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在中国,长时间以来实行的都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西方的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已经实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发展,但是这种经济体制的成熟运行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最后,西方经济学自身具有双重性质,也就是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进行宣扬,又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客观性总结。总体来说,其本质就是对私有制的维护。另外,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比较大的相同点,根据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进行客观总结,也反映出了经济社会中所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值得我国借鉴与吸收的地方。因此,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态度应该是在吸纳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分寸,不能照搬照抄,应消化与学习其有用的部分,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当、合理的将西方宏观经济学引入到中国化改造中。
对于政府行为,其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协调互补。这就需要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的性质进行分析,无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都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总结,两者的目的都是通过采用有效、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宏观调控方法和措施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能够保持平衡,从而优化经济结构,使国民经济可以得到平衡、持续、健康、快速以及稳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学或者是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其手段和措施也越来越趋向于一致化。那么有效的借鉴与引入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就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其进行建设与完善是首要任务。所以,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来说,其需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相关经济制度进行有机融合,确保国家干预力度的一种现代化市场经济。一方面,政府应该在一些特殊领域内避免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过多干扰;另一方面,政府应正确的调控市场的自由度,避免市场经济发展失控。为了实现这一局面,必须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手段进行融合,体现其优越性,只有确保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落实,才可以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均衡、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我国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由国家对企业进行直接调控和直接的资源配置转向为调控市场,从而直接调控对市场产生影响的主体,实现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方面,从原先的供给调节,转变成为需求调节;三是在调节需求的方法和措施方面,从直接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控转变成为利用经济杠杆对市场需求的规模进行调节;四是从原本借助国家计划进行调控转变成为国家计划、财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三者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新机制。
4结论
总而言之,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今天,中国与整个世界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中,同时也表明了中西方经济理论互补与交融的必然趋势。因此,应将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精华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从而探索更加完善、健全的具有中国市场经济特色的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参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实现合作共赢,从而更好地抵御经济危机,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经验,树立我国经济强国的形象。
宏观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理论及其最新发展论文
摘要:宏观经济学关注经济的整体结构、行为和表现。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分析商品和服务的总生产(GDP)、失业、通货膨胀以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一般经济动向的基本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通过宏观经济分析GDP短期波动(经济周期)的原因和影响,并长期预测GDP趋势(经济增长)。宏观经济事件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福利,因此宏观经济问题非常重要。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取得成功的经济体,必须有低失业率、低通胀、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增长等特性。现代宏观经济投资理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新古典投资理论、q理论、不可逆向投资理论。本文将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中三个投资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优缺点进行阐述和比较,并对其最新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投资理论;理论发展
一、引言
新古典投资理论、q理论、不可逆投资理论是现在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的新古典投资理论以产出和资本的使用成本为主要变量,揭示了理想资本水平在稳定状态下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Tobin提出的q理论是第二阶段的形成标志,q理论将对未来的预期作为投资依据,并且这一理论将对未来预期收益的评价与金融股市的估价联系了起来,所以相较于前一阶段的新古典理论,它更具有一般性。第三阶段的形成标志是不可逆投资理论。经济学中的投资主要指的是投资工厂的规划设置与设备安装成本,这些投资含有沉淀性成本,即未来改变计划或决定时无法收回的投资,这就是投资不可逆性。这三大理论的具体内容将在下文进行详述。
二、新古典投资理论
新古典学派包括剑桥学派(马歇尔学派)、洛桑学派(巴拉学派、帕雷托学派)和奥地利学派(mengel学派)。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基础,它用于解释各种经济问题,如购买者的购买行为在面对不同价格时,市场参与者的反应价格和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优化配置。新古典主义学派深化了古典主义学派的投资理论。其贡献是新古典主义学派把边际原理和数学方法引入投资分析,运用数学函数、机械平衡和原理,把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和机会成本的概念量化。
是否投资、何时投资、投资多少是投资理论最基本的问题,此外,当市场情况恶化时,还要考虑何时停产。所以,产业均衡、总体均衡、均衡的动态性质、总体波动是经济学对个体优化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马歇尔的长期与短期均衡分析回答了传统投资理论中是否投资和何时投资的问题。要回答是否投资和何时投资问题,就要对价格和长期平均成本进行比较,当价格高于长期平均成本时,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就会开始投资;要回答何时停产退产问题,就要将价格和平均可变成本进行比较,当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企业就会暂停生产甚至退出这一产业。但是,现实与理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企业常常用折现值来估计一个项目的现期价值,企业为这项投资所投入的成本远远小于对这一项投资所预期的长期收益;还有的企业在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下仍继续营运。这些现实的问题使传统的投资理论陷入困境,下文的不可逆投资理论将解决这些难题。
三、q理论
新古典理论解释的是稳定状态下的一个特殊情况,为了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研究投资问题,经济学家创立了q理论。q理论可以描述投资决策的可塑性过程。q理论引入了投资的调整成本函数,在理论模型上实现了逐步调整固定资本水平的思想,弥补了申报前理论中关于投资调整过程的简单假设所造成的理论缺陷。
根据数学模型的q理论的一般推导:假设企业的生产函数或收入函数为资本kt和劳动Lt,表示为yt=F(kt,Lt),F是连续可微分的凹函数。假设Pt为投资商品的实际价格,wt为实际工资水平,C(It,kt)是固定资产的调整成本,那么C(It,kt)是二次公式中对It可微的严格上升的凸函数,也就是说,投资额的上升会导致边际调整成本的上升。所以可以在短期内进行大额投资,随着投资量的增加,投资的调节成本也会剧增,所以分阶段调节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企业投资的最好办法是投资物品的价格加上投资的边际调整成本,等于资本的最低价格。
q理论的核心方程表明,固定资产净投资,即不含折旧,是资本的基本价格qt的严格递增函数。投资量与qt正相关,而且股票和债券市场将提供评估企业资本价值和未来潜在收益的直接依据,否则很难想出其他客观评价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价值的方法,尤其是潜在的未来收益。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Tobin定义的qt被称为“平均q”,因为他定义了qt=Vt/(Ptkt),即在t时刻,企业的价值Vt除以固定资产的价值,这是研究实证中常用的q。其中的q值显然可以从实际数据(如金融市场数据等)观察和测试中得到。但是,q理论的q是“边际q”,也就是一个边际投资单位在当前时间内能够产生的所有未来边际收益的现值,这个变量连金融市场也难以观察和推算出来。因此,在q理论和其他相关实证研究的测试中,经济学家常常使用平均q(或根据需要)替换边际q。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是探究平均q和边际q相等的条件。已有研究给出了更一般性的条件:F(kt,Lt)和C(It,kt)都是齐次线性函数,Pt、wt和D(t,s)都是外生变量,企业值Vt和kt呈线性正相关。因此,dVt/dkt=Vt/kt,或一个单位的边际的价值qt=dVt/(Ptdkt)=Vt/(Ptkt),即邊际q等于平均q。
在经验统计调查中,使用平均q来替换或近似边际q是非常普遍的,但测试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事实上,平均q说明投资的能力非常有限。关于这个状况的理由有很多争论。更普遍的讨论是强调平均q和边际q的区别。也就是说,上文设想的条件实际上有可能得不到满足。因此,平均q不能代替边际q。更有力的论点是财政会受到健康的财政制约。例如,用内部资金投资要比筹集外部资金容易得多,成本也要低得多。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上各企业的融资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平均q与警戒线q没有什么不同,即使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评价的平均q高,也可能得不到相应的投资。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q理论和新古典投资理论的关系。第一,新古典主义中不能调整成本。也就是说,C(I,k)=0。第二,如果生产函数为y=F(k,L)=kαL1-α),0<α<1,那对k的偏导数为F’k(k,L)=αkα-1L1-α=αy/k。因此,新古典主义投资理论是在稳定状态下确定理想资本水平的方程式,这也是q理论的一个特例。
四、不可逆投資理论
生产和投资的产业特性决定了投资的不可逆性。形成特定生产的投资,难以转化为其他行业的生产和投资。如果不得不进行改变,原有的投资就会失去意义。不可逆投资理论强调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把不可逆和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比传统的投资理论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投资理论。
在传统的投资理论中,马歇尔的理论回答了两个问题:是否投资、什么时候投资。但是,由于现实和理论的差别,马歇尔的理论没有很好地解决投资问题。马歇尔认为,如果一个产品的价格高于其长期平均成本,或者投资预期总收益的贴现价值大于投资成本,则应立即进行投资。但实际上,企业不会马上进行投资,而是保持观望和等待。我们假定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一次性成本为k的投资来构建一个生产系统,假设一旦构建,该系统将永远维持下去。Rt表示单位当期投资收益,假定Rt为一个时间单位内从该项投资中得到的收益,计算未来预期收益时用1/(1+ρ)来表示折现率,那么在t时间内未来预期总收益的折现值为Rt/ρ。根据马歇尔的理论,一旦Rt/ρ>k,或者净利润Rt-ρk>0,就要立即开始投资,我们称ρk为马歇尔投资的触发值。因此,当Rt略高于ρk时,等待率高于0,仍然具有价值,它将大于预期纯利润的直接投资化为时间t,因此,马歇尔的投资原则Rt-k>0不是投资者的最好选择。
为了找出投资的最优原则,我们采用随机优化的方法进行研究讨论。以一次性投资为模型建立一个投资系统,假设投资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需要沉淀性成本、未来收益不确定并且具有风险性、投资必须立即进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用成本k进行一次性投资,何时投资最优。用V0(R)来表示还没有投资的价值,用V1(R)来表示投资后这项投资的价值。从本期价值V0(R)出发,如果决策者继续等待,给定现期收益为R,下一期价值函数的预期折现值为E[V0(R′)|R]/(1+ρ);如果决策者立即投入k,并得到价值V1(R)-k=R/ρ-k,决策者只需要将这两个值进行比较即可。我们在前文已猜测,最优解应是一个高于马歇尔投资触发值的另一个触发值,即T>ρk。现期收益R>T时,决策者将开始进行投资。在R=T时,投资与等待的价值是相等的,通过条件限制和函数计算可确定T值。假定R服从一种最简单、无趋势的几何布朗运动,可以求出V0(R)。当RT,决策者将进行投资。
关键词:技术授权;技术引进;进口关税;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1-0082-08
收稿日期:2011-10-19
作者简介:杨晓静(1979- ),女,山东临沭人,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
① 对于技术在不同主体间转移的现象,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表述,比如“技术转移”、“技术转让”、“技术授权”、“技术许可”、“技术引进”、“技术贸易”、“技术进出口”等等。这些表述具体含义存在些许差别,但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基本类似,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及侧重点存在区别。本文作者认为“技术转移”强调技术主体之间或区位上的转移,“技术贸易”和“技术进出口”是从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的角度来分析,“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和“技术授权”是基于转让方的立场而言的,“技术引进”和“技术进口”是基于被转让方的立场而言的。本文中作者不刻意对这些概念加以区分。
② 以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为例,该公司已经连续8年荣登美国企业专利申请获权排名榜首,2000年IBM总利润81亿美元,其中,专利转让费就占了17亿美元,专利转让收入已成为IBM公司增长最快的利润来源之一。
一、引言
战后以来,全世界的新技术、新生产工艺和新产品基本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这也是跨国公司能够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跨国公司不仅注重研发新技术,而且非常善于通过对外转让技术获得高额利润及实行对分公司和子公司的控制。就单个企业而言,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即便是科研实力很强的大企业也不可能永远掌控所有最先进的技术,因此企业间技术授权与技术引进①日趋普遍。
技术授权本身也具有显著的特点:对技术买方来说,技术引进可规避技术开发风险,节约技术开发成本,加速技术的升级换代,但是需要支付技术使用费;对技术卖方而言,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②,弥补技术开发的费用,也可为后续的技术研发提供资金,但是可能因为技术买方成本下降而受到威胁,特别是在国际技术授权中,还会受到东道国进口关税等贸易政策此处贸易政策主要指自由贸易政策和关税政策,其中关税政策代表东道国政府进行贸易保护,并未考虑进口配额等非关税政策。的影响。
因此,在国际技术授权中,面对东道国进口关税保护政策,跨国公司是否会选择向东道国竞争企业进行技术授权?跨国公司的技术授权选择会对东道国社会福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同质产品的双寡头模型,探讨一个与东道国企业进行Stackelber量竞争的跨国技术优势企业在面对东道国进口关税保护下的技术授权选择,并评价其对东道国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分析表明,面对东道国的进口关税政策,当跨国公司作为先行者进入市场东道国企业随后进入时,不会选择进行技术授权;而当东道国企业率先进入市场跨国公司随后进入时,跨国公司会选择进行技术授权,此时能提高自身利润而不会改变东道国的社会福利水平。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间技术授权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Either和Markusen[1],Saggi[2],Vishwasrao[3]等强调国际间贸易环境与企业技术授权间的关系,但却忽略了进口贸易保护政策可能诱导跨国公司进行技术授权;相比之下,Brecher[4]与Song[5]等文献明显地提到了贸易政策在国际技术授权中所具有的角色与影响力,如Brecher[4]从技术输入国的角度,讨论关税政策对于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但并未分析贸易保护政策是否影响跨国公司授权决策;Song[5]曾针对自愿出口限制与国际技术移转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即使不存在任何传统的技术授权诱因,出口企业在面对自愿出口限制时,也有可能将技术授权与当地企业,但是并没有讨论关税是否影响技术授权问题。吴世杰等[6],Kabiraj和Marjit[7],黄金树等[8]以及柯忠义和潘庆年[9]都注意到了关税对技术授权的影响,但是采用的模型都是传统的古诺竞争模型,从而其结论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吴世杰等[6]比较了关税与配额政策,认为虽然二者都具有引进跨国技术的效果,但不论就东道国产业的保护效果或是东道国福利的水准而言,关税政策皆优于配额政策。Kabiraj和Marjit[7]提出了古诺产量竞争条件下关税可能诱导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授权,从而能通过降低价格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黄金树等[8]以一个拥有技术优势,且将其产品输往东道国寡占市场中的跨国公司为对象,以古诺模型为基础,探讨其对东道国两企业的最适技术授权策略,以及该策略是否受关税保护贸易政策的影响;柯忠义和潘庆年[9]也是以古诺模型为基础,论证了无论是否存在关税,国外技术拥有者将采取特许权收费的授权策略,东道国政府通过制定最优关税可以提高国内厂商的利润和国内福利,但却削弱了国内的消费者剩余。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年
第1期杨晓静:基于Stackelberg模型的跨国公司技术授权选择研究
综上可见,已有文献或者没有讨论东道国关税政策对跨国公司技术授权的影响,或者即使有涉及但所用模型均为古诺模型,虽符合经济学研究的常规做法,在有些情况下却并不符合经济学现实比如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常常会发现本国企业已经存在于市场中,而外国企业后来加入的情形,或者外国企业已经占领国内市场,国内企业随后跟进的状况。。因此,本文将进口关税和技术授权结合起来,并运用Stackelberg模型进行分析,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四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即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给出基本的经济学模型,第三部分对进口关税下跨国公司的技术授权选择及其东道国社会福利效应进行具体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二、技术授权的基本模型
考虑自由贸易下,东道国市场中只有生产同质产品的两个企业:企业1(跨国公司)和企业2(东道国企业)。企业1拥有技术优势,且两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Stackelberg竞争。
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1)市场反需求函数是线性的,可以表示为P=a-bQ,其中a为市场规模,a>0,P为商品价格,Q为东道国市场的总产量,Q=q1+q2,0≤Q≤a。
(2)固定成本为0,边际成本皆为固定常数。由于企业1比企业2拥有技术优势,如果以边际成本的差距来表示,则可以假设企业1的边际成本为0,企业2的边际成本为c,为保证国内外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竞争时东道国企业不至于被挤出市场,此时c必须满足0
(3)技术授权采用特许权收费的形式。作此假设,原因有二:第一,Wang[10]论证了在同质双寡头企业进行古诺竞争时,如果技术拥有者本身也进行生产,最优的技术授权合同是特许权收费形式,柯忠义和潘庆年[9]也证明了无论自由贸易还是存在进口关税时,跨国公司最优的技术授权策略都是特许权收费形式;第二,特许权收费也是实务中最常使用的技术授权方式[8]。
(4)跨国技术优势企业制定任何一个授权费用水平时,东道国企业只有接受或不接受(即保持现状)两种选择。特别是当技术授权费用对东道国企业而言,无论接受与不接受利润都一样时,假设东道国企业会选择接受。东道国企业一旦接受技术授权,其产品的边际成本会下降为0。
(5)常见的关税政策有四种: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本文假设东道国政府采用从量税政策,单位税额为t。
(6)最优关税是能使东道国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佳福利关税。通常而言,在进口关税的设置上,存在两种不同内涵的最优关税:基于东道国总体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佳福利关税和基于东道国关税收入最大化的最大收入关税,本文假设为第二种含义,另外从现实情况看,多数国家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政府制定贸易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可能就不再是关税收入最大化而是东道国总体社会福利最大化,故本文作此假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7)两国政府对跨国技术授权行为不加限制。因为如果政府不允许技术授权行为,则博弈结束,无需讨论。
(8)当跨国公司进行技术授权后的利润大于授权前时,就会进行授权活动。在此,本文并未考虑影响企业进行技术授权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非经济因素。
本文的博弈时序有如下三阶段:首先,东道国政府从最大化东道国社会福利东道国社会福利可表示为东道国企业利润、关税收入及消费者剩余之和。的角度,决定是否征收进口关税,并确定进口关税的单位税额t;其次,企业1决定是否进行技术授权,技术授权一旦发生,企业2的边际成本降为0,但它必须支付给企业1一定数量的技术授权费用;最后,企业1与企业2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Stackelberg竞争,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根据国内外厂商进入本国市场的不同顺序,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竞争时序,一是外国厂商抢先进入市场本国厂商后来进入,二是本国厂商先行占领市场国外厂商后来进入。下面我们将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
三、进口关税下跨国公司的技术授权选择及其东道国社会福利效应
当东道国政府采用单位税额为t的从量税政策对东道国企业进行保护时,跨国公司的单位成本变成t,我们可以考虑此时跨国公司(企业1)是否会进行技术授权。
(一)企业1(跨国公司)率先进入市场的情形
1.无技术授权
在存在进口关税且没有技术授权时,两个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π1t=(a - q1t-q2t-t)q1t(1)
π2t=(a-q1t-q2t-c)q2t(2)
由于企业1先行进入市场,那么给定东道国单位税额t和企业1的产量,企业2求解其利润最大化问题,maxq2tπ2(q1t,q2t)=maxq2t(a-q1t-q2t-c)q2t,得到其产量q2t=a-q1t-c2,代之入π1t,可求解跨国公司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即maxq1tπ1t(q1t,q2t)=maxq1t(a-q1t-a-q1t-c2-t)q1t,于是得企业1和企业2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t=a+c-2t2,π1t=(a+c-2t)28(3)
q2t=a-3c+2t4,π2t=(a-3c+2t)216(4)
东道国消费者剩余和关税收入为:
CSt=(3a-c-2t)232(5)
T=ta+c-2t2(6)
东道国的社会福利为:
Wt=π2t+CSt+T=(a-3c+2t)216+(3a-c-2t)232+ta+c-2t2(7)
此时可以求解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就能得到最优关税税率t=3a-c10。
将t=3a-c10代入(3)-(7)式,得到两企业的产量和利润、东道国消费者剩余、政府关税收入以及东道国社会福利分别为:
q1t=a+3c5,π1t=(a+3c)250(8)
q2t=2a-4c5,π2t=(2a-4c)225(9)
CSt=(3a-c)250(10)
T=3a2+8ac-3c250(11)
Wt=2a2-3ac+3c25(12)
2.有技术授权
假如企业1向企业2进行技术授权,两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π1Lt=(a-q1Lt-q2Lt-t)q1Lt+rq2Lt(13)
π2Lt=(a-q1Lt-q2Lt -r)q2Lt(14)
由于企业1先行进入市场,给定东道国单位税额t和企业1的产量,企业2可求解其利润最大化问题,即:
maxq2Ltπ2(q1Lt,q2Lt)=maxq2Lt(a-q1Lt-q2Lt-r)q2Lt(15)
可以解得q2Lt=a-q1Lt-r2,将上式代入π1Lt,可求解跨国公司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即:
maxq1Ltπ1Lt(q1Lt,q2Lt)=maxq1Lt(a-q1Lt-a-q1Lt-r2-t)q1Lt+ra-q1Lt-r2(16)
此时,两个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Lt=a-2t2,π1Lt=(a-2t)(a-2t+2r)8+ra+2t-2r4(17)
q2Lt=a+2t-2r4,π2Lt=(a+2t-2r)216(18)
其中,r为企业2支付给企业1的单位特许权使用费,显然,企业1会把r设置得足够高以完全获得企业2的新增利润,即使得企业2获得技术授权后的利润与之前的利润相等:π2Lt=(a+2t-2r)216=(a-3c+2t)216=π2t,即r=3c2>C,超过了企业2成本降低的幅度,企业2一般不会接受。
即使企业2愿意以r=3c2接受技术授权,将之代入得两个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Lt=a-2t2,π1Lt=(a-2t)(a-2t+3c)8+3c2 a+2t-3c4(19)
q2Lt=a-3c+2t4,π2Lt=(a-3c+2t)216(20)
东道国的消费者剩余和政府关税收入为:
CSLt=(3a-2t-3c)232(21)
TL=ta-2t2(22)
东道国社会福利为:
WLt=π2Lt+CSLt+TL=(a+2t-3c)216+(3a-2t-3c)232+ta-2t2(23)
求解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最优关税税率为tL=3a-3c10。
将tL=3a-3c10代入(19)-(23)式,得到两企业的产量和利润、东道国消费者剩余、政府关税收入以及东道国社会福利分别为:
q1Lt=2a+3c10,π1Lt=(2a+3c)(a+9c)100(24)
q2Lt=4a-9c10,π2Lt=(4a-9c)2100(25)
CSLt=(3a-3c)250(26)
TL=6a2+3ac-9c2100(27)
WLt=40a2-105ac+90c2100(28)
当拥有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作为先行者先期进入市场与东道国企业进行产量竞争时,如果选择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授权,会降低自身产量和利润;东道国企业的产量和利润下降;东道国企业消费者剩余减少;最优关税税率降低,关税收入减少。因此,此时不会发生技术授权,政府也应该限制技术授权。
(二)企业2(东道国企业)率先进入市场的情形
1.无技术授权时
π1t=(a-q1t-q2t-t)q1t(29)
π2t=(a - q1t-q2t-c)q2t(30)
由于企业2先行进入市场,那么给定东道国单位税额t和企业2的产量,企业1求解其利润最大化问题maxq1tπ1(q1t,q2t)=maxq1t(a-q1t-q2t-t)q1t,可以解得q1t=a-q2t-t2,代入π2t可求解企业2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即:
maxq2tπ2t(q1t,q2t)=maxq2t(a-a-q2t-t2-q2t-c)q2t(31)
两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t=a+2c-3t4,π1t=(a+2c-3t)216(32)
q2t=a-2c+t2,π2t=(a-2c+t)28(33)
东道国消费者剩余、政府关税收入及社会总体福利为:
CSt=(3a-2c-t)232(34)
T=ta+2c-3t4(35)
Wt=π2t+CSt+T=(a-2c+t)28+(3a-2c-t)232+ta+2c-3t4(36)
此时可以求解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就能得到最优关税t=5a+2c19。
2.有技术授权时
π1Lt=(a-q1Lt-q2Lt-t)q1Lt+rq2Lt(37)
π2Lt=(a-q1Lt-q2Lt-r)q2Lt(38)
由于企业2先行进入市场,那么给定东道国单位税额t和企业2的产量,企业1求解其利润最大化问题,
maxq1Ltπ1L(q1Lt,q2Lt)=maxq1Lt(a-q1Lt-q2Lt-t)q1Lt+rq2Lt,可以解得q1Lt=a-q2Lt-t2,代入π2Lt可求解企业2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即:
maxq2Ltπ2Lt(q1Lt,q2Lt)=maxq2Lt(a-a-q2Lt-t2-q2Lt-r)q2Lt(40)
两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Lt=a+2r-3t4,π1Lt=(a+2r-3t)216+ra-2r+t2(41)
q2Lt=a-2r+t2,π2Lt=(a-2r+t)28(42)
其中,r为企业2支付给企业1的单位特许权使用费,显然,企业1会把r设置得足够高以完全获得企业2的新增利润,即使得企业2获得技术授权后的利润与之前的利润相等,即π2Lt=(a-2r+t)28=(a-2c+t)28=π2t,因此r=c。
两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Lt=a+2c-3t4,π1Lt=(a+2c-3t)216+ca-2c+t2(43)
q2Lt=a-2c+t2,π2Lt=(a-2c+t)28(44)
东道国消费者剩余、政府关税收入及社会总体福利为:
CSLt=(3a-2c-t)232(45)
TL=ta+2c-3t4(46)
WLt=π2Lt+CSLt+TL=(a-2c+t)28+(3a-2c-t)232+ta+2c-3t4(47)
此时可以求解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就能得到最优关税tL=5a+2c19,与无技术授权时的最优关税税率相等。
由此可见当本国企业先行进入市场跨国公司随后进入时,拥有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会倾向于进行技术授权,此时可以获得技术转让的收益,而并不会改变东道国企业的消费者剩余和总体社会福利,东道国政府的最优关税也不会发生变化。
四、结论
本文考察Stackelberg竞争条件下拥有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在面对东道国进口关税保护下的技术授权选择,并评价其对东道国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
我们发现:
(一)当跨国公司作为先行者进入市场东道国企业随后进入时,技术授权不会发生。从跨国公司角度看,如果选择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授权,东道国企业成本下降从而竞争力增强,跨国公司会产量和利润都会减少(q1Lt=2a+3c10c);从东道国消费者福利看,东道国消费者剩余减少(CSLt=(3a-3c)250
(二)当东道国企业率先进入市场跨国公司随后进入时,跨国公司会选择进行技术授权。从跨国公司角度看,如果选择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授权,跨国公司产量不会变化(q1Lt=a+2c-3t4=q1t),但利润会增加(π1Lt=(a+2c-3t)216+ca-2c+t2>(a+2c-3t)216=π1t);从东道国企业来看,如果接受技术授权,即使其所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达到最大(r-c),其产量和利润至少不会下降;而且东道国消费者福利、最优关税税率、关税收入及东道国社会福利都不会下降。因此,东道国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并推进跨国公司技术授权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EITHER W J,J R MARKUSEN.Multinational Firms,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1:1-28.
[2]SAGGI K.Entry into a Foreign Marke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Versus Licensing[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99-104.
[3]VISHWASRAO 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Mode of Technology Transfer[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4:381-402.
[4]BRECHER R A.Optimal Policy in the Presence of Licensed Technology from Abroad[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82,90:1070-1078.
[5]SONG E Y.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 and Strategic Technology Transf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165-186.
[6]吴世杰,扬雅博,黄鸿. 外籍厂商之技术授权:关税与配额政策的比较[J].经济论文丛刊,2002,30(1):47-75.
[7]KABIRAJ TARUN,MARJIT SUGATA.Protecting Consumers Through Protection: The Role of Tariff-induced Technology Transfer[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Elsevier,2003,47(1):113-124.
[8]黄金树,李仁耀,蔡惠羽. 外国技术授权策略与本国关税政策之探讨[J]. 经济学(季刊),2005,4(增刊):203-226.
[9]柯忠义,潘庆年. 最优关税下的国外技术授权与国内社会福利[J]. 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3):44-47.
[10]WANG X H.Fee versus Royalty Licensing in a Stackelberg Duopoly Model[J].Economics Letters,1998,60:55-62.
The Technology Licensing Choice of the MNCs Based on Stackelberg Model
YANG Xiaoj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