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系统管理论文

系统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22 19:4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系统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系统管理论文

第1篇

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汽车嵌入式设计必须使成本绝对最低。材料清单中通常不能增加管理电源波动或不受控关断的硬件,而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导致闪存损坏,并导致业务丢失。因此,闪存文件系统技术不能简单地提供高吞吐量的读/写功能;它还必须具有自恢复功能,并且在启动之后的若干毫秒之内能被完全访问。(参见“快速启动技术可以满足汽车信息娱乐/远程信息系统的需求”一文)

基于事务的文件系统

解决这些需求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基于纯事务的模型。例如QNX嵌入式事务文件系统(ETFS)就遵循这种模型,完全是由事务组成。无论是文件系统的元数据还是用户数据的每一次写操作都是由一个“原子”事务组成。一个事务要么获得成功,要么就当成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文件系统在电源故障的条件下也能完好无损,即使电源故障发生在闪存写入或块删除期间。为避免文件破坏,事务从来不会覆盖现有的“有效”数据。在文件升级中间的写入操作总是会写入到一个新的未用区域。因此如果这次操作因为突发事故或电源故障不能完成,现有的数据将保持不变。重新启动后,文件系统可以重新执行和正确完成写操作,这样就可以从可能损坏传统文件系统的状态中恢复过来。

事务文件系统可以通过处理设备中的事务日志来动态建立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这种操作发生在系统启动之时,应设计成只有很少部分的数据需要读取和CRC校验。这样一来,文件系统可以获得高的数据完整性和快速的重启时间。例如QNXETFS可以在数十毫秒内恢复,而传统的文件系统需要数百毫秒。

图1:这种车载导航系统是要求大容量可靠闪存文件系统(用于三维映射、动态路由等)的一个实例。

如图2所示,在纯粹基于事务的文件系统中,每个事务由头和用户数据组成。事务头被放在闪存阵列的空闲字节中。例如,一个具有2112字节页的NAND器件可以由64字节的头和2048字节的用户数据组成。事务头标识数据所属的文件以及其逻辑偏移,并包含一个序列号来确定事务的顺序。头部还包括CRC和ECC字段,用于误码检测和纠正。

图2:这张器件图表明了它相对于纯事务文件系统中物理媒介的独立性。

在系统启动时,文件系统扫描这些事务头来快速重构存储器中的文件系统结构。除了确保高的数据完整性和快速的重新启动时间,一个闪存文件系统还必须具有可以延长闪存寿命的特性,进而增加整个嵌入式系统的长期可靠性。这些特性包括读取性能劣化监测、动态和静态损耗平衡以及避免文件碎片的技术。

恢复丢失的比特

在NAND闪存块内的每一次读操作都会使保持数据位的电荷减弱。因而,在大约10万次读操作后闪存块就会丢失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设计完善的文件系统会跟踪读操作,并在块的读次数达到极限之前标记出弱电荷块以便进行刷新。文件系统随后执行一次刷新操作,该操作将数据拷贝到一个新的闪存块,并擦除该弱块。这种擦除实现了对闪存块的再充电。

文件系统还应该对所有的读写操作执行ECC运算,以便从可能发生的任何单比特差错中恢复。然而,尽管ECC对于那些本身丢失了单个比特的闪存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在写操作期间因为电源故障而导致的很多比特损坏则无能为力。因此,文件系统应该对每个事务执行一次CRC检验,以快速检测出损坏的数据。如果CRC检测到一个错误,文件系统就可以使用ECC纠错功能将数据恢复到一个新块上,然后标记出弱电荷块以便擦除。

动态和静态损耗平衡

每个闪存块在其失效之前的擦除次数是有限的。在某些器件中,这个数字可以低到10万次擦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件系统必须实现动态损耗平衡,它通过将擦除次数均匀地分散到设备中来延长闪存寿命。

差异可能很大:从没有损耗平衡几天就产生故障的使用情形到利用损耗平衡超过40年的情形。为实现动态损耗平衡,文件系统会跟踪每个块的擦除次数,然后优先使用那些较少使用的块。

通常,闪速存储器包含大量的静态文件,这些文件经常被读取,但不会再写入。这些文件占用的闪存块没有理由被擦除。如果闪存中大部分文件是静态的,剩余部分包含动态数据的块的损耗将戏剧性地加快。对于NAND存储器来说这方面的问题更大,因为NAND每个块的读次数相当有限。

因此,一个设计优秀的文件系统应提供静态损耗平衡功能,它将较少使用的静态块中的数据拷贝到过量使用的块中,从而实现块的平衡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过量使用的块休息,因为它们现在存储的是静态数据,并将使用较少的静态块移动到动态块组中。

尽量减少文件碎片

文件碎片也是闪存器件的一个问题。然而,支持去碎片技术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因为NAND闪存具有有限的写次数,文件系统必须尽可能避免碎片产生,以延长闪存的寿命。

基于日志的文件系统经常受碎片的影响,因为对已有的文件进行刷新或写入会产生一个新的事务。为减少很多小事务产生的碎片,QNXETFS使用写缓冲来将小的写入合并成大的写入事务。文件系统还能监视每个文件的碎片水平,并对那些已经严重碎片化的文件进行后台去碎片处理。这种后台活动应该总是能被用户活动占先,以便确保对正在进行去碎片处理的文件进行立刻访问。

第2篇

1.1一般资料

辖区内自愿接受管理的240例孕产妇中(观察组),年龄23~39岁,162例为初产妇、78例为经产妇;为接受管理的240例孕产妇中(对照组),年龄22~40岁,161例为初产妇、79例为经产妇;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及家庭情况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产前孕妇随访指导;(2)产妇家庭护理干预。

1.3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褥期情况比较

经积极护理后,观察组产妇产褥期问题明显减弱,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经积极护理后,观察组新生儿情况:母乳喂养障碍3例(1.25%)、脐部感染7例(2.92%)、病理性黄疸14例(5.83%)、红臀4例(1.67%)、湿疹12例(5.00%)、消化不良14例(5.83%)、腹泻6例(2.50%)。对照组新生儿情况:母乳喂养障碍10例(4.17%)、脐部感染25例(10.42%)、病理性黄疸36例(15.00%)、红臀11例(4.58%)、湿疹24例(10.00%)、消化不良29例(12.08%)、腹泻8例(3.33%)。观察组新生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于孕产妇定期查体与产后访视保健质量,社区护理干预均在其中取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护理指的是具备一定技术能力及专业知识的人员以社区作为范畴,并将疾病防治、健康促进作为目的,为社区人群提供科学规范的医疗护理服务的一种手段。对于孕产妇而言,由于产褥期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情况,例如子宫复旧不良、产褥感染、皲裂及便秘等;同时,新生儿也可能会引发各种不良情况,例如消化不良、红臀、母乳喂养障碍及腹泻等。因此,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便显得极为重要。

4结语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013年两年在我院接受保健服务的0-3岁儿童,2012年接受服务的儿童有1056人,其中0~1岁儿童有378例,1岁~2岁儿童有354例,2岁~3岁儿童有324例;男性儿童有576例,女性患儿480例;2013年接受服务的儿童有1072人,其中0~1岁儿童有386例,1岁~2岁儿童有330例,2岁~3岁儿童有356例;男性儿童596例,女性儿童476例。

1.2管理方法

采用儿童保健管理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将0岁~3岁的儿童人数当做基数,按照操作程序将儿童人数记录在儿童系统的管理人数中,相反则为非系统管理人数。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年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12年的系统管理人数有384人,占36.36%,非系统管理人数有672人,占63.64%;2013年的系统管理人数有856人,占79.85%,非系统管理人数有246人,占20.15%。

3.讨论

儿童保健的管理工作已成为妇幼保健的一项重要工作,但0-3岁儿童因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复杂,且0-3岁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也是整个儿童保健服务的重点的服务性项目,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院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在2013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2012年的系统管理人数占总人数的36.36%上升到2013年的63.64%,系统管理率大幅提升。但儿童保健系统的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多种问题,为此我们应加强管理,确保通过提高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1)领导应重视儿童保健。院方领导应调派经验丰富的医师来充实儿童保健工作[2],通过医师的带动提高儿童保健的服务水平。也可将临床与保健相互结合,完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院方应制定奖惩措施,对儿科医生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提升医生对儿童保健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医院涉及到儿童服务科室的服务能力。加强对儿童保健医生的继续教育,提高儿童保健医生的保健知识以及素养;加强对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资金支持,确保儿童保健系统的正常运行。

(2)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好儿童保健系统网络的使用率。医院鼓励各科室之间进行不定期的交流,增强各科室之间的沟通能力,鼓励各科室加强科室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如儿童保健医生应加强与妇产科医生的沟通交流,妇产科医生在妇女怀孕期间就应加强对儿童保健检要性的宣传,也可在产妇分娩后加强对儿童检查时间、地点的通知等;加强与社区等基层妇女工作者的联系[3],及时掌握各个社区及村的新生儿情况,提前填写登记表,确保提前采取相关资料工作。应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掌握完整的儿童家庭信息,因每个家庭受经济条件及家庭情况的影响,对于儿童保健服务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在儿童保健系统的管理中,非系统管理人数仍然占据较大比例,而之所以出现非系统管理人数,大多是由于家庭对儿童保健系统的认识不清,因此应加强对儿童家庭情况的掌握。应加强与计生部门的横向联系,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特别应加强与疫苗接种部门的联系,促使多方宣传、监督,在给患儿接种疫苗时提醒家长关注儿童保健,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正确认识。

(3)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特别是要在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中注重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义诊等方式加强对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也可通过进村入户、街头免费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充分宣传儿童保健知识,提高家长自觉参与健康保健检查的主动性。

(4)对儿童保健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方式。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院方对儿童保健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效率。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进行儿童保健管理的更新、统计以及核实工作,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改进,从而提高儿童保健管理系统率。

第4篇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289例呼吸机使用患者,男175例,女114例;年龄18岁~80岁,平均年龄(44.1±8.3)岁。随机分为A组男90例,女55例,平均年龄(43.6±7.8)岁;B组男85例,女59例,平均年龄(45.6±8.8)岁。2组性别构成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VAP诊断标准

①使用呼吸机48h后发病。②胸部X线影像可见新发生的或进展性浸润阴影。③肺部实变体征和(或)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可诊断VAP:①体温>38℃或<36℃;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或<4×109/L;③气管支气管内出现脓性分泌物。需除外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结核、肺栓塞等疾病。

1.3方法

消化系统强化管理组(B组)在一般管理组(A组)的基础上,加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生产商:大日本制药株式会社)5mg/次,3次/d促进胃肠动力,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生产商: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片/次,2次/d调节肠道菌群。一般管理组参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进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组间基线资料(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入院时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3d内VAP发生率比较

B组VAP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患者4d~7dVAP发生率比较

B组VAP发生率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呼吸机大量使用以及VAP预防经验的不足,使VAP发生率不断增高,已经成为国内外ICU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者关注的焦点。VAP患者往往是危重症患者,受到自身基础疾病和VAP新发病的影响,病死率很高,国外资料报道病死率为20%~71%。本研究通过加强消化系统的管理,以期降低ICU患者的VAP发病率。本组研究表明,加强消化系统管理(在基础治疗上常规加用胃肠动力药及调节肠道菌群药物)能够降低ICU患者VAP发生率,其中4d~7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资料显示,益生菌是活的非致病微生物制剂,有助于保持机体的菌群平衡,应用益生菌预防各种感染包括VAP已得到广泛认可。益生菌预防VAP的作用可能与其能拮抗口咽和胃部微生物有关,此外,也可能因为益生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认为,对机械通气患者预防性应用益生菌能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同时有利于缩短NICU住院时间,并减少呼吸道绿脓假单胞菌定植。国内NICU也有报道支持如此观点。胃肠道内的细菌逆行被认为是引起VAP的重要因素,VAP患者在远端气道和胃内常存在同一种细菌。因此有效的胃肠道管理对减少VAP发生尤为关键。胃肠动力药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胃肠道内的细菌逆行,从而减少VAP发生。但基于本实验有限的实验样本及某些设计上的局限,此结果需要更大样本量及设计更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4结语

第5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在数控加工系统中,传统的NC代码手工编程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而采用APT语言的自动编程虽然几何定义语句简洁,功能较强,但要求编程人员要熟记系统的语言与规则,一旦出错又不易发现。

本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系统是基于AutoCAD平台上开发而成的。AutoCAD作为绘图软件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应用广泛,如果数控加工系统能够提取Auto2CAD中的图形信息,将会大大简化数控编程,提高生产效率。但AutoCAD是通过图形来表示零件的几何信息的,而数控加工系统采用NC代码手工编程或APT语言自动编程,二者之间信息的描述是不统一的。本系统正是解决AutoCAD与数控加工系统的接口问题,从AutoCAD图形中提取几何信息并进行数据转换,即根据AutoCAD的DXF文件特有的结构,进行二次开发,实现AutoCAD与数控加工系统的集成。

1.DXF文件的数据处理

AutoCAD输出的DXF文件是图形文件的ASCII或二进制格式描述[1],有其特定的格式,常用于与其他应用程序共享数据,对数控编程来说其中有些冗余数据,因此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方便数控自动编程系统的后置处理模块使用。

1.1DXF文件的结构

AutoCAD输出的DXF文件通常由五个段(SEC2TION):标题段(HEADER)、表段(TABLES)、块段(BLOCKS)、实体段(ENTITIES)和结束段(ENDSEC)组成。但对数控编程来说,最有用的就是实体段,因此要求打开DXF文件,将实体段的有关信息记录下来并保存在GRP文件中。每个实体的格式都是固定的,且都有与它相关的参数(部分参数见表1),实体段记录了每个实体的几何数据。

由AutoCAD绘制的图形,用DXFOUT命令将其生成DXF文件,再由接口程序读取图形信息,其读取程序的流程如图1所示。但由于AutoCAD绘制的图形根据个人绘图习惯不同,导致DXF文件数据是按照实体的绘制顺序排列的,其图元的排列顺序也就不一定是按照零件的拓扑顺序排列的,也就是说它的数据排列可能是杂乱无章的,因此经接口程序处理得到的GRP文件数据也是按照绘制顺序排列的。而数控加工过程是严格按照特定的加工路线进行的,因此要求对GRP文件数据按照给定的加工路线进行排序。

考虑到由于绘图的原因使得相连的线段首尾点的不一致,因此应设定一个有效的容差,以保证组成一个完整的加工路线图。在加工系统中,从每一条线段的起始点开始,加工到此线段的终点止,该终点也就成为下一线段的起始点,然后加工下一线段,因此加工的轮廓是一个由有向、有序线段组成的图形。本系统采用选择法进行排序,即以起刀点为基准,寻找与之相连的线段,该线段作为节点1,记录其始终点坐标值,记终点坐标。接着在GRP文件中搜索其它线段,如某端点坐标与在容差范围内相等,则此线段作为节点2,其终点坐标为;再从余下的线段中查找其始点坐标与相等的为节点3;以此类推,将所有的线段按顺序记录下来,再保存在GRP文件中。

2.NC代码与加工轨迹的自动生成

数控文件是根据零件的几何图形信息和工艺信息进行处理生成的,一般由一个后置处理程序以解释方法执行。即逐条读取GRP文件中的数据信息,分析其数据类型,经刀具半径补偿和脉冲当量处理,再根据NC代码格式文件进行相应的坐标变换和代码变换,生成一个完整的NC程序段,写到NC代码数控文件中。本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2],可以针对不同的数控加工系统生成相应的NC代码,其程序流程图见图2。首先,系统通过人机界面获取加工参数信息,如数控机床型号、主轴转速、切削液、进给速度、刀具号、刀补方式,主程序在调用图形处理模块处理图形数据时,结合加工参数数据生成刀位数据文件。然后根据数控加工系统进行数控编程系统初始化,生成所需的NC代码格式,对已经存在的数控系统,只需调用存在的数控加工系统格式,再对刀位文件进行后置处理以生成相应的NC数控加工代码[3]。

3.WTUAPT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在以VisualC++610为工具开发的WTUAPT系统中[4],系统主控模块由图形文件管理模块、工艺参数管理模块、NC代码生成模块、数控指令文件管理模块、加工模拟模块以及通讯模块六大模块组成[4](图3所示)。

3.1图形文件管理模块

该模块实现图形的绘制、编辑、存取、删除及图形数据的显示等管理功能。通过进入AutoCAD绘图软件进行点、线、圆、常见曲线、列表曲线等几何元素组成的工件图形的绘制,并输出31DXF文件。

3.2工艺参数管理模块

通过参数对话框完成起刀点、机床型号、刀具号、刀补方式、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切削液等工艺参数的输入与编辑。

3.3NC代码生成模块

调用上两个模块的数据信息实现DXF文件数据的读取与排序,获得31GRP文件以及生成刀位数据文件31CL,并可以进行GRP以及CL文件的编辑,最后通过后置处理生成所需的NC代码文件31CUT。不同的数控加工系统生成的NC代码文件后缀名也不同,如3B格式的形式为31TRB,FANUNC-6M为31FSM。

3.4NC代码管理模块

对代码文件进行管理,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代码文件进行编辑,得到实际所需的加工指令,使系统更具有开放性[5]。

3.5加工模拟模块

经对生成的NC代码进行逆编译[4],生成加工路线,再调用刀具库中的刀具模块,可以实现二维零件的数控加工模拟,以检验生成的数控代码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从而进一步优化加工参数,提高首件试切削加工的成功率。

3.6通讯模块

通过接口程序实现计算机与数控机床之间的联机通讯,实现NC代码的自动传送,避免了手工输入或穿孔纸带输入可能造成的错误。

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要进一步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就需要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从而不断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

一、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作用和原则

1.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作用

医院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每天需要记录大量的人员、设备以及药品等信息,这些信息较多,并且复杂,传统的医院信息记录方式较为落后,工作效率较为低下,严重制约着医院的运行效率。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的信息记录管理,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进而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医院的运行过程中,每一位患者在进入医院时,都需要记录基本的身份信息,在治疗时需要记录病情以及用药情况,同时需要对药品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都做相应的记录,这些记录的信息较为繁杂,人工记录效率非常低。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专门对这些繁杂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管理。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可以实现对医院工作人员的评价功能,对工作人员业务信息的记录,可以作为工作人员的工作评价依据[1]。

2.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原则

在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过程中,医院需要坚持以医院业务为中心,在医院业务的基础上构建信息系统,配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引进相关技术,从而实现医院运行效率的提升。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尽量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合理配置医院资源,通过信息系统整合医院信息。保证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快速检索信息,获取相关资料,同时还能对医院业务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实现对医院整体运行状况的把控。计算机信息系统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可靠性,需要安装监控系统对计算机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医院信息要及时备份,避免由于计算机系统瘫痪造成医院信息丢失。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要保证计算机系统可以时刻保持较好的功能,需要保证计算机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拓展性,从而实现计算机最大化发挥效益。

二、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方法

1.建立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

当前,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在我国医院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并且在不同医院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各不相同,这些情况造成了我国医院工作效率差异巨大。要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加强对医院信息的管理,医院需要不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建设,使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覆盖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立子系统,不断加强对医院各方面的细化管理,例如建立门诊系统,在门诊系统的下面设置挂号以及收费子系统[2]。

2.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网络设备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网络设备是重要部分。医院需要加大对网络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淘汰旧的网络设备,保证计算机网络不会由于硬件问题不通畅。购置先进的网络设备,还可以避免由于网络设备本身的漏洞造成医院信息泄露,提高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此外,通过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网络设备,可以提高医院信息的访问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3.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近些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需要注重对最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时刻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度。在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更新过程中,需要结合医院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动情况,从而不断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医院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通畅,同时及时发现计算机系统存在的漏洞,并及时修补,防止计算机系统遭受黑客攻击,造成医院信息泄露。医院需要严格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权限,限制重要信息的管理权限,防止工作人员随意篡改医院信息。通过限制医院工作人员的管理权限,可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由于人为误操作造成医院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院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淘汰传统的人工信息录入方式,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方式。医院需要不断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从而推动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凯.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

第7篇

沈阳金通汽车公司要求“金通燃气管线”的压力始终保持在80-90kPa之间,沈阳城市燃气管网一般都在50kPa左右,显然不能满足金通公司的用气要求。2000年6月到11月沈阳市煤气总公司和上海市公用事业研究所在现有工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了“燃气管线压力自动监控系统”经半年多的实际运行满足了金通用气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燃气管线压力自动监控系统简介

1、燃气管线压力自动监控系统工艺设计

(1)实际工况:沈阳市煤气总公司储配站有一座15万立方米干式气罐;四台压送机,其中二台12000米3/时,二台7200米3/时;2200公里城市管网;管网压力在用气低峰时处在50kPa以下,用气高峰时保持在50kPa以上。“金通燃气管线”0.8公里,口径DN300与压送机出口连接,并与城市管网相通;

(2)工艺设计方案:由于“金通燃气管线”口径小,管线短,用气量少,但需要压力高;而城市管网口径大,管线长,用气量大,可以在“金通燃气管线”与城市管网之间加装一个阀门,平时开一台压送机,很容易提升“金通燃气管线”的压力,多余压力通过阀门泄放到城市管网中去;

(3)设计方案优点:

第一、投资少,只要增加一台能根据压力而自动调节开启度的电动阀门,如采用变频电机等调压方法其投资都比这种方案大得多;

第二、城市管网的可容性很大,通过城市管网卸压不会造成城市管网压力的急剧变化;

第三、平时只开一台压送机足以保证“金通燃气管线”的压力,多余压力通过阀门泄放到城市管网中去可以少量提高城市管网压力,减少用气高峰时开动压送机的台数;

2、系统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根据工艺方案形成的燃气管线压力自动监控系由压送机、电动阀门、管线压力变送器、压力自动监控仪和辅助电器组成:

(1)压送机是金通管线的升压设备,将储气罐的燃气压送进金通管线,提高管线压力;

(2)电动阀门是调节管线压力的执行机构,金通管线压力高时,电动阀门受控开启,将压力卸放到城市管网,金通管线压力低时,电动阀门受控关闭,提高金通管线压力,通过阀门开启度的变化来调节金通管线的压力;

(3)管线压力变送器是系统监控管线压力的一次仪表,一方面检测和显示管线压力情况,另一方面为压力自动监控仪提供管线压力监控依据;

(4)压力自动监控仪是管线压力自动监控系统的心脏,它接受压力变送器的信号,根据使用者预先设定的工况参数进行运行,控制电动阀门的开启度从而调节管线压力稳定在需要的范围内。压力自动监控仪设定参数在压力变送器量程范围内(0~160kPa)可设定上上限、上限、下限、下下限四点五段,线区》lkPa,响应速度1秒钟;

3、系统自控运行基本原理

在压送机开机情况下,压力自动监控仪检测到金通管线压力低于下下限时,指令电阀关闭,电阀缓慢关闭过程中金通管线压力随之上升,到达下限时指令电阀停止,由于压送机仍在加压金通管线压力继续上升,金通管线压力到达上上限时压力自动监控仪指令电阀开启,电阀缓慢开启过程中压送机管线压力随之下降,到达上限时指令电阀停止。压送机每小时的压送量基本稳定,如果金通用气量也基本稳定,那么经过几次调整,阀门开启度就会稳定在某个数值,金通管线压力也会稳定在原设置的数值内;如果金通用气量产生波动,自控系统重新调整达到新的平衡;

二、燃气管线压力自动监控系统技术

1、压力变送器:采用中日合资横河仪表公司生产的EJA压力变送器,其主要特点是精度高(±0.075%)、稳定性好、对环境要求低且免维护,有LED四位数显,符合长期连续使用的要求;

2、电动阀门:双闸板燃气专用阀门,配用隔爆型电动装置,具有限位控制、过转矩控制、运行指示和开启度信号输出等功能;

3、压力监控柜:集检测和控制于一体的立柜,主要功能有

A、采集金通管线压力变送器信号;

B、采集阀门全开、全关、过转矩和开启度信号;

C、根据设置要求自动控制电阀开、停、关;

D、输出电阀开、关动力源;

E、RS232接口与上位计算机连机;

F、LED四位数显金通管线压力、电动阀门开启度,灯光显示电阀开、停、动、关和压力越上上限、上限、下限、下下限,压力越上上限、下下限时拌有声响报警信号;

4、系统技术要点:

A、系统采用单片微机技术,软件采用汇编语言和MBASIC混编方法,适用于功能比较专一的设计要求,即经济又实惠;编制的基本程序固定在EPROM内,增加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根据工况设置参数采用功能键,其内部采用可擦写的E2pROM芯片,具有灵活性,适应各种需要;

B、压力自动监控仪采集信号、设置、运算等都是弱电,而拖动电动阀门却是强电,以弱控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往往会碰到一些问题,主要是干扰问题。在解决干扰问题中采取多种措施并用的办法,主要是继电器隔离、对干扰源增加吸收电路、电抗性元件远离弱电部分、提高仪器抗干扰能力、软件部分利用其智能性滤除干扰等;

C、系统在整体设计中考虑工况实际需要采用一用一备、人工、自动切换、灯光显示和声音报警等多种功能;

三、编后语

1、本系统经过半年多的运行,达到了设计要求,说明原设计思路是正确的、可行的,现在进行总结以完善和提高系统水平;

第8篇

关键词:动态交通分配CORBA并行计算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拥挤、道路阻塞、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城市。应运而生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以提高现有交通系统的效率,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根据美国智能交通协会ITSAMERICA(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ocietyofAmerica)的定义,ITS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AdvancedTravelerInformationSystems)和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AdvancedTrafficManagementSystems)。ATIS使用视觉和听觉设备搜集相关交通信息,然后分析、传递和提供信息,从而在起点到终点的旅行过程中,向出行者提供实时帮助,使整个旅行过程舒适、方便、高效;ATMS将车辆作为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利用它感知并预测未来交通拥挤堵塞,并且给出交通管理最佳策略。

保证ITS(尤其是ATMS)运行的核心方法是动态交通分配DTA(DynamicTrafficAssignment)。所谓动态交通分配,就是将实时交通流量在路网各路段上进行合理分配,为旅行者提供出发时间与方式选择,为车辆提供道路诱导系统,引导车辆行驶在最佳线路上,并提供诱导系统与交通控制系统的相互联系。

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于2001年开发出了一套实时DTA系统——DYNASMART-X。本文基于其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CORBA分布式实时DTA系统的框架。

1CORBA技术

从1989年成立起?熏对象管理组织OMG(ObjectManagementGroup)一直致力于使用面向对象技术,使基于对象的软件在分布异构环境中可重用、可移植、可互操作。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CORBA(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即是由OMG提出的应用软件体系结构和对象技术规范。其核心是一套标准的语言、接口和协议,以支持异构分布应用程序间的互操作性及独立于平台和编程语言的对象重用。

CORBA技术是一个重大革新,它解决了系统集成中两大著名问题:(1)开发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的困难;(2)快速集成新老系统的问题。它被认为是新出现的分布式对象管理DOM(DistributedObjectManagement)技术的规范。DOM技术在基本的分布式计算服务上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面向对象接口。最高层次的规范叫做对象管理体系结构OMA(ObjectManagementArchitecture),见图1。其中,ORB的作用是对其他部件间的请求进行传递;CORBA服务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系统服务,如命名、持久性和事件通知等;CORBA设施包括用户界面、信息管理等设施;CORBA域对应于特定的应用域,如财政、制造和远程通信技术等。

集成应用对象的关键是使用接口定义语言IDL(InterfaceDefinitionLanguage)定义的标准规范。一旦所有应用和数据有了一个与IDL兼容的接口,通信就会独立于物理位置、平台类型、网络协议和程序语言。一个使用CORBA创建的信息系统仲裁这些软件对象间的控制和信息流。

广泛使用的CORBA2.0ORB是在对象间建立客户机/服务器关系的中间件。使用一个ORB,一个客户机对象可以透明地调用一个服务器对象的一个方法,这个服务器对象可以在同一台机器上,也可以在一个网络上。ORB截听调用请求,并负责找到一个对象,执行这个请求,传递参数,调用方法并返回结果。此客户机不需要知道对象的位置、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或其他任何不属于对象接口的方面。注意到客户机/服务器作用只是协调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2动态交通分配

DTA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保证对交通系统中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事件进行实时响应的同时,还需要对数以万计的路段、控制器和车辆的历史、当前及预测数据进行管理。DTA系统的实时运行要求系统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系统响应避免系统故障;(2)系统响应及时,如果不能及时响应,系统也不致停止运行。计算环境和软件工具是保证一个复杂系统实时响应的两个主要因素。

2.1实时运行机制

为了满足实时运行的要求,需要一个机制,使DTA系统实时接收测量值,并启动相应的算法单元,传递结果到相应的外部设备。图2给出了这种实时运行机制。在当前运行时段Ti的起点,DTA系统接收并评价刚刚过去的运行时段Ti-1的测量值。基于这些测量值,整个系统及其中的算法单元在当前时段响应和作用。每个算法单元和整个集成系统在逻辑内部和功能设计上均使用上述机制,从而通过运行时段的一致定义,即可方便地增减算法步骤和功能,大大提高了灵活性。

2.2实时DTA框架

实时DTA系统由以下功能单元组成:(1)一致性检查;(2)一致性更新;(3)O-D估计(O即Origin,D即Destination,O-D估计即起迄点出行分布矩阵估计);(4)O-D预测;(5)状态估计;(6)状态预测;(7)交通分配;(8)用户界面;(9)数据库:(10)管理。这些功能单元之间相互作用并与ATMS数据库相互作用。其中(1)负责检查真实系统和DTA仿真器与(3)之间的一致性,主要是比较预测的状态变量和实际的状态变量,一旦超过事先规定的阈值,即向(2)报告;(2)基于(1)的报告更新DTA仿真器和(4);(3)基于监视系统的实时测量值和历史O-D数据,估计当前道路网络的起迄点出行矩阵;(4)基于当前O-D估计结果、当前网络状态和历史O-D数据,产生未来时段的O-D预测;(5)把给定的非常短的仿真间隔(几秒钟)的路径决策与(2)产生的调节结合来仿真交通流的类型;(6)仿真更长时间的交通流的类型并提供未来时段(20~30min)的路径决策;(7)根据系统最优和用户平衡等不同用户要求提供路径决策:(8)提供用户接口;(9)最小化其他单元请求的等待时间和最大化吞吐量;(10)提供所有单元间的控制以维持系统稳定并防止故障,同时保证系统同步。显然,实时DTA系统的设计应基于层次结构。最高层,即管理单元,其他单元各自被映射到一个不同的专用处理器,见图3。

3基于CORBA的DTA系统

3.1AMH框架下的DTA系统

多处理机/并行计算对实时DTA系统相当重要。在实时DTA系统中,一些功能周期性执行;另一些功能非周期性地被其他功能触发。因此,设计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把握每个功能单元的执行周期。

可以把所有循环集成在一个异步多层次AMH(AsynchronousMulti-Horizon)框架中。在AMH框架中,各功能在不同层次的分布式处理器上实现。每个功能以周期性模式、非周期性模式或联合活动模式运行。周期性活动模式下,基于执行循环定时执行;非周期性活动模式下,只有当其他功能发出一个事件调用请求时才执行;联合活动模式下,一个功能定时执行,同时允许其他功能触发以启动一个新功能的运行。也就是说,在当前执行循环中,当接收到一个调用请求时,将从下一个执行循环的起点开始新功能的运行。这个策略非常重要,保证系统对环境变化实时响应,同时维持整个DTA系统的可靠和稳定。

3.2ILU框架下的DTA系统

在CORBA环境下实现实时DTA系统最好使用中间语言统一体ILU(InterLanguageUnification),因为ILU是共享的,可用性更好。ILU支持创建新的对象、远程过程调用和异步调用。一旦一个ILU对象被创建,它就通知ILU服务器其已经存在。通过这个服务器,每个对象都能获得其他对象的信息。此后,每个对象均能远程访问其他任何对象,就像在同一台机器上。

实时DTA系统可以由三个主要对象组成:操作对象、GUI和ATMS数据库,见图4。CORBA中的对象需要被指定为服务器或客户机。服务器定义为一个接收客户机请求并执行这个请求的对象;客户机定义为一个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对象。一个对象也可以同时被指定为客户机和服务器。它既能发送也能接收请求。

第9篇

体声系统,而成为新的传播媒体方式。本文着重介绍当前几种典型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的编、解码技术。

以MPEG-2、AC-3、DTS、MPEGAAC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来讨论它们各自声道的配置、数据容量、数据率等所

带来的优缺点,最后介绍在数字音视频广播中,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的应用。

1、前言

对于CD格式来说,大家都知道它具有良好的信噪比、超过80dB以上的动态范围以及超过15kHz的频率范围,这

使得它具有良好的音频质量和满意的收听效果,但是它仅仅提供了两个声道。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通过声道

的扩展,不仅在质量上与CD音频不相上下,同时还带给听众身临其境的感受,而这是传统单声道和立体声无

法实现的,因此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已被更多的听众接受,同时也逐渐成为音乐制作的主流。

在众多的国际标准中,如SMPTE、EBU、ITU-R、ISO/IEC、MPEG等,都涵盖着一种称之为5.1声道的多声道数

字音频格式。在即将制定的DVD-Audio标准中,也规定将采用24bit采样精度、88.2,96,192KHz采样率的多

声道数字音频格式。

一种广泛接受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配置方案就是我们常称的5.1声道系统,也就是3/2/.1的配置方案。这

种方法是按照ITR-U的建议BS.775来确定用于重放的扬声器摆放位置的,如图1所示。

根据建议可知,5个全频带的重放扬声器分为前置扬声器(包括L、R、C)和后置扬声器(也称环绕扬声器,

包括Ls、Rs),按照图示所规定的角度和方位进行摆放,并且它们都位于一个圆的边界上,其中L、R扬声器

与C扬声器分别呈30度夹角,Ls、Rs扬声器与C扬声器分别呈110度夹角。除此5个全频带的声道外,还有一个

低频增强声道,称之为LFE,它的频率范围在200Hz以下,大约是全频带倍频程的10%左右,因此也称点一声

道。它的放置没有特殊的要求,一般放置在前面。

5个重放扬声器的摆放并不是说能够完全重现真实的空间声像,其实5个扬声器的使用仅仅是一种重现空间声

像而采用的粗略的实现方式。当然,一方面重放的效果取决于音频素材的制作,另一方面则需要严格的重放

扬声器的空间位置摆放和收听者的位置关系。在电影院里我们往往能够感受到声像定位准确的音频效果,现

在也有一些提法,认为8个、10个、12个甚至更多的重放扬声器会有更加完美的音频效果。这些观点有它存在

的理由,声像的表现当然是越准确越好,但是一味的通过增加重放扬声器的数量以及增加音频声道数的话,

它也会带来另外的负面影响,如声像的定位更加困难等等,因此我们在此仅仅通过5.1声道的实现方式来进

行阐述。另外,我们还应明确一点,对于家庭消费者来说,5.1声道已经足够表现较完美的音频效果了。

不管是那种摆放方式,它的实现都离不开基本的编码方式和主要规则。另外5.1声道方式还会带来较大的压

缩比和较低的比特率(相对于更多声道的情况),下面就详细的来介绍一下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的编码方式。

图1ITR-U的建议BS.775确定的用于重放的扬声器摆放位置

1、多声道数字音频的编码

从立体声向多声道的过渡,增加了对存储和传输媒体的需要。下面以CD格式为例,假设它的采样频率为

Fs=44.1kHz,采样精度R为16bit,那么CD格式的音频数据率B为:

BCD=2×R×Fs=1.411Mb/s

由此可知,一个小时的CD格式的音乐需要635MB的存贮空间,其实CD最长的重放时间为74分钟。那么如果使

用的是多声道时,此时的数据率为:

Bcdmultichannel=5.1×R×Fs=3.598Mb/s

同样一个小时的多声道格式的音乐需要1.62GB的存储空间,远远大于CD的容量。同时当前已应用的多

声道系统面临着带宽的问题。如美国的数字电视中仅仅给多声道的音频384kb/s的带宽,在Internet音频广

播中,也只有56kb/s的数据通道,因此由上可知,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面临者存储容量和传输带宽的限制。

如何将多声道数字音频数据率降低的同时又能够保证音频质量,是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面临的重大问题。众

所周知,对于线性PCM来说,它的实现简单,在高容量/高带宽的前提下可以提供CD质量的音频信号。从另一

个角度来看,采样精度的提高以及采样频率的提高,会带来更高的音频质量,如将采样精度由R=16提高到

R=24;将采样频率由Fs=44.1kHz或Fs=48kHz提高到Fs=96kHz或Fs=192kHz。这种发展趋势已经逐渐地由一些

录音工程师和音乐制作商所接受,同样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则也要顺应这种趋势。但如果仍然采用线性PC

M,这无疑是增加了更大的数据量,提高了现有的数据率。

我们知道线性PCM并没有充分利用音频信号的特性进行编码,在PCM数据流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信息。同时

要强调的是不管音频信号如何编解码、传输,最终还是要靠我们的人耳来实现的,如图2所示,因此我们

可以充分地考虑人耳的听觉特性,并加以利用,如人耳的掩蔽效应、哈斯效应等等。这样就可以将音频信

号中与人耳有关的那部分冗余信息去除掉,在编码时则仅仅对有用的那部分音频信号进行编码,从而降低

了参与编码的数据量。同时再将编码的信号进行比特精度的分配,对于幅度比较大的信号或变化比较快的信号分配更多的比特数,而对于幅度小、变化慢的信号则减少比特数的分配,从而达到减少数据率的可能性,实现编码的高效率。当然这种结果是以编码过程复杂化为代价的。下面具体分析几种声学模型。

图2编码、传输、人耳听音的实现

2.1根据听觉域度对可闻信号进行编码

人耳对声振动的感受,在频率及声压级方面都有一定的范围,频率范围正常人约为20Hz~20kHz,而声压级范围则是如图听阈曲线来描述的。意即在这条曲线之下的对应频率的信号是听不到的。

图16MPEG-2音频混合后环绕声兼容性如图3所示,对于信号A来说,由于其声压级超过听阈曲线的声压级域值,所以可以对人耳造成声振动的感

受,意即听到A信号。而对B信号来说,其声压级位于听阈曲线之下,虽然它是客观存在的,但人耳是不可闻

的。因此,可以将类似的信号去除掉,以减少音频数据率。

2.2根据掩蔽效应,只对幅度强的掩蔽信号进行编码

人耳能在寂静的环境中分辨出轻微的声音,但在嘈杂的环境中,同样的这些声音则被嘈杂声淹没而听不

到了。这种由于一个声音的存在而使另一个声音要提高声压级才能被听到的现象称为听觉掩蔽效应。

如图4所示,虽然B、C两信号的声压级已超过听阈曲线的范围,人耳已可以听到B、C两信号的存在,但是由

于A信号的存在,通过前向掩蔽将C信号淹没掉,通过后向掩蔽将B信号淹没掉,从而最终到达人耳引起感觉

的只有A信号。因此,可以将类似的B、C信号去除掉以减少音频数据率。

2.3量化噪声使得不必全部编码原始信号

类似于人耳的听阈曲线,由于数字信号存在着量化噪声,如图5所示,对于信号A和B来说,并不一定要将A、

B信号进行全部幅度的编码,而只需将A、B信号与量化噪声的差值进行编码就可以达到相同的听觉效果,因

此,在编码过程中实际量化幅度就可以大大的减少,而减少数据率。

2.4通过子带分割来进行优化、编码

在传统的编码过程中,都是将整个频带作为操作对象,采用相同的比特分配对每个信号进行量化。而实际

上,由于听觉曲线的存在及其它因素,对于幅度较小的信号可以分配较少的比特数就可以达到要求,因此

将整个频带分成多个子频带,然后对每个子频带的信号独立编码,从而使得在每个子频带中比特分配可以

根据信号自身来适应。

如图ABCD四个信号,如果对整个频带编码,对于D信号来说分配16比特来量化则显得多余浪费,所以如果

将ABCD分别置于不同的子带内,则可在分别所处的子带内使用最适合的比特数分配给信号来编码,从而减

少数据率,同时如果用于分割的子带分辨率越高,意即子带的频带相对越窄,那么在子带中分配的比特数

就越精确,而减少了比特率。

2.5不同的实现方式

当前在数字音频编码领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编码方案和实现方式,为了能够让大家对此有一个较完整的认

识,在本文中仅对当前流行的几种典型的编码方法做一个介绍。不管是通过那一种方式实现,其基本的编

码思路方框图都大同小异,如图7所示。对于每一个音频声道中的PCM音频信号来说,首先都要将它们映射

到频域中,这种时域到频域的映射可以通过子带滤波器(如MPEGLayersI,II,DTS)或通过变换滤波器

组(如AC-3,MPEGAAC)实现。这两种方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滤波器组中的频率分辨率的不同。

每个声道中的音频采样块首先要根据心理声学模型来计算掩蔽门限值,然后由计算出的掩蔽门限值来决定

如何将公用比特区中的比特分配给不同的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如MPEGLayersI,II,DTS所采用;或由计

算出的掩蔽门限值来决定哪些频率范围内的量化噪声可以引入而不需要去除,如AC-3,MPEGAAC所采用。

然后根据音频信号的时域表达式进行量化,随后采用静噪编码(如MPEGLayersI,II,DTS,MPEGAAC)。

最后,将控制参数及辅助数据进行交织产生编码后的数据流。解码过程则首先将编码后的数据流进行解复

用,然后通过比特流中传输的控制参数对音频数据反量化,或通过心理声学模型参数反向运算得到音频信

号(如AC-3),最后将得到的音频信号由频域反变换到时域,完成解码过程。

另外多声道数字音频编码技术还充分利用了声道之间的相关性及双耳听觉效应,来进一步去除声道之间的

冗余度和不相关度。去除通道之间的相关度,一种最常用的方法是M/S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是将两个独立

声道的频谱相加和相减,根据两个声道的相关度大小,来决定是传输和/差信号还是传输原始信号。

由于人耳对于频率超过2-3kHz的声音定位主要是通过内耳密度差分(IID)实现的,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

数据率,将各个声道中频率超过约定门限值的信号组合后再进行传输。这种技术应用在MPEGLayersI,

II,III中,实现强度立体声编码;用在AC-3中对两个声道或耦合声道实现多声道编码。在MPEGAAC中,

则既可实现强度立体声编码,又可实现多声道编码。

1、杜比数字AC-3编解码压缩过程

AC-3最早是在1991年的电影“BatmanReturns”中应用的。它的应用不仅在电影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

它已被北美地区的数字电视及DVD视频定为其数字音频实施规范。我们熟知的AC-2,AC-3都是由两声道发

展而来的,即杜比数字(DolbyDigital)。对于数字音频信号来说,通过应用数字压缩算法,来减少正

确再现原始脉冲编码调制(PCM)样本所需要的数字信息量,得出原始信号经数字压缩后的表达式。

3.1AC-3编码过程

AC-3编码器接受PCM音频并产生相应的AC-3数码流。在编码时,AC-3算法通过对音频信号的频域表达式进

行粗量化,达到高的编码增益(输入码率对输出码率之比)。如图8所示。

编码过程的第一步是把音频表达式从一个PCM时间样本的序列变换为一个频率系数样本块的序列。这在分

析滤波器中完成。512个时间样本的相互重叠样本块被乘以时间窗而变换到频域。由于相互重叠的样本

块,每个PCM输入样本将表达在两个相继的变换样本块中。频域表达式则可以二取一,使每个样本块包含

256个频率系数。这些单独的频率系数用二进制指数记数法表达为一个二进制指数和一个尾数。这个指数

的集合被编码为信号频谱的粗略表达式,称作频谱包络。核心的比特指派例行程序用这个频谱包络,确

定每个单独尾数需要用多少比特进行编码。将频谱包络和6个音频样本块粗略量化的尾数,格式化成一个

AC-3数据帧(FRAME)。AC-3数码流是一个AC-3数据帧的序列。

在实际的AC-3编码器中,还包括下述功能:

l附有一个数据帧的信头(header),其中包含与编码的数码流同步及把它解码的信息(比特

率、取样率、编码的信道数目等)。

l插入误码检测码字,以便解码器能检验接收的数据帧是否有误码。

l可以动态的改变分析滤波器组的频谱分辨率,以便同每个音频样本块的时域/频域特性匹配的

更好。

l频谱包络可以用可变的时间/频率分辨率进行编码。

l可以实行更复杂的比特指派,并修改核心比特分派例行程序的一些参数,以便产生更加优化

的比特指派。

l一些声道在高频可以耦合在一起,以便工作在较低比特率时,可得到更高的编码增益。

l在两声道模式中,可以有选择的实行重新设置矩阵的过程,以便提供附加的编码增益,以及

当两信道的信号解码时使用一个矩阵环绕声解码器,还能获得改进的结果。

3.2AC-3解码过程

解码过程基本上是编码的逆过程。解码器必须同编码数码流同步,检查误码,以及将不同类型的数据

(例如编码的频谱包络和量化的尾数)进行解格式化。运行比特指派例行程序,将其结果用于解数据

大包(unpack)和尾数的解量化。将频谱包络进行解码而产生各个指数。各个指数和尾数被变换回到

时域成为解码的PCM时间样本。如图9所示:

图9AC-3解码过程框图

在实际的AC-3解码器中,还包括下述功能:

l假若检测出一个数据误码,可以使用误码掩盖或静噪。

l高频内容耦合在一起的那些声道必须去除耦合。

l无论何时已被重新设置矩阵的声道,必须进行去除矩阵化的过程(在2-声道模式中)。

l必须动态的改变综合滤波器组的分辨率,与编码器分析滤波器组在编码过程中所用的方法

相同。

3.3杜比数字AC-3编码数据格式

经过杜比数字AC-3编码器的编码处理,可以将原始的数据PCM信号编码为杜比数字AC-3音频数据流。

一个AC-3串行编码的音频数据流是由一个同步帧的序列所组成。如图10所示。

由图可见,每个同步帧包含六个编码的音频样本块(AB)其中每个代表256个新的音频样本。在

每个同步帧开始的同步信息(SI)的信头中,包含为了获得同步和维持同步所需要的信息。接着SI后

面的是数码流信息(BSI)的信头;它包含描述编码数据流业务的各种参数。编码的音频样本块之后接

着是一个辅助数据(AUX)字段。在每个同步帧结尾处是误码检验字段,其中包含一个用于误码检测的

CRC字。一个附加的CRC字位于SI信头中,以供选用。

AB0~AB5的每一块代表一个编码通道,可以被分别独立解码,块的大小可以调整,但总数据量不变。在

图中还有两个未标出的CRC,其中第一个位于帧的5/8处,另一个位于帧未。之所以如此安排,目的就

是可以减少解码器的RAM需求量,使得解码器不必完全接收一帧后才解码音频数据,而是分成了两部

分进行解码。

3.4杜比数字AC-3的兼容性

由于AC-3比特流中同步结构中的AB0~AB5是独立解码的,因此可以将这些编码信号重新构造为所需的输

出信号,即输出的下行兼容性。如图11所示。

图11AC-3输出的下行兼容性

在许多重放系统中,扬声器的数目不能同编码的音频声道的数目匹配。为了重现完整的音频节目

需要向下混合。在帧同步中,AB0~AB5中记录着六个独立声道的音频数据,按照AC-3重放时的安排,

我们称之为L、R、C、Ls、Rs、LFE。一般用于向下混合的过程中,低音增强LFE通道记录的音频信号

主要用于渲染烘托气氛,所以向下混合时,只用其中的L、R、C、Ls、Rs。从图中可以看到编码后的

AC-3数据流可以直接传输后经解码器解码为5.1通道音频信息进行重放,也可以向下混合为两个声道

信号,然后经不同的解码器得到不同的重放模式。就单一环绕声道(n/1模式)而言,把S称为单个

环绕声道。从图中可看出,向下混合提供两种类型:向下混合为Lt、Rt矩阵环绕编码的立体声对;

向下混合为通常的立体声信号Lo、Ro。向下混合的立体声信号(Lo、Ro或Lt、Rt)可进一步向下混

合为单声道M,通过两个声道简单的相加即可。如果将Lt、Rt向下混合为单声道,环绕信息将会丢

失。当希望需要一个单声道信号时则Lo、Ro向下混合更可取。

用于Lo、Ro立体声信号的一般3/2向下混合方程式为:

Lo=1.0′L+clev′C+slev′Ls;

Ro=1.0′R+clev′C+slev′Rs;

如果接着Lo、Ro被组合成单声道信号重放,有效的向下混合方程式为:

M=1.0′L+2.0′clev′C+1.0′R+slev′Ls+slev′Rs;

如果只出现单个环绕声道S(3/1模式),则向下混合方程式为:

Lo=1.0′L+clev′C+0.7′slev′S;

Ro=1.0′R+clev′C+0.7′slev′S;

M=1.0′L+2.0′clev′C+1.0′R+1.4′slev′S;

其中clev、slev分别代表中央声道混合声级系数和环绕声道混合声级系数,在BSI数据中由

Cmixlev、Surmixlev比特字段来指出相对应的值。

用于Lt、Rt立体声信号的一般3/2向下混合方程式为:

Lt=1.0′L+0.707′C-0.707′Ls-0.707′Rs;

Rt=1.0′R+0.707′C+0.707′Ls+0.707′Rs;

如果只出现单个环绕声道S(3/1模式),则向下混合方程式为:

Lt=1.0′L+0.707′C-0.707′S;

Rt=1.0′R+0.707′C+0.707′S;

经过对独立声道的音频信号进行不同的分配及矩阵重组,则实现了AC-3数据流的向下兼容性,

意即通过不同的解码器、解码矩阵方式,可以得到杜比数字5.1声道环绕声、立体声、杜比

Prologic、单声道以及杜比的虚拟环绕声方式。其中Lo、Ro与Lt、Rt的最大区别就是Lt、Rt是

录的全部的L、R、环绕声的信息,经过矩阵重解可得到环绕声信息,而Lo、Ro则是将环绕声信

息增加支立体声信号中,无法再重现环绕声信号信息。

4、MPEG-2多声道编解码过程

MPEG-2感知编码系统充分利用了心理声学中的掩蔽效应和哈斯效应,利用压缩编码技术,将原始

音频信号中不相关分量和冗余分量有效的去除掉,在不影响人耳听觉阈度和听音效果质量上,将

音频信号压缩。

4.1MPEG音频子带编码器的基本结构

感知型子带音频编码器不断地对音频输入信号进行分析。由一个心理声学模型动态地确定掩蔽门限,

即在该掩蔽门限之下的多余的噪声是无法为人的听觉系统听到的。由该心理声学模型产生的信息被

馈至一个比特分配模块,该模块的任务是将各声道可用的比特以一种优化的方式在频谱范围内进行

分配。输入信号还与上述过程并行地被分割到一系列称为子带的频带中。每个子带信号都在经过定

标处理后被重新进行量化,该量化编码过程引入的量化噪声不能超过已确定的对应子带的掩蔽门限。

因此量化噪声频谱就与信号频谱进行了动态自适应。“比例因子”和各子带所使用的量化器的相关

信息与编码后的子带样值一同进行传输。

解码器可以在不了解编码器如何确定编码所需信息的情况下对码流进行解码。这可以降低解码器的

复杂度,并为编码器的选择和解码器开发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如在心理声学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结

果,则更高效率和更高性能的编码器可在与所有现有解码器完全兼容的条件下得以应用。这一灵活

性目前已有了成功的例子,现在最高技术水平的编码器的性能已超过了标准化过程中使用的早期编

码器。如图12所示。

图12(a)MPEG音频编码器框图

4.2层

MPEG音频标准包括了三种不同的算法,称为层。层数越高,相应可达到的压缩比就越高,而复杂度、

延时及对传输误码的敏感度也越高。层II专门对广播应用进行了优化。它使用了具有32个等宽子带划

分的子带滤波,自适应比特分配和块压扩。单声道的码率范围为32-192kbps,立体声为64-384kbps。

它在256kbps及192kbps相关立体声条件下的表现十分出色。128kbps(立体声)条件下的性能在许

多应用中仍可接受。

4.3MPEG-2在多声道音频方面的扩展

ITU-R工作组TG10-1在关于多声道声音系统的建议方面进行了工作。该项工作的主要成果就是建议

BS.775,其中说明一个适当的多声道声音配置应包含五个声道,分别代表左、中央、右、左环绕、右

环绕声道。如果使用了一个作为选项的低频增强声道(LFE),则该配置被称为“5.1”。五声道配置

也可表示为‘3/2’,即三个前置声道及两个环绕(后置)声道。

MPEG已认识到应根据ITU-R建议775来增加音频标准的多声道能力的必要性。

这是在第二阶段完成的,由此产生了MPEG-2音频标准。在多声道声音方面的扩展支持在一路码流中传

输五个输入声道、低频增强声道以及7个旁白声道。该扩展与MPEG-1保持前向及后向兼容。前向兼容性

意味着多声道解码器可正确地对立体声码流进行解码。后向兼容性则意味着一个标准的立体声解码器

在对多声道码流进行解码时可输出兼容的立体声信号。

这是通过一种真正的可分级方式实现的。在编码器端,五个输入声道被向下混合为一路兼容立体声信

号。该兼容立体声信号按照MPEG-1标准进行编码。所有用于在解码器端恢复原来的五个声道的信息都

被置于MPEG-1的附加数据区内,该数据区被MPEG-1解码器忽略。这些附加的信息在信息声道T2、T3及

T4以及LFE声道中传输,这几个信息声道通常包含中央、左环绕和右环绕声道。MPEG-2多声道解码器不

但对码流中的MPEG-1部分进行解码,还对附加信息声道T2、T3、T4及LFE解码。根据这些信息,它可

以恢复原来的5.1声道声音。如图13所示。

13MPEG-2编码器/解码器框图

当相同码流馈送至MPEG-1解码器时,解码器将只对码流的MPEG-1部分进行解码,而忽略所有附加的多

声道信息。由此它将输出在MPEG-2编码器中经向下混合产生的两个声道。这种方式实现了与现有的双

声道解码器的兼容性。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可分级的方式使得即使在多声道业务中仍可使用低成

本的双声道解码器。考虑到所使用的其它所有编码策略,多声道业务中的双声道解码器本质上就是一

个对所有声道进行解码并在解码器中产生双声道向下混合信号的多声道解码器。如图14所示。

就其包含了不同的可由编码器使用以进一步提高音频质量的技术而言,该标准是具有很大灵活性的。

4.4定向逻辑兼容性

如果源素材已经经过环绕声编码(如Dolby环绕声),广播业者可能希望将它直接播送给听众。一种

选择是将该素材直接以2/0(仅为立体声)模式播送。环绕声编码器主要是将中央声道信号分别与左

右声道信号同相相加,而将环绕声道信号分别与左右声道信号反相相加。为能对这些信息正确解码,

编解码器必须保持左右声道彼此之间的幅度和相位关系。这在MPEG编码中是通过限制强度立体声编码

只能在高于8kHz的频率范围内使用而得以保障的,因为环绕声编码仅在低于7kHz的范围内使用环绕声

道信息。如图15所示。

图15使用MPEG-1音频播送环绕声素材

当传输多声道信息时,与现有(专利的)环绕声解码器的兼容性可通过几种手段得以实现。多声

道编码器在工作时使用一个环绕声兼容的矩阵。这可以使立体声解码器能够接收环绕声编码的信号,

并可选择将其传送给环绕声解码器。一个完整的多声道解码器将对所有信号进行再变换,以获得原来

的多声道表现。MPEG-2多声道语法支持这种模式,进而也为DVB规范所支持。如图16所示。

4.5MPEG-2在低采样率方面的扩展

除了在多声道方面的扩展外,MPEG-2音频还包含了MPEG-1音频在低采样率方面的扩展。该扩展的目的

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获得改进的频谱分辨率。通过将采样率减半,频率分辨率就提高了两倍,但时间

分辨率则劣化了两倍。这可使许多稳态信号获得更好的质量,而对一些在时间特性上要求严格的信号

而言质量则下降了。半采样率的使用是在码流中通过将每帧帧头中的某一比特,即ID位置设为“0”

来表示的。而且,可用码率表也进行了修改,以便在低码率条件下提供更多的选择,每个子带可用的

量化器也为适应更高的频率分辨率作了修改。

5、先进音频编码(AdvancedAudioCoding-AAC)

MPEGAAC(先进音频编码)是于1997年成为ISO/IEC标准的(参见ISO/IEC13818)。AAC是以新建立

的MPEG-4标准中的时域到频域映射的编码算法组成的。AAC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放弃了与原

MPEG-1解码器的后向兼容性,这也是该算法在开始时被称为NBC的原因。

5.1AAC的主要特点

AAC可以支持1到48路之间任意数目的音频声道组合、包括15路低频效果声道、配音/多语声声道,以

及15路数据。它可同时传送16套节目,每套节目的音频及数据结构可任意规定。在码率为64kbps/声

道的条件下,AAC可以提供很高的声音质量。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AAC提供了三种类型(Profile)以供选择,即主要类型(MainProfile)、

低复杂度类型(LowComplexityProfile)、可放缩采样率类型(ScaleableSamplingRate,SSR

Profile)。因而其可应用范围很广。

5.2AAC算法结构

为提高音频编码效率,AAC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如霍夫曼编码、相关立体声、声道耦合、反向自适

应预测、时域噪声整形、修正离散余弦变换(MDCT)、及混合滤波器组等。其算法基本结构框图如图17所示。

其中,滤波器组与MPEG层III所采用的滤波器组相比,由于层III算法在对滤波器进行选择时考虑了兼

容性问题,因而具有固有的结构上的不足;而AAC则直接采用了MDCT变换滤波。同时,AAC增加了窗口

长度,由1152点增至2048,使MDCT的性能优于原来的滤波器组。

时域噪声整形(TNS)技术是时域/频域编码中一项新颖的技术。它利用频域的自适应预测的结果来对

时域中量化噪声的分布进行整形处理。通过采用TNS技术,可以使特殊环境下的话音信号质量得到显著

的提高。

后向自适应预测是一项在语音信号编码系统领域建立起来的技术。它主要利用了某一特定形式的音频

信号易于预测的特点。

在量化过程中,通过对量化精度更为精细的控制,可以使给定的码率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在码流复接时,通过对必须传输的信息进行熵编码使冗余度降至最低。

通过以上各种编码技术的运用以及采用一种可变的码流结构,使AAC编码算法在得到大大优化的同时,

也为将来进一步提高编码效率提供了可能性。

事实上,在AAC编码的三种类型中,各种编码技术的使用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三种类型的算法复杂

度是不同的。这一不同考虑了编、解码两端的算法复杂度。例如,后向自适应预测约占解码运算量的

45%左右,在LC和SSR类型中都没有采用这一技术。另外,在LC类型中,TNS滤波器的长度被限制为12个

系数,但仍保持了18KHz带宽;在SSR类型中,TNS也只使用12个系数,并且带宽限制为6KHz,同时该

类型也没有采用声道耦合技术,在混合滤波器组的结构及增益控制方面也与另两种类型不同。

AAC可以在低数据率的情况下提供较高质量的音频信息,如每个声道仅64kb/s时就会有比较好的性能。

AAC当前的应用主要用于日本的数字音频广播及美国的IBOC(带内同频技术)。

6、用于DTS的相干声学编码

DTS系统中采用的数字音频压缩算法——相干声学编码,主要目的就是用于提高民用音频重放设备重放

的音频质量的,其音频重放质量可以超越原有的如CD唱片的质量。同时通过更多扬声器的使用,使得

听众可以感受到普通立体声无法达到的声音效果。因此总体目标就是将听众真正的带入专业的音响领

域及多声道环绕声的天地。

相干声学编码器是一种感知、优化、差分子带音频编码器,它使用了多种技术对音频数据进行压缩。下

面将分别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从整体来看,编码器与解码器的实现是不对称的。理论上编码器可以

设计的非常复杂,但实际上,编码器发展成为包括两种音频分析的模式。解码器与编码器相比则简单的

多,因为解码算法是根据编码数据流中的参数来控制的,解码器不需要做任何的计算来决定重放的音频

质量。6.1编码过程

编码过程中的第一步是通过一个多相滤波器组将每个声道的全频带24比特线性PCM源信号进行分割到一定

数目的子带中去。这种滤波方式提供了一种框架,既可以消除频谱滚降较快的音频信号分量,同时又去除

了感知上的冗余度。多相滤波器只要通过低复杂度的计算就可以实现更好的线性、更高的理论编码增益和

更理想的阻带衰减。每一个子带信号都包含了相应的、严格限制带宽的线性PCM音频数据。子带的个数及

相应的带宽是由源信号的带宽来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分为32个独立的子带。

图18相干声学编码器流程图

在每个子带中进行差分编码(子带ADPCM),这一步可以去除信号中的客观冗余量,如周期很短的信号。

通过对信号的对比分析、心理声学及信号瞬态的分析可以判断信号中的感知冗余信息。通过子带范围比特

率的选择和上述分析的结果,来调整对每个信号的差分编码程序的执行。差分编码与心理声学模型(如噪

声掩蔽门限)的结合可以得到较高的编码效率,甚至可以在不影响主观听觉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比特率。

如果使用较高的比特率,那么对于心理声学模型的依赖性则相对较弱,但可以肯定随着比特率的增加,

编码信号的保真度也会提高。

比特指派程序管理着所有音频声道中子带信息的编码指派和分配。在时间和频率上的自适应可以优化音频

质量。作为音频编码系统设计的基础,比特指派程序通过对音频信号比特的分配和使用的比特率来决定音

频质量。通过在编码策略中独立的执行这些程序使得运算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但是这样做却可以使得解

码器相对的简单。相反,随着比特率的增加,比特指派程序的灵活性也将大大降低,但是可以确保音频质

量的透明性。

编码过程中最后一步就是将来自每个子带ADPCM处理后的音频数据进行数据复用(或称打包)。数据复用

器将所有声道中子带数据加上附加的辅助信息进行打包,形成特殊数据语法格式的编码数据流。在数据流

中加入的同步信息将用于解码器对编码数据流的同步。

6.2

对编码数据流同步以后,首先就是对编码数据流进行解包,如果必要的话还将对编码数据流进行检错及误

码校正,然后将解包的音频数据送到相应声道的子带中去。

图19相干声学解码器流程图

第二步是通过在每个子带中传输的辅助信息指令,对子带中的差分信号进行反量化得到子带PCM信号。这

些通过反量化得到的子带PCM信号再进行反滤波处理,得到每个声道的全频带的时域PCM信号。在解码器中,

没有程序用于音频质量的调整。

在解码器中包括一个可选的DSP功能模块,这个模块主要用于用户的编程使用。它允许对单个声道或全部

声道中子带或是全频带PCM信号进行处理。这些功能诸如上矩阵变换、下矩阵变换、动态范围控制以及声

道之间的延时调整等。

6.3

DTS系统最早是用于电影应用中的。在1993年的电影“JurassicPark”(侏罗纪公园)中,没有使用

AC-3,而是使用了DTS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DTS系统中的音频数据是存储在一张CD-ROM上的,取代了将声

音记录在胶片上的方式,而是在胶片上记录用于同步CD-ROM音频信息的时间码,通过电影胶片上的时间码

来同步播放CD-ROM。由于CD-ROM与电影胶片磁迹相比,具有更大的容量和更稳定的可靠程度,因此它可以

在4:1压缩比的情况下提供质量更高的多声道音频信息。对于AC-3来说,典型的压缩比为12:1。随着应

用的普及,DTS系统又提出一种低数据率版本,其参数规范如下:

音频声道的个数DTS=1——10.1

FsDTS=8——192kHz

RDTS=16——24bit

BDTS=32——6144kb/s

数据帧大小DTS=512样本

在低数据率版本中,由0到24kHz的32个子带的频率,通过一个512抽头的多相正交镜象滤波器(PQMF)来

实现从时域到频域的映射。另外8个附加的子带覆盖了24kHz到48kHz之间频率范围,2个附加的子带覆盖了

48kHz到96kHz之间的频率范围。为了进一步减小冗余度,采用了前向自适应线性预测,同时心理声学模

型用来对信号进行预测,在量化过程中使用了标度量化和矢量量化。

DTS的大多数应用都是采用相对较小的压缩比、工作在几乎无损情况的模式下的。一般来说,数据率在

1Mb/s的情况下,DTS可以提供较好质量的音频。DTS的应用也主要是在电影、CD及DVD视频中。另外,DTS

所具有的可变比特率编码方式使得它同样可以应用于DAB及DVD的广播中。

7、

数字音频广播系统的发展是从85年以后开始的,其中包括了我们熟知的Eureka147DAB(尤里卡147数字

音频广播)和DVB。不断发展的数字调制方式及编码算法都为数字音频广播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传输和存储

方式,使得在有限的带宽中以较低比特率来传输声道数更多、质量更优的音频信号成为可能。同样在数字

音频广播系统的发展中也充分利用了这些以此为核心的新技术。以前,立体声广播起着主导的作用,现在

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的应用,在数字音频广播领域也已经开始接纳并制定相关的音频标准

了。在Eureka147DAB和DVB中,已经包括了多声道数字音频的扩展。

7.1

Eureka147DAB国际协议是于1986年由16个欧洲成员组织为制定数字音频广播标准而制定的标准规范。随

后又有一些新的组织机构加入到这项协议工作中去,并于1995年形成了第一个DAB的标准。在同一年中,

世界范围的DAB论坛也相继成立,它们的目标就是促进世界各地更多的组织机构采用以Eureka147DAB为

蓝本的数字音频广播的实现。

Eureka147DAB系统的设计是用来取代现行的FM广播业务的,它采用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以便于

更好地进行移动接收和克服多径效应,载波采用DQPSK(差值正交相移键控)进行调制,通道编码采用卷

积编码,以满足可调整码率的需要。

Eureka147DAB系统使用1.536MHz的频谱带宽来传输最大不超过1.5Mb/s的数据,因此对于多声道来说,

如为6个声道,则每个声道的数据率最大不超过256kb/s。对于声道如何分配及使用,则是根据节目数量/

数据业务与音频质量来折衷考虑的。由于早期的Eureka147DAB源编码的发展没有反映出当前最新发展的

技术,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及DAB标准由欧洲制定,而欧洲长期以来都采用的是MPEG技术,考虑到兼容等问

题,因此DAB系统中音频编码系统采用的是MPEGLayerII编码方案。不能说MPEGLayerII编码方案有什么

不好,但是如果我们综观当前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的最新发展,不难看出,有更多更好的方案可以被采用,

如在提高声音质量上可采用DTS系统,在增加声道数目上可采用MPEGAAC系统。

7.2

DVB项目是在1993年由220多个世界组织来制定建立的。这些世界组织包括广播业者、制造商、网络管理者

和致力于发展数字电视标准的各种组织机构。最早的DVB业务是在欧洲开始的,现在DVB标准不仅是欧洲的

数字电视标准,而且它也扩展到亚洲、非洲、美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成为这些地区数字电视的选择标准

之一。与此不同的美国采用的是ATSC系统。

在DVB的标准中规定了三个子系统:DVB-S(卫星)、DVB-C(有线)和DVB-T(地面)系统。DVB-S系统是

一种单载波系统,是最早实现的DVB标准,它是建立在正交相移键控(QPSK)调制和通道编码(卷积编码

和里得-所罗门块编码)的基础之上的,典型的码率为40Mb/s左右。DVB-C系统是以DVB-S系统为基础建立

的,不同的是它采用QAM(正交调幅)调制方式,取代了用于DVB-S中的QPSK调制方式。在DVB-C中如果使

用64点QAM调制,则可以实现在8MHz的带宽中传输38.5Mb/s的数据。DVB-T系统与以上两者都不同的是采用

了COFDM的调制方式,而通道编码则与前两者基本相同。在DVB-T系统中,可以实现在7MHz的带宽中传输

19.35Mb/s的数据。

DVB系统的源编码是建立在MPEG-2视频和MPEG-2系统标准上的。同时在DVB中也提供了与立体声相兼容的多

声道数字音频系统。同样由于历史及其他一些原因,在DVB音频部分中仍然采用的是MPEGLayerII多声道

数字音频系统,在DVB的标准中也同时规定可以采用灵活性更大、质量更高,超过MPEGLayerIIMC系统

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作为DVB的音频部分。

总之,随着数字广播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已经成熟的各种技术都将有它们各自的用武之地。

8、结语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了当前较流行、较成熟的几种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同时也对它们所采用的编码

方法的主要技术做了详尽的分析比较。随着存储媒体及传输带宽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多声道数字音频系

统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如CD格式的音频系统;同样应用于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中的音频编码及传输方案也会

不断的进行更新、发展。更多声道的实现及更高质量的音频系统实现都会成为可能,如新建立的

DVD-Audio音频技术中的编码方案已远远超越了PCM音频方式。

总而言之,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数字广播的发展中,不管是DVB、DAB、数字视频、音频广播,还是ATSC数字

电视系统等,都将会采用不受带宽限制(相对而言)、可提供更高质量、更多声道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系统。

参考文献

[1]ITU-RRecommendationBS.775-1,“Multi-channelStereophonicSoundSystemwithand

withoutAccompanyingPicture”,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Geneva,Switzerland,

1992-1994

[2]ITU-RRecommendationBS.1116,“MethodsfortheSubjectiveAssessmentofSmall

ImpairmentsinAudioSystemsIncludingMulti-channelSoundSystem”,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Union,Geneva,Switzerland,1992-1994

[3]J.D.JohnsonandFerreira,“Sum-DifferenceStereoTransformCoding,”IEEEICASSP

1992,pp.569-571。

[4]ISO/IEC13818-3

[5]ISO/IEC11172-3

[6]M.Davis,“TheAC-3Multi-channelCoder”,presentedatthe95thAESConvention,New

York,October1993,preprint3774.

[7]ISO/IEC13818-7,AdancedAudioCoding(AAC)

第10篇

1.1林木生物质集料处理作业系统概念

在对林木生物质发电原料作业过程中,需要在不同地点用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且原材料不同,其处理工艺和工序也不相同,因此常把处理林木生物质资源过程划到不同的工艺流程中。这些划分方式不仅不利于原材料工艺流程的优化研究,还造成了整个过程的管理障碍,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因此在优化之前,需对此过程进行定义。林木生物质集料作业过程(简称集料作业)是指林木生物质资源经过采集、收集、打捆、晾晒、压缩、切碎、运输、装卸、贮存等工序步操作最终形成可用生物质发电原材料的物料处理过程。集料作业既包括收割、平茬等最初的原收稿日期:2014—06—2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1C046);中央高校基金科研业务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L11AC35),(SupposedbytheFundamentalResearchFundsfortheCentralUniversities)(DL11AC35)作者简介:李睿(1981一),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材料采集阶段,也包括晾晒、打捆、切碎等初加工阶段,还包括从运输到贮存的整个物流过程。在集料作业中使用的设备和人员组成的系统即为集料作业系统。集料作业系统是一个人、机作业体系。集料作业是把林木生物质原料加工成发电原料的过程,因此可以将其看成为林木生物质发电的原料供应链,而集料作业系统的成本问题则可转化为基于最小成本的原料供应链构建与管理研究。

1.2林木生物质发电供应链构建可行性分析

在集料作业过程中,主要特点有三个。首先,集料作业区域半径小。由于物流费用较高,因此生物质发电项目多建在距离采集地较近的位置,根据多个学者的研究,一般的集料作业半径在100公里左右。其次,集料作业的各工序相对独立。再次,目前林木生物质发电原料采集、收集过程多数由个人或小企业者分散完成,他们的加工地分散,技术层次差别较大,由此导致整个集料作业是在松散的管理状态下完成的。发电企业往往通过购买的方式从农户或小企业手中购买原料,然后自行组织运输及原料加工工作,尚未形成对集料作业的完整管理。

2基于JIT策略的集料作业系统设计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大野耐一于1953年提出了JIT生产方式,它指将必要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特定的生产线,生产出必要的产品。通过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实现产品按质按量的低成本生产要求。JIT的优点是通过计划和管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仓库费用、产品及半成品的管理费用、存货维护、保管、装卸、搬运等费用,并可根据市场情况随时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行调整期望达到生产适合市场需求产品的最终目的。很多企业通过实施JIT管理,减少成本约30%E63。基于JIT的优点,将其引入集料作业系统中,按照供应链管理方式,实现系统在低成本下按质按量提供发电原料要求。

2.1集料处理系统分解

为了实现JIT管理,首先将集料作业系统划分为采集、运输、贮存及初加工子系统。其中采集子系统包括采伐、收集、晾晒工序步,实现林木生物质最初的收集过程。运输子系统主要指从收集地到发电企业的运输过程。贮存子系统包括装卸、搬运、贮存三个工序步。初加工子系统包括切碎、打捆、压缩等初加工工序。通过分解,集料作业系统可看作由采集、运输、贮存和初加工子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2.2集料作业系统的工艺流程分析

将集料作业系统划分成四个部分以后,系统共有6种方案可供选择,如下图所示。上图中所示的6种工艺流程都可实现林木生物质资源到发电原材料的处理过程。但当工序步顺序变化时,其成本却不尽相同,如将林木生物质切碎运送,体积会缩小2~6倍,汽车满载率明显提高,运输成本降低,但若要在运输前完成初加工工序则会增加新厂房费用和管理费用,因此工艺流程的选择,还需结合工序设置进一步分析。

2.3基于JIT的采集工序设置分析

采集是获取资源的第一步,在现实的生物质项目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生产企业自行组织,统一采集,集中处理;另一种方式是由个人采集,然后由生产企业收购。第一种的缺点在于林木生物质的采集受季节限制,一年中只有两三个月,其余时问人员无事可做、设备闲置。第二种方式的缺点是个人与生产企业间为买卖关系,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会抬高价格,以次充好,这对生产企业会造成巨大伤害。结合JI,I’策略,可采用供应商管理策略进行设置。首先,规划供应商个数,然后对原料提供者逐一考核,选择好的作为供应商,通过合同或利润分成等方式形成伙伴关系,将其纳入发电企业管理中。其次,对供应商统一培训。通过培训,将采集子系统所有标准和技术统一。再次,统一衔接过程,不论是自行运送,还是上门收购的方式,都应设计检测方案,为下一工序做好准备。最后,对信息流的传输进行布置。根据当前移动电话的覆盖程度,可采用移动通讯设备或对讲设备就可以实现信息流的传递一26一问题。

2.4JIT下的运输子系统的设置探讨

集料处理作业系统中虽然有把林木资源从采集地到收集地的运输过程,但是受环境所限,收集性运输主要采用人工搬运、手推车、拖拉机等工具完成,由于运输的数量小、运距短,所以把这部分的运输纳入收集工序步中,在运输工序中,运输主要是指从收集地到发电企业公路运输这一部分。在JI1'策略中,可采用的运输组织方式有三种:出发地巡回、目的地巡回及中继地物流三种模式。出发地巡回模式指运输在供应商处巡回,满载后回到生产企业的运输方式。生产地巡回模式是根据生产步骤将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逐一运输到下级生产商处,直至完成产品的运输方式。中继地巡回模式是在供应商和生产企业之间设置集散地,供应商把生产处的原材料(或半成品)运至集散地,生产企业再集中到集散地运回安排生产。三种方式各具特点,结合集料作业系统特性,采用出发地巡回和中继物流两种方式更加合理。但单纯的出发地巡回模式对于供应商的运输路况很难掌握,且每个供应商的资源量参差不齐,很难实现次次都满载回程,运输成本差,效率低。而纯中继物流适合远距离运输。将中继模式和出发地巡回模式结合,形成适合集料作业系统的运输模式。因运输过程中必须建立集散地,因此将初级加工工序直接引入,这样既没有单独增加加工基地费用,又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可谓一举多得。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图1中,第5、第6个工艺流程更加合理。为了减少投入还应减少初加工地的个数。

2.5基于JIT的贮存子系统的设置分析

在JIT策略中,降低库存直至为0是实现精益生产的最终指标,因此,贮存子系统功能越小、成本越低将越符合系统设计要求。假设在生产企业有贮存量为m,可满足n天企业需求。初加工地每天可生产mi(i∈1,,t),t为初加工个数,则每天可提供的初加工后生物质资源数量为Q=∑。i=l若Q<,则必须保存贮存量,否则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若Q=,则刚好可以实现按需生产.实现JIT策略;若Q>,在初加工地就会形成库存。,‘因此理想状态为Q=一Ifl,,整个系统不必设计贮存量,,若不能做到,应将贮存系统与初加工地合并在一起,通过调节初加工地的个数和产量,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贮存系统量。通过分析可得最佳的工艺流程图为图1中的第5个工艺,理想状态下,无贮存工序。

3集料作业系统的jrr管理策略分析

结合得到的工艺流程,需要通过有效管理协调各工序,实现最低成本的集料作业。

3.1生产企业生产管理流程设计

生产企业借鉴P—Lane方式在企业内部要虚拟设置1~t多块区域,每块区域与一个加工地相对应,每天所需的原材料总和为Q,是由多个初加工地共同提供的。管理时,按每天所需量,分别对各初加工地进行提示,并对各初加工地进行排队处理,轮流提供生物质资源。同时在企业内部设立报警装置,一旦出现生产过程中的停滞现象,则报警。报警后利用移动通信体系将信息传至加工地,停止资源收购及初加工。在初加工地同样设置报警装置,一旦出现作业停滞,则通知发电企业,按排队顺序由其他初加工地继续提供原料。为了避免所有初加工同时停产而导致发电企业停产的极端情况,可在初加工地设置微量库存。在初加工地,针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也可采用P—Lane方式,按需采购,每天定时定量收购。

3.2运输流程管理设计

在运输过程中,因各加工地提供的是同种同质的原材料,若单个加工地每天生产的林木生物质资源可满足发电企业需求,则不需采用出发地巡回运输,只要单地往返即可。在运输方式上,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都可使用,可根据具体项目进行选择。

3.3子系统间连接管理实现

第11篇

关键词:JAVAEE,Struts2,Hibernate,框架,Web,BBS

 

1. 引言

MVC开发模式和基于MVC模式的Struts 2框架的应用,研究Struts2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与Servlet API的耦合,从而使得单元测试工作变得更加容易。数据库持久层技术的研究,对典型持久层框架的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将底层数据库对象化。论文参考。

2. 技术简介

2.1 Html语言

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即超文本标记语言,是WWW的描述语言。本系统将使用HTML来做web页面的显示。

2.2 JavaScript

JavaScript 使网页增加互动性。论文参考。JavaScript 使有规律地重复的HTML文段简化,减少下载时间。JavaScript 能及时响应用户的操作,对提交表单做即时的检查,无需浪费时间交由CGI 验证。本系统主要利用JavaScript做表单的验证。

2.3 Struts2

Struts 2 与Struts 1相比,有很多革命性的改进,但它并不是新的新框架,而是在另一个赫赫有名的框架:WebWork基础上发展起来的。WebWork衍生出了Struts2,而不是Struts 1衍生了Struts2。因为Struts2是WebWork的升级,而不是一个全新的框架,因此稳定性、性能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保证:而且吸收了Struts 1和WebWork两者的优势,因此,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框架。

2.4 Hibernate

Hibernat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 Hibernate可以应用在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户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应用中使用,最具革命意义的是,Hibernate可以在应用EJB的J2EE架构中取代CMP,完成数据持久化的重任。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一共有5个,分别为:Session、SessionFactory、Transaction、Query和Configuration。这5个核心接口在任何开发中都会用到。通过这些接口,不仅可以对持久化对象进行存取,还能够进行事务控制。论文参考。

2.5 Spring

S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它由Rod Johnson创建。它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开发的复杂性而创建的。Spring使用基本的JavaBean来完成以前只可能由EJB完成的事情。然而,Spring的用途不仅限于服务器端的开发。简单来说,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AOP)的容器框架。

3. 概要设计

3.1 系统功能介绍和模块介绍

系统包括主要的功能:新用户的注册,会员登录,用户自己修改信息,管理员删除用户,游客浏览留言,会员新增留言,会员留言回复,管理员删除留言,管理员新增和删除板块等功能。

系统管理员通过帐户密码验证后登录论坛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后台管理如用户管理,讨论区管理和文章管理。用户通过帐户密码验证登录论坛服务系统后,能够在论坛内发表文章,回复文章,查询文章,浏览文章等。而讨论区管理员相对一般用户则应该能够进行相应的讨论区管理,比如删除文章,封锁用户ID等等。所以系统要实现下面四个模块的功能:用户注册登录功能, 会员发帖回复功能, 版主管理帖子功能,管理员管理论坛。

3.2 各模块详细功能

3.2.1 系统整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系统整体流程图

3.2.2 用户流程图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用户流程图

4. 详细设计

(1) 数据库持久层架构

①设计持久化对象:(PO)

Admin:管理论坛,添加模块,删除模块,授权用户,删除用户

User: 发帖,回帖,查看帖子,版主可以删除帖子和用户

Topic:论坛帖子

Reply:用户回帖

Board: 子版块的信息

ParentBoard :父版块的信息

Collect:用户收藏的帖子

②根据持久化对象之间的关系建立对象模型;

③根据持久化类之间的关系建立Hibernate对应的映射关系;

④根据Hibernate映射关系生成数据库

(2) 实现Dao层

①配置数据源,使用dbcp数据源,使用MySQL数据库,在Spring容器中进行配置

<bean id='dataSource'

class='org.apache.commons.dbcp.BasicDataSource'>

<propertyname='driverClassName'

value='com.mysql.jdbc.Driver'>

</property>

<propertyname='url' value='jdbc:mysql://localhost:3306/bbs'></property>

<propertyname='username' value='root'></property>

<propertyname='password' value='123'></property>

</bean>

② 配置SessionFactory对象,将Hibernate的映射文件注入

③配置Dao组件,将Dao层注入Spring容器管理

(3) 实现控制层和web层

Struts2 作为MVC框架连接模型层和web视图层,将Struts2的ACTION注入Spring容器管理

Web层由jsp技术实现,web.xml文件配置见具体代码。

结束语

本文利用现有的Web框架技术实现Struts框架、Spring框架和hibernate框架集成,提出基于JavaEE多层框架解决方案。并通过实例BBS系统对数据库持久层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关系型数据库的对象化和面向对象软件的设计开发。

参考文献

[1] 李刚. 轻量级JavaEE企业应用实战(第二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 李刚. Struts 2权威指南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 郭晓华. JSP应用开发详解(第三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 付周京. 精通Hibernate3.0-Java数据库持久层开发实践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 Ryan Asleson,Nathaniel T.Schutta.金灵译. Ajax基础教程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6] 李刚. 轻量级JavaEE企业应用实战(第一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 张钰. 精通Spring 2.x Java Web开发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8] 刘斌. NetBeans权威指南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第12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