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

时间:2022-08-07 19:1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娱乐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闻娱乐化

第1篇

一、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

媒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用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排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 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人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程度加深,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在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

三、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

四、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第2篇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异化 精神荒漠化

如今,大众媒介在社会中规模庞大、影响深远。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通过各种方式已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新媒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日渐兴盛,互联网、手机报、博客、微博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媒介社会已然到来。一组早前的统计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到2005年12月,全国共有报纸1930种,期刊9485种。共有电视台302家、广播电视台1932家、教育电视台50家;共开办电视频道1279套;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1944家,其中混含所有制有限公司1200余家。

电视、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介源源不断向社会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通过并逐渐依赖媒介获取各类信息,据此了解周围环境和世界变化。在这个媒介传播与受众接收的过程中,大众媒介逐渐营造出一种“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提供的真实与“客观环境”的真实并不一样,然而,“媒介真实”却正在一步步代替“社会真实”。人们越来越生活在媒介营造的环境中,以媒介所报之喜为喜,以媒介所报之忧为忧;而逐渐懒于甚至丧失对于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的思考和批判。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娱乐化”的出现似乎是“水到渠成”,存在一些必然因素。有什么样的媒体,就有什么样的受众;反过来这样的受众也会塑造这样的媒体,互相影响,潜移默化,彼此塑造。“功能失调”的媒体让大众沉迷于轻松的浅层娱乐,却放弃了理性的思考和对本质问题的追问。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引诱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得到一种虚假满足。但是人们却意识不到自身的这种异化状况。大众媒介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着自我异化,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地异化着公众。以电视娱乐为例,它的异化使得大批边缘群体的价值和存在被忽视。而且,电视还异化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人与人的交往被物与物的交往取代。“人在私生活中是一个现实的人,但是却偏偏没有现实性。在公共生活中人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但是却失去了现实性”。①以无厘头电影和电视喜剧为例,其通常做法是有意拉开悲与欢、怒与笑、平常与非常等平常感受的距离,在这种怪诞而陌生的情境中,观众的笑容被引发,最终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开始发生异化,我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的事物突然变得疏远和陌生。生活在媒体“拟态环境”的当代人远离“客观真实”的生活,其结果是失去了批判精神与超越维度。

一、“麻醉”的蔓延

盖·德堡认为:“当真实世界化为简单视像时,后者就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其催眠和作用十分有效。奇观成为一种趋势,使人们通过各种特定的中介物认识世界。”②对于娱乐奇观具有的麻痹功效,贝尔纳·瓦耶纳深表忧虑:“麻醉剂适量可以起好的作用,用量不当就成了可怕的东西。新闻的作用——几乎大家一致公认——不是引人避世,而是让人觉醒。现在恰恰是本末倒置……”③

具体而言,当人们过度沉湎于媒介娱乐狂欢时,就会被“主流化”,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会越来越多的反映从媒介中获得的内容而非自身的情况;而媒介的内容更多的是一些充满了感官刺激、简单、肤浅和所谓流行、时髦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经不住深究,深究就会索然无味。然而公众却乐此不疲,在铺天盖地的娱乐中,寻找着快乐,打发着无聊,消耗着生命。本来目的是放松身心以更好地工作,最后却越来越羡慕那些奢侈时髦的生活而厌倦个人奋斗;自身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生活产生巨大反差,这反差被大众媒介日以夜继的提醒、凸显、放大,使个人变得浮躁、消沉、痛苦。这时的受众变得盲目简单,空虚无聊,一个幽默风趣的新闻或表述就能够使他们开心。这时,大众媒介的娱乐化无疑成为一根救命稻草,公众死死抓住;而实际上,吸入体内的却是鸦片,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却让人欲罢不能。

最终,个体开始不知不觉地缩减、恐惧、厌恶社会行动,仅仅满足于被动的参与,公众对其态度也逐渐变得冷漠和麻木,而且越来越被这种表面性参与所掩盖。这亦即麦克卢汉的“媒介即按摩”。“这种按摩既不能增强体质也不能祛除人的疾病,且要命的是,它以富有欺骗性的轻松愉快来阻止人们增强体质和祛除疾病的意向和行为。”④

二、精神“荒漠化”

虽然现在大众媒介已经开始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它奴役和愚化人性的趋势却变得更加厉害了。早期阶段的大众媒介还提供了一种逃避日常生活压迫的可能性,还为创造力和想象预留了一些自由游戏的空间,而现在的大众媒介已完全让想象失去了自由”。⑤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几乎完全由信息、娱乐和消费构成。某种意义上,物质的消费转变为精神的消费,人们购买某些商品或服务,仅仅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而不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我们的确处在各种各样的意义或象征符的包围之中。只要我们对身边社会特别是城市这个巨大的消费环境略做观察就会发现,新的流行话题和流行语持续不断地被大众传媒创造出来,其结果是整个社会意义充斥而迅猛变化。

大众文化在这种背景下流行起来,而大众传媒,理所当然成为最佳载体。大众文化从内容上讲,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其生命力和活跃性主要表现在不断变换花样,求新求变。究其根本,大众文化在内容方面的基本特点是易于普及,即时消费,这也正是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期望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偏好适合大众口味,能为最多的人理解、接受、欣赏的内容。而追求实效也是大众传媒的特点,在大众传媒的世界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形式的丰富多彩。人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却处于“精神的零度”。

在这令人担忧的文化环境中,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被淹没于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大众文化之中。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和表达,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三、被冷落的审美

审美日渐被冷落,审丑现象开始横行于世。现实中的实例俯拾皆是,例如“凤姐”、“芙蓉姐姐”等一时间爆红网络。有记者问凤姐:“朱红说小沈阳是通俗,你是低俗,你怎么看?”她的回答很耐人寻味:“不管通俗还是低俗,这都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我是网络红人,我是社会大众捧出来的,是一个个网民顶帖顶出来的,所以这并不是我个人的低俗,而是社会。你今天把我、罗玉凤按下去了,明天就有下一个这样的人冒出来。”新闻娱乐化下,整个社会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浪又一浪的审丑浪潮之中。

也许公众会认为自己只是好奇轻按鼠标浏览了个别事件,然而就是这一个简单短暂的“关注”让人们成为千万审丑推波助澜大军中的一员,超高的点击量由此而来。而人们还深深怀有“第三人效果”情节,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并未像其他人一样参与这些“丑现象”,而继续乐此不疲,关注下去。为什么人们会关注?因为这样娱乐、搞笑甚至低俗的“丑新闻”充斥屏幕,无所不在。这是大众媒介对受众“选择权”的最大讽刺。公众猎奇、审丑的趣味由此培养,由此加固,由此深化,由此继续。

追根究底,新闻娱乐化培养了喜欢娱乐的受众,喜欢娱乐的受众口味越来越重,反过来要求媒体报道更加有趣更加有“份量”的新闻,媒体就会在题材选择上偏向这一类娱乐新闻甚至“软化硬新闻”,以便进一步满足受众的猎奇偷窥心理,而受众这种心理就像一个下行螺旋没有底限。

结语

娱乐化了的新闻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致使全民肤浅,大众狂欢,集体失语,沉默的螺旋让少数清醒者变得更少。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新闻本应是历史的记录。当浮躁归于平静,喧哗归于沉寂,新闻娱乐化后,究竟还剩下什么呢?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8-430

②[美]道格拉斯·凯尔纳 著,史安斌 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③吴飞:《传媒批判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81、110

④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⑤Martin Jav(ed.)An Untnaster-edPast:The 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s of LeoLowenthal,Universitv of California Press,1987:739

第3篇

受众心理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对此,有人认为,“我国媒介娱乐化潮流既带有转型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介发展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产物特征”。①也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是经济全球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②实际上,新闻传播活动是大众传媒从事的一项主要活动,当前出现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它只是体现了新闻传播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其形成和发展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渐渐走上了迎合受众心理需求的道路,以致越走越远。

何为受众心理?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是指新闻信息和由此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③受众的需求心理是指受众在选择新闻媒介与信息前的一种心理预期,即在进行选择时有一种期待的标准。那么,受众需求心理是怎样对新闻娱乐化起决定作用的呢?

受众求新的好奇心理需求。“心理学反射原理证明,越是新鲜、奇特和富于刺激的东西,越能引起人们心理的愉快与兴奋,促成人的注意力集中、感知的兴奋和理解的自觉”。④富有新意的东西最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理所致。受众的求新心理,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手法新上。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一方面受众期待新的内容的信息,尤其是对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希望通过新闻媒介能够获知新近发生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希望新闻报道有新的形式。新闻和娱乐的合流所体现出来的在新闻制作上突出新闻的冲击力,恰好满足了受众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如一些报纸和期刊加强标题和版面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大幅图片来体现报道内容,生动形象,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目光和注意力。广播电视新闻运用“说新闻”、“聊新闻”和“侃新闻”的形式,甚至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新闻评论边唱边播,还有运用声音、音响和画面等富有感染性和戏剧性效果的表现形式也得到了受众的好评。

受众求趣的娱乐心理需求。受众接触大众媒介,还有着强烈的求趣心理。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受众的求趣心理及其满足,在于传播者认识趣味、表现趣味,而受众则在于认同趣味、欣赏趣味。近年来诸如《开心辞典》、《幸运52》、《超级女声》、《非常6+1》、《舞林大会》等极具娱乐性的电视节目盛行就是一个明证。这种求趣的娱乐心理也延伸到获知新闻信息上。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希望既能得到新闻信息,又能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我们是本着寻求愉快和逃避社会控制的精神进行很大一部分传播的。……我们在大众传播中寻求大量的娱乐,即使在我们最认真的公开发言人当中,即使在我们最严肃的报纸或新闻广播中”。⑤于是,经过娱乐化了的新闻正好契合了受众寻求娱乐的心理。具体表现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从一开始的各种纯粹休闲的娱乐新闻能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缓解工作中的紧张和压力,到后来一些经过“软”化过的硬新闻也能让人感到愉快。在新闻的表述上,从最初强调硬性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加强新闻的可读性、贴近性,到追求趣味性、吸引力,强化或有意添加所报道的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因为“娱乐性信息既不需要受众遵守什么,也不要求他们确认什么,而知识让受众轻松愉快”。⑥同时,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愉悦而不需要心理的改变,不用动脑子就可以完成;而其他非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受众付出努力的需要加入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创造,调用受众的经验、理解、决定和判断。

受众求易的放松心理需求。这表现在受众选择媒介和接受新闻信息时总是希望便捷轻松地掌握,而不需要深刻参与和思考,总是倾向于一些简洁生动、视听效果逼真的新闻信息。于是大众传播媒介为了尽量吸引最大量的受众,它们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在内容上力求通俗、平易,倾向于少登深奥、内容不易理解的材料。娱乐化了的新闻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就容易为受众接受和理解,正好满足了受众求易的心理需求。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容易让受众注意和容易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如在凤凰卫视的《网罗天下》节目中,主持人用不很标准的普通话和极其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严肃话题,让观众会心一笑,大大缓解了压力,也使身心得到放松。

在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和工作条件改善、闲暇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人们除了严肃的决策参考信息需求之外,还非常需要休闲、娱乐、消遣性的内容,以满足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的需要。于是,内容琐碎的社会新闻,具有娱乐因子的体育、娱乐新闻以及经过适度软化的硬新闻,正好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要而成为传媒报道的重点。总之,新闻娱乐化的形成,一方面是受众有接受娱乐化新闻的深层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在传媒娱乐化了的新闻刺激和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受众对娱乐化新闻的接受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理性看待新闻娱乐化

不可否认,新闻一定程度上的娱乐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符合受众接受讯息的心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增强了受众对于社会公共事物的关注和参与的热情,在市场经济带给传媒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能为媒体争取到更多的受众。但也不能忽视以下几个方面:

消遣性、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能以弱化传播信息的新闻节目的分量为代价。2004年9月,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在关于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人质危机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信息,猜测人质危机死亡人数,这种不顾传媒道德底线、借人质事件发财的娱乐化做法,引起受众的极大愤慨。在娱乐化风潮甚嚣尘上的今天,并不是什么新闻都能拿来娱乐的。严肃性、针砭性、重大性的深度报道仍然应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重心,落落大方、从容稳健的播报新闻方式也仍然是新闻播报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于重大和突发的新闻事件。

新闻娱乐化不能无限夸大新闻的娱乐功能。在现今情势下,许多媒体为了追求利润,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工具,甚至将娱乐异化,过分强调通俗化甚至是低俗化来争夺市场,走娱乐化甚至是新闻娱乐化的道路,而忽视了新闻本是用来传播交流信息的。迅速、及时地向大众传播新的信息永远是新闻传播的最主要活动。

新闻的娱乐化一定要有个“度”。新闻娱乐化绝不是煽情化、低俗化和游戏化。在写法上,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到强调煽情性,甚至是不惜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或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代价,以耸人听闻的手段制作新闻标题,甚至是制造虚假新闻,猎奇媚众,这只能使信息自身的价值发生扭曲,而根本无法体现新闻沟通情况、传递信息的功能。这种不顾社会效益和传媒伦理的所谓“娱乐化”做法则是要坚决摒弃的。

总之,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其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需要传媒放下架子来贴近受众,但决不能一味迎合。因为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过分地迁就大众口味会造成一种媚俗的传媒形态,使大众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水平降低,这样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水过来又会影响传媒自身的良性发展。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受到损害的既是受众,也是传媒自身。

注释:

①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②任蕾:《我国新闻娱乐化形成原因探析》,《兰州学刊》,2003(4)。

③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④李黎明:《新闻心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⑤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⑥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4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关注程度也随之加深。电视新闻节目是目前普遍运用的传媒平台,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向人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资源,让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够的空间去接触电视媒体,将媒介场景融入在现实生活中。最近几年,娱乐性节目的种类不断变化调整,新的节目形式正逐渐走向观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影响。面对这种趋势,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要朝着娱乐化方向改革调整,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人们的传媒生活需要。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相关问题,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闻节目;娱乐化;问题;研究

    各类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第一语言,在长期变化调整中新闻节目也开始转向娱乐性特征发展,之前很多正式的时政新闻等均开始走向非政治化、娱乐化等方向,而许多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均注入了娱乐性元素,这让原本严肃的新闻节目看起来更加娱乐化。从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发展趋势看,未来新闻传媒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而是涵盖着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内容,这些主要还是为了提升节目的收视率,为了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而不断交替变化着的。当然,在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关的问题,正确处理好新闻节目的存在的弊端也是需要积极关注的。

    一、娱乐化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含义

    不可否认,在社会群体对新闻需求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开始细化娱乐性的新闻节目。而娱乐功能也开始成为新闻节目的主打功能,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能为人们创造诸多方面的乐趣,满足了现实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在新闻节目编制上,编导们常常注重追求新颖独特的娱乐元素,很多时候都会在新闻内容上添加一定的娱乐效果,经过娱乐化处理的新闻节目常常会在观众中收获良好的评论,这些都能给电视节目带来较高的收视率。利用该类模式进行新闻传播,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多方面的信息,还能使其心理上出现波动起伏,在心理上觉得娱乐性节目越看越有意思。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改革中,必须要引进多种声画合一的技术效果,通过增强新闻的叙事功能来改善节目主题的表达效果。

    二、造成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产生的因素

    (一)消费观念因素

    商品经济时代注重的是经济利益,没有利益的新闻节目是很难长期运作下去的。从另一方面看,社会群体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着,大量新闻节目信息的传播可以让人们掌握及时的消费广告内容,从而引导大家去商场消费。目前电视常用的方式则是把受众群体规划为城市中的青年人群,以“影像符号”的方式对他们的消费观念产生刺进,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引导大众的生活、消费方式。只要电视节目保持一段时间的新闻传播,社会群体在新闻广告面前总会受到刺激,这种环境下有助于人们参与到消费过程中,也就达到了商家制作娱乐性新闻的目的。广大社会群体面对不同的商业广告,思想意识上多少会留下印象,一旦其需要消费广告中的商品时,在消费选择上也多数选择广告中的产品,这就是思维意识给消费者们造成的刺激作用。

    (二)大众文化因素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其基本上都是为了传播不同的大众文化,通过刺激人们的视觉、听觉等,让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广告新闻中。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可以让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更加理想,娱乐人们的同时将商家们需要传达的广告信息传播出去,这是早期新闻节目所达不到的效果。大众文化的存在也为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提供的基础,如:城市居民在观看新闻节目时会需求一种属于自己的广告信息,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常见结构形式,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会出现新的调整。如今,电视媒介新闻传播由早期的政治、经济领域转向日常生活,由严肃、刻板的节目形式变化为灵活、刺激的形式,新的节目形式更容易让观众接受。若从语言的表达这一点出发,只有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与观众交流,才能让新闻的表达效果更加强烈,这实际上也是大众文化的需要。试想下,如果商家的新闻节目语言难以被观众理解,这样的新闻广告则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第5篇

1.1对受众的适应

从前,传统新闻都是以一种较为严肃的硬新闻为播报内容,虽然具有了权威性,但是却给受众带去了要开动脑经分析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压力。这种费力需要思考的信息不会给受众带去轻松的感觉,而像“说天下”这种,利用调侃的方式播报新闻节目,能在最恰当的时间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一份轻松的新闻美餐,且它也不具备让人一看就觉得心生厌烦的冷漠与严肃,而是以轻松、幽默为主要特色,并以平民化为视角,把严肃的硬新闻变为富有大众化、口语化、故事化的方式播报出来,“通过电视,娱乐更加社会化,并成为现代人类生存的减压阀”,它说得轻松,博得俏皮,就像老朋友和你聊家常、讲笑话,从而能够给受众带去一种亲切、轻松的感觉。这种形式还特意强调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时常还会有一些再现的情节,演绎的成分,更直观、更具体、更贴近,很容易被受众理解与接受。从“说天下”的收视率不断上升,就可以看出受众对这个节目的喜欢程度。

1.2受众解决严肃新闻的有效手段

要把严肃新闻公之大众,必须考虑大众的接受水平和接受习惯。用一味的“灌输”新闻的方式,并不能引出严肃新闻的教育目的,新闻即使播出去也不会被受众所注意。“说天下”则用最适合的方法,激发受众的兴趣,让受众对严肃新闻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从而让受众能够对这种类型的新闻产生需求。如此一来,也就可以将受众的被动需求新闻转换成为主动状态。另外,通过轻松、调侃的方式,将新闻进行娱乐化处理,不仅能够让受众产生兴趣,还能够达到受众真正吸收新闻信息的这一目的。

1.3有利于缩短新闻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在媒体和受众间架起了一道友好的桥梁,并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的平台,让受众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节目当中,对新闻进行评价与讨论,从而使受众产生与媒体的心理接近感。比如:“说天下”在播出的过程当中,电视屏幕下方会滚动播出受众对该节目的意见与评价,让受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到其中,真正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综上可以看出: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看,有利必有弊。因此,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存在着一定弊端的。

2探究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

对娱乐化的追求与倾向,是当前新闻界最典型的变化与方向之一。有关研究人员就明确指出:过多的做娱乐性新闻等同于一种慢性毒药,长期受到这种新闻的影响,会导致大众慢慢遗忘自己生活在怎么样的世界、怎么样的社会中,甚至还会让人蒙蔽双眼,无法正确面对挑战,同时也失去了努力进取的意志。所以,我们在享受娱乐化新闻带给我们的轻松与愉悦之感时,还应当严格抵制娱乐化新闻的负面影响,避免被其涤荡掉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媒体用社会责任换取了经济利益,而公众则失去了参考的依据,得到了“娱乐”麻木。如此一来,传媒的公信力以及社会的监测功能等作用,也将会在新闻“娱乐化”的浪潮之下尽被弱化。

3结论

第6篇

电视新闻机构是通过媒体播报的方式让人们了解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重要事情,但是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有关电视新闻媒体为了能够提高收视率将新闻的功效转化成以大众娱乐为目的,让电视和新闻媒体转变成一种公众休闲娱乐活动。这样的新闻播报风气使得电视新闻播报的主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发生偏移。新闻媒体不再关注新闻本身的价值而更多的关注新闻能够获取的商业效果和商业价值。这样的新闻媒体发展趋势将导致新闻媒体工作者不再去关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教育、就业等严肃性的话题。这样的新闻媒体娱乐化发展趋势将直接导致公众媒体只注重新闻的娱乐性而忽视新闻媒体的时效性、信息传递功能和严肃性。

1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逐渐的脱离落后的局面,逐渐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使得我国的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但是我国在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接触学习的时候西方的新闻媒体发展方式也逐渐的传入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新闻媒体的娱乐主流方式已经发展成熟。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模仿和学习西方的新闻播报方式。这样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体也逐步的开始向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电视新闻娱乐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同时也是大众娱乐化的要求,但是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取得娱乐大众的目的而大量的减少对于严肃新闻素材的播放比例而大肆的改成能够满足大众的好奇心理的名人轶事新闻的播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娱乐化新闻媒体能够更多的获取新闻收视率而提高电视台的收益。因此,这种“软新闻”逐渐的取代了严肃性新闻的播报,而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甚至开始尝试取消严肃性新闻的播报改成为电视娱乐新闻播报。这就意味着电视新闻娱乐化已经出现不可控制的局势。

2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原因

2.1 关注对新闻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眼界开始向西方国家扩展并进行学习,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发提高。因此,人们对于大众媒体的多元化需求也日益明显,这就导致了电视新闻媒体的播报方向随着人们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当前人们的文化素质的不同决定着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价值也大相径庭,同样人们对于电视新闻的播报方法也大不相同。人们需求的不断改变也导致当今的电视新闻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具有浓重的严肃性和政治性而是越发的趋近于大众娱乐化。

2.2 电视新闻行业内的竞争越发激烈,新闻工作者更加注重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推行的今天,各大省市电视台电视新闻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电视台的商业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电视台之间对于能够取得更高收视率的电视新闻节目趋之若鹜。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不少了去,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而各大电视台为了能够提高电视台的节目收视率而不断的向着人们需求的方向进行发展。当前市场经济商业化的今天,电视台更多的收视率能够为电视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缺少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意味着没有人去关注,同样也意味着没有商业价值的存在,而收视率的高低正是电视台关注的重点。

3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负面作用

3.1 电视新闻和娱乐二者的结合导致新闻自身功能的错位

当前的电视新闻是将新闻的基本功能和播放宗旨转化成为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使得电视新闻角度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逐渐的转变成为与民众毫无关系的娱乐性事件,这样的电视新闻节目是降低新闻的价值而换取人们的收视率,庸俗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不但不能够给人们生活提供相应的帮助反而会带给人们消极的生活态度。

3.2 电视新闻节目的媒体公信力下降

电视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向大众传播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政策、发展趋势和新局面,是向人们传播一种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改变,是国家政治宣传的一种手段。电视新闻是获得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的有机结合体,而市场化经济不断推进的今天,电视新闻工作者将获取经济效益作为主导更甚至将非经济收益进行忽略。电视新闻节目不再是向人们大众传播有效的信息,不再注重公益节目的发展,而是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甚至一些媒体工作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价值而凭空捏造新闻故事以获取更高的收视率。这样的电视新闻媒体在公众的心中不断的被否定,电视新闻节目的媒体公信力也大大的下降。

4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反思

4.1 合理化的规范政策

当今已经偏向娱乐化的电视新闻媒体如若要重新获得大众的审美观念必须要从根本上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进行规范化处理,重新对于当今的电视新闻媒体进行定位。电视新闻媒体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不断的偏离其原有的价值取向,而且得到社会上部分民众的支持,这种直观的刺激使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趋势发展的动力。面对当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不断发展,带有政治性色彩的严肃性新闻节目已经越发的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当期的形势下,只有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当前电视新闻节目进行规范化处理,遏制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继续发展,通过政治手段对于当前电视新闻娱乐化进行限制才能够更合理的实现电视新闻节目价值取向的回归,才能够重新得到人们大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严肃性风格的认可。

4.2 提高点事新闻媒体的素质

自从电视新闻娱乐化得到部分群众的认可后,各大电视台的收视率逐步提高,而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迫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商业竞争压力而去以为的迎合观众的口味,一些电视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获取更高的收视率而放弃了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原则,这种不择手段的方式将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性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迅速的放大直接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的价值方向发生偏移。电视台的这种行为仅仅是为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是为了满足一些人的私欲。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除了有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还应当及时的整顿电视新台的整体风气,努力去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道德品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去实现对于当今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有效控制。

第7篇

【关键词】舆论引导 娱乐化 话语体系 标题公信力

《金鱼说话》是2011年1月辽宁广播电视台资讯广播(FM90.6)节目改版后推出的一档新闻评论节目。节目名称采用两位个性化男主播的姓氏组合形式,既突出了主持人的形象符号,又鲜明地体现了节目定位和个性特色。每天早晨8点到8点半的黄金时间,金龙、于雷两位主持人用嬉笑的语言,夸张的演绎、辛辣的讽刺,融合相声、演绎、调侃等多种形式,对社会焦点热点事件进行个性化评点,激情而不失冷静,幽默但不失尖刻,嬉笑怒骂而又一针见血,让听众在轻松的氛围中对新闻事件多一分思考和回味。

尽管节目开播时间不足一年,但其在大连收听市场的认可度呈直线上升趋势。从本台监评员的监评报告看,对《金鱼说话》节目的监评报告高度集中,监评员认为,该节目形式富于创意、内容引人深思、主持人反映机敏、风趣生动、收放自如,让早晨的新闻时光变得格外与众不同。

应该说,对于一档身处广播新闻节目播出最集中、竞争最激烈的“黄金档”广播新闻节目,《金鱼说话》能取得这样的关注度、获得这样的评价相当不易。从整体节目定位来看,《金鱼说话》是以传统曲艺――相声的形式,糅合主持人自身演绎、调侃、讽刺、幽默的主持风格,评论“昨日新闻”的节目。实现用娱乐的形式提高广播新闻的舆论引导力是这档节目突出的特点。

初探:遵循新闻规律,乐而不“娱”,内容严肃,形式活泼

1、恪守新闻规律,形式创新与新闻传统回归高度融合

《金鱼说话》节目首先是一档新闻节目,它信息量大、新闻性强,内容涉及重大主题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社会热点报道及生活服务报道等方方面面,在节目选题方面坚守新闻价值原则,在节目形式方面则坚持“创新话语体系”。

如2011年5月5日的节目中提到了警察用凡客体提醒居民防止上当受骗,主持人借用网络流行的凡客体改造出不同情境的片段,或冷嘲热讽、或风趣幽默,不仅向听众传递了当下网络风潮,又以极富调侃、令人捧腹的形式,间接地点评了一些社会现象。再如讲到明星吸毒,主持人用模仿的口气,说莫少聪“绝不忏悔”,又以听众的口气劝他“长点心吧”,角色多变,惟妙惟肖,让人有如同观看戏剧之感。又如讲到老年人被骗买药,主持人模仿各种人物之语气,绘声绘色,效果逼真。

事实上,《金鱼说话》在很多舆论监督类报道上,都一反过去流行的“高举高打”的做法,而是变得越来越重视听众的接受心理,特别致力于创新报道的话语体系――居高临下的说服被平等交流代替;抽象概括的工作式语言被富有亲切感的口语和富于地方特色的调侃取代,甚至时不时地冒出网络用语,流行词汇,说学逗唱无所不用,曲艺形式发挥至极。事实上,话语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叙事方式的转变、语言风格的转变,从更深层次来讲,这种创新是对传统新闻的回归和提升。

2、把握评论和调侃尺度,注意适当回避

《金鱼说话》节目主持人思维活跃,主观能动性作用大,经常能在节目直播过程中迸发出闪耀着光芒的语言火花,但个性化和主观性的发挥时常是一把双刃剑,导向和尺度把握得好,节目就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不注意评论和调侃细节的把握,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式的评论将会引起导向的偏差。尺度的把握,与主持人的政治意识、语言表达能力、节目主持技巧、文化知识素养等综合素质密切相关,《金鱼说话》节目主持人正是在这些能力的不断锤炼中提升着节目美誉度。

不只在新闻内容上要把握一个“度”,《金鱼说话》节目的形式上,也严格要求“度”的把握。主持人在运用聊新闻、侃新闻、借用相声等娱乐手段时,要视新闻内容的题材而定,如悲剧性的新闻不能娱乐化,而对于一些本身就具有强大的震撼性、传播力强的新闻,也是没有娱乐的必要。同时,也要注意回避过度调侃造成的人身侮辱、个别社会问题普及化等问题。

如2011年9月22日的《金鱼说话》节目,有一个话题讲到某地三名小学生相约跳楼自杀的新闻事件。虽然主持人仍然使用听众熟悉的调侃口气来报道和评论,但因为涉及到儿童主题,主持人的话语就特别谨慎。新闻事件中的三名小学生因为作业太多,相约自杀,就不用做作业了。两位主持人调侃说,“我小时候作业写不完,找我姨替我写”,另一位说,“我叫比我小的学生替我写,他要不写,我就‘削’他。”但这个题目是少儿主题,主持人马上插了句话,“我们俩都是开玩笑哈,小朋友们不要学”,这就避免了少儿的误解、甚至模仿。

从监评员这些方面的评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金鱼说话》在选题方面充分遵循新闻规律,突出新闻的时效性、信息量,特别是内容的严肃性――所选新闻并没有追求轰动、爆炸、刺激、血腥等噱头,也没有忽视新闻伦理道德等问题。另一方面,《金鱼说话》在表现形式上却充分发挥了广播作为一种声音传播媒介的优势和特点,既实现了新闻“娱乐化”改造后,对听众的吸引力的提升――从受众接受心理出发,加强贴近性,增加趣味性;也规避了新闻“被娱乐”的负面效应,比如忽视舆论引导责任、盲目追求娱乐性而导致庸俗化、功利化等倾向。

解析:形式“娱乐化”是广播提高舆论引导力的有效手段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同样面临提高舆论引导力的问题。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不仅体现在于你报道了什么,而且在于你的报道有没有人听、是否被接受和认可。所以,广播提高舆论引导力首先就要提高收听率。

如何提高广播节目的收听率?根据《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广播产业发展概况》,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地域性和贴近性是提高收听率的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本地新闻资讯增多;2、主持人风格贴近本地审美趣味;3、节目中更多使用方言和地方语言;4、节目反映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和特点并更多地满足听众在本地的需求。

应该说,《金鱼说话》正是遵循了广播新闻的这一趋势。其相声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听众对新闻传媒的多元化需求。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信息传递已经不是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对于同样的信息,如何使用本媒体独特的表现形式并增加新闻的附加值已成为受众选择的关键。从新闻信息方面来说,《金鱼说话》与同时段其他广播节目区分并不大,但在同质化信息的基础上,《金鱼说话》独特的表现形式使硬邦邦的新闻变成了早间的一杯温馨醇香的咖啡,带给了听众别样的听觉享受。从这个角度看,正是形式上的“会心一笑”使《金鱼说话》拥有了众多忠诚的听众。

形式即内容。从《金鱼说话》可以看出,形式“娱乐化”是广播提高舆论引导力的有效手段。从传媒理论上讲,美国学者赖特曾经指出:“大众传播具有以下四种功能: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可见,提供娱乐,本身就是传媒重要功能。从新闻实践讲,从《铿锵三人行》到《王刚讲故事》再到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脱口秀,我们看到,形式“娱乐化”的大行其道之势。更直接的例子来自山东齐鲁电视台有一档叫《拉呱》的节目。主持人是一个已经说了十几年相声的戏曲演员,每天眉毛一抖之后,便操着山东口音对你说:“现在我们开拉。”对这种带着“逗贫”的播报方式,令老百姓大呼“过瘾”――据调查,该节目的平均收视率是55%,这意味着每100个正在看电视的人中,有55人在看这个节目。

启示:遵守新闻价值和职业操守是防止新闻娱乐化的天枰失衡的基点

在当前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新闻娱乐化日渐兴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操作,已经越过媒介市场化的底线,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异化了新闻媒体的新闻功能,麻醉着我们的受众,因此,新闻娱乐化倾向长期以来充满争议、饱受诟病,也给社会、受众以及媒介自身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回避新闻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金鱼说话》节目在创办之初就明确了节目的内容定位,即聚焦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发现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供相关职能部门参考;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保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在听众心目中的形象――即忠于公众利益,比如“匡扶正义”、“追求真理”、“主持公道”、“解危济困”、“铁肩担道义”、“为人民鼓与呼”、“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等。

因此,《金鱼说话》节目拒绝炒作带有煽情性、或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等内容,避免千奇百怪、子虚乌有、哗众取宠的奇闻轶事和社会新闻,少些低俗之风,多些人间正气;少些奢靡之音,多些黄钟大吕;少些官腔官调,多些百姓疾苦,从而实现新闻媒体的责任回归。

所以,面对新闻娱乐化,传媒必须准确把握一个度,即要做到贴近受众,又不能一味迎合。如果大众传媒能在不违背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的范围内充分发掘新闻的娱乐功能,不仅可以使媒介真正走向大众,受大众欢迎,同时还可以为其带来预期的市场效应,为其走向发展和壮大开拓道路。反之,如果大众传媒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弃其公益性和社会责任于不顾,一味迎合受众的低俗化需求,纵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市场效益,但长此以往,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必将丧失殆尽,其生存和发展壮大更是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①万艳霞,《新闻娱乐化的利弊》,《东南传播》,2006(1):14-15

第8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 娱乐化 利弊 原则 

 

电视新闻娱乐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地方台曾聘用演艺明星沃尔特斯到现场播报新闻,并且收到了很高的收视率,从此引得其他节目纷纷效仿,新闻娱乐化在外国逐渐兴盛。20世纪90年代受市场经济影响,中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开始风行,并呈现泛滥之势。新闻娱乐化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同时新闻娱乐化又使得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主流的严肃新闻受到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亦有被颠覆的危险。我们要采取理性、辩证的态度,清醒地认识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 

由于电视是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的实际应用,是一种集声音、图像、色彩于一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直观形象、逼真立体的特点。电视新闻与广播、报纸等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较,它的娱乐化程度处于领先的地位。“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具有对娱乐的亲和力,它继承了广播和电影在这方面的特性,加上它分别弥补了广播和电影在表达和传播方面的缺陷,这使得人类在视听和接受上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而这种要求首先是娱乐方面的。”[1] 

(一)为电视新闻提供了新的报道样式——说新闻 

在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的样式就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朗诵式”播报形式,好像只有采用这样的报道方式才能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党的传媒,新闻更多地承担宣传的功能。宣传与教化功能的不断强化,传统的宣传报道内容单调、形式僵化,引起收视率的降低,不能吸引受众欣赏和接受新闻。 

而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恰恰提供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的方式——说新闻或者叫“侃新闻”。“说新闻”不像传统的新闻样式侧重于“报”,而是侧重于“说”,主持人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亲切自然的态度、独特犀利的新闻观点,和受众仿佛是朋友般的平等关系,以聊天的方式来传播新闻,使电视新闻的娱乐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实现了电视新闻功能的本质回归——以新闻为本 

电视新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宣传说教的本位,由宣传为本转变为新闻为本。多年来,由于我国特殊的媒介生态环境,我国的新闻事业担当着、政府的喉舌的功能,由此决定了在传播的方式上,更多是采用单向传播,以完全灌输的方式来传播新闻,传播哪些新闻的标准依据宣传价值,传播主体传播什么,受众就得到什么。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当前“地球村”的宏观背景下,随着受众获知新闻的渠道的增多,受众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原来的传播新闻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要求。而新闻娱乐化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到普通的受众身上,把受众日常生活中的原生状态作为报道的重点,报道休闲、娱乐、通俗的新闻,实现了新闻传播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一定程度的回归。 

(三)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关注度——收视率上升 

新闻娱乐化给新闻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在新闻内容上偏向软性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除了《新闻联播》和各地方的黄金时段的新闻播报以外,似乎其他所有的午间、晚间的新闻都是围绕社会新闻大做文章,除了内容偏向软性外,方式也采用讲故事的口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的眼球。比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晚间新闻作了最大程度的跳跃,首先是打破‘八股腔’,追求自然美。从导语到正文到标题甚至到署名,信手拈来,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为的是让观众叫好。导语的幽默和悬念,正文的通俗和实在,标题的风味和意趣,这些都成了老字号的特色菜。”[2] 

二、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消极影响 

在看到新闻娱乐化的积极影响时,也要看到新闻娱乐化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一味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大量降低严肃新闻的比例,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严肃新闻中挖掘娱乐因素,将名人趣事、奇闻轶事以及带有刺激性、煽动性的非常态事件作为报道的重点,过度的娱乐化导致了受众的视觉疲劳,造成了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泛滥。 

第9篇

诚然,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而娱乐特别是电视娱乐因为有着声画并茂的优势,很容易给人们营造出轻松愉快的休闲氛围,因此电视上出现一些娱乐性质的新闻节目无可厚非,但任何事情都要把持有度,过犹不及。时下一些新闻节目,在娱乐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一些新闻编辑将目光一致性地投向了名人趣事,市井琐事,屏幕上整天滚动着令观众眼花缭乱的媚俗新闻,这些新闻的报道严重偏离了娱乐化的界限,使新闻本该具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逐一弱化,完全失去了公信力度。毋庸置疑,我们的新闻正在走向“泛娱乐化”,透视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新闻竞争的驱使,实则它却有着更多值得人们去分析思考的问题。

泛娱乐化的新闻从何而来

现如今诸多的花边新闻摇身变成了新闻的重点,一些电视从业人员竭力地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新闻中挖掘其娱乐性,大肆渲染情感因素和戏剧性情节。这种泛娱乐化的倾向若不加以遏制,新闻的生态环境势必遭到破坏。然而对新闻出现的这种泛娱乐化进行考察,却会发现它的出现并非偶然,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追求受众的收视心理

当代媒介的传播已由传播者为中心转变成以受众为中心。受众从之前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了信息的消费者,因此传播者开始专注于考虑受众的心理诉求和需要。为了把新闻报道得更加别具特色,进而取得更高的电视收视率,一些传播者就采制大量媚俗的新闻提供给市场。与此同时,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尤其在物质生活逐步丰富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娱乐成了一种时尚,配合着这种新的社会情形,一些新闻传播者想当然地就抛弃了原本的严肃认真,转投向娱乐大众的行迹上来。不但如此,他们还为自己的转型找到了冠冕堂皇的说辞,指出:受众的追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一切工作都是尽量以满足受众的要求为出发点。于是新闻泛娱乐化倾向的动因就由此变成了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心理诉求。

2.媒体之间的新闻争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媒体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传统与现代的传播方式并存,越来越拥挤的市场空间必然促使各媒体之间的市场争战。这种争战让一直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为原则的新闻媒体各自都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起来,打开广播电视,几乎在各个时段都能听到、看到主持人用轻松调侃的语气播报着娱乐性的新闻节目。各媒体挖空心思编制新闻,为的就是博得观众的喝彩,继而锁定自己的频道。

3.媒体受经济效益驱使

在市场化进程中,能够抢占到市场就等同争取到了利益,按照商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众多媒体都在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着每一条新闻的价值。作秀、炒作这些原本只属于娱乐界的惯用手法,也自然而然地被一些媒体照搬照抄到对新闻素材的处理上了,于是新闻与娱乐正式联姻,八卦新闻、花边新闻随即源源不断地充斥到了电视荧屏之上。对于此种情形,一些采编人员却乐此不疲,因为时下一些媒体制定的唯收视率是从奖惩措施足以让部分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娱乐到底,毕竟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一切都可以变得顺理成章。

新闻泛娱乐化的不良后果

新闻泛娱乐化倾向,对社会和新闻事业本身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这种现象对一些重要的政治新闻和严肃事件的新闻报道的侵蚀。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间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极力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给新闻媒体的良性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使一些媒体丧失职业操守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广大市民确实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作为媒体着实肩负着给受众提供大量信息的职责,并且他们也有这个义务让受众感知到在生活忙碌的同时也能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从这一层面上看,媒体内容的娱乐化也是媒体人性化的一种体现。但新闻的娱乐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地抛弃严肃而求其乐,一味地娱乐新闻、哗众取宠,媒体及从业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同时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今一些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注意力则集中在趣味性上,严重弱化了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作用。有部分新闻工作者不但缺乏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精神,而且缺乏挖掘新闻深度和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然而社会越发展,受众也自然变得越发成熟,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高,对那些变了质的新闻信息,受众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2.滋生虚假新闻

大量新闻事件的传播实践证明,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媒体之间的竞争也非比寻常,“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某些媒体为了片面地提高收视率,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不惜以编造、臆想出根本不存在的情节,对新闻事件进行策划,编纂出“新、奇、特”的独门新闻,吸引受众的眼球,谋取收视率背后的高额效益。然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当新闻连最基本的真实性都不存在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

3.使一些媒体丧失公信力

新闻的泛娱乐化现象,表面上看是某些媒体为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实际上是某些媒体在强化他们的实际利益追求。正因为此,一系列缺乏人性关怀、失实、刻意编造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关注。然而真正负责任的媒体是应当以新闻纪律为原则、以新闻事实为前提、以新闻职业道德为准绳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和需求,势必会违反新闻原则、违背职业道德、扭曲价值取向。娱乐化、媚俗化的新闻报道绝不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任何进步,广大受众对此也是不认同的。当我们媒体的诚信力和公信力都在下降的时候,定会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媒体长久的生命力也很难保持。

新闻泛娱乐化的应对策略

当前,新闻舆论能否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维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新闻工作者对于维护社会正义更是作用突出,作为媒体应该对自己手中的权利有起码的责任感与良知,以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1.以人为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党的“喉舌”,它必需能够承担起弘扬正气、舆论引导和知识传播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中,新闻媒体更多地应该考虑如何增强舆论的引导能力。维护稳定和谐的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的共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起应有的社会和历史的责任。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上,贴近民情、关注民生、反映民意,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牢固树立受众意识,维护好人性的真善美。那种不顾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只图片面地强调娱乐至上的新闻观和泛娱乐化作法,是新闻媚俗的具体表现,必须加以摒弃,确立媒体在民众中的强大公信度。

2.勇于创新,开拓和优化主流新闻

受众对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反映政治经济文化动向的硬性新闻的需求始终都是第一位的,那些猎奇、媚俗、搞笑的新闻故事,反而还会使自身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媒体在新闻内容上的创新绝非是单纯的娱乐,努力追求新闻报道内容的权威性、信息的大容量和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同样能使新闻报道在受众的心目中树立起品牌,站稳脚跟。因此,在新闻内容的开拓和优化上,新闻制胜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坚持创新,使新闻的表现形式存在多层次、多角度,从纵深上挖掘其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3.报道真实,把握和运用好“娱乐化”

任何时候对于新闻的报道都要保持与时俱进,同时新闻观要求我们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在这些原则下,新闻首先要实现为广大受众提供决策依据的“告知”功能,从而满足广大受众的知情权,这对新闻报道来说是第一位的。而对于娱乐性元素的注入,则要根据受众正当的精神需求,适时地加以注入,从而增强报道的观赏性,但在娱乐性注入和使用的同时一定要坚守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能削弱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益性。对于严肃的重大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乃至灾难性新闻必须及时向受众告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在这方面绝对不能搞娱乐化。而一些文娱新闻、体育新闻、旅游新闻、社会新闻则可以在采编、制作、播报等方面注入娱乐元素,让受众在轻松快乐中分享新闻。

第10篇

【关键词】泛娱乐化 网民 公民意识

一、媒介泛娱乐化的概念及表现

近年来,网络泛娱乐化成为一种越发显著的社会现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商品的丰富,媒介的娱乐功能逐步跨越传统的界限,许多本该严肃的节目逐步以新鲜刺激的表象为受众广泛关注。泛娱乐化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大众传媒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结果。在其概念层面,有学者认为泛娱乐化倾向是指传媒娱乐节目的媚俗化、低俗化,是以形式上的浮华炫目、手段上的嬉戏热闹、表现上的玩耍爆料等来解构审美取向、降低文化品位、消解人文精神①。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的合理性,在于人在生存中放松精神、愉悦身心的基本需要。而泛娱乐化的趋势则通过过犹不及的极端化倾向,侵占了社会中媒介受众对于其他事物的注意力。最早提出“泛娱乐化”概念的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②世界范围内,泛娱乐化现象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对于辛普森杀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克林顿绯闻案为标志,大众媒介对这些新闻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逐渐由严肃的社会新闻演变成全民参与的娱乐盛宴。急剧发展的中国社会,迅速融入了泛娱乐化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网民的泛娱乐倾向,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网民过度关注娱乐新闻

根据2011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互联网个人应用指数中,以音乐、游戏和网络视频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娱乐的应用指数达到69.3③,仅次于信息获取的指数。然而在信息获取这一应用中,究竟有多少受众在关注娱乐新闻却难以统计。以中国最大的综合论坛为例,常年盘踞在浏览排行榜第一名的正是娱乐八卦栏目。此外新浪、搜狐、腾讯的娱乐新闻常常登载在首页。去年十一期间的“小月月事件”,成为了另一个极端,在没有任何真人验证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一位不知名网民的帖子,在广大受众的关注回复下,居然一炮走红。事件中的一句“神马都是浮云”成为国人新的口头禅,网民对娱乐事件的过度关注可见一斑。

2、倾向于对新闻进行娱乐化解读

除了过度关注娱乐事件,娱乐化的趋势同时侵蚀着社会新闻。通过千千万万网民无目的的集中关注,能够迅速将社会新闻娱乐化。近年来的凤姐、犀利哥突然成为新闻人物正是这样的典型事例。社会新闻娱乐化,是指用娱乐化的形式包装新闻,通过强调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刺激受众的感官。本该严肃面对的社会新闻最终演变为一种娱乐消费,如去年的李刚门、局长日记门,由一般的社会新闻逐步过渡,比如以“我爸是李刚”造句、“韩局长体”行文,最终演变成网络受众参与的娱乐互动。

3、受众互动中的“P民”心态凸显

网络新闻因为技术上的特点,可以使受众对新闻进行评论,使得媒介与受众之间有了通畅的互动反馈渠道。与新闻本身相比,受众评论往往语出惊人能够补充交代新闻事件的新信息,以至于出现了所谓不看新闻正文,只看根据标题看评论的大量网民。一般而言,这种评论不外乎肯定或者否定正文的观点两个方面。而近年来,网民对于富有争议的新闻事件,除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论以外,出现了大量的所谓“P民党”――其主要特征是自称“P民”、留言多以调侃娱乐的过路人心态呈现出来。P民即屁民,据说该词语由深圳海事局党委林书记原创,2007年,其大骂老百姓“算个屁”,此后“屁民”一词窜红网络,“屁民”成了老百姓的代名词。此后,该词语在网上评论中大量出现,如“我是P民”、“P民路过”等等聊以自嘲,泛指一种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的心理。④与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不同,P民心态以一种超脱的姿态出现,这种调侃与超脱,可以说跨越了理性的理论批判与盲目的跟风肯定,强硬地将电脑前匿名的大量网民拽到现实之中。受众体参与到一个新闻事件中通过主观议论,强化了该事件的个人化和娱乐化倾向,原有新闻被打造成新的娱乐产品供受众享用。

二、网民泛娱乐化倾向的社会成因

现代媒体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商业的支持,商业的繁荣推动了现代媒体发展,进而在媒体上打下商品的烙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国民作为消费者的身份不断强化,民众对于媒介产品的娱乐诉求越发强烈。网民的泛娱乐化现象,必由社会成因而起。

1、市场经济下,新闻的商品化包装刺激了受众需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商品的繁荣满足了人们吃住等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衣食无忧的人类自然会强化对于娱乐身心的向往。大众媒介的产生与发展强化了其对于声色娱乐感官刺激的追求――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娱乐功能都是现代媒介必不可少的功能。即便是略显严肃的报刊同样要出版副刊,愉悦读者的心情。作为媒介综合体的网络,自然不能免俗。网民的海量及匿名的特点,无疑进一步强调了网民们对于声色娱乐的追求。

2、硬新闻的缺失,使受众倾向于对软新闻的娱乐化解读

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划分,是从内容上划分新闻性质的一种形式。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软新闻指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娱乐新闻本来应该集中于软新闻的领域,而硬新闻的缺失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将受众的注意力推向软新闻。2005年,学者何志武在《时政新闻“结构性缺失”的实质及其变革》一文中指出了我国时政新闻的结构性缺失,一是报道内容缺失,主要表现集中报道领导的个体行为,如领导的外出及会议活动等等。二是报道层次的缺失,我国时政新闻在报道层次上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对党政决策、领导行为的内容报道多,而探究其背后的决策过程、施政行为的原因报道少。其他缺陷,还包括对这些硬新闻的报道上只有肯定与赞美,缺少探索与反思等等⑤。

三、网民泛娱乐化倾向的社会影响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同时表达出迷惘与追求,泛娱乐化的出现则表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如个体特性的彰显与异化以及集体主义的失落。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⑥。这种价值体系下,个人权利通过集体的概念被让渡给国家。市场经济则是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直观能动性,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主义只能作为个人主动的价值追求,而娱乐,特别是通过互联网放大与扩张的娱乐,本质而言则是对个体特性的放大。无论是影视明星,还是犀利哥、凤姐,这些作为娱乐元素的个人及事件,都是彰显、放大乃至异化个体的特性。这种对于个体的追求,无疑强化了个人的独立意识。

参考文献

①吕绍刚,《“泛娱乐化”为何屡禁不止》,《人民网》,2007

②尼尔・波兹曼 著,章艳 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④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971166

⑤何志武,《时政新闻“结构性缺失”的实质及其变革》,《城市党报研究》,2004(6)

⑥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06685

第11篇

关键词:电视 娱乐 新闻 低俗怪圈

电视娱乐新闻作为新闻与娱乐之间的交融已成为吸引电视观众的良器,它的出现满足了观众对娱乐资讯的需求。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和视听元素使其展现的娱乐资讯具有新闻性和广泛性,既促进了媒体发展,也丰富了观众生活。但电视娱乐新闻的炫目光环掩饰不了低俗的问题,在媒体文化倍受推崇的今天更值得深思。

净化节目空间:要娱乐不要“愚乐”

娱乐是电视的天性,电视娱乐新闻自然具有娱乐的艺术功能。然而,一些电视娱乐新闻在满足观众需要上,表现出所谓“绝对服从观众需要”的倾向,甚至诱导观众,聚焦于表层的低俗化内容。为了挖新闻不择手段,为了收视率而迎合低级趣味,资讯内容低级无聊,主持人搞怪耍宝,把节目当杂耍,愚人愚己。明星绯闻能满足观众的窥私欲,就不惜降低格调蜂拥而上;“追星族”需要明星隐私,便想方设法进行“地毯式”搜索和报道。娱乐圈最不缺的就是负面消息:吸毒、撞车、、艳照……应有尽有。而负面消息一出,主角都获得了超人气关注,这倒成了电视娱乐传播者的一大“功劳”。虽然有些错不在媒体而在事情本身,但媒体的刻意传播“愚乐”了观众,降低了观众的心智。

“搞笑式”传播方式已为众多电视媒体所倚重,并渐成传媒习惯,在激活人气、提高收视率方面功不可没,但走通俗化路线并非降低节目格调。娱乐新闻以娱乐性为基础,同时应具有思想内涵和文化内质,具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游戏功能、娱乐功能相统一的节目。娱乐并不意味着庸俗,娱乐并不等同于“愚乐”。高品位的娱乐新闻一样能给观众提供娱乐,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观众的品味。那种低俗化、弱智类、办自家儿戏的节目实在是浪费与腐蚀了频道资源。因此,要净化节目空间应做到:在节目设置方面不可泛滥化,在节目价值取向要保持格调,在报道内容上要正确的取舍,在编辑审片时有娱乐化“尺度”。

体现传播者立场:要品质不要跟风

资源重叠中的非良性竞争也给传媒界自身发展带来困惑与障碍,同质化的娱乐新闻和资讯并非卖点但又难以摆脱。如何从相同的娱乐事件中发掘出不一样的角度和视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成为吸引眼球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品质的娱乐新闻节目需要从有限的资源挖掘新闻,从新闻内容中提炼新颖独特的观点,用最佳的角度和立场去解读,使之产生新的价值。节目不能满足于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更要理性地思考和发掘当中存在的新闻价值。

被一些同行称为为娱乐界的“新闻联播”的《娱乐现场》(《中国娱乐报道》)有一句口号――“一样的娱乐圈,不一样的角度和观点”。如何呈现独家视角?有分析认为其运作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是将关注重点从挖掘名人隐私、明星绯闻中转移过来,积极拓展娱乐报道的范围,挖掘娱乐资源,寻找娱乐新闻发展的多元化可能;二是从国内到国际、从名人到普通人,寻找观众需要的多重兴奋点;三是在报道中不能仅满足于简单的汇集信息,而要找准娱乐事件特的报道角度和切入点,加强深度报道。

娱乐新闻具有新闻属性,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娱乐媒体不应捕风捉影,靠臆想和猜测去炒作和夸大内容,也不能靠恶搞、出位等手段哗众取宠。如歌手姚某即将离世时,众多媒体就开始炒作,连篇累牍地挖掘其各种绯闻,年轻的生命就此消失在媒介的喧嚣之中。连明星离世都如此制造噱头,部分媒体缺乏品质可见一斑。

此外,电视媒体要打造符合文明价值观的原创娱乐新闻节目,提高节目的文化品质,聚集社会文化中高尚的精神内核。不同地方要依据自身特点定制节目,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发掘看点,传播高雅的娱乐理念,摈弃过分的感官刺激和猎奇。同时要改变从业人员素质失控的状况。

承担媒体社会责任:要引导不要迎合

由“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是媒体观念适应市场需要的一个重大转变。媒体要在市场竞争占据有利地位,制作新闻产品时就必须树立一种与受众紧密相连关系的市场观。电视娱乐新闻因其娱乐性、趣味性特征而吸引观众,媒体在形式和内容的策划上自然要有的放矢,但这并不表示要一味迎合部分观众、效仿海外不良制作,甚至给社会造成黑洞。我国明确社会制作机构不得制作娱乐类新闻,对违反规定的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采取吊销节目制作资质、通报批评、停播等处罚措施。这种管理有利于媒体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

一些娱乐新闻节目显示出危险的倾向,不断触及职业、伦理、道德、法律的底线,过分追求高收视率而导致低俗化、恶俗化,甚至背离文化。一些娱乐内容俨然如“愚人堂、疯子秀、傻瓜谈、美人诱”,节目开播后风波不断。受众中心论有其局限性,它可能导致不分需求合理与否一概满足,导致消极庸俗内容泛滥,在培养观众媒介素养方面起反作用。对于作为收视主体的青少年,不良倾向更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消极影响。

第12篇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后危机时代;地市电视媒体;专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60-02

中国地市电视新闻媒体作为地方党政机关的耳目喉舌,一直以来,为地方党政机关的舆论宣传,政府与民众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广电科技的进步和行业政策法规的限制,地市电视媒体长期处于夹缝生存的艰难中。一场全球性金融风暴席卷而过后,包括电视业在内的媒体行业发生震荡重组,地市电视媒体由此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来审视中国地市电视媒体,或许对其应对困境,探索发展之路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观念的核心和西方记者恪守的职业准则。它起源于美国,是在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和商业化运作的背景下,在新闻行业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标志性事件是,以哈钦斯为首的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这个报告正式地号召新闻媒介的专业化。此后,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在不断建构和消解中成为西方主导性的新闻观。

新闻专业主义的涵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业标准。[1]其内涵不同于政治权力对媒体的要求,也不同于市场经济行为对媒体的要求,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要求。

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特点有:1.客观性,新闻工作者应保持中立的立场,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不带个人偏见地、不歪曲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2.真实性,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线,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展现事件原貌,传达给受众真实的信息。3.独立性,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独立于政府、社会组织,在政治上、经济上保持独立。4.自由性,新闻自由是西方自由思想的一部分,包括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在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下,有采集和信息的自由。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专业精神是强调新闻媒体具有专业服务性,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要遵守职业准则和伦理道德,客观、真实、独立、自由、负责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二、“后危机时代”下地市电视媒体的主要困境

“后危机时代”的来临,中国地市电视媒体并未如同宏观经济那样进入相对平稳期,其面临的生存困境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马太效应”作用明显,加剧了地市电视媒体的弱势地位

“马太效应”下,电视产业格局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的态势。较之央视、省级卫视等的强势电视新闻媒体,地市电视媒体作为弱势媒体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1.在重要资源的获取、信息报道的速度等方面远不及强势媒体,导致收视率下降;2.企业的广告投放更多地向强势媒体集中,导致地市电视新闻媒体广告收入不容乐观,广告市场渐趋缩小。

(二)“口红效应”不断扩大,娱乐化势头难挡

近些年,娱乐化的浪潮在电视行业风起云涌,金融风暴更是推动了娱乐的抬头。当人们的生活、心理压力骤然加大,迫切需要得到心灵抚慰、精神激励时,会对轻松娱乐、价格低廉的文化消费品产生强烈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口红效应”。而“后危机时代”,娱乐化继续呈现扩大化,地市电视媒体的娱乐化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甚至达到了泛娱乐化的地步,势头难挡。

在广告市场萎缩、收视率低迷、社会追求娱乐等几重因素循环作用之下,地市电视媒体不得不为自身的命运担忧。为了在“后危机时代”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纷纷无限使用和放大媒体的娱乐功能,深陷商业化娱乐化的泥潭不能自拔。“娱乐至死”现象的背后,正是地市电视媒体职业道德的沦丧,这对其生存和发展有极大的危害。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况为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与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个方面。之后,美国学者赖特又在“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增加了“提供娱乐”的第四个功能。可见,“提供娱乐”是媒体重要的功能之一,在社会中起到“减压阀”的作用。可是,当一切媒介的信息日益以娱乐化形式出现的时候,媒介的娱乐功能也就发生了扭曲。在这样被扭曲的媒体功能的作用下,人们的神经普遍被“麻醉”,不辨优劣,玩世不恭。也许最终真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

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对地市电视媒体的启示

后危机时代,地方电视媒体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应该加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有效地发挥其专业性和服务性,倡导客观、真实、独立、自由、责任等原则。

新闻专业主义的服务性,要求地方电视媒体能够充分行使社会“t望角”的角色,在“后危机时代”不仅充当地方党政机关的喉舌和宣传利器,更要发挥其服务性,发挥地域优势,成为地方百姓及时获取当地有效信息的窗口。地市电视媒体可以有效利用本地信息来源的快捷性与便利性,正确定位,打造地方特色,在栏目制作、编排等方面更贴近地方观众的口味。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增加观众对本地电视媒体的好感度,这是那些以重要性和显著性吸引观众的强势媒体所不可替代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市电视媒体收视份额被强势媒体抢占的尴尬局面。收视率的增加,必然有助提升广告市场份额。因此,地市电视媒体遵循服务性准则,既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也为“后危机时代”地市电视媒体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导向。

新闻专业主义秉持客观、真实、责任的原则,这就要求地方电视媒体履行好“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人理论”强调媒介组织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过滤、筛选的作用,其有权控制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以及如何通过。地市电视媒体掌握着“把关”大权,信息传递单项性强,其播出的内容,对观众乃至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把关人”角色的缺位,削弱了地市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并且过分注重电视栏目的娱乐性,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就降低电视媒体的水准和品味,甚至沦落低俗粗糙。因此,地市电视媒体应当遏制“泛娱乐化”势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在商业利益面前不丧失新闻专业主义,有效引导大众健康的审美趣味、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以社会使命感、责任感为支撑的电视媒体才会最终赢得观众的信赖和支持。

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立、自由的专业精神,要求地市电视媒体要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地方电视媒体不仅是当地政府机关的喉舌,还是自负赢亏、自由竞争的媒介组织。如何在自由竞争中拔得头筹,不是依靠泛娱乐化的手段、同质化的内容,而是要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富有创新精神,才是地市电视媒体不断进步的灵魂,才是摆脱收视率下降、市场份额降低的有力武器,“娱乐至死”的最终结果,只会导致同质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和观众的审美疲劳,使地市电视媒体陷入更尴尬处境。因此,唯有自主地、积极地创新,以创新占得优势,以有品味有内涵的栏目赢得市场,才是地市电视媒体的生存之道。

四、结 语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西方的舶来理论,由于意识形态、理论本身的矛盾性等因素影响,仍未实现完全的本土化。就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占主导性的新闻主义或新闻价值观是宣传新闻主义,而非专业新闻主义、商业新闻主义;宣传新闻主义处于中心的、核心的地位,专业新闻主义、商业新闻主义处于边缘的、次要的位置。[3]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不是核心、主导的新闻观,但其作为一种职业理想,在不断建构和消解中能走到今日,体现出具有传承发扬的意义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中国地市电视媒体如何有效应对“后危机时代”出现的问题,改善处境、谋求发展,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看,需要媒体本身和媒体从业者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构建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专业主义理念,加强专业主义意识。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公民大众的理解,便是对中国地市电视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莫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侯迎中,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J].当代传播,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