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教育

中职教育

时间:2022-02-11 17:5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职教育

第1篇

学徒制是美国中职教育的雏形,美国的职业教育最早也是从学徒制发展起来的。学徒制的诞生得益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所谓的学徒制即徒弟跟随师傅经过一定的学习后,可以晋升为工匠、再可以由工匠晋升为师傅。学徒期限较长,一般为7年。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并无相关,所以被视为是脱离教育制度的一个部分,学徒制具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性,这也是学徒制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实科教育——美国中职教育的初兴

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势力不断扩张,中等教育领域亦发生巨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实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先是私立中学的兴起,由于商业的发展使商务、造船、贸易等行业呈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趋势,在一些大中城市涌现了一批私人兴办的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办学虽然不比公立学校正规,但教学却非常灵活,而且教育内容多样,并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上课时间自由。私立中学刚刚兴起,则因上述特点深受大众欢迎。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出现了公立中学,公立中学具有世俗化、大众化的特点,满足了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更加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的公立中学既开设普通文化课程同时又开设中职教育课程,被称作美国的实科中学。私立中学、实科中学以及综合中学的创办,标志着美国实科教育的勃兴,美国的实科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从而为美国中职教育后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赠地学院和初级学院——美国中职教育的勃兴

赠地学院和初级学院的创办则开启了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先河,对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影响举足轻重。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莫雷尔法案》,该法案规定中的农工学院被称作“赠地学院”,后联邦政府决定每年向最初创办的每所赠地学院提供15000美元经费。赠地学院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股新生的力量,尤其为美国工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短缺人才,也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率先提出把大学的四个学年分成两个阶段的设想,第一个阶段的两年为“初级学院”,第二个阶段的两年为“高级学院”,同时,将大学的课程也分成两个部分,前一个阶段的课程类似于中等教育,后一个阶段的课程类似于专业教育或是研究生教育。初级学院既满足了希望进入大学继续求学的人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一些学生为谋生和就业接受一定中职教育的机会,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四、新世纪的美国中职教育

新世纪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庞杂,按层次主要分为以综合中学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大类。综合中学是美国中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它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全面发展,促进美国教育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对美国的中等教育办学提出了挑战。社区学院是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美国现有社区学院达1200余所,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学生就读于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其所在的地区提供教育计划和服务。为所有学生提供就学机会,实行开放美国的社区学院有公立和私立之分,每所社区学院都带有它所服务的地区的文化及地理特性,同时它们又具有许多共同点。大多数社区学院提供三种类型的课程:学士转学课程、生计教育(即职业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

五、对中国中职教育的启示

纵观美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也有诸多启示与借鉴价值。

(一)政府力量办学是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上面美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中职教育的发展过程自学徒制——实科教育——赠地学院——社区学院等都离不开政府力量的推动,政府行政的力量是保障美国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条件,美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中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法案,无论是《莫雷尔法案》,还是《国防教育法》、《中职教育法》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国家采取不同的行政调节手段促进了其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些年来国家愈来愈重视中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毫无疑问,政府力量的支持是保障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力量。

(二)以市场为办学导向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内驱力

能力培养是美国中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课程开发、教学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美国职业技术学院规模较大,教学硬件十分先进,建有实习车间,教学环境就是工作环境的模拟,有些课程甚至到企业去完成,使学生置身工作现场,相应的教学效果好,学校各专业科目和课程经常调整,能够针对市场行业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教学科目和课程。同时,学校和各大公司和企业联系紧密,互动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联合办学是职教发展的必备条件

美国中职教育经费来源主要靠当地财产税、州政府拨款、联邦政府资助和学生学费。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非属义务教育,但学校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有:当地财产税约占学校收入的45%;州政府拨款,占学校收入的18%~20%;联邦政府资助,约占10%;学生学费占8%~10%,主要用于增设新的急需专业课程和培训计划,以及向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这种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办学的方式既能减轻政府的压力,同时又能调动企业办学的主动性,保障了美国中职教育的办学经费的来源。

我国的中职教育办学在资金的筹措方面也要贯彻多渠道,办学经费是保证中职教育办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会增强中职教育的办学活力,保证中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璠,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一)中职教育财政管理政策

加大中职教育财政管理政策力度,是江西省政府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教师管理为例,为加强中央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8年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教育厅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的专项资金使用进行具体部署,主要包括对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经费,重点专业师资培训方案教材开发经费,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的资助等方面的管理。该项政策的出台,为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稳定与优化提供了支持,并丰富了江西省中职教师的聘用形式。当年全省240所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在校教师11470人,相比2007年233所中等职业学校共12403名在校教职工,为兼职教师的引入腾出了较大的职位空间,因而大批的兼职教师被引入到中职学校。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数额有明显上涨,外聘教师一般都是资历较高或者是学历较高,外聘教师的引入,丰富了学校的学术讲座、技能讲座,提升了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及社会影响力,也有利于中职学校开发更好的培养模式,为中职学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该政策的出台,使中职教育和一般学历教育一样,能够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师资。

(二)中职学生资助政策

2006年12月,在中央有关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文件的精神背景下,江西省印发《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暂行管理办法》,为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建构了以政府资助为主导,农村学生全惠及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客观上扩大了中职教育的财政投入,保证了中职教育的奖助支出,使中职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一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奖助机制,推动中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中职学生的素质水平。2007年,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总额达14.31亿元,相比2006年的2.61亿元,增长了近4.5倍;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占地方教育总投入的比重,由1.5%增长到5.02%,增长了近3.5个百分点。同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支出达4510.13元,实现新高。

(三)中职教育免费政策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实施方案>的通知》,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江西省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该举措为那些贫困家庭的适龄学生创造了条件,原本读不起中职学校的人,也能够进入中职学校,拓宽了生源空间。2013年11月,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了《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扩大中职学校的免学费对象及范围,对江西省公办及民办中职教育学费的补助方式做了详细的规定,细则中对于政策实施的监管也做了相关的规定,该项政策实施将进一步扩大中职教育规模,据统计,2010年以来,江西省中职教育招生数额保持在20万人左右,稳定了中职教育的生源,扩大了中职教育招生规模,有力促进了江西省中职教育发展。

二、江西省中职教育财政政策公平效果

江西省实施中职教育财政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公平角度来分析,却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据《江西统计年鉴》《江西省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数据,全省11个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约460所,这些学校不均匀的分布在全省各市区,由于各市区中职教育财政立场的不同,各市区间中职教育的投入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职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的区域差异。图1为2010年江西省地方中职教育经费占教育投入比重的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省中职教育投入比重曲线起伏较大,曲线较高点即投入比重较高的市区,萍乡市中职投入占教育投入比重达18%;曲线较低点即投入比重较低的市区,南昌市及上饶市都不到5%,说明各市区中职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差异较大。第二,中职教育支出与中职发展规模关系的区域差异。2010年全省中职教育支出排在前四的市区分别是赣州市、九江市、宜春市和萍乡市,排在后四位的市区分别是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和抚州市;同年中职学校学生总数前四的市区分别是南昌市、赣州市、宜春市与新余市,学生总数排后四位的市区分别是景德镇市、鹰潭市、萍乡市及抚州市。可以发现,全省中职学生数较多的市区,中职教育经费支出一致性不高。表现在有些市区支出多,有些市区支出少。如宜春市学生数与支出都相对较多,南昌市学生数较多,而支出较少。中职学生较少的市区,中职教育经费支出一致性也不高。如景德镇市、鹰潭市学生规模及支出情况相对都较少,而新余市学生规模不高,但支出较大。总体而言,江西省中职教育支出与中职发展规模一致性的区域差异明显,即有些地区一致性高,有些地区较低。第三,中职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这种关系同样表现为,有些地区经济收入高且中职投入高,有些地区经济收入高而中职投入低;反之亦然。即中职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与不相一致的情况。比如南昌市的GDP在全省最高,但是南昌市中职教育投入排全省第七;赣州市的GDP排全省第二,中职教育投入一样靠前,排在第一位。江西省中职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一致性的区域差异明显。

(二)城乡差异较为显著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中一起,担负着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的艰巨作用。现行财政政策下,江西省中职教育并没有得到公平全面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城乡财政差异。中等职业教育涵盖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及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因为中等专业学校与技工学校主要集中于城镇地区,而职业高中存在着城乡分布的特征,故探讨江西省中职教育城乡差异,关键要看职业高中教育。首先,职业高中的总体投资形势城乡差异显著。据《江西省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年),2010年江西省职业高中的总支出为10.8亿元,其中农村职业高中总支出仅为1.2亿元,农村职业高中支出只占职业高中总支出的11.1%。也就是说,江西省有近89%的职业高中总支出用于城镇地区,城镇投入总量是农村的8倍,反映出城乡中职投入总体差异十分显著。其次,各主体部门职业高中支出城乡差异显著。各部门存在着明显的重城镇而轻农村的现象。江西省教育部门对于职业高中教育经费总支出是7.3亿元,其中农村职业高中的总支出是0.5亿元,仅占总支出的6.8%;企业办学中职业高中的总支出是30万元,用于农村部分的为0元,即全部用于发展城镇学校;民办学校职业高中教育经费总支出为3.2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学校的为0.7亿元,约占总支出的21.9%。通过上面的比较,不难发现,江西省职业高中教育投入方面,有着重城镇地区而轻农村地区的特征,导致江西省职业高中财政的城乡差异,进而产生了江西省中职教育财政的城乡差异。

(三)校际差异不容忽视

财政投入的数额会制约到办学条件及办学规模,评价财政投入的充足与否,可以根据著名教育经济学家靳希斌教授提出的教育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两个一级评价指标:教育投入总量与生均教育经费。也就是将教育总支出与生均支出的实际情况作为比较的依据。江西省中职教育校际差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同办学类型之间的校际差异。表1显示,从总量上来看,江西省中职教育财政支出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占41.21%,职业高中占50.74%,两种类型学校合占中职教育总支出的91.95%,反映出江西省中职教育支出主要集中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与职业高中两种类型的学校;从生均情况来看,成人中等专业学校高达11913元,而技工学校只有104元,相差11809元,即使是支出相近的职业高中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之间生均支出也相差近1000元。明显反应出江西省中职各办学类型间校际差异的存在。第二,同一办学类型内部间的校际差异。中职教育同一办学类型中也存在不公平的财政状况。即使是职业教育,也存在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异,公办中职学校与民办中职学校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师资力量、危房改造情况、图书册数、设备配置等基础设施供应方面。往往重点中职学校师资学历水平能普遍达标,“双师型”与“技师型”师资充裕,而一般中职学校师资学历水平达标率低,且稀缺专业师资更是紧缺;重点学校资金相对充裕,能及时进行危房改造,而一般学校的危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图书及设备配置方面,重点学校也都比一般学校完备,这些方面,公办学校又比私立学校优越,因而,总体又反映出江西省中职教育的校际差异显著。

三、完善江西省中职教育财政政策公平的建议

目前来看,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性不够,有待完善。推动建构公平性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扩大中职教育财政投入,鼓励民办中职教育发展

虽然国家和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对于中职教育贫困学生的帮扶政策,但是由于名额、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中职教育的资助程度还很有限。教育发展离不开财力的支撑,中等职业教育亦如此。中职教育的发展不能只是政策下的亦步亦趋,应该有所突破,要做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预算,适当的对其财政倾斜,腾出更多的发展资金,尤其是扩大对省内薄弱地区的财政支持,因为任何一个亟待崛起的行业,其需求量都要比平时更高。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财政支持,其中包括扩宽贫困生的支持,扩宽相关专业的支持,逐步由支持涉农专业向非农专业扩展等;还可以鼓励职业学校自办企业,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IIEP)在研究报告中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公立学校必须要获得一部分成本补偿的话,那么可以考虑两种办法,一是制定学费标准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给低收入家庭提供补贴,二是在政府确实没有能力扩大公立学校系统的规模时,积极扶持私立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通过鼓励民办中职学校的发展,对于缓解政府中职教育的财政压力,缩小区域教育财政差异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建立省级及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财政机制

教育财政公平,需要遵循“财政中立”原则,即每个地区的富裕程度有差异,但法律拒绝以此为由,使不同学区学生的生均经费不等。中职教育财政政策要保证任何财政状况下的适龄青少年,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同样的教育或者是最低保障的教育。虽然我们应该承认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但全省各地区中职教育投资差距应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以满足学生教育机会的均等。所以应该做到:一方面,上一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该按照制定富裕学区标准,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对贫困学区给予补充,缓解与克服不同学区间、城乡间教育经费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应该建立省级和各市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财政机制,保证中职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都能够恰当分担,足额到位。总体上还要从三个方面把握,第一,政策制定方面,明确各级政府在中职教育财政上的支出责任。第二,供给形式上,应该根据地方的实际财力,采取与之对应的供给方式,实行地方独立供应,或者是省级专项拨款独立供应,或者是省级与地方联合供应的形式。第三,具体支出项目上,应该把中职教育的各项经费,包括学杂费、书本费、生活补助、公用经费以及教师工资等费用作出具体的规划与安排,使每一级政府、每一个区域都能够达到财权与事权相一致,保障免费教育的有效实施,推进中职教育财政公平。

(三)规范中职教育财政开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中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财政支持是保证,规范开支则是关键。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是规范中职教育财政开支的最高追求。中职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财政量的支撑,把握财政效率一样很关键。江西省中职教育的财政支出本来就不富裕,不合理的、缺乏完备监督的财政开支,使得教育资金更是捉襟见肘,进而出现区域、城乡及校际差异,迫切需要充分利用每一项财政经费,做好财政预算。首先,要恰当分配事业性经费和基建经费支出的份额,坚持应急性第一的原则,将用于危房改造、人才师资引进、学生补助及日常维护等方面的开销排在前列。其次,要避免浪费和腐败,不攀比、不虚报瞒报,争取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中职教育质量提升上。再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努力建立中职财务公开体制,各教育部门层级监督,学校老师、家长及社会共同监督。做好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府应在网站上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栏,及时统计学校的财政分配,客观地进行公布;学校本身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在校园专栏上对财政使用给予公示,进而建立公正公开完善的中职教育经费监督体系。

(四)健全中职教育转移支付机制,尤其是各市区间的转移支付

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述评

一、中职教育吸引力问题分析研究

石伟平、唐智彬两位学者认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要剖析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构成要素,其次要从其个体性和历时性进行研究,同时也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否则将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二是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李爱指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表现为:一是家长及学生很少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二是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强;三是师资力量不雄厚;四是缺乏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五是中职教育与企业政府之间的配合力度不够;六是中职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即没有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相关价值主体的关系。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受教育主体、社会文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等。

二、中职教育吸引力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邓捷认为,中职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学生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是入学前(入口)阶段的表现为社会评价较低,招生模式不合理;职校办学普遍名气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二是教学中(受教)阶段表现为课程教材脱离实训,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校企合作衔接不畅;三是毕业(就业)阶段表现为教育立交桥沟通不畅;职业资格制度不健全。张孝理、龙跃君、陈宏图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提出高职教育在文化制度、观念制度和社会期待等方面缺乏合法性机制,进而提出了高职教育寻求“合法性”的若干策略。纵观目前的研究,学者们将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职业教育的外部因素。

三、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

(一)国外经验借鉴研究

石伟平、唐智彬等学者都注重研究国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策略,并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改进办法。我国应该完善相关教育政策、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和环境,以此来实现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

(二)国内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策略研究

1.内部策略

中职教学质量视角:张君生认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主观能动性,增加自身人力资本。受教育者视角:李红卫认为职业教育的内部要素导致职业教育的缺乏吸引力,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从职业教育的外在束缚出发,出于市场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自愿,使职业教育回归本体。使受教育者相信职业教育是一种有特色、有发展的教育类型,受教育者会获得最好的职业发展。

2.外部策略

政策视角:李玉静认为我国应制定全面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完善教育制度旨在提升中职吸引力。制度环境视角:董珺、唐瑾等学者从政策、社会环境、办学角度改进中职教育吸引力,即加强政策引导、加强中职教育的宣传、完善中职学校教育体系。强化舆论宣传,形成职教共识;找准政府定位,强化市场导向;加强教育立法,完善办学机制;增加资金投入,满足职教需要;改进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场机制视角:冯慧蕊从市场机制的视角提出缩小职业间的差别;改进并完善社会的用人机制;发扬职业教育的精神文化;提出成立新型的本科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学,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立交桥,使受教育者有更多的教育选择。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期刊论文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系统的研究资料较少。于浩是从外部和内部因素阐述的解决对策。不过,系统、全面地研究中职教育吸引力问题的文献尚不足。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研究还需在吸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实现中职教育本身价值、提升中职教育主体价值和加大对中职教育相关人员的人文关怀等策略上进行具体论证。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

[2]李爱.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背景下中职教育吸引力问题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6(2):25-27.

[3]李红卫.从学生视角看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个案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6.

[4]李玉静.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升:保障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9):1.

[5]董珺.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升策略的研究[J].创新教育,2015(9):225.

[6]唐瑾.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缺失及其提升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15(5):199-203.

[7]冯慧蕊.中职教育吸引力研究———以河南省部分中职学校为例[D].河南:河南大学,2015.

第4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课程设置 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

《国家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国家好的形势和好的政策下,中职教育也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要想抓住机遇,要想搭上稳健发展的快车,各类中职学校需认清自身现状,找其不足,就如何吸引学生、如何使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何实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些思考举措,将会大有裨益。下面就其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

1.社会有偏见,对中职教育不重视

社会对中职教育认识不足,你愿意你的孩子上职校吗?一位家长面对记者的采访坦率地说:“虽然身边有不少读职校成就精彩人生的案例,虽然汽车专业急需技术工人,但是众多家长和学子在选择中,职校还是排名最后。”据统计,中职生毕业后第一份薪水在2000元左右,大多数人认为学习不好才会上职中。

尽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多次强调:“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廉价劳动力的教育。”但是起薪低、评价低,加上工作之后没有明晰的上升空间和通道,有谁会把这样的选择当作自己的梦想?

2.招生难,社会声誉不好

近几年,学校为了增加招生数量,不论学生成绩怎样、思品怎样,来者不拒。结果招来的学生很多文化基础太差,使得整个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下滑。还有些学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抢拉生源,比如有偿招生等。这样,职校的声誉受到影响,致使有些家长和学生认为,中职是垃圾学校,是三流学校,上中职没有面子,中职老师地位也不高。

二、课程的设置

课程体系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特色,是完成中职教育目标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保证。

1.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论强、难度深。现在的中职生普遍的是学习成绩不好,自信心不强,加之自我约束力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目前中职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偏深,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想一想,他们能学好吗?

(2)课程内容老化、陈旧。据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用技能培养不吻合。加工制造业、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复杂,已严重地与市场脱节。

2.对策

针对这些现象,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确保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用价值。

(1)文化基础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要进行削枝强干,开展一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多样、师生互动性强的课程。比如汽车英语课,可结合专业特点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模拟4s店场景,用英语给客人介绍汽车的构造、汽车的使用性能等。学生会觉得这样的课堂有趣、有吸引力、有价值。

(2)专业课程。学校应与企业紧密相连,聘请行业专家、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研究,开发适合学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校本课程。中职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不感兴趣,根据专业特点,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其理论知识。实训项目多样化,学校要有足够的实训设备、实训车间,围绕企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开足实训课。

(3)课程的形式。以往学生来到学校,先理论后实践,结果实训与理论知识间有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没有见过实物,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

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到了实训车间却会发生实物与名称的不符,这种掌握仅仅是脱离实践的死记硬背,所以说,理论与实践应一体化,即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衔接车间,要求作为课堂的实训车间要有足够的工位、站位,要有必需的教学环境,如要设有讲解室、黑板甚至多媒体等,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整个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所在,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点,更是中职教育提升办学质量的发动机。

1.据调研观察,在我市中职学校中,教师队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缺乏归属感、成就感,积极性不高。由于招生困难,生源素质降低,学生在心理、学习能力、道德品行上凸显出一系列的问题,对学习淡漠,这与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愿望形成了冲突,教师感到工作无意义。

(2)待遇低,机制不完善,晋升困难。教师缺乏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学校缺少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极少关注教师的感情和精神需要,致使部分老师感到辛苦的工作没有得到回报。学校很少给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教师很难有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转贴于

(3)师资队伍薄弱。专业课教师不足,文化课教师偏多,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缺口大,师资结构不合理。有些专业课教师虽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缺少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对企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动手操作能力差,很多是纸上谈兵。

中职学校要想持续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

(1)营造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学校要弘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爱教师的良好风气,要尊敬教师的人格和个性,珍惜教师的个体劳动成果,不断地给教师以关怀和鼓励。学校评价机制要完善,剔除不良风气,鼓励教师民主平等地进行学校管理,为教师教学改进和创新提供良好的支持,统筹安排教师制定清晰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使教师感到领导的信任和自我成长的愉悦,从而激起工作的热情。

(2)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要鼓励专业课教师利用暑假或课余时间分期分批到企业实训,形成一种制度。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一次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熟悉生产线的各个环节,了解整个生产过程,了解企业引进和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使教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同时要积极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校作兼职教师,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传、帮、带。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培训,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教师进行职业资格鉴定。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初步形成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个教师的比赛制度。同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如与教师的考核评优、职称评定、培训经费、津贴有机结合,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增强中职学校发展的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法宝,是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制定、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法规政策来鼓励校企合作,可通过利用土地、税收等经济杠杆有效调节企业行为,多渠道筹措校企合作。政府可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给学校提供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实训基地设备建设等。

校企双方要增强协调功能,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和评估体系,实施监督、督导、反馈、奖惩体系。校企双方要创新互惠机制、内部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按经营理念解决运作中的问题,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无缝对接。

总之,职业教育是强国之本,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扶贫,抓职教就是抓三农,抓职教就是抓稳定。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只要内增实力、外树形象,加上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就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社,2010,7。

2.《探讨中职课程设置改革》.黑龙江新闻网,2008,12。

3.《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2011,3。

第5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

“中职教育”的全称为“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中职教育的心理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推崇。目前,如何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学教育,是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中职学生教育中不应只注重德、智的培养,对于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应引起教育界的广泛注意,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兴趣广泛及身心健康的优质中职人才,是需要中职教育心理学教育事业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才能够真正取得成效。一、中职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职业教育不能于普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混为一谈,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三者的教育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存在着不同之外,也可称为异同。首先,是从受教育的年龄结构去看,大部分年龄在16岁到19岁之间,在青年时期,学生处理青春懵懂的态势。学生的年龄等同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处于一致的状态,也就是三者的相似之处;再从生理发展情况来看,他们是不同的,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是为进一步的技能的深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为将来的就业,进入社会来做以充足的准备。因此,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学习自己的劳动技能、实践技能,处理实际的生产问题。事实上,客观上形成了高职学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和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其次,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与高中生的不同,他们的年龄有所差异,将来要承担的任务也是不同的方向,以及学校培训教学的内容方向等均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在职业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二、采用心理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影响

1.帮助中职教师准确地分析学生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用此来对特定人物的心理进行描述。这一过程是一种预测的过程,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遵循,如教师在传授课程中,对于特定对象的学生而言,教师如何掌握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脑中已经被贯穿其中,学生面对学习时是对于成功产生的喜悦,对于学习中的困难能否克服的能力,都是老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机的内容。另外,中职生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一旦出现困难,教育心理学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原因,如学生较难阅读,老师可以使用智力测验或各种形式的考试,找出困难的原因

2.为实际教学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心理学教育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心理教学的渗透及融合,以此来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有针对性的为每一位中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创建假设问题的情景再见,以此来控制学生的课堂动机,让学生专心听从教师的授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学教育融入,进一步来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心理学对中职教学的指导意义。

3.帮助中职教师预测学生行径

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在高职教育实践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和学生可以预测将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行为准则,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理论,以及学生过去和现在的行为,预测将来他将做什么。例如,教师了解学生的智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就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供教学内容的充分发展和环境对智力超常学生更有利于其潜力提供有效的纠正措施;对学习困难或智障学生的特殊或额外的帮助,以获得最大的发展。

4.帮助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师 教育修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即是他们的长辈也是他们的朋友。在我从事这职业教育职十几年里,有开心也有痛苦,有收获也有失落。我从一个无知充满激情的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慢慢的成长成一名具有坚定职业道德的中职教师。在这期间我不断摸索,不断更进,思考着我用一颗什么样的心来教育我的学生,让他们能成人成材呢?

1.身教胜于言教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对外界的求知欲望很大,但分辨事物的能力又很弱。不管好的或是不好的,他们都要学,都要去尝试,特别是他们眼中的“先生”。我们教育者的衣饰穿着、一颦一笑、言谈举止,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很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作为德育教师,更应注意自身的课堂形象。干净整洁的衣着、端庄典雅的举止,是教师应有的风度。加里宁曾说:“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 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段时间里,我经常动不动就说“火死了 ”,那期间,我班学生也风靡这句话,学着我说,我觉得不好,慢慢的把它改掉了,渐渐的学生也没有了这种声音。

教师言行举止的细枝末节,往往影响着教师的形象和威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的形成。在学生的心目中总认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好的,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自身先正,这要才能引导教育好学生,才能更好的在学生面前展示你自己。

2.关心胜于恶语

有一个家庭,她有一儿一女,女孩在一所重点高中就读,男孩在职校就读。读职校的男孩每月生活费是370元,读重点高中的女孩每月生活费600元,这位母亲却说儿子的太多了,女儿的只有这么一点,因为她需加强营养努力学习。看了这个例子,应该知道职校的学生缺的是什么?是爱、是关心。

让我们的学生听从我们的教诲,让我们的学生服从教师的管理是教育工作者共同期望的。如何才能实行呢?所有学生特别是是职业类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都不是很好的,都是比较淘气的。以前在学校里也没有得到过比其它学习成绩好的更多的关心,使他们有更大的反叛心理。其实,他们更需要爱的语言的赞美,更需要你去关心,爱护他,得到他们心目中同等的关怀。他们也有着好的一面,只是没有你的关心、爱护下,他们自己没有表现出来,或是你没有发现而已。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亮点,要表扬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开导协助。坚持不懈用美德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让学生在的体验中获得精神滋润,产生向往真善美的高尚品质。

相反 “恶语半句腊月霜”,恶语使学生离你越来越远,不愿意亲近你,使你给自己树立无数的对立面。漠不关心只会拉开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你用发自内心的爱去关心你身边的每个学生,你同样会得到学生对你的关爱和敬佩。

3.沟通远胜教导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连珠炮的“口诛”批得孩子“体无完肤”,但换来的却是“变本加历”。一次次的苦口婆心成为了那些屡犯错误学生眼里厌烦的唠叨。我们困惑:为什么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教育学生,收效却其微?

社会在飞速发展,人的思想在不断更新发展,特别是我们的学生。其实,我们和学生之间早已产生了鸿沟,“难教育,教育难”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怎样消除和学生之间的隔阂?需要我们和学生去沟通,沟通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沟通是管理活动与管理行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和学生的交谈以及其它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想要的,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你成为他们心中的贴心人。他们有什么心里事想和你诉说,有高兴的事情想和你分享,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沟通。有效的沟通可以让你及时了解学生并为之解决问题,这样更促使两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度,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管理学生就有一个良性方向发展。所以沟通远胜于教导,批评,我们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

4.教育的“慢”比“快”好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从来就不是什么一蹴而就的事情,持久的耐心远胜一时的狂热。特别针对我们职校学生,他们都是中考落榜者,学习成绩不好,有些甚至行为习惯、做人态度上都欠缺,容易心浮气躁。所以“急”反而是毒药。欲速则不达,对待他们的教育可能比你我想的还要慢,因为他们不可能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变化。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我们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树立有教无类的思想。他们如果文化程度差点,我们的教学难度可以降低点,学多少算多少,总比不学好;他们的行为习惯是差点,我们慢慢教,他们慢慢练,总比他们到社会上去混好;他们少数人的脑子有点怪想法,行为有点怪,我们就耐心点带,总比弃之不管好。如此去看,如此去做,每个孩子都是宝。

5.教育也需自我发展和充实

当老师都想当一名好老师,那好老师应具备什么条件呢?除了以上讲的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等。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老师具有自己的个人的人格魅力。精湛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淘醉在你生动风趣的课堂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觉得一堂课的时间太短。古语云: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所以教师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教师是个持久地进行教育科研工作的工作者,必定要有扎实的功底,精通教学业务。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

在工作时,教师也需要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来充分发挥自己,也不想因为自己生活中的的一些琐事来分散自己的精力。学校需要给老师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让老师我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同样老师也需要学校的关心,解决老师顾虑,只有一心放在自己的事业上,学校才能更好的发展,所培养出的学生才更优秀。

第7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赏识教育 应用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考进普高,退而求其次地选择来中职学校读书,但因为文化课基础较差,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这些挫折感使他们渐渐失去自信,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极大地影响其学习效果。针对中职学生的上述特点,对中职学生开展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全纳的爱”等奥秘的归纳与总结,它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脉相通。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自然成长规律的教育,它以“学说话、学走路”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理念体系,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理念。赏识教育归纳出“尊重、信任、理解、包容、激励、提醒”的操作原则。

二、赏识教育的工作理念

1.花苞心态。

花苞心态就是耐心地等待花开,即在学生犯错误、考试不及格时,教师不抱有功利心态,不怕孩子输,不拔苗助长,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以接纳和乐观的心态等待学生的成长和改进。

2.坚信学生行。

就像孩子学说话时口齿无论多么不清楚,学走路时无论多么歪歪倒倒,父母都无条件地接纳,永远相信孩子行。教师也应如此,不管学生当下的成绩如何,行为习惯如何,都应相信他们是善良的,是聪明的,只要他们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3.无条件地为学生骄傲。

在教师眼里学生都是“好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教师无条件地为学生骄傲,在一言一行中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

4.承认差异。

教师应承认差异。成绩好的学生行,成绩差的孩子也行;品行好的学生行,品行稍微差点的学生也行。不仅承认不同学生身上的差异,而且欣赏这种差异,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5.允许失败。

教师应允许学生失败,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都不斥责,而是教育和鼓励。除非必要,否则不轻易给予惩罚。即使是惩罚,也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将赏识教育贯彻始终,用耐心和细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一旦树立自信心,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都能找到一种前进的动力,朝着正确的航向行驶。

三、赏识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中职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因而他们更需要通过赏识教育学会肯定自己,欣赏自己,从而更好地学习,自信地学习。以下我谈谈个人觉得行之有效的几种做法。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找到自身的价值。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对未来持消极态度。针对此,教师应教育学生:前一阶段的文化课学习没有掌握好,我们还有机会在中职阶段补回来。专业课是新的起点,我们新的机会又来了,每一位同学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新的征程。但是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必须把握现在的机会。可以多举一些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例子或直接邀请优秀毕业生来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学生看到希望,看到动力,重新振作起来。

2.面对学习上的失败要进行正确的归因。

在以往的学习中,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要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某门课程是自己的弱项就不喜欢该门课的任课老师,从而持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教学方法,私下和学生做好沟通,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效果才会好,才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3.重新定位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缺点,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会觉得永远矮人一截,永远直不起腰来。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日常交往和集体活动中多观察他人,学会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扬长避短。要发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并及时总结经验。要在课上及各种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具有教育、保健和治疗功能,教师应注意观察,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波动。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面谈等方式,帮助学生疏导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改变消极的认知方式,提高心理素质。

5.帮助学生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刚进校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学生一进校就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来,不让学生虚度年华,虚度光阴。指导学生制订长期的学习计划,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在前两年的理论学习中,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平常的见习和第三年的实习中通过实践,去弥补自己理论上的不足。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上岗证对于他们的意义,明白证书是他们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就业的必备条件,激励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参考文献:

[1]秦娟,王莹章.职校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6(02).

第8篇

作为一位中专学校的教师,我深刻了解到“就业”对学生的重要性。如果说高中是大学生的“摇篮”,那么中职院校就是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的中职教育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虽然每次改革的主题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要提高学生的技能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那么我们中专学校现在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是否真的做到了以就业为导向呢?以下我就以一位“商贸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来谈谈我的看法和观点。

首先,我想在这里探讨一下课程的设置问题。如果想要找到好工作,专业知识应该精确无误,而这与我们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有着很大关系。我发现很多学校似乎过分注重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就是知识点的设置和分布,却忽略了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作用。拿“国际商务专业”来举例,“国际商务英文”这一课程的位置就非常地微妙,很多学校都把他它放在专业课程的第一学期。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国际贸易中所使用到的英文很多,而且很多都是专业术语。如果学生能在开始专业课程学习前就将这些单词和词组记住,那么之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将会轻松不少。想法的确很好,可是落实后的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如何呢? “国际商务英文”中会出现很多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并不可都能得到任课教师的详细讲解。有很多时候教师仅仅是直接将专业词汇翻译成中文给学生。结果很多学生不但没有学到应该学习到的知识点反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而这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又如将“国际贸易流程”放在第一个学期进行教学。学生很难在专业学习之初就掌握如此具有全局性的课程,而如此多的概念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导致他们对于该课程甚至该专业失去兴趣或信心。如果在课程设置时将“国际贸易概论”或“外销员实务”这样前后关联性相对较弱且含有较多基础性知识点的课程放在整个专业学习的开始,我想学习效果会更好。

其次,我想谈谈专业课程中知识点的设置。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重点掌握”和“基本了解”的区别,而这里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熟悉“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师应该知道,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有很多的知识点是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这些反复出现的知识点并不是偶然出现在不同的教学书本中的,他们之所以反复地出现是因为他们是各类技能证书、岗位证书考核的重点。譬如说“报价术语”。除了最常见的“FOB、CFR、CIF”之外,我们还会教学生“FCA、CPT、CIP”等较为少见的报价术语,并要求学生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除了加深学生对于报价术语的认识外,还对学生的记忆力和比较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但这些报价术语真的很实用吗?在从事教育工作前,我曾有过一段在外贸公司的工作经历,据我所知在买卖双方已经形成合作关系的情况下,报价方式很少会发生太大变化的。而且只有很少的业务会使用到除“FOB、CFR、CIF”以外的报价术语。那么我们去要求学生强记这些使用机会极少又非常难以辨析的报价术语的目的何在呢?花大量时间在这些知识点上对于学生就业有任何帮助吗?我认为通过日常教学,让学生掌握“FOB、CFR、CIF”这三种常用报价术语就足够了,其他的报价术语只需做个简单介绍。提高就业水平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重点知识点应该是那些能更好服务于学生就业的知识,而不是“教育界”认为的所谓“重点”。

最后,我要说的是课程的地位,每个专业都会有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学生的技能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实际就业的时候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专业课程成绩较好的学生被前来招聘的单位冷落,而一些基础课程较好的同学反倒是招聘单位重点挑选对象。这让我们教师感到奇怪,在与企业招聘人员的交流中我们得到了一条被忽略很久的信息。招聘单位来中专院校招聘一般都是希望能将学生带入企业从头培养起来,虽然学校的专业课程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但对于招聘单位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员工所的必要条件。招聘单位看中更多的不是专业课程知识,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甚者直接提出:“成绩不是问题,学习不是距离,人品才是关键”的应聘广告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我国乳制品业巨头“蒙牛”的招聘广告:“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也不难看出当下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我的看法并不是说基础课程的地位一定高于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但我们必须看到学校的本质是“教学生做人”,而不仅仅是教授专业性知识和从业技能。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符合招聘企业对于员工的素质要求,那么即使我们学生的技能性再强也很难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我认为我们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应该添加一定的德育教育成分,譬如说在上“海关报关实务”这门专业性强、技能点多的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报关员”的特殊身份对学生进行关于诚信、工作不马虎等方面的教育。在完成专业课程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该工种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德育素质。

就业是我们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的开展的,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课程中重点知识点的设置以及德育教育都与学生最后的就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我们都来思考如何通过改善我们的课程设置、重点知识分布和日常教学工作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9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64-01

一、中职教育电化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中职教育中,为了满足课程需要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和重视程度不一样,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开展的并不充分,主要现状为:

1.多数中职学校都已经认识到电化教育的重要性,都开展了电化教育。出于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电化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目前多数中职学校都开展了电化教育。虽然电化教育的开展程度不同,但是电化教育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已经被多数中职学校所认识到。

2.电化教育已经为中职学校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学获得了最直接的影响和提升。电化教育的开展,使中职学校丰富了现有的教学手段,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提高和进展。

3.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促进了中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教学方法。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对中职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影响很大,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此外,电化教育也改善了现有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教育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开展电化教育成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品质的必然手段,无论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还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开展电化教育都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职学校普遍开展了电化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为了中职学校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中职学校的电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方面:

1.为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电化教育对中职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了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因此,中职教育要想健康发展,改革电化教育成为了必然选择。

2.为了深化电化教育取得的成果,必须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当前中职学校开展的电化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对中职教育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要想适应中职教育的新形势,就要不断的探索,改革现有的电化教育模式,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改革电化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品质。考虑到电化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成为了我们必然的选择。实践证明,改革电化教育,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电化教育的作用,对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品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目前的多数中职学校开展电化教育情况的了解,中职学校电化教育在开展实施和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进行妥善解决,将会影响电化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中职教育电化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没有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缺乏创新。目前多数中职学校为了达到自身发展的要求,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是:没有分析学校电化教育面临的形势,在电化教育开展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段都比较陈旧。

2.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需要及时更新。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成为了目前电化教育开展中的大问题。从理论上来说,电化教育理念是指导电化教育开展的理论基础,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理念陈旧,直接导致电化教育开展效果不理想,因此,陈旧的理念需要及时更新。

3.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虽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通过对这些学校的了解,有一些学校存在着应付的情况,只是象征性的开展,并没有真抓实干,并没有深入下去,学校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彻底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化教育取得积极地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1.对目前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当前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和成绩,就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这不但是电化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2.对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的理念进行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的基础,对于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理念进行及时更新,用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使电化教育快速发展。

3.中职学校要明确电化教育的作用,要对电化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的电化教育对中职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因此中职学校要明确电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必须对电化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电化教育能够在中职学校中得到广泛的开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创新;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早在2005年,国家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表示,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发展,中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但也凸显了许多问题和短板。在新的时期,面对着新的市场变化,新的人才需求,新的世界格局,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管理模式也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

1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学生方面

1.1.1学生文化基础和素质水平较低

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学习成绩普遍不太好,难以考上理想的学校,甚至还有一些已经辍学工作了的社会青年,整体素质和文化基础较低,给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据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学习基础差,在中小学阶段也没有形成恰当的学习方法,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难以对学习提起兴趣,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甚至逃课现象屡见不鲜,对中职教育管理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1.1.2学生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经调查发现,中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较差,心理健康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当其看到自己的同学都踏入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因而对自己来到中职院校感到非常自责,渐渐变得不爱讲话,自卑自闭,而有些同学则呈现另外一个极端,用夸张放肆的行为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不遵守学校规定,并以此来标榜和显示自己的个性。如果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甚至会酿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1.2学校方面

1.2.1教育管理定位不够准确

中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中的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很多中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并没有体现出自身的技能培养优势。仍然像高中一样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导致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时难以与工作岗位接轨,完全违背了中职院校的教育职能。

1.2.2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到位

上文提过,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经常被看作后进生和差生,在学习上信心不足,需要老师给予耐心的引导和教育。再加上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容易敏感和叛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理解不够到位,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难以形成适合的引导,导致教学效果和管理效果都不甚理想。

2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的创新管理模式

2.1学校管理方面

2.1.1建立灵活的学分管理制度

按照传统教育的惯例,学校的学籍管理都是按照学年制,分为三年制、四年制和五年制不等。这对于普通高中和高校而言,是一种稳定的管理制度,便于规划学生的培养方案。但是,中职院校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教育职能的,传统的学年制管理就显得非常刻板和僵硬,在教育和就业的衔接中不够灵活。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技能性,学校应该在学年制的管理基础上,建立灵活的学分管理制度。学生只要完成学分任务,就可以顺利毕业,这样学生在就业和学习上可以更加灵活机动。也可以划分不同级别的学分规定,初级为xx学分制,中级为xx学分制,高级为xx学分制,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可以在等级间暂停学业,工作一段时间或者培训一段时间,再回校继续修满更多的学分,完成更高级别的教育资质。

2.1.2协调好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关系

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容易呈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没有摆脱传统的普通高中教育模式,仍旧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难以满足社会岗位对学生提出的技术性要求;另一个是过于强调技能实践,忽视了文化和素质的培养,使得职业教育完全变成了技能培训。这些都是与中职教育职能相悖的培养方式。因此,在中职教育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应正确协调好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关系。首先,要肯定技能课是课程体系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其次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文化和素质品德的培养。在课时安排上,应该适当向技能课倾斜,每周安排4-6节左右的文化课,留出更多的时间开设专业课程,满足学生对技能知识和实践锻炼的需求。另外,可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丰富灵活的学习途径。

2.2教师教学方面

2.2.1转变教育方式,善待关爱学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一定是充满爱心和责任心的。尤其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原先学习基础较差,教师更应该耐心地加以引导,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努力发掘适合学生的培养方式,重塑他们的自信心。首先,要充分认知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敏锐观察到学生的身心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舒适的心理活动圈,找回自信和自我价值。其次,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耐心细致的进行讲解,通过情景创建、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的简单、轻松而又有趣味性;最后,对学生也要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严格是更深层次的关爱,对于学生的错误方式和不良行为一定要严加控制、坚决杜绝,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2.2利用学生优势,加强自我管理

中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上比不过高中生,但是学生往往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能力优势,尽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比如,加强学生会和学生干部的选拔,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展实践性活动和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发动学生开展丰富的社团和校园活动,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组织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基于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的创新管理[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

[2]张丽.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4.

[3]冯雪.浅谈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3,06.

[4]邱宝.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创新初探[J].海峡科学,2013,08.

第11篇

关键词 : 中职教师 ; 继续教育 ; 措施

Pick to: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knowledge update, and the increase of demand for skilled workers of enterprises and improvement of specifications, but also to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new challenges, new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ontinue educatio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engineering of new mod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practice, highlighting "do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vocational education's characteristic,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abi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o carry out the continue educ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measures to discussed.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Continue to educ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接受一次教育就可以享用终生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一个人只有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多次接受教育,经常“充电”,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现在社会和用人单位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要有持续学习、继续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才是符合终身学习时代精神的人。这就更需要中职学校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服务的意念,通过自学、脱产培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

中职教师是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学生健康成才的引路人。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网络教育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知识在量上呈几何数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大量的知识需要通过再学习、再实践而获取。中职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任,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职教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合格的知识传授者和教育者。

2.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新思想、新理念,对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提出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的新要求。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必须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等发展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所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中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生产技术工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首先要求中职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既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最佳途径,职业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定期派专业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

4.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当前国家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更需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要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担负起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迫切需要中职教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二、开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新理念

在知识更新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要保持领先性,成为学生好的领路人,自身必须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一种生存理念,工学结合,生产实践是中职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形式,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学校教师,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没有工学结合的实践经历,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则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在观念的转变上,教师要摒弃“重理论轻技能、重书本轻训练、重学习轻实践”的思想,克服继续教育就是培训学习、过场教育、形式主义等不正确认识,树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新理念,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型”、“技能型”教师。

2.改进中职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模式

(1)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为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中职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为此,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首先,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由政府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中职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推行提供政策支撑;其次,政府要大力支持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帮助学校和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鼓励中职教师到企业参加继续教育、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及时相关信息,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互利双赢,为教师继续教育和学生顶岗实习创造有利条件。

(2)强化实践,注重能力,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随着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技工需求量的增大和规格要求的提高,中职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就理论学理论、就书本读书本”的继续教育形式,积极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注重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首先,中职教师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树立“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的职教新理念,坚持能在工厂讲的理论不到课堂讲,能在车间练的技能不到实验室练,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其次,要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加强“双师型”教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和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等工作,融入到生产和员工中之中,从中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和技能,逐步达到技师、工程师的能力和水平,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为终身学习、终身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模式改革和发展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开展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最佳形式,但校企合作的最大难点是“一头热,一头冷”。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除政府的统筹协调外,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供给,而人才需要职业学校来培养和提供。要使企业从长远着想,根据其用工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与学校合作办学、订单办学,参与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学生工学结合培养目标的制订,共同实施教学及培训,实现学校培养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能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能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从而达到长期合作,互利双赢的目的。

3.创造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和建设,是关系到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制订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及相关制度,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创造条件,提供方便,让更多的教师尽快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对口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技术培训和进修,获得相应技术工种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并给予一定奖励,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的积极性。学校还可以聘请部分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到校担任兼职教师,让他们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进学校,传授给老师。此外,还可以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开发活动,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科研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为教师参与生产实践和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创造机会,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4.改进手段,多形式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

目前,中职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较单一,手段较落后,方法较死板。为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突破陈规,改进继续教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教师培训模式上,打破传统的师资培训的模式,改变中职师资培训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建立健全适应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增强继续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其次,结合实际,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中职教师培训工作。由于中职教师年龄差异、知识结构、任教时间、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不同,在继续教育的培训上切忌“一刀切”、“一个模式”,应针对中职教师的不同特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各类培训。如培训渠道上,既可组织校内培训,又可送出培训,选送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学业务、专业技能培训或送到企业实践锻炼等;培训形式上,既可请专家讲座、课堂讲授、专题辅导,也可采取研讨交流、外出学习、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改变以往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增强其实效性。再次,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段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继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目前,各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已基本普及,学校大都建有微机室、多媒体室、电教室、语音室等基础设施,各校可以把这些优质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师继续教育上,充分发挥它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优势作用。教师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到所需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学习了解一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各地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改信息等,这对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大有益处。

结 语

进入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趋加快。中职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而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面对这些新的变化,中职学校教师及时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突破陈规,不局限于以往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继续教育这一有效形式,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学科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前中职学校教师提高素质和技能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江宇静,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J] 教育前言理论版,2007,(6)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 理论

重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是发达国家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国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至今还在因循其他教育经验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审视我国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走过的历程,借鉴国外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探索,对促进新时期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

1965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科教文组织成人教育局的负责人法国人郎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标志是郎格郎1970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它从现代人面临的各种挑战入手,分析了促使教育变革的种种因素,特别分析总结了成人教育的经验,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对终身教育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可谓是系统地阐述终身教育理论的第一本著作。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该报告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的概念与关系,指出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学习社会的基石,无论终身学习论还是学习社会论,都是着力于更明确地、更本质地表达终身教育的理念,把终身教

育从理论到实践具体化了。

进入21世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再次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建议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并把它看作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大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力和行动的过程,对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统一起来的趋势。

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5届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新原则,它也是国内已付诸实施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则。

譬如,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打破职前、在职教育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教师一生都能连贯的一致的教育;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教师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及各有侧重的一体化体系;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具有自觉、综合的更新能力,教师教育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并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社会期望原则,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提出各种期望,继续教育要根据对教师的期望确定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或接近社会期望值。这些原则的提出,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其中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内容包括自我洞察、判断机会、认识限制因素、做出选择、思虑后果、确定职业生涯。

代表性的是费斯勒 ( Fessl er , R. )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该研究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之中来考察,将教师职业周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前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特定角色的准备期,是在师范学院或大学初始培养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与发现自己的才干、知识与能力,接受教育和培训,并开发与学习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习惯与技能。第二阶段是入职阶段,是教师工作的最初几年。在这期间,教师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要适应学校的运作系统,并学会做教学日常工作。第三阶段是能力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并积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和策略,渴望参加各种交流和培训活动,学习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调整态度和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热心和成长阶段,处于热心和成长阶段的教师,对所任教的科目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料,不仅能愉快地胜任教学,而且能准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班级管理也比较自如。第五阶段是职业退缩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教师教学的高期望遭受挫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第六阶段是更新阶段,此阶段教师发现自己已有退缩阶段的征兆,于是设法采取积极的反应方式。虽然他们不追求特别的优秀,但也不只是满足做到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某些方法可能进行新的尝试,许多专家型教师就是在此阶段实现的。第七个阶段是生涯低落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前的状态,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有过辉煌的成就而自豪,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离开教学岗位有失落感。第八个阶段是退休阶段,这是教师退出教学岗位之后的时期。

诸如此类的研究还很多,如休伯曼 ( Huber m an , M. )等人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利思伍德 ( Le ith w ood , K. )提出的职业周期、心理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等等。从以上这些研究可明显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每一个教师成长所经历的时间, 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阶段之间的关联性,各阶段对下一个阶段的影响。

从继续教育培训理论来说,职业生涯发展是人才成长理论中的一种新的观念,在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职业生涯发展对人的成长举足轻重。职业生涯的普遍规律,对于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对理性地分析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尤其是对中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结语

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建构和探索,是教师教育中一项研究专题,并成为一个发展蓬勃的研究领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变的事实,这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教师终身学习比其他人群更为重要。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是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