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时间:2023-01-04 04:28:50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第1篇

      1 建设好一支队伍,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昆明医学院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校院配合、相对稳定、骨干带动、师生参与”的原则,在教师中建设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骨干队伍和辅导员、人文社科教师、政工干部、学校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教师辅助队伍作为主要力量,在学生中建设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组成的学生队伍作为补充力量,构建了校、院二级管理,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实施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形成重心降低、工作下移、重点突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通力合作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积极搭建“四个平台”、畅通“七条途径”,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四个平台”:理论平台、实践平台、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

“七条途径”:

一是专业培训。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家或省级专业培训,同时在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培训。

二是资质认证。大力支持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2006年,我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集中组织90余名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并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全额补助,充分调动了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当年就有33名教师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认证。2008年,学校积极取得云南省卫生人员培训中心的支持,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师生报考心理咨询师,并在培训费上给予大幅优惠,共有164名学生和9名教师通过学校报名参加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进一步充实了师生咨询员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工作培训。学校定期对参加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员进行工作流程和方法培训,为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自助和互助。

四是咨询实操。每学期均安排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员参与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他们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不断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2008年共有23名咨询员参加咨询值班工作,共接待学生110名,145人次。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附属医院精神科专家不定期到校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五是业务拓展。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周半天到附属医院精神科实习,观摩学习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方法,参加查房和对病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不断拓展和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六是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医科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等国家和省级课题,开展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七是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中心与附属医院精神科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行案例督导会、聘请专家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提供咨询服务等。同时,积极促进与其它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交流,为开展工作争取更多资源。

2 建设好一个中心,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2004年学校在学生工作部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7年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职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除提供工作场所、基本办公条件外,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购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软件,实现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测量、数据处理和师生在线交流;购置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器具,为拓展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购置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在心理咨询中引入心理干预训练技术。

2.2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制订《昆明医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昆明医学院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实施办法》和《昆明医学院宿舍心理信息员设置实施方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机制、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制订《昆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案及工作规划》,逐步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咨询人员服务守则》、《来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日常咨询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推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3 以普查建档、咨询干预等基础工作为着眼点,构建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重视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每年9月份均在全体新生中进行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主动约请进行咨询,2007-2008年,共接待学生217名,263人次,有效扩大干预面,做到及时干预。心理咨询中心每周确保10个小时的开放时间,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同时注重做好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的转介工作。

2.4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以每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举办“昆明医学院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 和“昆明医学院10·10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开展大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科普知识、生活适应、自我分析、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情感、情商等为主题,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沙龙、讲座、心理影片、团体心理辅导、短信大赛、征文大赛、心理普查建档、调研等形式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规模大、成体系,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每年均有2000多人次的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

在扩大活动参与面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活动的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针对新生、“双困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救助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大学生活适应”、“情商与素质”、“人生与成才”等方面的讲座;针对“双困生”开展专题心理沙龙,进行自信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邀请社会机构为“双困生”进行“自我突破训练”的体验式拓展学习。

3 开好一组课程,畅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开设了15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类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教学中,做到师资、教材、学时、学分“四落实”,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在思想政治理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4 建好一个网站,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网站作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可便捷、迅速地发布信息、提供服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于2007年9月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网站,内容包括10个栏目、200余篇文章以及“心理测评与在线咨询系统”登陆区,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线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网站建设,在创新栏目、丰富内容、更新信息、加强互动、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

5 建好一个协会,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学生开展心理自助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于2001年成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的培训和督导,指导协会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知识宣传展、话剧、沙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心理自助教育活动,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在大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方面的积极作用。

6 建设好一个阵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全覆盖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高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劣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强弱。大学生作为社会各项事业的未来接班人,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交往等诸多问题,他们渴望成长、成才,希望及早实现人生价值,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要培育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文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据平时工作中的深入观察,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科技蓬勃发展时代,知识猛烈增长时代,这一切终归是靠人才推动的,这也是一个人才培育和人才需求性迫切的时代,中国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和谐社会都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作为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并且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能否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关系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性课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不断加剧,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越来越多,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和危害也越来越大。

事实证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注重加强对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国家而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上,我们正面临着世界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国内,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要在这样一个严峻而紧迫的局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后盾、作保证,方能适应变化、克服阻力、承受压力,方能执着追求、锐意进取。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素质培养,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除了具有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严于律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及与不同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具有积极适应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乐观对待人生、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精神的心理素质。只有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个体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才会拥有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潜能。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大学生追求梦想,渴望实现自己,证明自己,心理素质教育是他们提高自我修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必修功课。他们具有观念与行为分离、稳定性与波动织、成熟性与不适应共存、人际交往与交往障碍同在等四个明显心理特征,影响其心理发展。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够使他们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百姓,首先必须是他们能够关注自身的发展状况,只有先关注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培养自己完善而独立的人格,才能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唯有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才能将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统一起来,从而追求和实现美好的人生。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大学阶段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自我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重视个人全面、健康而均衡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所承担的和将要承担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较为繁重而复杂,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也更为殷切,要求更为全面和严格;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过程,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将经历个体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这时的大学生不但具有一般青年心理不成熟的特点,而且他们还要面对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人生课题,他们常常由于对自身估计过高、家庭与社会期望过大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乃至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早在2009年就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在调查了美国诸多成功人士之后提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在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在于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1]。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注重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课题,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帮助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困扰,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患等方面施展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给予大学生的指导和支撑是其他教育形式和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具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只有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促使身心和谐统一,才能谋求适应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更大潜力和空间。

(四)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多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室友案、药家鑫撞人后捅死伤者案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013年4月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事件,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退学、杀人、自残的社会现象不断增多。据报道,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4名大学生因各类原因而自杀身亡[3]。《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的大学生存在敌对情绪。近年来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的频发率高达30%左右,并明显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学科教学教育的基础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辅导员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学生会等活动工作中。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感情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感情生活。新课程的理念最重要的有几点:一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绪,使学生喜欢上学习;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应该给他们机会在课堂上展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三是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善于观察学生,引导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良好的师生之情,对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也是重要的保证。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我们应该强化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充分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的。在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职院校;领导工作;创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教育中最为突出的消极因素,尤甚于意外死亡、疾病、辍学、厌学等,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积极加以解决。地方高职院校受到区位、财力、人才、生源等等限制,心理健康工作严重滞后。虽然导致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因素众多,但毋庸置疑的是,学校领导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领导、决策、组织、指挥、保障、应急控制等作用。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

健康组织保障方面问题突出据相关部门报道,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根据《中国教育报》2000年公布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针对6300名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18.2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已经攀升至3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而地方高校在应对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意识淡薄,领导重视不够。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心理健康问题少;分管领导用功不多,情况不清,政策不明,业务生疏;部门、院系配合不协调。二是设施短缺,责任缺失,招生把关不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到校新发,也有在中学已见端倪,乃至于已经到医院治疗,考生违背诚信原则隐瞒病情,蒙混过关。特别是自主招生,鱼龙混杂,心理、生理问题学生比例更高。入学资格复查形同虚设,不知道、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此类问题学生。地方高校在心理咨询辅导场地方面普遍缺失,不符合隐私要求,学生不方便也不愿意求助;大学生交友等正常心理需求得不到基本满足,学校没有相关场所,校园周边一些类似场所鱼龙混杂,大学生缺乏倾诉的地方和环境。三是管理体系混乱,教学、咨询、学生管理之间衔接不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性质定位模糊,管理体系各行其是。有的设在教学管理部门,有的作为公共课教学组,有的纳入思政教研组,有的列编学生管理部门,有的属于人文社科系部,不一而足,乱象环生。但无一例外的是,其所在部门或系部都处从属附庸地位,没有多少自、发言权,对外协调能力、权威极其薄弱。四是教学敷衍,忽视理实并重,效果不佳。高校专业学科任务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多是上大课、网络课、自修课,而且具体安排在晚间、周末,排课第二甚至第三学期,错过刚入学问题多发期、心智成长关键期,没有收到开课初衷之效果。五是心理咨询辅导人员外行,理论知识不精通,实战能力更欠缺。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招聘时,心理健康专业招聘得少,而且大多留不住,真正长期从事该项工作的多为半路出家,转行过来。除了一般性问卷调查、普通值班谈心外,不会组织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六是学校领导主要靠人治,缺乏相关法律意识,不会运用精神卫生法维护学生和学校权益。一个大学生一旦患上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对于一个家庭是影响很大的;另一方面,精神方面的疾病致病原因复杂,但有相当比例来自家族遗传,如果属于此类的家长,一般比较偏执,情绪激烈,多会把孩子得病归究学校,胡搅蛮缠。而当前心理健康机构设置的特点,往往直接将冲突推到校院两级领导,他们苦不堪言,疲于应付,有事甚至难以摆脱等。

二、高校领导者扛起大学生心理健康责任迫在眉睫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在实践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近年来发现的实际患心理疾病者,往往在心理筛查中没有被列入重点对象,其中有相当部分平时给人以活泼开朗的假象。真正发现还是依靠班干部和辅导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而理论界、实践者都没有真正掌握发生、发展、医治规律,没有找到切实有效治本之策。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远远超出社会大众的通行认识,现实形势严峻。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敢于担当,有所作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导工作的实践、创新及探索

在党的开幕式讲话中要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校必须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为此,近年来,我们就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一是针对性地抓好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建设。“万丈高楼平地起。”首先在选址上要讲究私密性、便利性,防止标志性,位置既要便于求助的学生顺其自然地走进,克服那种学生一进去肯定是去心理咨询中心的直接印象,这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顾忌;又要有相对私密性,装饰要考虑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结构上要基本满足接待、谈心、测试、发泄、集体辅导的基本功能。人员配备上至少有一名专业知识背景、两年以上实际心理健康咨询经验、持证人员坐班,辅以最低学生比500∶1的兼职心理咨询师,轮流值班。手段上以面对面为主,辅以网上咨询、疏导。在宿舍区、活动区,根据财力和空间实际,配备必要的发泄设施、休憩场所、娱乐场所、交友区域等。二是要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从新生入学,就要清楚发现、掌握重点关注的人群;善于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适应环境变化,应对各种困难;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得到其配合,从而事半功倍;学会运用法律保护学校和学生权益,必要的证据要通过拍照、短信、手写签字保存。在发现抑郁、精神分裂患病学生后,要立即组建个性化的工作专班,积极、依法组织劝诊、休学、治疗。不得已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依法强制送诊,不能留滞学校。对有自残、暴力倾向的,必须及时交到家长手中,明确告知监护人的责任。交接之前,必须明确临时监护人责任。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三是要依法治校。“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领导要制定工作流程、应对预案;经常开展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法等知识技能培训。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边界不清。多数学校开展了本当只有专业医疗机构才能开展的诊疗服务,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容易好心办坏事,吃官司。还有,辅导员履行法律上应当告知学生、学生家长的事项,没有留下证据,或者证据链不吻合,也是当前高校在此类纠纷中频处弱势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每年寒暑假辅导员培训、新职工任前培训都特别安排心理健康及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学校在保险公司投保校方责任险外,创造性地投保校方无责任险,可以在没有依据证明学校有过失的前提下,给予意外或疾病损失的学生家庭以适当经济补助。四是开展健康行动计划。“功夫在诗外”。在班级选拔心理委员、院系开展心理健康小组、学校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举行五月心理健康月外,我们开展以倡导吃早餐、拒绝垃圾食品、克服低头一族和心理问题,坚持早操、晨跑,组建体育、武术、瑜伽、韵律操等各类学生社团。坚持每天升降国旗,全体学生轮流观看,行注目礼等。总之,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同学们注意力,消除孤独感,增强归属感。五是开展微笑在学校计划。“心病还需心药治。”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见面要点头微笑,打招呼。杜绝食品在校园内乱窜,只允许在食堂内享受美食,不允许带到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倡导纯洁的男女爱情,不允许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卿卿我我。认真开展文明宿舍创建,制定宿舍文明公约。总之,通过明确而严格的校园行为规范,为心理困难学生的校园交际,指明坚定的方向。实践证明,朋辈之间游戏规则的自然、熟练运用,是克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有效的途径。地方高职院校要扩大体验式集体心理辅导覆盖面,对传染性的癔症、夜游症,一旦个案陆续出现,要果断从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或人士购买针对性的集体辅导服务,及时切断群发、暴发趋势。

四、结论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大有可为,创新与探索很有价值。学校决策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是加强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心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要系统谋划、科学指挥、积极应对、抓好基层、打好基础,用有效的项目作载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会用法律的而非人治的办法,切实有效地维护大学生、高校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余立人,何婉文.家庭因素母亲角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科教导刊,2014(4).

[2]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8)86-87.

第4篇

频频出现的大学生投毒案、大学生自杀或他杀案让人对现行教育制度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感到无比担忧。要减少和消除这类案件,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如今,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渗透作用日益增强,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单凭传统家长式、说教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力,已经很难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就是联合家庭、社区的力量,充分整合家庭、社区、学校教育资源,促进三者之间协作互动,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共同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心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和导行。

(二)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协助学校改善校园环境,对于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的背景作深入而客观地了解,给予适当的接纳、支持与鼓励,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心智与行为发展,克服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形成“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三者的良好协调关系,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得到更好发展的一种专业服务项目。

二、我国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及现状

在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通过社工的介入,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而在内地,20世纪20年代初社会工作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一些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的相关专业,但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团体,与实际生活结合不多,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化的社会事业。

2002年,上海浦东新区在社会发展局教育处的推动下,在38所学校开始试行学校社会工作。试点推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但学校社会工作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有益补充”而添入现有的学校体系中的。浦东38所学校开展的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掀开了学校社会工作研究新的一页。但和香港、台湾以及国外的学校社会工作相比,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行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是一种从上而下的推行过程。这就使得学校社会工作的出现一开始就被界定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定位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并且,在其介入心育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如社工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培训、交流,与其它相关教师之间权责不明确,缺乏民间团体支持等等,致使其实施几年以来,并没有对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从根本上产生真正的影响。在有的高校则是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虽然发展起来还存在很多困难,步履维艰,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使人们再一次重新认识并重视学校社会工作。2006年7月20日,国家人事部和民政部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布关于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定的文件,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工作将逐步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如今,学校社会工作为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也必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以实践性研究为主,注重为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直接指导,其研究主要有以下取向。

(一)以增权的形式提高个体自助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一项共同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提高自己应对和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增权就是达成该目标的一个重要方式。所谓增权就是社会工作者伴同支持无力响应环境挑战的服务使用者,学习、练习动员自己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消极摆脱无能为力,积极控制有效资源,取得自我实现的过程。增权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心育来说有较大作用的有两种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和弹性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干预强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假定学生及其家庭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相应资源,而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资源、技能和意志力。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减轻了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压力,因为学生和家庭也要担负起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责任。弹性模式则强调培养大学生在高危环境中生活却健康成长的特质,比如有些儿童学生曾生活在贫穷、艰难的环境中,却没有出现心理问题,这样的学生都具备一些共有的特质。该模式认为那些健康成长的大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素质,如认知能力方面就涉及到思维的抽象性、反向性和灵活性,社会能力方面涉及的特质有懂得变通、移情、幽默、有同情心、独立、努力控制环境等。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和发展这样的素质。

(二)倡导与主动来访大学生的沟通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等帮助的相对较少。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应对自身心理问题时的主动性,由“劝导教育”转变为“沟通合作”,使其通过自身努力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在咨询过程中的转变受四种因素的影响:第一种因素来自他们自己带人治疗的力量、天分、技能、资源和社会支持;第二种因素是来访者对治疗关系中的移情、热情、关心、真诚和接受的理解;第三种来自于对治疗结果导致转变的可能性的积极期待,最后一种则是使用正确的技术和模式来帮助其解决问题的结果。因此,要想获得干预的成功,调动来访大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将个案学校社会工作与个案心理辅导相结合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在治疗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各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在校学生提供无偿心理咨询与辅导。但心理咨询与辅导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较为注重个人心理层面的疏导和治疗,而忽视了大学生案主社会资源的运用和成长环境的改善。

个案学校社会工作,是指以单个大学生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方法,协调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目的在于协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和环境的良好适应。综合个案心理辅导与个案社会工作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潜能,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从而自己解决其心理问题,恢复身心健康。

(二)小组学校社会工作与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他认为,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了满足,他就会产生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希望自己能被团体所接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欧美国家,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得到大力提倡。有关专家认为,团体辅导比传统的个体辅导更有成效。目前,随着发展性辅导的提出与认可,使得团体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小组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团体的经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大学生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达成团体的目标,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任务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社交小组、教育小组、兴趣小组、社会化小组、意识提升小组、服务或志愿者小组、自主和互助小组、社会行动小组等,社会工作者可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与之相应的小组。在小组工作中引入团体咨询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小组成员在彼此互动中通过小组动力达到改变的目的,其改变的结果是持久而有效的。如北京大学曾开展的“大学体验成长小组”,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开展的“欢乐同心圆”、“朋辈辅导”、“大学生成长小组”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展示了小组学校社会工作的魅力和成效。

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接触学生的第一线力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共同的目标,都是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实施途径和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二者在理论基础、工作侧重点、具体方法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与矫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个体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的具体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以倾听和商讨为主要形式,并运用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心理学方法,遵循价值中立和保密原则,强调个体的宣泄、疏导和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的灌输性、教育性和公开性,通过正面说服、榜样示范、道德批评和社会工作等方法,强调教育和宣传,从而通过价值干预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工作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人的思想问题的产生,除了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实际问题等因素,也有可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解决了心理问题,从而间接地达到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同样,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心理障碍等因素外,也有可能是由观念问题所引起,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忧郁和消沉。因此,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并在工作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的关系。政治辅导员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有效补充,既是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代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由于工作任务和性质的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个性特征、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行为规律和特点也较熟悉,对特殊学生群体也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档案,这正是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

但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不少辅导员往往不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常常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混淆,价值判断和价值干预自然流露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辅导员所掌握的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操作技术较为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冲突。比如,相对于学生的生活交往圈,辅导员是一个具有管理者角色的“局内人”,大多数学生认为辅导员有自己的角度、立场和评价,这些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因而学生都在乎辅导员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往往保留了一些真实的想法而不敢对辅导员说。另外,辅导员特定的管理与教育角色,使得不少学生前来找辅导员咨询,还带有一定的期望和依赖,他们期望辅导员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困难。例如,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对生活压力和困难,找辅导员咨询在心理上或许就会期望辅导员能够帮助他申请到助学金、困难补助或者找到一个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等等。但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有效的心理咨询,相反还会让学生养成依赖,丧失面对和处理日后可能出现的更多困难的能力,不少辅导员都懂得这一点,然而却让学生误解,认为辅导员没有尽力帮助他,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和学生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因此,政治辅导员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在掌握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咨询技术的基础上,摆正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努力克服政治辅导员角色给心理咨询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确立层次性,有效开展分层教育工作

根据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从不健康到健康的连续体,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即心理疾病、亚健康(第三状态)、心理健康。据此可以将大学生群体分为有心理疾病学生、亚健康学生和心理健康学生三类,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目标可确立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矫治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这是针对少数已产生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针对这个目标,辅导员主要开展的工作是配合心理治疗机构对学生的疾病治疗、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做好该生周围的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总结该生患病的缘由、影响因素和前期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学生治疗结束返校后的跟踪关注与有关服务工作等。

二是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这是针对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些学生虽投有明显的病态,但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苦恼,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辅导员对这部分学生主要开展以完善认知、调节情绪、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包括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严重的学生,辅导员要有工作的敏感度,可运用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进行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及时根据收集来的信息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从而重新确定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是优化心理品质,促进主动发展。这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本和常规性的工作,应当贯穿到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挖掘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此外,在确立三个层次目标的基础上,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应确立序列目标,即依据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面临的不同心理问题,开展有序列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工作的主要目标有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学习动力问题、恋爱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情绪与挫折心理问题、就业心理问题等。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坚持发展性教育原则,“面教育”与“点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发展性和调适性两大类。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一系列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困难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辅导措施,旨在开发个体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如果辅导员把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等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这将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也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所应有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应坚持教育发展性为主的原则,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面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多元化、系统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妥善解决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矛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开发;同时,辅导员也不应忽视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点教育”,特别是对亚健康的学生要有意识地按照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做好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及时转介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对心理治疗结束返校的学生进行关注、援助、支持等工作也十分重要。

四、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把握心理发展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教育途径

与西方心理咨询相比较,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内容。一方面,我国是极为注重人际关系的国家,大学生的心理苦恼大多来自人际关系,个人的心理问题也多与各种社会关系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所特有的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留守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因此,辅导员应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心理、贫困学生心理等问题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并根据大学生成长阶段的实际情况有侧重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教育途径上,辅导员要积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是可以依托第二课堂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科学宣传活动、心理案例分析以及心灵电影、心理剧场、文娱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普及心理学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让学生积极进行心理体验,促使学生高度关注和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二是通过心理测量、个体咨询、团体训练、挫折考验训练等多种形式,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诸如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择业等发展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碍。三是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和班风,营造奋发向上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起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第6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13-02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尤为重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小在备受宠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与学校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往往要求学生专注于学习,其他生活与社会方面的问题一概不管不问。而进入大学,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需要独立生活、学习与社交,同时大学以综合标准评价学生,对学生提出了跨越式的综合要求。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以前有显著不同。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语言、风俗、饮食、习惯及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学生有及时建构和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沟通需求,也有提升社会化能力的需求,在差异矛盾与交往诉求的多重作用下,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常常困扰着许多大学生。

(三)情绪问题

学生在面临不良的社会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学习压力等情况时,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紧张、烦躁、压抑、恐惧等消极情绪,若不能及时调整和排解,会引起心理问题。

(四)情感和性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和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恋爱问题上,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往往会给双方造成伤害。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卑心理,陷入单相思的情感中,内心焦灼不安,不但影响身心健康,也会进一步影响学习和生活。而性教育的缺失使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性罪恶感。

(五)自我意识问题

大学生往往有较高的自我期许和定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初就设定了许多高远的目标,但由于个人能力和精力的局限,理想与现实常有不小差距。过高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难以平和的面对,抗挫抗压能力低也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辅导员多方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当前高校大多为学生开设了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与思想教育工作的执行者,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明确问题,更要能找出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解决。

(一)提高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衡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辅导员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保障。通过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学院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促进持续高度重视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学习,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已基本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室),但心理咨询的队伍规模与治疗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辅导员极有必要参与到心理健康工作相关的培训。学校与辅导员个人都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使辅导员接受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辅导员在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能力和信心,也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能力,为进一步抓好学生心理评估、预防、心理危机干预及管理网络体系的建立提供知识储备。

(三)搭建平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

(1)建立并培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督导队,辅助及早排查帮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以形教课、年级大会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3)以走访寝室、参与学生活动为抓手,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4)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调整自我,找准位置,提升抗压与抗挫能力,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5)广泛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文娱体育、专业兴趣等多方面内容,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当学生身心投入时,能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适应环境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丰富的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与帮助,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运动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有效缓解情绪障碍和心理疾病,减轻抑郁程度,维持心理平衡,从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6)鼓励学生选修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课程,对大学生恋爱问题不回避、不打击,以学生朋友的身份与之沟通,引导学生理性面对感情问题。对性心理等性教育内容以科学的、包容的态度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和探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性问题。

(7)一对一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根据学生情况实施三级预案。一级:有潜在问题,尚未影响学生及他人安全、学习、生活者,由督导队成员与辅导员共同担任联络人,每月报情况材料汇总;二级:问题呈现,影响到学生及他人者,做通学生思想工作并指导学生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三级:问题严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判断需送医院诊断治疗者,迅速送心理健康卫生医院就诊。

(8)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及时报送信息至家长等相关处,做好跟踪了解及信息报送工作。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学生督导队的协助下,完成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档案,及时更新与汇总,将态势变化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并报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家长。

(四)务求实效,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部分与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难有关,而心理问题一旦产生,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在这样情况下,单一从解决心理问题角度出发,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甚至连帮助学生脱离心理问题的困扰也是难以实现的。通过团队辅导、适当体育运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为了务求实效,也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不适期,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中,应注重从学生个人情况出发,梳理困难点,例如学习成绩落后而心理落差太大导致自我否定、怀疑与放弃,例如性格过度自我造成的人际交往困难等,在指导学生心理与思想工作的同时,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突破口与试金石,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魏元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41-42.

[2]刘国军.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07:191-192.

[3]宋智灵.略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04:92-93.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73-02

现今在校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在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与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上,都极易引发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学生的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大学理论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就业形势严峻;现代大学生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溺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较棘手等等一系列冲突的存在,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焦虑,无所适从,但又不知道如何排解,长期的积累产生了“郁闷”的不健康心理。

在此情形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学生远离家庭后造成的家庭教育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谈心、心理问题的问答等方式,使教育者很容易从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而其思想发展的状况也很容易从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偏重于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应注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正处于青年向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1、学业问题: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学会学习是大学生学习适应的重要目标。高中时的学习方式属于应试教育,缺少实践环节。大学中的教学属于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并注重实践环节。学习方式转变的不适应,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自卑、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躁动、失眠等症状。

2、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障碍的产生多是由于人际交流不适造成的。大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使很多人都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很多人不能很好的处理班级成员及寝室成员之间的关系,或把自己的交际圈局限在老乡和宿舍成员中,形成“小团体”;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较强,与人沟通不良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当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能很好的调节和处理,而产生烦恼、压抑、孤独、寂寞等症状。

3、情感问题:由于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经验,对恋爱感情理解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能力,往往会出现异往困难或多角恋爱,造成不能自拔而烦恼,因失恋而痛苦。还有的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轻生或伤害他人的念头。

4、网络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心理障碍。

5、就业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就业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矛盾,如学业与就业的矛盾、“自我实现“与自身能力的矛盾,所学专业与社会产业结构的矛盾等等。

此外,经济压力、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原因造成的的心理问题也不少,还有些是因为突发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有些则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高校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在大学期间处理好各种心理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

作为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三)、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辅导。

(四)、积极对特殊心理学生进行跟踪回访。

四、几点思考

当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也日趋完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形成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 薛艳,高校辅导员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8(3).

2、 徐飞、张熠,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知识经济,2009(1).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 意义 现状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每一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社会生活、工作节奏都变得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更是复杂多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心理素质的差异,许多大学横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如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偏激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和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心理疾病问题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应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来看,只有及时地调整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调节心理平衡,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格体系,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自身选择、吸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业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如今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方法之一。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潜能开发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二者的协调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创造必要条件。受教育者的自信心被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使得受教育者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的转换,发展成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潜能最终得到充分发展。

(二)从当前整个社会的角度看,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大学生形成了知识的沉淀,素质得到提高。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成为一名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的有用之材,促进整个社会更好地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适应新环境能力差。部分大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远离父母亲的关心和照顾,原本熟悉的生活圈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与五湖四海的同学在一起,风俗习惯、性格、兴趣各不相同,很多学生在一起难以和睦相处,加之自己的生活圈子尚未形成,失落感比较强。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习惯于依赖父母,生活中遇到困难不会处理。第二,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就是学习,但中学时期主要是应试教育,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都看得很重,而大学里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进而产生一系列厌学、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第三,管理环境的变化。中学时期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抓得很严,主要靠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管理,但是到了大学,绝大部分学生远离父母,独自一人在外,突然之间没有了外在的约束,仅靠自我管理,很多学生缺乏归属感,感到空虚和彷徨。

(二)人际交往关系不和谐。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多是由人际交往不和谐造成的。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预先磨炼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大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冲突,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十分和谐。“以我为中心”的观念比较强,与同学的相处有时并不是那么和谐;缺乏与人沟通的经验,经常把人际交往理想化,当发现对方有不如想象的缺点是,便会产生排斥、不信任、孤独、寂寞等心理问题。

(三)恋爱问题的困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具有强烈的结交异性的愿望,对于不想谈恋爱只想认真学习的同学来讲,也许会受到异性的青睐,惹来盲目的追求者,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因为你不论躲到哪里都会惹来不必要的骚扰。对于想谈恋爱的同学,因为缺乏恋爱经验,并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内心到底是否喜欢,会出现与异性结交困难或多角恋爱,造成因失恋而痛苦,进而不能自拔而影响学业。

(四)就业压力大而产生心理问题。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由于金融危机仍为彻底消失,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政府、社会、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第一,稳定性差。很多学生很难在同一个工作单位待得时间长,跳槽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往往不安于现状,经常变换工作,导致就业不稳定,这主要是来源于周边同学的比较,总想找到比别人更好的工作,攀比现象严重。第二,择业时不能合理地给自己定位,一旦出现待就业的状况,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缺乏自信、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依旧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环境里,但是大学可以算是半个小社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在高校,这里有时代最前沿的信息,老师所讲的内容也并不完全是课本知识,社会要求教师适当地将社会知识带入课堂,大学并不是仅仅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都会给学生带来焦虑、不安,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过于沉重,从而出现心理障碍。有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他们缺乏分辨能力,情绪易产生冲动,会做出一些偏激行为。作为学生从中学到社会的一个过渡,大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容易表现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比如,家长对学校工作不配合,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出了问题就是学校的责任。实际上,家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在校发生的问题,很多都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埋下的种子,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而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庭结构、父母的养育方式,这些因素是影响学生成长和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作简要说明。第一,是否独生子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独生子女更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与重视,其成长的环境相对更加轻松,而非独生子女由于子女众多,感受到的父母的关爱相对少于独生子女,同时,子女间的竞争也会导致部分子女的自卑、压抑及不公平感。第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因经济拮据,视野局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而产生敏感、自卑,导致出现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第三,家庭气氛越不和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关系不和谐易对家庭成员的情绪、情感、个性等产生不良影响,易导致冷漠、孤独甚至自我封闭,在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时会表现得无所适从。第四,父母期望值的压力。正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殊不知,有时父母高于实际的期盼,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烦恼,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三)学校因素

为了提高升学率,中小学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无法得到锻炼,造成“高智商低情商”的怪象。另外,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都难以配备充足的心理指导教师,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还处在青年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两大突出特点。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这个特殊时期有着很大的关系。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扩大,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对社会认识不清,人格发展不完善,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情绪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其等同于思想教育,要优化教育方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和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能力。定期邀请心理学家举办系列讲座,放映相关影片,开展大型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优秀的校风和学风,优越的教学条件,优良的师资队伍,和谐的校园环境,必能使大学生获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与人格得到升华。

(三)加强就业指导

大一新生一入校就应该进行必要的职业心理准备、人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明晰的职业意识和积极的就业心态。到大四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教授他们“就业、面试心理技巧”,应聘技能训练,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心理需求,最终找到合适的工作,成功走入社会,并适应各种社会就业能力。

(四)充实专业的师资队伍

由于扩招,学生人数众多,很难配备充实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就需要从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辅导员教师中培养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他们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并最了解他们的人。高校应派遣大批辅导员参加培训,只有开展规范、系统的心理学培训,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建华,郭秀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方法[J].法制与社会,2010,(3):232.

[2]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7-110,120.

[3]毛宝胜.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65-66.

[4]赵鹏,施永红,于智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53-55.

[5]徐娟.25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195,198.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教育 心理引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02-02

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远离了父母,远离了昔日的师长同学,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增加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同时随着身心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学生对自己以及周围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由于自我意识尚不健全,他们需要参照其他人来审视自身和对照外部世界。由于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大学生既要学会如何与社会上的人交往,又要从他们那里获得生活的经验和知识。当今,不少大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扰,这些不良情绪严重地阻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大学生的交往环境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远离了父母,远离了昔日的师长同学,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这使他们即怀念昔日的亲情、友情,又渴望新的友谊。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增加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同时随着身心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以及周围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由于自我意识尚不健全,他们需要参照其他人来审视自身和对照外部世界;同时随着发现自我的惊喜,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孤立无援。孤独感的产生也加强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渴求。自我意识的发展所带来的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学生逐步摆脱了对父母、老师的依赖,但同时对同龄人的依赖有所增长,需要在新的环境中获得同伴的友谊。并且由于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还从大学扩展到社会生活之中。他们既要学会怎样与社会上的人们交往,又要从他们那里获得生活的经验和知识。 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比较重感情,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与其他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

1.平等意识强。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和自尊的要求日益增强,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既对他人平等相待,又希望他人对自己也一视同仁。所以大学生更多的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经常回避居高临下的教训,渴望平等交往。而那些傲慢无礼、不尊敬他人、操、支配欲、嫉妒、报复心强的人常常不受欢迎。

2.感彩浓。大学生普遍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对友谊的珍惜与渴求,以及青年人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注重感情的交流,讲求情投意合和心灵深处的共鸣。但是大学生情感不很稳定,有点变化无常,表现为时而欢欣鼓舞,时而焦虑悲观,也经常容易用感情代替理智。

3.富于理想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比较重思想,纯洁真诚。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师长,都希望不掺任何杂质,以理想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感较强,致使大学生中出现渴求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双重性。

二、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最主要的是焦虑、抑郁、强迫等现象。主要表现为: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三、大学生如何自我察觉心理异常

出现问题时,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自己是否出现心理异常:学习或工作效率无原因地急剧下降:如学习成绩突然下降,学习兴趣消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千方百计躲避上学。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突然改变:如睡眠障碍,常常深夜做一些完全可以在白天做的事情,半夜醒后辗转难眠,白天则无精打采等。饮食习惯发生突变:不该吃饭的时间自己弄东西吃,而有时几顿饭都不吃,时而暴饮暴食,或不加选择地乱吃。个性发生明显变化:性格上原有的缺点更加突出,如孤僻、多疑、胆小害羞、性情暴躁或多愁善感等;一些原本良好的性格特点也有所改变,如本来活泼的人变得沉默、有礼貌的人变得粗野等。出现不合逻辑的错误言行:短时间内常说错话,或做出毫无道理、毫无益处的事。如果一个人多次出现类似的言行,就应及时开展心理疏通。

四、大学生如何消除心理问题

1.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许多大学生入学后,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缺乏新的诉求目标所致。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想轻松轻松,不进行目标规划,从而造成理想缺损,结果在大学里浑浑噩噩,产生迷茫感与失落感,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和疾病。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心理的影响,并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所以大学生进入大学适应新的环境后,应立即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

2.建立规律的校园生活。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如为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生物钟的作息时间表,按照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对于因学习紧张、生活贫困、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应勇敢面对,加强自己的心理品质,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修养。同时要保持心态的平衡,遇到问题,应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

3.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宣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事物,心理环境往往会逐步开朗,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因此,大学生应学会自我宣泄。对一些经常产生的不满、愤怒与痛苦应积极加以宣泄释放,如进行快跑、拳击等激烈的体育运动,或找知己加以倾诉等等,以减轻心理压力,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波动的情绪,以乐观、坚强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所遇到的困境,使自身的心态保持平衡。

4.上网有度。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学生上网应有度,对自己上网的目的、时间应有个适当的计划,克服心理障碍和自闭倾向,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学习与交流。

5.正确对待情感问题。情感的困惑与恋爱的危机,是诱发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对于成熟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生理与心理现象,大学生一方面应鼓足勇气,向家长、老师以及专业人员请教,另一方面应积极参加学校设立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健康课程,自己还可找几本相关的科普书籍学习研究,以及时消除因对一些生理与心理现象的困惑而导致的心理压力。面对失恋的,应学会理智的应对,积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同时及时地树立自信心,重新规划未来的生活。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对策

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必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尽快摆脱不良心理的困扰。

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强化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自觉地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每学期举办三到五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如适应、生涯规划、人际沟通、情绪调节、应对焦虑、择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对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专题培训,让他们也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2.传授心理调试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可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如讲座、现场咨询等,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试技能;还可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助互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演讲、辩论、漫画、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兴趣,使学生学会自我或互相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扰,达到自助与助人目的。

3.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加强对心理障碍的疏导和咨询,解决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在心理咨询中,一要帮助心理学比较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以获得更完善的发展;二要帮助心理比较健康、但在学习生活中存在各种烦恼和心理矛盾的学生解除困扰,减轻压力,改善和提高适应能力;三要帮助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克服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健康。

4.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原则,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咨询释疑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密切结合的体系。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传授心理调试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试,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

(4)解析异常心理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5)加强对心理障碍的疏导和咨询,解决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6)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

5.心理测验及辅导。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可为学生提供心理测验及相应的辅导,并对普查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报告,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工作;同时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全程追踪辅导。为了让学生更了解自己,可为学生安排了各种心理测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咨询中心现有的量表进行测验,咨询教师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根据结果进行辅导。

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咨询释疑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密切结合的体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邹洪富, 彭志路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3(6)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说北京某名牌高校“天之骄子”硫酸泼熊的事件发人深省,那么因为心理问题连杀几人的马加爵事件,则让人触目惊心。调查结果表明: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教育问题、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全国高校都纷纷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贯彻“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的精神,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加强理论研究,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并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了诸多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整体上看,由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重此轻彼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工作专业人员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规范、体系不健全、水平不高等。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是否知道学校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有78.1%的被测者表示知道,而认为不知道和没有的分别占18.2%和3.7%。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查找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归纳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是否了解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制度?”有42.5%的被测者表示了解,9.3%的有点了解,不很清楚,而48.2%的表示不了解。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因而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心理咨询工作等同于说话聊天”,把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形式化、德育化等。

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主要是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交流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工作其实就是说话聊天的代名词,能说会道者都可以做心理咨询工作。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工作中谈话的组织和使用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依据的,不同于一般的交流谈话,也不同于日常的生活闲聊,它是一种以保密为首要原则的人性化、个人化、内涵化的倾诉与聆听过程,并且必须在正式的心理咨询室中进行,使咨询者深切感受到平等、信任与认同。一些高校多年来形成的重专业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定势使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扶持,虽然他们也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机构,但大多都是“牌子一块,房子一间,人员一个”,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甚至把大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用德育教育代替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重此轻彼的现象

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不太明确,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思想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重普及教育、轻个别咨询;重课堂教育、轻课外活动;重学校教育、轻自我教育;重解决心理问题、轻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多,而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的较少;对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的障碍咨询较多,而对大多数心理健康学生的发展咨询较少;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较多,而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较少;注重发挥教师教育引导作用的较多,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较少,有的甚至把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或知识化等。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有5.3%的被测者表示经常参加,35.5%的偶尔参加,49.4%的从未参加,还有9.8%的认为学校从未组织过此类活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心理问题。大学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更应根据不同情况,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水平不高

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是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他们大多为兼职或“半路家”,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其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经验,不能妥善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心理咨询常常不能令大学生满意,自身也感到不能适应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难以保证良好的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只有7.0%的被测者认为成效显著,19.4%的认为有成效,稍有帮助,58.1%的认为有效,但不能带来帮助,15.5%的则认为没有任何效果。而一些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往往因为学校重视不够、职称评聘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等原因,缺少应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因此,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几大障碍。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加之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教材都受到传统体系的影响,或是为所谓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所累,教材的章节结构严整有余、灵活不足,知识的逻辑理论繁杂臃肿,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知识的感染力严重不足,将心理学理论知识束之高阁,让大学生备感神秘而望而却步,致使课堂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不佳。近年来,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已普遍开展起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理论研究水平滞后于大学生实际需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突出表现是重日常事务性工作,轻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微观研究少,宏观研究多;超前性研究少,事后泛泛议论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的状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上,简单沿袭、照搬或移用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缺乏应有的本土特色和中国化探索。

(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不规范、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工作制度、机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尚需一个过程,因而不同程度的地存在着制度不规范、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如心理咨询工作机构在名称、场所和隶属关系方面不规范、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不规范、缺乏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等。但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建立新的工作体系。各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构建和完善新的工作体系,以保障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从总体上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维护和社会维护,而社会维护则重在教育引导。因此,心理健康不是单纯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面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课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

[2]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8.

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66-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青年学子的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学校在如何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切实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问题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了一些经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文化多元化发展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特点乃至行为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干扰甚至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因此,只有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和指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品格,具有较强心理调适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的重要手段。因此,借心理健康教育之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1 学科根源的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等诸领域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明显的阶级性,重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以适应社会生活为培育目标。二者在学科根源上既有交叉也有区别。

2 工作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向着符合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党和国家对新时期人才需求的方向发展变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引导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反应特点,预防心理疾病以及优化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二者在工作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3 工作方法的相似性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日常教育管理是有效抓手,校园文化是氛围,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和深化认知的水平。工作方法主要有理论学习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比较鉴别法等。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面向所有学生群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教学,面向部分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的讲座、沙龙、论坛以及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实践,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开展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二者都有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践体验等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 工作效果的互补性

已有研究表明,价值观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而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有利于促进个人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具备崇高理想和远大追求的学生往往会比其他学生更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较强的辨别能力,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自觉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效果上是具有互补性的。

二 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的现状与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不足

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较少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因而难以深入学生内心,教育效果流于表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局限于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辅导咨询,缺乏对全体学生思想观念的提前干预和引导,经常是出了问题才去解决,是“事后救火”。二者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本可以互相借力,融合共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各自为战,大大削减了教育效果。

2 对大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分容易混淆

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判断往往出现混淆,导致处理方式方法失当。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更多的是因学业、家庭、情感问题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做思想工作来疏导,更需要通过做心理辅导去处理。如果将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通过理论灌输或说服教育来做工作,可以想见,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还会耽误对学生的及时帮助,甚至导致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3 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存在一定难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理论很多,容易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遇到学生成长中容易出现的学业、情感、就业等实际问题就更显得因超出自身的范畴而难以有效解决了。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因高校重视不足,工作体制机制不顺畅,辐射的学生群体有限,工作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二者各自的特点使得其在教育实际中课程难以融合,教材师资严重缺乏,开展相结合教育存在一定难度。

4 体制机制不顺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常存在体制机制不顺畅,工作归属不清的问题。有的学校将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放到党委宣传部,有的学校是思想政治教学部负责,有的学校是学生管理部门牵头,更多学校是几个部门都做一部分工作,大家各做各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实际效果“水过地皮湿”。机制不顺是因为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找准切入点,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来将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三 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的思考

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过程中既要总结经验,将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继承好、运用好,也要结合新问题、新情况创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坚持教育引导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需求相结合,以学生为本,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教育管理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制机制

高度重视,成立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委员会,完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亲自抓工作落实情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精神,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材、师资建设等方面做相应的安排,设立一系列打通心理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课程,建设一支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设计打造一系列践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2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人文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体现人文关怀。首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到能够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行为表现,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对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区分,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其次,价值观培育要防止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调研,比较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不同群体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和指导。第三,价值观培育要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增强感召力,通过借鉴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多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来拉近心理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

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生就业难等现实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而这些问题多是由于实际困难没有得到化解所引起的。要解决这类问题,单纯说教恐怕收效甚微,只有通过为学生办实事去解决。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研究他们情绪和心理上的变化,选取恰当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抓不懈

心理学认为,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从低到高、从部分到整体、从外部到内心的长期过程,是循序渐进而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长期任务,学校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抓不懈,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参考文献

[1]谢春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

[2]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1).

[3]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4]查颖.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6]刘锦涛,王晓丽.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0).

[7]庞彤彤.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性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第12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德育为首,以学为主,健康第一”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当前形势下,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婚恋、经济等多重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高等教育强调“内涵式发展”和“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背景下,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任务。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短板”,尚需建立一套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的工作模式。本文以A大学为例,提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二三四”工作模式,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某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和其他文献资料表明:大学生群体中70%以上的学生基本具备现代心理健康观念,大约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仅有不到10%的学生愿意找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人员沟通心理问题 [1]。目前国内还有多项类似研究,其结果基本一致[2][3]。

就A大学历年的心理咨询现状观察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方面,少数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就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他们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开展的心理测评中刻意去回避一些问题,导致没有及时察觉和发现。另一方面,大学生当中广泛存在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婚姻恋爱、就业择业等问题,主要集中在恋爱婚姻、环境适应、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四个方面。

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新时期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既具有尖端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研究型人才当作主要任务来抓,并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2.1个体差异较大

大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大,人员结构复杂。除了入学前具有的学业背景、家庭情况、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外,学生个体间的年龄、情感状况、社会经历方面的差异尤为显著[3]。这些差异必然带来心理素质上的显著差异,使得大学生在认知时对于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模糊,定位不准,盲目比较,陷入心理危机。

2.2筛查不够彻底

一是高校用于心理测评的手段或使用的量表在有效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回访的基础上,发现有学生在入学前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在入学心理测评时却没有被筛查出来。二是录取政策因素,即便学生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出有问题,高校不能因此作为不予录取的理由。

2.3专业力量不足

高校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是基于当时承担的工作任务少,工作对象为少数心理问题学生而建立的。当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面向少数心理问题学生,还要面向全校的学生开展工作。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力量不足,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也没有足够的专业力量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常规性、日常的心理健康保健活动。

2.4教师意识淡薄

教师忙于教学、科研,大部分教师无暇顾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校、院两级每学年组织开展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但很多教师却不愿意参加培训。对此,学校尚无明确的、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3 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构建

近年来,A大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逐渐构建起了围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提供制度与人员“两个保证”,依靠辅导员、学业导师、同伴互助心理委员“三支队伍”,依托培训、活动、排查和干预“四个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3.1围绕一个目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努力做到让大学生在轻松、自然、活泼的氛围中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自助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使广大大学生展现内心深处的幸福感和正能量,用美的心灵绘就锦绣人生。

3.2提供二个保证:制度与人员

(1)提供制度保证。学校制订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或文件,从组织机构、工作内容、危机干预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职责、内容等进行了规定和明确。

(2)提供人员保证。一方面充分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培养和危机干预等工作,另一方面充分依托辅导员、同伴互助心理委员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3依靠三支队伍:辅导员、学业导师和同伴互助心理委员

(1)依靠?o导员。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使之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在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处理心理上的困惑,从而实现“大心理问题化小、小心理问题化无”。

A大学学生工作部于2012年组织辅导员参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其中有16人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的考试。他们业已成为各学院学生心理咨询、干预和拓展活动的重要力量。2013年,学校一方面与社会心理咨询职业培训中心加强合作,为已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辅导员增加现场实习的环节,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大量实践、自我体验与督导,积累心理咨询的经验。另一方面继续组织对未获得资格证或新上岗的辅导员进行培训。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有效弥补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

(2)依靠学业导师。充分发挥学业导师育人的首责作用。结合导师遴选和考核管理,进一步明确落实学业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要求导师树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主动参加校、院两级组织的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3)依靠同伴互助心理委员。面向所有班级、系部设立学生心理委员,通过培训、指导、讲座等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网络作用。

“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同辈”之间通常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2013年,A大学学生工作部借鉴“朋辈原则”,在全校学生中设立“同伴互助心理委员”。低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设立,高年级以系部为单位设立,要求做到全渗透和全覆盖。要求同伴互助心理委员能积极向本班或系部同学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参加校院两级组织开展的培训、交流活动,协助、配合学生工作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4依托四个载体:培训、活动、排查和干预

3.4.1开展常态化培训

一是抓好点上培训。学校学生工作部每年邀请国内知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至少组织2场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双重促进。同时,各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大学生开展两次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二是抓好导师培训。要求各学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学业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导师适当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把心理健康知识有机地结合在日常教育及相关的教学科研过程中。三是抓好同伴互助心理委员培训。对全校同伴互助心理委员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和交流,传授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工作技巧。

3.4.2举办品牌化活动

注重对学生心理活健康教育活动的顶层设计,注重设计覆盖面广、具有舒缓压力功能的活动版块。学校学生工作部已经连续三年举办“心灵之路”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月,通过主题班会、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电影欣赏、心理素质拓展、“一站到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盲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正确处理心理压力。

3.4.3推进流程化排查

依托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建立学生动态心理测评档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每学期开展学生心理测评,辅导员协助重点做好新生入学时的心理测评工作。根据测评结果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与筛选出的学生进行面谈,再根据面谈情况进行评估,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建立这些高危个体的心理健康档案,与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学业导师、辅导员一起对这些大学生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3.4.4采取立体化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