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

时间:2023-02-21 08:50:05

身体语言

第1篇

“他今天看起来垂头丧气,连胡子都没刮,是不是跟女朋友吵架了?”“她说话好嗲,还搔首弄姿,让人浑身不自在。”“开会时老板一直看着我,对我点头微笑,一定是觉得我表现很好。”你可能不知道,身体离头脑越远的部位,越能真实地反映人的本意。因此,准确地解读别人的身体语言和善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对于我们了解别人、传递信息和作出准确的判断都是极为重要的。解读身体语言之辞典人际互动时,从解读身体语言得来的信息,往往比话语还多。这些无声的线索包括表情、眼神、姿态、手势、声音、触摸,甚至衣着、距离等等。心理学家认为,这些身体信息和语言表达的关系如下:重复(repeating):重复谈话内容。例如看病时,同时用话语和手势指出不舒服的部位。矛盾(contradicting):行为和语言信号不一致。例如交叉双臂、看着地上,板着脸说:“我赞成你的看法。”等同(substituting):看到一个人眼眶泛红,泪光盈盈,不用解释也知道他正伤心难过。强调(accenting):以行动加强语意。例如皱着眉、掩着鼻子说:“臭死了!”调节(regulating):例如用眼神暗示下一位可以准备发言;语速放慢,表示发言快结束了,等等。身体就像一个无法关闭的传送器,时刻传送着人们的心情和状态。语言通常用来表达正在思考的东西或概念,而非语言信息则较能传递情绪和感受。因此,在解读时,必须考虑当时的情境、关系深浅、文化背景等外部因素。例如在西方,拥抱、亲吻是普通的社交礼仪,但在东方,却可能会被误解成轻佻无礼。

解读身体语言之意在言外姿势、表情和动作,可以泄露你的真实想法与个性。那些隐藏在身体语言中的情绪可分为几大类:开放与接纳:咧着嘴笑;手掌打开;双眼平视。配合:谈话时,身体前倾,坐在椅子边缘;全身放松、双手打开;解开外套纽扣;手托着脸。自信:抬高下巴;坐时上半身前倾;站立时抬头挺胸、双手背在身后;手放在口袋时露出大拇指;掌心相对、手指合起来呈尖塔状;翻动外套领子。紧张:吹口哨;抽烟;坐立不安;以手掩口;使劲拉耳朵;绞扭双手;把钱、钥匙弄得叮当响。缺乏安全感:捏弄自己的皮肤;咬笔杆;两个拇指交互绕动;啃指甲。挫折:呼吸急促;紧握双手不放;拨头发;抚摸后颈;握拳;绞扭双手;用食指点物。防卫:双臂交叉于胸前;偷瞄、侧视;摸鼻子;揉眼睛;笑时紧闭双唇;紧缩下巴;说话时眼睛看地上;瞪视;双手紧握;说话时指着对方;握拳作手势;抚摸后颈;摩拳擦掌;双手交握放在后脑勺,整个人向后靠在椅背上。

解读身体语言之为我所用如果你希望给别人好印象,就必须控制自己那些负面的身体语言。在说话时,对自己的手势、姿态保持警觉。避免行为和言语出现矛盾,让别人产生不信任甚至是敌意。此外,也要随时注意对方身体发出的信息,解读他们真正的想法。以下几种情境,可提示你如何借身体语言达到目的或解决问题。

案例你正驾车赶着赴约,不知不觉愈开愈快。当你从后视镜里看到警车的闪光灯时,才知道自己违规超速。警察拦下你准备开罚单,这下,你不仅迟到,还要破财消灾,此时,你该怎么做?专家提示:千万不要企图解释你超速的理由说服警察不开罚单,这只会让双方僵持在罚单上,甚至演变成争吵。面对警察,你的态度一定要服从恭敬;乖乖地下车,用低姿态和警察交涉。你可以强调自己的愚蠢、不负责任,而警察每天要处理这么多像你一样的人闯的祸,是何其辛苦。记着,说话时掌心朝外,声调不要高,以此代表你并无敌意且真心忏悔。请求他原谅你一次,这种情况下,警察可能会扮演起父母的角色,生气地责备但还是原谅了你,最后收回罚单。你的孩子放学回家时,带回来一个你从未见过的玩具。他告诉你这是朋友送的,你却不信,担心玩具可能是他“顺”回来的。怎么办呢?有些人说谎时不动声色,单调的陈述理由,以免败露;还有些人说谎时会结巴、回避目光接触,坐立不安。如果你希望孩子爽快地认错,提问时,别忘了要求他的眼神正视你,缓缓拉近距离并摸摸他,握住他的手,解除他的防备和紧张。这种亲密互动能加深孩子因说谎带来的不安,为了纾解压力他会愿意吐露真相。当孩子承认错误之后,别忘了坦白从宽,夸奖他的诚实。如果父母揭穿谎言后立刻动怒,孩子便会认为说实话不是好事,从此不再愿意认错了。有一个新工作的面试机会,你跃跃欲试,但对手也很强,于是,你非常紧张,希望能给主考官一个好印象。你可以怎样做呢?从见到主考官的那一刻,你就必须留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微笑并直视对方,如果他回以微笑,表示你有一个好的开始,假如对方面无表情,也不要使自己的焦虑流露出来。请注意眼神的接触,正面响应主考官的身体语言,突破他的防线:他紧绷着脸,你就面露微笑;他姿势僵硬,你就放松,像照镜子一样。记住,别交叉手臂,也不要跷二郎腿;双脚略为平行,正对主考官而坐。双手轻松下垂或置于膝上,眼睛平视,不要乱瞄或东张西望。坐姿稍向前倾可以给人积极的印象,但别太靠近免得造成压迫感,如果注意到主考官不自觉后退,试着放松你的姿势,微微向后靠。..别人身体语言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2篇

这段话道出了身体语言对他人产生微妙影响的玄机。即便在你沉默不语的时刻,你的姿态、神情,已经在无声地告诉人们你是谁,并且一定程度地决定了人们将如何对待你。正如人们早已熟知的一项研究成果所示,在信息传达过程中,单纯的语言只发挥7%的功能,声调起到38%的作用,而体态、表情等身体语言却传递了55%的信息,而且因为身体语言往往是下意识的举动,因此更为真实、可靠。

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组几何图形拿给中风后神经损坏的病人看,病人对这组图形的识别率非常低。科学家随后拿出一组人物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图片给病人看,病人对绝大多数图片做出了反应。经过研究,科学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当人体在接收视觉信号后,首先通过视觉神经将信号传导到丘脑,然后通过丘脑传导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解读信息后发出相应信息以指挥人的反应。但人体在解读情绪信息时,路径却直截了当得多。当人看到表情或肢体动作后,视觉信号直接从丘脑传导到杏仁核,由杏仁核发出相应的反馈信息。换言之,人对表情和动作的解读是不经过大脑的,因此,表情和动作对人的影响是直接而本质的。

正因如此,身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人际交往、刑事审判等场合中都发挥着超乎想象的功效。对领导人来说。身体语言是他们提升领导能力的重要手段。西方政界和商界领袖大。多深谙此道,他们通常都是运用身体语言展现自身魅力和影响他人的高手。查尔斯王子永远不会防范地把双手放在腹前,正是这一细节展露出皇室的大气和庄重。当年里根竞选总统,演员出身的他凭借微笑、手势和高超的演技,向选民展现出自信、沉着、坚定的领袖形象,因而击败了在知识和智力上胜他一筹的杜卡基斯。和克林顿有过私下接触的人无不盛赞他是位“纯爷们儿”,因他在举手投足间都给人权威和力量之感,同时又不乏亲和。

除了少数身体语言的天才,大部分人对身体语言的把控都来自后天锤炼,包括这些领袖人物。他们背后往往有专业的形象顾问团队,为他们精心设计各种身体语言,以使他们看起来更像领袖,更具有感召和带领他人的魅力。感召力和带领力,正是领导力的主要表现。领导人物通过身体语言的合理运用来提升自身领导力,普通人掌握了身体语言的技巧,也可以增强自身的领导力。毕竟,领导力不是领导的专属,领导也不必然就具备领导力。

每个人先天或多或少都具备调动身体语言的能力,也都有解读别人身体语言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高低,则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无论是领导者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或者普通人想要在群体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身体语言都是值得用心学习研究的一种工具。

身体语言是自我管理的重要方面

对领导力本质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领导”和“管理”是两个概念,“管理”侧重于组织、计划、协调等具体职责,但“领导”更多地表现为感召和带领他人的能力、让他人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的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

领导力是一种深刻的内在能力,涉及到对人与人之间本质关系的认知。它甚至与人的信仰有关,是人的内在信仰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一种魅力。领导力不等同于控制人的技巧,后者注定是一场骗局;领导力也绝非用权势压制人,那只能迫使别人违心地服从。研究和实践都无数次证明:领导力作为一种感召和带领他人的能力,首先来自于自我管理的能力。有了自我管理,才可能影响他人。英国曼联基金会首席执行官John Shiels在谈到对领导力的认识时表示:“领导力不应该仅仅被理解成领导团队的能力,它的起点应该是引领自己发展,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好,怎么去管别人?”

自我管理包含很多层面,自我形象管理和情绪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两方面,也与领导力的高低息息相关。自我形象管理,除了服装、发型这些物质层面的因素外,气质、精神状态是同样重要的因素,而这些都与身体语言有关。领导者展现给他人的精神面貌,如精力充沛、开放、热情、坚定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身体语言来展现的。一个眉头紧锁的领导人,很难给人值,导信赖之感。同样,肩膀耷拉、一垂头晃脑的人,看着就像个失败者。除了上文提及的查尔斯王子、里根、克林顿,靠打磨身体语言来塑造领导形象的可谓不胜枚举。丘吉尔有一张著名的照片,照片上的他一脸愤怒,展现出激昂的斗志和坚毅的决心。这张照片激励了无数二战时期的英国人民。

哈佛商学院有一项研究显示,在人的事业发展过程中。视觉效应是人的实际能力的九倍。不要怪那些“以貌取人”的人肤浅。事实上,“看起来就像个领导”,是获取别人信任的第一步。

情绪管理体现出领导者的情商水平,也是领导力的体现。对自我情绪的觉察和掌控是衡量情商高低的重要指标。喜怒无常的领导常让下属无所适从,领导力更无从谈起。很多人以为,对情绪的控制只能靠自身修养的提升,其实有研究表明,姿态和心态又着互动关系。当人遇到困难,自信心受到挑战时,保持上身挺直、保持微笑、保持均匀的呼吸,这种自信的姿态会反过来作用于心态。所以,控制心态从控制姿态开始,管理隋绪必先管理身体语言。

想要影响他人,先管好自己。身体语言在领导者的自我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用身体语言展示领导力

对领导者来说,哪些身体语言有助于他们树立起领导者形象,从而更具影响和感召他人的能力呢?

开放型的身体语言

如果身体语言传达出开放的信息,就给人较易沟通的感觉,而沟通是领导力的基础。开放型的身体语言包括:

沟通时露出手掌:能给人坦白、诚挚的印象,从而使沟通变得轻松。

身体向前倾斜:表现出对对方的关切和接纳。

反之,以下这些身体语言则给人封闭的感觉:

第3篇

3岁以前的宝宝还无法用语言很好地表达自己,但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却是他们所喜欢的形式。所以,当你觉得用语言和宝宝沟通不那么有效时,不妨就换一种方式,通过运动、身体的动作来和他交流。以下推荐几个适合不同年龄段宝宝的动作游戏,如果全家一起参与,效果就更好!

儿歌模仿操

1到2岁的宝宝特别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儿歌模仿操让宝宝在活动中边运动身体,边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刺激。

准备材料:欢快的音乐、呼啦圈

游戏1、划船

(适合13~18个月宝宝)

游戏过程:爸爸妈妈双手拿着呼啦圈,把宝宝套进圈内,同时口中唱着:“摇啊摇,摇啊摇。”接着,继续唱:“小船,小船,摇啊摇”,同时带动宝宝的身体向前划。

TIPS: 对还不会跑的宝宝,我们可带着宝宝多做一些“摇啊摇”的小步跑游戏。

游戏2、开火车

(适合18~24个月的宝宝)

游戏过程:爸爸、妈妈和宝宝将呼啦圈套在对方的身上,就成了一列小火车。宝宝手扶呼啦圈,跟着爸爸妈妈边开火车边念儿歌:“呜……呜……呜,火车开来了;呜……呜……呜,火车到站了(宝宝做下蹲状);火车开门了,请下来(宝宝做跨的动作)。”

TIPS: 对跑步不稳的宝宝,应多采用走跑交替的形式,“开火车”游戏就很适合。

游戏3:抓鱼

(适合18~24个月的宝宝)

游戏过程:爸爸或妈妈把呼啦圈当作鱼网,宝宝做小鱼。宝宝自由在“小河”中游泳,当听到“快快抓住”时,“鱼网”去套“小鱼”,宝宝逃跑,努力不让“鱼网”抓到。游戏中,爸爸妈妈可或快或慢地念诵儿歌:“小鱼小鱼游来了,游来了,游来了。小鱼小鱼游来了,快快抓住!”

爱心提醒:

1、当我们说的词汇宝宝无法理解时,我们可以试着给他看相应的图片,然后再借助儿歌模仿操的形式来帮助宝宝理解,这是个不错的亲子沟通方式哦。

2、在游戏时可不断地鼓励宝宝边做边说,以激发他模仿说话、做动作的兴趣。

动物模仿游戏

通过动物模仿游戏,能加深宝宝对动物的认识,促进肢体的发展。

准备材料:各种动物玩具

游戏过程:爸爸妈妈先让宝宝认识各种小动物,并让他和小动物们亲一亲、抱一抱。然后爸爸妈妈和宝宝一问一答:小鸡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小鸭小鸭怎么叫?――呷呷呷。接着,继续问:毛毛虫怎么走?小兔子怎么走?小鱼怎么走?鼓励宝宝说出小动物走路的方式,并让他用身体来模仿动物走路的样子。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游戏深受宝宝喜欢。在游戏过程中,宝宝的情绪、语言表达、人际沟通、想象力等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不妨经常玩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让他当爸爸或妈妈,你当孩子,游戏中你可以把孩子平时有的坏习惯都表演出来,看看孩子怎么办,这有助于他学习思考、解决问题。当然你也可以观察到孩子眼中的你是怎样的。

游戏:袋鼠妈妈的大口袋

(适合18~36个月的宝宝)

准备材料:妈妈怀孕时的背带孕妇裤、宝宝的小围兜(围兜前有个大口袋)、各种小水果、袋鼠的头饰、废旧的纸盒。

游戏过程:

1、游戏前,先让宝宝看一些关于袋鼠的图册、录像等,以丰富他对袋鼠的认识。

2、游戏开始时,宝宝戴上袋鼠的头饰、穿上宝宝的小围兜,自由地跳跃。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教学;身体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 在一次实验中总结出一个公式:信息传达总量=7%的语言+38%的语言表达+55%的面部表情和动作。由此可见,身体语言在沟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目前,受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英语教学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教W效果,我们有必要围绕英语教学中引入身体语言的具体路径展开研究和讨论。

一、身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著名的身体语言学家Fen・Lafle・Angles在《身体语言》一书中曾经说过:“Once the body language was lost,a baby could not have grown into a normal person.”是说如果没有身体语言的帮助,一个婴儿将无法正常的学习,进而成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亦是如此。显然,身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作用简单概括如下: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中,教师仅仅讲解英语的一些语法和词法等等,而对于语言本身的教学内容非常少。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身体语言,能够提供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信任、期待、鼓励的表情或动作,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与老师进行密切的配合。从而使得学生从枯燥的英语课堂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进行英语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如果仅仅对于英语的句式、语法和词法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从而影响英语教学的效果。但是,在英语课堂中引入身体语言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捕捉教师的语言、身体动作、表情等等,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三)教师和学生产生互动

目前,很多英语教学课程在开展过程中,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此造成了英语课堂效率低下的现状。如果能够更好地将身体语言引入到英语教学中,能够使得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一方面,教师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身体语言,了解学生对教师课程讲解的内心反馈,从而判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好地开展英语课堂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将身体语言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不再是刻板的英语句子,而且还具有丰富的身体语言和表情动作等等,从而使得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更好地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

教师在一堂课中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会反映出对课堂教学状况的态度。通过某种面部表情,可以使学生得到某种暗示: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课堂要求,从而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进而达到维护课堂纪律、管理教学的目的。

二、身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

虽然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引入了身体语言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例如:在英语的文化中,招呼出租车的手势与我们招呼出租车的手势不同。所以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从而能够利用正确的身体语言来促进英语教学的开展。

(二)要防止身体语言的滥用

虽然身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英语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说在任何英语对话的场合,都需要使用身体语言来进行;另外,还需要避免身体语言的频繁使用,可能会对英语教学效果起到反作用。

(三)要能够将身体语言提升到语言的运用上

身体语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助力,所以归根结底利用身体语言是为了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如果在英语课堂中仅仅学会了如何使用身体语言,而没有对英语教学的效果有提高作用,那么身体语言的运用可以说是失败的。因此,一定要将身体语言的运用提升到英语教学效果上,才能真正体现身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三、身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的策略

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四项基础内容,为了更好地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身体语言,需要利用身体语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将身体语言运用到英语教学听、说、读、写中的策略:

(一)利用身体语言来改善学生听的能力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句式和语法运用能力,但是听的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能力,可以将身体语言应用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对听的内容进行正确的表示,例如,在对话中“what's wrong with you,Sharly?”,教师可以将非常关心、非常急切的身体语言和表情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到对话情景中;其次,利用身体语言对学生的听的能力进行辅助,可能在一些对话中,学生无法利用听的能力理解对话的内容,例如:“Hello. Is this double six triple seven four nine? ”,这个时候需要学生较快的反应出电话号码,如果学生无法听懂,老师可以通过手势和身体语言进行表现,帮助学生理解对话的内容,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二)利用身体语言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英语课程都是采用老师带领阅读课文的形式开展,这种哑巴式的英语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说的能力没有产生明显的提高。所以在将身体语言引入到英语教学的课堂以后,学生和教师能够采取真正的对话形式,更好地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一方面,利用身体语言,学生可以将自己说不出来的词汇或者意思利用身体语言进行表达,从而能够保证对话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利用身体语言加入到对话过程中,能够减少学生的紧张心情,更加自信地与老师或者学生开展对话,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中说的能力。

(三)利用身体语言提高学生的读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对英语文章进行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学习的内容,同时能够增加英语的语感。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身体语言提高学生的读的能力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身体语言,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式中的轻音和重音节的分割,理解句式和阅读的语调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模拟专业英语的阅读方式;第二,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身体语言,从而表达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情感,能够更好地增加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利用身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写的能力

写作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身体语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亲身感受某件事情,从而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写出自身的感受;另一方面,身体语言对于学生的听、说、读等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提高,所以可以利用其他能力的提高,带动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综合能力。

四、小结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为提升英语教学水平,我们不仅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教学。同时,还要对以英语为主的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文化、习俗进行学习。只有在理解其用语文化习惯的基础上,才能够在有效结合身体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真正的“说”英语,而不是像读书一般,单板的进行单词间的组合读取。

参考文献:

[1] 徐盛桓.心理因果性视域下汉语身体―情感隐喻解读――身体―情感语言表达研究之二[J].外语教学,2016,37(3): 1-7.

第5篇

身体语言简称体语,就是通过自己身体的四肢及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说在全世界是通用的。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使用一些体语,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体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我们之所以喜欢看电视胜过听收音机,是因为在看电视时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看到剧中人物的动作,这些动作都属于体语范畴。初中课本上有一首歌曲“Head,Shoulder,Knees,Toes”就是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按照歌词中的动作去做,学生会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课本上的“bend(使弯曲、屈身),cautious(小心的、谨慎的),comedy(喜剧),crash(碰撞、坠毁)”等词我们就可以通过体语形象表达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二、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体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单词、句型

一是在学习和身体部位有关的单词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时,我们可以边指有关部位(实物)边读相应单词,学生印象深刻并且很快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学习litter这一单词时,教师就可以指着教室垃圾筒里的垃圾说:“Litter,litter,it is litter.”

二是在学习一些动词时,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演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tick这一单词时,教师可以做出“踢”的动作,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并理解这个生词。

三是在学习一些时态或者句型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体语来表达和演示。例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的时候,我们可以边让一个学生冲出教室边说:“He is dashing out of the classroom.”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现在进行时的内涵所在了,还能更容易地记住dash这个词及其含义。

四是在表演对话或课文时,可以通过体语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和故事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例如让学生表演“ He often sweeps the floor after school.”让学生做出扫地的动作,其他同学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三、体语的使用可以和英语口语表达相得益彰

在英语口语的表达过程中难免会有少数生词学生听不懂,除了可以用汉语解释之外,我们也可以借助于体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此举更有利于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的气氛。就像小孩在初学语言时不仅仅是靠听话来学话,还通过看动作来猜测话语的意思。例如,我们在表扬某个学生时,可以边说:“ He /She is excellent!”边向这个学生竖起大拇指,我们虽然没有说汉语,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也会理解excellent的意思。再比如fade这个词的教学,我们可以指着教室的窗帘说:“The sun has faded the curtains.”让学生理解fade这个词的真实含义。

总之,语言与语言之间是相通的,可以相互促进。无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体语对我们的英语教学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第6篇

关键词:舞蹈造型;身体语言;解析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93-01

一、舞蹈造型的身体语言

作为一门动作艺术,舞蹈属于身体语言的一种形式。舞蹈的视觉和动觉是交叉融合为一体的,借助动作、情感的逻辑,利用情绪的连贯性,舞蹈造型身体语言传递了所要表现的信息。科林伍德曾经说过:“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在我们的控制下,一些表现情感的身体动作就是语言,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固定姿态在这种原始语言中,具有和发音器官相同的意义。”因此,舞蹈造型的身体语言和其他的交流方式一样,通过人的表情、姿势、动作、眼神等等不说话的交流,达到传神达意的境界。在产生的开始,舞蹈艺术是人们发泄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以身体语言来抒情的特有语言。舞蹈造型的身体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语言相比,具有审美感和文化感两个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身体通过舞蹈动作进行表达,不仅仅是表现的对象,而且语言的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变成了表现的一种手法。

二.舞蹈造型身体语言的形式美

舞蹈造型是人体的基本表现手段,而舞蹈形式美要比人体美更加具有丰富的内涵,是舞蹈艺术的精华,是一种无声的美。人们通过这种美,来享受世界的美好,通过舞蹈造型的姿态和节律,进行有礼有节的动作,能够使人达到身体健康,仪态举止端庄,从而使人具有一个美好的心灵世界。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曾经说过:“舞蹈造型是身体的线条,通过舞蹈的形态、色彩以及音乐等等,来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而舞蹈技巧概括了人们的技术能力,也凝练了人们的艺术创造。因此,肌肉的技巧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舞蹈造型失去了技巧和动作,那么就缺少了舞蹈美的形式和手段,因此舞蹈造型也缺少了感情。”因此,舞蹈造型的身体语言是一种形式美,即动作、形体、情感以及节奏相结合的美。舞蹈造型的美具备了人体美的基础,在人体各个器官的运动中,按照一种艺术规律创造出来。因此,舞蹈造型的身体语言具有一种动作和姿态相结合,进行发展和变化的直观性、可感性的动态美,以便人们观赏品味,感觉美的享受。如:芭蕾舞《天鹅湖》的舞台上,演员用足尖舞旋转和跳跃的技巧,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人们完全被这种艺术魅力折服,一遍一遍的观赏,从而说明了观众对这种形式美具有强烈的要求,更加的关注到了它的内涵,享受到这种舞蹈造型的形式之美。

三、舞蹈造型身体语言的表现性

李泽厚在《略论艺术种类》中指出:“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不是人物行为的复写,而是表露了人物的内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不是模仿而是比拟。通过高度提来呢的程式化舞蹈语言,着重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情感活动,进而更好的反映了现实生活。”舞蹈造型是一种最直接、炽热、激昂的艺术,是通过人体的动作姿态,表现人们的思想、生活以及情感的艺术,通过舞蹈演员的身体和动作的组合,表现了人们强烈的感情艺术,因此舞蹈造型身体语言的内在要求就是丰富的艺术表现性。

四、舞蹈造型身体语言的文化感

舞蹈是一种身心相关的艺术,通过本能或者提炼的动作,舞蹈造型富有艺术性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人们通过舞蹈造型的身体语言,以发挥舞蹈艺术的表现力为目的,来进行表演和创作。它受到了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在舞蹈的表演和学习中,除了生理机能范围内的动作和机能技巧的训练之外,还要融入文化情感和意识等精神。为了使舞蹈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和继承,要把舞蹈的文化知识贯穿到训练的基本动作和技能技巧中。为了使人们更好的掌握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在身体语言的传达中,把舞蹈的历史文化背景很道德融入到技能训练中。为了使舞蹈艺术更加具有个性化,要更好的体会到民族的文化情感,使舞蹈造型更加具有多样化的表现手段。通过形体的训练,舞蹈演员可以使人的自然形体,更加具有表现力,使舞蹈艺术更急有思想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从而展现了一个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以及人们独特的审美特征。如:我国傣族传统的《孔雀舞》,舞蹈演员 在舞蹈表演中,充分的塑造出一个神的象征——孔雀,通过右手的形象动作,表达了一种对神的敬仰。在这种舞蹈文化的背景下,舞蹈演员的受是不能低于胯下,否则就是对神的不敬。因此,舞蹈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要熟悉这方面的舞蹈文化知识,人后再用舞蹈造型身体语言,来传达给人们一种民族传统的信息。[3]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人体的动作、姿态都是舞蹈造型特有的表情手段,是人们内心情感最直接、鲜明的表现,也负有情感最真实的感染力。因此,要充分认识舞蹈造型身体语言的内涵和艺术功能,在舞蹈表演中,不要复述太多的情节时间,而是对观众发挥它的艺术形式,提高观众欣赏舞蹈艺术的美感,从而继承和发扬舞蹈造型艺术身体语言的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1]刘建.舞种风格与个性创作的双向认可[J].2003(10):37-39.

[2]陈丹.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内蒙古艺术.2010(02).

[3]段妃.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及对舞蹈表演训练的探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第7篇

关键词:现代舞 身体语言 象征性

中图分类号:J7226-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86-02

19世纪末的欧美,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哲学、文学、音乐和绘画领域,思想家和艺术家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传统和理性的质疑。而现代舞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与古典芭蕾对立的舞蹈派别,要求摆脱古典芭蕾的束缚,用合乎自然的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情感。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舞出现,并产生了一大批舞蹈家,他们希望用更加自由的身体传达更为深刻的思想,他们的身体动作不再拘泥于传统,带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借助身体语言的视觉形象,产生带有哲学意蕴的象征性力量,起到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

一、肢体和思想的解放

1.肢体的解放

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和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让早期的现代舞强烈地渴望摆脱它的束缚,伊莎多拉・邓肯觉得古典芭蕾的训练方法会把人变成畸形的物体,她主张“肢体动作要表达出内心的感情,动作不仅仅是动作,而是舞者真实感情的流露”。从伊莎多拉・邓肯以赤足在舞台上舞蹈的那一刻起,现代舞便从高尚、高雅、向上的美感追求沉重地落向大地,舞者的身体重心向下,通过最大限度的延展、激烈的跳跃、快速的奔跑和突然的静止达到对肢体最大限度的开发与解放。

随着现代舞的发展,传统被一次次,舞者们在肢体上建立起新的运行方式和运动效果。他们不仅不再把美作为舞蹈的终极目标,其肢体也不再只是单纯地抒情和模仿自然,动作产生的规则不再一味效仿共性的创作,一些动作开始变幻莫测,甚至反叛怪诞,身体语言变得抽象。它揭示人的本能与自我,利用极度风格化的身体语言向观众表达认识。舞者们在遵循这种本能的欲望时创造舞蹈艺术的动态形象,带着鲜明的个性。总之,现代舞在肢体语言的发展上,越来越像是一场身体的革命。

2.思想的解放

身体的自由来自于思想的自由,现代舞是依靠观念和思想而舞的艺术形式。艺术革新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它是人类文明、政治、经济发展的表象。现代文化思潮的出现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到来,也孕育了现代舞这一新型舞蹈的产生。

现代舞的出现和l展,是人对自我认知的不断发展,是对个性解放的不断追求的一种表现。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舞蹈的革命性标志就是现代舞的出现。从伊莎多拉・邓肯第一个赤足在舞台上舞蹈,到皮娜・鲍什在马路、森林、咖啡馆的舞蹈,现代舞从开始出现就是一门勇于表达自我,追求精神解放的艺术。它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打破束缚,冲破思维定式的过程。在历史的进程中,现代舞不断地蜕变,产生过各种观点和方法,随着肢体和思想的解放,它的身体语言也越来越表达出深邃的哲理性。

二、现代舞身体语言的来源

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方式,而现代舞则通过动作、动作的连接、动作的风格来表达信息。

也就是说,现代舞身体语言的视觉形象是通过身体动作的特性和运行方式来实现的,而它们的来源通常有几个途径:

(一)对日常生活的凝缩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些现代舞的动作来源于生活原态,经过选材和高度凝练后,成为舞蹈动作,是真实生活的舞蹈化。在20世纪的西方现代舞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例如艾尔文・艾利的《启示录》就是以黑人的日常生活为素材创作的。舞蹈中真实地再现了黑人纳凉、交谈、歌舞的生活场景。皮娜・鲍什的作品《穆勒咖啡屋》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在咖啡屋中,第一位出场的人物都以其经过凝练的日常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着自己的性格特质:不安、慌乱、神经质等。通过在同一空间内挖掘不同人物的典型动作,来表现人类生存状态中具有的共同症候,以此表达作者对社会的忧虑。对于观众来说,这是现代舞语言当中最好理解的一种。

(二)对其他艺术作品的移植

选取某些文艺作品作为创作的背景,或作为创作的灵感,忽视原作品的情节及主题,在表演中植入新的内涵或表意象征。如玛姬・玛莲的《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有名的荒诞派戏剧。剧本所揭示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表现出现代世界的荒诞和无意义,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而玛姬・玛莲的《等待戈多》和原戏剧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关系,只是借用了原作“等待”的一个小情节和“戈多”的名字来表达、叙述自己的思想。作品中原有的生活场景和动作的意义在舞蹈中淡化了,成为新作品表意象征的载体。

(三)用具体的动作表达抽象的概念

台湾云门舞集的《水月》中的太极动作,《行草》中如同书法运笔的动作,以及皮娜・鲍什《春之祭》中胳臂弯曲、以肘部撞击腹部的动作,都是现代舞作品中的抽象动作语言。《水月》表达了人们对某种镜花水月式生活的向往之情,《行草》表达了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和生存中寻找平衡,《春之祭》表现了女性面对生存的恐惧。

“一些不能见的东西成为了作者描写的对象,包括错觉、幻觉、梦境、记忆和想象这些潜意识的东西。”还有一些抽象的名词也成为创作者想表达的对象。伊丽莎白的作品《七个练习》想展现给观众的是七个词汇:空中、杠子、小空间、中空、球、浮、气浪。这七个词汇大多数是没有具体形象,很难用动作来把握的,于是作者通过人们的身体对这些词语产生的反射特征创作出动作,来表达作者抽象的概念。

(四)现代舞身体语言的象征性

1.什么是象征性

很多美学家、哲学家、诗人都曾对什么是象征有过探讨,由此可见象征性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象征来源于人类具有的通感。通感是人的心理本能,在艺术心理学中被称为艺术通感,它是一种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它就是所说的象征。

现代派音乐的代表斯特拉文斯基在1913年创作了芭蕾舞剧《春之祭》,通过杂乱刺耳的音乐象征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1975年,现代舞的代表人物皮娜・鲍什根据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创作了同名作品,立即引起轰动。皮娜・鲍什将她的表现焦点尖锐地集中到了妇女祭献品的受难这一非常野蛮却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情境中。这部作品可以理解为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象征,象征着现实世界的女人作为男人的客体和牺牲品的角色。

由音乐《春之祭》和舞剧《春之祭》的象征意义可以看出,如果说我们前面讨论了现代舞的动作和动作运行的来源,那么现代舞身w语言的象征性则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创作者的艺术风格,它标志着一个舞者语言体系的最终形成。一个舞蹈作品所表达的象征意义是整个舞蹈的思想所在,而其身体语言所具有的象征性则是每个动作的灵魂所在。

2.如何建立身体语言的象征性力量

(1)知识和修养的储备。舞者不是四肢发达的动作机器,一名优秀的舞蹈创作者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应有广泛的阅读和开阔的视野,能够从文学、哲学、绘画、音乐、历史、宗教中汲取营养、丰富心灵、陶冶情操。人文知识的匮乏会导致灵魂的黯淡无光,舞者应集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为一身,在审美能力、人格塑造上积极提升自己,才能使作品卓尔不群。

(2)生活的积累与感受力的提升。生活大多时候是平凡的,但是艺术家却需要有对生活极其敏锐的感受力,这一方面是天赋,一方面需要训练。社会阅历可以丰富舞蹈者对生活的感受,而一双慧眼也会让艺术家从最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灵感。善于观察、积极体验、拥有好奇心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艺术家通常要比普通人感受到更为深刻的欢乐和痛苦,绝望和压抑,他能先于别人感受到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的危机,并把它们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3)从思索到思想。现代舞作为一场脱离古典美学的革命,是依靠意识而舞、观念而舞的艺术形式。细数现代舞蹈家们的作品,几乎每一个作品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这也就是所说的作品的象征性。他们通过身体语言真实直观地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对人性认识。或揭露或控诉,或呐喊或反抗。一个舞蹈作品在舞台上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靠的不是舞者的动作和技术,而是靠作品的思想性。思想是长期思索的结果,一个好的舞者常常是痛苦的,因为他要不停地思索,如同罗丹的雕塑“沉思者”。他们苦思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追寻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关注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对爱,对命运都有他们独特的理解。长时间的思索逐渐形成作者的某种思想,把这种思想用身体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具有了象征性。

三、结语

如果说“怎么舞”是舞蹈的一种外在形式,通过强烈的肢体运动和精湛的舞蹈技艺,体现出一种视觉形象,那么“舞什么”则是舞蹈的内在形式。现代舞经过了肢体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它所追求的绝不是视觉上的美感,它之所以能冲破“芭蕾”的束缚以一种新的舞蹈类别不断地发展壮大,关键在于舞蹈创作者们能够通过抽象的肢体语言,象征性地表达其中深藏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思索。剥离了作品的象征性,作品只剩下奇怪的动作,简单的动机和一个跳舞的匠人。因此可以说,现代舞身体语言的象征性成就了一个舞蹈者的风格,而风格最后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舞者。

参考文献:

[1]李凯伟. 论现代舞身体语言的视觉隐喻[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4(4):17-20.

[2]侯骁. 现代舞美学特征的赏析[J]. 大舞台, 2015(10):187-188.

[3]梁馨, 马栋梁. 论象征性艺术观念在现代舞教学中的培养[J]. 高教论坛, 2009(10):94-96.

[4]李超. 舞言舞说 关于现代舞舞蹈语言的探讨[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8(3):32-35.

[5]杨彬. 皮娜・鲍什“舞蹈剧场”剧场性美学分析[D]. 浙江大学, 2013.

第8篇

一、哲学的“无家性”与“家庭危机”

在各种危言耸听的“危机”的警世之言中,人栖身其中的家庭正在面临危机,已成为不易之论。1989年12月8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把1994年定为“国际家庭年”(InternationalYearoftheFamily),并确定其主题为“家庭:变化世界中的动力与责任”,以屋顶盖心图案作为“国际家庭年”的标志;1993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又决定,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DayforFamilies)。从这种在世界范围内对家庭的高度关注,足见“家庭危机”以及由此“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之广、之深。“家庭危机”的论调并不新鲜,早在19世纪初,一些学者就疾呼家庭退化,家庭传统价值一去不返。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勃兰特•罗素指出,“过去传下来的所有制度里,再也没有像今天的家庭那样混乱和出轨的了。父母对孩子和孩子对父母的爱,可以成为幸福的最宏大的源泉。但事实上……家庭未能给予人们的最基本的满足,是我们时代不快乐原因中最深刻的一种。”[1]社会学家约翰•莱斯比特言:“社会的基本建筑构件正在从家庭转变为单独的个人”[2],美国学者克•雷什不胜感慨:“我们是没有家庭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个被拆散了的个人。”[3]面对“家庭危机”,为数不少的人们坚持认为,家庭必将走向解体。未来的家庭,会演变为以激情取代爱情和亲情的多元组合。然而,不可否认,家庭作为一切文化、一切民族存在的基本形式,曾为人类文明的滋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原生态的家庭,充满信任、亲密感和不假条件的爱,是一切健全发展文明必不可少的存在方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撑,人的生存状况会朝什么样的方向演进。如果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无与伦比的制度能够取代家庭,就对家庭的未来大放悲歌,无疑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一种有益的行为方式应该是,致力于寻找和发现导致家庭危机问题之根源所在,检查人们是否曾不公正地对待自己身体和灵魂安顿其中的家庭,以便纠以往之偏失,重新释读传统家庭文化价值,为家庭———这个长期以来人之身心的依寓之所的未来,尝试指引一条可供思考的路径,使家庭蕴藏的潜能充分发挥,让漂泊的生命返本归源。在剖析导致家庭危机产生的原因的问题上,学者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多数学者认为,家庭制度的衰落主要归因于,一方面过度强调个体自由平等等民利而导致个人主义泛滥,不断侵蚀传统家庭的根基;而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家庭抚养、教育、养老功能的替代形式的出现,削弱了家庭的内聚力。这两个方面可归因于一点,就是因对个人权利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以及由之延伸出的宗族关系的价值。有学者指出制度建设中的弊病。例如美国的T.菲利普斯,在对美国令人堪忧的家庭状况的反思中认为,以往人们的错误在于:现代文化倡导的个性、自由、平等、性解放等观念被引入家庭,以及把传统美化婚姻家庭的文化演变为“离婚文化”,致使家庭在塑造人格美德上的功能遭受破坏;另有学者以为,随着法权意识兴起,人们追求普遍平等和解放的过程中,视家庭为最大障碍和首先要改造的领域。以致于法律在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也否定了传统家庭的伦理精神,促成个人主义的滋生蔓延。上述见解不乏深刻,为后来注重问题分析而不急于给出结论的研究方式指明了方向。然而,任何制度的产生,都脱离不了其文化之根脉,即一切制度所源出的哲学传统。进言之,哲学和伦理学能否为家庭的健全提供必要的精神资源,从根本上决定着一种文化中家庭价值的取向。肯定、保护和褒扬家庭价值的哲学,会引导出以家庭共同体为基本模式的伦理规范;与之相反,怀疑、忽视,甚至贬低家庭价值的哲学,潜伏着导致家庭陷入危机的重要因素,应为现代社会的“家庭危机”,以及由之引发的许多重大问题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杨笑思先生在中西文化对比考察中指出,西方文化的缺点,诸如宗教教条、强权邦治、征服自然、破败人类家庭等,皆根源于希腊、希伯来文化一直以来都低估、误解人类的家庭对于人性、人生、人世、人道、人类的意义。这一错误根深蒂固,西方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西方早期经典《圣经》、荷马-赫西阿德神话等,充斥着败家典型,致使西方主流意识和教育缺乏人类家庭的正面形象。细述一部西方文明史,基本上没有家思想家,家哲学家;没有家庭学、家哲学。家庭价值在道德价值、理想模式难以扮演主要角色。西方人所关切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社会、个人、上帝那里。西方哲学正是在“个人—社会”两极语言中建立其对人类生活的评价、人生态度及其哲学体系。这一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在其文化核心之中被正常化,并被层层掩盖,以致家庭始终处于理论视野之外。而西方哲学的核心部分,即其存在论和认识论,从根本上讲乃是一种“无家性”(homeless)的哲学。正是哲学的“无家性”,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家庭在精神领域空位,近现代以来,在追求个性自由解放、两性平权的社会运动中,家庭被痛陈为“万恶之源”,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批判。由于对人之生命发端的源头缺乏必要的关注,家庭共同体中的人被还原为原子式的个人,又以社会契约把一个个孤独的个体重组起来,再以个人—社会两级模式为基本出发点建构伦理学。这样的伦理学进一步削弱了以人的家庭为核心的人类的生存方式,个人要么被理解为离群索居的单个的“原子”,要么被整合进公共领域的各种团体,原本由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领域共同构筑的生命的完整性被肢解,家庭本身的生存境况进一步恶化。一些“末日”情结的学者推波助澜,唯恐家之不乱,不顾人离家之后可能遭受的各种凄惨,而欲从理论上把家庭推向深渊。

二、“无家性”的哲学如何表达人伦与情感

西方传统的“无家性”的哲学,作为其核心的存在论是一种“知识—存在”论,而伦理学则是“精神—伦理”体系。前者是知识的“同一性”关系,而后者则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性”关系。应该说,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比知识关系更为根本。但是,希腊人的伦理—道德哲学在知识论和纯粹精神性的语境下,“成为‘规范学’,成为‘社会学’,成为‘管理学’—‘政治学’。此时的‘主’—‘主’关系,又重新转化为‘主’—‘客’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4]亚里士多德探讨的“美德”,侧重于研究城邦的公民应具备怎样高深的品质,如“大度”、“机智”、“智慧”等等,这些都显示的是男性的特权,与女性无关,更与家庭无关。亚里士多德所谈论的“幸福”状态乃是一种“好心情”、“好机遇”,精神上的“好运气”。因此,作为西方哲学之精神故乡的“主—主”关系为核心的伦理,实际上是“精神—精神”的关系[4]。其所体现的是一种男性团体中既无性别成分,亦无长幼之别的“兄弟伦理”。新康德主义者齐美尔曾指出,西方传统企图建立一种超越男人和女人的“纯粹文化”,但是迄今为止,“除了极少数领域,我们的文化全是男性的。……不仅文化劳动的数量,而且文化劳动的方式,都特别依赖男人的能量、感觉和理智”;“艺术要求、爱国主义、普遍美德和特定的社会理念、实践判断的公正性和理论认识的客观性、生活的力量和神话等等范畴,就其形式和要求而言,看起来都属于人的一般性范畴,但实际上其历史形态完全是男性的。要是我们干脆称这些以绝对面目出现的观念为客观的,人类的历史生活的如下公式就是有效的:客观=男性。一对两极对立概念的意义和价值规定都是彼此由对方决定的。其中一方凸现出来,以至于具有绝对意义,涵盖了整个相互作用的游戏或者说均衡游戏,从而在这些概念中占据了优势。……男性不但比女性占优势,而且成了人的一般性,以同样的规范方式支配具体的男性和具体的女性。”[5]囿于知识论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普遍性的语境,致使在近代以前,西方哲学在普遍性的意义上谈论“爱”,几乎未涉及夫妻、父母慈爱和子女孝爱,以及由此推广的对他人和世界的爱等这些具体的“爱”的主题。柏拉图认为,“”是由美的对象唤起的。柏拉图爱的对象是男性青年,而不是女性青年。这种“”不停留于某一具体美的对象,而是具体的“美”的“共相”。柏拉图说,“奴性和愚蠢才把一个人的感情排它地拴在某一个美的人身上。人应把他的爱倾注到普遍的‘美的大海’中。”[6]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既包含普遍意义上的爱,又包含具体的爱。他强调“父子”、“夫妻”、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治理者”、“被治理者”的“友爱”,同时更强调超越血缘、之上的“友爱”。这种“友爱”仅限于高贵者的人之间的关系,奴隶、女人和孩子被排除在外。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旨在建立理想城邦的共同体,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友爱”基于希腊词“ΦιλО”,即一种普遍的爱,并以普遍的爱为归宿。在中世纪基督教传统,人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爱人爱己。《圣经》经文中言道:“凡爱我胜过爱父母的,不配做我的门徒。”其实质上将人与己当作平等的受造物来爱。中世纪文学作品和诗歌中出现大量表达两性情感内容的“浪漫之爱”,根据罗素的观点,尽管浪漫之爱成为人们认同的爱的表达方式,但是,“浪漫之爱”是象征主义手法的爱,不能与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中世纪,性和身体被看作是不纯洁的事物。“浪漫之爱”中的“爱成了产生完美的道德和文化的园地。贵族式的情人由于爱情的缘故成了纯洁的人。精神的成分越发占有优势。”[7]这表明中世纪的“浪漫之爱”依然是停留在柏拉图意义上的精神之爱。两性之间虽然情感深厚,但不会产生亲昵行为的欲望,因为这种行为与人类的“堕落”、“原罪”关联。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才认为婚姻应当产生于“浪漫之爱”。而基于“浪漫之爱”的婚姻,并不包含承担生儿育女和艰辛劳作的家庭生活内容。在怀疑、贬低和否定家庭价值的主流意识指引下,家庭不再是和谐、幸福生活的源泉,其常被用于工具性分析之需要。例如为了突出理性政治和公共精神而贬低家庭价值,认为在家庭一个人不能对他人产生意义,人只有摆脱家庭的物质生活之累,进入公共领域,通过自由辩论,才能证明自己卓尔不群,生命才不会失去严肃性、神圣性和永恒性。阿伦特就明确指出,“虽然爱是人类力量中最罕见的行为之一,它的确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自我展现力量和揭示‘谁’的非凡洞察力。”但是爱“不仅是非政治的,而且是反政治的,在所有反政治的人类力量中也许是最有力的。”[8]在阶级分析的语境,儿童与奴隶没有区别,属于同一等级,他们屈从于权威,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家庭、身体和性被功能化,用以批判和颠覆管理、控制和组织人的知识—权力话语。20世纪颠覆西方传统知识论的三支重要力量,即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在家庭、身体和性问题上大做文章。但是,他们关注的目标不是强调家庭价值,而是从不同的路径批判知识权力话语。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就从未认真关心过女人的命运问题,一场未完结的女性主义运动,更是批判甚于建设,她们对家庭的未来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构想,对改进家庭历史和现状贡献甚微。作为一场文化寻根的哲学之旅,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者,满足于分析批判的需要,没有积极地发掘家庭对于人认知世界,对于伦理精神,对于友谊与团结,以及对于自由、民主和世界和平的价值和意义,令人遗憾地“绕家门而过”。

三、从身体语言思考哲学的“无家性”问题

与西方哲学“知识—存在”论和“精神—伦理”体系相比较,中国哲学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重家主义”的存在论、伦理学,甚至其宗教精神,也体现为重生敬死的家族生活的宗教。这一点,学界早已达成共识。中国哲学中的“齐家”之道、“治家”之道、“孝慈”与“孝悌”之道,既是理解中国哲学的人伦世道,又是理解由人伦世道扩而充之的“民胞物与”、“天下一体”之道的钥匙。这种以家庭为中心思考人伦与世道,既符合生命本身展开的轨迹,又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家是人的第一个宇宙”,在人“被抛与世界”之前,人已存在于家的摇篮之中[9]。因而,从人的生命的由来,人的情感、智慧和意志的形成考察,存在的意义必然依赖于健全的家庭才能获得。在家庭,人第一次与从血缘、世代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坐标,建立起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因此有“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婚]礼,万世之始也”,视家庭为天地万物原初之“婚礼”,由天地—夫妇的生生不已,成就人从切近之身,理解万物的智慧。对《易》的八卦卦象的阐释更清晰地显示了这一点:“乾,天也,故称乎父也;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周易•说卦》)依此,人伦情感以家庭为源头,向四周辐射,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第12章);所谓“立爱自亲始,……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礼记•祭义》);孟子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人伦情感不仅是人世间的德行、礼乐和社会秩序的原型,而且与天地四时的自然秩序相互感通。这种以家为本构建世界图式,恰恰处于追求“同一性”、“确定性”而超离现实生活经验的“知识—存在”论和“精神—伦理”学的视野之外,这也是中西主流哲学显见的分水岭之一。由此我们还需进一步追问,究竟什么原因导致“重家”与“败家”两种截然不同趣向的哲学传统?一种可能并且“行得通”的解释应当是两种哲学在对待身体问题上的大相异趣所致。或进一步说,中国传统哲学因“重身”进而“重家”,继而有“天下一家”的抱负;而西方传统主流哲学因灵肉相分,并把身体对象化为没有灵性的物质实体,进而导致“弃家”、“败家”,以至于灵魂漂泊,“无处安家”。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身心对峙的二元论,其对身的理解,不是从生殖学、解剖学的角度出发,把身体看成与灵魂对应的物质实体。其所谓的身,乃是心—身须臾不分,形神相生,贯合为一的生命整体,《黄帝内经》谓:“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由此理解的生命整体,不只是以个体皮肤为界限,用理性语言勾连的个体之体,其毋宁是一种与他人相互维持,与天地万物化为一体的大身体,所谓“人身虽小,暗合宇宙”。男女性别的差异性就包含其中:“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系辞下》)。两感,生化新的生命。新的生命中又重复着原始的化生生命的行为方式。在这种生生不已的生命过程中,过去的生命并不会在新生命的诞生和成长壮大中消亡,而是以新的样态参与到现存的生命结构当中。如王夫之言:“由身以上,父、祖、高、曾,以及绵邈不可知之祖,而皆感之以为始;由身以下,子、孙、曾、玄,以及绵邈不可知之裔,而皆感之以为始。故感者,终始之无穷,而要居其最始者也。”[10]如此看来,两个不同性别的具有差异性的身体,不单与性和生育联系在一起,而更被扩展及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语境。从“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到“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別之以礼义,人道竭矣”(《礼记•大传》),其不无表达了一种一体化的身体图式:“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故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体也”(《仪礼•丧服传》);“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吕氏春秋•精通》)由身体这一具体经验出发,看到男女差异、长幼有别,又由身的扩大化,把性别与不同年龄、不同世代,连接为既有差异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妻乃“亲之主”,子乃“亲之后”(《礼记•哀公问》),因而伤亲即为伤体。中国传统哲学也正是由身体的不可分割的特征,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以“孝”为中心的文化。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孝无终始”(《孝经•庶人章》)。孝既是生命的内情感,又是对人生的位置和人生的节奏的存在论上的体验。己身不只是生物的生命链上的一环,而是家庭、家族生命在此的显现。由此便有“身家性命”之说,亦有身家天下的一体化的宇宙:“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广之,则极宇宙,穷日月;约之,则无出乎身者也。”(《吕氏春秋•审分览•执一》)伤家就意味着伤身,也等于毁灭我们立身的宇宙。从上述分析可见,“重家主义”是“重身”的必然选择,“重身”并把身的功能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方面无限放大。强调中国传统的“重身”,并不意味着西方哲学传统就“轻身”。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无视自己活生生的当下的身体,但其看待身体的方式,会顺从其逻辑推演出某种必然的结论性的东西。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执迷于“灵-肉”二分的语境,追求灵魂的永恒,而否定感性经验的意义。灵魂因缺少身体的形质而变得虚无缥缈,身体因缺乏灵动性而变得毫无生气。身体像是灵魂指导下的被动装置,其气息、行为、力量来源于内在灵魂的控制。亚里士多德的“观相学”,以及后来兴起的“解剖学”确立了西方看待身体的基本方式:一个完整的独立身体和与之相应的控制它的自主意识。身体是一个特殊的物。这种特殊的物是一个一个单独的、封闭的、自主的功能体[11]。不同的身体之间以皮肤为界限,一个身体与另一个身体间如何交往便成为最大的难题。而解决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诉诸理性语言打破界限。基于此,身体便沦为生产性的工具:一方面生产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生产生命本身。这即意味着,作为相互独立个体的两个不同性别的男女,因为性和生育而组合成家庭,于是家庭成为“生产单位”。如果从解剖学、生殖学的角度看待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父亲是一个新生命的的提供者,而母亲则为这个新生命的孕育提供了一个场所———子宫。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无异于生殖性的工具,家庭仅是生物繁衍的单位。在这样的语境下,如果不借助于现代遗传学,就很难想象父母与子女,这些不同的个体之间如何是灵肉相连的生命整体。随着资本与霸权话语在世界范围的扩张,灵肉二分的身体观本身的缺陷及其导致的消极后果,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由于人们对自身文化缺乏信心,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弱点缺乏清醒判断,导致家庭观念的弱化,家学传统失语,家庭危机也在危及我们现实生活的基础。

四、结语

家庭是人类生命的共通体验。詹姆斯•威尔逊说,有史以来在所有已知社会里所见到的人类共同特征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正是这一特点将我们聚集起来成为人类。这是带有普遍性的[12]。正因此,家庭制度的衰落,以及由之诱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关注。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强调重建家庭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应以夫妻平等与互补、辈分及年龄构成的长幼之爱,作为人伦关系的标准;他们认为以家庭为中心的内在情感,作为沟通人类的共同语言,在连接起不同国家、文化和哲学传统中扮演无可替代的角色。发挥家庭的潜在价值,能够为社会注入方向感,为世界和平奠定基石。统观西方主流文化,从否定家庭,使人暴露于家庭之外深受伤害,到在反思其过失中又提出“回归家庭”,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现代文化”,这一曲折道路,正验证了中国古人“伤于外者,必反其家”(《周易•序卦传》)的朴素智慧。然而,西方学者探讨以往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时,不应只停留在制度审查的层面,而应对其“家”学渊源刨根究底,检讨自身文化传统中导致家庭走向衰败的深层原因,并与其他有深厚“家”学的文明积极对话,借鉴其在家文化建设上的卓越成就。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身-家-国-天下”一体化的范式,与西方学者把家庭的亲密体验与世界和平连接在一起的理想遥相呼应。要使这一契合存在之根底的愿望不致在逻辑语言的论证下浮于空泛,就应当从一种真正体现身心特征的语言出发,重构家庭文化。中国哲学传统由“重身”而推出的家庭中心论,可望为建构一种符合生存论而非仅仅是契约化为特征的家庭文化提供有益的参照。

第9篇

【关键词】 语言;人体;攻击;预测;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178-03

Longitudinal Study on Physical and Verbal Aggression Among Pupils/SHI Song-shan.Hospital of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264025),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rowth of physical and verbal aggression,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By using Class Play Inventory and Peer Nomination, 288 children of grade two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for 4 years and SPSS 16.0 was used to analyze data. Results The boys' physical aggression declined significantly from grade two to three and maintained stable from grade three to six; The girls' physical aggression raised significantly from grade two to three and maintained stable from grade three to six.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in physical aggression at grade two,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in physical aggression from grade three to six.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between ages in verbal aggress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hysical and verbal aggression at the same age. There we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arly and late aggressive behavior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hysical aggression between boys and girls are different an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verbal aggression between boys and girls are same. Girls' early heavy aggressive behaviors would be stable in middle childhood. Physical aggression predicts late aggressive behaviors more than verbal aggression.

【Key words】 Language; Human body; Aggression; Forecasting; Students

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1]。已有研究关注的焦点多是身体攻击,指用肢体或器物对身体伤害的行为[2]。言语攻击是指用言语的方式伤害他人心理的行为,包括说坏话、制造谣言、孤立他人等。言语攻击与关系攻击、社会攻击、间接攻击概念有交叉之处,但不完全相同。言语攻击与身体攻击存在密切关系,身体攻击常伴随着言语攻击。有研究认为,早期的身体攻击会转化为后期的言语攻击[3]。已有研究对言语攻击、身体攻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还存在不一致的结论[4-7]。本研究主要对攻击行为的发展进行描述,包括随时间表现出的趋势、性别差异、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之间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呼和浩特市3所小学随机选取二年级5个班级(全部为汉语授课)共计288名儿童(男生141名,女生147名)。平均年龄为(9.25±3.9)岁。连续追踪4 a,每年5月份收集一次数据。由于转学等因素,5次测量的人数不完全一致。三至六年级参加的分别是311,314,325,254人(其中1个班级在六年级时被解散后分到其他班级,故这个班级被试六年级的数据在本研究中没有使用)。

1.2 测量工具与变量 因为言语攻击比较隐蔽、不容易被观察,而只有经常交往的同伴才能比较准确地报告他人的言语攻击,所以使用同伴提名的技术。由儿童填写“班级戏剧”。指导语的基本意思是,班里要演戏剧,需要挑选演员,请儿童根据问卷上描述的行为特征列举同学的姓名,1个题目(角色)最多列举3个同伴,1个人可以“演”多个角色,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空缺。这样,每个人有提名别人的机会,也有被提名的机会。该测量工具广泛应用于世界各文化背景下[8]。为避免班级容量的影响,每个班的提名在班级内转换为标准分。该问卷二至六年级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93以上。

身体攻击以“某个人经常和别人打架”、“某个人经常欺负别人”,所列举的提名作为身体攻击的依据。从二到六年级,2个题目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在0.59~0.85之间浮动(P值均

言语攻击以“某个人喜欢在背后说别人坏话”、“某个人不喜欢另一个人时,就让别人不和他/她玩”,所列举的提名作为言语攻击的依据。从二到六年级,2个题目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在0.62~0.71之间浮动(P值均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6.0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的发展趋势与性别差异 以5个年级的身体攻击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个年级的身体攻击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5.03,P

以5个年级的言语攻击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考察言语攻击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

2.2 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的差异 为考察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差异,对同一年级的2种攻击行为进行配对的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各个年级学生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发展的稳定性 为考察攻击行为的稳定性,以二年级的攻击行为预测以后4 a的攻击行为。以0为标准,将二年级身体攻击分数大于0的儿童划分为高身体攻击组,小于0的为低身体攻击组。结果表明,身体高攻击的有68人,低攻击的有220人;言语高攻击的有77人,低攻击的有211人。

2.3.1 用二年级的身体攻击对后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的预测 以三至六年级的身体攻击为组内变量,二年级学生的身体攻击程度(高攻击组和低攻击组)、性别为组间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二年级身体攻击程度的主效应显著(F=4.02,P

对三至六年级的言语攻击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F=4.01,P

2.3.2 用二年级的言语攻击对后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的预测 以三至六年级的身体攻击为组内变量,二年级言语攻击程度(高攻击组和低攻击组)、性别为组间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二年级言语攻击程度的主效应显著(F=6.09,P

3 讨论

3.1 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 男孩身体攻击随年龄表现出下降,这趋势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随年龄增长,儿童之间言语沟通增多,通过协商解决矛盾的可能性增加[8];其次,攻击行为不被同伴所接受、遭到拒绝[9],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攻击行为;第三,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增强[10],延迟满足能力提高,使激情状态下可能出现的攻击行为得以延缓或抑制;第四,儿童对同伴更具有同情心,而不使用身体攻击[11]。

女生身体攻击从二到三年级之间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在二年级时女生很少使用身体攻击,与男生相比表现出的身体攻击非常少。随着女生学校生活经验的丰富,胆子越来越大,也使用身体攻击来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另外,根据社会学习理论[12],女孩对男孩行为的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导致女孩身体攻击的加强。随着两性性别角色的互化趋同[13],父母、教师会潜移默化地表现出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如对女孩身体攻击的容忍度比过去有所提高;男女平等的现实也淡化了女性的传统观念,在行为上与传统差距更远。

男生在二年级时的身体攻击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女生;三到六年级,男生和女生的身体攻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人们的预期有差异。因为女生攻击行为的上升和男生攻击行为的下降,所以身体攻击表现出的差异不明显。言语攻击的年级差异不显著,与相关研究结论[14]一致。但本研究还显示,言语攻击的性别差异也不显著,这与已往研究结论[14]是不一致的。这种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由被试所在的地域文化差异所造成。

3.2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发展的稳定性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的攻击行为与后期的攻击行为存在关联,这种联系只表现在女生身上,即女生比男生的攻击行为稳定。攻击行为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外在环境的和内在个人的。总体来讲,成人对女生攻击行为的容忍度要低于男生,持压抑的态度。尽管外界持否定的态度,但仍然有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女生。所以,女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可以更多地归因为内部因素,而内部因素相对于外部因素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女生攻击行为也相对稳定一些。调查结果还显示,身体攻击的稳定性更强,早期的高身体攻击可以预测后期的身体、言语攻击,而早期的言语攻击只能预测后期的身体攻击。身体攻击产生时通常伴随着言语攻击,但言语攻击可以单独出现。所以,身体攻击能预测后期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4 参考文献

[1] 郑淑杰,蔡淑兰.儿童社会性发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224-226.

[2] UNDERWOOD MK.Sticks and stones and social exclusion: Aggression among girls and boys//SMITH PK, HART CH. Blackwell handbook of childhood social development.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533-548.

[3] CRICKS NR. Engagement in gender normative versus gender nonnormative forms of aggression: Links to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1997,67(6):2317-2327.

[4] CRICKS NR, GROTPETER JK. Relational aggression, gender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 1995,66(2):710-722.

[5] RYS GS, BEAR GG. Relational aggression and peer relations: Gender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Merril-Palmer Quaterl, 1997,43(1):87-106.

[6] KNIGHT GP, FABES RA, HIGGINS DA. Concerns about drawing inferences from meta-analysis: An example in the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aggression. Psychol Bull, 1996,119(3):410-421.

[7] 陈欣银,李正云,李伯黍.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心理科学,1994,17(4):198-204.

[8] CHEN X, RUBIN KH.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shy and aggressive children in China. Dev Psychopathol, 1995,31(7):337-349.

[9] 谭雪晴.儿童关系攻击行为与友伴数量关系的研究.精神医学杂志,2009,22(1):33-34.

[10]郑淑杰,石松山,郑彬.小学生攻击、情绪问题发展趋势与自我控制关系的追踪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09-911.

[11]应贤慧,戴春林.中学生移情与攻击行为:攻击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73-78.

[1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10.

[13]盖笑松,王小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9,259(5):227-231.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 身体语言 应用

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也称肢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示态度的非语言特点的表情神态与身体姿势,以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无声语言。它具有形象、直观,易理解、易模仿、易运用的特点。

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上的大气是老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重、难点知识,我就这方面谈谈身体语言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教师演示,学生领会

如在讲雪线时我把自己的头比作一座山峰,头发比作积雪,讲授阴阳坡、迎风坡与背风坡,一边比划,一边风趣地讲解:额前发际线为阳坡(太阳辐射强)或背风坡(晴天多),颈部(后脑勺)发际线为阴坡(太阳辐射强)或迎风坡(阴雨天多)。学生们一起比划,领会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学生通过参与身体语言教学,感受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分析,细心揣摩身体语言,精心总结地理规律,认真解剖思维障碍,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

二、师生共同演示,学生体验

如讲解“北右南左”的规律应用: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伸出右手手掌,掌心面向自己,四指表示水平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运动方向,大拇指表示北半球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伸出左手手掌,掌心面向自已,四指表示水平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运动方向,大拇指则表示南半球水平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风向的判定,高空风把大拇指与四指垂直,近地面风把大拇指与四指的夹角控制在45°以内,方法同上。风压定律:高空中的风,在达到平衡(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南半球高压在左侧、北半球高压在右侧;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在达到平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后,风向斜穿等压线,背风而立,南半球高压在左后侧、北半球高压在右后侧。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是呈逆时针方向向内辐合;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是呈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与北半球相同。师生共同演示。

又如,讲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时,我让一个学生扮演太阳,站在离我一步之遥的地方,一个学生扮演遥远的恒星,站在课室的最后面,我扮演地球,我转了三次,第一次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同学们很快发现太阳日和恒星日相等;第二次我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反向公转,同学们很快发现太阳日比恒星日短;第三次按实际情况演示。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通过体验情境、描绘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动中,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受到了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通过体验表演,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学生演示,教师引导、讲解

在讲解地球公转的意义时,我指导五个学生用身体语言来完成教学。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边演示边讲解。中间一位学生扮演太阳,并且手里拿一根竹棍(代表太阳光线),周围的四个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公转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时的状态,这四个学生都斜着身子,头顶为北极点(均指向同一方向),脚底为南极点,腰带为赤道。通过教师引导、讲解,学生们可以体会一年内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的变化等规律,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四、全体参与,共同体会

如在讲授三圈环流时,我提前用纸做了一些箭头,先从理想状态――单圈环流入手,我走到教室中间(共5排学生),设第3排为赤道,前后黑板各站一名学生假设为北极和南极,天花板假设为大气上界,根据热力环流学生很容易演示出单圈环流。然后演示三圈环流,假设第2排和第4排为副热带(纬度30°附近),假设第1排和第5排为副极地(纬度60°附近),第3排学生双手向上演示赤道上升气流,手拿箭头双手张开演示上空气流的分流,右手指箭头向前面黑板(北极)在上空向右转,表示高空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在第2排附近偏成西风,第2排学生解释动力原因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前黑板的一名学生双手向下演示极地高压,手拿箭头向右偏,第1排学生两手交叉演示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被迫抬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半球演示类同。最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三圈环流图。

第11篇

【关键词】舞蹈“延伸意识”;舞蹈“感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50-01

一、舞蹈“延伸意识”与舞蹈“感知能力”的概念释义

舞蹈“延伸意识”和舞蹈“感知能力”是一种“感性的”身体意识或感知。舞蹈表演者在舞蹈时身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知能力是我们要认识和研究的关键。舞蹈“延伸意识”是指舞者在舞蹈时意识支配身体向身体之外的方向延伸的行为;舞蹈“感知能力”是指在舞者在舞蹈表演时对自己身体一种觉察能力。舞蹈“延伸意识”有强弱对比,舞蹈“感知能力”有大小之分。

二、舞蹈“延伸意识” 训练的出发点及目的

上肢运动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主要是肩胛骨的运动,肩胛骨的灵活性直接决定上肢运动的可能性[1]。本训练内容将关注点放在上肢在额状面上的运动,开发肩胛骨外展能力上;目的是学会正确使用身w后,通过舞蹈“延伸意识”训练提高舞蹈表现力。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测量指标

1.指尖距。在两个训练阶段结束后分别测量研究对象手臂呈一条直线时,上肢与地面呈水平、上至与地面呈45°和上肢与地面呈135°时的指尖距距离。结果见表1:

2.掌指关节力度。在两个训练阶段结束后分别测量研究对象右上肢与地面垂直和右上肢与地面水平时掌指关节的力度。结果如表2:

(二)掌指关节力度在两个训练阶段后的比较。第二阶段-有舞蹈“延伸意识”训练后,研究对象的掌指关节力度都比第一阶段训练-无舞蹈“延伸意识”训练后的掌指关节力度大。

右上肢与地面垂直方向上的数据显示方差齐性检验的值为0.065>0.05,符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条件[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的概率P-值为0.05,小于0.01,则表示有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对拓展舞者身体感知能力(垂直方向)有显著的影响。右上肢与地面垂水平向上的数据显示方差齐性检验的值为0.103>0.05,则证明符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条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的概率P-值为0.000

(三)指尖距增长值与掌指关节力度增长值的相关关系。将指尖距和掌指关节增长值呈“棒状”,即强正线性相关关系。采取线性回归方法编辑该散点图,得出相关性系数R Sq Linear=0.833>0.8>0表示两变量存在较强的正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指尖距的增长对掌指关节力度的增长有较强且积极的影响,即在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中,舞蹈“延伸意识”的强弱对舞蹈“感知能力”的影响是积极且显著的。

四、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研究受试者的测试结果显示,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有利提升舞者身体表现力,对拓展舞者身体语言有重要作意义。经过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受试者感知能力有非常显著的提高。舞者“指尖距”的增长与力度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建议可以依据不能舞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或舞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舞蹈训练。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80.

[2]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第二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10):122.

第12篇

关键词:话剧表演;演员;形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语言是日常生活中传达情感和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形体语言是指用身体部位的姿态或者表情等运动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1]。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运用,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对形体语言的熟练掌握,因为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形体语言包括空间语言、姿势语言以及情态语言等等。可是在有些话剧表演中,由于演员的专业素质和演出经验有限,对形体语言不能熟练的运用,导致表演过程呆板枯燥,使话剧演出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话剧表演中将形体语言更好的运用,分析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运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能够提高话剧演员形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种类和特点

话剧表演中基本的形体语言形式包括空间语言、身势语言和情态语言[2],它们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空间形态语言。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通过潜移默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叫做空间形态语言。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亲密程度不同,会存在身体之间的距离,这就是空间距离。

(二)身势形体语言。人的可以传达一定意义的肢体动作叫做身势形体语言。比如人的胳膊腿,手脚等身体部位做出的一切动作都可以称作身势语言,身势语言包括三方面:第一,演员为了配合舞台的剧情需要,而通过胳膊腿,手脚动作来完成;第二,演员将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表现到话剧表演中来,包括代表为气愤的双手叉腰,代表兴奋的双脚跳起,代表无奈的挠头;第三,话剧演员通过姿势语言,将日常专业素养和表演水平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能体现一个演员的表演水平的。

(三)情感形体语言。演员通过脸部的表情变幻而表现不同的情感的动作就叫做情感形体语言。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大笑,哭泣,愤怒等等,在话剧表演中演员通过脸部的的变化,表现出内心的情感变化。

二、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形体语言运用能力较差。一些青年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由于日常的专业素质修养不到位以及演出经验不足,经常会导致过分追求程序化,形体语言运动的十分僵硬呆板,无法使观众感觉到贴近生活,引起共鸣,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话剧艺术的感染力。

(二)形体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不足。许多话剧演员认为对白在表演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形体语言只是次要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其根源在于对形体语言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由于有了这种错误的观念,演员对形体语言的不重视,自然也很难达到应有的艺术感染效果。

(三)形体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许多话剧演员日常忽略了对形体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如平衡力、柔韧性等等,这直接导致了演员在运用形体语言的过程中动作不到位,使体态语言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三、话剧演员提高自身形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建议

(一)一切从生活出发,体态语言要贴近生活,这就要求表演者在日常生活中多总结、多归纳,并在不断的训练与实践过程中学会将生活元素融入体态语言的组合设计中,只有这样的体态语言才能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和认可。

(二)基本功一定要扎实。话剧演员要认真学习基本功,朗诵发声技固然重要,但身体训练和专业素质同样重要。

(三)对自身的性格魅力及艺术修养进行反复训练、提升。

(四)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体态语言的运用规律。话剧演员要通过常年的演出经验逐渐总结出体态语言的运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表演过程中熟练运用体态语言,表现的张弛有度。

(五)要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多注意研究观众的审美规律,结合人物性格特点,尽量达到体态语言的运用得体恰当。

四、结束语

话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恰当的运用,能够使演出更具有感染力。而子表演过程中能否恰当熟练的运用好形体语言艺术,就要求演员在常生活中多探索、训练,从而更好地使观众体会到剧目的精髓及意识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员,不仅要练好台词基本功,同时还要可以游刃有余的运用好形体语言,两者相结合,才能更细腻的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更多观众的接受及认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