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

时间:2022-02-25 06:3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品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培养;联系生活;家园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01-01

一提到早期教育,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怎样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的各项技能,使孩子更聪明,而常忽视了对孩子尤其是在幼儿期的品德教育。幼儿期开始就应进行正确合理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

一、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天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假如德育工作跟不上,很轻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工作。

1.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在每年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结合亲子活动,进行“制作五星红旗”的主题活动。通过对我们的国旗的制作过程,知道了国旗对于我们的意义使幼儿萌发了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要适时对幼儿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文明礼貌、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比如,幼儿在课间玩玩具时,为争夺玩具发生争吵,这时教师就根据情况适时进行团结礼貌的教育,主动认错的教育,互相谦让的教育,讲文明的教育。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应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促幼儿良好品德的尽快形成。

3.在室内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讲故事、念唱儿歌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培方面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讲故事是幼儿园最常用的教育形式。通过给小朋友讲故事、让小朋友看图学讲故事等方式,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和应该怎样做,使幼儿初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

4.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时的德育教育。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高跷、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等。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涵着许多德育教育的契机,而这些隐藏着的教育契机也许会让孩子们终生受益。所以让我们蹲下来,关注生活细节;真正参与到孩子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用他们易懂、乐懂的形式去感染孩子,在点滴中教育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生受用不尽的良好品德。

二、教师要注重示范性教育影响

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一面镜子,向幼儿灌输任何东西,自己都先做出好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好的品德,就会为他们美好的前程创造条件。让自己的一举一动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这就要求教师要象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良好个性、行为品质也在逐渐的形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园互动,让家长用真爱去感染孩子

第2篇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仅重要,也非常复杂。智力开发固然重要,而让孩子怎样做人更重要。因此“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品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幼儿时期对幼儿实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让幼儿受益终身,可以说它是全部幼儿教育的基础和重心。幼儿的品德教育不是在盲目中进行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熏染中形成的。诸如琐碎的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都提出严格的要求,要不断把品德教育贯穿在孩子能接触到、易于理解的生活之中,逐步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孩子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使孩子们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自信自强,为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奠定基础。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

1.幼儿理解能力差,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不宜单纯,过多的进行练习并以此作基础进行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使他们多有一个实际感受。

2.幼儿的品德认识不是通过理性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很难以老师和家长灌输正确的道德认识来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幼儿优良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被动练习形成条件反射,才能变成自觉行动。这样就能使幼儿在不必懂得很多道理的情况下,能自觉地按老师和家长教给的正确处事方法与待人接物;相反,如果只留意较为抽象的情感教育,轻视或忽略了行为规范的训练,那么幼儿品德教育就会像一串吹起的肥皂泡沫一样,呈现短暂的美丽,很快就会破裂、消失,因为幼儿不仅品德认识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道德情感也极不稳定,可塑大,说变就会,极易反复。

3.幼儿的品德教育必须立足于于情感教育。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唤醒他们身上沉睡的对爱的情感。因为在人的生活中,如果说道德是浩瀚的星空,那么情感就像一条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河流。孩子的情感教育,是品德教育的真正基础,是理智的真动力,是人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是品德教育的内在动力。情感教育可以使良好的品德在孩子心中形成久久无法磨灭并影响他一生的记忆,并且受用终生。对幼儿来讲,优良的情感只有融会于实际行动中才有反映,而要让幼儿将老师和家长倡导的优良情感逐步融会在他们自身日常生活行动当中,才能将情感培养与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方能奏效。

4.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在同步进行优良的行为习惯、优良性格和优良情感教育的同时,重点着眼于优良性格和优良的生活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因为从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来看,基本的优良行为培养,不仅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原始起点,更是幼儿品德教育的最终归属。幼儿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的品德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财富,这是被人类公认为了的。

三、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要重视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起步性。一开始就给幼儿大脑中留下非常牢固的、深刻的痕迹,做到先入为主,这就叫品德教育的起始性。不管孩子长大以后从事何种工作,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必须重视品德教育的起始性。儿童品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孩子出生后,最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孩子最熟悉的人是父母、懂得的第一个道理,也是父母这个第一任老师影响和教育的结果,父母对孩子的起始教育好比在纸上画画,第一笔怎么画、涂什么颜色,对今后能否画出美丽的人生画卷,是相当重要的。

品德教育的起始对一个人会产生终生的影响,老教育家吴玉章在回忆家庭的起始教育时说:“在我懂事的时候,父母教育我长大以后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祖母常说,小来偷针,大来偷金,不义之财宁愿饿死也不能接受,并经常要求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一有空闲,长辈们就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给我听,多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些教育对我后来参加革命活动,培养民族气节,对我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家庭的儿童教育,父母的言行确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仅是用语言和直接的教诲,而且是浸注于家庭的全部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怎样做人的行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除了社会道德舆论,学校教育的影响外,家庭儿童的品德教育起步也很重要。

(二)要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的科学性:

1.在表扬和鼓励中进行教育,当儿童第一次做好事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比如当你的孩子帮助邻居老大爷、老大娘取牛奶、扫楼梯时,当别人家的小朋友到你家做客时,小孩热情招待,把大苹果让给小朋友吃的时候,当他对叔叔阿姨有礼貌的时……,做父母的应及时给予赞赏,鼓励他以后继续做好事,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就会激发内心的光荣感,经常这样做,就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品德,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做好事无动于衷,就会失去儿童起始性品德教育的良机。

2.把错误消灭于起始之中,当儿童做错了事的时候,内心会产生自责和过失的情感,父母应及时地批评和阻止,便能引起他的羞耻感,制止以后,不再发生不良的行为,但是孩子第一次做错了事,父母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应该仔细地分析原因,给予开导,比如幼儿说谎,有时因为害怕,想避免父母的打骂而造成的,家长应鼓励孩子勇敢的承认错误,千万不要训斥和打骂,但对孩子真正说慌时,不要马虎从事,要严肃地指出错误的性质,提出严格的要求,鼓励孩子以后要改正。如果父母对孩子做错了的事情,听之任之,就会使孩子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要抓住幼儿品德教育的黄金期:

幼儿两三岁到六七岁是其品德、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个时间抓品德教育最好,因为这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品德起步教育,放任自流、溺爱迁就、纵容护短,认为孩子还小,以后会变好等等错误想法,就会使孩子形成任性、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和唯我独尊等恶习,以后很难纠正。时间证明,对一个人的不良个性、不良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养一种优良品德要难的多。对此古人讲“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俗语说的“三岁事,论到老”等等历史和现实事例说明在黄金时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既要抓早、又要从严,还要讲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四)要注重幼儿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3篇

关键词:捕捉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品味生活

G635.1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在思想品德课上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品德教育,如何实现品德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思品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没有学生内心的共鸣,品德教育就如空中楼阁,失去了实质性作用;同样的,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让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缺乏体验的教育往往是苍回的无力的,没有体验的教育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公民的义务》时我将这种理念运用其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分两阶段来完成教学。

一、捕捉生活,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源泉

学生体验最深刻的是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生活才是品德教育的源泉。当然,由于所处的环境、各自经历、认知水平等等不同造成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这里所说的体验不可能事事都要求学生去亲自经历和感悟,可以是直接体验也可以是间接体验,关键是能否使学生“心领神会”。而这里所说的生活更是指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更加容易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才能从中获取相关的知识和道理。

在课前准备时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对教材提供的几个案例材料感到很陌生、层次也有点高,很难吃透。的确,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的视野、阅历、见识等有限,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但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见识,只要找准突破口,他们同样可以畅所欲言。我决定从这些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中捕捉、筛选,提炼出学生熟知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供他们体验、感悟。

什么样的素材更加贴学生的生活呢?农村孩子对义务的认识并不宽泛,她们的日常生活无非就是上学读书,放学了小伙伴们一起玩耍,邻里串门等,见得最多的就是家长里短、婆媳大战......教材知识“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在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此,搜集了两个案例:一是子女百般虐待父母,导致父母喝农药身亡的惨剧;一是毫无亲缘关系的中年男子十几年义务赡养老人的事迹。两个案例围绕同一主题,却一正一反,形成强烈对比,相信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灵颤动,后面的实际教学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运用好这些案例,我设计了分层次挖掘,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素材。

二、分层次体验,逐步内化提升认识指导行为

就是分不同的层次让学生体验生活,逐步感染学生,进而明白道理,形成能力,指导行为,达到教育目标。这一阶段分三层进行:

1.感受生活,寻找品德教育的切入点,即对材料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的初步认识与评价,引发自身的情感变化。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段视频讲述了什么事情?②看了这段视频,你现在的心情怎样?你的这种心情表明了你对该子女持什么态度?④你的这种态度表明了该子女受到了哪一方面的惩罚?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地观看视频,我就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反应和表情变化,发现学生们由开始的兴奋、愉快,慢慢变得严肃、沉默起来,不少学生甚至露出气愤难当的神态。讨论时他们异常激烈,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学生显得很轻松,毫不犹豫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正好与老师的预设目标不期而合,为何如此?是生活的实际体验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现实的生活激起了内心的共鸣,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2.体验生活,抓住品德教育的侧重点,即从对素材的分析理解中让学生分析归纳原因,懂得道理,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从认识层面上形成深刻知识。紧承第一步提出①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如果没有,你觉得该会是怎样的结果?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③从以上讨论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如果子女不履行这一义务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很自然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公民为什么必须履行法定义务”。经过几个层次的讨论,学生认识到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定义务,同时也明白要增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4篇

【关键词】品德教育渗透环境活动家庭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91-02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那么,怎样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呢?

一、有机融合、注重环境的潜移默化效能

一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要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以教师的积极性、兴趣性诱发幼儿愉快情绪,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发现、分辨身边世界中的真善美,诅咒、厌恶身边的假恶丑,让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受到熏陶。

二是创设展示道德美的环境。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品德教育需要布置环境。如:以"我是中国人"主题的爱祖国教育环境,以"谁的小手本领大"为主题的爱劳动教育环境,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爱父母、爱家庭教育环境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幼儿的品德在师生共同布置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开展"娃娃家"、"图书大家看"等活动,帮助幼儿培养友爱合作、慷慨大方、共同分享等良好品德。

二、有效整合、注重教育教学活动的潜移默化功能

一是在各科领域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抓住各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有机渗透。教唱《毕业歌》时,开展"我要感谢的人"活动,让幼儿表达、交流:"我们就要毕业了,在幼儿园学习的这几年里你最想感谢的是谁呢?你怎样来表示感谢呢?"有的说要感谢老师,有的说要感谢阿姨,有的说要感谢XXX小伙伴,还有的说:我会经常给你打电话的,有的互相抱在了一起。天真稚嫩的话语,留下了他们对老师、阿姨和小朋友的爱。再如: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之后,开展"扣纽扣、系鞋带、穿衣裤"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己穿鞋系鞋带、穿衣系纽扣、互相帮助等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是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一年四季有不少的节日,可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的感恩教育:教师可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幼儿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妇女们的情感。节日当天,引导小朋友把亲手做的大红花、节日贺卡献给妈妈、老师。还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进行交流。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懂得了尊敬妈妈、奶奶等长辈,知道了感恩。结合"五一"、"十一"、"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幼儿收集、倾听、观看、说唱、表演、绘制、剪贴等,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深化幼儿道德认识和情感。

三是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渗透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应当从情感教育入手,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入园时,启发幼儿"问好"、说"再见"; 盥洗时,提醒幼儿排队不推也不挤、节约用水等,教育幼儿守纪律,讲谦让;进餐时,要求做到碗里、桌上、地上都干净,进行爱惜粮食、不挑食的教育;午睡起床让幼儿自己整理床铺与衣服、翻好衣领,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归类玩具、摆桌椅、整理图书、给自然角的种植物浇水,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进行竞赛性游戏时,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使幼儿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跳皮筋、跳绳、拍皮球游戏时,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器具;走独木桥有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教师及时而恰当地进行勇敢与尝试教育。

三、双向教育、注重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功效

第5篇

关键词:游戏化;品德教育;幸福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是啊,品德教育需要生活,可四十分钟的品德课堂却无法做到将真实的生活完整地呈现。此时,游戏作为生活的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了品德课堂里。众多的游戏理论向我们证实,游戏与生活密切相连。于是,我们让游戏成为了学习和教育领域的翘楚。让儿童置身于真实的学习环境;我们打破了沉闷的授课风格,用游戏拯救被项目符号狂轰滥炸的学生们。专家学者们怀揣着美好的期望,试图用游戏解决所有学习上的问题。反观游戏的品德课堂,逢学必用的游戏并非灵丹妙药,因此,运用于品德课堂的游戏该如何认识,怎样运用,成了品德教育人思考的问题。在《游戏,让学习成瘾》一书中卡尔M.卡普做出过这样的定义:“采用游戏机制、美学和游戏思维来吸引他人、鼓励行为、促进学习并解决问题。”他把这称之为“游戏化”。细细思琢,“游戏化”是站在了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游戏”,“游戏化”是真正附着生活的“游戏”,“游戏化”是将品德教育推向更深处的“游戏”。

一、游戏化不仅仅是消遣

哲学家伯纳德•苏茨曾说:“游戏,让我们在无事可做时有事可做。所以,我们才把游戏当做‘消遣’,视为填补生活空隙的调剂,但它们远比这些重要得多。”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学校规范我知道》一课时,教者与学生开展了这样的游戏。击鼓传花的游戏开始了,当花传到了谁的手上,就请那个小朋友到老师这里来选题,看看你将要表演关于学校常规要求的哪项内容,当然也可以邀请另一个小朋友做助手,配合表演。其他的小朋友来猜猜他们表演的是哪条学校规范。看似套用了“击鼓传花”“你演我猜”的游戏形式,但它关照着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课堂中的你我,不再是独立的个体,更多的是参与课堂的联合体。《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一书作者埃里克•韦纳,调查了全世界的幸福发展趋势。他的研究确认:“我们的幸福完全和其他人交织在一起:家人、朋友、邻居……幸福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而是一个连词,是结缔组织。”此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游戏化的品德课堂,让我们的儿童感受到幸福。玩游戏充分激活了与快乐相关的所有神经系统和生理系统———我们的注意力系统、激励中心、动机系统以及情绪和记忆中心。那么,我们相信,游戏化的品德课堂,已经让儿童全情投入,真正参与到了品德教育的过程中。

二、游戏化不仅仅是快乐

众多研究显示,游戏可以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快乐中枢。而神经科学家还发现,大脑对游戏的反应和在探索研究过程中的反应有惊人的相似。教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11课《讲文明懂礼貌》时,请小朋友分别扮演故事里的角色“熊小弟”“熊爸爸”“熊妈妈”“大象老师”等,当学生戴着头饰,重温熊小弟的故事后,一番采访让儿童的内心掀起了不少的波澜。在研究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个体品德发展一般包括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意志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发展。鉴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不但数量颇少,质量也颇为简单,若想对许多抽象的道德概念产生“真知”,依照学习理论的有关原理,就必须先通过活动让其产生相应的体验,在此基础上他们才可能会慢慢掌握相应的抽象概念。一个简单得如同过家家的小游戏,让儿童在角色扮演中知其所以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已经得到了发展,那教师所希望培养的道德行为还会远吗?

三、游戏化不仅仅是竞争

长期以来,传统学业竞争中“超越别人就是胜利”的成就模式,驱使着学生扩大游戏中的竞争,希望通过在游戏中比别人做得更好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运用于品德课堂的“竞争”小游戏,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闯关。执教《争做“微笑”小天使》一课时,我将这样的闯关游戏运用于品德课堂:就让我们一起争做微笑小天使。同学们既是闯关者,也是裁判者,认真倾听,评判选手是否过关。所获得的奖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获得奖章最多的小组就是本次游戏的赢家。(1)第一关如果你是小明,当你早晨看见了妈妈,你会怎么做?遇到了奶奶,你会怎么做?来到学校门口,看到导护的老师,看到礼仪岗哨的大哥哥大姐姐,你会怎么做呢?(2)第二关也许,你会出现以下的情况:①这个单元的语文考试考砸了。②把同学的钢笔弄坏了。③美术课上,衣服被同学弄上了最难洗的黑墨汁。④上课时开小差,被老师批评了。你们打算怎么办,再次微笑起来?不要小瞧了这个闯关游戏,它给了我们更明确的任务,游戏的本质是实验。它让儿童集体尝试着若干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其强大的奖励功能开拓了更多生活行为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曾说:“良好的道德并不来自认识而是来自行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之的爱德传统,一向强调“美德在践履”。因此,品德课堂教学既要着眼于道德智慧培育的认知系统,更要着力于情感态度引导的动力系统,形成动力型课堂,切实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谷鲁斯曾这样说过:“游戏不是没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联。游戏是为了将来面临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游戏中的儿童,面对的不仅是游戏,更是面向了他们的未来生活。游戏化的品德课堂,学生模拟操作,不仅集体闯关,更观摩他人冲撞关卡。不仅在模拟的生活中自我学习,更在他人的生活中学会反思。游戏中,儿童已经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微笑着面对自己及生活中的人与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在集体活动中,严肃、负责和认真的游戏,应当占最重要的地位。通过正当的游戏,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愉快的情绪。”

作者:朱帅 单位: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美)简•麦格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9,85.

[2](美)凯文•韦巴赫,丹•亨特.游戏化思维———改变未来商业的新力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1.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 德育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把握这个有利机会,从小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奠定良好基础。我觉得德育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样的、生动活泼的。要使汗水和心血交融的德育耕耘获得金色的收成,有几点至关重要:

一、教师的榜样作用

陶行知曾说:“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幼儿教师只有自身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教师的道德情感与幼儿的道德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幼儿产生影响。有一次,我带小朋友外出散步,路上看见工人倒垃圾,我掩着鼻子说:“臭死了,快走!”万万没想到,这无意中的言行竟然产生想不到的后果,事隔不久,在一次教育幼儿尊敬劳动者的道德认识的谈话里,竟有孩子说:“清洁工,臭死了,我才不尊敬他们呢!”听了孩的话,我深感内疚,这难道不是教师道德情感的偏差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吗?事实证明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影响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形成。所以说,幼儿德育应该从树立榜样,激起情感入手,以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主。

二、师爱的鼓励作用

教育不能没有,师爱是转换幼儿思想工作的先导。思想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是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礼的巧妙结合。孩子在家需要父母爱,来到幼儿园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对幼儿的帮助和教育。我班的佳佳小朋友,由于父母在外跑生意长期不在家,由保姆照顾,缺乏父母的爱,性格孤独、散漫,动不动就打人,我主动亲近他,关心他,用爱照顾他,不久,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说的话他愿意听,喜欢和我在一起,我经常以故事的形式教育他。有一次,保姆很迟接他回家,我把他抱在怀里,安慰他说:“老师做你的妈妈好吗?”他点点头,把我抱的紧紧的,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也是情感上的满足,从此以后佳佳变了,不但不打人,而且学习认真了,守纪律了。讲礼貌了,喜欢参加各种活动。

师爱不仅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源泉,也是改变幼儿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动力,是作好思想转变的一把金钥匙,它将激励幼儿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比如:对于聪明活泼的孩子,通常拥有许多崇拜者,大家都喜欢,顽皮、笨拙、能力差的幼儿则容易受排斥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越是这样的孩子,老师要给他们多几分关怀和爱护,使他们知道老师喜欢他,从而增强自信,最是幼儿满意的是老师的爱。此外,还要善于观察,了解他们,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尽量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提高进步,当有点滴进步时,应在集体中给予表扬,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同样受到大家的关注。人非草木,爱心和关怀常能感化思想和行动。

三、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教材思想性及幼儿当前思想状况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音乐课“好朋友”,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语言构成艺术形象,给幼儿养的感受,同时教育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由于幼儿喜爱音乐,在演唱中受到教育。体育课:《送伞》通过游戏让幼儿进行平衡练习,同时针对关心他人进行教育,让幼儿进入角色,分享帮助别人后那种快乐情绪。其他学科也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四、集体氛围的促进作用

第7篇

[关键词] 幼儿 品德 教育

德育教育是当前各学校为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保证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党在新时期制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可见人才的全面成长,“才”是基础,德是统帅,因此,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从教师自身做起。

一、教师应树立榜样,做孩子的表率

幼儿时期是其模仿最强的时期,在家家长是孩子主要的模仿对象,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教师的行为要慎重,应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要求,做孩子的表率。孩子一切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依靠身边榜样的力量。如:在家听别人骂人、说脏话,他就学着骂人、说脏话。入学前,老师告诉他们做好孩子的标准,教师不说脏话,粗话,说脏话,骂人的孩子也就不说脏话,不骂人了。即使有的孩子偶尔说了脏话,在教师和小朋友的提示下,认识到后,马上就会改正过来。如果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我们不应该立即责备孩子,而是应该先找一找原因,孩子的行为是不是由于家长或老师的不良行为引导造成的,找出原因,再对幼儿进行教育。先改正自己的行为,然后再告诉幼儿哪是对的,哪是错的,所以平时我严格要求自己,对于一些微小的细节,如果孩子看到了都会模仿。

二、培养孩子爱劳动,乐于助人的习惯

孩子刚入班时看到老师打扫卫生,就拿起小扫把跑过来帮忙,可是大家是知道的,孩子是越帮越忙,有时你扫的很干净,他一帮忙又弄的脏兮兮的。这时,我总是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表扬,然后再和他们一起清扫干净,并教他们怎么样打扫卫生。打扫干净后,我会表扬他们说:“你们真是爱劳动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在家也一定做得很好。”让孩子感受帮助他人的乐趣。有的孩子帮助了别人,我不失时机,表扬,鼓励,让孩子体验到帮助他人是件幸福的事。

三、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自制能力是孩子良好品德之一

当今孩子面临的将来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怎样才能使孩子约束一下自己,不轻易被外在的因素所带动。

1.老师的表率作用。老师说到一定做到。

2.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鲜,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活动中使用多种让幼儿感兴趣的教具,以便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3.平时的活动中,应多告诉幼儿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

4.在思想上跟孩子沟通,在活动中,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向他使了一个眼神或一个有意识的微笑,让他知道老师已经发现了他的行为,希望他能管信自己,他一认识到后马上改正过来。

勇敢也是孩子重要的品德。孩子的幸福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像我们的身体里有了病一样,反应到外边来医生根据外在的现象,对症下药,病就好了,身体就健康了。做人也是一样,孩子那里做得不对了,要勇敢的承认。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过来。这样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有的孩子不团结小朋友,他做了错事,在跟老师讲原因时,先说不关自己的事,他如何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不能责备孩子,问清原因,引导孩子知道自己错哪儿了,并把它改过来。让他们知道这样做才是好孩子。平时我经常告诉幼儿:不怕错,知错就改才是好好子。这样才能使自己越做越好。怕的是不知自己的错,有时明知自己错了还找理由,不承认。主要是达不到做好孩子的标准的。以为你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或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所以,平时一定要培养孩子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不要一味责怪孩子,以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在农村,人们不重视文明礼貌。大街上,闲谈中时常听到人们说脏话,粗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难免也说些脏话,来到学前班后,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不说脏话了,这无非是学前班给孩子们创造了优良的环境,但这样才能使这种环境得到扩展,扩展到家庭中,社会中,当听到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就有礼貌。”那孩子在家为什么就没有礼貌呢?孩子喜欢回报,每当孩子来到学校问声老师早时,小朋友好事,你也问一声早上好或冲他一笑。孩子就会很高兴。而孩子在家里却得不到这样的回报,所以平时教孩子向他人微笑,打招呼,有付出就有回报。

四、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第8篇

一、社会方面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有的人只看重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轻视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作用,在社会上耳闻目睹,他们往往自发地、不自觉地接受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道德意识逐步谈化,乃至本性的东西也发生了退化。

二、家庭方面

在望子成龙心态的驱使下,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百依百顺,家长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学习方面的物质要求,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据调查,学生在家顶撞父母的达一半以上,有些家长居然还看孩子的脸色行事,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挑吃捡穿,不爱惜东西,不尊敬长辈,任性,懒散。

三、学校方面

在德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具有主导和决定意义,但由于受考试制度的左右,社会用人制度的影响,以及家长望子成龙心态的催促,相当一部分学校,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偏废了学生的思想教育,社会上仍习惯把学生的分数排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

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道德精华,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开始。

诚信:诚实守信,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是人类重要的道德规范,在实现人的价值中起到重要作用。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期可也。”孔子把信任作为立国之本,体现了孔子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完善。季布的“一诸千金”成为人格追求的千古美谈。对个人而言,“人无信不立”,有谁愿意同一个不能信任的人交往?对一个国体、一个单位来说,没有信用的话别说发展,连生存都难。正因如此,弘扬传统美德中的诚信观念,借以教育青少年学生,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如何运用法律和道德力量在社会上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已成为当务之急。

孝心:孝心是最基本的人性,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不爱,那么何谈爱祖国,爱人民。孔子说“孝悌为仁之本”,培养孝子的最大目标是造就国家良臣。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通过劳动感知父母的辛苦,让他们知道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知道一米一饭当真来之不易。开主题班会,紧密结合品生(品社)课的教学,谈谈对父母的感受,加深对父母的感情。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孝悌”之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使“教悌”之心得到延伸。

节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便是节俭观念的丰富发展。“俭”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美德,它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修身养性的过程中适当节制物欲,以纯洁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远志向,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理想。正如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要用自己的理智规范自己的物质享受行为,使之正当有度,合乎道德,而要把精神追求,即人格理想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在节俭习惯的养成中,人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意志也得到锻炼,“俭以养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对帮助青少年学生抵制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其道德教育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但是必须看到,学生时刻面对各种因素挑战,有时难免做出违背道德准则的负面行为,因而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

研究表明,当教育者向被教育者提出行为规范方面的种种要求时,被教育者一定会在心里想:为什么要我这样做?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

第9篇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幼儿 品德教育 养成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

晨间活动:让值日生提前来园,为小朋友们整理桌椅、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然后迎接小朋友。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

改变了传统的点名方法,让幼儿自己来点名,使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同伴,热爱班级体。

课间活动: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照顾小一点的孩子,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进餐:进餐时,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

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将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父母来接。

二、节日中的品德教育

1.“三八”妇女节到了,老师带领幼儿到超市为妈妈挑选节日礼物,并给所以幼儿的女性家长发出了邀请书,请她们来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庆祝活动,家长们观看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和孩子们共同游戏、分享甜蜜的蛋糕,操场上充满了欢笑声,她们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幼儿从中体会到妈妈教育孩子的辛苦,表示从今后要好好学习,孝顺父母。

2.三月五日是“学雷锋日”,为此开展了“学雷锋,做好孩子”系列活动,教育幼儿要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做好事。如帮助老师打扫卫生、布置环境、从家里带来小动物和盆景布置自然角,给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带食物,给种植园地上的植物浇水,拔草等,都是幼儿关心、热爱集体的具体表现。

3.“植树节”的那段日子里,带领幼儿到小区去找春天、观察各种各样的小树,让他们了解树的成长过程。

4.“五一劳动节”,开展了“我是爱劳动的好孩子”的主题班会,幼儿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讨论如何来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组织幼儿到“襄阳公园”去春游、到烈士陵园去扫墓、……。这一系列的素质教育活动都使幼儿的思想品德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5.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到了,为了让所有的儿童都感受到节日的快乐,还邀请了聋哑学校里的残疾儿童来我们幼儿园联欢,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在歌舞声中我们一同渡过了这个愉快的节日。孩子们知道了要和残疾儿童做好朋友,不能歧视他们。

三、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1.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关心爱护。学期初,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首先组织他们参观幼儿园,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是幼儿尽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虽让他们能够独立进餐,但由于家长的过渡爱护,大部分幼儿都不会独立进餐,独立性较差。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在语言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看图讲述《吃得真干净》、音乐歌曲《好娃娃》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独立的进餐、盥洗、睡觉等良好的自理能力。

3.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进行礼貌教育.。礼貌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在语言《有礼貌的好宝宝》故事《两只羊》歌曲《我的好妈妈》《好娃娃》认识《老师》。认识《家庭》,向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四、家园联系中的品德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站及家园联欢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

1.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通过家园联系册、网站、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

2.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兴衰在于国民的素质教育。幼儿期是儿童接受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培养个性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动力定型。因此,从小以正确的教育来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不仅非常重要,也是可能实现的。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

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教师根据幼儿品德教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幼儿知、情、意、行的特点,既注意一般教育,又注意个别帮助,既开导,又训练,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为幼儿一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作者:饶荷贞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

通讯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解放路45号

联系电话:15307275668

第10篇

交流心声,形成道德认知

课堂上,学生会根据老师的喜好和要求来说话,揣度教材的价值取向来表态,使品德课堂看似符合教学要求,无懈可击,实际上丧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品德课堂要营造宽松、平等的氛围,创设思想交流的平台,激活心灵,敞开心扉,让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上《我不胆小》一课时,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走进“胆小国”,看看胆小国中小朋友们都害怕什么?让学生知道胆小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胆小事。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胆小怕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暴露出自己的思想,教师才能因势利导。如有同学说怕黑。笔者就追问:为什么怕黑?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黑暗中看不清周围情况造成恐惧;有的说,听说黑暗中有鬼;有的说,看到过恐怖片中的可怕怪兽等。紧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讨论:世界上真的有鬼和怪兽吗?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用正确的认知去发现自己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从而解开自己的心结,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创设情境,升华道德情感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品德的教学,也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道德情感得以升华。

在教学《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成长》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课前搜集了小时候穿过的衣物、鞋帽、小脚印等。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比较脚印、衣物的变化,直观地感受自己长大的过程。睹物思情,件件小物体都凝集着父母的一份情,样样小物件都汇集着父母的浓浓爱意。再通过“问问、称称、量量”寻找成长的足迹,让学生在询问中了解到自己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对比着身高、体重的变化,学生会感悟到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操了多少心。

在这样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把载满记忆的事物引入课堂,用实物符号来展现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真实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此时,笔者再让学生通过观看成长的照片、听父母讲述成长中的桩桩趣事,聆听父母的真情告白,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难忘的事情,一件件小事犹如一股股暖流,缓缓流淌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浸润在温馨回忆之中的孩子们,真实地体验着成长的快乐。心有所动,情有所至,在父母的关爱下幸福成长,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应该是此时孩子们心灵最真实的感情流露。

搭建桥梁,强化道德意志

在上《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用设施,感受公用设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紧接着,选取了公用设施缺乏时给人们带来的烦恼。通过一个撼动人心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感受破坏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事例很极端,但很有震撼力,再次让学生明白了爱护公共设施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真实的课堂中再次坚定了保护好这些“朋友”——公共设施,让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的意志。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来讨论为“朋友”做点事,便是顺理成章了。他们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方式为“朋友”做实事:编儿歌、写几句警示语、劝阻、小组进行保护活动……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珍爱公用设施,共享美好生活。学生也进一步明白了爱护公共设施,要将这份行为落在实处,落实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上。

提供时空,落实道德行为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和深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品德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其在真实的经历、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实现德行生命的成长。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是帮助学生把所学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达到统一的有效途径。因此,品德教学应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践平台,并提供落实道德行为的时空。

第11篇

摘要: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的道德氛围,家长的自身修养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子女思想道德的形成。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家庭教育做起。

关键词:思想品德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的道德氛围、家长的自身修养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著名作家巴金说:“教育子女首先要教育其做人,做一个正直、真实、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不抓住这个根本,忽视孩子的品行教育。到头来,望子成龙也许会望出一条恶龙来。”那么家庭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对孩子实施德育呢?笔者认为:

1、身正为范。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最生动的教科书。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首先需良好示范,注意言传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做到。大人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自然仿效。所以,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都应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身正为范。

2、尊重孩子。每一个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却不善于尊重自己的孩子,真正的爱就应建立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首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不要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产品,动不动就拿孩予出气,其至打骂孩子,要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甚至实施“高压”手段,全然不顾孩子的个人感受。实践证明,唯有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3、防微杜渐。教育孩子,要从细微之处抓落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明“小”的作用不容小视。教育孩子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注意孩子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以此作为教育契机。可现实中,有的家长忽略了从小事抓起和点滴的养成教育,孩子讲一句脏话,拿伙伴一样东西……不善于抓住时机教育,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这些不应有的疏忽,不加注意,必然影响孩子的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因此,家长应从小事着手,让孩子养成好品德、好习惯。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楚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教育和帮助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克服“重智轻德”的偏向,把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作为当前家庭教育的中心任务,使其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协同一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努力把未成年人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89-01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人才,首先得让学生成人,所以德育是首要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授课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要做到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要形成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如何才能利用思想品德课更好地实施品德教育,让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升华,成为具为高尚品德的社会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品行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品德教师身兼智育与德育的双重重任,一定要在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学会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拥有一颗“国家公民的良心”。如果教师自己奉行道德双重标准,就会使学生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品德教育就无从谈起。如教师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要树立为中华腾飞而努力的理想,那教师首先就要用心、认真、努力地上好课,真诚地对待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引领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绝不能只是马马虎虎地对待工作,应付式地对待学生,把满腹怨气带到课堂上。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要富有智慧

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受教材内容较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实效性较差,品德教育难以落实。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首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幽默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能够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学会尊重他人”的内容时,恰逢某学生要趴桌子睡觉。笔者走到这个学生旁边,目视其他同学,用轻松的口吻说道:“尊重他人很重要,曾有一名人说过,打扰别人休息,等于谋财害命。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人休息的权利。老师可不想谋同学的财,害同学的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命更重要的呢?同学们说是不是呀?”此种情境下,学生们自然明白笔者的话中有话,都笑了,而那个半睡半醒的学生顿时清醒,满脸的不好意思,认真地拿起了课本。笔者假装不理会,继续讲课。这样做,也就一会儿的工夫,既让课堂气氛轻松,又巧妙地结合了教材内容及时提醒学生,品德意识就在教师用语言营造的氛围里得到了强化,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教师要注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丰富道德教育的形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枯燥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平时上课时,笔者经常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实践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八年级“相处之道”中有关“尊重孝敬父母”的内容时,笔者请学生在课堂上真诚地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激之情的信,并希望他们能在家里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过后,有不少家长向笔者反馈,认为这一做法不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孩子,而且拉近了亲子关系,有些学生开始理解父母并从行动上孝敬父母。笔者认为,只要教师适时灵活地采用符合学生情感特征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品德的养成会“船到桥头自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