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

时间:2022-02-25 06:30:04

品德教育

第1篇

摘 要 德育教育有意识地融入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其渗透的方法,使德育教育内容中的具体化,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 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首先要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避免品德评价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智慧地把学生引向既定目标,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抑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这种自育的能力养成,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对培养学生道德自育能力以及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班级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又如,体操中的保护与帮助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值日生轮流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一、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目标告诉我们: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社会责任相联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群体意识,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经常锻炼、终身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以及文明的行为,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体育课教学寓思想教育于身体活动中,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由于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做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体育课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过程,要具有良好的规范性。学生在听讲解,看示范时,必须有正确的队形和良好的秩序,才能明了重难点,进而正确掌握技术、技能要领。只有在教学中采用强而有力的思想教育措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启发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练习,才能使学生学得紧张而有序,练得生动而活泼,安全而有实效。如果学生不明确学习目的,不认真听讲解,看示范纪律差,不听从指挥,那么体育教学就难以进行,更谈不上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一)认识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倡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体育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新课程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所以,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例如在遇到学生怕苦、怕累、不勇敢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英雄事迹,如红军长征、抗震救灾、运动员不怕苦不怕累最终取得荣耀等来激发斗志、陶冶情操。

(二)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题材

第2篇

【关键词】变化;问题 ; 教师德育培养 ;家庭促进 一、中学思想品德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大都取决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思想品德,在课堂上学习思想品德,在课堂上运用做作业的方式“实践”着思想品德。尽管学生时时刻刻把思想品德挂在嘴边,但真正被学生吸收并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品德并没有多少。可现实社会要求的人才是一个以品德高尚为基础的人才,这使得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才干的关键时期,是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探索其思想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中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祖国的荣辱兴衰。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青年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将自己的满腔热血贡献于国家与社会。

二、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老师要广、要快得多。

2、教育要求上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对受教育者的要求理想化,学生与教师沟通过少,容易产生教育要求不切合受教育者实际的现象。

3、教育方法、形式上趋于简单化、形式化、说教化。教育内容上“假、大、空”,空泛无力。

三、德育思想在问题情境中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

例如,讲到“天下父母心”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录音播放儿子给父亲的一封信,设置道德情境,形象直观地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境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播放后有很多学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道德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教师要注重自身德育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动。教育学和心理学把12~16 岁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这段时间,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较矛盾。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不光要探究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树立把德育教学贯穿在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意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每位同学。教师只要有德育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会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正确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变学生。

五、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性格、品德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 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必须给自己的子女树立光辉的榜样,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子女。 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共同承担教育青少年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从而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实施德育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极努力,为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这一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多做贡献,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添砖加瓦。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目前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如何做及如何做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前人大不相同,如今的品德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更需要掌握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趋势与其规律,并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观念、认识态度,以达到全民参与、共同关注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道德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在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众多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道德教育,将工作的中心放在基本的教学任务上。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传输相应的理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表明,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限制下,当代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但其素质仍旧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与此同时,当代学生已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更早地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更容易受到社会中负面意识的束缚与限制,这就导致学生的道德素质容易受到负面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重视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抵御社会负面意识,并迎合时代的发展,使学生逐步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教育的质量

(一)转变教学理念深挖教材内容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意识的反应,是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师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质量,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学理念,以此为基础深刻挖掘教材内容,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真实效力。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以初一教材为例,其中《敬人者,人恒敬之》、《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让人三尺又何妨》等课时都表达了某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及奉献他人。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会突出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当做主要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教师才能从中考制度的压迫下走出来,进而真正认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涵,明确新课程改革标准和教材编写的用意。深度挖掘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师才能把握教学的真正目标,找到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并发挥自己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二)在情境中引导学生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调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大量的讲解,或者利用课堂提问进行简单的师生互动与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限制,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掌握考试的重点。同时,教师使用大量的讲述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以初一第六课时《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教学为例,教师仅仅通过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这句谚语的深层含义,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奉献他人所赢来的满足感。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入情境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名带着小孩的妈妈在炎热的夏天赶路的情境,从两人的神态看,她们已经行走很长时间,小孩已经出现缺水的神态,两人的动态引起过路行人的关注。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小孩、妈妈及过路的行人。为创设更真实的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搭配一副夏日炎炎的背景图片,同时搭配夏天蝉鸣的背景音乐。在较真实的情境中,扮演路人的学生将带小孩的妈妈引入一边的阴凉处,另外的学生从商店里买水送给已经缺水的小孩和家长。在情境中,扮演小孩和家长的学生受到触动,从具体的情境中发出由衷的感谢。而扮演行人的学生则感受到来自被施予者的真诚的感谢,从内心涌现出一种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动。通过情境教学,教师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文字性的描述转变为更立体真实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心灵得到触动,在情境教学中感受到高尚道德品质才带来的美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的质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提高道德教育的质量,利用信息技术拥有的巨大优势实现教学目标。在《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认识为什么生活中需要宽容,也可以通过强烈的对比提高学生的认识,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应的情景剧。在第一个情景剧中,两名学生在食堂排队买饭时发生争执,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上升为打架事件,两人都受到伤害同时也被学校处罚。相反,教师也给学生展示在公交车上一名乘客不小心踩到另一名乘客的脚,他连忙道歉。被踩的乘客显得非常宽容,礼貌地接受前者的道歉,最终两人成为很好的朋友。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真实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宽容将生活中的矛盾消除,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基于此,学生才能认识宽容的必要性,才能在生活中宽容待人、待己,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加,同时也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

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在教学中教师是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的人,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在教学及课间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行为,利用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模仿自己优秀的行为并形成自己高尚的意识和品质,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出现迟到、旷课等现象,这就是对学生灌输一种诚实守信的信念,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诚信、守时。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同时也要对学生宽容。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做的不是对学生进行责备与审问,而是宽容地对待学生,利用正面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宽容的力量。在课间活动中,教师不能在学生面前抽烟、骂人,必须尽量避免在学生面前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基于此,教师给学生树立近距离的道德模范,引导学生模仿与学习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并在借鉴与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这就需要教师端正师风,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进而在学生面前保持更完美的形象。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教育;“品”与“德”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01

思品课本身感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良好的品德素养是每个处于少年时期孩子的必要条件。针对时下出现的“80后”、“90后”群体新概念,不同人群对此议论褒贬不一,而他们本身却是社会的一个独立体,被人为上根据不同观念和认知而划分开来。这一切是依据是什么呢?划分开来对新一代年轻人又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这就不得不慎重从正面层次来解析。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好的开端将是新的开始。本文就此宏观新解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品”与“德”。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正处于刚起始阶段,感知和认识事物容易形成一种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弄明白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再就是要明白教育的主要目标。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思想处于空白化,没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和逻辑分析概念。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接受新知识。而思想品德正是切实关系到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学活动安排也是他们好奇的内容。比如要团结同学、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园地,爱护公共财物、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尊敬父母,做人要诚实守信、积极进取,要自立自强……

这些都是有形的,很容易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处可依、有原型可循,这样的话,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可以应用的环境,他们会不知不觉的感知、认识。从而去掉以前自身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人生打下一个好的基石。再就是新时期社会环境复杂,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无从辨别的进入了不同的是非环境,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作为行为规范予以约束,当他们灌输了这种新知识之后,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们会加以选择,从而净化他们幼稚的心灵环境。

由此可以得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启蒙小学生思想认识,引导小学生学会选择和辨别,塑造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

二、思想品德中的“品”与“德”

品与德,既有别,又相联。品指表层,德指内里;品是外修,德是内炼;品是标准,德是内涵。品要靠德来支撑,德是靠品来表现。在思品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课文内、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在塑造小学生品与的德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遇到的问题有很多,现在的学生不能拿以前那个时代我们受到的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方式去说教,现在的孩子在校外、网络上、社会上受到的一分钟的熏陶,洗刷了我们在校园说教一个学期的品德教育,五讲四美在他们这里成了笑料,尤其是六年级的小学生,自以为已经长大,装模作样看不起思想教育那一套。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品德好与坏、优与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的环境及教育影响的结果。所以,作为一名“品生”教师,要以自身优良的品德、良好 的言行去教育、引导学生,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品德。

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品”与“德”相结合,使学生内外兼修,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思想品德课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外采用“小主持人”的教学方式效果也很好。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作为小主持人自身,拥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思想品德课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实施情感教育,教师的自身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将“情”字渗透到自己的品行举止当中,能使原本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更能贴近学生,易于学生接受。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爱的教育,“品”与“德”的启迪。

三、抓素质教育,体现思想品德教学本质

众所周知,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应该是关于人生即人自己的学问,“育人”、“做人”,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最终目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中,“育人”、“做人”即关于人生的学问,从来没有被设置为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修课”。例如《讲信用》一课中,开始设置一个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让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并不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健全的幸福的人。

第5篇

1关于设计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顾名思义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对所要教授给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设计教学中,可以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法,用“我要去哪里”、“我该怎么到达那里”和“我怎么确定我已经到达了那里”,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计划的制定。这三个问题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教学方案,要想进行一个能够将品德教育完全渗透进课堂之中的小学设计课程的制定,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小学品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文化课教育,若单独将其拿出来进行教学的话,不仅浪费了在学校中仅有的课堂时间,更容易因为死板的教学而对学生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提倡在日常文化课堂的教学设计上加入品德教育的元素,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品德教育对自身的洗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加强。

2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之后期望取得的最终效果。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只考虑到教师自身的期望值,更应该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避免教师忽略学生接受能力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的情况发生。教师在制定一个学科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除了该堂课所要学生们学习的文化知识外,还应该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工作融合进来,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品德概念传递进学生的心里。比如在进行飞机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制定中为让学生可以自己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想要的飞机图纸时,再加一条,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制造出他们的人花费了多少的时间和心血,有着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品格,让学生体味在简单的模型设计之下蕴含着的浓郁的坚定意志。这样不仅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机历史的理解,更能在设计模型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3分析教学要素、制定教学方式

要想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一定要在适当的课堂上进行与之相关的品德教育,由于孩子爱玩的天性,教师在制定教学方式的时候可以考虑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原本书面化的知识进行更深度的理解,更能通过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开拓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生动精彩的竞赛活动,例如废物再利用设计比赛,学生不仅能在比赛过程中开动脑筋,将生活中用不到的东西再加工成为精美的小物件,提升自己对美的意识,更能因为比赛的关系激发起强烈的竞争意识,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在竞赛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摒弃以往单一的赛后评分方式,鼓励学生都站出来为自己的作品进行拉票。这样学生们就会因为想要表现得更好而更加自觉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4教学效果

当一堂课的教学计划全部完成之后,就是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的时间了。教师应该多征求学生的意见,比如在课堂结束之后询问学生这一堂课过得是否开心,并让同学对这堂课的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同学们的建议之下不断地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争取让最多的同学得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能学习到应该学习的文化知识,更能在教师不断改进的教学方式中学习到优良的思想品德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

5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在课堂中将道德知识很好地带入,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之中,使学生们受到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鲁凤华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 意义 培养途径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在思想方面受到的冲击和侵袭也愈加激烈。很多人在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日渐迷失自我,变得自我、浮躁和物质化。即使最为纯洁的校园,也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偏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觉活动和现实生活,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以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1. 对小学生实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人们在同一年龄阶段具有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在一定时间内会出现成绩高低之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可有效提高成绩。相比于提高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难上加难。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且易受周围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主要引导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于帮助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2. 培养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分析

2.1注重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较为系统的、全面的,且与德育有直接关联的课程[1]。其主要目的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社会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应注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而要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并结合理论知识,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运用形象的材料或鲜活的例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就“让座”一事展开思想道德教育。“让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师可提问学生有无让座的经历,并鼓励学生讲述让座的经过。引导学生描述被让座人的情况、态度和表情。并由此教育学生让座是一件有助于人的事,也是社会提倡的事,在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赏带来的快乐。

2.2注重说服教育与榜样教育的有机结合

“知晓”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层次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所谓“知晓”就是指对道德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先有正确的认识,才可能化意识为行动。在“知晓”的过程中,采取“榜样”式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注重利用“榜样”的力量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例如,可通过视频题材,组织学生观看和学习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届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并对这些典型人物事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另外,还可以给学生讲述名人的故事,如雷锋助人事迹、文天祥的民族气节、林则徐的爱国事迹等。也可以身边的人作为“榜样”典型,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

2.3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营造良好的德育气氛,首先应注重建立自然融洽的师生关系,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所谓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针对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地位不平等的教学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可以作为班集体的成员,与其他成员地位平等。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向学生提问。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唯有苛责,还可给予宽容和理解,并引导其走出困境。注重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即使是小学生也有自尊心,教师应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会真正尊敬教师。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从而有利于开展德育教学。

2.4开展思想品德相关活动

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这些方面的培养需要经过不断强化才能实现。由于小学生的思想行为能力都比较活跃,开展思想道德相关活动,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开展思想品德相关活动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并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活动。

例如,围绕“文明礼仪”的主题,组织班内学生以组为单位,分组进行文明礼仪问答。模拟不同场景,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最为妥当、正确的行为标准。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评分,并及时做点评。

2.5注重寓思想品德于课外实践中

除了在学校对学生实行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应十分注重除学校以外的场所。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本教材、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将“知晓”的思想品德真正实践于社会中[4]。在实践活动中,切实体验活动带来的效应,感受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学雷锋活动,到养老院看望老年人,帮助养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感受老人的孤独和无助,教育其尊敬长辈,并经常回家陪伴老人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又如组织学生进行清洁卫生工作,使其树立“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并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不乱扔垃圾,并督促身边人爱护环境卫生。在这些社会实践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高尚的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认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3.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美好的心灵。教师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如组织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活动、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更好地互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守金.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种途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5):197.

[2]孙淑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6):66.

第7篇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德育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动。教育学和心理学把12~16岁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这段时间,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较矛盾。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不光要探究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树立把德育教学贯穿在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意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每位同学。教师只要有德育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会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正确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变学生。

二、利用教材内涵指导学生的德育意识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众多的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主动去求索,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用自己亲身实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编写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教育。此外,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融汇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用自己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在探究“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时,应引导学生认识“父母赋予我们太多,我们要应该孝敬父母”,教师在备课中,分析教材蕴涵的德育情感,以“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对我们的爱———孝敬他们”为其内部情感联系。要把握这种条理清晰的情感思路,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及德育意识、德育情感的培养。

三、德育思想在问题情境中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

例如,讲到“天下父母心”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录音播放儿子给父亲的一封信,设置道德情境,形象直观地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境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播放后有很多学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道德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实践体验中实现德育目的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但他们的愿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抽象的逻辑思维有了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在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时,还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来支持。在学生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引导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可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实时开展评价,重点放在弘扬正气方面。同时要知道道德情感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走出课堂,走进本学科组织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或走进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或利用学校等各部门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落实具体正确的道德行为。教师不要回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找准问题切入点,对症下药。要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而且落实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

第8篇

关键词:品德教育;核心理念;塑造;社会人

长期以来,随着我国教育的曲折发展,使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秉承了“有才便是德”的理念;而不理解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导致他们疏忽了最重要的品德教育。以至于把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这些国家的未来的人才、贤人、圣人变成了次品、废品、甚至危险品。然而、理解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可以让我们明白:长大后怎么做人的问题,长大后做什么样人的问题。从以下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看出:

1、现在的社会,随着各种思想潮流的侵袭,随着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一代甚至几代年轻人的身心健康。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阅历尚浅,再加上他们的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尚不足以应对社会的阴暗面。导致他们极易受到暴力、色情及金钱等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

2、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可以在物质上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可他们精神生活却极度缺乏,导致他们整天无所事事的过着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缺少责任感形成自私、任性、惟我独尊的不利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的怪癖品行;至使众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娇惯的一代,是任意妄为的一代,是烂泥扶不上墙的一代。

因此,理解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家长、教师、特别是品德教师。这时,品德教育便应运而生。

品德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呢?品德教育与其他的教育又有些什么不同了?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又是什么呢?

一、品德教育的解释

“品德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讲:“品德的意义”和“品德的学习方式”。

品德的意义是什么呢?“品德”既然叫品德那么就要有“品”才有“德”吗;既然是要有“品”才有“德”的话,也可以这样说:品德是吃出来的、看出来的、嗅出来的、听出来的、走出来的。也就是人们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过程中不断与人与物打交道而得出的对人对事的一种大从化的准则。从品德的意义就可以看出: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就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品德”自我学习的方式了;那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开什么品德教育呢?

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即便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在跟别人拼比的情况下进行的只说不做的口头说教;更有大部分家长直接用利诱的方式让他们的孩子成长。更进一步说明:家长、特别是教师不是忽略了品德教育,而是不了解品德教育的初衷,就跟不用说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了。因此,致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错过了在为师者引领下的品德的价值观的形成;只是任其自由发展而做出许多违法犯罪的事情,让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取决于教育者对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的理解、掌握。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所以,品德教育就有开课的必要了,并且还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懂得开展品德教育的意义的教师团队,理解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的教师团队。

“品德教育”是国家汇集许多著名的各方面专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根据我国国人的基本现状而研究出来的具有指导性的,关于培养怎样的人的一本借鉴性、纲领式教材。也就是说:对于某一层人,仅仅是自学还不行的,而要通过他人的指引和帮助才能完成。这就是品德的学习方式即在不能完全自制时的指引是学习――“品德教育”和有自制能力以后的自主学习。

二、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异同

有人曾提过:把品德融入各科学科里面来作相应的学习和提点不就可以了吗?这样不但符合人的学习规律也能充分的让学生从实践中、思考中得出记忆持久的人生理念。其实,我认为“品德教育”不只是理解思考就行,也不是在某篇文章中讲讲和某个题中做做就行;那样只留于表面,再怎么来说也只是一次模拟或这实验而已;不会对执行的人造成真正的威胁,所以,品德与科学相结合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品德教育”需要的是在真真切切的生活中进行实践和磨炼才能完成。

品德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教人怎么做人的教育,是教人怎么做事的教育。因此,“德”与“才”不可完全融合。只有“德”先行,才能更好的育人。如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身体成长发育和优良品德形成的决定性阶段,是决定人生性格走向、品德优劣的黄金分割线。他们是国家未来的缔造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良好的品德对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所以,德育是势在必行的。再者,让每位学生拥有优良的品德、健康的体魄和渊博的学识。是国家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

1、通过多年对小学品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通过对本校学生的成长观察;我的出如下结论,品德教育就是让人们在不断地生活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衣食住行、社交流等活动使自己得各方面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让自己有独立个体变成社会的人。

也就是说:品德的核心理念观是塑造对社会有益的属于社会的人,而不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坚定的信念,良好的品德”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生处于少年时期小学品德教育是为帮助学生从小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门德育课程;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长大后成什么样人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是大多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及讨论的热点。为此,小学的品德教师就更应该去学习国家的规定的课程,以此来充实自己;让自己更深入的理解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以便更好的服务社会。

所以、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教人怎么生活,怎么为人处世,怎么成为对社会有益的社会的人。

第9篇

一、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渗透品德教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最为直接开展品德教育的最佳手段。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活动与实践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要善于在教学与生活中挖掘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将那些与品德教育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转化成为品德教育的资源,要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带到课堂中来,还可以邀请社会道德模范和榜样先进人物到校与学生亲密互动,让学生真正地倾听道德楷模的心声,使孩子们对于道德品质拥有最初的良好认知。此外,“教师应设法在生活中增强专业执行力。”要充分利用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品德培育搭建平台,教师要精心制作教育专题,为学生讲述那些动人的道德故事,例如为救学生而被汽车撞倒造成高位截瘫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坚守岗位保全乘客安全而牺牲的“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毅然捐献器官拯救他人生命的12岁女孩何玥等等,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真、善、美。学校要为学生的品德教育争取校外平台的支持,包括图书馆、少年宫、烈士陵园、人文纪念馆等等,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使学生成为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的小卫士,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福利院,去慰问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从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用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

课堂是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小学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品德教育素材,教师则是将这些素材转化成品德教育资源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利用学科知识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品德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品德教育并不是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大道理,并不是批评、指责与责骂,而是要巧妙的利用教材资源,因势利导地通过情景教学、问答教学以及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融入品德教育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与学生一同分享。可以为学生布置小小的品德任务,阶段性的开展“妈妈小帮手”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制作“劳动卡片”,记录帮助妈妈分担家务时的心理触动,教师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孩子们能够相互肯定、相互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省,学会自己“找缺点”,从而使学生将品德教育内容内化成为一种自律、自强、自谦的品质。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祖国人才秧苗的辛勤园丁。教师拥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要从整体上改变德育低效的现状,就必须优化德育生态,切实改善德育自身。”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率先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教师是孩子们最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情操对于小学生的身心会产生深入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会作用孩子们的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仅有高水平的教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深刻了解自身作为学生道德标杆的角色定位,积极研究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对待教育事业要恪尽职守,对待学生要关爱备至,对待生活要脚踏实地。教师要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在教学的小细节上突出坚定的道德立场。教师可以经常性地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刻付出爱与关怀,用强烈的道德情感来润泽学生们的小小心灵,从而真正成为学生们积极学习的榜样。

总之,小学生品德教育关系到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与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有着高度的意义。回归生活是小学品德教育的关键,教师的自我严格要求是培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基本前提。小学品德教育要从实践入手,转变观念,以课堂为教育阵地,在广泛的生活中汲取教育的素材,从而使学校德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正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作者:潘雪芹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七小学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中学体育教学;个性心理特征;教育性;方法

中学时代是学生发展身体,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关键时期。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学校体育教学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好了,因而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多数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已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思想品德教育就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也给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做好教育工作。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那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供大家参考。

一、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二、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中学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那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而中学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中学生的体育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的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的心理素质的竞争。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规范训练法:就是用规则和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效果。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行为进行批评抵制,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达到育人的目的。

2、榜样示范法: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从而使其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它对学生其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句话说得好“身教胜于言传”,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做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模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必然会认识到教师言行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3、语言法:就是教师运用语言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学生扬长避短,激励其不断上进的一种方法。运用它时要注意语言中肯,符合自身特点、性格,尽量采取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的正面教育原则。

4、对抗与竞赛训练法: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中学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性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

总之,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再加上中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中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现代中学生知道的东西多、知识面广,主观性强,对他们讲大道理作用不大,只有结合实际跟他们讲道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中学生体育教学就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独有的特点,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这一阵地,有预见性地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思想品德教育寓于乐,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21世界素质教育论坛》东方出版社2000.12

第11篇

1.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山区小学有相当学校领导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不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在行动上。一是没有建立学科教学的督导评估制度,任其自流,无人问津;二是教研活动都是语文、数学和英语,把品德与社会作为副科看待,没有教育计划,更没有教研课题,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三是评选优生只重视语文、数学分数,不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四是不安排班主任兼课,而是安排上不了语文、数学主科或年老教师上课,应付了事。

2.教师认识不到位

许多老师认为品德与社会是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观念不能转变,认为该学科是考查科目,缺乏认真备课和上课思想,教师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应该学什么?学会什么?教师回答不清楚,认为品德教育不是自己的事。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成为一句空话。

3.评价机制片面性

在上级教学评估检查中,许多学校对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求没有文字记载,对该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价也没有具体要求,期末成绩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平时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了解作一个印象性的评价,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因此,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影响了对学生品德评价的公正性。

4.环境因素的影响

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一些消极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品行。例如,在校教师要求不参加赌博,到家后见父母打麻将赌钱等,在学校教师教育要感恩父母,回家后见家庭暴力;还有留守儿童隔代或亲戚监护不严,只懂生活供给,不懂教育方法,孩子任性自流,说谎话、搞坏事无人追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是目前山区小学学生品德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1.领导率先垂范,抓好品德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必须把品德课的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校长真正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并主动地上一至两个年级的品德课。通过备课、上课、参与学生活动、体验品德教育课的成功与失败,研究品德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发挥模范作用,带出一批品德教育师资队伍。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兴衰,要选出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品德课教学工作,经常开展课赛、教学成果展示、教学工作总结,发现和培养教坛新秀,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开展结对子、一帮一的活动,尽快扭转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转变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把它摆在学校教研工作的首要地位,建立教研机构,确定教研人员,落实科研责任,规范教学要求,进行有效教育,转变教学模式,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模式,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品德。

4.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表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教师要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情况制订“三结合”方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当地司法人员或“五老”(老红军、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为学生专题讲座,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了解山区农村的变化,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

第12篇

一、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包括舆论和教育在内的各种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青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德育的任务,就应当了解这个过程并探索其中的心理规律,然后才有可能酌情采取较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前进。

1.教师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依赖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或已形成的态度定势。

2.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行为,它总是由一定的是非善恶观念来支配的。少数学生做出一些不大符合道德要求的举动,可能是由于头脑中有错误的观念,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学会用道德的观念调节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在品德培养中是很重要的。

3.抗诱惑和道德意志力的培养。一个人有了道德认识能否引向行动,或者甚至有了道德信念和道德感能否支持按这种方向行动,还取决于他们能否抵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使道德动机在内心冲突中战胜其它非道德的动机、需要,以及是否具有毅力。

4.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的养成。一个人不仅仅有向善的愿望与热情,甚至还有决心与毅力,但如果不善于分析具体情景后再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与方法,或不具有某些行为技能,有时也不能取得合乎道德要求的效果,甚至是反效果。

例如: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讲述少年英雄林浩同学的故事,他在大地剧烈颤动时,临危不惧,勇敢地冲进教室救出了被困同学,他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向灾区的小朋友们献出一份爱心,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帮助他们重返校园。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老师,随后齐唱《感恩的心》,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二、学校教育是主阵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中小学教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1.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往思想品德课的最大失误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脱离学生群体的实际,空话多,成人化、理论化的东西多,这个必须改进。所以在进行新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时,要特别强调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及民主法制教育等。

新课程主张,教学要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是对文化学科的要求,更是对思想品德课的要求。

2.其它学科的教学要善于渗透德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语文课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美学思想教育学生。历史课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和祖国灿烂文化的讲授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地理课是通过讲授祖国多娇的江山丰富的物质资源及耗用情况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数学教学,可以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中外著名科学家感人事迹的讲授,培养学生爱科学及创新精神,并引导学生树立用科学为人类文明服务的崇高理想。教材中大量的事实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教育,陶冶学生美的心灵,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价值观。

三、思想道德贵在实践

实践证明,要取得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教育方法必须得当。加强道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提高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泛深入开展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实践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具有时代特色。本着以人为本,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注重学生从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着眼,通过精心设计载体,丰富内容、拓宽渠道、增强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来提高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过去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的一个原因是评价考试制度。在平时测验、考试时,特别注重文化课的考试,往往是一张考卷定终身,而思想品德课则被排除在考试之外。即使参加考试,也只是考基础理论。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基本不作为升学录取的因素,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教师、家长轻视思想品德教育,轻视参加社会实践。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这种现象正在改变,“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将有力地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道德行为,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