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年人健康管理

老年人健康管理

时间:2022-04-12 08:5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健康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年人健康管理

第1篇

1.1未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而造成药物使用方法不当,如缓释片控释片掰开服用,不能正确使用外用药物及某些特殊剂型。

1.2不按医嘱服药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服药依从性差,容易少服、漏服或者重复服药。还有的老年人自认为久病成医,自己凭感觉停用药物或是增减药物剂量。

1.3药名混淆或是使用复方制剂造成重复用药

1.4老年人对不良反应认识不足,不能鉴别药物不良反应;用药监测情况差,慢性病长期用药的未能定期进行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检测。

2结合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做好老年人用药指导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明确规定,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内容是: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药学服务,作为老年人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加入到老年人健康管理中来。

2.1老年人安全用药原则

2.1.1明确诊断,选择合理药物及用法用量。

2.1.2用药品种宜少不宜多,尽可能少用复方制剂。

2.1.3剂量宜小不宜大,根据病情缓慢增加剂量,以达到治疗效果为度,避免大剂量用药。

2.1.4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重视配伍禁忌。

2.2老年人安全用药指导

2.2.1简化治疗方案尽量选择便于老年人服用的剂型。老年人吞咽功能不太好,尽可能选择冲剂、口服溶液等剂型。急性期有注射、舌下含服、雾化吸入等途径,一般疾病或疾病的恢复期则以口服为主。

2.2.2确定优先治疗原则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针对主要症状、急性症状优先治疗。

2.2.3加强健康宣教对老年患者及家属,应当多做科普医药知识宣传,特别注意告知老年人最忌滥用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泻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等。

2.2.4建立用药档案详细了解老年人用药情况,建立药历,详细记录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定期上门随访,做好用药监测记录。发放药师便民服务卡,方便患者有疑问及时联系。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老年人用药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而老年人又往往患有多种疾病,合并用药情况多见,诸多因素决定老年人药学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80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渐被社会所重视,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认为当前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应重视心理治。由于老年人心理,生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低沉,多疑,固执,爱发脾气。生病时更加明显,对此医务人员应加倍耐心,热情,更加体贴,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就能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解剖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惶恐遗弃感:退休,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惶恐感。

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有些老年人,当他们退休,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的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患者自然产生孤独寂寞。

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有时觉得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当有病时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多疑,自卑感:记忆力下降,听力减退,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

心灵疏导

在沟通上的守则理解为重、以诚相待,悉听倾诉、开导抚慰,帮其所需、助其所难,沟通感情、鼓励自信,从而战胜疾病。①建立希望: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因此理解和给与希望非常重要的。希望是通往康复之路的第一步,没有食物,可以生存40天。没有水,可以生存3天,没有空气可以生存8分钟,没有希望,则下一秒就会死去。激发患者求生欲望有时药物更加有效。②消除顾虑:由于疾病老年人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低沉,固执,爱发脾气,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感要主动接近患者,热情接待,解除孤独感对住院卧床的老年患者的影响,使患者感受到在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他们对医院的的信赖,解除焦虑,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③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对老人医务人员应加倍耐心,热情,更加体贴,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就能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严密注视病情发展: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症。另外,指导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更加有利康复。

因此有耐心的倾听,传达真实的同情,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信心,进行心理疏导,从而战胜疾病,提高生存质量,是基层工作者当前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3篇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2-207-02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1]。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以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糖尿病发病也呈现迅速增长之势,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由于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收入少,所以治疗的主动性、系统性、用药的依从性等方面与城市患者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些均导致了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局限。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治疗水平,我院对80例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患者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60~70岁,平均(64.31±1.78)岁。婚姻状况:已婚73例,丧偶7例。文化程度:文盲11例,小学53例,初中16例。职业:务农或打零工。

1.2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依照《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诊断标准。(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2)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126 mg/dL)(空腹是指早餐前,且至少8 h内未进含糖食物);(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葡萄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

1.3 纳入标准

空腹血糖≥8 mmol/L;病程≥1年;无意识障碍;日常生活自理,能够参加本研究组织的各项活动且临床资料完整者。除外合并患有重度脑卒中,肝肾功能不全及重度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本着知情同意原则,自愿参加本活动。

1.4 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进行常规糖尿病治疗,实验组在进行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糖尿病的健康管理工作。

1.5 糖尿病的健康管理做法

(1)组建团队:由1名全科医生、1名全科护士和1名预防保健医生组成糖尿病专科管理团队,专门负责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2)建立个人档案:详细登记每名患者的个人基本资料、病史、用药、有无合并症等相关情况。(3) 按时随访:每月主动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每3个月进行一次面对面随访,了解患者血糖及用药情况,并提出治疗建议。(4)定期体检:1个月测1次血糖,同时检测血压、心率等,3个月做1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例如:健康、合理的饮食,科学有效的锻炼,控制体重等。(5)健康教育管理:每3个月进行1次健康知识讲座,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同时参加。讲课内容以糖尿病相关知识为主,例如:糖尿病发病原理,合理饮食和锻炼协助控制血糖,降糖药物应用及其原理,科学使用胰岛素,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检测等。(6)随时接受健康咨询:公布团队医生的电话号码,与患者建立24 h通话联系,随时接受健康咨询,遇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团队针对患者体检各项指标、随访情况、来访次数、咨询问题等及时做好登记,每3个月进行1次统计分析,用以随时调整健康管理内容,增强健康管理针对性。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比较见表1。实验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专科团队管理可以提高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

表1显示,实验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坚持持续性的健康教育是促使患者坚持治疗的关键

2型糖尿病的治疗手段有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及自我病情监测等,其中糖尿病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增强了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从而明显提高了治疗的效果[4]。由于面对的服务对象为农村老年人群,他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接受能力、遵医行为较差。针对这些弱点,在传授健康知识过程中,要做到语言通俗易懂,热情、耐心与老人交流,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自我治疗的主动性,掌握科学治疗的方法。

3.3 家属的关心与帮助更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控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还不可以根治,许多患者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就越发显得重要[5]。在教育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但鼓励患者诉说内心感受及对疾病的看法,而且还邀请患者家属同时参加,对这些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同伴教育,以影响他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6]。

3.4 定期体检是加强和改进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

定期体检能够及时了解血糖水平,为治疗糖尿病提供最直接的依据,监测身高、体重、腰围等能间接反映患者糖尿病治疗情况。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实施健康管理的成效,进一步提高健康管理的针对性,并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健康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3.5 加强与患者沟通联系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针对每名患者的不同情况,团队确定并实施了亲情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7],定期随访并与患者及时联系,有问题及时解决,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由于农村糖尿病患者对于疾病认知度很低,就诊拖延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要想增强糖尿病治疗效果,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认知尤为重要,这离不开相应的健康教育。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患者易产生懈怠情绪,遵医行为受到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应反复进行[8]。糖尿病专科团队对农村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科学、系统的健康管理指导能够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保证良好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70.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S):21-23.

[3] 林娟,李红,王小芳,等.糖尿病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68-370.

[4] 赵勤英.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7(5):139.

[5] 张小花.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9):97-98.

[6] 万巧琴,尚小梅,来小斌,等.同伴教育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57-459.

[7] 张爱珍.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营养管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10):665-667.

第4篇

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切实做好老年人就医便利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解决好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就医等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进一步改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和老年人医疗服务。

二、主要目标

通过开通无健康码绿色通道,设置便捷就医绿色通道,简化老年人互联网+就医服务流程,完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和预约转诊工作机制等综合措施,切实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开通无健康码绿色通道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好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在入口增设老年患者“无健康码”绿色通道,配备工作人员、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码查询操作。协助没有手机、或确实无法提供健康码的老年人,通过手工填写流调表等相关材料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缩短老年人在诊区外等候时间。

(二)设置便捷就医绿色通道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完善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畅通家人、亲友、家庭签约医生等代为老年人预约挂号的渠道。在做好非急诊全面预约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就医实际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至、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

(三)简化老年人互联网+就医服务流程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针对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中遇到的困难,优化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界面设计和服务功能,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习惯,简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流程,为老年人提供语音引导、人工咨询等功能。推进网上就医服务与医疗机构自助挂号、取号叫号、缴费、检验报告、取药等智能终端设备的信息联通,优化线下线上一体化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

(四)完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等服务,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把老年人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护理服务。

(五)完善预约转诊工作机制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预约号源数量,方便老年患者就近预约挂号,并对转诊老年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医养结合协作关系,或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以及医疗巡诊、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康复指导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病有所医、及时救治。

(六)加强督促落实

第5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老年人 健康保健

我国是世界上实际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健康服务体系基本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的应对老龄化社会最经济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仅能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大提高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而且能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尤其是在关注老年人生存质量、提高老年人卫生服务水平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解决老年卫生保健问题的根本途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具体工作,要从以下方面具体开展工作。

1强化政府功能

1. 1 推动社区卫生发展。政府应将社区卫生和老年卫生保健工作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和社区建设重要内容,努力为民办实事,逐步完善老年服务事业。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间,老年人的生活居住、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社会参与等基本上都发生在社区。因此,我们将社区卫生纳入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依托社区人群的需求,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业,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社区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服务的发展。

1. 2 提供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老年弱势群体,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使社区卫生服务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守门人”。

2 转变服务模式,建立新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医学模式转变使得原有以面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已难以适应人群医疗保健的新要求,因此,在改革完善健康保障制度的同时,卫生部门要转变医学模式,改革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让老年人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与上级医疗防保中心合理分工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

3. 积极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3. 1 制定完善标准。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

3. 2 提高技术水平。从老年人群的卫生需求来看,他们的生理功能相对较弱,而病因往往又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卫生服务人员具备相应的观念、知识、技能、态度,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较高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处理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宣传说服的能力,还要掌握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技术。

4.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功能

4.1 建立健康档案。对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人户调查,将基本健康情况建立管理档案,进行归类管理,制订管理方案,培训居委会干部,要求他们主动学习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内容,掌握本居委会老年人健康情况;主动参与老年人健康保健管理工作,掌握本居委会重点老人、“五病”老人情况:主动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本居委会老年人对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的要求,掌握本居委会重点危重老人监测人数。积极配合全科医师对丧偶独居高龄老人的定期巡访,对虐待老人、影响老人身心健康家庭子女的进行教育工作。

4. 2 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每月为本社区老人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讲座,讲解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及老年期的保健知识、卫生常识、家庭急救、穴位保健等,帮助老年人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4. 3 开展老年人心理卫生咨询,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老年人由于退休、丧偶、子女、住房、社会经济的变化,器官的衰退,疾病的出现,使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产生障碍,他们非常需要有人关心、理解、帮助。全科医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和知识,针对老年人产生的心理变化特点,有计划地在各居委会开展心理卫生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中,全科医师必须尊重老人的人格,耐心倾听他们的谈话,让他们发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及对健康需求,从中帮助老人发现问题的根源,同时发掘老人自身的潜在能力,调动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老年人心理防御能力,为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5依托社区推进健康老龄化

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医学日益进步的时代,人们不仅希望延长寿命,更希望拥有更高的身心健康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我们要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卫生和福利设施的资源,形成社区老年疾病预防、老年保健、老年医疗、老年康复网络;利用社区各种传媒,大力开展老年健康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自我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为低收入老年人因大病、重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设立“义诊”窗口,提供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谨,谢军.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依赖于全科医疗[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7,13(1):45-46.

[2]张贤.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保健体制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7):22-23.

第6篇

关键词:老年体育 社区 态势分析 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延长健康寿命,增强自主活动能力,对于老年人自立自强、积极向上具有重要意义。体育健身活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便捷、经济、有效方式,也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理想途径。在我国,正是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兴起拉开了社区体育发展的序幕,使社区体育成为我国大众体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文运用管理学的态势分析方法(SWOT),对河北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发展进行研究,以期为老年体育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老年人对体育促进健康的需求强烈

体育锻炼被誉为是“投入最少,回报最大”的健康投资。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呼吸肌的力量,延缓左心室容积的减退,从而改善心肺功能;可以改善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具有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运动可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功能,改善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紊乱,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系统长期的有氧运动对保持和延缓骨内矿物质含量下降有积极作用;一年以上的有氧运动可以保持细胞免疫功能于较高水平,提高抗病能力。体育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通常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性格开朗,心态乐观,与人相处融洽。

调查表明,河北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锻炼主要动机是为了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占调查中人数的65%,可见城市老年人对体育增进健康的功能认可度较高,健康的需要成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一需求。

2.体育活动已成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好方式

老年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结识许多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实现广泛社会交往,传达着不同的情感。在没有利益冲突的人际交往中,老年人容易获得一个轻松、宜人、平等的交际平台。有一定体育特长的老年人往往成为老年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或成为锻炼群体的领头人,这些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再次参与社会事务,也使他们感到满足感和自豪感。

发展老年体育具有使老年人充满活力、改善精神面貌、改变社会风气、增加体育人口等社会价值;同时具有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等经济价值;还具有改变老年人生活方式、增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消除心理孤独、保持积极乐观心理状态等自身价值,因此,体育锻炼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有它独特的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追求更高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需求日益强烈,这种强烈而广泛的需求促使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和强身健体活动的热情高涨,成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直接动力。

3.老年人口众多,为有组织地开展老年体育活动提供了可能

4.开展老年体育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符合国家意志和社会需要

老年人长期参与规律性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体质、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风险,而且也间接地减少了庞大的老年人口医疗费用支出,这实际上为我国适应人口老龄化起到了缓冲作用。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提高有助于其充分发挥自身余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并减轻国家和社会的养老保障负担。另一方面,人口的快速老化还催生了养老服务消费市场,体育作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之一,是扩大体育市场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及家庭规模缩小,老年人对于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二、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发展劣势

1.社区组织措施不到位,缺少体育健身管理人员

在我国社区基本没有体育机构,也不配备体育管理人员,因此社区也很难对居民的健身进行组织与管理。当前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建立途径主要是群众自发组织,遇有重要活动临时抽调辖区内的学校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帮助组织和操作,工作科学性差、随意性强。

2.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场地不足

调查表明,城市社区及周边的健身场所是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场地,但是一些老旧小区基本没有体育活动的空间,因此老年人更多的选择在河边、公园等自主锻炼或跟随锻炼,由于老年人经济来源主要是退休金,因此他们基本没有能力去消费较高的健身场所。

目前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已经基本建成了“10 分钟体育圈”,其他地市在便民性健身场所的修建中还有较大差距,老年人更多的是在小区中、街道边进行广场舞等活动,这些场所距离住宅很近,容易诱发一些健身者和附近居民的冲突,此类事件已频频见诸各类媒体。而许多健身场所中的设施布局则更多的倾向了年轻人的活动项目。河北省冬季室外气温寒冷,不适合老年人长时间在室外活动,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体育开展。

3.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欠缺

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是提高人们从事体育锻炼过程中正确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合理分配体育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和运动量的大小,正确判断自身健康状况,为科学健身制定处方;同时,它又能改变老年人健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河北省目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万人,按照每千人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国家标准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体育锻炼很随意,经常采取自我锻炼或跟随锻炼为主,很难取得良好的锻炼价值。

三、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发展机遇

1.党和国家的重视给老年体育开展指引了方向

党和政府一直关注体育事业发展,党的十明确提出: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要把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研究内容,根据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的特点,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地点仍以社区为主要场所。2015年10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等12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老年人体育工作是我国老龄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站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高度,将老年人体育工作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服务民生等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有关老年人体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掌握新情况、适应新趋势,切实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事业,维护和保障老年人体育健身权益。

2.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申办成功,掀起了群众体育锻炼热潮

重大体育活动的举办,不仅是宣传教育作用,更多的是起到引领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不仅展示了综合国力,更带动了举国上下群众体育的开展,人人谈奥运,人人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了一种时尚。2015年随着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申办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将会再次掀起了群众体育锻炼热潮。

3.各种媒体宣传,推动老年体育发展

近年来,各种媒体对体育广泛宣传,尤其还针对老年体育锻炼制作的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栏目、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经常播出老年人运动损伤防治节目,同时也请体育运动专家在节目现场指导老年人学习科学锻炼方法,这些媒体的宣教具有权威性,作用是巨大的,更能推动老年体育的发展。更为便捷的是互联网上有海量体育锻炼视频可供下载,只要有人下载学会,很快就推广开来,诸如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广场舞绝大部分的编排来源于互联网。

四、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发展威胁

第一,长期以来,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和基本形态。说到体育人们往往会以“更快、更高、更强”来强化竞技体育,从而忽略群众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老年人体育更是被边缘化和弱化。我国虽已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但是长期形成的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更为明显的是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由于经费短缺,在保重点投入和发展上依然首先发展竞技体育,因为竞技体育成绩是直观地显现的。

第二,体育公共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体育活动组织的建立途径主要是群众自发组织和经营性俱乐部,基层政府管理人员中基本没有专职的体育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在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组织方面经验和能力不够,缺乏开展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经验和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手段,更缺乏体育活动的整体策划。

第三,社会力量是推动老年健身事业蓬勃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之一,但目前社会力量在全民健身服务建设中的作用并未充分调动起,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缺少必要的激励政策。

第四,老年体育相关科学研究不足。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体育研究的关注度较低,与我国老龄化逐渐上升的趋势不符。在老龄化背景下迫切要求探索社区老年体育中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规律,检验现今社区体育所依据的学说和理论,探索如何将已有的体育知识和规律应用于社区老年体育,为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更加高涨,但是老年体育网络组织不健全,老年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欠缺,老年人锻炼方式少,科学性差,老年体育消费水平低,社会力量参与度低的问题会更加明显。因此如何创新老年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方式,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西安市;城区;老年人;体育旅游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西安市是全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较早的城市之一,据西安人口计生委公布的资料,截止2011年西安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25.6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99%。人口老龄化今后将以年均3.28%的速度递增。预计2040年,西安60岁以上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达到3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西安市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老年人。其中女性55-70岁;男性60-75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网和西安人口网查阅与老年人体育旅游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论文30余篇。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在西安城三区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2份,其中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为96%。其中男性241份,女性224份。3.数理统计法。根据获得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旅游是指以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满足和适应旅游者对各种体育活动的需求,从而使旅游者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老年体育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指老年人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审美情趣、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以低运动量非对抗或轻微对抗为手段,注重安全性、保健性、娱乐性、集体性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现象。老年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

(二)西安市城区老年人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1.城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旅游的年龄结构

从西安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旅游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55-68岁之间。在64岁达到峰值,然后开始逐渐下降。因为这部分老人都是刚刚退休,不太适应新的角色和生活方式,而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生活压力较小,有比较充裕的闲暇时间,收入相对稳定,具备了参加体育旅游的基本条件。

2.城区老年人选择体育旅游的目的

调查显示,西安城区老年人选择体育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占到了调查人数的72%;以休闲娱乐和拓展视野、陶冶情操为目的排在了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达到了50.7%和41.2%;为了追求时尚,增加人际交往的有32人,占到了6.8%;而为了排遣孤独的只有7人,占1.6%。这样的选择表明身体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也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这种结果也为相关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思路。

3.城区老年人选择体育旅游的主要组织形式

所在单位组织出游成为老年人选择体育旅游的首选组织形式,占60%;其次是家人朋友结伴,占48%;第三位是参加社区或社会社团组织,占40%;第四位是参加旅行社组团出游35%;最后一位是个人出游,占10%。这项调查结果反映出单位组织是老年人参加体育旅游的主要形式,这也反映出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管理的现状。虽然我国也在大力推进老年人的社区管理制度,但受到体制和经费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管理还是以单位为主,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社区老年人管理的相对滞后,这也是今后改革的重点。老年人的主要社交圈集中在单位和家庭,因此这两项成为老年人老年人出游的首选形式。旅行社由于老年人旅游安全风险大,消费能力低等因素在相关产品的开发上缺乏积极性,这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需要政府对旅行社加大老年人旅游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旅行社开发出更多的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旅游产品。

(三)影响西安市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旅游的因素

1.安全因素

安全因素包括交通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安全设施以及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状况,是决定老年人参加健身、旅游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影响和制约老年人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老年人自己以外,子女、亲朋、旅游组织者等等都把安全作为是否参与或组织体育旅游活动的首选因素。这就需要旅游组织者不但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还要具备基本医疗救治知识、技能和装备。老年人也应当具备基本的体育知识、旅游常识,充分掌握自身的身体状况,在体育旅游过程中服从管理,不做力所不及或危险系数过大的活动,从各方面杜绝隐患的发生。

2.管理因素

老年人体育旅游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一项新兴产业,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扶持政策方面相对滞后。有62%的老人希望政府在体育旅游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老年人体育旅游不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是老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突出和加强政府在体育旅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第8篇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照料;需求意愿;制度要素;服务实现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9—0068—05

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我国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数量在逐渐增加,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达3600万人。据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体的19.5%;分城乡来看,我国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城市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分别占77.1%和61.8%。①根据相关测算显示,2010年我国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为1287万人,而到2050年则可达到3331万人,接近2010年的2.6倍。②由此,未来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将显得日益突出,需要国家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进行制度安排。长期照料服务制度涉及到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权益关系,关系到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其实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庞大老年人口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已经从家庭内部走到社会层面。目前,家庭照料、社区照料和机构照料的多元照料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和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意愿的分析,对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照料文化等制度要素进行整合,寻求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递送的有效实现路径,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一、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意愿:

差异性与阶段性

老年人的照料服务需求大体分为生活照料、 医疗护理、心理慰藉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生活照料主要涉及洗衣做饭、送餐(外卖)、帮助洗澡、打扫卫生、接听电话等日常衣食住行方面的帮助;医疗护理主要涵盖陪同看病、巡诊、康复训练、健康档案管理等医疗帮助;心理慰藉即是为缓解老年人精神孤独而陪其聊天、为其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服务;而临终关怀则主要是让老年人在去世前后获得人性化和尊严之类的服务。

研究发现,老年人对四种照料服务的需求数量、种类和供给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规律性变化,表现出差异性与阶段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存量”不断减少,老年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数量随之增多,需要的服务种类随之变化,同时其所倾向的服务供给方式也在变化。具体来看,65岁以下的老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不多,大多能够生活自理、精神自娱,因而一般选择家庭养老的方式;65—75岁间的老人,除鳏寡孤独病残外,在对物质生活照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多的同时,对社会交往、文娱活动等精神服务需求更大,以获取心理慰藉为主,因而大多倾向于居家养老,以期在社区中获得友情,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75—85岁间的老人,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慢性病患病率和残障率猛升,对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产生很大需求,而这些服务相对更需要适当的集中供给,因此更倾向于选择集中养老方式;85岁以后,大部分老人已经到了寿终年龄,对各类服务的需求达到了顶点,尤其是临终关怀和医疗护理服务,因而倾向选择医院、疗养院等能够提供此类临终照护的场所(见图1)。

总体来看,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功能的下降,其需要的长期照料服务必然会越来越多。与年龄增长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身体残障率的上升,由此催生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迫切需求。根据我们对陕西省466位老年人的实际调查,有一半(49.9%)的老人表示自己有慢性病或身体有残障,有超过一半(58.0%)的老人表示自己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医疗护理成为老年人的首位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占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33.4%。生活照料服务占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27.9%。此外,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的照料需求也越来越大。调研显示,随着老年人离、退休后远离工作岗位和原来的同事朋友,老年人普遍觉得生活无聊,精神孤独,对精神服务的需求成为老年人的第三大需求,占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27.4%。一些高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很差,接近寿终,儿女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因而这些老人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也在增长(见表1)。

说明:+号多少表示需求强弱程度。

二、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体系构建:要素整合

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是随着年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要想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就必须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基于要素整合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有效满足,关键在于围绕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构建目标进行要素整合,实现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的制度要素包括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和照料文化。这些制度要素只有在实现高效整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而实现长期照料服务的规模经营和集聚效应;也只有在这些制度要素之间进行资源整合,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才能够得以构建与完善。基于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差异性,老年人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和照料文化等制度要素细分为如下内容(见表2)。

在照料内容方面,需要完善以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为主的多样化长期照料服务项目内容体系。老年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恶化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这就需要针对老年人的具体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努力为其提供量身打造的长期照料服务,需要丰富长期照料服务的项目内容体系。

在照料方式方面,要努力构建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多元主体长期照料服务供给方式格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在种类和数量、倾向选择的服务供给方式上不尽相同,因而需要有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到服务供给中,以满足每个老人的不同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呼吁孝道回归,维持和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努力发展社区养老,完善相关设施和制度,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和高素质专业照护人员;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官办民营、民办官助、自发慈善等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应协调发展,为具有不同需求意愿的老人提供有效的长期照料服务。

在照料管理方面,需要从资源优化、流程控制、质量保证三个方面进行改善与强化。在当前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规划社会照料服务网点的设置和每一个网点的人力、资金、基础设施等配置,针对老年人群实际需要调整社会照料资源的城乡、地域、社区、机构布局,从而实现社会照料资源的高效利用。严格控制长期照料管理的整个流程,保障社会照料资源高效递送到需要的老年人身上。此外,还必须严格养老服务质量监督的相关制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来规范照料活动,同时制定科学的基层照料活动的考核指标,定期考核服务质量,以有效保证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质量。

在照料技术方面,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探索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社会物联网。通过通讯手段、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服务资源之间、服务资源与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联接与交流,做到物物相连、物人相连、人人相连,从而实现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及业务的高速、高效流通。在这样一种高智能的物理技术支撑下,实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长期照料管理的改善,提高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运行的效率和质量,最终更有效地为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提供便利,提升其生活幸福度。

在照料文化方面,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敬老、养老的“孝”文化,为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同时,家庭养老的维系关键在于“有子女且子女有给付能力”。一旦老人没有子女或者有子女但子女给付能力不足,家庭养老便变得极为脆弱,老年人的基本权利也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国家还要对子女或亲友为长期照料老年人的大量付出进行基本补偿,以缓解由此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精神压力③。

三、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实现路径:

多元合作与秩序达成

基于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和照料文化等要素整合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实现路径,在于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多元合作共赢秩序的达成。改革开放以来,养老领域的政府责任逐渐淡化,偏重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权益,公立养老机构逐渐减少,市场化的福利性机构和社会自发组成的慈善组织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受城乡户籍、经济差距、工作类型等影响,当前我国老年人获取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途径和方便程度存在不均衡现象,长期照料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存在差别。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公平配置和均等可及是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有效实现的中心环节,也是构建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理想与目标。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等主体的多元合作和共同发力,通过多元合作达成利益相对均衡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供给的合作秩序,从而实现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高效、全面和可持续供给与递送。

第一,政府应树立在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领域的主导责任,通过多种措施搭建和巩固长期照料服务平台。当前,我国政府正致力于建立并不断完善新型的养老保障体系,以更好地服务老人尤其是困难老人。政府要尽快出台并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相关制度政策,加大对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财政投入,要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保证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质量。政府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搭建的平台具有基础性的奠基作用,只有相关的法规、制度与政策先行,才能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第二,在政府搭建好平台之后,社会各方在一个规范、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良性自主发展,切实为老年人提供多样的长期照料服务。我国老年人养老面临收入不足、人员缺少、设施落后、精神孤寂等问题,说到底是因为长期照料服务的供给主体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形成规范化、规模化供给。这在造成照料资源浪费的同时,也阻碍了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满足。因而,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通过倡导社会志愿服务,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出资、出力、出策,促进慈善机构的发展和志愿服务行动的便利进行,丰富我国老年人照料服务的供给形式。

第三,大力培育老龄服务市场,促进老龄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照料资源的规模化整合和老龄服务的产业化,达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常态化供给。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因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同时,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收入减少,有的甚至陷入贫困,这意味着这些老年人难以承担昂贵的长期照料服务费用。因此,老年人的多样化的需求成为养老服务市场及其服务价格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保证老年人获取照料服务公平性和相对均等的可及性。一方面,提供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企业应有所赢利,这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期照料服务常态化供给的动力;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赢利应控制在较小赢利的范围内,从而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无微不至的长期照料服务。

四、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具体

政策建议与措施

1.多途径增加老年人收入,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相比于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照料的筹资来源多元化,包括长期护理保险、企业年金、私人购买年金等,我国缺乏专门针对长期照料服务需求设计的保障计划和产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的恶化,老年人医疗保健开支随之上涨,加上经济波动、物价上涨等因素,老年人抵御经济困难风险能力低。因此,必须逐年加大对老年人养老的财政投入,适当集中公共财政资源,形成相对稳定、充裕的财力优势,确保财政上一定的投入比率和逐年递增。建议将对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发展投入同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幅按一定比例挂钩,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物质保障和动态增进机制。另外,在大力发展经济、逐步加大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投入的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鼓励建言献策,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④。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增加老年人收入,解决老年人的经济拮据问题,为有效解决老年人长期照料问题奠定经济基础。

2.政府须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促进老龄服务事业发展

财政和税收等各方面政策对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使得老年服务社会化长期停滞于初级的福利性和示范性阶段,比如一些“规划(纲要)”或者“指导意见”,并未形成强力保障的法律或制度。各级政府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工作尚未有足够的认识,相关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正式规范、稳定持续的法律、政策或制度。这种非制度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措施的实施效果,难以有效支持老龄服务事业的发展。而要实现“老有所养”,满足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国家社会责任,为长期照料制度提供必要的底线保障。政府必须制定和完善老年长期照护政策,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参与老年长期护理事业,新办和支持老年护理机构设施,对照护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⑤,为我国老龄服务事业的发展规划好全局。

3.积极引导,调动社会各方共同致力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供给

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社会各方协调合作,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是老年人长期招聘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家庭、社区或者养老机构中的一方,无法有效解决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难题。要想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必须集中多方力量,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中。当前,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提供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完善现有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制,规范各类长期照料服务供给主体的运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同时,应通过积极引导与支持来促进社区、养老机构等的规范运作与管理,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达到长期照料服务的规范化供给,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⑥。

4.引入竞争机制,努力满足老年人差异化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

老年人需求种类和等级的差异性要求社会能够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长期照料服务。这就需要在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供给领域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将部分服务通过市场途径予以提供,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产业链,促进长期照料服务产业的全面繁荣,实现老龄服务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只有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方资源投入到长期照料服务中,开展灵活、不同专业等级的服务,建立科学的长期照料需求评估体系,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才能实现长期照料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努力构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格局。既要注重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机构等提供的正式照料服务,也要重视由亲属、邻居、朋友、保姆等提供的非正式照料服务;既应包括为基本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提供补救性照料服务,也应包括为减慢老年人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提供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服务⑦。

5.加强对老年人的引导教育,塑造健康老龄观和积极老龄观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旨在倡导世界各国消除老年歧视现象、树立积极老龄观⑧。但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受到冲击,老年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一些老年人缺乏乐观向上、积极适应并参与社会的积极老龄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人生活幸福度的提升。鉴于此,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包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建立老年人心理健康档案、开设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建立老年人精神疾病的管理网络、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等,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同时,努力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积极进行社会交往,鼓励社会各领域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机会与平台,帮助老年人实现其价值。应努力在社会各领域更新风气,大力弘扬中华敬老爱老传统美德,为关爱老年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老年歧视现象。只有在社会中塑造全新的健康老龄观和积极老龄观,才能实现老年人的晚年愿望,真正提升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

第9篇

关键词:老年社会化;医院服务;发展模式

1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于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已进入老龄社会,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且地区发展不均衡,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

2 老龄人群对健康需求的特点

2.1多元化 健康教育、急症救治、慢病防控、疾病康复、临终关怀、心理干预等,形成了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的多样化。健康教育内容需求中,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指导最受欢迎,分别占总人次的37.6%和30.3%。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客观需求方面有慢性病系统管理、康复指导、照顾者培训、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主观需求方面有上门服务、慢性病管理、保健指导、健康档案、饮食指导、照顾者培训、专科护理、康复指导、技术性护理操作及家庭病床等。

2.2保健知识缺失 医疗保健知识的欠缺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块短板,而老年人获得医疗保健知识的途径则更为有限。需求的首位是多发病的有关知识,其次是心理卫生保健知识、饮食与运动指导[2]。老年患者最喜欢阅读和听讲座两种形式获取知识,采取老年人喜闻乐见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能使老年人更加乐意接受各种增强身心健康的方法,并且与相关健康工作者多交流,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授。

2.3治疗周期长 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疾病的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如加上治疗好转后的康复时间,平均住院日远高于普通患者。

2.4盲从性 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保健知识的欠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老年人对健康需求的盲从性,医院内出现的"医托"、街边的各种"治疗体验馆"的存在,客观地表明老年人求医问药盲目性及从众心理。而老年人的盲从使本已不规范的医疗保健市场变得更加混乱。

2.5医疗费用高,支付能力有限 与总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而目前缺乏为老年人制定的专门政策措施。目前,疾病谱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根本性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我国居民疾病中的头号杀手。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累积性疾病,主要侵袭对象就是老人。据统计,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占用其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老年人住院费是平均费用的1.44倍[3]。与高支出相对应的是老年人较低的支付能力,绝大多数老年人已经退出劳动领域,收入大幅减少,经济状况较差。

3 老年人群健康保障体系现状

3.1政府各部门协作问题 国家对老龄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管理协调机构,另外,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计生委等部门都在智力于做好老年人健康保障工作,且在养老、医疗保障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现阶段的健康保障机制仍存在弊端。政府各部门虽然各有分工,但缺少必要的协作与沟通,例如:民政部门主抓养老机构的体系建设中,养老院很难为老人们提供快捷便利的医疗需求,也未建立与医疗机构相关的联运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近年推出的居民健康卡是一项重大的惠民举措,具有前瞻性,为实现资源共享、异地就医打下了基础,但与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医保卡"是何种关系,能否合二为一,真正方便患者使用?

3.2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并未有一套针对老年病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许多综合医院认识到老年患者的特殊性,纷纷成立了老年病房,也出现了各种体制的老年病医院,但多是从供需角度、自身利益出发,很少体现公益性,更缺乏适合老人的就医和转诊流程。

3.3医院服务内涵建设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开展,是"以患者中心"医疗服务宗旨的延伸,医院虽采取了很多举措来提高服务质量,延长门诊时间、建设绿色通道、提倡优质护理服务等等,但候诊时间长、诊查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在现行体制下无法改变或不愿改变的事实。

4 老年医院服务模式建立的意义

医院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是适应老年社会化的需求,也是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问题已经是现今健康服务业需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4],老年专科医院的建立是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补充,是体系的核心,只有完善的老年医疗体系才会使老年人真正享有质优、价廉、安全、适宜、方便、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才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与生活质量。

5 转变医疗服务模式,适应老年化社会发展

5.1倡导建立老年专科医院 建立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评价体系,作为完善医疗机构评价体系的必要补充,是适应我国医疗保障现状的必然,老年专科医院应有其特定的专科地位、鲜明的老年专科医院办院宗旨,注重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将老年病整体治疗康复能力作为评价重心,突出老年病服务特色。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功能定位、管理经营评价考核指标都应区别于综合性医院。更应侧重社会效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同时强调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服务效率的考核因素。

5.2以老年专科医疗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应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明确功能定位,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老年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应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5.3建立老年医疗的服务模式 老年医疗服务模式应从单一的疾病治疗转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心理干预、康复为一体的整体服务模式[5],目前的综合性医院很难实现这一模式转变,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应围绕这一模式,强化医护人员职责,强调社会心理干预、功能康复、舒缓治疗和生命关怀,对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全面分析,维持老年患者的功能完整性和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老年病房可依托现有医疗平台,探索开设无陪护老年病房,积极开展"医养结合"医疗护理,将老年无陪护病房发展成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为一体的病房模式。无陪护病区采取健康教育、医疗、护理、心理干预、康复、托老、临终关怀等多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无陪护老年病房的运营理念重点是将护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让患者及其家属真正得实惠、享便利,所提供的人性化、专业化的优质服务让人印象深刻。老年病房可结合不同患者的自理情况,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全护理型、临终关怀等类型,并根据收治对象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服务内容;根据患者和家属的要求,设置"无陪护全程托护病房",接受医护人员全天候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为老年患者提供保健和活动场所,为老年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无陪护服务,满足老人们的各种需要。

5.4制订行业标准,规范医疗行为 行业标准的缺失,使老年医疗服务整体质量不高,规范性差,医护团队的配备、查房的标准、护理的范畴、环境建设、服务流程均应建立统一评价标准,严格落实老人们的安全目标,形成标准的老年慢性病治疗病房、长期护理病房、康复病房及临终关怀病房。老年专科医院应充分重视老年医疗照料的连续性,诊疗及护理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并逐步向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其他机构推广,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

5.5重视老年人心理干预 了解老年的心身特征,针对老年期常见的心身疾病和防治方法,解决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加强老年人的心身保健。每位老年人的具体心理状况不同,针对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对不同个体实施具体化的干预方法。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使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重建健康的方法和态度,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采取综合干预方法,耐心和患者进行交流,讲解相关心理知识,解答老年人的心理疑问。目前,精神疾病的早期防治和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R].2011.

[2]张冉,高玉霞.国内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及干预现状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杂志,2011,31(14):2797-2799.

[3]刘晓强,朱吉鸽.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研究与构建[J].国外医学,2009,26(4):177-181.

第10篇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为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在优化老年健康管理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与此同时,因其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对道德伦理的冲击表现得更加突出。当前,伴随着我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企业与医疗机构的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领域已积累了部分经验,取得了初步进展。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价格壁垒难以突破、信息孤岛劣势明显、多方主体合作不足、专业人才稀缺等现实问题。推进人工智能与老年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中心、科技企业等多方联动,构建配套管理机制,从而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老龄化社会。

关键词:人工智能;老年健康管理;老龄化;养老问题

作者:向运华王晓慧(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情,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49亿,占总人口的17.9%。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的同时,空巢老年人占比持续攀升,独居老年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74.7%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近4063万,上门看病、康复护理等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始终居于老年人各类需求首位。总书记明确指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健康老龄化成为健康中国时代和老龄化时代的重要命题。

万物互联的加速到来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资源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AlphaGo大胜人类棋手,标志着人工智能已在某些领域走到了人类智慧的前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AI为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正在逐渐形成,为社会各领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智慧健康养老由此产生,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大数据收集、需求的智慧决策与服务的精准投放。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卫计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强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各地积极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打造“硬件环境+智能设备+互联网信息平台+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养老生态系统。如何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老年疾病预防、诊断、紧急救助、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如何有效联接医疗服务机构以确保老年人享受到更高效、更优质、更便捷的健康服务,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这对于降低空巢老人独居风险,缓解老年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一、立场博弈: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机遇与隐忧

(一)人工智能的崛起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起源于1950年“图灵测试”的理念,其首次被公开提出可追溯到1956年“人工智能之父”McCartney在美国会议上的报告。随后人工智能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1960年人工智能已能够理解自然语言、自动回答问题和分析图像图形等,20世纪80年代又获得了学习和认知能力。21世纪以来,物联网的加速普及、大数据的崛起、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迎来了发展高峰,逐渐形成了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的特征,开始具有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复制甚至自我创新的能力①。人类相继进入了网络社会时代、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三者共同构成了新的社会时代②。

关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国际人工智能专家N.J.Nilsson将人工智能视为怎样表示知识、怎样获得知识及怎样使用知识的科学③。其后,学者对人工智能的概念从类人、理性、思维与行为等四个方面着手定义,有学者进而从学科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解释,如国内学者吴汉东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综合诸多学者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笔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实质是基于人类的设定与要求,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或软件。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甚至颠覆人类现存的生产、工作与交往方式。2016年美国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指出,AI系统在某些专业任务上的表现胜于人类。1997年国际象棋、2011年Trivia、2013年Atari游戏、2015年的图像识别与语音识别、2016年AlphaGo等AI产品的问世与应用,成为AI超越人类的里程碑事件,见证了AI的智能水平和社会意义。近十年来,人工智能愈发广泛地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于自动播插与灌溉、日常田间管理、采收与分拣、产品检验、虚拟在线销售等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大大减轻了人类的劳动量④。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电制造等生产线,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服务业领域,微软“Cortana”、苹果“Siri”、联想“小乐”等智慧客服系统为大众所熟知;几乎所有股票交易员已被机器人取代,投资顾问、风险审查和安全防范监控监管都普遍智能化。公共服务领域中,人工智能亦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用人脸对比技术来筛查犯罪分子;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与手术;人工智能用于智能评测、个性化辅导等等。人工智能也开始进入艺术创作领域、心理服务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弱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已基本实现⑤。

(二)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机遇

当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物联网迅速普及,大数据快速积累,算法模型与运算能力持续突破,智能行业应用快速兴起,为我国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现实契机。从人工智能技术层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生物识别等,到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的工业4.0、智能农业、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慧医疗与智能教育等,均得到了爆发式增长。我国正处于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峰,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市场规模达到96.61亿元,增长37.9%。据估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⑥。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生理参数识别设备和无线射频识别装置等智能采集老年健康数据,为老年人提供双向、互动的居家健康监测、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服务以及紧急救助服务,克服时空限制,将健康管理贯穿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整个过程。人工智能时代为健康管理尤其是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在优化老年健康管理模式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缓解医护人员短缺提供了现实可能。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欧盟关于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的基本规定是不少于8人,挪威以17.27人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和日本分别是9.8人和11.49人,发展中国家例如巴西和南非,分别是7.6人和5.1人,然而我国每千人拥有护士数仅为2.36人。即使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5‰计算,我国护士缺口也多达350多万,如果按照欧盟的标准,则缺口更大。与此同时,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专职人员数量少且增长速度缓慢。民政部2009年开始统计社会服务职业技能人员中的养老护理员,截至2016年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仅8528人。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4063万,占老年人口数的18.3%,按照3:1的国际标准计算,我国需要超过1300万的护理人员。同样,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家庭签约医生覆盖率仍不容乐观。如何“以少足多”是摆在当前我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之一。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化解这一医疗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人工智能环境下,智能护理等机器的应用与推广,大大减少了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需要,虚拟医疗助手替代护士,在医生诊疗之外提供辅的就诊咨询、健康护理和病例跟踪等服务,既减少了老年人前往医院就诊的次数,又有助于提高护理能力。显然,这些对于缓解老年健康供需矛盾有积极意义。

第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一直以来,医疗服务效率都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医疗服务效率,即医疗机构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医疗服务领域的核心命题与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级医疗机构的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受制于传统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的惯性思维影响,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与民众期望仍有差距。新时代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不仅需要制度的变革,也需要服务工具的革新。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优化医疗服务提供了便利。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了人力成本。医学影像占医疗数据的90%,而且这一数据仍在攀升,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仅为4.1%,远不及影像数据增长速度。借助AI技术分析医学影像,将大大缓解医院缺少医生的压力。此外,语音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普及,也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普通医生从日常机械式的医案录入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录入的效率,降低失误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提高了医疗服务能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应用在老年人某些特定的病种领域,几乎可以代替医生完成疾病筛查任务;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既能保证精准定位,减少老年患者的疼痛,又能防止传统手术易带来的传染疾病等危险;人工智能参与药物研发,对于提高针对老年患者潜在药物的筛选速度和成功率,缩短研发时间与成本有实际意义。综上,人工智能的嵌入打破了以往医治全程医生亲力亲为的运作模式,智能机器的自主研判与决策能力,对于降低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医疗机构、医生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有积极意义。

第三,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多数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但是由于疾病通常在发病前期表征并不明显,到病况加重之际才会被发现。而且由于老年人机体形态的改变和功能的衰退,对于疼痛和疾病的反应变得不敏感、不典型,很多病症易被忽略或误诊,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其中有多数老年人即使不舒服也不愿前往医院进行诊疗。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大缓解了这一状态。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可以实现疾病的风险预测和实际干预,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理参数,其双向数据传输、在线沟通、便捷有效的特点,一方面可帮助老年人实时了解与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享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询服务,满足其健康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促进其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和自我照顾,实现医疗卫生服务重心前移和全民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延伸了传统医疗的覆盖能力,节省了传统医疗方式的时间、空间成本及医疗费用,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带给整个社会医疗系统的负担。此外,居家健康管理系统能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数据,有助于建立完备、标准化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使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体系的运转更为高效、准确。

(三)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隐忧

万物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同样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从诞生至今,其对伦理的冲击就不断被讨论。人工智能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道德伦理问题提出了重大挑战。与人工智能的一般伦理问题相比,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因其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表现得十分特殊与突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人格与尊严的多方面权益保障伦理问题更为加剧,二是老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更显突出。

老年人人格与尊严的多方面权益保障伦理问题体现在隐私泄露、社会孤立与老年人的“物化”三个方面。首先,为更好地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智能老年健康管理系统和智能设备需要采集老年人日常起居全时段、全方位、无盲区、长周期的海量生理数据,其中绝大多数的数据属于隐私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简单的分析和挖掘,就能得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信息,一旦被无意或有意泄露,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以进行精准推销甚至精细诈骗等违法活动,这对于易受骗的老年人群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隐忧,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不可小觑。《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正如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于弱势群体运用特别的隐私保护政策①。然而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还不尽完善,如有关病历资料保护的法律或文件(《刑法》《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中多为宣示性条款,也尚无老年人隐私安全的针对性文件。如何保证健康数据在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数据应当被保留多久、谁拥有隐私数据的访问权等都是智能老年健康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隐私方面的具体伦理问题。其次,智能机器监护老年人可能导致减少老年人社交、子女的陪伴。关于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引入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护理机器人的老年人易出现社会孤立现象,进而导致尊严受损②。过多的智能既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和交流的频率,也使子女或亲朋责任感降低,对老年人的关怀止于虚拟问候,而不再是频繁地看望与聊天。有学者认为,健康助手功能会使原本亲近的护理关系转换为远程的虚拟的照料关系③。从而加剧老年人心理上的空虚感与孤独感。如何缓解和调节老年人心理问题是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应用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最后,老年人的“物化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具体伦理问题。所谓物化,Kitwood对其的定义是:像对待无生命物质那样对待人:推、拉、拽一个人,不把他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Astell曾认为辅助机器人可能会机械地控制使用者,并逐渐使其变得失去自主性④。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操控式的服务过程有可能损害老年人自主意愿,老年人普遍认为不应该限制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如他们不希望所有人知道他们在家中跌倒,因为某些跌倒仅是小事,自己可以克服,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应通知别人。然而这与智能护理系统一旦发现护理对象跌倒,就立即发送消息给亲人或医护人员的护理策略相矛盾⑤。机器人应在何种程度上保障老年人的自主意愿,减轻其心理负担,维护其尊严,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老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方面。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问题都不容忽视。考虑到护理服务涉及人最基本的健康权利,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同,偏远地区、农村的互联网都不畅通,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不到位⑥,老年人往往无力购买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健康管理机器,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如何在研发和推广智能设备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购买力,是关乎社会正义的伦理问题。

二、现实考察: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困境

(一)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216.9亿元,比2016年增长52.8%,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有望超过700亿元①。其中,“人工智能+融合医疗、金融、教育和安防等领域企业”位居全球人工智能目标市场行业首位,总计占比40%。国家高度重视,企业与医疗机构积极探索老年健康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先后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进展,为人工智能服务于老年健康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先,信息化与大数据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化与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有效嵌入的基本要素,因此医疗信息化的实现和医疗大数据资源的壮大是推动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应用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社区光纤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逐渐向高龄人群渗透,60岁以上老年人对互联网的接触率和应用率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早在2011年,老龄办和民政部门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启动试点工作,试点项目50余个,据统计覆盖老年人口仅3000多万;2014年民政部和发改委确定在全国选取了42个地区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改革的重点之一即是加快信息平台建设。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推进远程医疗覆盖全国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医院,支持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城乡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专线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初具规模,各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积累了大量老年人有关的数据资源,其中包括老年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大数据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建设,为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嵌入奠定了坚实根基。

其次,国家高度重视,政策与法律建设不断推进,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制度基础。一方面,为推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指导性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如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同年12月工信部公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2018年1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提出确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医疗、养老等多领域的应用。各省市积极响应,出台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意见,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应用确立了方向。另一方面,为应对各类风险与危机,我国不断推出信息建设与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据统计目前我国信息治理层面的相关法规已有100余件,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侵权预防和网络犯罪惩治等多个领域②。具体到医疗行业,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都着重强调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等,都指出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要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完成信息动态更新。这些直接或间接性文件的不断完善,为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最后,在技术与政策环境的激励下,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初见成效。从易得的传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护理床、健康服务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越来越多智能设备参与到老年人健康管理领域。近几年,房地产商、保险公司、养老机构积极推出高端养老项目,健康服务机器人也随即而来,其中天津哈士奇机器人作为全球首台健康服务机器人成为标志性事件。而后,机器人也开始应用在福利中心和养老机构,仅杭州就有70家养老机构和40家照料中心引进了“阿铁”养老机器人①②,机器人具备健康检测、健康顾问、紧急报警与陪伴逗乐四项主要功能。同时依托“互联网+”搭起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桥梁,一是通过智能健康腕表随时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相关研究表明可穿戴智能设备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有显著效果,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都有所降低③④。二是“开心”等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通过人体感应、摄像头远程监护、声源定位、语音识别等系统为居家老人提供安全监护、用药提醒、数据分析等健康服务,约87%的受访者表示类似于“开心”的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会对空巢老人有用⑤。三是通过“互联网+”和远程医疗、远程手术等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通过机械骨骼、轮椅机器人等助力老人康复⑥。从监护到治疗,人工智能在各种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中的初步试水,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战略性思维。

(二)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难题

人工智能为老年人实现全过程健康管理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与创新,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仅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从应用范围来看,价格壁垒难以突破,老年健康管理中人工智能缺乏动力。医疗行业本身就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已推行多年,但仍有很多问题为人们所诟病。人大代表罗卫红曾提出目前医养结合虽初具成效,但仍存在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难以保障护理需求等问题。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设备造成的健康管理服务费用谁来支付、怎样支付,目前国内尚未达成共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智能健康机器人多出现在养老机构,而非居家老人家中。不可否认,在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非常重要,机器人的引入对老年人尤其是对高龄老人、半失能老人与失能老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论是9064模式还是9073模式,绝大多数老年人是居家养老。针对居家生活老年人的健康监测、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和心理慰藉等服务需求亟需人工智能的嵌入,然而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因为智能装备价格较高,老年人个体往往无意愿或无力购买较为昂贵的智能感应设备,另一方面是因为担心后续健康服务能否持续跟进,比如一个智能腕表就价值几千元,如果后期的服务没跟上,老年人损失就会很大。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考虑各方支付意愿,其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可推广的范围。如何围绕大健康战略来定位发展人工智能,实现医疗健康服务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二,从信息化建设来看,人工智能应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的信息孤岛劣势明显。人工智能的应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推进医疗服务大数据建设,建设老年群体数据库与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统一相关数据标准是基础。“人工智能+医疗”最大的问题在于数据的来源和质量,因为我国的医疗数据在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家庭间存在信息孤岛,即使在同一个医院提取和利用数据仍涉及很多操作手续。与此同时,虽然各地政府一直在强调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但进程并不乐观,多数老年健康服务仅停留在通过社区门诊或体检获得数据,共享在街道一级,实现市级统一平台建设的省份屈指可数。除了技术条件的制约,更多的是缺乏全局的考虑与统筹规划,民政部门、统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医院等多部门之间的责任模糊,各涉老部门缺乏沟通与配合;各地区各自为政,缺乏共享理念和共享动力,有效的沟通不足,相互之间在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语义表示、数据库类型,乃至硬件管理平台上存在差异,医疗信息数据不能有效实现地区共享,阻碍了人工智能赖以为生的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流通,既造成了数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也限制了数据信息资源功能的最大发挥。可见,要想人工智能应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积极突破数据壁垒势在必行。

其三,从健康服务相关主体来看,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不足。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服务机构本身不生产人工智能设备,而是通过引进人工智能设备服务于老年人,科技企业才是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者。服务机构最了解老年健康管理全过程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产品,而科技企业则在技术上独占优势。二者通过跨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明确研发内容,最大程度缩短研发周期,以满足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需要。然而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在该领域的开拓相对滞后,除了发达城市的大型房地产公司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建设高端养老基地,应用人工智能参与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了企业间的人工智能合作外,多数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有待进一步跟进。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提升自身对人工智能产品的驾驭能力也离不开同科技企业的有效合作。两者有效合作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提升。两者如何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是人们不得不思考的当务之急。

其四,从研发主体看,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发展受制于稀缺的专业人才。人工智能任何相关技术方面的突破都依赖于人才,可以说其发展能力取决于人才数量。《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全球AI领域的人才缺口达到百万量级,2017年工信部发言人指出在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稀缺的专业人才资源是制约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的一大短板。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数据挖掘、语音图像识别等计算机层面知识,又要了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客观状况。AlphaGo之所以能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设计者DemisHassabis本人就是天才棋手①。因此,人工智能老年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需要集计算机专业技术与健康养老服务行业实践于一身,才能研发出适合老年群体的智能健康医疗设备。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专业性人才缺乏,且多集中于制造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虽然一些科技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取得初步的成果,但在医疗领域结合上缺乏深度,直接针对健康服务领域的人工智能人才更是不足,阻碍了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行。

三、未来选择: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关键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老年健康管理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同时也对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需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老年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以促进适应时代诉求的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

(一)构建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的管理机制

DouglassC.North指出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范式②。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迫切需要现有机制的突破与创新,当前必须做好三个层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形成专业的领导机制。人工智能科学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整合了此前散落在人社、民政、卫计委、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相关医疗职能,改变了“九龙治水”的管理局面,为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健康领域的嵌入提供了契机。在老年健康领域推广人工智能应纳入医疗保障局的工作内容,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全方位部署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格局,从传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健康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床、陪护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从智能家居设备、养老服务机构智能设备,到智能医疗机器,从老年人健康数据建设到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与护理等,培养一支兼具智能理念和实践经验的新型领导队伍,确保政府部门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二是培养多元主体信息共享机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依赖于数据,因此,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一方面需要挖掘分析大量老年健康数据,以便人工智能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需要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服务中心、老年人等相互间的数据连通与安全共享,促使多方有效参与老年健康管理。加快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建设迫在眉睫,要着力提升多元参与主体的数据素养和技术素养水平,促进多元主体相互间协同配合,协调老年健康数据在各部门间的流通,实现数据信息的交互及供需的有效匹配,从而打破数据壁垒,为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建构道德伦理矫正机制。享受人工智能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对道德伦理的挑战。首先,进一步完善信息保护机制,减少甚至消除老年人对个人信息数据泄露的担忧。其次,科学认识和使用人工智能。虽然现有的人工智能在某些层面和维度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了人类智能,但其工具性色彩没有改变,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而不是取代医护人员和亲朋好友。儿女的关心、好友的慰问以及老年人必要的社交互动都不可或缺。最后应通过技术发展,为人工智能注入情感,促使人机交互更加和谐。

(二)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载体的老年健康技术系统

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和各地养老机构在老年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通过智能化处理系统和便捷高效的急救处理流程,即系统能自动采集老年人身体状况数据并进行分析,当发生意外跌倒或生命体征数据出现异常,智能呼叫相应的医疗机构,使老人及时、准确地获取医疗服务。为此,应重点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

一方面,建设针对老年健康管理的智能处理系统。智能化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强化老年健康的数据挖掘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建设,有效整合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进程中的各类非数值型、非结构化数据,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合适的人工智能技术,如生物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虚拟等,提升人机交互过程中老年健康数据的处理效率,并以此形成由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器和知识获取等组成的老年健康管理系统,为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创新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医疗流程。智能系统的生命在于应用,老年健康管理途径与方式的优化必须以智能处理流程的创新为依托。其一,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动检测,根据不间断、全方位的健康数据跟踪,智能评估老年人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状况,并基于数据分析提出智慧决策,确定老年人在健康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其二,智能系统要在识别老年人紧急救助需求的基础上,主动通知医疗机构,使老年人及时得到救助。至于医疗机构的选择应符合分级诊疗原则与就近原则。这对于减少老年人独居风险,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保险”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校—企—医/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机制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科技企业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而医疗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是老年健康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推进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迫切需要三者的深度协作,以达到通识成材、借势运力、以智发展的目标。

其一,探索高校与企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美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我国明显滞后。据领英数据显示,我国从业经验10年以上的AI人才占AI人才总数比例不足40%,而美国这一比例超过70%;美国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才数量占比分别为22.7%、37.4%和39.9%,而中国为3.3%、34.9%和61.8%,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如上文所述,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数据挖掘、语音图像识别等计算机层面知识,又要了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客观状况。科技企业需要高校的理论与人才的支持,而高校则可借助企业的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推进科研理论进展,将研究价值落地。因此,高校应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吸引国际顶级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加强与科技企业、国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将技术教学贯穿到实训项目中,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贯通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软硬件技术与医疗服务领域应用的纵向跨界人才。人工智能校企合作将有助于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加速发展,为人工智能应用打开新局面。

其二,搭建医疗服务机构与企业合作平台。近年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华为等国内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为老年健康管理的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本身就涉及多重技术,不同行业或领域的关键技术必然存在差异,加快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医疗服务机构既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引入智能技术,又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智力优势,培育服务人才。这就要求医疗机构积极通过研发外包的途径,由科技企业打造契合老年健康管理需求的智能软件与硬件,加快老年健康管理智能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产品从监护提醒类、健康监测类,到医疗设备类、陪护聊天类,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注意开发心理健康护理机器人,实现智能产品的多元化与精准化。与此同时,医疗机构通过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提高本机构内部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力。

(四)构建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产品的定价与补贴机制

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推行受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囿于无利可图与老人抱怨收费高现象并存。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既不能完全市场化也不能严控低价,应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与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平衡市场主体盈利与老年人经济承受力来促进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方面,合理确定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的价格。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过高的价格会忽略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过低的价格又影响社会资本的收益率与参与积极性,阻碍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任何资产的期望收益率都由无风险利率和对所承担风险的补偿—风险溢价两部分构成,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合理的投资收益率应等于或略低于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财政补贴机制。虽然老年人收入来源更加多元,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能力购买健康管理设备,但价格仍然是影响其选择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受年龄、身体状况、收入等多重因素影响,有必要分地区、分群体进行大面积的调查统计,找到不同身体状况与经济状况的老年人有能力和意愿支付的平均价格。根据计算出来的市场价格与老年人可支付的价格,分类别分等级进行补贴,对于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要免费配置相应的智能设备。

此外,加强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应用状况的监管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整体还处在较低的发展层次,在认知能力、感知行为、风险对抗等诸多方面仍比较笨拙,应在加强人工智能嵌入的可能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采取第三方评估方式,科学评价人工智能应用过程的技术适用、服务质量等环节。推进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四、结语

第11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口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突显出来,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根据我社区的情况,慢“四病”80%以上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发,而且30%~40%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疾病,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性,造成家庭结构改变,一对夫妇4个老人,给工作、生活都带来很多不便。因此,老年人作为社区的特殊人群,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社区老年保健工作也就成了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老年保健工作,首先要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心里特点和老年人的社会需要。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随着机体逐步衰老,各项生理指标直线下降,表现在各系统出现如下症状和体征。

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易出现性低血压、心肌梗死、早搏、传导功能障碍、肺部感染、肺气肿等。

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易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便秘、记忆力减退、睡眠欠佳、抑郁、动作迟缓等。

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易出现脱水、钠潴留、心衰、尿频、尿急、尿失禁、糖尿病、皮肤干燥、骨质疏松等。

感官系统和运动系统易出现对冷热痛感觉迟钝、眼花、青光眼、白内障、骨折。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随着健康状况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心理上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

失落感:由于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改变,老年人心理上产生失落感,表现出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易怒,发脾气。

孤独感:由于丧偶、独居、交往不便,心理上常常产生隔绝感和孤独感。

恐惧感:由于机体疾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给儿女造成不便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产生忧虑感和恐惧感。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里特征,需要儿女和社会的关心呵护,更加需要尊重和关怀,鼓励他们参加一些适当的社交活动,从而消除他们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使他们充分感觉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指导社区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

社区护士要重视老年人的饮食质量,合理地安排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热量、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老年人能量需求。

指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规律起居,协助搞好皮肤、口腔等卫生,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做好基础健康宣教,鼓励参加适当的运动,让其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意义,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延缓衰老,而且能调解和改善机体各系统功能。

保持排泄通畅,注意行动安全;社区护士要指导好老年人保持大便通畅,注意预防和控制不安全因素。

社区老年保健管理措施

建立社区老年人家庭健康档案,评估老年人健康状况,连续追踪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制定出系统性、针对性的保健计划,合理实施。

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课堂,定期请专家到社区为老年人进行老年保健知识讲座,时间、地点、讲座形式应考虑到适应老年人特点。

指定专职社区医生,进行定期随访,通过家庭访视,向老年人提供完整、安全可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可使许多老年疾病在无症状期内被发现,促使老年人了解、关心自身健康,增强保健行为,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

第12篇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社区护理;老年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平均寿命的普遍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可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1]。根据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的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全国总人口的12.5%,按照这个标准,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这一概念。社区作为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环境,比医院更能为老年人提供持续、全面的护理服务,在健康老龄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社区老年护理事业,提供积极有效的社区护理使老年人在社区接受各种健康护理,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保证。

1 健康老龄化的概念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世界老龄大会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在我国1994年2月召开的“中国老年保健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老年学会会长邬沦萍教授最先提出“健康老龄化”这一词,并且发表了“为使我国出现健康的老龄化而奋斗”的讲话。健康老龄化更关注的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在延长人类的生物学年龄的同时,还应该延长人类的心理与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在生命延长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2 社区老年护理

1970 年,美国的露丝・依思曼首次使用了社区护理一词。社区护理是以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服务范围,对社区内的不同人群提供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导的综合,承担着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社区老年护理是指由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护理工作的重点为一般家庭及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为他们提供连续、全面的服务[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护理应以“社区内弱势团体(老弱、残障)为优先服务的对象”,老年人群作为社区里的主要人群,如何在社区里提供适合老年人群需要的医疗保健、生活照顾等服务,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促进健康老龄化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经济、医疗、养老方面都给社会带来了一定影响,维持老年人的健康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国外社区护理起步早,发展的比较快,其中为老年人提供的社区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已经比较规范,许多国家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作为医院的分支机构,对老年人提供的护理服务已经很完善。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社区护理起步早,投入大,社区护理发展较快,已经开设了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有的地区还为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但是大部分城市的社区护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健康老龄化,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措施如下:

3.1建立健全完善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制。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护理机构缺乏明确的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老年护理的保障机制薄弱。然而社区中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大,需要社区的护士可以为他们开展多项社区护理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体检,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3.2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就医环境。改善社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健身设施是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有效对策。同时加大并完善社区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方便社区老年人的就医问题。王宁[4]的社区医疗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有50.0%的人不愿意到社区医疗机构看病,其原因:32.8%认为社区医务人员素质低,28.4%认为社区医院机构检验仪器落后、水平低,18.7%认为社区医疗机构药品不全,还有13.7%认为药品价格不便宜。

3.3提高社区从业护士的素质和技能。社区护理是对社区中的个人和家庭开展家庭访视、居家护理、健康指导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它涉及相关的多学科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而这些主要依靠社区护士完成。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社区护理数量不足,以年轻人为主,学历低,大多是中专学历,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导致部分工作无法开展或内容较少,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从而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质量,所以提高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也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发展、完善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尤其是老年护理教育,培养更多的社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多的要求[5]。

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积极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已刻不容缓[6~8]。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事业,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其健康需求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全成,崔瑞宁.人口高速老龄化的理论应对--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3,04:36-41.

[2]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2-09-09].http:///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

[3]苏永刚,吕艾芹,陈晓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04:42-47.

[4]王宁.老年患者的社区护理研究[J].家庭护士,2007,5(11c):84-85.

[5]张苏,王婕.健康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J].教学与研究,2013, 08:21-29.

[6]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09:129-136.